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abylonian-investing.blogspot.com/2010/12/blog-post.html
這是我很喜歡的一篇文章,它精簡地列出市場上現時採用的大部份股票估值方法。原始出處我不清楚,因為國內網上文章會給到處轉貼又轉貼,都不會列明原作者和出處。我就只寫出我找到那文章時所標示的作者好了,至於是否真正作者不得而知。
===========
估值模式漫談
作者:雪兒
“ 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 ” ,同樣是做官,每個人的評判標準都不一樣,選擇就更不一致了。這就好比市場價格,我認為價值千金的東西,別人很可能不屑一顧,正因為評估標準不同,價格便有了起伏波動。以一顆蘋果樹舉例。
從前,有個農民,想把自己種植多年的蘋果樹賣掉。這顆蘋果樹枝繁葉茂,長勢喜人,碩果累累,大概還能結20年的果子,每年光賣果子就能賺1000元。
第一個顧客出價300元,因為他不懂得經營果樹,在他看來,蘋果樹就是拿來當柴燒的,一棵枝繁葉茂的蘋果樹大概相當於300元的木柴。
第二個顧客出價600元,因為他跟老農打聽到,15年前老農就是花了600元買回來樹苗的。
第三個顧客出價4000元,因為他知道如果不跟老農買,自己重新種一棵同樣的蘋果樹需要4000元。他認為,老農這15年來對蘋果樹的悉心栽培,澆水施肥大概值2500元,而蘋果樹苗現在已經要1500元了。
第四個顧客出價6000元,因為他看到周圍的梨樹、棗子樹都賣6000元。
第五個顧客出價8000元,因為他是個制鞋商,他知道如果他生產鞋子的話,每投資8塊錢一年能收益1塊錢,那麼蘋果樹每年收益1000元,應該值8000元。
第六個顧客出價13000元,因為他是個經濟學家,他估計未來20年的平均通脹為5%,根據未來現金流貼現模型,把未來20年,每年1000元的收益,經過5%的通脹貼現後,大概相當於13000元的現值。
第七個顧客出價15000元,因為他是個股民,他知道現在滬深股市的平均股票的市盈率為15倍,於是他認為每年收益1000元的蘋果樹,應該價值15000元。
第八個顧客出價23000元,因為他是個企業家,他觀察了這個老農幾年,發現他一直兢兢業業,可以用最少的產出獲得最大的回報,他要求老農每年用這棵蘋果樹繁殖一棵新的,蘋果樹一般3年後有產出,於是,企業家10年後就有了7棵能結果的樹,這些樹每年能賺不少錢,企業家認為這個買賣太值了。
第九個顧客出價30000元,因為他是個美學專家,他認為這棵樹長相奇特,拿來做根雕一定不錯,一棵樹至少可以做10個根雕,每個根雕至少賣5000,所以他願意出30000元。
第十個顧客出價60000元,因為他是個生物學家,他發現這棵樹的基因很特別,接的果特大特甜,可能是新物種,他可以拿這棵樹去做雜交實驗。60000元買一個可能的科學突破,實在太值了!
10個顧客的出的價錢各不相同,但又各有各的道理,其實,這代表的是不同市場環境下的不同估值方法。分別是1.清算價值法、2.歷史成本法(帳面價值 法)、3.重置成本法、4.比較估值法、5.收益資本化法、6.未來現金流貼現法、7.股票的市盈率法、8.成長性估值法、9.重組價值法、10.借殼上 市(一廂情願)法。
同一棵蘋果樹,估值方法從清算價值法到借殼上市法,價格竟然相差200倍,可見價格的高低不是絕對的,是相對的。在市場極為悲觀時,投資者一般只願用清算 法或是歷史成本法計算價值;而當市場平穩上揚時,投資者開始用比較估值法或股票的市盈率法計算價值;而當市場熱火朝天,死了都不賣時,就會有人採用重組價 值法或一廂情願法法來評估價值了。舉個例子,在2005年6月時,上證指數在1000點左右,當時很多股票跌破淨值,股票的市盈率4、5倍的股票不少;而 指數走到4000點時,市場開始消滅10元以下的股票,這時用的是比較估值法;到了6000點,有人開始出書大喊上證10000點時,股民已經在用一廂情 願法了。
