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改制,民营资本群体进入
1998年12月,紫 金矿业由国有独资公司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上杭县财政局作为国有控股股东拥有86.80%股份(后将股份转让给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兴杭国投),紫金矿业工会 委员会、上杭县旧县乡政府、上杭县才溪镇政府和上杭县才溪镇同康村委会成为4家外部股东,其中紫金矿业工会委员会出资780万元,拥有10.17%的股 份,股份拥有者是包括陈景河在内的紫金矿业职工。此后,紫金矿业工会委员会逐步从国有股东手中收购股权,持股比例上升到12.19%。
2000年8月,作为有限责任公司的紫金矿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东兴杭国投持有的股权占总股本的48%。而原4家外部股东的股权被集中到了一家新 成立的融资载体—金山贸易,占总股本的18.01%(图1)。公开资料表明,金山贸易共有14个股东,第一大股东是由公司现任董事柯希平实际控制的厦门恒 兴,其余股东包括陈云岚、陈志勇、陈作祥、陈志腾、李明杰、谢福文、胡月生等个人。此外,厦门恒兴还以现金出资,直接持有新公司5%的股权。
值得注意的是,陈发树旗下的“新华都系”在此次改制过程中一举成为紫金矿业的第二大股东, 系内新华都实业、新华都工程和新华都百货三家公司以现金出资,合计认购了紫金矿业27%的股份。公开资料显示,陈发树自1997年起从事工程业务,在寻找 土方工程中,找到紫金矿业,结识了陈景河,由此成为紫金矿业的重要股东。
根据厦门联盟资产评估事务所有限公司厦联盟评报字(2000)第32 号资产评估报告书,截至1999年10月31日,股份制改造前的紫金矿业(福建省闽西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拥有的净资产仅为约9776万元,其中探矿 权、采矿权、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仅为约3901万元(表1),国有股东兴杭国投持有的股权仅被评估为6862.8万元。
巧妙运用资源评价体系,
实现低价改制与高价招股
根据公开信息,2000年紫金山金矿的产金量已居全国第二位(表2),而且1997年12月17日,紫金山金矿成功实施了千吨级定向抛掷揭顶大爆破,拉 开了金矿露天开采的序幕。1999年11月20日公司停止地下开采,全面转入露天开采,因而开采成本极为低廉。拥有如此低成本大矿的采矿权,紫金矿业改制 时的评估值却仅约9776万元,而且包含探矿权、采矿权、土地使用权在内的无形资产仅为约3901万元。内里玄机就在于新旧资源评价体系的差异。
相比其他行业,中国黄金行业的市场化改革起步较晚。1999-2000年间,中国有关矿产 资源和矿石储量的统计体系和方法也正值转变时期,黄金企业的信息披露普遍不透明,来自不同渠道的资源储量统计偏差很大。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起源于前苏联 的体系,根据地质可靠程度,用五个种类来加以区分,即A、B、C(有时区分为C1和C2)、D和E级。1999年,国土资源部公布了新的分类体系。该体系 是根据联合国提交给全球使用的分类框架来重新制定的,采用三维距阵方法,以经济的、可行性的矿山设计和地质可靠程度为基础。国土资源部要求,所有的新项目 必须根据新的分类体系来分类,但在1999年以前完成估算和可行性研究的矿山仍可采用旧的分类体系。从紫金矿业的公开资料看,其1999年已经拥有了紫金 山金矿的采矿权,因此,可以按照旧的分类体系进行统计。
