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矽谷科技人無懼癌魔打造網站讓台灣學子取經

1 : GS(14)@2016-03-13 02:39:29

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3個月,你會做甚麼?一位在矽谷打拼多年的「台灣大叔」,決心回饋台灣,先捱過兩次化療,再為台灣學子打造「向美國取經」的平台,讓他們免費跟成功旅美的科技人才交流學習。駐三藩市記者:王欣儀在三藩市灣區希捷公司(Seagate)矽谷研發部擔任總監的李士甫,前年開始萌生一個自身經驗分享給台灣年輕學子的念頭,希望回饋故鄉。有這種念頭的人,不止他一個。被李士甫稱為「老大」的希捷副總裁黃國興,此時創辦了Connecting TW平台。他們找來幾位志同道合的台灣同鄉,開始打造一個讓旅美矽谷人跟台灣學子分享「畢生所學」的園地,並廣發英雄帖,希望邀請更多矽谷台灣人加入,為學生免費演講。黃國興認為,當初台灣栽培他們念書、出國,但他們卻是把「把最好時光留給美國」。他們希望幫助台灣的產業增值,提升其附加價值,「要提高附加價值,最根本的基礎就是『人』。」他們決定從台灣年輕的莘莘學子下手,給他們信心,把在美國的畢生所學傳承下去。不料,李士甫去年3月高燒不斷,醫生起初認為他是內出血導致貧血,輸了至少四、五包血,惟確診患上急性血癌。心繫Connecting TW網站的他,一邊全職工作、一邊抗癌,還不忘繼續處理網站,募集願意加入教學的矽谷台灣人。黃國興笑說,「真的很令人感動,你可以幫他寫本書」。靠着這個「更大、更有意義、超越個人」的遠景,李士甫一步步的打敗癌魔,網站也於去年8月開始與大同大學合作,推行免費線上演講。黃國興表示,現在的年輕人無論語言能力、國際觀和專業知識都比當年的他們好;但台灣目前產業正值「樽頸位」,年輕人須面對全球的競爭,要更加優秀才能成功。他謙稱當年的他們「搭着高科技製造業的潮流,一路往上爬」。「不是說現在的年輕人比我們差,是當時我們靠着潮流把我們推上去,但現在年輕人是逆流,所以他們要成功的話要比我們更好,至少更好兩三倍。」即使年輕人質素好,但兩人認為台灣傳統「有耳沒嘴」的價值觀,讓台灣學生只注重讀書,充滿專業知識,多接受父母或上司的單向溝通,卻缺乏團隊參與、解決問題和領導管理的能力。擁有牛津大學博士學歷的李士甫認為,成功除了知識,管理能力更重要,因為「真正的創新、創造,藏在(團隊參與跟領導管理)裏面」。李引用已故的蘋果教主喬布斯(Steve Jobs)的話:「那些所謂很有創造力的人,被人稱讚都會有罪惡感。因為他們不是真正創造了新的東西,而是把別人的創意做了延伸跟連結。」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312/195268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713

製衣老闆上堂取經 謀轉型

1 : GS(14)@2016-10-24 05:55:14

【明報專訊】科技發展一日千里,有傳統港商眼見營商環境急速轉變,希望透過發展電子商貿帶領公司開創另一片天。羅裕聰在內地經營製衣生意逾20年,他認為,製衣等傳統生產行業正面臨眾多的困難,人手、原材料等生產成本不斷上漲,加上面對其他地區工廠競爭,國內經營工廠越趨棘手,所以他亦報讀第一期淘寶電商培訓計劃課程,想透過學習電子商貿的基本知識拓展業務。

