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被 監管機構視為「股壇壞孩子」嘅Tony馮永祥,本來已經低調,舊年淡出禹銘投資(666)後更加少現身。佢上星期畀面世叔伯恒基地產(012)主席四叔李 兆基,飛去北京見證四叔捐4億銀畀北京大學同清華大學,仲出席以李兆基命名嘅學苑同大樓奠基儀式。久未公開露面嘅Tony今年58歲,睇落心廣體胖咗,面 色紅潤,一派養尊處優咁款。佢同華華講,自己雖然淡出上市公司,但唔係退休,o依家係私人嘅「禹銘物業管理公司」主席,主力搞中港地產,唔會掂股票咁話。 佢仲透露,呢一兩日可能會開記者會宣佈一項投資,至於係乜就三緘其口。禹銘07年將一批香港零售物業賣畀Tony同佢拍檔Peter馮耀輝後,兩人齊齊淡 出,仲繼續合作無間,聽講新投資就係同Peter一齊搞。 新搞作日內揭盅 近年Tony通常留喺香港,仲會返寫字樓返工。禹銘 投資亦啱啱通過改名為新工投資(SHK Hong Kong Industries),實行同禹銘個名分番開,但大家依然會有合作。馮永祥係馮景禧之子,同四叔淵源甚深。馮景禧、四叔同郭得勝「新鴻基三劍俠」,喺 50、60年代一齊成立新鴻基企業,即新鴻基地產(016)前身,之後3人分道揚鑣,四叔創立恒地,郭得勝繼續經營新地;馮景禧成立新鴻基證券,投身證券 界,至96年易手。李華華LiWaWa@AppleDaily.com |
| ||||||
老牌工業股鴻興 印刷(450)前年炒燶金融衍生工具,搞到要引入外人——私募基金CVC做大股東,姓任嘅真係連面子都輸埋,但捱咗兩年,終於捱到姓任嘅揸番fit喇!鴻 興噚日宣佈,集團董事總經理任澤明,將會喺今年9月1日起轉任董事局主席一職,接替同CVC關係密切、並將同樣喺9月1日離職嘅原主席Peter Martin Springford。 而由於真正嘅鴻興仔任生做番鴻興話事人,集團仲升埋原本做營運總監嘅David Roy Eitemiller坐正做CEO,睇嚟呢位仁兄應該係任生馬房嘅人。 笑到見牙唔見眼 咁任生心情點?噚日業績記者會佢無同大 家分享,但據華華觀察所得,佢真係由個心度笑出嚟,答乜嘢問題都笑到見牙唔見眼。鬼咩,佢伯爺任昌洪1950年用一部租番嚟嘅印刷機同埋一個夥計起家,搞 出一個印刷王國,今年正值一個甲子,佢坐番正做話事人攞番家族個字頭,對得住列祖列宗,真係發夢都笑醒喇! 話時話,喺之前記者會都有出嚟幫 手解畫、近年由「紅籌之父」變咗做「細價股保母」嘅CVC旗下CVC Asia Pacific高級顧問梁伯韜,噚日就無再蒲頭,唔知係咪同任生歸位有關?又或者係入咗股CVC兩年,賺夠想撇? 講開番薯梁,之前俾CVC 認購咗總值21億元可換股票據嘅新鴻基公司(086)噚日宣佈,委任佢同埋佢partner何志傑做非執行董事……點都好過做代客泊車同廠佬喇! 李 華華 LiWaWa@AppleDaily.com |
|
||||||
2010-9-9 AD
|
||||||
近排新股市場又熱鬧番,十幾隻新股排隊登場,要sell到俾啲客,無條絕世好橋真係搞唔掂!好似面膜生產商美即控股(1633)咁,竟然搵到自己嘅策略投資者、女股神劉央,喺投資者推介會上面幫手站台,推銷自家嘅MG面膜! 有 份睇劉央獻技嘅芬佬朋友同華華講,佢大姐噚日一上台,就勁讚美即啲面膜有效,話自己用咗成兩年,發覺用70蚊一塊、劉嘉玲有份代言嘅SKII,同用10蚊 一塊嘅美即效果差唔多,佢仲自爆用完美即之後,佢老公都覺得佢唔同咗;不過邊度唔同咗同埋點樣唔同法,佢就無講落去喇。 金利豐老闆娘朱太幫腔 除咗劉央勁讚MG,美即另一個策略投資者、金利豐老闆娘朱太都一樣激撐美即,佢話美即嗰款「流金絲語」面膜,論質素已經打敗SKII,自己都有用喎。 SKII班代言人,好似劉嘉玲、琦琦、李心潔等靚女,又真係幾夠號召力,睇怕美即都要喺代言人方面諗諗嘞! 李華華 LiWaWa@AppleDaily.com |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0/yMMDAwMDIxNTEyMQ.html
1月6日惹得人心惶惶的中国平安(601318)再融资计划或许只是空穴来风,但次日中国民生银行(600016.SH;01988.HK)A股非公开发行再融资计划确已板上钉钉。
民 生银行人士透露,此番共有七家机构参与该行非公开发行,其中五家机构为民生银行现有股东,募集资金总额将不超过215亿元人民币,发行股数将不超过47亿 股,占此次非公开发行之后民生银行股本的15%。发行价格为每股4.57元人民币,是民生银行A股前20个交易日平均交易价格的90%。
根据民生银行2010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五位现有股东增持后,该行前十大股东持股排名不受影响。
七股东分食
1月7日,民生银行公告称,因正在筹划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方案,为维护投资者利益,该公司股票当日停牌一天。
这让饱受再融资消息“惊吓”的金融股投资者感觉雪上加霜。此前一天,由于市场传闻中国平安将再出台千亿再融资计划,当天中国平安股价最大跌幅接近6%,带动大盘下跌20个点。
不过,上证指数并未延续昨日跌势,开盘不到1小时,指数翻红。最终报收2838.8点,较前一交易日上涨14.6点,涨幅0.52%。
同时,在民生银行第五届董事会第十四次会议现场,关于该行非公开发行的决议也获通过。
决 议指出,将有七家机构参与民生银行此次非公开发行,其中包括上海健特生命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南方希望实业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 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船东互保协会、江苏熔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华泰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分别认购142400万股、119000万股、66000万股、 50000万股、16000万股、50000万股和266000万股。其中,前五家机构为民生银行现有股东。
据民生银行有关人士透露,此次非公开发行,原则上单一股东认购之后所持股份不能超过5%。他表示,此次增持的五位现有股东都十分认同民生银行的发展前景,而且认为该股现有股价并未反映出公司的真实价值。
而在具体增持份额方面,上述五位股东显示出两种意见。
一 方面,上海健特、泛海集团、南方希望等机构同意进行大规模增持,使得其自身的持股比例在非公开发行之后接近5%,这是禁售期不超过3年的最高持股比例。另 一方面,一些目前持股比例较高的股东,如中国人寿和中国船东互保协会则拒绝被摊薄,表示要进行相当比例的增持,使得增持之后的持股比例不下降。
上述人士同时对记者表示,此次非公开发行,也有很多新股东尤其是民营企业表现出了极大兴趣,但民生银行方面规定最多只有10家机构参与增资,最后只有江苏熔盛和华泰汽车获此良机。
而据记者了解,这两家民营企业在2010年与民生银行各业务平台均有良好合作。
目 前,民生银行A股单一股东持股比例均不足5%。根据民生银行中报,公司A股前五大股东分别为:新希望投资有限公司持4.99%、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持有4.31%、中国船东互保协会持有3.39%、东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有3.33%、中国中小企业投资有限公司持有2.76%。
而在非公开发行顺利完成后,主要A股股东排名状况发生改变,新希望与南方希望合计持股居第一位,中国人寿各种投资组合合计居第二位,而泛海集团和上海健特持股比例分别上升为四散为何第四位。
不过,此次增资尚需股东大会、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等审批。
满足未来两年核心资本需求
不过,无论非公开发行过程多么顺利,投资者仍纠结于国内银行几年内不再融资的承诺,不过多数银行都自食其言。在民生银行之前,已有多家国内银行提出和履行了再融资计划。
而民生银行此次非公开发行,与H股上市也仅隔一年多时间。
2009年11月26日,民生银行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完成了香港年度最大IPO,当年12月18日行使超额配售权之后,共募得资金折合人民币267.50亿元。H股上市时,民生银行有关领导曾经表示:三年不融资。
不过,半年以后,2010年6月民生银行又发行了58亿元次级债,随后又于同年12月27日接到银监会批复,可发行不超过100亿元人民币次级债。
