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騰訊追加投資嘀嘀打車:一場與阿里抗衡的O2O圈地運動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2/57596.html

i黑馬今日獲悉,嘀嘀打車獲得了新一輪投資,總金額高達1億美元,由中信產業基金領投6000萬美元,騰訊跟投3000萬美元。在此之前,嘀嘀打車已經完成兩輪融資,A輪融資300萬美金,投資方為金沙江創投,B輪融資1500萬美金,投資方為騰訊。此次騰訊追加投資,顯示了其布局O2O的決心。嘀嘀打車起源於北京,目前已在北京、廣州、上海、杭州、武漢、成都等32個城市開通服務,用戶超過2000萬,覆蓋司機超過35萬,易觀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嘀嘀打車的市場份額約為39.1%。此次融資後,市場傳聞嘀嘀打車很快會推出微信支付功能,加上此前已經有的微信打車功能,嘀嘀打車將會跟微信深度融合。目前,打車行業已經形成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的“南北割據”的格局。快的打車在南方市場份額較高,去年11月剛剛收購了上海本地打車應用“大黃蜂”,按照易觀的數據,市場份額約為45.7%。在收購大黃蜂時,阿里資本董事總經理張鴻平曾表示,將同其他財務投資人一起再對快的打車投入近億美元資金和其他資源,支持其繼續發展。顯然,打車APP經歷了兩年多的野蠻式發展,已經逐漸被收編,成為互聯網巨頭的遊戲。但i黑馬認為,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背後的騰訊和阿里並不會滿足於市場現狀,圈地運動仍會繼續。快的打車公關總監葉耘表示,北京市場意義重大,補貼乘客是繼去年“北伐”、聯合支付寶推廣後新一輪圈地運動的重頭戲。打車APP如何競爭?《創業家》去年11月曾專訪過快的打車創始人呂傳偉。呂傳偉認為慘烈的市場競爭還將延續下去,取勝的關鍵就在於產品。以下為呂傳偉口述:打車應用一開始用錢砸市場很重要,立竿見影,中長期比的是產品、體驗、服務等精細化運營。不光是我們這個行業,其他很多行業剛開始也砸錢。砸錢圈用戶、圈司機,是市場培育的必須過程。從某個角度講,打車App與分眾模式更像―分眾是爭取有限的樓宇資源,我們爭取的是司機。我們公司現在一共140人,地面推廣部隊八九十人。圈用戶最有效的方式是擴展新的城市。我們的打法已經非常清晰,只是複制而已―一個新城市,我們去四五個專職員工,招十幾個兼職人員,在機場、高鐵等地方直接向司機做推廣,教他們安裝、使用軟件。兩個星期達到目標,該撤就撤,該維護就維護。現在鋪了30個一線和省會城市,其余二線城市基本不考慮。大部分是設一個點,兩個人負責推廣和後期維護。現在我們的司機全是靠自然增長,一天增加1500~2000個。哪種方式最容易吸引打車用戶?基本上全都去試,才知道哪個最有效。在分眾打樓宇廣告,只是一個品牌效應,跟你的用戶量增長關系不會太大。我們不斷探索如何拉動用戶量,與去哪兒、百度地圖、高德地圖合作。你在去哪兒客戶端能打到車,後面提供服務的是我們。我們跟藝龍、同程都合作過,我們也做過一些高鐵、學校、影院的“地推”,效果都一般。目前,拉動用戶量最優的方法是司機推薦。這些人已經坐到你車里來了,不是說你街頭發傳單,發100張,可能99張在垃圾筒里。我們有一個定向補貼,激勵司機積極搶單。比如你在國貿打車,司機嫌堵不去,我們願意補貼5塊、10塊錢,讓司機空車過來接你,後來這個方法被各家發揚光大了。嘀嘀打車今年3月份第一次搶占上海的時候,想把我們直接剿滅,樓宇、地鐵、機場、公交車站廣告鋪天蓋地,一個訂單給司機補貼50-100元,一直補到了9月底。它那時候已經有很多錢,我們屬於苦苦掙紮,花10萬塊錢都要考慮很長時間。那個時候我們受的影響比較大。原來我們是絕對領先,結果短時間內成了四六開,我們是六,他們是四。8月份的時候,上海出租車司機推薦一個乘客使用嘀嘀,嘀嘀會給司機40塊錢。上海的大黃蜂也瘋狂補貼司機話費,各家都大打出手。那個月,光是上海,幾個公司一起發放的補貼金額,我估計要到上千萬元。很多司機接話費都接到手軟,少的一個月可能1000元,如果努力的話2000元都正常。現在上海市場基本處於相對膠著的狀態。嘀嘀的補貼現在也降下來了,因為我們打北京市場,打到嘀嘀的命門,它必須守這個地方。