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遠見】歐美股東大會:拿再多錢的高管也是僱員
http://www.infzm.com/content/77037
每年的四五月份,眾多歐美上市公司召開股東年度大會扎堆。各大公司的管理層在大會前莫不「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精心準備,努力證明
自己在過去一年裡如何增進了每一個股東的利益,如果過去乏善可陳,那就要把重點放在承諾改革和未來將如何讓股東滿意上,這樣,一則才能維繫和穩定股東和投
資者們的信心,二則高管薪酬方案才有可能被股東接受。
如今,經濟危機持續深化、流年不利,平日裡一言九鼎的高管們要做到這一點可就難了,股東不滿意,就不會太給高管面子。畢竟管理層理論上是股東利益的執行者,你為我服務不力,我是小股東、進不了董事會照樣能給你難堪,股東大會上不見不散哈。
是的,在各大公司的官方網站上,無一例外都有設計精美的「投資者關係」(investor
relations)欄目,提前數月發佈召開股東年度大會的日程。所有的大會相關材料、議程及財務數據,也可以輕而易舉地在該欄目上下載。只要你持有公司
的股票,哪怕只是一股,你就有資格提交申請,獲得參加股東大會的門票,並在現場或通過網上系統行使自己的投票權,對大會上的議題表明態度。
熱門的上市公司股權大多非常分散,這意味著小投資者和個人股東,也有機會對大會造成影響。而且,多數大公司都會在網上現場直播自己的股東大會,有什麼風吹草動,也很容易吸引媒體及輿論的興趣。因此有些團體也會借這個舞台表現自己。
比如十幾個代表佔領華爾街運動的年輕人,通過購買一點摩根士丹利的股票,得以出現在2012年5月15日的股東大會上,大唱反對貪婪金融家的論調。大摩的CEO James P.Gorman對此見怪不怪,淡然對記者說「還不夠刺激」。
投票通過高管薪酬報告,是股東大會的必要議題。這個提案一般都能順利通過,但是若是公司表現令股東失望,陰溝裡翻船的也不乏其人。在2012年4月
27日巴克萊銀行的股東大會上,高管薪酬報告被股東們投了31.5%的反對票,使得CEO Bob
Diamond1700萬鎊的收入可能不保。該公司的員工分紅三倍於股票分紅的情況,也被媒體廣為詬病。
當然,最慘的還是花旗的CEO Vikram S.
Pandit。在2012年4月17日的花旗股東大會上,薪酬報告的反對率是55%,花旗集團主席Richard
D.Parsons只得當即表示董事會將認真對待股東們的意見。可憐見花旗的CEO連拿了兩年1美元年薪,公司的表現也有所改善,仍沒能平息股東的怨氣。
自金融危機以來花旗股價下跌逾8成,季度每股分紅僅1美分。
無怪乎匯豐銀行在2012年5月25日的股東大會前,先於5月17日開了個投資者互動日(investor
day),大肆宣傳公司的成本削減及業務拓展計劃,並承諾將35%的利潤用於股份分紅。雖然Pirc(一家英國的投資者服務公司)在會前提議反對匯豐的薪
酬報告,CEO Stuart Gulliver 720萬英鎊的薪酬仍然獲得了股東大會上近90%的支持率。
除了投票,中小股東還有其他方式表達自己的聲音。比如在股東大會上發言提問,比如提起議案。關於提問方式,各公司規定不同,最多也只是要求事先提交審核,確保沒有不當內容(比如人身攻擊)。
提起議題的門檻也不算太高。以英國的公司法為例,取得5%以上參會股東的同意,即可提起議題。在5月2日的百事集團股東大會上,由於達到了提案要
求,某人權組織在股東大會上正兒八經的作了一個抗議瓶裝水公司危害用水權的演講。不管台下的集團總裁Indra
Nooyi女士對這番言論作何感想,也只能乖乖聽完發言,並禮貌性的表示作為印度女性,水的議題頗能引起自己的興趣。
如果你看不懂上市公司發佈的數據,或不知道作為股東的權利怎麼辦?沒關係,有的是投資者諮詢和教育的機構和網站,教你怎樣不在大公司面前吃了虧去。
當然,從市場中摸爬滾打出來的上市公司們,也非常懂得不能得罪股東和公眾的道理,所有你應該知道的公開資料和常見問題的解答,都能在公司官方網站上輕鬆查找到,並有專門的投資者諮詢熱線面向公眾。
歐美的上市公司們如此小心認真履行義務,未必出於企業社會責任感,也不單是因為監管嚴格。道理簡單明了:高管拿的薪酬再多,也是僱員;股東出的本金再少,也是老闆。僱員能「哄」人繼續當老闆,「哄」更多的人來當老闆,才能製造對僱員更高的需求,僱員的收入才有保障。
【點評者說】是的,僱員不管拿錢多,還是拿錢少,要提高自己收入,無非兩端:一是一個儘量自由的勞動力市場,換工作、另謀高就的交易費用儘可能低,二是增加市場對你的需求,就是要有更多的人當老闆開廠開公司,老闆之間的競爭會推高僱員的工資,舍此之外,無非歪門邪道和零和遊戲。
剛好快收工了,順便再多說點有關HIS的一些往事和這個行業的一些事情 onedot
http://xueqiu.com/8751729732/24675671回覆
@龔浩的微博: 剛好快收工了,順便再多說點有關HIS的一些往事和這個行業的一些事情,當然也許多年不在這個行業了,有些情況發生變化了
1.HIS系統說起來門檻極低,但做的好卻是不那麼容易,原因是這個系統涉及部門和人員太多,幾乎醫院多個部門的一線員工都要用,就是醫院的ERP了。這點就和很多公司沒上ERP不行,上了ERP怨聲載道一個道理。我說個簡單的例子吧,掛號和收費系統,當初開始做的時候沒想那麼多,居然都是鼠標操作,後來人家說怎麼可以,我們掛號收費排隊多少人啊,我們必須快,必須鍵盤操作,為此我當初挖空心思讓軟件中最後每次正常掛號收費按鍵次數減少到最少。
2.HIS系統市場不好做,尤其是小公司不好做。因為醫院是個事業單位,每個人都關心自己的位子,沒有人願意冒風險用一家不知名公司的產品。因為假設用了小公司的HIS,一切OK還好,萬一有問題就不好交差了,會被人說是不是有貓膩什麼的;反之如果是用了大公司產品,出了問題最多找廠家發洩自己不會有事,因為你可以和領導說:我已經用的是有名的XX的HIS了,沒辦法的。我們當年的幾家醫院還是依靠一些關係說服對方醫院才開始的,好在後來也沒給別人丟面,醫院上下的人都沒說系統不好用。
3.很多HIS軟件廠家其實壓根不重視產品研發,一般都是一個產品修修補補,甚至聽說他們(只能說當年)居然維護很多版本,每個版本對應一些醫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地對付著。而研發人員很多就是招一些剛畢業1-2年的人來做這些擦屁股的事情。
4.HIS其實是賺錢的,無論一次性賣HIS的費用還是每年向醫院方收取的升級和維護費用都是能保證較高毛利潤的,而且還很持續,因為總體上這些年國家對公立醫院這方面預算還是給的很足的,如果當年不是衛寧的影響我應該還會繼續做這塊,起碼也有醫院人脈看並不愁啊,呵呵。
5.HIS還是地域性很強的東西,因為涉及醫保計費和一些各地對醫保費用控制等問題,幾乎每到一個地方都需要做一些改動,而且遇到強勢客戶也就是大醫院,還需要對一些具體業務方面做改動,所以這個行業不具備所謂的快速複製擴張的特性。更重要一點是地方保護主義和政府衛生部門關係的因素,很難一家通吃,所以看研報說衛寧打算做全國性的什麼什麼,我只能呵呵了。
“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不能再多考慮其他”環保部來了“陳校長”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7526

