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yicai.com/news/2010/09/411809.html
|
||||||
消費者委員會調 查顯示,中學生平均買書開支係2,016元,以今年全港有360,000中學生計算,總支出係七億二千五百七十六萬元,整個中學教科書市場就係咁大,比高 峯時期(2000至2002年)有學生494,000人計,市場萎縮咗有28%至30%,唔怪得一位資深出版書商呻到樹葉都落晒,佢話學生人數繼續少落去 嘅話,何止中學要殺校,出版商也要「殺社」,首當其衝嘅會係本地資本中型書商。 左丁山同佢講笑話,唔做書商不如去開補習社啦,以「明愛青年 義工」調查計,七成中學生每個月用一千元交補習費,三十六萬中學生乘七成乘一千元,等於每月有二億五千二百萬元,一年十個月計,市場體積高達二十五億二千 萬元,直情係recession proof(抗衰退)嘅工業,而且補習費加價,冇消委會過問,冇家長抗議,冇教育局干預,呢個市場比中學生教科書市場大三點五倍,甚或更大,從生意眼嚟 睇,冇理由坐困愁城而唔轉型搞補習社嘅噃?書商惟有苦笑。 香港出版嘅教科書,聽講有國際水準,外國讚賞。不過香港好多事情就往往係外國人 讚,香港人鬧,令到香港人以為教育好唔掂。其實英國美國嘅中學,只係貴族式私立住宿學校好掂啫,佢地嘅官立中小學,大都不堪聞問,水準極差,學生索K打 架,閒過立秋,香港本地學校當然難與Eton、Harrow、Winchester、Deerfield、Philips Academy等英美名校相比,但係本港津貼、官立中學與英美嘅政府資助學校比較,平均水準一定有過之而無不及。 呢日見到一位老資格人物S 先生,佢係華仁港大產品,從未出外留學,佢講起時下不少中產、富有階層教小孩,好以英語交談,要佢地入英文小學,讀完就送去英國寄宿中學,以為咁樣係培養 子女嘅最佳途徑,起碼英文會叻好多。但S先生指出,當今中國興起,教育下一代,務必要兩文三語並重,老早過份側重英文,而且中文比英文難學,他日子女唔識 寫中文,閱讀有障礙嘅話,難道不會影響工作前途?S先生眼見不少朋友子女自英國大學畢業歸來,有優良學位,偏偏中文唔掂,紛紛惡補中文,上北京學普通話, 讀得辛苦,請各位家長注意吓喎! |
||||||
http://www.zhanghua.org/?p=4155
这本书的前身是最近两年我在《南方周末》上的财经人物报道。这两年我大约做了40篇人物报道。我从中挑选了20多位,按照德国心理学家弗里兹•李曼(Fritz Riemann)的人格模型,将他们同样分为四类:忧郁、分裂、强迫和歇斯底里。然后分析他们为何会如此。
本书我新写的文字有6万余字,主要是在每一个人物后面,加上了一篇采访前后有趣或雷人的花絮,或者站在现在的时点上进行的重新思考。这种重新思考是 很神奇的。我有时会觉得自己当初是那么幼稚,但是,就像我笔下的人物一样,谁没有个成长过程呢,最重要的是,我会坚持写,坚持思考。
这本书会在12月初出版。由蓝狮子操刀,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一过程颇费周折,原先的书名曾被新闻出版局枪毙过。幸好内容没有做大量删减。
序言:大佬为何焦虑
文/马克
端午小长假,交替着看两样东西,世界杯足球赛和《他们比你更焦虑》书稿,虽然后者的一些篇目曾在《南方周末》财富版出版前的大样上看过,但经张华 (东方愚)回炉再造,尤其是加上了交代采访经过的心得和感想之后,重读时便有了慢镜头——多角度回放进球的感觉。中国正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制度变迁 和经济崛起,财经记者的本分,就是从不同侧面,原汁原味地记录这其中的经典画面。这本书中的20余幅人物素描,连缀起来,正是中国民营企业成长历程中的一 幅经典画卷。
经历了30余年改革开放,中国已从世界上最大的商业沙漠,突变成世界第二大商业森林、全世界商人趋之若骛的淘金宝地。而中国本土的民营企业家,亦从边缘走到舞台中心,无论个人财富,还是社会影响力。
与此同时,中国的商业环境始终保持着独特性。首先是政商关系。在西方,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清楚,“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商人与政府打交道, 规则与内容基本上是简单透明的。在中国,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模糊,政府往往同时扮演裁判员与运动员的角色,并且掌握无比丰富的商业资源,对商人而言,这是巨 大的馅饼,也是巨大的陷阱。
