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想像總比現實美好:為什麼軟件開發週期總是預估的2~3倍?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635.html

回答:Micheal Wolfe 創業者 (7444票)

來,讓我們從舊金山出發,沿著西海岸徒步旅行,到洛杉磯的紐波特沙灘面基吧!<( ̄︶ ̄)/

看看地圖,然後計劃一下路線!

 

路線全圖

嗯嗯,這趟紅色之旅長約400英里(643.7公里);漢子們一天睡8小時,吃2小時,逗貓2小時,還能能走個10小時,這樣每天走40英里(64.3公里)妥妥的吧!

所以,10天後的晚上六點,我們就能威武滾到洛杉磯,和好基友飯醉啦!♂( ̄▽ ̄)/

趕緊讓洛杉基友訂好這週末的飯局,想想都胸奮不已啊!(っ`▽`)っ

第二天,大家一早集合,背好行囊、攤開地圖,規劃第一天的路程……嗯?=_=」

 

第一天大圖

看上去前方道路多曲折啊。走40英里路只能到「月亮灣」的一半。這麼一看,整趟路途不是原來的400英里,而是500英里!(×_×)

趕緊打電話給洛杉基友,推遲一下飯醉時間,必須現實一點。基友有雖然點小失望,但還是熱切期待著我們的到來。

再說10天變12天,好像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嘛~~ ^_^;;;

帶著第一天的小挫敗,我們總算出發了。2個小時以後,我們總算走過了家附近的動物園,然後俯瞰這條小路:

 

小路

兄貴們……這玩的是蝸牛模式啊!沙子地、漫水路、陡階梯、亂地裂、憤怒的海獅…… Σ( ° △ °)

我們的速度最多也就2英里每小時,只有計劃速度的一半喂!

我們一天走20個鐘頭!ヽ(#`Д?)?

或者,還是讓基友再把飯醉日期推後吧…… = =#

這樣!我們來個敏捷策略,雙管齊下:路上我們不逗貓了,一天走12個小時,然後再讓基友把飯醉日期推後到下個週末。

洛杉基友有點毛,但還是辦妥了。( ▔___▔)y-~

走了12小時以後,我們打算在摩斯的海灘埋鍋造飯搭帳篷。

靠!這麼大風裡永遠支不起個像樣的帳篷啊! ヽ(#`Д?)?

最後鬧到半夜才躺下,沒什麼大不了的,我們都是維斯特洛的鐵民,明天走快點就行了。

我們睡過頭了,滾來滾去磨蹭到10點才起來。〒▽〒

次噢!這個樣子怎麼可能一天走12個小時!= =#

算了,今天就走10小時吧,明天再加把力走14個小時。

狠拼了幾個小時以後,我發現隊友一瘸一拐地跟不上了。哦~香蕉你個臭粑粑,腳上好大一個水泡啊!

必須現在處理……把問題扼殺在搖籃裡,我們是一個團隊!

我跑了45分鐘,3英里路,買來了邦迪給我隊友,我累壞了,而且太陽也快下山了。這一天基本也報銷了,我們只走了6英里。但是我買來了新的補給,情況還行,明天一定會更好!

起床以後,我們綁上繃帶繼續上路。前方豁然開朗……次噢次噢次噢次噢,這是啥麼啊!

 

懸崖

坑爹地圖上根本沒畫這鬼地方啊!尼瑪一座懸崖讓我們飛過去啊!(╬☉д⊙)

我們只好繞道內陸,走了3英里,迷路兩次,中午才回到正路。(>﹏<)

這半天相當於只走了1英里。

再打電話給洛杉基友延期嗎? 不!行!

我們必須熬夜趕路,這樣才能趕上日程!

一夜困頓以後,隊友早上醒來頭痛欲裂,高燒不退。

我要給他打打氣,讓他堅持下去,

結果他當時就毛了「墳蛋!我已經在冰冷的凍霧裡走了3天沒歇了!」

好吧,今天又廢掉了,我們就修整一下吧。

修整以後,我們必須日行14英里!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

沒幾天了,我們堅持一下就行了!