2012年陳吉寧出任清華大學校長時備受矚目,如今他或成為環保部新掌門人,亦備受關註。 (CFP/圖)
“務實、紮實。”這是中國首任環保局局長曲格平對這位新晉黨組書記的評價,“不講大話、空話,有科學家的基本態度。”
“專業性”、“系統性”正是諸多學者給出的陳吉寧關鍵詞。“環境問題是系統問題,環保部長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做救火隊長了。”
“以後清華做活動,不要把學生幹部老師同學分開坐,不要預留座位。”而在早前的一次答辯中,陳吉寧就曾婉拒入座預留席,站在角落一個多小時。
在風傳了一周之後,環保部即將迎來一張全新的面孔。
2015年1月28日下午3時,環保部召開重要會議,中組部宣布最新的人事調整:現年51歲的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接替已到退休年齡的周生賢,出任環保部黨組書記。同時,從會上傳出消息,陳吉寧亦可能是下一任環保部部長。這一任命還需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新部長已呼之欲出。與前任不同,這位以環境研究經驗著名的大學校長,此前一直在清華大學工作,從未有過在政府部門任職經歷。
由一位真正意義上的環境學者,擔當環保部掌門人,這在中國環保部還是頭一遭。但多位環保學者表示並不意外。“你問所有認識他的學者,都是一樣的反應。”曾與陳吉寧合作過項目的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洪臣評價說。
除了為人做事的風格,他的專業背景,或許是此次他為諸多環保學界人士看好的原因之一。陳吉寧長期致力於環境系統分析方面的研究,“我們國家的環境問題,已經到了從系統、全面角度做規劃的時候。”王洪臣說。
“務實、紮實。”這是中國首任國家環保局局長曲格平對這位新晉黨組書記的評價,“我從他當系主任開始就接觸了,覺得他不講大話、空話,有科學家的基本態度。”
曲格平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我一直很欣賞他。”
為什麽是陳吉寧
作為國家環境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環境保護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陳吉寧還曾參與過國家諸多應急環保事件的處理,業界對他並不陌生。
轟動一時的松花江水汙染事件、圓明園環保風暴、汶川地震救災……都曾出現過陳吉寧的身影。2006年1月,全國轟動的松花江水汙染危機時,作為國家環保總局的專家,陳出現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2008年汶川地震時,時任常務副校長陳吉寧帶隊組成的清華大學抗震救災專家組,作為第一個高校專家組飛抵災區。
在學界和業界看來,陳吉寧無疑是一位環境領域的權威專家。“他主要的方向都是環境系統分析、不確定性優化。”陽平堅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陽目前在北京大學環境學院從事相關領域研究。
南方周末記者註意到,他的專業背景也正符合中央對環保部職能轉變的規劃。
2013年4月,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就曾向媒體介紹,政府部門正在進一步轉變職能。對環保部來說,一些具體項目的環評審批權要下放,環保部今後主要職能就是從區域和產業布局的層面劃定環保門檻——如此職能調整,陳吉寧無疑是適合的掌門人人選。
而當時吳曉青提及的“西部5省區重點行業發展戰略環評報告”,正是由陳吉寧領銜完成。該報告明晰的正是該地區未來產業環境政策。
戰略規劃正是陳吉寧的專業優勢。作為水領域的專家,他還曾先後主持過國家環保總局“遼河流域‘十五’環境規劃”和“全國面源汙染控制政策框架與行動方案”,並曾主持過國家科技部“滇池流域面源汙染控制技術研究”。
“環境問題是系統問題,以前很多時候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如果從系統角度統籌考慮,許多環境問題就能得到預防,這比‘先汙染後治理’更有效率,也更經濟。”陽平堅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環保部長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做救火隊長了。”
“專業性”“系統性”正是諸多受訪學者給出的陳吉寧關鍵詞。
“給我的感覺,通盤籌劃能力很強。”複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戴星翼回憶說,兩人曾相會於環保界影響重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水專項”,從計劃的編制到驗收,“(陳吉寧)經常站在全國性、全局性的高度來看問題”。
在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看來,陳吉寧對產業發展亦有“統籌”觀點。“過去科研系統一直是自己做研究,產業界進不去。陳老師認為這樣不行,要打破壁壘。”文介紹,在做“水專項”時,陳吉寧一方面給環保部、科技部做工作,一方面鼓勵企業參與科研立項。
實際上,1989年陳吉寧在英國帝國理工醫學院攻讀博士學位時,已是專註於系統研究。當時的校友、上海綠然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始合夥人王勇回憶道:“回國後,(陳吉寧)參與了很多區域、戰略的環境評價,對於中國宏觀環境比較了解,不像一般學者鉆研於很細的技術。”
陳吉寧涉獵很廣,其合作發表的論文涵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涉及環境學科三大領域的諸多方面。例如環境科學中的流域面源汙染控制,環境工程中的城市排水管道系統規劃,還有屬於環境管理的環評中的公眾參與。甚至還有全球環境問題的熱點:氣候變化。
“他會從根本上分析存在的問題,有些高層缺乏深入分析具體問題的能力,陳老師會知道現在問題是什麽。”王洪臣說。
而這,無疑是外界對環保部新部長的期待,也是外界對中國環保難題進一步解扣的期待。

