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30/0MMDAwMDIxMzY0MA.html
今年对于一直被住宅地产“压过一头”的商业地产而言,有种翻身的意味。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商业地产企业的业绩就能因此立竿见影实现快涨。
“今 年年初制定的全年业绩计划估计是很难完成了。”世茂股份首席财务官陈汝侠坦然表示,今年全年73亿元的业绩目标,可能过于乐观,尤其是此后房地产调控政策 接连出台,市场出现波动,这是没有预料到的。“不过,总体而言,世茂的业绩实现稳步提升,今年突破50亿元没有问题。”
表面来看,针对住宅市场的楼市调控下,万科等传统住宅开发商业绩实现大幅提升,反而已经晋升为国内商业地产龙头之一的世茂股份却无法完成全年业绩,似乎有些令人费解。
湘财证券对世茂股份的评价正是,“公司作为商业地产的开发商和运营商并不是在创新一种新的运营模式,而是在延续相对稳定成熟的商业地产的开发运营模式,只是公司处于这种模式初期。”
或许正是这种初期的发展阶段,加上商业地产发展本身不同于住宅地产的周期性特点,让世茂股份“意外”的没能完成全年业绩目标。
陈 汝侠分析,影响业绩的因素有许多,宏观调控只是其中一个因素,世茂股份旗下项目的发展节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今年世茂新推出的项目不多,而在明年将有大量 新项目入市,包括较大体量的商业项目,预计业绩将会有明显提升。“另外出于对今年市场调整的判断,公司对一些项目调整了入市节奏,有一些延后至明年。”
分 析人士也认为,世茂股份在完成资产注入后,这两年正处于商业地产项目的集中投入时期,很多项目资金需求较大,但在业绩产出上,还没能实现明显贡献。“其实 很大程度上,近两年世茂股份的业绩主力,或许还是重组前公司老的几个住宅地产项目,新注入以商业为主的资产,体现其业绩贡献还需要时间。”
这一判断,也在世茂的业绩构成中得到验证。据预测,世茂股份今年的租金收入占全部业绩的5%,业绩主力依然是销售型物业,住宅占据较大部分。“不过明年开始,公司商业地产的业绩能力将逐步提升,其中租金将有爆发,预计会接近8%的水平。”陈汝侠表示。
湘 财证券的分析师指出,商办物业投资的持有成本和转售要较住宅高很多,持有和转售成本上的差距造成投资商办物业的收益远远劣于投资住宅。受成本拖累,商办物 业投资的流动性较差,增值也相对较低。而商办物业需求基本都属于投资需求,长期的投资收益慢于住宅投资收益造成投资者对于商办物业投资的关注度降低。最终 造成在国内市场上,商办物业市场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住宅市场。
自然,这两年将是世茂股份资金运作能力最大的考验。
对此,陈汝侠表示,世茂目前手中的现金充裕,完全能满足公司进一步发展。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低,融资优势明显,还有进一步融资的较大空间。“目前公司有不少项目获得银行批准的开发贷尚未最终发放,相信明年这些资金一到位,公司的发展将随之加速。”
基于这样的判断,尽管今年业绩“意外搁浅”,世茂却抛出了明年更高的发展目标。
“我 们将不断丰富商业地产的产业链,除了广场、百货和影院,今年又进入儿童乐园产业,前不久新开了两家儿童室内主题乐园——世天乐乐城。”陈汝侠坦陈。“明 年,影院计划达到10家,百货和广场分别达到5家及6家,而乐乐城亦将达到10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五年将加速发展公司百货和影院业务。其中,五 年内影院业务将增至500块以上的银幕;世茂百货计划五年内开拓20家门店。”
粗略估计,世茂股份目前运营和在建的经营性物业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其中本年度投入运营的就包含6家世茂广场、4家世茂百货、4家世茂影院和2家世天乐乐城。
目前,世茂股份拥有800万平方米以上的土地储备,土地成本1600元/平方米,主要分布于二、三线城市。
定 位商业地产全产业链发展的世茂股份,当务之急则是尽早弥补中短期内的“业绩瑕疵”,而加大资金投入显然是最关键的。12月14日发布公告称,公司与中投信 托有限责任公司协商,中投信托将提供金额为人民币4亿元的信托贷款。公告显示,上述信托贷款期限自2010年12月13日起至2011年11月21日止, 贷款将用于进一步推进公司百货及影院业务的发展。
http://www.eeo.com.cn/2011/1111/215465.shtml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劉丹 石俊 雄心勃勃的拉手網CEO吳波,在團購鼻祖Groupon成功上市之後,更堅定了拉手網必定能作為中國團購第一股闖關納斯達克成功的決心。但事實證明,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和投資者並不這麼認為。
