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會前瞻之土改篇,上集 分析師徐彪
http://xueqiu.com/3940429450/25957655華泰首席策略 徐彪
作者按:三中全會召開在即,一篇名為「383」的改革方案出現在中國新聞網,迅速引發各方關注。其中土改部分尤其引人矚目,因為它明確提到一個詞「集體建設用地直接入市」。如果說,承包經營權流轉早已屬於共識的話,集體建設用地直接入市則依然處於內部爭議較大的狀態。用現在最流行的一句話說:超預期啊!既然出乎市場預料,就意味著投資機會,我們自然需要跟進。
土改這個詞兒,在中國,頗有點意思。掐指算算,過去一百年裡,已經經歷過至少兩次真正意義上的土地改革。
第一次改革以「均田」為主,體現在「分」的環節。
對上一輩和上上輩人而言,1947年土改是分田地的代名詞。上下幾千年以來,只要你敢於提出並最終實現均田地,農民作為一個群體都會迸發出難以想像的戰鬥力。短短兩年時間裡,在樸素的農民們支持下,中國***領導的軍隊摧枯拉朽般戰勝了軍力佔優的國民黨。有趣的是,蔣介石遷赴台灣一隅後,痛定思痛,也為了恢復農業產量(1949年台灣農業產量不足戰前最高產量的一半[1]),開始搞土改。相比中共「重做系統」式的處理,台灣做法相對溫和,用錢贖買地主土地,然後貸款給農民支持其買地(很多人吐槽中國大陸土改簡單粗暴,但設身處地想想呢?俗話說,有多少本錢做多大買賣,一窮二白的新中國想在全國範圍採用財大氣粗的台灣贖買貸土改模式,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無論大陸還是台灣,都通過土改實現了耕者有其田,在此基礎上,實現了社會的穩定,也實現了糧食產量的企穩回升。
馬克思說,歷史發展總是遵循螺旋式上升的路徑,土地問題,完美詮釋了這一觀點。如果你從一個縱面向下看,幾千年來,土地上發生的所有一切,可以總結為「集中—分散」的螺旋。上世紀40年代,由於土地這種生產資料已經高度集中,所有的分散和土地均等化改革,都是一種進步,因為它有利於農業生產效率和總體產出提高。但是當耕者有其田已經實現後,適度的兼併又會是一種進步,它將通過集約化經營來實現生產效率的繼續提高。
既然已經實現了分田地,1979年開始的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怎麼回事呢?
本質上,我們可以將其視為撥亂反正的一部分。因為上世紀70年代,中國大陸發生了一場「文化大革命」。這場革命打著「割資本主義尾巴」的旗號,土地產出收歸人民公社所有,然後用工分的方式再分配,將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降至冰點。而聯產承包責任制,從本質上講,只不過是將農民個人收入與個人勞動產出掛鉤,用這種方式恢復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罷了。
所以,我們的劃分方式獨特而且有趣:從1947年到1995年,統稱為「均田」期。
既然有「均田」,自然對應著應該有「集田」。1995年至今,統稱為「集田」期。
事實上,從1995年國務院批轉的《農業部關於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係意見的通知》一文明確提出「建立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開始,我們便昂首闊步跨入了「集田」時代。
1998年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有這麼一段話:土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要堅持自願、有償的原則依法進行,不得以任何理由強制農戶轉讓。少數確實具備條件的地方,可以在提高農業集約化程度和群眾自願的基礎上,發展多種形式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潛台詞:可以搞,需謹慎。
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公告中,有這麼一段話:土地家庭承包經營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核心,要長期穩定並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依法保障農民對土地承包經營的各項權利。農戶在承包期內可依法、自願、有償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完善流轉辦法,逐步發展適度規模經營。[2]潛台詞:順其自然,我都沒意見。
2008年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決定》中,有這麼兩段話: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農業生產特點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現有土地承包關係要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潛台詞:堅決搞,我支持。
