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到08年的三十年间的12次机遇,你抓住了几次?
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atlb.html作者:西瓜大队长
随便写写的,送给同龄的70年代,80年代的人。
之所以想写这个东西,是因为中国正处于一个快速转型的过程,各个社会阶层的变迁动荡很大,在这种动荡的变迁语境下,由于缺乏统一的价值观和文化继承,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些人抓住了这些机遇,一夜暴富,有些人含辛茹苦,至今尚不得温饱。抚今追昔,希望对未来能有所警示。
————————————————————
我是个70年代的人,从事了大约5年左右的私人股权投资,从最初的风投做起,最后转到PE行业。我们最关心的就是下一次浪潮或者机遇在哪里,适合谁,不适合谁,适合哪个行业,不适合哪个行业,我在平时闲聊的基础上拓展下,汇总如下,大家多多指正:
1、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投机倒把、个体户,被主流国营经济拒之门外的人,掀起袖子走上个体经济的道路——代表人物 傻子瓜子。(这个机遇当时可是冒政治风险的,估计抓住的人不多,这一次机遇转型的人生活最为艰辛,虽然后来大多无果而终,但在那个时代,确是敢为天下先,率先走上了以财富确立幸福的道路)——现在我们还有这样的机会么?
2、85年开始到80年代末:乡镇经济,乡镇企业家,依托村或者集体社,利用自身在原有社会团体内(村内)的声望或者职务(村长,支部书记),集资办起了村里加工厂,其中以苏南模式最为典型——代表人物:华西村。
3、90年代初:股票认购证——你当时通宵排队了?你收购了多少?代表人物——德隆唐家兄弟,第一桶金就是这样来的。
4、90年开始到90年代中期:价格双轨制——你当时有权利么?你有关系么?你有额度么?代表人物——我不想说。
5、90年代中期:期货。尽管很雏形,尽管“很黄很暴利”,但不可否认,当初炒期货,不知聚集了多少豪强,也不知聚集了多少血泪,以致于当时的期货大 鳄住酒店,甚至连最亲近的人都不知道他住那个房间,不少黑社会顺道生意大发。代表人物——我的老板,硕果仅存的几个经历317事件后的大鳄,第1桶金就是 7亿人民币纯利,当时他才29岁。
6、90年代后期:国退民进。庞大的国有资本变卖,郎闲平一句“民营资本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道出了当时的实质。俄罗斯休克疗法在一夜间做的事 情,我们从97年开始用3年做完,不知道多少个人利用种种渠道,抓住了这样的廉价买卖的机会,为自己奠定了后续发展的产业基础。代表人物——太多了,您知 道的肯定不比我少。
7、90年代末期:股票以519为开端,大幅度的上涨,你参加了么?
9、90年代末期到2002年:网络时代的到来。你投资个网络公司么?你开设了这样的企业么?你拿着这样的融资计划书找过风投了么?
8、90年代末期到2007年。楼市上涨。你买房了么,你投资了几套?炒房团你参加了么?
9、2000年开始到2005年。世贸的加入给外贸出口加工业带来的机遇,你是否在这个行业?你是否做货代?你是做纺织品出口?
10、2003年到2007年。你有没有参与投资非流通股?想不到随后几年开始全流通了吧?
11、2004年到2008年。你开矿了么?你是不是矿老板?随便什么矿,后面几年的商品大牛市在等你。
12、2007年。股票大牛市。不要告诉我你没参加,或者你是2008年春天才进股市的。
————————————————————————
30年间,12次机遇(或者更多的我不知道,或者有些可能大家以为不算),多少人的财富起起落落,社会阶层的演进更替一层接着一层。
什么是聪明的人,富翁是如何发家的,看看这些机遇,再想想自己。。。。。
暂且不论社会道德,暂且不讨论资本原罪——我不是一个空洞的理想主义者,我知道很多人都想让自己过的好点,让自己的父母家人过的好点,我也知道他们都 不是坏人或者冷血的人,这种追求财富的愿望很单纯很朴素很简单——我只是回顾下过去,想看看将来还有什么机会,属于你,属于我,属于不含金钥匙出生的草根 大众。
樂凱錯失去膠片化良機 十年間退居小眾公司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0-25/wONDIwXzU0NzcwOA.html儘管國內最後一家膠卷廠商的彩色膠卷業務消失是在情理之中,但還是讓人又愛又恨。
9月的保定是個冬天。
這個可以鎖定時間和留住青春的地方,有著全球第三大彩色膠卷生產廠商。直到今年9月,一切戛然而止。
9月4日晚,樂凱膠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樂凱)發佈公告稱,將停止彩色膠卷的生產,並授權公司總經理清理與此相關的專用資產。這也標誌著,中國彩色膠卷產業的終結。
「糟踐了。」王洪斌(化名)不厭其煩地用方言對《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說,樂凱曾是保定企業的代名詞。
20年前,王就開始在這裡工作。10年前,這家工廠生產的彩色膠卷家喻戶曉,曾是中國當時唯一可以與柯達和富士競爭的世界三大彩卷製造商之一,並因其在中國市場對另外兩個外來者的制衡而為業界所稱道。
但這注定又是一個貴族沒落的故事。隨著數碼照相技術迅速席捲全球,柯達和富士相繼被迫宣告停止彩色膠卷業務,甚至不得不申請破產保護。
樂凱也未能逃脫相似的厄運。2011年,樂凱在連續數年利潤下滑之後,最終虧損5000餘萬元。而在此前的三年,這個員工數達幾千人的公司,每年賺到的錢只能在北京的五環外購買一套面積不足100平方米的普通房子。
後果是殘酷的。2012年2月,樂凱開始對與彩色膠卷生產相關的設備、技術、專用原材料進行減值測試,並於7個月後宣佈最終停產。
與外界對中國彩色膠卷命運的惋惜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對外宣佈彩色膠卷停產當天,樂凱工廠一如既往的平靜,這裡什麼也沒有發生。沒有會議,沒有儀式。
王洪斌甚至沒有得到任何正式的通知,他得到工廠永久停止彩色膠卷業務的消息還是來自網絡的報導。之後,他接到換崗的通知。
中國樂凱膠片集團(樂凱控制人,下稱樂凱集團)公司副總經理王英茹告訴《中國經濟和信息化》:「樂凱膠片其實早已意識到危機的來臨,轉型已在悄悄進行。」
她表示,在2000年,樂凱就開始準備求變。到2005年,樂凱就開始投資建設第一條TAC光學薄膜生產線,進入平板顯示上游的關鍵材料領域,成為全球僅
有的能生產TAC膜的五家企業之一。次年,樂凱在合肥開工建設我國第一個光學級聚酯薄膜基地,並開始大規模進入薄膜生產領域。到2011年,以光學薄膜為
主的膜材料銷售收入已佔樂凱集團收入的五分之一,利潤佔42%。
值得關注的是,光學薄膜也成為樂凱吸引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重要一環。去年9月,樂凱集團併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好消息是,今年上半年樂凱主營業務收入出現增長並開始盈利。王英茹認為,這得益於公司在太陽能電池背膜和銀鹽產品彩色相紙業務上實現的新增長。半年報稱,太陽能電池背膜項目去年下半年開工建設,預計年內完工。這有可能成為樂凱的下一張名片。
不走運的是,眼下的國內太陽能電池行業正在接受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嚴峻考驗。美國和歐洲作為世界上該產品最大的市場,正借助貿易手段向中國的太陽能產業發起抵抗。樂凱作為上游材料的供應商,不可能感受不到這股刺骨的寒風。
令王洪斌真正遺憾的是,在此前的長達十年「去膠片化」時代裡,樂凱曾有機會全身而退。那麼,樂凱做了什麼?
