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募资方式的多样化使得本土PE逐渐向“不差钱”转变,而PE行业也由LP稀缺转为优秀GP稀缺,出现了资金跟着优秀GP走的新气象。 募资作为PE运作的起点,一直是影响PE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本土PE在发展的十年间,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上演着“就差钱”和“不差钱”的游戏,也承受着环境变化产生的巨大落差。对GP而言,如何从LP手中募到钱,是其必须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 自己动手到专业分工: PE募资方式日益多样化 1999年到2009年,本土PE大致经历了三起两落的五个发展阶段。其中,1999-2001年是初期发展阶段;2002-2004年是低谷期;2005-2008年上半年是快速发展期;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经历了短暂的调整;此后,国内PE再次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这种阶段性发展的特征,无论在PE投资还是募资的数量和金额上都能得到反映,PE的募资方式也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1999-2004年,由于国内PE刚刚发展,尚不为人熟悉,既缺乏足够的GP、LP资源,有限合伙等机制也缺乏法律的支持,国内PE机构更多由一些地方政府、上市公司或其他大企业投资设立,目前业内颇具影响的深圳创新投资集团、广东粤科风险投资集团等机构都是其中的代表。可以说,发展早期的PE在募资方式上体现了GP与LP重叠的特征,LP与GP直接对接,其角色区分并不明显,很多时候,LP本身就是GP。 2005年开始,随着资本市场的全流通改革、中小板的推出以及众多海外上市成功案例构成示范效应,国内PE迅速发展,PE们的募资方式也发展到第二阶段,不仅更趋多样化,并且开始借助中间人以及专业中介机构的力量募资。 这种借助中间资源的方式,在2005年前后以朋友介绍为主,也就是朋友介绍朋友做LP;而且,当时PE的基金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往往是快速募集成立、快速投资,投完后即募集设立新的基金,甚至有很多基金为单一项目投资而设立,由此出现了很多项目型基金。以拟投资项目来募资,注重项目的IPO前景,是这一阶段募资的特点之一。 到了2007年以后,一些信托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开始介入PE的基金募集业务。如信托公司开始为PE发行信托产品,不过由于监管机构的保留态度,信托基金成为上市公司股东受到限制,现在已经罕有以信托方式募集设立的PE基金。同时,商业银行也开始利用自己的终端网络和高端客户资源,通过开发客户理财产品,为PE募资提供渠道,并提供银行托管服务。目前,从资金托管到产品设计、资金募集,银行正逐渐为PE提供募资“一条龙”服务。 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一些专业的PE募资顾问,他们深入了解GP和LP的需求,从更专业的角度帮助GP设计基金结构、募资方式,并将此发展为一项固定的业务。比如,作为第三方理财机构的诺亚财富,自2007年以来先后为红杉、达晨、东方富海等PE募集了资金。 世上最难的两件事PE都在做,一是GP从LP手中要钱,二是LP把钱交给GP还不参与管理。解决这两难关键在于两点,一是LP和GP要知道彼此在哪里;二是两者之间如何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专业募资顾问的介入,则有助于“在哪里”和“互信”问题的解决。