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價值投資工作坊 巴黎的價值投資

來源: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4/11/blog-post_27.html

巴黎:

筆者寫了價值投資blog已有6年,這興趣一直不減,最大的滿足感來自三方面。

第一點是寫blog讓我行動化了滿腦子投資計劃。有一些投資概念想起來像無敵,但若要有條理簡化寫下,會發現還有很多執行時不足之處,透過文字記錄,會讓自己投資下註前,有更好的組織計劃,事後檢討也容易找到問題處,讓自己不斷進步,這是第一個最大的得益。

第二個得益是學懂忍,筆者是價值死硬派,過去見過很多投機混騙和抵毀價值投資之文,那時自己總在站內口誅筆伐一番。但一個益友的一句:尊重敵人等同尊重自己,讓我明白口誅筆伐是一個浪費自己精力最快的壞習慣。最有力的證明和教訓投機混客不是用口,而是Mind my own business,全力以赴,在市場決生死。輸了得承認是別人本事,自己只把時間放在正道機會而非不直一提的投機混客,這改變讓我的註意力更集中,因而發現好投資的機會也增多了。

第三是來自分享和感恩帶來的滿足和信念,可能投資市場,投機混客較多,有一些很聰明的朋友的正道分析,即使如何用心和無私,仍只能吸引到小眾,相反混騙胡扯反而吸引大批羊群,但這也有好處,因爲物以類聚,透過分享自己的分析文,知道和認識了不少同道中人,結果多了很多獨自找不到的大量可投資公司資料庫和靈感,這又反過來增強了個人的把握力和信念,而信念正是成功投資不可缺小的元素。

---------------------------------------------------------------------------------------

最近看到止凡兄說有一個希望和年青人直接分享投資正確理念的抱負。自己於是有一個初步的想法,假如有機會組織一些價值投資工作坊,讓舊友新知聚聚研討和前瞻2015的投資機會,或以授課形式,或以互相交流分享為主,可能會很有趣。

不知朋友認爲主意如何?請你們給意見!




















現在第一步是希望獲有意向參予人數,以便籌備。各位可盡給自己的意向。你們的意向並不構成一定到來的責任,而一旦成事,先表意向的會優先。謝謝

回應只需簡單如下:
1a極有興趣,b可能但要視乎內容
2感興趣題目是:?????
--------------------------------------------------------------

股票方面,互太半年業績EPS下跌18.5%,股息不變,存貨減小,應收款60天以上大幅減小,每一生産單位原料價也下跌,對管理層我還有什麼要求呢,至少讓自己可以睡得安寧。好過一些表面盈利上升,但現金大幅減少的股票,見過鬼誰也怕黑。

近來的大市都是圍撓5行3保,昨天中人壽單日升7.2%,“巴黎20組合“內的財險也有4.8%上升,建行A升1.9%,雖市場只升1.1%,組合卻升1.5%,連同美股的富國銀行也破了歷史高位,推動個人組合囘報終於正式超過20%。並且破了組合14/11/2014的高位,創出歷史新高。

之前看過一文章,說大多數人財富不能跟貼大市,因爲即使股票囘報好,一般人會把縂財富部份分散到其它較差或閒置的地方。

http://allanlin998.blogspot.hk/2013/12/etf-acpe-per-band.html

這讓我留意到縂財富資金分佈的重要性。自從組合以基金方式記數後,便決定除物業外,所有其它連袋口銀包的多餘現金也計到組合內,不讓自己物業以外的每一分錢閒置,朋友看到我組合的現金是負8%,實際我一直有10%的現金在手,另一方面也有18%的銀行貸款。

以這種方式記錄,無形中加添了自己的壓力,例如一方面我對目前有20%囘報是非常滿意和感恩,另一方面卻想2014年還有一個月才完,世界每天也在轉,每天也有新機會,12月又怎可能例外,而如果因爲自己的不留神而流失機會是多麼難原諒。

為了內銀這機會,年初連老婆的大陸物業也密謀套現,但說服不到她,最後還是老婆重要過囘報最大化。不過最傷心還是自己在年頭賣剩那4萬多塊碎股匯豐,今年下跌了7.2%,扣除股息後,來回小了23%,以現今的電腦時代,為可不同價的碎股還能存在?美國買賣一股也是同價啊!組合小了這1萬1千元,夠飛一次加拿大,當然是經濟客位兼非熱門季節。