对此,民生银行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以及中国银监会更趋审慎的资本监管政策,导致了民生银行依然面临较大的资本金压力,需要再融资。
截至2010年6月30日,民生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0.77%,核心资本充足率为8.32%,在16家上市银行中排名第11位,已经接近监管机构对资本充足率要求的临界点。
中 信证券分析师表示,考虑民生银行在2011年仍有预计近1500亿左右贷款增长,如果不补充核心资本,2011年该指标将低于8%的监管指标。而非公开募 集200亿资金,可使民生行2011年资本及核心资本充足率至12%和9.32%,此次增资并可支持约2000亿贷款增长。
民生银行有关负责人也对记者表示,预计此次再融资完成后,在监管要求不再提高的前提下,至少能够满足未来两年的核心资本需求。
民生银行亦正在进行业务转型,试图控制资本高消耗的公司业务尤其是贷款类业务,着力开发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和零售高端客户作为主要客户群体,由客户结构的转型带动收入结构转型,增加零售业务贡献度及中间业务收入。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2/zOMDAwMDIxNTYzOQ.html
在刚刚结束一场空前的分裂危机后,1月8日—10日,国美电器召集100多家核心供应商在深圳参加其2011年度全球供应商战略研讨会。
此前传闻将离职的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陈晓、总裁王俊洲,以及刚刚加入国美电器董事会并出任副总裁的邹晓春都到场,意在宣告2010年的内战已经结束。
国 美电器这次类似以往家电峰会的会议避开了媒体。在会议上王俊洲再次对2011年乃至今后五年的拓展计划进行了阐述,其中提出2011年3月,国美电子商务 将以新面貌正式上线;预计2011年国美集团将实现全年销售规模复合增长25%以上,而未来5年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15%。
国内消费电子增一成
国美电器副总裁何阳青1月11日则解释,“按照我们与供应商的估算,2011年国内消费电子零售市场将增长10%左右,而国美、苏宁为代表的主流渠道的增长则更快在15%-25%,其中国美电器在完成调整后其与核心供应商的合作规模增长目标定在了25%。”
数据显示,国美2010年优化后有效门店数量为1300多家,销售同比2008年同样是1300家门店规模时,整体销售提升26%;可比同店增长约25%,坪效(每平米销售规模)增长约20%。
而同期苏宁电器的门店净增长达到400家,而销售收入则同比增长30%左右,显然由于国美电器的内乱,目前门店数量已经达到1350家的苏宁电器在销售收入和门店数量上已经完成了对国美电器的赶超。
对此何阳青表示,“国美电器已经率先完成了电器连锁从规模扩张到经营提升的阶段,现在店面多少已经不是电器连锁竞争的关键,关键是要提升自身的经营质量。”
陈晓还“低调”
在这次研讨会,陈晓延续了从2008年以来与供应商相处低调的风格,他表示,“国美采取了围绕网络发展与单店效益并举、均衡发展为核心的战略,在持续保持有效规模领先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商业模式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从家电连锁上市企业财报来看,从2004—2008年,店面增长的速度高于销售额增长的速度,成本上升高于毛利的增长速度,前者说明企业单店销售能力的下降,后者说明企业的盈利空间在下降。
国 美在2009年启动了门店改造工程,在过去的两年里在12个城市改造了25家新活馆,3C产品在这些门店提升了47%,小家电在这些门店提升了50%。此 外,国美提出“新型零供合作机制”,即重新划定供应商和销售商职责,包括增多定制商品比例,使得供应商根据渠道需求反馈调整产量。
与此同时,2011年国美还规划了京津唐、大上海、大四川、广东和山东五大区域物流中心,希望借此向二三级市场拓展,其目标是未来5年在二三级市场保持每年30%以上增长率。
在国美电器与母集团续签托管服务协议,邹晓春“入阁”国美电器后,很多投行和券商也纷纷调高国美电器的预期股价,其中此前一直唱衰国美电器的瑞银发表研究报告,把国美电器评级由“沽售”升至“买入”,并将其目标价由2.16港元升至3.5港元。
国美电器正在竭力走出自己“失落的两年”的阴影,不过苏宁电器2011年其门店数量将至少保持200家以上的净增长,国美电器能否完成反超,这依然是个未知数。
|
||||||
▲杜輝廉(中)兩年前在百富勤清盤當日,和拍檔梁伯韜(左) 向公眾交代倒閉始末,重點放在金融風暴,不談自己的責任。
港府耗資一千萬元調查前百富勤集團高層是否要為集團兩年前倒閉負責,調查報告早已完成,但港府以公眾利益為由,遲遲不公開報告內容。 最近事件有新突破。財經事務局局長葉澍堃兩週前暗示,港府很快會有行動。據聞,政府隨時會拉人,而目標人物包括百富勤的極高層。 本刊前往印尼、南韓及在香港,廣泛訪問多名百富勤前要員,重組這間一度為全亞洲規模最大、市值曾高達一百億的投資集團由盛轉敗的內幕,種種跡象顯示前 百富勤主席杜輝廉(Philip Tose )沒有好好控制公司在印尼和多個亞洲國家的金融活動,結果在金融風暴中墮進萬劫不復之地。 百富勤風雨飄搖之時,杜輝廉還對公司高層和小股東隱瞞公司的財務狀況。他看來難以置身事外。
一開始,百富勤倒閉已非尋常事。 港府專程從英國聘請專家、英國金融事務管理局前營運總裁費蘭特(Richard Farrant )進行調查,調查費約一千萬元。據悉,財政司司長曾蔭權已把調查報告交往律政司,律政司正在研究中,考慮何時採取行動。 證監會於百富勤清盤後不久還除掉杜輝廉的交易商牌照,明顯不滿他的表現。 公司倒閉前兩個月,即九七年十月以杜輝廉為主席的董事局在報章刊登全版聲明,並向小股東寄發通函,揚言公司財政狀況正常,所有當地(亞洲)貨幣已掉期為美元。 港府內部非常不滿百富勤董事局如此舉動。而事實上,知情人士指出,清盤官發現百富勤有為數約數百億元的利率和外匯掉期合約,只有百富勤一方簽名,另一方印尼公司的簽名卻欠奉,令人懷疑百富勤根本沒有將利率和匯率風險轉嫁出去,而要自行承擔,這對債權人和小股東非常不利。 清盤官還發現,百富勤留下來的文件很多,但紀錄不齊。負責清盤的羅兵咸永道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熙德衛向記者說,百富勤清盤前一個月、即九七年十二月中至一月初的紀錄最不齊。 而一些小股東承認當時受百富勤的聲明誤導,錯過了沽售股票的機會。 誤導小股東 六十五歲的黃武發,一提起百富勤,至今仍青筋暴現。「百富勤班管理層搞到間公司執笠,點解仲可以逍遙法外?」最令他動氣是杜輝廉在清盤前四個月還口口聲聲說公司財政健全,「就係信佢講,先至無放啲股票。」 他有兩萬股百富勤股票,平均以十四元買入,投資了廿八萬元,隨着百富勤於九八年一月十三日清盤,股票一夜間變成廢紙。他兩年多以來四出奔走,多次親身從屯門的家走到中區的破產管理處,查問可否獲發賠償。 結果令他大失所望。百富勤的清盤人、羅兵咸永道會計師行到目前為止只派發第一期還款給債權人,還款率為每元可獲還款十二點五仙至七十五仙,小股東則未列入這批債權人行列。 新鴻基證券旗下的Cheeroll Limited ,也是受害小股東,該公司持有四百萬股百富勤股票,較早時以民事訴訟控告杜輝廉和其他三名前百富勤高層,指他們疏忽和偽報公司財政狀況,以致損失二千七百萬元,所以要求該數名高層賠償。
