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鐵皮屋下的奇兵

2012-3-5  TCW

 



突圍,就有路!

一個在台灣被稱之為夕陽產業的紡織業,它的路,就用一絲一縷,織出世界級的機能布料王國。

新北市樹林區柑園街,蜿蜒的小路兩旁矗立著一座座不起眼的工廠,沒有顯眼的門牌或玻璃帷幕的大樓,只有鐵皮加蓋的廠房;一走進工廠,小黑狗們迎向前,吠叫 聲伴著嘈雜的機械聲,頓時充滿著整個工廠。

織布機上,正織著吸濕排汗的彈性針織布,這裡三步一小間、五步一大間鐵皮屋工廠,生產線很忙碌,圓盤式的機械拉著一桶桶的白色紗線,一針一勾像打毛線衣一 樣織出一捆捆的布,這塊布有個專有名詞:圓編針織布。

可別小看這塊布,它是奧運選手破紀錄的關鍵,也是喜馬拉雅山登山者必備的保命裝備,少了台灣這塊布,不管是美國夢幻籃球隊的科比‧布萊恩(Kobe Bryant),或是中國籃球隊的姚明,都會在奧運賽場上表現失色。美國巴塔哥尼亞(Patagonia)、The North Face、Columbia,或是德國的Bogner、法國的Lafuma等等,這些戶外運動頂尖品牌的滑雪、登山衣布料也都來自台灣。NBA台裔球星林 書豪身上穿的各式各樣運動服的布料,一部分就是從台灣的太尹針織廠做出來的。

從樹林再往三峽走,緊靠著三峽台北大學城,鐵皮屋內依然有台灣土狗,生產線上正在生產紙印花布,仔細一看,是美國職棒大聯盟華盛頓國民隊、西雅圖水手隊、 費城人隊的球衣圖樣。三月底,美國職棒大聯盟球季開打,王建民穿國民隊、郭泓志穿水手隊球衣上場,身上球衣的布竟然就在鐵皮屋下誕生。

它不是夕陽產業!台灣每賺三元外匯,一元靠紡織

這是一個你所不知道的鐵皮屋傳奇,一段全球獨一無二、六十分鐘車程的黃金加值流程,過程中會經過你所熟悉的內湖科學園區、板橋、新莊,一路到樹林與桃園蘆 竹與觀音。

鐵皮屋,代表的是台灣傳統的打拚精神:快速搭建、成本低廉、不花俏、很低調;鐵皮掀開,卻一個個藏著絕世武功、打死不退、堅持到底的台灣精神!

這些紡織業者展現了頑強的生命力,在一幢幢鋼筋水泥大樓的夾縫中,甚至是在台北市、新北市一坪五十萬、六十萬元的黃金地段,仍然在織布、染布、賣布;在傳 統印象中,這原本在上個世紀就已經優勢盡失,二十多年前就出走的產業,卻在大台北地區編織出機能布料王國。

NBA球員一場比賽要流掉五、六公斤的汗,球衣的材質如果不能快速把這些汗水瞬間蒸發,球員在投籃、運球時,等於負載著汗水的重量,無法盡情演出;全球最 環保、節能要求最嚴格的品牌巴塔哥尼亞,它的運動衣布料也是來自台灣,戶外運動經常是在零下十幾度到零下三十度的超低溫進行,但卻必須穿著兩百多公克、輕 薄保暖的雪衣在戶外一整天,這樣的挑戰,也只有台灣能夠解決。

二○○五年美國紐奧良被颶風肆虐之後,找上台灣,尋求解決救難隊衣服防水的問題,包括歐洲、加拿大、美國的消防隊、救難隊,身上所穿的特殊防火、防濕布料 也是來自台灣。

二○一一年,紡織業為台灣創造新台幣三千四百多億元的出口產值,賺進了二千七百多億元的外匯;去年台灣外匯總共是二百六十七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七千八百億 元),紡織品占了三四%,等於台灣每向國外賺三元,就有一元是靠紡織賺的。

其中,紡織品二千七百多億元的外匯中有六成是賣布,等於台灣靠賣布賺進了一千六百億元的外匯;對比DRAM、面板廠去年雙雙虧損破千億元,紡織業竟然一直 默默的在替台灣賺錢;還創造超過十五萬個工作機會。