舊模式難經營 冀網店賣衫增銷量

身為70後的羅裕聰自言,以往對營運網店的瞭解不深,只試過在線上拍賣及購物網站eBay進行少量買賣,希望通過報讀淘寶電商培訓計劃,學習相關的基礎知識。他表示,導師分享了大量營運網店的實戰經驗及建構網店時的基本守則,例如應如何挑選網店的貨品照片、如何利用精簡的文字形容貨品等,令他獲益良多。他又指,其他學員來自各行各業,大家均熱中於課堂外交流及分享自己電商經驗,其他學員如何處理網店存貨、計算貨物的周轉速度、如何挑選產品的種類的經驗亦十分值得借鏡,令他受益匪淺。

羅裕聰笑言,如開辦第二次課程時亦會再參加,學習進階的知識及各種電商的技巧。他現時正在籌備開設淘寶網店售賣衣服,他認為,現時只瞭解網店的基本營運技巧並不足夠,未來希望學習更複雜的推銷手法,例如如何參加淘寶光棍購物節等促銷活動、提升網店曝光率

及營業額等。

他表示,現時淘寶市場覆蓋率及滲透率極高,將來計劃透過阿里巴巴的網上平台向其他代工生產的公司提供原材料,另一方面在淘寶網店向普通消費者銷售產品,發展B2B(企業對企業)及B2C(企業對消費者)的業務。他補充,傳統的製衣公司依賴外來訂單經營工廠,銷售途徑有限,希望利用電子商貿開拓更多的銷售途徑,增加公司的銷量。

[新經濟新天地]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855&issue=201610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357

【飲食籽】韓國取經 搞新意思

1 : GS(14)@2017-03-05 09:31:16

溶岩芝士炸雞麵包 $128包內有芝士及忌廉汁,將炸雞蘸上濃濃醬汁,口感豐富。



【飲食籽:瘋狂食事】「沒有嗅覺和味覺,應該怎樣去做餐廳呢?惟有是靠自己的經驗,靠經驗去判斷食物是否食得,有些食物可以從外表看是否煮得乾或者未夠好,我不會從味覺考慮。味覺怎樣說得贏人呢?自己都沒有味覺。」郭偉君苦笑說。



死過翻生,他去年在觀塘開了間韓式新餐廳。「我有這個癌症,不是要學習醫治這個癌症,是要從醫治癌症的過程去發現如何面對餘下的日子。」籌備一間新餐廳並不容易,尤其是他失去味覺和嗅覺。「做得這樣辛苦,都是想為家人,當餘下一分力時,希望可以幫到身邊的朋友、拍檔,所以我才想發展餐飲業,如果成功的話,他們的生活才可以有保障。」



食溶岩芝士炸雞麵包時,會有拉絲效果。

柔滑紫薯雪花冰 $58餐廳引入價值六位數的韓國刨冰機,造出來的冰極幼細。

紅豆綠茶二重奏吐司 $62吐司中間夾有年糕,麵包皮脆身得來亦吃到年糕的煙韌。

韓國餐廳走的不是傳統路線,餐廳有數部大電視,播放k-pop,開宗明義走年輕人路線。此店有一招牌菜,是溶岩芝士炸雞麵包,包內有芝士及忌廉汁,將炸雞蘸上濃濃醬汁,食時會有拉絲效果。「我到韓國取經,見到當地有個類似的食法,不過他們會將麵包碎上,因為純賣炸雞在香港很難做,於是我就作出參考,希望放在我舖頭賣,但一定要改良到要影到相。我試不到味,惟有提供食物概念性及意見,給廚師組合,做一些不涉及味覺的管理。」廚師不是做韓國菜出身,原本是日本餐廳的大廚,兩人合作無間,試味工作就改由大廚負責。「真的煮得好,我未必試得出,有些位做得差,我會知道的,如太乾、太硬、不夠濕潤、太稀等等,這些我會知道,但好準確的味道,就給不到意見。」除了以上的招牌菜,還有雪花冰,餐廳引入價值六位數字的韓國刨冰機,造出來的冰極幼細,亦有用無花果煮的米漿,以水煲器皿上桌,以及首創的年糕多士,都是他得意作。「雖然個病將來有機會復發,但我好珍惜現在的光陰,我還可以在其他範疇發揮我的作用,自己有別人沒有的經歷,希望可以在生活上用這份精力去幫人,其實都是好事吧。



