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下游擴產廝殺 上游材料前景看漲 全球LED熱 投資聚焦藍寶石「F5」

2011-5-16  TWM




台灣發展LED產業超過二十年,如今才逐漸掌握關鍵藍寶石晶棒及基板材料,在今年未上市一百強調查中,就有五家居國內領先族群的藍寶石材料廠,未來一、兩年內都將陸續掛牌,預料這五家「興櫃藍寶石F5」,將吸引許多投資人的關注。

撰文‧林宏文

五月五日,全球第一大藍寶石長晶廠美商Rubicon,公布今年第一季財務數字,結果營收三千八百萬美元,較上月成長二九%,每股稅後純益(EPS)達○.八美元,也較上季的○.六四美元增加二五%。這個令人驚豔的季報公布後,Rubicon盤後股價也因此大漲六%。

在全球發光二極體(LED)產業持續成長的驅動下,對於上游藍寶石材料的需求也不斷成長,尤其是台灣、南韓及中國客戶不斷擴充產能,讓Rubicon財務 長威廉(William Weissman)在法說會上興奮地說,「我們的業務人員,不斷被客戶追著跑。」也因此,威廉不僅預測第二季業績會再創新高,而過去Rubicon的營收 與獲利,也已呈現連續兩年、六個季度不斷創新高的情況。

在此次未上市一百強調查中,也一樣可以感受到台灣藍寶石產業的狂熱,包括即將於六月初掛牌、聯電董事長洪嘉聰投資的兆遠,還有鴻海、奇美集團投資的鑫晶鑽及兆晶,大同集團旗下的晶美,以及合晶科技投資的合晶光電,都已吸引許多投資人的目光。

這五家公司的規模,目前在國內都居領先族群,例如兆遠、兆晶與晶美是國內前三大藍寶石基板廠,至於鑫晶鑽也是僅次於台聚光電的第二大廠,五家公司都將於未 來一、兩年內陸續掛牌,目前每天在興櫃的成交量也都位居前幾名,若稱這五家公司為「興櫃藍寶石F5」,的確相當貼切。

鑫晶鑽:毛利率達六三%

從產品來區分,藍寶石長晶由於製程難度高,目前全球最大廠為Rubicon,其次為俄羅斯的Monocrystal、日本的京瓷及韓國的STC。至於在台 灣,除了越峰旗下的台聚光電產能與技術最為領先外,緊接其後的就是鑫晶鑽,至於尚志也開始積極投資,中美晶(將分割為藍寶科技)與合晶光電則以自用為主。

在下游藍寶石基板廠部分,目前國內基板廠的營運大致分成兩大模式,合晶光、中美晶是自長晶切片、研磨、拋光至圖案化藍寶石的一貫化垂直整合的廠商;至於兆晶、兆遠和晶美則以切片為主,晶棒則是外購或由策略廠商供應,例如台聚光電、鑫晶鑽與尚志。

在毛利率部分,長晶與基板廠也大不相同,去年晶棒大缺貨造成價格飆高,晶棒大廠Rubicon毛利率都已達五成以上,鑫晶鑽去年底毛利率也在四成以上。如今,Rubicon與鑫晶鑽公布第一季季報,兩家毛利率更進一步飆高到六三%。

至於基板廠部分,由於承受晶棒的高價原料,雖然可部分轉嫁給客戶LED晶粒廠,但仍有部分須自行吸收。以國內前三大基板廠兆遠、兆晶、晶美來看,去年毛利率在二五%至三五%,至於合晶光則低於二○%,都較長晶廠遜色。

兆遠:率先上櫃 聯電撐腰在興櫃藍寶石F5中,即將於六月上櫃交易的兆遠,是F5中的第一炮。兆遠是國內最老牌的藍寶石基板廠,董事長為聯電董事長洪嘉聰,公司最大股東則 是股市名人林滄海,至於晶電與聯電都是股東成員。由於聯電在LED產業上下游布局完整,兆遠不僅成為晶電最大的藍寶石基板供應商,也成為聯電集團發展 LED產業關鍵要角之一。

目前,聯電已積極赴中國山東地區投資LED產業,主要合作對象也是晶電,雙方在山東濟寧合資成立元鴻光電材料,去年七月已成功完成第一座藍寶石長晶爐,並拉出一根重達八十九.五公斤的藍寶石晶棒。

兆遠去年每股稅後純益五.三三元,今年第一季則只有一元,主因是高價晶棒使成本提高,此外,也認列了子公司元鴻光電虧損六百多萬元。不過,公司預估第二季毛利率可望提升,獲利可望比第一季好。

至於兆晶與鑫晶鑽兩家公司,主要大股東是鴻海與奇美集團。在國內LED產業布局中,鴻海與奇美很明顯是後來居上的廠商。除了鴻海轉投資的封裝廠沛鑫,以及 奇美電投資的LED磊晶廠奇力光電、LED封裝廠啟耀外,過去兩年也入股兆晶與鑫晶鑽,讓集團在LED的布局一氣呵成,形成上下游完全整合的形態。

兆晶:營收連十五月創新高兆晶去年每股稅後純益達八.○六元,比兆遠的獲利還要好,單月營收與兆遠的差距也逐步拉近,且營收已連續十五個月創新高,在產能持續擴充下,加上鴻海集團龐大的下游出海口,預料未來成長空間仍然很大。

至於四月二十五日才在興櫃掛牌的鑫晶鑽,則是另一顆受矚目的新星。由於目前藍寶石晶棒仍然供貨緊俏,鑫晶鑽很早就掌握來自俄羅斯的技術來源,也成為目前少數能夠供貨的國內晶棒業者。

其實,大部分投資人都只知道兆晶與鑫晶鑽是鴻海與奇美電轉投資,但兩家公司董事長謝建福與郭莉莉夫婦,才是實際的大股東與經營者。早在奇美電與鴻海入股前,由於LED產業歷經多年不景氣,兆晶也是虧損累累,兩夫婦就不斷拿出個人資金挹注公司,如此苦撐了好幾年。

謝建福與郭莉莉夫婦早年從事營建、遠洋漁業及銀樓等事業,十多年前開始投資電子業,兆晶就是其中的一家,原本只想當股東,卻因為公司大幅虧損,只好被迫跳下來接手。後來兆晶因為有多次拿不到晶棒材料,為了以後不再受制於人,因此又決定成立以長晶為主的鑫晶鑽。

晶美:大舉擴廠 產能激增郭莉莉說,早年做銀樓時,就知道有藍寶石做的人造鑽石,也知道俄羅斯在此領域有深厚技術,因此鑫晶鑽初期引進俄羅斯的技術團隊,讓生產良率逐步拉 高,如今,鑫晶鑽的技術實力已經建立,可以生產的晶體重量及良率都大幅提高,營收及獲利也跟著跳躍成長。

例如在晶體重量部分,成立於二○○七年三月的鑫晶鑽,當年十月就成功產出第一顆二十五公斤的藍寶石晶體,隔年十月又產出五十二公斤級的產品,去年十一月則進一步產出達八十公斤的藍寶石晶體。

在營收部分,○八年達二五九六萬元,隔年達四五八七萬元,去年則提升至二.九億元並轉虧為盈,全年稅後純益六四一一萬元,EPS一.五二元。今年首季營收 更達一.四億元,毛利從去年四八%躍升至六三%,稅後純益達○.七三億元,以目前股本六.三七億元計算,EPS為一.一六元。

此外,晶美由於股本比兆遠及兆晶小,雖然產能比較少,但去年每股稅後純益達九.六一元,比兆晶及兆遠都要高。由於大同集團也加緊布局藍寶石長晶業務,旗下 的尚志已決定投資七.六億元,大手筆擴張藍寶石長晶設備,預計年底新廠完成後,晶棒產能將大幅增加六成,也讓晶美未來可確保晶棒來源。

合晶光:可生產長晶及基板至於目前產能最少的合晶光電,則是從合晶科技切割出來的公司,目前長晶及基板都做。合晶光電去年每股稅後純益一.一五元,今年第一季營收為一.八億元,稅前純益為○.二二億元,以股本五.五億元計算,每股稅前盈餘○.四元。

對於藍寶石未來的價格走勢,國內最大的LED廠晶電董事長李秉傑說,由於下游LED磊晶廠的MOCVD機台投資量實在太多,對藍寶石的需求依然很大,因此 藍寶石價格欲小不易。目前晶電已與藍寶石基板廠談定一年的供貨合約,七成供應量將以合約價進行,三成則以市價交易,至於合約價部分將逐季調降,但調降幅度 並不高,從年初到年底大約降了一五%。

以目前第一季藍寶石基板在二十八美元計算,即使逐季下降一五%,年底前仍可維持在二十美元以上,比前波低點五美元仍高出許多,只要市價不出現大幅崩跌,今 年對很多藍寶石廠來說仍有高額利潤,預料將是豐收的一年,隨著LED產業的應用日益擴增,從背光再擴大到照明市場,興櫃的藍寶石F5,也將吸引更多投資人 的目光,成為聚焦興櫃投資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族群。

台灣藍寶石「F5」都是高獲利族群!

