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各位小朋友,大家好!」這是公共電視兒童節目中扮演「水果奶奶」的他。 「歡迎收聽九點強強滾。」這是廣播節目主持人的他。 「劇團也適用波特五力分析??。」這是台大EMBA課堂上的他。 從電視藝人、水果奶奶、強哥、EMBA學生四種身份,如果兒童劇團團長趙自強持續把歡樂帶給大小朋友,同時要面對劇團經營管理,每天穿梭在不同平台、不同角色,他怎麼做到?「我真正感覺到劇團需要有系統的規畫是在二○○三年!」歡樂的基礎,來自時間管理。 趙自強在二○○○年創立如果兒童劇團,剛開始,就像大多數藝人開餐廳當副業,他也抱持著把開劇團當副業的心態,找了很多人,卻不知道要他們做什麼? 除了劇團外,他仍主持節目、拍戲、接通告,把各種角色全攪在一起,甚至沒意識到劇團每月龐大開銷,是一筆沉重負擔。 就這樣度小月到了二○○三年,突然爆發SARS,一夕間劇團的票全賣不出去,所有演出取消,劇團爆出上百萬元虧損,面臨創團以來最大危機。 三色管理行事曆,輕重緩急一目瞭然 不得已,他一度想把房子退租、解散劇團。那段期間,雖然他的電視、廣播通告繼續接,但劇團停擺他無戲可演,也讓他靜下心思考,他首度意識到自己與劇團之間,時間安排出現問題。 「當時我的行程全部由經紀公司助理幫我打點,助理只在乎我上電視、主持、廣播、晚會的機會,卻沒有把我在劇團應該要有的時間排進去。」個人與劇團之間聯繫出現斷點,他常東奔西跑浪費時間,他心想,一定要把「斷點」連起來,改變這種「橋歸橋、路歸路」的安排方式。 很快的,SARS風暴過去,大小朋友們陸續回到劇場,他決定先處理「斷點」。第一步,他把行事曆的主控權從經紀公司手中拿回;然後,他與劇團工作人員討論,建立「三色一框」管理法。 「所謂的『三色一框』道理很簡單,就是透過顏色來分辨事情的大小、重要性、輕重緩急,」他說。如果當天有外出行程,助理會把錄影、與外部單位開會時間儘量一氣呵成,不浪費交通時間。有了三色一框提醒,他每天離開劇團前,只要看一眼上面有幾種顏色,心裡對明天事情輕重緩急就一目瞭然。 此外,這幾年他也利用手機的App,追蹤每一個專案最新發展。「我們會為目前進行中的每個專案開一個App群組,所有參與的人員,會把新的動態或注意事項放上去,讓大家都看得到,」他說。 App群組管理,一次追蹤十五個專案 一個人的行事曆執行起來很簡單,但一群人的行事曆怎麼管理就是學問。現在他會把劇團的年度行事曆寫在公司一進門的大看板。如果有十五個製作,就有十五個專案管理負責人,隨時透過App瞭解進度。 透過三色一框及App管理,劇團的營運逐漸上軌道,但他卻提醒自己保有「留白」。 「行事曆是規畫該做的事,但不應該把每天的行事曆全部填滿,因為規畫不就是為了想省下更多時間,把時間用在更值得浪費的事情上面?」他說。 與一般主管把行事曆排滿不同,他通常在會議與會議之間,或是劇本寫作的片段,空下一到兩個小時,到附近的舊書攤、公園,甚至什麼都不想就是逛逛、發呆。「有一次我利用會議之間的空檔到附近走走,不知不覺間走到一排矮房子旁,屋前楊柳被風輕輕吹起,一位滿臉白鬍鬚的老先生迎面走來,看了我一眼,當下我以為回到六、七○年代的台北。」他從中獲得靈感,寫下《你在對我眨眼睛嗎?》劇本。 趙自強知道,劇團透過管理可讓運作上軌道,但若過分強調SOP(標準作業流程)就會失去感動,故事與生命需要「意外」才會動人。他善用方法換得「留白」時間,成為創作持續下去的動力來源。 | ||||||
正所謂有有陽光的地方就必會有陰影相伴。
本文由鄰章(微信ID: kejilinzhang)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鄰章。
近期,知乎答題者"海賊-王路飛"實實在在火了一把,吃瓜群眾在“喝彩”其能一人分飾多角,頗有沖擊奧斯卡希望的時候,也順道將知乎又一次推上了輿論審判臺。諸多人士紛紛發布“知乎大V攻略”。當然,這篇文章的主題,並不是發布大V攻略,而是想談談知乎的另一面——為什麽知乎這個稍顯年輕的知識社區,究竟憑什麽能夠走到今天——日活用戶1850萬(截止2016年年底數據)、獲得騰訊、搜狗青睞、並在D輪獲得1億美元融資,成為知識經濟領域獨角獸,他的價值在哪里?
