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什麼股買了可以放心睡大覺? 路過十八次

http://xueqiu.com/3004708315/27737675
每天都收到很多網友發來的信息,諮詢某某股票走勢這樣那樣還能不能怎樣怎樣的信息,實在無力一一回覆,於此再列一文,也算是做一個方向性的的答覆。

股市不是一個勤者多得的市場,或許這樣說不對,而是應該說,如果你沒有穩健的,實踐可行的盈利模式,就算每天8個小時守在電腦面前,也不會增加你多少的財富,反而,會令你心疲力竭。

我曾對很多年輕人說,不要隨意談職業炒股,這個行業,如果你不是有穩定的現金流支持或者有財團後面做你的支援,單純的要從炒股這個方向謀取巨額財富顯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或許你有暴富的機會,但如果僅從交易的長期結果而言,激進的風格也往往伴隨著大起大落。

今天你看到混跡市場而存活的所謂大人物,大體都有著不可複製的歷史機遇或者淵源。而從這些機遇和淵源發生的概率而言,那只是極少的一個存在。冒著巨大失敗的風險去找這種機遇,可能有成,但假如一旦失敗,也往往會毀人一生。

包括我自己,當初也絕對不是想著要職業。而是無意在投資的過程中,恰巧遇到了對的事和對的人。如果沒有那些人和事的發生,我依然會把投資當成是閒置資產的一個理財方式,而不會成為我職業的一個方向。真正的職業人,也往往是從管理他人的資金模式上獲取穩定的財富,雖然現在也談的是零管理費,但那也建立在之前對的人對的事已經有積累的基礎上。

我經常去反思自己目前的所得,並不是真的很會把控每天K線的進出,而是在這個過程中,理解了市場邏輯,情緒,國家政策,行業發展規律,明白所有盈利都需要時間的等待,任何的成功都不可能有捷徑可循。我並不太喜歡炫耀那種一買就翻倍暴漲的機會,因為那不可能是常態,遇到了,也僅僅只是運氣的問題。

但一旦我找到了自己的盈利方式,結果往往會在長期的投資中獲得回報。

我早期的博客中談到,中國目前有兩個大的機會,一個是新興行業從有無的機會,這包括新的產品,新的服務方式,新的管理模式等等,一個是行業從小到大的機會,這些機會,伴隨著諸如人口規模,需求變化而客觀存在。這也是我們會關注TMT和醫藥的關鍵所在。

而醫藥,我們說了,中國進入老齡化這種歷史機遇,是前所未有的。而縱觀全球醫藥行業中上市公司的走勢,無不表現出長牛的趨勢。所以,結合這個趨勢,去理解這個方向上的需求,結合公司的市值規模,產品構成,研發儲備等等,你都可以找到很多很好的標的,現在你再翻翻A股裡大部分醫藥股,是不是依舊還是表現出這個趨勢?3年前人們都認為醫藥股超過了08年的高點有泡沫,14年的今天,很多醫藥股,依舊還在創新高,這就是規律和趨勢的力量。

所以,很多醫藥股,市值不大,前景又都明確的,花上時間守,你一樣可以穩健的獲得財富的增值。很多人說,漲太慢,也經常有網友在和我交流的時候,談到預期要到半年一年後才能實現,等不了。我經常回覆,慢就是快,為什麼?因為這種增長方式,體現的是年復一年的複利,上去了就很難下來,但是如果你是反覆在題材股裡進出,可能一個階段有收穫了,但是如果不及時在高點收手,一樣會在後面的回撤裡損兵折將。而且,玩題材,玩波段,大部分人完全無法判斷什麼時候會潮起或者潮落,買了每天提醒吊膽,養成了四處打探消息,到處發帖問人的壞習慣,久而久之,精神衰落,易怒,這樣的投資者我在之前的單位做管理的時候沒少接觸。

所以,第一個可以買了就睡大覺的,在未來10年裡,依然還是很多中小市值的醫藥股,包括今天,就算大市值的恆瑞醫藥,也只有500多億的市值,和國外巨頭動輒萬億的大型醫藥公司相比,還差個20倍。雖然,你也都在懷疑中國的醫藥公司到底能不能長大,但毋庸置疑的,中國以後一定也會有跨國的公司存在,特別是隨著生物醫藥時代的來臨,我們很多科研和技術也都慢慢和國際水平靠攏。相對於很多人而言,這一輩子,做出兩個10倍股就已經很美了。因為如果你有10萬的資金,第一個十倍做到100萬,第二個十倍就是1000萬,足夠你財富自由了。

怎麼才能做到10倍,所以就找那種從20億市值可以做到200億,100億市值成長到1000億的,有沒有?顯然,很多醫藥股都具備這樣的歷史機遇。

而如果你要分解目標,每年滾動操作,確定每年有翻倍潛力的醫藥股,確定是可預期的,可達的去分配倉位,像我們也經常會確定翻倍目標,達到目標位後撤出本金,再用盈利倉位繼續等待,直到預期完全實現。5~10年,依然可以賺得缽滿盆滿。

所以每年大部分時間,我都只用來跟蹤個股公司的業務進度和行業發展情況,對預期進行合理的修正,這便足夠了,至於K線波動,大盤走勢,甚至所謂錢荒這些暫時性事件,在這十幾年內估計都很難撼動好醫藥股做強做大的歷史趨勢,因為需求客觀存在,公司只要正常發展,都能享受這種人口和趨勢的紅利,而遇上進取點的公司和老闆,你就偷笑吧。

這也是我為什麼說大家眼光長遠點,人云亦云的搖擺就會少一點,太在意短期的得失,反而失去歷史性的大機遇。因為很多個股,一旦真的你離開後哪一天忽然暴漲個兩三天,你就很難再去下決心買回來了,我為什麼推斷你不敢買回來?因為你是因小利離開,而一旦偏離了你原來的進出價,不說10%,就算是3%,你都會鬥爭很久。錯失機會也都在情理之中了。

再就是TMT,其實這個行業,放到上市公司裡而言,說不上可以睡好覺的投資,因為每天科技進步的節奏實在太快,很多公司技術沒出來,就被革新了。所以,只有短暫的三五年機會,一旦落後,基本就會一落千丈。這也很好的解釋了諸如歐菲光的崛起,萊寶高科的隕落。這個過程中,一般只跟隨炒作的風向就好,難以預判長期的價值,非專業人士,還是少碰的吧,雖然,也有很多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機會。就算是騰訊和阿里,我想馬化騰和馬云每天估計都睡不好,因為第二天起來,可能就發現對手又搞了一堆名堂。

當然,對於產業而言,平台型的,已經確立了壁壘的話,都是可以拿個三五年的,二三十億市值做到五六十億甚至百億市值,在目前這個階段,也會有很多機會。就看你把握的能力了。

最好的標的,不管外圍概念怎麼變換,依舊還是醫藥醫療。這裡面很多股,買了就可以放心睡覺,安心生活。慢就是快,你管它外面炒的是阿里概念也好亦或是騰訊題材也罷。真的等到屬於你的花開,你才會理解,這投資的美好。你所要做的,就是尋找低窪的估值標的,花上足夠的時間,坐看云起,便已足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362

改革下的股市,走向何方? 路過十八次

http://xueqiu.com/3004708315/27842884
漲到沒有吸引力,任何預期都難以讓後續資金迷戀的高度,自然是殺估值的最好理由。有人看到石化漲,把創業板的大跌歸結到它在拉抬指數,有人說發生了二八,但君不見,二里面大部分藍籌軍團也都跌得潰不成軍。

這些天的股市到底發生了什麼?

創業板,很多股用半個月的時間,完成了之前需要要等待一年兩年的漲幅,持倉人賺得缽滿盆滿。活在這個泡沫中不亦樂乎,但真正要開始回撤的時候,才發現,紙上財富終覺淺,一日回到解放前。當然,很多人依舊不會相信,風險來得這麼突然和毫無預兆。

殺估值,只能這麼去說了。

市場是有靈魂的。它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主張,有自己的規律。特別是在天朝,摸順了它的邏輯和規律,會讓你在很長的時間裡,合理的洞悉事態發展。

大部分人昨天糾結地產股為什麼暴跌,今天憂心創業板為什麼集體跌板,這樣的糾結和憂心於明天而言,沒有指導意義。如果只看這表現的外在,藍籌股沒有行情,創業板也開始修復估值。股市的路,瞬間迷惘,比籠罩在城市上空的霧霾更讓人窒息和無助。

當我們跳出漲跌去看市場的時候,才能去真切瞭解到它的呼吸,它的脈動。

我們都說股市是市場經濟的晴雨表,新的時期,看兩個領域,一個是改革,一個是創新。

改革是目前我朝面臨的一個緊迫而又棘手的問題,這個問題牽扯到整個國家命脈,國民民生,所以它注定是宏觀且難以一蹴而就,而創新則因為個體模式,產品, 服務的個性化的個體異同而能很好的捕捉到。

很多人是不相信改革的,認為目前的天朝利益集團已經根深蒂固,也正是因為很多的不相信,才讓這個改革顯得撲朔迷離迷離,難以觀摩。

但在天朝,目前這樣的改革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從去年李主導自貿區設立以來,已經明確了上層對於改革推進的力度和決心。中國目前不是要不要改的問題,而是如何迅速有效的改。整個中國經濟看似健康,實則是在各種落後的體制制約下,已經舉足難前,新的經濟產業看似蓬勃生機,實則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無法成為整個經濟的重要載體,且他們受到傳統經濟體制的制約和影響難以發揮最大的能量。