基板

兆遠

月產能:50萬片

主要股東:

林滄海、聯電、晶電

股價:71.57 元

兆晶

月產能:45萬片

主要股東:

謝建福、奇美電(元奇投資)

股價:69.5 元

晶美

月產能:35~40萬片

主要股東:

何素珠、張謙敏、尚志

股價:82 元

晶棒

鑫晶鑽

月產能:5~10萬毫米

主要股東:

郭莉莉、鴻海、

奇美電(元奇投資)

股價70 元

晶棒及基板

合晶光

月產能:10萬片

主要股東:

合晶科技

股價:44.6 元

註:1. 藍寶石基板月產能以約當2吋計算。

2. 股價為5月6日收盤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70

內銀股前景暗淡 林本利

2011-6-9  NM




2008年9月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宣布破產後,金融海嘯席捲全球。中國政府為了緩和金融海嘯對經濟的衝擊,在當年11月宣布推出4萬億元人民幣的刺激經濟方案,大量投資基建和擴大內需,避免經濟增長急速下滑。

內地四大國有銀行,為了配合中央政策,紛紛批出巨額貸款給地方政府和國企,用作大興土木,投資在房地產和基建工程。結果在2009年及2010年,內地銀行的貸款急增,新增貸款每年逼近10萬億元人民幣,這還未計透過會計手法隱藏的貸款。

這些新增貸款,不少是投放在沒有足夠盈利能力的基建項目上,亦有不少是落入貪官污吏的口袋裡,再以不同渠道,流往其他地區作炒賣。相信有不少資金,從內地流入香港炒賣房地產,推高本地樓價。

隨着中國經濟在2009年第三季起急速復甦,樓價颷升,物價上揚,中國人民銀行便開始收緊貨幣供應,不斷調高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試圖遏止樓價及物價進一步上升。現時存款準備金率已調高至超過20%,令一些國有銀行出現資金不足,需要供股集資的情況。

自從去年初開始,筆者已經對內地銀行的經營前景感到憂慮。雖然過去兩年,內地銀行的業績依然有可觀增長,去年底工行更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銀行股,其他三大國有銀行,包括建行、中行和農行,都打進全球十大市值的銀行榜當中。但這個市值排名上升的現象,反而令筆者更加擔心。

過 去二十多年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成為全球十大市值的銀行或金融機構,不一定是個良好兆頭,反而是「凶兆」。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經濟急速增長,房地產價格 颷升,日經指數逼近4萬點的水平,全球十大銀行(以資產值計算)中,頭六位全屬日本銀行。之後日本地產泡沫爆破,樓價股價大跌,一眾日本銀行陷入嚴重財務 危機,瀕臨破產,日本政府及央行要出招(包括實行零息)打救。

同樣,2008年金融海嘯前,英美兩國的房地產市場出現泡沫,信貸急升,銀行 市值大幅攀升。2005年,全球市值十大銀行及金融機構,差不多全部由英美兩國包辦。2006年之後爆發次按危機,銀行壞賬急增,保險公司(AIG)及投 資銀行接二連三出現財困,需要英美政府注資打救。若非政府打救,恐怕出現骨牌效應,所有大銀行都會相繼破產倒閉。

根據一些專家分析,內地銀 行貸給地方政府及企業的款項中,最少有兩成以上屬不良貸款,總額超過三萬億元人民幣。不少地方政府投資的基建項目,最終可能成為大白象,收入不足以償還貸 款。過去兩年,內銀股A股股價一直低於香港的H股股價,折讓有兩成之多;今年上半年,社保基金陸續減持內銀股。這一切似乎顯示內地投資者可能掌握較多訊 息,對內銀股前景感到悲觀。

然而,即使內地房地產泡沫爆破,銀行壞賬急升和出現財務危機,一般人都相信中央政府必定會出手打救,正如之前日本和英美政府的做法一樣。由於內地四大國有銀行已經上市,到時股價必然會大幅波動,投資者最好綁好安全帶,準備玩過山車遊戲。

林本利

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c.com.hk)作者網誌: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24

前景趋黯 风电行业遭遇拐点?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6/861611.html

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00958.HK,下称“华能新能源”)二次IPO仍遭冷遇的同时,2011年上海国际海上风电大会又提振着行业人士的精神。

面对政策转向、资源上限、产能过剩及并网难等一系列不利因素,风电行业增长空间日益萎缩。业界人士指出,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以及由陆向海的发展趋势,行业拐点或将到来。

政策转向使行业前景黯淡

政策层面的利空消息使市场对行业前景产生担忧。国家发改委在上个月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版)》中,首次将新能源作为单独门类,列入指导目录的鼓励类。

但在所涉及的新能源产业中,力推太阳能、生物质能,而仅将风电在“风电与光伏发电互补系统技术开发与应用”这一子项中一带而过。与此同时,指导目录中还提到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其中风电是唯一被涉及到的新能源产业。

而令人唏嘘的是,就在今年3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下称“中电联”)专职副理事长魏昭峰还在公开场合表示,风力发电未来将会达到与水力发电相同的地位,成为中国的支柱能源。而短短两个月之后,政策转向之快,颇有些出乎市场预料。

与此同时,中国将停止风电采购补贴的消息接踵而来,真有些“祸不单行”的意味。据了解,中国的风电采购补贴始于2008年,目的在于鼓励风电设备国产化。

平安证券发布研究报告指出,风电采购补贴取消将导致整机制造商盈利小幅下降,零部件供应商受影响最大。而上述两项政策层面的转变,使本已因发展过快造成产能过剩等诸多问题的风电行业前景更趋黯淡。

无怪乎一位行业资深专家告诉《第一财经日报》:“风电行业刚发展起来恐怕就要掉头向下走一段了,尽管未来肯定要发展,但目前的拐点恐难避免。”

资源上限压缩行业发展空间

除去政策层面的转变,风能资源上限的到来也在压缩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随着以五大发电集团为首的国有风电企业对八大风资源区的瓜分殆尽,陆上风资源渐趋紧俏,众多企业已转向华南、西南等资源等级较低的地区开发。

国电龙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00916.HK,下称“龙源电力”)上个月在安徽建成投产首个低风速电厂。该公司一位高管对本报表示:“目前高风速的地方竞争激烈,早晚会被瓜分殆尽,因此大家转而开发低风速资源也是必然选择。”

据了解,中国陆上风电可开发量为2亿千瓦,而我国2020年风电规划装机目标已达到1.5亿千瓦;同时,2010年,我国陆上风力资源开发比例为22%,而2020年风力资源开发比例将达到75%,由此可见行业未来增长空间有限。

另外,平安证券报告称,风电行业经历了连续5年“井喷”式的高速增长,2010年增速已开始下滑至37%。按照2020年规划装机目标推算,风电年 均新增装机容量仅为1000万千瓦,远低于2010年新增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因此,虽然风电产业或将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大部分装机目标,但预计行 业增速将进一步下降。

并网瓶颈终难克服

如果说政策与资源层面的因素限制了风电的未来,并网难题则伴随着风电发展的始终。

一方面国家要求电网对风力发电实行“保障性收购”;另一方面,大量盲目上马的风电项目又超出了电网的承受力;备受业界诟病的“弃风”现象也就由此产生——而即使是已并网的风机,也屡次出现大规模脱网事故。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下称“电监会”)近日通报了以“2·24”甘肃酒泉风电机组大规模脱网事故为代表的几起脱网事故,其中导致598台风电机组脱网的“2·24”事故堪称“我国风力发电发生的对电网影响最大的一起事故”也同时凸显了风电场建设、运营中的诸多问题。