印尼百富勤還在 如今成為眾矢之的的杜輝廉,是百富勤創辦人之一,又是集團主席,他在清盤初時卻把責任推到亞洲金融風暴,擺出時不我與之態。然而,事後逐步浮現的線索,和多名百富勤要員向本刊記者所詳述公司內部管理情況,一一證實杜輝廉親手把自己創辦的百富勤推向滅亡。 先由直接燒着百富勤的導火線印尼說起。 根據清盤官初期的調查報告,百富勤當時的資產有約五成二來自印尼,這些資產賬面值約十億美元,可是十居其九是「壞賬」,不單已大幅貶值,而且很難追回,因為九八年初印尼盾匯價大瀉,最低跌至一美元兌一萬一千印尼盾。 百富勤因印尼業務失敗而拖垮,百富勤在印尼有分公司,責任看來在這分公司;但奇怪地,這分公司Peregrine Sewu Securities 反而沒受百富勤清盤所影響,是百富勤旗下唯一一間沒有清盤的分公司。 位於首都耶加達商業區的Plaza Bapindo ,大廈水牌還有Peregrine 的名牌,記者按指示走上十二樓的辦公室,只見公司招牌為Development Capital ,而非百富勤,經記者多番要求,該公司始終不肯接受訪問。 而根據當地證券界人士指出,其實來來去去都是百富勤的原班人馬,只是他們不想再用百富勤的名義在金融界立足,所以才用Development Capital 這名字,但百富勤實際上仍可在印尼為客戶買賣股票。 一名知情人士說,這印尼分公司並非百富勤全資擁有,百富勤佔股八成五,當地股東佔一成五,百富勤清盤後,當地股東購入百富勤的股份,因而得以保住;事實上該公司由始至終都有錢賺,拖累百富勤的印尼業務,並非由該分公司策劃,一切都是杜輝廉和其愛將韓裔的李奭鎮(Andre Lee )所造成。 超人帶挈創業 自小隨父親學做股票買賣的杜輝廉,早年在唯高達證券工作,八四年萬國寶通收購唯高達、杜輝廉已萌去意,但礙於全年合約,一直亦拖到八九年。八九年他和 拍檔梁伯韜自立門戶,與杜輝廉認識多年的李嘉誠,再加上多名與他們有來往的華資富豪,就合資成立百富勤,杜、梁兩人各佔股百分之十七點五。 公司初期規模只不過數十人,百富勤初時集中做杜、梁兩人最擅長的業務:股票買賣和企業融資,其後李嘉誠把廣生行上市地位售予百富勤,一夜間將其資產壯大,可以做更大的生意,並逐步擴展海外,九三年百富勤在英、美和亞洲共開了五間分公司;成為證券界強人的杜輝廉此時有新諗頭,就是發展東南亞的債券市場。 印尼、菲律賓和泰國等國家政局長期不穩,貨幣大幅波動,而且難以避過掉期轉嫁風險,再加上法制和金融制度未完善,在當地發展資本市場業務的國際大證券行,都相當保守;但杜輝廉卻勇字當頭,趁空檔大搶生意,實行要做亞洲商人銀行一哥。 杜輝廉對一些亞洲國家的制度,有令人嘩然的看法,他認為當地一些情況下,貪污行賄是為人所接受的,極權政府有助經濟發展。 杜輝廉本身對債券和衍生工具認識不深,九四年他從美資證券公司Lehman Brothers 拉攏當時三十出頭的債券部主管李奭鎮,坐鎮新成立的定息債券部,部門直屬杜輝廉;李奭鎮隨後再拉約二十名舊部加入。
縱容愛將橫行 李奭鎮平日上班多是恤衫打呔,跟數十名交易員坐在大交易房內工作,他極得杜輝廉厚待。加入百富勤頭一年尚未為公司賺錢,杜輝廉便給他二千萬年薪,令不少高層側目。 一名主管級的前百富勤要員形容李奭鎮橫行無忌,他在東南亞國家搶生意時,從來不知會當地分公司的主管,「一些客戶經常向我們投訴,『究竟你們是否同一間公司?為什麼你們來之前又有一班百富勤的人來找我們?』Andre 簡直破壞百富勤的傳統。」 百富勤多名高層曾就此向杜輝廉表示不滿,但杜不理,「Philip (杜輝廉)話過Andre 很像他年輕時,可能因為這樣,Philip 才任由他。」該名要員說。 李奭鎮對印尼市場非常積極。百富勤印尼分公司本 身有約一百人,李奭鎮卻自行聘用了二十多人專做印尼生意,他們長駐香港,每次去印尼,都會租用位於耶加達市中心最高級的麗晶酒店做大本營,並經常以時租廿 五美元租用酒店商業中心開會和見客,那幾年他們成為麗晶的最大客戶。事隔兩年多,記者不久前向該酒店商業中心工作的Irma 問及有關百富勤,她很快記起他們,「很多時一租就是數天。」
不理風險 狂搶生意 李奭鎮上場一年後,百富勤打贏國際大行成為全印尼債券市場的第三大投資銀行,生意額約為二億六千萬美元,跟頭一、二位的萬國寶通和美林的生意額相差不過一億美元左右。隨後兩年愈做愈大,九七年的生意額高達六億美元。 「九六、九七年百富勤很勇,猛搶生意,同行一般不願做印尼盾債券,大多數只願做以美元為交易貨幣的債券,就是怕承擔匯率風險,但百富勤卻照做。」駐印尼的怡富交易員Verdi Budiman 說。 根據國際資本市場雜誌《BasiSfield 》,百富勤在印尼為當地公司發行的二十九宗債券業務,有六宗是以印尼盾報價。 前百富勤的要員說,九六至九七年期間,廿二名高層組成的執行委員會(Executive Committee ,他們簡稱它為Exco ,和政府行政會議的英文簡稱一樣)上,曾有人多次指出集團有不少風險極高的業務,矛頭直指定息債券部,但杜輝廉並不關心。當時他和李奭鎮沉醉於勝利和讚美 聲中,全盛時定息債券部一年賺三億八千萬元,佔集團溢利百分之三十七,部門亦擴大至二百多人。身為百富勤最年輕董事的李奭鎮,意氣風發,揸Benz 跑車,住南區龜背灣價值二千萬、設計得獎的豪宅。 ▲印尼安穩的士公司,絕大多數的士車齡極高,百富勤受安穩拖累,但荒謬的是安穩仍安在,現正和百富勤清盤官商討債務重組,希望可儘早過錢給清盤官。 不尋常貸款 那時候,一些不看好百富勤前景的員工相繼離職,公司內部氣氛開始有異;更有人指百富勤將來若出事,一定是定息債券部所累。 九七年初,李奭鎮和印尼的安穩(Steady Safe )的士公司洽談為該公司發行債券,安穩的士的大股東是前印尼總統蘇哈圖女兒Tutu ,老闆來頭雖大,但公司聲譽卻麻麻,當地不少大酒店都不會為客人叫安穩的士。一名酒店經理向記者說:「那些車很陳舊,司機又不懂招呼外國遊客。」而當地的證券界人士對安穩也是避之則吉。 安穩於九六年六月曾向滙豐新加坡分行借了一億美元的短期貸款,九七年一月到期,但安穩無法償還。此時李奭鎮竟向安穩伸出援手,無抵押借出二億六千五百萬美元,並為安穩包銷價值一億五千萬美元的債券,以償還欠滙豐的貸款。 當時百富勤有高層向杜輝廉「進諫」,指安穩的實力不健全,不應為它包銷,但杜輝廉一意孤行,開綠燈給李奭鎮進行這項交易。
登報否認財政困難 這筆為數二十億港元的貸款,相等於百富勤九六年資產淨值三分之一,若有何差池,隨時會拖垮百富勤;怎料之後半年的發展,令百富勤墮進深淵。 國際炒家索羅斯在亞洲股市和匯市興波作浪,泰銖、南韓圜和印尼盾先後貶值,百富勤手持而仍未發售的安穩債券已毫無價值,而那二十億元貸款又像倒出去的水,一去不還。 「我們在九七年底的Exco 會議上不斷追問Philip 公司的資金周轉是否有問題,因為當時一些國際大型基金經理把百富勤從認可股票行名單中剔除,意思是不找百富勤買賣股票,外面又有傳言指百富勤在印尼損失了數億美元。 「但杜輝廉一味否認,我還記得他很大聲說『Absolutely untrue 』(絕對不正確),他還否認定息債券部在印尼有何風險。集團具體的財務狀況資料,只有董事局成員和少數人知道,杜輝廉不肯說,我們也沒法子。」一名前百富勤執行委員會成員說。 杜輝廉沒向內部說真話,就連政府和公眾也給他蒙在鼓裡。九七年十月港元受金融風暴衝擊,恒指亦大瀉,金融界稍有風吹草動,港府高層都不敢怠慢,當時有官員曾向百富勤高層查詢市場流傳的謠言,所得的答案也是「不」。 百富勤在十月廿七日還在報章登全版聲明,粉碎傳言,揚言差不多所有「債券存貨乃以美元為單位,而按當地貨幣持有之持倉量,已於近期貨幣貶值前作出轉為美元之對沖」。 杜輝廉其後還公開表示聘請私家偵探調查謠言的來源,是否有人惡意中傷。
與政府三小時會議 紙豈能包火,十二月十一日百富勤公佈九七年首十個月業績,原來七月至十月共錄得約二億五千萬虧損。而根據九六年年報,百富勤的流動資金約有二十六億元,而短期債務也高達二十五億元。這令人質疑,若然目前的聲明屬實,百富勤財政怎會惡化得如此快? 百富勤危在旦夕,杜輝廉等高層四出撲水,最初斟得瑞士蘇黎世保險(Zurich Centre Investments, Inc. ,簡稱ZCI )以注資形式認購二億美元的可兌換優先股。 這時候,穆迪投資把印尼國家信用評級降至垃圾水平,九七年大除夕時印尼盾的匯價為一美元兌五千五百印尼盾,九八年一月首個星期跌至一萬一千印尼盾。 一月六日,ZCI 高層來港,三日後突然宣布取消注資百富勤。杜輝廉於一月九日週五早上找政府救亡,他以避免因百富勤倒閉而觸發另一次股市暴跌危機為由,要求政府注資。當日 下午一時至三時百富勤高層一直和金管局和財金高官開會,最後政府決定不注資,證監會還即時下令停止百富勤新盤交易。 接着兩天百富勤高層和主要債權人開會,希望透過債務重組,可保百富勤,但結果又是一次失敗。一月十三日開市後不久,百富勤宣佈清盤。 魔童捲土重來 ▲李奭鎮 外界將李奭鎮和一手摧毀霸菱銀行的利森相提並論,李短期內可能會重臨香江。他新成立的網上投資公司於五月租用中區萬宜大廈十樓,月租十八萬元,並簽下三年合約,寫字樓正在裝修。 法、韓混血兒李奭鎮於百富勤清盤後返回老家漢城創業,成立0-1 Incorporation ,專門在互聯網替中、小型私人公司發債券集資,創業拍檔包括以前百富勤的舊同事。 公司位置並非在漢城金融區心臟地帶,相等於「上環」區域,所租的大廈有十三年樓齡,在倫敦和紐約都設有分公司。 李奭鎮的私人助理Douglas Lee 對記者說:「公司不希望把焦點放在行政總裁(李奭鎮)身上,他亦不願與百富勤再拉上關係。」據悉他對香港傳媒指他是百富勤倒閉的罪魁禍首或「魔童」,仍感不快,所以拒絕接受訪問。 Douglas Lee 是公關老手,對記者到訪漢城煞有介事,初時相約記者在公司附近見面,後來突然改往麗嘉酒店,他說:「Andre 好忙,今日我都係見到佢五分鐘。他跟以前分別不大,不過打扮較隨便,配合現時I.T. 形象。」 三十七歲的李奭鎮現時返工沒有駕車,不復當日在港揸跑車的光景。 0-1 Incorporation 在漢城是小規模公司,同行對它亦無聽聞。Douglas Lee 說:「公司在草創階段,人材流失率亦相當高,相信距離上市亦有一段日子。」 梁伯韜tom.com 再惹麻煩 ▲百富勤已倒閉兩年,梁伯韜仍活躍於投資銀行界。 