其次是守法与犯规的关系。这里的法与规是泛指,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和各级红头文件。谁都知道,中国改革是在邓小平的“猫论”(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 就是好猫)和“灯论”(绿灯快步走、黄灯跑步走、红灯绕道走)指导下启动的。在一个变化剧烈的转轨国家经商,循规蹈矩意味着死路一条。但是,犯什么规、什 么时候犯规,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回望三十年,因犯规而功成名就的人,数量也许只是因犯规而锒铛入狱甚至丢掉性命的人的一个零头。
第三是财富与社会的关系。对一个没有宗教的民族,财富也许是最现实的信仰,因此,公众崇拜财富。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富不仁”的说法渊远流 长,并在当代被一个又一个落马首富所印证,而落马首富多大程度上是自身作孽,多大程度上是制度牺牲品,公众又没有耐心辨识。于是,夹在强势政府与感性舆论 中间的中国企业家,处境颇为微妙。
第四是产权关系。经过三十年改革,国有资本仍然主导中国经济,这几年还有国进民退的趋势,这就注定了产权这个困扰过楮时健、潘宁和倪润峰的问题,还 将继续困扰下一代国企经理人。当然,受产权问题困扰的不仅是国企经理人,民营企业,尤其是早年由多人共同创业的民营企业,产权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决定着 企业进一步成长的前景。
张华在本书中写到的20余个财经人物,焦虑者大都与处理上述四个关系有关。一句话,在中国营商,只掌握西式商业技能或只懂得中式处事之道都远远不够,只有那些将西方技能与本土智慧融会贯通的企业家,才有基业长青的可能性。
张华是一个自律到苛刻的人,他在后记中称“我从来没有对自己的任何一篇人物报道满意过。受到较大好评的几篇,我始终认为完全是自己幸运,采访到了核 心的人物,讲出了核心的过程,而我又恰好做出了核心的判断。”这话绝不是矫情,他跟我说看迈克尔•杰克逊的纪录片《This is it》时曾热泪盈眶,我有些不解,问哪个场面让他这样,他说,是迈克尔反复校正一个前奏音符那个场面,他为迈克尔的精益求精而感动。
其实,对一名记者而言,采到核心人物、讲出核心过程、做出核心判断,有这“三核”,工作就堪称完美了。
共事一年半,张华“雷”住我不止一次,我还记得2009年7月他写的一篇业务讨论文章,其中讲到“无论采访还是写作,内心格局要大,始终把自己作为 商业世界中的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同时对笔下的财经人物应有敬畏心,这样做不一定是为了采访和写作本身,更是为了我们对商业世界的真实感知和思考。”
一个27岁的年轻人,能有如此认知,不禁令人感慨。
德隆前高管王世渝希望媒体和企业“既不相互冲突,也不相互勾结,也不老死不相往来。企业应善待媒体,尊重媒体。同样,媒体也应该善待企业。这样的企业才会健康,这样的媒体才会赢得更多读者。”对此,我深以为然。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渴、虚心若愚),这是史蒂夫•乔布斯2005年大病初愈后在斯坦福毕业典礼上演讲的名言,也许正是这种心态,他才能把苹果公司重新带上巅峰。
就用这句话,与张华,与诸位读者共勉吧。
马克
2010年6月16日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16/2131892.shtml
每经记者 谢晓萍 发自北京
继12月14日发起网上图书价格战之后,京东商城CEO刘强东昨日再次语出惊人,自曝价格战起源于当当网对京东封杀太狠,几乎无法公平竞争。
值得一提的是,另一家在线图书零售巨头卓越亚马逊昨日也加入战团,宣布“数十万种畅销书在网络最低价的基础上再降20%”。但卓越亚马逊公关总监金俊否认卓越降价针对竞争对手。
不过,京东商城的降价潮却遭受到出版社的联合抵制。众多出版社力挺当当,称没有所谓的“封杀”一说,并指京东降价行为违反了与出版社的合作协议,在与京东交涉未果的情况下将于近日向京东发出律师函。
迫于出版社方面压力,京东商城昨日表示将在降价两天后自今日起调回原价,改为返券方式。不过,京东方面并未公布具体的返券措施。
降价源于当当封杀?