上述龙源电力高管对本报表示,快速发展的风电与电网的协调性如此之差,这种大规模风机脱网事故的发生是必然的。

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副总经济师白建华向本报表示,风电未来的发展必须依靠电网的大规模发展以及与当地煤电基地的紧密协调。否则,如果仅是风电场的迅速扩张,则必然遭遇行业瓶颈。

据他介绍,2015年,全国风电开发规模可以达到约1亿千瓦,其中5000万千瓦可在本省消纳,1100万千瓦通过区域电网跨省消纳,3200万千瓦通过跨区消纳;其中三北地区有3/4的电力需要外送消纳。因此,未来风电对电网发展的依赖性将更强。

风机制造陷入红海

风电场的开发运营暴露出诸多问题的同时,上游的风机制造环节更是出现产能过剩而陷入竞争红海。

据了解,近年来风电设备价格的不断下降使制造商们在价格战中越陷越深。相关统计显示,从2008年的6500元/千瓦降到2009年的5400元 /千瓦,再到去年底的低于4000元/千瓦,国产风电整机造价一年下一个台阶。价格走低正成为目前风电设备产业的基本生态,牵动着产业利益链条上的各个环 节。

国内风电整机商排名首位的华锐风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01558.SH,下称“华锐风电”)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正处风电设备淡季”;而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202.SZ,下称“金风科技”)更是发布了上半年业绩下降的预期。

平安证券研究报告预计,2011年国内整机制造商总数已近百家,总产能已达到29GW,而需求则为15~18GW,因此2011年整机制造产能仍将过剩,预期价格将进一步下降,据悉,目前1.5MW主流机型的价格已跌破3500元。

但中国节能风力发电投资有限公司一位人士对本报表示,中国风机制造行业在2004年和2005年时力量尚十分薄弱,主要靠进口,因此形成卖方市场, 风机价格很高;而在金风科技和华锐风电等大型整机制造商获得快速发展之后,众多实力雄厚的国企也加入这一阵营,导致上游配套的生产能力飞速提升,因此从 2009年开始显现出供大于求的产能过剩现象,这也是市场正常发展所必然出的拐点。

该人士指出,价格战目前仍然是整机厂商竞争的主要手段。2011年预计国内生产市场集中度缓慢提升,2008年市场排名前8家企业市场份额为71%,2010年提升至82%,预期风电整机环节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但过程将是痛苦而漫长的。

海上风电更需慎行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长周凤起告诉本报,不应当说陆上风电资源都被瓜分完毕,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力推的风电、火电打捆外送以及风电监测都在发展当中。但他指出,海上风电目前只是开局,不应当发展过快,因为中国既无核心技术又无经验,如果发展过快,风险很大。

因此目前要把风电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海上还为时过早。据了解,即使如华锐风电、金风科技等风机制造龙头企业,目前也只处于生产5MW、6MW风机样机的阶段,远未达到投产运行水平。

国元证券研究报告也指出,尽管海上风电有着风资源好、沿海地区电网架构优越、紧邻负荷中心的优势,但其存在的风险是不容忽视的,海上风电开发有高风险、高难度的特点,例如海上风机对防腐蚀等要求比陆上风机更为严格,一点瑕疵都将造成机组的停转。

由于海上风机的安装、运输以及运维等成本较高,且海上机组的运行环境比陆地更加苛刻,市场对海上风电机组单机容量、可靠性和免维护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17

蒙古能源前景不明 股壇老兵鍾記

http://hk.myblog.yahoo.com/iam-zhongji/article?mid=52

上個星期我到蒙古能源(276.HK)調研,跟管理層會面,解公司的最新情況,得出的結論是---前景不明,不宜沾手。

蒙能在過去三年斥資共三億美金,建立一條從胡碩圖焦煤礦(Khushuut Mine)到中蒙邊境口岸(Yarant border)的道路(全長310公里),希望把煤從她的煤礦運到邊境口岸,而她的最大客戶新疆八一鋼鐵便到口岸邊境取煤。至去年年底,公司已經完成了98%的道路工程,最後6公里路段原本打算利用蒙古政府現有的道路,並預計去年年底可以商業生産運作。但是蒙能最近才發現蒙古政府不容許公司採用她的道路,所以公司決定自己建立最後6公里的路段, 預計今年八月份完工,到時候便可開始生産焦煤。我還是覺得事情沒有那麽簡單。

Yarant口岸的處理能力是另外一個瓶頸。雖然Yarant口岸是一個永久口岸,但是她每個星期只開放五天,每天只開放八小時, 處理過關貨品的能力有限,不可以滿足蒙能中期的目標(年産量二百萬噸)。公司未來要跟蒙古政府商討延長通關的時間。

蒙能最近公佈公司有四個開採權可能受到蒙古禁採法的影響,包括胡碩圖焦煤礦,雖然蒙古政府全面收回胡碩圖焦煤礦開採權的機會很小,但是這也是投資者的投資風險。

蒙能現在非常缺錢,在二零一一年三月份,現金只有一千萬港元。沒有收入,流動資金短缺,幸好大股東魯先生(Simon Lo)願意繼續爲公司提供財務上的支援,否則公司可能遇到持續經營(going concern)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06

中國銀行業長期前景如何? From WSJ 人世間 之 大象無形

http://foreverchan.blogspot.com/2011/07/from-wsj.html

馮哲

在過去的五至七周裡,疲軟的經濟數據、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的結束以及希臘的重重債務危機,似乎都在時刻 提醒著人們,美國乃至全球經濟仍然深陷困境。對於中國股市來說,亦是陰霾密布,銀行板塊則更是利空不斷,包括地方政府融資平台2-3萬億可能違約的債務 (路透社報道),銀監會提高銀行資本風險權重的新規,以及6月的高通脹和萎靡的工業生產等。在此背景下,銀行板塊的估值也應聲回落到年初的水平。

銀 行業的問題並不僅限於此。我們觀察到部分信貸不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體現,同時監管制度的變化、地下信貸市場的興起、以及通脹曲線和加息等因素,都直接影 響了投資者的心態和銀行板塊的表現。但我們認為,中國銀行業的長期盈利可能取得百分之十幾的增長。由於決策層將進一步簡化相關規定,銀行在中間業務的收入 方面將穩步增長,這也是我們看好銀行業長期發展的最重要的考慮因素。

影子銀行體系的監管

中國對貸款額度的 管控促進了包括信托貸款、委托貸款、貸款擔保及小額貸款公司等在內的其他融資渠道的發展。我們認為,在目前銀行流動性收緊的背景之下,這些被歸類於影子銀 行體系的融資工具滿足了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及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中國新增銀行貸款佔社會融資總規模的比重已由2003年的90%下降至2010年的 53%。在我們看來,通過控制銀行貸款增長目標和M2來控制市場流動性已不再像從前那樣行之有效。然而,為了更好的衡量貨幣供應量,中國政府的注意力可能 由控制新增貸款目標向社會融資總量目標轉移,這可能導致市場信貸供應量的減少。

由於潛在的不良貸款率上升風險(主要來自中小企業)以及6 月起實施的日均存貸比考核所導致的激烈吸儲競爭,合資銀行可能對這一轉變更加敏感。假定商業銀行作為中間媒介參與的委托貸款和信托貸款均計入銀行資產負債 表。在這種情形下,中國銀行業需要3,030億元融資來維持10.1%的核心資本率(截止2010年)。而最糟糕的情況是,如果所有的影子銀行貸款均被重 組為銀行資產,銀行業將面臨5,990億元的潛在資金缺口。

我們認為影子銀行對於金融系統的風險在於缺乏監管力度(撥備覆蓋和低資本要 求),以及參與者在未經衡量對手風險的情況下過分追求非正常回報,從而避開對銀行借貸的嚴格控制向經濟系統注入過剩的流動性。如果監管部門加強對影子信貸 的管控,進而對社會融資總規模的增長進行更加有效的監測,我們相信,包括中小企業和房地產開發商在內的影子銀行體系中的借貸者將對進一步的信貸供應控制更 加敏感。

