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馬案例丨吳國平:建築工業4.0探路者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25/150984.shtml
“這里的信息是動態的、有生命力的,一棟房子在系統里做完之後,每個燈泡都有一個生命值,甚至就算房子爆破拆除了,它都可以繼續‘存活’在學生的電子教材中。”
黑馬營九期學員、天際數字創始人吳國平一提起他的業務,臉上就充滿著興奮。
曾經,吳國平是一枚被拋棄在北京的“棄子”,作為子公司經理,不得不湊錢從已戰略轉移的總部老板那里買下北京公司的大部分股權;
如今,他是新三板上市的北京天際數字技術股份公司董事長,天際數字號稱中國建築信息可視化第一股,坐擁多項核心知識產權,近千萬個建築信息數據儲備,行業地位穩固。
對吳國平來說,更令他自豪的是他在建築業中率先開啟了建築全生命周期信息可視化管理的大門,而且以這些信息構成的大數據為切入點,進行了更深一步的布局,走向“工業4.0”時代智慧建造乃至智慧城市的路徑也已清晰可見。
建築工業4.0,未來已來
對於外人來說,吳國平似乎正在把一些只存在於科幻電影里的情景拉進我們的生活。“某一天,你要買房的時候,不用再跑樓盤,不用再看戶型圖,想要什麽樣的房子,到我們的雲平臺上找人畫就行了”他對黑馬學院案例中心說。
從商業模式來講,吳國平所描繪的場景,是一個典型的C2B模式。互聯網正在把社會上幾乎所有的產品和服務都引導向更加個性化、多樣化、便捷化,更“私人訂制”的體驗,但對於房子這種“大家夥”,我們幾乎不敢有這樣的奢望。
但是,這些可能很快就要發生。吳國平說,這就是“建築工業4.0”的魔力。
工業4.0,這個概念始見於2013年4月的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作為全球公認的制造業明星強國,德國在看待信息革命的視角上,也與眾不同。在這里,信息產業不是顛覆工業時代,而是將其升級到新的版本。
在學術上,“工業4.0”是指利用信息物理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簡稱CPS)將生產中的供應、制造、銷售等信息數據化、智慧化,最後達到快速、有效、個人化的產品供應的過程。一個普遍的觀點是,“工業1.0”是機械制造時代,“工業2.0”是電氣化與自動化時代,“工業3.0”是電子信息化時代。“工業4.0”則是通過人、設備與產品的溝通,打造一個高度靈活的智能制造模式。
而從消費意義來講,“工業4.0”就是一個將生產原料、智能工廠、智能物流和終端的產品用戶全部編織在一起的大網,用戶通過手機等移動互聯網終端手機下單,智能網絡就會自動將訂單和個性化要求發送給智能工廠,由其采購原料、設計並生產,再通過網絡安排配送,將最終產品發送給終端用戶。
與前三次工業革命不同,“工業4.0”是由消費主導的,其本質是個性化的智能制造。它不再是流水線式大批量生產類似產品,而是對消費者量身定做的個性化產品實現“流水線”化。
那麽對於房屋,這種工程量巨大、施工作業繁瑣、生產周期長的產品,是否也可以實現上述的個性化定制?
至少對於獨棟住宅,如別墅類建築,這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在高層建築上,這也可以部分實現。但是我們現在的房屋生產形式卻成為瓶頸。
拋開人力、工程轉包、建築材料采購等外部因素不談。現在的建築生產過程一般是設計單位先出圖紙,建築公司找人施工,然後驗收施工結果,最後交房給消費者和物業公司。在這一過程中,工程圖紙基本是二維的,二維的圖紙有兩大弊端,對於計算機而言它不夠結構化,數據信息不全,很難形成批量化處理;對於人而言,二維的圖紙專業化隔閡太深,從二維的信息到三維的影像需要有一個專業跨度和信息轉換的過程。這就使設計、生產與消費環節無法聯結在一起,而IT系統則恰好在這一過程中大有可為。
吳國平早已關註到“工業4.0”的有關概念,他認為,建築工業4.0,可以從打造智慧工地開始,利用大數據和智能技術建造智慧建築,而且這個可能未來是所有智慧城市的數據源。一個個智慧建築集群,從而形成智慧社區,智慧社區,再與智慧交通結合,最終形成智慧城市。在他看來,所謂智慧城市,就是大量的結構化幾何與非幾何數據信息,加上科學的分析方法得出自適應的感知和預判系統。
“工業4.0”的思維是可以用來改造傳統建築業的,吳國平發現,智慧建造是未來建築工程行業的大趨勢。在其中,最關鍵的環節是結構化信息數據的收集分析和終端的可視化形式。而解決這些問題,恰好是他的本行。
