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弥补国内业绩 华能收购美电力公司50%股权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1/5MMDAwMDIwODQ5MA.html

12亿美元,在经历3个多月的市场传言之后,全球第二大、亚洲第一大发电集团——华能集团为美国全球电力公司(InterGen)开出了如是聘礼。

根据彭博社报道,华能集团已与印度GMR集团达成协议,以12亿美元购入后者所持有、总部位于马萨诸塞州的InterGen的50%股权。

11月30日,记者向华能集团新闻处求证此消息时,该处负责人表示“我们暂时还不了解这个情况”。

12亿美元的聘礼,较之今年8月份市场消息方始传出之时,已有了2亿美元的降幅——其时有知情人士称并购价为14亿美元。

事 实上,华能与InterGen早前已有亲密接触。2003年,华能首笔海外并购就是落子InterGen。彼时,华能以2.27亿美元收购了 InterGen全资子公司澳洲电力公司50%的股权,获得93.3万千瓦的权益容量,并取得较好投资回报,提前实现“海外项目三年赢利”目标。

此次若成功取得 InterGen 50%股权,将使华能发电产能提高6%,并助力其发电资产从新加坡、澳大利亚扩展到全球,同时成为华能这两年来最大的海外收购活动。


资料显示,InterGen 在香港、荷兰、菲律宾、墨西哥、澳大利亚等地拥有12家电厂,运营机组631万千瓦。

瑞银分析师Stephen.oldfield则对此次收购持保守态度。他的观点是,InterGen旗下电厂分布在五个不同的国家,有的采用煤炭作为燃料,有的取用天然气,电力销售也分为多年合同价和现货价不等,如此复杂的资产结构对管理是一个巨大考验。

“这需要看具体的收购方式,如果采取的是股权收购,华能集团只是作为股东,就可以不负责运行和管理,也不需要华能出技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专家许方洁解释。

不过,另有消息称,华能对于购入InterGen的另一大股东——安大略湖教师退休金基金剩余50%的股权亦有浓厚兴趣。

InterGen 在新近数年已有几轮股权更迭。2005年, AIG和安大略湖教师退休金基金以17.5亿美元获得InterGen 全部股权,双方各持股50%。2008年10月,GMR 以11亿美元,接手了AIG所持有的InterGen50%的股权。2010年年中,GMR突然委托美林银行,出售其仅入手两年的InterGen50% 股权。

经历多次股权转换的InterGen本身并非完美无瑕。此前曾有报道称,InterGen的价值有可能达到25亿美元,但身负的债务也达44亿美元。

湘财证券电力分析师吴江据此认为,华能集团在国内的整体业务已经足够庞大,在海外进行收购时,需要多方衡量资产的优良性。

目前,华能已有过几起成功的海外并购案例,主要集中在电力和煤炭领域。其中,2008年3月14日,华能以31亿美元的代价,收购新加坡大士能源(Tuas Power)100%股权,占新加坡市场25%的份额。

对于华能的海外并购策略,华能总经理曹培玺强调,只有资产优良、有收益前景,且有利于华能战略发展的项目,“我们才收购。”决不会“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进行‘贪大求洋’、不切实际的收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23

獨家調查:過半數民眾贊成電費漲價部分用以發展綠能彌補台電虧損外 政府應有更積極作為

2012-4-2  TWM




 

選後各項物資齊 飛漲,民眾痛苦指數持續飆高,根據︽今周刊︾調查,有超過八成的民眾認為電價不該漲,若將漲價部分轉為發展綠能,則有超過五成民眾贊同,顯然民眾希望政府 調漲電價後有更積極的作為,而不僅是彌補台電虧損而已。

撰文‧鄭淳予、林筱庭

國內的油、水、電價格長期以來不 只隨著國際能源價格波動,也隨著政治、選舉等因素,擺盪在漲凍之間。

時間回溯到二○○八年,馬英九就任總統後,即宣布油、電、天然氣價格解 凍調漲,而今馬總統連任成功,新任閣揆陳冲上任後,國內油、水、電價調漲價格的聲音再度四起!

從總統、閣揆、經濟部長、台電一連串的言論當 中,已經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這一波「油電漲價」勢在必行,目前行政院、經濟部與台電已在密集研議電價調整案,據聞最慢五二○總統就職前電價就會調漲,初步 計算這波電價調整,漲價幅度可能多達兩位數。

民調結果

不應為了彌補台電虧損而漲由於二月以來油價、瓦斯漲個不 停,甚至學費也醞釀調漲,現在又多一個電價要調漲,在萬物齊漲、薪水卻遲遲不漲的同時,各界對於電價調漲反彈聲浪四起。《今周刊》也特別委請波仕特線上市 調公司,針對台灣民眾對於電價調漲及了解程度進行問卷調查。

根據《今周刊》所做的問卷調查顯示,一般民眾不僅對目前國際電價行情一無所知, 對於當前台灣的低廉電價也毫無概念,但卻是聞漲色變。

根據國際能源署二○一○年調查,台灣每度住宅用電為二.七元,在鄰近國家當中,除了南 韓電價與我國相當之外,香港一度電為三.九元、日本一度電為七.五元。台灣電價偏低,電價應該調漲嗎?︽今周刊︾問卷結果顯示,有一八.四%的受訪者認為 「應該」,但是有高達八一.六%的人認為「不應該」。

會有這樣的結果,波仕特分析認為,這是因為香港以及日本的用電度數高,但相對來說,這 兩地的人民所得也高,因此可以負擔較高的電費。

若以去年台灣家戶每月平均用電為三二三度,換算每個月電費為八八二元,若電費調漲,大家可以 接受的漲幅區間為何?結果發現,有八七%的受訪者表示「每度電漲一元以內」比率最高,其次是「每度電漲一至二元」有一○.二%,其餘比率都在個位數以下, 由此可知,電費若真的必須調漲,若調幅在二成以內,將是一般民眾可以接受的範圍。

我們進一步問到,如果電價分級調漲,使台灣電價合於公平正 義原則,漲價的部分由政府成立專款協助發展我國綠能產業,則有過半數的民眾表示贊同,真正持反對或非常反對意見者,只有不到二成,這足以顯示一般民眾其實 願意接受有積極作為當作前提的電價調漲條件,而不僅是為了彌補台電虧損而漲價。

問題癥結

過低電價造成企業投資 誤判國際能源署資料指出,二○一○年在世界三十四個主要國家中,台灣的住宅用電價格倒數第二名,工業用電價格則是倒數第四名,到了一一年價差更形拉大。 「能源價格低於國際水準,只會讓台灣整體的能源使用效率低落,不利於長期產業競爭力。」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啟源說。