早上顫顫巍巍地醒來,強迫自己看一下地圖

 

墳蛋!我們走了5天,才走了這麼點啊!?(?д??)

必須做重新仔細估算一下路程,召集來所有隊友開會!

還沒醒的給我吼起來! 每一個人都必須再次面對現實!

隊友說:「我們4天走了40英里,還有600英里的路,所以應該60天才能到,保守點估計,70天吧。」

我就崩潰了:「70你個大爺!好吧,雖然我對於這種旅行沒有經驗,但從舊金山走到洛杉磯怎麼可能要70天!!你讓我怎麼和洛杉基友說,復活節再相會?!」 (/‵Д′)/~ ╧╧

我接著說:「如果你們可以一天走16個小時,事情就會完全不一樣!雖然這很蛋疼,但現在是危急時刻,讓我們走起來!!」〒皿〒

隊友衝我吼了回來:「當初我才不會告訴洛杉基友我們一週就能走到!這是你的責任!弄死我們算了!」

(「▔□▔)/(「▔□▔)/(「▔□▔)/

大冷場……

最後電話還是沒打。等明天隊友恢復理智以後,我再和他談談。

第二天早上,大雨傾盆,我們在帳篷裡躲到10點,才打包出發。拖著痠痛的肌肉和新冒出來的水泡。昨天晚上的爭吵誰也不想再提起,直到我發現隊友竟然把水壺落下了!我T-M-D咬死你!我們只能又花30分鐘走回去找回水壺。

╯-____-)╯~═╩════╩═~

我忽然靈光一閃:嘿!我們廁紙用完了!得趕緊到下一個鎮子補充彈藥了。

但是,前方又是豁然開朗,怒吼的三岔河就在面前奔騰,而我小肚一沉,菊花一緊,只想拉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268

【在一起•中國留守兒童報告】留守兒童的“童伴媽媽”:“做,總比不做好”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6099

“童伴媽媽”任麗在陪著孩子做手工。(南方周末記者 陳露/圖)

“童伴媽媽”,這是一個飽含苦心的公益項目。它企盼用有組織的服務,來彌補留守兒童親情上的缺憾。

它也意識到:“留守兒童是一個經濟發展產生的社會問題,我們解決不了。”

“媽媽”們說:希望“以後會好一點,好到這個職業不再被需要”。

2015年12月的一天,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區佛門鄉禹王廟村的楊麗瓊走出了自己的村子,她來到鎮政府的一間辦公室。那一天她很緊張,她甚至記不起那間辦公室門牌上寫的名字。還有十幾個人和她一起,她們等在會議室里,等著自己的名字被叫到。她們都是女的,而這是一場要成為幾十個孩子“媽媽”的面試。

同一時間,東觀鎮火光村的任麗也走出了自己的家門,來到鎮上,同樣是參加一場面試。

召喚她們的是同一個新詞,“童伴媽媽”。要為村里的留守兒童找一個“媽媽”的消息,通過一張張村頭的大字報和村委的廣播,傳播開來。

“童伴媽媽”真名“童伴計劃”,這是中國扶貧基金會牽手共青團四川省委、中國公益研究院,開展的關註留守兒童的項目。

此項目目前已經在四川省的100個農村建立起來,下一步將會往貴州擴展,尤其是畢節地區。

他說“我媽媽姓假,假的”

四歲的喜文騎著一輛四輪自行車,其中左邊的輪子已經掉了。他的媽媽在他兩個月時離開了。

他說“我媽媽姓假,假的”。

楊麗瓊打開“童伴計劃”專門的QQ群給南方周末記者看,“這個孩子很可憐……能怎麽幫幫他?”。

100位“媽媽”,最大的五十來歲,最小的二十出頭。各自負責的村子有20到100多名不等的留守兒童。對留守兒童的理解,她們比旁人多一份直觀的感觸。“留守兒童”,這不是新聞里的一個詞語,也不是遙遠農村中一群面目模糊的孩子。而是那群“一眼就能看出不一樣”的孩子。

在成為“媽媽”之前,吳家店村唐曉艷當了八年幼兒園老師。在她眼中,留守兒童和爸媽在身邊的孩子之間,有一道清晰的劃分。“有爸媽在身邊的,幹凈些,聽話些。”