本來,以筆者的屋村出身,花多十倍錢坐頭等倉,會是痛苦多於享受,但自己還是有這個願望,坐頭等倉到紐約Ben Graham 墳前拜祭,作爲對他的一種致敬象徵。若朋友知道有多少人因買股輸掉家庭和生命,而價值投資又如何把這個25年來末贏過股票錢的白癡改做成連續年年獲雙位囘報,自會了解筆者對價值投資感恩之情難以言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298

工作坊完滿結束 巴黎的價值投資

來源: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5/01/blog-post_17.html

巴黎:

2015年價值投資工作坊於上星期六完滿結束,感謝到場的每一個朋友。

全個工作坊三部份,康宏的Alan Fong 有豐富的財經演說,還有剛為人父的止凡兄的瀟灑談笑用兵,使這個照稿讀字的我失色得多。

雖然如此,筆者也盡力把個人在價值投資所知的經驗和認識和大家分享。

搞這次活動,自己也獲益良多,因為不想朋友離開後,對價值投資法仍然茫無頭緒,所以盡量用一些易記方式,創作了一些特別詞句和例子,希望朋友能留下印象。

例如以一個「明」字去代表股票交易中,必須要好價值和好價格一對同時俱備,就好像一天中必須有大陽和月亮缺一不可,不單讓朋友較易「明」,甚至未來日子連自已也提醒。

筆者也把價值投資巨人用的計算好「價值」公司,和便宜「價格」的方程式以最簡單直接帶給朋友,相信即使小學生也明白,但最重要並不是方程式,而是背後那合乎普通常識的原理。

我把「價值」和「價格」的各自的上、中、下不同程度互串組合的九格定名為「九型股格」,並提醒朋友,無論何價,別只因想賺錢買下最「衰格」股,在不知不覺間,被利用成為同流合汙、不事生產只為賺股東錢的衰人。

如果朋友記實所有價值投資高手其實來來去去都只是在筆者舉的九型股格的中「四格投資法」,有朝一日熊來了,也應會知道如何在市場恐懼時,去貪婪一些了不起的公司而非衰格作嘔的公司。衰公司就像不付家用的賤男,只會令老婆(股東)越來越殘,即使熊走後,股價都難以回復。

價值投資是一門藝術而非純計數的科學,筆者也分享了個人是如何實踐Philips Fisher 的「閒聊打聽法」,強調這種方法可以補充財務報告上的不足,也提醒朋友要多加利用個人獨特的「能力圈」。

至今為止,即使如何了解一間公司的內在價值的神級投資人,從來也沒有一個人真正能夠推算準確的「價格」變化時間,除了一些不面紅的吹噓者,這些吹噓者說能避過2011年9月後的幾年中國熊市,而筆者卻避不過9月後跌兩成的南車系股票。

筆者擧這個先苦後來甜賺了2倍7的南車年代的經驗,去解釋決定勝負最後關鍵是「耐性」,而非人人也應懂得精算的價值和價格的方程式,耐性就沒有什麼專家不專家。

今次的工作坊來了一些看了我Blog己6年但卻很小留言的朋友,筆者一方面非常感激,同時也希望以後朋友能多些留言互動,因為你們是我繼續寫下去的動力。

最後希望朋友給予這次活動的寶貴意見,使以後能有機會能再辦類似活動、邀請更多價值投資人和大家分享交流

-----------------------------------------------------------------------------------------------
股票方面:19/1/2015上証上午大跌5.9%,筆者的對沖倉全獲可觀利潤,據聞是中証監警告多間證券商有關融資融券的違規行為。

工作坊上有朋友問止凡兄,如果老婆和個人的意見相違應如何做。這問題雖不是我答,但自己非常感觸,因爲老婆應是全世界最支持自己的人,但在價值投資法中,唯一能支持自己每個周不時要捱打的決定,就只有自己靜靜一個人。

如果John Rockerfeller用價值投資,我也相信他也會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價值投資人,因爲他教懂筆者‘每一個機會,暗示了一個義務“ 的想法。

價值投資是一個非常奇妙的東西,如果你盡了自己的義務,那機會必來敲你門,這也是我在會議上說自己已經完全把它當成信仰的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882

人家辦的理財工作坊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2/blog-post_24.html