那個「壞傢伙」
王洪斌最後一天在彩色膠卷整理生產線上工作是7月27日。不久,他便接到不少向他索要樂凱膠卷的電話。
9月5日,樂凱膠片對外宣佈停產消息當天,北京五棵松攝影器材商城的攤位老闆李勇發現,最近過來詢問樂凱膠卷的人開始增多。他乾脆從庫房角落裡搬出了剩餘的一箱半存貨,擺在門前顯眼的位置,並隨手把價簽上的「13」描成了「18」。
一些淘寶店主似乎也察覺到了類似的情況。在網站的銷量統計中,樂凱膠卷的銷售記錄大多從9月中旬開始,此前寥寥無幾。而不少商家更是為其貼上了「收藏國貨」的標籤。
但上一次受到熱捧已是有些久遠的事情了。那時的王洪斌充滿了幸福感。
1989年,他從樂凱職業中學畢業,由於父親是樂凱研究院的老員工,所以進入樂凱沒費太大周折。但對於沒有內部關係的畢業生,這在當時的確是件難事。在當時以及之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樂凱就是保定,保定就是樂凱。
上世紀90年代,樂凱逐漸進入市場爆發期。當時城市裡的相片沖洗店是個熱門的生意,逢年過節都需要排隊。
王洪斌趕上了好時候。到2000年,樂凱佔據國內100%的航空航天膠片市場、70%的電影膠片市場、50%的黑白膠片份額以及30%左右的彩色膠片份額。其上市公司樂凱膠片也在當年達到了業績的頂峰,淨利潤2.15億元,主要都來自彩色膠卷。
這也直接體現在王洪斌的收入上。他所在的車間,樂凱膠卷的月產量從幾十萬隻逐漸上升至一兩百萬隻。最多的一個月曾經生產了600萬隻樂凱膠卷。當時加班和
超額完成任務都會發獎金,王洪斌的月薪也從參加工作時的30多元快速攀升。他至今還記得,2000年的某個月拿到了1500元獎金。
最讓他得意的地方是,逢年過節王洪斌總會拿著相機給大家照相,而家裡人還要特地為此換上新裝。加之當時沖洗店對樂凱的職工還有一些優惠,因此他們要比一般家庭有更多的拍照機會。這讓他覺得「自己好像突然間地位都提高了」。
但之後,王洪斌的工資就再也沒有漲過,而且持續了很多年。
事實上,有個傢伙和王洪斌同歲。1975年,在地球的另一端一個叫做美國柯達實驗室的地方,誕生了一個有些笨重的大傢伙,它的名字叫數碼相機。
王洪斌沒有想到,正是這個「同齡人」在日後拿走了他的工資,甚至搶走了他的工作。更具嘲諷意味的是,這個壞傢伙最先干掉了自己的父親——美國影像產品巨頭伊士曼柯達公司。
最新的消息是,已經申請破產保護的柯達正在啟動多項專利權出售交易,用來拖延這艘腐朽巨輪下沉的時間。
相比之下,樂凱的狀況尚不至於這麼糟糕。但不可否認的是,自2000年之後,樂凱膠卷的銷量持續下滑。五年中,樂凱膠片的盈利能力下降了將近90%。
但王洪斌彼時還抱有幻想。當時的人們對數碼相機還有疑慮,畢竟那時候數碼相機的像素很低且價格昂貴。懷揣這種想法的人佔據多數,包括膠片領導者及數碼相機的發明者柯達。
此前,產品的生命週期往往是沿著拋物線式的路徑演繹,但是整個膠卷行業都沒有料到,從頂端下滑的時候,趨勢幾乎是自由落體式的垂直跳水。「數碼技術成熟得太快了,這些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樂凱集團總經辦副主任兼新聞發言人朱海河只能如此感慨。
另外,膠卷在航天及軍事上的應用給了樂凱一些錯覺。雖然知道用膠卷的普通消費者可能會越來越少,但由於當時仍然具有清晰度的優勢,一些樂凱內部的人認為,膠卷還會繼續在軍事等特殊領域保留下來。但事實是,2009年的軍方訂單成為向樂凱採購的最後一批膠片。
這也意味著樂凱停產進入倒計時。不久,工廠出現階段性停產,而且王洪斌再未接到過任務單。自去年後半年開始,這種停產與復工之間的跨度越拉越大。最近的兩年中,他所在車間的工人從最多時的400人陡降至最後的十幾人。
驢媽媽:如何在4年間成為在線旅遊業黑馬?
http://xueyuan.cyzone.cn/gushi-gushi2/235201.html驢媽媽董事長洪清華,12年前在碩士畢業後進入旅遊行業創辦了多家公司,2008年在上海創立了在線旅遊網站「驢媽媽」,以自助遊服務為核心,為驢友提供景點門票、度假酒店、旅遊服務等多種組合的產品。網站目前有近千萬註冊會員,2012年收入約為20億元,是國內旅遊景區門票分銷量最大的網站之一,在競爭激烈的在線旅遊業是一匹後來居上的黑馬。公司從 2010年開始在全國市場佈局,目前在北京、成都、廣州、黃山和三亞設有5家分公司,並從2011年開始設立線下體驗店。
在線旅遊 行業這兩年價格戰硝煙瀰漫,各大網站紛紛投入巨資不惜以虧損佔領市場。面對慘烈的競爭,驢媽媽採取了什麼樣的發展策略?即將40不惑的洪清華如何總結自己創業路上的得與失?中國旅遊市場將面臨什麼樣的機會和挑戰?在與沃頓知識在線的訪談中,洪清華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我認為中國的旅遊業不是缺內需,而是缺內供,」他如是表示。
以下是經過編輯的訪談內容:
沃頓知識在線:驢媽媽從2008年成立初始即有重量級天使投資人加入,之後企業迅速發展,並進一步順利融資,不斷擴大規模,在業界確立自己的地位。驢媽媽的創業之路為何比較順利?
洪清華:這個順利可能有幾方面因素,一是我們採取了差異化的戰略,沒有參加同質化的競爭。我在創辦驢媽媽時的定位就是要創立中國最好的自助遊服務商。在我們之前,中國沒有規模化的自助遊服務商。當時在線旅遊市場的主要商業模式有「機票加酒店」的商務旅行模式如「攜程旅行網」,或者是垂直類搜索引擎如「去哪兒」,基本上沒有為自助遊服務的模式。
那麼要做自助遊,該從哪裡入手呢?中國有一萬多家景區,我們就首先從景區入手。景區門票昂貴,對散客也沒有任何優惠。所以我們當時做的就是打破景區的門票價格壁壘,同時又要給景區帶來更多的綜合利益。因為散客不是一次消費,他們除了買打折門票,還要吃飯、住宿,購買旅遊紀念品,因此逐漸建立一個有利於景區和遊客的良性循環。
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要研究和把握下一個發展趨勢。在08年時我看整個旅遊市場的趨勢,就是休閒度假、自助遊日漸增多;第二個趨勢是,遊客的需求越來越個性化。因此我當時的判斷是,散客遊時代已經逐漸來臨,更多的人會崇尚個性化、特色化的旅遊服務。去年國家旅遊局發佈報告稱,2011年所有的旅遊人次裡面,跟團游是6.3%,自助遊達到93.7%。而在2008年時完全不是這個情況。因此驢媽媽在過去幾年的發展是抓住了中國市場自助遊蓬勃發展的潮流。
另一個因素可能是,驢媽媽是我第三次創業了。前兩次創業都和旅遊業有關,是給景區做規劃設計、諮詢、營銷,以及運營管理。因此我們對於景區非常瞭解,也積累了很多資源。驢媽媽只是浮出水面的那部分,背後是景域集團。集團下有幾個子公司,第一家是04年在上海創辦的奇創旅遊規劃諮詢公司,給景區做規劃設計;第二家景域旅遊發展公司,做景區運營管理。第三家是景域旅遊營銷服務公司,做景區營銷,策劃和執行。因此驢媽媽的背後是旅遊 行業中提供B2B服務的有競爭力的公司在支撐它,所以整個景域集團的模式是B2B2C。我們一邊在為景區服務,一邊在為遊客服務。同時,在這些創業的過程中,我們建立、培養和積累了人才團隊,這對於一個創業型公司來說也是非常關鍵的。
沃頓知識在線:在創業的道路上遇到過什麼挫折?
洪清華:創業公司遇到的所有問題我們都遇到過。比如說,最早談景區,也是挺有挫折感的。不是每家景區在一開始就願意和一家初創公司合作。有一家長三角地區景區的老總,我們之前就有過合作並熟悉。我在08年給他打電話,他說這個業態太新,我們再研究研究。這一研究就是一年。在09年的電話裡他說,我要是給你這個價格,對市場會有衝擊,線下旅遊社要有意見的。2010年再次電話給他,當時驢媽媽已經和周邊景區,比如東方明珠、靈山大佛、周莊等都有合作,他表示這個形式很好,我們也要趕快合作。所以要過三年,他才改變 態度。
總的來說,創業者一定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這太重要了。創業過程裡有1000個理由讓你倒下,只有一個理由讓你成功。你會碰到太多的挫折,你每天都會聽到負面消息,所以你一定要有足夠強的心臟。比如財務經理告訴你,公司現金只能支撐兩個月了,下月的工資怎麼辦?人力資源經理告訴你,你要的這種人我招不到,因為公司名氣太小,薪酬不夠有吸引力。還有人告訴你,某個上級主管單位正在找你。每天你都會看到前面有很多阻礙,不管是來自外部還是內部。所以創業者一定要有積極的心態、堅持的恆心,以及對未來的信心。
沃頓知識在線:互聯網行業的創業企業層出不窮,但最後能茁壯成長的並不多。您會給現在的創業者什麼建議?