陳吉寧是母校蓋州市第一高中第一位考上清華的學子。在尚巖的高中畢業紀念冊上,優秀校友陳吉寧戴著墨鏡,白色襯衫,黑色領帶,雙手插兜,站在一個歐式的建築前。 (尚巖提供/圖)
“帥氣”優等生
“我們學校肯定要搭彩虹門了。”尚巖(化名)是蓋州第一高中的畢業生。2012年陳吉寧當上清華大學校長時,學校就搭建了彩虹門。
履歷顯示,在考上清華大學之前,陳吉寧先後就讀於蓋縣紅衛小學(今蓋州市實驗小學)和蓋縣完全中學(今遼寧省的蓋州市第一高中),從小就是品學兼優的優等生。
對於這個蓋州市第一高中的大師兄,陳吉寧給尚巖的印象是“帥氣”。2009年,在尚巖的高中畢業紀念冊上,這個有著上百年歷史的高中印上了優秀校友的照片。按照時間順序排列,陳吉寧在第二頁,戴著墨鏡,白色襯衫,黑色領帶,雙手插兜,站在一座歐式的建築前。
“優等生”,無疑是陳吉寧求學階段給人留下的最深印象。
“品質好、記憶力好、不善言談。”蓋州第一高中退休英語教師陳永選曾擔任過陳吉寧初中時的班主任,在陳擔任清華大學校長後,他曾對營口本地媒體回憶道。
陳永選向媒體展示了當年的記分冊,上面顯示初中時陳吉寧每次考試成績,在全學年都是數一數二的優等生。1981年,他以531分的高考成績,成為母校歷史上第一個考上清華的學生。
“上大學還是表現很突出的人,學習成績非常好,好幾門成績都95分以上。”陳吉寧的一位大學同學是王洪臣的研究生同學,他向王回憶道。1986年,中國環境工程學科創始人陶葆楷,在清華設立以自己命名的清華第一個獎學金,陳吉寧正是第一屆唯一的獎學金獲得者。
除了學習成績好,陳在校期間還擔任過系團委書記,組織能力頗強。“上大學時,就有老師預測,陳以後會是環保局長。”上述大學同學說。
正是憑著過硬的學習成績和幹部素質,1988年,碩士畢業的陳吉寧作為培養對象,被選送公派到英國留學。
“公派出國,當年是非常難的。”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占生,在陳吉寧學生時代就在系里任教,他如此回憶說。
1989年7月,短暫在英國布魯耐爾大學生物化學系就讀9個月後,陳吉寧轉學到英國帝國理工醫學院土木系攻讀博士學位。在英國帝國理工醫學院,他度過了在英國的十年。在獲得博士學位之後,他進入該校的博士後工作站,擔任助理研究員,直至1998年回國。
在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官網報道中,陳吉寧曾如此深情回憶,“我非常懷念帝國理工和倫敦:天氣、瑪莎百貨、英國廣播公司、海德公園,當然還有最值得懷念的學生生活。”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院長馬中在陳吉寧留學英國期間就與其結識:“印象中,他待人接物,都很是謙和,彬彬有禮。”
穩重、低調、沒有架子,正是這位清華學者給接觸過的人留下的印象。
在“清華大學微博協會”上,曾留有不少有關這位校長的軼事。陳校長七夕節逛街購物的照片被拍下後,一度成為熱帖。
在微博上,一位清華學生回憶,在一次參加活動時,陳吉寧曾當場提出,“以後清華做活動,不要把學生幹部老師同學分開坐,不要預留座位”。而在早前,他也身體力行,在一次本科生特等獎學金答辯會中,陳吉寧就曾婉拒入座預留席,站在角落一個多小時。
“會帶來新氣象”的年輕人
在陳吉寧的同事眼中,“敢於挑戰、敢於擔當、敢於創新”,是他獲得尊敬的原因之一。
陳吉寧敢於擔當的一面,在歸國伊始就有所顯露。1998年回國後,陳先是成為副教授,一年後,旋即被任命為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主任。
“他擔任系主任,當時頗有爭議。”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占生回憶,大家都覺得陳吉寧太年輕了,但很快,陳吉寧就以自己的行動給出了答案。
這個有著十年海外經歷的“海歸”主任,一系列措施引起了環境系內外師生的矚目。“他引進了很多以前不敢想的人,吸引人才的手段也比較有魄力,把清華環境系帶上了一個新臺階。”王占生說。
不拘一格,還體現在現在環境學院教學樓的建設過程中。多位老師回憶,當時系里教學樓空間狹小,但蓋新樓需要學校批錢,等待時間很長。
為了盡快改善辦學條件,陳吉寧另辟蹊徑,找到了中國和意大利合作的智能樓項目,由意大利出錢,清華出地,將環境學院大樓設計成充分利用太陽能、自然光的綠色節能生態示範樓。這幢教學樓,而今成了清華的一個標誌性建築。
清華環境學院原院長余剛教授當年是陳吉寧的搭檔,陳吉寧作為系主任時,他是副主任。但包括余剛在內的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多位教授均婉拒了南方周末記者的采訪。
“很抱歉。我現在不方便談論。請你理解。”余剛說。但兩年前接受媒體采訪時,他曾對這位昔日的搭檔給出過自己的評價:“工作思路清晰、著力重大目標、善於團結集體並調動大家的積極性。”
多位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或許正因此,2002年至2009年期間的清華大學原書記、現任中組部常務副部長陳希,當年一直對陳吉寧贊賞有加,多次稱贊陳吉寧是個有能力的年輕人。
2006年,42歲的陳吉寧就被提拔為清華大學副校長。6年後,他成為清華大學的第18任校長。
曲格平同樣不吝贊譽,他回憶說,多年前就常常感慨,“新的一代,會帶來一些新氣象。”
有全局觀、交流能力強,人緣好,同時還有很強的業務能力和新觀點——這也同樣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錢易對陳吉寧的看法。
更難得的是,錢易此前曾向媒體回憶,作為不是院士的校長,當年清華大學曾有一些老師找到錢易,希望作為同一領域的工程院院士錢易能推薦陳吉寧申報院士。錢易為此跟陳吉寧交流了意見,當時陳吉寧和她說了一句話:“我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做校長),就不能再多考慮其他。”
在清華大學校長任上,陳成功推動了清華大學的教學改革,贏得了外界的肯定。