八股文這東西呢,讀起來枯燥。但真讀進去了,受虐之餘甚至會產生一種名為歎服的快感。比如說承包權轉讓這檔子事兒,從折射防範心理的強調「自願」原則和「少數符合條件」原則,到不痛不癢偏好中性的「可以」適度規模經營原則,再到「加強」原則。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管理層對待土地流轉的態度在一點點發生變化。
所以呢,基本上,農田承包權流轉這一塊,黨內外基本上已經統一認識,就是鼓勵為主。2013年的一號文件開始提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並明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甚至提出「探索建立嚴格的工商企業租賃農戶承包耕地(林地、草原)准入和監管制度。」
承包權流轉領域的改革,既然進入「鼓勵」時代,自然會有加速發展。更重要的是,一旦工商企業介入,流轉市場發展將進一步提速。伴隨這一進程,農業機械、育種以及糧食生產型上市公司有望受益。
相比而言,集體土地入市這塊的改革,不確定性會大很多。而大家都在說的「新土改」,很大一塊是指集體土地。在講清楚這個問題之前,咱們有必要澄清幾個基本概念。讓大家搞搞清楚,農村土地的構成與現狀。
說起農村,大家首先會想起一望無際的高粱地或者水稻田,或者蔥蔥鬱郁的山林。的確,這些都是農村的標籤。但從土地構成的角度看,農村所有的土地可以分成兩類,第一類叫農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農田水利用地、養殖水面等以及國有農場、國有林場等。反正只要拿來生產動植物賺錢的,都算農地。第二類叫集體建設用地,包括農民自己家蓋房子的地叫宅基地,包括集體企業蓋房子的地,也包括鄉鎮一級政府蓋房子和公共設施佔用的土地。跟農地相關的土改叫承包權流轉,跟集體建設用地相關的改革則是新土改中更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為啥這麼說呢?
咱們得從過去三十年的現狀開始談起。
中國是一個大國,用習總的話說,糧食安全這個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中。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把歷次中國***代表大會資料庫打開,仔細看看關於糧食和農業的部分,幾乎無一例外都會強調要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圖發展。但是呢,中國雖然是個國土面積很大的國家,卻不是一個耕地面積的大國。據2008年國土資源部的統計,耕地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比例大概只有13%還不到。如果光耕地佔比低還沒問題,偏偏適合搞建設的土地佔比也很低(林地和山地佔去1/4,草地佔去1/4,剩下的一半中還得刨去坡地和高海拔地區,這麼左扣右扣下來,還剩下不到20%),更麻煩的是,耕地和適合建設用地的重合度極高。所以呢,只要你發展經濟搞建設,就很容易發生侵佔良田的事情。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各地一窩蜂上項目搞經濟,佔地事件頻發。中央一看,這可不行,於是開始踩剎車,1998年修訂後的《土地管理法》出爐。(旁白:有意思的是,同一年,朱鎔基總理簽署《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
這一套政策體系,締造出史無前例的地產牛市,也讓中國昂首闊步邁入地產大國的行列。回到土地的問題上,1998年《土地管理法》規定,嚴格控制耕地轉建設用地,想用耕地搞建設的時候怎麼辦呢?很簡單,必須經上級政府乃至國務院的審批。這一下,就卡住了建設用地的脖子。我們可以算一筆賬,中國適宜搞建設的土地佔比只有20%,由於18億畝紅線的緣故,這百分之20%中的80%徹底不見了,換句話說,全國能拿來搞建設的土地,只剩下4%。
這4%是不是都可以蓋房子建工廠呢?
答曰否!因為這4%裡面,有90%都是非城市建設用地。也就是說,城市建設用地佔國土總面積的比例僅為0.4%,也就是400萬公頃左右。
我想,聰明人一定已經開始嘀咕:沒有新增城市建設地,怎麼蓋房子,沒有房子,怎麼搞城鎮化?別著急,還有這樣一條規定: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可以轉換為國有土地,然後政府把國有土地通過招拍掛的形式賣給企業和個人。說的再直白一點:就是有這麼一個人,名叫地方政府。這哥們壟斷了一門生意,叫土地供應。城鎮化需要土地,對吧?沒問題,來找地方政府買吧。不滿意?對不起,那也沒辦法,這是獨門生意。那地方政府手中的土地從哪裡來呢?增量部分靠徵地,確切的說是到農村徵地征來的。存量盤活靠拆遷,確切的說是拆舊房蓋新房。
傳說中所有商人的終極目標是兩個字:壟斷。
比爾蓋茨同志奮鬥一生才追求到的目標,被政府這哥們輕輕鬆鬆地實現了。獨家生意,而且可以低買高賣。還有比這更令人羨慕的麼?