拉手網原定於11月14日在納斯達克掛牌交易,股票代碼為「LASO」,巴克萊資本是此次IPO的主承銷商。該公司計劃發行5,356,990美國 存托股票(ADS,1ADS等於36股普通股),發行價區間為13至15美元。以最高價15美元計算,拉手網IPO融資額可達8000萬美元。
但據11月10日消息,團購網站拉手網暫停了納斯達克的上市路演,因SEC要求其澄清會計方面的爭議。昨日晚間,拉手網內部人士稱,正在為解決這一問題進行最後的努力。拉手不會取消IPO,只是時間未定。
本打算今年8月登陸資本市場的拉手網,因市場環境和財務問題兩次暫緩IPO計劃,接近拉手網的消息人士告訴記者,第一次拉手網想在Groupon之前上市,但因為股市情況不好,所以拖延。第二次是因為承銷商更換的問題。而這一次,在路演之後,遭遇了財務危機。
對於財務審計的問題,拉手網CFO張檢在路演時表示:「每位股東都關注我們的會計問題,我們採用了保守的會計方式。在中國,用戶在手機上收到認證 碼,然後商家會在POS機上輸入這個認證碼,然後我們的中心平台就可監控到這些數字。所以我們在商品交付或服務交付時就計入收入。」但是他並未談及敏感的 數據造假問題。
「團購網站的銷售數據,一般的慣例是比真實的數據至少要高一倍。」一名不願被具名的業內人士表示。據拉手網招股書顯示,去年,拉手網的營收為 1050萬元人民幣,淨虧損為5350萬元人民幣;今年上半年,營收為5780萬元人民幣,淨虧損為3.913億元人民幣。截至今年6月30日,拉手網累 積虧損為4.742億元人民幣。也就是說,拉手網每獲得1元的營收,需要以約6.8元虧損為代價,盈利更是一條遙遠的路。
其實,拉手網可能因為審計問題止於最後一站確實早有跡象,因為在上市前頻繁更換主承銷商的行為,就讓人感覺到拉手網在美國的資本市場似乎被當做一隻被人到處踢的皮球。
國際頂級投行的摩根大通,原是拉手網承銷商之一,但是深入合作一段時間之後,據傳因為審計問題,還是選擇放棄承銷拉手網。據投行內部人士分析,在經過東南融通財務造假事件之後,國際頂級投行對於有過不誠信歷史的公司避之唯恐不及。
今年3.15期間,央視曾曝光拉手網篡改、製造虛假後台數據以欺騙消費者和商家,而其客戶經理還引導商家虛報經營數額、虛標購買人數以造成一片繁榮 的景象,來吸引投資和消費。而據報導,拉手網在選擇合作的商家的時候,也沒有做出過多的審核。因此,與摩根大通類似,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多個國際最頂尖的 投行也在跟拉手網深入接觸幾個月後紛紛選擇退出。
不過,在摩根大通在退出後,通過官方闢謠,否認指責拉手網造假。有分析人士認為,拉手網在上市靜默期遭遇「惡意中傷」,不排除行業內鬥。
值得注意的是,高盛本是Groupon上市的主承銷商,在Groupon成功上市後,也將收穫頗豐。但是在深入瞭解拉手網的情況後,高盛還是毅然選 擇了退出。頂級投行紛紛退出之後,拉手宣佈任命中金和野村替代。但緊接著,野村也宣佈退出,拉手被迫再度更換承銷商,最終沒落的巴克萊資本擔任承銷商。
拉手網此次能否順利上市,業界普遍評論都不樂觀。此外,對於資金飢渴的團購網站,即使拉手網成功IPO,根據其以往的燒錢速度,8000萬美元的資 金,頂多也只能再燒兩年。且對於投資者,拉手網此時上市成功,也沒有太多利好。拉手網今年4月完成的第三輪融資,拉手網獲得來自麥頓投資、金沙江創投以及 其他兩家基金共1.11億美元的融資,彼時拉手估值11億美元。而此次IPO,拉手網的估值僅4億美元左右,對於C輪的融資者來說,拉手若上市將直接導致 浮虧。
http://www.eeo.com.cn/2012/0207/220358.shtml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陳哲 遲有雷 巨人網絡為員工蓋房。這個擱淺一年多的計劃,又在坊間炒熱。
上海某媒體日前稱,巨人早已成立一個小組處理相關事宜,將由公司出錢拿地蓋房,以成本價賣給公司的研發員工,並且可以按揭。
「我們不置可否。」巨人網絡公關部負責人馬全智說。本報瞭解到的情況是,這個備受關注的計劃事實上早在一年多前已擱淺。
一位不願具名的巨人遊戲研發人員透露,「蓋樓這個事沒譜,幾年前就說了,沒什麼戲。」
史玉柱素來在巨人提倡親情文化。幾年前,他自掏腰包15億元,請來建築業大師湯姆·梅恩,在松江建起了園區。巨人的一千多名員工,在其中可享受堪稱星級的影院、酒吧、桑拿、體育館、游泳館和健身室。
「我們一直很重視員工待遇問題,一直在改善,我認為,民營企業家應該努力愛護員工。」史玉柱曾對媒體說,從企業發展利益角度講,為員工提高待遇,是降低企業成本最有效的方式。
儘管園區裡還建有6幢6層的員工宿舍樓,基本能夠覆蓋全員,但巨人每年的員工調查顯示:住房問題長期居於員工關心問題的首位。「大家長」史玉柱會有以成本價供房解決員工後顧之憂的想法,似乎在情理之中。
一位曾負責過蓋樓的巨人中層回憶,2010年8月份,上海市某主要領導在松江區的陪同下,到巨人集團園區考察。看到公司專為員工配套的人才公寓運營模式不錯,該領導很滿意。