不同的市場環境,市場氛圍是不同的,行情在絕望中(1000點)誕生,在半信半疑中(2000點)成長,在憧憬中(4000點)成熟,在希望(6000 點)中毀滅。市場氛圍的變化主導著估值模式的變化,人在絕望時,總是杯弓蛇影、草木皆兵,估值就很保守(對應法一法二);在半信半疑時,就比較理性,估值 就喜歡講所講的價值投資(法三到法七);而人在憧憬時,就比較樂觀,估值就講成長性(法七法八);但當人開始瘋狂時,就會很激進,估值就開始亂來了(法九 法十)。
市場的高低是不可知的,總是創新高後還有新高,創新低後還有新低,所以單從指數來看,是很難知道未來走向的,但是市場的氛圍是可以感受到的,不同的市場氛 圍對應不同的估值方法,讀者可以通過感受市場的氣氛或是觀察是市場的主流估值方法來判斷現在行情所處的階段。舉個例子,現在是08年9月,上證從6000 點跌到2000點,你問我底在哪裡,我不知道,但我可以建議你去證券股票上市公司營業部看看,去感受一下那裡的氣氛,你可以看看報紙股評,是在說反彈在即 還是後市不容樂觀;你也可以看看券商的投資報告,看看他們在用哪種估值方法,如果還在講所講的價值投資,那就是還沒跌夠,如果有人很保守,用歷史成本法或清算法來計算價值,那就是行情就要來了。 (責任編輯:查股島)
==========
其實關於估值的話題,單單市盈率已可寫幾篇文章。但縱使方法很多,都可歸納為三大類,分別是(1)成本法;(2)收益法及(3)比較法。文中所述第九及第 十法,屬於企業特別事件,要待事件細節公佈後,才可依據前面三類方法來估值。這篇文中最有用地方,是從第一到第十法中,依靠未來估計成份越來越重,亦即可 靠性越來越低。若是Graham,應從第八法開始便不樂於採用。
希望短期內能有時間和心情,去把這幾年下來思考過有關價值的材料,寫下來並整理一下。
http://babylonian-investing.blogspot.com/2010/11/blog-post.html
無論是那一種的投資或投機流派,在買入一間公司的股票前,基於不同原因,總會看看該股票的過往股價。對每間上市公司,若其上市發行人公布股份分拆或股份合 併或進行供股、紅利派送、派發現金股息等將影響其資本結構之事項時,港交所可在除淨日或有關公司行動生效日期當天調整相關上市證券的「前收市價」。
http://www.hkex.com.hk/chi/market/sec_tradinfo/Documents/priceadj_c.pdf
這些雖然只是港交所用作調整股價的公式集,但對投資者卻很有用,因為裡面包含了很多公司經常會做的資本結構改變的情況。基本上,所有公式內的收市價,若換 成當期的每股股東權益BVPS,便可算出該資本結構改變後新的BVPS是多少。當然,你亦可把收市價用內在價值取代,便可得出該資本結構變動後,新的內在 價值是多少。但這文章主要要談的,是把這些公式用在股價的回溯調整上。
這個作了回溯調整的股價圖告訴我們,若在1999年左右買入港燈,現時早已回本有賺了。而且股價幾乎是成一直線,由2002年初到2010年 初,複合年回報率為18%。這個圖驗證了兩個價值派的觀點,穩定兼且有成長才是長期投資的最佳標的,願意和股東分享成果(派息)的公司,股東長期才能有真 正回報。公用股是沉悶的,沒有快起快落的快感,但在有利潤保證的條例下,作為生活必須品,它有這個表現不足為奇。這裡稍為要注意的是,若想得到和圖表一樣 的回報率,每年派息必須再投入。
再來看看曾是港人至愛-匯控的圖表。
2009年第一季手持匯控作老本的人的痛苦是可以感受到的,計算股息在內,它竟然和十年前相差無幾。
接下來看一些賭神股的圖表。
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所謂賭神,若果和他玩六七年Show hand都看不出他是賭神,那基本上就沒有了做賭神的意義。這個在2002年48元的投資,在今時今日竟然只剩下不夠1元,年複率-38%,比任何通脹還厲害。
若認為賭神技止於此,差矣。那個人神共憤的賭場高手道德侏儒,又千了多少呢?
據聞陳百祥曾講過,在香港要發達就要印公仔紙。只要擁有一部抽水機(上市公司)在手,發達就已可保證,只差在發到什麼程度而已。
究竟做了多少次合併股份才可達至上圖的效果呢?
