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聲東擊西搶佔OLED高地 兩岸液晶面板業急呼危機
http://www.21cbh.com/HTML/2011-6-3/0MMDAwMDI0MjQ0MQ.html
在三星電子蘇州7.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舉行開工儀式後一天,5月31日,三星移動顯示公司(三星電子與三星SDI的合資公司)宣佈其在韓國投資21億美元建設的5.5代OLED(有機電子發光)面板生產線已提前兩個月進入量產。
更令液晶面板界恐慌的是, 6月2日,三星移動顯示宣佈其第8代AM-OLED面板試驗線將於明年5月投入使用,可以切割46吋、55吋等大尺寸OLED面板,三星計劃將OLED面板的使用領域從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延伸到電視等領域。
OLED 面板是液晶面板之後的第三代顯示技術,三星已經搶佔了此產業的至高點。今年一季度,三星在3.5吋以上AM-OLED面板的市場佔有率超過99%。在去年 推出42吋OLED電視樣品後,三星移動顯示又開始在高世代OLED面板佈局,試圖改寫液晶面板領域群雄並起的格局,並確定其在OLED一家獨大的優勢。
聲東擊西
三星電子在下一代顯示技術領域已經佔據了高地
與液晶、等離子等第二代顯示技術相比,OLED技術最大的優勢是超薄的尺寸,最薄可至0.005釐米,在柔韌性很好的基板上可摺疊捲曲,色彩等顯示效果要明顯高於液晶面板,三星、索尼等日韓消費電子巨頭均視其為替代液晶的新技術。
三星電子中國公司有關人士6月2日告訴本報記者,一旦三星移動顯示投資的8代試驗線在良品率、使用壽命等關鍵領域取得突破,2013-2014年其實現產業化已經是三星的既定戰略。
市 場調查公司Displaysearch大中華區副總裁謝勤益則認為,三星在液晶和OLED兩種顯示技術的選擇中已經堅定地選擇了後者,該公司已經放棄了此 前計劃的10代、11代液晶面板生產線投資,將未來的投資方向轉向了高世代OLED面板,其未來3-4年在大尺寸OLED領域的投資總額有望超過千億元。
「三星電子的5.5代OLED面板生產線投產是確實的,但其8代OLED線能否產業化還是個未知數。」國內液晶面板企業京東方副總裁張宇在接受電話採訪則表示,「但是我們比較清楚的就是,其原來提出的10代、11代液晶面板生產線計劃純粹是忽悠人的。」
據悉,三星電子之所以之前宣佈跟進夏普的10代線計劃,其實是為了在其擁有絕對技術優勢的OLED大尺寸研發上贏得時間,也是為了讓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的液晶面板生產商願意繼續投資高世代液晶面板,從目前來看,這一「聲東擊西」的戰略已經起到了效果。
謝勤益指出,目前在大尺寸AM-OLED面板領域,即便是LG電子也無法取得突破,而三星電子已成功將高世代液晶面板的投資轉移到中國蘇州等地,今年5月還大幅削減與索尼的液晶面板合資公司S-LCD的資本金,顯然三星電子在下一代顯示技術領域已經佔據了高地。
液晶面板業危機
台灣及其他面板商要想通過購買技術專利來進入這一高門檻領域非常艱難
目前大尺寸OLED面板技術還有很多技術瓶頸——良品率的提升、基板製程過於昂貴、使用壽命還有待提高等。
「第八代OLED面板工廠只要能達到七成左右的良品率,OLED價格就可降到與液晶面板相抗衡。」 謝勤益告訴記者,目前OLED良品率還不到50%,三星預測最早2013-2014年可以實現良品率70%的目標。
隨著良品率提高,三星電子還計劃在試驗線中將昂貴的低溫多晶矽基板製程換成下一代製程,甚至計劃將已折舊完畢的八代液晶面板廠改裝生產OLED,將成本進一步降低至液晶面板的45%。
三星電子有關人士向記者透露,與高世代液晶面板動輒40億美元的投資規模相比,在現有8代線基礎上進行改造,每條8代OLED面板生產線的成本要減少到15億-20億美元。