梁伯韜是極少數在本港金融界活躍的前百富勤高層。九六、九七年時百富勤替國內到港的紅籌公司上市無數,身為董事總經理的梁伯韜被封為「紅籌之父」。百富勤倒閉後,他主管的大中華和工業融資部門被BNP 建東證券收購,改名BNP 百富勤,梁伯韜擔任副董事長。 梁伯韜現仍做他的老本行,九九年至今共為十家公司擔任保薦人上市,其中不乏中資背景,如上海實業醫藥科技、中保國際和瀋陽公用發展,且大部分都在創業板上市。 梁伯韜近期「代表作」就是今年三月,替李嘉誠旗下的tom.com 搞上市,正值網股熱潮捲起時,派發認購表格當日,無數股民在滙豐銀行外大排長龍,警方要出動維持秩序。事後證監會批評百富勤的安排。 杜輝廉絕跡江湖 ▲九八年四月六日即百富勤清盤後數月,杜輝廉獨自往 深灣遊艇會準備出海。 兩年多以來,杜輝廉就好像做了隱形人,十分低調。本週一,本刊致電杜輝廉太太杜黃韋娘,要求接觸杜輝廉,就調查報告回應,她說:「現時他仍然在香港,但希望保持低調,相信不作任何訪問。」 杜黃韋娘說,杜輝廉並無打算開展任何工作。據聞他多留在美國和老家英國,打哥爾夫球消磨時間;與李奭鎮、梁伯韜捲土重來之勢相比,他明顯不太如意。 杜輝廉於百富勤清盤後不久加入鄧普頓基金,當直接投資部顧問,做了很短時間便離開。他曾打算在會德豐大廈開設寫字樓,計劃改名為「奧菲斯」,寫字樓裝修後不知何故,公司也沒成立。 五十五歲的杜輝廉曾在唯高達、萬國寶通工作,實戰經驗豐富,現時身無任何職銜。去年底前財政司夏鼎基爵士的追悼會上,杜輝廉單人匹馬出席,當時教堂雲集政、商界猛人,但記者不見杜輝廉跟他人詳談。 他的太太杜黃韋娘以往跟上流社會的闊太都來往甚密,又是ball 場常客,但近兩年來,也變得低調,一名闊太說:「佢行蹤好飄忽,以前專搵Kim Robinson 洗頭嘅,依家都唔知佢喺邊間整頭髮。」據聞她連親戚也少見,反而十八歲的女兒杜慧君曝光率還高,以玩票性質接拍廣告。 杜輝廉一家仍居住跑馬地樂景園高層兩個相連單位,該物業原本由杜輝廉為大股東的公司持有,九八年九月時股份已轉到李嘉誠的長江實業集團名下,杜黃韋娘曾被問及該事時,都不願多提。 杜輝廉雖然事後絕少開腔再談百富勤,但港府和小股東都不肯放手,誓要揪出百富勤最高層為此事負上責任。 撰文:陳貝嶋、黃麗裳 攝影:劉伯軍、吳文正 資料:施潔瑜、黃志恆news@nextmedia.com |
||||||
|
||||||
這是一個攸關台灣未來十年產業發展的重大決策,它能替台灣養出下一個台積電、下一個半導體產業、給數萬人工作機會。它是一個總統加持、副總統力挺的國家級計畫,但卻在孵育兩年後,在核定的最後一刻出現政策大轉彎! 撰文‧賴筱凡、林明定、林宏文三天的端午連假,一般人忙著休假過節,總統府與行政院也很忙,忙著密集開會,就為了讓難產多時的生技創投案有個結果,因為這 個結果,已經讓生技產業、學術界,甚至主導的政府官員,望穿秋水,足足等了六個月,而結果出來了:生技創投案通過,但投資細節大轉彎! 「政府已經決定不在彰化開發國光石化,生物科技將成為一項替代的重大產業。」頂著豔陽,五月十八日,總統馬英九扯著嗓子這麼宣示,只因台灣生技產業一步一步朝「準備好了」的目標邁進。 這已經不是馬英九第一次公開宣示政府要推動生技產業,早在四月底的總統府財經月報,行政院科技政委朱敬一、經建會主委劉憶如報告「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 案」執行進度時,馬英九就表態支持生技產業,副總統蕭萬長話說得更是直接:「把烏紗帽拿在手上拚命去做!」蕭萬長強調,政府過去扶植科技業的態度也是這 樣。 這些話語言猶在耳,但時間又過了一個月,「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的進度還是停留在原點,原本以為要「大幹一場」的相關人員,擁有的不是更多信心,而是灰心。 台灣下一個產業是什麼? 五月的最後一天,當許多產業界大老齊聚,緬懷著前總統府資政李國鼎逝世十周年,但更讓他們感嘆的是,新一代的李國鼎在哪裡? 時間回到一九八七年,那是台灣半導體業起飛的年代,縱使國際管顧公司麥肯錫給了負面評價,在李國鼎的堅持下,台積電應運而生,才有今日逾兆元產值的半導體 產業;二○一一年,當台灣電子業式微,雙D產業(DRAM與面板)又壟斷在韓廠手上,「保二總隊(指毛利率僅二%)」的代工業面臨嚴重瓶頸,台灣產業剩下 什麼? 「這是台灣推動生技產業最好的時機點。」生技背景出身的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在端午假期的第一天,接受《今周刊》專訪。 當兩岸市場逐步開放,連生技廠董事長都笑稱大陸是「Home Market」(國內市場),因為這是一塊高達三三二○億元的商機大餅;當台灣生技專利還名列前茅,還能享有技術領先的優勢;當旅美的生技A咖大老都屆臨 退休年限,有名也有利的他們,紛紛回到台灣,希望台灣生技也能站上國際舞台;當政府端出六百億元的「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種種有利台灣生技業的因 素集於一時,這是台灣生技要起飛的最好機會。 然而,一件五十億元的生技創投申請案進到行政院,宛如一根針掉進深海裡,再也無聲無息。 請出生技大老為台灣扎根 場景拉到另一個咖啡廳裡,戴著眼鏡,他一貫的親切笑容堆滿臉,相較於其他旅美生技大老的大鳴大放,全球最大醫療器材創投Vertical Group合夥人張有德,向來不是媒體關注的焦點,低調個性使然,讓他即使悄悄回到台灣,也不多半點聲張,這陣子,他的名字屢屢在報紙上出現,但他還是維 持一貫的低調作風。 張有德,一個被台灣生技業寄予厚望的生技大老,他是目前經建會唯一通過的生技創投TMF(台灣生技創投,Taiwan MedTech Fund),他肩上背負的責任,是手捧五十億元資金,不只替台灣尋找最好的生技投資機會,還要幫台灣生技產業扎根。 「所以,生技創投的管理者角色就很重要,我們設立之初就把規格拉得很高,要有操作過一.五億美元生技創投基金的經驗。」前經建會主委、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添 枝說,坐在台大社科院的教授研究室裡,資料與書堆得像山高,他緩緩談著兩年前設立「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的用意,「我們想找的人,說白了,就是生技 業裡的張忠謀,我們要他做的就是打造下一個生技業的台積電,把生技業壯大成另一個半導體產業。」於是,一連串的配套計畫細節如開枝散葉般地展開,「一般創 投最大目的要獲利,可是國發基金的投資,除了獲利,也必須扮演扶植產業的角色。」劉憶如說。「台灣生技上游有很多研發專利,下游製造也做得不錯,所以,我 們要把中間這段接起來,讓這些研發專利能進入產業、商業化。」翁啟惠說。 包括負責整合、培育新專利的超級育成中心(SIC)、主管審核的食品藥物管理局(TFDA)都將與生技創投連成一線,要替台灣生技挖掘出最閃亮的鑽石。 滿腔熱血與雄心壯志,寫滿在這些人臉上,還有更多的生技業大老磨刀霍霍,像泛潤泰集團色彩的合一生技創投、全球第三大製藥廠華生(Watson)創辦人趙 宇天、擁有豐厚生技創投經驗的浩理生技管顧總經理李世仁,都紛紛釋出申請意願,就連知名藥廠Tanox創辦人唐南珊,都送件申請生技創投,只是多半無疾而 終。 四月一日,張有德的生技創投TMF送進行政院核定的第四個月,國發基金生技創投審查小組面見行政院長吳敦義,這件案子是目前為止,國發基金生技創投審查小 組,唯一無異議通過的案子,但是吳敦義跟國發基金成員開完會後,卻下了指示:「台灣生技創投要搬回國內,不得設於開曼群島。」緊接著,四月下旬,朱敬一、 劉憶如再次簡報,吳敦義的回應很簡單:「這案子很好啊。」但幾次公文簽核,吳敦義還是沒有批准。 在十一位行政院生技諮詢委員會委員上書總統後,五月中旬,蕭萬長召集了國發基金審查小組,要行政院不能再拖,只是吳敦義始終沒有點頭;直到五月十九日,避 開主管的國發基金,一場由吳敦義託民間友人找回張有德的會面,吳敦義有了新的回應,「他要求政府投資比重要由四○%降至二○%,關鍵的人事案要由行政院核 定。」熟知詳情的人,氣到咬牙。 趕在截稿前夕,行政院終於在端午連假中,加班開會通過張有德申請案,只是投資細節全盤大轉彎,國發基金出資比重由四○%減為二○%,在行政院要求生技創投需設立在台的前提下,其餘八成資金,由行政院名義介紹給國內投資人,這當然也包含了公股銀行。 國發基金肩負扶植產業任務如此一來,生技創投也不需遵守五○%資金需投資台灣生技廠的遊戲規則,而改成一定比重投資台灣生技業;若民間單一投資人持股比重 超過國發基金,生技創投負責的對象也從政府轉為民間投資人;更遑論是要求基金管理人全職,或國發基金享有實質否決權等條件。 「這怎麼對?我們當初設計四○%,是有用意的。」陳添枝與朱敬一聽到消息後,有些愕然。生技創投不只以獲利為目的,更重要的是扶植台灣生技業,因為台灣生技公司規模都是中小企業,根本沒有足夠的資金開發一種新藥,所以政府投資四○%有其重要性。 