真露無花果米漿酒煮藍青口 $68味道偏淡,但有清新的無花果味。

為了家人生活有保障,郭偉君決心開新餐廳,拓展餐飲生意。

小火焰韓式咖啡餐廳觀塘觀塘道410號觀點中心1樓1號記者:何嘉茵攝影:伍慶泉編輯:陳禮康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305/1994654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835

護理員短缺要向日本取經(經濟學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關焯照)

1 : GS(14)@2017-04-22 10:38:23

日本厚生勞動省在上年公佈全球人均壽命排名,2015年香港男女平均壽命分別是81.24歲和87.32歲,成為全球最長壽的地方。按政府統計處於今年2月發佈的《香港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香港人口年齡中位數已從五年前的41.7歲上升至2016年的43.4歲,而年齡達65歲或以上的人口和人口比例則分別上升至116萬和16%,分別較五年前的94萬和13%高。從以上數據來看,香港人口明顯加速老化,這是下屆政府必須正視的問題。隨着醫療技術進步,人類的平均壽命仍在延長,然而,長壽不表示當生命到達最後幾年時仍可以活得如正常人的健康,始終年紀大機器壞,人類壽命是不能逆天而行的。人口老化為政府帶來大量挑戰。從宏觀的角度來分析,社會老齡化令勞動人口的生產力下降,最終拖累經濟出現長期呆滯。至於與老年人口急增的相關公共開支也會顯著上升,驅使政府面對巨大公共財政壓力。非常幸運,現在港府坐擁豐厚的財政儲備,因此,這兩個金錢問題不會在短期內衝擊政府的財政穩定性。但由於人口急速老化和極低的出生率,政府預計本地的勞動人口將於明年見頂並輾轉下降,對早已出現人手短缺的醫護人員和照顧長者的社工來說,肯定是非常壞的消息。即使港府努力加快醫護人員的培訓,甚至輸入這方面的勞工,也未必能夠應付未來老人醫療的需求,遑論他們日常生活的照顧。這情況是否表示香港的長者會缺乏社會的關顧呢?答案可能要從日本身上得到。講到人口老化,日本肯定是研究老齡化社會的最佳例子。在2015年,日本人口年齡達65歲或以上佔總人口26%,遠遠拋離香港。根據日本政府的預測,日本在2025年將會缺少38萬護理人員來照顧長者。無奈,日本文化是排外,很難接受移民,而外勞又不能長期留在日本工作,為了解決照顧長者問題,日本政府利用自己研發的機械人技術,竟然發展出機械人照顧長者科技,例如機械人私人教練(robotic personal trainer)和將老年病人從床上移到他們輪椅的機械人,最奇妙的是有部份由日本製造的機械人可以作社交活動,令長者在生活上得到精神支持。很多人害怕最終大部份工作會被機械人取代,其實這是誤解。最近一年,經合組織、KPMG和加拿大智庫Franser Institute均指出,機械人只能代替部份工序或技能,絕對不會取代所有工作。現時日本採用機械人來補充護理人員供應不足,似乎漸受到亞洲地區,例如台灣和南韓的政府注意。假若筆者是下屆政府的勞福局或食衞局的掌舵人,為了解決本地缺乏護理長者的人員,我肯定會向日本政府取經。
http://www.acecentre.hk關焯照經濟學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421/1999646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103

