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yicai.com/news/2010/11/588725.html
众所周知,中华牙膏并非联合利华的“亲生儿子”。联合利华虽然拥有中华牙膏的经营权,但却没有商标的拥有权。中华牙膏是*ST白猫旗下最值钱的资 产。目前,联合利华精心打造中华牙膏16年,近几年单是广告费每年就投入约亿元。一旦*ST白猫重组,日化资产就可能剥离出去,而中华牙膏就有可能易主。 在业内人士看来最为惊险的是,联合利华这次遭遇了强劲对手,即香港富豪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
一业内人士透露,“和记黄埔购买中华牙膏的意愿估计还是比较强烈的,他们的目标是做大日化。目前已经拥有屈臣氏等强大的销售渠道,旗下的上海和黄白 猫股份有限公司还收购了白猫品牌并扭亏为盈,如果能成功收购中华牙膏,无疑可以大大提升它们在日化的地位。而联合利华与和记黄埔各有优势,一旦争夺起来, 双方也许难免一场血拼。”
果真如此吗?当事人联合利华与和记黄埔均对时代周报记者否认“打架”。联合利华副总裁曾锡文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一副淡定的样子,并不担心和记 黄埔会争夺中华牙膏,理由则是和记黄埔逼联合利华退出市场没有好处,李嘉诚不会做损人不利己的事。随后,和记黄埔旗下的上海和黄白猫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和 黄白猫)市场总监虞中勤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也表示,无意争取中华牙膏。
也许,这段沸沸扬扬的“绯闻”只是大家的一场臆想,也该告一段落了。
“中华”出嫁16年
如果没有联合利华,中华牙膏也许难以保持今日的辉煌。“中华牙膏”于1954年投产,是中国牙膏工业的创始品牌、曾经一直稳居中国牙膏市场第一位。 与永久自行车、上海手表同列三大上海老品牌。但如今,其他两个老品牌已经大不如从前,唯有中华牙膏坚持至今。目前仍能与佳洁士、高露洁一起位居牙膏行业前 三位。这背后离不开联合利华的支持。
中华牙膏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联合利华 “雪藏”了不少民族品牌,例如美加净等,但却自2001年起开始投巨资建设中华牙膏品牌,把“中华”打造成唯一的牙膏品牌,让原有的牙膏品牌“洁诺”退 出,将“皓清”转为“中华”的子品牌。每年在广告、营销等方面的投入为一个多亿,每年创收十几亿元。
虽然如此,但中华牙膏并非联合利华所拥有。历史追溯回1994年1月,上海联合利华牙膏有限公司成立。联合利华以1800万美元资金入股,取得了合 资公司的控股权;上海牙膏厂以土地厂房和设备作价1200万美元入股,占有40%的股份。之后双方在品牌上达成了许可经营合同,联合利华取得了“中华牙 膏”品牌的经营权,条件是需向上海牙膏厂缴纳一定的品牌使用费。
此外,联合利华每年还得支付不断水涨船高的“中华商标”使用费。年报披露,1999年,双方的一个“修改协议”把接下来5年的商标使用费规定为 1500万元,从2001年4月起又调整为1348万元。此后几年,联合利华按产品净销售值2.5%的比例支付使用费。2009年是2829万 元,2008年为2607万元。
正因如此,中华牙膏每次面临易主的动荡时,联合利华也不得不跟着饱受煎熬。虽然联合利华手握一份永久租赁“中华”商标的协议,只要中华牙膏每年的销 量不低于1994年的数据,不管“中华”商标是谁的,联合利华都有权继续使用,不担心商标被收回。但是中华牙膏毕竟并非联合利华所拥有。有业内人士认为, 中华牙膏易主,也不排除新东家通过加收租赁费等手段逼宫联合利华的可能。而且市场上流传着另外一个版本,联合利华需要保持年复合增长率10%以上才能继续 租赁中华牙膏。
10月23日,已经暂停上市近半年的*ST白猫公告称,公司于2010年10月22日收到公司实际控制人傅建中致公司的公函,该公函提示公司实际控 制人傅建中正在筹备公司与浙报传媒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事宜,并已达成初步意向,相关方案确定后,将尽快提交公司董事会、股东大会审议。
这一公告虽然简短,却让人不得不为联合利华捏把汗。浙报传媒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海浩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对于是否接手*ST白猫原日化业务,现在还不能说,毕竟还有很多审批环节,入主*ST白猫八字没有一撇。”
但业内普遍认为,浙报传媒若能入主*ST白猫,接手原有日化业务的可能性不大。而*ST白猫其中最为核心的是中华牙膏的品牌,品牌估值1.3亿元。傅建中曾表示,若重组成功,会将牙膏品牌转让给*ST白猫另一大股东上海白猫集团。
有业内人士透露:“白猫若重组再启,旗下最值钱的资产‘中华’牙膏品牌就会再度掀起争夺战。联合利华虽然很有实力,但是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也绝不逊色。”
对此,日化专家李贵君表示:“不排除两者争夺的可能,虽然失去租赁权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品牌的所有权的确有可能转移到和记黄埔。”
李嘉诚盯上中华牙膏?
