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824/1516518.shtml
每经记者 徐洁云 李潮文发自上海、香港
陈晓为首的国美现管理层和贝恩资本已摆好了决战的架势。
昨日(8月23日)下午,国美电器召开业绩发布会,并公告将于9月28日召开特别股东大会。在国美中报发布会上,陈晓号召国美股东认可、支持公司现任董事会和管理层,积极投票、理性选择。
同时,贝恩资本也终于正式确认将在特别股东大会之前行使全部债转股权利,以便参与投票。
这无疑是一场决战前的最终动员会。
“国美不能再回到个人企业模式”
“国美不该且不能再回到个人企业的管理模式,遗憾的是,黄光裕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陈晓在发布会上说。
“股权之争、利益之争都不是本质,所谓陈黄之争更不是,召开特别股东大会只是大股东的借口。”陈晓直言黄光裕要的是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是想继续把国美当成其私人公司,一个工具性的企业,“这无疑是不符合大多数股东利益的,国美从上市开始就已经是个公众公司了。”
陈晓历数自2008年11月黄光裕被捕后国美股价的震荡经历,“公司两年间每一次受损均与黄光裕有关,他使投资者对公司的判断一次次从经营基本面转向其 个人因素导致的不明朗局势。”提及黄光裕提名的两位董事人选黄燕虹和邹晓春时,陈晓特别强调了二人“黄光裕胞妹”和“私人律师”的身份。
记者注意到,国美官方的新闻资料中,在介绍现有管理层构成时,称之为 “集团最称职的管理团队”。“或许陈晓未必是最好的人选,但现在也没人比他更适合了。”多位家电制造业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如此表述。
国美一位副总裁对《每日经济新闻》回忆称,当时公司众高管一筹莫展,最后只能靠陈晓出面以个人资产和信用为公司担保。陈晓本人也透露,去年6月份在中报 里有披露,那时其抵押担保还有13.8亿元,“在年初的时候这个数字还更大,那时候根本没有融资方案,我的担保今年9月到期,我也不会再担保,这原本就不 是我作为小股东的义务。”
即便是现在,国美的资金链也尚不能算宽裕。一位白电企业总经理对《每日经济新闻》透露称,目前国美尚无力一次以5亿元以上现金购货。前述国美副总裁亦对记者确认,国美资金链迄今确未尽复旧观。
国美董事会昨天表示,未来国美仍有资金需求,以保证对新业务和新机遇的掌控能力。
不过,陈晓昨天表示,国美对股票增发目前没有任何决定。陈晓表示,香港的17家零售企业上市公司都有一般授权,“假如我们有一般授权的存在,对公司在如何把握机会为股东创造价值方面会有一个弹性和灵活的空间。”
“对我个人而言,现在选择退出是最简单的方法,但这是对公司、投资者、员工和股东不负责任的。”陈晓表示,股东的选择是最公平的,“我会坦然接受股东的选择。”
否认“阴谋论”
此前黄氏方面曾指责贝恩资本的注资条件苛刻,并指陈晓故意与贝恩结盟,以达到稀释大股东股权的目的。
陈晓对此回应,“我相信黄光裕先生的智商比我还高,但我的智商也不低,他所说到的这几件事情,没有一件是站得住脚的。”陈晓指出,正是黄光裕所说到的融 资、期权等问题,是管理团队在黄光裕个人犯罪给公司带来的史无前例的风险和困难时期采取的最成功、最有效的措施,并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可和赞赏的结果。
陈晓说,如果黄光裕不自己买卖股权,没有人可以让他手中的股权发生变化。
陈晓表示,2008年初时国美必须及时融资,但和华平、贝恩等大量投资机构接触,几乎无一例外都对国美过去和当时大股东的状态感到担心,都提出了前提条件:要摊薄大股东的股权比例,以提高公司治理透明度,减少投资风险。
陈晓指出,国美在融资时遵循了黄光裕提出的要求保持大股东持股比例的要求,实际上经历过艰难的谈判,最终只有贝恩资本一家接受了原有股东不摊薄这一条件。“不存在所谓的苛刻条款。”
这次贝恩转股后将占股9.8%,黄光裕持股被稀释至约31%,但仍居第一大股东地位。
贝恩投资(亚洲)董事总经理竺稼则指出,他们不会成为第一大股东。“在公司关键时刻能参与投票,与其他股东利益一致,这是我们转股的原因。”针对业界的 疑虑,竺稼特别强调,“贝恩没有和谁捆绑、共同进退的约定。”在公司前景不明朗情况下进入,会做常规保护性条款。贝恩投资的是可转债,对债权人都有一定保 护。
为董事会“加分”的财报
昨日国美公布的中报业绩似乎也能为现管理层加分。
这是一份颇为靓丽的报表。财报显示,国美电 器2010年上半年净利润9.62亿元,同比上升65.86%;实现销售收入248.73亿元,同比上升21.55%;经营利润同比上升86.14%,达 到1.24亿元;经营利润率由去年同期的3.28%增长至今年上半年的5.02%。综合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16.48%上升至17.04%。
在报告期内,国美的门店也重新实现了正增长,重启扩张势头。目前国美手握现金60亿元,同比上升120.5%。同时,运营成本占销售收入比例也下降到3%。
家电行业资深观察人士刘步尘对此评价称,国美发布半年报,意在争取机构投资者的支持,国美上半年的业绩表现也确实为管理层和陈晓加分不少。
陈晓在发布会上就业绩的评价也颇显拉票意味。他表示,国美的业绩显示上半年公司圆满完成了任务,这与全体员工齐心协力、管理层团结一致和广大供应商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他着重强调称,国美脱困复苏多多受益于供应商的支持,目前国美已与供应商结成了稳固的零供联盟。
前述国美副总裁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在资金受压之后,国美多采用周入周结的结算方式,与供应商的关系改善良多。而此前多家家电供应商亦对记者表示,眼下国美的合同规范了很多,与供应商的沟通更为积极主动,对陈晓团队的表现较为满意。
此外,国美还公布了其5年计划的一些具体细节。值得注意的是,国美上市公司目前拥有700多家门店,另有400多家门店资源此前尚未装入上市公司,而归 黄光裕所有,主要分布于上海、北京等地。昨日陈晓没有透露如果黄抽走400多家门店的应对方法,但国美内部人士称,这400多家门店的经营质量并不高。
相关新闻
黄光裕阵营:股东大会时间蹊跷 或为增发拖时间
每经记者 郎振 尚希 边长勇发自北京
在接近黄氏家族的核心人士看来,国美董事会最终确定9月28日召开特别股东大会,这个时间点的选取存在一定的技巧。“这有一个很长的准备过程,不排除有增发的可能。”
此前,包括黄光裕阵营在内的多位行业人士预计,股东大会时间或确定在9月中上旬。
“目前我们接触到的一些机构对于贝恩债转股及增发股权都有很大的意见。”上述核心人士告诉记者,因为贝恩债转股或增发股权都将稀释所有股东的持股比例。