從“棄子”到新三板明星
生於1979年的吳國平在建築圖形圖像行業已經從業15年。他的天際數字是一家從事計算機三維技術在建築信息可視化領域應用的技術公司,在吳國平的帶領下,天際數字已經將業務的疆域擴展到了更高層次的服務,致力於成為智慧城市建設所需要的核心部件供應商,用新的思維、新的工具,給傳統的建築行業帶來改變。
十幾年前的吳國平並沒有如此遠大的誌向。他祖籍福建漳州,那里曾經出過很多出色的僑商和新生代閩商,並給了他吃苦耐勞的精神和敏銳的商業嗅覺。天際數字公司的前身是一家為建築行業客戶提供建築效果圖、視覺動畫和建築數字展廳等業務的公司,總部在深圳。2003年的6月末,華夏大地“非典”浩劫之後,吳國平奉深圳總公司之命,帶著6個人的小團隊,北上開拓市場,以30萬的資金註冊成立了北京子公司。那時的吳國平,二十多歲,風華正茂。
其時,國內的房地產市場剛剛進入發展的快車道,建築市場一片火熱。吳國平掌舵的北京公司順風順水,以其優秀的服務理念和意識,迅速獲得了市場的認可。到2006年,已經頗具規模,在天津開辦了北京公司的分公司。深圳總公司老板決心戰略放棄北京子公司,由於總部的戰略決策希望更多的精力集中於華南市場,吳國平又不願放棄已經初步打開的北京局面,於是他和他的團隊核心成員,湊錢將北京公司的51%股權買了下來,從此帶領他的小夥伴們走上了創業的道路。
2008年,吳國平在與國內一家知名行業機構有過短短一年的換股聯姻,但因發展理念不同分道揚鑣。重新上路,吳國平對行業發展有了新的思考。為了突破行業發展的瓶頸,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他和一直以來和他同甘共苦的夥伴們重新註冊了一家公司,起名“天際數字”。四位多年合作的小夥伴也順理成章的成為聯合創始人,他們是總經理耿業強,副總經理馮濤,財務總監許小艷,藝術總監鄧建。
憑借專業性和服務意識,天際數字成績斐然。到目前為止,已經參與了多個知名建築項目,如未來北京的最高建築“中國樽”、深圳南山的最高樓漢京中心、哈爾濱萬達文化旅遊城萬達茂等。公司還先後參與多個國家級重點項目,包括奧運項目、世博會項目等。
截至目前,已經與萬達集團,萬科集團,中國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世茂集團等國內知名設計院、事務所、城市規劃設計公司、景觀園林設計公司、房地產開發商等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特別是2012年以後,盡管整個地產業進入調整期,但天際數字的發展卻進入快車道,業績增長突出。2014年,公司主營業務收入較2013年增加42.25%,凈利潤同上年相比增幅達228.85%。2013年公司研發經費投入達342萬余元,占營業收入的12%,2014年的研發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多年的技術經驗和產業鏈資源已經給天際數字積澱了很好的先發優勢。
2013年11月起,天際數字開始運作新三板上市。2014年5月8號完成股份制改革,40多位員工成為公司合夥人;2014年12月12日在新三板掛牌,股票代碼831478;2015年4月28日股票由協議轉讓方式改為做市轉讓方式,開盤當天股價暴漲231%,每股達到50多元。
快速的發展,得益於吳國平的遠見和洞察。從2012年開始,他就壯士斷腕,砍掉旗下若幹與建築信息化業務無關的公司,從圖形圖像的主營業務中脫胎升級,開始把公司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發展“建築信息模型技術(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BIM技術)”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等核心業務,完成了公司的轉型升級。
天際數字目前的主營業務,一是建築工程可視化技術服務,如建築效果圖、視覺動畫、數字展廳等,其二是建築工程BIM咨詢、培訓與監理服務,其三是BIM建築工業化、能耗運維,及面向智慧工地、智慧城市的技術服務。
除了這些面向B端的業務,天際數字面向C端,還與知名家裝品牌東易日盛公司合作,謀劃建立和運營天際美家互聯網家裝平臺,以“彩生活”的理念,打造讓業主最省心最省錢的家裝平臺,最終實現“互聯網+家”的智慧生活。
正是這些謀劃,使天際數字可以以一種新銳的姿態現身,成為“建築工業4.0”捷足先登的試水者。
BIM+互聯網,建築工業4.0實現路徑