今年一月,止凡與巴黎兄都算是成功搞了一個理財工作坊於我來說,這類題材及規模的演說可算是第一次,平日三五知己大話西遊的當然不算數啦。自從這次工作坊之後,我特別留意坊間一些blogger所辦的類似活動,看看人家的安排如何,亦有些感想。


話說我和巴黎兄加上康宏一位董事,三個演說總共近四個小時,每位188元,而當時巴黎兄想出的一個點子,即如果參與者買了我們其中一位的著作,費用更可減至168元。我看看一些其他blogger所辦的工作坊宣傳,看看費用,原來要收成800大元一位,更有專欄及財經書籍作家辦理財課程,費用為2000大元一堂。

值得留意的是,費用為800元及2000元的工作坊,其宣傳都例舉了內容,清楚說明了透過這工作坊或課程中,學員可以學到什麼東西。這樣的價錢,這樣的定位,感覺其實不太好,因為來賓都定會有很高期望,甚至有作為顧客及消費者的感覺。

正在看Micheal J. Sandel的新書叫"What Money Can't Buy",書中提到一個故事很有啟發性。

一些以色列的托兒所多遇到家長太晚來接小朋友的問題,於是老師很多時都要被迫留下來陪小朋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托兒所對遲到的家長收取罰款,誰知結果是遲來接小朋友的家長不減反增。

這其實是一項研究,結果反映出背後的理論是本來沒有罰款的話,家長對自己的遲到行為會感到內疚,所以會盡可能早點來接小朋友,但若加入了罰款,家長會視這為遲到的費用,即感覺上,付了費用後,遲到就是合理的,因為他們已經付出了代價。

這是所收取的費用,到底能否達至其根本意義,本來是「罰款」,但家長卻看成是「費用」。這故事也有所啟示,拿來看看工作坊的定位,算是搞一個blog友gathering也好,blogger分享會也好,所定立及收取的費用,參加者會如何看待呢?

金額多寡可以反映出一個概念,於以色列托兒所的故事,是「費用」與「罰款」的概念,於工作坊而言,是「入場參與分享會」與「課程學費」的概念,所以我與巴黎兄所搞的工作坊,跟別的工作坊所收的費用有概念上的分別。我們偏向定位為一起「夾錢」租借場地,作見面分享的費用,沒有想過透過教授什麼知識去賺錢。對於這個分享會的概念,我沒有多大問題,但對於視作一個課程,收取學費的話,感覺很不同,自問何德何能可以像講師般收學費授教別人呢?

尤其,若然工作坊以課程學費的概念舉辦的話,相信不太容許我這樣隨意式的風花雪月,因為收取學費,人家每分每秒都在計算值與不值的,沒有好好安排的內容能過關嗎?其實我心目中的形式就好像蔡瀾、曾淵倉、馬雲等人的精彩演說,沒有稿件,是多麼的隨心,喜歡說什麼都可以,將心中認為有意義的論點及小故事都分享一下,那天的工作坊,我大概算是達到心目中的畫面了。若是好像大學財務課程般地拿著powerpoint教授,必定乏味不少。

我沒有參加過坊間的工作坊或理財課程,所以不知道其實質內容如何,只不過看到這些費用有感而發,它們的費用金額是我們計及贊助付好場租的十倍價錢,這不會是「夾錢」聚一聚的概念,我想參與者預期所拿到的應該會更多。當然,財務知識這類東西,只要能拿到一兩招,啟發了方向,其回報又無法計算的,各位自己衡量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005

工作坊24小時內滿座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6/24.html

可能不少blog友都有發現,止凡與巴黎兄搞的工作坊,星期日開始接受報名,巴黎兄昨日發文宣佈工作坊已經滿座,由發文接受報名到滿座,只是24小時內發生的事情,可能不少blog友連有關報名參與工作坊那篇blog文都還未有看見,就已經滿座了,反應之熱烈,實在嚇了一跳。同時,亦可能令不少希望參與工作坊的blog友感失望。


說回這個工作坊的由來,絕不是拿來賺錢的工具。一開始只是一種gathering,概念就只是類似小組聚會,可能是租個樓上cafe的場地,二三十人左右吧,分享財務知識為主,尤其針對一些較年輕的參與者。年初第一次搞,巴黎兄話找了贊助商提供場地,一登出來就預計50人,我當時已經有點意料之外,幾天後更因為報名人數太多而增加至100個名額,最後當日工作坊更有超過100人到來,這已經是想像之外的事情。