“在去宿迁的汽车上没法工作,借此时间准备写写最近图书大战的一些内幕消息。我应该给关心京东的朋友们一个交待。”刘强东以极其轻松的语调连发8条微博披露此轮价格战背后的“内幕”,称当当网以垄断优势“要挟”出版社,要求出版社不给京东供书。
“很多员工都觉得我最近围脖言论实在不像我。是的,这是我创业12年第二次被激怒!一切都是(李)国庆对我们封杀得太狠!几乎无法公平竞争!”刘强东在微博上直接将矛头对准当当网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李国庆。
刘强东认为图书行业的垄断处处可见,“当当一家独大,远远超过任何一个竞争对手!自从京东筹备书籍销售一年来,当当利用垄断优势,给几乎所有出版社都发去了禁止向京东供书的邮件,否则就要停止合作。”
“我们的团队也都有图书行业数年的人脉,经过一年的艰苦谈判,依然有一些出版社不敢给京东供货。”刘强东说。
“你们(当当网)昨天又给所有出版社发去邮件,很多出版社都转发给了我们。你们邮件声称自己是上市公司,有无数钱,京东只有风投可怜的一点资金,很快就 会烧完。要求出版社不要站错队!并立即停止向京东供货等等。我真想公开你的邮件内容让大家评评理!威胁的意味太重了!劝你尊敬合作伙伴。”刘强东声称已经 掌握了当当网发给出版社的邮件,希望当当能够公平竞争,不要搞封杀动作。
不过,《每日经济新闻》随后从中国出版集团、世纪出版集团、中国大百 科出版社、外文社等8家向京东、当当供货的出版商处了解到,并不存在刘强东所说的“封杀”一说,也不涉及出版社的站队问题,“我们没有收到所谓的邮件,同 京东、当当都保持良好的合作,没有一定要和谁合作,一定不和谁合作的问题。”上述出版商人士表示。
出版社方面与刘强东各执一辞,《每日经济新闻》也试图同京东商城联系,希望进一步核实当当封杀京东一事是否属实,不过,截至发稿,京东方面并没有提供进一步的信息。
对于刘强东微博上提到的封杀情况,一直在微博上和刘强东辩论的当当网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李国庆却一直“沉默不语”。截至记者发稿时,当当网方面也没 有对此给出回应。但《每日经济新闻》从当当网内部了解到,当当正在研究应对京东降价的具体措施,该举措将于今明两天正式对外公布。就在此前,李国庆在接受 媒体采访时放言,“随时应对一切价格战,对一切价格战的竞争者,我们都会采取报复性的还击”。
遭遇出版社集体逼宫
然而,问题远远没有那么简单。时下各大出版商对于京东此次降价行为也表示出“反感”以及“不配合”。这对于京东来说,价格战之争除了需要应对竞争对手当当、卓越外,围绕这场价格战背后同出版社供货商之间的利益矛盾也颇令京东头疼。
“当初同京东签订合同的时候,并没有所谓的降价20%之说。我们的合同里都涉及具体的价格条款,例如,工具书不得低于8折销售,而京东现在卖的是6.4折。”某出版集团发行部主任韩明(化名)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
韩明表示,从昨天开始他们就一直在与京东方面交涉,但是京东方面一直采取的是拖延办法,为此,出版社已经决定近日将给京东方面发去律师函,目前已经停止向京东供货。
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施宏俊更是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如果京东不停止低价销售图书的行为,将直接取消合作关系。
“京东事先并未告知供货商将采取低价促销的方式来销售图书,而这种低于进货价销售图书的行为,虽然目前并没有影响到供货商的直接利益,但是却将影响整个市场的价格体系。”一位国有出版集团发行部主任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
据《每日经济新闻》了解,为了向京东施压,出版社在同京东谈判中所提出的条件也颇为苛刻。
上述发行部主任对记者表示,在同京东的交涉中,出版社也提出了3点条件:第一,涉及重点、热销的图书,尤其是儿童、学术、工具书均不得降价;第二,如果 京东一定要低价销售,出版社则要求京东高于7折进货,并且畅销书不再执行退货措施;第三,京东包销不退,出版社以独家的方式直接供货给京东,而在进货的数 量、价格上商量出一个合理的数目。
针对上述事宜,京东网总裁助理刘爽则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目前也正在处理与供货商之间的沟通,京东降价的前提是不能损害供货商的利益。
迫于供货商压力,京东将从今日起调回原价,改为以返券的方式变相降价。不过,刘强东依然在微博里放出狠话:“国庆你不收回封杀之手,京东的价格屠刀绝不归鞘!”这也被外界解读为刘强东向李国庆所开出的价格战和解的条件。
胡桃夹子HTJZ.COM总裁李墨林对此表示,价格战是最低成本的有效竞争方式,京东、当当这场价格战将加速市场的不健康发展。图书市场竞争背后有着巨大的关联利益,当当必须重视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京东图书,而京东受到图书市场潜规则限制,自然会奋起反击。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5/xMMDAwMDIxODIxMg.html