第一,募资顾问对GP的调查和分析,使得LP可以通过独立第三方的视野看GP,容易了解GP的优势和弱项,有助于LP建立对GP的信任。第二,募资顾问以及律师全程参与基金的结构设计,可以为保护GP和LP的利益构建良好的机制。第三,募资顾问承担了对LP的教育辅导责任,提高了GP与LP沟通的效率,降低了沟通成本。最后,GP一般都不会有专门的募资人员,而募资顾问多拥有自己的客户发展渠道,从而可以作为桥梁,既解决LP在哪里的问题,也解决LP投什么的问题,为GP的募资提供了便利也提高了效率,让GP可以集中精力在投资业务上。 2007年下半年开始,随着更多专业LP出现并成为本土FOF(基金中的基金)投资实践的先行者,PE的募资方式又进入新的演变阶段。2008年《关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设立与运作的指导意见》颁布后,苏州、北京、重庆等地相继设立了政府引导基金,本土特色的政府主导型FOF开始启程。而社保基金作为国内规模最大也最具专业水平的FOF,也开始对一些PE基金进行投资。FOF一般资金实力雄厚,并且资金期限长,是PE优质的LP资源。更重要的是,FOF长期跟踪GP的发展,对GP的了解比较深入,容易与GP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并帮助GP成长。专业LP尤其是FOF的发展,对PE的募资将有深远的影响。 除专业LP之外,一批获得PE投资而成长的企业家此时也开始反哺PE,成为帮助过他们的GP的LP。 对PE而言,募资比投资更重要,更注重保密,因此,关于PE资金来源和募集方式的信息披露非常少,但在实践中,仍可以感受到PE募资方式不断丰富所带来的积极效果。几年前募资时,GP与LP争论的焦点可能还在于公章谁来管、投资如何决策、钱怎么动用等基本问题,而现在可能更多的是讨论基金的理念特点、投资方向、管理团队的稳定等问题,二者实现了更好的对接。 募资方式的丰富,既是PE发展的结果,也成为PE发展的推动力量。据Chinaventure统计,2009年,国内募集完成人民币基金95只,占募集总数的76%;资金规模达71.72亿美元,占募资总额的58.2%,人民币基金从规模和数量首次全面赶超外资基金。本土基金从“就差钱”到“不差钱”,不仅反映了LP对国内PE发展前景的判断,也与募资方式的丰富有很大的关系。 跟着GP走: PE募资的中心转移 PE募资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募资路径的变化上,也体现在GP与LP的地位变化上。 2005年以前,国内的GP、LP角色重叠。2005年后,借鉴国际模式,GP和LP的权利义务逐渐明确,但并不成熟。在2007年《合伙企业法》修订后,有限合伙制成为PE的主流组织形式,GP和LP的专业分工才有了更为明确的法律基础,PE真正开始按照基金管理的模式运营。在GP、LP角色逐渐明确的情况下,募资越来越借助专业机构的力量,而PE行业也由之前的LP稀缺逐步转化为优秀的GP稀缺,从而出现了资金跟着GP走、GP尤其是优秀GP成为募资中心的新气象。随着资金对优秀GP的持续追逐,未来PE行业还将呈现新的变化。 一是美元GP的人民币化,人民币GP的美元化,将使基金管理能力更强的优秀GP有机会管理更多跨区域、多币种的基金。最近两年,红杉、IDG、德同、赛富等众多管理美元基金的GP开始募集并管理人民币基金,而从2010年开始,本土GP管理美元基金也会逐步成为现实。一直探索国际化道路的深圳创新投,已经与外方一起管理了几只美元基金;最近,国内也有几家机构在洽谈募集管理纯粹的美元基金;众多美元LP也频频进入国内,寻找优秀的人民币GP管理美元基金。 二是本土LP向FOF化发展,FOF将逐渐成为国内LP的主流。