和记黄埔盯上中华牙膏的传言并非空穴来风。在日化行业,和记黄埔是个“老手”。李贵君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早在1988年,和记黄埔即与宝洁公司合资 成立在华公司,占股约30%,数年之后宝洁在华已完成爆发式增长,和记黄埔逐步退出,高额套现了18亿美元,而最初投资不过几千万。
2006年,和记黄埔再次“插手”日化,与白猫集团以80%和20%的比例合资成立了上海和黄白猫有限公司。开始两年,和黄白猫的业务均为亏损。 2008年4月,和记黄埔和白猫集团决定向和黄白猫增资10亿元。和记黄埔出资8亿元人民币,白猫集团将“白猫”品牌作价2亿元,转入和黄白猫。打造“白 猫”、“佳美”等品牌的各类清洁制品及相关洗化用品,以将“白猫”打造成与汰渍等洋品牌相抗衡的中高档产品,重塑白猫品牌。
在各方努力下,2009年和黄白猫首次扭亏为盈,目前营业额保守估计已经超过10个亿。 而白猫集团将白猫品牌出售给和黄白猫,这本身已经为和黄白猫进一步收购白猫集团持有的白猫股份的股权留下空间。
随着和黄白猫逐步走上正轨,和记黄埔曾一度扬言要走大日化之路。董事总经理、董事长杜志强曾向媒体表示,不排除与白猫股份大股东新洲集团合作,寻求做大和黄日化。目前,和记黄埔旗下还有屈臣氏等强大的销售渠道。
因此,业内一度传言,和记黄埔也可能出手收购中华牙膏,以逐渐搭建起一个日化“帝国”。如果和记黄埔能够成功收购中华牙膏,实力将会跃升一级,变成国内日化的重量级企业。
“如果和记黄埔真要出手,对联合利华而言绝对是个不好应付的劲敌。”日化专家李贵君表示,和记黄埔之前把白猫收于旗下,已经跟上海市政府达成共识, 而且,和记黄埔为香港富豪李嘉诚旗下的公司,凭借李嘉诚与中国高层密切的政府关系,和记黄埔实力不容小觑。但联合利华也很有实力,虽是外资,但对上海市政 府的税收也有较大的贡献,跟上海市政府的关系不错。因此势均力敌。
但和记黄埔也有不少弱势。李贵君分析,目前,和记黄埔在日化行业并没有太多实操经验。虽然把白猫收购过来,但是现在经营并不算成功。毕竟投资与经营 有很大差别,和记黄埔投资很成功,但直接管理的难度对它而言很大。因此,和记黄埔在日化方面不太具备优势,未必会在日化领域长期发展。
此外,虽然白猫扭亏为盈,但是并不代表和记黄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李贵君分析,目前,白猫的产品铺设力度不够、消费者的认知度还不够,白猫不具 备持续盈利的能力。此外,白猫扭亏为盈,跟去年到今年的宏观经济的恢复有关。当然,也不排斥和记黄埔在收购白猫之后在会计上进行操作,使得表面盈利。
双方否认争夺战
业内对和记黄埔收购中华牙膏的猜疑,并没有影响联合利华副总裁曾锡文的信心。他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根本不担心和记黄埔会收购中华牙膏。 他认为,首先,他们和中华品牌签的是长期租赁合同,不会因为公司重组而产生影响,中国政府对企业还是有信用的。其次,中华牙膏的品牌效应已在,联合利华在 日化行业的经营实力不是浪得虚名,是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和考验的,联合利华在中国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在全球也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而和记黄埔本来不是 做日化出身的,不是说想做就能做得很好的。
对于和记黄埔将要打造大日化,曾锡文表示否认:“李嘉诚事实上目前只是在做小日化,而非大日化。打造大日化只是市场传言。本来和黄白猫收购白猫品牌,就是要专门做洗衣粉的,但现在经营还不算太成功。”
对于和记黄埔可能借机逼联合利华退出市场,曾锡文并不担心,他认为:“逼我们退出市场没有任何好处,我们每年可以交那么多使用费,商人一般不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李嘉诚这么有经营思想的人,他不会做这样的事情的。”
对于是否会收购中华牙膏,曾锡文没有给予正面的回答,他表示,不回答假设性的问题。何况联合利华根本不须担心,因为签的是永久租赁合同。那些市场传言包括年复合率要达到10%才能续约之类,都是假的。
时代周报记者随后专访和黄白猫市场总监虞中勤,他表示:和记黄埔并没有打算收购中华牙膏,他们就算要走大日化之路也未必会涉及牙膏行业。此外,目前 市场上卖来卖去的品牌太多了,我们要收购对我们而言有价值的品牌。何况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了白猫这个品牌。现在经营还不算太成功,我们为什么还要去经营其他 品牌呢?