人才住房,正是上海市政府近年的主要議題。今年1月12日上海「兩會」上,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還在強調,他一直思考的兩個難點問題:一是如何解決青 年人才的住房問題,二是如何進一步擴大開放。「上海發展必須敞開大門,延攬優秀人才。但如何吸引人才並留住人才,難度很大。上海各項要素成本很高,特別是 住房。近年來,我們在解決住房問題上想了很多辦法,但還不夠,還需要有更多的創新突破。」俞正聲在那次會議上說。
巨人所在網遊行業的特點,也使得向員工提供低價房計劃,成為當時非常急迫的選擇。
2009年、2010年之間,巨人在行業中表現強勁。2010年巨人更是憑藉《征途》成為「最強盈利公司」,淨利潤率維持在60%以上,頂峰時淨利潤率超過80%。
但也正在此時,很多小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那兩年,業內的惡性挖角非常嚴重,很多員工一跳槽,頭銜和薪水成倍上漲。而有經驗的研發人員更是香餑餑。」一位巨人內部人士說。
而對IT公司,尤其是網遊公司而言,遊戲產品的研發團隊,實際是公司發展的靈魂。一旦骨幹被挖走,整個產品的研發就陷入癱瘓。知情人士稱,「當年建房計劃,並不是所有的員工都會享受到這個福利,只是針對部分核心研發人員。」
自得到上海市領導的肯定後,巨人高層遂有了希望松江區相關部門支持在園區外,通過公開拍賣的形式,配套一塊住宅用地,由巨人集團建設開發,以成本價賣給公司研發人員的想法。
作為松江區近年來最大的招商引資項目之一,巨人集團在當地發展受到極大支持。2008年巨人落戶松江時,當地領導就多次召開辦公會,要求全力以赴支持其發展。此番,巨人的人才公寓獲得高層領導讚許,「松江區領導似乎也願意考慮這個問題。」
知情人士透露,此後巨人組成了一個小組,來專門研究建房事宜。
而在計劃草案中,投資方並非上市公司巨人網絡,而是由史玉柱個人控制的公司如巨人投資。「因為在歷史上,公司董事會和股東並不支持這類看似並不能產生盈利的投資項目。」
但在進一步洽談的過程中,巨人和松江區在一些問題上並沒有談攏,比如公司起先希望拿地的區域,並沒有合適的住宅用地出讓。而在土地價格上,雙方也存在一定的分歧。談判因此擱淺。
在坊間還流傳一個版本:松江區幾任分管土地部門官員2010年、2011年被集中曝出貪腐醜聞,巨人拿地一事也被殃及。但該說法遭到前述項目負責人的否認。
但巨人方面並沒有放棄爭取。公司在2010年和2011年兩度向上海市領導寫信匯報情況時,都順帶提到了拿地蓋樓的事,但一直並無下文。
針對此番再次沸沸揚揚的傳聞,巨人內部最終選擇的是沉默。
即使貴為中國最大的正版音樂網站之一,沒有谷歌支撐的巨鯨也可能淪為一條小魚。
被榨乾的中國互聯網音樂產業被迫進行新一輪大變局。改變用戶習慣路途漫漫,但是找到適合自己的盈利模式已刻不容緩。
如果你想在谷歌(Google)上搜索音樂,頁面會提示「谷歌音樂搜索服務已經關閉,頁面提醒請您在2012年10月19日之前登錄並下載保存播放列表」。
這意味著,除了第一大股東身份之外,在業務層面,谷歌與中國最大正版音樂網站之一的巨鯨音樂網(簡稱巨鯨)在華的合作暫時畫上了休止符。
2012年9月21日,谷歌中國工程研究總經理楊文洛博士在「Google黑板報」上率先發佈了這一消息。巨鯨音樂網創始人陳戈此後在微博上加以了證實,並稱此舉原因是「谷歌中國策略的變化」。
當天,新浪微博上自發進行了一場小型的「致敬」儀式。陳戈和圈內熟識或不熟識的朋友相互鼓勵著,「該死去的會死去。真正偉大的音樂產業變革時代正在來臨!」他有些慷慨激昂。
Google音樂搜索的進展曾一度令人振奮。據Google前技術總監胡寧向南方週末記者回憶,在2010年3月谷歌宣佈退出中國之前,「整個市場 份額都處於一個上升的勢頭,音樂搜索佔谷歌搜索總量的百分之二十到三十。」從陳戈提供的數據來看,從2009年3月谷歌音樂搜索上線到2012年6月,巨 鯨服務谷歌上億用戶60億次下載視聽,產生PV(點擊量)150億左右,廣告存量4億元左右。
兩年前,谷歌撤離中國就揭開了巨鯨網命運之變的序幕。事實上,中國的數字音樂渠道一直沒能擺脫生存困境。在壟斷嚴重、音樂產品粘性不高、用戶習慣免費、盜版橫行的情況下,一直沒能找到成功的商業模式,只有極個別的渠道運營商賺得到一點小錢。
資金鏈捉襟見肘
離開谷歌的巨鯨就像離開了海洋,流量開始迅速下降,陳戈也試圖和開心網、聚友網等二十多家社交網絡進行渠道合作增加一些流量,但用他的話來說已經是「治標不治本」了。
「巨鯨的中文名是我起的,英文名是章明基的太太起的,叫Orca,」陳戈說。Orca是一種大型齒鯨,稱得上是海上霸王。就這樣,帶著姚明和其經紀人、「姚之隊」負責人章明基共同投資的300萬美元啟動資金,2006年3月,巨鯨誕生。
創立之初,陳戈的想法是走iTunes路線:向唱片公司購買版權,用戶付費下載。但很快意識到音樂產品與互聯網渠道合作必須找到一個免費的商業模式。
與谷歌的一拍即合被陳戈形容為「婚姻」。「兩個人在合適的時間,大家都有強烈的意願。」胡寧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當時谷歌分析下來覺得百度當年佔了那麼大的市場份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2003年和2004年推出的百度MP3頻道。」