原來只有兩三個城市,就是你死我活,現在有30個城市就很好玩了。哪些城市攻,哪些城市守,哪些是他們必守的,哪些是我們必守的,需要分析,不會說30個城市,全都往死里補貼。從這個層面來講,誰也打不死誰。我們現在覆蓋的城市是所有的打車軟件里最多的。另外從每天的打車數量看,也是中國最高的一家。如果你的競爭對手很強勢,很有錢,你就必須應它,你不應就完蛋了。那時候嘀嘀最有錢,1800萬美元(兩輪融資加起來),一年全都花光了。投資人不在乎你拿了多少錢,效率是不是最高,而是說你的數據怎麽差這麽多,還會給它錢。我們A輪融了兩筆(第二筆是經緯創投),金額加起來不到對手的一半,我們現在做到這個效果,就是我們的運營效率和產品體驗更好。未來打車應用比什麽,核心就是這個。現在的問題是,惡性競爭把原本的贏利變成了投入:我們的地面部隊也去掃過酒店、旅行社,我們幫著介紹客戶給它們,然後拿提成,結果對手去了之後說,你跟我做獨家,一個訂單我倒貼10塊錢。3月份騰訊投了嘀嘀(2013年4月嘀嘀宣布獲得騰訊B輪1500萬美元投資),我們第一反應是,微信的量不得了,比拿5000萬美元意義更大。微信有很多類似的應用,比如微信公共賬號可以訂酒店,加個打車,公共賬號的轉化率和App的轉化率還是差了一個數量級。不是說不需要擔心,但根據目前的真實情況判斷,我們覺得也沒有那麽可怕。支付寶是一個支付工具,微信是一個溝通平臺。支付工具跟打車應用是非常匹配的,溝通工具主要是一個平臺,掛非常重的商務應用,平臺會發生傾斜。之前我們跟支付寶只是簡單的集成,比如可以用支付寶錢包來付費,支付寶可以安裝快的打車應用。未來3個月,快的和支付寶的後臺帳號會互通,支付寶用戶不需要註冊快的就可以直接使用,乘客使用快的就給他的支付寶存5元錢、10元錢,司機只要支持支付寶,就給50、100元補貼。接下來如果大家還是目前這種白熱化肉搏狀態,對方用很多錢砸市場,我肯定還要去應。不一定是它花1塊錢,我也要花1塊錢,如果我效率高可能只要花5毛錢,但我肯定要做這個事情。如果將來殺到後面,所有的投資方覺得再這麽玩的話,就屬於互相毀滅了,可能會有合適的人,找合適的機會,推動合適的事情。說實話,現在連想都不去想這個事。我覺得中長期還是要靠產品。我不相信靠錢能砸出來一個市場老大,最後發力的還是產品、服務、用戶體驗這些。還有怎麽精細化運營,比如怎麽來管理我的司機,怎麽推算我的訂單,怎樣使我的補貼更有效率,怎樣保證自己的產品領先對手至少3個月。 如前文所說,快的打車若真能拿下北京這個最大的市場,無疑將進一步鞏固其行業地位,但同時也意味著與嘀嘀打車的爭奪會更加激烈,打車市場的混戰還將繼續。i黑馬預測,打車市場很可能會繼續發生並購事件,如融資後的嘀嘀打車很可能會收購雖然入局最早、但目前市場份額不高的搖搖招車。O2O圈地運動:騰訊阿里手里都有幾張牌?北有騰訊系嘀嘀,南有阿里系快的,i黑馬認為,打車APP自身競爭靠產品無疑,但互聯網巨頭涉足其中,更多是看中其流量入口的位置,及早卡位LBS市場,布局O2O。近兩年是O2O的大熱年,隨著微信的興起,一直都有電商夢卻苦於尋找出路的騰訊必然不會放棄這次機會。從嘀嘀打車跟微信結合能夠看出,騰訊的O2O打法基本上都依靠微信。去年,銀泰等多家大型連鎖百貨商場,以及JackJones等知名品牌已經開始和騰訊電商開展基於微信平臺的O2O深度合作。加上去年年初整合的高朋團購、搜搜(搜狗)地圖,騰訊逐漸搭建起了基於微信的O2O生態。移動互聯網時代,無論是在購物還是生活服務領域,微信帶來了巨大的想象空間,騰訊的電商布局終於有了彎道超車的機會。阿里方面,顯然也不會讓騰訊舒服的進入自己最擅長的電商領域,快的進軍北京市場就是一次反擊。當然這並非阿里在O2O這個領域的唯一一次試水,此前阿里旗下的微淘和淘點點已經高調出現在媒體面前,並且開始大規模推廣,這也看出了阿里在O2O領域一步步的野心。當然別忘了來往,在推出公眾帳號之後,不排除下一步繼續推出訂閱服務號可能性。加上之前投資過的美團、丁丁優惠券、高德地圖,阿里也已經搭建起自己的O2O外圍生態體系。不難看出,今年O2O將成為阿里和騰訊的必爭之地,當然相信百度等也不會袖手旁觀。i黑馬相信,2014將會成為O2O爆發之年。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寧詠微 | 編輯:ningyongwei | 責編:寧詠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968