我們很慶幸,習李在推動整個中國變革的道路路上沒有做和事老,在對老虎和蒼蠅的態度上沒有絲毫的手軟,雖然,目前很多人對事態的演變依舊持懷疑和保留的態度,但對於一輪又一輪的改革提議,習李沒有任何停滯的打算。

從資本市場而言,中國股市開始二十餘載,從最初為國企脫困到股權分置改革下分享改革成果,到允許民營中小企業上市助力發展,市場其實一直都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而近十年來,民營企業的飛速發展,散發出來的活力,讓國企體制下的各種看似擁有最優資源的大國企映襯得毫無優勢。國企的管理人員在現實環境中通過各種不光彩的手段賺得滿嘴流油,而資本市場上的股票價值卻如同雞肋。

諸如典型的兩桶油,電信聯通移動,哪一個崗位在普通百姓眼中不是肥缺,但反饋到上市公司裡,卻是公司效益的低下,淨資產收益率的停滯不前。幾十年經濟騰飛的果實,完全沒有如實反饋到上市公司裡。

這十幾年來,優質企業沒有貢獻優質收益,而且非常遺憾的,地產這種毫無技術含量的產業反倒成為了推動中國GDP的支柱,而且被冠以剛需肆意掠奪著國民積蓄。於此,在改革和轉型背景下,在這個角度看地產股跌,那豈不是順應民意麼。

而國企在這個背景下,如何應對民營企業的競爭,又如何發揮優質資源的績效,真正讓企業發展作為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支柱而不再簡單依賴出讓地皮,這應該是改革立意最原始的本意。

我們之前強調一個觀點,就是房產價格不再上漲甚至形成下探的預期的時候,便是股市思變的時候。這個思變,需要最高層去造一個能容納這麼大資金量的池子。需要引導資金去做市場配置。

所以,現在談的石化混合所有制變革,僅僅只是開始,而這個口子,也是資金窺探和攫取新一輪改革紅利的突破口。因為,混合所有制下的企業價值會重新評估,企業經營管理模式會被重新設定,企業經營績效會有新的結果,而這一切,都會積極引導,擁有優質資源的國企們真正回到企業以盈利為目的的這個要求上來。

再此之前,我們談的國企,沒有吸引力,不是他們的公司沒有吸引力,而是公司的管理模式,經營績效在舊有模式下的利潤釋放能力沒有吸引力,現在這一切,正在要發生變化,我們相信,兩會前後包括後續的時間裡,國企新一輪改革的各種細則和方向會進一步明確。

大浪之前總是天氣的詭異,動盪的行情下,顯然依然有一條明晰的路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723

燃料電池VS鋰電池 誰將統治未來汽車動力源? 路過十八次

http://xueqiu.com/2859479813/28024623
中國網 http://www.china.com.cn 2013-11-14 09:13

    幾個月前,特斯拉CEO「給力哥」Elon·Musk在德國接受外媒採訪時將燃料電池(Fuel Cell)稱為「傻瓜電池」(Fool Cell),並表示:「他們非常愚蠢,就算從理論上實現燃料電池的最佳性能,也無法同今天的鋰離子電池抗衡。」他還指出鋰離子電池還有很大潛力沒有發掘。

  而另外一方面,通用汽車和豐田等多家車企巨頭各自同合作夥伴簽訂合作開發燃料電池協議,計劃未來數年內推出燃料電池車投入實用。早在2011年豐田就在東京車展上就亮相了FCV-R氫燃料電池概念車,今年東京車展則將展出量產型號。豐田公司同寶馬簽署協議在四個領域進行合作,其中就包括燃料電池。

  除了豐田,通用汽車和本田汽車宣佈將聯合開發下一代燃料電池技術,以便2020年投放到市場。韓國現代汽車已經率先投產燃料電池車,福特、戴姆勒和雷諾-日產正合作開發燃料電池技術。

  豐田表示,即將量產的燃料電池車售價大約接近寶馬5系或者特斯拉Model S,大約為5萬美元左右,一次加注燃料續航里程高達300英里(483公里)。因而性價比具有較高的競爭力。

  那麼到底是特斯拉的給力哥對,還是豐田以及一眾車廠對,為什麼會有燃料電池和鋰離子電池之爭,未來電動車的動力之源會是什麼呢?我們來做一個深度解讀。

  電動車和傳統汽車

  現在林林總總的電動車,其實是傳統汽車的一個延續,人們做的,只是把傳統汽車動力部分、燃油部分換成了電機和電池。

  電動車的歷史其實非常非常悠久,1839年,蘇格蘭的羅伯特·安德森給四輪馬車裝上了電池和電動機,將其成功改造為世界上第一輛靠電力驅動的車輛。內燃機汽車的發明時間則要推遲到四十餘年之後的1885年10月,卡爾·奔馳設計製造了世界上第一輛三輪汽油汽車,同年戈特利布·戴姆勒也製造出了一部四輪汽油汽車。兩人各自成立了自已的汽車公司,1926年兩家合併為戴姆勒-奔馳汽車公司。

  電動車在歷史上經歷過三個發展期,1885年到1915年是電動車的第一次黃金時期。這一期間,由於內燃機技術相當落後,行駛里程短,故障多,維修困難,不及電動車,因此電動車在這一時期被普遍認可。當時美國總統的座駕就是電動車,而不是內燃機汽車。

  第二個階段是60年代,中東戰爭引發石油危機的大背景下,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與福特汽車公司分別研發了新型電動汽車。雪鐵龍、標緻則將現有車型改裝成小型電動汽車。以此為契機,全球掀起了電動車熱潮。

  第三個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鋰電池技術的進步,成本的降低,電動車的性能有了巨大提升。最終實現了特斯拉、日產等的量產電動車。

  從電動車的歷史可以看出,電動車和傳統的內燃機汽車,實際上是平行發展,互相競爭的關係。當電動車的性能、成本、用戶體驗高於內燃機汽車的時候,電動車就有一個黃金發展期,而當內燃機技術進步,體驗超過電動車時,電動車就歸於沉寂。

  電動車性能的關鍵因素:動力電池

  對於電動車來說,性能、成本、用戶體驗能否壓倒內燃機汽車,關鍵在於動力電池。

  我們知道,汽車能跑,是因為發動機和變速箱工作,給汽車提供動力,電動車能跑是電池和電動機提供動力。電機技術經過百年的發展,已經非常非常成熟。

  無論是單位重量的功率、還是效率、壽命、成本、控制,都遠遠優於發動機。同等功率的電機往往比發動機便宜,壽命更長,維護保養也更簡單。理論上電動車應該遠比內燃機汽車更有競爭力,而問題的關鍵就卡在電池上。

  眾所周知,汽車運動是需要能量的,內燃機汽車的能量來自於汽油或者柴油的燃燒,熱能轉化成動能。而電池通過電機,把電能轉化成動能。而現在電動車遇到的問題就是同樣的重量,同樣的體積,電池提供的能量遠遠低於汽油和柴油,也就是能量密度低。

  所以,同樣跑300公里,汽油車只需要30升的油箱,只需要20多公斤汽油,而即使採用了先進鋰離子電池的電動車,也要600多公斤的巨大電池包,還不算保護電路,電池包本身的保護的重量。

  如果用鉛酸電池,則需要1噸到2噸的沉重電池包,而一輛家用轎車正常的重量也不過1噸多。

  除了能量密度,電池還有一個功率密度的概念,動力電池能夠釋放的最大電流是有限的,電壓是有限的。即使電動機功率很高,電池瞬間放電能力不行,也會影響電動車的性能。

  動力電池的分類

  目前,電動車用的動力電池種類其實非常多,但是真正實用化的並不多。因為很多電池都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世界上大部分廠商都選擇了鋰電池,細節材料上有使用三元鋰電池的,有使用磷酸鐵鋰的,有使用錳酸鋰的,但是它們都可以歸結到鋰電池的範疇,需要充電放電,有循環次數。

  氫燃料電池和鋅空氣電池都不是充電電池,是靠消耗其他材料(氫氣,鋅)產生電能,需要添加其他材料才能維持運行,更類似傳統燃油車加油的概念。

  還有幾種比較另類的電池,一般當作動力電池的輔助使用。下面我們就來詳細說說各類電池的特點和用於汽車的優劣。

  (一)氫燃料電池

查看原圖
   首先我們來看被「給力哥」諷刺為傻瓜電池的氫燃料電池。燃料電池並不是一個新東西,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38年,德國化學家提出了燃料電池的理論。真正實現商用化則是1955年的事情,美國通用電氣的工程師造出來實用化的氫燃料電池,隨即就應用了到美國太空探索的雙子星計劃(題外話,有興趣的可以搜索一下紀錄片《從地球到月球》,看看美國人的雙子星計劃,阿波羅計劃,再看看中國的神舟計劃,嫦娥計劃)。

  1991年發展出來可以應用於汽車的氫燃料電池,這就是今天氫燃料電池的來源。

  相對於其他電池,氫燃料電池最大的優勢是能量密度極高,實驗室可以做到3千瓦時每公斤,比其他類型的電池都高很多。用於汽車可以以更小的體積和重量,提供更長時間的續航。

  但是,氫燃料電池也存在問題:

