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 评论(4条) * 分享给好友 * 收藏 * 打印 * 给作者留言 请在此处写下您对该文记者的建议或留言: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6-8/HTML_QC81VFM35N9H.html


 

堪培拉不吹东风。

中铝接棒者熊维平,没有等到6月15日这个最后审查结果的日子,即被告知,“一切结束了”。

“在过去几周,我们一直在做的就是以最灵活、最务实的态度,希望就‘怎么调整’达到一个结果。但是很明显,最终双方并没有达成一致。”中铝海外控股公司总裁王文福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说。王文福此刻也远在堪培拉。

6月3日那天,作为肖亚庆这项中铝重要“遗产”的继承者们,在堪培拉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三天前,中铝的海外交易团队已经远赴澳大利亚急速协调。

来自市场的压力早在一个月前就跌宕起伏,但在6月1日抵达堪培拉之后,中铝的海外交易团队仍把最大的希望和努力放在政府公关上,毕竟对于这笔交易的最大障碍在于澳大利亚外商投资审查委员会(FIRB),这是被蒙上政治因素的最后较量地带。

最后各方选择了“侥幸”。

“ 此时,力拓董事长不得不行使他的尽职责任,因为在反对意见声音太大的时候,他不能将此扔给政府。”一位本次交易直接利益相关方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作为最后 的胜出方人士,6月5日这天,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点破说,“毕竟,矿业公司也是在政府眼皮底下做事,他也知道澳洲政府很为难,希望此事最好只停留于企业 行为。双方都有一点侥幸。”

三方的“侥幸”需要一个解决方案,即重新回到商业逻辑的框架内。

“最近两三天,JP摩根基金等力拓主要股东,也开始公开反对这个交易。JP摩根还是此次交易中铝的财务顾问之一。”一位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本报记者也获悉,熊维平之所以飞往澳大利亚的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杜立石在与股东沟通过程中太过侧重“虚心倾听”、而“解释、说服”太少。

“中铝逐渐意识到,单靠力拓不行。中铝前往澳洲努力,主要是跟政府层面的沟通,也间接通过其它途径做些解释,表示愿意进行一些调整。”他说。

但一切还是结束了。

在过去的一个月时间,关于商业框架的较量还并不被外界所详知。本报记者经多方采访,解开了其中的核心谜团。

中铝的底线

在交易的最后时刻,力拓提出的新交易修改方案超出了中铝的底线。

“对我们来说,从一个公司的商业利益和战略利益出发,肯定有自己的底线。当触及我们利益底线的时候,我们就不会接受和低头。”中铝海外控股公司总裁王文福说。作为中铝海外投资机构的总裁,王文福也是代表中铝与澳方进行谈判沟通的主力之一。

中铝的底线是什么,力拓的算盘又是什么,这是过去一个月这宗195亿美元交易案的谜底。

5月下旬,中铝调整的底线开始流传。“股权不低于15%、不放弃力拓一些核心矿产权益。”在这个前提下,中铝可以接受部分修改建议。

但力拓的部分大股东依旧对于中铝这一“可能的让步”表示不满。

其在英国的一个主要股东匿名表态称:“中铝目前所做的事,方向正确,但我不知道是否足够。”该股东认为,该交易计划还需做出更多修改,“已有让步不足以减轻投资者顾虑。”

不过,对于“15%股权”为中铝调整底线的问题,王文福在5月6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上述流言进行证伪:“不是这个问题。”

“总的来说,很明显,我们认为很重要的底线问题,他们不能解决。而他们的要求,我们认为太高、太不合理了。”王文福告诉本报记者。

本报记者从可靠消息渠道获知,双方关于争夺的底线,在于“铁矿石的营销权益”。

前述中铝内部人士也表示,中铝此前对交易条款的调整,目标正是为了满足力拓“不影响资源定价”的要求,“包括修改产品营销、市场决策等条款”。

中铝海外收购团队的一个高层的下面这句话,透露了中铝的底线秘密。他说,“我们不是捡垃圾的公司。”

来自中铝的核心消息显示,力拓要求修改的条款,涉及的资产调整已经突破了中铝的底线了。

在 2月12日双方公布的交易方案中,除了72亿用于购买力拓可转债外,另外的的123亿美元,将用于购买力拓集团有关铁矿、铜矿和铝的最优秀资产的少数股 权,并围绕这三项业务分别组建三家合资销售公司。届时双方各占50%的股权,负责合资项目的产品销售。中铝将依据投资比例拥有相应的董事会席位。

“合资公司隐含的意味,是中铝的发言权和利益更大一些。”作为中铝这次的主要竞争对手,前述利益相关方知情人士5月6日告诉本报记者。

黄雀在后:中铝力拓交易案的漏洞

谁策动了对中铝底线的突破?似乎可以从这桩失败交易的赢家中寻找答案。

“对于现在的力拓来说,中铝与必和必拓两个方案相较,肯定是后者更好。”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当时力拓是没有办法融到钱,但现在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BDI又站上了4000点,此前可是跌到700点以下的。”

在6月5日两拓签订的非约束性协议中,力拓与必和必拓以各自50%的股权持有合资公司,承担西澳铁矿石业务目前与未来的所有资产及负债。

必和必拓首席执行官高瑞思(Marius Kloppers)于5日的公司声明中表示“非常高兴”:“该合资公司将世界级的铁矿石资源、基础设施和人员组合在一起,将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因此,对所有利益相关者来说是一个最好的结果。”

双方预计,协同效应所产生的净现值将超过100 亿美元。该合资公司将作为一个成本中心,必和必拓与力拓分别通过各自的营销及运输网络出售均等数量的铁矿石。

为了使双方在该合资公司中股权对等,必和必拓将在协议生效后向力拓支付58亿美元,以将其在该合资公司中的持股比例由45%提升至50%。

但无论力拓还是必和必拓,仍需要寻找中铝交易方案的漏洞。

在2月12日的交易案中,中铝和力拓双方还将组建三个战略合作委员会,负责管理各合资企业,中铝将派出管理和技术人员,以确保公司在所有合资企业履行管理职责。

但 或许正是这些交易细节上留下的联想,让力拓的股东们表示疑虑。“如合作委员会怎么定?议事规则如何?这都是外界还看不到的。这种不透明给人想像和施展的空 间很多,模糊性很大,使得最关注的人都开始猜测,中铝可能会在营销方面施加影响,改变潜在的营销格局和游戏规则。”上述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在政府公关之外,无论是力拓的高层还是必和必拓,都找到了以下的疑虑,作为挟持中铝修改条款的武器。

“营销格局对于矿商来说非常重要,西方企业希望,那些市场化的东西能被固化。但他们也知道,中国在追求买方话语权上意愿比较强烈。矿商不希望冒险让现有结构受到任何的潜移默化。”前述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如是解释。

对于必和必拓来说,这是不会袖手旁观的一笔交易。

三方最后30天的角力

交易方案上的漏洞,还需要市场配合。

是调整方案,还是坚持原计划?中铝力拓交易案留下的这最后30天的谜团,成为中国企业海外竞购的难得鲜活案例。

第一个重大节点发生在5月5日。当天,力拓澳大利亚公司的股价在交易公布后首度突破70澳元(约合52.24美元),力拓英国公司的股价也升至30英镑(约合45.41美元),超过中铝购买可转换债券的首批行权价(每股45美元)。

在中铝此前宣布的注资方案中,72亿美元用于认购力拓发行的A、B两部分可转换债券,分别以每股45美元和每股60美元的价格,转换为力拓的普通股。同时还可以享受9%的年息。

一直质疑力拓“为何不向现有股东配股”的声音,此刻显得不仅有理,而且有据。

一位专注于澳中的能源投资的交易人士反问记者:“换一个角度站在力拓的股东立场上,市场跌到了最低点,你的董事长和财务总监却要考虑把一部分公司卖掉,你愿意吗?”