洪清華:第一,從選項目來看,要瞄準差異化的機會。現在做平台已經沒有機會了,巨頭都在的地方,不要硬碰硬。紅海市場不要再嘗試,要尋找下一個藍海。在行業裡面和巨頭形成差異化戰略,打側翼戰。第二,一定要找一個很好的互補的團隊。這點很重要。當然不同的行業側重不同的人才。如果是新型現代服務業,比如旅遊互聯網,一定要有很好的產品經理、有很好的專業營銷人員。
沃頓知識在線:驢媽媽是如何組建自己的高管團隊的?
洪清華:奇創、景域和驢媽媽各自有不同的團隊。我在08年把奇創的負責人李丹拉到驢媽媽來當總經理,他再逐漸搭建人才團隊。驢媽媽的CTO是從EBAY過來的,我們的首席營銷官是從好耶過來的,還從市場上尋找營銷專業人員,或者從傳統旅行社尋找相應的人才。每個公司都有它不同的發展軌跡和團隊建設路徑,你也可以先有產品,再找市場裡的領軍人物。每家公司的基因不一樣。
沃頓知識在線:驢媽媽的基因是什麼?
洪清華:瞭解市場,形成差異化戰略,並隨需應變——這就是我們的基因。我們是從傳統旅遊 行業走過來的,所以我們對傳統旅遊 行業更加熟悉,更知道景區需要什麼,旅遊者需要什麼,然後我們隨需應變,根據我們理解的這個差異化市場,不斷地變化,並提供不同的服務,這就是驢媽媽的基因。
沃頓知識在線:驢媽媽在發展過程中有什麼重要里程碑?如何培養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洪清華:我覺得驢媽媽的生長就像一棵樹一樣,它的商業模式是在公司有機的生長過程中不斷地豐滿。最開始我們賣景區門票,目前我們一年門票收入幾個億,雖然在全國景區門票1300億元的盤子裡規模仍然很小,但已經是國內最大的景區門票分銷網之一。後來我們發現遊客需要在景區住度假酒店,因為當時攜程等做的都是商務酒店,我們就開始銷售景區度假酒店,最近我們還投資建設帳篷客度假酒店。接著遊客又表示,沒有什麼可玩的。我們就開始在網上銷售各大景區的娛樂活動門票比如印象西湖、印象麗江等文藝演出。還有遊客說,我有時喜歡跟團,但是不喜歡標準餐,那麼我們就提供半自助遊的跟團服務,解決路線、導遊、交通,但是不帶你購物,不帶你吃團餐,而是帶你去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所以驢媽媽就是這樣,隨著遊客需求的增多和變化而不斷增長,成為今天這樣綜合性的網站,但是所有這些服務都是以自助遊為核心的。
未來我們可能還要增加個性導遊服務。很多遊客希望找個人導遊,根據自己的行程陪同服務。我們計劃收集旅遊目的地導遊的資料,放在網站上明碼標價,比如一天服務費300-500元,遊客自己選擇某位導遊,服務結束滿意後付款。就像支付寶那樣,遊客先付錢給驢媽媽網站,遊客滿意後我們再付給導遊。
沃頓知識在線:電商(包括旅遊電商)今年不可避免地陷入價格戰,攜程、藝龍、途牛、同程和芒果都宣佈加入。這導致大多數旅遊電商不賺錢。作為一個網上零售企業,是否逃脫不了死拼價格的宿命?
洪清華:我們沒有正面參與攜程5億美金的價格戰。價格戰對行業一定是有傷害的,不利於行業長期發展,而且遊客也不受益,因為你犧牲了服務質量。
要避免價格戰,我認為,首先是要推行差異化的戰略,提供差異化的產品或服務。價格戰要在同質化的產品中才能進行。價格戰的重災區現在是機票,酒店,和同質化的度假產品。而我們賣的是不一樣的產品,所以沒法打價格戰。我們聯合上下游,推出特惠門票,推廣景區度假酒店。我們的自由行產品也有自己的特色,比如「開心驢行」,就是完全自由行。打包的自由行產品包括門票加度假酒店和特殊旅遊服務,這是其他網站沒有的,這就是差異化。在跟團游裡面也有差異化,比如不安排標餐,不安排購物等,這種微創新就是差異化。另外,我們推出各種主題游活動,比如十全十美溫泉游、隨時隨地微旅遊、新概念出國旅遊等等,這種形式各異的主題游活動就是區別於其他網站的有特色的差異化產品。未來還有導遊服務。微創新的迭加就是顛覆式創新。
另外,說到價格戰,當一個市場各方面發展勢頭蓬勃,吸引了眾多企業參與,使得市場變成紅海的時候,價格戰是一個必然會經歷的洗牌過程。
沃頓知識在線:驢媽媽的未來發展規劃如何?
洪清華:我覺得它將成為一個以自助遊為核心的旅遊電子商務社區。第一步,如果你想出去旅遊,你可以查一下驢友寫的旅遊攻略。第二步,你可能希望訂購一些很好的旅遊產品,包括酒店或門票。第三步,在旅行途中,如果你需要租車,導遊,或者當地特色餐飲,我們也會參與其中,給你很好的平台和服務。所以驢媽媽是在做一個自助遊的大超市。景域集團的終極目標是做一個世界上最受人尊重的旅遊運營集團。
沃頓知識在線:您認為整體旅遊市場的未來發展機遇如何,尤其是在線旅遊服務商的機會在哪裡?
洪清華:我覺得旅遊的大方向是度假和休閒觀光共同繁榮。從市場角度,一定是產品差異化越來越明顯。未來的總趨勢是市場的細分化、產品的垂直化、服務的精細化。在線旅遊市場也一定會隨著技術的發展逐漸升級。另外一個大趨勢是手機移動端一定會產生很多新的商業機會。
我更願意把旅遊分為五個階段,第一,確定旅遊目的地;第二,蒐集目的地信息;第三是行前的預定;第四個是旅行過程中需要的各種服務;第五是旅遊回來後的服務和分享。在智能手機廣泛普及之後,第四個階段,即旅遊當中的服務一定會更加及時和精準。這裡面會產生很多商業機會。現在湧現出的很多新興的應用和工具也都是這一環節的。
其實,我覺得中國的旅遊業不是缺內需,而是缺內供。旅遊優質產品的供給太少了,包括景區周邊的優質度假酒店,或是優質的旅遊紀念品,真的太少了,遠遠供不應求。所以購物環節會出現很好的公司,度假酒店、景區餐飲非常有前途,導遊市場會越來越規範,各種新興應用一定會很有市場。這裡有大量的商業機會隨著旅遊需求和供給的升級換代不斷出現。這需要我們每一個創業者不斷地切入下一個趨勢,做出遊客需要的產品。
沃頓知識在線:如何管理一個高速發展,人員規模急速膨脹,盈利情況尚不明朗的創業型企業?
洪清華:我一直認為,500人以上的企業,一定要靠企業文化來管理。各種制度只是一個約束,一個規範。企業文化非常重要。我們的企業文化是「三個一」:一支軍 隊;一個家庭;一所學校。企業價值觀是:誠信,激情,創新,多贏。
在用人方面,我們不唯學歷,相對比較開放。我強調的是,責任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要敢於擔當,肯學習,就有發展平台,就有空間。優點儘量發揮,缺點交給團隊,團隊之間要能比較互補。我們還成立了景域集團人才精英學院,專門培養人才。景域有個憲 章,規定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員工,如何保證企業走向既定方向。
沃頓知識在線:目前您在驢媽媽的運營中的主要角色是?
洪清華:我在驢媽媽成立之初參與具體運營。但是在公司不同的階段,作為創始人、董事長肯定有不同的角色。當公司有100 人的時候,我肯定是前鋒。我要帶領大家去進球,別人也可以看到,噢,原來是這麼進球的。當公司有300人的時候,我肯定是中鋒,我要分球給大家。當團隊有 500人的時候,我是後衛,要守住自家球門,並且不斷創新,不斷見證變化。目前景域集團共1000多人,其中驢媽媽有900多人。目前這個階段,我在驢媽媽只做四件事,一是制定景域集團和驢媽媽的發展戰略。二是感受使用者體驗,所有的投訴我都會及時看到。三是整合各種資源。我一直強調,景域集團是一條互哺的產業鏈。四是選人和用人。我還特別注重內部建設,包括公司願景和剛才提到的企業文化。
沃頓知識在線:您對互聯網行業的未來有何看法?