當時身為谷歌大中華區總裁的李開復為這個項目努力了很久,因為來自谷歌內部的阻力很大——對於歐美來說,給正版音樂還不收錢是很難理解的事情。李開 復不僅克服了阻力,還給予谷歌音樂許多政策上的傾斜,一般在三五人就能組成團隊的谷歌,音樂頻道卻擁有二十多人,包括時任谷歌中國首席戰略官的郭去疾、谷 歌全球工程總監林斌、產品經理洪峰等。
2007年元旦放假上班後第一天,谷歌通知陳戈去開會,進去之後一大屋子人,谷歌說希望和巨鯨合作,還願意投資巨鯨891萬美元,「我聽得有點暈。」陳戈笑言。
之後谷歌與巨鯨迅速開始分工,谷歌方面提供技術、推廣以及廣告銷售,巨鯨則拿出數據庫中100萬首經過信息優化後的正版音樂作品。用戶在谷歌搜索中輸入歌曲或者歌手名字,可直接跳轉到巨鯨音樂網的鏈接中。
與唱片公司的談判並不輕鬆。在谷歌音樂上線半個月之前,李開復赴紐約與陳戈共同談下了四大唱片公司(環球、索尼、百代和華納)中的最後一家——索尼。陳戈坦言,對於國際公司來講,和中國合作,最看重的還是谷歌的信譽。
憑藉技術優勢,谷歌音樂給市場帶來了許多不一樣的產品。譬如直到今天,許多國內用戶仍然習慣停留在聽百度音樂排行Top500的水平,而當時谷歌就對音樂進行了多維的分類,譬如按照風格分為流行、爵士和搖滾等。
還有當時試驗中的「哼唱搜索」,用戶哼一個曲子就能被搜出來。然而,伴隨谷歌的突然離去,這個產品沒能發佈。
「當時就知道已經不重要了,本來我們還想看音樂搜索能拿到多少市場份額,能不能擊敗百度。」胡寧遺憾地說道。
谷歌音樂最終沒能盈利,甚至沒能平掉付給唱片公司的版權費用。
離開谷歌的巨鯨就像離開了海洋,流量開始迅速下降,陳戈也試圖和開心網、聚友網等二十多家社交網絡進行渠道合作增加一些流量,但用他的話來說已經是「治標不治本」了。
五年下來,巨鯨的資金鏈捉襟見肘——891萬美元的融資一半付給了唱片公司,另一半勉強用於支付每月60萬元左右的運營成本。因為谷歌不同意,巨鯨也無法通過賣廣告來增加收入。因此,當谷歌音樂被關閉之後,巨鯨已經難以再造一個獨立的、有巨大流量和影響力的音樂搜索引擎。
至於坊間盛傳巨鯨獲得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CMC)領投的B輪2000萬美元融資的消息,南方週末記者獲悉,實際上並沒有完成,而巨鯨試圖收購一聽音樂網謀求赴美上市的計劃亦沒有時間表。
無人埋單的尷尬
陳戈認為正是在谷歌音樂的推動下,行業才這麼快開始聯合走向正版化。但就因為要支付版權,才更加榨乾了互聯網音樂本來就微薄的利潤。
巨鯨的困境在業內看來仍然是行業的問題。
在整個數字音樂產業鏈中,下游是聽眾,中游是像巨鯨一樣的服務提供商(SP),上游則是唱片公司之類的內容提供商(CP)。豆瓣數字音樂分析師齊巍 向南方週末記者分析:「移動運營商(OP)靠彩鈴壟斷了95%的市場,使得SP只佔4%,CP不到1%,分給音樂人的則更少。」
然而就在這4%的SP環節,卻聚集了大量的競爭者。他們通過向唱片公司購買音樂版權,然後提供各種各樣的音樂服務來滿足用戶的音樂需求。但無論是從產品角度還是商業模式,都沒有人敢自稱大佬。
SP按照商業模式可以劃分為向用戶收費和向商家收費兩大類。
向用戶收費的方式又有兩種,一種是包月訂閱。QQ音樂就是採用這種方式,依靠騰訊的巨大平台,擁有QQ音樂綠鑽的用戶可以免費使用QQ空間背景音樂等諸多附加功能,這使得QQ音樂成為國內唯一一家對外宣稱賺錢的SP。
QQ音樂高級總監吳偉林向南方週末記者提供的官方數據是:每天的活躍用戶超過4000萬,同時在線用戶超過1100萬。
QQ音樂的費用是10Q幣也就是10元一個月,一位業內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QQ音樂基本上有300萬的綠鑽用戶。」即使再除去高昂的版權費,這樣的收益在業內依然無人可及。
另外一種向用戶收費的方式是數字銷售,國內最典型就是音樂社區網站蝦米網,用戶可以在蝦米音樂網上下載高質量、相對來說較為小眾的音樂。
不過,一位業內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即使是高品質的音樂也沒人願意埋單:蝦米網在2011年通過下載的收入,不超過100萬元人民幣,付費用戶甚至不超過註冊總用戶的1%。
酷狗產品總監謝欣解釋道:「這是因為用戶粘性不足。因為音樂產品的特殊性,用戶在哪聽歌都一樣。」
而如何做出音樂加技術完美的產品來強烈地吸引用戶,是現在互聯網音樂的一大難點,齊巍對南方週末記者說:「為什麼用戶願意花幾百去聽演唱會,卻沒人願意買數字音樂?就是因為它們兩個之間用戶體驗相差非常大。」
第二類向廣告商收費其實是非常主流的盈利模式。只要流量足夠大,基本上都是靠音樂收聽或下載服務獲取流量,然後賣給廣告商或遊戲商。
但是賣廣告並不賺錢。因為傳統的一些數字音樂版權都還在「白加黑」的道路上——沒能完全解決版權問題,因此好的品牌廣告都不敢投放,否則就會被聯合起訴。這樣一來就只能吸引到一些低端的廣告,收入自然極為微薄。
遊戲聯運則是中國特色。由於音樂網站廣告很難銷售出去,所以有大量的空白頁面可以讓遊戲填進去。但遊戲並不是互聯網音樂擅長的東西,大部分網站不會自己去運營,所以基本也不會有太多的利潤可言。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酷狗和酷我10%-20%的收入就來自這一塊。