这时,一个折中消息从英国传出:力拓或将原计划给中铝的3%-4%的可转债,转而出售给其他股东,从而将中铝的持股比例限制到15%之内。

中铝对此以沉默回应这一传闻。

这时另一个熟悉的角色也正在5月悄然登场。

“事实上,必和必拓和力拓正式洽谈差不多有一个月时间,中铝当然知道此事。”中铝海外交易团队一高层告诉本报记者,“只是必和必拓没有在媒体或者其它场合多言,它选择了直接下手。”

5月14日是另一个时间点。“这天前后,必和必拓与力拓就达成了初步协议,除了组建合资公司,力拓配股时,必和必拓也希望能大量认购。”中铝得知之后,开始被迫加速调整和沟通。

5月21日,《悉尼先驱晨报》一则消息称,中铝准备“放弃部分销售条款及获得力拓30%铁矿石产量的合同”,“愿意删除部分公司治理方面的要求,包括在新合资企业任命人员的权利”。

对此,王文福对本报记者表示:“这些猜测太多,我都不知道从何而来。但实际上,都是不确切的。”

传闻漫天飞舞之下,力拓新任董事长杜立石(Jan du Plessis)在5月期间密集接洽英国、澳大利亚各大股东。

配股是否跟进:中铝的下一步难题

虽然中铝最后获得了1.95亿美元,相当于中铝力拓交易案值1%的分手费,但是留给中铝的棘手难题并未就此结束。

6月5日发给本报记者的公告中,远在堪培拉的熊维平的表态,“我们对这一结果感到非常失望。”

熊维平也进一步表示,“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中铝公司作为力拓集团最大的单一股东,注意到了力拓集团计划实施配股融资并拟与必和必拓集团在西澳皮尔巴拉(Pilbara)地区建立合资企业的公告,我们将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

事态的发展,即包括了力拓与中铝分手后,转而寻求配股后的情势。

“比如力拓152亿美元配股,就是个摆在中铝面前的难题。如果不跟的话,作为单一大股东的地位就会被稀释,但跟的话,现在这个股价又在升高了。”上述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中铝的交易对象力拓,目前还拥有另一个敏感的身份,即中澳铁矿石谈判桌上的“急先锋”。

5 月26日起,力拓已先后与新日铁、韩国浦项制铁、中国台湾以及其它亚洲地区的钢厂,就2009新一财年的铁矿石价格达成一致。在2008年的基础上,粉矿 价格(占中国进口量的80%)只降32.95%。把坚持“降幅不应低于40%”的中钢协和中国钢企,置于进退维谷的境地。(本报记者邓瑶、鲍晖春对本文亦 有贡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81

心中的價值勝過帳面的價格蔡辰男如人生縮影的收藏心路

2011-1-3  TWM




一方乾隆玉璽,以四億八二五○萬元拍出,喚起了人們對蔡辰男藝術收藏的回憶,他曾是中國書畫最大收藏家,擁有數千件藏品,他如何走上藝術收藏之路?藝術品,帶給了他哪些感悟?

撰文‧林亞偉

蔡辰男還清所有負債,採訪時問他,「還這麼多錢,是怎麼籌出來的?」蔡辰男開玩笑說,「留一件古董就四億八了嘛。」這裡說的古董,指蔡辰男被慶豐銀行接管的一大批國泰美術館藏品中,一只清乾隆〈青玉螭龍玉璽〉。

這方玉璽是蔡辰男舊藏,也曾被收錄至《乾隆寶藪》。《典藏》雜誌總主筆陳啟正經過多方考據,終於在現藏於南京博物館的清宮舊藏之一,發現了清乾隆宮廷畫家 艾啟蒙繪製的〈八駿圖〉——其中〈八駿馬之曦馭黃圖軸〉,右上方有此玉璽的鈴印,證實了此方玉璽,確為乾隆御璽。而因為其材質與尺寸,俱為一流,製作的規 格幾乎等於象徵大清帝國皇權的寶璽。

四億八的玉璽並非最佳收藏此一考據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蔡辰男早在一九八四年,於紐約蘇富比拍賣會競得此一玉璽時,也無法確認其真偽。

蔡辰男回憶,「乾隆章大大小小上千個,我也不知道真假,我就相信蘇富比。直到後來,專家找出了南京博物館裡面一幅畫,有蓋這方章。運氣好壞很重要,我買回 來也是當作半真假。」他加了這樣一句話,「所以你說眼光有多好,那都是騙人的!」蔡辰男的自謙,掩蓋不了當年收藏時的豪氣。一九八四年,這方璽印以約合新 台幣一百萬元的代價購得。經過了二十六年,在二○一○年六月二十六日,宇珍國際拍賣的「慶豐銀行珍藏專拍」裡,身價已達四億八二五○萬元,四八一倍的漲 幅!更在當時創下全球印璽類的拍賣紀錄。蔡辰男的弟弟寒舍餐旅集團創辦人蔡辰洋在接受《今周刊》採訪時證實,這方玉璽是他所拍下。

蔡辰洋說,「一方璽抵兩棟帝寶!」而拍賣前,蔡辰男根本忘了自己曾擁有這方玉璽。「我有幾千件怎會記得,人家告訴我,才想起來。這一件我認為還不是最好 的,最好的是一些佛陀,還有明朝的畫。」在慶豐銀行珍藏專拍前,接管慶豐銀行進行資產拍賣的金管會,還先讓故宮優先挑選裡頭的文物精品。而故宮當時卻看走 眼了,這方印璽,就這樣流入拍賣會。

其實,十信案後,故宮由當時的副院長江兆申率領的小組,已早早將國泰美術館如文徵明等名家大作,眼明手快地挑回了。蔡辰男有些惆悵、也有些歡喜地說,「我國泰美術館裡面最好的一批,都在故宮。」

熱愛收藏卻能不藏私

蔡辰男的藝術收藏始於三十五年前,是國內最早投入收藏的企業收藏家。在十信案前,他就捐出四十七件近現代書畫名家的作品給故宮。已逝的前故宮院長秦孝儀便 以,「自古蓄集寶玉之家率皆珍祕自賞。近世以還,通情達化、豁然不為物役者,則每以文物出自先民,吉光片羽,必欲護持什襲,為公眾之所共有共享,是以藏家 高懷,莫不慨然謂為欣於所遇,暫得於己,進而破私為公,比比然也……。」盛讚蔡辰男願意將精心收藏與大眾分享的情懷。

這四十七件作品,有書法,有名畫。書法名家包括了曾國藩、翁同龢、吳昌碩、康有為、羅振玉、梁啟超等;名畫作者包括了吳昌碩、陸恢、倪田、黃賓虹、齊白石、徐悲鴻、傅抱石等,許多是當前收藏市場上,深受眾人追捧的大藝術家。

蔡辰男於一九七七年,就成立國泰美術館,是全台第一家私人收藏規模最大的美術館。他贈畫,開美術館,出版畫冊,例如國泰美術館的六冊《廖繼春畫集》,就是最重要的廖繼春作品著錄。

蔡辰男是因經營台中招牌響亮江浙餐廳「沁園春」的蔣家生意虧本,透過台中長億集團創辦人楊天生的介紹,將一批對聯轉手蔡辰男。蔡辰男請黃君璧協助挑選了其中一百副對聯,從此開啟收藏之路。

在台灣本土油畫家裡,蔡辰男最愛廖繼春。最初廖繼春作品,一號才一千元。蔡辰洋記得,「我大哥是請廖繼春到他淡水的別墅作畫,家裡的廖繼春畫作,是一綑一 綑的。」而蔡辰男這樣形容上癮的自己,「從此之後我就有興趣了。就像人家帶你上酒家,去了一次就想再去,沒去過不會想去的。」在三十年前,蔡辰男就把這門 最極致的消費,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大量收藏,是一次幾十件、上百件的廣納百川。只要是好東西,金錢不是問題。他大量收藏的一九七○年代,正是中國文革時 期,不少中國倖存的文物,透過各種管道快速流出海外,蔡辰男正是其中的大買家。尤其,蔡辰男最鍾愛中國近現代書畫與佛陀,件件身價非凡,總量收藏達數千件 之多。

從最初購藏對聯時,到迅速蒐羅天下精品,蔡辰男的心態逐漸蛻變。尤其,他贊助社會上的各項活動,是當時企業界少有的大手筆。從出資成立台北愛樂交響樂團,到國泰女籃隊、國泰美術館;甚至還成立出版社,印了一套百科全書。

由此觀之,對照當前許多出手闊綽的豪富,他們的收藏,也正如秦孝儀所感嘆的:「自古蓄集寶玉之家然率皆珍祕自賞。」蔡辰男,他走的路不一樣。

漸漸的,蔡辰男愛上了藝術品;收藏,是一種疾病,也是一種治療。國泰美術館成立,他舉辦了收藏展,展出包括吳昌碩、齊白石等名家的精品。隔年,又舉辦「西班牙二十世紀名家畫展」。而從國泰美術館的典藏畫冊裡,不難一窺其收藏之廣之精。

在中國近現代名家裡,蔡辰男最鍾愛傅抱石,他的傅抱石收藏傲視全球。在他捐給故宮的四十七件作品裡,也有三幅傅抱石的作品,分別為︿雪意圖〉、︿換鵝圖〉 與︿橫箏仕女〉。現在傅抱石市場多嚇人呢?一○年十二月的香港佳士得秋拍,傅抱石的一幅立軸的︿琶琵行〉,以七○○八萬港元成交,創下了傅抱石作品的世界 拍賣紀錄。

只是喜愛 增值只是副作用談到心中最愛的傅抱石,蔡辰男一生的收藏體悟就流露出來了,「我是因為喜好而買古董、買書畫的。如果你看當年的玉璽從一百萬元變四億元,就 跳進來以投資報酬為目的;其實只看最成功的那一件是不準的,有很多是沒有漲的。」蔡辰男當年收藏,在十信案後,遭政府沒入,為了還債而抵押、拍賣籌款,一 件件的心頭愛,逐漸遠離他而去。但現在他不以為意。他開心的是,他一生收藏的精華,其實進了全球五大博物館之一的故宮。

