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2017年的經濟工作,2016年12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加快推進國企、財稅、金融、社保等基礎性關鍵性改革,更好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
國企、財稅、社保這三個領域的改革在2017年已到了關鍵節點。加快國企改革是2017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要任務,混合所有制改革將成為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本輪財稅體制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財稅改革在過去三年取得階段性效果,多位接受第一財經采訪的專家認為,部分重點領域改革進度仍需加快,其中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改革將是2017年重頭戲。
社保方面,由於經濟下行和老齡化程度加深,養老保險基金滑入“收少支多”的處境之中。在頂層設計遲遲無法出臺的當下,確保“基本養老金發放不拖欠”成為人社部2017年社保工作的重中之重。
混改將成國企深化改革突破口
2016年底,“兩桶油”之一的中石油率先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指導意見,這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後、本輪混改以來的第一個混改方案,標誌著壟斷領域混改邁出了實質性步伐。第一財經記者從中石油官網獲悉,12月20日,中石油召開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集團公司市場化改革指導意見》、《集團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指導意見》。
2016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深化國企國資改革,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按要求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加快推動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試點。
中石油的混改方案無疑具有“牽引”作用。在此之前,國企混改試點工作也早有部署。早在2016年9月,國家發改委召開專題會,確定東航集團、聯通集團、南方電網、哈電集團、中國核建、中國船舶等央企被列入首批試點。截至目前,發改委已批複實施4個試點方案。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鶴曾表示,國企混改的主要任務是開放競爭性業務、破除行政壟斷、打破市場壟斷,有效途徑是允許乃至引入更多的非公資本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認為,2017年將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落地之年。壟斷領域的混改一直是難啃的硬骨頭,但該領域混改對整個混改乃至國企改革有著牽引作用,攻堅就在這兩年。目前,在七大壟斷行業選擇了七家企業或項目開展第一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企業的改革方案已經都拿出來了,2017年將是落地之年。預計壟斷領域有望最先在銷售端和新增板塊引入社會資本參股或合營。
在李錦看來,在央企加速兼並重組的背景下,不能僅在形式上、集團層面兼並重組,還要在內容上、業務上實現重組,真正實現優勢互補。“從這個角度來說,推進國企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放寬對社會資本進入此前壟斷領域的限制,實際上也是推進國企整合重組的重要方式。許多原本門檻較高的行業將逐步向非國有資本敞開,這是一個信號,通過混合所有制可有效放大國有資本的帶動力,促進我國實體經濟的良性發展。”
李錦預測,2017年國企改革將出現三個轉變:偏重文件設計向施工轉變,偏重全面試點向重點突破轉變,偏重企業外部向內外兼改轉變。“搞混改,是跟外部結合,更是觸動內部的的調整,因此混改更具有內外兼修的改革特征。產權結構合理是公司治理有效的最根本的、最基礎的要求,市場化的經營機制是國企改革的本質規定與主要目標。”
個稅改革將是2017年重頭戲
本輪財稅改革的目標是,在 2020年基本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改革這3年來,2016年被外界作為衡量財稅改革進度的關鍵節點。財稅改革的三大任務中(預算管理體制改革、六大稅種的稅制改革、建立事權與調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間財政關系),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取得決定性進展。
此外,2016年營業稅改增值稅(下稱“營改增”)正式全面推開,截至11月營改增減稅4699億元。資源稅也在同年全面推開,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消費稅近些年小步快走,但總體改革方案尚未公布。環境保護稅法2018年起實施。個人所得稅改革方案已經設計出來,但尚未公布。房地產稅立法還在起草方案中。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馮俏彬表示,2017年個稅改革方案應該會向社會公布。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誌勇也認為,從改革邏輯來看,個稅改革和增值稅改革將是2017年重點。
現在大家對個稅改革呼聲很高,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院長胡怡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原因主要是2011年個稅起征點提到3500元,5年過去大家的收入水平提高,現在這個標準有些滯後,降低稅負的呼聲比較高。
胡怡建認為,隨著住房貸款支出和教育支出負擔增大,人們對個稅改革已不再滿足於提高個稅起征點,而是希望增加在住房貸款和教育支出方面的專項扣除。當前個稅在發揮收入分配調節方面的功能弱化,也迫切需要在下一步個稅改革降低中低收入者稅負的同時,增加對高收入者的征收力度。
記者從一位熟悉個稅改革方案的人士處了解到,未來針對中低收入者的減稅方案主要是在現有基本扣除的基礎上,考慮增加專項扣除項目,比如子女教育項目、住房貸款項目等,而且是以整個家庭為單位。
楊誌勇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個稅改革要充分評估複雜性和困難程度,可以考慮第一步把工資薪金和勞務報酬兩個稅目合並,按月征收改成按年征收,盡快增加住房貸款利息專項扣除,然後根據實際情況推進。
財政部稅政司司長王建凡近日在營改增吹風會上表示,將按照稅收法定的要求,結合增值稅改革進展,配合有關方面適時啟動增值稅立法。在推進改革和立法過程中,將統籌研究適當簡並稅率等問題。
對於第三大任務中央和地方政府間財政關系調整,2016年8月,國務院公布文件表示中央與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是理順政府間財政關系的前提和基礎,並明確了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向和時間表。
楊誌勇告訴第一財經,中央與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改革異常複雜,2016年能夠出臺這份文件確實也不容易,下一步這項改革將按照既定時間表穩步推進。
近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提出,落實推動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加快制定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總體方案,抓緊提出健全地方稅體系方案。政府間財政關系調整將在2017年邁出實質性步伐。
