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重组天钢计划因难取控股权搁浅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309/02145946808.shtml
国内最大的综合类民营企业复星集团参与国有钢铁企业的整合遭遇变数。昨天记者获悉,由于其他股东的股权发生变化,复星在去年6月签约参与国有企业天津天钢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天钢”)的增资重组目前已搁浅。 重组国有企业难以实现控股和有效管理,也是目前民营钢铁企业重组面临的最大问题。 难以取得控股权 去年6月,复星国际(2.21,-0.05,-2.21%)发 布公告称,旗下复星科技(天津)有限公司与天钢及天津民营企业奥新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天津奥新”)订立合资经营合同,重组后新成立的天津钢铁集团,注册 资本从30亿元增加到80亿元,其中,天钢集团出资38.8亿元, 占48.5%;复星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出资38亿元,占47.5%;天津奥新出资3.2亿元,占4%。 天钢成立于1999年,是天津的老国有企业,主要品种有中厚板和棒线材。复星参与天钢的重组,被认为是复星继南钢联之后的另一力作。 据记者了解,重组合同已经签署超过半年,但新的合资公司至今没有注册成立。复星高层昨天告诉记者,主要原因是日前天津奥新将所持4%的股权出售给了天钢,这样,将要成立的天津钢铁集团就从三家股东变为两家,而且天钢集团从相对控股变成了绝对控股52.5%。 “股权转让并没有事先征得复星方面的同意,复星认为新天钢的法人治理结构就存在一定缺陷,而且天津奥新退出后,复星未来通过购买其他股东的股权增持天钢的可能性也消失。”上述高层透露。 “当时天钢的管理层并没有公开表示异议,但在6月协议签署后,对方却以评估价格偏低为由要求重新评估。”上述高层告诉记者,对于天钢的评估是2007年做的,当时钢材价格没有2008年6、7月高,这也是天钢要求重新评估的一个原因。 而双方的僵持持续到9月后,市场发生了急剧变化,钢材价格直线下滑,复星也不再急于组建新公司,由于拖延,评估一年的有效期也已经过期。 复星的高层透露,由于市场陡转,复星也希望对天钢的资产重新进行评估,另外对于天津奥新与天钢的股权转让,复星方面也不能接受,因此双方仍在沟通,希望能够达成一致。 难获控股权 不过此时复星再次参与天钢的重组,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阻力。据记者了解,在刚刚通过的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推动天津钢管与天铁、天钢、天津冶金公司区域内的联合重组。天津冶金公司内部高层昨天也告诉记者,天津市内钢铁企业的重组会很快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一周前,两大民营钢铁巨头复星集团和建龙钢铁刚刚把所持宁波钢铁的股权转让给宝钢集团。建龙钢铁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由于宁波 钢铁的控股股东为国有钢铁企业杭钢集团,与民营股东在理念和决策方式上有很多不同,而民营钢铁企业在重组国企过程中很难拿到控股权,因此复星决定退出。 由于预计钢铁业还没有见底,复星已经放缓了投资新的钢铁项目的步伐,将目标转向价格走低的资源类矿业,并开始到境外寻求合适的矿山资源和矿山企业进行收购,希望得到控股权。
ST科龙重组三“叩关” 海信空调拟强化控股权
http://www.21cbh.com/HTML/2009-4-20/HTML_3U33SG85A7JP.html