台灣工研院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一旦三星的8代(基板尺寸為2.2×2.4米)OLED生產線投產,台灣的液晶面板行業將面臨滅頂之災,總產值上兆元、僱用數十萬名員工的產業將灰飛煙滅,耗資千億元的精密設備頓時形同廢鐵。加上數千億元的銀行貸款變為呆賬。」
同樣的危機也在影響著大陸的面板行業,因為國內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完全投產都需等到2012年下半年,其資產折舊還需要6-7年時間,一旦大尺寸OLED面板技術取得突破,國內面板行業的壓力可想而知。
不過張宇表示,「三星剛剛在蘇州投資了7.5代線,大陸的液晶面板行業至少還有一個資產折舊週期的好日子,所以不要過度擔心OLED技術的衝擊,但是5代以下的液晶面板生產線可能在短期內就會受到衝擊。」
三星在大尺寸OLED領域的技術優勢非常明顯,台灣及其他面板商要想通過購買技術專利來進入這一高門檻領域非常艱難。
「雖然台灣和大陸很多企業都殺入了小尺寸OLED面板領域,但是在大尺寸領域要想突破依然很難。」友達全球執行副總彭雙浪說,不過下游的蘋果等平板電腦巨頭也不希望三星在OLED領域一家獨大,所以台灣企業還是有機會的。
中國大陸的彩虹集團、長虹集團、上海天馬等已經開始在OLED領域佈局,而京東方也計劃投資建設小尺寸的OLED面板生產線,但均為4代以下。
天津衛生局調查搶佔新生兒「第一口奶」事件
http://www.infzm.com/content/944429月16日,央視新聞報導稱,多美滋公司通過多種方式行賄天津部分醫院的醫護人員,讓醫院給初生嬰兒喂該品牌的奶粉並養成食用習慣,排斥母乳和其他品牌的奶粉,從而達到長期牟利的目的。報導稱,僅僅是天津一個城市,多美滋每年向醫院及相關工作人員行賄的費用就高達300多萬元。
16日,天津市衛生局在官方網站上發佈信息稱,市衛生局已召開專門會議,並決定建立由紀檢部門牽頭的專門調查組,對相關情況逐一進行調查、核實、取證。對於醫務人員利用職務便利收受他人財物,將會按照規定進行嚴肅處理。
《新京報》報導稱,央視報導中提及的一家涉事醫院天津市中心婦產醫院辦公室劉女士介紹,由於該院是天津市最大的三甲婦產醫院,入院的很多產婦都處於病理狀態,所以生產後「可能會需要奶粉搭配」。對於媒體曝光該院婦產醫生借奶粉牟利一事,她表示醫院領導已開展調查。
多美滋公司將展開調查
據另一則央視新聞報導,16日下午,多美滋公司發佈聲明稱,對於央視相關報導,多美滋中國表示非常震驚和重視,將立即就此事件展開調查。
聲明表示,多美滋公司嚴格遵循中國的法律法規,包括《母乳代用品銷售管理辦法》,並為此設立了嚴格的管理制度。如有違反,多美滋公司將採取嚴厲的懲罰措施。
該行為疑構成商業賄賂罪
據前述《新京報》報導,北京盈科律師事務所刑事部主任易勝華律師表示,天津涉事醫院的部分醫護人員以及奶粉企業的行為已經構成商業賄賂犯罪。
易勝華說,2008年頒佈的《關於辦理商業賄賂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中,明確醫療機構中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收受財物、回扣,將以《刑法》中「受賄罪」定罪。
奶企砸錢「潛規則」
據《廣州日報》報導,「無論是國家規定還是國際準則,都是主張母乳喂養,因此不允許奶粉進醫院宣傳。」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稱,由於奶粉業競爭激烈,加上看準新生兒「轉奶」不易,一些奶粉企業在醫藥宣傳方面確有各種砸錢「潛規則」。
例如,「輪奶」:各品牌通過投標、贊助的方式,獲得免費給新生兒提供奶粉的機會。某奶粉進一家出生率高的醫院就要每年投30萬~50萬元;「名單費」:醫院把所有孕產婦的電話抄出來給奶粉商,一個有效的名單就值10~30元左右;「學術贊助」:奶粉商經常請專家給醫務人員講課,費用一場下來最低廠家砸10萬元也不奇怪。還有以「學術交流」名義進行的各種醫務「聯絡」。