洪清華:WEB互聯網一定要不斷深化和用戶之間的互動。另外,移動互聯網一定是未來。移動端是發展的趨勢,用戶的應用習慣將逐漸養成,各項手機服務也將越來越方便。傳統互聯網是一張網,但是移動互聯網不是一張網,是網格結構,各自之間有牆壁。每個移動應用(APP)是獨立的單元,移動互聯網是所有APP組合起來的。一個APP雖然可以一招鮮吃遍天,但是你更新和創新的速度要非常快。所以移動互聯網對所有人都有機會。這個領域將湧現出更多的創業者來挑戰傳統的互聯網。我覺得它是大趨勢。
沃頓知識在線:您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洪清華:挑戰就是你能不能抓住下一個潮流。我始終認為,今天的優勢一定會被明天的趨勢所取代。企業家必須要有足夠的敏感度,把握下一個潮流和趨勢,隨需應變,才能成為行業的領先者。
未來十年間最聰明的投資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825 未來十年間最聰明的投資
By Simon Black
每天大約有20萬人出生。這個數字是淨人口增長數,即出生人數減去死亡人數。這20萬人每人每天將會消耗1250卡路里的熱量,也就是每年912.5億卡路里的熱量。
那麼他們的食物從哪裡來?
假設一碗米飯的熱量是300卡路里,稻米年均產量是每英畝150蒲式耳,年均提供熱量670萬卡路里。所以,至少需要13600英畝的土地才能滿足20萬人的需求。13600英畝相當於曼哈頓的大小。也就是說,耕地面積必須每天增長13600英畝才能跟上人口增長的速度。
以上還是保守估計的情形。很明顯,人們不僅僅食用米飯。相比米飯,玉米的每英畝產量能提供的卡路里更低。
隨著人們財富水平的提高,他們的飲食結構也會隨之變化,更傾向於吃較為昂貴的食物,例如牛肉。而畜牧業的每英畝產量所能提供熱量的能力極低,每年每英畝牧場的牛肉產量所能提供的熱量僅為110萬卡路里。
食物需求快速增長的同時,世界正面臨食物供給下滑的趨勢。水資源匱乏、土壤流失、天氣災害、耕地開發進度緩慢、政策限制等都影響著食物供給。
然而,最關鍵的是貨幣政策的影響。各國央行加速印鈔,通貨膨脹成為推高食物價格的主要驅動力之一。在過去幾年中,不管是玉米小麥還是白糖或牛肉的價格,全部錄得歷史新高。
日益增長的需求、愈發緊張的供應以及破壞性的政策,全都指明了食物的長期趨勢:最好的情況是食物價格快速提升,最壞的情況是嚴重的食物短缺。
因此,未來十年最值得投資的莫過於農業。ETF,期貨,食品生產企業,農業裝備製造公司,食品科技公司等等都是可以投資的標的。但最佳的投資可能是擁有一塊優質的可耕地。
耕地不僅能提供農產品價格上升所帶來的資產增值,也能確保個人的食物供應和食物安全。
第8篇:投資故事⋯⋯高叔叔以4百萬於9年間賺進8億元 巴黎的價值投資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4/06/8498.html巴黎:
第8篇:投資故事⋯⋯高叔叔以4百萬於9年間賺進8億元
己經在Facebook更新,以下是其中一段:
⋯⋯
「是怎樣發生的?」我問
「你也許會知道,自從媽媽離開後,爸爸獨力一人供我讀書,同時也不想我升上中校後沒人照顧,學業不好,所以便決定賣了會計師樓給周叔叔,好讓自己多些時間陪育我。他先收周叔叔3百萬現金,餘下的分5年每月穫2萬元,共420萬,同時又保留一間房給爸爸放上市公司年報和研究分析用,就這樣爸爸便開始了投資生涯。」高家榮說:「我從來不知道他賺了多小錢,直至半年前摩根士旦利的人去我們數碼港的獨立屋跟爸爸討論債務的問題,因為他們的談話,我才知曉。」
「是多少?」
「爸爸高峯期曾賺了8億元。」電話筒回聲。
我的天,8億!高叔叔以4百萬賺8億,他到底是如何能把原來的資金賺進20倍?
———————
寫這故事原於筆者第一本書的讀者們說,即使他們己是大學程度,書內還是有多篇文章較專業和難明。
這當然不是價值投資法的道理難明丶或朋友程度不夠,而是筆者的表達手法,愛恩思坦說,如果別人不明白你的解釋,只因你自己未把事情了解清楚。
所以筆者下定決心要再讓自己多角度了解清楚一些較深和抽象的投資議題,然後用說故事式表達,盡力讓每個對投資有不同程度認識的朋友都能明白,然解釋可能很簡單,但真正投資卻不是件簡單的事情,例如如第8篇所說就是一個真實的朋友故事改篇加插,這幾篇故事應該頗有趣和具啓發,至小原故事對我而言是這樣。
我這朋友投資經歷驗豐富,真實世界甚至賺得超過8億元,但他卻並非像故事內的角色住貝沙灣獨立屋,而是一直居住在居屋,開的都是十多年的日本車,對人仍是謙謙有禮,絕無架子,正是因為此,當他失去所有後,生活模式仍然沒有和之前很大的落差和改變,單是這份EQ、情操己經讓筆者由衷折服。
另一方面,我一直想知道究竟如何能避免防範像朋友的敗仗的出現,所以做了一些分析,並會在故事中解釋,分析未必人人同意,也希望blog友給予你们寳貴的意見。
謙仔的命運,雖然自己是作者,但我還是未知到會是怎樣,一方面我確信價值投資能讓投資人會非常成功,這是我希望謙仔的未來,但齋說無用,理論必須要拿到市場去接受現實的考驗,謙仔必須面對一些我和blog友今天面對的同樣問題,同時他要做出決定,例如他是如何分散丶集中、港滬通丶或某支股的買賣等等,他要舉証明、並且要面對市場無情判決。
因為寫這故事始終帶一些虛構情節,和一直使用的寫個人Blog手法不同,為怕舊友不習慣,故把它獨立置於Facebook內。
希望各朋友支持並給予寶貴意見!
