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得新涉嫌欺詐:隱瞞海外大客戶關係 虛增資產 盧山林
http://xueqiu.com/7466783427/24371413直接發原文了,版權歸《證券市場週刊》
上市僅三年,北京康得新複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康得新)即成為中小板市值最大的10家上市公司之一,市值超過270億元,直追老牌牛股雙鷺藥業,並將寧波銀行、榮盛發展等重資產型金融地產公司甩在身後。
2013年7月1日,康得新進入滬深300指數。 它是全球產能最大的預涂膜產品供應商;2012年,公司年產能達到4.4萬噸。它在國內首家引進預涂膜生產線,主要產品廣泛應用於各種書刊、包裝物、廣告製品的覆膜。
IPO對它意義非凡自2010年7月16日掛牌上市以來,康得新總資產增長近10倍,至57.9億元(2012年年報),年均複合增長率118%;營業收入增長逾5倍,至22.34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83%;淨利潤由2009年的4626萬元增至2012年的4.23億元,增長約8倍,年複合增長率110%。
截至2013年7月1日,康得新股價(復權)較發行價上漲了9倍,較上市首日收盤價上漲了6倍。除首次公開發行募資5.7億元外,公司又於2012年6月通過非公開發行募資16.25億元,於2012年12月通過發行公司債募資9億元。2013年3月27日,公司公告稱,擬向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申請註冊發行不超過11億元的短期融資券。
這樣的牛股當然是基金的寵兒:持股康得新的機構投資者由2010年的16家驟增至2012年底的116家,合計持股達到1.94億股,佔總股本的31%。2013年一季度末,機構總數仍達到45家,持股超過1億股,其中,持股量較大的,包括廣發基金及其管理的社保115組合、泰達宏利、華寶興業、興全基金等。
然而,諸多光環集於一身的康得新卻有暗影隱瞞與海外主要大客戶的關聯關係,部分上游原材料供應商與下游主要客戶關係錯綜複雜,而且部分客戶或蹤跡難覓,或資質欠優。同時,公司在上市前後涉嫌虛增資產、產能與價格,誇大出口收入。
46歐元揭秘荷蘭關聯公司
外銷是康得新重要收入來源。
其招股書中稱,在產品外銷方面,目前國內僅公司一家能夠滿足出口歐美等國家的質量要求;其他公司除少數出口到東南亞地區之外,尚未進入歐美市場。
2012年年報顯示,來自國外的營業收入為5.06億元,佔康得新營業收入的23%。在上市之前,康得新來自國外的營業收入佔比更高,2007-2009年分別達到50%、41%、26%。
招股書顯示,在2007-2009年公司的前五大客戶中,均存在來自美國及歐洲的客戶。其中,位於荷蘭的Kangdexin Europe(或稱Kangdexin Europe BV)多次出現。
2008年,Kangdexin Europe為公司第三大客戶,貢獻銷售金額2060萬元,佔營業收入7.93%;2009年,為第二大客戶,貢獻銷售金額3150萬元,佔營業收入8.64%。 招股書稱,Kangdexin Europe是康得新在歐洲的經銷商,被後者允許使用「KANGDEXIN」的名稱字樣,為其在歐洲地區拓展市場,推廣品牌。Kangdexin Europe網站亦顯示,其為康得新的預涂膜產品在歐洲的經銷商。
上市後,Kangdexin Europe繼續在康得新國外客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2010年,它是公司第二大客戶,貢獻營業收入6326萬元,佔營業收入12.07%;2011年,是第三大客戶,貢獻營業收入9007萬元,佔營業收入5.9%;2012年上半年,是第四大客戶,貢獻營業收入5853萬元,佔營業收入6.09%。
2012年年報中,康得新未披露公司前五大客戶詳細名單。理由是公司稱,客戶信息對任何一家公司而言都屬於重要的商業機密。2012年年報中,多家上市公司均未披露前五大客戶名單。 公司認為,這種信息披露方式對維護客戶信息是有益的,因此也採取了這種披露方式。
同時,Kangdexin Europe多次出現在康得新前五大應收賬款欠款單位名單中,且穩居第一位。2009-2011年,康得新對Kangdexin Europe的應收賬款分別為798萬元、2879萬元、6117萬元,佔應收賬款比分別為22.1%、54.6%、45.5%。2012年上半年,康得新對Kangdexin Europe的應收賬款近5000萬元,佔應收賬款比為22%。 在對Kangdexin Europe的描述中,康得新稱其為「非關聯方」。公司招股書對關聯企業的介紹中,亦未有Kangdexin Europe的名字。
然而,記者通過荷蘭KVK網站(Kamer van Koophandel)卻發現,在康得新上市前,其與Kangdexin Europe的關係為關聯企業,康得新未予披露。 根據荷蘭相關法律規定,私人有限責任公司(BV)必須在KVK註冊,記者此次查詢的費用是46歐元。
資料顯示,2008年8月至2010年2月期間,Kangdexin Europe的實際控制人是來自中國重慶的Zhong Yu,其出生日期為1950年3月22日,均與康得新招股書披露的公司董事長、實際控制人鐘玉的信息相符。 而在此期間,Zhong Yu還是另一家荷蘭公司Huali Europe Holding的實際控制人,這家公司則為康得新的全資子公司。