想不到今天已經到了這個地步,100個名額看似遠遠不能滿足大家。本來我還在想可以加入什麼有趣點子去豐富這個平臺,吸引更多blog友參與,例如邀請更多大家都想見到的blogger一起玩之類,看來若名額不足的問題還未解決的話,這些有趣點子可能只會令缺位情況更嚴重,令更多不能參與者更失望。

名額不足,從經濟學角度,這是供求問題,當供應遠遠不及需求,一般市場學家都會建議加價,人數自然大減。又說回老問題,這樣又會令這聚會變了質,不是我們所想看到的活動,這不算是好的解決方法。

找個更大的場地絕對不是容易的,尤其要找一些能容納300人、500人甚至1000人的場地,我相信巴黎兄在這方向已經做得很好了,應對缺位的方法唯有是加場吧。另外,有blog友提議在網上分享,由於不少blog友身處海外,不太可能親身到來參與。然而,網上分享又涉及不少技術問題,又要照顧付出時間親身到場朋友的感覺。不過,這個方向也可以想想,就算全程分享未必容易,技術上亦較難,但節錄每位講者5至10分鐘的影片再在blog內分享,這也可行吧。

我在想,還有一個很好的做法,就是平日先呼籲各位對工作坊有興趣的blog友先留點簡單資料,有電郵或whatsapp,例如每人可以保留兩個位,這些人都能優先得到座位。由於有這些數據在手,大概會有個約數,可能有200人也好,300人也好,再預計一些「非blog內常客」的參與,有了一個估計數字,自然好辦事,到時按這些估計,要租個什麼場?搞多少場?大家算是有個底。

我們都沒有到街上賣廣告,沒有大舉宣傳,會來參與工作坊的大多是因為我們的blog,所以利用blog這個渠道,絕對可以做好數據管理,讓我們好好想一下,希望日後再搞的話可以改善情況。

很有趣,本想搞個工作坊,只是簡單的gathering,情況就好像搞個興趣團,例如十多人到長洲看星,誰知反應太熱烈,突然有一千幾百人報名,令搞手開始要研究交通、人流,再誇張的話,甚至要與船公司安排特別運送,與警方開會討論活動安排。

天馬行空地想,如果事情繼續發展,每每一出來就火速爆滿,而我們又堅持不加價,隨時會發展出「炒黃牛」的情況,哈哈。不過,來看blog的,來報工作坊的,相信都不會為炒高一千幾百而讓出參與工作坊的機會吧。話說回頭,今天這情況的出現,都怪巴黎兄本身太受歡迎吧,哈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194

工作坊問題短打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11/blog-post_10.html

搞工作坊主要目的是讓大家聚一聚,盡量與其他blogger一起搞,希望再有機會的話,巴黎兄與我能再邀請大家想見見的blogger一起玩。除了搞聚會的目的,還有可以增加互動性,了解大家的思維及所關心的事情,這樣的分享環境很過癮。今天分享一下一些工作坊參與者的問題,由於不少問題「簡而精」,所以一篇寫出幾個短打。


Ivan:

投資的第一步?最初的目標定在哪裡?


止凡回應:

我常說投資是一個計劃,我會認為計劃目標不是發達,而是先得到財務自由,計劃整個人生,之後慢慢實踐著。

關於這個題材,blog內有不少值得回看的文章: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08/blog-post_22.html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1/09/blog-post_26.html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1/09/blog-post_4664.html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3/blog-post_27.html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8/blog-post_5.html


Fai:

你持股最多是那隻股?是否一直持有收息到退休?


止凡回應:

我持股都算平均,按市值計,最多的應該是建行吧。

至於是否持有收息,其實在不同的原因下也可以沽出股票,可以回看這文章: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5/blog-post_7.html

同時,對「食息派」的概念,以下文章又是值得回看的: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11/blog-post_19.html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12/blog-post.html


Frankie:

現實生活中,成功向親朋戚友介紹財務自由的經驗,有?