6月18日
美國版“失去的十年”:家庭財富十年間縮水36%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1854
過去十年中,普通美國家庭在變得越來越窮。
羅素塞奇基金會最新研究顯示,剔除通脹因素後美國家庭的凈財富較十年前大幅縮水了36%!2003年時,美國家庭平均凈財富為87992美元,而到了2013年僅剩56335美元。
正如紐約時報指出,過去幾年中,富人變得更有錢,但典型美國家庭卻越來越窮。
上圖中不難看出,從2007至2009年期間,美國家庭經歷了30年來最為嚴重的財富縮水,這種趨勢一直延續到2013年。而且,這種財富縮水在不同階層的人群中的分布並不平等。雖然富裕階層的財富也受到了損失,但底層家庭的財富縮水的比例卻最為嚴重。
自1984年以來,處於95分位的富裕家庭的財富增長了近100%,雖然金融危機讓他們的財富縮水了近三分之一,但總體來說這部分家庭的財富依然有很大幅度的增長。
但相比之下,最貧窮的25%家庭的凈財富卻一直在減少,金融危機以來他們的財富只剩下30年前的30%左右。
估值10億美金的遊戲視頻網站Twitch:如何在四年間崛起,讓YouTube對其垂涎三尺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11/144828.htmlTwitch的故事,要從2010年秋天說起。
時任YouTube CFO的吉迪恩·余(Gideon Yu),在公司以16.5億美元價格「改嫁」谷歌(微博)後,自己也賺得盆滿缽滿。隨後他開始投資,購入美國國家橄欖球大聯盟(NFL)舊金山49人隊(San Francisco 49ers)5%的股份,又看上了一家名為Justin.tv的創業公司。那時候,Justin.tv轉型成功——獲得800萬美元風投,公司也已經開始產生營收。
據Justin.tv聯合創始人邁克爾·塞貝爾(Michael Seibel)介紹,吉迪恩·余就在這時候走入公司,雪中送碳,「他說,『你們有了些成就,賺了點錢,但還沒有做出什麼真正有影響力的東西。你們可以繼續躺在功勞簿上,領著那些薪水,可這不像個創業公司的樣子;或者,你們也可以去創造些真正的好東西。』」
後來,聯合創始人賈斯廷·肯(Justin Kan)又與SAY Media的馬特·桑切斯(Matt Sanchez)會面,這個創業團隊終於下定決心,啟動一些重要的項目。
在與吉迪恩、馬特的談話過後,Justin.tv開啟了新的篇章——一拆為二,成為兩家任務不同的公司——播放玩家遊戲視頻的網站Twitch、分享視頻的移動應用程序Socialcam。聯合創始人艾米特·謝爾,也開始從一位工程師蛻變為管理者。
正是這些變化,將Twitch指引到了成功的正軌上,它逐漸成長為全球最具價值的視頻流媒體公司。現在,Twitch的名字已經列入了谷歌的購物單中,據傳價格超10億美元。上週二,公司宣佈將逐漸關停Justin.tv,為Twitch投入更多的資源。
Twitch創始人——童年夥伴謝爾和肯
童年時期的小夥伴謝爾和肯,都在西雅圖北部的常青樹天才兒童學校(The Evergreen School for Gifted Children)。他倆擅長數學、喜歡卡片遊戲《the Gathering》,進而結識。後來,兩人選擇了不同的高中,但還是一起參加NASA組織的競賽;幾年後,好夥伴終於再聚首——攜手進入耶魯大學。大三那年,這對發小開始了第一次創業——Kiko,這是一個有點像谷歌日曆的應用。
從當時的情況看,還很難想像謝爾將會取得如今的成就。那時的他只是個普通的工程師、碼農,經常在深夜加班加點調整自己公司的軟件。用這家公司自己的話說,謝爾就是「技術聯合創始人」,需要和一位擁有良好設計和產品意識的人,或優秀的市場營銷人員「搭伙」。直到Kiko以25萬美元的價格出售,隱藏在謝爾和肯兩個人心中的創業激情才終於被點燃。
謝爾提到:「我想創立互聯網公司,可直到大學畢業我才真搞明白這件事。剛上大學的時候,我想做科研工作,但後來我意識到,只有從事工程方面的事情才能讓我熱血沸騰。」
謝爾和肯找到了硅谷著名創業孵化公司Y combinator(以下簡稱YC)的創始人保羅·格拉哈姆(Paul Graham)。格拉哈姆問的很直接:「你們還有什麼好東西?」隨後,兩人展示了他們的創意。格拉哈姆當即拍板:「太讚了,我要資助你們。」肯和謝爾帶著5萬美元支票以及第二張加入YC的「門票」瀟灑離開。
謝爾——高超的工程能力顯現
2007年年初,亞馬遜曾致電要求謝爾和肯暫時限制帶寬。亞馬遜當時提供了很多服務,支持創業公司將在線直播視頻和其他嚴重佔用帶寬的程序,移植到遠程付費服務器上。Justin.tv的在線直播視頻,給亞馬遜服務帶來了挑戰。
儘管只是臨時管制,但卻推動了Justin.tv的改變,這家公司開始購買自己的服務器、建設基礎設施處理直播視頻。現在,公司擁有15個數據中心,每月處理5500萬視頻訪問用戶的請求,平均每用戶每天會觀看106分鐘視頻。
Twitch投資人、Bessemer公司的伊桑·庫茲威爾(Ethan Kurzweil)表示:「建立覆蓋全球的點對點網絡的想法,讓他們可以為用戶送去高質量、高速的視頻,這乍看起來似乎違反常理。」他補充道,謝爾意識到服務質量、易用性的重要性,並且在公司創立之初就不斷強調這一點。
謝爾和包括凱文·林(Kevin Lin,後任Twitch COO)在內的幾位員工都很快意識到,視頻遊戲廣播是Justin.tv獲得增長的主要來源。他們欣喜若狂,因為自己本身就是遊戲玩家,也隱約看到了通過互聯網傳播遊戲視頻的潛力。
就在同一時間,肯和塞貝爾注意到另外一個趨勢:大家都在購買智能手機,幾乎大家都一股腦的開始用這些設備上網。2010年,在和吉迪恩、馬特會談後,Justin.tv團隊決定開始兩個項目:一個是專注於遊戲視頻流的服務——Justin.tv遊戲,即後來的Twitch,另一個是移動應用——後來的Socialcam。
Justin.tv轉型大獲成功
6個月後,這兩個項目都大獲成功。令人意外的是,Justin.tv團隊決定將SocialCam剝離,由塞貝爾和其他幾位工程師接管該服務。在2010年和吉迪恩長談後,Justin.tv被轉為Twitch,並在2011年的E3遊戲展正式亮相。
在建立Twitch的過程中,謝爾在產品設計與構思方面的才能顯露無疑。他注意到,保持視頻品質至關重要,整個服務也應圍繞廣播者的需求展開,這兩點也是Twitch大獲成功的重要原因。正是這些細節,將知名玩家科斯莫-賴特(Cosmo Wright)吸引到了這一平台(賴特是《塞爾達傳說:時之笛(The Legend of Zelda: Ocarina of Time)》最短紀錄創造者:18分10秒)。
在亮相E3後的一年時間內,Twitch吸引到2000萬觀眾,並推出了付費項目為廣播者帶來收入。Twitch的用戶關注遊戲視頻,這裡也成了廣告商們的印鈔機。Twitch.tv正式從概念走向成品,玩家也從只能播放遊戲視頻,到可在線直播遊戲。
當然,對謝爾和Twitch來說,一切並不是看起來這樣一帆風順。上週,Twitch推出新「靜音」工具時就不慎自擺烏龍——工具本意是去除原視頻音頻,插入授權背景音樂的設計,希望以此保護用戶免遭版權糾紛;可惜發佈後卻因遊戲背景音樂識別不當,讓很多老視頻都變成了「啞劇」,一時間,眾怒難平。不過,謝爾表示,這只是一起小意外,同時強調了Twitch將繼續為玩家社區努力服務。
也許是因為工程師的位置坐了太久,謝爾剛試水管理工作的時候,凡事都還是親力親為。不過,據肯透露,「從Twitch概念破殼,到搭建一支小團隊,再到隊伍壯大,謝爾也變成了這裡最稱職的經理。」
「這是非常戲劇性的轉變,一個性格內向的工程師變成了外向的傢伙,激勵為了一個共同目標而奮戰的100多個人」,Justin.tv聯合創始人凱爾-沃格特(Kyle Vogt)表示。
謝爾對遊戲的熱情,對Twitch社區、廣播者的專注,讓獲得合作夥伴的垂青水到渠成——對於那些傳統遊戲開發商,Twitch是一個全新的、龐大的營銷工具。在Twitch推出一年左右的時候,包括《魔獸世界》、《使命召喚》開發商動視暴雪(Activision-Blizzard)在內的多家遊戲巨頭,都開始通過這一平台來宣傳自家的產品。暴雪聯合創始人兼CEO邁克·莫懷米(Mike Morhaime)表示,卡片遊戲《爐石傳說》(Hearthstone)的官方Twitch.tv頻道,引得大量關注,在更新推出前很多玩家都觀看了介紹。