低買是怎麼回事呢?很簡單,在2012年12月之前,也就是《土地管理法》被審議之前,地方政府從農村徵地的時候,是根據「原用途補償」原則來定價的。[3]相關法規規定:徵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以及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30倍的內容。我們可以大致算一筆賬:
一畝田,我們拿來種水稻的話,全國年平均產出為440公斤,按照今年黑龍江收購價計算,平均每公斤1.55元,這樣算下來是多少錢呢?680塊人民幣,考慮到計算的時候才用前三年平均,而這幾年每年水稻收購價都在上調,所以正常來說,基準價是應該低於680這個數的。好吧,我們假設就用全國最好的東北大米計價,同時才用2013年的收購價。如果不超過30倍,是多少錢呢?20000塊左右,這就是一畝田在徵收的時候,如果按照種水稻的產值來補償,農民能拿到的最高金額。必須承認的是,這種算法呢,肯定有問題。人家不用水稻來計算咋辦?能不能找出一種收益更高的植物來呢?應該可找到,但是恐怕難以太顯著的高於這個數。因為你想啊,如果真的有一種作物,種植後年產出大幅顯著可持續高於種水稻的話,老百姓幹嘛還種糧食呢?無論如何,這種算法是讓大家感受到成本價有多低,僅此而已。
感受完低買後,我們再感受一把高賣。
以2012年為例,土地出讓金總收入為2.88萬億左右,當年土地出讓總面積為32.28萬公頃,拿算盤一頓敲,每畝地價為50萬。
當然,如果我們直接將2萬除以50萬,然後得出結論地方政府在土地專賣這門生意中的毛利率高達96%,是不客觀的。因為呢,土地來源除了徵地還有拆遷,徵地屬於低買,但拆遷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屬於高買。而且從規模上看,徵地支出是小頭,拆遷補償才是大頭。兩者加起來,2011年佔到土地出讓金總收入的大約一半。難怪會有那麼多強拆,如果在你轄區內,有這麼一幫釘子戶,硬生生把獨家壟斷生意的毛利率從96%下拉40個百分點,你也會惡向膽邊生的。
這麼好的一門生意,如果放任地方政府去搞,會發生什麼呢?
我們知道,中國各地官員的考核是全方位的,但其中最核心的一條始終是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就意味著花錢,各種花錢。地方政府對資金的渴求幾乎是無限的,經濟學上投資飢渴症屬於最好的白描。所以呢,幾乎在任何條件下,地方政府都有拚命賣地賺小錢錢的衝動。儲備土地越賣越少,他們自然會想盡辦法去農村徵地,一個不留神,基層社會矛盾很容易急速惡化,糧食安全也會受威脅。
為了防止出現這一幕,中央政府搞出一套指標控制體系名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建設用地指標」。希望用一整套指標和上限體系來控制城市建設用地擴張,其中最核心的措施包括兩個:耕地保有量不能低於上級土地總體利用規劃+建設用地總量不能超過上級土地總體利用規劃。
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上下幾千年,幾乎就是一個政策與對策的博弈史。土地指標控制體系,也不例外。
耕地面積總量不能低於紅線,「佔補平衡」和「增減掛鉤」應運而生。
建設用地總量不能高於紅線,「城中村」和「小產權房」現象屢禁不止。
攻擊政策漏洞總歸是很容易的,你們家那口子有臭毛病麼?是人都有缺點,所以對方有缺點從來都不構成你要離婚的充要條件。同樣的,現行土地政策有一堆毛病,「新土改」的口號也響亮之極。但是落到具體政策選擇上,則是一件頗費躊躇的事情。新體系至少需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 確保老百姓能得到好處,以往土地級差這塊落入地方政府的口袋,新方案需要確保農民權益。
2, 18億畝紅線不能動,沒經歷過饑荒的人們,很難理解糧食安全為何物。老祖宗說的那句話「民以食為天」堪稱經典,沒飯吃的時候,天都要塌下來的。
3, 確保地方政府阻力不會太大,現在每年土地出讓金收入大約3-4萬億。其中大約1/3會被用來城市化建設,也就是每年近萬億左右。除直接收入外,地方政府搞建設需要融資,土地通常是最重要的抵押物。換句話說,新方案如果不能兼顧地方政府需求的話,會很難搞。即便中央政府有本事撫平各種反對聲音,地方政府投資靠什麼維持高位?少了地方政府,保7任務如何完成?