「台電價格訂定本身 就是個問題,長期以來都是亞洲鄰國最低價,起初是為了競爭優勢,但卻造成整體產業結構偏向石化、鋼鐵等重工業。」國政基金會科技經濟組召集人、政大經濟系 教授林祖嘉指出,電價偏低等於變相鼓勵高耗能產業,使得台灣的「能源密集度」(編按:即每單位國民生產毛額消耗的能源數量,高密集度代表能源轉換國民生產 毛額的成本偏高)長期居高不下。

以用電量來說,根據二○一一年的統計,台灣一年工業用電量占總用電量的七成,住商用電僅占三成,不過在電價 的分擔上,工業用電電價占總電費的六成五,住商卻占三成五。

綠色行動聯盟董事趙家緯就說,台灣工業用電量是住商用電的三倍,不過政府過去五 年,每年平均卻要花掉約五百億元補貼價格偏低的工業用電,用電愈多者受惠越大,顯然不合理。

根據美國能源資料協會統計二○一○年,同樣為創 造一美元的國民生產毛額,台灣比日本多消耗近一.八倍能源,同時每人每年消費一單位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也比日本高出四○%。

「一切都是 因為油、電價格太便宜,尤其工業用電需求高,價格卻偏低,完全不合理。」林祖嘉說,這次電價調漲,台電應拉開電價級距,讓用電大戶負擔高電價,調整電價結 構才能使能源更有效利用。

補救方法

根據電力結構分級調漲費率「尤其電價只占重工業成本不到二%,政府根本不用 擔心調高電價會使工業出走,反過來更應該調漲促成產業轉型,才能符合國家節能減碳政策。」林祖嘉認為,往「無煙囪工業」發展,例如觀光、服務業等,才是未 來發展趨勢。

不僅是石化、鋼鐵等產業,台灣經濟研究院五所副所長陳詩豪表示,台灣高科技產業有一部分的競爭力就是靠低廉的水電價所培植。

「高 科技產業擁有密集的全自動化廠房,這些都需要靠大量電力維持運轉,但最後大家都在賺二%至四%的毛利。」陳詩豪強調,不符合成本的電價已長期誤導企業界對 資源成本的估算。「就因為台灣的能源價格完全被低估,讓大家誤判台灣能提供投資高科技產業的條件,最後可能也造成產業升級的阻力。」「電價每度不到三元的 時候,造成了大量的投資,但是當電價恢復到正常合理的水準,可能是四元或五元的時候,就會造成原先產業結構的崩潰。」依此看來,唯有立即導正各界對於能源 價格的錯誤觀念,才有可能遏止惡性循環的發生。

國內工業用戶一直是致使高耗電成本機組必須發動的高用電戶,但政府過去卻站在產業補助的思 惟,形同「買越多,算得越便宜」的計價方式,陳詩豪認為,分級電價的出發點就在於回歸成本使用的重分配,用電量最高者,就必須分攤費率較高的電費,這已是 必然的趨勢。

長久之計

調整台灣產業與能源政策

從︽今周刊︾這次所做的問卷結果顯 示,有超過半數的民眾在符合公平正義原則下,可以接受電價調漲,且漲價部分能撥入專款,協助發展綠能產業,顯然民眾並非毫無理性地抗漲,而是希望主管機關 在漲價的前提下,可以提出更具體、更具有建設性的計畫。

這部分則需要主管能源及台電的經濟部能夠具體提出一套完善的漲價計畫及配套措施,而 不要讓民眾認為電價調漲只是為了彌補台電的虧損。

以目前台灣經濟部旗下能源局在綠色能源的開發來看,主要還是以風力發電和太陽能光電為重 點,之後能源局也將陸續提出「千架海陸風力機」以及「陽光屋頂百萬座」計畫。

但根據台電高層主管指出,現行太陽能電力每度成本高達十二至十 五元,民眾能否接受反映成本後相對昂貴的綠色電力,後續還有待觀察。

林祖嘉認為,能源價格上漲是長期趨勢,民眾一定要有心理準備,電價即使 現階段不調,未來幾年內也一定會大幅調漲,「尤其台電是國營事業,虧損也是全體納稅人在負擔,不如早日調整價格,讓使用者付費,而非由政府一味補貼電價。 ﹂其實在這波電價調漲聲浪之下,政府與台電要思考的,不應該只是彌補虧損、減少虧損的問題,而應該更積極地全面規畫台灣產業及能源政策的發展方向,而不是 讓台電繼續躲在「因為不能轉嫁所以虧損」的羽翼下不求進步。

綠色電力

指來自再生能源所產生的電力,如風能、太 陽能、水力等。一般電力使用因無法區別電力來源,故不會以電力來源的不同徵收不同電價,但綠色電力具有較傳統電力低碳與低汙染排放的特性,在先進國家被區 別於一般電力,而收取綠色電價。

逾七成民眾不清楚台灣電價很低你知道除了產油國之外,台灣電價幾乎是世界最低的嗎?

知 道

27.9%

不知道

72.1%

註: 有效問卷1980份

逾八成民眾不贊成調漲電價目前台灣每度電2.7元,鄰近亞洲國家除了南韓電價與我國相當之外,香港一度電為3.9元、日 本一度電為7.5元,你認為台灣電價應該調漲嗎?

應該

18.4%

不 應該

81.6%

註:有效問卷1986份

大部分民眾只願意微幅調漲去年台灣家戶每 月平均用電為323度,換算每個月電費為882元,若電費調漲,你可以接受的漲幅區間為?

每度電漲1元以內

86.9%

每 度電漲1至2元

10.3%

每度電漲2至3元

1.9%

每 度電漲3至5元

0.9%

註:有效問卷1986份

過半民眾同意漲價費用轉成發展綠 能產業如果電價分級調漲,使台灣電價合乎公平正義原則,漲價的部分由政府成立專款協助發展我國綠能產業,你贊成嗎?

同意

38.1%

沒 意見29.0%

非常同意

15.2%

反對9.2%

非 常反對8.5%

註:有效問卷1834份

不合理!

工業電價比發電成本便宜!

政府每 年平均花500億元補助過低的工業電價!若能開徵能源稅、降所得稅,並取消不公義的工業電價補貼,則可大大提升用電效率,讓數百億元稅金回歸民生福利中。

工 業用電

每度2.45元<發電成本每度2.82元<你家電費每度2.94元註:台電2012年1月資料工業用電補助多!