嘀嘀打車CEO程維:我這樣做打車APP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9/57765.html

前段時間巴人寫了兩篇有關打車App的稿子,分別是「打車App背後的巨頭魅影」和「在線打車的大城市病」,總得來講說了兩件事,1、巨頭開始越發關注在線打車。2、打車App開始出現自己的瓶頸,該轉型的轉型,該深耕的深耕。不久後,巴人得一機會與嘀嘀打車CEO程維聊了一個半小時,在他看來,巨頭並沒有那麼的重要,而在線打車也已經進入了「新一階段」。

巴人大概在半年前就開始預約這次採訪,彼時,嘀嘀正和眾多打車App們一道與政府打冷戰。在拒絕媒體採訪近半年後,我們聊了如下幾件事:1、如何看待巨頭背後的打車App?2、如何看待對手轉型?3、如何看待行業未來?


關於自己—「90分」

程維給嘀嘀打車這一年的表現打了90分,在他看來,這一年嘀嘀犯了太多錯,也試了太多錯。但整體還是走過來了。在採訪中,阿里出身的程維一直在講淘寶模式,嘀嘀雖然未獲得阿里的親睞,但卻走了一條淘寶模式的道路。他把司機看做賣家,把乘客看做買家,而在線打車正是在做一個類似淘寶的平台生意,而未來嘀嘀也將由此展開涉足更多相關領域。

而說到試錯,巴人問到了前一陣嘀嘀與分眾傳媒的廣告合作。程維說,那也是一次試錯,但合作金額沒有市場上所說的1億人民幣那麼邪乎,事實證明,線下的平面廣告並不能帶來真正的宣傳效果。

總的看來,他認為,這一年「驚喜」太多、市場變化太快,如果重來一次,嘀嘀不會走到現在...

關於對手—「剛開始」

談到對手,程維笑稱,終於敢說搖搖了,3月份之前嘀嘀把搖搖看做真正的競爭對手,如今,搖搖已經退出了在線打車的第一梯隊。程維回憶道,搖搖在拿到第一筆融資後一度是最有錢的打車App,而其也一度包攬了壟斷了機場的推廣市場,而嘀嘀只能在西站附近「搭台唱戲」。程維對此也承認,線下推廣真的很重要,而燒錢也是必須的。

年初,搖搖招車在電台做了一則廣告,花了30萬,讓的哥去某酒店參加活動。程維說,當時我們賬面的錢都不如搖搖的廣告費多。而相比搖搖較重的推廣,嘀嘀也花了幾萬元做個一則廣告:司機只需發短信至12114即可獲得下載鏈接,這也為嘀嘀獲得了最早一批司機用戶,相對巧妙的方法避開了與同行正面交鋒。

而對於當下的兩強爭霸,程維則相對謹慎,只是說,未來誰活下來都有可能,市場剛剛起步,機會還有很多。而對於快的轉型及國際化程維則認為,商務租車市場的確潛力巨大,但他也同時認為,在打車App市場並未做透情況下涉足商務租車並非明智之舉。而國際化則是個太早的話題。

關於行業—「不容易」

聊到這個行業,程維則脫口而出一組排比:競爭激烈、局面複雜、時間短促。當然,說市場的同時,這三點也是當下嘀嘀要面對的。

競爭激烈,程維並不認為在線打車市場更像團購,在他看來,團購是一個進入門檻很低的市場,如果現在做也能做。但在線打車不是,燒錢+線下+政策給這個行業奠定了相對較高的門檻,即便是巨頭也不可能再入場。而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市場競爭仍然激烈,巴人得知,目前嘀嘀打車內部的下班時間已經調到了早九點至晚八點半來應對對手的競爭。

局面複雜,資本、正常、對手都是影響在線打車行業的因素,而作為一個本地化屬性較強的行業,每拓展一個城市就面臨著一種新的政策和線下環境。程維說,雖然已過了線下推廣高峰,但嘀嘀仍然保留了一直約100人的線下團隊分佈在全國各地,未來的目標是進入100個國內城市。