http://www.cbnweek.com/Details.aspx?idid=1&nid=5369
對聯合利華來說,要加強個人護理產品的市場地位,對抗強大的寶潔,沒有比高露潔更好的收購對象了。 | |||
全球第二大日用品公司聯合利華要把全球最大的牙膏公司收入囊中嗎?起碼Nicolas Sochovsky是這麼說的,他說聯合利華已經準備用550億美元將高露潔棕欖公司(下稱高露潔)一舉拿下。
|
聯合利華初創
聯合利華創建於1929年,由英國的利華兄弟公司(Lever Brothers)和荷蘭的Margarine Unie公司合併組建而成。前者是首開品牌肥皂先河的前鋒,創始人是威廉·赫斯基思·利華(William Hesketh Lever,後被授予利華休姆(Leverhulme)子爵稱號);後者是荷蘭的人造黃油製造商,在業界內處於領先地位。它原本也是一家合併公司,由Van den Bergh & Jurgens公司、哈爾托赫公司(Hartog,在奧斯(Oss)經營肉製品的公司)和中歐的Schicht公司共同組建而成。總部設於荷蘭鹿特丹和英國倫敦,分別負責食品及洗劑用品事業的經營。總部設於荷蘭鹿特丹和英國倫敦,分別負責食品及洗劑用品事業的經營。
全球化傳統
聯合利華之所以能夠發展成全球日化巨頭,有其必然性。組成聯合利華的兩家子公司,很早就開始在歐洲各國開設分公司。一戰時期,利華休姆子爵就對西非的貿易及種植業進行大規模的多元投資,確保原材料的供應。這就是聯合非洲公司(UAC,United AfricanCompany)的起源。UAC創立於20世紀20年代後期,同樣也是從一家合併機構發展起來,在非洲經營著龐大的貿易和製造業務。利華休姆的私人投資行為最終將利華兄弟公司帶入了冰淇淋和香腸製造業,並開辦水產商店,購置捕魚船,生產罐裝的大麻哈魚。
分公司的「獨立」
自聯合利華成立,各公司之間就相對獨立,整個公司更像一個鬆散的聯盟,這一體制在其發展過程中,曾經發揮過有利作用。二戰時期由於地域上的分割,聯合利華在德國和日本的業務與倫敦和鹿特丹切斷了。這使聯合利華的結構變得更加本土獨立化,更加注重當地市場的需求。戰後,聯合利華在東歐的盈利因蘇聯的國有化而受到損失,在中國的市場也受到類似的影響。然而在40年代,聯合利華延續了對食品市場的擴張,獲取了一些不同類型產品生產的新業務,並且投入資源進行新材料、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
實現全球化
從40年代末到60年代,聯合利華都處於誇張之中。公司不斷對新的日用消費品市場的開發(包括非洲和亞洲),使貿易不斷擴大。聯合利華下屬的United Africa公司發展迅速,它在新獨立的非洲國家開闢了市場,幫助當地建立製造工業。同時,歐洲戰後市場,由於歐洲共同體的成立而刺激了它的繁榮,消費者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而活躍的60年代帶來了樂觀與新思潮。聯合利華通過一系列的創建和收購,使企業呈現多樣化。聯合利華設立廣告代理,市場調研公司和產品包裝公司。60年代中期,企業的改組為增加品牌的國際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對於歐洲最大的品牌的管理及利潤責任從單個獨立的企業轉入按產品種類區分的團隊。
帝國形成
在渡過了70年代全球性金融危機之後,80年代企業提出戰略大改革,決定將業務的重心重新拉回到具有廣大市場和遠大發展前景的一些核心品牌上。聯合利華理性地收購了大量公司、品牌,最多時旗下有2000多品牌;同時也理性地捨棄了大量的產業,如動物食品,包裝業,運輸業和漁業。到1989年,核心產業得以明顯增長。80年代中期,聯合利華僅在歐洲就有17個自治的國家分支機構。多以在這個時期,聯合利華奉行的是多國戰略,每個國家的分支機構都有足夠的自治權利。
輸給世紀冤家:寶潔
然而,自90年代一直到如今,聯合利華雖然依然在不斷發展壯大,依然是全球範圍內數一數二的日化、食品巨頭。但自身的發展速度卻不斷放緩,被其老冤家寶潔趕超,並且差距越拉越大。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很重要的一點是在與寶潔爭奪中國市場的過程中,聯合利華出現了諸多失誤。
中國情緣
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聯合利華的前身利華兄弟公司在上海投資開設的中國肥皂有限公司生產的「力士」香皂、「傘」牌肥皂等產品因品質優良成為中國市場的暢銷貨。
重返中國
1986年聯合利華重返上海,第一家合資企業上海利華有限公司繼續生產「力士」香皂。限於當時的生活水平,使用「力士」香皂被年輕人視作「開放」、「時尚」的象徵。
碰壁北冰洋
聯合利華併購或租賃經營的中國本土品牌已達到六個:美加淨牙膏、中華牙膏、京華茶葉、蔓登琳冰淇淋、老蔡醬油、芳草洗衣粉。而聯合利華併購、合資眾多本土品牌並始亂終棄,一度被稱為中國「民族品牌殺手」。1992年,當鄧小平南巡講話確定了改革開放的延續之後,聯合利華嗅到了良好的商機。決定將Wall's(冰激凌品牌名,進入中國市場後中文名為和路雪)引入中國,但在想與北冰洋食品公司合作時卻碰了壁。北冰洋開出了這樣的條件:合資可以,但是品牌不能叫Wall's,得叫北冰洋,因為當時北冰洋正處於全盛時期,幾乎拿下了整個北京城的市場份額。談判最終破裂,聯合利華第一次嘗到了失敗的滋味。
牽手中華牙膏
「中華牙膏」於1954年投產,是中國牙膏工業的創始品牌、曾經一直穩居中國牙膏市場第一位。與永久自行車、上海手錶同列三大上海老品牌。1994年,上海聯合利華牙膏有限公司成立,「中華」和「美加淨」兩個原屬於上海牙膏廠的牙膏品牌被聯合利華租用,上海牙膏廠的資產在此之後被注入白貓股份。這兩個品牌的租賃費用是其年銷售額的1.8%,雙方約定,在商標的續租期內,期末銷售量必須大於期初的銷量,否則中方有權收回商標使用權。
收購「芳草」牌洗衣粉
1995年合肥利華洗滌劑有限公司成立。它由聯合利華與合肥日化總廠共同投資組建,重新推出「芳草」牌洗衣粉。它是聯合利華在中國的第三個洗滌劑合資公司。收購之後,聯合利華一是把芳草洗衣粉的價格上漲,以高檔洗衣粉形象面世,二是推出自己的低價品牌陽光,以一包零售價1.8元的超低價格開始轟炸!如今芳草也沒了蹤跡。
收購京華茶葉為立頓掃清障礙
1999年5月,聯合利華收購京華茶葉,該項目包括收購北京茶葉加工廠的資產及其著名的茉莉花茶商標———京華。「京華茶葉」是北京二商集團北京茶葉總公司於1981年申請註冊的新中國第一個茶葉類商標。此次收購被詬病為聯合利華是想通過收購為自有品牌「立頓」進入中國市場掃清障礙,而在收購後京華茶葉風光不再,立頓倒是成功打開了中國市場。最終,此次收購也以失敗收場,2007年,北京茶葉總公司將「京華」品牌收回。
收購冰淇凌品牌「蔓登琳」
1999年,聯合利華利用旗下佔有世界15%市場份額的冰淇凌品牌「和路雪」收購了在華南和華東地區很有名氣的冰淇凌品牌「蔓登琳」。冰淇淋因為是冷凍食品,必須在冷凍時運輸,它的銷售方法和渠道也因此變得與眾不同。當時蔓登琳在華東和華南地區鋪點已經相當成功,為了節約資金,加速銷售網絡建設,收購蔓登琳成了最快捷的方式。收購之後僅一年,針對中國冰淇淋消費者對價格的偏好,和路雪推出一系列2元左右中低價位的冰淇淋,徹底取代了蔓登琳的市場地位和作用。蔓登琳在完成了渠道網點的轉接任務後,逐漸在市場上銷聲匿跡。
是什麼讓聯合利華在中國不敵寶潔
在世界500強的榜單上,2004年前聯合利華領先於寶潔,但那之後,寶潔的速度卻比聯合利華要快了很多。到2006年時,寶潔在座次上已比對手高出25位,而到了2013年的時候寶潔的排名已經高過聯合利華46位。在中國市場上,比寶潔想進入中國的聯合利華已遠不如對手。是什麼原因使得擁有多個中國本土品牌的聯合利華不敵完全用自有品牌在中國市場逐鹿的寶潔?
