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什麼導致我們的投資失敗 投資小兵孟燦

http://xueqiu.com/5880533155/25518116
一般來說,人們過多關注於對成果者的經驗的學習,而忽視了對失敗者教訓的警覺;事實上,向失敗學習,從其吸取經驗教訓,是避免失敗,從而趨向成功的一種良好途徑。查理芒格多次提到那個農夫的故事「如果我知道我會死在哪裡,我就永遠都不去那裡。」
   本人收集了一些書籍上對不利於投資的信念、習慣的論述,以供廣大球友參考。

一、《巴菲特與索羅斯的投資習慣
(一)七種致命的投資信念
1、迷信預測。要想賺大錢,必須先預測市場的下一步動向。  
2、迷信「權威」。即便我不會預測市場,總有其他人會,而我要做的只是找到這麼一個人。  
3、迷信「內部消息」是賺大錢的途徑。   
4、迷信分散化投資。  
5、迷信冒險。要賺大錢,就要冒大險。   
6、迷信工具。以為投資要依靠一種能確保投資利潤的系統。  
7、迷信市場的必然性。我知道未來將會怎樣,而且市場「必然」會證明我是對的。

(二)失敗投資者的23個投資習慣
1、唯一的投資目標就是「嫌大錢」。結果,他常常連本錢都保不住。
2、認為只有冒大險才能嫌大錢。
3、沒有投資哲學,或相信別人的投資哲學。
4、沒有系統,或者不加檢驗和個性化調整地採納了其他人的系統。(如果這個系統對他不管用,他會採納另一個——還是一個對他不管用的系統。)
5、沒信心持有任何一個投資對象的大頭寸。
6、忽視或不重視稅收和其他交易成本對長期投資效益的影響。
7、沒有認識到對自身行為的深刻理解是成功的一個根本性先決條件。很少認識到盈利機會存在於(而且很有可能大量存在於)他自己的專長領域中。
8、沒有標淮,或採納了別人的標準。無法對自己的貪慾說「不」。
9、總是尋找那種能讓他一夜暴官的「絕對」好機會,於是經常跟著「本月熱點消息」走。總是聽從其他某個所謂「專家」的建議。很少在買人之前深人研究一個投資對象。他的「調查」就是從經紀人和顧問那裡或昨天的報紙上得到最新的「熱點」消息。
10、認為他任何時候都必須在市場中有所行動。
11、遲疑不決。
12、很少有事先確定的退出法則。常常因擔心小利潤會轉變成損失而匆匆脫手,因此經常錯失大利潤。
13、總是「懷疑他的系統——如果他有系統的話。改變「標準」和「立場」以證明自己的行為是合理的。
14、不忍放棄賠錢的投資,寄希望於不賠不嫌」,結果經常遭受巨大的損失。
15、從不在某一種方法上堅持足夠長的時間,因此也從不知道如何改進一種方法。總在尋找「速效藥」
16、不知道「交學費」是必要的。很少在實踐中學習¨¨容易重複同樣的錯誤,直到輸個精光。
17、總在談論他當前的投資,根據其他人的觀點而不是現實變化來「檢驗」他的決策。
18、選擇投資顧問和管理者的方法同他做投資決策的方法一樣。
19、有可能花的錢超過他賺的錢(大多數人是這樣)。
20、以賺錢為目標:認為投資是致富的捷徑。
21、愛上了他的投資對象。
22、沒有為實現他的投資目標而竭盡全力(即使他知道他的目標是什麼)。
23、投資對他的淨財產貢獻甚微——實際上,他的投資行為常常威脅到他的財富。他的投資(以及彌補損失的)資金來自於其他地方: 企業利潤、薪水、退休金、公司分紅,等等。

二、《股市真規則
第二章主要講述了投資過程中,七個應當避免的錯誤
(一)虛幻的目標
(二)相信這次與眾不同
(三)陷入對公司產品的偏愛
(四)在市場下跌時驚慌失措
(五)試圖選擇市場時機
(六)忽視估值
(七)依賴盈利數據作分析

以上兩本書都非常不錯,值得認真看幾遍。

三、《炒股別學他——47位炒股失敗者的深刻教訓》
作者將普通投資者的失敗分為以下幾大類原因:
(一)盲目入市
(二)聽信小道消息
(三)跟莊炒股
(四)盲信股評
(五)題材炒作
(六)公司造假
(七)投資心態不正
(八)將投資當成賭博

四、《不可思議——股票名人成功和失敗的法則》
作者是兩個日本人,按期主要章節的標題,總結失敗教訓如下:
(一)陷入股票漲跌之中,無法自拔
(二)跟風買進
(三)處於市場漩渦之中,感覺麻痺
(四)不懂裝懂
(五)過度依賴信息
(六)忽視股票的本質
(七)買進時機錯誤
(八)對未來盲目樂觀

五、《炒股36忌》
本書結合大量生動的案例,系統地歸納總結了一般股民身上最常見的導致炒股失敗的36種失誤應當引以為戒的「大忌」
第1忌 倉促入局,第2忌 借雞生蛋,第3忌 急功近利,第4忌 因噎廢食,
第5忌 貪得無厭,第6忌 孤注一擲,第7忌 一盤散沙,第8忌 背道而馳,
第9忌 鼠目寸光,第10忌 道聽途說,第11忌 迷信股評,第12忌 固執己見,
第13忌 不守紀律,第14忌 錦上添花,第15忌 落井下石,第16忌 以名取股,
第17忌 朝三暮四,第18忌 輕率冒進,第19忌 優柔寡斷,第20忌 顧此失彼,
第21忌 風聲鶴唳,第22忌 技術至尊,第23忌 滿倉操作,第24忌 舍高就低,
第25忌 避長就短,第26忌 一見鍾情,第27忌 盲目補倉,第28忌 兼收並蓄,
第29忌 主觀臆斷,第30忌 鋌而走險,第31忌 心浮氣躁,第32忌 守株待兔,
第33忌 一成不變,第34忌 不設止損,第35忌 放任自流,第36忌 身陷其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326

企業管理層的謊言 投資小兵孟燦

http://xueqiu.com/5880533155/25634715
早上讀唐濤《天使投資》一書,有提到美國創業者的十大謊言和中國創業者的十二大謊言;凡事皆有相通之處,其實我們在投資過程中,也會聽到上市公司管理層的一些言論,而這其中虛虛實實,如何不被其謊言矇蔽,該書中的總結可以提供一點借鑑。

一、美國創業者的十大謊言:
1.我們的預測是保守的。
(事實上他們的預測從來都不會保守;要把其所說的產品上市時間增加1-2年,銷售額除以10)
2.某知名研究機構說,我們的市場規模到2015年會達到500億美元。
(預測大多數時候都是不靠譜的)
3.某大牌公司下周就要和我們簽署採購訂單。
(這讓我想起了當年的杭蕭鋼構和最近的興民鋼圈)
4.當我們拿到投資,關鍵員工就會立即到位。
(我只看到了你毫無準備)
5.沒有人在做我們正在做的事。
(這讓我想起了導師談論文選題:基本上,你的Idea總會有前人研究;而如果你發現一個前人都沒有研究過的東西,要麼就是前人覺得根本沒有研究價值,要麼就是前人嘗試過,但很難行得通)
6.沒有人能做我們正在做的這件事。
(這讓我想起了當年的重慶啤酒)
7.趕快,因為還有其他投資人感興趣。
(這麼好的機會不會單單留給我,其他人都是傻子嗎?)
8.甲骨文這類公司根本不是我們的競爭對手。
(這讓我想起來當年開發布會,眾高管砸蘋果雕塑的漢王科技)
9.我們的管理團隊擁有成功經歷。
(管理者才能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護城河)
10.我們的產品已經申請專利。
11.我們只要佔有1%的市場就是巨大的成功了。(這條是送的)
(如果市場不夠大,那麼1%的市場份額就毫無意義;如果市場夠大,你認為佔有1%的市場很容易就太樂觀了)