【文化籽】赴台取經 大學生×露宿者鬥木杯墊

1 : GS(14)@2017-09-17 13:44:55

(左起)Waiman、Tina和培欣本來對木工一竅不通,參與計劃令她們愛上木工,更學會欣賞街友的用心專注。



【文化籽:港情講趣】提起露宿者,腦海總會浮現污糟頹廢的形象,十多個就讀香港浸會大學的學生卻選擇與露宿者一齊做木工。他們參與了以「探討世界露宿者」為題、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大學青年會(香港浸會大學)的「世界大同小組」計劃,小組成員楊培欣(培欣)、陳慧雯(Waiman)和陳婉婷(Tina)更前往台灣參與當地的義工活動取經,並在香港與露宿者一起搞木工工作坊。培欣稱:「以前有探訪露宿者的經驗,發覺露宿者有不同的面貌,各有自己的故事和興趣,而這些面貌是年輕人甚至社會很少看到的。」你可能會覺得露宿者終日無所事事,不過原來他們早上會去上班,晚上再回去露宿,也有不同興趣,有的喜歡看書,有的喜歡畫畫,若不接觸他們是不會知道的。正因如此,學生義工不喜歡叫他們「露宿者」,反而以「街友」——街上的朋友稱呼他們。不少人受露宿者一向給人的印象影響,探訪時都會帶着莫名的恐懼,Waiman說:「一直以來我們都沒有被街友拒絕過,只要你願意坐下來與他們對話,他們都樂意與你談天說地。」這班年輕義工亦漸漸與街友建立了互信關係。



初期學生義工也經歷過迷惘,不知道可以做甚麼去幫助露宿者,於是決定前往台灣考察及取經,參與當地不同的「街友機構」活動。她們在台灣接觸過一位街友黃大哥,雖已60多歲,學了沖咖啡技術後在街上賣咖啡,後來透過資助,創立了「路行者咖啡」。她們又從台大社工學生口中得知台北車站旁邊都是街友,於是做了兩次探訪,交流中了解更多台灣的社會環境。這趟旅程為她們打了一支強心針,培欣指,「台灣的社工不會視街友為社會的弱勢社群,只當他們普通人,只要為他們安排合適的崗位,潛能得以發揮,自然能為社會帶來貢獻。」


開工作坊 讚嘆街友投入專注

從台灣回來後,學生開始構思與街友共同體驗的計劃,她們發現街友多有裝修和維修的經驗,於是由學生負責構思開設工作坊,街友則負責落手落腳,在工作坊做了70多個木杯墊售賣,所得款項全數給予參加計劃的7位街友,街友的投入令學生們印象深刻,培欣笑說:「有個街友一來便把所有木卡板切割好,我們這些年輕人切一會已氣喘。」有街友把杯墊用沙紙磨至比例準確的八角形和圓形,培欣感嘆:「我們平時看不到露宿者這些面貌的,他們不但專注去做一件事,而且做得好好。」除與街友一起製作木杯墊,他們甚至邀請街友在深水埗教年輕人木工技術,過程中街友亦慢慢建立自信,不再是往日的「被服務者」,搖身一變成為「服務提供者」。



義工與街友一同製成各式各樣的杯墊。

開設木工工作坊,街友比預期中積極。

Tina覺得台灣的街友比香港的更健談和熱情。

facebook:chineseymcahk記者:鄧天蔚攝影:張志孟(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編輯:馮秀珍資料來源: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活動



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07/2014477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985

【專題籽】九個小孩的校長  德國取經辦森林幼稚園

1 : GS(14)@2017-10-22 17:48:52

作為「九個小孩的校長」,蔣校長坦言不在乎學生數字,反而更注重發掘每個學生的專長和興趣,因材施教。



【專題籽:港情講趣】在這間幼稚園,除了音樂房裏的「Do Re Mi」大字貼,你大概找不到其他文字。學生每天回校三小時,自己弄茶點,不寫字,在「free play」時段中自行決定活動,聽故事、在牆上塗鴉、跳彈床、玩泥沙、踩單車,逢周五跑到外面活動,去沙灘、郊野公園,遲些還有個私家森林。你看不到校工和清潔姐姐的身影,因為雜務由老師負責,洗廁所的重任更落在校長身上。