2009年10月,Huali Europe Holding全資控股了Kangdexin Europe。可以推斷,Kangdexin Europe及Huali Europe Holding的實際控制人Zhong Yu即為康得新的實際控制人鐘玉。 彼時,Kangdexin Europe與康得新實為同一實際控制人控制下的關聯企業。而康得新招股書對此並未予以披露,涉嫌欺詐發行。
2010年2月,就在康得新上市前幾個月,由英屬維爾京群島(BVI)註冊的Wavy Ocean Investment Limited取代康得新成為Huali Europe Holding的全資股東,間接控股Kangdexin Europe。一位1977年出生的叫做Wang Wei的北京人成為Huali Europe Holding及Kangdexin Europe的實際控制人。
康得新財報顯示,Kangdexin Europe為公司經銷的預涂膜逐年攀升,2008-2009年累計貢獻營業收入0.51億元,2010年至2012年上半年累計貢獻營業收入2.12億元。 而資料顯示,Kangdexin Europe註冊資本僅為18000歐元(按當時匯率計算為17.6萬元人民幣,下同),2008-2009年連續兩年均出現虧損,累計虧損1023萬元。截至2009年末,公司固定資產僅為23萬元,淨資產為-767萬元,員工為5人。
關係複雜的採購商與銷售客戶
康得新主要產品預涂膜廣泛應用於各種書刊、包裝物、廣告製品的覆膜。2007-2010年預涂膜為康得新貢獻營收的比例均在73%以上。 2011年康得新宣稱為降低成本,向上游擴展,自產基材(bopp)。
但事實上,其自產原材料卻全部對外銷售,當年bopp原材料為康得新貢獻50%的營收,預涂膜銷售額僅佔43%。 2011年下半年康得新發佈定增預案,宣稱進軍從技術角度與預涂膜完全不相關的光學膜行業,擬投資29億元建設兩億平米的光學膜產業化集群項目。而在此之前,康得新建設的4000萬平米光膜示範基地在2012年已為其貢獻9億元的營收,佔公司總營收的42%,當年預涂膜貢獻45%的營收。
隨著兩億平米光學膜項目於2013年3月陸續投產,「光學膜進口替代」使康得新再次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記者實地查證近10家康得新上下遊客戶,其中一些公司在與康得新發生業務之前,並未開展經營活動,營業收入幾乎為零,即可能是所謂「殼公司」,而與康得新發生業務之後,營收大幅增長。
同時,康得新的部分上游原材料供應商與下游主要客戶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似乎不足以僅用巧合來解釋,而康得新則同時與這些公司發生著左手與右手的業務關係。比如 嘉豪創業與盛世隆安 據2012年債券募集說明書,嘉豪創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嘉豪創業」)是康得新2010年前五大供貨商,以2745.7萬元列第五位,採購項目為BOPET(雙向拉伸聚酯薄膜)。 工商資料顯示,嘉豪創業成立於1999年7月,註冊地在北京市朝陽區霄云路38號現代盛世大廈402室,法定代表人為孟祥志。記者在註冊地未找到該公司。
2010年,嘉豪創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5179萬元。在與康得新發生業務關係前的2007-2009年,嘉豪創業主營業務收入僅為29.7萬元、29.1萬元、250萬元。在2010年短暫亢奮後,嘉豪創業2011年主營業務收入再度滑落至867萬元。
記者的調查顯示,自成立以來,嘉豪創業股東、及公司名稱發生多次變更。嘉豪創業的多位老股東,與康得新上下遊客戶有關聯。在2009年12月的一份由北京市二中院出具的《民事判決書》中,與嘉豪創業現任法人孟祥志及嘉豪創業的多位老股東相關一間公司,被判決騙貸。 康得新2010年報第三大客戶北京盛世隆安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盛世隆安」),當年貢獻營業收入3301萬元,佔6.3%。 北京市企業信用信息網顯示,盛世隆安法定代表人為郭鳳梅。而工商資料顯示,2010年收購嘉豪創業40%股權的中基萬業當時的法定代表人正是郭鳳梅。 也就是,康得新原材料供應商嘉豪創業與下游重要客戶盛世隆安有關聯。
但,巧合不止這些。 盛世中光、維盛流域和強峰國際 北京盛世中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盛世中光」)是康得新2011年第二大客戶,貢獻營業收入8584.5萬元,佔比5.63%。 記者調查發現,盛世中光的一名股東孔春梅同時還是康得新原料供應商北京維盛流域貿易有限公司(下稱「維盛流域」)的股東、法定代表人。 康得新2012年債券募集說明書顯示,2012年1-9月,公司向維盛流域採購了金額為9319萬元的原材料,佔總採購額的10%,位居第一位。 工商資料顯示,維盛流域成立於2004年2月,初始註冊資金10萬元,由孔春梅與另一自然人出資。2011年,維盛流域註冊資本增至100萬元,孔春梅出資90萬元。盛世中光成立於2006年6月,2011年孔春梅出資1000萬元,佔註冊資本的50%。 工商資料還顯示,維盛流域與盛世中光早前分別為服裝批發公司和文化產業公司,均在與康得新發生業務關係之前變更了經營項目,增加化工產品,而營收也由零達到了千萬元的突破。