“一切都在进行中,但影响重组进程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了。” 海信集团总裁于淑珉4月15日告诉本报记者。于淑珉一行是4月9日紧急赶到广东顺德科龙总部的,作为海信集团重组科龙“一号工程”的主负责人,这次她将在 顺德呆大约1个月时间,海信科龙(ST科龙000921.SZ)的重组提上了日程。“这已经是我们第三次制定科龙的资产重组方案了”,于淑珉4月15日告诉记者,“具体事宜是由汤总(海信科龙董事长汤业国)为首的科龙管理团队来推进的。”
2007年3月,ST科龙推出股改对价方案时,其控股股东海信空调就已明确承诺:在ST科龙股改对价安排执行完毕后,将对公司进行资产重组,然而这一方案因“估价过高”被中国证监会否决。2008年5月28日,ST科龙公布了经修改后的最新重组方案,标的资产预计交易价格从25.41亿元调低至16亿元,定向发行数量及价格也均双双下调,然而由于全球金融危机蔓延,以及A股资本市场大幅下挫,ST科龙2008年7月暂停了重大资产重组。海信科龙副总裁张明告诉记者,“双方将视市场和经济形势变化,择机重新确定重组方案。”2009年4月9日,在于淑珉前往顺德的当天,海信科龙A股和H股同时停牌,称将在未来的30天内与海信空调协商重大重组事宜。对于这次重组,海信集团方面是势在必得,然而并非最佳时机。据中华商务网统计,空调行业2008年下半年内外销销量同比下滑约20%,市场销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海信科龙年报也指出,“2008年第四季度科龙出口规模下降幅度远超预期。”此外,准备注入科龙的海信空调和冰箱2008年度经营也出现了较大下降,“海信空调2008年出现了小额亏损。”海信集团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不过今年第一季度海信空调、冰箱的情况有所改观。然而ST科龙管理层认为,受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今年家电行业的经营环境依然十分严峻,已经在重组方案公布后未来的半年时间A股市场依然存在反复震荡的可能,“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目前还难说重组会成功。”于淑珉告诉记者。对于公司重组的前景,张明告诉记者,“5月11日前公司会做出最新的重组预案,目前还在等审计机构出的海信空调2008年度的财务报告。”他还指出,“在预案出来后还要出正式方案,之后便提交证监会审批,如果一点麻烦都没有到年底可能会完成重组,但是在提交方案后我们只有等待。”其 实对于海信集团来说,在香港上市的科龙电器今年1月21日复牌后,海信空调作为第一大股东的地位并不稳固,记者了解到,在完成股改送股后海信空调目前拥有 公司25.22%的股权。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和中国华融资产分别持有9.94%和6.44%的股权,此外前大股东顾雏军还通过申银万国(香港)、中银香 港、国泰君安(香港)、第一上海证券、恒生证券等7家机构持有公司20.6%的港股。对于海信空调来说,失去对科龙的控股权是难以承受的。于淑珉告诉记者,“这次重组后,海信空调第一大股东的地位就可以保持。”对于海信集团来说,完成科龙重组显然是2009年其在资本市场的最大动作,但长远来看做好海外业务其最重要的。
朱孟依家族拿下南方国际控股权
每经记者 李凌霞 发自深圳
一直就有上市融资计划的广东珠光集团将以借壳的形式登陆香港资本市场。主要在广州市从事物业投资的南方国际(01176,HK)控股权易主,而广东珠光集团高管则是南方国际新的控股股东的主要持股人。
南 方国际日前宣布,公司大股东熊嘉发及张素芊已与融德投资签订协议,据此,融德投资将以相当于每股0.1港元的现金代价向熊嘉发及张素芊收购其所持有的 6.65亿股股份,收购总代价约为6652.8万港元,涉及股份占南方国际总股本的约40.76%。另外,融德投资还将以0.1港元每股的价格,认购总计 6.37亿股的南方国际新股,认购总价约为6368.2万港元。