业内著名并购专家冀书鹏对此表示,增发对双方都不是很好的一张牌,对大股东不是,对管理层和贝恩资本也不是。“增发后,如果贝恩进行认购,其在单一性和波动性如此强的项目上进行大笔连续投资,是有违财务投资者策略的;增发后,管理层做强业绩的压力将更大。”
不过在冀书鹏看来,目前如果董事会进行增发,已经没有多大遮拦,因为董事会已经获得相关授权。尽管大股东方面会以滥用信托责任等名义发起法律反制措施,但从法律层面,对此进行认定的难度非常大。
昨日陈晓对此的态度也颇为“暧昧”,并未杜绝未来的可能。
行业人士认为,如果国美董事会进行增发,而20%的增发股份为陈晓或者贝恩资本获得,黄光裕阵营手中的股权将与陈晓阵营手中股权相差无几,黄光裕阵营此次努力很可能将化为泡影。
近日,黄光裕阵营知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这次黄氏阵营自认为获胜希望较大,但即使这次股东大会相关动议不成功,下次做好充足准备后还会再次发起努力,目前让此事走向和解的前提就是“陈晓下台”。
昨日,记者致电富达基金、摩根大通以及摩根士丹利等机构投资者,三方均表示对于目前与国美有关的任何事情都不做评论。
http://www.eeo.com.cn/2011/1112/215617.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李麗 王芳 李蕊 第一瓶由康師傅生產的百事可樂就將走上貨架,只等「證婚人」商務部一點頭。
兩年前,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0322.HK,下稱康師傅控股)董事會主席魏應州透露過風聲要做最大的飲品工廠,很多人當時以為,康師傅也要做碳酸 飲料了。直到今年11月4日恍然大悟,原來跟百事可樂的案子談了兩年。在中國飲料市場掀起軒然大波的這起合作案,雙方捂了兩年之久。
這是一次充分吸收了可口可樂併購匯源案例的教訓和經驗之後的成果,此次康師傅控股決策層與顧問團隊透徹研究,最終達成另類併購模式——百事將其在中 國24家裝瓶廠的間接持股移交給康師傅飲品,換取在康師傅飲品5%的間接持股(包括以商定條件增持至20%的權利)。根據規劃,康師傅與百事的原有渠道短 期內不會做任何整合,堅持「兩條腿走路」。
11月4日,魏應州與百事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盧英德共同參加了在上海舉辦的中國飲料工業協會的年會。據陳功儒回憶,當時案子磨合得差不多了,法律文書也準備齊全,又恰逢雙方董事長都在,乾脆決定簽約。陳功儒系康師傅控股總裁室公關部協理。
這亦是一個平衡了消費者、政府、股東、公司本身每一個層面考量的方案。陳功儒稱,把中國飲料市場當做一個準備起跑的馬拉松賽事好了,能不能按照這樣的方式起跑,就要看商務部和股東。
緣起
當兩年前,魏應州說康師傅要做最大的飲品公司,有人就會拿碳酸飲料對其進行質疑,沒有碳酸飲料這一塊談什麼最大呢?然而兩年後與百事的聯盟似乎讓很多人回過頭來聽懂了這一句話的含義。
康師傅是台灣魏氏四兄弟創辦的一家餐飲企業,1988年來到大陸,依靠方便麵這一品類的產品一炮打響,從而慢慢做大變成中國的食品飲料巨頭。2010年,飲料市場,康師傅份額達到了11%,與第一名的可口可樂16%相比,位居第二。
進入碳酸飲料的路線是一個多項選擇題:聯盟、新創業務板塊或者併購等等。
用康師傅品牌來做是一個選擇,「但是你會去喝一個做方便麵的廠家做的可樂嗎?」閆強稱。閆曾經在可口可樂公司工作過五年,現系正略鈞策諮詢機構合夥人。可樂飲品的特殊性是背後的文化價值,不是所有的廠家都能做可樂,中國本土食品飲料集團娃哈哈也做過可樂,但至今並未成功。
這樣的選擇,康師傅方面的回應是:如果用康師傅做,品牌認知就會錯位。
聯盟是康師傅進軍碳酸飲料更優途徑。事實上,如果要在幾個飲品巨頭之間做一個排列組合,百事和康師傅可能是最佳組合。競爭對手可口可樂的產品線齊全,而且每個產品線都很強大。
「我們的重疊部分很少。其實這也是為什麼有機會促成大家繼續往前談。」陳功儒稱,如果說雙方不是互補而是很重疊的話就會涉及到雙方在未來如何做很直接的調整,而現在是「你有我沒有的,我有你沒有的」。
不過,百事被認為是在「甩包袱」。百事灌裝廠虧損嚴重,與合作夥伴之間糾紛消息不時傳出,甚至不少合作夥伴出售股權。
據公開資料,今年年初,北京一輕控股有限責任公司通過產權交易所轉讓其持有的北京百事15%的股份。福州百事可樂飲料有限公司中方股東,掛牌轉讓其所持有的全部11.1%股權。
根據康師傅控股的此次公告,在2010財年,百事全資控股的FEB(For Fast Bottles (Hong Kong)Limited)持有的百事在華的瓶裝業務稅後虧損1.76億美元。
不過,百事的品牌運營能力得到了認可。品牌營銷專家李志起稱,百事在品牌運營方面非常有想像力。
對於康師傅而言,渠道就像自己修建的高速公路,路一旦修建起來,賣產品就不成問題,因此與百事合作之後,百事可樂的產品放在自己的「高速公路」上。
這最終形成當下的合作策略:康師傅飲品將與百事現有的在華裝瓶廠合作,負責生產、銷售和分銷百事的碳酸飲料和佳得樂品牌產品,百事繼續擁有品牌和負責其市場推廣活動。在交易層面,康師傅接手百事在華的灌裝廠,同時百事將會向康師傅出售自己的濃縮液以及品牌營銷。
康師傅飲品將通過百事的授權,開始將其果汁產品在純果樂品牌之下進行聯合品牌經營,康師傅飲品和百事的現有裝瓶企業將有權分銷百事在中國的飲料品牌產品,此外,百事將把此聯盟納入其全球飲料創新計劃。
方案設計
方向已不是問題,關鍵是雙方聯盟在持股比例、核心資產置換,以及渠道整合方面的操作。「大家從五個方向來考慮。」陳功儒稱,這個方案綜合了消費者、合作夥伴、股東、行業和政府的考量。
最終的方案是:百事全資附屬公司FEB將百事在中國的非酒精飲料的裝瓶業務出售給康師傅,來換取康師傅飲品9.5%的直接權益。FEB將間接持有康 師傅飲品控股5%的權益,以及FEB將獲權發行期權,以按攤薄基準將其於康師傅飲品控股的權益擴大到20%。FEB無需對發行期權支付任何溢價。
此項交易中,發行期權要在2015年年底行權,如果在2013年前行權,行權價格按照康師傅飲品控股目前估值的150億美金計算,之後的2014年和2015年將會按照康師傅飲品控股的估值上調15%進行行權。
對於百事可樂而言,它的收入主要是濃縮液和股權增值收入。
根據協議,濃縮液的價格將會參考康師傅飲品及百事裝瓶商在中國向客戶(批發或零售)出售所有碳酸飲料產品的淨批發價總額的某一百分比計算。
股權收益方面,百事將會持有康師傅飲品5%的間接持股,並有權在2015年增持到20%。
為什麼是5%?陳功儒說:「這是雙方經過衡量的,有人也算過說5%賬面值是5500萬美元,但其實這不是一個看短期價格的交易,看的是長遠的價值。所以這是雙方『共生存』,而不是一個簡單的併購。」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就涉及康師傅控股其他股東對此次交易的看待。陳功儒稱,「我們會考慮這樣的合作對於我們的股東來講會不會是好的」,參與到這個合作中來的都是上市的大公司。