除了維盛流域,盛世中光還與康得新另一個主要客戶張家港保稅區強峰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下稱「強峰國際」)有著業務聯繫2011年,兩者發生一筆559.47萬元的應收賬款往來。 2009-2012年上半年,強峰國際分別為康得新貢獻了3057萬元、6220萬元、12711萬元、6372萬元的營業收入,一直穩居康得新前五大客戶之列。 記者實地調查發現,盛世中光、維盛流域及強峰國際均不在註冊地址辦公。
據強峰國際註冊地保稅區匯達大廈817A室(由原張家港市張家港保稅區京港大廈10A4室變更至此,直至今日並未更改的註冊地)物業管理人員透露,此大廈多數為註冊公司,並沒有辦公人員,很多公司只是註冊公司用,沒有聽說強峰國際這家公司的名字。 在該名物業管理人員帶路下,記者在817A室看到,該樓層未經過裝修,還是毛坯房。
記者最終在張家港市河西路243號找到了強峰國際的辦公地點,但該地址卻為南京石湫建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石湫建設」)的財務室,據一位工作人員透露,他們就是強峰國際。而石湫建設目前正承接康得新張家港光學膜生產基地部分工程建設。
而盛世中光和維盛流域註冊地址為北京朝陽區酒仙橋路乙21號國賓大廈6029室及6031室,但實際上,國賓大廈為中海油辦公樓,一般人根本無法進去,也沒有6029室及6031室。國賓大廈物業管理人員透露,沒有聽說上述兩家公司。 最終,根據網上信息,記者找到了盛世中光辦公地點,但房門緊閉無人辦公(注意:它是2011年第二大客戶,貢獻營業收入8584.5萬元)。而維盛流域至今未找到辦公地點。
此前,康得新2012年中報中所披露的第一大客戶山西新百佳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於2011年6月底才建成投產,而在2012年上半年就採購了康得新1.22億元的產品,被媒體質疑。同樣的,北京晉通宇恆貿易有限公司註冊資本僅為50萬元,於2010年12月剛成立,2011年上半年就成為康得新的大客戶,貢獻營業收入3485.7萬元。 預付款客戶疑點 不僅下遊客戶,康得新上市前的上游預付款客戶同樣也疑點重重。
招股書顯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預付款項前五名單位中,北京富煜佳通商貿有限公司(下稱「富煜佳通」)列第二位,為原材料供應商,預付款226.5萬元。 然而,工商註冊資料顯示,富煜佳通於2009年成立,註冊地址為北京馬連道10號院世紀茶貿中心13層A2-1615。該公司在成立當年即成為康得新預付賬款第二大客戶,但經記者實地走訪發現,世紀茶貿中心無13層,16層的1615室上班時間也未見到人。 位於世紀茶貿中心一層的一位房產中介向記者表示,這裡都是註冊公司,很多公司並沒有沒有實際業務。 在康得新截至2009年12月31日預付款項前五名單位中,位於第五位的是全資收購了康得新荷蘭子公司Huali Europe Holding的Wavy Ocean Investment Limited,同樣為原材料供應商,預付款金額為70.97萬元。
涉嫌虛增資產
上市前,康得新共有6條預涂膜生產線,其中位於康得工業園的3、4號生產線為國產。 招股書披露,2008年,公司預涂膜生產線3號線和康得工業園房屋建築物改造工程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轉入固定資產,其中預涂膜生產線3號線及其輔助設備轉入價值為626.15萬元。2009年,公司預涂膜生產線4號線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轉入固定資產,主線及輔助設備轉入價值合計412.67萬元。 即,3號線及4號線主線及輔助設備轉入固定資產合計為1038.82萬元。
據悉,康得新的兩條國產預涂膜生產線採購自江門市輝隆塑料機械有限公司(下稱「輝隆塑機」)。輝隆塑機相關負責人表示,康得新確實從該公司購買兩條生產線。輝隆塑機出具的報價單顯示,每條預涂膜生產線為242萬元,主線及輔助設備274.5萬元。 也就是說,相比招股書轉入固定資產的1038.82萬元,康得新在兩條國產生產線上涉嫌虛增資產489.82萬元(不含技改100萬元)。
此外,康得新位於張家港一期生產基地的5、6號生產線於2009年二季度陸續投產。招股書顯示,5、6號生產線加分切機原值合計2433萬元,加上配套設備681.5萬元(招股書顯示,4條生產線的配套設備合計1363萬元),則5、6號兩條生產線的原值約為3114.5萬元。 然而,招股書卻顯示,張家港生產基地的廠房和生產設備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在建工程轉入固定資產價值為14421.14萬元,其中房屋建築物為8729.36萬元,機器設備為5691.78萬元。 截至2009年年底,張家港生產基地最主要的生產線即為5、6號生產線,其原值不超過3114.5萬元,即使加上一些輔助設備,與轉入固定資產的5691.78萬元仍相差巨大,康得新也未在招股書進一步予以披露,涉嫌虛增資產2477萬元。