昨天,南方国际股价因受到上述股权转让及认购消息的刺激而出现大涨,全天涨幅高达22.55%,报收1.25港元。
据了解,在上述股权转让及新股认购事项全部完成后,融德投资所持有的股份将占南方国际经扩大后股本的约57.39%,成为南方国际的第一大股东。
南 方国际表示,在上述收购及认购事项完成后,融德投资将对公司提名及委任新的董事,并在未来寻求新的投资或业务机会,其中包括可能考虑放弃或出售公司的资产 等。除此之外,公告还透露,在融德投资入股后,还有意将公司改名。不过,收购方将有意维持南方国际的上市地位。
值得注意 的是,公告显示,融德投资分别由廖腾佳及朱沐之拥有60%及40%权益,其中,廖腾佳现在为广东珠光集团的副总裁,持有融德投资40%股权的朱沐之又名朱 拉伊。朱拉伊是广东著名的富豪家族朱氏三兄弟中的老大,他其中一个弟弟朱孟依就是香港知名上市公司合生创展(00754,HK)董事长。
有意思的是,朱拉伊的另一个弟弟朱庆依则正是广东珠光集团的董事长。
资料显示,广东珠光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建筑设计与施工、物业管理、进出口贸易、中介服务、品牌运作、酒店管理、仓储物流、医药为辅的综合性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媒体转载、摘编本报所刊作品时,请注明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及作者姓名。
“风扇大王”之子拟出让蚬壳电器控股权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812/20090812030503920.html
每经实习记者 杨可瞻
蚬壳电器工业 (00081,HK)日前发公告称,该公司目前正与独立第三方(认购人),磋商 有关该公司可能进行集团重组及可能发行新股份,一旦该事宜付诸实行,将导致该公司控制权变动。蚬壳电器还指,预期认购人将会于交易完成后提出全面收购建 议,不过目前并未就磋商订立协议。
蚬壳电器目前的董事长兼行政总裁是翁国基,而其父亲正是被人们称为“电器工业奇才”闻 名海外的“风扇大王”,传奇实业家翁祐。正是在翁祐的锐意创新和不懈努力下,当初破烂不堪的小厂才逐步发展成为了当今流通市值高达19.63亿港元,实力 雄厚的庞大跨国电器制造商。
那么由翁祐辛辛苦苦、一手打造的电器制造业王国控制权,可能易手一事背后到底可能又有着什么样的企业思考和策略呢?
据 蚬壳电器公布的资料披露,该公司三大主要业务为产品制造、科技项目以及投资拓展,其中产品制造业务主要由传统核心业务——家用电器产品、电子生产服务 (EMS)等构成,值得注意的是,投资拓展业务则主要涉及房地产,其中包含了房地产开发、投资和交通运输。
于2005 年,蚬壳电器收购了中国光大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控制权,蚬壳电器表示,此举为该公司业务组合注入策略性的重要项目外,还为国内房地产业务带来了更多商 机,此外在房地产投资方面,蚬壳电器地产投资包含了工业及商业项目,地域遍布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及北美洲。
就在本月蚬壳 电器曾宣布,其附属公司深圳市建地与惠州众望,于公开拍卖中以9292.74万元人民币,共同投得一占地19.7万平方米地块的土地使用权,以进一步提升 该公司于中国内地的物业发展项目,不仅如此,之前还盛传该公司欲将地产业务分拆上市,更令市场猜测蚬壳电器主要业务发展方向,将不再是过去的家电制造。
力帆上市拉开控股权之争大幕 东方愚
http://ibengua.blogbus.com/logs/81109986.html
文/东方愚 2010年10月28日 南方周末