地方政府債務的緊急救助

中國財政部關於解決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問題的內部討論引起了市場的負面 反應,因為可能有20%的損失需要由銀行系統承擔。根據我們的敏感度分析結果,如果有30%的地方政府貸款(3萬億元)以20%的折價剝離,中國銀行業 2011年度的稅前利潤將平均降低13%。而合資銀行遭受的負面影響可能更大,因為他們擁有的地方政府貸款敞口佔資產組合的比重更高。

一 些市場參與者將地方貸款的政府救助計劃與1998年開始的銀行業重組進行比較,列舉出了由政策貸款引發的信貸高增長導致的資產質量問題,認為二者在這一方 面存在相似性。但是在我們看來,今天的銀行業總體資產質量明顯好於上世紀90年代末期。根據銀監會及一些公司數據,1998年,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達到 39.3%,而2010年,所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僅為1.1%,而撥備覆蓋率達到180%。

根據計算,在90年代末期,如果所有不良 貸款均在資產負債表中體現,國有銀行可能已經產生負資產。1998年,銀行業不良貸款對權益比率達到3.8倍。盡管中國政府在1998年向四大國有商業銀 行注資2,700億元,並在1999年剝離1.4萬億不良資產,這一比率在2001年仍然保持在2.5倍的較高水平。目前(2010年),銀行業不良貸款 對權益比率僅為0.28倍。因此,即使我們所認為的最壞的情況發生,即現有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債務(14.4萬億)的30%轉化為不良貸款,中國銀行業的不 良貸款對權益比率仍將保持在低於1倍的水平。

資本監管框架新規 ──由資產數量轉向資產質量

銀監會的資本 監管框架新規提出了超過市場預期的資本風險權重調整方案。大部分人認為,銀監會要求的最少一級資本充足率(8.5%)和整體資本充足率(10.5%)的標 準已經比巴塞爾III更為嚴厲。我們認為,資本短缺的影響將在很大程度上打擊市場氛圍,尤其是在2010年完成大量的增發新股的背景下。

有 新聞報道稱大銀行和合資股份制銀行表現欠佳,而人們通常認為,大銀行對於政策條款風險更具有前瞻性,而且擁有多樣化的貸款組合以及較低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 的未收回放款額,這顯然與新聞報道是一種矛盾。我們認為,很多傳統行業中的大量未收回放款額或許可以解釋這一現象。我們仍堅持看好大型銀行的原因在於,大 型銀行擁有足夠堅實的資本基礎和謹慎的風險管理手段。銀行間資本風險權重調整則更易通過主動式資產負債管理進行吸收。如果調整是隨著監管新規的出台而逐步 實施,那麼大型銀行將有足夠的時間來適應監管政策的方向,如此一來,對於銀行的實際影響可謂微乎其微。

此外,資本監管框架新規更為透明化,融合了巴塞爾III,並與中國特色的經濟體制相結合,這對於中國銀行業長期發展無疑是利好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14

整合前景:榨乾專利再轉手?

http://www.21cbh.com/HTML/2011-8-18/xNMDcyXzM1ODIxNA.html

溢價63%、總價125億美元併購摩托羅拉移動,這組數字幾乎等於「購物狂」谷歌此前100多項併購案花費之總和。此前最大一起收購是2007年31億美元收購Double Click。

但豪擲百億美元的背後有許多疑問。比如,未來會有多少人願買沒落的摩托羅拉Android手機,市場上HTC、三星產品已暢銷多時,蘋果iPhone 系列更是。

也許,谷歌本來也沒打算要什麼硬件與終端,大概吸引它的只是專利。相對於「三十而立」的蘋果和微軟,83歲的摩托羅拉有足夠專利資本。谷歌分析師電話會上,高層20多次強調摩托羅拉專利的重大價值,幾乎無人理睬摩托羅拉的硬件部分。

業界悲觀預計,谷歌可能在榨完專利精髓後,將摩托羅拉硬件部分轉手,至於品牌,它需要嗎?

翻 翻過去的收購史,不難發現,谷歌早有這種經歷。2006年,它以1.02億美元收購dMarc廣播廣告自動投放公司,稱未來3年追加約11.3億美元投 資,2009年卻關閉了;2007年, 31億美元收購Double Click,但隨後裁員25%消災;2009年之後收購的AdMob、 Aardvark,至今整合不力。

谷歌如何安然整合摩托羅拉,突圍硬件市場?硬件製造和銷售涉及設計、元件、工廠、渠道、營銷等維度,互聯網出身的谷歌幾無經驗。況且,摩托羅拉自身處於衰落中,谷歌是否有能力力挽狂瀾?

對於宣稱開放的它來說,硬件選擇當然可以多樣化。它還有HTC、三星、索愛等幾十家重點夥伴。但摩托羅拉畢竟會與它們競爭,谷歌如何避免既做裁判員、又做運動員?

谷歌未來也許真會撤出硬件市場。丹麥諮詢公司Strand CEO約翰·斯特蘭德(John Strand)指出,谷歌不會與三星、HTC、LG等競爭,未來會尋求將摩托羅拉品牌賣給中國廠商。

不過哪個中國廠家願意二次接手高價且專利已被榨乾的摩托羅拉呢?現在似乎並沒有答案。

相比之下,人們還是期待谷歌能夠創造奇蹟,將摩托羅拉移動搖身一變,成為蘋果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不過這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

科 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指出,摩托羅拉移動當前的硬件團隊缺乏蘋果的能力。如果谷歌更多採用蘋果的模式,那麼Android陣營的其他廠商將會更多地反抗谷歌。因 此,谷歌更可能的做法是繼續保持摩托羅拉移動手機業務當前的狀態,不過這很可能會引起投資者的不滿。

摩托羅拉原有1.9萬名員工的去留也是關注焦點,外媒報導稱,不願透露姓名的谷歌前高管表示,摩托羅拉移動的員工完全融入谷歌是「不可能」的。鑑於谷歌之前的做法,可能將對這些員工進行裁員處理。

還有一種可能,是谷歌借收購摩托羅拉卡位更多終端。因為摩托羅拉移動的業務涵蓋機頂盒、手機、平板電腦及其他智能終端,這項收購可能使得Android在多元終端的普及上繼續擴大優勢。

據悉,谷歌與摩托羅拉移動雙方高管達成一致,將充分利用摩托羅拉高清機頂盒的發展空間填補谷歌TV的不足,順變牽制快速發展的蘋果TV。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91

松下棄用「三洋」品牌 三洋家電在華前景迷茫

http://www.chuangyejia.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2&id=5499

隨著三洋被松下以及海爾瓜分整合,屹立半個多世紀的「三洋」品牌正逐漸弱化,漸成為歷史。松下的公關部門負責人克里斯托弗·李姆 (ChristopherLim)日前對外透露,公司將把旗下的所有消費者產品的品牌名稱統一為Panasonic(松下),這也意味著松下收購來的三洋 品牌遭棄用,具體的時間則是明年的4月份。

  三洋在中國的家電業務與松下重合度極高,而對於三洋在中國業務的整合路徑,三洋電機中國仍未揭蠱。

  「三洋」品牌在華日漸式微

  雖然松下看中的是三洋的電池和能源業務,但國內消費者最為熟悉的還是其家電品牌,譬如三洋的洗衣機、微波爐、空調和彩電等業務。不過,在競爭激烈的中 國家電市場上,三洋品牌的市場佔有率和影響力逐年減弱,成為一個弱勢品牌,唯有洗衣機由合資公司合肥三洋運作,一直保持快速增長,一枝獨秀。

  克里斯托弗·李姆稱,從明年4月起,松下將會接管三洋公司旗下的所有業務,包括充電電池業務,松下還計劃「分期分批地」將三洋在日本的零售店轉變為松下的零售店,而松下品牌統一化的工作計劃於2013年4月完成。這意味著三洋的逐漸消亡。

  此前,為瞭解決松下集團內業務重疊問題,松下已向海爾集團出售三洋電機的洗衣機和冰箱業務,包括三洋在日本及東南亞開展洗衣機及冰箱等業務的一攬子公司。至於在華業務則未涉及。由於松下在華家電業務和三洋高度重合,業界由此推測國內三洋家電品牌也將被拋棄。

  三洋電機中國大中華區政府事務及公共關係總監張婷手機昨日一直無法接通,此前其給記者的說法是,品牌統一化過程中,部分產品在部分地區的運作將會在一段時間內進行保留,未來如何整合,目前尚不明確,包括中國。