如何破養老金 “收不抵支”困境
養老金發放的挑戰,已從“一時之急、一地之難”的局部現象向更多的地區蔓延。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上月24日發布的報告顯示,基本養老保險已進入低速發展的時期,2015年參保人數增長率只有2.7%,包括浙江在內的四個省甚至出現參保人數負增長。
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研究員孫永勇表示,退休人員增加引發制度贍養率升高,基金支出壓力逐年增長。政府雖然采取多種辦法來提高養老保險基金的收入,尤其是財政補助大幅提高,業內預計2016年財政補助將超過6000億。
數據顯示,即使加上高額的財政補助,2015年仍有6個省(黑龍江、遼寧、吉林、河北、陜西和青海)收不抵支,當期結余為負,數量上比2014年的3個省份有所上升,缺口數額也出現大幅增加的態勢。
除去個別經濟發達、勞動力流入較多的省市,國內越來越多的地區面臨著養老金“保發放”的壓力。人社部社會保險研究所所長金維剛曾表示,隨著經濟增速降低,小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失業人數和中斷繳費人數明顯增加、財政補助力度受到制約等這些因素都將對養老保險籌資特別是征繳產生消極影響。
一位西部省份地級市的社保官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2016年該地區養老金的當期缺口有10個億,他們是向省政府申請省級調劑金來保發放的。但隨著缺口增大,一旦省級調劑金不夠用,就必須動用累計結余,不過即便如此也撐不了幾年。另一位業內人士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中西部地區,一些縣市面臨著無錢發放養老金的局面,有的縣市甚至要靠向銀行貸款進行發放。
在這樣的困境下,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人社部已將“確保當期發放”作為2017年養老保險工作的首要任務,要求省級統籌基金調劑機制和確保發放的應急機制,多渠道籌集保發放資金,切實做到不漏不欠。在具體基金管理上,人社部2017年將嚴查地方違規一次性參保繳費、自行提高待遇標準等行為,清理重複參保和重複領取待遇,嚴格特殊工種提前退休審核管理,堵塞漏洞。
2016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在“減稅、降費、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面對現實中“高費率企業叫苦不叠、降費率基金收支惡化”的兩難困境,城鎮職工基礎養老金的全國統籌被看作是增強養老保險基金“保發放”能力的一劑“良藥”。
通過實施全國統籌,在全國範圍內實現職工養老保險政策的基本統一,可以增強養老保險基金在全國範圍內的調劑功能,逐步改變個別地區保險基金收支和結余不均衡的狀況,提高基金承受能力和資金使用效率。
按人社部公開時間表,2016年應該出臺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方案,但方案並沒有如約而來。如今日益加重的地方養老金發放問題正在倒逼全國統籌方案盡快出臺實施。
雖然全國統籌方案還在“難產”中,但陸續也有相關政策為它鋪路。清華大學就業與社保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將實現中央政府在公共品供給上的“零突破”。
金維剛表示,實施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的關鍵在於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對基本養老金的籌資和支付責任,明確雙方的事權和財權相適應,各負其責,共同支撐職工養老保險制度以及基金的平穩運行,促進養老保險可持續發展。
此外,包括延遲退休、完善個人賬戶在內的頂層設計方案有望在2017年陸續推出;涉及到3800萬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也將在2017年實施到位。同時,人社部還在研究基本養老金合理調整機制方案,為2017年上調退休人員養老金做準備。由此推斷,退休人員養老金“十三連漲”是大概率事件,但上漲的比例仍是未知數。
據新華社報道,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就維護國家金融安全進行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就維護金融安全提出6項任務,任務之一便是為實體經濟發展創造良好金融環境,疏通金融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資源配置和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更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必須充分認識金融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金融因順應實體經濟需要而產生。金融業的發展歷史,就是不斷改進和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過程。
近幾年中國金融業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積極穩妥推進金融創新,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加大,資金結構流向更趨合理,成為提升中國經濟“新氣質”的有力支撐。但需要看到的是,金融業在一定程度上出現“脫實向虛”傾向,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有待進一步提升。
金融的使命是服務好實體經濟,我國處在經濟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實體經濟的發展,迫切需要一個良好的金融環境。
金融把錢用在“刀刃”上,企業才能有獲得感,實體經濟才能獲得更多源頭活水。這就需要疏通金融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通過加強信貸政策指引,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先進制造業、小微企業等重點領域和環節的資金支持,提高資金的可獲得性,降低融資成本。
要服務好實體經濟,需積極規範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目前中國總體金融結構仍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資本市場制度尚不完善,直接融資占比仍然偏低。要完善主板市場基礎性制度,積極發展創業板、新三板,規範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以合格機構投資者和場外市場為主發展債券市場,形成包括場外、場內市場的分層有序、品種齊全、功能互補、規則統一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為擴大直接融資創造更好條件。
要服務好實體經濟,金融機構要突出主業、下沈重心,發揮其固有的價格發現、風險管理、資金配置等優勢,堅決防止“脫實向虛”。其中,大中型商業銀行要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豐富金融產品供給,為實體經濟“解渴”;保險機構則應發揮保險資金規模大、期限長、來源較為穩定的優勢,做實體經濟的穩定器和助推器。
讓金融活水更多、更好地流入實體經濟,在促進經濟茁壯成長的同時,也會促進金融回歸本源,有效防控風險,確保行業平穩健康發展。二者相得益彰,互促共生。
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業發展和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金融各行各業要積極把社會資金引導到實體經濟上去,持續向振興實體經濟發力、聚力,提升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