72岁的尹明善最近心情很舒畅。10月15日,中国证监会发审委通过了中国最大民营摩托车及发动机制造企业之一──力帆集团的IPO申请,这是其掌门人尹明善等待已久的一个时刻──登陆资本市场一直是尹家的一个梦想。
尹明善的经历颇富戏剧色彩。他于1950年代后期的“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右派分子,在重庆一所中学读高三的他被清退,进入一间工厂劳动,三年后又被 怀疑“反革命”,监禁十个月后到劳改农场劳动,直到1970年代末改革开放号角吹响后才彻底获得自由。之后的十多年中,他的角色先后有英文翻译、电大老 师、民营书商等,直到1992年他开始创业,进入摩托车行业。此时他已是54岁“高龄”,比现在的“中国首富”宗庆后创业年龄大整整一轮。
尹明善进入一个他完全陌生的新行业,是“夫人外交”在起作用──尹明善的妻子陈巧凤,和当时已在这个行业折腾十多年、如今亦是行业巨头的宗申集团创 始人左宗申的妻子袁德秀是亲戚关系,两位夫人穿针引线,尹明善从此搭上左家的“便车”。今年3月我造访左宗申时,提起尹明善,他随口一句“力帆的老头还是 我领进门的呢。”左对尹似乎那么一点点醋意──力帆和宗申最近几年的营收皆超过百亿元,有趣的是力帆总是要高出宗申一点点。
陈巧凤是尹明善的第二任妻子,比他小29岁(1967年生)。精明、能干,事业心强,是尹明善的搭档和贤内助。二人感情甚笃,加上力帆是家族企业, 其财务大权自然而然掌握到了陈巧凤手中,她长期担任力帆集团的财务总监;6年前本田(日本本田技研株式会社)起诉中国大陆一些生产厂商侵权案中,陈巧凤的 头衔甚至是力帆集团的法人代表和董事长。
中国企业界在家族企业中任职的女性贤内助不少,但是代替丈夫出任家族企业董事长一职的,并不多见,除陈巧凤外,还有张云芹、陈金霞、陈凤英等代表人 物。其中张云芹是太平洋建设集团创始人严介和的妻子,陈金霞是“涌金系”创始人魏东之妻,陈凤英是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的妻子。
尹明善的尴尬在于,他和前妻的儿子尹喜地,出生于1971年,仅比陈巧凤小4岁,均是大展鸿图的年龄段,或许为了“公平”其见,尹明善划分力帆各业 务版图,使尹喜地和陈巧凤各领风骚。譬如陈金凤任法人代表的有力帆控股、力帆置业、力帆足球俱乐部、力帆威力电器、力帆奥体物业等公司;尹喜地任法人代表 的公司有力帆销售及进出口公司、力帆汽车等、力帆汽车发动机公司及力帆资产管理公司等。
尹明善决心将力帆推到资本市场时,听从了券商关于整体上市的建议。在财富暴增的憧憬下,一切分歧都被暂时搁置,尹明善、陈巧凤、尹喜地,以及尹明善 和陈巧凤的出生于1987年的女儿尹索微,成为了“一致行动人”。但股权比例各占多少,又成了一个难题,尹明善最终实施又是“一碗水端平”政策──在力帆 集团大股东力帆控股的股权构成中,除尹明善持股26.5%外,妻子和两子女持股比例同为24.5%。
所以,尽管力帆集团上市后,尽管尹氏家族处于绝对控股地位(持股比例近66%),账面财富也会超过百亿元,但丝毫掩盖不了不久的将来──特别是尹明 善无法继续执掌力帆时──关于家族企业控股权之争的危机。这让人想起闹得满城风雨的香港最大房地产开发商新鸿基地产郭氏家族的豪门内斗。
不过,就算将来尹明善将自己持有的力帆控股的股权全部转给尹喜地,51%对陈巧凤母女的49%,也很难保证尹喜地的控股地位,因为谁也不知道力帆集 团的其它股东,如上海冠通等会届时如何表态。这在形式上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国美控股权之争。当然走到这一步的先决条件是,尹喜地愿意接父亲的班,执掌力帆之 大局。而问题恰恰在于,尹喜地向来对专注企业经营兴趣不大,而是对豪华跑车情有独钟。这也是尹明善一直以来最为头疼的一件事,所以,好戏还在后头,“国 美+新鸿基”式的控股权之争或在力帆身上重现。
好藥師和京東商城,一場因為控股權爭奪導致的「分手」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053.html
分手是因為都想控股