未來,故宮展品中,收藏經歷上著錄有「辰園珍藏」,或是「蔡辰男收藏」等,正是他在藝術收藏上的心血結晶。他的藝術收藏,從最早的捐贈,再到後來因為受十 信案牽累而遭沒入,蔡辰男的心態也變了。「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從喜好而收藏,到慶幸收藏品能收藏於故宮,為公眾所欣賞,蔡辰男深得這八字箴言。

(本文與《典藏投資》一月號共同刊登)舊藏的清乾隆《青玉螭龍玉璽》,因為拍出了4億8250萬元的天價,在2010年6月創下印璽類的世界拍賣紀錄。迄今,仍保持印璽類拍賣榜單上的第二高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23

名人品味》收藏田黃三十年 市值高達十億元 世界第一!陳國和見證歷史的玩石人生

2011-4-4  TWM




珍貴而稀少的田黃,是古代帝王送給臣子作為嘉獎的禮物,但隨著歷史演進,田黃散落在世界各處,陳國和收藏了百餘件田黃,不僅見證了明清時代的歷史,更豐富了他的人生。

撰文.許瀞文 攝影.吳東岳淡出經營權、退居日盛企業集團總裁的陳國和,今年初春之際,在收藏界引發一陣騷動,他秀出收藏三十年、共一百三十六件的田黃,市值高達十億元,堪稱世界第一。

收藏品價格漲超過百倍

近 年屢創中國文房拍賣天價的田黃,比鑽石、翡翠還稀有,陳國和情有獨鍾,收藏田黃多年至今,數量、質等堪稱世界第一。開幕當天「寒舍主人」蔡辰洋、立法院長 王金平、國民黨前主席吳伯雄等人都前來朝聖。承展的國立歷史博物館表示,「不敢說是絕後,但一定是空前。」不同於翡翠、鑽石的高知名度,田黃對許多人來說 相當陌生。田黃是一種壽山石,從山上滾落到田中,經過數千萬年的演化,吸收土壤中的礦物質,成為各種不同的顏色,當中又以黃色最尊貴,獨產於中國福州。因 為硬度只有二至三度,還有中國「軟寶石」之稱,因為田黃石「無根而璞、無脈可尋」,所以特別珍貴,因此有「黃金易得、田黃難求」的說法。

年 輕時就喜歡蒐集玉石的陳國和說,「玉石種類太多,有時難分真假,因緣巧合下,經友人介紹田黃,一看就覺得特別投緣,且只產於明清兩個朝代,考究容易,數量 又稀少,轉而開始蒐集田黃。」國立藝術大學兼任講師吳金洋強調,壽山石是一種資源稀少產品,已經越來越少,尤其是田黃,幾近絕產,當初大家不斷挖掘田黃的 那片地,現在中國政府已經把它蓋成公園,福州這個地方,要挖到田黃機率幾乎等於零,而陳國和的手中居然有百餘件田黃,市值超過十億元。

吳金 洋指出,田黃是中國人獨愛的印石,大多都是北京、故宮、上海博物館等有收藏,但數量不多,在中國經濟尚未崛起前,田黃價格不算貴,大概百來萬就買得到。自 從二○○三年中國經濟迅速起飛後,收藏家變多了,田黃變得又貴又難買,陳國和驕傲地說:「從當初開始收藏到現在,粗估價格增加兩個零。」藝術無價,再貴也 不賣怕不怕買到假貨?陳國和說,他背後有個顧問團,包含已故的名篆刻家王北岳、寒舍主人蔡辰洋,都是他智囊團兼好友,買東西前大家會先討論、交流,不怕買 到假貨。

花了三十多年時間,收藏百餘件田黃,大多是陳國和從拍賣場買回來的,也有些是拿自己心愛的珍寶和別人「以物易物」,像他就曾經拿齊白石的字畫、顧景舟的茶壺,去跟收有田黃的收藏家交換。

當中有個被雕刻成雙魚造型的田黃,是屬於田黃中等級最高的,稱為「田黃凍」,質地清澈可透過光,是陳國和最喜歡把玩的田黃。

陳 國和笑著說,因為自己是雙魚座,看到這個就決定要買下來,託朋友到香港拍賣場搶標,自己則與朋友現場手機連線,不管價格多少,一定要得標,到最後終於把心 愛的雙魚田黃帶回家,價格多少?陳國和笑著說:「這是藝術品,藝術無價啦,講到錢就俗氣了。」除了雙魚田黃凍,陳國和最愛還有一個平頂方章,這個方章不僅 有明末清初名家加持,質地透明,還重達二二三克,是少數方正的田黃。陳國和說:「這個方章是田黃中難得的極品,因為形狀方正、雜質少,給我五億元,我也不 會賣!」

珍品出借辦展推廣藝文

除了自己本身收藏,陳國和也樂於和其他人分享,他說:「只要有親朋好友結婚,我都會送上蒐藏的印石,印章上並刻好夫婦的名字,變成一種永恆的紀念。」曾經送過芙蓉石、白荔枝、壽山石、白芙蓉對章等,現在的價值當然也增加不少。

如 果有天寶貝女兒關穎出嫁,是否也打算送一個田黃、刻上名字給女兒,當作祝福呢?陳國和笑說:「我送給她知識,知識就是力量,她會更有智慧、勇氣去面對人 生。」這次之所以捨得將珍藏的田黃拿出來與大家分享,陳國和說,他希望能多培養台灣年輕人的藝術氣息,他發現有很多台灣人連歷史博物館都沒踏進來過。史博 館也與不少學校合作,邀請全校同學一同來看展覽,讓更多年輕人認識歷史文物,從了解古物中得到知識。

陳國和說,雖然自己本身是企業家,父親是建築師,女兒關穎在娛樂圈發展,三代都從事不同工作,但唯一不變的是對藝術的執著與熱愛。

陳國和

現職:日盛企業集團總裁、日盛金控名譽董事長經歷:日盛金控董事長、工商建研會理事長收藏成績:資歷達30年,為清翫雅集成員,以田黃、茶壺、鎏金佛和古玉收藏最具系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76

打印字号收藏 [RSS]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更多 德克士转型再进京 顶新集团发力餐饮连锁

http://www.21cbh.com/HTML/2011-6-23/3NMDAwMDI0NjE3NQ.html

当肯德基与麦当劳把目光转向二三线城市时,一直重点经营二三线城市的德克士却改头换面重新杀回了一线城市。

近日,德克士的第五代店“新舒食概念店”落户北京,这是该品牌在北京市场上几进几出之后的新一轮尝试。在顶新集团把连锁餐饮定位成新的支柱性业务后,德克士再次重振旗鼓进军一线城市。

尽 管在国内已经拥有1200家门店,与麦当劳不相上下,但对于德克士来说,一线城市仍然几乎等于空白。此番再度入京,顶新集团给德克士定下的目标是,拿下一 线城市,到2030年全国门店达到一万家。据德克士官方资料显示,目前德克士在北京只有2家门店,上海7家,广州1家。

目前,顶新集团旗下的连锁餐饮品牌除了德克士之外,还有康师傅私房牛肉面馆。后者自2006年7月开出首店之后,目前已在一二三线城市共计开设72家门店,成为顶新集团继德克士之后的第二张餐饮王牌。

据顶新集团透露,在其目前年均约750亿元的销售额中,德克士、康师傅私房牛肉面、全家便利店的营业额是90亿元。在未来20年,顶新集团希望这部分收入可以占到其总收入的一半。

再度进京

重回京城故地,德克士一改往日旧貌,其新店定位为“东方舒食追求”。在这个第五代门店里,餐厅经营的产品不再见传统西式快餐的薯条、汉堡和碳酸饮料,而是更多强调米饭、蔬菜、豆浆、茶饮料等。

顶新集团董事长魏应行表示,今年还会在北京再开2家新店,同时深圳也会有1家新店开张。此次进入一线城市的门店都是直营,等成熟后会开放加盟。

1996年,顶新集团收购了来自美国的快餐品牌德克士。不过,与麦当劳、肯德基在一线城市接连攻城拔寨的势头相比,德克士并没能在北上广等地找到自己的舞台。在与麦当劳、肯德基的竞争中,德克士难止亏损。虽是遍地开花,却是遍体鳞伤。

两年后,德克士的54家直营店亏损上亿,不得不逐渐退出北京、上海等市场,转而经营二三线城市。然而,就是在这块尚未被完全开发的区域里,德克士开始迅速生根扩张。

目前,德克士已经进入到国内382个城市,在五年前扭亏为盈之后,现在其年营业额超过30亿元人民币。在现有的1200家门店中,直营店占到10%,加盟店为90%。

尽管如此,对于德克士以及顶新集团来说,一线城市的市场吸引力始终挥之不去。

2005年,德克士首次重返北京,但却依然是乘兴而至,失望而归。接下来几年里,在麦当劳、肯德基相继在北上广三地落地生根之后,德克士在一线城市的成绩几乎等于空白。据德克士官方资料显示,目前德克士在北京只有2家门店,上海7家,广州1家。