社保基金作为国内最大的FOF,已从试水PE发展到逐步加大投资力度;政府引导基金未来也将逐步从政府主导型过渡到商业型的FOF模式;而国内民间投资人也将跻身FOF的大潮,据了解,诺亚财富已经开始着手募集设立国内第一家民营FOF。 三是优秀GP的遴选机制将逐步完善。由于国内PE发展时间短,GP大多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基金循环,因此,GP的考评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GP的业绩记录可以围绕业绩、团队、管理等多方面指标进行测算和衡量,优秀的GP更容易脱颖而出。 新的趋势下,优秀GP将成为LP关注与争夺的焦点,FOF等专业LP由于与GP之间有较好的沟通,因此会跟随GP的发展进行投资,并获得投资的优先权。而优秀GP的品牌和能力也容易得到中间机构的认可,从而获得其更优质的服务。最近两年,国内已经开始出现优秀GP募资更加容易的趋势。据笔者了解,达晨在募集新一期基金时,LP非常踊跃,不到一个月就超过10亿元的目标规模,从而提前结束基金募集。 GP群体分化:马太效应、 专业化特色将凸显 优秀GP的崛起,将加剧GP群体的分化。在募资方式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GP的募资能力更多取决于自身的投资管理能力,而从LP和GP的发展看,GP的成熟远不如LP那么容易和快速。前两年,GP对LP的抱怨主要集中在LP资金规模小、期限短以及要求参与基金管理等方面,但经过近年的发展,尤其是对LP的教育和影响,LP的成熟度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反观大多数GP的提高,却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积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率先脱颖而出的优秀GP将获得更多的成长机遇,而长远看,80%的利润由20%的机构创造,80%的资金由20%的机构管理,二八定律在PE行业同样会生效。 同时,随着LP队伍的壮大,一些LP开始形成自己的投资风格和偏好。与此相对应,GP只有建立自己的特色,才会吸引到有特点的LP成为自己固定的投资人,比如,规模大的产业基金可能会吸引到大资金的LP;中小规模的成长型基金则更容易吸引到个人投资者;专注某一领域的IT基金、新能源基金,会吸引到对这些行业聚焦的投资者;甚至会出现专门的种子基金,专门投资初期创业项目。因此,差异化将成为GP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GP的专业化特色将更加明显,并且,这一细分特点又将反过来影响LP的发展。 GP的差异化发展,加上募资方式的多元化,将使整个PE行业的募资更加有效。不过,即使在LP“不差钱”、踊跃投资PE的今天,PE募资仍远非想象中简单。PE的募资关键在于GP与LP互相找到对方并建立信任关系,对GP而言,即使整个PE行业“不差钱”,有的GP也会“差钱”;即使少数GP“不差钱”,也还有很多GP还“差钱”。因此,提升自己的能力,确立自己的特色,做出好的业绩,并利用多种渠道与认可自己的LP建立长期关系,才是GP解决“差钱”问题的关键。 |
http://www.yicai.com/news/2011/12/1261058.html
在2008年那一輪房地產危機中,潘石屹向本報記者講了「多背一根柴」的故事。「不知為什麼,最近我常常會想到小時候的一個情景。我家在黃土高坡 上,7、8歲時,每到秋天,我們都要到山上去背高粱稈子,回家當柴燒。回想起來,那地勢山高坡深,7、8歲的孩子總是累得滿身是汗。小孩子真是不願意背 呀!鄰家阿婆就對我們說,別玩了,孩子,趕緊背呀,秋天多背回一根高粱,媽媽冬天就多一根柴可以燒炕取暖。聽到這樣的話,不敢貪玩了,趕緊往家背……」