  一是價格,氫燃料電池的核心零件是質子交換膜和鉑催化劑,都是非常昂貴的材料,用在不計成本的航天可以,用在汽車上昂貴的價格讓氫燃料電池普及困難,即使到2015年,豐田也只敢說整車5萬美元,30多萬人民幣。而目前的價格是150萬到200萬人民幣,遠遠高於燃油車和鋰電池的電動車;

  二是燃料的來源和儲存,氫燃料電池需要氫氣,氫氣本身並沒有產業鏈支撐,製造,運輸,儲存,加注都極不方便,成本又很高,危險還很大,相比燃油車和鋰電池車成熟度太低。

  從用戶體驗角度,氫燃料電池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給力哥諷刺氫燃料電池為「傻瓜電池」,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二)鋅空氣電池

  鋅空氣電池的歷史也很悠久,可以追溯到1878年。鋅空氣電池更加類似我們所實用的乾電池,實際上在很多領域,鋅空氣電池也在替代乾電池。

查看原圖
  鋅空氣電池的能量密度較高,可以達到每公斤0.3千瓦時,比鋰電池高一,並且價錢便宜,鋅材料比鋰便宜的多。

  但是鋅空氣電池也有兩個問題:

  首先功率密度低,使用鋅空氣電池的電動車的雖然續航里程不遜色於鋰電池電動車,但是加速、爬坡性能都很糟糕,實用性不佳;

  其次產業鏈不匹配,鋅空氣電池和氫燃料電池類似,也需要更換材料,鋅空氣電池需要把氧化鋅更換為金屬鋅,這就需要從發電廠,到電解鋅工廠,鋅電池製造廠,到汽車換電池站等一系列的產業鏈配套。這些都要從頭開始,同樣遠不如鋰電池成熟,要實用化也需要走很長的路。

  (三)飛輪電池

  飛輪電池是最近幾十年才發展出來的新型電池,它不是傳統的化學能轉化成電能的化學電池,而是內部有一個高速旋轉的飛輪,靠飛輪動能儲存能量的電池。

查看原圖
  飛輪電池沒有化學物質,不存在爆炸燃燒之類的安全性問題,也不怕溫度變化,環境惡劣,循環壽命非常長。更可貴的是飛輪電池有極高的功率密度,達到5-10KW/kg,遠高於其他類型的電池,儘管能量密度和鋰電池差不多,但是高功率密度可以帶來極好的汽車加速性能,在能量回收的時候,也就可以承受更大的功率。

  在保時捷918的概念車上,副駕駛位置就是一個飛輪儲能系統飛輪電池唯一的缺點就是貴,技術上,性能指標上,安全性上,飛輪電池都很適合汽車使用,但是高昂的價格注定它只可能出現在豪華車或者超跑上,而不能進入大眾用汽車。

  (四)鋰電池

  鋰電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70年代,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電池。

查看原圖
  汽車用的動力鋰電池,其實也分好幾類,特斯拉最新用的松下電池已經是三元鋰電池了,三元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安全性比較均衡,是中庸之選。

  特斯拉的優勢是,用軟件的辦法,解決了充放電過程中的安全性問題。使得本來不偏重安全的三元鋰電池可以應用於汽車。

  但是特斯拉的電源管理技術解決不了穿刺問題,只能靠加強電池包的保護來解決,遇到極端碰撞,強大的衝擊力擊破電池包的保護,特斯拉依然會起火爆炸,只是高強度的保護給了車主逃生的時間。

  磷酸鐵鋰(也就是比亞迪所謂的鐵電池)是應用比較廣泛的電池,它的優勢是安全性相對比較好,儘管也有事故,但是相對其他鋰電池已經是最好的了。它的功率密度比較好,可以大倍率放電,有不錯的加速性能。在循環壽命方面磷酸鐵鋰也有優勢,長期使用成本相對較低。

  磷酸鐵鋰的缺點是能量密度相對較低,同樣重量續航里程沒有優勢。此外,低溫性能比較差,冷天電量會損失很多。

  綜合看,磷酸鐵鋰還是被一致看好的動力電池。

  錳酸鋰電池,日本企業用的很多,優點是低溫性能比較好,低溫電量損失沒有磷酸鐵鋰那麼嚴重,價格也便宜,安全性不如磷酸鐵鋰,但是還不錯。但是材料本身不太穩定,容易產生氣體。

  車云小結:

  從目前的技術看,氫燃料電池、鋅空氣電池都需要新建一個產業鏈來支撐,這需要很長的時間和大量的投資,而且兩者都有弱點,競爭力很弱,很長一段時間不會有什麼希望。

  飛輪電池性能優異,但是價格昂貴,如果能找到大幅度降低成本的辦法,飛輪電池是最適合電動車的,可惜目前還沒有找到的跡象。這就決定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飛輪電池只能出現在一些超高價的豪華車和超跑上。

  鋰電池從發明以來,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產業化的擴充,每年都有小幅度的降價和容量提升。

  特斯拉在2012年以後火爆,並不是特斯拉的技術領先多少,日本在2005年就開發出來了性能比特斯拉Model S更優異的Eliica,但是當時鋰電池的高昂價格注定這個產品只是試驗品。

  比亞迪正在開發性能不遜色於特斯拉Model S的E9,而做為電動車和燃油車過度的插電混合動力車,比亞迪秦馬上上市,寶馬混合動力的i3、i8都要上市,保時捷918也已經預訂。這背後就是2013年鋰電池的價格已經降低到一個可以接受的範圍。

  未來幾年,隨著鋰電池價格的進一步下降和容量的進一步提升,電動車、插電混合動力車會越來越便宜,性能越來越好,電動車取代燃油車的進程才剛剛開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210

談談行情,談談機會。 路過十八次

http://xueqiu.com/3004708315/29494715
今天下午參加了一個關於下半年,階段主題的投資討論會。我把最近發過博客的思路順帶也講了下,整理出來供大家參考。

發言比較長,我都不知道說了這麼多。

@Brave-ong 幫忙整理出來的文字,請各位感謝他。

有人提到了現階段機會到底應該怎麼去抓,很多股其實已經很便宜了,但市場上現在不相信估值,心裡都沒有底。這個底一方面來自實體數據沒有任何支持,另外一方面對炒高的品種又都心生畏懼。市場人心渙散,一有風吹草動,大起大落更是讓人覺得毫無頭緒。


今天不談醫藥,談得太多,而且很多醫藥,醫療現在不管靜態還是動態PE都已經很有價值,這個在座的今天都討論很多,我就不重複了。政策確實有影響,但這種影響我不好判斷對於企業的真實效果,就像很多人說銀行沒有壞賬,沒有問題,但這種問題不是沒有,而是包裝得太好了,讓我們完全猜不到,這種才是最可怕的。

醫藥的預期,諸如反腐也好,禁止過度醫療和營銷也罷,醫藥醫療的需求在中國這麼大的市場是客觀存在的。

我說一些別的想法。

我依舊還是關注市值增長,我建議大家看問題的時候,不要侷限在單純的PE或者說PB,如果這樣看,你老是覺得銀行股起不來,對其它炒高的品種始終是有向下的牽引。這種擔心從去年創業板漲了50%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成為影響很多人告別創業板行情的一個因素。

其實不管從哪一年的行情去看,市場對於不同類型的品種都有不同的定價標準的,這種標準不是誰定的,更多是市場約定俗成的一種博弈結果。而小盤,預期高的品種始終都享受溢價而不論是熊市或是牛市。

始終會有一些品種是佔據高溢價區域的,這種溢價,根源於籌碼稀缺性,這種稀缺性不是說真是市場籌碼稀缺到買不到,而是一些公司相對於整個市場裡面盈利預期,未來空間,公司壁壘的一種客觀預期,這種公司始終還是少數。正所謂物以稀為貴,一旦這種稀缺性面對龐大數量的中國股民的時候,很容易便形成了某個股或者某個版塊的集體性溢價。

溢價什麼時候消失?大概會有兩種情況:
1、市場同類型標的開始被大量挖掘;
2、預期的高增長得到證偽。

但這其實跨度的時間是很長的。

以科大訊飛為例:
市場上擅長於語音輸入的標的應該說是稀缺,於此,不管是這個公司是1個億的股本,還是3億5億,甚至到現在的8億,市場上都給予了它極高的PE,從08年至今,起起伏伏一直呈現是隨著主營收益的增加而不斷抬高市值。

憑藉什麼呢?
1、它的利潤一直都呈現增長,
2、市場對於智能語音的未來依舊有預期。

於此,去年2.7億淨利潤,市場對應給予的市值高度一度上升到300億,現在回落之後依然有180億的市值,而這基本就是回撤後階段底部了。

還有一個典型的就是樂視網,現在其實A股直接和互聯網這些掛鉤的標的比之前是多了很多了。樂視網其實我覺得一直比較奇葩,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視頻網站,硬是運作成了現在一個三屏都有影響力的品牌。所以說,其實上A股還是有價值的,起碼你每天在大眾面前的出鏡率就高了,那麼多媒體,輿論討論你,越討論,大家越熟悉。

那麼看它的淨利潤的時候,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的,樂視網去年淨利潤才2.5億,市值高度之前一度超過400億,現在回撤以後依然還有340億左右。

於此我們便可能去揣測一下市場對於這些互聯網類型的標的,對於這些輕資產類型的公司,預期向好的情況下,去琢磨一下他們的市值預期,可能對於我們去守股或者去找機會更有幫助一些。