時間短促,正如上文所說,對於這一行業的變化程維只能用太多「沒想到」來形容。政策的更迭、對手的更迭、乃至是自身團隊的更迭,以及模式的更迭,速度都遠遠超出了想像,但未來應該會「慢」下來。

關於巨頭—「不重要」

程維並不認為嘀嘀和快的最後存活是因為巨頭的原因,從時間上,嘀嘀B輪融資獲得的騰訊資本已是在其市場地位基本確立後獲的,與騰訊的合作也剛剛開展。而快的則更是如此,天使獲得阿里融資實際上「並不多」很難產生什麼決定作用,而與支付寶的合作,也是2013年末的事了。

對於身後的騰訊,程維反覆重複著「不為投資人而活」這句話,同時強調,在C輪融資中,騰訊並非領投。對於股權,程維則含蓄表示,「嘀嘀打車的團隊完全能夠自己做主」,而在獲得1億美金融資後,市場上也有傳聞稱嘀嘀對自身的估值已達10億美金。

程維表示,目前,跟騰訊的合作僅限微信支付,而更多分析也認為,在市場相對平穩後,巨頭已將在線打車看做拓展線下支付的最佳渠道,入口作用凸顯。至於是否真正關心打車App們的死活,只有巨頭自己心裡清楚....

同時,程維透露,目前來自百度、高德、去哪兒、攜程的訂單不到嘀嘀打車日均訂單的10%,巨頭的作用並不明顯,各家各懷心思而已。

最後

面對同行紛紛開始轉型,程維顯得很淡定,表示,嘀嘀打車暫時不會涉足其它領域,明年的計劃仍是推廣城市和用戶。而講到打車App的未來,程維說了兩件事:

1、在線打車的對手不應該是同行,而應該是哪些仍然使用傳統叫車方式的用戶習慣,目前,在各種叫車行為中,使用打車App的人只佔到打車行為總數的5%,程說,我的目標是做到20%。

2、去美國呆了一段時間,遇到了一些經常使用Uber的用戶,在聊天中一位用戶說:因為Uber我把我的汽車買了。程維說,這句話深深震撼到了他。或許這正是在線打車行業應該做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821

嘀嘀補貼減半,打車軟件大戰鹿死誰手?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0/58487.html

返現退出倒計時

嘀嘀打車市場部相關負責人稱,向司機和乘客返現10元活動結束後,嘀嘀打車的補貼政策調整為「微信支付立減5元」,即乘客通過嘀嘀打車手機軟件叫來出租車,並利用微信支付完成與司機的交易後,乘客的打車費用可減免5元,與此同時司機可獲得5元獎勵。實際上,這相當於原本的10元補貼減半下調至5元。

之所以下調補貼,或許是因為此前實施的現金補貼政策已顯現出一定成效。從騰訊日前公佈的成績單來看,自1月10日嘀嘀打車應用接入微信支付以來,截至2月7日近30天的時間裡,通過微信支付打車的訂單總量已突破500萬,平均每天超過16萬單。另悉,嘀嘀打車全國日均訂單70萬,其中微信支付訂單超過48萬,接近訂單總數的70%。僅北京地區,用戶日均用微信支付完成約12萬單打車生意。

同一時間裡,快的打車負責人稱目前尚未有具體數據披露,但近一個月來的用戶量及日均成交量是比較可觀的。據瞭解,快的打車返現活動還沒有確定時間節點,但部分省市的出租車司機反映,一些地區的支付寶返現活動已暫時停止。

燒錢大戰始末

2014年元旦,快的打車宣佈,北京首次使用快的打車的新用戶將獲得30元的話費返還。活動持續一個月,預計總投入超過1億元。

面對快的打車的來勢洶洶,嘀嘀打車終於使出「大招」。1月10日,嘀嘀推出補貼推廣活動:用嘀嘀打車微信支付的乘客,每一筆車費減免10元,且額外補貼10元給司機;同時,提供10000單免單,抽中的用戶車費全免。推出僅一週,嘀嘀打車的補貼金額已超過2000萬元。

此舉被對手迅速跟進。1月20日,快的打車推出了幾乎同樣針對乘客、司機的雙向補貼政策。業內人士稱,打車軟件目前普遍處於「燒錢」階段,以補貼司機和乘客等方式來培育市場。

目前,雙方針對這次紅包補貼活動的總體投入金額還都沒有公佈。但此前支付寶曾透露5億元補貼的總投入將由快的打車和支付寶方面對半攤銷。

嘀嘀&快遞,鹿死誰手?