止凡回應:

親友就少,朋友都有的,你算是其中一個,哈哈。

始終香港人對錢的態度都較為急功近利,如果一開始討論我話有幾億身家,大家都會聽我講,而聽我講道理不是求道理,只是求如何賺幾億,所以只講投資理財道理的市場有限,要在身邊撞見一個有緣份的親朋戚友的確很難。若要計的話,我想大概我弟弟被我感染了吧。


後記:

這些問題其實不少blog友都有討論過,尤其有關投資計劃目標之類,所以我主要都是貼出以前文章的連結,讓參與者可以回看,始終這裡大部份文章都是沒有時間性,當中的理念不怕過時,大家也不妨回看一下。

我明白不少朋友會對blogger的個人持股感興趣,從參與者所發問的問題中亦有這發現。不過blogger始終不是什麼名人、富豪、股神,如果連股神也不時犯錯,我們對所得到的資料更應好好深思。我的感覺是越是精確具體的操作及投資意見,就應該越需要加倍小心。在了解別人最主要持股後,最重要是自己分析,始終不同人有不同背景,在組合內持有不同股票比例時亦有不同考慮,blogger分享時不一定把所有考慮因素都鉅細無遺地寫出來,我們的確要了解清楚。

有關影響親朋戚友的問題,我相信這不只是我一人應做的事情,而是大家都應做的事情。如果大家希望幫助身邊親朋戚友,多分享吧。尤其,常聽到不少身邊朋友所分享的故事,欠債、卡數、無錢辦紅事、白事、為親人的醫療費而苦惱、為子女的學費而惆悵、為工作被辭退而擔憂等,太多了,能如何幫助他們避免問題,向他們多分享財務知識及財務自由的點子,這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大家應盡點力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864

工作坊參與者小小心聲

收集到一張奇怪的工作坊字條,照樣的回覆後,得到參與者的電郵回應,止凡與大家於工作坊後繼續交流,雖然每搞一次工作坊都要處理過百條字條,但還是樂於處理的,興趣吧。


參與者的紙條內容:

1. 10萬,40年,15%,1千萬
2. 港燈凡跌市買
3. 如何入門(睇書?睇雜誌?)


止凡回應:

這張似是你的筆記,哈哈
1. 這應該是二千多萬
2. 這是在工作坊分享過的例子,小心今天的港燈不如當年的港燈了
3. 若你對投資理財處於入門階段,不妨先來小弟blog回看舊文,又可以看小弟的著作,與及富爸爸書籍也不錯,加油


參與者Candy收到回覆後的電郵:

止凡您好,很意外也很高興收到你這麼快的回覆。
沒錯,我寫的本來是自己的筆記,因為對股票市場認識不深,一時也想不到要問些什麼。

那天上了寶貴一課,給了我一些很好的啟發,如跟到這樣去做,相信有必賺的把握,只是賺多賺少而已。

我後來看了數十頁巴黎兄的書,現在主要問的就是我筆記上的第三點:如何入門(睇書?睇雜誌?)

我近數個月一直都有看你的BLOG,可能大家都是70後,很多看法都很類同。有了這,初步我才打算開始學買股票。

那天的講座及巴黎兄的書都是一些概念上的東西,但實操的資料不足。對於我不是有很好會計或數學基礎的人(你們兩位的根基要好多了!),會需要花很長時間上網或看更多書去研究。比如ROA及ROE,現在有一個初步概念,但實際如何計算,對我來講要再研究一番。又,那個數值才算得上抵買呢?年報如何看得出有什麼問題?PE/PB如何才算抵買?這會將開始投資的時間推後了。

我在想是否可以報一些「價值投資實操班」,坊間也有一些「價值投資操作手冊」一類的書,我也打算到書局看看,以強化自己對計算的能力,未知是否有用。

最後,我會在看完你和巴黎兄的著作,再去看富爸爸系列的書。

謝謝您的寶貴意見。


止凡回覆電郵:

原來Candy近月一直有追看小弟的blog,亦可回看舊文及著作,應有更多得著。

價值投資的課程與書籍,多上總會有用的,只是用處是多是少,多上多看,自然會有所感覺,懂分辨的。巴黎兄有搞投資課程,我相信應該不錯的,不妨報名,今次報不到,等下次吧,總有機會。


後記:

收到Candy的字條,看其內容就大概估計到她把自己的筆記傳了給我,因為這些大概是我在工作坊上有提及過的內容,很有趣。

在電郵中指Candy可以考慮參加巴黎兄的課程,未知她有否行動。作推介時我自己還未有參與其中,但後來也參加過巴黎兄的其中一班課程,感覺課程內容深入淺出,這對Candy的財務知識一定有很大幫助,希望她真的有報讀。