陳戈認為正是在谷歌音樂的推動下,行業才這麼快開始聯合走向正版化。但就因為要支付版權,才更加榨乾了互聯網音樂本來就微薄的利潤。
向CP支付版權合作的商業模式叫做「保底+分成」,一般大型唱片公司要根據SP的商業計劃書預先徵收一定的保底費,然後再與SP分割廣告利潤。根據唱片公司的資質,廣告分割比例又是不一樣的,但大頭基本是被幾大唱片公司拿去了。
陳戈說:「3年來,我們給唱片公司分的錢在幾千萬元人民幣,但對於小的獨立唱片公司來講是沒有保底的,也有那種一個月只分一兩百塊的。」
儘管旗下擁有萬曉利、蘇陽、謝天笑等藝人,且與巨鯨、蝦米、一聽、豆瓣都有合作,但十三月唱片公司顯然不能與國際唱片公司相提並論,其分得的羹也是 「微薄」的,其總經理盧中強對南方週末記者說:「我們未來的三年規劃都沒有把版權收入規劃進去,有了就是驚喜,沒有也習慣了。」
收費模式變革在即
「年底幾大國際唱片公司將聯合國內酷狗、酷我、百度、QQ音樂嘗試採取收費包月制度,包括PC端和移動端,嘗試改變當前的用戶習慣。」
「我看好移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是農村包圍城市,不會像互聯網收費那麼難。」滾石移動高級副總裁張新華對南方週末記者直言。
張新華認為隨身攜帶的手機終端和小型電腦更具隨身性。而且至少有2億-3億的低端移動互聯網用戶,也就是原來山寨機的用戶,這種用戶沒有電腦可用,這個時候也會有付費的可能。
現在多家SP已經開始向移動互聯進軍。吳偉林告訴南方週末記者,「QQ音樂會著力解決用戶音樂資產在不同設備之間的同步,以及在移動設備上的流量問題。具體部署與計劃會很快公佈。」
酷狗也剛剛專門針對「手機音樂傳輸」操作開發了名為「複製MP3」的音樂工具,謝欣向南方週末記者講解道,「這個功能會方便PC端和手機端的一鍵複製,可以將過去的音樂喜好列表同步到手機終端。」
而在技術上,支持這一趨勢的就是「音樂云計算」。簡單來講,就是用戶可將自己的音樂列表或喜好一鍵分享到任何平台上,包括PC端、Android、iOs及Html5的手機網絡端。
胡寧對南方週末記者說:「我當時把谷歌團隊的大部分人都帶到美國Android團隊,負責的就是這塊市場。核心就是云分享。書、音樂、電影都是儲存在云上的,任何設備都能訪問。」胡寧希望可以通過便捷服務使客戶產生極大的粘性,甚至願意付費購買這樣的服務。
陳戈後來在與谷歌總部溝通的時候也特別盼望谷歌的Android手機音樂產品能夠盡快來到中國。
未來還有可能發生的重大變化是SP與CP的融合。滾石移動如果按傳統的產業鏈來講,既是SP,也是CP,還是一家音樂廠商。生產、傳播、銷售音樂的 三個環節滾石移動都有。張新華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一開始有意識,但是沒有明晰的規劃。這種集成性也是近年來逐漸看清的路。」
而美國的Bandcamp也是這樣一個SP與CP界限模糊的音樂銷售平台,獨立音樂人可以通過網站銷售自己的音樂而得到85%的銷售收入分成,其餘的則歸Bandcamp所有。
至於付費模式,齊巍非常看好包月制。美國一款免費音樂在線播放軟件Spotify可提供1600萬首歌曲免費點播,其收入來源的80%以上都是包月訂閱的。「下載那塊以後機會不是特別大,一首一首這麼賣是沒有什麼太大意義的,不如包月,十美元可以聽到上千萬首歌。」
業內人士金哲則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年底幾大國際唱片公司將聯合國內酷狗、酷我、百度、QQ音樂嘗試採取包月收費制度,包括PC端和移動端。希望可以嘗試改變當前的用戶習慣。」
張新華對此加以了證實。這意味著中國數字音樂產業的商業模式變革在即。
然而要Bandcamp這樣的公司本土化,根本上還是要完善中國的版權問題。因為Bandcamp的資源在其他渠道很難找到,用戶只能通過這一個渠道來視聽或下載。而在國內,用戶可以通過各種渠道找到獨立音樂的下載,所以這種方式目前還不適合在中國做。
對於未來,陳戈依然堅定:「很多人說我有理想,就像當年帶崔健去美國一樣。有生之年,音樂就是我的事業。整個音樂產業全球範圍都達到了臨界點,移動互聯網一定會從根本上重建音樂產業鏈。」
(因受訪者要求,文中金哲為化名)
這家股東名單包括姚明和谷歌(Google)的免費正版MP3下載網站,主要產品是與谷歌中國合作的音樂搜索。2010年, 谷歌退出中國大陸之際,理當是它的轉型時刻。
這樣的劇本屢見不鮮。周鴻禕曾看好社區搜索和聚合,在斥資3000萬美元、投入3年時間後發現自己「太超前」,從2008年春天,周開始發力於360安全衛士。周娟在2011年中愈加明白了優酷上市的意義——行業格局初定,留給56網的機會所剩無幾。4個月後,她將創立6年多的56網賣予人人公司的陳一舟。
但巨鯨網創始人陳戈拒絕按此演出。2010年以來,「因為慣性,因為放棄與谷歌的合作有點像離婚」,因為不知所措後下意識的堅持,陳戈和巨鯨網躑躅不前。直到2012年10月,谷歌以影響力未達預期為由,關閉了在中國的音樂搜索服務,放棄了巨鯨網和陳戈。
當公司大勢已去時,創始人應該幹什麼?