黑馬學院習慣於把公司劃分為“天派”和“地派”,天派總能拿到更優質的資源,擅長從理論高度來分析和把握大勢。而天際數字是典型的“地派”公司,更擅長一步一個腳印前進的過程。
天際數字為“建築工業4.0”找到的實現路徑,是BIM(建築信息模型技術,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移動互聯網的組合。
與一般制造業相比,建築業的生產運作,具有生產周期長、工程量巨大、供應方涉及多、管理層次繁雜等特點。也正是因為這些特點,與其他行業相比,傳統建築業是最不透明的行業之一。
在“設計—建造—運維”的作業鏈條中,要牽涉到設計單位、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材料供應單位、物流配送單位、工程監理單位、物業單位等等多個責任方,對於整個鏈條的運作,各個單位的信息共享和協同作業,對於項目的運轉十分重要。
但在項目運作的整個過程中,傳統的技術手段和作業方式,常常存在信息不對稱或不透明的情況,這就會導致信息有疏漏,作業有偏差,協作不同步等等一系列問題。同時,因為行業不透明,傳統建築業生產運作的鏈條,極易滋生腐敗。建設單位在招投標過程中暗箱操作、任意壓縮工期、惡意壓價等情況較為普遍;建築企業出賣、出借資質,圍標、串標、轉包、分包、二次經營等情況常發;建設工程主體責任不落實,施工管理混亂等等。這些陰暗生態,嚴重阻滯了建築行業的良性發展。
吳國平深知,要想鏟除這些行業苔蘚,
必須有一種解決方案,可以保證整個作業鏈條足夠透明,防止出現信息傳遞的偏差或疏漏,杜絕徇私舞弊的腐敗發生;
必須有一種技術,可以整合和批量處理大數據,對於“設計—建造—運維”鏈條中的各個環節所涉及的數據,都能準確地調取、分析、應用。
吳國平發現,BIM技術恰好解決了行業數據規範與集約的問題,而移動互聯網解決了時空局限的問題;前者使得基於數據的智慧管理和智慧建造有了基礎,後者依托遠程可視化溝通為工具,將管理的鏈條延伸到現場,使得遠程管理變成現實。
眾所周知,傳統的建築作業模式中,設計一般采用的是CAD二維工程圖紙,這是一種不完全數字化的操作,在繪圖過程中,很難保證不出現信息解析偏差和疏漏。從協作角度講,這又是一種靜態的管理,不能直觀及時地反應工程運作情況,容易導致協作不同步,導致管理效率低下。
BIM技術,能真正解決建築信息的數字化和動態管理問題。BIM概念來自於國外,是“建築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簡稱,是將建築工程項目中的各項信息數據,集成加載到仿真模擬建立起的可視化三維建築模型中,對“設計—建造—運維”整個流程進行全生命周期的動態管理,最終實現“精準設計,無錯建造”的智慧建造。
BIM的出現,首先是改變了設計的表達方式,打破了專業的隔閡,它的直觀可視化特征,使得即便是外行人也可以最為直觀地看到建築物的基本形態,真正實現“所見即所得”。如此,也便增強了項目作業各個相關方的信息共享,保證了有效準確的信息交流和互動,在“設計—建造—運維”的全生命周期過程中,項目各個相關方都可以對各種建築信息作出正確理解和高效應對,也為各方建設主體提供了高效協作的基礎,在提高效率、節約成本和縮短工期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說到底,BIM技術是以大數據為核心的技術工具,對於設計、施工、建材供應、物流配送、設備裝配、工程監理、財務預算決算等各個作業方面產生的工程數據和業務數據,都可以加載到BIM模型上,並隨時存儲、搜索、計算和追溯,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有效增強各參建方的協作能力,減少協作成本、降低協作中的錯誤發生概率。
大數據時代的智慧建築,其中生活的人們無時無刻不在與這個智慧系統進行著交互,一方面他們日常的行為、活動向智慧系統反饋和提供著數據另一方面又接受數據端提供的各種精準服務,這種人與物的交流變得無縫,人類社會、信息空間和物理世界,即人機物融為了一體。這正是“工業4.0”的最明顯的表征。
大數據,是互聯網意識和智慧產生的基礎。沒有海量的數據,這一切都無從談起。在這一方面,天際數字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2012年起,吳國平和天際數字就轉向了BIM系統的開發,目前已積累了6項重要知識產權,十幾T、近千萬個建築信息數據儲備。
新商業模式,兩個轉變