過 去五年共獲得超過2600億元的補貼

年度 工業用電價格

(元/度) 發電成本

(元/度) 工業用電補貼

(億元)

2007 1.93 2.37 527.56 2008 2.12 2.90 913.36 2009 2.46 2.68 238.58 2010 2.46 2.82 449.07 2011 2.45 2.82 472.82 資料來源: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51

為彌補「倫敦鯨」虧損小摩大舉出售優質資產

http://news.imeigu.com/a/1338286868735.html

北京時間5月29日晚間消息,據外電報導,在至少造成20億美元投資虧損的「倫敦鯨」事件發生後,為了支撐業績,預計摩根大通已經出售了250億美元盈利證券資產。

據路透社報導,摩根大通CEO傑米-戴蒙本月早些時候曾表示,公司通過發售企業債券和其它證券獲得了10億美元收益,可以抵免部分虧損。因此,摩根大通第二季度盈利不會遭到太大衝擊。

不過,出售投資組合中的盈利證券需要繳納利得稅,從而提高成本,而且這些資產的未來收益也因此被消除。分析師表示,資產出售將貢獻16美分的每股盈利,約佔摩根大通第二季度利潤的1/5。這項交易僅僅是利得在不同財務報告中的轉移,而不是為投資者創造新的價值。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顧問、前總會計師Lynn Turner表示:「他們確實做了兩個愚蠢的決定,首先是冒了衍生品的風險,這塊他們並不熟悉;其次是出售不可替代的高收益資產。」他表示,在一個低利率 的環境中,銀行想利用出售證券獲得的現金獲得回報並不容易。

戴蒙5月10日宣佈「倫敦鯨」虧損事件時首次公開了資產出售計劃。他還表示,通過出售一系列債務證券,摩根大通還可以獲得另外80億美元的收益。

至於摩根大通具體是何時出售這些證券的還不得而知,該公司也沒有披露所出售證券的價值等細節,為了提振第二季度盈利還要出售多少資產也並不清楚。

摩根大通發言人拒絕就此進行評論。

可以肯定的是,摩根大通擁有充足的理由出售資產,而且這一行為不會破壞法律也不會傷害自身的穩定。

公開資料顯示,摩根大通以往出售此類證券收益率不足4%,也即為了獲得10億美元的收益需要出售250億美元的資產。按照38%的利得稅率計算,出售成本搞到3.8億美元。也就是說淨收益僅為6.2億美元,或者每股收益16美分。

FBR Capital Markets分析師Paul Miller表示,摩根大通應該直接跳過資產出售,承受報告較低利潤的陣痛。戴蒙自己也曾表示很不願將優質資產兌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92

「上一代過太爽」造成無法彌補的財政黑洞 希臘年金爛帳 明日台灣借鏡

2015-01-12  TWM

 

希臘再次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未爆彈,循著引信往上找,不負責的退休金制度才是根源。

因為改革太慢,即使他們過去四年經歷了痛苦的縮衣節食,但直到今天,仍然看不見走出幽谷的曙光。

撰文‧楊紹華

所有人都想知道,米里奧斯(John Milios)的腦子裡究竟有什麼偉大計畫。

他是希臘極左派政黨Syriza的首席經濟學家;在這個主張「撕毀歐盟撙節合約」的政黨裡,他努力提供「希臘人不必省吃儉用」的經濟理論基礎。

很有可能,Syriza將在一月二十五日的選舉中取得希臘主政地位,屆時,希臘會終結二○一○年以來為了換取紓困金所簽訂的撙節合約。四年前,希臘破產在即,政府與歐盟、歐洲央行和IMF(國際貨幣基金)簽訂備忘錄──希臘必須大砍福利、縮減開支,以換取一千一百億歐元的緊急紓困金;而備忘錄中最重要、著墨最多的改革項目,即是拖垮希臘財政的首要元凶──一套極度優渥的退休年金制度。

被迫撙節 起源於「毫無節制地寅吃卯糧」「和經濟救援比較起來,希臘現在最需要的,是人道救援。」米里奧斯義正詞嚴地說:「希臘人過去幾年太痛苦了!」但他忘了,希臘人這幾年被迫撙節的痛苦,正是因為過去毫無節制的「寅吃卯糧」。就連希臘政府的退休金官員都曾在二○一三年發表「自我檢討」報告,「這是沒有疑問的,希臘原本的退休金制度,根本不可能存在於現實。」用最簡單的數字對比改革前後的退休年金制度差異,首先來看所得替代率。希臘公務員在改革之前的所得替代率可高達九五%以上,這項數字,在公務員退休金替代率屢見「破百」的台灣可能並不稀奇,但若對比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整體平均的六○.八%水準,顯然太過誇張。

如今的殘破財政,讓希臘人的改革力度不能只是回到「合理平均水準」,目前,希臘公務員的替代率降到了五四%。

再看一般勞工年金計算的標準,在過去,希臘是用工作生涯的最後五年薪資為計算基礎,同樣的,這項數字對比於目前台灣勞保年金制度也不算稀奇,勞保年金的計算基礎是「最高五年薪資」。但放眼世界,寬鬆者如美國,以三十五年平均薪資計算,嚴格者如日本、德國,是以「一生平均薪資」為基礎,如今,希臘勞工必須比照「嚴格者」的制度辦理。

在台灣,因為擔心年金改革衝擊太大,各項修法草案必須要有「循序漸進」的安排,即使如此,在社會層層阻力之下,改革兩年仍然徒勞無功;在希臘,同樣是分次進行,他們在一○年與歐盟簽定合約之後,一共進行了十二次的制度修改,但這十二次刀刀見骨的改革,完全就集中在一○年。

嚴格執行 改革全都「溯及既往」除了前面提到的兩道改革利劍之外,這一年,他們還把領取退休金的年齡從六十二歲延至六十五歲、退休年資從三十五年改至四十年。請注意,這十二道改革許許多多都是「溯及既往」,於是,一般退休者的年金被砍了兩成以上,如果你是早期退休者,年金更被大砍四成。此外,照往年規定領取年金的退休公務員,甚至必須「部分繳回」先前已領取的退休金。

而這一切一切,沒有循序漸進的緩衝空間,都被壓縮在一年之內發生。

更悲哀的是,希臘政府為了換取紓困金,還簽訂了這樣一條極度喪失主權的但書:未來五十年,每年退休金新增支出不能超過希臘GDP(國內生產毛額)的二.五%,否則,就必須立即再砍年金給付。

退休者的痛苦,只是這個破產國家的悲情現象之一;整個希臘,為了彌補「上一代過太爽」所造成的財政黑洞,全民都得慘遭凌遲。「改革、加稅的消息很多,但我覺得,民眾上街聚眾抗議的次數更多。」一位嫁到希臘的台灣媳婦這麼說:「邏輯好像是這樣的,這個國家必須留在歐元區才能換取國際救援,而為了留在歐元區,希臘又必須不斷『自殘』。」某種程度來看,她說得並沒有錯。因為不斷加稅、緊縮財政,希臘無力推出振興經濟的措施,全國失業率如今已攀高到二八%以上,除此之外,許多被視為「主權象徵」的國營事業,如港口、電信等,也索性賣給外國人以換取現金。於是當Syriza喊出「不甩撙節規定」的口號時,幾乎讓全希臘人過去四年所受的悶氣找到了出口。

問題是,米里奧斯究竟用什麼魔法,能讓希臘人從此不再理會「過去過太爽」所積欠的債務,也不必擔心「現在繼續過很爽」所將造成的新增債務,還能把國家帶向經濟復甦的美麗境地?