當然,有人也會說這些可能是目前階段過度繁榮了。但從科大訊飛的例子我們其實去琢磨過,這種「繁榮」溢價,從08年以來一直都存在,只是說今年都集中表現出來了。諸如很多遊戲股,傳媒股特極度被追捧。

但市場又有一句老話,可能前面爆炒的,後面就沒有機會了。這有道理,也沒有道理。

為什麼呢,關鍵還是看整個行業的演化趨勢。有人一提到遊戲傳媒股,就會去比2000年那場科技泡沫,這其實有點刻舟求劍,當時的網絡影響力或者說盈利能力,早就是一個天一個地,現在真正切切的是行業爆發了。

這種爆發是實質需求產生的,更大程度上是現實的需求刺激了股性。諸如手游,不能說它是概念,確實有企業在這個過程中一夜之間賺錢了過億的財富。諸如電影,確實一部泰囧讓公司賺錢了,口傳身教加上媒體炒作,票房就出來了,票房是什麼,就是真金白銀啊。說明大家願意在這裡面消費,這就是真實的市場,但如果你要糾結這種高票房的持續性沒有意義,雖然我也不認為一個導演能年年有高票房產出,但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這個市場確實客觀存在這麼大的消費群體。

在提到互聯網電商,網絡消費現在的情況是,真正好成品,可能之前你要半年一年才能完成一個新產品的銷售過程,慢慢才能回收利潤,你要找渠道,找經銷商,談判等等。但現在電商也好,網絡傳播也好,已經完全改變了之前的效率和模式

這種效率提升是顛覆性的,就像我們看聚美優品或者說唯品會,為什麼他們做電商也被追捧,為什麼阿里以外的獨立電商依然有機會?其實,大家只是看到了阿里的大,但是這些獨立電商依然在某個領域做精做出效應,起到的是一個迅速分化,幫助企業迅速銷售的能力依然具備。企業喜歡,消費者也喜歡,雙贏。那我們做投資的,看的就是市場規模,消費能力以及企業產品創造的利潤,那現在這些因素都比常規行業的數據可能要好,關鍵是賺錢的效率大大提高了。

如果你不認識到這一點,你是無法接受這種估值的。

回過頭來說,電商改變的是什麼?如果說依舊只是說買賣或者生意,電商,其實是加速了整個流程。幫助企業迅速的實現了成本和利潤的回收。企業之前可能一年只開發一個產品,只做一個東西,讓後用一年的時間推向市場,全年都在尋思怎麼回款。但現在呢,這種速度在加快,所以,我們容易很到所謂的「爆發」,企業的資金流速確實是在加快。所以這幾年做得好的企業,都在說自己的銷售渠道好,運用了電商的優勢等等。

那其實這又回過頭來說平台,因為就算單個做實體的企業貨如輪轉的速度在加快,但它其實也一樣面對其它企業的同台競爭。於此,平台的價值就凸現出來了。

什麼平台?就是去分銷,推廣他們貨物的這個平台。他們才是這場盛宴的最大受益者。

現在大家都在談平台,有價值的平台。最大的電商平台,阿里,這個不用說了,社交平台,騰訊。但儘管這些平台已然很有影響力,但依舊會有具體,垂直細分的平台存在。

譬如我們現在談遊戲的時候,騰訊平台,360平台,YY平台,37平台。這些平台都有各自的特點,騰訊是因為本身社交這種關係存在而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做各種應用,YY也因為在聊天服務這一塊有YY語音的關係而得溢,360依靠瀏覽器和安全服務的影響力,也佔了一席之地,而最不容易的是37,完全是靠各種廣告投入獲取流量才有今天的地位。就像我們說的四大門戶一樣,就算騰訊貌似無所不能,新浪,網易不一樣活得好好的,大家刷財經微博,不也開始習慣雪球了,一樣的道理。只要你在某個領域做出了品牌,口碑,形成了用戶習慣,互聯網就會有你的位置。

那麼其實市場到今天,遊戲平台的行業格局已定,接下來就是鞏固自己領先地位的時候,於此才有說騰訊,阿里比拚收購的這種壯麗景觀。不管如何,現在已經很難再去造一個360或者37,阿里,騰訊更不用覬覦。用戶習慣或者口碑已經基本確立了。

那又談到一個手游,手游確實在爆發,全球都在爆。中國這個市場無疑是全球最大的,這個趨勢並不會立馬就消失。而且,未來很長的時間,基本上很難再出現新的技術革新取代目前的觸摸屏智能機的地位,這是科技發展階段所決定的,這類技術,如果需要十年儲備,那麼未來10年,很難出現革命性的的產品。就算熱炒的谷歌眼鏡,也很難撼動手機目前這種觸摸屏模式。就像台式機一樣,已經很難再顛覆目前這種使用方式。當然,如果你認為所謂的平板電腦是顛覆,那就另當別論。

那對應的就是手機這個所謂的平台入口,現在基本達成共識的就是應用商店基本成為手機的重要平台,雖然類似手機瀏覽器也起到了一定的引流作用,但由於屏幕顯示和使用效果的原因,達不到PC瀏覽器這種引流和廣告平台的效果。

現階段沒有應用商店對於應用分發更方便和直接。

但依舊還會有人在探討更好的手機應用架構,能否不再依賴APP的格式, HTML5這種跨平台的技術是很多人看好的,畢竟,當你的手機面對七八十個甚至上百個APP圖標的時候,可能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當然,這些是後話了。

互聯網模式下,不管是移動互聯網還是PC端的,一旦用戶基礎積累到一個規模,在這樣的傳播環境下,一款遊戲一夜暴富那便是常態。一定會經常有好遊戲一夜之間風靡全球,而非常態的只是說這個遊戲的開發者是不是同一撥人而已。

那麼,現在我們在討論這些互聯網概念股的時候要明確三個事實:
1、互聯網現在真心不是概念了;
2、流量一旦可以變現,會一夜之間讓企業爆發,那這種流量概念其實還要分,一個是那種可能已經有平台吸引力的公司,他的流量不僅可以在現在的領域變現,以後可能還會存在其它變現模式;一種是新的應用,新的模式,新的服務類型的互聯網產品出現一個新品種,它本身沒有流量,但成為一個新的平台,但後者其實目前要出來很難,但不排除可能性,諸如真的出現一種所謂的3D交互平台而其它巨頭有沒有染指的等等;
3、有影響力的平台或者公司,具有一定壟斷性或者說對市場大量份額具備強大的佔有能力。

那麼我們去看這類企業預期的時候,就要去研究,變現的速度和高度。一個企業的股價跑不跑的起來,往往是由其賺錢的速度和高度,也就是規模決定的。

這有點像研究快消品一樣的邏輯,能夠在平台上反覆消費,持續消費的互聯網公司就值得我們去看了。所以我之前雖然認為移動互聯網有爆發潛力,但不看好需要不停創意才能創造持續收益的遊戲和傳媒,但市場真實我們確實太謹慎了。類似光線傳媒,淨利潤做到3億的時候,市值炒到過300億,這和樂視,科大訊飛貌似都可以看到市場這種估值規律。包括華誼兄弟,如果不考慮其一次性的股權轉讓收益,它的利潤做兩三億的時候,其實實質也大體是要在200~300億這個區間的。

回到最初的話題,依舊還是市值,整體相類板塊的市值,不僅僅說是看國內的,還要看國外的,特別是美股市場現在對於A股而言,跟隨得更緊密,雖然也有不理智的情緒存在,但好公司依然會有好的未來走勢來證明企業的成長。

我比較過37玩的市值,他預期淨利潤14年達到3億,15年3.6億,其實都比我剛才討論的科大訊飛或者樂視網的淨利潤要高,雖然現在只是60%的注入,但其實不管現在注入還是說公司承諾在16年底之前注入,它的公司價值基本就在這裡了,流通股就這麼多。那麼估值的時候,我們就要做好兩手準備,我理智的按60%去估,但市場怎麼預期我們只能觀察。我按60%的估的時候,今年1.8億,明年2.16億,給個100億差不多是這個利潤的值區域了。

但我們去琢磨後面預期的時候,16年的淨利潤承諾是4.32億,16年底之前完成全部注入了,而且按照未來的運作肯邏輯,一定是用汽車這部分資產置換進來,也就是說吳氏家族用現金回購這部分資產,上市公司再用現金購買餘下的40%股權。

市場肯定不會是說等完全注入才體現估值,不可能說都知道要注入,然後等到16年股價呼啦一下加進來40%的淨利潤增長預期,當然,現在既然是迴避借殼,公司肯定不會這麼去說這樣操作的可能。

於此,16年無論怎麼去預期,4.32的淨利潤就是完整體現的。

目前市場的博弈是什麼呢,就是用這60%的預期來博弈籌碼,真正買的人是預期完整淨利潤的,出讓籌碼的人則認為只能給個6折,那按照完整淨利潤取估值,我們如果參考類似樂視網,訊飛這些企業的市值跨度,002555也都有炒到200億甚至300億以上的潛力,那麼其實現在這個市值在130億的時候就很微妙了,如果PE40,14年的市值應該是120億,但市場普遍PE都是60以上,那麼波動區間馬上到了180億,跌倒100億以下的可能性比較低,如果有,應該是非常不錯的吸納位置,如果預期到200億市值,100億買已經有翻倍的可能,到300億則是200%的利潤,我覺得這個是在15年底之前可能就會有體現出兩三百億的趨勢,如果按照A股這種脾氣,互聯網類標的都給不起溢價,那整個市場可以說很冷很冷了,你買什麼都不會有溢價。更何況真正行業內給頁游的領先平台,內部預期都是要高過60%的增長。我們前面討論的,華誼和光線,甚至說科大訊飛都算不上真正意義的平台公司,那37的價值從這個角度看就顯得低估了。