全世界不能沒有台灣的布,這塊布是這樣產生的,一段只有六十分鐘車程的流程,卻有全球最獨特的競爭力。

贏在多功能!防水、保暖,且兼顧設計及環保

第一站,先從台北市精華地段的內湖科學園區看起,這裡有綿春纖維、菁華工業、寧美、德式馬、國華琺瑯等紡織公司,它們把全球運籌中心、研發設計與品質檢驗 中心設在這裡,負責開發、接單與分單,內湖科學園區成了紡織業新聚集重心,儼然成了「新迪化街」。

這裡的工作挑戰很高,第一、它必須滿足客戶的需求,布不僅要防水、保暖,還要有設計感與獨特性,例如雪衣、羽絨衣可能要降低重量一五%,但防寒能力要到零 下三十度;第二、顏色要鮮豔,放在熱水洗不能漂染其他衣服,任憑風吹雨淋也不能褪色,製程卻要保證無毒、環保,且節能。

這最少有兩個矛盾,一是衣服要輕,卻要保暖功能強,甚至是耐極端氣候也不怕,簡單的說就是穿得少又要非常不怕冷,即便到了南極或喜馬拉雅山也一樣;其二是 衣服有多美就有多美,但絕不能污染,甚至要用可回收材質最好,例如用咖啡渣、寶特瓶、玉米來做衣服。

容易做的事情早給別人搶去做了,就是因為這些都是互相衝突的事情,才會落在台灣紡織業者身上,全球大品牌給台灣人的要求,就是拿著最鋒利的矛去打最堅硬的 盾,解決了才有訂單。

贏在輕量化!機能性紗線,重量只剩五分之一

一段獨特的布料旅程開始了,內湖接單之後,布旅途第二站是龜山、林口等纖維廠,例如集盛、新光、遠東集團或聯發紡織等纖維紗廠,從上游的纖維、紡紗就必須 要差異化,第一要求是輕量化,台灣紗線從一開始一百丹尼以上,降到了七十五丹尼,現在降到了三十丹尼,甚至可以到二十丹尼。

所謂的丹尼,是指九千公尺長紗線的重量,三十丹就是三十公克,七十五丹就是七十五公克,紗線必須越來越細,衣服才能更輕。接著還要開發出中空、特殊斷面或 是加遠紅外線功能的紗線,讓紗線不僅細,還能達到各種特殊機能性。

贏在高效率!四百家小廠分工,生產少量多樣

這一段路走了十一年,台灣才建立機能纖維的原料供應。其實,機能性紡織布料並不是台灣發明的,日本才是真正的始祖,紡拓會秘書長黃偉基說,日本是全球最早 投入紡織機能材料開發的國家,又要輕、又要保暖,或要求瞬間排汗,日本人也會,甚至更強。

所以要勝出,就要做日本人做不到的。布旅行的第三站,從內湖接單之後,纖維廠把纖維送往板橋、新莊、五股、樹林到泰山一帶,這裡散布著三、四百家的針織 廠,一家工廠三、四十個工人,一樣都是織針織布,卻大有文章,例如有人織單面彈性布、有人織雙面彈性布。

板橋原本是織BVD、比威力等棉質內衣褲的大本營,現在跨進了織世界盃足球賽球衣布,以及冬、夏季奧運與戶外運動機能布的時代。

我們走進樹林的太尹針織廠,董事長李銀山告訴我,他只織單面加OP(彈性),其他給別人做就好。分工不爭食訂單,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台灣人就在這裡,發 展出獨特的針織布聚落,特殊紗線在這裡織成了布。

這並不簡單,聯發紡織總經理王豐岳說,當紗線的丹尼數降低時,紗線就更細,一拉就斷,所以織布的難度就越高,一開始生產速度就必須降下來,不然會拉斷,接 著又要求功能性時,要加不同材質的紗線,例如吸濕透氣、保暖與彈性、抗紫外線的紗同時要織在一起,複雜度也跟著提高。

怎麼織全靠經驗,這些針織廠是三十年功才練就出來的。黃偉基說,機能性材料剛推出的時候連認證標準都沒有,國際大品牌其實也不懂,是台灣一步步慢慢走,把 機能性產品開發出來。