二、中國創業者的十二大謊言:
1.我要打敗馬云。
(你還是先活下來再說吧)
2.我有1000萬用戶。
(事實上能轉化為現金的部分有多少呢)
3.我已經達到盈利。
(是可持續的嗎?)
4.我不缺錢。
5.我明年上市。
(太樂觀了吧)
6.我有領導關係和政策支持。
(我只看到了你的生死存亡系與他人之手)
7.我沒有競爭對手。
(沒有競爭對手的市場是一個不存在的市場)
8.快點投資,我有大訂單。
(又見大訂單,能不能長久可持續的獲得穩定的訂單呢?還有,也許你說的大訂單是不小心加了一個「萬」字吧)
9.我的團隊中有海龜、MBA、500強高管。
(再次聲明,管理者才能並非真正的護城河)
10。我有專利、云計算、物聯網、社區、LBS、團購、電子商務、平台、對賭協議。
(大部分都是概念和忽悠)
11.調研證明,我可以拿到14億1%的市場。
(市場認可、消費者願意用錢投票才是硬道理)
12.我的同行剛融到VC,業績和融資額都很可觀。
(同行成功不一定你也能成功,這與企業競爭力和行業地位有關,而非單純概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119

興櫃小兵翻身 最「感謝」的是郭董

2013-11-04  TCW  
 

 

一年來股價從二十六元大漲到一百三十六元,漲了超過四倍,這是興櫃股營邦創下的成績。

技術。讓它崛起小台廠,打入國際供應鏈

位於桃園縣蘆竹鄉、資本額僅新台幣三億元的營邦,不和規模大上百倍的廣達、緯創等對手在大規模標準化(general purpose)戰場正面衝突,而是用少量多樣的客製化方式打游擊戰,成功奪下Google、臉書(Facebook)、亞馬遜(Amazon)三大網路巨頭的雲端伺服器訂單。在投資人追捧下,營邦股價也有了這一年來的漲幅。

營邦企業副總經理林清暉指出,早期因為雲端資料量少,像戴爾(Dell)、惠普(HP)等品牌廠可以走規格化路線,但是近年來因為資料量大幅成長,服務分工越來越細緻化,大型網路公司每推出一項新服務,就需要不同的伺服器硬體去搭配。

以臉書為例,每秒鐘需要處理一百二十萬張照片,其中有些會被大量轉載,形成所謂的熱資料(hot data),有些則會被打入冷宮,一年也不會被翻出來一次,兩者所需要的伺服器就不同。

營邦做的,就是能隨時根據客戶需要,量身打造對應產品。一般大廠從規畫到量產至少需要一個月,營邦卻只要一個禮拜就完成。別人一次出貨上萬台,營邦只出幾百台,但產品均價則高出一○%到三○%。「我們就像是伺服器界的Zara!」林清暉說。

營邦創立之初,是以做機殼起家,創辦人兼總經理梁順營,原本只是個做模具沖壓鍛造的黑手,如今能打入世界一流大廠的伺服器供應鏈,背後推手卻是鴻海。

二○○一年,當時成立已五年的營邦在美國加州成立子公司,梁順營靠著在台灣的成本優勢,以及少量多樣的彈性化生產模式,搶到美國伺服器大廠ALR的訂單,毛利率一度高達六○%。

危機。讓它翻身不賺輕鬆錢,砸錢投入研發

業績大幅成長之際,鴻海卻半路殺出。梁順營報價一百二十美元,對手鴻海硬是砍到九十美元,還在南加州的空軍基地就近設廠服務客戶,讓梁順營無力招架。「這反而提醒了我,如果一輩子做殼子,最後一定是趴在那裡,」梁順營說。

他開始想辦法提升產品附加價值,陸續轉往存儲系統、主機板設計與準系統生產等方向發展,後又建置軟體開發團隊,十七年內三次轉型,平均每年投入將近一億元研發,相當於一○%的營收。這些,都是為了從硬體跨入軟體,日後進軍高毛利的伺服器系統整合做準備。

原本的創業團隊與員工難以諒解:「好好的錢不賺,幹嘛一直研發?」有人嫌紅利太少而離開,但梁順營認為,IT產業變化太快,要繼續打滾,就得不斷投入,「一個領先能讓你舒服兩年嗎?直到今天,我都還不覺得能過好日子。」

但投入不見得有回報。二○一一年,梁順營做出全世界第一台內建熱插拔功能的伺服器機殼,本以為是個創新性的產品,卻因為協力廠商製造的電源供應器模組出錯,竟造成客戶的資料庫中心災難。

態度。讓它發光出錯老實處理,危機變轉機

梁順營沒有推託諉過,他一邊扛下四十幾萬美元的虧損賠償,一邊緊急飛往美國處理。客戶不但沒有因此怪罪,反而肯定他的即時反應能力,日後不僅合作更加緊密,AIC(營邦在美國品牌名)的名聲,也因此在美國業界宣揚開來。

「美國人做生意與台灣人不一樣,他們允許你犯錯,但是你要能舉手承認馬上解決問題,但台灣人的習慣是保護自己,犯了錯先怪罪別人,這一點老美就無法接受,」梁順營說。

梁順營出社會後第一份工作就在美商,深知美國人企業文化與做事風格。「台灣人做生意像是在寫考卷,客戶要什麼就給什麼,但我們會跟客戶討論,找出他『痛』在哪裡,從那邊做回來,客戶才會感動。」梁順營說:「滿意的客戶不見得會回來,但是感動的客戶一定會。」

以全球搜尋引擎龍頭為例,一開始營邦只拿到旗下一個部門的少量訂單,但因為快速的設計能力與彈性化生產,吸引了總部注意,直接派人飛到彰濱工業區視察,確認營邦是百分之百的台資企業後,沒多久就下單。

挾著美國的成功經驗,營邦進軍歐洲。「美國人冒險性格比較強,勇於嘗試新事物,歐洲大概落後一年,」梁順營說。俄羅斯最大搜尋引擎龍頭Yandex,如今也是他的客戶。

雖然營邦巧妙避開與規模大的對手正面衝突,但它也不是沒有挑戰。一位港商外資分析師說,營邦能做到的事情,廣達、緯創、英業達大廠也做得到,只是雙方路數不同,後者享有規模經濟,不需要這麼辛苦的去隨時調整產線,穩定度更高。

「營邦的問題在於他太走利基化市場,毛利雖然高,但訂單不穩,走完一張之後不見得有下一張,」一位白牌伺服器大廠主管點出其問題。

這支在興櫃市場一年飆漲四倍的小兵,能否持續讓投資人驚奇,就看它能否跨過規模與穩定這兩關了。

【延伸閱讀】每股獲利4年成長9倍!—營邦近年營收獲利

註:2013年資料為法人預估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686

小兵4月雜談 - 投資的護城河 小兵旅行

http://xueqiu.com/6254918995/28625478
暫時離開這個問題,讓我們居高臨下,看一看實業和二級市場的投資。

實業和投資有很多共同點,都需要具備安全性,有價值,有滿意的回報率。

還可以列舉許多共同點,但我說一個差異。

身邊的千萬富翁,億萬富翁,或者我們知曉的更大的富豪們,有多少靠二級市場的投資致富的,有多少是靠實業致富的。答案應該不言自明。1萬個富人裡面,大概有9900個是靠實業致富的。靠股市致富的很少。

這就是我一直強調的一個觀點,股市是資產保值的一種手段,不是致富工具。

也許你會說,誰,誰,還有誰,通過股市發財了,但那是小眾。上證指數10年不漲,如果扣除手續費,在考慮追漲殺跌,也就是股市高位時入市的人多,而股市低位時,入市的人少,每輪牛市,都是1級市場像二級市場拋售的過程。如此說來,過去10年平均效應是虧錢的,80%的人是虧錢的。但是你看看身邊的人,10年前開雅閣的屬於好車,現在奔馳寶馬根本就不新鮮了。也就是富人還是一批批的誕生,但裡面極少有股民。

是的,在重複一下,你所瞭解的那些股神,我承認他們確實厲害,但是他們屬於鳳毛麟角。因為這是基於事實的統計,不需要去捕風捉影。

中國股市在制度設計上,是屬於創業成功的人,在二級市場尋求合作。也就是億萬富翁和窮苦大眾合作生意,經營管理利潤分配都由億萬富翁說了算,但你的介入成本是他的10倍,100倍。