那這類股說到這裡,這又談到一個彈性,我們看股價起起落落的時候,很多人說害怕做過山車,其實這很難避免,為什麼呢,我們經常看到小盤股的市值跨度,其實波動本身就很大,而由於一直不是以真正當年度的淨利潤來確定波動,而是未來預期去確定估值預期的時候,這種波動你只能跟隨市場情緒來做好自己的策略。

就類似我們去年給冠昊生物估值的時候,我們預期的是20億以下是非常有潛力的價位,去年要預期今明兩年的估值,那麼我們樂觀去評估的時候,如果有1個億,那麼40億的市值就可以預期,但更高甚至業績增速不達,這個市值以上參與的性價比就低很多。

那你要看,20~40億完全就是翻倍的跨度了,所以去年翻倍了,我們都很高興,但要做的就是之前規劃好的,看業績增速預期甚至說項目預期是否能符合市值繼續保持的預期,但顯然,不管是業績利潤還是項目進度,暫時沒有超預期的存在,所以,適當的降低盈利倉為是鎖定利潤的一個方式。這樣就算市場繼續給溢價往上走,還有倉位,但如果確實市場情緒波動往下了,還有再佈局的資金。


那市場冷不冷呢?看似很冷,其實資金暗流湧動,都在找機會。要是遇到點政策熱點,行業熱點,資金都一窩蜂的炒。更何況,從投資渠道而言,房地產現在預期比股市還差。所以,我認為股市今年下半年開始,不會差到哪。

新股上市只會激活資金炒作的慾望而不會是降低,因為發行數量已經有限制了。我整體認為,現在依舊是很多有預期的標的佈局的好時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890

復星的方法適合中小投資者麼? 路過十八次

http://xueqiu.com/3004708315/29698317
我想週末復星梁總的一席演講讓很多聽過的球友都收穫頗豐,我也建議大家多看幾遍演講的內容,也有很多球友討論,說復星的投資方式只適合大資金,不適合中小投資者,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梁總這類的演講不僅僅只在雪球做過,而是復星對外大部分的投資介紹幾乎都是這個模板,很多投資論壇上樑總的發言基本都是這個核心,自然梁總對於演講的過程是輕車熟路的。就這個模板下的演講,我相信梁總已經做了不下百場了。

那回歸到話題,復星的投資模式適合中小投資者麼?

投資的本源無非解決的是買什麼,什麼時候買,以及什麼時候賣的問題。這幾個問題如果能梳理出邏輯,自然這個方法就是可用。

【理解復星的邏輯】

做投資,不以資金大小來限定自己思考的方式。

資金大,有資金大的規模優勢,資金小,有資金小的靈活多變。但投資邏輯都是相同的,買對和能賣出去都是我們要思考的

復星也不是一天做成大鱷的,雖然現在他依然算不上資本領袖,但對於投資邏輯的把握,我相信他們已經自成一套體系。

如果把復星資本從小到大的路徑梳理一次,你或許會明白,復星做到今天,也確實是各種機緣下的幸運。但它這種機緣,撇開時代紅利不說,大部分是建立在買對了和及時賣出去這個基本邏輯上的。

你打開復星的投資版圖的時候,它每個階段投的東西都是不同的,這個和時代發展關係有關,但如果你說復星不犯錯,那就貽笑大方了。只是說,他們犯錯的成本相對而言可能更可控,同樣,他們的盈利預期也經常會發生偏差。大資金在解決這方面的問題的時候,同樣存在困擾。

復星如果不是有醫藥產業這個現金奶牛來支撐它犯錯,它早就Game Over了,你看它這個過程中,心血來潮去買鐵礦和鋼鐵公司就知道,他們也在追逐時代的的熱點,起碼他們在介入這個產業的時候,是受當時行業景氣度的影響的。

這也包括大家去研究巴菲特的時候,為什麼A股現在流行巴菲特概念股,流行阿里概念和騰訊概念股等等,其實背後的邏輯是相同的,景氣行業,景氣公司的決策被認為是符合未來方向的。因為他們的併購,一定程度上是洞察了行業的先機的佈局,明晰了未來機會的一種投資。但至於投資是否成功,其實和你我一樣,只有走出來才知道。

於此,當你去看復星投資的時候,我更多是去看它投資的邏輯,這個邏輯包括企業的成長預判,未來產業的機會,以及在這個邏輯下能否找到更多更好的品種來選擇和配置。我會去琢磨,它的這些投資觸發因素,也就是基礎的這些信息,資訊是否翔實可信,對未來的預判是否邏輯清晰明確,如果是,那你就擁有了和大資金一樣的思維,你也可以在這個邏輯下確定投資品種。

【理解成長的價值】

很多人對價值的理解,都是看這個公司當期有沒有利潤,當期的市盈率,市淨率、分紅高不高,於此來界定自己是否屬於價值投資者。

其實就投資而言,如果這才屬於所謂的價值投資,你在一級市場看VC,PE的時候,那簡直就是玩火自焚的存在,太不價值了。因為他們在投錢的時候,基本上這些企業可能還在虧損,市場模式也尚未明確,而且重要的是,隨時面臨夭折的風險。但為什麼大資金對於一級市場依然趨之若鶩?我相信一定是有利可圖才對。

這兩個典型的方向是想大家理解,我認為真正的好投資,來源於企業的成長,這才是最暴利的。可能唯一需要去明晰的,就是買入的價格。

反觀復星在對於投資的過程中,我並不鼓勵大家去嘗試所謂的海外資產套利,尋求融資可能等等,但有一點,是我們要去理解的。就是復星對於企業成長的理解是可以借鑑的。

這種成長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面:
1、市場需求的暴增;
2、市場份額的擴大;

演講中梁總舉的幾個例子,諸如投海外那些有市場規模但是在國內份額佔比還比較少的品牌企業,幫助他們在國內拓展業務尋求規模的成長。那我們在這樣的案例中怎麼去尋找機會?

我舉我有過經歷的例子,或許你就明白了。

當年湯臣倍健上市的時候,其實市值已經不低了,市盈率和市淨率都不低。但我從歐美市場整個膳食營養的規模以及幾個相關膳食營養公司的銷售盈利數據來判斷,國內的膳食營養公司依然還有空間,這是一個典型的國外規模龐大,而國內還在導入期的產業,而國內這樣的領軍型的企業才五六十億的市值,顯然是低估的,我的預期是至少應該可以達到百億的市值,這樣的機會,你就唾手可得了。我並一定要去投一個外國公司,我投一個在國外已經成熟而國內卻剛起步的國內公司,機會也一樣是有的,而且這個過程中有個安利在教育市場。

那麼我們現在去看復星的未來投資的時候,他們大部分都著眼於現在沒有或者規模很小,未來會有龐大規模預期的這麼一個方向。

他們集中在了大健康、移動互聯網、環保等領域。你如果聽梁總說他們不看熱點,那是扯淡的,因為這幾個,其實就是市場熱點,否則他們應該繼續收購鋼鐵,因為都破淨了不是。

而這個階段下的初創企業VC、PE要價都不便宜,而且,就算這麼風光的行業預期,依舊會死一大批才有未來。

但對於中小投資者而言,看大資金的投資方向來明確和修正自己的投資組合,其實是可借鑑的。如果你不是資金多到沒地方使或者說沒有組合搭配的要求,跟隨時代需求佈局是一個值得考慮的方法。

包括我自己,在階段性的佈局的時候,也都是有所偏重,這樣才能享受到整個市場溢價帶來的機會。

【機會在資金永續供給的前提下永遠存在】

復星其實現在學聰明了,他們在全球範圍內尋找可利用的低成本資金,學巴菲特的系統。這也說明一個客觀的事實,復星現在的供血系統已經跟不上血液消耗的需求。它原有的現金流已經無法滿足其現在全球大規模佈局的胃口。

但對於中小投資者而言,同樣重要的是現金流。

特別是這兩年,跌宕起伏的股市,來回過山車是常態,但如果你有足夠穩定的長期現金流,定投式的吸納籌碼反而會成為未來最強的贏家。

機會永遠存在,沒有任何資金可以做到完美的所謂高拋低吸。大家刻意追求的高點或低點,如果要具體到籌碼其實就是那幾手的成交。真正要拿到這幾筆,那豈止是運氣啊。

我們看大資金投資,依然還在尋求各種低成本的資金來攤薄投資過程中的風險。所以,那種靠十萬五十萬一次性投入就想一勞永逸的暴富心態,是需要修正的。

當然,股市依然存在暴富的機會,但需要的不僅僅是對機會的理解,更多是持股的信心,你沒有龐大的資金後盾,你又怎敢去樹立這種博瘋狂投機下的信心呢,道理是一樣的。

所以,有時候你不要怪自己,怎麼不敢去博一把,只稍微等幾天可能機緣就大不同,持股信心,不僅僅需要對機會的預判,更多來源於對風險的承受能力。我之前也談過的,除非你資金流保證源源不斷,或者已經完全解決後續生活開銷的資金問題,否則,不要盲目嘗試所謂的職業炒股。