德 克士表示,在过去15年的时间里,德克士的门店从第1家到第1000家,现在已经到了进入一线城市的时候。不过,这一次的尝试不会继续原来西式快餐的模 式。魏应行表示,德克士不想做行业里的老三,要与西式快餐有区别,此次新店打造“东方舒食”概念就是要有别于麦当劳和肯德基。

第二航母

如果说上一个20年,康师傅方便面、茶饮料、饼干等产品撑起了顶新集团在内地的业绩,那么下一个20年,连锁餐饮和便利店将会是其第二艘航母。

行业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内地快餐产业市场每年的规模已近万亿元,并正以年平均18%的成长率急速扩大,庞大的市场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快餐品牌进入。

一 时之间,除了麦当劳与肯德基这两个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名字,赛百味、真功夫、乡村基等多个外资、民营连锁餐饮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相继开始了更为深入的竞争。今 年初,赛百味已经超过麦当劳成为全球最大的快餐连锁公司,而这位“新科状元”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在中国市场上大举扩张,追赶麦当劳和肯德基。

面对各路资本对连锁快餐行业如火如荼的投资之势,已经凭借德克士在二三线城市站稳脚跟的顶新集团想要更多。

顶新集团表示,未来德克士和康师傅私房牛肉面馆将是其快速抢攻内地餐饮市场的王牌。在顶新集团近年来年均约750亿元的销售额中,德克士、康师傅私房牛肉面、全家便利店现在的营业额是90亿元,未来20年,顶新集团希望这一块的收入可以占集团总收入的一半。

目前,顶新集团旗下的连锁餐饮品牌除了德克士之外,还有康师傅私房牛肉面馆。后者自2006年7月开出首店之后,已在一二三线城市共计开设72家门店,成为顶新集团继德克士之后的第二张餐饮王牌。

根据顶新集团的计划,今后,德克士、康师傅私房牛肉面馆、全家便利店将分别以每年150-200家、100家和300-400家的速度扩张。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巩固在连锁餐饮行业的实力,顶新集团还已经与日本最大盖饭连锁餐饮品牌吉野家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并计划于5年内在国内开出1000家门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68

重磅收藏:投資大師箴言錄合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d4888a0100vdgw.html

索羅斯、巴菲特、彼得-林奇、保羅-瓊斯……投資大師們的箴言名句是他們投資人生的結晶,是每一位成長中的交易者和投資者的良師。我們將這些名言佳句蒐羅到一處,讓閱讀成為與大師們面對面的交談。

乔治-索罗斯喬治-索羅斯

  我的特殊之處在於我沒有特殊的投資風格,更準確地說,我會嘗試根據不同的環境來改變我的風格。

  普遍的看法是,市場永遠是正確的。我採取反面的立場。我假設市場永遠是錯誤的。即便我的假設偶爾會錯,我可以將它用作一種「工作假說」(working hypothesis)。大部分時候逆趨勢而動都會受到懲罰,只有在拐點的時候才會獲得回報。

  我們(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試圖抓住新趨勢的早期階段,在後期階段,我們試圖抓住趨勢的反轉。因此,我們的做法傾向於穩定市場而非動搖市場。我們這麼做並非一種公共服務,這只是我們賺錢的風格。

  唯一能夠傷害我的是,我的成功鼓勵我回到童年時期對全知全能的幻想。但只要我繼續參與金融市場,這就不可能發生,因為市場不斷提醒我自身的侷限性。

  投資中最難判斷的一點就是什麼風險水平是安全的。

  不幸的是,越是複雜的體系,出錯的概率就越大。

  機構投資者的問題在於,他們的表現通常是通過相對於同行的水平來衡量的,而非某種絕對標準。這就使得他們成為嚴格意義上的趨勢追隨者。

  普遍被接受的看法是,市場永遠是正確的,即市場價格傾向於精確地提前反映未來的進展,即便當這些進展尚不明晰的時候。我的基本看法恰恰相反,我認為市場價格永遠是錯誤的,因為它們代表了一種對未來帶有偏見的錯誤理解。

  如果非要我歸納一下我的實際技能,那我會用一個詞:逃生。運作一隻對沖基金充分利用了我的逃生訓練。

  我之所以富有,僅僅是因為我知道自己什麼時候錯了。我基本上是靠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而屢屢大難不死、存活至今。

  股市泡沫並非憑空而來,它們在現實中有著堅實的基礎,但這個現實是被一種錯誤觀念所扭曲的現實。

  一旦我們認識到有缺陷的理解就是人類的處境,那麼犯錯便沒有什麼可恥的,可恥之處在於我們不能改正錯誤。

  金融市場往往是不可預測的,因此我們必須做幾手準備、考慮到多種情況。

  重要的不在於你判斷正確還是錯誤,而在於當你正確的時候你賺了多少錢、當你錯誤的時候虧了多少錢。

  市場永遠處於不確定和變遷之中,忽略那些顯而易見的所謂機會、把賭注壓在意料之外的事情上面,這樣才能賺錢。

  如果投資成了娛樂,如果你從中得到樂趣,那麼你可能根本掙不到錢。真正的投資是乏味的。

沃伦-巴菲特沃倫-巴菲特

  告訴你我為何喜歡香煙行業——成本只有1美分,但能賣1塊錢,吸煙上癮,而且煙民有極強的品牌忠誠度。

  我們長期以來感到,股市預測的唯一價值就是替算命行業做廣告。即便現在,查理和我依然相信,短期的市場預測是有毒的,應該鎖在安全的地方,遠離孩子,以及那些在市場中表現得像孩子一樣的成年人。

  股市是一個財富再分配的場所,錢從頻繁進出者的口袋轉到耐心者的口袋裡。

  如果你是投資者,你關心的是資產如何表現;如果你是投機者,你一般只關注標的的價格怎麼走。

  我總試圖尋找那種白痴都能經營的好公司的股票,因為遲早會有一位白痴來掌舵。

  給孩子留多少錢合適呢?最好是讓他們感覺足以拿這些錢來做點什麼,而不是多到讓他們感覺自己可以什麼都不用做——1986年接受《財富》採訪時如是說。

  以合理的價格買入一家很棒的公司,要遠遠好過以很棒的(很低的)價格買入一家合理的(一般的、尚可的)公司。

  你一生中只需做很少幾件正確的事情,只要你不做太多錯誤的事情。

  我們認為,將那些頻繁交易的機構稱之為「投資者」就好像把頻頻發生一夜情的人許為「浪漫」一樣。

  人類似乎有某種頑固不化的本性,喜歡把簡單的事情搞複雜。

  風險是上帝的遊戲的一部分,對個人和國家皆然。

  在我所認識的億萬富翁中,金錢只會讓他們暴露出基本特性。如果他們原來就是蠢貨,那麼現在也只是擁有億萬財富的蠢貨。

  永遠別指望賣上一個好價錢,如果你的買入價足夠有吸引力,那麼即便賣出價格馬馬虎虎,你也能夠獲得不錯的回報。

  一個人贏得好名聲需要20年,變成聲名狼藉只需5分鐘。如果你想清楚這一點,你做人做事就會有所不同。

  只有在退潮之後,我們才會發現誰在裸泳。

  在商業世界,從後視鏡永遠比從擋風玻璃看得更清楚。

  最好與比你強的人交往。找那些為人處事比你強的人做夥伴,這樣你也會被潛移默化。

  很久以前,牛頓發現了力學三定律,這是天才的發現。但牛頓沒有投資天賦,他在「南海泡沫」中巨虧。他後來自嘲道:「我會計算星辰的運行,卻不會計算人 們的瘋狂。」若牛頓沒有因虧損遭受精神創傷,也許他很可能發現「力學第四定律」:對於整體投資者,回報與運動速度成反比。

  我從未試圖在股市上賺錢。我購買股票時抱著這樣的假設:明天股市就要關閉,五年之內不會重新開市。

  我們只是試圖做到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我們對過程的享受遠遠超過結果。

  我一直都知道我要成為富人,對此從未懷疑過。

  習慣之鎖鏈起初毫無感覺,想掙脫時它已牢不可破。

  只有當投資者不明白自己在做什麼的時候,才需要大範圍的分散投資。

  公眾意見調查不能代替思考。

  只應該買這樣的股票——如果股市休市十年,你將非常樂意一直持有。

  將市場波動視為你的朋友,不要把它當成敵人;從大眾的愚蠢中獲利,而不要參與其中。

  投資的第一條原則是千萬別虧錢,第二條原則就是千萬別忘記第一條。

  風險來自於你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

  如果你不願意持有一隻股票10年,那麼就連10分鐘都不要持有。

彼得-林奇彼得-林奇

  過去30年,股票市場逐漸被一群(a herd of)專業投資者所主導。與普遍看法不同,我認為這可以讓業餘投資者更容易賺錢。你可以通過忽略這群人(herd)來戰勝市場。