2011年7月,九州通和京東正式簽署協議,合資重新組建好藥師,決心在網上售藥市場大干一場,今年7月,雙方正式宣告終止合作,中間經過兩年時間。而這兩年中,真正能稱得上網上藥店經營運轉的時間只有不到短短4個月。就憑這4個月的快速發展,好藥師在今年7月份和京東分手之時,實現了單月網上售藥1500多萬元的業績,增長之快讓多年來苦心於網上售藥業務的企業感到由衷的驚訝。
京東在電子商務界的地位自不用說,九州通在醫藥物流領域也是大名鼎鼎。國內全國性的藥品批發商只有4家,前3家國藥集團、上海醫藥、華潤北藥都是國企,其中國藥集團和華潤北藥是央企,上海醫藥是上海國資委管轄的大型國企,只有九州通是唯一一家民企。
據九州通2012年年報,全年銷售收入294億元,實現淨利潤4.1億元。京東是電商行業成長最快的企業之一,去年的銷售額達到600多億元。
兩家大佬為何只有4個月的蜜月期?好藥師副總經理李彩芬認為有三點原因。第一是因為京東雖然和九州通合資重組好藥師,但是京東本身做的是一個開放性的平台,自然覺得一家店網上售藥不過上億元的營業額,盤子不夠大,認為還是開放性平台能夠發展更多合作夥伴,業績增長更快;第二是當初兩家合資時都很堅決,協議規定好藥師原來各地的分公司都不能獨自經營,而京東也要把原來經營的保健品和器械五大類都放進好藥師,協議訂得太死阻礙了各自的發展;第三,兩家企業都想獲得控股權,雖然根據協議九州通佔51%,京東佔49%,只差了區區2%,但是兩位強勢的大佬其實誰都不願意主動放棄對好藥師的控制。
並不放棄京東平台
好藥師現在離開京東單飛,業內人士認為這必然給它的業務帶來負面影響。流量是其面臨的最大問題。不過,九州通的聰明之處在於並未放棄與京東的合作,依然是京東開放平台上的商家,另外,也在天貓上開店,享受大平台上的流量紅利。不過在梁永強看來,傍著「流量大款」對於專業的藥店企業來說並非長久之計,網上售藥的成功最終還是要看自己的主站。
中糧或以逾十億美元收購涉阿根廷業務糧貿公司Nidera控股權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8530
國外媒體獲悉,中國最大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中糧集團擬收購荷蘭糧食貿易公司Nidera51%的股權,Nidera估值約40億美元。這是中糧首次收購業務覆蓋南美的糧食交易商,有助於中糧拓展供應來源,保證農業資源供應。
Nidera公司於1920年成立於荷蘭鹿特丹市,1929年以來一直在阿根廷從事糧食交易業務。香港《南華早報》援引阿根廷《民族報》報道指出,中糧的交易是中國公司首次在阿根廷收購糧食交易商。
道瓊斯消息源稱今日將正式公布交易,《民族報》由業內人士處得到的公布時間消息是今日或本周末。
兩家公司收購商談始於去年,最初中糧有意以2.5億美元收購少數股權。昨日路透報道稱,談判進入最後階段。
業內人士向《民族報》透露,預計成交價在10-20億美元之間。
道瓊斯記者未能聯系到中糧集團確認,Nidera方面未予置評。
中國是南美洲農產品的主要出口目的地之一,去年6月,中國政府首次允許進口阿根廷出產的轉基因大豆和玉米,當時有國內人士擔心中國將大力開展轉基因作物種植。
兩個多月後,孟山都南美分公司副總裁巴克羅接受中國媒體“國際在線”采訪時澄清,批準入華的阿根廷轉基因大豆和玉米僅用作食物原料,不能用於農業種植。
他說:
我們在阿根廷生產的玉米和大豆主要銷往歐洲和中國。在今年的六月份,中國政府雖然批準進口阿根廷轉基因大豆和玉米,但這些作物在進入中國市場後並不能在中國的土地上進行種植,只能用於食品再加工,例如榨油、做面粉等。
阿根廷普遍運用轉基因農業技術,2013年的國內糧食總產量預計可達1億噸,創歷史新高。
巴克羅認為,這正體現了阿根廷的轉基因農業處於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狀態,而中國就需要這樣可持續發展的農業。
巴克羅預計,中國政府未來會批準其他轉基因作物的進口。