和醫務渠道打交道的某奶粉銷售主管稱,奶粉企業每年用於醫院的費用佔營業額3%~5%左右,或佔營銷費用10%。
一位新媽媽伍程(化名)表示,在小孩出生後,醫院不接受她自帶的奶粉,而要求由院方統一安排喂養某品牌的奶粉,「若孩子住的時間較長,可能就習慣了某種口味的奶粉了。」
衛生局:嚴禁醫療機構及其人員接受餽贈和贊助
在16日天津市衛生局公告中,明確以下三條舉措:
嚴禁醫療機構及其人員接受母乳代用品生產者、銷售者為推銷產品而給予的餽贈和贊助,嚴禁參與各種形式的母乳代用品推銷和宣傳。
如新生兒需要配方奶喂養,醫院要嚴格掌握指征,要有醫生醫囑,並在病程記錄中寫明醫學指征。所需奶粉應參照藥品採購流程,由醫院集中採購。醫院應提供三種品牌以上的奶粉,供家屬知情選擇。
加強產兒科管理和監督,嚴格執行母乳喂養相關規定,確保愛嬰醫院各項措施落實到位,並舉一反三,制定進一步加強產科、兒科管理和監督的具體規範。
搶佔汽車大腦 互聯網公司讓汽車穿上智能設備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1796讓普通汽車變智能的事,汽車製造商一直在高端車型上嘗試,越智能越昂貴。互聯網公司的目標則是以最便宜的價格,讓普通車也能智能化。作為數量過億的移動平台,汽車已經成為互聯網公司的新戰場。
在手機、電視、路由器之後,汽車成為互聯網公司的下一個目的地。
作為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BAT」三家都已經動手。2014年4月,北京車展期間舉行的百度硬件峰會上,百度發佈了智能互聯車載產品「CarNet」,可將用戶的智能手機與車載系統無縫結合;5月5日,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GMIC大會分會場,騰訊發佈了路寶盒子,稱之為一款智能汽車「可穿戴設備」,可實現汽車與騰訊云服務的互聯;阿里巴巴在收購高德地圖之後,也開始製造汽車智能產品。
這難道不應該是汽車製造商考慮的問題嗎?事實上,各大汽車製造企業早已致力於研發各種傳感器與線路佈局,讓汽車更好地接收信號並做出相應動作,讓人們獲得更好的駕乘體驗。只不過,這些最新的汽車電子產品首先應用在高端車型上,汽車越是智能,價格越是昂貴。
這恰恰造就了互聯網公司的機會。中國截至2013年底的汽車保有量為1.37億輛,這對互聯網公司來說意味著足夠龐大的可改造對象。
接入汽車大腦
「汽車算是人們擁有的最貴卻無法進入的電腦,就像是一個未知框。自從我們能夠和車載電腦對話,通過你的智能手機進入它,然後你可以做很多事情了。」這是Automatic聯合創始人之一Thejo Kote在2013年3月接受《福布斯》採訪,談到創辦這一公司的動因。
Thejo Kote等人於2011年伯克利大學畢業後即創辦了Automatic公司,2011年5月進入孵化機構Y-Combinator,隨後拿到風險投資。
說汽車是電腦並不為過。1969年,大眾汽車率先在其Type3汽車上搭載了具有掃瞄檢測功能的車載電腦系統,此後在汽車消費者對實時掌握油耗情況以決定加汽油的需求驅動下,車載電腦逐漸發展為原始的OBD。
OBD的全稱是車載診斷系統(On-Board Diagnostic)。這個系統隨時監控汽車發動機的運行狀況和尾氣後處理系統的工作狀態。一旦檢測到汽車尾氣排放超標,它會馬上發出警示。當系統出現故障時,故障燈(MIL)或檢查發動機(CheckEngine)警告燈亮,同時動力總成控制模塊(PCM)將故障信息存入存儲器,通過一定的程序可以將故障碼從PCM中讀出,根據故障碼的提示,維修人員能迅速準確地確定故障的性質和部位。
美國強制要求1996年後生產的汽車必須安裝OBD系統,如今它已經成為了汽車的標配。目前國際通用的標準是OBDII,所有車輛在出廠時都配有一個OBDII接口,車輛檢測時將檢測設備接入該接口通過ECU讀取車況數據。現有的智能車載設備都是通過OBD接口接入汽車。