另一位“媽媽”彭麗懂得“孩子沒有媽媽在身邊是啥滋味”。她的媽媽11歲離開她,站在人群里的“那種不安全感”,即使自己已是15歲孩子的媽媽,她仍記得。

楊麗瓊曾在深圳打工十年,看多了身邊老鄉把孩子留在村里,獨自外出打工的百態。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工作在工廠的流水線上,或者做保安和鐘點工。稍好一點的,就是上面一點的管理。每個月拿著從兩千元到五六千元不等的工資。”她稱這些老鄉為“候鳥”。“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孩子寒暑假時,老鄉們就把他們接到深圳,經濟條件差一點的,就不敢想這事,兩三年才回趟家,是常有的事。”

當上了“媽媽”,她又看到了候鳥牽掛的這頭——留在家里孩子的樣子。

粗細不等的裂痕,如同一條條長短不一的蛇,放肆地在沙礫路上爬行。路不寬,這是通往楊麗瓊所在村子的山路。山與山之間就是溝,溝里面住著老百姓。後來山體滑坡嚴重,政府出資一部分,在山頂上建了“新農村住房”。有能力的村民就搬了上來。

“我的爸爸在青海,我的媽媽在廣東”,周鑫鑫是典型的留守兒童。他接觸“留守兒童”這個詞,還是“看新聞看的”。他覺得留守兒童“沒啥”。他的爸爸媽媽每年會回來一次。

在楊麗瓊眼里,周鑫鑫已經是“條件不錯的留守兒童了”。村里情況複雜,她不得不作出傾斜。對周鑫鑫,她只有看到了才會和他聊聊天,跟蹤他的情況,確保他沒出問題。

雨豪才是楊麗瓊關註的重點。

他今年十歲,五年級在讀,出生十個月爸爸因搶劫被判十五年,媽媽頂著“外出打工”的名義,從此音訊全無。雨豪還有一個姐姐,雨霞,15歲,讀初三,考試總是第一名。平日里,雨豪跟著自己的78歲爺爺、80歲奶奶一起生活。經濟來源表上列著,“孤兒津貼”“陽光獎學金”“精準扶貧”“低保”,一家四口人靠著各種扶持生活。

他們沒有能力住進新農村住房去。破瓦房搖搖晃晃,從屋的這頭可以直接看到那頭的屋外,墻壁上有大大小小的洞。所謂的臥室,只有一張床,一盞電燈。打開,可以看見燈周圍的蜘蛛網。墻壁上貼著姐姐的獎狀。門上,留著雨豪去年寫下的“知識改變命運”。

楊麗瓊看著雨豪心里疼。

雨豪和姐姐性格截然不同,他內向,叛逆,自尊心強。“你說他,他會很難受”。在雨豪的理解里,對爸爸媽媽沒有概念。被問到爸爸媽媽是什麽樣子,他就擡頭看看爺爺,再看看奶奶,然後低下頭。

楊麗瓊覺得,雨豪的樣子和缺乏母愛關系重大。他的姐姐樂觀,上進,是因為比雨豪享受母愛的時間長。姐姐平時愛笑,只有在提起是否想媽媽時,這個15歲的女孩才會嘆氣,“唉,習慣了就好了”。她說長大了想當老師,也“還是想再去找找媽媽”。

楊麗瓊扒拉政府的任何一項相關規定,想看看“在政策方面他們享受到了哪些,還有哪些是可以享受到的”。楊發現“孤兒津貼”上,只有弟弟有,姐姐卻沒有。一個月三百多塊錢,對孩子很重要。她向上反映,詢問為何姐姐沒有,得到的答複是“一個家庭只能有一個孩子”。今年,她把姐姐也報上去了,“先都報上,報上再說”。可

是政府補貼是死的,“有時候杯水車薪”,她還在努力為姐弟尋找社會力量,團體的幫助。

媽媽生下孩子就離開的例子,村里還有不少。“我們這的女人就是這樣的”,家里經濟擔子落到一個女人肩上的時候,她們承受不起,往往就一去不返了。

招聘來的“媽媽”