談及知乎價值,個人認為首先需要談論的是知乎的用戶構成,畢竟用戶價值是網站價值的體現。而從現實來說,知乎用戶被廣為人知的一個標簽是“年薪百萬”,換句話說則是其用戶具備較高價值,屬於當前中國社會的高學歷高收入人群。
但這是知乎的自我標榜還是客觀事實呢?
我們從賀嘉老師(微信公眾號:賀嘉kuajie123) 利用python分析對知乎啟動用戶和粉絲數量超過10000人的頭部用戶分析結果來看,我們發現知乎用戶中高質用戶的確占據了絕大比例,知乎群體的年薪百萬所言不虛。
從嘉老師(微信公眾號:賀嘉kuajie123)公布的數據我們看到:
知乎的200位種子用戶分布領域多為互聯網領域創業者(63人)、程序員(27人)、產品經理(17人)、投資人(10人)、媒體人(10人)其他(藝術、教育等10人)。
而從知乎當前活躍的粉絲數量超過10000人的頭部用戶分析來看,從其活躍頭部用戶分布範圍來看,我們也能發現其多落在其他(藝術、教育)、設計師(60%),其次是媒體人(52%),產品經理(47%),創業者(44%),投資人(40%),程序員(15%)這些領域。
對比這兩組數據,我們能夠發現:從其種子用戶到六年之後的當下,知乎的用戶分布構成呈現出了較高的一致性。在數據結果上我們看到:知乎平臺上面活躍著的是高知人群,高收入高學歷是社會這部分人的顯著認知標簽。而對於知乎而言,這類高知人群的活躍,奠定了知乎平臺的核心價值——知識、問答分享社區。這些人群所具備的專業知識背景為知乎平臺用戶提供了有價值的內容,而非其他平臺泛濫成災的廣告、微商、假貨與色情。
而也正因為知乎用戶的構成結構,使其遠離了互聯網的“屌絲用戶群”,具備了客觀、理性、討論的平臺基因,讓其在社交網絡的輿論分布上了占據上遊地位, 其發聲能夠讓人信服。使其能夠在這些重大事件中發揮關鍵作用,對於錯誤輿論趨勢進行正確的引導、斧正。在過去一年,我們看到,知乎的這種影響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彰顯,乃至是促進了諸多社會疑難、痼疾的解決落地。
諸如在2016年的魏則西事件中,知乎平臺就爆發出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從魏則西事件的發展路徑來說,我們看到其事件經歷是:魏則西知乎親述,引發知乎平臺用戶討論,爆發巨大影響力,進而引起社會媒體監督跟進報道、百度陷入輿論危機並回應整改反思,最終讓歷經數年、數易其稿的《互聯網廣告管理暫行辦法》得以落地,讓互聯網廣告不再是灰色地帶,開始走上有法可依的正軌。而之後的支付寶“校園日記”,也是首先從知乎平臺發酵,從而引起整個媒體乃至央視對其的討論批評,而後才有支付寶高管彭蕾發布道歉信和對校園日記進行關停整改而暫時落幕。
魏則西、支付寶可以說只是知乎影響力的冰山一角。俗話也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可能很多人並不信服知乎所具備的輿論領導能力。但是換個角度,從在社會事件中對錯誤輿論進行正向引導、斧正的角色來看,知乎平臺也具備其他平臺力所不及的能力。