蔣詩雅是這間以另類教育為本——聖加百利幼稚園的校長,做過四年幼稚園老師,教過小學,也做過課程主任,但從沒想過做校長,只是剛巧有同行看到這間新開的幼稚園招聘校長,她便試試。當時的幼稚園計劃由三個專業人士負責,他們分別自稱律師、精算師和土地規劃師,以辦「文人事業」為由吸引兩個年長的投資者。沒有辦學經驗,於是找來蔣詩雅負責教育相關的文件。起初她專注己任,後期發現甚麼辦學申請全都沒提交政府部門,發牌根本遙遙無期。最初一心只想做教育工作,後來開始接手不熟悉的行政工作,與政府部門交涉,到三個負責人離去,她繼續留低處理爛攤子。原址是已停辦多年的村校開明學校,同是教學用地,但要把它改建成幼稚園,程序比想像中繁複。原本請來一些老師為2005年開學做準備,豈料一拖再拖,充滿變數下老師走完一個又一個,蔣校長依然堅持有頭有尾,「我睇過王維基先生一篇報道,問佢出唔到個電視牌會唔會覺得好痛心,佢話放棄好容易,但你放棄咗之後第日想執番係冇可能,因為你已經放棄咗,寫咗個句號。」她對這番說話感同身受,兩年十個月間無了期地等待發牌,甚至犧牲了與自己兩個分別六歲和四歲的女兒的相處時間,最近的暑假只抽到一個下午陪女兒去海洋公園,「如果你可以花咗一個兩年零十個月就幫到一啲小朋友,咁我覺得係值得。」


「教育最重要唔係你入到大學」

開學前一天,學校終獲發牌,家長也來不及辦理入學,可幸仍收到九個學生,這是因為家長十分認同蔣校長的理念。蔣校長感激香港教育栽培她成為一個對社會敏感的人,所以她想改變趨向扭曲的社會。她不理解香港的教育現象,眼見香港幼兒教育着重學寫字,程度誇張到整個課室的壁報板貼滿字,「我試過去睇堂,個老師成堂講咗二百八十次『快啲』。」她不解充滿催逼與壓力的學習環境下,小朋友可以吸收到甚麼?她在讀大學期間曾到訪英國、澳洲和日本,看過當地的教育。英國沒有分特殊學校和主流學校,兩種學生共融一校,就像一個微型社會;澳洲學校的教職員要負責所有雜務,善用資源集中教學。後來她知道德國盛行森林教育,逐一發電郵請求到當地森林學校參觀,結果幾間有回音,她便飛過去學習別人的教學方式,其中一間甚至派德國老師過來任教,讓他們更快上軌道,教育意義遠大於交易。在香港談另類教育,無錢似乎不容易,基層出身的蔣校長更想讓草根階層接觸到其他教育方式,「我好愛香港,我好想話畀人聽優質教育唔係剩係外國先做到,教育不在乎你嘅教育同家庭背景。」多單學童自殺事件擺在眼前,許多人仍執迷不悟地以為教育便是學歷,她不認同道:「教育最重要唔係你入到大學、考試可以攞到﹃5**』、幼稚園階段識到幾多隻字、或者你識到幾多種外語。」在她而言,教育為培養人民素質,教好小朋友和家長等如教好三代人,成為有品德之人自然對社會有所貢獻。



德國森林學校甚至派了三名老師來到幼稚園協助他們適應另類教育方式。

江小萍老師(右)是蔣校長實習期間的導師,教會蔣校長如何教小朋友之餘,更放棄高薪來到幼稚園與校長並肩作戰。

做校長要處理幼稚園大小事宜,過去的暑假只能抽一個下午陪女兒去海洋公園。


到德國參觀森林學校時,獲當地傳媒採訪。

聖加百利幼稚園的前身是開明學校,村民認為「開明學校」的招牌是標記,不能換上幼稚園的招牌。蔣校長尊重村民意願,把「開明學校」招牌搬移門前。

聖加百利幼稚園元朗新田新圍村1號記者:鄧天蔚攝影:劉永發(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編輯:翟純恩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1019/2018693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1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