傳統情況下,諸如此類的炒作都需要高昂的營銷費用,但是有了Twitch的幫助,開發者與觀眾的聯繫變得更為簡單,而這些觀眾也正是真正的玩家,他們想要更多的瞭解遊戲。莫懷米表示,「《爐石傳說》在Twitch上的表現令人興奮,這激發了人們對遊戲內容的關注。」
在謝爾的領導下,Twitch與微軟、索尼達成協議,這一服務整合入Xbox One及PlayStation 4遊戲機。不過他最明智的決定還不止於此——在Twitch計劃開售自家廣告之前,他讓團隊遠離廣告商。
「對Twitch來說,他們要做的只是調動廣告商的熱情,並不需要推銷任何東西」,庫茲威爾指出,「這乍看起來算不上什麼出類拔萃的戰略,但是卻真的很明智——去年,團隊內部組建了一支廣告銷售團隊,我從沒有見過如此高效的銷售隊伍。」
遊戲社區的發展同樣迅猛。Twitch成為了頂尖直播流媒體平台,為玩家們帶來全天24小時運轉的遊戲頻道。
同時,Twitch還在摸索更多新的在線流媒體服務案例,這包括著名的「Twitch玩《口袋妖怪》」(Twitch Plays Pokemon)——用戶在聊天室輸入遊戲指令,模擬GameBoy遊戲《口袋妖怪》就可執行命令,就這樣數萬人在同一個遊戲機上玩起了這款經典遊戲。「Twitch Plays Pokemon」的成功,為Twitch.tv帶來了一個全新的分支——讓觀眾們參與到遊戲過程中。上週,「小魚玩《口袋妖怪》」(Fish Plays Pokemon)也迅速走紅——數萬人在線觀看一條魚「玩」遊戲(將魚在魚缸中的位置轉化為遊戲動作)。
如今,Twitch已然引起轟動,更是不乏多至10億美元橄欖枝,但謝爾卻仍是難得的謙虛,「無論如何,我們還是個網站,人們能過來看視頻,聊視頻。在很多方面,我們的業務與Vimeo、YouTube更相近,而不是在對抗動視暴雪。我們更像是一個社交網絡、一家媒體公司,只不過碰巧專注於視頻遊戲內容罷了。」
盤點騰訊10年間的投資邏輯:戰略逐漸進化,布局調整重前瞻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023/147114.html
歷經十余載的發展,騰訊已逐步成長為目前中國最大的互聯網綜合服務提供商之一,與百度和阿里巴巴一起,在中國互聯網行業被人們賦予一個共同的、如雷貫耳的名字——BAT。同時,作為戰略投資者的騰訊在過去10年間卻像頂級VC一樣做了一系列投資布局。投中研究院從騰訊戰略布局的角度,對騰訊的投資邏輯進行一番梳理和回顧。=圖1 騰訊歷年投資和收購案例數量
從投資的時間來看(見圖1),騰訊雖然自2005年起開始陸續做投資和收購,但從其對外公布的投資和收購事件來看,大規模的布局始於2010年。
從案例所處的地域來看,114起案例來自中國內地,46起案例來自海外;海外有七成以上來自韓國和美國,韓國的大多是遊戲公司,美國的主要為遊戲、社交和工具軟件等。
圖3 2010-2014YTD騰訊投資和收購案例領域占比分布
從不同領域在每個年度投資占比的角度來看,遊戲在早期投入較多。騰訊在2008年收購了《英雄聯盟》的制作商Riot Games之後,僅僅在2010年一年,就投資或收購了11家遊戲廠商,占據了當年投資案例的一半之多。之後幾年隨著其他領域機會的增多,比例逐漸減少。
電子商務領域,騰訊其實一直覬覦已久。騰訊從拍拍網起家,但它的成長速度並沒有跟上整個行業的爆發速度。直到後來騰訊終於意識到,電商領域的複雜性體現在它的價值鏈,供貨商、物流、市場營銷等一系列環節,需要行業的經驗和人脈的累積,跟騰訊自身的優勢並不吻合,騰訊最核心的優勢在於用戶流量和入口。另一方面,流量雖大,但在當時阿里在電商領域的籠罩之下如何把用戶的流量轉化成電商的流量是個難題。於是自2010年起,騰訊義無反顧地開始花大力氣布局已經硝煙彌漫的電子商務,近年來典型的案例有易迅、華南城、樂居、京東、萬達,以及美國的Fab等(見附表)。
2010年之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互聯網進入新的階段,工具軟件、本地消費生活應用層出不窮,騰訊在這些領域進行了一些防禦性布局,以防止落後對手,這樣的案例有諸如金山軟件、獵豹移動、搜狗、四維圖新等等。移動互聯網也帶動了O2O模式的興起,滴滴打車、大眾點評、58同城等業界翹楚都有企鵝的影子。
在其他領域,騰訊不僅在互聯網金融、在線旅遊、在線教育、文化傳媒等近年TMT行業熱點全面涉足,還有投資創新工場的一支互聯網創業公司孵化基金,入股中國石化銷售公司,顯示了其作為一個多元化的投資者的戰略布局之廣。
騰訊的戰略布局
前面提到,騰訊的在2010年以前投資和收購案例數量較少,在2010年之後爆發,這主要與騰訊自身的發展戰略的調整密切相關。
在2010年以前,騰訊的產品線鋪得很廣,幾乎在互聯網領域任何產品市場都可見騰訊的身影,以模仿為主,戰略比較封閉。
2010年之後,一方面,騰訊自身發展戰略進行了調整,實施更加開放的戰略,由單純的模仿開始轉型產品的創新和開發,並於2011年初設立了產業共贏生態基金,孵化和收購優質企業,開始註重生態鏈的建設。
另一方面,2010年左右正是智能手機開始普及、移動互聯網用戶開始爆發式增長的階段,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推動了電商和以O2O為核心模式的本地生活服務的發展。互聯網生態鏈當中各產業間的融合趨勢顯現,騰訊顯著加快了其產業布局的步伐,當屬BAT三家當中動作最為頻繁的。
2014年之後,到目前為止已經投了很多上市或準上市公司,58同城、京東、獵豹移動、大眾點評、萬達等等。遊戲依然會繼續做,這是當前主要的利潤來源;電商的路途依舊艱辛,入口和流量終究是互補。騰訊依然會以戰略上的布局為重,而且會越來越前瞻。
附表:騰訊歷年投資案例
文/投中研究院 王子威
【諾獎背後】青蒿價格過山車:三年間單價暴跌80%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3908.html
【諾獎背後】青蒿價格過山車:三年間單價暴跌80%
一財網 王蔚佳 2015-10-07 22:22:00
近幾年來,青蒿收購價格持續下降,2012年的最高價是3.5元/斤,2013年是1.8元/斤,2014年是1.4元/斤。2015年,青蒿主產區重慶豐都的青蒿收購價最高為0.7元/斤,較上年同期下降一半。
10月5日,瑞典卡洛琳斯卡醫學院宣布,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與另外兩位科學家共同分享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旨在表彰她對全球瘧疾治療所做的貢獻,85歲的屠呦呦也因此成為首位獲得該獎項的中國人。
由蚊子傳播的瘧疾背後,是中國已經“掙紮”了40余年的青蒿產業。
這一最早自中國傳統中醫藥中汲取靈感的藥物,在歷經了低溫萃取青蒿素單體等制備方式後,具備了明確的分子式,脫胎成為純正的化學藥物。
青蒿素類聯合用藥(ACT)被認為是非重癥瘧疾的最佳療法,特別適用於惡性瘧原蟲瘧疾。世衛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2000年以來,全球瘧疾死亡率下降47%,非洲地區瘧疾死亡率下降了54%,而非洲兒童死亡率下降58%,這其中,青蒿素類抗瘧藥的廣泛使用功不可沒。
也因此,圍繞青蒿素產業的上下遊企業一直占據各自市場。
來自國家食藥監局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共有53條與青蒿素這一藥物相關的藥品批文,涉及16種產品,包括青蒿素、雙氫青蒿素、青蒿琥酯、蒿甲醚等原料藥,雙氫青蒿素片、蒿甲醚片、註射用青蒿琥酯等制劑,共涉及24家藥品生產企業。