而職業玩家,在對於預期收益達成後的資金撤出,其實也都是根據自身現金流來做規劃的,諸如我自己,最簡單的一條就是翻倍撤出本金,除非這個過程中公司的所有盈利指標都持續超預期。這樣才能保證我有足夠的現金流來支撐跌宕的行情。而就算如此,在真正市場全面低迷的時候,也一樣會捉襟見肘。

於此,不豪賭,保留足夠的現金流,你的機會才是永續的。


【買入的價格依舊還是關鍵】

梁總在演講中談到,他們對價格的要求是有自己的規矩的,什麼價格能買,什麼價格不能動,是有共識的。

不管哪一種類型的投資,買入的價格和成本決定了你後期的收益,所以,對於成本的理解要形成自己客觀的標準和體系。

就我個人投資生涯而言,有過一級市場的定價經驗,也參與過二級市場的成長股投資,這其實是兩套標準,如果,你拿一級市場的標準來衡量二級市場的價格,在A股是行不通的,你會發現,什麼都買不了。

但你又想享受類似成長股爆髮式的機遇,又不願意承擔溢價風險,那顯然是無法實現的。

這裡我依舊強調的是市值,大部分初入股市的投資人,看的是價格,而對於市值的理解是欠缺的。

如果你換另外一個角度去思考,也就是你的資金投入能在公司佔多少股份的時候,市值才是真正衡量你權益的方法。

於此,我們要去權衡和評估,目前整個市場對於這類股的定價情緒是怎樣的,一般會在什麼市值波動。這其實和一級市場一樣的,企業融資和評估,在沒有盈利數據支撐下,也大體體現的是市場行情下的定價規律。

我們去看中國這些中小企業的時候,去揣測他們成長空間的時候,也大體體現這種邏輯。

一個是目前市場上普遍的殼價格,另外一個是主營業務的基本定價,未來預期的預判空間來形成一個估值體系。而一些擁有品牌優勢,技術優勢或者研發優勢的企業,又有大概率走出來的機會,那麼,當這些目前市值在十億二十億,主營業務有一定的壁壘和優勢,經營模式或者研發有廣闊前景的小公司,就成為了我們在投資過程中重點去關注的對象。


綜上,復星系的投資路徑,雖然不一定都能模仿和進行實操,但對於其中的投資邏輯和方向以及一些基本方法,對於中小投資者而言,都是有借鑑意義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403

我是怎麼去選擇關注的標的。 路過十八次

http://xueqiu.com/3004708315/30419426
今天有博友問我,2500只股票,你怎麼確定去買哪一個,守哪一個,跌了怎麼辦等等。

我想大家經常聽到的一個名詞便是市場熱點,主流板塊。

什麼是市場熱點,就是行情裡經常出現在漲幅榜裡面的個股,於此,每一段時間,市場總會有一些所為的主流,現在亦然,這表現為整個市場的資金喜好,這與行業所處於的社會關注度、政策熱點有關,於此在之前很多文章的論述裡,我都把政策作為研判熱點的一個重要出發點來考究。

但顯然,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律,對於規律的遵從遠比簡單的追逐熱點有價值,那麼中國經濟目前所處的階段,從改革開放至今,形成了很多之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產業機會。這便是我們現在依然熱情挖掘的方向之一。

但儘管有這麼一個趨勢性的機會,我們也不會盲目跟進,我依然還需要聚焦,於此在看全球各國資本市場中出現長牛公司的規律,便可以總結出一個板塊,便是消費和服務類公司的長牛屬性。

特別是貼近於大眾端的消費和服務類個股,在牛熊交替過程中總會表現出驚人的漲幅。消費屬性的疊加和重複性,決定了這類公司可以實現客戶端的疊加效應、重複獲得營收,而營收即對應現金流和利潤,遠遠比週期類個股或者一些大型設備製造類公司更具有利潤的持續性。那在這個過程中,能不斷集中市場份額和擴大市佔率的公司,都呈現出長牛甚至爆髮式的增長,而這個規律不因為種族和國別產生不同。那麼在中國尋找這樣的投資機會,往往更容易獲得成功。

所以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對於那些在國外有過成功先例的企業對照版本便可以在諸如醫藥,消費類的公司中找到很多的投資品種,儘管現在這些之前漲得好的醫藥,消費個股似乎被市場遺忘,但下跌改變不了人類需求的規律,一些處於消費端和服務端有話語權的公司依然會在後期高高揚起他們的頭顱。

在這個過程中,又由於科技的發展和通訊網絡的蓬勃,誕生了更多互聯網經濟,但依舊體現的是消費和服務屬性的市場規律。

但這個過程也不是說沒有風險,諸如同樣是通訊需求,微信這類溝通方式顛覆了以往話務和短信收發的模式而對同樣處於通訊行業的基礎服務商造成衝擊,同樣是對零售行業的銷售,線上成本和銷售路徑的優勢又讓傳統線下銷售處於劣勢。

於此,對於各種社會規律的預判又成為一個必修課之一。這涉及到人類消費模式,生活模式等等及階段性變化。說得簡單一點,技術升級和消費升級同樣是把雙刃劍,企業的研發能力和對市場需求的適應能力又會讓很多同樣行業的公司處於不同的競爭優劣之中。

於此我們理解的,長期擁有行業話語權的公司是很少的,特別是那些技術革新異常快的行業,醫藥醫療能走出來,也是因為其專利保護和研發週期更長,所以顯得公司一個產品的長尾效應更加有效,諸如目前A股在研發成果形成規模的恆瑞醫藥,基本很難打到低谷,而一些在行業研發上具備成長和話語權預期的公司自然會有成長預期帶來的溢價,諸如二三十億的冠昊生物,但市場的波動價值帶來的市值漲跌,則是給有眼光的人佈局的良機。

而諸如一些品牌因為消費共識的達成而擁有絕佳的市場份額和優勢,諸如貴州茅台或者上海家化,他們終究還是中國數一數二的品牌公司,也包括湯臣倍健這類在中國還處於普及期的膳食營養品牌。但這個過程中,也都面臨這其他競爭者的擠壓,於此,對於品牌建設能力,企業經營能力的跟蹤則是長期的功課,就像我們之前耳熟能詳的健力寶、旭日升不也都淡出了視線。

而服務類的公司國內早就有過先例,諸如騰訊的市值膨脹過程,是中國互聯網和社交需求信息化的必然,而一旦抓住了用戶的規模入口,各種試錯成本幾乎可以無視,這也是為什麼阿里和騰訊基本形成如今寡頭的原因。

也包括我最近談的藍色光標,廣告公關服務,信息越發達,需求程度越高,這是一個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之後永不消逝的產業。只要人類社會還存在信息的傳播,這類公司的業務就會一直存在,很霸道吧,但大部分投資人不會意識到這類公司的業務屬性。那麼,誰能更好的理解行業,誰能最有效的傳播信息,掌握最有效的資源,就成為這類公司最大的看點和競爭力,因為再好的行業,也會因為管理,經營者的原因而產生風險。

我們常說,去理解你的生活需求然後挖掘投資機會,也基於這麼一個道理,你所見所用所想所看的,可能就是投資機會,當然,有些是可以直接認知到的,有些則藏匿於身後。

投資沒有訣竅,常識最重要。

對於市值的理解,行業規模的理解,公司形態的理解,成長路徑的理解,這都應該是你投資過程中應該掌握的常識。

而利用你的常識,抓住他們能從小變大的可能性機會,這就是我理解的投資。而這個過程中,儘管有波動,我們依舊可以根據基本面來判斷未來預期的高度而不用糾結於短期的上漲和下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308

市值為什麼重要(上) 路過十八次

來源: http://xueqiu.com/3004708315/31552956

看市值的原因,一是因為單純就個股交易的價格而言是很難從所謂高價和低價來確認公司的價值,而很多普通投資者往往喜歡單純從交易價格來確定是否進行購買和投資。從而造成估值理解上的偏差,很難確認自己到底是買了寶貝還是接了個燙手的山芋。

二則由於大量公司通過調節利潤用來實現財報各種可能不真實的結果,單純從單個年度的PE或者ROE很難確定公司的真實面貌和所處的階段。

隨著大量公司的上市,不同行業間,不同公司間,國內外市場又都出現了大量可比的對象,那麽對於行業間、公司間的估值理解上,看市值成為一個比較實用的方法。

而且這種理念,在一級市場定價的時候往往會顯得更加實際。譬如投資互聯網企業的時候,我們以雪球為例,如果按照風投對於雪球的定價,目前肯定無法從其利潤,營收來判斷股權價格。所以就會借用相類公司的估值情況,公司目前的IP,日流量,點擊率,活躍度等來評判公司所處的階段以及未來盈利模式的可能,而雙方就各自理解上達成交易的共識。

同樣的,二級市場的定價,與當前市場環境,外圍經濟狀況,供求關系等等都有著非常大的關聯。

我們首先以08年10月28日滬深從大牛市的珠穆朗瑪高峰跌倒萬丈深淵後A股市值狀態進行一個統計,在當時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大量的籌碼遭到了無情的拋售,而股改後大量解禁籌碼的拋壓促使了這一個深淵的形成。這是發生在市場極度悲觀背景下二級市場的估值形態。