伴随地方出版集团在资本市场上“风生水起”,中国出版集团的转企改制工作终于完成。
1月21日,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聂震宁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出版集团旗下的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将在2月份争取完成工商登记注册。如果一切进展顺利,2012年初,股份公司将争取国内A股上市。”
中国出版集团的转企改制历时6年之久。早在2004年,国务院即批准中国出版集团转制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直至2010年12月30日,中国出版集团才获得中宣部批复,完成股份公司成立的所有基础工作。
一家大型出版社权威人士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已经明确提出打造国内三大出版集团航母,包括中国出版集团、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中国出版集团作为其中之一,将会更多的参与国内出版业重组整合。”
转制完成
“2010年7月1日,集团公司就正式加入北京市基本养老保险,这标志着集团公司转制单位已全部实现职工身份转化,转企改制工作全面完成。”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办公室主任路英勇称。
中国出版集团的转制工作始于2004年。此前的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等12家出版发行机构,从原政府主管部门剥离出来,组建了中央级的大型现代化出版集团——中国出版集团。
路英勇介绍称,“中国出版集团转制工作量极大,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人员身份的转变。现实的情况是,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老编辑为例,按照事业编制退休的部分人员工资都很低,最终,利用财政部补贴等手段,实现了职工身份平稳的转换。”
截至目前,中国出版集团拥有各级子公司、控股公司等企业法人96家,其中,中国出版集团拥有出版社40家,员工7500人,总资产71亿元,年营业收入达41亿元。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出版集团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08%,资产总额同比增长8%,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1%。其中,出版业板块,中国出版集团的全年市场占有率为7%。
来自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共拥有29家出版集团,各类中央以及地方性的出版公司约450家。其中,北方联合出版传媒(601999.sh)和皖新传媒(601801.SH)等地方类出版集团已经实现上市目标。
聂震宁称,“作为国家级的大型出版集团,中国出版集团转制以及上市工作,比地方性的出版集团,需要经历许多复杂的过程,不过,上市和重组是必由之路。”
上市路径
中国出版集团的上市进程,已经箭在弦上。
路英勇介绍称,“中国出版集团在过去的一年,已经按计划完成了尽职调查、资产核资、调整上市范围等工作。目前,我们正按照中宣部2010年12月30日,对中国出版集团的批复要求,抓紧股份公司的登记注册。”
中国出版集团党组书记王涛透露,“2011年2月底之前,中国出版集团将完成旗下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工商注册工作。股份公司将涵盖中国出版集团国内出版和发行等主要资产,净资产规模约12亿元。”
具体而言,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涵盖中国出版集团旗下21家出版相关业务的子公司,包括人民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中华书局有限公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有限公司等。
聂震宁透露,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股权结构已经确立,但是,由于涉及部分股东是上市公司等原因不便透露具体情况。不过,他称,主要股东包括一家来自三大电信运营商之一的公司,包括一家重要的国家级基金会等。