在本世紀初,時任環保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代所長的許振成即與陳吉寧在滇池汙染控制、松花江水汙染事件中有過不少接觸。在許看來,清華校長或許與陳吉寧的新工作有著異曲同工之處:“管環境當然是個頂端的眾口難調的組織協調活。”
“我國的環境管理已用極了靠勸即宣傳、教育,靠唬即考核官帽、處罰企業之招,也許下步該靠悟了,應該制定規則引導各行各業自覺行動。看過陳校長主持制定的清華教學改革方案,其要點似乎就是不靠勸、唬而倡導悟。清華園雖小,可管的是涉及各行各業的學科及全國精英類的師生,可見陳校長也是能組織善協調者。”許振成說。
未來嚴峻挑戰
在同行們看來,未來環保部部長面臨的挑戰頗為嚴峻。“一方面,中國環境積累的問題,已經接近頂點和極限,另一方面,在目前經濟放緩、下行的形勢下,再提環保,壓力、阻力會更大。”馬中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
“環保部應該把重點汙染源抓起來,讓汙染不再反彈,這就是很大的功績。但這等於守成,不是開拓。”戴星翼說。
“開拓很難。”戴說,很多環保問題的解答,是在環保之外。而且,在現有的環保體制下,環保部的職能覆蓋範圍,看起來很寬,實際卻很窄。
作為環境學界專家,陳吉寧無疑明白問題所在。此前,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他也曾提出過不少主張。如果一以貫之的話,他無疑將會繼續重拳治汙,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不過,陳吉寧或許對自己面臨的困難早有心理準備。
在2011年的一次論壇上,陳吉寧曾表示,他曾用“單位土地第二產業增加值”來表征經濟增長帶來的環境壓力,對國內外的分析比對發現,如果沒有“十倍”的技術進步的話,那今天所有複制歐洲和美國的治理模式都將很難成功,今後必然會遇到問題。
他更預測說,2030年前後依然是中國環境壓力階段。“2030年之前我們想把環境壓力減下去很難,這是發展階段決定的,這是發展過程、人口決定的,這種高的環境壓力會持續到2030年甚至2040年……”
不過在王洪臣看來,履新的陳吉寧挑戰和機遇並存。“新一屆政府對於環境的決心很大。”現在經濟形勢進入到新常態,或許從另一面,為他治理環境提供了新機遇。
喝再多雞湯也改變不了你創業失敗的事實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07/153663.shtml
導讀 : 這個世界上正因為有那些渴望雞湯的人,才會有制造雞湯的。為什麽要去喝別人的雞湯呢!難道就不知道自己制造雞湯給別人喝嗎?
別以為看幾本什麽:創業維艱、從0 到1就懂得了創業的艱難,別以為看幾本粉絲經濟和解讀小米就懂得粉絲以及創新,別以為看點馬雲的演講你就真的能創業。有時候只是你認為自己能創業,但其實你什麽都不能。
有時候只是你自己感覺在創業
找個合夥人一起成立個XX科技公司,穿梭在孵化器咖啡廳之間,逢人就塞名片介紹自己是XX科技公司的CXO,天天異想天開等著什麽投資人給你個幾百萬。醒醒吧!其實你根本就不是在創業,你只是自己認為自己在創業罷了。
不管是否註冊公司,不管是否有XX科技公司的CXO的名片,不管你是否穿梭在孵化器和咖啡廳之間,只要你不安於現狀,不懼前方的艱難險阻,朝著一個目標永不放棄,那麽,你就是在創業。
當你上班厭倦了,不願意拿著低廉的工資,不想聽人使喚,自己又不想努力。當出現這些問題的時候,這些都成了你自己選擇創業的借口。選擇創業的人更多是因為走投無路,或者是為了能讓自己的能力提升,而並非是因為某些自身的借口才選擇創業的。
百分之九十九的idea都是不符合實際的
別再說你的什麽idea絕無僅有,狂拽酷霸叼炸天,估值上千萬,上億,idea可行性非常強,有類似案例什麽的,目前就缺個產品經理,缺個市場總監,缺個運營總監,當然,還缺程序員和啟動資金。當你有這些吹噓自己idea 的時間不如自己付諸行動,把idea變成現實,然後讓更多用戶來使用,到那時候,自然會有投資人找你。
我曾經就見過這麽一個創業者,時時刻刻都會冒出一些不符合實際的idea,什麽美女上門服務打掃衛生,什麽老年人社交產品,什麽全球首發電商平臺。基本一天會產生2個以上的idea,然後各種網上尋找資料,調查市場,去微信群或者孵化器頭腦風暴,交流idea可行性,然後熬夜做PPT,結果還沒見到投資人idea就被pass掉了。
有時候真該好好想想,自己的idea是否符合實際。我們都是生活在這片黃土地吃著地溝油,吸著霧霾,基本上都是類似的,你輕而易舉就能想到的idea別人也能想到,所以千萬不要把自己的idea認為非常寶貴,僅憑一個idea就能拿到的融資並沒有多少,不要以為自己看到幾篇關於憑一個idea就拿到融資的新聞就認為自己也可以。有時候站在投資人的角度想想:你是願意投資一個剛大學畢業,天天喊著創業口號而不付諸行動的應屆生,還是願意投資一個在BAT待了7.8年後出來創業的高管?
你所謂的創新只是在別人的基礎上修改一下
聽說你的項目非常創新,產品不僅體驗好,而且還能有讓用戶尖叫的創新,和所有同競爭產品不一樣,而且無論是營銷方面還是市場方面也是絕無僅有?別做夢了,再不努力這個月連房租都交不起。
你所謂的創新只是在別人的基礎上修改一下而已,不管營銷也好,產品也罷,沒有誰模仿誰,更別說自己是獨一無二。因為市場上根本沒有獨一無二的產品,這也就是為什麽會有BAT三足鼎立的原因。當一個產品沒有競爭對手的時候,那個產品將會是差的一個產品,如果後面出來一個同類的產品,不管體驗還是創新也好,比第一個出來的產品都要差,那時候,第一個出來的產品就是最好的產品。因為一個產品的好壞並非用戶體驗和創新,而是是否有同類競爭產品來做對比。
我曾經也有這樣的一個想法:“我要做一個淘寶一樣的電商平臺,微信一樣的社交軟件,百度一樣的搜素引擎,並且我會做的比他們還要創新,讓用戶尖叫。”我想有這種想法的絕對不止我一個,我們回頭想想,做一個別人已經做的非常好的產品,然後在他們原來基礎上修改某些功能,增加用戶體驗,這難道就是所謂的創新了嗎?
模仿一個已經很成熟的項目,然後用那些所謂的創新,顛覆來走向市場,不僅不會得到用戶的認可,更多的只會被同行認為你是在搗亂市場。我想很多90後應該了解一家公司,那就是騰訊,從當年網吧風風火火的CF到如今直播都能日薪上萬的LOL主播,騰訊的那些遊戲讓多少90後深陷其中,但騰訊的這些都是在其他遊戲上進行修改,創新,顛覆。我並不是在說這種模仿可行,而是在說這種模仿只是你不行,因為你什麽都沒有。