在1575家公司構成,左上角對應的是最大市值中國石油的15520.18億到最右下角美欣達最小市值的1.99億形成了巨無霸和小不點公司的兩極。更多公司就如圖中感覺一樣,根本沒有被市場所記住,但卻成為這泱泱大軍中的一員,而就是這些並不起眼的公司,在投資路上有著各種演繹。



根據統計
10億市值以下的公司有451家占比28.63%;
10億到19.99億之間的公司是469家占比29.78%;
20億到39.99億的公司是303家,占比19.24;
40到79.99億的公司是176家,占比11.17,
80億到159.99億的公司是80家占比5.08%,
160億到319.99億的公司是45家占比2.86%
320億至639.99億的公司是21家占比1.33%
640億到1279.99億的公司是15占比0.95%
1280億至2559.99億的公司有9家占比0.57
2560億以上的公司6家占比0.83%;

其中10億以下的公司:2~4.99億的有76家,5億~9.99億的有375家。


但大市值公司雖然絕對數量占比不到10%,但就市值構成卻占到了將近大半。根據統計當時全部A股市值大概是13萬億,但是市值前30家公司的合計市值達到了7.5萬億,既占比2%不到的公司,市值卻是總市值的60%,98%的A股公司市值之和還不到總市值的40%。

而相對於當期A股最低市值已經接近15億的狀態而言,當時大量的低市值個股其實遍地是黃金,但恐慌下的拋售只是人性的一種共性,當時沒人敢輕言抄底,更沒有人去深刻闡明,低市值個股可能存在的機會。

那現在回過頭去看這段歷史的時候,我們依舊用數據來呈現。

08年10月大底後的大面積反彈,其實是有著鮮明的政策背景,既4萬億的大刺激,但盡管如此,大量的低市值個股的表現可以說讓人驚訝。

我們截取了08年10月28日市值排名前30,末30以及二十六億左右40家公司往後至2010年末的反彈情況做一個對比。



在市值前排名前30家公司中,表現最好的是中國平安,其在這個階段,累積漲幅達到接近200%,但盡管如此,大量的大市值公司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集體表現為優異,其中上漲公司為23家,下跌公司7家,上漲超過50%的只有8家,占比26.7%,漲幅超過100%的4家,占比13.3%



而同期最低市值30家公司。
漲幅最大的是中恒集團,成為這個階段的超級大牛股,漲幅達到7719.58%,這個組合中沒有下跌個股,漲幅最低為深天地,漲幅為196.67%,也就意味著,這一批低市值個股,100%都幾乎是翻倍股。漲幅超過300%的達到19家,占比達到63%。

如果各位覺得這個數據還不夠有說服力,我截取了當時二十七億前後的個股40只,再來呈現一次。


在這個組合中,市值從26~28億,共40只,這40只個股中,沒有下跌股,其中漲幅最大的是中航電子,表現最差的是美爾雅。100%表現為上漲,其中漲幅超過100%達到27家,占比67%,雖然個股中有重組因素,但從市值角度而言,這個區間的市值個股也都表現優異。也就是說30億到60億這個區間,10只里面有6只接近7只存在翻倍的漲幅。這個概率已經很高了。

而2010年末,當時整個市場中低於10億的公司只剩下5家(未標註公司當時還在停牌,非交易品種),這些公司從08年的低點漲幅也非常可觀。而這個數據在08年10月的時候是451家。20億以下的公司在10年末只有138家,而這個數據在08年10月的低點是920家,也就意味著,大量的低市值公司被消滅。


而從10年至今的四年多時間里,殼的價格一直徘徊在10~15億之間,於此,單純從這個角度來談,任何一個階段,拋開所謂的盈利能力和利潤增速而言,博取10億市值以下個股的交易機會成為無風險套利模式,因為中國真正的退市個股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綜上,此篇文章只是籠統的看了個股市值分布下的漲幅情況,並沒有針對具體個股和行業情況進行細分,而且是在08年市場大幅回撤背景下一種大級別反彈。但無論從哪一個市值跨度而言,中低市值的表現都非常好,而且大部分個股並不是因為有具體的利潤釋放才去表現。

而10年之後,在11年和12年股市又經歷了長達兩年的熊市,也就意味著,個股的市值情況在12年末其實又接近了08年10月份的布局狀況。而12年末的時候,整個A股因為創小板個股的大量發行,市場中有出現了批量的低於20億市值的公司,跟我我的報表統計,數量達到了675只,在全部可交易個股2462只中占比27%,最低市值是明家科技的6.86億,低於10億以下個股只有75只。

於此,我自己的交易邏輯雖然並不喜好垃圾股,因為我真的不確定市場什麽時候這麽給臉,所以我還是偏好那種有一定基本面支持,市值二三十億,利潤有一定預期,概念符合市場喜好的公司和個股進行布局。而如果利潤預期非常明確,市值又不不高,四五十億的我也會去做。這基本就是我自己選股的基本思路。

好了,接下來是各位自己的功課,我同樣截取了12年末市值前30,末30,27億左右市值個股至今的漲跌情況,各位自己領悟吧。所謂的買小公司的風險,其實還是相對於你介入時的市值而言的,特別是在目前A股這種體制,在永遠講愛故事和退市可能幾乎為零的交易特色下更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12年末市值前排公司



12年市值墊底公司






12年末27億市值公司



這篇文章寫得匆忙,收完市花了2個時間整理,不一定夠慎密,也可能表述還不夠到位。在下一篇,我們會細化具體到行業,政策、市值波動可能、持續性,盈利狀況、市場偏好等等情況下個股的表現可能,以及註冊制的影響,海外市場定價情況,市值狀態等等再來隨意哈拉一下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827

市值為什麼重要(劇透篇) 路過十八次

來源: http://xueqiu.com/3004708315/31547228

為了給大家呈現更加有意思的文章,我還在琢磨著怎麽把《市值為什麽這麽重要》進行更多數據可視化的嘗試。

譬如讓大家去理解市值大小是什麽樣的一個狀態,就有了下面這張圖。圖中圓的大小意味著市值在整個市場中的地位。目前所有A股上市公司紮堆就是這麽一個狀況。

大家可以很直觀的看到大市值公司和小市值公司,巨無霸和小螞蟻之間的區別。


但如果要顯示全部公司的名稱,就成了這樣。

有密集恐懼癥的小夥伴慎點哪。


我還要構思對於這些數據從哪些角度來呈現會更加有價值和意義。

工作還在繼續,需要點時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828

市值為什麼重要(中) 路過十八次

來源: http://xueqiu.com/3004708315/31552956

看市值的原因,一是因為單純就個股交易的價格而言是很難從所謂高價和低價來確認公司的價值,而很多普通投資者往往喜歡單純從交易價格來確定是否進行購買和投資。從而造成估值理解上的偏差,很難確認自己到底是買了寶貝還是接了個燙手的山芋。

二則由於大量公司通過調節利潤用來實現財報各種可能不真實的結果,單純從單個年度的PE或者ROE很難確定公司的真實面貌和所處的階段。

隨著大量公司的上市,不同行業間,不同公司間,國內外市場又都出現了大量可比的對象,那麽對於行業間、公司間的估值理解上,看市值成為一個比較實用的方法。

而且這種理念,在一級市場定價的時候往往會顯得更加實際。譬如投資互聯網企業的時候,我們以雪球為例,如果按照風投對於雪球的定價,目前肯定無法從其利潤,營收來判斷股權價格。所以就會借用相類公司的估值情況,公司目前的IP,日流量,點擊率,活躍度等來評判公司所處的階段以及未來盈利模式的可能,而雙方就各自理解上達成交易的共識。

同樣的,二級市場的定價,與當前市場環境,外圍經濟狀況,供求關系等等都有著非常大的關聯。

我們首先以08年10月28日滬深從大牛市的珠穆朗瑪高峰跌倒萬丈深淵後A股市值狀態進行一個統計,在當時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大量的籌碼遭到了無情的拋售,而股改後大量解禁籌碼的拋壓促使了這一個深淵的形成。這是發生在市場極度悲觀背景下二級市場的估值形態。

在1575家公司構成,左上角對應的是最大市值中國石油的15520.18億到最右下角美欣達最小市值的1.99億形成了巨無霸和小不點公司的兩極。更多公司就如圖中感覺一樣,根本沒有被市場所記住,但卻成為這泱泱大軍中的一員,而就是這些並不起眼的公司,在投資路上有著各種演繹。



根據統計
10億市值以下的公司有451家占比28.63%;
10億到19.99億之間的公司是469家占比29.78%;
20億到39.99億的公司是303家,占比19.24;
40到79.99億的公司是176家,占比11.17,
80億到159.99億的公司是80家占比5.08%,
160億到319.99億的公司是45家占比2.86%
320億至639.99億的公司是21家占比1.33%
640億到1279.99億的公司是15占比0.95%
1280億至2559.99億的公司有9家占比0.57
2560億以上的公司6家占比0.83%;

其中10億以下的公司:2~4.99億的有76家,5億~9.99億的有375家。


但大市值公司雖然絕對數量占比不到10%,但就市值構成卻占到了將近大半。根據統計當時全部A股市值大概是13萬億,但是市值前30家公司的合計市值達到了7.5萬億,既占比2%不到的公司,市值卻是總市值的60%,98%的A股公司市值之和還不到總市值的40%。