畢節的留守兒童死亡事件發生以後,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劉文奎覺得,“必須有所行動了”。

他們從2015年6月份開始調研留守兒童問題,還找到中國公益研究院尋求理論支持。發現這在社會公益組織的議題里,是一個“老”課題。組織留守兒童的夏令營、為留守兒童輸送愛心物資、為留守兒童寄宿學校派遣義工等,公益組織做過諸多嘗試。但劉文奎始終覺得,“留守兒童所需要的不單單是物質方面。監護人的缺失,使他們在教育、安全、心理等各個方面的權利和需求都得不到滿足”。在物質缺乏的表象之下,他們需要一些更深層次的東西。

經過了半年的調研、研究,“童伴計劃”破繭而出——為每一個村子的兒童選一個“媽媽”,重點關註留守兒童。

劉文奎拿著“童伴計劃”的項目找到共青團四川省委,雙方一拍即合。在這個每年有近2400萬外出務工人員,245萬18歲以下留守兒童的省份,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已開展了10年。這十年,留守的群體名字從“留守學生”變成“留守兒童”,從零星的媒體報道上升到國家政策扶持,但有些問題卻始終未能解決。“從鄉鎮到村上的落地不足,往往使留守兒童項目效果大打折扣。”

但“童伴計劃”或許可以解決。在劉文奎的描述里,“這不是一個人的戰鬥,她的背後將站著村委會、鄉鎮政府、縣級項目辦公室以及專家團隊”。簡言之,這是一個結合了政府行政力量的公益項目。

項目能否順利開展,關鍵在於“媽媽”的選拔上。劉文奎和他的同事曾對“童伴媽媽”有過很多設想:不錯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質;較好的性格;最好是一個“孩子王”。但問題是,在農村,這樣水平的人大多都到城里打工了。

幾經商討,他們定下了選拔“媽媽”的六條標準:“愛孩子,熱愛兒童福利服務工作;高中及以上學歷;年齡19-55周歲;無犯罪記錄;掌握漢語及當地少數民族語言,了解當地文化;能保證合理的工作時間,村支書、主任、文書和大學生村官不做推薦,村委委員、團支部書記、婦女主任、村小老師和醫生可納入推薦範圍,最好是專職人員”。

楊麗瓊和任麗都符合,她們因此敲響了面試的門。

最終,100位“媽媽”產生,她們被集體培訓三天。

“媽媽”們的“好難啊”

在工作走上正軌之前,“媽媽”們需要先對村里留守兒童的情況進行一輪普查,這也是她們向村民介紹“我是誰”的機會,這花了她們兩個半月的時間。

兩個半月走下來,讓她們意識到,“好難啊”,現實與當初的想象“差別太大嘍”。

她們挨家挨戶地去詢問孩子的相關信息。可孩子是流動的。有些是戶口在,但人從出生就沒回來過;有些是人在,但戶口被爸媽遷走了;這還不包括每到寒假、暑假,不定期去找爸爸媽媽的那一部分。

而退一步講,要想問到這些信息是不容易的。

“你們是幹什麽的?”“你們能給我家帶來什麽?”一圈摸底工作做下來,她們更加深了共識,“現在的人是比較現實的,會直接問是否有什麽新的補助那些”。

這也是高坪區項目辦公室的一位負責人希望呼籲更多社會力量加入的原因。“老百姓會問你為啥他家娃娃有那麽多補助,我家的娃娃就沒有?”因此,謝和她的同事正在做一件事情,他們把那些特別困難的留守兒童的故事收集起來,隱去名字,掛到網上。“社會力量是帶有個人喜好的,他想幫助誰就幫助誰,大家不好說什麽。”

在回答完自己會盡力幫孩子多爭取幫助後,“你們是查戶口的嗎?”這個問題在離異單親,或者父母不和的家庭中更加常見。

“農村還是……沒有辦法像城里人那樣,能夠理性地對待離婚。”楊麗瓊笑得有些無奈。在她的村子里,有很多藏起來的秘密。

實在搞不定了,媽媽們會去找村委會主任來當救兵,“孩子的信息總得知道哇”。

兩個多月摸底工作結束,面對著各自村子從二十多到一百多個的留守兒童,媽媽們開始了工作。但問題又接踵而至:一個人的精力有限,而各家居住分散,山路不好走,只能步行。去一個家來回一個多小時是常有的事——根本不可能顧過來這麽多留守兒童,當一個村子所有留守兒童“共同監護人”的想法,很難現實起來。