11月7日,康師傅控股在港股市場恢復交易之後,股價當日收盤上漲9.38%。不過,在經歷了幾天的交易之後,截至發稿,康師傅控股股價回頭接近了停牌之前的位置。
此間,國際多家投行調低了康師傅控股的目標價格,原因主要是短期內百事業務會拖累其業績表現,而協調效應的發揮需要時間。
利益相關者的考慮
對於那些跟康師傅一起做生意的合作夥伴而言。這樣的合作,實際提升了服務。這家供應商能夠供應更齊全的商品。如此,則服務比較容易到位,消費者的選擇比較容易滿足。從這個角度來講,對康師傅的通路合作夥伴來講是正向的。
在裝瓶廠方面,百事在中國的裝瓶廠有合資,也有獨資。康師傅方面稱,方案的設計,必須考慮到這些裝瓶廠股東的想法,這樣的安排會讓這些合資股東的權益也不會受影響。
根據當前的方案,瓶裝廠相關合作方的股權比例不會因為這樣的調整而變動;其次,他們合資的工廠還是按照往常的方式在運作。
康師傅方面儘量避免這樣的交易對整體市場格局造成顛覆性影響。對於整體方案的設計,陳功儒稱:「我們應該是有把大眾在這個事件上的觀感考慮進來。」
飲料行業也有類似的案例出現,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當年的可口可樂和匯源的併購案。
當時可口可樂試圖購下匯源。可口可樂本就在果汁市場上有話語權,而匯源的業務也是圍繞在果汁上。由此,併購可能會對果汁領域產生較大的影響。併購案最終流產的原因複雜,眾說紛紜,但對行業格局的影響是導致這個併購案沒有獲批的重要因素。
此次合作中,百事可樂它之後還是會叫百事可樂,百事可樂的份額上基本不會有很大的調整,所以碳酸飲料格局不會有很大的變動。未來百事可能還是會負責 這個品牌的操作和市場的營銷及推廣,康師傅負責生產製造。「康師傅這邊也不會因為和百事的合作我們的茶就變得多出很多種。」陳功儒稱。
在此方案設計中,交叉持股是康師傅的新「玩法」。
交叉持股既規避了前述對市場份額的衝擊,又達到了協同合作的效應。不過,這次合作依舊存在不確定性,其中商務部的審查將是這次合作成功與否的重要一環。
據這次公告稱,這次合作協議將經過商務部反壟斷審核,審核通過後再通過股東大會表決。
對於股東大會的投票,康師傅控股的股東之一三洋食品已經表示會將自己持有的33.2%全部贊成這次合作,而頂新集團佔康師傅控股的33.3%,因此,一旦通過商務部的反壟斷審批,此次合作將不會在股東大會上有所阻礙。
但是,康師傅僅僅只是做可樂那麼簡單嗎?
相關公告發佈後不久,康師傅控股主席魏應州在出席分析師見面會之後表示,正考慮分拆與朝日啤酒的合營公司康師傅飲品控股上市,但此為長遠目標。
這又引起了投資者對康師傅的另一猜想,如果僅僅依靠康師傅目前的飲料業務上市仍然缺乏想像力,但是一旦引入百事可樂,又為上市加重了砝碼。而且從公 告上來看,康師傅給予了百事發行期權的權利,很像在上市之前引入戰略投資者,而且印度籍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盧英德本身就是一個資本運作的高手。
在上週正式敲定承銷商和其他上市相關中介之後,人保集團上市進程已正式全面啟幕。與此同時,繼人保中管之後,集團管理層基本確定下來。
5 月31日,據一位接近人保集團的人士透露,人保集團新一屆副總裁班子於日前正式敲定。除此董事長和監事長人選外,相關部門隨後發文宣佈了對丁運洲、周樹 瑞、莊超英、王銀成、周立群和李玉泉等6人作為為新一屆集團領導班子的任命,其中莊超英兼任人保集團的紀委書記。不過,集團總裁一職仍在空缺中。
一位人保內部人士表示,「目前集團總裁的人選還需中組部考核選拔,不排除從系統外選調人員的可能。」
總裁尚缺
前述人保集團內部人士指出,關於此次副總裁的人事任命名單,早在人保集團中管升格為副部級時就已經敲定。
今年3月,包括人保集團在內的4家國有保險公司實現了中組部直管,並進行了一系列人事調整,其中,人保集團董事長吳焰專任董事長並不再兼任總裁一職,原中國太平保險集團董事長林帆調任至人保集團擔任監事長。
5月28日,保監會網站公告顯示,核准林帆擔任人保集團監事長,和周樹瑞擔任公司副總經理的任職資格。
在此之前,周樹瑞還擔任人保集
團監事會主席和紀委書記。
「實際上這次領導班子的任命主要是例行走董事會程序,沒有什麼大的變動。」前述人保集團內部人士指出,相比於前一屆的集團領導班子,除分管人保壽險的副總裁李良溫因已達退休年齡並未在新任班子之列,周樹瑞調離監事長一職外,其餘副總裁相應的分管工作並未有大的變化。
其中,丁運洲主要負責分管集團的國際部、IT和業務發展部,現任人保資產總裁和人保投控董事長周立群則依舊負責集團投資板塊業務,王銀成負責分管人保財險公司,李玉泉負責分管人保健康險公司。
一位人保內部人士表示,關於總裁一職的人選傳聞一直很多,至於是內部選拔還是外部調任,還需中組部來考核。
此外,接替分管壽險的副總裁李良溫人選尚不得知。一位人保壽險人士表示,目前李良溫仍在人保壽險總裁任上,尚未接到集團的變動通知。
償付能力受壓
副總裁人選落定,人保集團治理架構的基本框定,人保集團的上市已是萬事俱備。
消息人士透露,按照最新的上市日程安排,人保集團H股將於6月21日於港交所聆訊,最快將於7月底掛牌。
此前一度傳聞人保集團計劃A+H同步上市,後因A股上市進程難以把控而變更為先H後A。業內人士指出,從目前人保整體的資金實力來看,人保上市宜早不宜遲。
事實上,由於旗下各保險子公司業務的快速發展,近年來償付能力緊張一直是整個人保集團面臨的一個困境。據人保集團內部人士稱,人保集團的償付能力水平此前長期介於100%-150%之間,未能滿保監會充足II類監管標準(150%)
一 位接近人保內部的人士透露,截至2011年底,人保集團總資產達5856億元,同比增長32.7%。2011年,集團共實現總收入2907.4億元,同比 增長9.8%。保費收入12484.1億元,同比增長8.5%。同時,人保集團管理的資產規模也首度突破萬億,達1.2萬億元。此外,據人保集團董事長吳 焰此前透露,2011年人保集團的淨利潤首度突破100億元。
前述人保集團內部人士坦言,「雖然近年來集團整體的盈利能力和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但隨之相伴而生的償付能力壓力仍未消除,資本內生能力有待增強。」
「目前集團業務發展與償付能力之間的矛盾仍然比較突出。」
目前人保壽險保險業務收入來自躉繳業務,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人保壽險共實現保險業務收入703.61億元,其中躉繳業務收入638億,佔比達到90.68%。
人保集團IPO在即 新任領導班子基本敲定
一位資深保險精算人士指出,「相比於期繳業務,躉繳對保險公司資本金的佔用較小。而躉交產品多數為理財類產品,期限一般較短,一旦產品到期,佔用的資本金就得以釋放並用來做新業務,這樣就實現了資本金的滾存。不過,躉繳業務的利潤相對較薄。」
人保集團未來將更加側重壽險業務的發展,前述人保壽險人士指出,「人保集團的上市將為壽險提供充足的資本保障。」
人保壽險年報顯示,2011 年底,人保壽險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32%,較2010 年底增加8 個百分點。不過,仍在保監會監管II水平之下。