  「彼得的原則」選摘1)不要投資於無法用蠟筆畫出來的理念(idea);2)你無法從後視鏡窺見未來;3)並非所有普通股都一樣普通;4)在商業中, 競爭永遠沒有佔絕對主導那麼健康;5)如果連分析師都已感到厭倦,買入時機到了;6)除非你是做空者或尋找富婆的詩人,悲觀沒什麼好處。

  一個屢試不爽的投資技巧——等大家對某行業的的普遍看法從「糟糕」變成「惡化」,然後買入該行業中最強的個股。

  買一隻股票,按理說你應該瞭解它的行業和它在行業中的位置,以及它在衰退中的表現如何等。

  一家公司辦公場所的過分鋪張奢華與管理層不願回饋股東的心理是直接成正比的。

  定期投資。

  永遠不要愛上一隻股票,要時刻保持頭腦開放。

  你不應只是選出一隻股票——你要先做功課。

  你應該投資多支股票,因為在你選出來的每5支股票中,有一支將會很不錯,有一支將會很爛,其他3支馬馬虎虎。

  虧錢可能只是一會兒,賺錢卻需要很長時間。

  一個善於投資的人,往往10次有6次判斷正確。你絕不可能10次裡正確9次。

  避開熱門行業的熱門股票,冷門、無增長行業中的好公司向來是大贏家。

  觀察敏銳的業餘投資者能夠遠在專業投資者之前發現高增長的公司。

  所有人都有在股市中賺錢的智力,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這個胃口。如果你容易在恐慌中賣出股票,那麼你應該徹底避開股票和股票基金。

保罗-琼斯保羅-瓊斯

  我相信在市場的拐點處最容易賺錢。所有人都說,如果你試圖去判斷頂部或底部,你會被殺死,因此你應該賺趨勢中段的錢。然而12年來,我一直錯過中段行情,但我在頂部和底部賺了很多錢。

  如果一個頭寸與我的判斷相悖,我就出局;如果它與我的判斷一致,我就繼續持有。風險控制是交易中最重要的東西。如果一個虧損頭寸讓你感到不舒服,解決辦法很簡單:賣出,因為你總有機會再進來。

  不要逞英雄,不要有自我,永遠質問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永遠不要感覺沾沾自喜,一旦這麼做,你就死定了。

  我知道,要想成功,我必須時刻如履薄冰。

  不要想著賺錢,想著保護你所擁有的。

  智力資本將永遠戰勝金融資本。

  從交易角度來講,成功的秘訣是對信息和知識有不知疲倦的、無法自拔的渴望。

  交易的第一要義是穩固防守,而非猛烈進攻。每天我都假設我的每個頭寸都是錯誤的。

吉姆-罗杰斯吉姆-羅傑斯

  大宗商品的價格永遠不會跌到零。投資商品期貨與投資股票不同,股票代表你持有一家公司不可見的一部分,而任何公司都可能破產。

  成功的投資意味著,當東西很便宜時、當一切都受到壓抑時、當所有人都氣餒沮喪時,你要提早進入。如果想發一筆橫財,那麼你就真的需要在絕望的時期入場。

  年復一年,指數型被動投資一直都跑贏積極管理型投資。

  如果你從公司總裁那裡獲得內幕消息,你將虧掉一半;如果你從董事長那裡獲得消息,你將虧光你的錢。

  在投資領域,4年低點通常不是底部,10或15年低點才是。

  大宗商品每二三十年就有一輪牛市。

  學習投資首先應該學會,除非有必要採取行動,否則什麼都不要做,徹底不作為。

约翰-保尔森約翰-保爾森

  一般來講,當風險很高的時候,我們應該降低倉位或徹底退出交易,但同樣重要的一點是,不要讓自己陷入恐慌。

  《史上最偉大交易》一書總結出約翰·保爾森成功8大秘訣:1. 勿從眾;2. 泡沫破裂前想好退出策略;3. 關注債市,它比股市更有預見性;4. 花時間瞭解CDS等新投資品;5. 給自己買保險(期權);6. 別忘記過去;7. 任何交易都非永恆,所以別愛上你的投資;8. 選時決定一切,運氣提供幫助。

约翰-邓普顿約翰-鄧普頓

  牛市在悲觀中誕生,在懷疑中發育,在樂觀中成熟,在欣快中死亡。

  在英語中,代價最高昂的6個字是「這次不同以往」。

  如果你不自我中心,你將獲得學習的機會。(振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01

整理与分享——收藏篇《巴菲特智慧结晶1》 心悦向日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64b5010102dzz0.html

巴菲特認為,投資者買股票就是要投資該公司。買一隻什麼樣的股票,比什麼時候買股票要重要得多。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1985年 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說,就他的個人經驗和觀察來看,雖然一家上市公司的好壞與公司管理層的努力、才能有關,但如果要創造出優異的投資報酬率,與該公司的 原本質地密切相關。如果要一位著名管理專家去管理一家不具備發展前景的公司,往往很難扭轉乾坤。通俗地說,你劃的是怎樣的一條船,比你怎樣去劃船更重要。與其把許多精力放在漏水的破船上堵漏,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去換一條好船之上。

 

巴菲特舉例說,19857月伯克希爾公司準備停止紡織事業運營的經歷,就是這方面的一個典型事例。

 

他說,當21年前巴菲特有限公司買下伯克希爾紡織公司的控股權時,當時該公司的賬面價值大約為2200萬美元。雖然當時的全部業務都是紡織業,可是由於公司的盈利能力不強,所以該公司的內在價值要遠遠低於賬面數字。而在此以前的9年中,也就是伯克希爾公司和哈撒韋公司兩家公司合併經營期間,一共創造了5億多美元的營業收入,可是最終卻發生了1000萬美元的經營虧損。雖然也有獲利的年份,但總的來看是進一步、退兩步。

 

巴菲特當初在買下伯克希爾紡織公司時,美國北部的大部分紡織企業都已經倒閉了,只是因為南部的一些紡織企業沒有工會組織工人罷工,相對來說競爭優勢更強一 些。但從宏觀形勢看,整個紡織行業不景氣,所以有許多人建議巴菲特不能購買這樣的公司;或者,買下這樣的公司後要早做打算,預先想好下一步該怎麼辦。

 

巴菲特檢討說,當時他抱有一種僥倖心理,認為如果該公司能夠找到一位非常能幹的明星經理人,或許就能扭轉乾坤也說不定,至少也會改善運營狀況的。於是當時就挑選了肯·大通(Ken Chase)負責這項工作。巴菲特說,肯·大通確實是個人才,並且他和後來接任他的卡斯帕羅夫(Garry)兩人配合得非常好,可是由於整個行業在走下坡路,伯克希爾紡織公司的經營狀況依然沒有好轉。

 

1967年,巴菲特利用伯克希爾紡織公司的一部分盈利,加上該公司削減庫存、減少固定資產投資、催收應收款所收取的大量現金進入保險行業,購買了國家產險公司(National Indemnity),算是對整個公司經營戰略的一次重大轉移。

 

回過頭來看,當時的這一決策非常正確。如果在紡織公司這棵樹上吊死,伯克希爾公司也就不會有後來的輝煌業績了。因為歸根到底,「時勢造英雄」,這就是巴菲特上面所說的與其把很多精力放在彌補破船的漏洞上,不如重新換一條好船。當時的伯克希爾紡織公司雖然在肯?大通領導下營運狀況大有改善,但平心而論,整個公司從來就沒有從紡織業務上賺到什麼錢,至多只能說是苟延殘喘而已。

 

隨著紡織行業越來越不景氣,伯克希爾公司不得不開始多元化經營戰略。而多元化經營戰略的開展,又使得紡織業務在伯克希爾公司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小,只是因為以下幾項原因,才不得不繼續保留紡織業務,但要想從它身上賺錢顯然已經不可能了:

 

   克希爾紡織公司在當地是一個重要企業,並不是說關門就能關得掉的。

   公司管理層面對困境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客觀上延長了企業壽命。

   公司員工體諒企業困難,積極配合公司管理層應對困難局面。

   公司經營雖然困難,但這時候還能產生穩定的現金流收入。就好像一個人雖然已經奄奄一息,但總算還有一口氣,不忍心見死不救一樣。

 

巴菲特說,正是因為上述原因,伯克希爾紡織公司依然得以保留了下來。但巴菲特承認,當時的他有些優柔寡斷,尤其是事後證明上述第④點是錯誤的。

 

他說,雖然一年之後的1979年伯克希爾紡織公司的獲利狀況還不錯,但之後卻耗用了大量資金,這種情況在1985年以前變得越來越嚴重,令他對該業務經營下去也不是、破產倒閉也不是,左右為難。在此期間,肯?大通和卡斯帕羅夫雖然絞盡腦汁,又是重新規劃產品線、生產流程、銷售渠道配置,又是大手筆地併購同行,希望能東山再起,但到最後全都是前功盡棄,沒有一點收穫。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1985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說,據美國《商業週刊》雜誌報導,1980年以來的5年中美國一共有250家紡織企業破產倒閉,其實他對這一行情是非常瞭解的,只是因為自己不能客觀地看待事物,才導致在這方面栽了跟頭,不斷吸取教訓,可是到最後教訓越來越多。如果能早一點看到美國的紡織行業在全球缺乏競爭力,早點關掉該公司就好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34