更嚴峻的是,她們錯過了一些孩子願意開口與人交流的機會——10歲以上的孩子已經不願意再與他人說什麽了。他們在缺失父母陪伴的情況下,度過了十年。已經習慣了自己一個人。他們內向、敏感,即使面對一個會對他們笑,會對他們好的“媽媽”,也會表現出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樣子。

“為什麽別人的媽媽在身邊,我的媽媽卻不在?”和孩子們熟了後,這是童伴媽媽最難回答的問題。

如果面對不讓孩子吃校門口賣的五毛錢的零食的問題,她們有信心比爺爺奶奶教育得好。爺爺奶奶說的是“你不許吃”;而“媽媽”能跟孩子解釋“為什麽不能吃,因為吃了會讓你的肚子里長蟲子”。

但是面對“自己的媽媽為何不在”的問題,她們所有的智慧似乎不夠用了。

“對於留守娃娃,我們只能說盡力讓他開心一點,沒法解決根上的問題。親媽媽的陪伴,是誰也替代不了的。”很多時候,她們會產生無力感。

這也是“童伴計劃”項目在輿論兩極中的質疑聲:“難解留守兒童親情之渴”。

對於這樣的問題,共青團四川省委一位負責人也考慮了很久。“留守兒童是一個經濟發展產生的社會問題,我們解決不了。我們只能說把服務做得更好。對孩子的成長來說,做,總比不做好”。

過年的時候,高坪的十個村十位“媽媽”都開展了一個活動:“有愛不孤單,牽手過大年”。讓回了家的父母和孩子們一起做遊戲。

在任麗的記憶里,很多父母為了這個活動都晚走了幾天。那天的村子空地上,“兩人三足”“運氣球”的遊戲伴隨著笑聲開展。笑著笑著,很多父母都開始抹眼淚了。大家就那麽笑著、哭著,感謝任麗可以給他們這樣的一次安排。

那一天是初八,任麗記得很清楚。“八是發”,是出門的好日子。很多父母會選擇在這一天再踏上外出打工的汽車。她們也開始了工作。

“童伴媽媽”們希望,“以後會好一點,好到這個職業不再被需要”。

(為保護留守兒童隱私,文中所提留守兒童名字皆為化名)

決策參考

從十年社區經驗中,我們發現留守兒童缺乏的是心靈的陪伴。“童伴計劃”通過招聘“媽媽”,填補了留守兒童陪伴上的空白,是挺好的嘗試。在實際過程中,除了需要註意可能會引起孩子困惑,還需要讓他們的父母更意識到自己養育陪伴孩子的責任,並更有意識地去引導他們有效溝通,以及由此開始的內在家庭關系的健康發展。

建議人:王穎 映諾社區 發展機構副總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459

換個角度看樂視體育危機:有泡沫總比一灘死水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7/0322/162057.shtml

換個角度看樂視體育危機:有泡沫總比一灘死水好
龔進輝龔進輝

換個角度看樂視體育危機:有泡沫總比一灘死水好

樂視體育遭遇危機不假,但黑樂視體育成為政治正確不妥。

自去年12月宣布優化10%員工以來,樂視體育生態2.0之路並非一帆風順,連失亞冠和中超兩大優質版權、高管被傳離職、樂視體育生態中心“被摘牌”、樂視體育裹挾著真真假假的負面新聞,被外界再次推上“泡沫說”的風口浪尖。

而接下來的套路再熟悉不過:以樂視體育跌下神壇作為預設立場,盤點近來集中爆發的危機,指出其擴張過於激進和商業模式不成熟兩大軟肋,最後得出“樂視體育或將倒下”這一聳人聽聞的結論。從無人問津到瘋狂熱捧再到急於否定,這一套路在手機、智能硬件、O2O等領域上演後,又強加給樂視體育。