每次知道有朋友從我的分享而得到啟發之後,都會很高興。還記得若干年前,能得知有一個半個blog友會追看小弟的blog,已經興奮莫明,更何況今天不時有blog友表示喜歡看這個「悶」blog,實在感恩。不時被人踩台,又會看到負面留言(在imoney的fb page上尤其多),類似Candy這些支持的訊息,算是一種平衡吧,謝謝大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993

20多歲前路茫茫 [工作坊Q&A]

上年8月第一場工作坊所收集的問題終於全部回應了,今次開始回應當年8月第二場工作坊的問題了。今次這位參與者是年輕人,可能所遇到的問題與很多年紀相約的人差不多,大家不妨思考一下。




Hin:

請止凡先生指教,2x歲年青人,人工得萬二三元,已經非常慳,但生活質素差,投資亦未見成效,但有很多各方壓力,如結婚、置業、生兒育女、供養父母等,如何能保持生活質素,而且能達致財務自由?


止凡回應:

多謝你的問題,要改善生活質素,先要有一個好的計劃,這個計劃要一步步改善著你的財務,而不是不停節約,壓低支出,望投資有所「斬獲」來改善生活,這樣靠「博」的操作未必可取。

對於改善各方面,不妨好好坐下來想想,把多方面都考慮一下。例如要提高薪金可以有何方案?結婚生仔的預算如何?置業的計劃如何?等等,每一個地方都想清楚,可能你會發現,例如現在這份工作,多做二十年也沒什麼變化,就算進修之類都幫助不大,是否應該考慮增值自己及轉工呢?如果今天辛苦一點,做了一些事,付出多一點,令自己5年後有一個變化,10年後又會更好,這就值得去做吧。

我不清楚你的實際情況,只能從這類大方向想想,始終最清楚自己情況的都是你自己,加油吧。


後記:

相比之下,今天我的環境比十年前都要好,絕不是因為投資了得,而是早早訂了一些生活計劃,按計劃好好部署行事。依我觀察,朋友之中,有計劃的人多會在數年間慢慢看到正面變化,甚至連價值觀都會有所變化。

計劃之同時,千萬別太過壓抑自己的生活質素,當然,作為普通打工仔,大家都不是什麼富二代,有些先苦後甜的計劃可算是需要的。然而,我以前也說過,如果事事把生活質素壓抑得太緊要,就算苦盡甘來之時,可能沒有心情魄力去享受人生。

另外,每個年紀有不同的生活壓力,阿Hin今天的擔心是結婚、置業、生兒育女、供養父母等,可能十年後就是教養小朋友的問題,再十年後、再十年後。。。每段時間都有不同問題,所以財務自由計劃越早開始,越早達成,我們面對各種生活問題時就能輕鬆一點。否則,未來每一個問題都總會附帶一個「財務問題」,這就更苦惱。

阿Hin很好,年紀輕輕就已經深思這些問題,這比跑去炒炒賣賣,無時無刻做「月光族」,十年後可能原地踏步,到時會更擔心,因為十年後的時間值減少了。始終十年後的果,就看看今天所種的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732

公用股跟退休投資 [工作坊Q&A]

越多看工作坊參與者的提問,得到越是詳盡的故事分享,就越明白喜歡此blog的朋友其實都十分簡單,他們並不是想爭取什麼高回報或如何跑贏基金大市,或者如何理解高深投資理論,更不是追求發達,而只是希望退休時有點保障而已。我十分喜歡這一種簡單、平靜、甚至沉悶。





Sandy:

請問那些公用股有投資價值?
以退休人士來說,那些股票值得投資?


止凡回應:

其實有點不明白為何你會局限自己在公用股之上,可能我在工作坊所舉的港燈例子吧,又或者你覺得退休人士就是買公用股的。

我可以向你推介YC兄的故事,你不妨上網找找,他40多歲退休時,立即由6間物業增加到10間物業作投資,並沒有話退休後,少了入息,應該降低風險云云。

投資是一個計劃,是一個買資產遊戲,在這個遊戲,能產生好的現金流給你,你就可以考慮買入,有價值的資產,何需定義什麼公用不公用?退休不退休呢?


Sandy後續回應:


很意外及驚喜,估唔到止凡兄會覆我!謝謝!