[1] 數據來自百度百科—土改
[2]中國***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
[3]2012年以後,產值補償原則被廢止,關於農民徵地補償的新條例未誕生,目前依然處於模糊狀態
《華泰策略「我們思考」系列之一:關門+倒債,驢像你們是要鬧哪般?》
《華泰策略「我們思考」系列之二:囉里八嗦看宏觀數據》
《華泰策略「我們思考」系列之三:管窺地產調控》
《華泰策略「我們思考」系列之四:三中全會前瞻之土改篇,上集》
三中全會的解讀 井底望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ehx8.html 好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文出來了,我就邊看,邊和大家說一下。
第一部分,全面深化改革,分四節。第一節,分三段。
第一段,延續11屆三中全會的改革開放,肯定功績。
第二段,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第三段,必須深化改革,才能實現中國夢。
第二節,分八段。好像明確把毛澤東思想放進去了,不記得以前是如何提法,好像以前這塊虛晃一槍。這個做法,估計就是「兩個不能否定」的意思。
第一段,這裡談到市場方向,社會公平,民生關注。
第二段,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
第三段,市場在資源配置的主體作用。
第四段,黨領導下的更多的人民民主。
第五段,文化市場開發,文化話語權。
第六段,分配收入更加公平,共同富裕。
第七段,環保。
第八段,清黨。
第三節,分三段。
第一段,還是確定發展,就是做大餅還是要強調。
第二段,核心是政府和市場如何分權,依賴市場更多。但是這裡就是魔鬼在細節,看刀子去中央政府多,還是去地方政府多?
第三段,是對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邊界的限定。同樣看,是刀子去哪?
第四節,分三段。
第一段,說明極左和極右,都別做夢哈。
第二段,說明改革道路的艱難的。
第三段,說明改革的前途是光明的。這個也是2020的中期考試了。
好了,下面我就不分段,而是看節了。
這個第二部分,主要是經濟方面的方向。先是表明公有制是經濟主體,就是之前要求砍國企,私有化的想法,是徹底落空了。以前老有人要搞「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現在的結果,是「公有財產和非公有財產都不可侵犯」。想靠各種名目,把國有財產,給私分掉的做法,算是徹底被關了大門。但是當然,國企和私企的不公平待遇,需要縮小。大家的競爭環境,要更加公平。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大家做親家,交叉持股。私營讓點股份過來,國有讓點股份過去。另外一條,就是混合制企業的員工持股。這樣就是老闆和員工,一起發財。
當然國有資本的管理體系,要改革。估計國資委的改革方向,有兩個模式可以學習。一個是新加坡的淡馬錫,一個是香港的金管局。還有就是國家的戰略性產業,對國家安全有影響的,當然是國企當仁不讓了。
最後這一塊,比較好,就是部分(還沒有確定)產權劃歸社保。尤其是2020年,國企繳稅(分紅比例)到30%,是去民生保障。而這個部分,就是私有化的同學,想搞到自己錢包裡面的錢。
下面就是討論如何改進國有企業運作,政企、政資、特許權等等。企業經理人制度,看來是要把現在的官員管理方法改變。
第三部分談到的負面清單,明顯是要降低註冊公司,經營商業等等之前的門檻。這個也會對外商開放。終於看到反對地方保護的說法了。大家要等漲價了,水、石油、天然氣、電力、交通、電信。可能水、油、氣、電,漲的可能性比較大。交通也有可能,電信也許會降價。
城鄉用地市場統一,就是農民集體土地,可以直接進來。這個是雙向的,一個是農民錢會多,但是另一個是土地價值會下降。
金融市場改革,一個主要方面,是民間銀行和地區銀行。其實主要就是把以前灰灰黑黑的地下高利貸啥的,比如吳英搞的東東,放到陽光下來。網絡銀行,也是一個大方向。債券市場看來還是重點,之後就是利率市場化,大概最後才是匯率市場化。資本雙向流動的門,會越來越大,但是不會馬上全開。
然後創新和產權保護這一塊,看來高科技刺激經濟的方向是這裡了。
第四部分,改變政府職能,其中要求宏觀調控的目標,是保持總量,佈局優化和協調,減緩波動,防止區域和系統風險,管理市場預期。主要是財政和貨幣兩手。要做到這個,一個是不能管理得太多,所謂負面清單,就是放開其他地方,讓企業去決策。另外就是建立起更好的全國一體的信息平台,比如房地產網啥的。這個就是不能管得太粗。