這十一年來,台灣紡織業者是先蹲低,例如生產線產能必須降下來,還要求快求變,改變過去賺快錢與暴利的心態。因為品牌客戶講求快時尚,以往秋冬才一大批量 產同樣的產品,現在每隔幾週就換新,從織、染、整到成衣加工,全部換成小訂單式生產與出貨,但交期、價格與品牌通通不打折扣。

旭榮集團執行董事黃冠華說:「庭院裡跑不出千里馬,但騎著千里馬也無法打巷戰。」黃冠華接著解釋,中國織布廠規模動輒上千台,甚至一家公司的產能,比日本 加台灣還要多,這些公司的規模都是樹林、新莊織布廠的上百倍以上,但規模大就無法彈性生產、無法隨時針對市場需求做變化。

台灣業者,再少量多樣的訂單,分到三百家的工廠內,也是一人一種訂單,變成了簡單又單純的流程;更特殊的是,台灣樹林一帶的針織廠,自動分工組合成虛擬兵 團,各自鑽研自己的獨特織法,搭配旭寬、寧美這些布廠,提供不同的需求。可是對中國、韓國以大企業為主,這樣的訂單就無法承接。

贏在聚落齊!針織、染整到加工,一條龍整合

第四站,桃園大園或觀音。特殊的布種到了特殊的染整廠,這裡的染整廠又再細分,有人專門做染色,或是塗上特殊的薄膜或材質,又輕又薄的布,加值成為獨特的 保暖或透氣防水的機能布。

其中有兩個獨特性,一是每家業者都擁有一種獨步全球的工夫;二是運輸成本全球最低。綿春纖維總經理劉建春說,大台北地區運輸成本每公斤新台幣六角,即便是 全台灣約新台幣一元,全球找不到第二個地方擁有這麼完整的聚落,再對比中國的紡織重鎮杭州,運輸成本要人民幣一元,台灣跟中國差了近四倍。

除了染整,第四站還進行特殊處理,例如刷毛,把針織布變成毛料的感覺,總部設在內湖、工廠在大園的菁華工業,就是獨步全球的刷毛廠之一,靠賣刷毛布起家。

第五站,這塊布也可能再送回樹林進行印花,印上花紋或圖案,或是把兩塊不同材質的布貼合在一起,變成獨特的貼合布,在台灣這都是一項獨門功,卻都聚集在六 十分鐘車程的加工流程內。

接著裝上貨櫃到台北港出口,整趟旅程不超過六十分鐘。

一路上過了五站,這五站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從纖維、針織、染整到特殊處理,工廠幾乎全部自動化,一家工廠少則十幾人、多則三十人,是低人力、高度自動化的 行業。

在台灣經過五站,它還有在國外的第六站,就是到了台商位於非洲、越南、中東的成衣廠。黃偉基說,從纖維變成機能布,再到海外製成機能成衣,這趟大台北到全 球的獨特黃金價值鏈,是連日本也沒有的。

也就是說,日本即便有機能材料,卻沒有針織廠或後段處理廠,在速度與交期上沒辦法配合國際大品牌的供應鏈;中國機能材料不如台灣,也沒辦法做到少量多樣, 成本也未必比全自動化的台灣便宜。

台灣這條黃金價值鏈卻是從一九九七年以來,經歷了十五年鍛鍊,淘汰了兩千多家的紡織業者才建立的。

淘汰,換來重生!不再比產能,改賣知識及服務財

黃偉基說,紡織業第一次衝擊是在一九八七年,當時台灣匯率與人力成本都大幅上升,成衣廠大量外移;第二次是一九九六年到一九九七年,當時的遠紡到上海投資 化纖廠,又帶動了一波外移,中國自己也建立了從上游的化學纖維、棉花與羊毛廠,到中游織布、下游成衣廠的一貫化垂直整合。

台灣曾經是全球第一大的人造纖維王國,但今天比人造纖維產能,中國年產能超過三千萬噸,台灣不過年產兩百多萬噸,連十分之一都不到;原料供應輸了,也不可 能跟中國、越南或非洲比人力便宜;比機能材料開發能力,日本才是始祖。台灣何去何從?