眾所周知,企業發展經歷大起大落再正常不過,創業之路九死一生,媒體在企業低谷時即便做不到鼓勵,也應遵循客觀報道的原則,而不是無限放大其短板,甚至上升到生死的高度,全然不顧企業建立的護城河和對行業發展的貢獻,未免有失偏頗。因此,是時候重新審視置於輿論風暴的樂視體育。

批判樂視體育大躍進站不住腳

不知你發現了沒,樂視體育近來集中爆發的危機都與錢有關,根源在於銀根緊縮的親爹樂視控股無法為其輸血。因此,有人認為樂視體育缺錢是樂視生態資金短缺的一個縮影,這種說法倒是沒錯,不過我想說的是,即便當前樂視體育不差錢,亞冠、中超也可能轉手他人,因為其正從蒙眼狂奔式的野蠻生長蛻變為精細化運營的長青企業。

樂視體育CEO雷振劍在反思這場危局時表示,“少了亞足聯、中超IP合作,樂視體育其實更安全了,像以前那樣野蠻生長反而危險。”這與其1年前重金摘走中超版權時意氣風發的狀態形成鮮明對比,可見樂視體育對版權的態度正回歸理性。

事實上,在樂視體育“IP運營+內容平臺+智能化+互聯網服務”的生態版圖中,版權是支撐生態正常運轉的基石,亦或是搶占用戶資源的線上入口,樂視體育砸重金購買版權,將其打造為核心競爭力也就不難理解。不過,現有的廣告流量變現模式無法支撐高企的版權成本,使樂視體育陷入虧損境地,被外界視為大躍進。

換言之,外界對樂視體育的質疑主要集中在盲目燒錢買版權並未換來正向現金流。這一質疑看似合情合理,實則站不住腳,可以從三方面予以反駁。

一、買版權的本質是花錢買時間

內容是互聯網重構體育產業的最佳切入點,可以打造媲美CCTV5的體育數字媒體平臺,版權是重中之重。鑒於我國特殊國情,無論是覆蓋面還是影響力,CCTV5均手握壟斷優勢,短期內任何玩家都無法逾越。因此,溢價購買成為樂視體育為數不多的從CCTV5虎口奪食的手段,其本質是花錢買時間,意在建立品牌效應。

如果沒有足夠數量和含金量的版權支撐,平臺就無法成立,自然沒有未來。因此,樂視體育通過必要的投入,將版權資源打造成護城河並無不妥,“盲目”一說不成立。要知道,正如滴滴快的補貼大戰培養用戶線上打車習慣,樂視體育燒錢有助於用戶沈澱,並不是打水漂,而且在版權領域跑馬圈地是新舊勢力競爭的必經之路,而不是常態化,樂視體育終究要走向盈利。

二、“從上到下”的體育體制產生泡沫

2014年10月,國務院46號文件《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幹意見》正式出臺,描繪了體育產業未來10年5萬億的美麗圖景,頂層設計的完善使我國形成“從上到下”的體育體制,產生泡沫在所難免,其中高端賽事版權和賽事營運是重災區,過去3年體育數字媒體平臺用連賣主都吃驚的價格買版權,這是行業普遍現象而非樂視體育個案。

三、樂視體育探索多元化變現方式

樂視體育設計的商業模式是:以海量版權換取用戶勢能,當用戶積累到一定程度,可以結合自身優勢和樂視生態,探索多元化變現方式。其中,付費會員是行之有效的嘗試,樂視超級體育會員僅用8個月便突破300萬大關,成為2016年樂視體育營收同比增長6倍的功臣。

目前,樂視超級體育會員在ESPN付費觀看模式之外,加入Costco(好市多)模式,即以盡可能的最低價格提供高品質商品。這意味著,會員不僅可以觀看上千場獨家賽事,而且享有體育商城2萬多種商品折扣價、賽事報名、現場觀摩等多種專項權益,附加值遠超590元會員年費。隨著更多價值導入,會員獲取和忠誠度將是另一番局面,獲取正向現金流只是時間問題。