聽到消息也是愣住的翁啟惠,想了三秒後緩緩開口,「鑽石計畫就是因為過去政府投資生技業的方式,較無系統性、無組織性,有好的案子來申請,審核後就投資, 這是被動性的。生技創投要做的是,有規畫、有策略的投資,主動去尋找好的投資標的,裡面是隱含有Taiwan Purpose(台灣目的)。」倘若國發基金投資比重自四○%降至二○%,國發基金可能就非最大股東,「這與先前國發基金在做的投資就沒兩樣了。台灣生技 業之所以需要鑽石計畫,政府出資比重達四○%,就是希望政府能夠扮演國外大藥廠的角色,能夠同時投資幾個案子,有主導性與連貫性,這樣的工作風險性高,所 以才需要政府來做。」在陳添枝口中,整個計畫的細節設計,都有其意義。 坐在南軟一期園區十九樓辦公室,台灣浩鼎董事長張念慈不時望向窗外,「現在想想,對有德真的滿抱歉。」兩年前「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一提出,他們滿 腔熱血,就想替台灣生技產業做些事,因為對他們而言,長年在美國征戰,早就有了名氣、也有了財富,耳順之年回到台灣的用意很簡單,就是幫台灣生技產業一個 忙,因為這是自己的家鄉。 就在馬英九大聲宣示要生技不要石化的隔天,台大醫院十五樓病房外,堪稱藥界女王的IVAX與OPKO兩藥廠的創辦人許照惠,實在忍不住感嘆,「開會開了兩年,現在想想,還真有點浪費時間……灰心啊!」兩年來台灣、美國兩頭飛,哩程數累積了不少,推動的成果卻還是零。 台灣生技鑽石真能起飛? 很多人都以為,台灣投資生技產業沒有利基點,劉憶如卻不這麼認為,過去國發基金投資生技業,目前直接投資部分的報酬率達一○二%,其中有許多家已上興櫃, 例如國光生技與台灣神隆的報酬率也都相當不錯。另外,過去二十年投資金額也不過一一○億元,距離當初政府圈定的二百億元,再加上前年通過的生技鑽石方案中 框列的二四○億元,才只不過是四分之一,「電子業一個投資案動輒百億元,但生技其實相對來講,投資金額小;因此投資生技的風險不在於金額大小,而是在回收 期較長。」她用挖油井來比喻,投資生技產業就像在挖油井一樣,你不容易知道哪個油井有油,挖了十個只要中了一個,投資成本全回收還有賺,「所以,為什麼要 有生技創投?我們就是需要專業的生技創投團隊來評估,哪些油井值得開發。」然而,事情演變至今,一個國家級計畫可以孵了兩年,依舊沒有大進展,讓越來越多 的生技業者越看越擔心。 「我只是擔心我們慢了。」翁啟惠說得語重心長,因為當大陸、韓國也跑在前頭,台灣的優勢會越來越少,甚至大陸、韓國開始回過頭來挖台灣人才。 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負面聲音,吳敦義解釋,「政府絕對沒有攔阻,而是非常贊成這項計畫,但國發基金是納稅人的錢,所以政府出資當然要謹慎。」只是隨著政策大轉彎,鑽石計畫的效應也將跟著打折扣,能不能如預期成為台灣下一個可期待的產業,端看政策執行者的魄力與決心了。 國發基金唯一通過生技創投, TMF申請案多舛 時間 事件 2010.10.22 國發基金組成七人審查小組,通過張有德的台灣生技創投TMF 2010.12.22 TMF申請案第一次送進行政院核定2011.04.01 七人小組面見吳敦義,吳開出TMF須設立於台灣、要在台投資2011.04.20 張有德將TMF改設立於台灣,並補件2011. 4月下旬 朱敬一、劉憶如多次向吳敦義簡報,但仍等不到行政院核定2011.04.28 總統府財經月報,馬英九、蕭萬長表達支持2011.05.10 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炮轟行政效率牛步,不利生技產業發展。翁啟惠、許照惠等11位生技諮詢委員上書總統陳情2011. 5月中旬 蕭萬長召集國發基金了解TMF申請案,做出行政院顧慮不合理,應盡快執行的回應2011.05.19 吳敦義透過民間友人找張有德返台會面,開出三大條件:(1)政府出資比率由40%降至20% (2)重要人事案須由行政府核定(3)只要政院對投資標的有任何異議,就須送TMF董事會表決2011.06.05 行政院通過TMF申請案,但執行細節大變更生技創投,國發基金歷年監管標準最嚴格歷年投資案 生技創投(BVC) 影響公司註冊地 沒有限制,多設立於開曼群島 須設立於台灣 不利吸引國際資金出資比例 低於30% 原設計為40%,後拍板敲定減少至20% 僅20%會讓政府失去主導性,也大大降低扶植台灣生技業的本意投資限制 沒有限制 原設計50%資金投資在台,後改為一定比重 扶植生技業的效益大打折扣基金管理者 僅要求專業背景 基金管理人需有實際操作1.5億美元生技創投基金的經驗,且需全職經營 符合資格者少,僅5至6位旅美專家符合經營團隊 沒有限制 原設計重要人事需行政院核定,後由創投自行安排 尊重經營團隊之專業重大投資案 依公司法辦理 國發基金擁有實質否決權,隨政府出資比重降低而取消 回歸專業機制 |
|
||||||
三十八歲的洪文宇,年紀輕輕就已 經歷兩次痛徹心扉的破產經驗。 網通泡沫破滅時慘遭滅頂,金融海嘯時賠光身價還負債一百多萬元。 二年後他掙回了千萬元資產,他 到底想通什麼賺錢道理? 撰文‧林心怡 洪文宇(化名)不僅是科技股投資愛好者,也是高科技產品的愛用者。他把玩 著手上白色的iPhone 4手機,桌上擺的則是限量款的華碩F8vr白色筆電,一身帥勁的他卻吐出:「我愛玩科技,但也被科技股玩得很慘。第一次破產是發生在二○○一年時的網通泡 沫,第二次破產則是○八年金融海嘯??。」他接著說:﹁○八年的那場金融海嘯最慘烈,不但輸光了我的家當,還負債。那段時間,上班回到家,我把自己關在家 裡足不出戶,變成了一個死宅男……。﹂長相斯文、一副娃娃臉的洪文宇憶起投資失利破產的日子。 靜心研究充實專業知識 不再「賭」行情有道是:﹁新手死在高點,老手死在反彈。﹂在股市自視甚高的洪文宇,就是﹁輸﹂在金融海嘯從九千點下修後,「賭」七千點有機會反彈。但出乎 他意料的,加權指數卻一路下修至三九五五低點。更要命的是,當時洪文宇手上的期指多單高達八成,連續性的下殺,不僅血本無歸,還得籌錢補繳一百萬元的保證 金。 千萬元資產幾乎瞬間賠光,還負債一百萬元,這讓一向自傲股市投資功力了得的洪文宇相當受傷,﹁在那段賠光、負債的日子,我幾乎天天失 眠,當時心想,難道我就這樣倒下去了嗎?﹂為了一搏翻身的機會,他更積極地研究股票,力求東山再起。 其實,這不是洪文宇第一次破產了。元培 醫專畢業、初入社會沒多久的洪文宇,就是個靠信用卡借貸過日子的卡奴。二○○○年網通泡沫時,不但在股市裡賠掉了幾十萬元的積蓄,也因行情不好,讓當時擔 任營業員的他,常常領著底薪二萬二千元,支付每月的房租、生活開銷及四十多萬元的卡債;之後更慘遭裁員,幾個月沒收入。 為了過生活,他一邊 自修充實股市專業知識,一邊幫出版社撰寫﹁技術分析﹂相關書籍,靠預支版稅與友人接濟過日子。雖然日子過得清苦,洪文宇當時心想,自己還年輕,也不過是負 債四十多萬元,未來靠他股市投資的本領,還有扳回一城的機會。但沒想到,○八年的金融海嘯,卻再度重創了他的投資信心。 逐漸邁入中年,卻一 下子輸光了好不容易累積出來的千萬元資產,還負債百萬元。這時的洪文宇心急如焚,﹁我心想,一定得趕快在台股下跌的過程中,發掘價值被低估或有轉機向上的 成長股投資,並鎖定投資報酬率至少五成到一倍以上的標的,不然時機一過,就不知道要等到何時才能翻身了!﹂自我反省後,洪文宇開始冷靜思考東山再起的可能 性。 洪文宇說,他觀察到智慧型手機未來的市場滲透率,絕對要比手機強,專做保護玻璃的正達,就能搭上智慧型手機未來龐大的商機。此外,當時 正達的﹁富爸爸﹂鴻海持有的成本大約十五元左右,這讓洪文宇心想:﹁當時正達股價不過才十幾元,股價買得比大股東便宜,未來又有發展性,投資勝算真的很 大!﹂想通成長股的三個賺錢道理才剛輸光家當還負債的洪文宇,為了籌錢買股票,他向親友借錢時總是信心滿滿地說:﹁錢借我買股,若賺錢一人一半,輸了就算 我的!﹂就這樣,洪文宇靠著借來的資金,在○八年底先發掘了上市LED廠商隆達,從二十五元介入、六十五元賣出,獲利二.六倍。又在○九年初布局當時才十 幾元的觸控保護玻璃廠正達,一路加碼,直到去年以一二○元出脫,獲利至少五倍,讓他賺回了千萬元資產。 這場從負債百萬元再賺回千萬元驚心動 魄「谷底逮黑馬」的過程,讓洪文宇想通了三個最重要的賺錢道理:第一、投資成長股一定要看總體經濟環境。﹁之前失敗的經驗,讓我學到投資股票不能光看產業 面與技術分析,而是要搭配總經環境!﹂「之前一味地把產業分析擺在投資決策第一順位,這是很危險的!」至於第二個道理則是:在空頭盡量保持空手時,反而更 該努力研究。「我會利用這段時間詳讀一些新上市科技股公開說明書,弄清楚上、下游的產業鏈,用小量資金先行部署,股價動起來時,再一路向上加碼!」洪文宇 在短短二年多從負債百萬元賺回千萬元,第二個賺錢道理居功甚偉。 最後,第三個道理則是資金控管。從事成長股投資的人,容易產生難以駕馭的賭 性,疏於資金控管,使自己陷入極大風險而不自知。「這是我從兩次破產經驗學到最寶貴的教訓。」也正因對未來全球經濟不甚樂觀,目前洪文宇的持股不到一成。 現在,他懂得稍安勿躁,不過度拉大槓桿的道理,看財報、持續追蹤獲利數字,懂得嚴設停損才是長線的賺錢之道。 賺回千萬元身價的洪文宇,因為 想通上述三個賺錢道理,這次台股受歐債危機影響受傷輕微,他也正睜大眼睛尋找下一個明星產業,為自己下一個千萬元做好準備。 洪 文宇 出生:1973年 現職:專業投資人 經歷:證券營業員 學 歷:元培醫專 投資資歷:12年 那些年想通的賺錢道理 「谷底逮黑 馬」投資心法 操作成長股,不僅看產業面,也要看總體經濟面說明:經過2001與08年兩次破產教訓後,終於在今年避開歐債危機引發的台股急 跌。 空頭來臨時,反而更應努力做產業面研究,為找下一支黑馬股做準備說明:2008年底與09年股市低迷時,靠找出隆達與正達兩檔黑馬股賺 回千萬元。 嚴謹的資金控管 說明:空頭市場時,部位不要超過可投資資金的2成。 |