所以股市投資,我們要更嚴格,要比實業更嚴格的篩選。因為實業通常是我們用1倍PB去介入,而股市,稍微有點故事的題材,恐怕都要3倍PB以上了。

你用10萬元去股市投資,每年30%的回報率,賺到錢在投資,10年後賺到130萬。那你就是股神級別的選手了,已經戰勝股市上99.99%的人群了。

但是你用10萬元去創業,每年30%的回報率,賺到錢在投資,10年後賺到130萬。那你屬於很普通的創業者,屬於50%左右的創業人群吧。

這就是實業和股市投資的巨大區別,對於小資金,去創業更有價值。小吃店,飲料店,甚至包子店,服裝店。只要勤勞加些創意,100%的回報率並非是天方夜譚。

對於大資金,要做資產配置。在股市出現機會時,可以多配置一些資金。股市就是一種資產保值手段。

話題在轉回來。既然股市風險高,收益低,那麼就更要求有「護城河」。

對於實業投資,面對巨大的市場潛力,有時候先入為主就是最大的護城河。比如說騰訊或者阿里巴巴的護城河在哪裡,在2000年的時候,他們的護城河在哪裡?他們先入為主,佔據了客戶,這就是最大的護城河。

以開客棧為例,先入為主和成本優勢就是最大的護城河。

318是近年來最火爆的一條進西藏線路,每天幾百人從318去拉薩。有徒步的,有騎車的,有搭車的,有自駕的。

但是5年前,每天只有幾個驢友走這條路去拉薩。那時候在新都橋,康定,理塘,波密,林芝,開一家青旅可能只需要30萬元的成本。現在這樣的青旅每年的利潤可能可以到達50萬。但如果現在開一家這樣的青旅,成本可能是200萬。但利潤可能只有30萬,即便幾年後你同樣能賺到50萬,但這樣的投資回報率,對於實業投資來講一點都不吸引人,因為股市你可以隨時退出,但是實業的退出成本就太大了。如果你想轉讓,也許只能賣150萬。

所以對於一個增長潛力巨大的行業來講,先入為主和成本優勢就是最大的護城河。

在二級市場投資上,也出現過。

比如05年買封基,閉著眼睛買幾隻,2年後漲了10倍。

比如08年買B股,閉著眼睛買幾隻,2年後漲了5倍。

查看原圖
護城河是什麼,就是對於一個超級低估的群體,先入為主和成本優勢,就是最大的護城河。

其實,這也是1+1。

對於北上廣深和二線城市的幾千萬白領,週末你們去哪?

如果未來「小兵旅行」給你們提供舒適的,價格便宜的,約上3、5好友,或者一家人,白天欣賞風景,晚上打牌,喝啤酒吃火鍋,住乾淨的有熱水澡的標間,2~3日的輕鬆旅行。

看這樣的風景。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藍天,白雲,雪山,咖啡,純淨的空氣,自由的行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127

基金經理「奔私」記 生活在別處 私募小兵

http://xueqiu.com/5153416806/29360986
一切擁有雄心和遠見的人,一定是敢於打破常規的人。歷史的機會常常稍縱即逝,容不得瞻前顧後。當中國資管行業揚帆起航,財富管理的藍海閃耀光輝,有一群人也選擇為夢「轉身」。

無關年齡,只因忠於內心。

他們之前或是公募基金的總經理,或是明星基金經理,而現在,目標只有一個:創立私募打造屬於自己的事業王國。

失去了公募領域的資源支持,他們比以前更忙更累。但是,當沒有了對股東變化的憂心忡忡,當利益的天平在公司和客戶之間平衡,當理想與長期戰略綁在一起……平和的心態,簡單的快樂,那些「在別處」的生活,成了他們「奔私」後最大的收穫與享受。

在大時代,過小日子。他們,是行業變革中微小的一部分,卻是這些年公轉私人物真實的縮影。

為夢轉身

有些人的夢想,就是做些跟自己情感和精神有關的事,對社會有價值的事。陳東昇就是這樣一個人。

「穿戴乾淨,舉止隨和,神清氣朗,見人總是淺淺一笑,然後很大方地伸出手來。」這是一位記者20年前對陳東昇的描述。20年後,陳東昇年近半百,頭上泛有縷縷銀絲。不過,精氣神和30歲出頭的小夥一樣,說起話來剛正有力,又透著一股親和力。雖然採訪前記者只和他通過一次電話,但見面時他已能準確地喊出記者的名字。

從藝術品拍賣行業華麗轉身進入金融領域,從公募基金轉向私募投資,從卸任財通基金總經理、投資決策委員會主席,到投身於教育事業,擔任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SAIF)校友會執行會長,遊歷資本圈,陳東昇說,他做事的出發點在於忠於內心,實現夢想。

2013年4月,陳東昇告別公募,成立同安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同,是天下大同;安,是內心安寧。陳東昇對事業的夢想是培養100家本土對沖基金,而「同安」則要成為這100家對沖基金的標竿。

陳東昇坦言,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財富急速膨脹,但這樣的社會格局不具備可持續性。從業期間,一本名為《這次不一樣》的書給了陳東昇很大啟發。他認為,目前中國的資本市場存在一定程度上結構性的資產價格高估,而從幾百年金融史跌宕起伏的規律來看,資產泡沫最終會破滅。因此,人們需要為自己的財富找到一個安全的避風港,對沖基金或許可以幫忙。

「離開公募後,我原本打算專注於教研,為本土市場培養優秀的對沖基金經理。不過那會兒,不少人發出了質疑的聲音。有人提出若我能成功創立一家公司,出色打造對沖基金產品,才有說服力。」就這樣,他創立了同安投資,「目標是把同安做成行業的標竿企業、教育實踐的平台。」陳東昇繼續補充道。

正是抱著「教育為先」的理念,陳東昇的公司更像一個開放式的研究院。在同安,經常可以看到來自國內外一流院校的學生進行項目探討、交流。同時,公司借鑑了著名的「老虎基金」培養對沖基金經理的模式,設立了上海對沖基金實驗室。

如果說陳東昇心繫人才培養,華麗轉身奔向私募。那麼,夏春則用「等不及」來形容他對私募這片藍海的期待。

白紙潑墨

夏春,博時基金曾經的明星基金經理。

在博時紮根了8個春秋,經歷過牛熊週期的交替,身經百戰的他於2012年加入英大基金,出任該公司副總裁一職分管投研。不過,時隔一年,夏春再一次作出事業上的新選擇,開闢另一主戰場——私募基金,創辦了天生橋資產管理公司。

談及轉戰私募的原因,夏春笑答記者,一方面在於原有體制對個人束縛較大,且缺乏激勵機制,另一方面是看好資管行業未來的發展空間。

比爾·蓋茨的著作《未來之路》中提到,當他正站在哈佛大學廣場上忘情地閱讀著《大眾電子學》這本雜誌時,一台關於小計算機的描述文章深深地吸引著他。雖然那時比爾·蓋茨不是非常清楚計算機會得到怎麼樣的具體應用,但他確信,計算機將會改變世界。因為一個夢想,即讓所有人的桌面上都有一台計算機。比爾·蓋茨放棄學業和工作,創立了微軟。

比爾·蓋茨離開哈佛的機會成本,就是創立微軟的成本。一切擁有雄心和遠見的人,一定是敢於打破常規的人,歷史的機會常常稍縱即逝,容不得瞻前顧後。夏春稱轉戰私募前,他與比爾·蓋茨有相似的心態,都是抱著一種「等不及」的心情,而現在國內的資管行業則類似於計算機行業發展的初期。

在夏春看來,中國經歷了30年的高速發展,居民可支配資產有了相當的積累,資管需求在發酵。就2013年的情況來看,居民可投資金融資產約70萬億元,但其在股市上的比例卻不到10%,遠遠低於北美等資本市場發達地區。因此,國內資管行業前景非常廣闊。

另一方面,「從表面上看,國內資管行業看起來比較完善,包括公募基金、陽光私募、銀行(行情 專區)理財產品、保險產品以及發展迅速的信託 ,但這其中缺少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即對沖基金。」夏春稱。

他告訴記者,對沖基金在國內市場處於剛起步的階段,一切從零開始,未來這張白紙上有望潑灑出五彩斑斕的景象,而熱愛投資的他,更是等不及成為完成這副巨作的其中一員。

男兒有志在四方,無論是陳東昇還是夏春,即使人到壯年,仍不失熱血青年的追夢熱情。不過,女性幹事業的勇氣不亞於男子,星石投資總裁、首席策略師楊玲比上述兩位大佬還要先行一步,她在2007年便選擇擁抱私募行業。