2011年6月全國社保基金向人保集團注資入股100億元。前述人保集團內部人士透露,就在引入社保基金的同時,集團就分別向人保財險、壽險和健康險三家子公司注資125.8億元。
昨日,《第一財經日報》獨家獲悉,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啟動後的「第一單」已基本敲定。這筆數億元的貸款將由香港恆生銀行與前海開發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前海控股」)「攜手」完成。
2010年8月,央行允許部分境外機構進入境內銀行間債市;2011年12月,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啟動試點;加上本次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開閘,境外人民幣回流的債券、股票、貸款三大渠道已全面打通。
「有序放開人民幣跨境資本項下業務,可以使可兌換的步伐在穩的基礎上邁得更大一些。」人民銀行副行長胡曉煉近期在2012第一財經年會·金融峰會上表示,本幣資本項目跨境業務本身就是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重要內容。
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的開閘,在擴大人民幣回流渠道的同時,也將資本賬戶可兌換向前推進了一步。
前海控股做示範
12月27日晚間,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網站上發佈公告稱,《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管理暫行辦法》(下稱《暫行辦法》)已獲得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批覆,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正式啟動。
《暫行辦法》規定,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的用途應在符合國家有關政策的前提下,用於前海的建設與發展。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則負責對前海企業獲得香港人民幣貸款實行餘額管理。
前海管理局網站資料顯示,前海控股於2011年12月28日成立,註冊資本1.5億元,前海管理局為其全資控股股東。其業務範圍包括金融、現代物流、科技服務等特定產業的投資與運營。
深圳前海管理局局長鄭宏傑向記者表示,前海控股第一個「吃螃蟹」,是為了率先探路,以便打通整個渠道。而隨著具體項目的展開,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的實施細則和操作流程自然也就明晰了。
作為香港本土最大的銀行之一,截至2012年6月末,恆生銀行的總資產為10060億港元,淨利息收益率為1.85%,平均總資產回報率1.9%。
據鄭宏傑透露,前海控股與恆生銀行的合作細節已基本敲定,就等最後簽約。
香港、前海雙雙獲益
2012年6月27日,國務院在《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開發開放有關政策的批覆》中提出:「支持前海在金融改革創新方面先行先試,建設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範窗口。」
同時,批覆中還具體列出了包括允許前海探索拓寬境外人民幣資金回流渠道;支持設立在前海的銀行機構發放境外項目人民幣貸款;進一步推進前海金融市場擴大對香港開放等八項「先試先行」的內容。
此次人民銀行深圳中心支行發佈的《暫行辦法》被普遍視作前海金改「先試先行」的落地。根據《暫行辦法》,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期限由借貸雙方按照貸款實際用途在合理範圍內自主確定。與此同時,貸款利率由借貸雙方自主確定。
據瞭解,目前香港一年期人民幣貸款利率大約在4.5%,而內地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為6%。考慮到利率浮動的情況,國內企業在內地貸款和在香港貸款的利率差大約能達到1~3個百分點。相比之下,香港資金的利率優勢明顯。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認為,前海跨境人民幣業務的推進,有利於進一步拓寬香港人民幣資金的使用渠道,增加資金的流動性。
事實上,過去的一年,香港人民幣存款規模一直停滯不前。今年前10個月,經香港銀行處理的人民幣貿易結算,總額達21254億元人民幣,按年上升43%,但香港人民幣存款規模一直徘徊在5500億元人民幣左右。除了人民幣匯率因素外,收益率低、投資渠道窄被認為是原因之一。
此外,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城市表達了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的意願,追趕香港的步伐。例如,近日,法國央行行長就表示,巴黎正積極尋求成為繼香港、倫敦後的人民幣離岸市場。
而根據《暫行辦法》,在前海註冊成立並在前海實際經營或投資的企業可以從香港經營人民幣業務的銀行借入人民幣資金。不難發現,此處強調了「香港經營人民幣業務的銀行」作為資金的融出方,可謂給香港的離岸人民幣中心地位重重加碼。
宗良指出,長遠來看,隨著投資渠道的增多、收益率的提高,會有更多的境外投資者願意持有更多人民幣,從而也能更好地支持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建設。
資本項目改革進入市場開放階段
一直以來,隨著境外人民幣資金規模的膨脹,拓寬境外人民幣「回流」渠道被監管層視為推進跨境人民幣業務的工作重點之一。
2010年8月,央行就曾下發《關於境外人民幣清算行等三類機構運用人民幣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試點有關事宜的通知》,正式開展境外三類機構使用人民幣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試點。
目前境外央行、主權財富基金、國際金融組織、港澳人民幣清算行和境外參加行、境外保險機構等投資境內債券市場的額度規模已近4500億元人民幣。
2011年12月16日,證監會、人民銀行、外管局聯合發佈了《基金管理公司、證券公司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試點辦法》,允許符合一定資格條件的基金管理公司、證券公司的香港子公司作為試點機構,運用其在港募集的人民幣資金在經批准的人民幣投資額度內開展境內證券投資業務。