其中複星醫藥和昆藥集團成為這一領域最主要的供應商——前者持股95.2%的子公司桂林南藥青蒿琥酯片劑和註射劑分別在2005年、2010年通過WHO-PQ認證,在WHO建議的5個複方中有3個包含青蒿琥酯;後者是目前全球青蒿藥物市場最大份額占有者瑞士諾華的中國原料供應商。
“桂林南藥所有抗瘧藥的出口都是自主品牌的成品藥,約占中國抗瘧成品藥出口總量的70%~80%,也是中國政府援助非洲的主要藥品,僅僅過去三年內,複星醫藥桂林南藥就向全球市場供應了2380萬支註射用青蒿琥酯。”7日,複星方面向《第一財經日報》提供的信息顯示。公開信息顯示,全球口服抗瘧藥的市場規模約為2億人份(即一個完整治療療程),一人份的口服抗瘧藥的采購均價在1美元左右,目前90%的抗瘧藥市場是全球基金為代表的國際藥品采購機制把控的“公立市場”——供應“公立市場”的抗瘧藥必須通過世衛組織藥品預認證(WHO pre-qualification)且被世衛組織的《瘧疾治療指南》推薦,最新的2015版《瘧疾治療指南》中一共推薦了5個口服抗瘧藥複方。
事實上,早在2001年,世衛組織就正式啟動了針對藥品的預認證項目,旨在使更多的病人能夠獲得符合質量標準,安全、有效的藥物。
在抗瘧藥方面,瑞士諾華、法國賽諾菲和5家印度公司,以及中國複星醫藥旗下桂林南藥等共8家企業的口服ACT通過世衛組織藥品預認證,桂林南藥至今仍是唯一通過該項認證的中國抗瘧藥生產商,其原研的青蒿素類註射劑Artesun是世衛組織推薦的治療重癥瘧疾的首選用藥。
而作為諾華蒿甲醚原料的供應商,昆藥集團也同時擁有蒿甲醚針劑的生產批文,在完成對華方科泰的收購後,進一步獲得了雙氫青蒿素哌喹片等青蒿素類產品,目前其蒿甲醚針劑和雙氫青蒿素哌喹片(科泰複)也都在申請WHO-PQ認證希望進入“公立市場”。
此外,浙江醫藥為諾華提供Coartem(蒿甲醚+本芴醇)的組分本芴醇,並同時有蒿甲醚原料批文;浙江新和成則具有青蒿琥酯制劑和原料、雙氫青蒿素制劑批文;華潤雙鶴擁有雙氫青蒿素制劑批文;白雲山有青蒿素批文等。
但更多的中國青蒿賣家,多年來一直處在價值鏈的最末端。
以2004年為分界,成長於田間的中國蒿草命運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2004年5月,由於以往全球治療瘧疾的首選藥物奎寧系列藥物治療效果減弱,WHO正式推薦使用以青蒿類藥物為基礎的聯合用藥(ACT),當年,WHO以提供預測的方式要求諾華提供600萬人份的複方蒿甲醚;2005年,WHO給諾華的生產預測激增至3300萬人份。
2005年6月開始,在青蒿資源最優的重慶各縣,不僅大量野生青蒿被提前收割,甚至不少人工種植的蒿草也被偷盜——從終端傳遞的需求在重慶迅速升溫,不少蒿草種植商和收購商都開始瘋狂“搶草”。
“農戶在草里面摻假,提前收割,因為青蒿含量太低根本沒法用,大家都瘋了。”昨日,某不願透露姓名的蒿草商向《第一財經日報》回憶說。
這樣無序的資源搶奪在後來的幾年里導致蒿草價格劇烈起伏,一直到2007年,18家四川和重慶的蒿草商公開諾華未兌現其口頭收購承諾,導致這一矛盾在全國範圍內徹底爆發。
2007年當年,占據中國青蒿素原料采購六成左右份額的諾華只采購了55.5噸的訂單,國內大批制藥企業生產線停工閑置,中國最大的青蒿素原料生產企業重慶華立公司也宣布,2007年上半年該公司預計虧損約7000萬元。
2007年年中,青蒿素價格從最紅火時的每公斤8000元跌到了每公斤1350元,而生產青蒿素的成本在每公斤2000元左右。
近幾年來,青蒿收購價格持續下降,2012年的最高價是3.5元/斤,2013年是1.8元/斤,2014年是1.4元/斤,其中2013年和今年的降價幅度最大,接近或達到50%,青蒿市場整體穩定沒有大幅跳漲是造成這一源頭收購價持續走低的主要原因。以青蒿主產區重慶豐都的數據為例,2015年,青蒿收購價最高為0.7元/斤,較上年同期下降一半。
“現在大家只是沒有前幾年那麽瘋罷了,但是(蒿)草的價格還是低,國外的訂單沒那麽多,國內企業大部分都是收(蒿)草賣草做原料的,即便它們是做原料藥,也賺的只是辛苦錢。”前述采購商告訴記者。
編輯:胡軍華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4年間絕地重生,中國美女模特第一社區到底經歷了什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ject/2015/1114/152792.shtml
導讀 : 2011年~2015年,美空網到底經歷了一個怎樣的演進過程,是什麽讓它起死回生的?
i黑馬 蒲鴿 11月13日報道
面前的這個男人身材高大,微胖,黑色的西服沒能掩住微微隆起的肚腩。你可能無法想象,15年前,他是新絲路模特大賽的冠軍。
傅磊,80後青島人,語速不快,口氣溫婉,但極富邏輯,且始終把控著談話的節奏。此刻,他的身份是美空網CEO,該公司剛剛融完B輪。

黑馬會會員、美空網CEO傅磊
融資消息確證於11月4日,投資方為香港上市公司拉近網娛集團。據稱,後者將在2016年斥資逾億元,從美空網選拔、打造一批優質行業人才,並在同年由其投資的10余部院線電影中大量啟用這些年輕藝人。
這是美空網繼2014年10月成功拿下A輪5000萬元融資後的又一耀眼動作。對此,不少人驚呼,美空網竟然活過來了!
自2007年上線以來,美空網著力打造以模特、攝影師和化妝師為核心的交流平臺,憑借美女、美圖,該平臺在模特攝影這一垂直領域迅速崛起。有流量,卻無法將流量變現,這是不少垂直社區曾經或正在遭遇的尷尬,美空網也不例外。2011年,美空網資金鏈斷裂,創始團隊出走,整個平臺頓陷無政府狀態,運維一度停擺。
2011年~2015年,美空網到底經歷了一個怎樣的演進過程,是什麽讓它起死回生的?
接手爛攤子
2012年冬,美空網早期投資人約見傅磊,邀請後者出任公司總裁,全面啟動公司運營。此時,美空網已擱淺近一年。
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的傅磊,彼時正在某大學做服裝表演專業老師,雖然已經有過幾次創業經歷,也完成了3年的全脫產MBA學習,獲得了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但是對於美空網的爛攤子心里忐忑。不過,傅早年學習設計,之後做過男模,再之後一直做老師,培養了一大批有影響力的模特。
當時的美空網,在很多人看來,完全是個爛攤子,根本做不起來。而接到邀約的傅磊也在思量,這事他能不能幹、幹不幹得了。
盡管如此,傅磊坦言,因一直從事造星工作,他發現很多人有從草根成長為明星的夢想,而在此層面,大學校園所能發揮的作用實在有限,他希望能有一個更大的平臺, 幫助到更多人。
但這樣的平臺並不好找。在模特行業已摸爬滾打十余年,傅磊深諳該行業各種弊端和潛規則,而這些問題,靠傳統的模特經紀根本解決不了。
傅磊介紹稱,模特行業興起迄今二三十年來,經紀公司的營收模式幾乎沒有變過:模特走秀拿走70%,經紀人拿走一部分,剩下的經紀公司用來支付場地運營、人員開支品牌宣傳等費用,公司運轉全靠流水,大多沒有盈利,壓款是常態,一些小經紀公司甚至靠剝模特的皮過活。
由於供求信息不透明,普通模特接單困難,但又不得不依靠經紀公司,經紀人成為從模特與商家之間繞不開的環節,很多時候,資源在這一環節被極大地消耗,潛規則盛行。
經考察研究,傅磊認為,互聯網是改造模特演藝行業低效、高耗狀態的最佳工具,這樣的新興網絡平臺可繞開中間環節,高效實現供需雙方的精準匹配。

美空北影明星班首屆學員
對於美空網,傅磊此前曾有過拜訪,有初步了解。它是中國最早成形的模特社區,網羅了一大批優質行業人才,內容生態已經搭建起來,有流量、有時尚基因、有社區、有海量人群,即使在無人看管的那一年,憑借著已有的生態,美空網深度用戶並沒有太大流失。在傅磊看來,這就說明,美空網的模式有黏性,行得通。
正是這一點給了傅磊信心。他覺得,這事能幹。
打造生態鏈
2013年1月,傅磊正式加入美空並擔任常務總裁,開始了美空的二次創業。
“原本以為可以一切從零開始,結果發現,修複一臺結構複雜的老機器要比組建一臺新機器困難很多。”面對美空的一片荒蕪,剛接盤的傅磊發出如此感慨。
基於多年的行業經驗,傅磊為美空之後的發展設計了一條生態金字塔之路。接下來他要做的是搭建生態的最底層結構——人才庫。