「首先,我不認為希臘真的會退出歐元區。」他說,歐元區老大哥德國總是以「趕出歐元區」的說法來威脅希臘,「但,德國總理梅克爾自己說過,無論如何都將捍衛歐元區的完整性。」所以,米里奧斯準備用梅克爾的承諾來作為「希臘耍賴」的理由嗎?不,他強調「賴帳有其正當性」,「現在希臘真正需要的,就是一九五三年德國從世界各國手中拿到的好處,那一年,全世界七十國一口氣減記了德國一五○億馬克的國家債務。」搬出死對頭德國在歷史上「賴帳有理」的紀錄,這,就是米里奧斯最有力的賴帳魔法;但若真的對比歷史,立刻就有專家跳出來抨擊米里奧斯的論點是無稽之談:「那一年,德國總計積欠了約達三○○億馬克的債務,但其中約有一半是因為二次大戰所造成。美國為首的國家之所以同意減債,是為了讓德國快速走出戰爭包袱。」梅克爾:做好希臘退出歐元區準備「但今天,希臘的問題完全是自己好吃懶做所造成的,德國和歐盟不可能因為這個歷史而同意希臘大幅減記債務。」他這麼說。一月四日消息傳來,果然,梅克爾公開表示,「已做好希臘退出歐元區的準備。」歐元區或許做好了防火牆的準備,那麼,希臘呢?如果他們真的撕毀盟約,接下來,是希臘的貨幣與公債價值崩盤,銀行擠兌,金融市場陷入失序,隨後自然立即衝擊社會與經濟,這個場景,恐怕只會比過去四年的撙節生活來得更糟。

上一代的債,總是要還的,這是希臘人的困境,也是台灣人的借鏡。過去四年,希臘人經歷了「一次到位」的劇烈改革,經歷了社會與經濟的震盪,而在他們眼前的,仍然是一個看不到曙光的陰森幽谷。台灣要陷入同樣處境嗎?這問題每個人都得深思!

過太爽 終究得面臨制度改變希臘2009年與2013年年金制度比較

2009年 2013年

(公務員)年金

所得替代率 95.4% 53.9%最低年金 400 歐元 360歐元退休年齡 62歲 65歲

計算退休年金

給付年資 最後5年 全部工作生涯

2010年

希臘的年金改革

被迫一次到位

起點:

希臘與歐盟、IMF簽定紓困備忘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年金改革。

退休年齡從「不超過62歲」提高至65歲。

退休年資須達40年,原先為35年。

年金算法以全部工作年分之薪資平均計算,原先為最高5年。

年金花費的增加必須低於2.5%GDP。

2010年後被雇用的公務人員,與一般勞工採用相同的保險基金。

所有的傷殘撫卹金都必須重新檢驗。

照原規定領取退休金的退休人員,被要求繳回部分退休金。

結果:

一年之內經過12輪的退休金削減,一般退休者的退休金被減了20%;早期退休者退休金則被減了4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424

獨家 | 就醫160回應凍薪:將用股權激勵彌補員工工資

在今日(10月21日)早間,第一財經記者曝出就醫160(寧遠科技,834750)大規模凍薪裁員事件後,就醫160方面給予了第一財經獨家回應,其指出,公司目前資金充裕,延遲部分員工的工資發放,是因為公司目前在確定相關員工崗位的考核指標,以及公司正在實施新一輪的大範圍的股權激勵政策。

就醫160宣布凍薪的郵件

第一財經記者追問校招生解聘事宜,對方表示,目前已無更多回應。

一直以來,就醫160就是互聯網醫療領域融資不斷壯大的代表。

根據公開的融資信息,2012年,就醫160年獲得來自啟賦資本的500萬人民幣天使投資;2014年5月,再次獲得啟賦資本和北京阿普瑞投資領投的2500萬人民幣A輪投資;2015年5月,宣布完成由基石資本和光信資本聯合投資的1.3億人民幣B輪投資;並在2015年十月宣布啟動C輪融資。

盡管在本次回複中,就醫160並未宣布C輪融資已經完成,但其透露,從宣布C輪融資到現在的一年實踐中,目前完成的融資金額僅為5650萬元。這一數額和完成速度相比去年已經大幅縮水。

裁員、凍薪,一方面是由於受魏則西事件後民營醫院廣告減少,另一方面,公司管理層為了兌現投資人盈利承諾,不得不削減開支。

根據2015年寧遠科技的財報,該公司實現營收2371萬元,凈利潤虧損7141.04萬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09.38%。在這其中,公司營收中,單民營醫院廣告業務這一條業務就貢獻了63%近1500萬元,民營醫院推廣可謂是就醫160目前賴以生存的核心業務。

此外,根據寧遠科技此前公布的2016年半年度報告,報告期內歸屬於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5151.92萬元,較上年同期虧損程度有所增加。

要想減少虧損,開源若成難題,另一個方式就是節流,而對於輕資產的移動醫療公司而言,人力成本便是最大的成本。

此前,就醫160 CEO羅寧政就曾在公開場合透露,上半年該公司支付的人力成本為5919萬元,而去年同期僅為1432萬元,增加了三倍多。這或許成為了就醫160選擇用股權激勵來取代部分員工工資收入的直接原因。

“很多初創公司在創業前期因為資金鏈緊張會采取期權激勵的形式來留住優質的人才,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激勵手段。就醫160用期權激勵來取代正常的工資發放能否對員工奏效,最關鍵的還是看員工對於公司的前景判斷是否有信心,因為期權的價值是根據公司的運營情況而判斷的。運營得不好,期權可能就成了一紙空文,但如果公司估值後期得到爆發,那麽期權的價值會有比工資更高的體現,比如早期阿里巴巴的上市就是典型的例子。”一位不願具名的醫療領域投資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另一方面,就醫160融資困境背後,移動醫療領域的投融資正迎來大規模降溫。與前兩年移動醫療行業大談顛覆並換回大量真金白銀的“美好時代”不同的是,從今年開始,移動醫療的融資溫度開始大幅降溫,從不少投資機構給第一財經記者提供的數據上看,上半年天使投資和VC對移動醫療投資額均在不同程度下降了1/3。