所謂的雞湯是改變不了你創業失敗的事實
喝再多的雞湯,聽再多的勵誌故事,看再多的書,研究再多的互聯網大咖,最終你還是會創業失敗。並不是你能力不行,也不是你欠缺什麽,而是你的創業失敗就是這個互聯網時代的設定,你註定會失敗,這是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即使你現在小有成就,也許在明天,你就會失敗,因為沒有一個人是不經歷失敗就能成功。
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曾經說過:發明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組成的,但是很多不知道的是那百分之一的靈感高於那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希望同為創業者的我們能用“發明”的心態去創業,而不是那些所謂從模仿中提煉出來的創新和顛覆。
這個世界上正因為有那些渴望雞湯的人,才會有制造雞湯的。為什麽要去喝別人的雞湯呢!難道就不知道自己制造雞湯給別人喝嗎?
作者:戴春平,一個被稱為連續創業者的80後互聯網老兵,個人微信:9905635,歡迎實名添加相互交流。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戴春平,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人民日報評:失去奮鬥 房產再多我們也將無家可歸
這段時間以來,房價問題備受關註。在杭州,一條限購令,五千追隨者,限購實施前一天簽約5105套房產;在上海,為了獲得更低的首付和契稅,不少市民排隊假離婚;在北京,一家上市公司通過出售兩套學區房來續命保殼……全國大中城市這一輪房價風雲,制造出新一輪樓市熱潮,也在眾人心中卷起波瀾。
面對不斷上漲的房價,有人冷眼旁觀,有人莫名恐慌,有人猶豫觀望,有人則不惜借高利貸湊首付,房價就像一面多棱鏡,映照著不同社會群體的多樣選擇。快速城鎮化的推動,上漲預期的助力,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可能存在的金融風險……經濟學的專業分析,從各個角度展現出房地產市場的複雜。高企的房價,對經濟的影響還有待觀察,但對社會心態的影響已經顯現。
早在深圳房價上漲時,網上就流傳這樣一個段子:一個商人10年前賣房創業,經過10年的艱辛奮鬥,又用賺來的錢把當年賣掉的房子買了回來。這樣一個虛構的故事,用一種近乎寓言的方式戳到了現實的痛點:在快速上漲的房價面前,奮鬥者最終又回到了起點。於是,有企業主關廠炒房,直言“開工廠不如買幾套房”;而有房一族則從房價漲幅與工資收入的對比中發現,“房子升值秒殺努力工作”。這些社會現象潛藏著這樣一個邏輯,即快速上漲的房價,會令奮鬥的價值貶值,解構奮鬥的意義。這或許是高房價對社會心態的最大影響。
“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這句話應該是一個社會最為牢固的共識。只有人們相信奮鬥與勞動,並願意通過自己的雙手創造未來,一個社會才能充滿生機活力。相反,如果一套房子的升值就能覆蓋奮鬥的努力,甚至成為一個人無論怎樣奮鬥都無法跨越的鴻溝,那麽按照理性選擇的原理,房產投機自會大行其道,而踏踏實實的奮鬥、勤勤懇懇的努力,則會遭到冷落。
而當努力奮鬥還不如投機房產,就可能樹立一種錯誤的導向和價值觀。據央行公布的數據,今年7月新增人民幣貸款4636億元,其中住戶部門新增貸款占比近99%,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企業新增信貸為負增長。有人感嘆:美的、海爾、蘇寧、國美做地產,娃哈哈、喜之郎、五糧液做地產,連長城床墊都在做地產,房地產讓72行最後都殊途同歸。如果公眾把更多精力放在房地產投機的短期收益上,就會擠占為長期目標努力奮鬥的空間;而如果企業偏離實體經濟的主攻方向,則有可能丟失最為核心的競爭力,最終威脅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動力。
房價漲跌有其自身規律,房地產市場的發展也有自身路徑。但無論怎樣,都不應該讓房價消解奮鬥的價值。否則,沒房的人為房子日夜奔波,成為物質上的房奴;炒房的人則夢想著躺著把錢掙了,成為精神上的房奴。其結果,則可能是房價在高歌猛進中,消解了社會的活力與創造力。當每個人都相信依靠奮鬥能夠改變命運,當每個企業都相信堅持主業才是人間正道,我們這個社會才能釋放更強發展動力、開拓更好發展前景。
縱覽世界各國的現代化歷史,房地產可以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絕不是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最為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因為房價高企而失去對奮鬥的信仰,相比於房子,我們更應該相信自己的雙手;相比於炒房,我們更應該激發努力奮鬥的士氣。否則,失去奮鬥,擁有再多的房產,我們也將無家可歸。
在香港,失去房產,夢想再多我們也將無家可歸
記得2012年爸媽來香港陪我過春節的時候,他倆特別希望我在香港買套房子,覺得這樣才能對一個港漂放心。然而被我卻拒絕了,找的理由是:當時租金便宜,而買了房子,我就成了三十年的房奴;畢竟我還沒決定是不是要一直待在香港,萬一回國、萬一出去再讀個書怎麽辦;況且我一單身女孩子,買啥房子,以後讓老公買不就好了。
結果短短四年時間里:香港樓市辣招一招又一招了,不是永久居民買房子要交15%的稅;更恐怖的是房租,陸續搬了三次家後,房租從低四位數變成了低五位數,還不如早幾年做個房奴;要是能帶套房子出嫁多好也啊,至少嫁的有底氣啊。總之提起香港這幾年的房價就是各種淚。
當然,房價是香港無產階級永恒的痛,本來以為隨著2016年香港樓市供應增多及美聯儲加息,能給小老百姓一個上車的機會,結果英國脫了個歐,錢還是乖乖又回來買房子了,看看中原指數今年的反轉。