  家電行業研究專家羅清啟表示,三洋家電品牌在中國消亡已然是確定的方向,松下正在推進大規模改革,將收購的三洋轉向以能源為基礎的電子企業,其棄用 「三洋」 也說明不再需要這一品牌,松下樂於集中資源,即使是松下自己本來的品牌National,其也毫不留戀地放棄。「這不是三洋的問題,這是松下轉型的需 要。」

  家電資產難逃剝離命運

  目前市場關注度較高的三洋產品包括彩電和洗衣機等。其中三洋彩電業務主要由三洋電子(東莞)有限公司運作(下稱東莞三洋),其2010年10月8日變 更為日本三洋電機株式會社獨資經營。昨日,東莞三洋官網已經掛上了松下 「Panasonic」的標識,這或許正是松下品牌統一化之舉。據奧維諮詢副總經理金曉鋒介紹,三洋彩電主要由國美銷售,在一二級市場,市場排名大概在十 二位,略遜於松下彩電。記者撥打東莞三洋網站上公佈的十大辦事處電話,大部分為空號或者停止服務,僅有石家莊和鄭州事務所有工作人員接聽,對方表示,目前 公司並沒有接到彩電品牌變更為松下的通知,該人士表示,主要是日本總公司大股東變更為松下,三洋彩電在中國還在照常運營。

  至於另一主要業務洗衣機,合肥三洋已經在力推自主品牌「帝度」,同時也覬覦合肥當地已租借給美的使用的「榮事達」品牌。合肥三洋亦稱,近年三洋品牌頻 生變化,在國際市場難有持續投入,合肥三洋必須做好應變的準備。而三洋被瓜分也波動及合肥三洋,該公司的副董事長中川喜之、董事出云路善友和監事近藤隆行 均已辭職,三洋電機方面令派人選候補,主要原因就是三洋電機的洗衣機業務已經被海爾收購,前述三人不適合在合肥三洋留任。也由此出現,合肥三洋和海爾兩家 公司在白電領域同時使用三洋品牌的現象。

  事實上,對於三洋在華的白電業務,業內不乏猜測其可能與海爾集團再度結緣。羅清啟則表示,總體來講,三洋在中國的家電業務將難免剝離以及統一到松下品牌的命運,「優質的有競爭力的留下,重複的不必要的,自然要出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91

comScore 2012美國數字產業前景報告

http://news.imeigu.com/a/1329021424250.html

網易科技訊 2月12日消息,互聯網統計和市場調研公司comScore日前發佈了《2012美國數字前景聚焦》報告。在該報告中,comScore對2011年社交 媒體、搜索、網絡視頻、數字廣告、移動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等主要互聯網細分行業進行了總結與回顧,並對2012年美國互聯網市場的整體發展走勢做出了預測。 網易科技節選重要觀點和數據進行了翻譯,看看這些現狀和趨勢對互聯網行業的未來有什麼影響:

該報告主要內容如下:

摘要

Facebook引領社交網站重新定義線上線下溝通交流

社 交網站用戶持續增加。網絡社交在人們生活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重新定義了線上線下人們進行社交互動的方式。2011年年底,網絡用戶花費在社交網站的時 間佔總上線時間的16.6%。社交網站有望在2012年超越門戶網站成為最熱門的網站類型。Facebook作為變革的主要推動力,持續引領這一網絡用戶 行為的變革。2011年,以用戶在線時間為準,Facebook可說是最大贏家。

微軟必應在搜索領域取得進展

在 美國搜索引擎方面,儘管谷歌仍佔據優勢地位,2011年表現最搶眼的卻當數微軟必應。2011年,微軟必應首次超越雅虎成為第二大搜索引擎。這一突破性進 展部分得益於2011年初必應整合Facebook用戶數據的舉措。儘管谷歌仍佔有2/3的市場份額,必應已獲得15%的市場份額,同時也在幫助雅虎保持 其15%的市場份額。

在線收看視頻熱潮標誌視頻生態系統變革

2011年,越來越多的網絡用戶選擇在線點播視 頻。這預示著在收看視頻習慣方面,美國正面臨一場新的變革。獲取和收看視頻變得越來越方便,不受任何方式、時間、地點的限制,觀看視頻的用戶越來越多。 2011年底,平均每天有約1億美國人在線觀看視頻,與去年同期相比,日均收看人數增長了43%。2011年12月,視頻數增長到435億,增幅達 44%。

數字媒體廣告業蓬勃發展 責任明確更顯必要

2011年,品牌廣告商在數字媒體方面投入的廣告費用持續 增長,美國網絡顯示廣告總數達到4.8萬億之多。受這一趨勢的影響,數字廣告業生態系統的透明度和責任明確問題亟待改進。這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要推 動數字媒體廣告業發展到一個新的層次,數字宣傳的核准十分必要。

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催生"電子雜食者"

智能手 機與平板電腦的崛起給數字媒體消費帶了重大變革,改變著人們獲取網絡內容的方式、地點及頻率。這場數字設備互動領域的變革催生出"電子雜食者"(原文為 「digital omnivores」,指在日常生活中會通過不同的電子產品——如手機、平板電腦等——訪問網絡、獲取信息的人群)。2011年,絕大多數的手機用戶通過 手機消費媒體內容,這是手機由通訊工具向消費工具轉變歷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2011年年底,超過8%的流量是在非傳統網絡的設備中產生的,智能手機和 平板電腦正是其中的主力軍。

電子商務強勢回歸

在經濟形勢不確定的大背景之下,2011年電子商務零售業強勢發 展。較去年同期相比,全年實現兩位數的增長,大大超越實體零售業的增長幅度。總體而言,消費者心態仍然比較保守,但受價格及便捷性的雙重影響,越來越多的 消費者傾向於網絡購物。2011年,全美電子商務零售業及旅遊相關業務增長至2560億美元,較2010年上漲12%。

網頁訪問量

谷歌訪問人數最多,但Facebook用戶在線時間最長

儘 管谷歌仍是美國訪問量最高的網站,2011年12月訪問人數達1.87億人次,Facebook在用戶在線時間方面仍遙遙領先,佔到全年總在線時間的 14.6%。谷歌收購YouTube後,用戶在線時間增長,達到網絡總在線時間的10.8%,在這方面僅次於Facebook。雅虎位列第三,上線時間佔 到8.6%的份額。這種轉變標誌著用戶正從傳統的門戶網站向社交網站和娛樂性網站轉移。

各大網站用戶在線時間份額

社交網站份額緊隨門戶網站

儘 管美國網絡市場總體上已趨成熟,網絡消費者的行為模式仍在持續轉變。網絡功能已慢慢由早期的信息查詢轉向為更多地指向娛樂休閒內容。網絡用戶行為模式的一 個重要轉變即花費在門戶網站的時間越來越少,與此同時,花費在社交網站的時間越來越多。雅虎、MSN以及美國在線(AOL)等傳統門戶網站的領地被 Facebook及其他社交網站逐漸蠶食。越來越多的美國人上線時最先登錄的網站為上述社交網站。而門戶網站的主要動力郵件服務、即時通訊服務以及主頁等 用戶在線時長持續減少。以12月為例,用戶在線時長方面,門戶網站佔到16.7%的份額,社交網站以16.6%的份額緊隨其後。照此趨勢,社交網站很快就 會超越門戶網站。另一方面,涉及電視、音樂、視頻、娛樂新聞等內容的娛樂網站所佔的市場份額也持續增長,用戶在線時長佔到13%的份額。與此同時,網絡郵 件所佔的市場份額首次下滑到10%以下。

門戶網站方面,用戶在線時長份額下滑最多的服務類型當數即時通訊(下滑40%)、在線徵婚網站(下 滑26%)、天氣查詢(下滑23%)以及招聘搜索(下滑21%)。即時通訊及在線徵婚網站的用戶持續流失,用戶不斷轉向其他通訊途徑,例如:社交媒體及移 動通訊工具等。天氣查詢服務受這種轉移影響最大,越來越多的用戶轉而使用手機查詢天氣。與此同時,招聘搜索網站已不復2009年和2010年的輝煌,當時 的失業率達到9%以上。