近期有關部門將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投資境內證券市場的額度增加了2000億元人民幣,達到2700億元,這一規模已經高於QFII實施十年來批准的全部外匯投資額度。
而此次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的開閘,使得境外人民幣除了可以投資債券、股票之外,還能進入信貸市場。
這也意味著,境外人民幣已經獲得了貸款、債券、股票三個市場的准入證。只是這種打通尚存一定的管制,例如三類機構投資債市需通過資格審核,RQFII也有額度限制,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目前也僅限於深圳前海一地等等。
儘管如此,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的開閘依然將資本賬戶開放向前推進了一步。
胡曉煉就表示,本幣資本項目跨境業務本身是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重要內容。當本幣為弱幣時,跨境交易偏好使用外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可能以匯兌環節為主,主要是逐步開放本幣與外幣間的轉換。當本幣走強,資本項目下的交易也會更多地使用本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會更加集中於交易和市場的開放。
根據IMF的資本項目交易分類標準(七大類40項),目前人民幣資本項目實現部分可兌換的項目為17項,基本可兌換8項,完全可兌換5項,粗略算來佔全部交易項目的75%。
對此,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近日就公開表示,七大類40項真正查下來一看,我們的距離並不是很遠。
此前,對於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條件,學界曾歸納出四點,即宏觀經濟穩定、金融監管完善、外匯儲備充足、金融機構穩健。
「從我國情況看,十年來,我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和水平也有新的提升,取得顯著成效;以銀行業為主體的金融機構改革取得重要突破;金融市場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利率市場化改革向前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更加完善。」胡曉煉還稱,基本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基礎進一步夯實,條件更趨成熟。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張延龍 劉夏村 榆林有著千餘年歷史,然而,這座城市真正廣為人知卻是在最近5年。
從一夜暴富式的增長,到如今陷入經濟低谷、煤礦停產、民間融資資金鏈斷裂,榆林的命運始終牽動著人們的眼球。毫無疑問,榆林是有著得天獨厚優勢,也常常被人另眼相看的城市。千里之外的省會西安,陝西省的決策者們懷著複雜的心情看著榆林,希望它能夠成為資源城市率先轉型的表率。
5年前,一份由陝西省委省政府下發的文件《關於進一步促進榆林跨越發展的若干意見》,幫助榆林駛入經濟發展的快車道,在與鄂爾多斯的競跑中迎頭趕上,這份文件意義重大,被陝西政商界稱作「榆林27條」。
今年以來,資源行業低迷,繁榮突然終結,榆林又走到了一個低谷,倒逼轉型論不絕於耳。經過踰年的醞釀,陝西省政府近日形成了《關於進一步支持榆林持續發展的意見》,並已下發。這份文件被稱為「新27條」,與5年前那份「舊27條」相對應。
這一次,陝西省政府準備指導榆林怎麼做?
榆林慢了
米宏英的公司經營著西裝生意。她的辦公室緊挨著車間,房子裡滿是布料和一排排掛起來的西裝成品。一樓的大廳則展示兼售賣公司的產品——西裝和一些挺括的襯衫,價格不算貴,當然也不算便宜。這家公司主要為榆林的大型企業和事業單位提供團購和定製服務,服務的對象是當地迅速發展的中產階級。「去年的生意還很好做,今年敲定一筆單子卻很難,」米宏英說,「你去酒店、商場看看,往年人都是滿的,大家都在消費,今年差多了。」
在米宏英的視野之外,其他跡象也顯示出,突然之間,榆林經濟放緩。
在包茂高速陝西段(鄂爾多斯—榆林—西安),一輛輛奔馳的重型卡車裝載的是榆林出產的原煤、天然氣、甲醇等原材料和化工產品。這條道路的擁堵情況是陝西經濟的晴雨表,過去10年裡,隨著原材料價格的節節攀升,榆林的經濟繁榮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動力。但是,這半年裡,馬路陡然空曠了起來,以往運煤車動輒排出幾公里的長隊不見了。
今年上半年,榆林的工業產值僅實現了3.4%的增長,同比降低18.7個百分點,下降的原因是中國經濟不振造成的需求下降,這些因素導致原煤、電石、甲醇等產品價格猛跌,從而讓榆林經濟喪失了動力。
榆林市發改委一位要求匿名的官員說,預計今年的各項數據可能無法實現預測的目標,包括經濟增長、財政收入,形勢非常困難。上半年,榆林的財政總收入出現了令人非常訝異的負增長。
今年上半年,榆林的經濟增長為8.6%,對許多城市來說,這可能是一個還過得去的數字,但在榆林,這樣的形勢幾乎被視為災難。
榆林曾經風光。根據陝西官方的數據,榆林的經濟總量由2008年的1172億元達到2012年的2769億元,年均增長16.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197元達到24140元,年均增長22.2%。這段不凡的持續增長讓榆林躋身於中國經濟的明星城市,成為「暴富的邊城」。
投資一家煤礦的張東說,「10年的高速增長,人們都習慣了。」這10年裡,他眼看著原煤的價格從幾十元乏人問津,一路漲至六七百元,甚至許多人托關係買煤,而現在原煤都堆在坑口,看形勢,「整個行業兩三年可能都不會好起來」。
經濟繁榮的突然終結成為了全民情緒發洩的出口,對經濟的不滿充斥於街談巷議。許多民間資本持有的煤礦由於陷入虧損而停產,為它們提供資金的民間借貸公司資金鏈迅速斷裂,這導致了它們的投資人——成千上萬的榆林富豪和中產階級失去了自己的財產,甚至負債纍纍。
榆林市政府則監測到,民間的投資和消費意願都在下滑,許多星級酒店的收入下降近半,當地最大的一家汽車4S店東洲大眾的零售額下降了22%。
新老27條
無論是當地人,還是遠在千里之外的陝西省政府主要官員,都不希望看到這樣的狀態在榆林延續下去。
陝西省政府決策諮詢委員曾昭寧說,目前的經濟形勢將促使榆林提前轉型,「對榆林的長遠發展來說,是個好事。」
問題是,轉型方向具體是什麼?從哪些方面入手?