投資進展拖沓、錯失良機
雖然聯合利華早在1986年就重返中國,但實際上是從1993年才開始正式對中國投資的,前面的漫長時間都花費在和中方合資夥伴的談判協調上。更為嚴重的問題是,由於在大部分的合資公司中聯合利華沒有控股,這些合資公司自行其是,根本沒怎麼把聯合利華放在眼裡,聯合利華的中國佈局成了一盤散沙。
品牌定位不夠精準
以洗髮水為例,聯合利華雖然目前也有了夏士蓮、力士、清揚較為健全的產品組合,但遠遠不及寶潔清晰的品牌訴求線,尤其是在進入中國市場前期。但寶潔卻對市場進行了準確的細分,它所擁有的洗髮水品牌幾乎覆蓋了整個洗髮水市場,並且每個子品牌的定位都是非常準確而又清晰。海飛絲是去屑專家,潘婷專長是營養保健,飄柔使頭發光滑柔順,沙宣彰顯專業美發效果,而伊卡璐蘊含草本精華。而聯和利華,儘管也有我們熟知的品牌如夏士蓮、力士,卻遠遠不及寶潔清晰的品牌訴求線。比如說夏士蓮的洗髮系列有很多種類型,並且也覆蓋到了大部分的市場,可是其品牌訴求卻非常不明晰。
收購策略失誤
聯合利華雖然進入中國市場早,擁有巨大財力支持,且先後收購多家知名中國品牌,但其策略卻出現失誤。以中華牙膏為例,聯合利華雖然擁有中華牙膏的經營權,但卻沒有商標的擁有權。正因如此,中華牙膏每次面臨易主的動盪時,聯合利華也不得不跟著飽受煎熬。2010年時盛傳李嘉誠盯上中華牙膏,雖然最後證實並無此事,但品牌的所有權易主並非是不可能的事,顯然聯合利華是被別人「卡」住了脖子,導致最值錢的本土品牌卻並不是自己的。
市場反應遲鈍
對於快消品行業,聯合利華一定是有著比中國市場國產品牌有著更為深刻的認知。消費者每一個變化變得非常重要,中國本土企業在推新產品速度上頻頻超越競爭對手。正是中國同行的速度打亂了跨國公司陣腳,在亂中取勝。寶潔為了適應中國節奏不斷加快調整步伐,特別是直接競爭要素步伐,而聯合利華在相當一段時期內卻對中國市場千頭萬緒顯得不知所措。
收購中國品牌缺乏明確戰略意圖
品牌收購目的無非有如下幾種目的。其一,彌補自己品牌戰略中不足部分,從而建立更加有競爭力品牌戰略體系。其二,處於縮短自己在陌生市場開拓的歷程,快速形成競爭市場領導地位。其三,彌補自己在某一特定領域不足,形成全面品類佔位,扼殺競爭對手動搖自己戰略根基。其四,技術性收購。但綜觀聯合利華對中國本土品牌收購,卻很難至少從後來市場表現上很難看到戰略性目的。以收購芳草洗衣粉為例,在收購芳草之前,聯合利華其實已經有了比較強勢的洗衣粉品牌,即走高端市場的奧妙。走低端市場的陽光,以及走專業市場的金紡,收購芳草的戰略意圖很不明顯。
對中國媒介環境認知十分有限
聯合利華對中國媒體環境判斷出現過比較長久判斷失誤。忽視央視媒體在中國媒體市場環境重要影響,將城市頻道作為媒體戰略性選擇。但實際情況是中國中央電視台無疑有著至高無上的傳播效果,特別是普通消費品。但是聯合利華曾長期游離於央視,使得其品牌在二三級市場面臨著非常尷尬的品牌初級問題,那就是品牌知名度。由於品牌知名影響,在二三級市場成為國產品牌進行惡性競爭的天堂。但中國國情是市場佔有率往往決定著行業地位與行業話語權。 對中國媒體運用存在一定程度滯後。我們看中國本土日化企業對於媒體運用採用了實用主義策略,短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聯合利華在媒體運用有時顯得有點曲高和寡。
李冰
國際日化巨頭寶潔(91.25, 1.39, 1.55%)在“瘦身”的道路上似乎一發不可收拾。對比此前的出售,此番則把“橄欖枝”伸向了競爭對手聯合利華(41.78, 0.48, 1.16%),此舉是否會為對手開拓搶占市場做了“嫁衣”呢?