谷歌拒絕陳戈的次數超過10次
陳戈聲稱自己此時此刻「特別高興」,因為「它會促進你老老實實、很誠實地去學習」。說這話時,他語調平緩,呈現出解脫的表情,但無法判斷那是一張高興的臉。巨鯨網和他都沒有明確的下一步,但下一步「肯定會自由的飛奔」。
巨鯨網的創業方向被人稱為「寄生型」。
它2006年上線,姚明及其經紀人章明基是其天使投資人,2008年陳戈獲得谷歌投資,並和谷歌開始在音樂搜索項目上展開合作。此後,從谷歌導入的流量佔巨鯨網的70%左右,而且谷歌負責銷售廣告,「我們沒有銷售團隊,」陳戈說。
2009年10月,陳以正版流量吸引品牌廣告主的策略得到市場認可,3個月內巨鯨網即獲得300-400萬元營業額。依此路徑,巨鯨網2011年營業額將達到1億元。「我們會跟百度愛奇藝一樣」,陳戈回憶當時的巨鯨網。
但谷歌離開了中國大陸。在只保留研發存在感的原則下,負責音樂搜索銷售的谷歌廣告、商務部門率先杯清空。2010年春天起,谷歌提供給巨鯨網的流量開始下滑,廣告營收也隨之下降。7月,版權支出成為可見的成本壓力。「沒人賣廣告了。但我們還在支付帶寬、版權,現在光有投入沒有產出了」,陳戈說。
或許陳戈低估了谷歌退出背後的角力性質和動因。他是個理想主義中年人,他仍然相信「只要我目的很純粹,理想就會實現」。在那個炎熱的夏天,陳戈向外界釋放的訊息仍然是樂觀。他甚至向網友推薦工業搖滾樂隊Nine Inch Nails的《The Fragile》,因為「危情越大,機會越大」。
「機會」指的是移動互聯網。2010年8月,安卓(Android)手機出貨量達到每天20萬部,超越iPhone,成為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機操作系統。按照陳的設想,谷歌音樂云加巨鯨網將成為安卓手機在中國的標配音樂APP,如此,在移動互聯網建立起競爭壁壘的價值將大大覆蓋谷歌退出中國的損失。此外,陳戈希望巨鯨網能獲得銷售谷歌音樂搜索廣告的權力。
陳戈「幾十次」前往谷歌中國尋求解決措施,但他找不到人。谷歌中國的李開復、林斌、郭去疾、洪峰等人均已先後離職。而且谷歌中國的權力有限,無法對谷歌音樂云進入中國做任何承諾。音樂搜索曾是谷歌中國內部最大的項目團隊,彼時幾乎已經煙消云散。
於是,陳戈兩年內三度前往山景城(谷歌總部所在地),陳乘興而去。他不覺得在谷歌已經退出大陸的情況下,重新洽談一份廣告銷售協議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用谷歌音樂云一次性解決聯想、小米等手機廠商對音樂APP的需求也恰如其分——已經有手機廠商找到巨鯨網洽談合作。
在山景城的會議長達一兩個小時,但拒絕是那段時間的主旋律。「我說我們自己來賣行不行?回說不能,很多事情暫時只能如此。音樂云什麼時候進入中國?等確定中國策略再說。但是到今天為止,谷歌的中國戰略也沒定啊。沒更多解釋了,就是這樣。這是我到今天還沒明白的一個問題。」陳戈說。
讓陳感到惋惜的是,在一次次的無效溝通中,巨鯨網只能依靠自身官網TOP100.CN獲取一年幾百萬元的收入,年年虧損。他曾看著音樂搜索服務的廣告位發呆,「按理說都可以賺回來,2011年谷歌搜索還算穩定,一年還有7、8億的視聽下載量,我們自己一年賣個3、4000萬元不成問題。但我賣不了,那是谷歌控制的。虧的錢不是我虧的。」
據說谷歌拒絕巨鯨網的次數超過10次,更多次則是沒有回音。得不到答案時,陳戈也想過放棄與谷歌的合作,一走了之。但對他而言,巨鯨網意味著近在咫尺的理想。陳熱愛音樂,曾為崔健舉辦美國巡迴演唱會;憎惡盜版,這是他創立的普淶經紀公司倒閉的部分原因。他在美、中兩地觀察、思考、實踐音樂正版化的可能性,而谷歌音樂搜索是他夢想的實現,他視之為孩子。
「海歸12年,普淶六年,巨鯨六年。人生無常起伏,如這飛馳而過的風景。如果不是因為音樂,一個熱愛自由的射手座不會在一個地方走12年。我看到了氣象萬千,震撼人心,無怨無悔的風景。」
陳戈說自己花10分鐘洗個澡即能恢復正常。「畢竟我是創始人,不到萬不得已,不到最後,肯定要拼盡全力做任何對巨鯨有好處的事情。」
融資失敗後,陳戈幾個禮拜不出席例會
被拒絕的日子裡,陳戈琢磨數字音樂的發展方向。「Spotify和Pandora代表的都是過去式了,巨鯨也是。這些PC互聯網時代的數字音樂提供商都沒解決產品黏性和商業模式的問題。我還沒想好未來的方向,會專注在移動互聯網領域,但問題是哪件事情是最重要的?巨鯨網可能會從過去的B2C轉向B2B,先在版權授權上做些考慮」。
蝦米網CEO王小瑋覺得陳戈有遠見,但巨鯨網這幾年的發展有點力不從心,「商業音樂、音樂遊戲等付費業務的機會,巨鯨的動作和他最終執行出來的效果還是稍微慢了點。而且他不是做互聯網品牌和產品出身的人,還需要團隊、產品層面上很大的支撐」。版權環境也在變化。唱片公司正在放棄固定授權費,開始按照收聽或下載次數收取費用。這意味著巨鯨網通過流量獲取廣告收入的商業模式面臨著成本上升的壓力。
事實上,陳戈設想中的巨鯨網,從未體現在公司過去兩年的產品上。陳戈的回應是:還沒離婚呢,你能在外面又談一場戀愛嗎?陳擱置了官網TOP100.CN,對過去發佈的巨鯨FM電台等產品也沒寄予多大希望,他「全情以付挽救」與谷歌的合作。
陳戈的另一個回應是:巨鯨網沒有資源投入新產品、新業務。「巨鯨2005年9月份成立,至今融資1500萬元美元。其中一半付給唱片公司,還剩下750萬元美元是過去7年的運營費用——平均每個月只有5、60萬元人民幣。」說到這裡,他笑出聲,「這些錢還要支付帶寬、服務器等費用。」