分享投資合夥人黃反之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雖然這些移動醫療項目往往聚集了數千萬的用戶,知名度非常高,估值非常高,也融了很多輪融資,但是共同的問題是沒有現金流,沒有商業模式。在他看來,目前多數移動醫療項目並沒有抓住醫療資源的核心——好醫院、好醫生,而是簡單地把線下的搬到線上來。二是大多數的互聯網慢病管理,並沒有抓住用戶的剛需,解決真正的痛點。所以他們無法產生黏性。

可以看到的是,在今年以來,不少互聯網醫療項目都已經開始嘗試了掛號業務的轉型,比如丁香園開啟線下診所、春雨醫生開通國際業務,打開海外醫療市場,而這些由“輕資產”向“重資產”的商業模式轉型能否成功,仍有待時間考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776

獨家 | 就醫160回應凍薪:將用股權激勵彌補員工工資收入

在今日(10月21日)早間,第一財經記者曝出就醫160(寧遠科技,834750)大規模凍薪裁員事件後,就醫160方面給予了第一財經獨家回應,其指出,公司目前資金充裕,延遲部分員工的工資發放,是因為公司目前在確定相關員工崗位的考核指標,以及公司正在實施新一輪的大範圍的股權激勵政策。

就醫160宣布凍薪的郵件

第一財經記者追問校招生解聘事宜,對方表示,目前已無更多回應。

一直以來,就醫160就是互聯網醫療領域融資不斷壯大的代表。

根據公開的融資信息,2012年,就醫160年獲得來自啟賦資本的500萬人民幣天使投資;2014年5月,再次獲得啟賦資本和北京阿普瑞投資領投的2500萬人民幣A輪投資;2015年5月,宣布完成由基石資本和光信資本聯合投資的1.3億人民幣B輪投資;並在2015年十月宣布啟動C輪融資。

盡管在本次回複中,就醫160並未宣布C輪融資已經完成,但其透露,從宣布C輪融資到現在的一年實踐中,目前完成的融資金額僅為5650萬元。這一數額和完成速度相比去年已經大幅縮水。

裁員、凍薪,一方面是由於受魏則西事件後民營醫院廣告減少,另一方面,公司管理層為了兌現投資人盈利承諾,不得不削減開支。

根據2015年寧遠科技的財報,該公司實現營收2371萬元,凈利潤虧損7141.04萬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09.38%。在這其中,公司營收中,單民營醫院廣告業務這一條業務就貢獻了63%近1500萬元,民營醫院推廣可謂是就醫160目前賴以生存的核心業務。

此外,根據寧遠科技此前公布的2016年半年度報告,報告期內歸屬於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5151.92萬元,較上年同期虧損程度有所增加。

要想減少虧損,開源若成難題,另一個方式就是節流,而對於輕資產的移動醫療公司而言,人力成本便是最大的成本。

此前,就醫160 CEO羅寧政就曾在公開場合透露,上半年該公司支付的人力成本為5919萬元,而去年同期僅為1432萬元,增加了三倍多。這或許成為了就醫160選擇用股權激勵來取代部分員工工資收入的直接原因。

“很多初創公司在創業前期因為資金鏈緊張會采取期權激勵的形式來留住優質的人才,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激勵手段。就醫160用期權激勵來取代正常的工資發放能否對員工奏效,最關鍵的還是看員工對於公司的前景判斷是否有信心,因為期權的價值是根據公司的運營情況而判斷的。運營得不好,期權可能就成了一紙空文,但如果公司估值後期得到爆發,那麽期權的價值會有比工資更高的體現,比如早期阿里巴巴的上市就是典型的例子。”一位不願具名的醫療領域投資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另一方面,就醫160融資困境背後,移動醫療領域的投融資正迎來大規模降溫。與前兩年移動醫療行業大談顛覆並換回大量真金白銀的“美好時代”不同的是,從今年開始,移動醫療的融資溫度開始大幅降溫,從不少投資機構給第一財經記者提供的數據上看,上半年天使投資和VC對移動醫療投資額均在不同程度下降了1/3。

分享投資合夥人黃反之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雖然這些移動醫療項目往往聚集了數千萬的用戶,知名度非常高,估值非常高,也融了很多輪融資,但是共同的問題是沒有現金流,沒有商業模式。在他看來,目前多數移動醫療項目並沒有抓住醫療資源的核心——好醫院、好醫生,而是簡單地把線下的搬到線上來。二是大多數的互聯網慢病管理,並沒有抓住用戶的剛需,解決真正的痛點。所以他們無法產生黏性。

可以看到的是,在今年以來,不少互聯網醫療項目都已經開始嘗試了掛號業務的轉型,比如丁香園開啟線下診所、春雨醫生開通國際業務,打開海外醫療市場,而這些由“輕資產”向“重資產”的商業模式轉型能否成功,仍有待時間考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995

5個季度要處置40億壞賬 紅嶺創投寄望3年彌補虧損

近日因卷入輝山乳業危機,深圳P2P平臺紅嶺創投也受到了外界的頗多關註。

據悉,P2P平臺是輝山乳業除了銀行貸款、融資租賃、地方金交所等之外的融資渠道之一。紅嶺創投3月24日透露,今年年初,輝山乳業全資子公司輝山乳業(中國)有限公司在該平臺借款5000萬元,放款時間為2月9日,該筆借款由遼寧輝山集團(錦州)有限公司、遼寧輝山乳業集團(沈陽)有限公司提供擔保。

事實上,紅嶺創投遭遇的麻煩遠不止於此。已經成立8年的這家老牌P2P平臺,正在迎來艱難時刻。

2016年全年,收回、盤活的不良資產就接近25億元。而2017年一季度,預計還將處置不良資產15億元以上。在3月25日的股東大會上,紅嶺創投公布了上述不良資產數據,由此可見其壞賬壓力之大。

紅嶺創投董事長周世平稱,不良資產的處置,是紅嶺創投當前的首要任務,並希望未來3年的時間,能完成消化不良資產,同時將組建紅嶺控股,置入其他資產,幫助化解紅嶺創投目前的困難。

巨額壞賬壓力

根據紅嶺創投股東大會披露,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其累計成交量達到2093.3億元,待收余額216.2億元,比年初增加18.11億元,增長9.19%。其中,對公貸款余額132.9億元,比年初增長5.28%;線下零售貸款余額12.36億元,線上零售貸款70億元,分別比年初增加217.8%和3.53%。

自2014年以來,紅嶺創投開展了大量的大額借款業務,但這也為其帶來了極大的壞賬壓力。根據會上披露的數據,截至2016年底,對公項目逾期貸款余額較上年增長了12.19%。當年,該公司選派了25人的骨幹隊伍,深入15家經營單位30個重點項目駐點清收。截至當年12月底,已收回、盤活的不良資產就接近25億元,其中,現金回收8.08億元。