吳國平相信,能夠保證他達到最終目標的,將是兩個關鍵詞——“積累”和“格局”:“積累就是每一件事情,不管大小,你都做成了;格局則是,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為三年之後的你打基礎。”
從傳統建築業到“工業4.0”,吳國平正在完成兩個轉變:一是把整個業務模式轉向以數據為核心的軌道上來;其次是從傳統建築業的項目思維模式,轉向新時期的類似資本思維的生態模式。
按照吳國平的願景,天際數字要打造建築全生命周期的生態供應鏈與服務網絡。為此,天際數字的發展遵循一個“三步走”的戰略,吳國平形象地將這個戰略規劃稱作“三級火箭發展法”。
火箭發展法:
第一級,是“展示”,即通過電腦三維技術,讓設計師的創意得到可視化的展示,在這個過程中收集客戶與項目的信息。這一時期,公司還是以項目服務為主,公司的基本運營邏輯還是項目思維。
第二級,是“數據”,即把BIM技術的研發和推廣作為公司業務重點,將建築項目中的所有幾何數據、建材數據、設備數據進行整理與收集。這一時期,公司的重心放在雲平臺技術上,把中國的工程技術解決方案沈澱下來,為未來為智慧城市提供解決方案奠定基礎,公司的運營轉向平臺思維。
第三級,是“供應鏈”,通過三維技術與互聯網技術,將線上的虛擬建材供應鏈與線下的實物供應鏈進行對應整合,服務於建築的全生命周期,讓智慧建築技術完美地融合進整個智慧城市系統。比如與C端的供應商合作,讓庫中的數據與線下的產品關聯,以一攬子的形式為消費者提供產品。這個時期公司的發展邏輯將更上一層樓,轉變為生態環境構建。
按照吳國平的構想,未來的天際數字,將會有六大板塊的核心業務,分別服務於B端和C端。除了傳統的建築工程三維可視化產品服務(建築效果圖、視覺動畫、數字展廳)外,還有基於BIM平臺模型的智慧工地、能耗運維、建築工業化的咨詢、培訓和監理服務業務。為了服務於建築工程作業的全鏈條,實現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天際從目前開始,已經著手打造建材、設備、專業人才的供應鏈,並最終將延伸到建築工程的產業鏈金融。
當產業鏈完成之後,也許會出現前一段時間人們所描繪的那種3D打印的典型應用場景——用戶描述完自己的想法,按下一個按鍵,輸出了一座房子。

△圖:天際數字的六大業務板塊
可以說,在發展第一階段,天際公司有水魔方、水晶石等競爭對手;但在第二級和第三極,行業內沒有像天際數字一樣通過類似路徑重塑行業的企業。
與那些從建築裝修業或視頻制作業中轉型而來的友商們不同,天際數字是一家由IT起家的公司,因而他們可以更加不拘泥地行業傳統,做出更有成效的改變。
如今,天際數字已經完成了多方面布局:第一是工具,天際數字自己開發系統,建設了一套遠程可視化的溝通工具,不需要見面就可溝通建築的設計,重塑了用戶體驗與協作模式;其次是數據,天際數字擁有十幾年的行業積累,光北京一個月就兩百多個項目,加上十幾T的數字模型數據,這是最寶貴的資產;第三是團隊,天際數字的團隊已經長時間協作,並具有很強學習能力,加上天際數字率先與資本對接的優勢,為其提供了足夠高的安全壁壘和有效護城河。
據了解,現階段天際數字的工作重心還是研發,通過花大力氣研發技術產品模式,給公司的未來業務形成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圍繞這一中心,天際數字也在“兩手抓”,一手抓現有四個分公司,即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各個分公司常規業務的增長;一手抓產業鏈並購整合,計劃在2015年完成5家以上的甲級設計研究院等標的公司的並購。上市新三板後,融資通道打通,因此獲得了巨大的資本驅動力,可以大力開展產業鏈橫向和縱向並購整合。
吳國平告訴黑馬學院案例中心,2015年6月,天際數字的雲平臺就要上線。彼時,建築項目各個專業的設計師和工程師都不必再掛靠在哪個設計院或機構的門下,而可以成為獨立設計師,在雲平臺上設立自己的工作室。這將極大地解放生產力,一個建築項目,設計師們可以不拘於時空的限制完成協作。一個四川的項目,它的設計師可能在紐約,而它的預算師,可能在北京,他們不必見面,卻依托平臺的BIM技術,高效地完成整個項目的生產鏈條。
與此同時,為了解決建築工程的精準定位問題,天際數字也在與北鬥衛星展開合作,共同出資建立了三維定位技術的實驗室,目前在實驗室可以實現“厘米級”的三維定位,未來會把精度提高到“毫米級”。此外,他們還和河北大學合作,以期打造一個智慧校園的範本。加入黑馬營之後,吳國平也與黑馬學員開展合作和資源對接。為了給智慧社區建設做準備,依托BIM和大數據技術,吳國平正在著力打造一個“社區大腦”,並且積極尋找社區的“腿”,完成社區生活大數據和生活服務供應鏈的無縫對接。