台灣等於被世界各國層層包圍、擠壓;對內,紡織業更被唱衰成為「夕陽產業」,別說要優惠與補助,甚至還被歧視。菁華工業董事長黃彥一說,二○○三年新北市 中和區的辦公室不敷使用,再加上大股東退股,於是決定另外尋找辦公室,看上了內湖科學園區,一坪十八萬元,但真正要買,才被告知紡織業要進內湖科學園區, 每坪土地要加一萬元。

去找台北市政府理論,才知道紡織業不在招商的優惠名單中,所以要進內湖科學園區,就是要比面板、半導體這些行業多付一些錢才可以。磨練才能帶來實力,優 惠、補貼卻鍛鍊不出真正的競爭力,反而是經歷一場大淘汰的業者才能痛苦的體會,每一毛錢得來是不容易的。

走進樹林的光泰紙印花,鐵皮屋工廠內,一條生產線在紙上印上圖案,另一條生產線則是將印好圖案的色紙,經過熱轉印的程序,將圖案印到布上面。光泰紙印花董 事長黃錦江進入紡織業超過三十年,他入行的時候是台灣紡織業的黃金時期,他回憶起以前當領班的時候,工作一年就可以在板橋買下一間房子,當時紙印花是客戶 捧著錢上門,付款之後等九十天才需要交貨。

因此高峰的時候,一個月做九十萬碼,出口到中東、越南,生產線忙得不得了,根本不懂什麼叫品質和競爭,黃錦江說:「一個月九十萬碼,有印色就好了,管它色 彩對不對,有色就出去了!」

但一波波的衝擊來了,以黃錦江的紙印花來說,中國不僅成本低,連染料都自己做,台灣怎麼降成本?中國就是便宜一半,所以跟黃錦江同期投入紙印花的四十多個 人,到今天只剩下他一個。

「以前印有色,現在還要被品牌客戶考試、認證,」黃錦江說,以前一天做一萬碼,現在只能做五千碼,最怕的是印壞客人的布,要是接高單價的單,印壞一天的 布,做一個月來賠都不夠。「利潤從一‧五倍,降到了八成、五成、三成,現在只要有兩成就很好了。」

其實,兩成的利潤依然遠高於電子業,因為這家公司賺的是知識與服務財,它正在印著美國大聯盟的球衣用布,小小鐵皮屋內藏著近五千支的色版,每開發一支少則 幾萬元,多則十萬元,為了產品多樣,這家公司等於堆積了近億元的成本。

黃冠華說,現在織布賣的是知識密集,賣的不是產品、講的不是價格,賣的是資訊與解決方案。去年營收破一百五十億元,旭寬是台灣最特殊布料的供應商,客戶只 要連上旭寬的網路平台,裡頭有近四萬筆的布料資訊。

差異,闖出新路!電子材料也能加進布料,創造需求

國際品牌的設計師只要隨時上平台,就能看到旭寬開發的布料,只是這麼多的布,怎麼可能看得完,又怎麼挑出想要的款式?黃冠華打出「低調奢華」四個字,電腦 竟然出現相關的布種,讓設計師挑選。

旭寬還投資成立歐洲設計師團隊,抓住國外最新流行的趨勢與布種,提供給客戶,每一年三千種的布種開發出來,從織法、染到整,都有獨特的設計與工法,奇特的 是,旭寬並不需要自己的織布或是染整工廠,主要的供應者就是大台北地區的鐵皮屋供應鏈。

六十分鐘內聚集了原材料、織布與染整特殊加工,這個黃金加值鏈很小,卻很有特色,甚至連台灣電子業的原材料都變成紡織布料,世堡紡織就把光纖加進了布料 中,變成光纖布,世堡紡織董事長羅忠祐說,光電業的不良品到了紡織業變成了特殊材料,變成可以發光的光纖布,未來可望用在安全產業上。

黃偉基說,任憑越南、非洲怎麼織布,也見不到光纖這項材料,更不可能發展出這樣的技術與材料。又舉例來說,從國際市場對台灣布料防水、吸濕、排汗的機能需 求看到機會,羽絨大廠光隆實業則是開發出撥水羽絨,延長羽絨不沾濕的時間,讓羽絨衣除了外面這一層的面布防水外,裡頭也可以避免潮濕、吸水,而導致發霉或 失去保暖的功能。

於是光隆花了三年,把普通羽絨變成撥水羽絨,這樣的羽絨比普通羽絨要貴上一○%到二○%,光隆實業產品經理陳昀欣說,面對中國低價羽絨競爭,走機能性可以 拉開與對手的差距,避免殺價,走出差異化。

靠這樣的差異化,台灣鐵皮屋精神轉化成世界頂尖的登山服、機能運動服;登上喜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瑪峰,不能沒有台灣紡織重鎮織出的衣服,台灣鐵皮屋的高度 也和珠峰一樣,代表著:別說不可能,我們都做得到!