諸如去年許多“偽愛國人士”炮制了一場“抵制肯德基”的所謂愛國行動,在他們別有用心的錯誤指導下,使得許多不明真相的愛國群眾成為了他們的槍手,嚴重幹擾了肯德基的正常經營活動,並在惡性事件中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在這場鬧劇中,我們也能看到各大平臺對於錯誤輿論進行正向引導、斧正能力的差距。當知乎平臺已經揭露了這些“公知”們打著愛國幌子實則是為了營銷網紅的醜惡嘴臉,讓正確輿論得以落地之時,其他平臺卻多還是處於焦灼狀態。
而自2016年以來,“互聯網進入下半場”成為了業界高頻詞匯,透過詞匯的表象去看背後的實質,則是以往互聯網所盛行的“消費人口紅利、得屌絲者得天下”的理論在人口紅利消耗殆盡,消費升級的今天變得不那麽適用了。互聯網公司們已經發現,願意付費的人群,依舊是那些具備高價值的人,當下要創造價值,推動內容消費,需要依舊是這些有價值內容和有價值的人。
而在這股浪潮下,我們也看到知乎這家慢公司倒是成為了資本的寵兒。知乎在16年顯然得到了更大的發展,而在17年新年伊始,更是獲得了今日資本領投,騰訊,搜狗等原股東跟投的1億美元D輪融資,晉升為知識經濟獨角獸。而其之所以能夠得到資本的青睞,核心還是在於在知識經濟爆發的當下,知乎在過去五年里所積累的內容價值和平臺效應凸顯下對於具備優質知識、經驗、知識產出能力的人士吸引、湧入,使得知乎平臺聚合、提供了當下互聯網最具價值的內容,成為了新一代年輕人在碎片化閱讀的當下最快獲得優質內容的首選平臺,以內容賦力眾生。
而這種優質內容的積澱,也為其價值付費提供了良好的前提。誠如今日資本徐昕所言: “ 現在流量入口是內容,不管是買東西還是生活中做各種決策,大家都要看內容……知乎已經成為高品質內容的第一品牌。知乎的問答模式很犀利,護城河也很深。關於內容,我們覺得有一個“1%定律”:從人群的角度來看,100個人里面有1個意見領袖。所以關鍵是要做得早,把那1%的意見領袖牢牢抓住,同時還要確保機制公平、上升渠道通暢,讓新用戶也有機會成長為意見領袖——時間的積累就是護城河。”
當然,說了知乎這麽多正面的,好的方面,那麽知乎就沒有問題了嗎?並不是。
正所謂有有陽光的地方就必會有陰影相伴。對於知乎平臺而言,我們能夠看到,知乎也將面臨隨著規模效應疊升而導致的內容價值稀釋、管理困難等等難題,要求知乎平臺具備更高的噪音過濾能力。
對於這些挑戰,知乎不是沒有行動,諸如此前對幾個違規大V的銷號處理,社區規範的進一步完善,站內反作弊系統的升級等等,但我們更希望知乎平臺能夠繼續拿出更多措施,為知乎平臺提供更佳的內容氛圍。
回到開始的問題:
知乎平臺的價值在哪里?我們或許能夠說:知乎平臺高知用戶占據主導地位的用戶結構,構建了知乎“專業、價值、理性、客觀” 的平臺基因,讓其能夠在一個“廣告、微商、假貨與色情”為主導的互聯網平臺中,成為能夠聚合、提供當下互聯網最具價值的內容的獨特存在。使其能在重大事件中發揮關鍵作用,能夠在錯誤輿論趨勢下扮演正確輿論的引導、斧正角色,成為了新一代年輕人的三觀風向標和在碎片化閱讀的當下最快獲得優質內容的首選平臺,以內容賦力眾生。
註:特別感謝嘉老師(微信公眾號:賀嘉kuajie123)提供數據支持;本文圖(一、四、五)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