汽車廠商在汽車智能化方面選擇的是從前裝入手,幾乎每一個車商都有自己的車載系統,和其他電子消費產品相比,汽車車載的發展滯後是件很無奈的事——一款新車從設計到生產的週期需要兩三年時間,對於信息技術來說,兩三年的時間實在是太漫長了。而車企們並不願意向互聯網公司放開車載系統。
3個月前,蘋果發佈的CarPlay一度打擊了人們對互聯網改變汽車的信心。CarPlay並沒有如預期的那樣運行iOS或iOS應用、形成一個獨立的車載系統,而是將iPhone通過USB連接到汽車,讓雙方進行通信握手,隨後用戶可以通過Siri、觸屏顯示器、物理按鍵控制,而不必動手和觀看手機屏幕便可使用到iPhone的各種功能,包括播放音樂、導航、通話、閱讀短信、觀看在線視頻。
這是蘋果「iOS in the car」項目公佈近1年後的成果,一定程度上也是蘋果和車商之間妥協的結果——此前,車載主導權問題讓車企對蘋果這樣的公司心存戒備,習慣了主導汽車一切的汽車製造商,雖然願意在車載娛樂方面兼容蘋果的接口,但是絕不肯主動將汽車最關鍵的大腦位置拱手讓給一家互聯網公司。
不是每一家互聯網公司都像蘋果、谷歌那樣能和汽車廠商們坐下來談判,儘管汽車廠商百般不情願,但還是讓互聯網企業找到了一個小切口,那就是OBD。
「汽車整體比較封閉,唯一開放的就是這個OBD接口,所以大家都想要攻佔這個點。」AutoBot聯合創始人郝亞偉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當地時間2014年1月7日,2014年拉斯維加斯國際消費電子展(2014CES)正式開幕,寶馬集團展示了一系列即將投入應用的互聯駕駛科技,包括可實現動態極限駕駛的新一代BMW動態自動駕駛系統、智能手錶遠程車輛管理App等應用。 (東方IC/圖)
僅僅是第一步
「BAT」三家互聯網大佬,在進入智能車載硬件領域時的動作幾乎如出一轍——依託自己的地圖服務,聯通車載系統,提供各類互聯網服務功能。
在美國,最早為這類設備作出定義的是美國科技公司Mavizon。2010年10月,Mavizon對外公佈了Mavia這一車載設備的信息,通過智能手機控制汽車,可以開/鎖車門、控制車窗、汽車定位、汽車診斷,如果發生車禍,可以自動發送帶位置信息的短信給用戶的家人和911。這款產品基本框定了迄今為止OBD產品的主要功能,並於2011年初在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上展出,直到2012年8月才開始接受預訂。
今天,在美國的同類產品中最知名的應該是Automatic。Automatic被CNN評選為2013年度十大發明之一,與其一同上榜的還有谷歌眼鏡。
Automatic於2013年末上市,提供一款白色車載智能硬件Automatic Link和配套手機應用,售價99.95美元。
它可以提供停車位置信息;可以提前預知出問題的零部件;在路上和其他車輛發生了碰撞,它可以發送救援信號,並給用戶設定的緊急聯絡人撥打電話;超速、油門過大或是急剎車,會發出提醒;它還能幫助駕車人更好地瞭解自己的汽車和駕駛習慣。
緊隨「BAT」,中國很多創業小公司也把智能車載硬件作為自己的主營業務。
2014年3月初,「AutoBot智能跡錄儀」在一個叫做點名時間(demohour.com)的平台上做了一次眾籌。
AutoBot為它設定的目標是10萬元人民幣,不到半個月,募資金額超過了這一數字。到活動結束,他們一共收到了501人支持,籌資18.6968萬元。
生於1987年的郝亞偉是AutoBot團隊的聯合創始人,這應該算是他的第四次創業。大二輟學後,他曾創辦過兩家網站Leadcamp、Car371,之後就職於阿里巴巴云計算公司。2011年5月還做過一款微博客戶端微格。
AutoBot的全名叫做「AutoBot智能跡錄儀」,郝亞偉團隊對它的定義是一款智能的車載設備,能夠分析並幫助用戶養成良好駕駛習慣,提供更省錢、環保、安全的出行建議,通過OBD接口,可記錄車輛狀況,支持車輛檢測、油耗計算、自動遊記、軌跡記錄等。
郝亞偉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OBD產品只是第一步,它會成為一個基礎服務,將來可以圍繞著它來做很多有趣的事情。