【延伸閱讀】最頂尖的機能布材,都來自台灣

美國職棒大聯盟一半球隊的球衣使用台灣布2010年世足賽21支球隊的球衣使用台灣布耐吉和愛迪達4成布料來自台灣美國每10件瑜伽服,有8件用台灣布全 球4成登山、滑雪服的戶外機能布料來自台灣全球5成的消防隊防火衣用台灣布製作加拿大警察、美國紐奧良救生隊都穿台灣布做的救生衣

台灣紡織業獨步全球

效能:雪衣、羽絨衣重量只有200多公克,零下30度一樣防寒。創新:開發出撥水羽絨,延長羽絨不沾濕時間,保暖、防水、防霉一件搞定。科技:用環境氣象 暨紅外線熱顯像評估分析與3D掃描人體,針對不同排汗量的魔術布來製造球衣。環保:經過設計與特殊處理,讓滑雪衣外觀看起來就像是一件皮草,卻不須犧牲動 物。時尚:在防水、防曬的機能布添加流行元素,製成具有生活風格的戶外沙發。 跨界:光纖加進布料變成光纖布,讓衣服發光,可應用於安全產業。

資料來源: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紡拓會、各紡織業者 整理:呂國禎

【延伸閱讀】六十分鐘車程的黃金加值鏈 ——特殊機能布料加工流程

第1站內湖科學園區.台灣紡織業心臟提供設計、機能、品檢與分單服務,例如把量少的特殊訂單整合成為具規模的生產線。

第2站每公斤紗從70元升級到90元以上,增值28%林口、龜山.纖維、紡紗廠把聚酯粒聚合抽絲成為人造纖維,再紡成紗線。再把比頭髮細的纖維做特殊處 理,變成中空或十字形斷面,產生吸濕、排汗和保暖效果。

第3站一碼布可從150元升級到200元以上,增值33%樹林、五股、新莊、泰山.針織廠將紗織成布,把各種特殊纖維混合編織成新的變化,例如加入彈性纖 維,變成彈性布料。

第4站一碼布再加值30至50元以上,增值25%桃園觀音、大園.染整廠將胚布進行漂白、染色,加特殊塗料或防水透氣膜,例如抗UV及抗氯藥劑,讓機能纖 維再升級,即使長年日曬或泡海水,仍抗紫外線、不褪色。

第5站一碼布再加值25至50元,增值20%樹林、五股.布料特殊處理廠做熱轉印,在布面染上特殊圖案或色彩;刷毛把人造的纖維刷出天然羊毛質感與保溫 性,或做出皮草的質感與色彩。

第6站機能運動衣、登山衣價格,比一般運動衣貴5-10倍非洲、越南、中東、約旦.各地成衣廠由各地台商在海外基地加工,做成終端成衣。

資料來源:紡研所、紡拓會、聯發紡織 整理:呂國禎、林俊劭

【延伸閱讀】台灣布創造高產值,靠這3大聚落

針織布聚落:新莊、樹林、五股到桃園觀音特色:全球成本最低、距離最近,針織、染整到特殊處理,一應俱全

工業布聚落:彰化和美、雲林一帶特色:生產鞋材、行李箱、軟包袋材以及尼龍等工業用布

棉花與化纖棉花混紡織布聚落:台南市、永康一帶特色:從棉花織布起家,發展出獨特的棉花與人造纖維混合紡織

整理:呂國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34

研發狂人讓德、日買單 打造鐵皮屋下的世界第一 德大傳奇》波音、空巴、蘋果等產品,都用它的「刀庫」

2016-08-01  TWM

綠油油稻田邊的鐵皮屋工廠,是台灣鄉間尋常的畫面,但在台灣中部,卻藏著一個你所不知道的鐵皮屋傳奇。

台中市神岡,一棟白色牆面的廠房,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從稻田旁的道路往前走一百公尺,接著,眼前是一輛鮮紅色的法拉利和寶藍色的寶馬(BMW)跑車,一左一右像門神般停在公司門口,我們來到了德大機械。