整理與分享——收藏篇《巴菲特智慧結晶2》 心悅向日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64b5010102dzz1.html

巴菲特認為,投資者買股票就是要投資該公司。所以他認為,無論購買多少股票,都要把它看作是購買該上市公司的一部分。換句話說,投資者以投資還是投機心態來買股票,兩者的操作是完全不同的。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2004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說,他當年對伯克希爾公司所有市場價值超過6億美元的股票列出了一張表。看過這張表的人或許會認為,這些股票是根據技術分析、別人的建議或者投資獲利來操作的,其實,他和查理·芒格根本就不理會這些東西。他們投資股票,完全是從企業所有者角度去看問題的,這和單純的炒作股票有非常大的區別。

 

巴菲特說,自從他19歲時讀了老師格雷厄姆所寫的《聰明的投資者》一書後,幾十年來一直是這樣做的。而在此以前,他對投資實際上沒有一點概念。

 

他舉例說,截至2004年,伯克希爾公司最主要的4個投資項目即美國運通公司、可口可樂公司、吉列公司、富國銀行,一共在它們身上投資38.3億美元成本,買入時間從1988年到2003年不等,平均買入日期是19927月。截至2004年末,伯克希爾公司持有這些股票的平均時間長達12.5年。2004年,伯克希爾公司按照持股比例一共從這4家公司身上得到12.2億美元的紅利分配。

 

從巴菲特的眼光看,吉列公司和富國銀行雖然因為認股權成本隱含不計的原因,內在價值有些高估了,但與此同時,可口可樂公司也提列了一筆非經常性損失,所以兩者算是「扯平」了。從這一點上看,伯克希爾公司當初累計投資38.3億美元,2004年能獲得12.2億美元收益,這個數據已經相當令人滿意了。

 

更不用說,伯克希爾公司從這4家公司身上所得到的盈餘分配,幾乎每年都在穩定增加的,這更令人喜出望外了。

 

截至2004年末,伯克希爾公司累計從這4家公司實現的盈餘分配已經佔當初投資總成本的31%;所分配的現金股利也在同步增長,2004年達到4.34億美元。這說明什麼呢?在巴菲特看來,這就是以投資態度持有上述股票所得到的應有回報。如果以投機者身份來對待,持股時間就不會有這麼長,更談不上繼續持股不動了。

 

即使換個角度,也就是投資者最關心的股票價格變動看,也是如此。自從伯克希爾公司買入上述股票後,由於本益比不斷增加,上述4家公司股票價格的上漲幅度雖然在個別年份與企業本身經營狀況不相吻合,可是總體來看,股價上漲幅度還是高於業績增長幅度的。

 

也就是說,如果投資者不像巴菲特這樣過於關注上述股票的內在價值,而只是關注它們的股價變動情況,這種長期持股同樣會取得豐厚的獲利回報。相反,如果投資者從投機心態看問題,不能堅持長期投資的話,這樣的豐厚回報也就失之交臂了。

 

巴菲特一再強調,伯克希爾公司賬面上的投資獲利,如果一定要根據會計期間進行劃分,這種做法實際上並沒有任何意義。伯克希爾公司絕對不會為了要讓賬面上好看一些就去賣掉那些股票,從而違背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念的。

 

關於這一點,巴菲特幾乎每年都要表明他的這一觀點。例如他在伯克希爾公司2002年 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說,無論整體收購一家公司還是購買該公司的一部分股權,伯克希爾公司都會從所有者身份來考慮問題的。那麼,具體到某一家企業而言,巴 菲特又是如何來考慮這個問題的呢?他說,在大多數時候,購買某個企業的部分股權是一種「比較便宜的選擇」,所以你會在伯克希爾公司的資產組合中看到股票投 資佔大多數;可是如果整體收購和部分擁有股權兩者評估出來的內在價值差不多,伯克希爾公司會「強烈偏愛擁有一整家企業」。

 

一般認為,巴菲特之所以會有這種想法主要有三點原因:一是因為既然該企業物有所值,那麼當然是這樣的投資越大越好;二是從會計納稅角度看,整體收購企業有 利於節稅、避稅、推遲納稅;三是整體收購某企業,伯克希爾公司可以通過控股該公司行使所有者權力,保證該企業按照伯克希爾公司的經營理念繼續前行。

 

當然,上面所說的前提都是兩者內在價值差不多。巴菲特說,如果購買部分股權比整體收購更便宜,它們就會傾向於前者;如果某種特定債券足夠吸引人,伯克希爾公司也會優先考慮投資這些債券。這方面比較典型的是,2002年巴菲特根本不考慮市場經濟狀況如何,就大筆買進符合上述條件的債券,並且希望這樣的投資規模越大越好。

 

不過話說回來,無論整體收購企業還是擁有部分股票、購買債券,伯克希爾公司的這些舉措都是從長期投資角度來對待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35

收藏好股的理念不會改變 牽牛星李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fce9290102e656.html
   收藏好股的理念不會改變

                             ------答雪球財經網記者王吉陸問

               

                    李 劍

   

    王:李劍老師,您好,上個月在上證巴菲特跟您見過面,隨後我給您電話,希望 對您做一個採訪,聊聊您的投資理念,後來我在您的博客上看到這一篇《做好股收藏家》http://blog.sina.com.cn/s /blog_5efce9290100cd6z.html,已經比較系統地闡述了您的投資理念,不過這篇文章是5年前寫的,不知5年來您的想法有沒有一些 改變,我順著這篇文章的思路提了一些問題,希望得到您的解答。

                                           謝謝!

 

    問1:這一篇《做好股收藏家》比較系統地闡述了您的投資理念,不過這篇文章是5年前寫的,現在您的想法是否有一些改變?

    答:主要思想也就是要收藏優秀企業的理唸完全沒有改變,只是對消費壟斷型企業的收藏想法更強烈了一些、對行業的選擇更嚴格了一些。

 

    問2:這篇文章濃縮到最短就是「嚴格選 、隨時買 、不要賣」,而「隨時買」和「不要賣」我認為是操作策略,所以核心還是「嚴格選」,歸納一下您文章的觀點,就是看三點:1,擁有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2, 這種優勢能不能形成極強的盈利能力;3,優勢和盈利能力能不能長期保持。對於第一點,您文章中總結了六種優勢,5年過去了,您對這六種優勢是否有修正?是 否有新的經驗總結?

    答:對於「嚴格選 、隨時買 、不要賣」這種投資策略,我當時已經特別指明了那只是針對年輕工薪階層的投資建議,並非是針對專業投資者和機構的。其中的「隨時買」不考慮複雜的估值和價 格問題,而是採用每月都用工資獎金的20%堅持不斷買入的方法獲得平均成本,然後在持有不動中獲得優秀公司的自身增長。所以核心、要害在「嚴格選」上。您 說的很對。

    對於企業優勢的概括,除了這篇文章講的六種優勢外,我還在其它文章中談到過諸如「壟斷、提價、無限擴張」的行業優勢、「產品獨一無二、產品供不應求、產品 量價齊升、產品永不過時」的產品優勢、「品牌消費、大眾消費、反覆消費、奢侈消費、成癮消費」的五種消費類型優勢、以及最近在「消費壟斷型企業系列談」中 的關於消費壟斷型企業的十大要素這樣無與倫比的競爭優勢等等。這些優勢有些是從行業的角度,有些是從產品的角度,有些是從經濟護城河和長期經濟特徵的角度 來分析。希望朋友們多思考這些重要的選股標準。

    嚴格選股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是很豐富的,可以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去把握和理解,並且可以不斷地深化。

 

    問3:談到盈利能力時,您提到「好股票應該具有數十倍的成長潛力和前景,平 均每年的利潤增長率不能低於20%,當然,能超過30%就更好」,另外,您還有一篇文章用「股票投資,特別是長期投資……第一是成長,第二是成長,第三還 是成長!」來說明高成長的重要性,那您又是根據哪些因素來預判一家公司未來的年均利潤增長率不低於20%呢?您通常會看多少年的前景?

    答:這個問題上面已經回答了一部分。再補充說一點:我認為,要把握一家企業 未來是不是能夠保持20%的利潤複合增長,首先當然是要把握它是否具有持續獲得超過市場平均利潤增長水平的特殊優勢。具體可以講它最容易在消費壟斷型企業 中實現。再具體一點,還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去分析:一,良好的歷史高增長數據。這一點,僅限於穩定高成長行業,特別要提防衰退性行業和強週期性行業;二, 經濟護城河的寬度和種類。優勢越多越好,護城河的寬度越寬越好、種類越多越好,所謂「萬千寵愛在一身」,就是指的如此;三,產品和服務有長久的、廣大的、 反覆的、強烈的需求;四,有未來確切的利潤增長點。這一點,越具體越好;五,提價能力強、成本低(比如年復一年生產同樣的簡單產品)。每個企業的產品都可 能遇到銷量瓶頸和成本上升,有了這兩條就可以不斷提升利潤。

    看企業我沒有想過和算過要看多少年。一般都以能否成為百年老店的標準來要求,所以特別警惕衰退型行業、產品和服務容易過時的行業。

 

    問4:再說「長期保持」的問題,「難度更高,更有技術含量」,不過文章著墨卻不多,這方面您是否有些新的心得?如何預判一家公司能不能「長壽」?