這段話令記者記憶深刻。當時的他以此來告訴自己以及所有企業家,在危機到來之前,多背一根柴就多一些過冬的能量。
今天,當樓市迎來了比2008年更嚴峻形勢的時候,多背一根柴的經驗再次讓潘石屹的SOHO中國安然度過。
「我從北京到上海,一下火車,無數個電話打進來。都是需要救一把的開發商。現在很多開發商就差那麼一口氣。資金接上了就活了。」對於目前大多數房企的危機,潘石屹概括為「負債率高,手裡沒錢。」這兩項疊加,房企在年底將遭遇最嚴峻的考驗。
和激進型企業比較,SOHO中國有幾個原則:不大規模擴張、不做產業基金、不放貸。到今天為止,只進北京、上海這兩個城市的CBD商業區,這是潘石 屹多年來堅持的策略。在樓市快速發展期,很多投資者認為他過於保守。但在調控期,保守的模式卻成為穩健發展的關鍵。「我們現在甚至不想再通過收購方式短期 內獲得項目,想從政府手裡拿地,從規劃到開發都自己做。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產品上,哪怕週期長一些。」潘石屹稱。
潘石屹對未來樓市的擔憂,多集中在商業地產泡沫上。有專家曾在中國經濟論壇2012年房地產回顧與展望論壇上談到,未來中國將有2.5萬個城市綜合 體。開發商受到住宅調控的影響,轉而大量建設商業地產的趨勢已經在2011年急速顯現。同樣是做商業地產的潘石屹表示,當瀋陽市一條街上出現若干個城市綜 合體時,商業地產的過量局面將不可避免。商業地產不是沒有機會,城市和地段的選擇幾乎是成功與否的全部要素。「因此對於SOHO中國來說,不要談一線城 市,一線城市還有深圳、廣州呢,我們只做北京和上海。」潘石屹表示。
今日下午三點民航局召開了緊急安全視頻會,通報了東航兩飛機險相撞事件調查的初步結論,認為這是一起塔臺管制員遺忘飛機動態,違反工作標準,造成的一起人為原因嚴重事故征候。性質極為嚴重,屬A類跑道入侵。
10月11日中午,上海虹橋機場發生了兩架飛機險些相撞的事件。事情的經過大概是這樣:
10月11日,東航飛行員(一名機長,兩位副駕駛)同往常一樣認真細致地做著飛行準備。當天他們將駕駛A320(機號B-2337)執行MU5643航班,由上海虹橋起飛,將147名旅客送往天津。
11:54飛機在晚點了19分鐘後,終於接到塔臺指令開車滑出。
12:03塔臺指揮飛機進跑道36L,機組在執行完起飛前檢查單之後進跑道。
12:04塔臺指揮:跑道36L,可以起飛。
機組在確認跑道無障礙的情況下,執行起飛動作,然而,就在飛機滑跑速度達到110節(每小時200公里)左右時,機長突然發現有一架A330正準備橫穿36L跑道,在立即讓中間座詢問塔臺時,機長觀察並確認該A330飛機確實是在穿越跑道,此時飛機速度已達130節(每小時240公里),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機長短暫判斷現在減速剎車,很有可能因距離太近停不下來,而此時飛機速度已接近擡輪速度,加速起飛才可能避免相撞。於是決定繼續起飛, TOGA(最大推力)帶桿起飛。
而此時,東航MU5106航班(A330執飛)正載著266名旅客從北京飛抵上海,並得到空管指令穿越跑道前往航站樓停靠。就在穿越36L跑道過程中,MU5106航班機組也發現了有飛機正在滑跑起飛,立即加速滑行以盡快脫離跑道。最終,東航A320飛機從A330上空飛越,成功的讓439條生命避免了可能的事故(旅客413人、機組26人)。
在14日召開的緊急安全視頻會議上,進一步還原了當時的更多細節。兩架飛機當時的垂直距離僅19米,翼尖距13米,就差三秒就造成兩機相撞。多虧320機組處置果斷,操縱正確,才避免了一起事故。
不過,當時副駕駛操縱也有所遲疑,點了一下剎車,多虧機長迅速接過操縱,以7.03度/秒的速率,帶桿到機械止動位。
(圖為該事件中的320機長)
因此,此次事件中,一方面管制員違反相關規定,盲目指揮,二是330機組接受了穿越跑道的錯誤指令後,雖然看到了飛機起飛,但並未提出質疑,觀察不周,不過機組沒有機械聽從塔臺原地等待的指令,而是加速穿越,也避免了兩機相撞。320機長則處理非常到位,臨危決斷,立了大功。