紅嶺創投總裁項旭稱,2016年,紅嶺創投新增存量資產不良率降低至5%以下。通過重組方式已經盤活、預計一年內可盤活的不良資產8個,總金額15億元,通過以物抵債方式回收1.3億元,經該公司初步測算,2017年可收回、盤活60%~80%的不良資產。

“不良資產的處置,是紅嶺創投的首要任務,通過訴訟保全、拍賣、並購重組等手段,跟合作機構建立戰略合作。”周世平說,今年一季度,該平臺將處置不良資產15億元以上,並將於3月28日起正式停發線上額度100萬以上標的。

周世平稱,在資產重組中,紅嶺創投引入有實力的第三方機構,由第三方參與或收購債權,使不良資產轉為正常資產。目前,合作機構有黑龍江建工集團、五洲國際、雲南物流集團、貴陽城投等。

試圖三年化解風險

盈利在P2P乃至整個互聯網金融領域,一直都是一個敏感而又隱秘的話題。背負大額借款壞賬壓力的紅嶺創投,自然也不能例外。

周世平說,目前必須保守一點,不能再像以前盲目擴大規模。今後3年,必須以效益為先,而不是只求規模不求收益。雖然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但是任務仍然很重,需要通過3年的時間才能消化不良資產。“能通過3年把前面的壞賬彌補掉的話,我認為已經是很好的規劃了。”

監管合規也是紅嶺創投亟待解決的的問題。周世平稱,如果現在清盤,初步估算損失可能在8億元左右,而且品牌也有較為可觀的價值。今年一季度,已經正在組建紅嶺控股,將紅嶺創投、紅嶺資本、深南資產,以及上市公司股份等資產置入控股公司,化解紅嶺創投遇到的困難。目前已跟多家機構深入溝通,等待進一步資本層面的合作。

“我們希望通過紅嶺控股化解紅嶺創投的風險,投資人已經盈利,但股東還是很難退出。希望通過紅嶺控股,一方面讓股東有退出的渠道,另一方面保持紅嶺的品牌存在,不會造成整體的不安。”周世平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084

江蘇“吸才”殺手鐧:多招彌補“個稅扣除”,到手工資等於稅前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7884

(21世紀經濟報道/圖)

此前,江蘇曾出臺政策,對人才個稅扣除部分可給予“最高三年、最多30萬”的補貼。而此次《意見》給出了具體突破性的政策:鼓勵地方政府創新人才政策,使引進人才的實際收入等於其工資薪金的稅前收入。

近日,先有杭州擬出臺“租購同分”,為“杭漂”安居打下基礎;後有武漢市委書記高調宣布大學生八折購房;再之後是江蘇提出部分人才可以補貼扣稅收入。可以看到,各種政策既有針對高端人才,也有專門吸引畢業生。而地方人才大戰的打法,也開始向更“貼心”的方向轉變。

經過近半年的調研匯總,8月28日,江蘇省政府對外公布了《關於切實減輕企業負擔的意見》(下稱《意見》),試圖持續減輕企業負擔,切實提升企業競爭力,不斷增強企業的獲得感。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這已是近兩年來,江蘇第三次下文減輕企業負擔。據江蘇省“減負辦”(掛靠省經信委)統計,預計到2017年底可累計為省域內企業減負超過2310億元。

《意見》由17條具體的政策組成,包含“完善營改增、確保稅負只減不增”,規範中介和協會收費,減少省級涉企收費,加大對職工培訓補貼力度的措施以及在用電、融資、人才引進獎補“等方面。

尤其值得關註的是,此次《意見》在吸引人才方面使出“殺手鐧”:鼓勵地方政府創新人才政策,使引進人才的實際收入等於其工資薪金的稅前收入。

在這背後,體現了江蘇的發展思路:通過引進人才,減輕企業負擔,帶動整個江蘇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江蘇省政府副秘書長王誌忠表示,江蘇自1997年開始根據中央規定減輕企業負擔。在本次《意見》出臺後,省級政府為企業減輕負擔的政策操作空間已很有限。

補貼人才扣稅收入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采訪中獲悉,江蘇減輕企業負擔工作此前大致經歷了治亂減負、清費減負階段,共為企業減負約150億元。2016年,隨著江蘇省政府降低實體經濟成本意見的出臺,正式進入“降本減負”階段。

2016年,江蘇直接降低企業成本1070億元。當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7萬億元,同比增長7.5%;實現利潤1.05萬億元,同比增長10.0%;收入、利潤均居全國第一,分別占全國的13.7%、15.3%。這意味著,江蘇前兩輪降成本意見的深入實施,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自2017年以來,江蘇減輕企業負擔工作不斷推出新的措施,包括精準落實國家政策,停止征收一批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項目,進一步下調工業企業電價等。2017年1-6月,江蘇直接降低企業成本590億元以上。其中,降低企業人工、物流成本約65.4億元;降低用能、用地成本約13.5億元;為企業減輕稅費負擔約507億元。

而此次印發的《意見》,是江蘇近兩年來第三次由省政府直接下文減輕企業負擔的政策。這與之前的有何不同?

王誌忠對此解釋,從精準貫徹中央精神和省級開展的“大走訪”活動反饋看,企業對“稅費”負擔的問題反映仍然較為強烈,這主要是因為當下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市場風險點增多。因此,在企業負擔重、成本高問題凸顯的背景下,不斷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提升企業盈利能力尤為重要。

江蘇省經信委副主任高清也認為,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發生了新變化,需要更大力度地釋放降本減負政策紅利。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此次“降本減負”,很多政策圍繞著企業用人方面。據了解,有企業通過“高薪”招納高級人才,但在繳納個稅之後,其收入會打折扣,與高級人才的預期有差距。

此前,江蘇曾出臺政策,對人才個稅扣除部分可給予“最高三年、最多30萬”的補貼。而此次《意見》給出了具體突破性的政策:鼓勵地方政府創新人才政策,使引進人才的實際收入等於其工資薪金的稅前收入。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通過采訪了解到,地方政府可在租房補貼、項目資助等方面加大力度,彌補“個稅扣除部分”。

另一條創新性的政策在於,可將“地方教育附加”這部分的費用,用於職工技能培訓補助。該政策為江蘇在第一輪降成本意見中的全國首創,但因為缺乏操作細則難以落地。

本次《意見》則要求在2017年9月底之前發布具體的實施細則,加大對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傾斜力度。