OBD產品在中國才剛剛開始,他們在相互競爭的同時共同面對產品推廣的難題,APP免費、但是硬件標價299-399元不等,有些加裝了通訊模塊的產品還包括為通信流量續費,用戶接受這類產品和服務,還需要時間。
但有的公司已迫不及待,甚至大膽地提出製造「互聯網汽車」的想法。
2014年6月17日,上海博泰悅臻電子設備製造有限公司發佈了一款叫做iVokaMINI X的產品,打出「1億汽車,從此智能」口號。這家公司原本主業是面向車企的智能車載系統服務,iVokaMINI X是他們轉向私人消費者業務的開始。
該公司CEO應宜倫透露,他們正在進行一個大膽的造車項目,計劃在2018年推出一款名為「擎感」的互聯網汽車。
無論是「BAT」,還是小創業公司,他們目前所提供的產品功能基本大同小異,要徹底改造傳統汽車,還取決於他們未來如何與車商合作改造車載系統以及車聯網的成型。
2014年6月底,谷歌可能正式發佈全新車載操作系統,讓人很是期待,它能不能像谷歌開源的安卓手機操作系統改變智能手機格局那樣,讓汽車提速進入智能汽車時代?
社交媒體成奧運大贏家 facebook Snapchat搶佔收視
1 :
GS(14)@2016-08-21 07:37:23【明報專訊】里約奧運將於今天閉幕,運動健兒在賽事中爭奪名次之際,社交網站也藉奧運搶佔直播即時賽事的市場。全球最大社交網站facebook(fb)和深受年輕人歡迎的即時通訊軟件Snapchat都藉奧運賽事爭取觀眾,改變了體育媒體的生態,反而標榜助用戶即時掌握世界動態的Twitter並未與擁有奧運轉播權的NBC合作,因而未能在今次社交媒體直播戰取得優勢。
明報記者 黃展翹
為接觸更多年輕觀眾,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和英國廣播公司(BBC)等,在今屆奧運都與深受千禧世代歡迎的Snapchat合作,拓展網上視頻業務。在奧運展開首周已有近5000萬人次透過Snapchat收看賽事,相當於其每日活躍用戶的三分之一。
與主流媒體 分享廣告收入
根據調查公司Nielsen的數據,Snapchat每天接觸到美國41%的18至34歲年輕人,吸引傳統媒體與其合作拓展網上視頻業務。Snapchat在今屆奧運與美國、英國和巴西等7個國家的廣播公司合作,播放賽事影片及觀眾拍攝的片段。美國的奧運官方廣播機構NBC和新聞網站BuzzFeed更在Snapchat的Discover平台創建頻道,播放每日比賽的精彩片段和特別為Snapchat製作的幕後花絮,由NBC與Snapchat共同分享在Discover平台的廣告收入。
近三分之一的Snapchat每日活躍用戶透過Live Stories功能收看影片,顯示Snapchat正挑戰fb和Twitter等社交網站在直播現場活動的主導地位。目前Snapchat視頻日均瀏覽量達100億次,較fb今年早前披露的80億次更高。
不過fb今屆亦爭取到與國際奧委會(IOC)達成合作協議,是該組織首次與社交媒體合作。
IOC為Messenger建立了聊天機器人,方便用戶接收實時更新等。藉着奧運時機,fb向其16億用戶宣傳其facebook Live直播功能。通過與約20個官方廣播機構合作,其facebook Live提供了大量賽事的即時視頻和精華片段,包括大量的運動員獨家採訪、幕後花絮等。與此同時,fb與旗下軟件Instagram又跟NBC合作,由NBC每天向fb的美國用戶提供兩分鐘精華片段,並為Instagram提供慢鏡視頻。Instagram亦在其Search and Explorer功能,推出多個奧運頻道。
支付運動明星 直播吸人流
此外,fb又向名人紅星和媒體付費,為其提供即時串流視頻,據報美國「水神」菲比斯也是其支付對象。fb證實有少數付費的合作伙伴,但沒有透露菲比斯是否其中之一。
環球網民的奧運信息互動量,無疑以fb佔優。單在開幕日,fb已有5200萬用戶產生了1.09億條互動信息。值得注意的是,fb在2012年倫敦奧運時,並未提供其用戶參與奧運互動的數據,今次卻透露在里約開幕禮有1.09億次的廣告點擊量,意味fb在今屆奧運的影響力大為提升。