根据公开资料,在1994年闽西地质队提交的详查报告中,共圈定了紫金山矿体 C+D+E级(B、C和D级矿体分别相当于“探明的资源”、“推定的资源”和“推测的资源”类型)矿石量8823901吨,金18900.2公斤。其中表 内矿体C级矿石量378024吨,金1532.1公斤,平均品位4.05克/吨,D级矿石量908879吨,金3919.0公斤,平均品位4.31克 /吨。在传统的工业技术下,矿石含金量(品位)低于每吨五克的黄金被认为“不具备商业价值”。按照传统的方法开采,紫金山矿体的商业价值很低,因而,紫金 山金矿被国家地质部和中国黄金协会论证为“低品位、无开采价值”。可资佐证的是,在2000年前国家性的黄金资源统计中,紫金在从未被列入储量大矿,福建 省也一直未进入黄金大省之列(表3)。
新的黄金资源评价系统是
高价招股的前提
在股份制改造顺利完成之后,紫金矿业开始筹划海外上市。而如前所述,要吸引国际投资者给予矿业企业高估值,就必须有丰富的资源储量。根据公开资料,在此 期间,紫金矿业采用新的黄金资源评价系统,进行了大规模的补充勘探,对矿床重新进行圈定和计算,计算出表内保有矿石量7000万吨,金金属量109.6 吨,平均品位1.57克/吨,表外保有矿石量4500万吨,金金属量28.6吨,平均品位0.63克/吨。紫金山金矿由此成为特大型金矿。2001年8 月,紫金山金矿新的勘探报告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的评审,确认紫金山金矿储量达138.4吨(表4),是陈景河等地质人员当初给出的5.45吨探明储量结论的 25倍,从而使原先认为价值不大、规模较小的紫金山金矿床,一跃成为国内著名的特大型金矿床,潜在商业价值从几亿元上升到百亿元。对此,公司董事长陈景河 曾对香港媒体解释说“集团旗下各金矿所含黄金储量其实是动态的、有变数的”。其中的深意耐人寻味。
为了尽可能扩大上市前的资源储量,紫金矿业还在全国范围内四处收购金矿。2002年收购了 贵州水银洞金矿的21.8吨、安徽抛刀岭金矿的6.3吨黄金资源,2003年收购了吉林珲春金铜矿的27.5吨及安徽焦冲金硫系矿的14.8吨黄金资源。 从而使上市前的探明及推定储量达到187.8吨(表5)。
如前所述,紫金矿业的资源储量是按照旧的“ABCDE”五级分类体系进行统计的,而国际其 它地区广泛使用的是JORC规范和USBM/USGS系统范畴。要想让国际投资者认可紫金的资源储量,还必须用国际通用的规范进行测算。但是,黄金资源储 量的确定很大程度上是以取样、探槽、地下隧道和钻孔间距为基础的,重新测算所需的时间和工作量巨大。
在这种情况下,紫金矿业聘请的上市独立评 估机构澳大利亚的史帝芬·罗伯逊和柯尔其尔顿咨询公司(简称“SRK Consulting”)进行了创造性的安排。在国际通用的JORC体系中,矿产资源种类按照确定性分为“探明的资源”、“推定的资源”和“推测的资源 ”,SRK分别将紫金矿业的B、C、D、E四级矿体与“探明的”、“推定的”和“推定的和推测的”、“推测的”类型相对应。SRK在评估报告中称:“每一 矿床或矿产在开发之前,其可行性研究使用的资源和储量均必须得到国家相关部门(国土资源部)或相等的权威机构核准。紫金每一矿床的资源和储量估算都已由 SRK审阅过。”这说明,SRK只是核实但没有重新估算紫金的任何资源或储量,但这一表达相当巧妙,既认可了紫金自己测算的资源储量结果,又没有承认紫金 的资源和储量估算都符合JORC规范。
在评估报告中,SRK称:“紫金山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单体黄金矿山,紫金山金矿是紫金的主要矿产,它为紫 金100%拥有。”事实上,根据国内《矿产资源法》,所有的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矿业企业拥有的只是采矿权和探矿权,而且无法保证采矿权在到期后可以续 期。在公司上市前夕,根据香港联交所的要求,公司从招股书上删去了紫金山拥有138.3吨金矿藏量的说法。财报显示,紫金矿业至上市前2003年6月末的 有形资产净值仅为2.79亿港元,无形资产仅为9069万港元(其中各区块采矿权的有效期分别为2-30年),而通过发行H股,募集资金高达10.76亿 港元。
收购扩张、复制创富模式