就等你動筆了,和菜頭。
本文由老道消息(微信ID: laodaoxx)授權i黑馬發布。
2012 年騰訊公司級的季度戰略會上,有三個最優秀的產品經理受邀,向所有業務線一把手分享產品經驗。
一個叫張小龍,你們都知道他那次一口氣講了 8 個小時。一個叫鐘翔平,當時負責備受重視的手機瀏覽器業務。
最後一個叫姚曉光,是騰訊互娛旗下“琳瑯天上”遊戲工作室的負責人。
琳瑯當時最亮眼的功績是《QQ飛車》,最高達到 300 萬同時在線,一段時間里騰訊自研唯一過百萬的產品;《禦龍在天》那年沖到 50 萬同時在線,也是當年表現很好的自研 MMO 端遊,但也只為代理的 DNF 十分之一的用戶量。
論名氣,姚曉光在遊戲圈里知名度很高,但跟張小龍沒法比;論戰略地位,作為八個自研遊戲工作室其中一個的琳瑯,跟微信、移動瀏覽器的業務也沒法比。
大概誰也沒想到,第二年,姚曉光被決策層欽點負責開拓自研手遊,搞定了非常複雜的跨部門協作,交出來《天天酷跑》、《天天愛消除》等第一批微信遊戲,都很成功。
互娛下面還有一個工作室叫臥龍,常被玩家黑它是“醬油型”工作室,“立項三年,內測三年,修修改改又三年”。2014 年這個工作室被並入姚曉光帶領的天美工作室群,改名天美 L1,第二年他們就上線了《王者榮耀》。
1
17 歲生日那天,姚曉光請同學來家里慶祝。吃過飯,三個人一起打暴雪的《暗黑破壞神》。一個加血,一個加藍,他自己操作鼠標,玩得好不樂乎。
最後打贏大菠蘿那一刻,姚曉光心想,什麽時候我也能做一款這樣的遊戲。
上了大學,姚曉光經常模仿《暗黑破壞神》做些 demo,在網上小有名氣,也有人找他做外包。2000 年初,有個上海的創業者融了 300 萬美金,委托姚曉光和同學做一款叫《炸彈狗史丹莫》的遊戲,說準備做一個像米老鼠一樣的動漫 IP。
倆人興致勃勃做得差不多了,專門去了趟上海。結果對方掂掂錢袋子,覺得資金不充裕,又說不做了。這個人叫陳天橋。
那幾年姚曉光在網上以 NPC6 的名字行走,認識了一批遊戲開發者。其中有一個叫雲風,後來在網易遊戲幹了十年。
2000 年底,雲風介紹姚曉光去單機公司“創意鷹翔”做遊戲。姚曉光待一個多月,對這幫充滿理想主義的遊戲人很是佩服,但又想起來他的前老板、後來 17Game 的創始人戴紅跟他講過,“一定要做網遊”。
第二年開春,姚曉光跑到福州,加入了一家叫“天晴數碼”的公司,做一個叫《幻靈遊俠》的回合制網遊項目。姚曉光是公司第一個員工。
天晴數碼的創始人叫劉德建。他後來給集團公司取了個新名字,叫“網龍”。就是把 91 手機助手賣給百度,狂斂 19 個億美金的那個網龍。
劉德建和姚曉光都很拼,每天下午上班,早上六七點才下班。乃至於多年後劉德建在網龍有個經典語錄:“人為什麽一定要晚上睡覺?”
2002 年初《幻靈遊俠》上線,沒多久就沖到幾萬人同時在線。“智冠”的人聞到錢味,跑來包銷點卡,直接給了天晴 300 萬。
同一時間,剛逃過被“摘牌”大劫的網易發布了《大話西遊》。作為複牌前後的重磅產品,公司預期很高,沒想到客戶端問題一堆,完全被《幻靈遊俠》比下去了。
雲風那時正好在網易,做《大話西遊》的客戶端。後來他和姚曉光見面聊天,聽姚曉光說他每個月能拿 3 萬獎金。雲風只有在《大話西遊》第一代快結束,拿到過一次慰問性質的獎金,大概不到 1 萬的樣子。
賺到一點錢的姚曉光,沒多久就離開了天晴。他始終覺得不自由。只要錢不是自己出的,他就感覺很受限制。他對《家用電腦與遊戲》的記者說,自己大概是個“無產階級遊戲制作人”。
姚曉光和兩個同事回北京搞了個工作室,開始自己做一款叫《暗黑在線》的遊戲。熬了大半年,沒有社交,沒有娛樂,天天通宵,把之前賺的錢全部花光。上線測試那天,同時在線最高 4000 多,但用戶沒多久就流失光了。
那時候盛大代理的韓國遊戲《傳奇》風頭無二;網易《大話西遊2》上線之後,一年里股價漲了一百多倍,緊接著又出了《夢幻西遊》……誰還會去玩一款 3 個人開發的、準專業級的遊戲呢?