分析認為,過去4年間有線電視等傳統媒體的訂戶數字下滑,突顯網絡和移動媒體的爆炸性增長。隨着媒體用戶不斷轉移到手機,fb等有望以簡便的方式接觸更多體育迷。反觀標榜作為即時消息平台的Twitter,今屆並沒有與NBC台作,但其Twitter Moments也方便用戶搜尋賽事片段。
電視播開幕禮 收視跌35%
今次是NBC首次將奧運內容提供給非NBC網絡,但似乎已出現一些連鎖反應。里約奧運開幕禮的收視率較倫敦奧運下降了35%,是2004年雅典奧運以來最低。媒體人士認為,這部分由於民眾接觸媒體的習慣轉變,預示Snapchat與fb等發展網絡媒體業務的潛在機會,社交媒體將可望成為體育活動的大贏家,預示體育流動媒體的新紀元開始。
在香港,由於無綫電視取得奧運的獨家播映權,而無綫電視未有與任何社交媒體合作,所以無論fb、Instagram或Snapchat都未有轉播奧運片段。但從多宗奧運新聞都在fb洗版可見,奧運場上無論誰勝誰負,當大家用手機追看消息時,fb已拿了香港社交媒體的奧運金牌。
[企業地球村]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699&issue=20160821
海外線上外賣平台齊攻港 搶佔市場 foodpanda:研港星設「中央廚房」
1 :
GS(14)@2016-11-21 04:54:57【明報專訊】近年不少初創企業以建立網上市集(marketplace)的商業模式,搶佔線上消費市場。繼網購、OTT影視及線上租車等平台後,線上外賣平台近期於本港亦掀起革命。foodpanda創辦人暨全球行政總裁Ralf Wenzel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除外送服務外,目前公司正研究一種「秘密武器」,希望創立自家餐飲及協助餐廳擴展業務。
明報記者 邱曉欣
foodpanda於2012年成立,總部設於德國柏林,現時業務範圍遍佈23個國家,其中,亞太地區包括香港、新加坡、台灣等。對於下一個拓展目標,Wenzel表示,23個國家的餐飲市場整體收入逾600億美元(約4654億港元),惟當中九成收入仍來自實體店;線上餐飲收入僅佔10%。雖然公司目前在23個國家的線上餐飲市佔率已達九成,惟引導線下餐飲轉向線上仍有龐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公司短期目標將進一步拓展已扎根地區,勢要搶佔實體店市場。
交通擠塞嚴重 靠電單車步兵外送
今年10月,同業UberEATS正式進軍香港,對於線上外賣平台競爭愈趨激烈,foodpanda香港區行政總裁Alexander Roth表示無任歡迎;他表示:「所有外賣平台現時只處於萌芽的階段,即使foodpanda發展較早,亦不可能把整體外賣市場吞掉,現時業界最需要做的,是教育公眾以線上落單,取代打電話叫外賣。」
除了教育公眾,配合各地交通基建亦是公司面對的一大難題。Roth表示,香港交通擠塞問題嚴重,加上狹窄小巷較多,本地物流團隊主要以電單車及「步兵」為主,現時本港分別有400至500名電單車外送員及50至60個兼職「步兵」。
無懼競爭激烈 教育公眾線上落單
為進一步加大市場份額,公司已密謀於香港及新加坡增設中央廚房,創立foodpanda自家餐飲,實行架空實體餐廳網絡,提供「一站式」由食物製作至送餐的服務。
「一站式」服務 吸商戶以「外賣」擴版圖
Wenzel更透露,中央廚房未來將成為商業伙伴的另一「秘密武器」,公司有意利用自家中央廚房,協助餐廳以外賣形式打入尚未開設實體店的地區,不過,Roth則未有進一步交代香港中央廚房的細節,僅表示計劃在進行當中。本港店舖租金昂貴,即使商戶有意擴張業務,往往因租金過高而卻步,如foodpanda落實計劃,預料可吸引商戶以外賣形式擴展版圖。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257&issue=2016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