2003年12月,紫金矿 业在香港联合交易所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成为首家境外上市的国内黄金生产企业。此后,公司充分利用金价大幅上涨的有利时机和发行H股募集的资金优势,在国 内中西部地区大规模实施收购兼并黄金矿产资源,通过并购、合作开发、新设等方式控股、参股了数十家公司,规模迅速扩张(图2)。公司管理层在公告中明确表 示:“收购兼并是本公司控制更多矿产资源、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的主要方式之一。”
中国黄金企业多为小型矿山,比例高达75%以上,这些企业资源利用率低,技术装备水平落 后,竞争力不强,矿山生产成本偏高。比如,国内矿山的综合成本平均在380美元/盎司以上,与国际综合成本(337美元/盎司)有40多美元左右的差距。 此外,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矿业公司只负责矿床的开采,从不需要考虑探矿和资源的问题,探矿和寻找资源都是地勘单位的事,因而中国多数矿业企业都是依靠 一个矿山,从起步做到闭坑,等资源枯竭时,要么关闭破产,要么转产。由于紫金矿业较早地专注于矿产勘查和占领资源,因而在竞争中获得了有利的位置。通常情 况下,紫金拿到的这些矿山都有些“毛病”,换句话说,它们大多和当年的紫金山一样,因为低品位难选冶、资源面临枯竭而被其他公司忽略。紫金矿业获得这些矿 山的探矿和采矿权后,运用新的勘探和开采技术使其潜在价值得以释放。
如2001年12月紫金矿业收购的贵州水银洞金矿就是如此,当时加拿大丹 斯通公司对贵州水银洞金矿投资了2000万元却依然难以选冶,最终将采矿权退给了当地地质部门。而紫金矿业接手该矿的4个月后便克服了选冶难题,18个月 完成原计划4年半的任务,2003年7月生产出第一桶金。现在,水银洞金矿已成为紫金矿业的主力金矿,2007年生产黄金2.47吨,利税达到2.47亿 元。
2004年,《黄金年鉴》列举的年度全球黄金生产商产量15强中,中国黄金集团、山东招金集团双双入选,分列第十三位和第十五位,紫金矿 业仍然榜上无名。但到了2006年,随着紫金矿业多个金矿项目陆续投产,黄金集团、招金集团等老牌黄金企业突然发现,这家南方山区的黄金企业已经在采选规 模、产金量、销售规模与利润等各项指标上超过自己—2007年,紫金矿业黄金产量排名居世界第十,比2006年排名上升了7位,且成为中国控制金属矿产资 源最多的公司。截至2007年末,紫金矿业投资设立及控股、参股了100多家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分布于中国内地18个省区以及中国香港、加拿大、英国、蒙 古等国家和地区。
不过,随着黄金价格的飞涨和其他黄金企业对该模式的关注,紫金矿业越来越难以在黄金领域找到“洼地”。因此,2005年以 后,公司开始向海外大规模扩张,先后参股加拿大矿业企业Pinnacle Mines Ltd.、英国矿业企业Ridge Mining P.L.C,成为其第一大股东。从2006年开始,除了黄金之外,紫金还把自己的模式延伸到铜、锌、铁、钼、锡等金属领域。先后并购或参股了青海德尔尼铜 矿、西藏玉龙铜矿、黑龙江多宝山铜矿、新疆蒙库铁矿等一批矿山,所控制矿产资源迅速增长,成为国内控制黄金及有色金属资源最多的企业之一。
2008年4月,紫金矿业在国内A股成功上市,公开发行14亿股,募集资金超过98亿元,从而进一步扩大收购规模。截至2008年末,公司拥有的矿产资源 量遍布全国20多个省区以及蒙古和秘鲁等国家和地区,保有矿产资源储量达到金701.5吨,银1700吨,铜964万吨,钼39万吨,铅+锌528万吨, 钨10万吨,铂+钯151吨,锡10万吨,镍66.75万吨,硫铁矿1.35亿吨,铁1.68亿吨,铝土矿4397万吨,煤3亿吨,成为国内矿产金产量最 大、黄金资源占有量最多的生产企业,同时涉足多种金属的采选和冶炼,其业务构成模式在国内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