|
||||||
為鼓勵企業擴張版圖、走向世界,《今周刊》與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舉辦第一屆併購金鑫獎,位居外資前進中國前哨站的台灣,若懂得善用自身優勢,將是此波 併購潮中最大獲利者,而台灣業者準備好了嗎? 撰文‧許瀞文、林宏文 「如果沒有意外,產業的併購熱浪,將會在未來兩年席捲兩岸,進而擴張到全球。」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黃齊元大膽預言。 來自外資、陸資、私募股權基金的三路資金,利用策略聯盟、參股、合資、收購等多種方式,和台資企業緊密結合,為的就是中國十三億人口的龐大商機。 黃齊元指出,外資將台灣視為前進中國的前哨站,同文同種、較中國民主化的台灣,必須要懂得善用優勢,和外資合作形成「nike曲線」,才會是此波併購潮中 最大受益者。 為讓台灣朝向兩岸布局及開拓國際市場,進而帶動產業自我轉型,《今周刊》與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共同舉辦第一屆併購金鑫獎,這也是國內首次舉辦併購評選 活動,挑選從去年六月至今年六月間,經由參股、合資、策略聯盟、併購等管道擴張企業版圖,金額在新台幣十億元以上,且對產業有正面意義的台灣企業作為評選 標的。 第一輪的評選,是經過具有財務、會計、法律等各方專業人士所組成的選拔委員會,就架構、影響力及所創造的附加價值等各項作為評選指標,從二三○件中挑出二 十四個入圍案件,再由社會賢達及產官學界人士組成評選委員會,進行第二輪評選,選出五項年度最具代表併購案及六項特別獎得主。 因台灣社會對企業併購議題保守,符合此次評審條件的企業中,僅有台橡及神基主動報名,其他企業皆由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會員及其他企業推薦,我們也從這 些得獎案例及產業變化中,勾勒出產業未來三大趨勢,當然也是投資人的另一淘金契機。 本次十家得獎企業中,僅有神基併豐達、元大併寶來、大聯大併友尚屬於國內產業整合,其餘皆是跨國、兩岸併購布局,不論在金融或科技,都有令人眼睛一亮的代 表案。 趨勢一: 兩岸、跨國併購會越來越多在金融界部分,就屬去年底中國人壽參股中國建信人壽(建設銀行持有五一%,中壽持有一九.九%)為指標,也讓中壽股價從去年十二 月二十多元最高漲到四十二元,翻了一倍;科技界則是冠捷併購飛利浦電視部門,也買下飛利浦電視品牌,這兩者皆拿下金鑫獎年度最具代表性併購案。 二○○五年,中壽登陸後,原打算採合資方式加快進軍中國市場,但遍尋不著好對象,直到一○年八月透過野村證券牽線,中壽、建行雙方高層接觸後,才開啟合作 契機。 看好建行在中國擁有一萬三千多個據點,世界級壽險業者搶著和建行合作,一開始中壽根本不被看好,「就算是陪榜,也要盡力爭取。」中國人壽總經理郭瑜玲形容 當初的心情。 中壽集結各部門協理級以上主管,成立超過十五人小組,簽下保密協定,由董事長王銘陽親自督軍,每份給建行的資料,王銘陽逐字校正,除用簡體字外,資料措詞 都採中國用語。 例如在台灣銷售保險人員稱為保險業務員,中國則叫作營銷員,而保險通路中國的習慣用語是渠道,這些小細節中壽都十分注意。「簡報主管也由董事長調教,練了 N次。」郭瑜玲說,近三個月時間不眠不休,中壽團隊獲得建行青睞,取得參股資格。 勝出關鍵在哪?「建行需要任何資料,中壽永遠第一個送達,也是競爭對手中最完整,這是讓對方信任關鍵之一。」郭瑜玲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中壽,也已在今年 第二季和建行完成交割,未來表現令人期待。 今年國內科技產業最受矚目的併購案,除了金融業的中壽,就是冠捷併購飛利浦電視部門及品牌,冠捷取得飛利浦在歐洲及南美洲的電視經營權,雖然飛利浦仍保留 三成股權,但六年後飛利浦可以把股份賣回給冠捷。此案不僅影響全球面板與電視代工產業鏈,更衝擊眾多電視品牌如三星、索尼以及眾多中國品牌如TCL、創惟 等,同時也牽動台廠競合態勢。 根據國內供應鏈指出,冠捷與飛利浦合作後,未來飛利浦在台的電視機代工廠仁寶及鴻海,勢必受到影響。此外,由於冠捷與鴻海在監視器上的競爭關係,過去與冠 捷合作較密切的面板廠奇美電子也一樣受衝擊,而且,由於冠捷之前的大股東京東方,目前八.五代的面板廠也開始量產出貨,未來在友達下單的比重也會降低,台 灣的電視機產業上下游都將受到這個合併案影響。 至於電視機品牌部分,雖然飛利浦這幾年表現不佳,在歐美等國都遠遠落後三星、LG等韓系品牌,在中國市占率也掉到第十三名,市占率不到五%。不過,由於冠 捷是目前全球最大監視器製造廠,還領先鴻海,而且冠捷轉投資的監視器AOC(艾德蒙)品牌也已躋身亞太區第二名,冠捷如今取得飛利浦品牌,未來勢必會對電 視機產業造成衝擊。 中壽和建行的參股、冠捷併購飛利浦電視部門並買下電視品牌,都只是一個開端,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薛明玲表示,未來將會有更多跨國購併發生,同時也將 導致現有產業競爭版圖產生大變化。 趨勢二: 科技業將會出現另一波併購潮可預見的第二大趨勢,則是科技業恐掀起一波併購潮。 這次十一個獎項,光是科技大廠就拿走六大獎,黃齊元指出,過去短短兩個月世界發生四件大事,包含Google收購Moto手機部門、HP傳出售PC業務、 蘋果執行長賈伯斯去世、日本三大中小尺寸面板廠整合成世界第一大中小尺寸面板廠,將對台灣科技產業造成重大影響。尤其是雙D產業,包含DRAM、TFT- LCD,或是最近股價大跌的LED及太陽能,都是未來整併指標。 除了跨國際併購外,台灣科技界併購案也相當熱絡,這次拿到最佳企業責任獎的神基科技,就成功整合豐達科技,將一家破產公司救活,不僅穩住台灣在全球航太扣 件世界級地位,入主三年多,沒有裁掉任何一個員工,去年每股稅後純益(EPS)高達二.九八元,還在今年十月發給豐達科技員工半個月的季獎金。 ○四年神基入主豐達,由於豐達前董事長蘇名宇掏空二十億元,當年每股虧損十七.八元,銀行借款十四億元,帳上現金剩不到七千萬元,負債比高達二九○○%, 每股淨值僅剩○.三二元,幾乎與破產公司沒兩樣。神基董事長蔡豐賜說,「當時參與第一筆私募,匯入九千九百萬元,結果很快就發現錢是拿去墊底。」為了替公 司止血,當時蔡豐賜與豐達的幹部,以神基入主名義,請銀行團不要抽銀根,並到美國拜訪航太發動機客戶,將客戶及訂單穩定。另外,原本庫存高達三個多月,降 到剩約半個月,改善內部流程,例如原本一億多元委外業務,改由自己接手。 雖然公司成功改造,但豐達如今還要面對先前董事長掏空案的官司,總計投保中心受委託高達五.七億元的求償案,如今仍在訴訟中,經常出庭的蔡豐賜也不由得要 抱怨,過去公司的問題,不應由現在的經營團隊及股東概括承受,投保中心的態度,造成豐達目前最大的經營風險,由於國發基金目前也持有豐達一四%股權,希望 政府對這個案子要更加重視才行。 除了科技和金融,還有哪些產業可能成為明日之星?黃齊元表示,中國市場的零售民生消費企業一定是主軸,因為十三億人口、十二五規畫的無限商機,深深吸引世 界知名大廠。 趨勢三: 中國民生消費企業會受青睞例如中國最大方便麵廠康師傅,就有七家日商與其合作打進中國市場,也有外資藉著旺旺集團平台,成立合資公司進入中國,更有許多經 營中國有成的台商,被外資企業看中而被併,站上世界的舞台。 就像徐福記,原本只能在中國發光發熱,但在被雀巢買下六成股權後,有機會揚名歐美,這恐怕是業者永遠想像不到的契機。 除了科技及金融,傳產也有亮眼表現,如台橡打敗歐美競爭對手,拿下美國Dexco Polymers全部股權,取得品牌及技術,產能亦從原先世界排名第八前進至第五,評審團一致認同此併購案,增設特別獎給台橡,希望能鼓勵台灣傳產走向世 界。 併購最忌諱三件事: 小併大、以夷制夷、工會強大面對國際併購大趨勢熱浪來襲,薛明玲提醒企業主,有效併購必須要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對方企業最好是有穩定股權結構、過去 與他人合作紀錄優良等才來考慮,併購最忌諱的三件事:小併大、以夷治夷、工會力量強大的企業,最好碰都別碰。 