體育產業有泡沫總比一灘死水好

樂視體育從備受追捧到深陷困境,命運猶如過山車一樣跌宕起伏,資本扮演重要角色。樂視體育副董事長馬國力曾坦言,體育數字媒體平臺發展的推動力是資本,沒有資本的強力推動,過去3年中國體育產業不可能起來,“有泡沫總比一灘死水好,體育發展總是比沒有發展好。”

馬國力一針見血地點明體育與資本誰也離不開誰的緊密聯系。一個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資本的運作。體育產業隸屬現代服務業,其運營和發展,對於資本和市場的依賴更是十分明顯,可從國內外體育產業的發展中找到蛛絲馬跡。

46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完善市場機制,積極培育多元市場主體,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體育產業領域,拓寬體育產業投融資渠道,推廣和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多種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體育產業發展。

國外體育產業與資本市場的關聯性也愈發緊密,由社會介入募集的資本越來越多。國外體育產業發展所需的資金獲得渠道主要是風險投資和證券市場,當發展水平較低時,主要依賴風險投資;當水平較高時,獲得的資本支持主要由證券市場來完成。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3年前中國沒有體育產業,也沒有體育市場,更沒有人真正考慮體育市場。既然中國體育產業在資本助推下迅猛發展,那樂視體育、騰訊體育、PPTV甚至後來者暴風體育攜資本優勢高歌猛進再正常不過,外界質疑樂視體育大躍進難免有雙重標準之嫌。要知道,各大玩家布局重點不同,投入力度自然不一,不能因樂視體育對版權狂熱而帶有偏見。

屢被黑的樂視體育反而是行業先驅

同樣是在資本加持下快速擴張,與騰訊體育、PPTV相比,屢被黑的樂視體育更有資格擔當行業先驅的重任,除了擁有足以碾壓任何友商的版權體系,其全球化、互聯網化、產業化發展理念也更勝一籌。

全球化方面,2015年7月,樂視體育美國矽谷總部正式掛牌,開啟了雙總部的全球化布局,美國總部負責全球研發合作和美國市場開發,中國總部負責體育產業生態布局和中國等市場開發。去年9月,樂視體育超級自行車聯手AT&T進軍美國市場,反觀騰訊體育、PPTV則偏安國內市場。

互聯網化方面,與騰訊體育、PPTV局限於體育數字媒體平臺不同,樂視體育已推出諸多互聯網體育創新產品與服務,最典型的非商城和數據服務莫屬,用戶可以購買品種豐富的體育商品和參與熱門賽事競猜,體育直播、體育遊戲也讓用戶享受更多體育娛樂的樂趣。

產業化方面,以“IP運營+內容平臺+智能化+互聯網服務”為核心的戰略決定樂視體育涉足體育全產業鏈建設,出資50億成立創投基金、控股搜達足球布局體育大數據、收購章魚TV發力體育UGC直播、入股章魚彩票、發布超級自行車和無人機等。樂視體育全產業鏈打法固然有一定風險,但至少比騰訊體育、PPTV淺嘗輒止地布局產業鏈更進一步。

不可否認,樂視體育並不完美,當下處於最困難時期,但並不意味著黑樂視體育可以成為政治正確,相反經歷調整後將越挫越勇,一來樂視體育生態2.0真正以體育為核心,基於體育消費人群的入口來構建生態、提供服務,二來與錢有關的問題都不是大問題,B+輪融資到賬或將彌補資金缺口。正如馬國力所言,樂視體育死不了,將來會活得更好。

看好也好,唱衰也罷,樂視體育未來前景如何,交給時間來評判最公正。

樂視體育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365

周顯﹕熊巿低點 總比上一低點高

1 : GS(14)@2016-08-10 04:45:39

【明報專訊】那天看陸振球專欄,他寫道﹕「著名經濟分析師Harry S. Dent新近發表報告,指中國的超寬鬆借貸猶如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亦由此催生了樓巿泡沫,自2001年起上海樓價指數升了近7倍,一旦泡沫爆破重返起點,上海樓價便可大跌87%……參考當年日本樓巿泡沫爆破後,樓價跌了20多年,跌幅也超過八成,當時又哪會有人可以想像得到呢?同樣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前,又有誰曾公開預測過香港樓價會跌足6年多,可跌近七成?」

首先說這位Dent,我買過他幾本書,主要講人口變化對經濟的影響,但最有趣的是,他的書翻來覆去,改頭換面兼改書名,加上新的內容,又來出版了,十足中文世界的周顯大師的做法,我真想同他燒黃紙結拜呢!