業內人士對《中國經營報》記者分析指出,日化巨頭均面臨業績增長壓力,為了減少成本,增加投入產出效率,兩家原本亦步亦趨的企業,如今呈現出“向左走,向右走”的局面。
寶潔瘦身:砍掉雞肋
近日,寶潔公司對外宣布向聯合利華出售旗下香皂及沐浴露品牌卡玫爾(camay)的全球業務及激爽(zest)除北美及加勒比地區外的業務,同時寶潔位於墨西哥Talisman、擁有170名員工的一間工廠也將一同出售,交易預計2015年上半年完成交割。但是交易價格及其他信息暫未披露。
資料顯示,卡玫爾是寶潔旗下第三大沐浴品牌,2009年8月正式登陸中國內地,目前仍在內地各大超市銷售;激爽作為寶潔旗下的另一大沐浴品牌,2006年在中國上市,由於市場份額始終在3%偏下徘徊和廣告投入產出比偏低,已於2005年退出中國市場。
“從寶潔的市場情況和產品線布局來看,兩者屬於雞肋品牌,銷售情況並不理想,且重複性很高。”品牌營銷及培訓專家朱丹蓬告訴記者,“寶潔近兩年來一直在做‘瘦身’運動,把這些對業績貢獻率不高的品牌以一個好價錢賣出去,也可以緩解其業績壓力。”
2013年5月,曾在2000~2009年期間擔任寶潔CEO的雷富禮重掌寶潔帥印,闊別四年後重新回到寶潔的雷富禮由早前的“並購狂人”搖身一變成了“剪刀手”,大力度對該集團業務進行精簡。
2014年8月,在寶潔發布該年四季度財報時,雷富禮對外公布其精簡品牌組合的策略:砍掉過去三年銷售一直下降、年銷售不到1億美元的90~100個小型品牌,通過出售、終止或直接淘汰完成,以削減成本專註發展70~80個核心品牌。
營銷專家、博蓋咨詢總經理高劍鋒告訴記者,時移事易,雷富禮前番掌舵寶潔時正是消費增長,市場基數在極速擴大的時候,同時還有來自新興市場的大規模增長,所以當時巨頭企業都做了很多擴張和收購,而現在新興市場基本上趨於成熟,且經濟形勢下行,消費不振,應該對品牌和產品進行收縮。
聯合利華擴張:能否消化?
彼之砒霜,我之蜜糖——這句話來形容聯合利華對上述兩品牌的接盤再合適不過了。
“卡玫爾和激爽2013年全球銷售共約2.25億美元,當中75%來自墨西哥、俄羅斯和埃及。”聯合利華集團個人護理部門總裁Alan Jope表示,以上兩個品牌將使集團在最大市場之一的墨西哥成為皮膚清潔市場的領頭羊之一。
可以說,寶潔輕松脫手“不良資產”,聯合利華借機擴充市場份額,兩者各取所需。而聯合利華此前曾公開表態,該集團將繼續引進具備發展潛力的品牌以提升實力來面對寶潔等競爭對手的較量。“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寶潔的瘦身需求迫切,不惜將剝離資產去為競爭對手做嫁衣。”
其實,從兩家企業的產品表現來看,聯合利華似乎一直對寶潔亦步亦趨,從多芬對抗玉蘭油的沐浴露之戰,到清揚直接挑戰海飛絲的去屑功效,再到衛寶叫板舒膚佳抗菌品類,可謂是針鋒相對,一方推出某個定位的產品,另一方勢必跟進。
有分析人士告訴記者,聯合利華在全球有超過400多個品牌,比寶潔的還要多出上百個,“聯合利華面臨的瘦身需求更為迫切,雖然大公司在品牌管理和運營方面有著先進的經驗,但是品牌的眾多和品質的參差,還是會拖累企業的增長。”
一方面是多品牌運營所帶來的成本壓力,另一方面則是缺乏強勢產品來鞏固和擴張市場份額,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不管是急於出手的寶潔,還是急於接盤的聯合利華,兩者所面臨的挑戰是同樣的,兩者之間的競爭也依然會難舍難分。
“可以想見,寶潔和聯合利華的主戰場仍會是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一方是精簡品牌以精兵強將深挖市場,一方是以多品牌規模開拓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不過隨著各市場本土品牌在細分市場的崛起,國際巨頭的開疆拓土也會面臨更大的壓力。” 國內某日化企業內部人士表示。
在競爭對手寶潔“賣賣賣”的時候,全球第二大消費品制造商聯合利華集團正在采用與它完全相反的品牌戰略“買買買”。
聯合利華日前宣布收購美國專業護膚品牌Murad,繼續擴展其高端個人護理品類的品牌,這是其近半年內收購的第四個專業護膚品牌;而寶潔剛剛將自己價值約120億的美容、頭發護理、香水等三項資產打包待售。
據悉,2014年營收達1.15億美元的“專業醫生品牌”Murad,是由美國皮膚護理專家、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Howard Murad 醫學博士在1989年創建的同名品牌,早前聘請高盛尋求出售。
1989年建立的品牌Murad,主要生產利用抗氧化、抗炎癥和保濕成分對付痤瘡及老化等一系列皮膚問題的產品,在如Massage Envy等美國專業美容院和SPA廣泛使用,同時也在美國絲芙蘭、Ulta and Nordstrom等連鎖美容零售商以及通過直銷方式出售,消費者也可在超過42個國際市場買到該品牌的產品。
而在十多天前的6月24日,聯合利華剛剛宣布收購美國高端個人護理品牌Dermalogica,後者產品包括家用護理品和專業護理品,銷售市場覆蓋全球80個國家,盡管去年銷售額不過2400萬美元(約合1.49億元人民幣),但在專業沙龍和SPA中很受歡迎。