「德大做刀庫,(營收規模)全球第一。」工研院工具機科技中心組長羅佐良說,德大在台灣市占率逾五成,沒有它,產值一千四百億元的台灣工具機產業恐怕要停擺,如東台、百德、亞崴、高鋒與台中精機等工具機大廠,一字排開都是它的客戶。它的產品,更賣進德國DMG、日本大隈(Okuma)等國際知名工具機大廠,成為旗下夢幻機種的重要零組件。

三字訣稱霸業界

換刀速度○.七六秒,全台最快工具機是「工業之母」,包括iPhone手機、雙B汽車、波音飛機等產品組裝所需的金屬零件,都不能沒有它;每台機器都要內建數十,甚至數百把不同功能的刀具,刀庫正是機器中存放刀的倉庫,可說是工具機的「手」,少了它,機器就無法快速換刀,加工產出一件件符合良率與精密度的零件。

精良的刀庫不但要做到全自動,更重要的是要能做到快、穩、準。台中精機總工程師陳燦輝透露,「德大的刀庫,換刀時間只要○.七六秒,是全台灣最快。」不只如此,高速換刀同時,還能做到精準定位,以及顫震量小於十條(○.○一公分)的穩定和精密度要求。

掀開鐵皮,德大的絕世武功,就藏在快、穩、準三字訣之中,藉此打開長年由德國、日本壟斷的市場,打進工具機產業裡最頂尖的知名大廠。德大的重要客戶、全球第二大工具機廠、日本山崎馬扎克(Mazak)副社長清水紀彥就曾公開讚揚,德大從設計到生產,具有開發能力及技術能力,在品質、交貨期、成本等管理方面不遜於日本廠商,「因為出色的品質控管生產機制,至今共採用了五千五百台以上的刀庫。」德大營收除了與第二名有一倍差距,在刀庫領域穩坐世界第一,一套刀庫要價數十到數百萬元不等。

不願受制於人的創業夢

花半年時間,研發出獨門產品去年,集團營收逾四十億元,員工人均年產值一千三百萬元,比股王大立光約九百萬元的人均產值,還高逾四成;甚至,它近期還成功突破,設計出長期由德國、日本壟斷的機械手臂關鍵零組件「減速機」(編按:一種讓馬達降速,卻又維持高扭力強度的技術,一支機械手臂要用六顆),立刻吸引科技大老,出價二十億元收購未果,因為他無意把辛苦創業的成果,拱手讓人。

德大能在德、日頂尖大廠環伺下,打造出稱霸世界的刀庫傳奇,現年五十四歲的董事長黃耀德,是背後的關鍵推手。

第一次見面,他身穿花襯衫、一塵不染的白長褲,跳脫一般人對黑手老闆的既定印象,甚至記者還沒開口採訪,他就先表明不想出名、不能拍照,但緊接著他熱情地為記者上了整整一小時的技術課。

問他成功的關鍵,他不假思索就說:「我的競爭力就是認真。」從小研究員到大老闆,黃耀德創業的核心精神確實要從「認真」兩字說起。時間,則要拉回一九九○年。

頂著美國機械碩士學歷的他,回台後立刻投了十多家企業履歷,最後獲工研院錄取,成為月領二十七K的副研究員。有一次,為了一個研究向廠商購買零件,他開口殺價,「我說可不可以便宜五十元,他說不行,一點談判空間都沒有。」在經歷這件事後,激起他的創業鬥志。

換做一般人殺價不成大概就算了,他為了控制成本,也不讓自己的產品受制於人,決定跳下去研發,半年後,成功研發出當初廠商的獨門產品:刀庫。

身為機械碩士,黃耀德這麼說,「機械這東西有什麼難,要做不做而已,願意做就有。」當時,台灣的刀庫廠只有一家,一台刀庫開價二十萬元,日本製則賣三十萬元,而他研發的成本只要十萬元;於是,一九九四年,三十二歲的黃耀德從十坪大廠房起家創業。