一份重要的文件最近從陝西省委省政府下發,並在很短的時間裡迅速在榆林市委、市政府各個部門中傳達和學習。
這份名為《中共陝西省委陝西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支持榆林持續發展的意見》的文件,是一個指導榆林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被當地人稱作「新27條」。
「新27條」是相對於5年前陝西省委省政府下發的《關於進一步促進榆林跨越發展的若干意見》而言的,這份意見也包含27項內容,被稱為「老27條」。
從「老27條」到「新27條」,嚴謹的形式過渡顯然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很多當地的政府官員認為,正是在「老27條」的指導下,榆林的發展才得以進入最快時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老27條」是在2008年正式下發的,促使其下發的重要因素是榆林與西北另一個資源明星城市——鄂爾多斯的競爭。
經濟觀察報記者曾採訪過的一位當地官員說,在2006年前後,榆林的經濟水平還跟區位、資源情況差不多的鄂爾多斯大體相當,但隨後幾年,「人家憑藉少數民族地區的一些特殊政策,憑藉敢闖敢幹的精神,成了中國增長最快的城市,把我們甩在了後面」。
2006年,榆林和鄂爾多斯的經濟總量分別為345億元和367億元,基本相仿,但幾年後,有榆林市的官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感慨說,「榆林已經落後鄂爾多斯有10年的差距了。」
經營陝西最重要煤業公司的陝煤集團董事長華瑋當時也說,「兩個城市的經濟差距主要是因為兩個政府思想解放程度的差距。」
2008年,經過了多次研究和討論,陝西省委常委會開始專項研究榆林「跨越式發展」課題,並定位為陝西省經濟的新增長極,隨後,陝西省委省政府出台《關於進一步促進榆林跨越發展的若干意見》,將對榆林的重視拔高到與西安相同的程度。
「老27條」的核心是「放權,讓利和搞活」。陝西省一級政府向榆林市下放了大量項目的審批權限,並在稅收等各項財政資源分配上大幅度對榆林市讓利,比如當地廣泛徵收的煤炭價格調節基金,省級財政的分成比例從40%大幅降低到10%。
之後,榆林進入了最快的發展期。到去年,由於一些特殊性的支持政策面臨到期,經濟觀察報記者獲得的一份座談會議紀要顯示,榆林市官員曾經向省裡請求解決2012年「老27條」到期後,希望繼續出台更加優惠的政策的問題,希望「特區」能夠繼續「特」下去。
當時陝西省主要領導表態:「2012年以後,只要你們持續跨越發展,省上就持續大力支持。」
轉型還靠能源
前述榆林市發改委官員說,很多人已經習慣了經濟的快速增長,而忘記了經濟週期,政府需要在「新27條」的指導下,引導市場,引導產業轉型,度過這個難關。
榆林經濟嚴重依賴資源能源行業。多年來,第二產業對榆林經濟增長的貢獻都超過了70%,其中主要是煤炭開採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石油加工煉焦業。
剛剛下發的「新27條」要求破解這些「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進而做到三個轉變:由低層次資源開發向高端化資源經濟轉變、由單一性資源產業向多元化產業結構轉變、由資源驅動式增長向創新型發展轉變。
最重要的仍是「做強做優能源化工主導產業」。未來幾年,榆林的能源化工產能將持續擴張,以把原材料的加工、轉化環節儘可能地留在當地,其提出的目標是5年內,原煤就地轉化率達到50%。
陝西省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張寶通說,「很多人可能覺得榆林、神木出現了很多問題,就必須得產業轉型,我不完全這樣看。我們不能因為今年速度下滑了,對煤炭需求減少了,就認為榆林或者鄂爾多斯的產業結構不對。」
他說,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就是要在西部建立四大基地,第一個基地就是能源基地,第二個基地就是資源深加工基地,包括能源化工基地,這是陝北經濟的基本格局,也是榆林的市情——它不能模仿西安,模仿關中,更不能模仿珠三角、長三角,那是把優勢給丟掉了。要發揮榆林的優勢,這個絕對不能動搖,動搖了就錯了。
不過,這份文件顯然希望讓榆林的產業結構更加多樣化——它用了一個「接續產業」的名詞,來概括新趨勢下重點培育壯大產業的內容,其重要性緊隨能源化工產業之後。
而「接續產業」的內容,則主要是鋁鎂合金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包括煤炭採掘、油氣鑽采、化工、冶金、節能環保、專用汽車、新能源、農機八大裝備製造業;裝備維修、租賃、研發、培訓、會展五大裝備服務業以及一個綜合產值千億元級的鎂產業基地。
顯然,榆林產業結構的多樣化,仍然是圍繞著資源和能源行業展開——裝備製造業為能源行業提供設備和服務,鋁鎂合金產業則依託於當地龐大的電力、煤炭等能源產能。
這份文件還表示,支持榆林通過「以資源換項目」的方式招商引資,培育壯大接續產業規模。
張寶通說,發展與能源化工配套的裝備製造業,本質上仍然是延伸產業鏈、形成產業集群、提高配套效益的思路,從這個意義上講,裝備製造業是有選擇的發展——不是為了成為基地,而是為了和能源化工配套。
調整不均衡
榆林經濟的轉型,顯然不是簡單的產業結構、門類調整可以解決。
前述榆林市發改委官員說,比較新、老27條的異同,相同點是陝西省政府對榆林的支持、特殊化對待一以貫之,而區別在於,「老27條」多個條款著墨於如何向榆林放權、讓利,向榆林提供快速增長的制度動力,而「新27條」則更強調解決不均衡問題——包括城鄉、區域發展的不均衡、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之間的不均衡。
榆林經濟的長處與短處並存。它擁有龐大的資源儲量、產業規模,剛剛過去的一年,其工業增加值已經超過了西安甚至成都。
官方數據顯示,近年來,榆林已經消除了大比例的貧困人口數量,貧困人口由2000年底的114萬人減少到2010年底的19.8萬人,每年減少約10萬人。更多的人步入中產階級,還有一小部分人通過煤礦的投資成為億萬富豪。