除此之外,張家港一期生產基地廠房在2009年轉為固定資產,招股書顯示,該廠房面積約為2.35萬平米,其轉固價值達8729.36萬元,如此算來每平米廠房造價高達3714元。 記者通過採訪多家當地建築公司獲悉,2009年張家港的廠房(土建部分,不包含設備)最高造價不超過1800元/平米(稅前)。照此計算,2.35萬平米廠房造價僅為4230萬元,相比8729.36萬元的轉入固定資產價值,康得新涉嫌虛增固定資產4503萬元。 綜上,在上市前,康得新涉嫌虛增資產約7400萬元。
上市後,康得新在部分資產的處理上仍存在疑問,涉嫌虛增資產可能過億元。
2011年年報中,康得新表示,張家港募投項目土建如期竣工,新建廠房1.5萬平米,即公司所稱的張家港二期。 同時,張家港規劃建設局網站也顯示,康得新的二期房屋建築物包括輔助生活中心、倒班房、化學品庫、預涂膜庫、垃圾房,面積合計1.5萬平米。 根據康得新2011年年報,張家港二期房屋建築物投資金額達7026萬元。照此計算,則每平方米造價達到4684元。 但經多家建築公司工程師估算,2011年張家港1.5萬平米的房屋建築物建設成本約在2250萬元左右。康得新在張家港二期上涉嫌虛增資產4776萬元。
此外,康得新2012年半年報顯示,其預付寧大鋼構有限公司(下稱「寧大鋼構」)工程款1.13億元。而寧大鋼構相關負責人向記者透露,他們確實是有做康得新的張家港公司工程項目,但合計金額並不超過5000萬元,不可能過億元。照此,康得新在寧大鋼構一個客戶的預付賬款上就涉嫌虛增資產6300萬元。 產能、價格虛實 康得新招股書披露,IPO募資用於張家港年產預涂膜1.8萬噸(4條生產線)項目。2010年年報中,公司表示於當年11月將原計劃購置美國產和中國台灣產生產線各兩條,變更為購置4條美國Davis-Standard公司450米/分鐘的高速生產線,產能提高50%,達2.4萬噸。即,每條生產線的產能升至6000噸/年。 相比之下,2009年康得新在張家港一期生產基地的5、6號進口生產線投產,產能僅為3000噸/年。為何僅時隔一年,進口生產線的產能就實現翻倍?
Davis-Standard公司北京銷售部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康得新的6條進口生產線(外加張家港一期生產基地的5、6號)均來自該公司,產能均為3000噸/年(300米/分鐘)。當記者問及還有什麼辦法能夠提高生產線的產能時,上述銷售人員表示,想擴大產能只有多加生產線。
與此同時,康得新的兩條國產生產線產能也可能與實際狀況不符。招股書顯示,康得新的兩條國產生產線產能為1800噸/年。但上述生產線製造商輝隆塑機負責人表示,單條生產線產能很難達到1800噸/年。該人士表示,國產生產線每天大概生產4噸,在不停產檢修的情況下每年產能也僅1460噸。
康得新在2012年年報中表示,報告期內公司完成4條預涂膜生產線的安裝及調試,並於2012年一季度相繼投產,形成10條生產線的產能,年產能達到4.4萬噸,成為全球預涂膜行業規模最大的企業。
然而,按照上述國內外預涂膜生產線製造商給出的產能數字計算,康得新的10條生產線產能達不到4.4萬噸/年,甚至還不足3萬噸/年。 除了產能外,康得新的預涂膜價格也可能存在虛高。
2010-2012年,康得新預涂膜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23億元、6.59億元、10.07億元,複合增長率達54%。 2012年公司債券募集說明書顯示,2010-2012年前三季度,公司預涂膜的平均銷售單價分別為2.31萬/噸、3.31萬/噸、3.22萬/噸。
然而,康得新北京的銷售人員卻透露,公司的預涂膜價格在2011年相對較高,但也不超過3萬元/噸(按2.9萬元/噸計算),2012下調了單價,直到現在(2013年6月)單價維持在2.75萬元/噸(根據公司報價單計算)。如此算來,在2011-2012年,康得新預涂膜單價分別虛高4100元/噸、4700元/噸。
美國出口業務存疑
在出口業務中,康得新除了隱瞞與Kangdexin Europe的關聯關係外,其出口美國的預涂膜數據也存在較大疑問。 康得新招股書顯示,2007年公司銷售到國外的預涂膜為7818.97萬元,毛利率達到27.61%,遠高於11.43%的內銷毛利率。其中,外銷到美國的預涂膜為2867.83萬元,按照招股書中約2.2萬元/噸的平均單價計算,出口數量為1258噸。
資深貿易情報服務機構zepol的數據顯示,康得新2007年出口到美國預涂膜的數量為1487噸,與1258噸相差不大。 招股書還顯示,康得新2008年、2009年出口到美國的預涂膜分別為4510.34萬元、3045.72萬元,當年其產品平均單價分別約為2.6萬元/噸、2.1萬元/噸,照此計算,數量分別約為1735噸、1450噸。
彼時,美國正在遭受金融危機的衝擊,康得新出口美國預涂膜業務雖有所下滑,但似乎並不明顯。 然而,zepol的數據卻顯示,康得新2008年、2009年出口到美國的預涂膜數量分別僅為995噸、111噸,與按照招股書計算出的出口數量相差甚遠。
康得新海外業務的主要競爭對手之一,印度COSMO公司也從側面提供了佐證。COSMO公司在2009年5月份收購了預涂膜技術的發明者美國GBC公司的工業印刷市場的預涂膜生產業務。2009年底,COSMO公司表示,由於歐洲和北美需求(金融危機)不足,GBC的生產線產能利用率不足,關閉了7條生產線,歐洲和北美預涂膜市場出現蕭條。
董事長失聯,大客戶隱身明星電纜“褪色”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4822