今年3月和4月,聯合利華還先後收購了英國高端護膚品牌REN、4月和6月先後收購的美國加州獨立護膚品牌Kate Somerville Skincare LLC 凱詩薇。除了今年上半年收購的這四個品牌,聯合利華的高級個人護理部門目前擁有高級護膚品牌Iluminage、Ioma、護膚品牌Nexxus 和牙膏品牌Regenerate。
一位國際日化公司中國區高管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聯合利華的全球業務包括個人護理、家庭護理、食品和冰淇淋四個品類,在日化領域,相對於家庭護理的產品如洗衣粉毛利率只有30%左右,個人護理產品中如洗發水、護膚品有60%-80%左右的毛利率,所以其近年加速擴張個人護理領域也不足為奇。”
上述人士告訴記者,“從前兩年開始,聯合利華已經將發展重點轉移到利潤更高的個人護理業務,通過收購的方式能更快布局這一領域”。
數據顯示,2014年,聯合利華雖然營收同比下降2.7%至484億歐元(約合3369億元人民幣),但凈利潤同比增長6.8%至21.7億歐元,而其個人護理業務在2014年全年銷售額為147億歐元(約合1031.9億元人民幣),占到公司整體業務的36.6%。
就在聯合利華持續“買買買”之際,其競爭對手寶潔剛剛將自己價值約120億的美容、頭發護理、香水等三項資產打包待售,包括美發業務,包括威娜(Wella)和伊卡璐(Clairol)等品牌,香水部門和化妝品業務,包括封面女郎(CoverGirl)和蜜絲佛陀(Max Factor)彩妝品牌,以及Dolce & Gabbana、Gucci、Hugo Boss和Escada等奢侈品牌香水產品代理業務。
此前聯合利華還接手了寶潔出售香皂及沐浴露品牌Camay卡玫爾的全球業務及Zest激爽除北美及加勒比地區外的業務等。
寶潔的目標是在2015年7月完成100個品牌拆分,留下10個品類中65個核心品牌,而目前已處理約40個品牌。
為何兩家全世界數一數二的消費品公司采取的品牌策略背道而馳?日化業內人士白雲虎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作為寶潔最大的競爭對手,聯合利華在戰略上可能會考慮差異化的加強寶潔正在淡出的領域。很難說哪種策略是對或是錯,每個公司的戰略需要符合該公司階段性的能力發展要求”。
8月16日消息,據外媒報道,聯合利華對外宣布,將收購全球知名的空氣凈化技術及解決方案提供商Blueair,目前雙方已達成收購協議。不過,聯合利華未回應此次收購的具體協議細節,稱還有待於相關審批流程以完成交易。
聯合利華家庭護理業務總裁Nitin Paranjpe表示,“我們非常高興Blueair加入聯合利華旗下的家庭護理業務單元。Blueair因其傑出的產品質量、設計和高效而聞名。同時,從創始之初,Blueair就信奉商業為社會創造良好價值的理念,這與聯合利華的可持續發展觀不謀而合。”
1996年,Blueair 品牌創立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去年銷售額達1.06億美元,現已成為室內空氣凈化系統全球領導品牌,產品行銷美國、日本、韓國、中國、印度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Blueair 空氣凈化產品的加入,將與公司現有的凈水業務一起,進一步完善聯合利華的產品線。
近年來,隨著消費者對不良空氣質量引發健康風險認知的不斷提升,室內空氣凈化的需求不斷增加,Blueair的業務增長迅速。Blueair空氣凈化系統可去除室內空氣中99.97%的汙染物質,包括有害煙塵顆粒、過敏原和病毒。
公開資料顯示,躋身世界500強之一的聯合利華目前在全球的員工大約169000人,2015年的銷售額達到533億歐元,公司超過一半(約為58%)的業績來自於快速增長的發展中以及新興市場。聯合利華旗下在中國銷售的品牌有奧妙、多芬、立頓等。
近年來,聯合利華在家居護理領域動作頻頻,除了此次收購Blueair,此前還大力拓展凈水業務,繼2013年聯合利華將旗下凈水產品“凈水寶”引入中國後,還高價收購了浙江水處理企業沁園集團。
2月17日消息,據彭博社報道,全球食品巨頭卡夫亨氏證實就合並事宜接洽聯合利華。
雖然遭到了聯合利華的拒絕,但卡夫亨氏表示希望能努力就交易條款達成協議。
受此影響,聯合利華股價一度飆升14.6%,由於波動在倫敦暫停交易。
聯合利華股價5分鐘走勢圖
——CNBC——
【特朗普重申力挺制造業 波音或贏得F18戰機大單】周五特朗普來到波音在南卡羅來納的總裝廠,重申了振興美國制造業的決心,並再次威脅了試圖將工作崗位移至海外的企業。特朗普表示將全力支持“國貨”,想外遷的企業將面臨“嚴厲懲罰”。此前特朗普曾炮轟波音“空軍一號”造價過高,波音承諾將改進,特朗普對此非常滿意,並表示正考慮給波音F-18"超級大黃蜂”戰機的大訂單,這對洛克希德馬丁的F-35戰機項目是巨大打擊。而特朗普此前提出的入境限制令,也讓波音在伊朗、伊拉克等國的200億美元項目面臨“告吹”的風險。
【索羅斯在錯誤的時間看空股市 金融股救了他】周五索羅斯基金截至2月15日的持倉情況公布,雖然索羅斯對大銀行欣賞有加,但他依然對股市依然持悲觀態度,不過去年四季度以來對小盤股指數及大市值個股的錯誤預判令他損失慘重。索羅斯買入了追蹤小盤股安碩羅素2000指數ETF基金250萬股賣空期權。該ETF在大選之前見底,並從低點反彈21%。索羅斯還持有追蹤標普500指數的SPDR S&P 500 ETF 49.3萬股賣空期權,名義價值較前一季度下降27%。不過索羅斯在金融股上的收益對沖了損失,他持有價值7270萬美元的SPDR金融板塊 ETF看漲期權,而這一板塊在特朗普松綁金融監管的背景下去年四季度上漲了27%。此外他還買入了PNC金融、高盛等個股。