經過2個月的激戰,嘀嘀、快的通過激烈的燒錢行為圈住了大量用戶,但究竟市場反應如何?嘀嘀和打車哪個更受用戶歡迎?i黑馬整理了部分微博網友對打車軟件的評論。

快的派:

@田田的田的笑:最近用了@快的打車 @嘀嘀打車 ,快的的響應和支付都很好用,可好多司機師傅說嘀嘀定位更精準,重要的是優惠力度比快的強,雖然支付網絡總出問題,在用了師傅提供的無線網絡後終於搞定支付!好吧,誰會和錢過不去呢,@快的打車 加油哦!

@燕語風檣:【快的比嘀嘀好用】今天使用嘀嘀打車兩次,均未成功。其中一單成功之後司機躥了。使用快的兩單全部成功。

@左尛婯丶:今天試用了一下,個人感覺快的比嘀嘀好用,嘀嘀連續叫了幾天一輛車都沒叫到,快的一叫就有了。

@揚州大勇:下午下載的嘀嘀打車不好用,揚州不在他們服務的範圍內,只能聽到外地城市的叫車,不能聽到本地的叫車,所以剛剛把它刪了。快的打車好用,聽到幾個叫車的,都是揚州市的,接單想試試的,好像我還沒有被認證。你們有快的打車嗎?要不要試一下看看

@周攀Henter:剛剛跟的哥聊天,得知嘀嘀打車每單獎勵司機獎勵10塊,快的打車獎勵15塊,用支付寶付車費每5單額外獎勵10塊。光憑這些獎勵,他每個月比之前多賺三四千塊!他說嘀嘀的語音叫車不方便司機接單,微信支付延時也很嚴重,相比之下快的打車比嘀嘀打車好用多了。最後還感嘆:這兩家土豪真特麼有錢砸!

嘀嘀派:

@一站到底OnLine:剛才打車,這位司機師傅的觀點很有代表性了,他們公司不讓安裝任何設備,他自己買個三星5.5吋屏幕手機,裝快的和嘀嘀打車,今天用快的搶了1單用嘀嘀已經5單,雖然快的滿5單給85,但是他還是喜歡嘀嘀,原因有三,1,快的用戶少,搶不到乘客,滿5單的35獎金很難,2界面不好用

@咪mi娜:嘀嘀打車,司機還會打電話確認是微信付款麼。。哈哈!司機說,嘀嘀好用,方便,即時到賬,對客戶來說是直接扣減。不像快的,返現到賬太慢~難怪用快的沒司機接單。。回去再驗證下。。

@1509年的龍場驛站:回到小城市的家鄉,發現@嘀嘀打車 不能用。轉投@快的打車,但是試用了兩次,效果不太理想。第一次沒人應答,我後來路邊找了輛車。第二次系統把我的初始位置搞錯成我第一次打車的位置。我眼睜睜地看著我叫的車子揚長而去。也許是因為地方小,我對客戶端不熟悉?起碼 這個回合下來,還是覺得嘀嘀好用

@大道至凡:今天打車,遇到司機手機傳來乘客打車聲音,聊起來,師傅是主動安裝的,目前只有嘀嘀和快的,師傅道出打車軟件的真諦,師傅對嘀嘀打車讚不絕口,主要兩點:1好用2乘客願意用;混戰硝煙後移動app的競爭都莫過於此。

從網友反應可以看出,嘀嘀和快的支持者各半。值得玩味的是,在燒錢大戰之前,許多網友稱嘀嘀打車更為好用,稱其定位精準、用戶數量多。但在燒錢大戰之後,快的打車的好感度明顯上升,而網友的感受是快的打車界面友好、反應速度快並且成功率高。i黑馬認為,除去快的打車返現力度更高之外,用戶體驗的不斷改進也是讓快的打車好感迅速上竄的主要原因。國內打車市場進入兩強對抗的局面,兩者將鹿死誰手?讓我們拭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832

嘀嘀打車CEO程維:我這樣做打車APP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8/57765.html