姚曉光索性不做作品了,開始研究新技術,搞 3D 引擎。又過了半年,盛大拋來橄欖枝,姚曉光終於進了一家大公司,連人帶引擎。
到了盛大,姚曉光往辦公室墻上貼了個紙條,“讓我們悄悄超過 BLIZZARD(暴雪)”。
2
盛大代理的《傳奇》爆火之後,和傳奇韓國開發商的版權糾紛鬧得沸沸揚揚。陳天橋越來越覺得自研重要,找來姚曉光做《神跡》,又找來圈內著名少年天才林海嘯做《英雄年代》。
倆人都是 2003 年 2 月加入盛大的,算是當時盛大遊戲的左倚天右屠龍。林海嘯最早是做外掛聞名遊戲圈的,16 歲浙大計算機少年班畢業,17 歲自己成立公司做遊戲,加入盛大也才 22 歲。
做了一年多,兩款遊戲上線測試。不收費的情況下,數據都能跑到 12 萬、15 萬;一收費,馬上掉到一兩萬。戰略巨人陳天橋從這個時候開始考慮免費遊戲的模式,應該是是要比史玉柱早的。當然這是後話。
《神跡》上線之後,姚曉光住院了。他的左腿已經斷斷續續痛了兩年。這次一檢查,病情挺嚴重的,做了兩次手術,左側胯關節被取出,很長時間內要拄著拐杖,以後走路都會比別人辛苦一些。
整個 2004 年姚曉光花了很多時間養病,期間讀了很多書,還順手牽頭把《網絡遊戲開發》這本書翻譯成了中文,啟蒙不少年輕人制作人。
他也趁機反思了一下自己的生活。過去他幾乎把所有時間都放在虛擬世界上,每天十幾個小時對著電腦。他對記者說,這絕對不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說生病了發現只有親人和摯友才能陪你走一輩子。說他過去忽略了很多生活里的樂趣,換來的只有一點因為“受人關註”而產生的微不足道的快樂。
但是他轉念一想,又覺得這點微不足道的快樂,其實挺夠了。
《神跡》和《英雄年代》失利之後,不斷有人從盛大這堆優質制作人里淘金。姚曉光 2005 年初複工,騰訊副總裁唐毅斌專門來拜訪他,希望他加入,姚曉光沒答應。
也是 2005 年初,史玉柱用重金和 20% 的股份把林海嘯挖走了,順帶整個《英雄年代》團隊。半年後巨人的《征途》上線,跟《英雄年代》有道不明說不清的關系。
2007 年,巨人上市。林海嘯被史玉柱請出局,但身價已經十億。他和另一個從盛大到巨人的同事嶽弢一起移民到了新加坡,倆人還一起買了限量版的寶馬 750。他最後一次接受采訪,是三年後,媒體說他準備投資酒店行業。
而姚曉光被騰訊持續撩了一年多,終於松口,加入了騰訊,第一款產品就是 2008 年發布的《QQ飛車》。
3
2012 年下半年,微信已經拿下兩億用戶,無人可擋。馬化騰出去演講,說騰訊要做一個移動互聯網開放平臺。講了很多,大家只記住一句話,“移動互聯網最先規模化盈利的可能在移動遊戲方面”。
那兩年,因為《禦龍在天》,騰訊終於有一款拿得出手的自研大型 RPG,算是挽回了一些面子。但頁遊上的失利,加上《我叫MT》已經在手遊市場里跑出來了,說騰訊不急是假的。
COO 任宇昕說,不能再像頁遊那樣上來就搞開放平臺了,得先自己做。負責發行的馬曉軼說,你讓我先忙著別代理國外作品,可以,但你得保證自研作品的質量。