YC兄的買樓故事,我早已知曉!

我像其他獅子山下故事一樣,家貧,姊妹多。故12歲已借別人之兒童身份証假扮16歲出黎社會工作,邊讀夜校邊工作。最後成為專業人仕。我至35後家庭環境才得以改善,才能開始為自己儲錢,40歲才買自住樓。

40才驚覺要為退休打算。曾買股票,但蝕多賺少!後來睇到你個blog,才矯正過往之錯誤理財觀念!

其實我現有一層自住樓外,亦有一層出租樓(租金剛好夠出租樓供樓之費用)。

我今年提早退休,故有時間研究投資。因為退休後再無收入,所以更要小心投資風險。我也明白正現金流之重要!但因為很多人均說退休後最好買公用股,故而有當日之問題向止凡兄請教!


止凡回應:

原來你是退休的前輩,你的人生經驗比我豐富,不妨多來blog處分享你的奮鬥故事吧。


後記:

公用股給人的感覺是穩陣的,基金大戶可能拿它作避險,原因可能也是因為穩陣,又或者公用股的關聯性與大戶其他投資項目可能是反向的。

基金大戶追求跑贏大市的投資理念,與退休散戶投資股票的想法可以很不同,但雙方都可能在某時某刻買賣公用股。誰更成功呢?這都不容易說,這就是每個投資者有不同背景與考慮的問題。

作為退休散戶,可能為求有個穩當的投資,買入公用股宜留意其生意模式,賺錢的方法,有何政府的合約保護,往後會有何變化等。了解過這些東西,對投資項目有所了解,知道所收的股息來源如何,未來的預期又如何,在合理的價格買入,產生著穩定的現金流,與什麼避險操作可以是兩碼子事情。

投資操作非常多,就算買賣「悶透」的公用股也可以有很多變化。就好像退休散戶穩當投資公用股之同時,亦可以利用大市的上落,留意基金大戶需要避險而把資金湧進公用股,利用其股價水漲船高之時,計算是否可以沽出獲利。

同時,基金大戶都跑去公用股避險,留在其他股票的資金都減少了,股價低迷,股災也。這時候沽出公用股套現再到股海尋寶也不錯。

整個操作可以變成跟基金大戶差不多對著幹,令「悶透」的散戶也可以有一份「刺激」。平日投資公用股,一心想著收穩定的股息,以戰養戰,同時可以把市場當成情緒化的「市場先生」來作買賣獲利,捕捉到機會,退休生活可能得以有效改善也說不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975

對移民與未來經濟睇法 [工作坊Q&A]

工作坊的參與者,其實很不簡單,在思考的問題可以很長遠,甚至在關心香港的前途問題,這篇交流很有趣,不知大家會否也在想這些問題。




肥仔文:

1. 香港經濟未來10年、20年有何睇法?
2. 移民有何睇法?


止凡回應:

1. 這是很宏觀的看法,其實我認為香港的經濟太成熟了,增長點相當有限,主力發展的行業亦不見得很闊,相信今天增長動力多來自內地,內地經濟好,拿香港作「出水口」,香港自然「水浸」,但這情況將來不感樂觀。

回歸時香港佔中國GDP一兩成,今天不到兩個巴仙,大家可以想像,此起彼落之下,香港前途如何。不少周邊地方都沒有香港今天的政治問題,一個項目討論十年廿年都不能上馬,以前叮噹馬頭的地方,今天香港早被拋離得很離了。

總有起有落的,樂觀的我,樂意看到有聰明人帶領社會作出脫變,經濟起完會落,落完會起,只要底子好,總有機會。

2. 草根出生,土生土長,在自己的家,沒有移民這個念頭噢。


後記:

香港近年又有不少人討論起移民這話題,主因是近年的政治氣氛、競爭力下降,對香港的前途產生懷疑。對於去或留,這令我想起一些境況。

不時一些公司都會出現離職潮,尤其工程界經常出現,主因是一些大型項目完工之後,大大減低對專業人材的需求。每逢到這樣的時候,都是員工選擇去或留的時刻,絕對是一個人生交义點。

很多時,在公司內聽到留下來的一些老前輩都會講歷史,談及公司往日大上大落時,自己如何決定去留,今時今日還在這裡的經過,都聽得人津津樂道。其實,到底是去好?還是留好?