但是,這種新繁榮的分配並不均衡,集中在城市和資源富集地區。農村還有大量人口生活在貧困中,尤其是在白干山地區和南部幾個縣城——這些地方因為缺乏煤礦資源,被稱作「南六縣」。
在「南六縣」,由於缺乏資源,當地的農民過去主要靠牧羊以及種植小米等雜糧謀生。資源富集的北部六縣中有三個縣進入過全國百強縣,而缺乏資源的南部六縣整體上仍屬國家級連片貧困地區。「新27條」中,有3條內容著眼於解決這個問題,包括加強對「南六縣」的財稅政策支持、發展現代特色農業以及利用特色資源,發展紅棗、馬鈴薯、小雜糧、中藥材、肉類加工和服裝家紡等特色產業。
更多的內容用於支持民營企業的發展。顯然,剛剛過去的一系列圍繞民營煤礦、投資公司融資鏈發生的社會事件,不但沒有讓地方決策者們產生偏見,反而堅定了做強民營經濟的想法。「一切向前看,往前走,」今年早些時候,陝西省委書記趙正永在參加陝北座談會時表態說,「正確認識和把握民營經濟發展的歷史過程,不以現在的法律政策去查究民營企業在發展初期的歷史舊賬,不以現在的規範去衡量企業發展初期的行為。加大政策宣傳力度,消除民營企業家的擔憂。」「新27條」有4條內容專門涉及民營經濟,包括推動民營經濟轉型跨越、推進全民創業、創建全省民營經濟轉型升級實驗區、破解民營經濟發展瓶頸制約等。
為了激活民間資本和吸引外來投資,它支持榆林先行開展工商登記制度改革試點,將「先證後照」改為「先照後證」,並將註冊資本實繳登記制改為認繳登記制。甚至,在產業園區內的民營企業土地出讓金可以分期付款。
另外,陝西省還支持榆林在民營企業用地、融資、擔保、用工、結構性減稅等方面先行先試,積極探索民營企業轉型升級新路徑,創建民營經濟轉型實驗區。
儘管當地的民間金融體系發生了許多問題,但這份文件仍如此表述:要「支持民間資本設立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公司和村鎮銀行等。支持拓寬應收賬款質押等動產擔保範圍,鼓勵降低擔保費用。鼓勵民營企業直接融資,推進民營企業集合票據、集群債券、集合信託和短期融資券的發行,大力支持民營企業上市」。
對民營經濟的厚望和急切態度,讓許多人意外。「支持民營企業是對的,但不要提過於超前的東西。在榆林通過直接融資扶持,有沒有合適的民營企業?有,但它不像珠三角、長三角有那麼多的民營科技數量,能夠培育創業板上市,」張寶通說,「心情可以理解,但也不要著急,具體推進起來要有一個務實的態度。」「在有些新聞裡,榆林經濟放緩被過分誇大」,前述榆林市發改委的官員說。他隨後又補充道,「隨著外部條件的變化,榆林必須更加努力,才能實現轉型,維持增長速度和吸引投資者。」「以前我們是大姑娘不愁嫁。現在似乎已經時過境遷。說到底,轉型仍然要通過投資、上新的項目來實現。」他說。
| ||||||
習近平與李克強接掌中共政權後,抓貪腐無限上綱,給預算無限大方;經連串整治,政權漸趨穩固。在二十年來最難產的一次三中全會終於敲定時程後,接下來的經濟改革好戲正要登場。 撰文‧張向東 今年十一月,中共將要召開習近平、李克強接班之後共產黨中央委員的全體會議,這個被簡稱為「三中全會」的黨中央委員會議,要為習李政權未來五年、甚至十年的執政主軸定調。外界特別關注會議中是否能夠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改革政策,為中國政治與經濟的轉型,奠定穩定的基礎。 習李接下的政權,是一個充滿資產泡沫、社會貧富不均、環保問題惡化、地方政府債務膨脹、官員貪腐肆無忌憚的社會。接班之初,外界認為中國必然需要經過一場震盪洗盤,可能引爆難以控制的權力鬥爭。香港的媒體與出版社,就不斷以中共權鬥、政變等字眼,描述習李的接班危機。 但是,甚囂塵上的接班危機,卻在今年八月二十七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之後,瞬間消失無蹤。 當天由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的會議,正式決定了三中全會的日期,通過《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二○一三年~二○一七年工作規畫》、《關於地方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的意見》,也聽取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籌備工作匯報。 經濟指標轉正 股市大漲習李政權穩固的強烈訊號,來自於低迷甚久的上海股市。從八月二十七日中央政治局委員會召開後,上海股市幾乎日日收紅,兩個多禮拜的交易,指數上漲超過八%,成為九月上旬全球漲幅最大的股市,其中九月九日當天,幾乎所有的銀行股同步噴出,整體指數單日漲幅高達三.三九%。 「國務院將要出台一連串的重大改革利多,一路拉抬股票市場!」申銀萬國證券的張姓副總經理告訴筆者,「社保基金等國家資金持續進場,慶祝行情將會越過中秋節、十一長假、一直延續到十一月十八日三中全會召開之後。」這是習李政權接班之後的第一個慶祝行情,既然久違了將近一年才現身,就不會輕易消失。 同時,八月底陸續公布的經濟指標,幾乎全數一路向上,被稱為「李克強景氣指標」的全國用電量,六、七、八月連續三個月上揚,八月一定規模以上的工業產值增速提高到一○%,採購經理人指數上揚,貿易順差環比月增率增加了六成,八月的貨幣供給量M2年增率達一四.七%,連央行資產負債表上的外匯占款(觀察資金外逃的指標),也一反六、七月的跌勢,開始轉正。 經濟指標一夜轉正,總理李克強給與地方的各項支持政策也像機關槍那樣不斷出台。 俗話說:「不要看共產黨說的,要看共產黨到底做了什麼。」北京國務院與中央銀行雖然一路嚴控銀行放貸,但中央光是宣布對城市地鐵建設的財政支持,就高達四兆人民幣,還有改善水空氣汙染的環保政策,也給了兩兆八千億人民幣,一路累積的政策補貼已經超過十兆人民幣,如果這些政策全數落實,李克強的財政刺激規模,將是溫家寶○八年四兆人民幣財政刺激的數倍。 政治時程搞定,地方政府獲得喘息,內資信心充沛,經濟指標反轉回升,全部都在八月底這一個禮拜發生。了解中國政治金融布局的外資,也聽到了李克強的衝鋒號角,一夕之間態度集體一八○度大轉彎。 最早吹響多頭衝鋒號角的德意志銀行,八月二十二日調高中國GDP(國內生產毛額)的預測,九月十日又二次調升,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將明年中國經濟成長率調高到八.