雖然不少觀點認為內地資金南下對香港近幾年的樓市狂升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除去外因,本質在於香港公屋流動性低及政府土地政策的滯後性。今天的文章主要來源於團結香港基金最新的研究報告(我把報告鏈接放在閱讀原文里了),這是香港前特首董建華先生創建的NGO,讀完之後倒是給我解答了不少香港樓市的問題,拿來跟大家分享分享。
首先,雖然沒有錢在香港住的小,但再窮政府都會提供公屋供合資格人士申請居住,一家三口如果每個月收入不到2.239萬港幣,就可以申請公屋。

公屋又分為出租永久房屋、資助出售房屋、出租臨時房屋數種;截止2013年,居住在各類型公屋的市民占香港人口45.8%。

而香港公屋居住人口比例也是全球最高的。

一套350尺(35平米)的私人樓宇平均月租金1.1萬,而政府提供的公屋只要1700港幣每月。按理說便宜的租金,能留給經濟不富裕的家庭更多儲蓄,令他們更容易上車、安居樂業。
假設說我符合資格,想買一套市值100萬港幣的居屋,香港政府首先會給我打折,以70%的價格、即70萬賣給我;並且政府還會給我提供95%的房貸,我只要拿出3.5萬做首付就可以了。
可當我想賣房子的時候,必須先跟政府補30%部分的市價差價,就是說我的房子從100萬升到200萬,那麽當初政府給我30萬的折扣部分,我就要向政府補地價60萬。看看這幾年香港房價的走勢,自然也能知道,居屋業主的家庭收入肯定沒有跑贏土地價值的增速。
意味著業主只能享受物業相關資本70%的升值,被香港政府發了個CB:不僅每年要給政府付固定的租金或貸款金額,在我想變現的時候,還要接受政府的高價轉股,侵蝕我的利潤。公屋本來是到居屋再到私人住宅的房屋接替,現在看來進化的前景渺茫。

這就令香港公屋買賣流動性極低,市場未有形成,令無房階級跑贏通脹成了最遙遠的夢想。2008年至2013年,公屋平均按年周轉率僅為0.92%。截止2012年,香港32萬多個居屋單位業主中,只有22%繳付補價成為真正業主的,仍有78%的業主無法享受像私樓業主相同的物業權益。
香港政府的房屋政策實施了這麽多年,雖然必有其考慮之道,但一個沒有流動性的公務市場,在過去、現在及可預見的將來,對香港社會、整體GDP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第一,居屋是要錢的。除了每個月的租金收入外,政府還要資助每套居屋約158元的保養、運作費用;以4%的貼現率計算,如果一套公屋可使用50年,那麽政府實際上要為每個單位提供240萬港幣的資助;一旦樓齡到了60年,房屋需要重建的時候,補地價、重建費用,這麽一張大支票還得政府買單。當然這筆錢,是納稅人出的。
第二,正是因為公屋市場的不流動,令納稅人的這筆錢成為了“無謂社會福利損失”。合資格人士享有的是居住價值,後者與資產市價間的差額,是納稅人出的了。但低利率環境中,資產價格上升的那麽快,納稅人付出的所有權,比住戶享用的居住權更多;考慮到公屋幾乎沒有買賣市場,基本上納稅人的錢就全部打了水漂。業主無法享受居住流動性(壞處會在下面展開講)、納稅人及政府提供的租金資助機制也是浪費資源,三方沒有任何人受益。
這里就要拿新加坡和香港進行對比了。新加坡一步到位的上車雖然難,但政府也有組屋補助。合資格家庭(他們的政策是非常鼓勵人們早日結婚生子的)在有效購買日期起後五年,就可以在公開市場出售、出租單位給予合資格的新加坡永久居民,所以新加坡的公屋市場交投非常活躍,大家都挺能接受的。