——金融時報——
【西班牙克里斯蒂娜公主被判無罪】西班牙法院周五作出裁決,涉嫌稅務欺詐的西班牙國王費利佩六世的51歲的姐姐,王位第六繼承人克里斯蒂娜公主最終被判無罪,判處罰金26.5萬歐元。2014年,經過西班牙當局四年的調查,巴利阿里群島高等法院下令克里斯蒂娜公主就涉嫌稅務欺詐出庭受審,成為西班牙1975年恢複王室以來,首位在法庭上面臨指控的王室成員。而克里斯蒂娜的丈夫烏丹加林因挪用公款、欺詐和洗黑錢等罪名被判決6年3個月監禁。為重塑王室形象,費利佩六世2015年剝奪了克里斯蒂娜和烏丹加林“帕爾瑪公爵夫人”和“帕爾瑪公爵”頭銜。
——BBC——
【菲永收回如被調查將退選承諾】周五法國總統候選人菲永收回了此前的承諾,表示不會因為接受“空餉門”調查而退出競選,本周四法國檢方已經開始了初步調查。1月26日,菲永曾表示只有一件事能讓他退選,那就是檢方啟動對自己的調查,這是對自己聲譽的侮辱。法國總統大選首輪將在4月23日開始,最終決戰將在兩周後打響。
【布萊爾:讓我們“站起來”反脫歐】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周五在倫敦發表演講,呼籲人們“站起來”並改變對脫歐的支持態度,因為他們並沒有認識到脫歐的真實含義。布萊爾指責特雷莎·梅不顧一切代價脫歐的行為可能導致蘇格蘭獨立及愛爾蘭分離。英國現政府當前和未來的工作重心會集中在無比複雜的脫歐談判程序上,忽略那些關乎民眾實際利益的問題。脫歐運動領袖,現任外交大臣鮑里斯·約翰遜則反擊稱,英國脫歐會取得巨大成功,布萊爾的言論是在侮辱選民的智商。
——華爾街日報——
【索尼將成為三星Galaxy S8電池供應商】有知情人士表示三星為了確保下一代產品Galaxy S8的安全,將引入第三家電池供應商:來自索尼子公司的鋰離子電池組。索尼也是繼三星SDI、新能源科技後,第三家為三星提供電池的供應商。目前,剩余兩家已經得知索尼即將加入的消息,不過有消息稱三星向索尼下達的電池訂單數量並不多。此前曾有消息稱三星將於3月底發布Galaxy S8,隨後便會公開發售。
——Reuters——
【聯合利華否決卡夫亨氏1430億美元並購報價】聯合利華周五否決了美國食品巨頭卡夫亨氏1430億美元的收購報價,認為這價格完全沒有誠意,低估了公司的價值,建議股東不要接受要約。據悉卡夫亨氏向這家立頓茶包和多芬香皂生產商提供的報價是每股50美元,溢價約18%,消息公布後聯合利華在英國倫敦交易所一度大漲14%至38.48英鎊(約合47.7美元),刷新歷史新高。卡夫亨氏隨後表示,將繼續尋求達成最終協議。如果雙方達成最終協議,這將是史上第三大的並購合同。僅次於2000年美國在線(AOL)收購1862億美元時代華納(Time Warner)及同年英國沃達豐(Vodafone)1850億美元合並德國曼內斯曼。
——Bloomberg——
【法國左翼候選人討論聯手對抗勒龐】法國社會黨總統總統候選人哈蒙(Benoit Hamon)周五表示,要與極左翼候選人梅蘭雄(Jean-Luc Melenchon)進一步協商合二為一共同競選的可能。根據最新的民調結果,兩人的支持率之和足以獲得進入總統決戰的機會,而反歐盟極右翼國民陣線領袖勒龐的勝選幾率將比與馬克龍對決更多。受此影響,法國國債遭拋售,歐元下跌,CAC40盤中一度重挫1%。
每經記者 金喆
當人們還在猜測利潔時“吃”下美贊臣後有何計劃的時候,快消品行業再度放出一枚重磅:卡夫亨氏計劃收購聯合利華。一個是全球第五大食品和飲料公司,另一個是日化巨頭,兩者傳出緋聞已足以讓人浮想聯翩。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納斯達克官網上看到,路透社報道稱,卡夫亨氏確認曾向聯合利華提議過進行合並,雖然遭到了聯合利華的拒絕,卡夫亨氏表示希望能努力就交易條款達成協議。卡夫亨氏中國公司相關人士向記者確認了以上消息。
對於外界的傳言和猜測,卡夫亨氏發布聲明稱,公司向聯合利華提出了一個全面建議,提議合並兩個集團以締造一個領先的、以長期增長和可持續生活為使命的消費品公司。盡管聯合利華已經拒絕了提議,公司依然期望能一起合作就交易達成協議。公司不保證會向聯合利華董事會提出下一步的正式提議,也不保證會達成任何交易協議。
聯合利華回應稱,卡夫亨氏對聯合利華提出的報價是每股50美元、對應估值為1430億美元,完全低估了聯合利華的價值,公司建議股東不要采取任何行動。
記者註意到,聯合利華當前市值接近1120億英鎊,是全球銷售額排名第四位的消費品公司。若該宗收購成功,將超過去年百威英博與南非米勒啤酒價值1230億美元(含債務)的合並交易,成為食品飲料行業最大的並購案。
盡管聯合利華明確表示拒絕了卡夫亨氏的合作請求,但受消息刺激,聯合利華在多個交易所的股價出現不同幅度上漲。截至發稿(北京時間2月17日22:45),聯合利華在紐交所報價46.61美元,上漲9.40%。卡夫亨氏(KHC,NASDAQ)也上漲7.72%,報價94.02美元。
記者將持續關註該事件的進展。卡夫亨氏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有消息將進一步溝通。