    答:這個問題,上一個問題已經作了回答。

 

    問5:您提出的六種優勢中,有一個行業優勢,而您一直強調選股時先行業後個股,符合哪些條件的行業具有優勢?選擇行業時注意哪些因素能更容易找到好公司?

    答:我曾在很多文章中談過易瞭解的穩定成長型行業的優點,更著重提到過具備五種消費類型的行業(「品牌消費、大眾消費、反覆消費、奢侈消費、成癮消費」)特別值得注意。

   

    問6:同一行業的不同公司之間又如何進行比較?

    答:這要說起來就多了。全面比較加重點比較吧。其實,如果你事先設定了嚴格 選股的標準,很多行業根本不用去具體分析,它們缺少自由現金流,沒有投資價值,不值得長期投資,只能作為籌碼和融資手段供投機人士和大股東炒作和使用。同 一行業的不同公司也有很多不用比較。一眼看不出獨一無二競爭優勢的企業,一眼就看出現金流不足的企業,就不用再比較了。

   

     問7:一隻股票進入您的收藏庫以後,您是否還會不斷去驗證過去做出的判斷是否仍然成立?如果收藏一隻股票之後,發現最初考慮的理由有些不成立了,怎麼處理?

    答:進入收藏級別的企業當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企業。但人不是天才,人是不斷 進步的。特別像我這樣比較愚笨的人,總是要不斷讀書思考、不斷調查研究才能稍微進步一點,看看自己的投資理念和選股方法有些什麼需要總結提高的地方。所以 當然會隔一段時間驗證一下自己原先的判斷,但不會很頻繁。如果發現原先的理由有些不成立,也會少量替換,但更主要的是仍舊持股不動,同時思考問題出在哪 裡,避免今後再犯同樣的錯誤。

 

    問8:我覺得這篇文章裡所寫的最難理解的是「不要賣」,高估也不賣、公司基 本面變壞也不賣,您在文章裡強調「判斷高低漲跌這些東西太複雜了,這是自己能力圈之外的東西,也是害人的東西」,可是您在投資中不對所投資的公司做一個大 致的估值嗎?如果有估值,當股價超出估值、而公司基本面沒有發生變化時,不能認為是高估嗎?另外,您如何給一家公司做估值?(這一點上您的觀點和陳理不 同,我採訪他時,他是這麼說的:除非像茅台這樣特別優秀的企業或者處在高成長階段的優質企業,需要長期持有,一定要拿住,大部分企業我認為高估一定要賣 掉,就是低買高賣,這跟技術分析不一樣,技術分析是預測趨勢,我這個根據估值和企業基本面來。)

    答:這裡包括兩個問題。分為買入前和買入後。

    買入之前肯定要估值,再優秀的企業也要價格合理才能買進。(「隨時買」僅適用工薪階層的定期投資方法)。

    買入後就長期持有,除非要用錢否則不再賣出。高估了也不賣出。這個道理要一些實踐、閱歷和哲學理念(如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莊子的小知不如大知等等)才能完全理解。

    「兩害相衡取其輕」。一家優秀的企業變得高估了,沒有及時賣出,比如巴菲特沒有在1999年初以90美元一股把可口可樂賣掉,連他自己也有些遺憾。但這個 問題比起頻繁買賣來說,損失和危害要小得多,只是賺多賺少的問題,並不影響巴老先生的長期業績。長期持有優秀的企業才能賺大錢,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高明的 戰略。老想著自己的愛股是否高估,老想著先賣掉再買回來,老想著盡善盡美的操作,實踐上很容易從千里馬的馬背上掉下來。這一點,我在十多年中看到太多這樣 的例子。頻繁換下跑累的馬、高拋低吸、止損等等看似美妙正確的操作,在實踐上少,也很累人。

    這些年,我也非常詫異,為什麼人的眼光有那麼大的不同。長期持有優秀的企業能夠輕鬆獲得很高的回報,為什麼要盯著一些市場差價那麼動心?我遇到的活生生的 例子是,有人當年對36元賣掉32元買進的貴州茅台極為堅決,可是對我那些反覆說明,比如將來十年內可能隨著利潤的增長股價會到達1000元以上等,卻絲 毫沒有激情。

   

    問9:再說公司基本面變壞的情況,如果已經確定公司基本面變壞,就是說當初選擇買入時的理由已經不成立了,如果以這個基本面回到過去,是不會買入的,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繼續持有呢?為什麼不把這部分股票換成現金,尋找其他的好公司呢?

    答:我必須再次重申,當時講的是針對年輕工薪階層的定期投資建議,「嚴格選 、隨時買 、不要賣」,可以保證任何一對年輕人在退休之前成就億萬身家。

    同上一個問題一樣。投資要特別警惕那些看似正確但實際操作極易犯錯的東西。經常變換股票犯錯的幾率更高、成本更高。堅持一種好的投資方法雖然有時會犧牲短 期和局部利益,但換來的是長期和整體的成功。比如,美國標準普爾指數成分股中經常有基本面嚴重變壞的個股,但並不影響它們的長期整體收益遠遠超越平均通脹 水平,何況按照巴菲特先生的嚴格選股標準選擇的皇冠明珠型或民族瑰寶型企業構成的組合,個個都是超級球員,哪怕個別選手負傷,也不會影響整個足球隊取得冠 軍。

    這個問題用中國A股中的實例更好說明。在中國學習貫徹價值投資的人,一般在十多年前都會在組合中買入云南白藥、伊利股份、東阿阿膠、同仁堂、貴州茅台等消 費行業中的頂尖企業,它們中好幾個都漲了幾十倍,其中一個還漲了一百多倍,即便在組合中有幾個股票跌到零,你還是大大的贏家,不要說比虧損的人賺得多和賺 得輕鬆,就是比買指數基金這樣最保守穩健的做法,也要優越得多。

    很多人只注意某個股票變壞或高估了就應該賣掉,卻很少思考堅持不動對整體和全局獲勝的重大意義,也很少思考靈活多變的性格和隨機應變的策略有多大的成本和失誤殺傷力。

    明星企業也會有各種風險,特別是突發性事件,這個時候適當分散的策略就是靈丹妙藥。

    老是判斷一家企業是不是基本面變壞或者高估,想著在變壞或高估時賣掉,再去買變好或低估的其他股票,實現利潤的最大化,這種思想容易「畫虎不成反類犬」。 實踐上不如嚴格挑選、科學組合,然後一旦選中,就堅持持股到底效果好。錯了就錯了。適當分散的投資策略已經考慮過這個問題。

    同上一個問題一樣,用實踐來檢驗是最好的方法:調查一下股民,是不是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帳算:如果十年前持有一些好股不動,即便中間有個別企業出了嚴重問題,還是比起他們自己十年來炒來炒去收益多些、煩惱少些?

    對於專業投資者和機構,我還是主張要賣掉基本面徹底變化如膠卷、傳呼機、電影院、傳統書店等行將淘汰的行業或企業。我在《也談止損》一文中說過,價值投資者也有止損,就是指的要砍掉基本面已無明顯需求的企業。

   

    問10:能否請您以一個或兩個股票為例,談一談您是怎麼發現這個好股的,又是基於哪些理由把它收藏到您的寶庫裡?

    答:這個問題非常具體,全面展開要花很多時間。我想七年前我在一場投資報告《如何在中國做價值投資》中的結尾部分有過婉轉的表述。那就是一個完整的發現和嚴格選股的過程。

   

    問11:您是否仍然持有招商銀行?最近招商銀行下跌不少,已引起不少討論,有人認為已嚴重低估,也有人認為其盈利能力已經下降並且有壞賬風險,您怎麼看這個公司?

    答:我以前說過,對銀行這個優勢和劣勢都很突出的行業,既不特別看好,也不 特別看壞,主要取決於時機和價格。我仍然持有我認為最優秀的銀行企業的股票,它們是我的長期投資組合之一。只是份量沒有消費類的頂尖企業那麼重。我對它們 的看法沒有改變。由於它們已經低估,我其實已在做增持的工作。

   

    問12:您總結的競爭優勢中有一個品牌優勢,最近圍繞廣藥收回「王老吉」品牌的討論已經很多,您覺得「王老吉」是否具有品牌優勢?而廣藥收回之後能否把這個品牌優勢延續下去?未來廣藥的「王老吉」和加多寶誰能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品牌和渠道哪個更重要?