2014年9月11日,山東青島,施工人員在為一海洋石油建設項目敷設電纜。 (東方IC/圖)
明星電纜,這家中石油曾經的好“夥伴”,包括董事長李廣元在內的三位董事在一年前先後“失聯”,還有一位董事墜樓身亡。之後,經營業績一路潰不成軍。
2014年10月中旬,擁有本屆全國人大代表身份且代表資格依然有效的李廣元,和他的同事沈盧東、楊萍,仍然“下落不明”。他們分別是四川明星電纜股份有限公司(603333.SH,下稱明星電纜)的董事長、總經理和財務總監。
明星電纜的經營業績一路下滑,其日前公布的2014年上半年財報,可謂相當難看:營業收入下降53.89%,凈利潤由盈利2742.30萬元,轉為虧損2198.80萬元,大降180%。
十八大以來,中國反腐力度空前加大,截至2014年10月14日,至少已有53位(副)省部級及以上高官落馬。在眾多的高官背後,又有多家上市公司直接或間接涉入案中。
在這輪“反腐風暴”中,“受傷最重”的上市公司,目前當屬明星電纜。在2013年7月至9月間,該公司董事長李廣元、總經理沈盧東、財務總監楊萍等三位董事先後“失去聯系”,董事、副總經理何玉英墜樓死亡。
“外來戶”念的經
位於安徽省中南部的蕪湖市無為縣高溝鎮,素有“中國電纜之鄉”之稱。1975年10月22日,李廣元在高溝鎮出生。未滿18歲時就跟很多同鄉一樣,早早出來闖世界,從事電纜、電氣設備等的銷售業務,代理過多家安徽電纜企業的產品,其中包括安徽華星電纜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華星電纜)等。
一位與李廣元素有往來的成都商人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他已記不確切李廣元是何時來到四川的,“十來年前吧”。工商資料顯示,2002年8月,李廣元在四川註冊了華星電纜四川分公司,並任分公司總經理。華星電纜是他老家高溝鎮上的“前輩企業”,成立於1986年。
不到一年,即2003年7月,李廣元就從華星電纜出來“單幹”,他和自己的表兄沈盧東、表姐夫盛業武,在四川省樂山市合資成立了四川明星電纜有限公司,主要生產特種電纜,一種在石油石化、發電、冶金、航空航天、船運以及軍用等領域有較多需求的專用電纜。李廣元任董事長並絕對控股。
近十年後的2012年5月7日,明星電纜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當天收盤價11.67元/股。李廣元個人控股62.60%,以當天的收盤價計算,僅在明星電纜上,李擁有的財富就超過20億元。
次年年初,李廣元又達到了個人政治成就上的頂峰,當選為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擁有超過320萬常住人口的樂山,本屆只產生了3位全國人大代表。作為“外來戶”的李廣元,在當地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不過有樂山當地的官場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一般官員對明星電纜並不算熟悉,“除了李廣元,他們公司好多高管也是外地來的,給人感覺背景比較深厚、神秘,平常跟我們打交道少,可能也是不屑於。”
四董事連出“意外”
然而,從2012年5月8日,即明星電纜上市的第二天開始,其股價就一路走低,迄今再沒有高過第一天的收盤價。
實際經營業績也迅速“變臉”:2012年明星電纜全年營收11.54億元,同比2011年下滑了13.32%,甚至低於2010年;凈利潤8305.72萬元,同比2011年更是大跌近四成。明星電纜董事會將此歸因於宏觀經濟和行業競爭等原因。
更糟糕的事情還在後面。
2013年7月25日,有媒體報道稱李廣元事涉郭永祥案。當晚,明星電纜發布公告稱,他們就李廣元被查傳聞一事,“立即開展全面核實工作,公司目前沒有收到相關方面的正式通知,且無法與李廣元先生取得電話聯系”。
此前的2013年6月24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發布消息,曾任四川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副省長等職的郭永祥,因涉嫌嚴重違紀被調查。2014年4月,中紀委給予郭永祥開除黨籍、開除公職的處分,並移送司法。
郭永祥有26年的石油系統工作經歷。
數位知情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李廣元確系卷入郭永祥一案。包括明星電纜在內,他眾多財富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郭永祥等人的襄助。
明星電纜的招股說明書中提到,其為中石油一級物資供應商,也是中石油2010年度網絡采購最大供應商。
2008年至2012年,中石油集團(含分公司/子公司)始終是明星電纜最大的客戶,最高曾占明星電纜營業收入的四成。
在李廣元“失去聯系”一個多月後,明星電纜再次發布相關公告稱,公司“未能與公司董事、總經理沈盧東先生及董事、財務總監楊萍女士取得聯系”。
事態進一步惡化,同年9月24日,明星電纜公告稱公司董事、副總經理何玉英“不幸去世”。多家媒體報道,何玉英是在9月23日晚,於成都市武侯區一處住所“墜樓死亡”。