這種差距一兩年可能看不出來啥,但是45年下來差距看的人就要哭了。

1965年至2014年間,新加坡的年均GDP較香港增長率高1.35%,如果大家在1965年都有100塊,2014年時候,香港人的100塊變成了725塊,而新加坡人的100塊則達到了1370塊,比香港多了約80%。這就是授人以魚和授人以漁的差距。
如果說自由行黃金十年得利最多的是大地產商,內地資金南下得利最多的將是金融行業;而本土居民則成了資本通脹、貧富差距的最大受害者。如果內地的房地產庫存都能神奇的去掉,香港的居屋理應擁有更多的選擇。
如果香港政府補貼住房私有化及放寬轉售限制,算下來的新增房屋資本約可達3.336萬億,差不多是2013年GDP的156.9%,每個公屋單位的房屋資本會平均增值336萬,租置單位每個增加196萬,居屋單位每個增加205萬。

當然,這里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是:如果大量公屋進入供應市場,會不會令私人樓房的價格下跌,令私樓業主擁有負資產?
英國在1980年10月3日,開始實行《英國房屋法》。當時英國的公屋里住了差不多650萬家庭,在購買權推出後,英格蘭賣了超過190萬套公營住宅,占累計存量的三分之一。

盡管自住業主總人數和比例出現了上升,更多家庭擁有了房屋單位的完整物業權,但住宅價格並沒有下跌。


而且如果你們看看2016年香港開發商推出的私樓,性價比簡直是沒話說(香港的實用面積除以十便是內地常用的平方米),今年港島最小的一套單位只有16.3平米,跟深圳那個6平米的有的一拼了。雖然居屋不一定有新房住的舒服,但多一個選擇也是好事呀。

徐子淇雖然是香港人最羨慕的人,但是她老公家今年推出來的樓盤,簡直是挑戰各種人類極限。最新出了個只有41.8平米的四房單位,其中一間房間只有3.7平米(低過香港監獄平均4.9名米的面積),預計這樣的房子尺價還要1.7萬(一平米就要17萬的),而且還是2018年才能交樓,還不是核心地段哦。

這幾年香港的新盤劏房之多也是亮瞎了大家的眼,隨便看一個廁所兼浴室的長度,成年男子張個胳膊就碰到了。

當然也有李超人在將軍澳的樓盤,這廁所上的以為自己在坐飛機。

盡管一如預期,香港未來四年每年平均私人住宅落成量是1.8萬個單位,比2006-2015年的1.1萬高了有六成。

但是同期的樓面面積僅僅上升了30%,比2015年僅僅升了30%;落成量會從2016年的1260萬平方尺,減至2019年的1180萬平方尺。含淚翻譯就說:下面這幾年我們住的房子會越來越小。

如果說不同年代的樓房就跟不同年份的葡萄酒一樣,都有不同的特性,再過幾十年看回來香港的樓房這幾年的品嘗特點就是細而小,QAQ~~
而同期,香港土地市場的供應也在減少,因為可以直接用來開發的填海或新市鎮土地占比在2015年只有50%,更多的土地來源都是要經過城市規劃程序去改變土地發展用途的(在講究民主法治的社會,這樣做的bug在於有時候會拉長開發耗時,十年八年也是有可能的)。

下圖想不到的是,港鐵不聲不響已經成為香港最大的私樓供應地主了(雖然他們的大股東還是香港政府)。

這里丟給二級狗一個問題,假設業主現時沒有財力上車,那他們能不能買入港鐵的股票作為對香港樓價的對沖?畢竟港鐵過去十年股價升了1.22倍,同期恒指升35.96%,新鴻基地產升37.96%,恒基地產升54.24%,恒隆地產升6.5%。

盡管2000年前後,香港因為經濟衰退、樓市低迷,曾經暫停過土地和房屋供應,但直到前幾年,政府才重新提出了不少二十年前公布、之後被擱置的大型新發展項目。但這並不能緩解現時香港空間不足的問題。

且不說已經有65.5%的自住業主已經還清物業貸款,大家的資產負債表非常健康。

就看2011-2015年的平均初婚、活產嬰兒(父母都是永居)、離婚的總數目,是遠高於1986-1995年的;只是我們現在的房屋落成量和落成單位都變少了,處於供少於求的階段。

估計以後比找男友更麻煩的,就是在地多人少的香港買房子了(想到香港是中國一線城市中唯一不限購、還是以港幣\美元計價的地方,還無房的博主,深深吸了一口氣)。

比博主不聽爸媽話後果更嚴重的是,一套房子對社會階層的撕裂影響將更為深遠。2000年代中期開始,香港有樓者和無樓者的差距一直在擴大,離婚率上升,下一代成長在破碎的環境中,令跨代流動性低,社會變得更加不公義。

香港離婚率全球第三,而離婚的男女主要集中於低收入的公屋家庭,趨勢上看最近幾年的情況更差。雖然公屋編配準則是有利已婚夫婦盡快上樓,但因為沒有對首婚及再婚做出區別;因此近些年變成鼓勵婚姻生活不愉快的夫婦或低收入家庭再婚,低收入的離婚父或母,若其有受供養的孩子或者選擇再婚,他們再次申請公屋時,會獲得優先考慮。
在公屋的離婚女士人數增長高於男性,可能因為離婚後女性仍留居在公屋、男性搬出去住;這就會增加對公屋和私樓的需求,但供給又有多少;離婚男性如果再婚時,入息依然符合資格,會再次申請公屋,這就會令越來越多低收入離婚人士住在公屋。