網絡郵件服務使用率持續下降,預示傳統網絡消費內容變革的到來

網絡郵件服務使用率的下 滑最明顯是在12-17歲以及18-24歲兩個用戶人群中,下滑率分別為31%和34%。這兩個年齡段的用戶群中,越來越多的人轉而使用手機郵件服務。去 年一年,這兩個用戶群使用手機郵件服務的頻率都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特別是18-24歲年齡段的用戶群,增長率達32%。

社交網站

Facebook 仍在社交網站市場佔主導地位,在此背景之下,其他一些熱門社交網站展開激烈角逐。2011年6月,LinkedIn首次超過Myspace躍升全美第二大 社交網站。此後的下半年,LinkedIn與Twitter展開激烈角逐。12月,Twitter趕超LinkedIn,以3750萬訪問人數高居榜單亞 軍的位置,而LinkedIn憑藉3350萬訪問人次屈居第三。Myspace以超過2400萬訪問人數苦撐第四,一些社交網站新秀緊追其後。

主要社交網站用戶數

在 用戶在線時長方面,Pinterest 及Tumblr也有十分亮眼的表現。Facebook每月人均訪問時長高達7小時,Pinterest 及Tumblr是其餘兩家每月人均訪問時長達到1小時以上的網站。但值得指出的是,Twitter及Google+等其他社交網站用戶在線時長也可能引來 強勁增長,其用戶通過手機、第三方軟件等訪問網站的時間有望增長。

主要社交網站的用戶訪問時長

Pinterest 的成功使數字世界見證了社交行為新潮流的萌生。一直以來,社交網站市場的一個重要特徵為其基礎社交圖譜,當中的聯繫節點為個人用戶,但Pinterest 提供了一種新的圖譜構建方式。在此新模式中,共同的興趣成為聯繫的出發點。2012年,以共同興趣為基點建立的社交網絡必將在此領域引發熱潮。

數字營銷

顯示廣告印象數至少達10億次的大品牌廣告商在2011年的每個季度均出現增長

過去幾年,隨著廣告技術、創意和確定目標功能的重大提升,顯示廣告領域發生了迅猛的變革,為廣告商和發行商帶來更多的價值。隨著廣告營銷的改進,顯示廣告覆蓋更多的消費者,在線顯示廣告市場將呈現持續增長,其地位將僅次於搜索營銷。

Facebook在線顯示廣告印象數份額達27.9%

顯 示廣告領域的增長和創新的眾多受益者包括網絡發佈商。在美國,Facebook是2011年發佈顯示廣告最多的公司,印象數超過1.3萬億次(市場份額為 27.9%),為排在第二位的雅虎的兩倍多。雅虎顯示廣告印象數為5290億次,微軟憑藉超過2150億次的印象數緊隨其後。排在第四的是谷歌,其 1739億次印象數主要來自YouTube。Facebook上的廣告結合了搜索廣告很多的特性,如細分目標、小廣告形式和自主購買,為很多想整合搜索和 顯示廣告的廣告商提供了獨特的產品。

美國十大在線顯示廣告商

2011 年,大品牌廣告商持續加大了在數字廣告的投資力度,其標誌為:顯示廣告印象數至少達10億次的大品牌廣告商2011年每個季度均出現增長。2011年第四 季度,有145家廣告商的顯示廣告印象數超過10億次,該數字較2010年第四季度增長了38%。同期顯示廣告印象數至少達30億次的廣告商數量從26家 增加至46家。大廣告商增加數字投資表明,他們越來越喜歡通過數字廣告這種形式,向目標受眾展開有效的品牌營銷。

顯示廣告印象數達10億次的大品牌廣告商數量增長狀況

廣告測量的調查結果令人膛目,也清晰地說明提高整個行業的透明度和責任感的必要性,這也是2012年及以後的發展趨勢。

-能見度:31%的廣告印象沒有被人注意過,這大概是因為人們在廣告加載時迅速滾動頁面所導致,或者是因為他們並沒有滾動到廣告所在的頁面底部。網站的廣告可見比例並不一樣,從7%到91%不等。

-地理有效性:平均4%的廣告印象發佈於目標區域以外,但個人營銷活動的這一比例則高達15%。很多情況下,廣告投放於廣告產品未出售的市場,這意味著廣告投資的浪費,廣告有效性未如理想。

-品牌安全:在所調查的營銷活動中,有72%至少有部分廣告投放在被廣告商認為"品牌不安全"的內容旁邊,即那些內容會引起異議。這類不安全的廣告投放存在損害品牌的風險,會給數字營銷生態系統的所有成員造成麻煩。

- 目標受眾:儘管所調查的營銷活動中大部分都針對內容,但也有很多是採用目標定位的。在所有採用目標定位的廣告中,73%的印象數針對行為特徵,而不僅僅是 基於年齡、性別和家庭收入。這表明顯示廣告越來越多地利用行為定向,這一趨勢在2012年很可能會持續。另外,所調查的目標定位廣告的投放有效比例從 14%到96%不等,這表明基於cookie的目標定位還存在著不足,仍仍需要提高有效性。

通過解決這些問題以及其它與數字廣告投放和準確 度相關的問題,該行業將能夠給在線廣告帶來更多的價值,提升廣告供需之間的平衡。隨著我們增強對廣告投放的理解,以及對新的廣告準確投放工具的利用,行業 中的所有成員對這一營銷渠道將有更多的信心,促使數字廣告全面實現它的潛力。

移動領域

"我們正進入一個新的數字時代,在這個時代,人們通過包括PC、電視、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在內的各種設備來獲取信息和與品牌連接。我們將這稱作'電子雜食者'的興起。"

移動設備2011年在零售業將扮演關鍵角色

2011智能手機發展時間節點

2011 年,手機被證明是實現通訊、獲得信息和娛樂的完整渠道。針對智能手機和功能手機用戶手機使用習慣的調查發現,去年12月,在所有的美國手機用戶中,有 75%在手機上發短信,有60%用他們的手機拍照,有25%通過手機拍攝視頻。隨著應用數量的不斷增加和智能手機的日益普及,2011年有47.6%的美 國手機訪問手機應用,略高於訪問手機瀏覽器47.5%的比例。有41%的手機用戶在手機上使用郵件服務,有35.3%的手機用戶在手機上訪問社交網絡網 站。

主要智能手機平台份額

針 對移動用戶增長最迅猛的活動的調查顯示,消費者越來越傾向於使用移動設備進行網購或獲取相關信息,很多人也認為2012年這一趨勢對生產商和零售商而言最 為重要。移動設備在零售業的摧毀性力量,為各家品牌提供新的機遇,去通過最貼身、最為普及的數字渠道接觸消費者。與此同時,它為零售商提供了不少的挑戰, 因為很多消費者在實體店時,會利用智能手機對商品進行比價。2011年12月,有2850萬移動用戶在其移動設備上訪問在線零售店的內容,較前一年增長了 87%,而且目前這還沒有出現會在2012年放緩的跡象。電子商務相關內容的移動用戶訪問量去年也呈現顯著增長,其中包括電子支付(上漲80%)、拍賣網 站(上漲70%)以及購物指導網站(上漲67%)。

移動設備上的主要分類信息增長

保 健信息持續受到移動用戶的歡迎,它成為2011年增長最快的內容類別。隨著保健信心不斷擴大其讀者群,它去年的移動讀者用戶達1850萬,同比飆升了 134%。鑑於將有更多的移動保健初創公司進入保健信息領域,更多的傳統保健信息提供商將不斷提升其移動內容類別,2012年這一領域將會得到進一步的發 展。

電子雜食者預示信息消費新時代的到來

我們討論2011年的移動環境和未來時,必須考慮到正迅猛發展的平板 電腦市場,否則討論將不夠完整。2011年,消費者擁有上百種平板電腦選擇,最受歡迎的包括iPad 2、Kindle Fire、NOOK Tablet和三星Galaxy S。智能手機花了7年的時間用戶量才達到將近4000萬,而平板電腦達到這一成績少花了兩年,由此可見其流行程度,這也反映出消費者對連接的渴求。

智 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興起,給數字媒體消費帶了重大變革,改變了人們獲取內容的方式、地點和頻率。數字設備互動性的演變也催生了"電子素食者時代"的誕生 --消費者在其日常數字生活中通過觸摸各種設備的屏幕來獲得內容。2011年12月, 8.2%的數字流量(網頁瀏覽)是在非傳統網絡的設備中產生的,其中手機佔比為5.2%,平板電腦則佔2.5%,而其它連接設備的流量佔比則不到1%。智 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通常而言提升了傳統網絡活動的覆蓋範圍和參與程度,而地圖服務和電子郵件方面,這些設備已經開始蠶食這類活動在傳統網絡的使用。