忙並快樂著

楊玲,曾先後任職於興業全球 、工銀瑞信和諾安基金公司,在私募還未被新《基金法》納入法律監管範圍時,就毅然離開公募。

「我出來那會兒,私募還屬」黑戶「,但趁年輕我願意搏一搏。即使失敗了,也沒關係,大不了重新找份工作。」楊玲說。

楊玲告訴上證報記者,吳曉波的《激盪三十年》為她的「奔私」之旅澆注了一碗心靈雞湯。

書中關於國營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這三種力量此消彼長、互相博弈的內容,以及柳傳志 、王石 、馬云等人物的突圍奮鬥史,令她決心投奔民營經濟,為自己打工,開創屬於自己的事業。

2007年,財富管理格局的萌芽還在苞蕾之中,上證指數處於6000點的高位牛霸股市,在公募基金勢頭紅火,人人渴望在公募界佔有一席之地時,楊玲這支鏗鏘玫瑰從容不迫地放棄了這塊大家爭食的「大蛋糕」。

與夏春相似,楊玲也看到了未來財富管理行業的發展需求,以渴望在行業方興未之時,能夠先成立自己的公司,以期分享行業爆發時的少許紅利。

「大蛋糕」看起來漂亮,但並非那麼美味,強烈的漂泊感是硬傷。楊玲告訴上證報記者,其實,在私募比在公募更忙更累。

「除了關注投資業績外,還需操心公司的戰略方向和運營管理,即需兼任股東、管理層和業務核心三個角色,腦子裡想的、手頭上干的,絕對比在公募時多。」

特別是剛開始時。楊玲說,私募對於渠道和客戶來說,還是陌生的代名詞,市場對私募的規範性和風控力存在很大的疑惑。「我們每次去和客戶及渠道談合作時,都需將私募產品的運行管理模式進行詳細的解釋,在這當中我們花費了不少力氣。」

現在的楊玲很開心也很踏實。「因為這是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可以為之奮鬥終生。」

從公募華麗轉身到私募,沒有了爭搶業績排名的焦躁,沒有了時刻為「保位置」而戰的壓迫感,也沒有了對股東變化的憂心忡忡。當利益的天平在公司和客戶之間平衡的時候,當理想與長期戰略綁在一起的時候,這些「奔私」的基金經理們都有了一種共通的生活狀態:心態很平和,工作更賦激情,每一天總是快樂地忙碌著。

平淡做投資

作為私募,楊玲沒有大股東背景,也沒有龐大的資本金支撐,唯一能夠倚仗的就是自身的投資業績。但也正因為沒有股東的考核要求,沒有保位置爭排名的壓力,才讓基金經理可以更好地發揮投資能力,專注於擅長的投資方向。

在這一點上,夏春和楊玲有相同的感受。「缺少公募領域所擁有的資源支持,自己做私募比以前辛苦,但值得一提的是,心理狀態卻變得單純而平和。」夏春說,「平淡」做投資是他認為最好的投資狀態。

另一方面,公募看重排名帶來的品牌價值,且基金經理受限於一年一度的考核壓力,因此在做業績時投資操作「賭性」或許更大。「自己做公司,客戶利益傳導的激勵機制更明顯,並且,別人的錢和自己的錢總有差別,當把自己的錢也投到產品中時,無論是在選股還是風控方面,我們都會做得更謹慎。就拿去年的創業板行情來看,據我瞭解,參與這場資本遊戲的私募並不多。」

「同時,沒有業績必須保持在前三分之一的束縛,無論牛熊市,一心一意為客戶賺取一個長期穩定的回報率,少了焦躁,多了責任,平平淡淡做投資、簡簡單單做人是我所享受的工作狀態。」夏春向上證報記者說。

其實,無論是夏春還是楊玲,他們之所以在私募幹得更快樂的一大重要原因可以用陳東昇撰寫的《關於我國證券基金行業的治理問題研究》章節中的內容來解釋,只有當公司治理和基金治理得以完善時,才能實現公司的可持續發展。

陳東昇稱,在同安,不僅實現了員工持股,還通過讓公司的股東持有基金產品,使得公司治理與基金治理實現了一致。同時,陳東昇也稱,投身私募後,他也比以前更忙了。不過,除了忙碌著產品投資外,將同安打造成對沖基金研究院的想法也在進行之中。

在記者與夏春的交流中,他多次提到了「平淡」和「放鬆」。夏春稱,無須費心去分別協調投資部和研究部、產品設計部、市場部的矛盾,無須參與過多的應酬。實際上,他每日撲在工作上的時間比以前更多了。

「在公募基金時,每日要挺著腰板、梳亮髮髻、西裝革履地坐在辦公室研究基本面。而現在我可以左手一桿煙,右手一壺清茶,穿著最簡單的短褲和T恤在辦公室看研報 ,如果餓了,還可以麻煩同事幫我買份麥當勞。也就是說,現在是依著最隨意最舒適的狀態去做事,而這樣的狀態或許還能令我事半功倍。」最後,夏春用一個例子打趣地詮釋了自己平淡放鬆的工作狀態。

來源:上海證券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423

大概率賺錢事件 小兵oo9

http://xueqiu.com/6254918995/29691622
概率大時下重注,這句話誰都不陌生,但做起來很難。

貪嗔痴慢疑,這是人性弱點。

我們要明白,機會不會平白無故的來臨。

比如07年,經濟形勢一片大好時,油價不會突然跌到50美金/桶,股指也不會跌到2000點以下,讓你買入。

當機會真正來臨時,大部分人都會想,這次會例外,這次百年難遇,這次會例外,這次經濟崩盤。

查看原图
那麼歷史上,有哪些概率呢?

1)買幾隻股息率大於5%的股票組合,3、5年後大概率賺錢。

因為我買的B股多一些,比如08年買過一些股息率大於6%的B股,

比如08年的南玻B,張裕B,江鈴B,魯泰B,伊泰B。

比如2011年的江鈴B,魯泰B。

那麼這個概率有沒有例外呢,有。比如這幾年的銀行股。

以中國銀行為例,2010年的收盤價是3.23,算上這幾年的派息,目前的價格是3.28。

也就是沒有任何賺錢。而2011,2012,2013,2014,這幾年的股息率都在5%~7%之間。

同樣,如果以2010年的收盤價格投資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算上派息這幾年的收益率在5%~10%左右。這和內銀指數的走勢差不多,過去4年,內銀指數的漲幅是-1%。基本沒有變化。算上3年的股息。內銀指數的升幅就是10%左右。

那麼我們是不是判斷錯誤了呢,我認為,一分為二吧。

錯誤的方面是對估值中樞的下移判斷不夠。

另一方面值得欣慰,以2010年收盤價計算,中國銀行的PE是8倍。而以目前的價格計算中國銀行的PE是4.5倍左右。也就是如果中國銀行的PE仍舊保持8倍,目前應該有大約80%左右的收益。

查看原图
2)當上證指數PE小於15時,投資指數基金,未來2~3年賺錢是大概率事件。

1994年如此,2005年,2008年如此。

但是當2010年2319時,市盈率是14.5倍。如果這時買入指數基金,那麼現在4年過去了,還虧損10%。

那麼是不是判斷錯誤了,我認為,要一分為二來看。

錯誤的方面是對A股的股指中樞下移估計不夠。

另外一點值得慶幸,因為目前市盈率是10倍。如果大盤仍舊回到14.5倍PE,現在的股指應該是3000點。應該有30%左右的收益率。

寫到這裡,可能會引起疑問,有人會說,這還是你的問題。

銀行估值中樞下移,上證指數估值中樞下移,這麼確定的事情,你居然看不出來。

那我只好說,確實是我的問題,我真沒看出來。

查看原图
令人沮喪的是,過去4年沒有跑過理財,僅僅跑贏了國家統計局公佈的「通脹數據」,當然跑贏的不是真實的通脹,更沒有跑贏M2,自己的鈔票肯定是大幅縮水的。

讓我感到高興的是,所持有的企業淨資產不斷增加,股價並沒有增長,通過每年的分紅投入,並通過從其他地方擠出的錢來投資。持有的權益大大增加了(以淨資產算)。也許增加了2倍還不止。因為從派息上可以看出來,和4年前相比,現在派息多了1倍,而且1年前我就逐步放棄高派息股票,轉投了高ROE,適度派息的股票。但顯然,我的轉換有些早,讓我損失了很多投資收益。