比起父母離婚,影響更深遠的是成長在破碎家庭的孩子,公屋中單親家庭的兒童比例,從2001年的44.7%上升至2015年的55.8%。貧窮破碎家庭環境中成長的下一代,有多少機會打破隔代不平等?怎樣保證他們成為低流動性的新一代社會底層?
當然沒有人否認公屋存在,一定起到他的作用的,比如現任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就是公屋出身的,但通過自身努力爬到社會頂層的例子,只是像陳局長這樣的例子,近些年是越來越少。
解決方案:補貼置業計劃,未繳付的補價鎖定於當刻入住的市值,借此增加公屋市場流動性;至於私樓開發端,增加發展密度,釋放現有土地資源潛力,加快審批流程,加快土地發展。
無產階級寫完之後,心中充滿了不安全感,只能好好努力去賺首付錢了!

政府指對話不切實際學民再多兩人絕食
1 :
GS(14)@2014-12-04 08:19:52
【雨傘革命 第68天】【本報訊】截至昨晚10時,學民三位成員已絕食48小時,中六生黃子悅前晚兩度嘔黃膽水,黃之鋒血糖昨晚跌至2.7。學民思潮昨批評梁振英政府拒絕對話,宣佈再有學生吳文謙、鄭奕琳加入絕食,向政府作道德控訴。市民對學生絕食感心痛,昨晚大排長龍在絕食帳篷外留言,其中一句這樣寫:「大人們太過保護自己的羽毛,卻忘記翅膀用來飛的。」
黃子悅前晚嘔兩次黃膽水
三名絕食學生昨午向梁振英發公開信,要求政府與學生就重啟政改對話。梁振英冷待絕食學生,特首辦傍晚發表聲明,表示有關訴求不符法律程序,也不切實際,政府不會亦不能同意。五部曲已走了兩步,憲制程序上根本不存在撤回。盧彥慧批評並非學生不切實際,而是政府不願面對現實。她指昨日收到大學、中學老師和同學支持。黃子悅亦收到同學親自送來圍巾和打氣卡,露出笑顏。大批市民冒寒冷天氣和雨水,到場聲援學生,並排隊在留言冊寫下感受,對學生絕食感心痛和慚愧,有人寫「大人們太過保護自己的羽毛,卻忘記翅膀用來飛的」。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周保松昨晚在絕食區旁,以靜坐讀書方式聲援學生。學民昨午已表明不排除再有學生絕食,在晚上10時宣佈兩位20歲成員吳文謙、鄭奕琳加入絕食行列。五人在台上借用電影《飢餓遊戲》三隻手指向天姿勢,象徵追求自由,獲全場市民鼓掌。在香港專上學院讀社會科學系副學士二年級吳文謙指,學生支持平等選舉權的心不死,呼籲政府不用警棍回應市民訴求。鄭奕琳就讀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三年級,是周保松學生。她指起初反對絕食,但不想運動就此結束,市民白捱警棍、胡椒噴霧,希望用絕食向政府作道德控訴。她指自己下周期終試,呼籲支持的同學在金鐘自修室溫書,同時聲援絕食學生。她坦言家人在內地旅遊,仍未得知自己參加絕食。黃子悅和盧彥慧血糖昨晚跌至3.2,黃之鋒跌至2.7。醫生指三人血糖偏低,心跳加快和頭暈,建議飲用葡萄糖水,三人商討後堅持只飲清水。前晚嘔兩次黃膽水的黃子悅指,醫生檢查後估計是身體不習慣,她希望最少絕食三、四日,堅持得越長越好,黃之鋒強調會量力而為。公開大學呼籲包括黃之鋒在內的同學立即結束絕食行動,保重自己的身體,莫以損害自己身體的途徑去達到目的,對學生絕食行動深表難過。家庭醫生鄭志文表示,一般人空腹血糖指數介乎4至6,嘔黃膽水是嘔出胃液的俗稱,長時間沒有進食會令胃酸增強刺激胃部,導致嘔出胃液。他提醒絕食者要量力而為,最低限度要飲水、保持情緒穩定,若情緒緊張會令腎腺素上升。加上近日天氣寒冷,絕食者應盡量留在室內或用暖包保暖。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1204/18957333
變種流感昨殺7人 袁國勇分析:疫情再多六周 料600人死亡
1 :
GS(14)@2015-02-05 22:21:44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指死亡人數「未知到頂未」。資料圖片
【流感肆虐】【本報訊】變種甲型H3N2流感繼續殺人。昨日再多九人感染流感後要接受深切治療,當中七人死亡,至今已有一百一十八人死於流感,其中十人是壯年人士。專家袁國勇預料,疫情再持續多四至六周,今次流感高峯期可造成五百至六百人死亡。多名立會議員昨批評政府低調處理疫情,衞生防護中心隨即在昨日傍晚,首次在今次疫情中開記者會交代。記者:陳沛冰 伍雅謙
本港昨日新增九人要入住深切治療部,當中七人死亡,由一月二日至昨日累積有一百八十七人要入住深切治療部,當中一百一十八人死亡。死者中有約三成八已接種流感疫苗。入院病人中死亡率達高達百分之三點五,較以往少於百分之二高,深切治療部病人死亡率更高達一半。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分析,以現時每日平均十人死於流感,預料疫情再持續多四至六周,會再多三百至四百人死亡,冬季流感高峯期隨時有五百至六百人死亡。若未能預防夏季流感高峯期,「隨時最差好似○五年有一千一百人死」。○四年及○五年本港同樣出現甲型H3N2流感病毒變種,「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