那麼政府審批上面,這裡提到中央退出微觀管理,就是把甜果果給地方了。估計就是我以前談過,精簡政府職能之後,不少的公共服務,就到社會購買了。這樣很多事業單位,要被甩出去了。這個加上,省管縣這樣的壓縮中間層級,就會給政府編制減肥了。講到這裡,說一句,剛剛我姐姐和我聯繫,就是本來政府裡面的一些人出來了,想做養老院服務。
在土地和資金融資上面,都有些便利。所以可以看到,政府職能減少,尋租空間減弱,公務員三公和其他福利大減,是一個方向。但是你不能不讓李自成同學可以順利轉型。所以你要搞負面清單,讓這些還有人脈資源的同學,可以盡快在市場上建立起來自己的事業,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部分,就是財政和稅收,錢的問題。這裡用的詞彙,「維護市場統一」是相當有力的。要做到這個,預算必須向全社會公開,是基本的。這裡主要的關鍵,在於債務風險管理。以前審核重點,是赤字規模,平衡狀態,現在要看支出預算和你的政策。其實就是地方債務市場的引進,讓你走前面,這樣就把以前的各種後門,能關掉多少是多少。
但是我說過,對沿海的富省沒問題,對內地窮省,當然還是要把中央轉移支付搞好,制度化,不是一件事批一件那種。對窮省,資源稅,環保稅,這些的提高,都是有利的。然後就是直接稅比重提高,營改增,對企業有利。不過消費品中的高檔稅,還有污染耗能產品的清潔稅,就要增加了。
房地產稅,估計會加快推進了。以後地區搞優惠特別稅收來招商,就會受到稅收法律的限制。最關鍵,就是中央要把全國性的,拿過去。但是跨區域的,還是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這個又是討價還價了。因為事權,就是花錢,你必須和稅權對應。
第六部分,是城鄉一體化,就是土地問題了。這部分,主要就是如何解決城鄉一體。城鄉一體,主要就是你需要把人和地(非保留的耕地),從鄉轉為城。所以關鍵就是土地承包權的市場化。當然傳統農業方式,就要向規模化、專業化、現代化發展,出現合作社這樣的形式,然後就需要現代工商資本,參與進來。保障耕地之後,就是將農民的集體所有形式下的宅基地,進入市場,成為和城市建築用地一體。那麼這裡就牽涉到城鎮化,明顯是希望靠發行地方債券來解決融資渠道。或者特許經營來搞基建。
那麼人口市民化,你就要人口管理上面,改革戶籍制度全面放開建設和落戶。
將來就是城市越小,落戶越容易,反而特大城市,人口會控制比較嚴格。那麼小城鎮這一塊的公共服務、住房和社會保障、醫療等,都有很大空間。
中國耕地的情況,估計一個是主糧,這個是全國性的糧食生產中心,另一個就是各地方自己的蔬菜地,應該是區別對待的。其實如果小城鎮起來了,你需要的各種服務,都應該配套出來。這裡提到財政轉移支付,和農業專業人口市民化掛鉤,看起來是國家財政會參與的。
第七部分,就是開放型經濟。這裡看到提到了幾個方向,是讓外資進來。幼兒園、養老院、建築設計、會計師事務所、商貿、物流中心、還有電子商務。這些是服務業,當然製造業就更加放開。
在自貿區方面,上海是當然要搞好的,但是其他地方,也是有機會。還有就是放開國內同學到海外的投資。另外就是對香港、澳門和台灣,會先放開。整個西部,沿著邊界,估計都要開始和其他國家搞貿易區啥的。
第八部分,政治方面的改革。還是通過更多強化人大的作用。不搞國家層面的選舉民主,搞協商民主。基層的話,繼續搞選舉民主。這裡沒有清楚的劃界,但是估計就是到現在的情況。
第九部分,法制。關鍵點是「探索」建立司法和行政區域適當分離。看來將司法系統,獨立出地方行政,是一個方向,但是不一定很急。具體的,廢止勞教,這個尤其是地方行政的法制外工具。
第十部分,政府行為約束和監督。這裡談到了公開權力運行流程。還有就是紀委更多由中央控制,派駐機構,巡視啥的。對領導幹部,可能會試驗官邸制,這個就比較容易控制貪腐。
第十一部分,話語權和文化市場。這裡內容比較多,大概一個就是政府事業單位,文化部分要甩進市場。然後文化產業,要作為內需的一個主要發展方向。最後,就是文化話語權,或者說國家文化安全,會通過法律、市場等方式,來得到確立。
第十二部分,談了好幾塊。教育、促進就業等等。這裡看到政府購買基礎公共服務,是以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困難人口、退伍軍人為主要照顧對象。其實,一個就是普通教育,一個就是職業培訓。這裡也談到了,增加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比重,包括最低工資、企業工人集體協商權力等等。這裡和大家比較相關的,一個是優化上市公司投資者回報機制,一個是保護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就是光大這樣的案子,會成為常態了。