且併購也該掌握景氣循環,景氣好時籌資,景氣從谷底上升時併購,不能抱著非買不可或非賣不可心態,做決策時不斷思考優缺點,才能藉由併購擴張自己版圖,錯 誤的併購案將是拖垮企業的大石。 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黃日燦則對政府態度相當憂心,他表示,台灣對外資來台沒有一定的審查標準,完全是個別案例來看,就算是類似案例,前面兩件過關 了,第三件也不見得放行,時間一久讓外資卻步,只是將機會往外推。 黃日燦指出,尤其是碰到比較敏感的私募股權基金,政府更顯保守,私募股權基金是帶些神祕色彩與負面印象,但不能因此就拒絕他們來台投資,只要併購案牽涉到 私募股權基金審查就特別嚴格。 在政府持保留態度情況下,企業併購當然很難活絡。黃齊元表示,從過去五年來的併購數據就可窺見一二,根據經濟部商業司統計,過去十年來的企業併購金額,在 ○八年達到近一千五百億元的最高峰,但最近三年卻快速滑落。 黃齊元解釋,政府不支持是主因,過去私募股權基金在台灣積極併購金融、科技及有線電視,如隆力集團入主安泰商銀、凱雷併購東森電視等,政府認為外資併購案 夠多,近幾年外資想要再投資台灣,都被主管機關勸阻。 站在浪頭上的台灣,若不想在此波併購大潮中缺席,政府明確表態支持,將是最重要關鍵。 第一屆併購金鑫獎得獎名單形態 得獎企業(人) 案例 公告時間 金額 年度五大 最具代表性併購案 併購 元大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元大金控╱寶來證券 2011/4月 新台幣489.7億元併購 大富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大富媒體╱凱擘 2010/11月 新台幣360億元併購 大聯大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大聯大╱友尚 2010//11月 9.49億美元合資 冠捷科技有限公司 冠捷╱飛利浦 2011/4月 採「遞延購買價格」(註)參股 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人壽╱建信人壽 2010/12月 新台幣17.83億元最佳創意獎 策略聯盟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宏碁╱方正 2010/8月 0.6750億美元(權利金)最佳海峽併購獎 策略聯盟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宏碁╱方正 2010/8月 0.6750億美元(權利金)最具影響力獎 併購 大聯大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大聯大╱友尚 2010/11月 9.49億美元 最佳企業社會 責任獎 參股 神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豐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神基╱豐達 2010/9月 新台幣4.19億元 (私募股權投資)評審團特獎 併購 台橡股份有限公司 台橡╱Dexco 2011/4月 1.68億美元卓越成就獎 併購 白文正 白文正併購實績:在2000年時整併寶來、大順、華宇、時代四家券商,再與中央產險、華僑銀行合組成虛擬金控,躍升為國內券商第三名,2005年入主華僑 銀行調整體質後,07年售予花旗銀行資料來源: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本刊調查註:冠捷收購合贏公司70%股份,飛利浦擁有剩餘30%股份,代價將以遞 延形式支付,金額按2012年至2014年後或之後某特定年度,其間息稅前利潤(EBIT)的4倍計算。飛利浦可從2013年起,每年至少獲得5千萬歐元 的權利金,以及6年後可賣出持股。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unm.html
|
||||||
在基金定期定額投資的路上,許多人總在獲利的時候持續扣款;大跌時,卻耐不住內心煎熬,反而縮手停扣,因而錯過撿便宜的好時機。在大仁科技大學擔任行政人 員的劉俊德,透過筆記將歷史漲跌記錄下來,提醒自己堅忍續扣,每一次出場皆有穩定的正報酬。 撰文‧何珮郁 翻開劉俊德的每本基金投資筆記,工整而清晰的字跡,詳細記錄著十一年來,投資每檔基金的資料。藍色字多半寫的是每月淨值、報酬率的變化,以及他對大盤指數 的觀察;紅色字則寫下投資過程中,市場發生的重大事件,再加上自己的評論和感想。 每一次出場皆為正報酬 劉俊德的筆記裡,並沒有太多基金達人的投資心法,他寫的大多是自己的「心得感想」。然而,就是透過回顧筆記上的「心得感想」,讓劉俊德在經歷每一次的空頭 時,更能用「平常心」看待慘不忍睹的負報酬,不隨市場追高殺低,讓十一年來的定期定額投資成果,每一次出場都是正報酬,且年化報酬率皆有八%以上的穩定水 準。從剛開始只投資五千元,到現在每月至少扣三萬元,穩紮穩打的模式,讓他和太太約每兩年就能存下近百萬元。 「剛開始投資基金時,我只是把投資的心得,記在投信公司寄來的交易確認書上而已。」二○○○年,劉俊德開始定期定額投資台股基金,隔年就不幸遇上美國九一 一事件,他的基金報酬率一路慘跌到負四一%。莫可奈何的他,在當時的筆記上寫下自己的心情:「完蛋了,沒救了!」雖然心情亂糟糟,但不甘心的他還是抱著放 手一搏的心態,繼續每月扣款五千元。最後,在次年二月以一六.七一%的報酬率獲利贖回。 劉俊德回憶:「當時我就想,如果有幸再遇到負四○%的報酬率,我不只要續扣,一定還要加碼扣款!」後來,在○八年金融海嘯時,這個機會來了。雖然當時市場 風聲鶴唳,他也不禁開始猶豫著是否要先贖回或停扣,「但是,持之以恆的信心來自於經驗!」讓他下定決心從五千元加碼扣款到一萬元的關鍵,就在於他翻出過去 交易確認書上的筆記,其中一頁就提醒著自己:「低點來時,一定要把握機會加碼,未來的自己一定會感謝現在自己的決定。」果然,到了○九年底,該檔基金獲利 二成出場。「投資一定會遇到低潮的時刻,但是回顧過去的經驗可以加強自己的信心,明白有當初的堅持才能從虧損轉為獲利,現在的自己就不會那麼恐慌。」劉俊 德認為,筆記的功能,就是讓自己在猶豫徬徨時,發揮「提醒與檢討」的關鍵作用。「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記取教訓、一錯再錯!」而他筆記的重點,除了 寫下每個月扣款日的淨值,以及當天台股收盤指數和月KD值之外,若有重大事件發生,也一定會詳細記錄該事件帶來的影響。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在剛開始投資一檔基金時,就寫下預定的報酬率,作為投資的紀律。」劉俊德建議投資人在剛起步時,不妨先設定一個較容易達成的目標,嚴 格遵守停利不停損的紀律,才能避免在波動中被震出場。 一次專注投資一檔基金 進一步觀察劉俊德的投資內容,他並不像一般人滿手基金,無論定期定額資金多寡,他一次只專注投資一檔基金;也因為曾做過營業員,對台股非常熟悉,因此只鎖 定台股基金。挑選基金時,他也有自己的一套篩選條件。 首先,該檔基金成立時間須五年以上,且該基金經理人操盤該檔基金也持續五年,「因為五年的時間,差不多剛好經過一次多空循環的考驗。」其次,才是按照五 年、三年、一年的報酬率,依次篩選出排名前三分之一的基金。 此外,他也從筆記中歸納發現,每一次從買進到贖回的循環大約是三十六個月,並且都有二成以上的穩定獲利。所以在每一次贖回後,他都會將資金再分成三十六等 分,繼續參與扣款。 在最近的筆記中,劉俊德則是寫下了「忍耐」和「等待」來提醒自己,儘管市場雜音不斷,劉俊德仍然抱持著他的投資原則:「如果大盤的月KD來到二十以下,基 金的報酬率又在負三成以上,我一定會啟動定期不定額加碼機制。」他說,透過多年的筆記歷程,讓他了解景氣循環本就有起有落,別妄想去預測指數漲跌,只要能 克服人性軟弱、把握時機出手,自然能輕鬆在「吃得下飯、睡得著覺」的境界中穩定獲利。 劉俊德 出生:1972年 現職:大仁科技大學行政人員經歷:證券營業員、百貨樓管學歷:大仁技術學院工業安全衛生系 投資經歷:11年 劉俊德的筆記心法 在開始投資一檔基金時,寫下基金詳細基本資料,投資該檔基金的理由、預設的報酬率,作為投資的紀律。 詳細記錄每月定期定額扣款淨值、大盤指數、月KD值、重大事件和心得。 在股市低點、猶豫徬徨時,複習筆記,讓歷史經驗告訴現在的自己,在低點時堅持扣款,等待市場的春天來臨。 劉俊德的投資心法 1. 挑選台股基金時,先篩選出基金經理人操盤該基金5年以上,再以5年、3年、1年績效依次選出排名前1/3。 2. 不熟的市場不介入,每次只專注定期定額一檔基金,預設獲利目標,停利不停損;總獲利20%或達年化報酬率8%就贖回,再將金額分拆成36等分,滾入每月資 金繼續扣款。 3. 基金報酬率跌至–30%~–40%之間,且大盤月KD值來到20以下,則啟動加碼扣款機制。 |