我認為,這很重要。200年的美股歷史表明,1元錢的資產,平均賺1毛2左右,市場估值是1元~3元之間。

那麼A股呢,歷史還太短,1元錢的資產平均賺1毛3左右。市場估值在1.2元~6元之間。

3)還有一點是大概率事件。就是每年都有人有很好的收益,甚至有人每年都比你收益好。這沒關係,這個市場的規則就是,有人每天都有收穫,有人每月都有收穫,有人幾年才有收穫。但大部分億萬富翁的賺錢法則只有一個,可持續的大概率賺錢事件。

4)最後一個大概率事件就是,也許2年,也許3年,最多不會超過5年,一定會有很多人說,如果上證指數回落到8000點,一定滿倉。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查看原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406

三能投入烤盤研發 站穩台灣、中國市場 做烘焙模具的小兵 拚出亞洲一哥

2014-09-01  TWM  
 

 

靠烤盤、麵包夾、烘焙模具,竟也能成就一家年賺兩億元的大公司。來自台中大里工業區的三能食品,靠著全系列產品完整性、物美價廉的競爭優勢,成為亞洲最大的烘焙器具廠商。在站穩中國市場後,還打算前進東南亞。所謂小兵立大功,三能食品就是典型的代表。

撰文‧林麗娟

超級賣萌的愛心型吐司模、能烤出炸彈麵包的橄欖型模具、擠出兩百種不同形狀鮮奶油的花嘴……,這些都是三能食品器具的明星商品。再走進任何一家烘焙坊,拿起托盤、麵包夾,從籐籃取出麵包……,台灣逾一萬家的烘焙門市裡,店面用具也有高達七成來自三能。

從店後烘焙模具到店前用具,三能產品一應俱全。你能想像,這些看似簡單的烘焙產品竟也能成就一家年賺兩億元的大公司?

新麥董事長謝順和就觀察:「在中國,開辦一家烘焙店,至少要跑十家器具廠才能買齊東西,三能的貨色齊全,買方可以一次購齊。」新麥是亞洲最大烘焙機廠商,同時也是三能大客戶。這幾年新麥成功打進中國市場,當新麥銷售大型烘焙機械時,也附帶提供小型烘焙模具的服務。

靠著產品多樣與價廉物美的定位,如今,三能也成為亞洲最大的烘焙器具廠商,而這一切努力的成果都來自今年六十一歲的董事長張瑞榮。

回憶起創業往事,張瑞榮說小時候家境貧困,身為長子,他總想著要如何改善家中經濟狀況。退伍前夕,利用假日到飯店應徵工作,張瑞榮清楚記得,當退伍從金門搭船返台時,身上只剩八塊錢。向飯店經理報到後,張瑞榮省吃儉用,領到的月薪幾乎都投入跟會賺利息錢。

股東求去丟爛攤

張瑞榮辭飯店主管 坐鎮三能一九七六年,正是台灣推行「家庭即工廠」的時代,親戚楊德灥(音同泉)、楊瑞芳在烏日三合院住處創立三能,用手工開模製作模具,接到貿易商代替中東客戶轉來的一張大訂單,要供應六千個多聯式吐司模。

訂單都有了,卻苦於沒錢買油壓機等模具開發設備,於是一九七八年,原始創辦人找張瑞榮傾其標會所得五十萬元入股,張瑞榮讓弟弟張瑞卿進工廠當技術工。他心想,弟弟學一技之長、自己等著分紅,這樣投資也很不錯。

客戶第二批一萬兩千個吐司模的訂單接踵而至,生意愈做愈順,然而好景不常,三能的技術跟不上花錢開模的速度,以致麵包模具不合用又得再開新模,就這樣,即使產品增加到二十多種,卻沒辦法獲利、年終分紅,親戚還大喊急缺資金,「壞了,壞了,做不下去了!」楊瑞芳轉出自行生產五金零件,要求退股,楊德灥也緊接著要求退股,另有兩位親友小股東也想跟進散夥,讓三能陷入了潰散無主、雪上加霜的困境。張瑞榮不甘心:「別人開工廠都有賺到錢,我問過弟弟瑞卿,三能不是沒訂單,技術門檻並不高,怎麼會做到虧錢?我認為從技術到管理都出了問題。」不信邪的他,就此「撩落去」,辭掉當時月薪高達三萬元的飯店主管一職,再起會籌足錢把股份都頂過來,專注地坐鎮三能主事。

他一頭栽進烘焙器具工廠裡探究才發現,公司產品的精緻度確實有問題。僅有小學學歷的張瑞榮主動拜訪貿易商,自費到國外參觀烘焙器具商展了解趨勢。觀察後,他對三能開出首張藥方:工夫十八招,樣樣不精通,不如把錢花在刀口上,把研發心力投注最新型的烤盤上,並找來遠親蔡瑞豐入股一起經營三能。

烤盤革命翻轉倒店危機

申請十項專利 大受歡迎一九八一年,張瑞榮注意到,當時坊間廣泛使用的黑鐵烤盤總容易因沾水抹油就生鏽。因此他和蔡瑞豐、張瑞卿討論,如果能把烤盤做得像本身鍍了一層烤盤布般地發揮防鏽功能,必定行得通。

一九八七年,張瑞榮帶動烤盤革命,引進陽極處理技法,從日本進口鋁材料,催生鍍鋁烤盤,以波紋設計增加烤盤抗變形力,堅固耐撞,壽命比坊間烤盤延長了三分之一,除了烤盤,張瑞榮還使用鍍鋁的鐵氟龍材質製作多款小蛋糕模,因為這關鍵的研發成果,大受烘焙業界歡迎,三能谷底攀升,勢無可擋。

一九八八年,三能推出不沾黏系列的烤盤、吐司模,並且自行開發方條烤盤,申請專利。三能前前後後共取得十項模具的台灣、中國專利,而從這十項關鍵性專利延伸出的同質性產品共二一二種,約占總品項的一一%,所創造的銷售金額比重高達四五%。

同時期,蔡瑞豐也從日本進口Cakeland品牌的活動蛋糕模、Vitantonio品牌的糕點烤盤、Maquino品牌的食物調理盒等相關產品。三能從代理銷售眼界大開,自我挑戰技術再升級,逐漸把改良的鍍鋁模具再升級為鋁合金材料模具,材質穩定度極高,強硬不變形,加上要求專業的表面加工處理,更能呈現工藝時尚的美感。

隨著三能烤盤革命史的演進,三能晉級台灣商用烘焙器具的一哥,新麥、統一麵包、便利超商、85度C、義美以及各大飯店點心房、市面叫得出名號的烘焙坊都逐漸成為他的客戶,張瑞榮在重整工廠時曾發下豪語:「未來,只要是烘焙店在使用的,我都要能做。」他真的做到了,更做成了香噴噴的大事業。

只不過,台灣的市場仍然有限,三能的大客戶新麥早已打進中國烘焙市場的上游,張瑞榮要供應新麥,也得考慮跟著往西移動。

張瑞榮二○○○年在中國江蘇正式成立三能無錫廠,讓蔡瑞豐一個省、一個省地開班教授烘焙課程帶動器具銷售,快速拓展業務,奠定亞洲稱冠的基礎。

做到別人做不到的

便宜、耐操又能全盤供應

打天下當先鋒的蔡瑞豐搖搖頭:「那時候很辛苦,強迫自己忘記三能在台灣的成功,在中國一個個據點從零開始地拓展,白天就是拜訪烘焙店、經銷商、教烘焙課附帶介紹器具款式和用途,晚上住最便宜的招待所,三能產品價位合理又美觀耐操,全盤供應,讓烘焙店享受到極大的便利。」三能的行銷系統是八○%經銷商、二○%透過自有的二九二個店頭直銷,面對烘焙店家,就像醫生對著求診者開藥單,協助他們解決製作、營運甚至賣場動線的問題,結成事業夥伴一般的關係,生意可以做得長長久久。

進軍天貓購物網

一天業績就有一萬元人民幣三能從一二年十二月十一日起上線在淘寶網旗下的天貓購物平台販售產品,一天就能創造一萬元人民幣的業績,張瑞榮很自豪地說,下個目標是前進印尼、馬來西亞設廠,以及海外回台股票上市。

一三年底,三能把豪華級的總部、全線上線的廠房遷到大里,同時宣告打出新的家用UNOPAN品牌產品線,三能的烘焙器具不僅要攻進家庭,未來更渴求餐飲器具的大餅,追求十數倍的成長與利潤,張瑞榮篤信「要拚才會贏」,當初他沒放棄三能,一心求逆轉勝,堅持不懈,終於拚出亞洲第一大的榮耀,足證小兵向前衝,小器具也能立大功。

張瑞榮

出生:1953年

現職:三能食品器具股份有限公司、三能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學歷:南投縣草屯鎮中原國小家庭:已婚,育有三女一子

三能

成立:1976年

負責人:張瑞榮

資本額:台灣大里廠0.3億元、中國無錫廠2.5億元主要業務:烤盤、吐司模、炸彈麵包模等2000多種烘焙器具

近三年營收(新台幣):

2013年 大里廠3.9億元、無錫廠11.3億元2012年 大里廠3.3億元、無錫廠9.9億元2011年 大里廠2.8億元、無錫廠8.4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026

常超速、急煞車,它的監控器都會「說」台灣車聯網小兵 賺贏美國老大哥

2015-11-23  TCW

一個市場後進的台灣小兵,為什麼能夠打敗「美國老大」,擁有超高獲利率?