2012年,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將持續普及,優化內容將會增多,因而這些設備將進一步對數字生態系統產生變革性影響。廣告商和發行商如要採用多平台戰略來接觸如今的數字雜食者,他們就必須充分認識到傳統網絡、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及其它連接設備之間的互補作用。

連接設備流量份額

(本文來源:網易科技報導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95

齊海濤:單靠低成本的軟件外包企業前景不容樂觀

http://xueqiu.com/1287305957/21541972

雪球此今日(3月6號)邀請到中國外包網CEO齊海濤,與大家交流中國軟件外包行業投資機會話題,以下為訪談內容整理,欲與齊先生直接交流,請直接@齊海濤 

 

1、談美股上市軟件外包公司:

$軟通動力(ISS)$  $文思信息(VIT)$   $海輝軟件(HSFT)$

 

提問:$文思信息(VIT)$Q4營收$8720萬,淨利潤大減至$490萬美元。$海輝軟件(HSFT)$Q4營收6490萬美元,淨利潤大漲至$680萬美元 。為何不同企業之間差距會這麼大?

齊:1、企業內部的經營基礎不同;2、經營策略和發展策略不同;3、訂單的質量不同。兩家企業相對而言,文思經營更積極,擴大規模是策略主線;海輝相對更均衡,更強調規模與收益並重。btw,這二個企業都是我非常看好的外包企業。

 

雪球網友提問:那您怎麼看$軟通動力(ISS)$,有些人認為其發展有點激進

齊:呵呵,是有這種說法。做企業本身就是一個平衡的藝術。當年聯想收購IBM有更多的人說激進呢,關鍵在於把控的能力。

 

提問:請問從您的角度看,軟通動力相對於其他競爭對手其最大的優勢是什麼? 謝謝

齊: 客觀來說,在目前階段中國外包企業,哪怕是TOPs的外包企業,也還沒有真正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和比較競爭優勢領域。軟通是我非常敬佩的一個外包企業, 在過去的五年裡面實現了高速的發展。最核心的一點,我個人的體會是劉總對機會的把握和企業高速發展情況下對企業架構和流程的把握。

 

提問:您怎麼看東南融通事件對中國外包行業的影響?是否只是個案?

齊:東南融通事件絕不是個案。中外會計準則的差異以及中國企業對於誠信、經營守則的理解都有問題。這個事件導致了中國企業(包括外包企業)在海外上市時間窗的關閉(博彥已經回歸國內上市了)、海外上市企業股價大跌,中國企業集體誠信喪失等等。

其影響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短期對於海外上市外包企業以及離岸外包企業獲得國際訂單造成了衝擊,特別是品牌的損失很大;中短期看,中國企業需要這樣的教訓來熟悉海外市場的遊戲規則,從而加強內控和品牌建設,因此對於企業發展是好事;3、這個事件也不需要過分強調和強化,2008年印度出現的薩蒂揚造假事件,與東南融通非常類此,當時也對印度外包產業造成了很大衝擊,現在看也沒事了。外包服務關鍵在於自身的服務能力、價格和給客戶帶來的價值。

 

2、談A股上市軟件外包公司:

$東軟集團(SH600718)$ $浙大網新(SH600797)$  

$中國軟件國際(00354)$ $博彥科技(SZ002649)$

 

提問:請問您怎麼看中軟國際和華為最近達成的協議?會如何會改變中國外包行業的格局?

齊:中軟與華為的合資,個人認為是一個趨勢的標誌性事件。其最大的標誌性意義在於中國服務外包產業的格局發生了一個根本性的變化,即行業外的大鱷們開始進場。就是說從以往的外包企業自說自話,自己圈子內的競爭,現在新的player可以進入服務領域了。

從全球的視角下,華為與中軟的合資,與戴爾收購畢博、HP收購EDS、施樂收購ACS一脈相承,是軟硬結合,產品服務化這個大趨勢的體現。

就其影響來看:1、會有越來越多的類華為企業進入外包服務領域,產業競爭格局出現變化;2、軟硬結合的解決方案式的外包服務日趨流行,並會給市場帶來更多的競爭;3、依照華為的風格,合資公司應該只是試水,未來一定會有連續性的動作來加強其外包服務能力。

就這一事件,鼎韜有專門的一篇研究,可以參考:http://www.chnsourcing.com.cn/research-insights/article/24699.html

 

雪球網友提問:華為是很多軟件外包企業的大客戶,您估計和中軟合資以後,華為是否會減少對其他外包公司的分包量?

齊: 這個是必須的,我也瞭解華為內部的訂單會由合資公司華為的人員去打,這樣勝算要大很多。

 

提問:王星先生之前有文章分析博彥科技因為股權分散而導致其發展較為保守,不知道您對這家公司有沒有研究?

齊: 不敢說有多麼深入的研究,博彥是老牌的TOP級外包企業,這些年發展相對穩健,可能從速度上不如其他幾家,不過我更願意理解為這是一種不同的商業策略,畢 竟做企業是一場馬拉松,從企業當家人的角度,持續發展的百年老店其實更是追求的目標。不過從旁觀者的角度,我倒是建議博彥可以關注一下企業在某些細分領域 打造出競爭優勢和競爭力,畢竟發展到一定規模後,企業需要有自己獨特的niche market作為大本營。

 

3、談軟件外包市場

 

提問:請問您覺得純對日的外包領域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什麼?目前來看純做日本企業的離岸外包開發如果要轉型,哪些方面值得嘗試?

齊:對日是中國的傳統優勢領域,因此競爭激烈、層層轉包、利潤率和單價不斷降低;同時日本市場成長緩慢,屬於成熟型市場,在這個市場發展的壓力會越來越大。從企業發展的角度,單純一個市場的風險確實比較大,可以考慮國內市場、歐美市場或者企業自身的軟件產品化,這些都是可以的路徑。具體如何要看企業的自身稟賦能力了。

 

提問:您覺得中國軟件外包未來最大的增長點來自哪裡?國內還是國外?哪個下遊行業會貢獻最多?

齊:內需市場,沒有國內市場,中國外包產業就沒有和世界比肩的機會。金融、電信、政府、醫藥和製造業是最值得關注的領域。

 

雪 球網友提問:想請教一下對國內外包內需前景的看法。現在的外包我們還主要關注離岸外包,發包方都是歐美或者是日韓,國內發包的情況現在怎麼樣,能發展起來 麼?個人覺得國內政府、企業的ITO、BPO空間都很大的啊,但是好像發展很慢。另外有沒有可能我們也發展成日本那樣,國內的頂級外包企業接高端外包,再 將下層的編碼、測試再分包到一般的企業或者比我們成本更低的地方?

齊:總體來說,國內市場還沒有完全真正啟動,這個其實也是巨大的機會,因 為一定會爆發的,鼎韜預測就應在在十二五期間。另外,國內外包的產業鏈缺失也是一個因素,咱們同樣缺乏像TPI、Gatener這個的諮詢機構,因此未來 也一定會有這樣的機構伴隨著國內市場的發展成長起來。

 

 

4、談軟件外包行業發展

 

提問:請問外包行業和經濟週期是什麼的關係?有人說是反週期,也有很說是稍微延後整體經濟週期。

齊:外包應該是半反週期的一個產業。在 經濟衰退初期,外包同步也會衰退。但會領先經濟週期就步入復甦通道,在經濟景氣期外包同樣會非常景氣。究其原因在於外包的兩個關鍵屬性:在經濟衰退期,外 包的降低成本屬性造成企業會採取外包降低成本,以往不採取外包的企業也會考慮利用外包;而在經濟的景氣期,外包提高企業運營效率的特徵則顯現出來,成為企 業快速進入市場,支持企業高速發展的有利手段。

 

雪球網友提問:很多投資者認為軟件外包行業無法形成有效的護城河。東軟集團劉積仁最近也認為純粹的外包行業再走下去是死路一條,您怎麼看?