江蘇省財政廳副巡視員徐洪林對此表示,“地方教育附加”在江蘇提取的規模已達到約130億元的,這將為企業在轉型升級中提供“人”的支撐,防止人才流失。

多措施“減負”

針對企業減負,《意見》還提出了其他的措施。

比如,作為國家的重要財稅政策,“營改增”減稅效果明顯,但一些行業由於進項抵扣不足,上繳稅收不降反增。《意見》提出進一步幫助納稅人用足各項過渡安排和優惠政策,對符合條件的企業,繼續按簡易方式繳納增值稅。王誌忠指出,必須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

而在減少省級涉企收費上,企業普遍反映的一項為“工會收費”。對此,王誌忠表示,收取比例由國家工會法規定,地方沒有調整的權限。因此,《意見》提出對按規定免征增值稅的小微企業,暫緩收繳工會經費,盡最大可能地減少制度羈絆。目前,江蘇省級涉企收費在政府收費清單中占比已低於25%。

高清進一步表示,《意見》明確審批部門在審批過程中委托開展的技術性服務活動,必須通過競爭方式選擇服務機構,並由審批部門支付相關費用,並按規定納入部門預算。“過去靠收費養的人由財政保證,並逐步進行精簡。”

同時,針對企業反映的金融機構存在的轉嫁貸款評估成本、已承兌匯票代替貸款等問題,依據現有相關政策,《意見》提出進一步加強對金融機構行為的監管舉措,督促銀行業金融機構不斷挖掘為企業減費讓利空間,努力實現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雙降”。

就過去電費只收“現金”的問題,高清指出,江蘇已獲批售電側改革試點,《意見》提出堅持市場化方向,對信用評價為良好的企業,由供用電雙方協商,選擇靈活的電費結算方式。

此外,考慮到目前全國至少有23個省市頒布了減輕企業負擔的法規或規章,《意見》就此明確,2017年9月底之前對原有《進一步改善企業發展環境規定的通知》(2004年)進行修改完善,確保減負“依法”進行,不走“回頭路”。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意見》還要求加強對壟斷商品及服務的價格管理,嚴肅查處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以不公平高價銷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低價購買商品的行為,堅決制止和依法查處通過壟斷協議等方式操縱市場價格的行為。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150

江蘇“吸才”殺手鐧:多招彌補“個稅扣除”,到手工資等於稅前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7884

(21世紀經濟報道/圖)

此前,江蘇曾出臺政策,對人才個稅扣除部分可給予“最高三年、最多30萬”的補貼。而此次《意見》給出了具體突破性的政策:鼓勵地方政府創新人才政策,使引進人才的實際收入等於其工資薪金的稅前收入。

近日,先有杭州擬出臺“租購同分”,為“杭漂”安居打下基礎;後有武漢市委書記高調宣布大學生八折購房;再之後是江蘇提出部分人才可以補貼扣稅收入。可以看到,各種政策既有針對高端人才,也有專門吸引畢業生。而地方人才大戰的打法,也開始向更“貼心”的方向轉變。

經過近半年的調研匯總,8月28日,江蘇省政府對外公布了《關於切實減輕企業負擔的意見》(下稱《意見》),試圖持續減輕企業負擔,切實提升企業競爭力,不斷增強企業的獲得感。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這已是近兩年來,江蘇第三次下文減輕企業負擔。據江蘇省“減負辦”(掛靠省經信委)統計,預計到2017年底可累計為省域內企業減負超過2310億元。

《意見》由17條具體的政策組成,包含“完善營改增、確保稅負只減不增”,規範中介和協會收費,減少省級涉企收費,加大對職工培訓補貼力度的措施以及在用電、融資、人才引進獎補“等方面。

尤其值得關註的是,此次《意見》在吸引人才方面使出“殺手鐧”:鼓勵地方政府創新人才政策,使引進人才的實際收入等於其工資薪金的稅前收入。

在這背後,體現了江蘇的發展思路:通過引進人才,減輕企業負擔,帶動整個江蘇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江蘇省政府副秘書長王誌忠表示,江蘇自1997年開始根據中央規定減輕企業負擔。在本次《意見》出臺後,省級政府為企業減輕負擔的政策操作空間已很有限。

補貼人才扣稅收入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采訪中獲悉,江蘇減輕企業負擔工作此前大致經歷了治亂減負、清費減負階段,共為企業減負約150億元。2016年,隨著江蘇省政府降低實體經濟成本意見的出臺,正式進入“降本減負”階段。

2016年,江蘇直接降低企業成本1070億元。當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7萬億元,同比增長7.5%;實現利潤1.05萬億元,同比增長10.0%;收入、利潤均居全國第一,分別占全國的13.7%、15.3%。這意味著,江蘇前兩輪降成本意見的深入實施,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自2017年以來,江蘇減輕企業負擔工作不斷推出新的措施,包括精準落實國家政策,停止征收一批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項目,進一步下調工業企業電價等。2017年1-6月,江蘇直接降低企業成本590億元以上。其中,降低企業人工、物流成本約65.4億元;降低用能、用地成本約13.5億元;為企業減輕稅費負擔約507億元。

而此次印發的《意見》,是江蘇近兩年來第三次由省政府直接下文減輕企業負擔的政策。這與之前的有何不同?

王誌忠對此解釋,從精準貫徹中央精神和省級開展的“大走訪”活動反饋看,企業對“稅費”負擔的問題反映仍然較為強烈,這主要是因為當下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市場風險點增多。因此,在企業負擔重、成本高問題凸顯的背景下,不斷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提升企業盈利能力尤為重要。

江蘇省經信委副主任高清也認為,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發生了新變化,需要更大力度地釋放降本減負政策紅利。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此次“降本減負”,很多政策圍繞著企業用人方面。據了解,有企業通過“高薪”招納高級人才,但在繳納個稅之後,其收入會打折扣,與高級人才的預期有差距。

此前,江蘇曾出臺政策,對人才個稅扣除部分可給予“最高三年、最多30萬”的補貼。而此次《意見》給出了具體突破性的政策:鼓勵地方政府創新人才政策,使引進人才的實際收入等於其工資薪金的稅前收入。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通過采訪了解到,地方政府可在租房補貼、項目資助等方面加大力度,彌補“個稅扣除部分”。

另一條創新性的政策在於,可將“地方教育附加”這部分的費用,用於職工技能培訓補助。該政策為江蘇在第一輪降成本意見中的全國首創,但因為缺乏操作細則難以落地。

本次《意見》則要求在2017年9月底之前發布具體的實施細則,加大對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傾斜力度。

江蘇省財政廳副巡視員徐洪林對此表示,“地方教育附加”在江蘇提取的規模已達到約130億元的,這將為企業在轉型升級中提供“人”的支撐,防止人才流失。

多措施“減負”