十一月二十日,成立不過五年的威潤科技以每股六十九元掛牌上櫃,是台灣車用衛星定位監控器(GPS Tracker)營收規模最大的公司。今年上半年毛利率達五七%,比全球龍頭美國CalAmp高二十個百分點;上半年淨利率一九%,也比CalAmp高十二個百分點,比興櫃同業康訊高十八個百分點。

威潤的產品和一般人熟知的衛星定位導航機不同,最大差別在多了無線通訊功能,不只能定位,還能讀取行車資訊,「就是讓車子說話!」威潤董事長湯潤?解釋。行車資訊透過通訊模組回傳後台解讀,適用於車隊追蹤管理、物品監控等,是車聯網最新應用。

舉例來說,有了監控器,駕駛有沒有常超速、猛踩油門或急煞車、急轉彎等,全都能記錄下來,還能知

道油料有沒有異

常減少,防範駕

駛偷油;透過溫

度監控,當冷凍

物流車溫度異常

時,也可第一時間響起警報,提

醒駕駛即時處

理:甚至運鈔車

裝上監控器,還

能指定特定地點

才能打開金庫,

離開就會自動上

鎖。該產品以物流業者等商用車為最大客戶。

威潤創業時,全球龍頭CaIAmp已推出相關產品約五年,台灣也有七、八家業者投入,但規模都不大。哪怕現在,全球龍頭的年營收也只有新台幣七十億元,代表這個利基市場還很新,仍有拓展空間。

湯潤濶曾在宏碁、華邦電子等公司任職,五年前受過去同事、現任威潤技術長吳柏慶邀約,看好對方在工業電腦通訊領域近二十年的經驗與眼光,決心共同投入新領域創業。

闖藍海》讓車「聽」得到

關鍵天線技術,美國掛保證要讓車子說話並不容易,時速、位置、耗油量、引擎壓縮、車門開關等行車時的各種資訊,都得先讓監控器「聽到」,才能把行車資訊「說」給後台知道,這是第一個難關。

關鍵在於天線。不像手機可以容忍偶爾收不到訊號,車用監控器從插上電源那一刻起,就不允許有任何閃失,否則客戶不會採用,因此,解決電源千擾問題的天線設計是關鍵。

「天線就像人的耳朵,耳朵越大能聽到聲音一定越多,小耳朵(該產品僅約十公分見方,天線又只是其中一個零件)怎樣聽到很多聲音,是很大的技術考驗。」吳柏慶透露,同業有的不知道關鍵在天線,有的知道,但技術無法突破。

技術的突破,讓威潤成了亞洲第一家同時取得美國電信商AT&T與Verizon認證的衛星定位監控廠,有機會率先切入全球最大的美國市場。

鑽缺口》客製化訂單練兵

不挑單,一年虧一半資本額第二個難關在於,光讓車子說話還不夠,隨不同客戶需求,要讓汽車說的話也不同,也就是客製化。全球通訊模組供應商泰利特(Telit)台灣暨東南亞地區業務總監王釭德觀察,威潤最強的,是依客戶不同需求客製化的研發能耐,一般廠商不容易做到。

身為後進者的威潤,不像先行者有挑訂單的本錢與資源。

唯有對各種客製化訂單來者不拒,持續投入金錢與時間挑戰,才有贏的機會。全球通訊模組大廠、u-blox台灣分公司商業開發經理劉彥呈觀察,威潤抓住的正是這樣的市場缺口。

「最小十、二十個訂單也

接,」湯潤濶說,一個新客戶從開始接觸、了解需求,進展到買樣口叩、反覆測試,再到真正下單,最少三個月,一般來講九個月、一年甚至一年半都算正常。@這生意很不好做是事實,大廠怎麼受得了這種業務週期。」例如,加拿大冬季須派剷雪撒鹽車清除道路積雪,對於鹽、水的噴灑量與比率,須監控以達最佳效率。威潤為了符合客戶需求,甚至去整合全球五大鏟雪車撒鹽控制器通訊協議,並讓產品能在零下四十度的環境運作。

這類特用車都不是大訂單,是一般廠商嫌量小且技術複雜、不願承接的苦差事.敢挑戰客製化訂單,讓威潤創業第一年營收一千六百萬元,卻虧掉近一千四百萬元、超過半個資本額。

「急不得,每天認真把事情做對,當能量夠了就會開始爆發。」迫於後進者的現實,湯潤濶仍堅持挑戰難度更高的客製化訂單。

拓市場》目標切人大車廠

數十億行車資料庫成賣點

沒想到透過一次次練兵,威潤的技術更純熟,第二年彌補虧損,至今共累積超過一千次客製化服務,甚至建置出高達數十億種行車情境應用組合的資料庫,供客戶挑選。當同業需要三到五天,甚至數月做到客製化,它最短在一小時內就能修改完成,成了客製化秘密武器,開始享受客單價平均比龍頭高一五%、比中國同業高逾一倍的高毛利率。現在連豐田汽車、美國前三大快遞業者都主動上門談合作。

但客製化的代價是,每年投入研發經費至少占營收的八%,公司每四人就有一人負責研發,薪資、分紅與獎金更占研發經費八成,這樣的研發投入在業界極少見。

如今,它打算藉上櫃,增加自己的知名度並吸引更多人才加入。隨豐田汽車近期宣布,明年出廠新車將全面配備車與車通訊(V 2 V)功能,美國也將在後年強制立法,威潤能否切入汽車廠的車聯網市場大餅,是接下來的挑戰。

威潤的例子告訴我們,切入市場的時機落後,不代表成績注定落後。勇於挑戰別人不願做的,墊高客製化的門檻後,哪怕營收規模無法快速擴大,仍能替自己創造高獲利率,後來居上。

撰文者萬年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323

這些台灣科技小兵 憑什麼讓國際創投買單? 他們,不怕紅色供應鏈 一年吸金逾百億

2016-01-11  TWM

當電子業陷入紅潮席捲時,國際級創投正悄悄將觸角伸向台灣,募資逾百萬美元的公司,二○一五年增加近一倍。當資金、人才、邁向國際等優勢齊聚, 台灣另一個科技世代起點,隱然成形。

我們想做的事情,不是想急著獲利,而是需要一點時間去累積。」回憶起創業前半年,營運資金就要用罄,新創公司VMFive執行長丁俊宏,陸陸續續見了數十 位創投家,卻遲遲沒有結果。其實他心裡很清楚問題是什麼:「誰會支持這種這麼研發性質的東西,不看短期獲利?」如果將時序往前推一至二年,VMFive很 可能會與過去多數台灣的新創團隊一樣,只能含淚在中途畫下句點。但二○一五年卻不同了,丁俊宏一口氣拿到六百萬美元(約新台幣二億元)的創投資金。更一舉 追平一四年台灣最高的A輪募資金額。

這不只是運氣,綜觀一五年台灣新創公司的募資成績,金額一個比一個高,破百萬美元的投資案已不再稀奇,VMFive的境遇,也絕不是特例。從公開數字來 看,一五年拿到新台幣億元以上創投資金的團隊,就有沛星互動科技(Appier)、 Pinkoi等逾十家,其中TutorGroup的募資金額,更達到新台幣六十億元。

長期關注台灣新創發展的谷歌(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認同,台灣新創在一五年的表現確實特別出色。