傅磊喜歡用淘寶和天貓來類比美空的生態思路。早前的美空在他看來類似淘寶,所有人都可以在上面註冊,攝影師、模特、化妝師通過這個平臺可以相互約片、交流,260萬會員在同一個開放的社區體系下自由生長;如今在此基礎上搭建的則是一個相對封閉的類似天貓的優選人才庫,通過對註冊會員進行篩選、精挑、審核,符合條件的優質會員才可以進入。
人才庫的審核很嚴,通過率只有20%~30%。會員進入人才庫後,可以錄入與自己相關的多個標簽,系統將標簽與搜索打通,供需對接更為精準。
標簽化另大大提升了模特的接單率。近年來互聯網娛樂風起雲湧,視頻和圖片的需求量不斷攀升,如何找到合適的人是拍攝方最為頭疼的事,而標簽化的人才系統正好滿足了各類需求。
天貓式人才庫為會員們帶來了更多機會,申請者越來越多,而會員質量和數量的雙重提升又吸引來更多需求方來平臺尋找人才,良性循環初現。
在人才庫的基礎上,傅磊又推出了人才信譽值,以激勵模特提高服務質量,減少需求方損失。此外,美空網將註冊會員劃分為三個等級,MP級、VIP級和最高級MVP級。只有業內“大師”才能進入到MVP級。
在傅磊的操盤下,模特會員們逐步成長了起來,身價亦水漲船高。但這也帶來一個問題:借助美空網收獲成長、成熟的模特們,陸續已不再滿足於此,平臺留不住人了。
線上走不動,線下就成了傅磊接下來的主攻方向。他在798成立了線下基地,取名“美空夢工場”。在數千平米的場地,美空網建立起了演播廳、專業影棚、聲樂室、訓練室等,為成熟的模特提供高端增值服務。這一步,他希望一箭雙雕:一方面,完善這個圈層的模特生態;另一方面,努力打造美空的成功案例,並以此為原點,提升平臺人氣和更多粉絲的參與感,把美空的勢能做大。
至此,美空大抵完成了模特成長過程中從身價幾千到幾萬甚至幾十萬的跨越。而對於已經邁入幾十萬的模特,美空又斷層了,如何將更高圈層模特嵌入美空的生態鏈,這又成了問題。
時下互聯網娛樂發展迅猛,網娛作品呈幾何級數增長,人才成為匱乏資源。擁有眾多會員的美空最不缺的就是人。拉近網娛集團與美空網優勢互補,敲定融資水到渠成。借由前者打造、啟用美空網年輕藝人,美空網從底層到頂層的生態鏈搭建完畢。
變現組合拳
接手美空網以來,傅磊一直面臨的一個很大壓力是平臺的流量變現問題。有評論認為,早年美空網創始人馬月出走,直接原因即解決不了資金鏈問題,加之其持股僅30%,最後無奈“凈身出戶”。
傅磊仍記得剛接盤美空網時的窘迫。上任伊始,他就是個窮司令,公司只有6個員工,每月辦公經費只有不到兩千元。那段時間,他一遍搭建團隊梳理美空業務,一邊天天做路演。
“我就死磕投資人,磕下來一個就有機會了,平臺就能轉起來,慢慢也就能自己造血了。”傅磊回憶道,當時整個投資圈都知道美空網,但沒人敢投,所有人都覺得這攤子太爛了,因此吃閉門羹對當時的傅磊來說如家常便飯。
最後總算遇上了個“膽大”的。這個投資機構並不出名,彼時該機構的老板明確表示不會投資美空,但傅磊沒有放棄。最終,該老板被傅磊團隊打動,領投至關重要的5000萬元。這輪融資不僅給美空發展補充了資金,還改善了美空的股權結構,為未來融資做好鋪墊。
傅磊很快發現,在中國,為美女付費已有現實基礎,這一商業模式已被驗證可行。因此,美空APP的所有禮物均收費,而美女收到禮物後,也可以轉而購買美空的其他服務,比如在平臺為自己的夢想發起眾籌等。交易鏈在平臺慢慢滾動起來。
在日常變現鏈條逐漸搭起來後,傅磊又開始思考新的變現模式。美空不缺人,所有跟人相關的業務都可以成為美空的收入來源。
彼時正值互聯網直播平臺興起,幾乎所有的門戶網站都配備一個直播平臺。直播平臺不缺流量,也不缺錢,但缺好內容,各平臺間內容同質化嚴重。傅磊看到了機會,與直播平臺展開深度合作,由美空提供高質量美女視頻內容,統一組織管理,打包為各大平臺提供定制化服務,一方面滿足了平臺對於海量內容的需求,另一方面,實現變現的美空借此得以加速對人才庫模特藝人資源的整合。
“我就是大的人才服務商,人多,有品質,可以保證每個平臺都是獨家人才輸送。”傅磊稱。
對於美空這樣的人才服務商,平臺樂於接受,內容的數量上去了,質量又有統一把關,且不存在“美女”這一敏感詞可能涉及的法律風險(涉黃涉毒)。
隨著網購的持續升溫,電商模特這一缺口也在擴大。美空網開始與電商平臺展開合作,直接給電商輸送滿足其要求的模特。
美空網的變現技法已越來越得心應手。2015年3月,為配合小K智能插座眾籌,美空網挑選了10位年輕漂亮的平面模特,為小K插座拍攝了一組產品大片,一時間網絡點擊暴增,小K插座籌款很快突破2100萬元大關。
傅磊坦言,在跑通了模特這一人群後,公司後續還將把對於模特生態的建設與打法複制到平臺內攝影師、化妝師、修圖師等人群。
“模特市場有數億的量級,而攝影師市場比這個量級大得多。我要成為這幾大人群最大的入口和出口。”傅磊自信地表示。
對於人才庫,傅磊談到,下一步可能會收費。“未來幾年後,美空作為人才的系統管理方,在幫藝人賺到更多酬勞後,可能會考慮適當收取一部分費用。”傅磊對於這一部分的變現,顯得很謹慎。會員收費是否行得通、收費會不會導致人才大量流失,這是美空需要想清楚的問題。
轉機源自借勢
對於美空網的死而複生,很多業內人士包括傅磊自己也談到,正是借了移動互聯網的勢。
首先,移動支付的興起讓純互聯網平臺的變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容易得多。2014年可謂中國的移動支付元年,微信支付與支付寶通過打車軟件及過年紅包,使用戶形成了移動支付的習慣,而涉及衣食住行的O2O創業項目的一輪輪燒錢更是加固了這一用戶習慣。這就使得互聯網App平臺的變現普遍變得容易。以往PC端從不進行互聯網消費的人群開始越來越多地在移動平臺上進行付費。
第二,互聯網電商催生了圖片和模特的需求量。當商品從線下轉為線上時,圖片就變得異常重要。而美女代言,特別是服裝類代言顯得尤為緊缺。就在傅磊接手美空網的2012年,“淘寶女郎”的產值僅上半年已超11億元,模特從業人數達34689名。相較從傳統經紀公司找模特的費時費力,新興互聯網平臺因信息透明、無中間環節,可在第一時間全方位了解模特的作品、信譽值、評價等信息,一時成為商家的不二之選。
第三,互聯網娛樂催生了美女經濟。一直以來,時尚圈和影視圈相對封閉,只是一線明星的鬥秀場,三四線明星很難擠得進去,中間及草根美女更是沒有發揮空間。而互聯網娛樂的興起,直播、微電影、圖片等為中間圈層的藝人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的舞臺,而美空網正好是這部分人群的集散地。
不過,美女經濟最熱的地方也最容易滋生灰色產業,曾經繞過潛規則的互聯網新興平臺隨時可能成為新的潛規則聚集地。美空網曾一度被人抹黑為“淫媒”,當年站在風口浪尖引起一系列爭議的美女如馬諾、閆鳳嬌、潘霜霜等就來自美空網。如何規避風險、凈化風氣是美空網這類平臺亟需解決的問題。
此外,美空網也遭受來自傳統經紀公司的壓力。雖然越來越多模特需求方將目光對準了美空網這類新興平臺,但他們大多只是將其作為備選,主要用人渠道仍是通過經紀公司。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大致有二:其一,需求方多年來的用人習慣難以改變;其二,需求方對於網絡刷單、刷信用值的現象多有聽聞,因此對美空網等新興平臺仍存疑慮。
對於傳統經紀公司的挑戰,傅磊倒是一臉輕松。“大家都有飯吃,一起玩。我只是做物業、搭臺子,真正有價值、能服務的經紀公司完全可以利用好我的平臺發展得更好,我顛覆掉的是沒有附加價值的經紀中介。”
創始人馬月在回憶他的美空創業歷程時不無遺憾地稱,他就像坐了一趟過山車,上去又下來了。
當年美空趕上了網絡的性感時代,火了。
如今美空趕上了網絡的變現時代,活了。
這個將阿里模式複制到垂直領域進行重度深耕的方式,可以看作互聯網改造完傳統消費品的線上變現,又開始改造細分人群服務領域的一個值得追蹤的案例。那麽,如何將基於細分人群的垂直社區轉為人才服務電商,如何制定有效規則將非標準品轉為標準品,如何基於行業特征進行更多價值衍生,美空網路徑值得去做更多的研究。
阿里做了13年電商,才發現電子商務剛剛開始。傅磊的臺子已經搭好,戲還遠沒有唱完。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