打車市場進入兩強對抗的局面,嘀嘀和快的重新燃起第三輪戰火。究竟是什麽讓嘀嘀打車從中脫穎而出?跟著i黑馬來回顧下之前對嘀嘀打車創始人程維的采訪。阿里出身的程維一直在講淘寶模式,他認為嘀嘀走了一條淘寶模式的道路。前段時間巴人寫了兩篇有關打車App的稿子,分別是“打車App背後的巨頭魅影”和“在線打車的大城市病”,總得來講說了兩件事,1、巨頭開始越發關註在線打車。2、打車App開始出現自己的瓶頸,該轉型的轉型,該深耕的深耕。不久後,巴人得一機會與嘀嘀打車CEO程維聊了一個半小時,在他看來,巨頭並沒有那麽的重要,而在線打車也已經進入了“新一階段”。巴人大概在半年前就開始預約這次采訪,彼時,嘀嘀正和眾多打車App們一道與政府打冷戰。在拒絕媒體采訪近半年後,我們聊了如下幾件事:1、如何看待巨頭背後的打車App?2、如何看待對手轉型?3、如何看待行業未來?關於自己―“90分”程維給嘀嘀打車這一年的表現打了90分,在他看來,這一年嘀嘀犯了太多錯,也試了太多錯。但整體還是走過來了。在采訪中,阿里出身的程維一直在講淘寶模式,嘀嘀雖然未獲得阿里的親睞,但卻走了一條淘寶模式的道路。他把司機看做賣家,把乘客看做買家,而在線打車正是在做一個類似淘寶的平臺生意,而未來嘀嘀也將由此展開涉足更多相關領域。而說到試錯,巴人問到了前一陣嘀嘀與分眾傳媒的廣告合作。程維說,那也是一次試錯,但合作金額沒有市場上所說的1億人民幣那麽邪乎,事實證明,線下的平面廣告並不能帶來真正的宣傳效果。總的看來,他認為,這一年“驚喜”太多、市場變化太快,如果重來一次,嘀嘀不會走到現在...關於對手―“剛開始”談到對手,程維笑稱,終於敢說搖搖了,3月份之前嘀嘀把搖搖看做真正的競爭對手,如今,搖搖已經退出了在線打車的第一梯隊。程維回憶道,搖搖在拿到第一筆融資後一度是最有錢的打車App,而其也一度包攬了壟斷了機場的推廣市場,而嘀嘀只能在西站附近“搭臺唱戲”。程維對此也承認,線下推廣真的很重要,而燒錢也是必須的。年初,搖搖招車在電臺做了一則廣告,花了30萬,讓的哥去某酒店參加活動。程維說,當時我們賬面的錢都不如搖搖的廣告費多。而相比搖搖較重的推廣,嘀嘀也花了幾萬元做個一則廣告:司機只需發短信至12114即可獲得下載鏈接,這也為嘀嘀獲得了最早一批司機用戶,相對巧妙的方法避開了與同行正面交鋒。而對於當下的兩強爭霸,程維則相對謹慎,只是說,未來誰活下來都有可能,市場剛剛起步,機會還有很多。而對於快的轉型及國際化程維則認為,商務租車市場的確潛力巨大,但他也同時認為,在打車App市場並未做透情況下涉足商務租車並非明智之舉。而國際化則是個太早的話題。關於行業―“不容易”聊到這個行業,程維則脫口而出一組排比:競爭激烈、局面複雜、時間短促。當然,說市場的同時,這三點也是當下嘀嘀要面對的。競爭激烈,程維並不認為在線打車市場更像團購,在他看來,團購是一個進入門檻很低的市場,如果現在做也能做。但在線打車不是,燒錢+線下+政策給這個行業奠定了相對較高的門檻,即便是巨頭也不可能再入場。而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市場競爭仍然激烈,巴人得知,目前嘀嘀打車內部的下班時間已經調到了早九點至晚八點半來應對對手的競爭。局面複雜,資本、正常、對手都是影響在線打車行業的因素,而作為一個本地化屬性較強的行業,每拓展一個城市就面臨著一種新的政策和線下環境。程維說,雖然已過了線下推廣高峰,但嘀嘀仍然保留了一直約100人的線下團隊分布在全國各地,未來的目標是進入100個國內城市。時間短促,正如上文所說,對於這一行業的變化程維只能用太多“沒想到”來形容。政策的更叠、對手的更叠、乃至是自身團隊的更叠,以及模式的更叠,速度都遠遠超出了想象,但未來應該會“慢”下來。關於巨頭―“不重要”程維並不認為嘀嘀和快的最後存活是因為巨頭的原因,從時間上,嘀嘀B輪融資獲得的騰訊資本已是在其市場地位基本確立後獲的,與騰訊的合作也剛剛開展。而快的則更是如此,天使獲得阿里融資實際上“並不多”很難產生什麽決定作用,而與支付寶的合作,也是2013年末的事了。對於身後的騰訊,程維反複重複著“不為投資人而活”這句話,同時強調,在C輪融資中,騰訊並非領投。對於股權,程維則含蓄表示,“嘀嘀打車的團隊完全能夠自己做主”,而在獲得1億美金融資後,市場上也有傳聞稱嘀嘀對自身的估值已達10億美金。程維表示,目前,跟騰訊的合作僅限微信支付,而更多分析也認為,在市場相對平穩後,巨頭已將在線打車看做拓展線下支付的最佳渠道,入口作用凸顯。至於是否真正關心打車App們的死活,只有巨頭自己心里清楚....同時,程維透露,目前來自百度、高德、去哪兒、攜程的訂單不到嘀嘀打車日均訂單的10%,巨頭的作用並不明顯,各家各懷心思而已。最後面對同行紛紛開始轉型,程維顯得很淡定,表示,嘀嘀打車暫時不會涉足其它領域,明年的計劃仍是推廣城市和用戶。而講到打車App的未來,程維說了兩件事:1、在線打車的對手不應該是同行,而應該是哪些仍然使用傳統叫車方式的用戶習慣,目前,在各種叫車行為中,使用打車App的人只占到打車行為總數的5%,程說,我的目標是做到20%。2、去美國呆了一段時間,遇到了一些經常使用Uber的用戶,在聊天中一位用戶說:因為Uber我把我的汽車買了。程維說,這句話深深震撼到了他。或許這正是在線打車行業應該做的。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宋宣 | 編輯:weiyan | 責編:孔明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44