對照過去》

軟體網路爆發

二○一五募資熱

值得注意的是,有別於台灣過去的科技業是以PC為核心,發展出來的硬體供應鏈,這波新崛起的科技勢力,題材橫跨雲端、App、網路直播、人工智慧、電商、 物聯網……等,都屬「新經濟」的領域;在這裡,比的不是資本或產能規模,而是人才與創新,因此甚有機會成為「小資國度」台灣的突圍破口。

相對於支撐台灣經濟的傳統電子業,在紅潮中載浮載沉,這股新勢力,更是台灣未來能否在世界科技版圖,爭得一席之地的新希望。

為什麼台灣談論多時的新創產業,會在一五年迸發?這幾年累積下來的新創能量自是一大要素;阿里巴巴和獵豹,年初大動作宣示投資,也是重要觸媒;而愈來愈多的國際級創投「錢」進台灣,更是關鍵的推力。

國際創投心元資本創辦人鄭博仁觀察,「日、韓、台灣和新加坡等地,近幾年創業活動蓬勃,讓更多台灣創業者心態轉變,更願意走出海外,自然會更容易進入國際 資本市場的雷達。」同時間,台灣政府近兩年提出多項針對新創的獎勵和開放措施,顯然也對於吸引國際創投來台發揮了效用。

矽谷創投Quest Venture partners亞洲合夥人陳泰谷也認為,台灣新創環境一年比一年好,確實要將部分功勞歸給政府。包括獎勵國際創投來台投資、邀請國際創業家駐點,還有通 過〈閉鎖性公司法〉(新創公司可多元化籌資、彈性安排股權)、開放創業家簽證(外籍創業家不含中國,符合經濟部認定,可獲得一年期居留簽證)等等,都讓國 際創投感受到台灣真的動起來了。

而簡立峰則觀察到,「亞洲故事」開始成為台灣新創團隊可以把握的一大優勢。他指出,若撇開中國和印度不看,經濟正快速成長的東南亞,目前還沒有出現所謂的「獨角獸」(指估值超過十億美元的新創公司),自然引起國際創投對這塊區域的高度興趣。

資金追捧》

國際級創投聚焦

新創有「亞洲故事」

而台灣新創若以台灣為總部,在全亞洲布點,「那他就不是在台灣募集資金,而是所謂東南亞,或亞洲有潛力企業,這樣的估值很可能就可以多一個零。」像是獲得紅杉資本投資的人工智慧公司沛星,和設計電商平台Pinkoi,都是這樣的例子。

同時,簡立峰也指出,台灣另一大優勢在於,中國網路業者雖然在中國很成功,要離開中國市場卻有難度。而國際化正是台灣創業家的一大特色,「從資本市場角度 來講,如果台灣能夠銜接中國,成為他(指中國)的合作對象,或者是投資購併的對象,那國際資本市場會覺得很有趣。」他強調,「台灣新創不一定要賣給他(中 國業者),但可以用這個故事,提高本身的市場潛力和資本價值。」而當紅杉資本、500 Startups(矽谷知名創投暨種子基金)等,愈來愈多國際創投進入台灣後,也開始產生漣漪效應。陳泰谷舉例,現在就連中華開發這類,過去以投資新創後 期為主的公司,也開始注意早期投資。還有很多的銀行、壽險業者等,都將資源投入新創。

此外,國內科技大廠,似乎也開始在新創身上找出路,一五年好幾項投資案,如勝義科技、沛星等,都可以看到鴻海、聯發科這些大企業的影子。鴻海董事長郭台銘 甚至直接講明,「要將二○%至三○%的資源,支持新創發展。」對台灣來說,這個轉變極具意義。近來,市場開始擔心矽谷、中國的新創企業估值過高,恐有泡沫 化的風險,特別是中國資本市場劇烈變動、經濟放緩,更加深國際資本疑慮。相對之下,台灣傳統大企業,才剛剛開始布局新趨勢,仍然有充沛的銀彈,將可能成為 延續台灣未來新創能量的重要燃料。

人才來了》

走出科技大廠

優秀人才添加動能

這波新勢力崛起過程中,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轉變,過去台灣理工科頂尖畢業生,第一志願不外乎是台積電、聯發科、宏達電等科技大廠,但現在有愈來愈多人才,願意從大企業中走出來,不論是自行創業,或是加入新創團隊,成了台灣新創發展的重要力量。

當中最知名案例,大概非Gogoro莫屬,其創辦人陸學森,和重要經營團隊成員,就是來自宏達電;還有在新興市場,擁有一億終端用戶的軟體服務商通用移動﹝GMobi﹞,其創辦人吳柏儀和行銷長王英明,則是來自聯發科。

對於人才流向的轉變,王英明印象特別深刻。兩年前,他們在徵才上遇到很大的困難,即使開出與大企業相當的薪資水準,還是找不到人。「但現在從大公司跳出來的機會成本,似乎已經低到一個程度。」他明顯感受到,愈來愈多人願意投入新創。

「當大企業有經驗的人,慢慢出現在創業圈,對於技術開發,以及國際創投連結,都會有幫助。」簡立峰相當看好這樣的轉變。

以通用移動為例,吳柏儀直言,「當你還是小公司,去大公司跑業務,客戶比你大,求人家都是不容易的。」創業初期,他就吃過不少閉門羹,若非過去在聯發科的 工作經歷,認識了新加坡電信,以及三井物產的高層,未必可以在公司成立的第二年,拿到這兩家公司的五百萬美元投資,也不會這麼順利找到印度及南亞區的總經 理戴伊(Amit Dey)。「我們的印度總經理,在這行待了十五年,他本來人脈就很好,有他代表我們,印度人就願意跟他談。」王英明說。

通用移動在短短四年內,成長為營運據點遍及各大新興市場的公司,據點包括俄羅斯、印度、東南亞等地。而且年營收突破千萬美元,過去累積的人脈網絡功不可 沒。甚至在未來,通用移動還能扮演「台灣新創出海口」角色。吳柏儀表示,不論是新創App的推廣、海外公司落地,甚至是找投資人,他們都可以幫忙出力。

最近有一個新創團隊,計畫在日本成立分公司,要找當地人擔任總經理,就來求助吳柏儀。「對新創團隊,這件事可能毫無頭緒。但對我來說,只要打幾通電話、傳 幾個訊息就可以了。」當資本市場與台灣新創,有了更強連結;當更多優秀人才投入創業,台灣新創的下一步,就是要通過國際市場的考驗,才能真正「轉大人」。

邁向海外》

接受國際考驗

才能真正「轉大人」

「一年前剛要到海外的時候,覺得自己可以,但真正到海外,就發現還不夠好。」iCHEF共同創辦人程開佑記得,有一次在客戶的餐廳裡,眼睜睜看著對手產品 的功能比自己更強。雖然最終iCHEF拿下訂單,但他不得不承認:「我們靠的是服務和支援。」產品本身不夠強,就得用更多的誠意去彌補,勢必拖慢擴張的腳 步。說到底,「台灣要走出去,就要有世界級產品。」這是他一年來最大的體悟。

事實上,還不只是產品、技術上的挑戰,走遍各大新興市場的王英明相當清楚,跨國布局要耗費的成本之大、難度之高,都非易事。簡立峰直言,「嚴格來說,台灣 新創還欠缺國際考驗。」一五年的成績,讓台灣看到新創發展的更大可能,但這還只是開始,關於未來,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265

深圳直擊》它手機營收年增七成勝iPhone CEO要聽小兵的! 解密華為擊敗蘋果關鍵

2016-04-18  TCW

它,是通訊市場正急速竄起的突襲軍隊,目標:KO蘋果。

四月十一日,《商業周刊》記者在內的五百位分析師,和全球包含《時代》(Time)雜誌在內等國際媒體擠進深圳一家五星級飯店,親臨華為──全球第一大電信設備商年度分析師大會。

十三年前,台下只有五十位聽眾,如今,大家得提早三十分鐘排隊等待進場。

日前,華為公布的財報確實令人咋舌。華為剛出爐的二○一五年財報顯示,對比蘋果iPhone營收只剩下一%的成長率,華為手機營收竟出現七二.九%的史上新高成長率,而且攻略的新戰場,竟是歐洲與美國。

豪語!攻消費市場

業績四年內挑戰千億美元

在中國,華為剛擠下蘋果,成為當地市場第一。華為又傳出將挖蘋果牆腳,跟蘋果主要代工商鴻海一起去印度生產手機。高成長率的光環,讓目前位居第三的華為大膽估計,「三年做到全球第二(KO蘋果),四到五年做到全球第一(打敗三星)。」