六%,是所有外資預測的最高值。 左手反貪 右手金融改革德意志銀行與國務院高層的關係密切,因此勇於站在衝鋒的第一線。有趣的是,幾乎就在馬駿發表場內最樂觀的經濟預測的同時,德意志銀行宣布已獲得人民銀行外匯管理局「跨國公司外匯集中管理試點業務」,為參與試點的企業提供外匯跨境集中管理、收付、淨額結算等服務,成為李克強推動金融自由化的「先行者」。 習近平、李克強從外界看壞的被動劣勢,展現逆轉勝的神奇操作,主要是抓住了「政治極左、經濟極右」的主軸。一手緊縮政治權力,另一手卻又如機關槍一般,宣布讓所有人跌破眼鏡的金融改革、自由化方案。 習李使出極為純熟的「棍子與胡蘿蔔」技法,抓貪腐無限上綱,給預算無限大方。 習近平在政治上緊抓反貪腐的道德制高點,一路將舊有勢力威脅到牆角,從去年十月中共十八大會議結束至今,已經抓了九名副省長級以上的高官,一路威脅江澤民與他的盟友,包括江的大管家曾慶紅、政治局常委周永康,都在習李反貪腐的射程之內。 八月底被撤職調查的國務院國有資產委員會主任蔣潔敏,就是周永康掌控的石油王國的大管家,習近平抓了蔣潔敏之後,更進一步調查到周永康的兒子、妹妹,各種貪腐訊息都用「外銷轉內銷」的手法,先在海外、香港媒體曝光,一段時間後相關涉案人員遭到撤職雙規調查,無一倖免。 中共過去有「政治局常委不得立案調查」的內規,因為政治局常委是國家的領導人,是集體決策體系最終的決策者,一但立案調查,就有可能引發最高層級的政治鬥爭。 但是,習近平今年元月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就曾提議取消這道免死金牌,「只要舉辦證據確鑿、國內外影響惡劣者,無論現職或是退位的政治局常委,都必須接受立案調查。」習近平猛抓貪官,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則用盡全力「拚經濟」。九月十一日,李克強在大連主持夏季達沃斯經濟論壇開幕,致詞中特別強調,「我們完全有能力、有條件保持經濟長期穩健發展,」他還用戲劇化的口吻暗示,關於經濟改革的政策「後面的故事會更精采!」至於幾個月前大家擔心的地方債,李克強也堅定地說:「我們正在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有序規範和化解,可以有把握地說,總體是安全可控的。」李克強用「安全可控」四個字,加上場外股票大漲的熱潮,四兩撥千斤化解了地方債的憂慮。 國務院在七月一日發布被稱為「金融十條」的國務院六十七號文件,揭示李克強金融改革的序幕,金融十條包括鼓勵以信用卡信貸為主的消費信用,全面開放新種金融商品操作的資本市場深化,還有開放民營銀行申請設立等,幾乎是要將所有管制的金融市場全面解禁。 上海自貿區 什麼都可以做金融十條之後,人民銀行就宣布解除銀行放款利率下限的管制,讓各銀行決定對客戶放款利率,接著宣布「上海自由貿易區」,這個自由貿易區將採「負面表列」管理,基本上所有貿易與金融交易都可以做,並且三步併作兩步,趕在十一國慶當天掛牌運作。 李克強推動金融自由化的力度,也讓所有人跌破眼鏡;在稍早的政策擬定過程中,金融自由化受人民銀行及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抵制,最後逼得李克強在會議中拍桌,強行要求一行三會擬訂方案,限期推出。 上海自由貿易區更是李克強金融自由化政策的「重中之重」,在反貪腐運動中,荷包滿滿的上海官員們人人自危。但李克強不只親自考察上海,給他們加油打氣,而且還讓中國農民銀行做了一筆史無前例、總額高達二五○○億人民幣的貸款,批給上海作為迪士尼樂園與自貿區的建設經費。上海巿委書記韓正如今站在金融改革的最高點,擺出挑戰新加坡、香港的陣仗。 什麼都可以做的上海自由貿易區,甚至將要「開放資本帳的交易」,從利率管制的老舊金融體系,大躍進去挑戰國際金融中心。 今年的三中全會,其實是二十年來最晚的一次,時程的延宕,透露了習李政權逆勢抓權的高度困難。 金融自由化是中國經濟轉型必走的道路,卻很難與化解地方債與房地產的泡沫畫上等號。抓貪官毫不手軟,但是越抓卻越接近共產黨的權力核心;倒是短期的效應非常顯著,反貪腐與金融自由化成功創造新的關注焦點,內外資的聯手拉抬也創造股市的榮景。 習李「政治極左、經濟極右」的成功操作,買到了寶貴的時間,但是,泡沫與貪腐究竟是會隨著時間的延續而化解,還是繼續膨脹到無法收拾?誰也沒有答案! |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週一開始為其高至25億美元的香港IPO進行路演,機構投資者認購興趣濃厚,目前已經敲定了10家基礎投資者認購其IPO中44%的股份。
信達的IPO為香港今年最大的IPO,若成功上市信達將成為內地首家赴港上市的資產管理公司。
10家投資者共承諾投資10.9億美元,其中美國對沖基金Och-Ziff management(OZ)和中國人壽保險將各認購2億美元股份,挪威主權財富管理基金挪威中央銀行認購1.5億美元。
而總部位於舊金山的崇天資本(Farallon)和中國融通基金將各投資1億美元,中國平安資產管理將認購7500萬美元,山東省國有資產投資控股將投資6000萬美元。
橡樹資本管理公司和廣東省粵電集團下屬的超康投資將分別認購5295萬美元以及5000萬美元的股份。
信達計劃於12月5日定價及12日在聯交所掛牌上市。文件顯示,信達IPO,招股價區間3.00-3.58港元,計劃發行53億股股票,指導價格區間介於3.0-3.58港元,市淨率約1.13-1.31倍,募資額最多不超過24億美元(159.6-190.4億港元)。
信達於1999年成立,是中國四大國有債務清理機構之一,從中國大陸銀行處接管了約1.4萬億元不良資產。其他三家國有債務清理機構分別是:華融資產管理、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和中國長城資產管理。
2010年至2012年期間,信達收入及淨利潤在四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中排名首位。據瑞銀報告,信達今年淨利潤預計約85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