今年1月,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表示,中國將保持90%的糧食自給率,要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可能擴大玉米和大豆進口量以滿足需求。
陳錫文當時說:
今後的方針要努力保持小麥和大米比較高水平的自給。……
根據以後的發展,也許玉米的進口也會適度增長。因此講到谷物基本自給是考慮到玉米因素,講口糧的絕對安全主要是講小麥和大米。
陳錫文當時指出,中國是世界上轉基因農產品播種面積比較大的國家,大概排在第二、第三位,主要是棉花使用的是轉基因棉花,真正推出的轉基因的食用農產品非常少,只有一個木瓜。
陳錫文在講話中還提到今後主要的改革方向:從單純的制定最低價格和實行糧食的臨時收儲轉向逐步實行目標價格。
華爾街日報當時報道認為,這暗示中國今年將取消棉花和大豆的收儲政策。
中糧或以逾十億美元收購涉阿根廷業務糧貿公司Nidera控股權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8530
國外媒體獲悉,中國最大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中糧集團擬收購荷蘭糧食貿易公司Nidera51%的股權,Nidera估值約40億美元。這是中糧首次收購業務覆蓋南美的糧食交易商,有助於中糧拓展供應來源,保證農業資源供應。
Nidera公司於1920年成立於荷蘭鹿特丹市,1929年以來一直在阿根廷從事糧食交易業務。香港《南華早報》援引阿根廷《民族報》報道指出,中糧的交易是中國公司首次在阿根廷收購糧食交易商。
道瓊斯消息源稱今日將正式公布交易,《民族報》由業內人士處得到的公布時間消息是今日或本周末。
兩家公司收購商談始於去年,最初中糧有意以2.5億美元收購少數股權。昨日路透報道稱,談判進入最後階段。
業內人士向《民族報》透露,預計成交價在10-20億美元之間。
道瓊斯記者未能聯系到中糧集團確認,Nidera方面未予置評。
中國是南美洲農產品的主要出口目的地之一,去年6月,中國政府首次允許進口阿根廷出產的轉基因大豆和玉米,當時有國內人士擔心中國將大力開展轉基因作物種植。
兩個多月後,孟山都南美分公司副總裁巴克羅接受中國媒體“國際在線”采訪時澄清,批準入華的阿根廷轉基因大豆和玉米僅用作食物原料,不能用於農業種植。
他說:
我們在阿根廷生產的玉米和大豆主要銷往歐洲和中國。在今年的六月份,中國政府雖然批準進口阿根廷轉基因大豆和玉米,但這些作物在進入中國市場後並不能在中國的土地上進行種植,只能用於食品再加工,例如榨油、做面粉等。
阿根廷普遍運用轉基因農業技術,2013年的國內糧食總產量預計可達1億噸,創歷史新高。
巴克羅認為,這正體現了阿根廷的轉基因農業處於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狀態,而中國就需要這樣可持續發展的農業。
巴克羅預計,中國政府未來會批準其他轉基因作物的進口。
今年1月,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表示,中國將保持90%的糧食自給率,要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可能擴大玉米和大豆進口量以滿足需求。
陳錫文當時說:
今後的方針要努力保持小麥和大米比較高水平的自給。……
根據以後的發展,也許玉米的進口也會適度增長。因此講到谷物基本自給是考慮到玉米因素,講口糧的絕對安全主要是講小麥和大米。
陳錫文當時指出,中國是世界上轉基因農產品播種面積比較大的國家,大概排在第二、第三位,主要是棉花使用的是轉基因棉花,真正推出的轉基因的食用農產品非常少,只有一個木瓜。
陳錫文在講話中還提到今後主要的改革方向:從單純的制定最低價格和實行糧食的臨時收儲轉向逐步實行目標價格。
華爾街日報當時報道認為,這暗示中國今年將取消棉花和大豆的收儲政策。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