而相對於當期A股最低市值已經接近15億的狀態而言,當時大量的低市值個股其實遍地是黃金,但恐慌下的拋售只是人性的一種共性,當時沒人敢輕言抄底,更沒有人去深刻闡明,低市值個股可能存在的機會。

那現在回過頭去看這段歷史的時候,我們依舊用數據來呈現。

08年10月大底後的大面積反彈,其實是有著鮮明的政策背景,既4萬億的大刺激,但盡管如此,大量的低市值個股的表現可以說讓人驚訝。

我們截取了08年10月28日市值排名前30,末30以及二十六億左右40家公司往後至2010年末的反彈情況做一個對比。



在市值前排名前30家公司中,表現最好的是中國平安,其在這個階段,累積漲幅達到接近200%,但盡管如此,大量的大市值公司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集體表現為優異,其中上漲公司為23家,下跌公司7家,上漲超過50%的只有8家,占比26.7%,漲幅超過100%的4家,占比13.3%



而同期最低市值30家公司。
漲幅最大的是中恒集團,成為這個階段的超級大牛股,漲幅達到7719.58%,這個組合中沒有下跌個股,漲幅最低為深天地,漲幅為196.67%,也就意味著,這一批低市值個股,100%都幾乎是翻倍股。漲幅超過300%的達到19家,占比達到63%。

如果各位覺得這個數據還不夠有說服力,我截取了當時二十七億前後的個股40只,再來呈現一次。


在這個組合中,市值從26~28億,共40只,這40只個股中,沒有下跌股,其中漲幅最大的是中航電子,表現最差的是美爾雅。100%表現為上漲,其中漲幅超過100%達到27家,占比67%,雖然個股中有重組因素,但從市值角度而言,這個區間的市值個股也都表現優異。也就是說30億到60億這個區間,10只里面有6只接近7只存在翻倍的漲幅。這個概率已經很高了。

而2010年末,當時整個市場中低於10億的公司只剩下5家(未標註公司當時還在停牌,非交易品種),這些公司從08年的低點漲幅也非常可觀。而這個數據在08年10月的時候是451家。20億以下的公司在10年末只有138家,而這個數據在08年10月的低點是920家,也就意味著,大量的低市值公司被消滅。


而從10年至今的四年多時間里,殼的價格一直徘徊在10~15億之間,於此,單純從這個角度來談,任何一個階段,拋開所謂的盈利能力和利潤增速而言,博取10億市值以下個股的交易機會成為無風險套利模式,因為中國真正的退市個股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綜上,此篇文章只是籠統的看了個股市值分布下的漲幅情況,並沒有針對具體個股和行業情況進行細分,而且是在08年市場大幅回撤背景下一種大級別反彈。但無論從哪一個市值跨度而言,中低市值的表現都非常好,而且大部分個股並不是因為有具體的利潤釋放才去表現。

而10年之後,在11年和12年股市又經歷了長達兩年的熊市,也就意味著,個股的市值情況在12年末其實又接近了08年10月份的布局狀況。而12年末的時候,整個A股因為創小板個股的大量發行,市場中有出現了批量的低於20億市值的公司,跟我我的報表統計,數量達到了675只,在全部可交易個股2462只中占比27%,最低市值是明家科技的6.86億,低於10億以下個股只有75只。

於此,我自己的交易邏輯雖然並不喜好垃圾股,因為我真的不確定市場什麽時候這麽給臉,所以我還是偏好那種有一定基本面支持,市值二三十億,利潤有一定預期,概念符合市場喜好的公司和個股進行布局。而如果利潤預期非常明確,市值又不不高,四五十億的我也會去做。這基本就是我自己選股的基本思路。

好了,接下來是各位自己的功課,我同樣截取了12年末市值前30,末30,27億左右市值個股至今的漲跌情況,各位自己領悟吧。所謂的買小公司的風險,其實還是相對於你介入時的市值而言的,特別是在目前A股這種體制,在永遠講愛故事和退市可能幾乎為零的交易特色下更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12年末市值前排公司



12年市值墊底公司






12年末27億市值公司



這篇文章寫得匆忙,收完市花了2個時間整理,不一定夠慎密,也可能表述還不夠到位。在下一篇,我們會細化具體到行業,政策、市值波動可能、持續性,盈利狀況、市場偏好等等情況下個股的表現可能,以及註冊制的影響,海外市場定價情況,市值狀態等等再來隨意哈拉一下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829

移動互聯時代投資漫遊指南 路過十八次

來源: http://xueqiu.com/3004708315/32117096

如果說美股的TMT走向就是一部活教材,再結合一級市場的風向標,你或許可以洞悉行業的一些趨勢。

之前幾家高大上的門戶$新浪(SINA)$ $網易(NTES)$ $搜狐(SOHU)$ ,時至今日,新浪的市值只有25億刀不到,搜狐最慘,只有17億刀了,網易稍微好一些,目前還有百億刀的市值,如果僅僅從門戶價值而言,搜狐和新浪似乎都有一種廉頗老矣的感覺。

以搜狐為例,暢遊作為遊戲業務的載體早已經被獨立上市,張朝陽先生把搜狗回購阿里拿回投資股份轉而再和騰訊聯姻,又把募集的資金回購股票變向套現,可以說基本上搜狗可視為騰訊囊中之物。

而搜狐打造的視頻業務,也開始獨立運營,遊戲、搜索、視頻三大業務紛紛自立門戶,只剩下孤零零門戶網站,搜狐儼然已成一個控股的軀殼。而隨著移動端的蓬勃發展,門戶的估值優勢在消逝,市場一直認為互聯網企業就應該高PE的狀態正在因為營收能力的減弱而開始喪失。

門戶,僅僅只靠廣告營收,似乎開始受到市場的冷落。

而互聯網重心從PC端向移動端的轉移,更是讓互聯網營銷陣營發生了更大範圍的轉移。而業內看互聯網,已經不僅僅只是作為一個媒介,更看中它們是否能與生活更好的互聯互通,完成日常經濟消費的功能。於此,電商大熱也不足為奇,任何一個和消費或者說線下服務連接的科技公司又呈現出蓬勃的力量,任何一個占據流量端的業務都獲得了資金的青睞。

於此市場上那些在平臺人氣聚集的公司估值依然在被放大,有強大粘性的平臺類企業獲得了市場的青睞,諸如$Facebook(FB)$ $Twitter(TWTR)$ 甚至說新浪分拆的$微博(WB)$ 市值目前都逾越了新浪。而市場上對於垂直細分領域也顯得積極和樂觀,諸如“大姨嗎”這類垂直服務社區、一些線下餐飲服務O2O公司諸如美餐網、餓了麽,開吃吧都獲得了風投的青睞。當然這僅僅只是一種縮影。

我們從12年開始關註移動互聯網的投資趨向,市場也在這個過程中,猛推了手遊和各種應用服務類個股,但A股的信息概念股,除了所謂的遊戲和視頻業務外,更像那種壓抑許久,沒有太多真正互聯網概念個股的背景下對信息軟件股的炒作。諸如各種智慧城市,智慧交通類個股,其實本質業務還是基礎設施基建,雖然一些公司具備平臺服務的功能,諸如神州信息,甚至我們說的中科金財在電商平臺上的概念預期,都打上了互聯網信息的烙印。

當美股最近TMT個股開始階段性回撤的時候,我們依舊還是要去思索,下一波互聯網或者說移動互聯的走向在哪里。如果說移動端遊戲類公司已經炒到一個高度,且對於這類創意類型的公司營收歸屬和持續性無法得到保證,那麽和日常經濟行為互聯互通的互聯網模式儼然依舊還是下一個階段的重點。於此看美股$GrubHub(GRUB)$$Yelp(YELP)$估值上都遠遠超過了上述門戶的市值。

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中概股在美股也大體只是華人投資圈的熱門,大型機構也僅僅只是戰略上的配置。如此大量中概股邊緣化的狀況依舊存在,如果上述門戶再次回到國內上市,或許估值又是另外一番天地,這一塊我們從諸如 順榮股份(SZ002555) 遊族網絡(SZ002174) 和中國手遊(CMGE)King.com 甚至說$優酷土豆(YOKU)$ 和樂視網的市值對比都能看出兩個市場尿性的不同。更不用說大家熱議的奇虎360和國內的2345借殼海隆軟件兩者走勢上的巨大差異,也著實讓兩個市場的投資者目瞪口呆。

只是,當行業遇到系統性回撤的時候,作為長線布局思路下的標的選擇或者下一波方向的目標確認,反而是我們做打算的一個最好時點。

而上述理念歸結下來的移動互聯時代,對於日常消費和服務的平臺服務,擴散或者聚集效應下的創新能力,都應該是資金熱衷的方向。於此才有了奇虎360更想打通移動端的流量入口,搶占所謂第三屏都是大部分互聯網企業嘗試的方向,而幾個產業巨頭BTA的布局顯然更有侵略性,因為幾乎涉及都生活領域的 各個方面。因為移動端所具備的生活媒介的強大諸如位置,支付,移動便捷性都是能力都是傳統PC所不具備的。

於此,這種邏輯下的題材和個股挖掘,顯然已經呈現出機會和趨勢。也不難理解,市場資金向這些領域集中的原因。

那麽歸結到最後,依然還是盈利預期,行業空間的估值問題,這個就另說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5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