在我來說,回溯圖表的主要作用在於辨別賭神公司。一間正正當當做生意的公司,在一段長時間內,雖則會經歷不少財務和經營風險,但只要不倒閉,該行業不是夕 陽行業,總會有些日子會有所表現。正常行業正常經營下,要做到十年內任何時間買入都是負回報的公司,除了是賭神公司外,真不知有什麼解釋。當然壞人可以改 過自身,好人亦可變壞,但這又要另一個五年或十年去觀察。人生有幾多個十年?
http://babylonian-investing.blogspot.com/2010/10/blog-post.html
在財務討論中,常常需要計算成長率。若坐在電腦前或手中有一台計算機,當然很快就找出答案。但若只想概略地知道答案,就不如把複合成長率線性化好了。
例如,年利率是5%,四年後總回報大概就是20%。雖然較正確答案應是22%,但和20%相差不是太大。在一些不要求那麼精準的計算中,這是可以接受的。 數學方面是因為簡單的代數原因,(1+k)^n=1+n*k+n*(n-1)*k^2/2+....,就等於把k的power大過或等於2那些項忽略掉。
簡化成長率的好處是對於較為複雜的情況,我們可以較易處理。
例如,用市盈率估值,價格=市盈率*純利/已發行股份數目。當需要找出價格的成長率時,
價格簡化成長率=市盈率成長率+純利成長率-已發行股數成長率。(式一)
在思考回報率時,這個簡單公式挺有用的。在購買股票之後,持股人只有兩個回報來源,股息和股票價值變化。k = DY + (P_1 - P_0)/P_0,其中k是回報率,DY周息率,P_1是期末每股股價,P_0是期初每股股價。亦即,
回報率=周息率+股價變化率。(式二)
若是技術派,會注重股價本身的變化。若是價值派,當然會著眼背後推動內在價值的因素,如可持續的EPS或每股有形NAV。把(式一)和(式二)合拼,會得出
回報率=周息率+純利成長率-已發行股數成長率+市盈率成長率。(式三)
基本上,(式三)右邊前三項都是基礎分析要估計的,亦即我們要從分析公司中得到的保守估計。至於第四項,就是市場先生對該股票的公司前景的祈望變化。有時 市場先生可能會在一段期間內,對該公司的前景祈望有很大程度的向好轉變,那第四項可以比前三項超出很多(縱使甚至前三項都是零或負數時)。就是因為第四項 的難以掌握,Graham才會有內在價值(公平合理價值)的提出。同時又要防範第二項估計的不確定性,便導引出MOS(安全邊際)的操作理念。
市盈率或市帳率,可以是簡簡單單的一個標準倍數,例如15或1.5。但得益於DCF model,我們可以對這些簡單的倍數,作一些稍為深入的思考,這另文再談。
最後,讓我們設想一個簡單例子,來看看(式三)的實際用途。
作了必須的基本分析後,假設我們對某一公司未來三年的盈利狀況有了概念,大概認為純利會有36%成長,公司慣性大概每年增發1%股份,以現價計大概周息率 為3%,現時市盈率是16倍。在看過公司的營業狀況後,我們覺得對公司未來前景祈待不宜過大,市盈率大概13才比較合理。
總合以上數據,配合(式三)和簡化成長率概念,很快便可算出未來三年回報率大概是10%左右。若我們要求每年8%回報,這個股票提供6%安全邊際。當然, 可能我們認為每年8%回報太少或6%安全邊際不夠安全,這樣我們只好暫時不買入這個股票。再深入考慮一下,三年純利長36%這個看法不夠保守,長12%就 頗為有信心。回報8%也太過可憐,12%是較為標準。那樣,(式三)告訴我們,我們只可在第四項上得到我們所需,只好等市盈率下降到11倍以下再作考慮。 11倍市盈率在這裡提供了另一個優勢,針對三年36%這個看法,若它未能實現,它提供了安全邊際,我們還可拿到我們覺得最少應得的12%回報率。但誠如大 部份人所知,一切以公司持續營運作前提的回報計算,無論回報率有多大,都抵消不了公司一旦倒閉帶來的損失。所以公司財務狀況的分析,始終佔著基本分析最基 層位置。
http://babylonian-investing.blogspot.com/2011/01/peg.html
http://babylonian-investing.blogspot.com/2011/03/gdp.html
在計入了當期的匯率後,我們得出以下GDP數據。
http://babylonian-investing.blogspot.com/2011/04/2011-04-14.html
撇除停牌,PE等於或少於0,PE大於100,PB等於或少於0,PB大於30,股息率大於50%,ROE大於70%等公司,有以下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