兩個月的時間里,明星電纜9位董事中就有4位事發。人數之多、頻率之快,在國內上市公司中極為罕見。
大客戶易主
時至今日,李廣元、沈盧東、楊萍的“下落”仍然“模糊不清”。2013年9月迄今一年間,明星電纜對此事也再無任何公告。
應該指出的是,李廣元是本屆全國人大代表,按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法》的規定,如果李廣元被逮捕、受刑事審判,或者被采取法律規定的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應當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或全國人大常委會許可。
但迄今為止,全國人大常委會未對其代表資格或是否涉案問題,發出過任何公告信息。9月22日,四川省人大常委會人事代表工作委員會主任肖萍也對南方周末記者證實,“我們有段時間沒聽到他(李廣元)的消息了。不過可以肯定,他沒有辭職(辭去全國人大代表職務),也沒有被罷免。”
9月24日,明星電纜董事、董秘姜向東也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李廣元的其他社會兼職,如四川省工商聯副主席、全國工商聯執委等職務,也沒有被免去。
連續的醜聞、劇烈的人事動蕩之下,明星電纜業績更加難看。2013年上半年的凈利還有2742萬元,全年凈利潤就只有645萬元,簡單計算,下半年足足虧了2000萬元。2014年上半年的跌幅進一步擴大,營業收入同比下降了一半,凈利潤大降180%。
明星電纜董事會的報告再次將業績下滑歸因於宏觀經濟和行業競爭。但南方周末記者統計發現,對比明星電纜的主要競爭對手,智慧能源(600869.SH)、寶勝股份(600973.SH)、太陽電纜(002300.SZ)等公司,過去一年半多數業績是在增長的;即使有下降,幅度也遠遠小於明星電纜。
明星電纜獨立董事、西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教授馮建,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承認,李廣元等高管的事件對明星電纜的影響仍然較大,“有一些原本簽訂的購銷合同,也不再執行了”。
在明星電纜2013年報和2014年上半年報里,前五位客戶的名稱已不再寫明,而是用ABCDE代表。第一大客戶對營業收入的貢獻也從2013年的26%降到2014年上半年的12%。姜向東還對南方周末記者承認,現在中石油已經不是明星電纜的第一大客戶。
對於明星電纜的前景,不少市場人士認為“非常悲觀”,“不排除連續虧損的可能”。現任總經理盛業武、董秘姜向東也認為,“2014年凈利潤可能為虧損或者與上年同期相比將有較大幅度的下降”,但樂觀預計2014年是“見底年”。
經緯中國左淩燁:SaaS就是得大客戶者得天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21/155331.shtml
文 | 網易創業Club 王先
左淩燁喜歡看電影和制作遙控模型。一次經緯內部聚會,他說如果自己不做投資,可能會去研究天體物理或者做建築師。
大概至今還沒顧得上華麗轉身,所以這次左淩燁仍以主導投資過獵聘網、土巴兔、找鋼網、獵豹、北森、銷售易等項目的經緯中國合夥人身份接受了網易創業Club的專訪。娃娃臉,愛笑,工科男,構成前五分鐘里三個印象關鍵詞。
“我們經緯從2008年至今,已經累計投資了300多家初創企業,主要集中在交易平臺、企業服務、O2O、互聯網金融、移動醫療、新文化、社交社區等領域。”
作為國內較早關註企業服務領域的投資人,目前左淩燁主要負責經緯在交易平臺和企業服務等領域的投資,該方向投過的代表性案例包括北森、銷售易、OneApm、永洪BI、環信、Growing IO等。他認為國內風投99%都集中在to C的局面肯定將被打破,而對於SaaS領域創業者來說,就是得大客戶者得天下。
“2015年我們在行業里一直大談企業服務元年來了,其實有我們自己的‘私心’。”
國內風投99%都集中在to C的局面肯定將被打破
2010年4月末,阿里巴巴宣布關閉SaaS平臺(Software-as-a-Service,軟件即服務,廠商將應用軟件統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務器上,客戶根據實際需求,通過互聯網向廠商訂購),並終止提供相關服務;彼時,SaaS對於這片大陸來說還是一個相對陌生的詞匯,步履維艱。
2015年,中國市場卻解凍般對SaaS突然變得青睞有加,SaaS主題專場充斥大大小小創投論壇list,媒體也紛紛以“SaaS的春天來了”大加渲染。
“2015年我們在行業里一直大談企業服務元年來了,其實有我們自己的‘私心’。”2016年3月末,墻上掛著一幅超人漫畫的經緯會議室,面對拍攝鏡頭的經緯中國合夥人左淩燁說這句話時,眼睛里帶著一閃調皮的興奮。“還是希望拿到我們錢的企業,後續融資能更容易些。”
經緯幾年前開始布局SaaS領域,由於當時還處於行業發展早期,國內市場並沒有太多關註,所以當這些被投企業繼續敲後面輪次的風投大門時,經常會遇到這麽一句比較尷尬的答複:“我們不看企業服務。”
今非夕比。不久前易觀智庫發布《2015中國SaaS客服市場專題研究報告》,認為中國SaaS市場在2016年將進入高速發展期,市場規模將在2017年達到680億元人民幣,或將誕生SaaS客服領域首個“獨角獸”公司。
幸福來得太突然。Why?