聂 震宁强调,“中国出版集团将在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占据绝对控股地位。此外,股份公司成立后,中国出版集团将积极申请3年豁免,争取2012年初,最 快能够实现国内A股上市。”除了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相关板块,中国出版集团还拥有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新华书店总店、荣宝斋等几家重 要资产公司。其中,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2010年占中国出版集团总收入的52.33%。
对于包括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荣宝斋在内的资产,聂震宁称,中国出版集团将会在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之外,为其寻找新的资本市场的机会。
内外整合
中国出版集团谋求在资本市场取得突破的背景是,中国出版行业存在的重组的重大契机。
出版业内权威人士称,按照国家出版总署的要求,总署已经明确提出打造3家大的出版集团,并且,会积极从政策上,配合3家大的出版集团去实现重组联合,未来3-5年,将实现3家出版集团能够成为“双百亿”集团,以参与国际竞争。
路英勇称,2010年,中国出版集团已经完成对华文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的重组,目前,中国出版集团仍在实施对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的重组工作。
中国出版集团内部人士称,“在国家出版总署打造3家出版航母的背景下,中国出版集团获得的重组机会很多,起码现在看,与中国出版集团接触的重组企业,量不在少数。”
此前,外界有传言称,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和中国印刷集团公司将联合整合。对此,聂震宁称,“两家集团的接触确实存在,但是,没有更进一步的消息公布。”
|
||||||
為何一本不到十五頁的雜誌新軍,出刊不久就能夠搶占實體通路銷售量第二名,而且銷售至今直逼七十萬本?究竟這本《人體奧秘》狂銷的祕密是什麼? 撰文‧林讓均 一本名不見經傳的新雜誌,卻能異軍突起,剛出刊就衝到周刊類銷售排行榜的第二名,還一度締造單周賣超過十一萬本的驚人紀錄,它是怎麼辦到的? 這匹雜誌界的黑馬名叫《人體奧秘》,內容不談八卦、流行,講的是一般人可能感到生硬的專業醫療知識,但出版四十三期以來,居然周周擠進雜誌銷售榜前五名! 翻開這本每周出刊不到十五頁的《人體奧秘》,會發現裡面琳琅滿目都是醫學照片與說明圖表,文字敘述簡單扼要、字裡行間不時夾雜著醫學術語,讀起來就像是一本輕薄版的百科全書。 把百科全書拆開賣,正是這本「類雜誌」獨到的商業模式。「分冊出版」(partwork)的出版模式,歷史可追溯到十七世紀的歐洲,而在目前全球的分冊出版市場上,義大利書商「迪亞哥」(DeAGOSTINI)就吃下一半市占。 「分冊出版」創意 暢銷全靠出版前的精密計算迪亞哥自一九五九年開始,把大部頭的《馬可波羅遊記》拆成每本三十二頁的周刊,連賣了三百多周,建立「分冊出版」的商業模式,五十多年來,更把這門生意複製到全球三十多個國家。 迪亞哥,就是《人體奧秘》的母公司。其實,早在二○○八年,迪亞哥在北京的分公司就曾經來台出版《古代文明》周刊,透過電視廣告打響名號,果然第一期就賣了十多萬本,總共一三一期的總銷量,加起來超過一百萬本,當時在出版界造成轟動。 剛在台灣市場嶄露頭角的迪亞哥,之所以一出手就能夠揮出強棒,並非一時幸運,而是來自出版前的精密計算。 首先,就是不厭其煩的市場前測研究。「在《人體奧秘》出版前,我們找了全台灣十三個點做試賣,城鎮得要有指標性,人口數也必須是總人口數的三%左右。」○ 九年接手台灣市場的日本迪亞哥行銷總監兼台灣總經理谷健二說。而除了全台試賣,谷健二還舉辦了多場深度訪談核心讀者的焦點團體分享會,所以光是評估值不值 得賣,就有「焦點團體」、「試賣」兩種兼具質與量的測試,至少磨了一年。 出刊前兩期砸大錢打廣告,則是迪亞哥商業模式裡的另一個重點。分冊出版的每一種期刊都有期數限制,而且刊物中不登廣告,營收必須完全依賴銷售,「所以,前 幾期我們都會不惜成本打廣告,極大化第一期的銷量!」谷健二表示,為了提升曝光量以及方便讀者購買,他們也入境隨俗把絕大部分的刊物鋪在超商通路上。 「一本這麼薄的周刊,居然砸了兩千萬元大打電視廣告,這在台灣出版界是從來沒有的事啊!」台北市雜誌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俞國定說,把百科全書拆開賣的好處,就是可以減少管銷成本、加大現金流,並加快與讀者溝通的頻率! 負責迪亞哥在台發行事務的雨禾國際公司發行人林美慧說,這類出版模式的銷售曲線,通常是前期爆量地高、之後下降、慢慢拉出一條平穩的曲線。不過,儘管銷售 曲線會出現「陡降坡」,但迪亞哥系列始終能維持一定水準,實際銷售量據估計有發行量的六、七成,遠超過平均的四成多。 