針對企業減負,《意見》還提出了其他的措施。

比如,作為國家的重要財稅政策,“營改增”減稅效果明顯,但一些行業由於進項抵扣不足,上繳稅收不降反增。《意見》提出進一步幫助納稅人用足各項過渡安排和優惠政策,對符合條件的企業,繼續按簡易方式繳納增值稅。王誌忠指出,必須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

而在減少省級涉企收費上,企業普遍反映的一項為“工會收費”。對此,王誌忠表示,收取比例由國家工會法規定,地方沒有調整的權限。因此,《意見》提出對按規定免征增值稅的小微企業,暫緩收繳工會經費,盡最大可能地減少制度羈絆。目前,江蘇省級涉企收費在政府收費清單中占比已低於25%。

高清進一步表示,《意見》明確審批部門在審批過程中委托開展的技術性服務活動,必須通過競爭方式選擇服務機構,並由審批部門支付相關費用,並按規定納入部門預算。“過去靠收費養的人由財政保證,並逐步進行精簡。”

同時,針對企業反映的金融機構存在的轉嫁貸款評估成本、已承兌匯票代替貸款等問題,依據現有相關政策,《意見》提出進一步加強對金融機構行為的監管舉措,督促銀行業金融機構不斷挖掘為企業減費讓利空間,努力實現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雙降”。

就過去電費只收“現金”的問題,高清指出,江蘇已獲批售電側改革試點,《意見》提出堅持市場化方向,對信用評價為良好的企業,由供用電雙方協商,選擇靈活的電費結算方式。

此外,考慮到目前全國至少有23個省市頒布了減輕企業負擔的法規或規章,《意見》就此明確,2017年9月底之前對原有《進一步改善企業發展環境規定的通知》(2004年)進行修改完善,確保減負“依法”進行,不走“回頭路”。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意見》還要求加強對壟斷商品及服務的價格管理,嚴肅查處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以不公平高價銷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低價購買商品的行為,堅決制止和依法查處通過壟斷協議等方式操縱市場價格的行為。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151

中報眼|土地補償款不夠彌補損失,株冶集團半年虧損13.6億

上市14年,株冶集團(600961.SH)2018年上半年凈利潤巨虧13.6億元,同比下滑近200倍。該公司給出的解釋是,生產用地被當地政府收回,政府給與的13億補償不足以彌補損失,還需計提資產減值損失13.6億元,這對利潤造成巨大影響。

今年4月,株冶集團發公告稱,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通知,公司所在的湖南省株洲市清水塘地區被列為全國第一批城區老工業區改造試點地區之一。截至目前,株洲市已啟動清水塘地區生態新城建設,目前已關停企業148家,要求公司及與公司有高度關聯的4家中小企業在清水塘地區的生產線於2018年年底前關停退出。株冶集團的清水塘生產用地擬由株洲市政府依法收回,對其土地及相關資產擬予以13億元補償,相關資金支付、土地修複治理、各方責任等由相關方另行簽署協議約定。

7月28日,公司發布半年報稱,公司因政府補償不足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損失13.6816億元,對本期利潤產生重大影響。今年上半年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負13.6億元,去年同期凈利為0.07億元,同比下滑近200倍。

株冶集團固定資產包括房屋及建築物、機器設備、運輸工具、電氣設備。2018年上半年固定資產為12.23億元, 比2017年末減少約15億元,其中機器設備減值計提了13.6億元。某中小型券商有色金融行業分析師對第一財經表示,有色金屬行業屬於重資產行業,這一事件對公司影響較大。

盡管上市14年中有11年均有盈利,但是近年來株冶集團的業績仍不理想。自2011年以來從歸母凈利潤上看株冶集團有4年盈利,但若從扣非後的凈利潤上看過去7年2011年~2015連續5年虧損,僅有2年盈利。即使是在2016年、2017年實現扣非後的盈利也並非是主營業務有大的突破,也主要是靠營業外收入、營業成本的降低才實現扭虧。

比如,2017年得益於營業外收入為0.69億元,來自政府的補助達8900萬元,當年扣非後凈利潤達0.36億元。2016年則是依靠營業成本的降低實現盈利。2016年其營業成本為125.86億元,比2015年降低19億元、降幅13%;當年實現扣費後凈利潤0.90億元。

前述有色金融行業分析師表示,國有有色金融公司比私營的更需要資金。因為作為國企,它們更需要符合行業標準、環保要求建設,資金投入巨大。私營企業要耗費自身的資金,它們多按照最低的環保要求,達到最低的準入門檻、生產門檻進駐行業內即可。株冶集團實際控制人為中國五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據第一財經記者統計,自上市以來株冶集團僅發生2次直接融資,分別在2004年8月IPO融資4.2億元,2007年定向增發融資8億元。不過,根據不完全統計自2004年以來截至目前其靠間接融資,即借債有15次,累計取得借款收到現金達593億元。

公司半年報稱,鉛鋅產品價格處於相對高位,公司的正常業務開展占用資金相對增加,加上轉移項目正在建設當中,均需要有大量的資金投入,由於近年來公司資產負債率持續偏高,造成融資能力減弱,資金和財務風險較大。

從資本市場看株冶集團受到市場冷待。截至到目前,株冶集團總市值為30余億元,市值最高是在2011年彼時可達120億元,此後幾年市值震蕩下行。自2012年以後株冶集團的股東戶數呈下降態勢,從高位的7.6萬戶下降到如今的3.2萬戶,降幅近6成。

從券商研報來看最近的研報是在2016年,這也意味著近2年幾乎沒有券商分析師推薦該股票。這從持股這家公司的機構數量上也可窺見。2018年中報顯示前10大股東中有2只基金持股,分別是中國銀行-金鷹成份股優選證券投資基金、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金鷹紅利價值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持股比例分別為0.67%、0.55%。2016年則有3家基金持股,2014年則有5家機構持股。

根據株冶集團規劃,到2022年,該公司將形成100萬噸銅鉛鋅冶煉和加工產能,營業收入超過300億元,其目標是技術裝備全新、環保過硬、規模更大、營收能力更強。但是需要註意的是株冶集團仍以單一冶煉加工模式為主,沒有自主礦山,利潤實現受制於鉛鋅市場加工費空間,存在不確定影響因素。

前述有色金融行業分析師說:“受宏觀歡迎影響和行業供求影響,有色金屬行業自2011年以來邁入下行周期,2015年是行業最不景氣的階段。當前有色金融行業行情有所回暖,但依舊不理想。有色金屬公司受經濟大環境和行業供求影響大,多數公司盈利狀況不並理想。除此之外,有色金屬行業的公司,生產線、產品的升級換代周期也都比較長。”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杜卿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7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