分析師大會台上,華為最高主管、輪值CEO徐直軍宣布:它將從專門針對企業市場做通訊設備的B2B廠商,開始大舉面向消費者做生意。「二○二○年,2B(企業市場)我們要做到八百(億美元),2C(消費市場)要超越一千億(美元)是有可能的!」

現在,華為已經是全球最大電信設備商,全球五十大電信商有四十五家是它的客戶。

若其在手機市場真能衝上第一,中國,等於在通訊的戰場裡,養出一個易利信加上蘋果的國際級企業。

改革!學特種部隊

讓聽得見炮聲的人做決策

有意思的是,華為在會場大出狂言,但在場全球分析師與媒體,無人有尖銳質疑,更多的關心是它會不會和對手思科(Cisco)一樣大搞購併之路。

《華爾街日報》預言它將在美國市場大展鴻圖,英國《衛報》還肯定它那支搭載萊卡雙鏡頭、售價七百四十九歐元(約合新台幣二萬八千元)的新機P9 Plus,將挑戰蘋果和三星。

身為後進者,一個成立近三十年的未上市公司。華為是如何成為中國最成功的國際化企業,甚至還有本事,侵蝕蘋果崛起的歐美地盤?

除了過去二十多年其在全球電信商領域的基礎外。華為近期的組織改組,正在實現創辦人任正非的新管理邏輯:「讓聽得見炮聲的人做決策。」

這個十七萬人的組織,正大量將權力下放,並且跟美國特種部隊取經,重建組織戰鬥模式。

有別於傳統軍隊作戰方式,以赴阿富汗的美國特種部隊為例,三人一組,成員包括一名資訊情報專家、一名火力炸彈專家,以及一名戰鬥專家。作戰方式是情報專家先快速評估、判斷前端敵人狀況,由火力專家衡量作戰所需資源,最後交由戰鬥專家殲滅敵人。這背後都有一支龐大的後勤部隊在支援,讓特種部隊無後顧之憂。這跟過去華為中央集權,透過指令讓部隊前進一百五十國市場征戰的方式完全不同。

訓練全能特種兵

開上萬堂課程,中低階職員免費學

財經作者程東升在《中歐商業評論》撰文舉例,隨著華為長大,組織層層堆疊,讓該公司開始出現官僚與決策緩慢的「大公司病」,這給予任正非很大的警訊。

任正非在過去十年除了師法IBM外,美國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Donald Henry Rumsfeld)在任時主導的新軍事變革給了他很大的啟發:讓前端的組織變成全能,以前前線的連長指揮不了炮兵,要報告師部請求支援,師部下命令,炮兵才開炸。現在,特種戰士發一封電子郵件,炮兵就開打。如此,才能靈活應變。

這個改組,讓華為可以成立著名的「鐵三角」組織體系,讓第一線的員工站上前線、看到機會後,就能緊咬不放,不須再層層請示後勤單位。

然而,要讓聽得見炮聲的人做決策。

華為要付出的第一個代價是:投資全能的特種兵。

如同全球政府都在做的事情:削減正規陸軍兵力,改增加特種部隊,要養出全能第一線員工。企業,就必須對員工投資。

《哈佛商業評論》在去年底刊登,解剖華為的利潤分享機制一文。它直指,由於華為沒有公開上市,且任正非表率自宮,其將華為九八.六%股權交由員工持有,他個人僅持有一.四%。

經過結算,過去二十年,華為的總淨利潤還比支付給員工總淨利潤少了許多,員工的薪水、紅利和股利股息加起來,是公司年度淨利潤的二.八倍,而且這個比率還計畫提升到三.一倍,這是非常罕見的設計。

簡單舉例,以去年每股配息人民幣二.八六元為例,年資十年的中階主管,稅前的分紅就超過人民幣五十萬元(約合新台幣二百五十萬元)。

為了讓這群「特種兵」的中階員工變強。華為大學一年開出上萬堂課程,供十七職等以下員工免費學習。有意思的是,十七職等以上的高階主管上課不僅要付費,還得請假才能放行。

自建研發軍火庫

年砸2,700億元研發,申請專利數冠全球

第二個代價是,用比蘋果還高的研發費用,打造世界第一的後勤「軍火庫」。

阿富汗戰場,其實比的是資訊戰爭。鐵三角部隊發現目標後,要把訊息快速傳回,最強的武器經過精算後,從後方發射,以一舉殲滅敵人。

目前,華為負責研發「武器」的有七萬五千人,是公司員額的四成五。它付出的研發費用比蘋果還高,去年付出的九十二億美元的成本,相當新台幣二千七百六十億元的代價,等於台積電把去年全年營收的三分之一投入研發。其申請專利數目前是世界第一。

權力下放給底層

要資深者離職再回聘,防官僚危機

但第三個,也是最難的代價則是:擺平「人」,釋出高層權力。

華為的組織從草創時的中央集權,到壯大時期的分封諸侯,已經養出一批強悍的高級幹部。現在這個機制,等於是要大家把權力下放。

或許華為比別人更幸運,因為任正非從創業第一天,就有很高的危機意識。在《活下去,是最大的動力》(商業周刊出版)一書中,深刻談到任正非的「惶者生存」思想:「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麼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

任正非常常會展開「末日演習」。想像公司如果明日就要結束,公司會做出什麼樣的調整應變。

如二〇〇七年其要求所有年資超過八年的員工主動離職,再由公司評估後重聘,這包括任正非本人,因為企業如果都是由資深穩定的人占據,很容易因為官僚而被淘汰。這個改革,讓華為出現七千人集體請辭的狀況。但唯有如此,底層員工才可能認為,自己有機會上升,才願意賣命。

植入「怕死DNA」

深化危機意識,讓部隊使命必達

任正非把「怕死」植入華為DNA裡頭,一位中階主管站在人來人往的分析師大會場中說:「華為不會是永遠的第一,如果它終端(手機)做失敗、喪失以客戶為中心的核心價值、不知自己腐敗……這就是它的危機。」

上述調整機制,讓華為的部隊使命必達。如日本福島發生核災,華為員工反而加派人手,在一天之內就協助軟體銀行與E-mobile等客戶,搶通三百多個基地站。

其像是有一個戰略地圖,從西非出發,去年華為在義大利跟西班牙市場已經快速攻克,如華為高階智慧手機在義大利的出貨量已比前年同期成長二九三%。

今年將更主力攻打美國。華為的盤算是,其強大後勤專利軍火庫若強,就可以支援無數個鐵三角部隊。現在,華為主打兩品牌,華為品牌定位在高階市場,單價可比擬iPhone,主打企業或跟電信商合作,這是其在歐美主力。當全球一百五十個國家都有它的基地台時,形同對其手機信號品質的保證,這對企業用戶具有吸引力。

現在,其又推出強調高性價比的榮耀品牌,鎖定網路族群、年輕消費者,主要是在電商平台銷售。然而,榮耀將與華為共用專利庫,這是其很大的號召。據華為榮耀國際業務部總裁尹龍所述:大家搭飛機常用到的飛航模式,即是來自華為軍火庫的專利技術。

別小看這個剛獨立出的子品牌榮耀的威力。去年,中國手機品牌小米銷售不如預期,就是榮耀的突襲結果。

在深圳會場裡,我們看見華為對它作戰計畫的盤點。先前,華為預估一五年將是手機爆發年,達標了;將攻入歐美市場,正在進行中。現在,該公司計畫除了手機,還要進攻雲端業務。因為,當多數人都在發展VR(虛擬實境)業務,視頻產業商機可望上看兆元,但能做通訊傳輸設備的廠商卻不多。

華為後續當然也有挑戰,其在電信設備的勢力擴張,對全球政府而言,是很大的警戒。華為開始大走消費市場,甚至將簽下足球明星梅西當代言人,是其突圍模式,能否奏效,還可以持續觀察。

唯一確定的是,最可怕的對手,不一定是能力最強的,而是最具危機意識的。

一個活下來的欲望,讓華為甘願顛倒了十七萬人的公司,避開了大公司的官僚危機,還進軍了歐美市場,成為《經濟學人》口中:「歐美跨國公司的災難」。後續它對歐美企業帶來的震撼教育,才正要開始。

撰文者 顏瓊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