目前,他正在和社區生活服務供應商“生活半小時”進行深度投資談判,如果投資成功,社區居民就可以藉此完成生活消費和支付。他的黑馬營九期同學,生活半小時的創始人李立文,將為此提供支持。
工具優勢
擁有自主研發的成熟的系統工具,有一整套BIM技術與智慧城市的頂層規劃和解決方案。
數據優勢
近千萬的建築信息數據儲備;上百萬建築案例。
團隊優勢
核心管理團隊共甘共苦合作10年以上,非常默契;團隊互補性強。
技術優勢
國家雙軟、國家高新、6項軟件著作權,在三維效果圖技術、動畫動漫技術、BIM技術等領域具有突出的技術優勢。
資本優勢
第一家對接資本的建築信息服務企業,建築信息可視化第一股。
資源優勢
目前與萬達集團,萬科集團,中國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世茂集團等國內知名設計院、地產商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未來還將有供應鏈的優勢。
資質優勢
通過ISO9001、ISO14001認證,萬達的六個供應商之一;展覽展示陳設設計/施工一級資質;2014年智慧城市傑出廠商。
站在未來看現在:挑戰和機遇
雖然天際數字已經具備了在行業競爭中足夠好的先發優勢,但這並不意味著吳國平未來的道路一帆風順。
吳國認為,短期看來,天際數字面臨的挑戰,主要是企業對資本市場的適應性,企業對合規要求的適應性。從資本運作,到團隊建設、組織架構、公司治理,各方面都存在人才缺口。
然而,挑戰可能遠不止如此。每一次技術革命,只有真正出現在現實商業世界轉化成生產力的時候,人才缺口的問題才會凸顯,尤其是因為技術革命相應而生的專業人才的缺口。在建築領域的技術變革也不例外。實際上,從傳統的建築運作模式,轉向智能化的建造模式,最大的一個挑戰,還是來自於專業人才。
在CAD時代,建築設計各個專業基本上是單打獨鬥的,而BIM設計模式,雖然能從技術層面解決數據信息同步的問題,但對於人的協同性要求並不低。對於一個項目的團隊而言,任何一個專業沒有跟上,都會造成整個項目團隊的短板效應,嚴重拖累項目進程。傳統設計模式中設計師或工程師所養成的“單兵作戰”的職業思維和行為慣性會給協同作業造成多大障礙,不得而知。而在吳國平所設想的獨立設計師平臺模式中,這樣的挑戰恐怕更加嚴峻,沒有制度層面上對團隊的統一管理和約束,僅僅依靠各位獨立設計師的自覺動力和行為,消除上述短板,恐怕會有很大困難。
在智慧建造中,涉及三類專業技術人才,除了上面談到的BIM專業設計人才,還需要有支持平臺系統正常運轉的IT專業人才,以及開展大數據分析和運維的DT人才。在CAD設計時代,設計機構的IT部門職能單一,一般來說只局限於電腦軟硬件、內外網絡的更新與維護;但在BIM設計時代,企業對IT的技術支持要求非常高,因為BIM設計是一個多軟件多用戶協作的過程,需要IT部門對各個專業軟件的特性非常了解,對於各類問題能夠有及時有效的解決方案。否則,“鍋碗瓢盆齊備,但竈臺壞了,什麽好菜都做不了”的情況會時常發生。
另一個挑戰,是跨界複合型管理人才的缺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智慧建造對於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技術而言,管理的問題可能更難解決。智慧建造是個系統工程,是需要多方密切配合的系統工程,這不是技術所能簡單解決的。當然,這是整個行業的挑戰,而不只是天際數字獨自面臨的。但天際身處其中,且作為建築工業4.0的先行者,這些問題,都是他們在當前和未來都不得不理性面對和思考的。
天際數字公司,脫胎於傳統的建築圖形圖像產業,在大數據時代來臨之際,敏銳地捕捉到了行業發展的機遇,迅速調整競爭姿態,華麗轉身,順勢而為,成為“建築工業4.0”的先行者。
誠如馬雲在貴陽“數博會”所說:“未來的制造業不僅僅是生產商品和產品,還必須會思考,會說話,會交流,未來所有的制造業企業都將成為互聯網和大數據的終端企業。未來的制造業要的不是石油,而是比石油更重要的資源——數據。”
未來的世界里,天際數字將有足夠多的,贏的機會。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黑馬學院案例中心李遠澤,經黑馬學院案例中心張九陸編輯整理,文章為原創,轉載請聯系黑馬成長營(zym120100)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