最後定下來,先開發 5 款精品,整合微信、手Q和應用寶的資源全力扶持,不容有失。誰來做?任宇昕看了一圈,也沒有比姚曉光更合適的了。
這其實是個苦差。要在一家千億美金的公司里調度這麽多跨部門的資源,非常複雜。何況集團里根本沒有一支具備手遊開發經驗的團隊。
姚曉光從騰訊上海要了一支專門研究手遊、但幾乎沒有產品經驗的團隊,成立一個新的手遊工作室,取名“天美藝遊”。
這支團隊核心成員本身就是收購回來的,內部有點官僚主義。姚曉光挑了兩個核心產品線的人,集體到出差到深圳開發。後來因為身為《刀塔傳奇》創始人的女朋友而“被離職”的策劃陳小花,也在這個 team 里。
開發期間,有一次張誌東見到姚曉光,問他,“你們團隊夠不夠拼啊? 張小龍他們,前 11 周,沒有一個人晚上 12 點之前回家的”。姚曉光笑笑,“我們也從開發第一天,就沒有人 12 點前下過班”。
不下班不是不想下班。前三款“天天系列”遊戲,開發周期只有 5 個月,還經常有各種突發情況。比如在 SDK 對接的事情快完成的時候,微信那邊突然改了個接入方式。
和張小龍的微信團隊配合大概不是件容易事。原本《天天愛消除》是要作為首款微信遊戲亮相的,結果等到微信 5.0 上線那天,團隊一看,才知道微信自己搞了個“打飛機”,流量一下子被吸到那邊去了。
“我們要感謝小龍,《打飛機》幫助玩家建立了送心、比拼等玩法習慣,為‘天天系列’手遊提供了很好的玩家教學基礎。”姚曉光對來采訪他的記者說。後來這段開發故事被寫進了一本叫《騰訊方法》的書。
“天天系列”最後的成績很不錯。打完這場仗,姚曉光接管的工作室也越來越多。2014 年八大工作室重組,改成四大工作室群,琳瑯、天美藝遊和臥龍工作室,都並到天美,由姚曉光總負責。
並入天美之後,臥龍工作室只花了 7 個月,做了一款手遊版 LoL,叫《英雄戰跡》。結果互娛底下的光速工作室也做了一款手遊 LoL,《全民超神》。兩個遊戲還在同一天開啟測試。狹道相逢,《英雄戰跡》被痛扁了一頓,各項數據都不如對方,去別的部門要資源也要不過人家。
整個臥龍工作室全民皆兵,又花一個多月的時間,把 3V3 模式改成 5V5。10 月上線前,順便把名字也換了,改叫《王者榮耀》。
後面的事情你們都知道了。《王者榮耀》最高沖到 8000 萬日活,“醬油型”工作室臥龍在 2016 年初突然拿了公司級業務突破獎。同年拿到這個獎的,還有“春節紅包聯合團隊”。
這兩年微信紅包的研發故事也被當成經典案例,翻來覆去地講。但姚曉光的故事始終沒有被外界熟知。
姚曉光和張小龍一樣,都很低調。張小龍之所以在 2012 年開始封神,除了微信本身和那次 8 小時演講,還得歸功於和菜頭那篇《我所知道的張小龍》。現在姚曉光實力也驗證過了,演講也做過了,也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微信”。
就等你動筆了,和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