嘀嘀快的補貼戰升級:快的稱永遠高對手1塊,嘀嘀升至最高20塊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8/58735.html

昨日零點起,嘀嘀打車與微信支付第三輪營銷活動攜10億元重磅出擊,“使用嘀嘀打車並選擇微信支付,乘客立減10元,每天3次,新乘客首單立減15 元;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的司機用微信支付收車費,每單獎10元,每天10單,其他城市的司機每天前5單每單獎5元,後5單每單獎10元,所有城市的司機使用微信支付首單立獎50元。”當然快的打車也不甘寂寞,對外宣布從18日起升級補貼方案:使用快的打車並用支付寶掃碼支付的乘客每單返現11元。快的方面表示,其打車獎勵金額永遠會比同行高出一元錢。而i黑馬今日收到消息,嘀嘀打車宣布,從18日零時起,將開啟“遊戲補貼”模式,使用嘀嘀打車,並且微信支付車費,最高可獲得20元補貼。另有媒體報道稱,從下個星期起,打車用微信支付10次以上的用戶將獲得微信打飛機遊戲中相關道具,包括獅鷲戰機、8888枚金幣、200枚鉆石,以及核彈等。嘀嘀打車遊戲補貼”模式具體措施:1、乘客使用嘀嘀打車,並且使用微信支付車費,每次能隨機獲得12~20元不等高額補貼,每天3次。2、嘀嘀打車與騰訊遊戲聯手,將對每周使用嘀嘀打車微信支付車費10次以上的用戶,贈送時下最熱門微信遊戲“全民飛機大戰”中的高端戰機1架,未來一周將送出100萬架飛機。據嘀嘀打車運營副總裁張晶介紹,和騰訊遊戲合作贈送遊戲道具,是嘀嘀打車和微信支付第三輪營銷活動的重頭戲。這次騰訊提供的是價值300鉆石、玩家可以永久擁有的獅鷲戰神,另附送8888金幣、200鉆石以及核彈、超狂熱驅動等遊戲裝備,整個裝備包總價值超過100元。今年1月初,嘀嘀和微信支付展開活動,微信支付乘客立減10元,司機立獎10元;2月10日,雙方推出第二輪營銷,將返現額度減為5元;2月17日,嘀嘀打車恢複乘客補貼10元的政策。快的打車COO趙冬:“燒錢”補貼 沒有結束日期1月初,嘀嘀打車推出用戶補貼,快的打車很快跟進;2月初,嘀嘀打車降低對用戶補貼,快的打車宣布補貼繼續進行;這次,快的打車喊出“永遠比同行多1元”的口號。業內人士認為,似乎快的打車有意挑起了價格戰。為此,昨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對話了快的打車COO(首席運營官)趙冬。NBD:為什麽突然增加對司機和乘客的補貼?趙冬:不是突然增加,我們一直都是這樣的策略。比如之前的免單人數,就是比競爭對手多。NBD:乘客和的哥雖然很歡迎,但是不理解打車軟件的盈利模式,這樣燒錢推廣,未來在哪里?趙冬:乘客和的哥理不理解不重要,關鍵是他們喜不喜歡。當然,我們也還是沒有太想清楚未來,但這是一個有價值的事,值得做。NBD:補貼燒錢,何時休?趙冬:沒有日期,看市場需要。NBD:推廣中最難的是什麽?觀念還是年齡?趙冬:如果的哥接受不了打車軟件,那肯定會被討論。從經濟規律來講,古老的生產方式效率很低,先進的生產方式效率高,這跟年齡沒多大關系。從上海來看,的哥大多數是45歲以上,但上海接受度很高。關鍵是是否願意做,不願意努力怎麽賺錢呢?NBD:如何看待競爭對手嘀嘀打車的策略?微信是不是一個很大的優勢?趙冬:微信用戶量雖然很多,但我們用戶數比嘀嘀打車多很多,從百度指數、Appstore排名都說明這個問題。因為第三方打車體驗跟原生打車體驗有差距的,微信、支付寶都是輔助,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做好,打車軟件不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的競爭,關鍵是我們兩家的競爭。NBD:您認為何時才能改變傳統打車習慣?趙冬:什麽時候是頭,沒有預期。不過有些現象可以看出問題,比如打車軟件1月20到現在,Appstore下載排在前10名,改變非常迅速,對傳統的習慣影響非常巨大,我認為改變很快會到來。燒錢大戰始末2014年元旦,快的打車宣布,北京首次使用快的打車的新用戶將獲得30元的話費返還。活動持續一個月,預計總投入超過1億元。面對快的打車的來勢洶洶,嘀嘀打車終於使出“大招”。1月10日,嘀嘀推出補貼推廣活動:用嘀嘀打車微信支付的乘客,每一筆車費減免10元,且額外補貼10元給司機;同時,提供10000單免單,抽中的用戶車費全免。推出僅一周,嘀嘀打車的補貼金額已超過2000萬元。此舉被對手迅速跟進。1月20日,快的打車推出了幾乎同樣針對乘客、司機的雙向補貼政策。業內人士稱,打車軟件目前普遍處於“燒錢”階段,以補貼司機和乘客等方式來培育市場。1月22日,支付寶和快的打車聯合宣布再投5億元請全國人民免費打車。只要乘客用支付寶錢包付打車款,乘客每單獎勵10元,司機每單獎勵15元。2月10日,“嘀嘀打車”宣布結束微信支付返現10元優惠活動,另有消息稱,背靠阿里資金支撐的“快的打車”返現活動預計不久後也將告一段落。隨後,快的方面表示,在本次競爭中,快的在業務量和補貼力度上都明顯高於嘀嘀,這意味著快的已經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如今第三輪戰火重燃,昨日有消息稱首都機場已限制打車軟件的使用,不知這場打車戰爭還會持續多久?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i黑馬 | 編輯:kongmingming | 責編:孔明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46