3年前經緯開始系統化地研究美國的企業服務市場,發現在美國有很多企業服務的上市公司巨頭,to B(面向企業服務)上市公司,和to C(面向消費者服務)上市公司的量級類似,而在中國過去風險投資,99%都集中在了to C。
“這個比例很不平衡,不久肯定要被打破,而且也有可能慢慢趨向美國目前的這種比例。”左淩燁說,研究過程里,發現其實正有這樣一些外部核心要素推動著國內企業服務市場的成熟:
1.從2008年到2015年,一方面,國內人力成本以每年百分之幾的速度疊加上升,整個人力用工成本幾乎翻了一倍;另一方面,實體經濟的發展和下行的壓力其實十分巨大,包括高科技企業,在一定程度上都遇到了發展瓶頸。所以如何從粗放型到集約型發展,減員增效,或在保持人員規模不變的情況下,如何通過工具化來提高運營效率,獲取更多利潤,變成了更多企業的關註點。
2.移動互聯網在過去幾年迅猛發展,企業人員對移動辦公(如銷售、管理、運營等)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需求。而中國過去傳統軟件在這方面做得並不如人意,這使得新一代基於移動技術的企業服務公司有了新機會。
3.國家對軟件國產化這幾年的大力推動,無論是主張去IOE化(IBM:服務器提供商,Oracle:數據庫軟件提供商,EMC:存儲設備提供商,三者構成了一個從軟件到硬件的企業數據庫系統),還是其他,這使得很多初創階段的企業服務公司更易於接觸到之前很難接觸到的巨無霸客戶,比如銀行、大型國企、金融機構等等。
而2015年企業服務創企也確實驗證了這一分析,無論在規模發展還是客戶數量方面,勢如破竹。
SaaS就是得大客戶者得天下
對於to C產品,任何一個產品經理本身既是創作者,也是這個產品最典型的用戶。但是很難想象一個過去做to C的產品經理,能做出很好的企業服務產品。為什麽?因為你必須真正理解一個企業作為用戶的需求。
而企業也分很多種類型,不同規模的企業具體需求天差地別。所以做to B產品最核心的是要對企業本身需求有充分的把握。這需要很長時間的行業積澱。
So,同理,投企業服務的產品門檻,對於VC來說也要比以往看to B產品高得多。
“我們投資過的創始人,很多具有這樣的背景:要麽他是從傳統的軟件行業出來的,比如做人力資源相關的軟件,有很多年的經驗;或者過去本身就在銷售崗,有很多豐富的行業經驗,這樣可以更多地從用戶的角度來更好地設計出一個銷售團隊真正願意使用的好的銷售管理產品。”
而技術,永遠服從於產品理念。
企業成長到一定規模以後,在很多管理方式、組織架構方面其實是相通的,所以經緯一直留心美國to B企業里那些已經被證明的需求,比如銷售管理、人力資源、商業智能等等,這些在美國都有很成熟的、大規模的上市公司。
聊天過程中,左淩燁反複談到一句話:得大客戶者得天下。
“現在中國做企業服務的創業者有一些常見誤區,很多人是以2C的思路在做企業服務。比如過於註重客戶數,或仍然認為‘羊毛出在豬身上’,其實作為to B模式的創業公司專註於跑量、圈中小企業,這個商業模式本身在短期內不一定可行。”
SaaS領域里,1個大客戶對於to B企業的價值,要遠遠高於10個中小客戶。
上一句話基於這樣的分析:
首先,面對一個有幾十人或一兩百人規模的中小企業客戶,每年或許只能收到幾千元的服務費;但是面對幾千或幾萬人規模的大企業客戶,那麽每年從中收費上百萬也不是什麽難事。
評判一個企業服務產品運作得好不好,很重要的一點是看續約率。雖然大客戶攻下來的成本很高,但也因為是大客戶,一旦使用習慣,理論上會一直用下去。to B產品和傳統的to C產品不同:消費者可以用30秒下載一個App,然後再用5秒鐘刪掉它。但是作為企業服務產品,一旦被使用之後,將不再是一個具體的個人行為,而是企業內部幾十人、幾百人甚至上千人的行為,都需要適應這個產品的使用習慣。
美國大多數to B上市公司都是面向大客戶,所以當你看見直到IPO時服務的客戶可能也就只有1000家的SaaS企業千萬不要感到驚訝。
“最近幾年,美國才有幾家面對中小企業的企業服務公司上市,但這是在美國企業服務市場已經發展了十幾年的基礎上,有了成熟的土壤的情況下才成長起來的。而對中國現在中小企業的軟件付費習慣培養,可能還需要比較長的周期。”
原因有幾種,其中之一是:中國中小企業本身生命周期也顯著比美國短。
所以SaaS最好專註一個客戶長期的客戶獲取成本、生命周期價值與客戶的續約率。
左淩燁說:客戶長期生命周期價值,至少是客戶獲取成本的三倍以上,這才是一個合理的SaaS商業模式。而這個數字在現階段中國的中小企業很難做到。
早期種子用戶大多來自“殺熟”和“應急”