|
||||||
黎智英 壹電視新聞台終於在七月通過NCC審查,取得衛星頻道執照,為一圓電視夢,燒掉百億元的黎智英大膽宣告,最壞的日子已過! 二○一二年,全台近八百萬戶家庭的電視一打開,將有「壹」番新風貌。因為苦熬二年多,遭兩次否決的壹電視新聞台,終於通過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審 查,得以合法登上有線電視及MOD等電視平台。 十年前,壹傳媒主席黎智英對台灣平面媒體市場扔下「蘋果炸彈」,雖然,有人批評他不過用屍體和裸體改變了台灣人的閱讀習慣,用緋聞和醜聞改變了台灣媒體的 報導形態,不過,對於他的威力,其實很多電視人都是「剉咧等」。 畢竟,以目前壹電視員工約一千人,再加上二百萬台數位機上盒,在還沒拿到牌照的情況下,就投資上百億元的手筆來看,黎智英等於是把未來的事業都賭在壹電視 上。 接受︽今周刊︾專訪時,黎智英坦言,「三十多歲以下的人,一出生就是看電視,接下來是圖像的世代,這才是將來賺大錢的生意!」但他也不諱言,「︽蘋果日報 ︾和︽壹週刊︾,第二天就知道太陽已經來了,可是這兩年,真的做死我了!」從壹傳媒上半年會計年度(一一年九月底止)財報數字來看,也確實如此。雖然年營 收增加八.六%(新台幣七十一.五億元,下同),但因為壹電視及機上盒資本開支超過十億元,導致集團大虧十二.六億元,而壹傳媒也成為目前最低價的港股。 港媒形容黎智英是位幸運的賭徒,但幸運女神不會永遠站在他那一邊,甚至預測壹電視燒錢已到了流血不止的地步,預計一一年將虧損超過七億港元,未來數年恐怕 都難以收支平衡。對此,黎智英聞言大笑,他說:「做人一定會有個代價的!如果賺了很多錢,做人沒意思也沒用。做電視我真的虧不少,但不會虧到真肉裡面,銀 行知道我不缺錢的。」黎智英坦言,現在是靠︽蘋果日報︾、︽爽報︾、︽壹週刊︾三個平台賣廣告,希望能幫壹電視走一條「血路」出來。根據黎智英估算,目前 機上盒用戶約六十萬戶,成長到兩百萬戶﹁應該不會太久﹂,所以,他也豪氣地表示,「以後投資要更大,因為最壞的日子已經過了!」從一個偷渡來港的小工,到 成衣大亨、媒體大亨,總是掀起產業巨浪的黎智英,雖然電視王國只能算剛起步,但即將在來年大展身手的壹電視,到底會為電子媒體帶來什麼樣的視覺革命?值得 你睜大眼睛看。 ︵方沛晶︶ |
http://www.dongfangyu.org/?p=4681
讀多蘿西婭《成為作家》一書中,她說,每天早上爬起來,沒洗臉沒刷牙、頭腦一片空白的時候嘗試寫作,會是一種很曼妙的體驗,另外試著記錄自己的夢,哪怕只能記起很少的碎片。
我於是翻出來最近兩年的日記裡,我記錄過的自己的一些夢境。很搞,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好多夢都是財經色彩的。摘錄一些到這裡和大家分享,文字全是當時的日記片段,沒經過任何修改:
2010年3月3日
2日與張茵一起午餐,她的坦誠超出我的預期。我告訴了張茵一件真實的事。去年一天我寫一篇關於她的文章,查了不少資料,尤其對她的丈夫、玖龍副董事 長兼行政總裁劉名中的任何資料,都仔細研究。結果那天晚上睡覺,我夢見了與劉名中聊天,不過他臨時有事,非常匆忙地上了車,我大喊:你的手機號呢?劉名中 在車玻上寫了11個數字,136….就在這個時候,夢醒了,我依稀記得這串數字,正好床頭有筆,我迷迷糊糊地一邊回憶,一邊寫到了紙上。然後接著睡去。早 上起來,我看到床頭紙上的電話號碼,撥過去。這是歸屬地為珠海的號碼,遺憾的是,停機了。
這件事聽起來很荒唐。但卻是真實的事。最近三年我一直在財經人物這一方向上寫作、耕耘,有時真像走火入魔了一樣。這是好事,也是壞事。
2010年5月12日
昨晚夢到曹德旺幫我約蔡衍明了。這已經是第N次夢到我寫過的財經人物了。以前進入夢鄉的還是劉名中,唐萬新等人。我是不是應該嘗試寫財經小說呢。
2010年5月24日 星期一
這幾天,我做過幾次很奇怪的夢。記憶清晰的有兩次。一次是我又飛起來了,與以往的的「飛天之夢」中我必須先跑步啟動、再飛上天空不同的是,這一次的 飛天,是始終在飛,飛得很高,很穩。第二個夢,似乎是在美國,我到了一個叫什麼什麼堡的城市,不過奇怪的是,我在夢裡看到了我河南農村老家的房子。
2010年6月12日 星期六
這是早上8:50,我剛起床。晚上我做了一個夢,我又飛起來了,我夢到了老家,我在空中到處飛,夢到了疼我的姥姥的去世(她已經於2002年秋去世 了),好多親戚在一起,參觀村裡面全部封起來但還沒有拆的老房子,大家上樓,我飛著,雖然飛得不是太高,但是一直在飛。還有個小朋友好像也學會了我的飛 法,但他的技術不是太穩定。後來,我發現自己好像也可以隱身,我看得見這個世界,人們卻看不到我。我手拿匕首、凶器,殺了一些人,這些人,有的本來就是作 惡多端的,有的是我的仇人(我哪兒有什麼仇人呢)。我的飛,和隱身,使我能夠很快逃離現場,然後飛到別處去。我好像還會變魔術,我把凶器,扔到一些並不兇 手的人群當中,這些人,其實也是惡人,雖然這個惡,也是先前的惡,但我想讓他們當替罪羊,懲罰他們,反正他們是惡人,我把凶器扔到他們當中,他們一開始看 到的,是變化後的凶器,直到他們拿起來,才看到凶器現出原形,他們在劫難逃。
我其實一直是很擔心的,我擔心握過的凶器,有我的指紋。我也擔心,我殺了一些準備悔過自新的人。其實想想看,這個世界怎麼會有這麼多惡人呢。是我太 過失望了,心裡陰暗了,還是本來如此。我甚至夢到了一開始,我有的各項本領,都是學來的,而學習過程是殘酷的,危險的,同隊的人拿著長長的匕首在一起,我 擔心他們會殺我,我想逃,但逃不掉。有一次想逃,被同隊的人追過來,他們也拿著匕首,長長的匕首,周圍其它人看到,以為是黑社會內訌,但隊友對周圍的人 說,沒事,我們在拍電影,收工吧。
2010年9月8日
9月7日早上醒來,我記起來晚上做過的兩個夢,一個是,我和沈浩波談雜誌的事,基本上談好了,正如今天的情形,真可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另一個夢 很搞笑,我夢見我和幾個同事,其中包括肖華,開了同一輛車。我坐在第二排,蹊蹺的是,方向盤把在我手中,第一排的兩個座位是乘客。肖華坐第一排的其中一個 座位。我一邊開車,她一邊坐穩,不過在系安全帶的時候,往後一甩,把我的方向盤給扣住了,導致不能自由轉動,差點造成車禍。危險!夢裡的這個場景,白天想 起來,實在是太有趣也太形象了。這難道是冥冥中的一種暗示?
2010年11月9日
在歐洲這幾天幾乎天天做夢。昨晚夢到浙江的一家資源類企業出了事,需要找人救火,需要朋友們的建議。他們找到了我。
這個時候,我被電話驚醒了。接到一個電話,果真是浙江企業—–橫店集團新聞中心主任施衛東。他說好久沒聯繫了,最近他們要做個出版物產品,想讓我給他提些建議。我半迷糊地說,「老施,沒問題。」
2011年3月15日
昨天夢到高一時的語文老師,他站在講台上,說喜歡對詩詞,然後寫了兩個短句共八個字,上半句我記不清了,下半句是「伶俐是你」,然後我醒了。上午的 時候,找到林州市一中的電話,打過去,中午的時候找到他,他竟然還記得我,說我當年年齡最小、學習最好。哈。慚愧。他是1971年出生的,現在40歲了。 教我的時候是1996年,他25歲,剛分到林州一中。15年過去了,時間過得真是快。夢是一個有趣的事情。我去年還有一次夢到大學同學王傑彬。早上配來的 時候我給他打電話,聊得還不錯,後來他給我發短信,說「我們的心永遠在一起」。這哥們有些屈才,當年很有思想的,去圖書館借書,好多時候是哲學書,思想性 的,比如何新的書。他說自己的理想是當國家總理。後來考研不順,兩年都沒考上。回了縣城,幫家裡做些生意。他說他現在還沒有結婚,我覺得他可能看不上週圍 的姑娘。
2011年5月16日
賀大卓,多勤奮多積極的兄弟,每天都會給我電話,溝通採訪進展,為了給宗慶後打電話,他不斷換號碼,甚至新買了一個手機號,一直打到凌晨兩點多鐘。 結果導致我5月15日晚上做夢都夢見宗慶後,在一個像學生宿舍一樣的大通鋪房間裡,大家都快睡了,宗慶後才回來,然後好多人圍著他問問題,我和他融著有點 遠,跑過去問,他就給我講,娃哈哈要上市,為什麼,甚至券商名字都告訴我了。
問:娃哈哈上市是主動融資意願使然嗎。宗慶後:完全是券商推動。問:飲料業務現金流應該不錯啊。宗慶後:是的,但集團下面地產業務的負責人不這樣 想。問:券商是哪家?宗慶後:華泰聯合…正在這時,#夢#醒了。我不但夢到了首富IPO,他還在我的夢裡說了這麼多,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
||||||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