儘管迪亞哥的分冊出版模式全球一致,但迪亞哥總部允許各地分公司自行開發題材,像是《古代文明》、《哇,我懂了!》就是日本分公司的作品,《人體奧秘》則源自英國分公司,分公司之間可以彼此購買版權、另行出版。 目前台灣的《人體奧秘》來自日文版本,由雨禾國際翻譯後再委託台灣醫師顧問幫忙審訂,盡量降低醫學專有名詞造成的閱讀門檻。 「這裡面有大量珍貴的醫療現場照片,還有各類專業醫學知識,不只醫學院師生會每期購買,連我的病人都會在書上畫重點、找我討論咧!」一周要花上六小時幫 《人體奧秘》審訂內容的萬芳醫學中心副院長謝瀛華說,內容獨家、輕薄短小、可歸檔整理,是《人體奧秘》吸引讀者買單的三大關鍵。 活頁孔、藏書夾設計 讓讀者整理專屬的百科全書迪亞哥系列的書,每頁都有活頁孔,而迪亞哥也同時出售專用藏書夾,讓讀者可以輕意拆下書頁,並歸檔整理成自己專屬的百科全書。此外,迪亞哥既然分冊出版,就不成套賣出,但會視市場反應,考慮隔幾年重新發行一個版本。 但什麼樣的內容適合分冊出版?谷健二表示,「大眾知識型」和「個人喜好型」是兩大類型。像是《人體奧秘》、《哇,我懂了!》就屬前者;而迪亞哥剛在台上市的飛機類周刊,及在日本曾出過的《Hello Kitty雙周刊》,都屬後者。 業績在全球數一數二的迪亞哥日本分公司,不斷在台測試新的出版系列,另方面也把台灣的繁文版本發行到港澳地區,對他們來說,台灣無疑是前進大中華分冊出版市場的最佳跳板。
|
||||||
|
||||||
出版M一鳴驚 人,在立法會發言時高舉標語牌,「陳副局講大話」,搞到陳副局當場為之口黑面黑。咁耐以來,在立法會舉牌抗議,責罵政府者,以泛民議員為主,從未見過任何 企業高層膽敢如此。有報紙消息傳出話孫局長有病在身,屬意陳副局頂上,咦,陳副局變成陳局長嘅話,出版M咪要搵窿捐?不過佢既然在屈臣氏時以白紙黑字批評 上司,在旅發局時竟然建議可以將駐日辦事處關門大吉,而今天居然仍然有工做,可見佢唔會驚咗陳副局啫。 出版M在報紙講嘅笑話又確係幾好笑, 我地納稅人嘅稅款往往就係如此這般地冲咗落廁所。佢話有位高官在羅湖邊境政府大樓發覺廁所冇廁紙,之後警方、屋宇署、入境處、旅發局等各部門共三十多人到 羅湖政府大樓實地視察,開會討論應否在廁所供應廁紙,人人都話應該,但卒之冇做到,因為冇部門肯負責孭呢項經常性開支!出版M估計各人為討論廁紙所用嘅 manhour,加加埋埋值二十萬銀喎! 左丁山問佢「出位」思維自那方來,是否睇完佢嘅Job Rotation書單所載嘅二十二本書就掂?出版M話未必嘅,各人讀書愛好,各有不同,不可一概而論,但書單內有兩本老到甩牙嘅書,Al Ries and Jack Trout嘅Positioning與Marketing Warfare確係值得一讀再讀,讀完就唔駛睇近年暢銷書藍海(Blue Ocean)嘞。唉吔,慚愧,左丁山只係好多年前讀過Positioning與Marketing Warfare,近年飽受讚譽嘅「藍海」,至今未睇過,出版M就話:「睇完兩本舊書再讀新書,你會感嘆點解三十年前嘅思維歷久彌新,時人仲未可以突破 之。」 今年係牛津出版社(OUP)在港成立五十年,平時極少極少見報嘅出版M因此出嚟拋頭露面,接受記者訪問,佢身為OUP副區域董事總經理兼市務總監,負責推廣宣傳,講咁多嘢,怕唔怕功高震主?佢答得妙:「呢四個字係好中國嘅理念!」咦,有啲似陶傑噃,英文冇呢個名詞? |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70841&time=2011-06-18&cl=115&page=all
一家被业界看作出版界“巨型航母”的中央级大型出版传媒集团,正紧锣密鼓筹备上市,计划于2012年三季度登陆A股主板。
![]() |
教材教辅是出版行业利润的主要来源。麦田/CFP |
这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语文出版社等五家机构整合而成的中国教育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教育出版股份公司)。它囊括了基础教 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外文教材和教学仪器业务。若上市成功,将成为首家借力资本市场的中央文教企业。其母公司、实际控制人,则是去年年末由上述五家主 体全部资产组建而成的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下称教育出版集团)。
教育出版集团2010年经审计的总资产超过100亿元,净资产80余亿元,集团销售收入60余亿,而净利润则为8亿元。预计2011年收入约为80亿元,净利润率为10%-15%。
“目前教育出版股份公司的内部整合、财务统一和人力资源薪酬体系调整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教育出版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中国教育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朋义向财新《新世纪》透露。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出版集团下属科学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出版集团等两家中央级出版集团,也在积极筹备登录A股主板。
