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月底,一枚清乾隆玉璽在法國拍 賣會上,被內地富豪以一千二百四十萬歐元(約港幣一億三千九百多萬)高價投得,刷新印章類拍品價格的世界紀錄。明清帝皇之物,難得一見,在世界各大拍賣會 上屢創天價。但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古董痴」陳火光,卻擁有乾隆龍袍及玉璽,以及康熙的御筆書法等,其中三十件藏品早前於觀塘apm商場展出時,聲稱估值逾 十億港元,apm更為此購下兩億美元保險。八十二歲的陳火光,將元朗三千多呎的家變身私家博物館,免費對外開放,萬件「藏品」任睇任摸。不過,北京故宮博 物館專家卻直指龍袍玉璽均為膺品。「冇所謂真假,鍾意就得,我好鍾意俾人睇我啲嘢。」陳火光自我陶醉道。 「陳火光博物館」位於元朗大棠路舊式唐樓四樓,鄰居包括牙醫、美甲及按摩院等,沿着狹窄的樓梯上樓,每個轉角位都有陳火光所題詩詞。來到「博物館」,木門 加鐵閘,與一般家居無異,很難想像這就是十億珍寶的藏身處。但踏進大廳,彷彿去了上環嚤囉街的古董鋪,桌上﹑地上都堆滿各式花瓶、茶壺、印章﹑陶瓷﹑古董 電話﹑掛牆鐘等,牆上掛滿字畫,灰塵處處。 穿窿龍袍 記者想睇龍袍,陳火光帶路走進一個擺滿國共內戰時期作戰地圖的房間,拉開一幅碎花布,現出掛在膠框內的黃色龍袍,「袖口是馬蹄袖,龍爪有五個,加上前五後 三和內襟共九條龍,就是真品啦。邊度買?拍賣行買嘅,幾時幾多錢買就唔記得咯。」陳火光咧嘴笑說,拍賣行的收據等記錄被大兒子整理東西時丟棄了,「冇所謂 啦,有人想買就睇佢俾價錢,我心目中的底價是六萬。」陳火光穿上龍袍在大廳拍照,更拿出一頂金色皇冠戴上,「呢頂皇冠都有在apm展出,明朝皇帝用過o 架。」(註﹕展出時指是屬於康熙)另一件藍色龍袍就和一包樟腦丸一起放在紙箱內,「訂做一個膠框要千幾蚊,好貴o架。」仔細一看,龍袍肩膀處已破爛,用漿 糊將一塊藍布黏貼在背面算數,「時間太耐了,我這是權宜之計。」陳火光顯得毫不在意。說到最愛藏品,陳火光即時從柜底逐一搬出十個方形印章,「這是乾隆用 過的玉璽,一共二十五個,我收藏了十個,有的雕滿滿文,有的滿漢合璧,出征、升官、安民,個個用途都唔同。」說到興起,更拿出一份玉璽書籍要記者仔細研 讀。 萬件藏品待沽 介紹完龍袍玉璽,陳火光又興致勃勃地走進另一偏廳,指着牆上一幅三十五連張的渣打面值一百五十元的鈔票表示,他在報紙上看到有廣告收買連版鈔票,便主動聯 絡買家,以四萬一元成交,訪問當日下午交易,「三千幾蚊買番來,賣四萬幾,賺好多啦。」記者提醒單是鈔票面值已不止此數,他才頓一頓,望一眼框上手寫的紅 色小字,「睇吓我嘅密碼先,哦,是萬九蚊買的。」陳火光繼續帶記者走房穿廳地參觀其藏品,一間房裡門後掛滿銹跡斑斑的各式長劍,壁櫃上卻擺滿多款春宮圖瓷 器;另一間房墙頂掛着順治御筆書法,桌面上卻是幾個已停擺的歐式古鐘,幾本郵票簿就堆在地上。曾有報導指陳擁有一張珍貴郵票《全國山河一片紅》,但是日取 出一看,發現只是剪紙,陳指乃遭參觀的人換走。「我鍾意去到邊買到邊,見到邊度有位就擺邊度,我呢度五廳七房三千幾呎,全部擺滿嘢,多到我都唔記得啦。」 陳火光一臉滿足道。 故宮專家:龍袍玉璽均為膺品龍袍:坊間絕少真品 房宏俊,故宮博物院宮廷歷史部織繡組館員,負責研究及保管清代帝后服飾、冠帽,以及歷代織繡書畫的鑒定工作。「單看照片,幾件龍袍皆不符合清帝服飾制度, 從顏色、文樣到裝飾方法,都是由古代及現代工藝手法拼湊而成。清帝服飾工藝繁複絢麗,精雕細琢,由江南織造製造,一個皇帝起碼有上千件服飾。目前絕大部分 龍袍仍在北京故宮保存,市面拍賣及轉讓的龍袍魚龍混雜,真品極少。」 乾隆玉璽在故宮 惲麗梅,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雜項專家,曾著文《論清代寶璽的發展與變化》「由乾隆皇帝親自鑒別、設計並監工的二十五枚玉璽,是目前唯一一套完整的皇帝御 寶,現存於故宮內。除了這套二十五寶官印之外,皇帝亦有各自的私印,稱為閒章,反映皇帝對印紐做工及玉石質地的愛好及興趣,具體數目難以統計。但照片中的 印章無論從印文內容、印紐形制到玉石質地,都不屬於皇帝的閒章,更不可能是官印,只是現代仿製品。」 |
|
||||||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