財力不足導致人手匱乏,巨鯨網官網2011年的改版耗時達半年之久。2011年2月前後,巨鯨網給新員工按採購流程買台五六千元的電腦,從申請到獲批需要花兩個月。這段時間,陳戈似乎想到了放棄巨鯨網。2011年3月28日,陳在辦公室附近午餐,看見輛摩托車後不禁浮想聯翩,「真想騎上去絕塵而去,像若干年前加州時的我心狂野。」
巨鯨網離職員工Jacky說,陳戈願意購買辦公用品,但他沒有財務審批權。這項權力屬於姚明的經紀人章明基,章擔任巨鯨網董事長。姚、章二人前後共向巨鯨網投資650萬美元,他們很少出現在巨鯨網辦公室,據說也不干涉巨鯨網的決策。但章明基似乎對失去谷歌后的巨鯨網信心不足。章明基拒絕了本刊記者的採訪要求。
顯然,陳戈需要完成B輪融資。他一度看到希望,2010年年底時,這希望甚至大到讓陳戈感慨「巨鯨今年從死復生」。2010年12月31日,陳關掉燈光,獨自在辦公室聽歌手汪峰的《春天裡》。這是一首有產階級撫今追昔、感傷時運的歌曲,陳說自己「老淚縱橫」。
但融資沒有成功。據唱吧創始人陳華透露,他任職阿里巴巴期間曾與陳戈洽談過收購巨鯨網事宜,「但要權衡很多利弊,收購或者投資(最後)都沒定下來」。接洽潛在的資金來源後,陳華發現融資過程比較難受,「大家會問谷歌是怎麼看的?谷歌到今天還是我大股東呢。」
而傳聞已久的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CMC)領投巨鯨網2000萬美元,實際上只進行到簽訂投資意向書的階段。之後更由於CMC董事長黎瑞剛出任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兼辦公廳主任,CMC團隊發生驟變,而於2011年8月徹底夭折。
融資失敗比遭到谷歌的漠視更讓陳戈備受打擊。Jacky說,那段時間,他「幾個禮拜都不開例會,出現一次,也就是表面上打個招呼,沒有其他的交流。」就算開會,陳戈也難以控制脾氣,「平時開會,他都會找一個人來批評,說得你一無是處。兩個半小時的會議,有一個半小時都是在說你,這種事情經常發生。」
巨鯨網的員工開始猜測,「公司是不是想讓我們走,省點錢?」當Jacky在 2011年末離職時,巨鯨網員工數量回到了50這個數字,比融資前夜的員工數降低了一半。現在巨鯨網員工不足20人。
陳戈感到孤獨,不被認可。2011年10月,一個VC界的女投資人對他說,「Hey,Gary(陳戈英文名),you are fucked by these people but you can not say anything?(你被這些人強姦了,卻又什麼都不能說嗎?)」陳透露,從此對「女強人」完全改觀、充滿好感。
在風雨飄搖的2010年夏天,陳戈覺得梁洛施情商高,不母以子貴,不向李澤楷逼婚,能得到李澤楷信任,「同大公司合作,創業者應學習梁洛施(香港藝人)。」
一語成讖。2011年初,李澤楷與梁洛施分手。2012年春天,過去數年間從未向媒體抱怨谷歌的陳戈最後一次前往山景城,在那裡,他看到了巨鯨網或谷歌音樂搜索項目的句號。谷歌告訴陳戈,「不要再等了」。
(應受訪對象要求,Jacky為匿名)
每經記者 張靜 實習記者 李菲菲 發自西安
擱淺6年,被兗礦集團寄予厚望的榆林間接煤制油項目,終於近期再次重啟。
9月26日,陜西發改委發布公告,陜西未來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陜西未來能源)榆林100萬噸/年煤間接液化示範項目獲國家發改委核準。
陜西未來能源註冊資料顯示,公司由兗礦集團(以下簡稱兗礦)、兗州煤業股份公司(600188.SH)、延長集團按照50%:25%:25%的比例在2011年共同出資組建,用於間接煤制油項目的推進。
事實上,早在2006年2月8日,國家發改委就批準同意兗礦開展榆林110萬噸/年煤間接液化制油工業示範項目。“集團對該項目發展寄予厚望。”兗礦新聞中心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表示。
然而,2008年9月國家發改委一紙有關煤制油的禁令,叫停了除神華直接煤制油項目之外的所有的煤制油項目,由此兗礦的煤制油項目“半路擱淺”。
重啟的榆林煤制油項目,成為兗礦回歸煤制油發展戰略的重要開端。“我們將煤制油項目視為集團未來重要的效益增長極之一。”兗礦新聞中心負責人表示。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煤制油重啟亦或讓兗礦面臨巨大的資金和環保壓力。
擱淺六年終重啟
兗礦集團位於山東濟寧,集團官網顯示,其為當地特大型能源企業,以煤炭生產銷售及煤化工、電解鋁及機電成套裝備制造、金融投資為主導產業。
而兗礦最早涉足煤制油,始於上個世紀90年代。公開資料顯示,1998年世界上惟一將煤變油商品化的南非薩索爾公司副總工程師孫啟文來到兗礦,孫啟文的到來開啟了兗礦的“煤制油時代”。2002年,兗礦開始間接煤制油技術的自主研發。
據國務院國資委2006年4月29日公告,兗礦投資1.04億的高溫費托合成煤制油中試裝置在魯南化肥廠開工。同年4月,兗礦集團首個煤制油項目在陜西榆林舉行了奠基儀式。