齊:這個觀點有其合理的一個方面,不過也不盡然。嚴格來說,單純依靠低成本的軟件外包無法形成有效的護城河,發展前景不樂觀。相 對於軟件企業來說,軟件外包企業屬於服務型企業,服務型企業的護城河在於其服務形成的核心能力,這種能力可以是通過服務積累的技術實現能力;可以是模塊化 生產(服務)能力;可以是服務形成的解決方案能力;可以是快速部署快速實施的能力;可以是對行業的理解能力。任何一個能力都可以成為軟件外包企業的護城 河。進一步說,軟件外包本質上是一種服務,其核心能力的表現和養成與產品型企業截然不同,但其作為一種服務是市場的比如需求,不會有死路一條的情況。

 

提問:也就是說,必須有高端的技術/業務/管理人才才有可能成功突圍,對嗎?低成本的外包型企業是不是只有持續做大規模學富士康這一條路了?

齊:其實富士康模式並不算不好,未來一定有一批以規模低成本制勝,同樣也發展企業的外包企業,畢竟現實的市場需要這樣的服務企業。

 

提問:您覺得軟件外包產業更像製造業還是更像服務業,哪些外包企業能在產業升級中存活下來?

齊:現在的軟件外包產業更像製造業,很多外包企業都以富士康的管理為模板呢。因此只有真正成為服務業的外包企業才有望在未來的產業發展中生存發展。鼎韜對此也有一篇分析文章,可以供參考。http://www.chnsourcing.com.cn/outsourcing-news/article/11150.html

 

提問:多謝齊總,您覺得服務業的外包和製造業的外包最根本的區別是什麼?國內哪家企業最有希望完成這個轉型

齊:其實本質上沒有區別,只是交付物是有形的產品還是無形的服務而已。製造外包也在轉型想微笑曲線上端升級,服務外包也是如此。至於國內誰能完成轉型,現在說為時尚早,而且路徑也絕不唯一,最終一定有一批企業而不是一個企業。

 

 

提問:請問您覺得中國外包行業的人力成本還能維持多長時間?向二線城市轉移能在多大程度上延緩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壓力?

齊:中國人工成本的提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十二五應該是最需要抓住和把握的五年。與製造業不同,外包行業所面對的白領勞動力,在中國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產業轉移會延緩成本的壓力,但不是決定性要素。產業從成本領先型向價值驅動型的轉移才是中國外包行業的大勢所趨。

 

提問:能否解釋下外包企業「人員利用效率」在實際交付中是什麼概念?會有哪些因素影響人員利用效率?

齊: 在實際交付中,單個項目實際投入的人工數量是外包企業人員利用效率的最直接表現。人員利用效率的影響因素,可以從兩個方面評估:狹義上是項目收費工時與實 際投入工時的比例;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人數、時間、人員的水平等;廣義上,企業整體年度收費工時比率、知識的沉澱率、項目人員的交叉使用率等。影響要素還有 市場、溝通、管理、單人效率與平均效率等。

 

提問:軟件外包公司的競爭力主要集中體現在哪些財務指標上,一般從財報中如何找出有優勢的外包公司?

齊:人均銷售額,人均利潤率,應收款賬期和周轉率,客戶集中度等等

 

提問:上海增值稅改革對我國服務外包產業會有啥影響?

齊:總體來說是利好,不過要全國都實行之後了。可以參考鼎韜的研究:http://www.chnsourcing.com.cn/outsourcing-news/article/21535.html

 

5、談中印外包行業對比

 

提問:中國外包公司和印度巨頭如$Infosys(INFY)$等相比,差距到底在哪?

齊: 現狀而言,中印外包企業的差距表現為規模、能力、經驗、品牌等等,大而化之的一句話就是暫時不在一個量級上。從本質上來說,我認為根本在於對服務的理解和 感覺。外包本質上是一個服務的形態。中國企業最缺乏的其實是不知道什麼是服務,服務應該怎麼作為一種產品來經營。這與我們的傳統和經濟發展的歷程也是息息 相關的。我們現在需要的就是如何用全球通行的「語言」和流程來提供客戶想要的東西。

 

雪球網友提問:中國的軟件外跑企業現在規模相比TCS、infosys都顯得非常的小,而且在外包產業鏈中也處在比較下層,請問中國的軟件外包企業有可能成長到像TCS、infosys那樣的規模嗎?阻礙中國外包公司成長的最大障礙是什麼?

齊:我有充分的信心,中國頂級外包企業一定可以成長甚至超過TCS、infosys。其實我們現在還小的關鍵因素是時間,畢竟我們的企業才發展10年左右,相對於印度企業有20多年的發展了,這個不是拔苗助長的事情。中國外包企業成長的最核心障礙是高端人才和市場。我的解決方案是:海外用併購解決高端人才,順便獲得海外市場資源;國內利用國家政策支持,特別是啟動內需市場的政策支持獲得穩定的內需市場,同時訓練人才。

 

提問:對於印度的塔塔、infosys、高知特等公司進入中國,您認為他們是否會對中國的外包企業形成衝擊?對整個行業又有什麼影響?

齊:

印度外包企業進入中國,從商業策略上基本基於兩點考慮:1、進入中國市場,獲得中國以及東亞地區(日韓)的訂單和服務能力;2、均衡中國的低成本人力資源,在全球競爭中可以將中印合二為一,規避歐美客戶在中印之間的平衡佈局。

從 目前來看,印度外包企業在中國的發展一般,似乎只有infosys的實質動作比較大,這裡面有水土不服的情況。因此我倒不認為會對中國外包產業造成太大的 衝擊:至少從市場情況看,印度企業在中國和東亞地區的接受程度並不高。對於中國外包產業來說,可以的一個借鑑就是:到印度去!這其實是國際策略的一個重要 跳板,但並沒有引起中國企業的足夠重視。

 

(雪球xueqiu.com獨家稿件 轉載請註明出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80

馮侖:商業地產發展前景優於住宅地產--解讀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36z1.html

1.住宅大漲無望

2.商業不動產有發展

3.國內的REITs沒戲

【財新網】(記者 張環宇)萬通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馮侖6月29日在長江商學院舉辦的投資論壇上提出,未來商業地產發展會優於住宅地產,保險資金的入市,將令市場結構出現改變。

  馮侖表示,目前,相比商業地產,住宅地產的投資預期正在出現變化。「以前,大家投資住宅是希望保值增值,但現在預期變化了,很多人已不抱住宅價格快速 回升到以前水平的期望;不僅僅是限購這些政策,未來還可能出現更多的稅收風險,包括財產稅、遺產稅及交易環節稅等等。這使大家開始越來越謹慎。」

  他認為從整體趨勢上講,住宅越來越趨於穩定,市場供需接近於飽和,同時,投資「熱錢」越來越多地轉到非住宅方面。商業不動產正經歷一個快速成長時期,未來5-10年,商用不動產將取代住宅成為下一輪房地產投資的明星。

  「商用不動產的發展,最終會對不動產金融提出更多的要求。所以未來也是不動產金融創新和成長的很好的時期。」在他看來,政策層面對保險資金的鬆綁,意味著商業地產存在更多投資機會

  「(保險)資金進入後,可以更多帶動養老、度假、醫療相關的商業物業,這是市場發生的一個很大變化,也會分散掉一部分住宅的資金。」他稱。

  他認為,對於中國這類新興市場,與成熟市場相比,最大的不確定性在於制度和政策。「實現價值,創造價值都是和制度在打交道,但這個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從地產商角度,現在做住宅地產可能更要具有平常心。」馮侖稱,中國房地產商應努力謀求轉型,不能僅僅侷限於開發商的角色,更是要將地產和金融手段結合起來。同時,分散化投資也是選擇之一。不過,相比新興市場,馮侖更看好發達市場,因其市場成熟且較為規範。

  馮侖同時指出,房地產信託投資基金(REITs)在中國的發展仍面臨資產質量較低、重複徵稅和投資人缺乏等因素的制約。

  「目前國內適合做REITs的資產並不多。」馮侖稱,和美國有很多5年期以上租約的地產項目相比,中國很多地產項目租約都過短,較多為1年,3年期左右的項目都很少。而且,租金回報也很難達到標準

  除此之外,國內的稅收環境仍有待優化,重複徵稅的現狀可能讓很多投資者望而卻步。「首先,收入就很難確定。如果重複徵稅,這樣做就更不合算了。」馮侖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