打車大戰再發: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分別再獲融資

http://www.iheima.com/thread-1624-1-1.html
此前,嘀嘀打車已完成三輪融資,分別是來自金沙江創投的300 萬美元A輪融資,來自騰訊的1500 萬美元B輪融資,以及來自騰訊和中信產業基金近1億美元C輪融資,其中中信產業基金和騰訊產業基金分別注資6000萬美元和3000萬美元。

上個月,嘀嘀打車公佈官方數據:從2014年1月10日至今,77天的時間裡,嘀嘀打車共補貼14億人民幣,用戶從2200萬增加至1億,日均訂單從35萬增長至521.83萬。

今天,嘀嘀打車又對外公佈了最新數據:1億的總用戶中,北京用戶已過千萬;日均訂單目前達540萬單;通過微信支付完成的訂單佔總訂單的比例接近90%;訂單成功率達81%。

另外,快的在月初曬了一季度成績單:截至 3 月 31 日,快的打車總覆蓋城市 261 個,較上一季度增長 6.5 倍;日訂單量超過 623 萬單,同比增長 20.7 倍;一季度已經實現接近千萬元的月度營收。

在一季度的補貼大戰中,快的聯手阿里,補貼了至少6億美元。快的A、B兩輪融資均為阿里參投,總金額未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111

嘀嘀快的估值破千億 高合併前逾倍

1 : GS(14)@2015-06-16 10:30:24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616/news/eb_ebc1.htm
【明報專訊】內地兩大科網巨頭阿里巴巴及騰訊(0700)旗下的「嘀嘀快的」自2月合併後,4個月間估值已經急升逾1倍。外電引述消息稱,嘀嘀快的為抗衡來自美國的外敵Uber,計劃融資15億美元(約117億元),令集團估值升至120億至150億美元(約936億至1170億元),可望破1000億港元,反觀合併時外間估值僅為60億美元。

《彭博社》及《華爾街日報》引述相關人士稱,今次融資計劃引入部分新投資者,以充實其儲備資金。據悉,嘀嘀快的在最近數星期間,一直向全球潛在投資者推銷自己,希望於本月底前與投資者決定好協議條款。今次融資令集團重新獲得估值,甚至晉身成市值最高的中國初創企業之一。

嘀嘀打車與快的打車合併前,本來都是對方的主要競爭對手,但即使目前合併後,仍須面對專車服務軟件易到用車及Uber,尤其Uber最近更積極進軍內地市場。有傳Uber上月已經計劃集資15億美元,令其估值已升至500億美元(約3900億元)。

早前嘀嘀快總裁柳青曾表示,雖然集團被指估值破100億美元(約780億元),及可望上市,但管理層卻認為集團「太渺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0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