和to C產品一樣,作為to B方向的企業服務早期培養種子用戶也很關鍵,但是想打磨好產品雛形吸引用戶,也比to C產品門檻高得多,“一般需要9個月甚至18個月時間”,在這之後把產品價值擺在客戶面前,讓他們有付錢的動力。當然,最後還要做好客戶後續服務。
左淩燁透露,SaaS創企種子用戶獲取常見於兩種渠道:
1,殺熟,即創始人關系網絡里十分熟悉的朋友公司,能夠願意忍受早期產品的各種bug和不穩定,以及功能不完善,來跟創始人一起把這個產品打磨出來。
2,有緊迫需求急於解決痛點的業內用戶,願意忍受這一時期產品的種種不完美,客觀上幫助把暫時還不完美的產品打磨出來,去解決自己的痛點。
作為創業團隊,一上來要直接攻超大型客戶是比較難,所以更多是從中型的客戶入手,“他們可能接受新鮮事物比較快,周期比較短,耐受力強一點。但你的內心要在中型客戶打磨產品雛形之後,迅速往大客戶拔高。”
相比美國很多企業服務的創業者,中國有一個很大的天然優勢:在美國,很多超大型客戶已經被這些超大型的企業服務公司服務得很好;但在中國,其實很多大客戶的IT化建設仍舊很弱,這就給創企留下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間,因為之前還沒有人真正提供了解決這些問題的產品和服務。
單價低與本土化成國內SaaS產品天然優勢
投資北森,是經緯打開SaaS領域的第一道門。
北森是一家人才管理軟件雲服務供應商,國內SaaS模式最早嘗試者之一。此前,美國已有多家獨立上市或被高額並購的人力資源相關SaaS企業,而中國市場仍是一片空白。
“北森跟我們要的錢也不太多,估值也不太貴,從今天這個時間來看,是很不錯的一筆投資。”
經緯投資北森的時間點,北森正從傳統模式向SaaS模式轉型,當時傳統的拳頭產品是招聘測評。比如,企業大規模招聘時出一套測評問卷,通過一系列機制初頻篩選看候選人是否適合他未來的崗位。
全新Saas業務招聘管理主要為招聘專員使用。管理繁雜、多種類的招聘渠道,無論是從網頁申請的簡歷入庫,還是內部協調各個部門面試的時間,搜集各次面試不同的反饋,最終一步一步篩選到最終的候選人的入職,更高效便捷。
左淩燁覺得這個事挺靠譜,投。
本土創業公司成長到一定規模,都不可以避免地面對與國際廠商的競爭。左淩燁認為國內本土企業,相比國際軟件廠商在中國存在天然的競爭優勢:
1.國際廠商難以真正滿足國內企業的需求。因為中國市場即使發展再快,在全球SaaS的收入比例里還是一個百分之個位數,所以如果客戶有新需求希望產品改動時,在提供SaaS服務的公司排期里往往還是很靠後,不能適時解決中國客戶的需求。
2.本土化的服務。很多國際廠商在本土化服務方面更多的是借助本地外包的合作夥伴,不會選擇自己來做客戶服務,很難快速對客戶的需求進行反饋。
3.國際SaaS廠商基於全球定價,對於許多中國企業來說還難以承受。美國公司節省一個勞動力,一年可節省幾萬美元;節省十個勞動力,一年至少節省幾十萬美元,所以願意以幾十萬美元的價格來購買SaaS產品。但中國公司即便節省十個勞動力,也很難節省成幾十萬美元,入不敷出。
同樣因為大企業需求在全球範圍內是比較類似的,所以如果本土創業者基於中國的人力成本和定價體系開發企業服務軟件,再配合不錯的服務(甚至本地化),那麽從中國走向東南亞市場,甚至走進北美市場也是完全是有可能的。
SaaS類產品如何解決信任問題
信任是SaaS類企業核心問題之一,因為用戶在使用產品之後,可能會有一些比較敏感的數據存放在SaaS平臺上。
“這個問題可能在之前,無論是對企業服務的創業者、使用者還是投資者來說,都是經常會被問到的。但是最近一年多的時間,關於這個問題的關註其實已經越來越低了。”
Why?
首先,大多數客戶都已經認可了雲服務作為一種高性價比的服務,是可行的軟件采購方向。如果不使用雲端,將難以享受以周為速度的軟件叠代,如傳統軟件一年升級一次不再可行,企業本身面對的競爭,以及業務迅速叠代,已經讓更新速度不能再以年為單位。
其次,企業服務廠商一定要把客戶數據安全作為自己的生命線。有很多創業者進入過這個誤區:做羊毛出在豬身上的打算,一方面找企業收了軟件的錢,另一方面還想通過把里面部分數據通過包裝進行轉售。這是為自己挖坑。
最後,從具體的路徑來說,SaaS創企早期需要攻下幾個標桿的客戶,這些客戶對創企信息安全認可之後,其他相應的客戶說服成本會大大下降。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王先,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