上海樓價未及港97癲

對於上述分析,我的意見是,歷史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一個熊市的低點,必然會高於上一個熊市的低點,所以香港股市永遠不會回到1973年的150點,或1982年的400多點,或1997年的6000多點。同樣道理,上海樓價升了7倍之後,縱是熊市,也不會跌去87%。如果你要我說,我會回答最大可能是跌去升幅的32%至68%,即黃金分割比例。日本的狀况雖然跌了八成,但因匯價上升,所以實質跌幅其實不到八成,正如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泰國和印尼的樓價跌得不多,皆因匯價跌了一半。至於當年的香港,1982年至1997年的樓價升了10倍以上,所以它可以跌上七成以上。因為這十多年來,上海樓價的升幅未及得上當年的香港,所以我也不認為它會比當年香港跌得更深……不過現時上海樓價尚未升完,假如它最終升了十幾倍,則跌上更多也並非沒可能。

[周顯 投資二三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447&issue=201608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184

張宗永﹕三分總比兩極好 駁穆迪予港負面預測

1 : GS(14)@2016-09-15 08:08:04

【明報專訊】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因為激進派入立法會,擔心特區政府管治能力進一步下降,對香港經濟前景發出警號。

首先,大家不要會錯意,評級機構其實不是經濟研究中心,他們的主業是為發債體評級。怎樣評級,主要是發債體的財務資料,對比評級機構擁有的龐大數據庫,從而算出這發債體違約機會率。這基本上是一個數據配對的工作。當然,一直以來他們對不少國家和發債體的經濟發表意見,但他們從來不是以一個預測者而見稱,提出的都是倒後鏡中的大路的意見。今次亦不例外。

新一屆激進派再發揮空間小

再者, 是否新的議員行動上會比舊的更激進?難說!毓民和「大嚿」都是製造戲劇效果的高手,議事規則容許做的事,上屆激進派已經做得八八九九,再「發揮」的空間不大。

從政治光譜看,有說立會現在是三分天下: 建制、傳統泛民和本土派。果真如此,傳統泛民倒成了建制爭取的對象,如果和建制合作,在某些事情,尤其是與民生有關的,成了大多數,這未必是壞事。

很不幸,「拉布」已為成香港經濟停滯不前的最佳藉口,但這真是香港經濟問題的全部嗎?我們要問:政府是否有能力避重就輕,先通過一些不具爭議的問題?假設政府有全權分配資源,政府的政策又是否萬應良藥?香港過去的成功,是仰賴民間智慧多於政府思維。什麼時候我們開始都完全推倒昨日的我?

追求民主可活躍創造力

政治爭拗是否會影響經濟發展?世事無絕對,在經濟發展初期,一言堂的強勢領導的確是可以提高效率。

但當經濟發展到某個成熟度,人民富足了,追求的東西不同,簡單說:「沒有那麼易管」,這是自然定律,誰也得接受,到了這階段便要追求民主氣氛下的活躍創造力。

一個很好的例子供大家參考:以色列的政治制度是極度碎片化,120席的國會議席中有15個政黨,加上過去曾經成立過的政黨,加起來超過100家!然而,這樣並沒有窒息它在創新科技上的成就。近年中國很多商人都積極與以色列的start-up合作,由於以色列的本土市場小,他們研發出來的科技很多時候都很難靠國內市場創值,所以需要和一些擁有龐大市場的國家合作,中國自然是首選。

好領導能夠大害化小害

我同意政治爭拗是香港社會的負累,但面對新的一國兩制客觀政經環境;中港相對經濟地位的改變和年青一代在富裕的環境成長下的渴求,香港擁有的真正選擇其實不多,好的領導能夠大害化小害,壞的領導就會小瑕變大疵。

[張宗永 翼之聯想]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328&issue=201609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1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