显然,这是近两年来一波国字头大型出版发行机构上市热潮的延续。
2010年1月,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境内第一股皖新传媒(601801.SH)挂牌上市;10月,中南传媒(601098.SH)作为A股市场第 一只全产业链整体上市的出版传媒类公司上市;此外,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分别实现借壳上市。
转企改制热潮
这些“航空母舰”纷纷试水资本市场,并非偶然。
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明确提出“打造一批大型出版传媒‘航空母舰’”的战略规划。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魏玉山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时间表,明年6月,非时政类的独立法人报刊的转体改制将全部完成。之后将出现新的期刊集团,这些集团也将寻求上市。”
“融资上市首先是一项政治任务。”一位人教社内部人士表示。
李朋义则透露:“(教育出版)股份公司的设立,是我们在三个半月时间内完成的。”
之所以如此急迫,是因为有中央确定的“路线图”“时间表”在先。早在两年前的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中央各部门各单位经营性出版社要在2010年底前完成转企改制的死命令便已下达。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刘云山亦强调要“培育一批导向正确、主业突出、实力雄厚、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出版集团公司”。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中国教学仪器总公司的转企改制花费了一年多时间。
紧接着,教育出版集团的筹建和上市工作可谓分秒必争。2010年10月,不仅股份公司尚未设立,集团公司也仍在组建过程当中,但上市事宜已经紧 锣密鼓的展开。“我们通过招标的形式,选择了中银国际作为主承销商”,李朋义透露,“来参加竞标的十多家中介机构都是国内顶级的。”2010年12月18 日,教育出版集团正式成立。2011年3月31日,教育出版股份公司完成整体变更。
依据上市发行审核办法,3月31日完成工商登记变更、正式成立的教育出版股份公司需要满足持续运行三年的条件,由于教育出版股份公司系新设股份公司,没有有限责任公司的连续业绩可以计算,这意味着其上市需要申请三年持续经营豁免程序。
“即使申请三年豁免,也需要满足运营一年的要求。”一位熟悉上市事宜的资深人士表示。这意味着教育出版股份公司需要在2012年3月之后申请三年豁免,而其上市需要的辅导、材料准备等工作会依次展开。
事业单位转成企业,各出版社为此付出的代价不菲。“五险一金”是改制必须的支出,李朋义没有透露具体数字,但也表示“数以亿计”。
国有股独大
工商登记资料显示,教育出版股份公司注册资本39.50亿元,控股股东教育出版集团出资39.105亿元,另一发起人北京昱畅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资3950万元。
北京昱畅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为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全资子公司。“昱畅天下的加入主要是为了满足法人股东超过两个的基本要求。”一位接近教育出版集团的知情人士表示。
由于目前两个法人股东的结构仍显一股独大,为顺利上市,股东结构的优化势在必行。“2011年9月底之前,教育出版股份公司还会引入一些战略投 资者,目前包括高校出版社的发起人、地方出版集团、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机构都在进行谈判。引入战略投资者所占股份比例不会超过20%。”一位接近教育 出版集团的知情人士表示。中国文化产业基金正是中银国际与财政部联合发起设立。李朋义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股份公司的确处于引进战略投资者的阶段, 而选择投资人的标准则是“要看是否有利于集团未来业务发展”。
而对于员工持股,李朋义表示“目前没有安排。”
对此,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社长蔡翔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表示,出版集团大多靠行政捏合而来,公司治理结构仍问题多多。