超龜毛精神

產品兩大獨特性,擠進日本窄門但看得到市場,卻未必吃得到,一開始前九個月,他一張訂單也沒接到,眼看著創業金再三個月就要告罄準備收攤,此時天降甘霖,一位出身工研院的台商老闆,下了四十台的訂單;到了第二年,當資金又再度只能撐三個月時,老字號的工具機廠台中精機,也下了一筆訂單。這兩筆訂單,幫助他熬過了創業的前兩個年頭。

萬事起頭難,一旦產品有了實績,黃耀德的事業開始漸入佳境,接著他逐一拜訪台灣工具機大廠,市價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價格,讓他跑業務幾乎無往不利,「第一年營業額一千萬元、第二年兩千萬元、第三年四千萬元,第四年八千萬元……。」黃耀德很快嘗到創業的甘味。

但德大產品並非只靠價格取勝。十年前,把刀庫賣進精密機械大國日本代表廠商山崎馬扎克,則是他走出台灣,打開國際市場的關鍵一役。

在此之前日本廠商普遍看不起台灣,德大異軍突起,連日本工具機大廠都嘖嘖稱奇,甚至引發工作機械工業會(JMTBA,類似台灣工具機公會)成員的討論,誰也沒想到,台灣製造的刀庫品質竟然能達標。

德大產品擁有兩項獨特性:一是他的產品能通過運轉五百萬次的壽命測試,二是完成低溫攝氏零度的測試,為此,他甚至把刀庫送到冷凍車裡冰,冰到零度時趕快測試各種運轉無虞,前前後後至少花了一年反覆調校,才擠進日本客戶的窄門。

能做到這點,關鍵在於黃耀德對產品精益求精的龜毛精神。陳燦輝還觀察到,黃耀德不僅對品質的要求很龜毛,也聽得進客戶抱怨。舉例來說,當有客戶抱怨維修不方便、換刀系統壽命太短,他的回應一定是努力改進,就算不是德大產品的問題,也一定先回去分析確認,下次再告訴客戶哪邊出問題,「一定要找出原因才叫龜毛。」陳燦輝形容。

聽得進客戶抱怨

只要客戶挑剔,修改到完美為止「有問題怎麼辦?改!又出現問題,再改!」黃耀德無法忍受任何人對自家產品的抱怨,不論是材質、設計或尺寸、公差(機械零件可容許的誤差範圍)哪個部分出問題,他一定想辦法解決,「就是不能讓人家抱怨呀,應該可說是完美主義者。」也因此,儘管德大已累積上萬種刀庫,到現在每一種都還在繼續改,不斷琢磨到接近完美為止。

他追求完美的龜毛程度,從經營款待客戶也可窺知一二。他交代公務車後座一定要放公司產品型錄,凡是辦展邀客戶來參訪,客戶住宿的飯店房間也要有德大產品型錄、客戶名字,力求建立專業、體貼印象;他也嚴禁長期配合的車行司機抽菸、嚼檳榔,司機的衣服沒紮好或穿拖鞋,只要他一看到,該司機從此列入拒絕往來戶,就為了讓客戶留下最好印象。

德大這種做到最好的競爭力,不單是靠技術的追求而已,黃耀德說,「我不是技術取勝,是認真取勝。」打入日本市場初期,德大的產品品質不夠好,客戶毫不客氣地抱怨,他不找藉口,誠實面對產品缺點,認真改善,藉此紮穩馬步。

他透露,當品質問題發生時,日本客戶會要求寫檢討報告,台灣企業報告結論常寫人為疏失,會加強品保,他發現這在日本人眼中不叫檢討報告、絕對會被打槍;日本客戶一定要求檢討出讓品質出問題的原因,例如,如果追究檢討的結果是員工沒有把螺絲鎖緊,但這還不夠,還要像醫生一樣,確認病因後,再提出對症下藥的療方。

也就是說,當確認是人員疏失,就必須追究原因出在哪裡?員工薪水夠不夠?還是心態出問題?因為產品沒一一檢查才沒發現品質狀況,未來每個產品出貨前,都要一一用手指檢查每個螺絲,改進方式更要列入標準作業程序(SOP)中追蹤,才算合格。