其他部分,就是二級分配方面,這裡包括個人稅收、社會保障和轉移支付。醫保和社保是這裡主要關注。估計將來社會辦醫,尤其是非盈利的,會起來。生二胎的問題,就是走了中間一步。
第十三部分,社會管理。這裡就是政府和社會自治之間的度如何掌握。還有就是糾紛調解制度,信訪制度,如何和法律平衡,以及就是大家都關心的食品和藥品安全。最有意思的是,這裡談到國家安全委員會。
第十四部分,環保。這裡的亮點,就是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第十五部分,軍隊國防。整軍是少不了的了。在軍工方面,就是民企進入軍品製造和維修領域。
第十六部分,整黨。黨內民主增加,中央搞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這裡要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
大概就是這樣吧,還有更多的細節,要看未來的方向。但是到2020年,要干的事情,還真是蠻多的。
為什麽本屆四中全會對市場如此重要?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870
今日,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日期正式公布,政治局決定,會議將於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開。
本次會議的主要議題早在7月就已確定,即“依法治國”。盡管會議討論的是法制,看上去與經濟無關,但這背後的現實意義不容忽視。
中金在報告中分析,
“依法治國”表面上看與股票市場關系似乎不大,而實則意義重大。目前,中國市場所隱含的股權風險溢價持續攀升並達到歷史高位,所反映的是中國經濟當前面臨經濟增速持續下降、經濟活力不強、結構失衡、可持續性飽受懷疑等問題,這些問題的重要根源之一就在於中國企業和居民所面臨的制度環境。目前政府與企業的邊界、權力與市場的邊界缺乏清晰的界定,無章可循或有章不循,導致經濟運行成本高企,活力不強,可持續性遭疑。“依法治國”有望有針對性地逐步解決這些問題。
下圖現實,中國股市所隱含的股權風險溢價處於歷史高位,這背後凸顯出投資者對中國上市公司整體經營環境各種不確定性特別是制度方面的擔心。

中金認為,四中全會討論依法治國的話題,如果延續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確立依法治國的整體框架,將對中國市場產生深遠影響。
(1)逐步降低市場所隱含的風險溢價。目前 A 股市場所隱含的股權風險溢價高達12%,遠遠高於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所對應的市場。中國公司經營所處的制度環境是導致風險溢價高企的主要原因。“依法治國”的推進,將逐步理順上市公司所處的制度環境,逐步糾正經營中的扭曲和經營所面臨的制度不確定性。
(2) 降低經濟運行成本,提高效率:權力的濫用導致各種繁瑣審批和尋租行為,腐敗叢生。這極大地增加了經濟運行成本,降低效率,加劇了收入分配的不公。依法治國如果徹底執行將使得政府的行為受到一定約束,市場與政府的邊界將得到初步界定,民營企業經營不必要支出將下降,而國有企業亂花錢的現象也可能得到一定的遏制。
(3) 增強整體盈利增長可持續性。明晰的法律框架也將增強經濟和盈利增長的可持續性。在經濟運行成本高企的背景之下,企業的創新行為也將受到壓制,消費者潛在的需求可能也無法得到滿足。依法治國表面上看跟經濟沒有直接關系,而實際上,明晰的權力界定,將使得企業和居民更有積極性進行開拓創新,從而使得增強整體經濟的活力和增長可持續性。
除此以外,國泰君安還認為,四中全會會為改革攻堅提供政治保障:
四中全會主題是依法治國,將重點通過總結反腐、司法獨立和紀檢雙重領導加強中央權威,為改革攻堅提供政治保障。改革是政治經濟學,經濟改革需要中央權威和強勢領導人做政治保障,改革不是請客吃飯,是敢於碰硬。雖然四中全會不會討論具體的經濟改革,但由於此次會議將極大增強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權威,將為經濟改革攻堅提供強有力的政治保障。
以下是改革開放以來歷屆四中全會情況匯總:

以下是中金總結的司法體制改革看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