    答:「王老吉」當然有極大的品牌優勢,要不然怎麼會爭得這麼厲害!但現在加得寶羽翼已豐,將來有可能在涼茶市場中形成如可口可樂、百事可樂或者伊利、蒙牛那樣的雙寡頭壟斷。說實在的,我不知道王、加誰能在未來獲得更多市場份額。判斷這個我的智商不足。

      品牌和渠道都很重要,都是經濟護城河的形式之一。但誰更重要要視行業和企業的不同而定。

 

                            2012年8月初於山東海濱度假之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889

苦熬八年本土珠寶品牌登上國際巔峰 趙心綺 用挑剔精神折服全球收藏家

2013-01-14  TWM  
 

 

珠寶設計師趙心綺(Cindy Chao),為了追求藝術的卓越境界,大膽推掉客戶訂單,把自己關在工作室埋頭創作,完成「四季」系列珠寶作品,成為台灣首位登上國際珠寶界的珠寶藝術家。她衝撞了什麼體制框架,又如何能夠撞開通往國際之路?

撰文‧林讓均

﹁九十.三萬瑞士法郎,成交!」二○一二年十一月中旬,在日內瓦舉辦的佳士得珠寶拍賣會上,拍賣官在滿室的驚歎聲中落槌成交。

現場螢幕上那件攫獲眾人目光的珠寶「重生蝴蝶」,才剛以超出預估價五倍、折合新台幣二七六○萬元的天價拍出。這件作品也是當次珠寶拍賣會中,唯一一件華人設計師的作品。

以自己的英文名「Cindy Chao」為品牌的趙心綺,來自台灣,是「重生蝴蝶」的設計者。近年來,「Cindy Chao」這個品牌在國際珠寶界躥起,獲得許多國際收藏家與名流顯貴的追捧,諸如媒體大亨梅鐸的夫人鄧文迪、好萊塢女星莎拉潔西卡.派克與約旦皇后等人。

趙心綺的作品甚至被收藏在美國史密森國家歷史博物館,成為唯一的華人珠寶藝品。

然而八年前,「Cindy Chao」這名號還只是台灣本土的珠寶品牌,當時趙心綺也只是剛回國創業的年輕女生。

大膽推掉訂單 甘願埋頭創作趙心綺高中畢業後,就到紐約念商學院。然而,她血液中日漸沸騰的藝術基因,驅使她不從商,反而念起了設計學院,專攻珠寶設計。畢業後回台灣,因為幫藝人張清芳設計了一系列婚禮珠寶而闖出名號,逐漸受到台灣時尚圈的注意,擁有不少明星粉絲。○四年,她創立了自己的英文同名品牌。

但此時藝術卻讓她再次反骨,決定放膽一闖。趙心綺索性開始大膽「推單」,不僅客戶不解其意,連員工都覺得她與錢作對,氣得離職。

將近兩年的時間,趙心綺把自己關在工作室中埋頭創作。趙心綺苦笑說,因為覺得人生是黑白的,那時連設計出來的作品都只有黑、白色系。

在創作中真的吃到苦頭了,但趙心綺不願放棄。「我把那當成最後一次創作,想說做完消失了也沒關係,而且我還年輕,大不了轉行!」因為創作用的珠寶材料相當昂貴,她甚至必須賣掉媽媽給她的房子來籌錢。

在這段時間她完成了「四季」系列作品,自己一個人走進紐約佳士得遞件。果然,趙心綺初試啼聲的首拍作品,沒受到拍賣官什麼好臉色。

「拍賣會主席看了一眼我的作品,說了一個預估價,讓我心都碎了!因為根本連成本都無法打平!」決心一試身手,趙心綺咬牙答應,但習慣衝撞傳統框架的她,賭氣式地提出一個條件:「我要在作品上打上『Cindy Chao』的名字,否則就不送件!」○七年,這場在美國紐約舉行的佳士得拍賣會,是趙心綺的人生轉捩點。當天,趙心綺的作品「四季」系列被以預估價的三倍拍出,這毋寧是一個大勝利。但長期沒睡好覺的她因為熬夜苦守電腦等結果,竟然在昏睡中度過她的榮耀時刻!

趙心綺一睜開眼,就已成為首位成功登上佳士得的台灣珠寶設計師。

顛覆傳統流程 找上歐洲團隊「在她的珠寶作品中,好像能看到一座微型的建築物!」收藏趙心綺作品多年的藝人林熙蕾表示,懂得趙心綺作品的收藏家,總是從三百六十度去欣賞她的珠寶。

「就像建築的每一個面都可能是正面,一點不能馬虎!」受到外祖父、廟宇建築師謝自南的影響,趙心綺為了確認立體構面的每一個細節,也顛覆了珠寶製作的流程。

正常來說,是先由設計師畫草圖,然後交給鑲工師傅做成立體蠟雕;而師承雕塑家父親手藝的趙心綺,省卻畫素描、打草圖的這個步驟,直接自己做蠟雕。

為了找出最好的金工鑲嵌團隊,趙心綺甚至尋到當代頂級珠寶的發源地歐洲,找到專門幫精品品牌打造珠寶的最佳團隊。

幾年前,趙心綺單槍匹馬走進歐洲金工鑲嵌團隊總部,把自己的成品與蠟雕給他們看,引來老師傅驚歎:「你的蠟雕居然做得比我好!」現在,這個團隊只為「Cindy Chao」打造珠寶。

就因為「太挑剔」,眼睛常定焦在二十公分的焦距,工作到一天睡不了三小時,使得年紀輕輕的趙心綺,眼力卻衰退如同花甲老人;因為長期接觸堅硬的金工材料,她的手也變粗了。

但她卻認為,這就是夢想的代價。

趙心綺

出生:1974年

現職:珠寶設計師

學歷:紐約設計學院(FIT)珠寶設計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988

給藝術收藏者的十條箴言 張永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179b50102ecn7.html

經常有喜歡收藏藝術品的人向我諮詢如何投資,該買誰的作品,不該買什麼樣的作品。在收藏投資藝術品領域,雖然我也摸爬滾打了二十幾年,可真要告訴你一些收藏的靈丹絕招還真是讓我有點為難。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所以收藏藝術品還要因人而異、量身定做,況且藝術門類眾多,想多方面涉足還是很有難度,所以此文只能在書畫投資領域提點建議。


  雖然很難告訴你如何取得投資成功,但卻可以告訴你儘量少交學費避免失敗,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正途,最終還得靠自己的發現與實踐。投資經驗絕對是買出來的,不是看兩個投資秘訣就可以的,但避開邪路繞開彎路,對於不要收藏什麼倒很有必要聽聽我的建議。


  一、剛剛進入藝術投資的人千萬不要在沒有做任何功課和沒有高手引導的情況下,僅憑自己的喜好草率投資藝術品,要知道自己的喜好往往有時並非正確。


  二、一定要量力而行,千萬不要把全家人吃飯的銀子都投資到藝術市場上去,這樣萬一投資失敗,正常生活都成了問題。所以投資藝術品最好是閒錢。


  三、對那些畫面顯得非常漂亮,甚至有的畫得很工細、很像,顯得有些唯美的作品投資時,要十分小心,往往這種入俗人眼的畫作大多是些行貨,沒有文化藝術含量,不值得投資。


  四、不要買聲譽不佳的評論家、鑑定家推薦或題跋的作品,往往這些人收了別人錢財,不負責任地以訛傳訛。怎麼樣知道聲譽不佳的評論家和鑑定家呢?這可要問問行內專業的從業者了。


  五、儘量不要在小拍賣行抱著撿漏的心理,輕易去購買大師或一些名家的作品。因為這些小拍賣行,由於自身的條件限制或者信譽不佳,一些較大藏家的好貨不會輕易委託他們進行拍賣,天上掉餡餅的機會哪能輪到你呢?


  六、千萬不要以為知名的大拍賣行就沒有贋品。按照中國的拍賣法,如果你在拍賣行買了已故大師的作品,是退貨無門的,這種昂貴的學費一般人難以承擔。


  七、購買當代藝術品千萬不要僅僅通過某某藝術網的拍賣指數進行對照就作為投資的唯一標準,因為這些指數隻有天知地知作者知,而你我卻不知,不足以作為絕對的參考標準。


  八、儘量不要輕易去畫家家裡購買畫作。其原因大家都要面子,畫家報價往往跟市場的真實價格懸殊比較大,礙於情面不好意思還價,況且真正的精品力作畫家大都會出版在畫集上,作為自己的收藏和展覽用途,不會輕易賣給他人。


  九、除非信譽極佳的拍賣行,一般來說,那些來源於同一藏家或海外回流的藏品往往值得警惕,說不定人家挖了個坑,正等你跳呢!


  十、最重要的一條是:要抱著喜歡和熱愛的初衷,多看博物館、美術館、優質拍賣行的原作展覽。購買藝術品時,切忌道聽途說,要多和一些品質高尚的業內行家裡手交朋友,刻苦學習、不恥下問。讓藝術走進你的生活,照亮你的心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9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