近日,卡夫亨氏披露其曾向聯合利華提議過兩家公司進行合並,並提出以143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聯合利華。不過,聯合利華方面以價格太低為由拒絕了這項收購。聯合利華當前市值接近1120億英鎊(折合約9542億元人民幣),這意味著倘若這宗收購交易成功,將成為世界企業並購史上排名靠前的交易記錄之一,將是食品快消行業最大收購案,超越去年百威英博(Anheuser-Busch InBev NV)與競爭對手南非米勒啤酒公司(SABMiller SAB)價值高達1230億美元(含債務)的合並交易。
接近卡夫亨氏的相關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雙方仍在博弈中,就一些分歧點尋找雙方都能接受的條款。而卡夫亨氏中國方面則向記者表示,目前此事是有美國總部在負責,無法提供進一步具體的信息。聯合利華方面也婉拒了記者提出的采訪。據進一步爆出的信息,聯合利華管理層除了對收購價格表示不滿,對卡夫亨氏股東3G資本的管理模式及管理經驗表示擔憂。雙方合並變數較大。
卡夫亨氏不甘心 仍在做收購努力
雖然卡夫亨氏開出了高達1430億美元的價格,但並未能打動聯合利華。
據彭博社報道,聯合利華已經拒絕了這項收購,在聲明中他們表示卡夫亨氏給出的價格是每股50美元,大約1430億美元,相比聯合利華周四收盤價溢價18%,而這從根本上低估了公司的價值。“聯合利華拒絕了這項提議,因為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戰略上,聯合利華都看不到對公司股東的任何好處。公司看不到任何進一步討論的基礎。”聯合利華在聲明中表示。
雖然如此,卡夫亨氏並沒有善罷甘休,還是表示“期待能就交易條款達成一致”,卡夫亨氏方面表示,不確定接下來會不會再給出新的正式提議或者是交易條款的細節會是怎樣的。
如果這次並購真的能完成,那它將會成為歷史上第二大跨國交易,僅次於1999年英國電信公司沃達豐(Vodafone)以 1720 億美元收購德國的曼內斯曼(Mannesmann ),也將是食品快消業最大收購案,將會誕生一個市值約為 2259 億美元、擁有 21萬員工的龐大跨國公司。
中國食品產業評論員朱丹蓬向記者表示,卡夫亨氏收購聯合利華如果成功,整個世界快消品品牌格局都會發生巨變,兩家的業務涉及食品跟日化,對兩大行業將產生巨大影響。“目前,在快消領域,隨著消費者需求不斷變化,快銷市場的品牌及企業也正在發生巨大變化,但總體趨勢是朝著整合、壟斷、共享這三個方向走。”朱丹蓬稱。
據悉,卡夫亨氏主要以食品業務為主,而聯合利華兼有食品與日化兩大業務,不少華爾街分析師認為,如果交易真的完成,卡夫亨氏可能不會想要聯合利華旗下的各個家用和個人用品品牌並剝離這些品牌,繼續專註於食品領域。如今食品業務只占到聯合利華收入的 38% 左右。
連續瘋狂並購 “鯨吞式”並購模式引擔憂
對於目前聯合利華拒絕收購方案的原因,除了此前爆出的價格因素外,聯合利華高管對兩家企業的管理文化表達了擔憂。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說,聯合利華高管對卡夫亨氏傾向於削減成本和缺乏培育品牌的願景感到擔心。卡夫亨氏同樣缺乏管理家庭護理和個人護理業務的經驗,而這占聯合利華近60%的收入。聯合利華的管理層之前認為,兩家公司非常不同,他們並沒有料到卡夫亨氏會對自己出手。
那麽,卡夫亨氏的管理文化到底是什麽樣的,竟然引發了聯合利華高層的擔憂?
要解答這個疑問必須提到卡夫亨氏背後的操盤人,第二大股東巴西私募基金3G資本,3G資本同樣同樣控制著百威英博、漢堡王等公司。
3G資本的最大特點就是擅長優化成本結構及快速並購。2013年,在“股神”沃倫·巴菲特巨額融資的幫助下,3G資本收購亨氏,並將其私有化。當它隨後收購卡夫,並於2015年推動其與亨氏合並之後,3G資本將合並後的公司,即卡夫亨氏公開上市。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持有其大約27%的股權,3G資本的持股比例約為24%。 3G資本還操盤了最大的啤酒行業收購:百威英博以超過1000億美元的價格,吞並世界第二大釀酒商米勒公司,創下商業史上第三大公司收購案例。
收購完成後,3G資本會采取大幅壓縮成本以提高公司的利潤率,在促成卡夫亨氏合並後,3G資本大幅裁員、關閉工廠、采取各種手段壓縮成本,讓卡夫亨氏在18個月內營業利潤率從18%上升得到了26%。
通過並購、壓縮成本提高利潤率、然後繼續並購這是3G資本典型做法,但並不擅長實現內含式增長。業內分析人士Geoff Colvin表示:“3G資本這種模式是收購,擠壓,重複,3G管理者展現出非凡的經營技能,大大增強了他們收購的每家公司的價值。但他們並非偉大的創新者。他們通過收購實現增長——這種增長不是內生的。”很顯然,3G資本這種鯨吞式的並購模式,必須讓自己不斷吞並新的公司來獲得增長。
華爾街分析師認為,在這種模型中,一家企業的業績增長往往集中在它剛剛被收購後的幾年中。今後幾年,卡夫亨氏的利潤增速將逐漸收窄,企業要想進一步發展就必須尋找新的並購對象。或許這種外擴式的發展方式引起了聯合利華方面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