好像97年前一陣子的工程工程界輝煌日子,不少公司都出高薪請人,獵頭公司四出找專業人員過檔,不少員工在那個時刻就靠轉轉新環境,甚至打幾個轉,人工幾級跳,升職加薪,不知多麼過癮。

留下來的員工又如何呢?待遇也不差,因為不少精英都離開公司,留下來的精英機會就更多,公司為留住「忠心」的員工,對留下來的員工又會升職加薪,舊公司更有人在那時期一年升兩三級,這些高速上位的故事聽得我有點汗顏。

轉工跳槽的員工,留下來的員工,甚至走了又回來的員工,如今都各有發展,各有不同際遇,不能簡單定案說哪個決定保証較好。

說回今天的香港,走或留都各有考慮。走的話,要認識新環境,面對新挑戰,走到一個不是自己原來的國家去做公民,可能機會更多吧。留的話,面對競爭力的下降,面對政治的時代變遷,留下來又成了「忠心的員工」,未知待遇如何。考慮一點也不簡單,你又會怎樣想?

面對大時代,走或留的結果,實在不容易掌握。反而做好自己,掌握大時代中的機會,可能走或留的結果都不會太差。有時計算太多,結果還是會出乎意料,人算不如天算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977

為賺AH股價差而找行業? [工作坊Q&A]

一直分享工作坊回應時,其實都是隨心的對答,沒有非常嚴謹地找資料數據分析,這可能令不少追求這方向的blog友有點失望。話說回頭,每一個工作坊的回應,我都是出於簡單的第一反應、感覺,沒有機關算盡的修飾,這樣看起來更真切吧。




Somi提問:


AH股差價問題,不買內銀股的話,可買什麼行業呢?


止凡回應:


其實我不太明白買什麼行業跟AH股差價有何關係?我曾經在blog內分享過投資內銀股的話,可以透過AH股價差來增加股數,但這還是紙上談兵的階段,因為自從滬港通之後,A股都未試過低於H股。

但重點是本身內銀是我喜歡投資項目,只是今天的遊戲有了滬港通,AH價差更進一步賺股數,而不是相反去為了賺AH股數而投資一些自己不懂的東西。這概念要小心,投資的重點是看投資的東西,而非投資的遊戲。


後記:

我發現有不少股票投資者都是針對市場上的政策與漏洞去作出投資,事實上,單是研究上市公司的規條也可以有不少合理的獲利機會。所以,賺取不同地方上市的價差,例如AH股價差,也算可取的做法。

曾經聽過一些透過研究上市規條的賺錢操作,舉例,一些公司在重大股權逆手之後兩年內不可以有重大的資產變化,公司的新主花錢買殼回來,可能想幹一番事業,而如果兩年內大手注入資產的話,又可能有問題,證監會與港交所可以要求以新上市的規格去處理。買殼的目的就是不想面對新上市的規格,所以新主唯有等,把買回來的殼股都先放在一邊。

到兩年期夠了,有心搞好公司的新主就很有機會有大動作,注入資產幹一番大事。有部份投資者就會留意在這些條件這些時機下的公司,即研究重大股權逆手後接近兩年,股價仍在買殼價左右的公司,買入博它有大動作令股價大升。

曾有人利用這方法統計過,若買賣的數量足夠多,從機會率看,這個邏輯的賺錢方法算是可行的。我們不能說這是沒有道理的操作,背後所需要的都是財務知識,是對規條的分析、研究、了解,對這類公司做足功課,真金白銀的投資。

只是人人性格不同,操作不同,單看買殼行為,為的是盡快上市,幹的是財技動作,與一家穩當做生意的公司可能有點相違背,如果以企業擁有人的角度看,很難會決定買入這類「財技股」。然而,我們不能否定這些財務知識,只能說不是我杯茶。

最重要的一點是投資者需要明白自己在賺什麼錢,你所賺的錢從何來呢?類似這類AH股差價,利錢可能是兩地掛牌上市的背景不同的問題。又或者博上市公司大動作的操作,利錢可能是來自對規條與對追蹤公司的熟識。最怕是自己在做什麼都不清楚,例如蝕了就由短線變長線,話長線持有的見走勢不對勁又加入止蝕位等,這都要小心。

有關重大股權逆手後兩年才能有重大動作這類操作,看看有否blog友能分享更多,因為這又是隨心所舉的一個例子,望高手指點交流,大家得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9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