“最要命的是国有股一股独大,基本上占了70%以上。”相对于外界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质疑,李朋义更担心的则是集团内部的资源整合。李朋义表示: “整合资源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首先是几家出版社组合后产生的内部整合问题,之前各个出版社各自的仓储物流、信息管理平台、数字出版、采购、财务 管理系统等都在着手整合。
进入集团的出版社过去的不良资产还要剥离到集团公司。“这些不良资产要么在集团里选择好的模式继续发展,要么关掉一些。”李朋义表示。
由于几家出版社独立经营时一些业务的重合,内部整合不可避免地牵扯到利益分割。“例如语文出版社的语文教材和人教社竞争,人教社、高教社、语文出版社这三家都有职业教育。到现在还在竞争。”李朋义对此并不讳言。他表示,解决的办法是“内部定规矩,避免内部竞争”。
垄断优势
避免竞争的努力并不限于集团内部。由于高校出版社的快速发展和良好业绩,业内一度传出高校出版社也将加入教育出版集团、甚至整合进股份公司打包上市的传闻。
一位接近教育出版股份公司引资事宜的知情人士透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等一些高校,正和教育出版集团讨论加盟事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周蔚华则表示,没有考虑加入教育出版集团。
一家中央级大型出版社人士分析,大多数高校出版社无意加入教育出版集团,原因是高校出版社突出的盈利能力,这样的高盈利产业,高校并不愿意拱手相让。而人事安排上也会出现很多障碍。
不过,一旦上市获得融资,通过并购获得有利资源必然纳入教育出版股份公司的战略规划。“并购计划是募集资金投向的一部分,我们不仅会在国内,也将在国外寻找合适的并购目标。”李朋义说。
李朋义的底气显然来自于旗下几家出版社的特殊地位。
教材教辅是出版行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中国出版业80%的利润来自教材教辅。人教社和高教社在教育资源上居垄断地位。全国出版业约四分之一的市场被中国教育出版集团占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庆国如此形容教育出版集团在业界的地位。
根据教育出版集团提供的数据,集团的中小学九年教材占全国市场的50%,高中教材占70%,职业教育占35%,高等教育占25%。毫无疑问,组合而成的教育出版集团已经成为教育出版市场的龙头老大。
“高教、人教一个垄断大学,一个垄断中小学,放在一起就更垄断了。这对其他80多家教材投资开发编写教材的出版单位来说,无疑是个打击。”某教材市场资深人士表示。
以人教社为例。由于长期以来全国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出版均由国家授权其独家经营,虽然1999年以后,教材编写和出版的垄断逐渐打破,但制度惯性之下,其教材特别是文史类基础教育教材仍可独占市场。
据一位熟悉教材出版的人士介绍,人教社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租型”,即其他出版社如需安排印刷、发行人教社教材,必须按教材总价的3%额度租用人 教社可将印刷教材的胶片(型版),地方出版社便可以赚取发行利润。此人士分析,以前是事业单位,人教社不计较靠薄利多销取胜。但今后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要 求股东回报,取消租型对增加利润是很可观的。
也有分析认为,人教社上市后可能放弃租型模式,收回教材发行权以求利润通吃。“人教社的教材很有优势,自己发行和配送的话利润会更加丰厚。”一位教材出版行业资深人士说。
即使无法改变租型,无论是整合前的人教社还是现在的教育出版集团仍有能力要求地方出版集团保证其50%以上的教材份额,这一协议则是租型的先决条件。
基础教育文史类教材可能回归统编的说法,更令教育出版集团获得垄断。“我们在教材编写方面的确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李朋义对此并不回避。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接受财新《新世纪》记者采访时亦表示,从目前来看,无论情况怎样变化,中国教育出版集团承担着教材的“国家队”的身份、地位、角色不会改变。
目前,教材市场真正的竞争其实主要在于教辅材料市场份额的争夺上。“教辅市场基本上已经放开了,只有教材其实是有一定程度的垄断,民营出版公司大规模做教材还不现实”。一位出版界资深人士表示。
“目前民营对教育出版集团并不构成挑战。”李朋义对竞争信心满满。“我们是做全科,而且掌握着著作权。”李朋义称。
上述熟悉教材出版行业的人士表示担忧,“成立出版集团,更有资格去垄断。其他出版社被挤出市场的可能性更大。”
财新《新世纪》记者杜柯、张新名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