「日本小學用歌謠教兒童過馬路:站好,左看看,右看看,往前走,動作確實。」黃耀德認為,一般人也都知道要改善,也並非做不到,只是一旦要花好多時間,往往就不願意去做,「說來說去就一件事,有些人不解決問題,面臨困難就退縮,有些人就是去找方法,想方法解決。」為了讓公司保持競爭力,他親自面試每一位員工,儘管自己是碩士學位,卻篤信學歷無用論,任用人不問學歷,只問能力,他的考題只有一題:三十分鐘內,在考卷上寫下飛機能飛的原因,但不限制上網查資料或利用其他資源找答案,唯一的目的,就是測驗應徵者是否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

同時,他對員工祭出了棒子與胡蘿蔔的策略,生產線每年固定淘汰績效最差的最後兩名員工,但提供平均薪資五十五K、每年至少加薪五%的待遇。

研究魂上癮

逾二十年沒過年,在家畫設計圖天生對機械設計有興趣的他,也是研究狂,為了投入研發,從創業迄今,已有超過二十年沒過農曆年,都在家中畫圖、設計,研究怎麼創造新技術。台中市經發局長呂曜志因考察機械業而認識黃耀德,也用「研發狂」來形容他。

呂曜志說,有一次去找黃耀德,他竟然花了整個晚上的時間,秀出五個簡報談最新技術與創業點子,「果然是工研院出來的老闆。」羅佐良則觀察,黃耀德很願意嘗試新東西,除了運用鋁或塑膠等不同材質研發,測試產品速度、重量可否再優化之外,最近還進階到用電腦軟體自動設計產品,一一把重量、機械剛性、疲勞、穩定度、邊界、接觸條件等超過三十組參數需求與不同組合放進電腦中,在智慧軟體設計協助下,讓產品設計更有效率;甚至想了超過十個題目,到處找人執行,「他同意失敗,但要知道失敗的原因。」德大的資本額為五千萬元,黃耀德捨得每年投資兩倍資本額,砸一億元在培養人才和研發技術上。

先前,他花了三年、砸下上千萬元研發出機械手臂減速機,正是願意投入研發的成果。

無可救藥的完美主義

產品若不夠好,客戶捧錢也不賣儘管新產品很吸睛,他追求完美的龜毛精神卻再度發威,許多客戶想出價買下他研發出的減速機,他卻認為還是「半成品」而惜售。

「一般廠商能賣就賣,他不會因為客戶要買,就賣。」羅佐良透露,中國廠商只要求機械手臂減速機使用壽命達三千、五千小時,德大則已突破八千小時,不只中國客戶,連美國、日本都有客戶想買,他卻認為,還不夠好、還未達到媲美日本製的一萬小時,對客戶「say NO」,「客戶要求就這樣賣沒關係,他不賣,除非測試到完美。」這段創業路,黃耀德走了二十二年,龜毛,是機械同業普遍對他的形容詞;認真,則是他在訪問中提過好多次的關鍵詞。

事實上,他從十三歲就想創業,這和他小小年紀就開始養成的「成就動機」有關。「創業很屌、當老闆很屌,不用被人家罵,可以罵人家。」學生時代的黃耀德曾到姑丈在高雄的機械廠打工,姑丈走路有風的老闆形象,從此深深烙印在心中。

他回想小時候雖然衣食無虞,但其實家境並不寬裕;念五專的時候,看到同學買當時當紅的Sony隨身聽,騎機車甚至開車上學,想擁有的欲望激發出他的成就動力,「當你看到別人好,想要跟他一樣。」黃耀德這樣自我剖析,「我認真做好,應該會有相當報酬,才能顯現出我的與眾不同、成就感。」七月盛夏,陽光從德大的鐵皮屋門窗透進來,外頭的稻田也被陽光照得白花花、生機盎然。黃耀德寫下的傳奇,不過只是台中上萬家鐵皮屋廠房競爭力的縮影,而機械產業,更是蔡英文政府要打造五大創新產業的樹根所在。

隨著中央和地方產官學研積極整合,當根部的養分足夠、抓地穩固,台中機械業就有機會開枝散葉,在稻田邊長出台灣新的兆元產業。

德 大

成立:1994年

董事長:黃耀德

主要業務:工具機刀庫等

2015年營收:集團約40億元

撰文 / 萬年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2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