對於耗資達千億的榆林項目,孫啟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兗礦間接液化煤制油項目技術已經成熟,且具有極高的經濟性,預計兗礦集團煤制油項目的內部收益率將達到12%,10年左右就能收回千億投資。”
然而,事實並未如預想中順利,2008年9月4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於加強煤制油項目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叫停了除神華直接煤制油項目之外的所有的煤制油項目,由此兗礦的煤制油項目也被勒令暫停。
政策陡然生變讓兗礦措手不及,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兗礦並未停止推進煤制油項目,期間一直試圖重啟該項目。
記者梳理資料發現,2011年,兗礦集團、兗州煤業股份公司與延長集團共同組建陜西未來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來推進煤制油項目的發展。
2012年9月,國家發改委委托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在西安召開兗礦榆林100萬噸/年煤間接液化示範項目申請報告評審會。會議上審議並通過了兗礦榆林100萬噸/年煤間接液化示範項目申請報告。
2014年9月,據《中國煤炭報》報道,兗礦集團榆林精細化工有限公司催化劑制備裝置試車成功。作為煤制油示範項目的配套項目,意味著兗礦榆林煤制油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
幾天之後,榆林100萬噸/年煤間接液化示範項目獲國家發改委核準,這個自2006年便取得路條的煤制油項目自此終塵埃落定。
據陜西發改委公告,此次獲得核準100萬噸/每年煤制油項目是兗礦一期煤制油項目的第一條生產線。該項目總投資160億元,可年產柴油78.98萬噸、石腦油25.53萬噸、液化石油氣10.02萬噸。
明年5月正式投產
關於上述項目進展,兗礦新聞中心負責人向記者表示,“預計明年5月開將始投產,爭取2020年實現500萬噸的年產量”。陜西發改委公告稱,目前兗礦集團與延長集團正在就煤制油一期後續400萬噸/年項目的合作及建設方案等進行商談。
值得註意的是,兗礦集團《2013年年度報告》數據顯示,2013年兗礦營業收入1013億,凈利潤-43.78億。作為山東龍頭煤企,其業績並不如意。
而據煤炭行業龍頭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3年財務報告》,神華2013年營業收入3639.69億,凈利潤619.74億。
為了扭轉經營頹勢,兗礦則選擇押寶煤制油。8月,兗礦發布《兗礦集團發展戰略綱要(2014-2025年》,將煤制油規模發展列入集團發展的三件大事之一,並表示十年之後力爭回歸行業前5強。
“煤制油對於兗礦集團的重要性一般人可能不會太了解。”兗礦新聞中心負責人稱,“因為集團總部所在地山東地區煤炭資源匱乏,使得兗礦必須向外轉移,而煤制油可將煤炭就地轉化從而解決資源的問題。”
同時,該負責人向記者透露,榆林煤制油項目配套的煤礦金雞灘礦井項目在今年8月已獲國家發改委核準,運行後可實現1000萬噸/年的煤炭開采量。
“煤制油項目是集團未來盈利增長的重要一極,我們將集全集團之力保證兗礦煤制油”一號工程“於明年上半年能順利生產。”上述負責人稱。
不過,對於兗礦能否依靠煤制油項目實現其盈利逆轉,中宇資訊煤炭分析師關大力則表示擔憂,“此次煤制油項目獲得核準對於兗礦而言是一個好消息,但未來的發展仍舊存在變數。”
關大力認為,目前煤制油的技術還是不夠成熟,國家在審批上仍舊把控較嚴,另外高額的資金投入也會制約其順利發展,若兗礦將寶押在煤制油之上風險仍過高。
不可忽視的還有環保壓力,關大力表示,“煤制油項目耗能巨大,且用水量很大,4噸煤和5噸水才能生產出1噸的油。”
對此,兗礦方面則表示,“集團在項目開展前便做了周密的調研工作,水資源方面完全可以保證。資金上集團內部的效益加上銀行授信可實現煤制油項目的順利推進。”
據英國金融時報,受鄭州商品交易所(鄭商所) 揚言起訴的影響,洲際交易所(ICE)被迫將其新加坡交易平台推出的時間由本月延遲到今年年中。
鄭商所去年12月向ICE發出禁令,表示對外國交易所「複製」其期貨合約零容忍態度。鄭商所要求ICE停止推出與其類似的棉花和原糖期貨合約,如果ICE拒絕,鄭商所將採取法律行動。
ICE於2013年收購了新加坡商品交易所,原計劃於今年啟動新的交易平台,其中交易品種會有和鄭商所類似的棉花和原糖期貨合約。不過鄭商所的表態使得ICE決定暫停和推遲推出新平台。
金融時報同時表示,中國證監會也已經聯繫了新加坡金融監管機構(MAS),確保不會允許ICE推出這些合約。
不過鄭商所和證監會並未對上述消息做出置評,ICE則拒絕評論。MAS確認ICE將延遲新加坡交易平台的啟動,但是作為政策要求和保密問題,MAS不會透露詳細細節。
近幾年來,全球主要交易所因為合約類似已經有過數次法律訴訟。
ICE集團曾於2006年通過推出和Nymex 美原油類似的期貨合約(WTI原油)撼動了CME集團的優勢地位。當時兩家交易所巨頭的較量最終以ICE勝利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