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06 經濟日報(臺灣)
| ||||||
雖然我身在香港,仍時常留意大陸最新最潮流的東西。早前有一天,看到校內網上突然流行一句話:「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直覺告訴我,又是網友們的一些惡搞,於是搜索了一下。 原 來在百度貼吧「魔獸世界」吧,一位匿名網友發表了一篇標題為「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的貼子,內容為空。但居然在短短一天時間裏,這個平淡無奇的貼子 被「頂」到了近7,000頁,有近20萬個回復,點擊量超過450萬。結果網路上便跟風出現了各種版本的[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的貼子。這個帖子的走紅, 可能也反映了廢寢忘食玩網路遊戲者的共鳴吧。 在遊戲產業中,遊戲軟體大致可分為電視遊戲,大型機台,行動遊戲及電腦遊戲。電視遊戲是整個遊 戲產業中最大的市場,以美、日大公司主導,如Xbox,Wii等。大型機台即所謂的街機,要按次付費,這部分也是以美、日大公司主導。行動遊戲是如手機上 的遊戲,或PSP及NDS等。最後便是電腦遊戲。 在電腦遊戲中,以網路遊戲的市場增長最快。在香港股市中,最為人熟識的有三檔網路遊戲股,分別是騰訊(700),網龍(777)及金山軟體(3888)。其實,光宇國際(1043)也可以算是網路遊戲股,公司旗下的光宇華夏在2008年中國網路遊戲市場比重是排行第九名。 要 投資這類公司,不得不先瞭解網路遊戲玩家的消費行為。目前大陸網路遊戲用戶主要分佈在學生族群及剛進入職場的上班族新鮮人,占了整體用戶比重90%。他們 當中有七成的玩家平均單款網路遊戲使用期在2年以下,超過五成的玩家平均單款網路遊戲使用時間在1年以下,代表中國網路遊戲用戶的特性是更換遊戲頻密 。 投 資者應該避免選擇一些依靠單一遊戲的網路遊戲營運商。因為,後者的盈利最多只可以保持一至兩年。第二,市場中40%玩家較為偏好免費聯機,道具收費制的遊 戲,時間收費制的遊戲只占25%,這個趨勢隨著時間過去,將會越來越明顯。因此,一間越多免費聯機遊戲的營運商,其遊戲便越容易打入市場。 最 後,在網路遊戲用戶消費狀況方面,在遊戲中從不消費的玩家占了整體用戶比重一半,代表仍有一半網路遊戲用戶是不習慣付費去買遊戲中的道具或其他額外服務。 投資者應該選擇一些有能力開拓這些客戶的網路遊戲營運商。何為有能力?我認為,在於遊戲的創新度。看看日本的Wii,連很多原本不玩遊戲機的人,都因為它 的獨特之處而買了一部回家,這便是創新的威力。 (作者任職申銀萬國證券,負責港股經紀業務、在2007年2月中港模擬投資比賽拿下冠軍) |
| ||||||
「福布斯」(富比世、Forbes)剛公布香港富豪榜,頭五大富豪全部都是香港地產商,分別為長實集團(001)的李嘉誠、恆基地產的李兆基(012)、新鴻基地產(016)的郭氏兄弟、新世界發展(017)的鄭裕彤及華人置業(127)的劉鑾雄。 他 們的資產加起上來超過5,400億港幣(約新台幣2.2兆元)。究竟5,400億港幣是什麼概念?5,400億港幣等於2008年時大陸全國社保基金的總 資產市值。5,400億港幣大約等於騰訊(700),加恆生銀行(11),再加李寧(2331)及聯想(992)的總市值。 相反,2009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卻跟香港富豪榜有點不同,頭十位中只有三個是地產商,分別是排行第五位的碧桂園(2007)主席楊惠妍,排行第六位的世茂房地產(813)主席許榮茂,以及排行第十位的大連萬達集團王健林家族。 我認為,如果時間足夠長,中國富豪榜的形勢都可能會趨向越來越像香港富豪榜,便是頭幾位都是地產商。理由很簡單,畢竟中國人「要有個家」的觀念實在太根深蒂固了。即使要一個普通收入的人用上20年的時間去供一個房,都十分願意。 在這種「一個願打,一個願捱」的情況下,長期來說大陸地產行業的盈利絕對是比其他行業高得多。但問題是現在有那個多房地產公司,十年後哪一個才會成為中國的李嘉誠? 還 記得有朋友說過,幾十年前如果要投資香港房地產股,多數人都會選擇當時規模大過長實的大昌地產(88)。幾十年過去了,長實的規模大了好幾百倍,而大昌地 產的規模則原地踏步。所以如果打算長線投資「內房股」(大陸地產股),一定要多認識此公司主席的能力。因為地產公司的發展很視乎領導的能力。 今 年因工業而上「福布斯」富豪榜的「工業富豪」只有五人。排名最前的是理文造紙的主席李運強(2314),以174億元排第15位。下一個是以做玩具起家, 沒有上市的旭日國際集團主席蔡志明,排名23位。之後便是老牌公司,專生產馬達的德昌電機(179)主席汪穗中,排名30位。 另兩個是今年新上榜的,分別是以經營室內無線電話及電子教材的偉易達(303)主席黃子欣,以82.7億港元排名第32。而另一個則是香港政務司司長唐英年的父親、做印刷線路及覆銅面板業務的美維(3313)主席唐翔千,以66.3億港元資產排第40位。 很 多時候當筆者實地去探訪一些上市工業股時,老闆們都會慨嘆做工業難發達,認為做金融賺錢容易得多。但實際上,靠金融業上富豪榜的人並不多,而那些上榜的, 白手興家的也不多。看來一般人要發達,還是得靠實業。(作者任職申銀萬國證券,負責港股經紀業務,在2007年2月中港模擬投資比賽拿下冠軍) |
| ||||||
「福布斯」(富比世、Forbes)剛公布香港富豪榜,頭五大富豪全部都是香港地產商,分別為長實集團(001)的李嘉誠、恆基地產的李兆基(012)、新鴻基地產(016)的郭氏兄弟、新世界發展(017)的鄭裕彤及華人置業(127)的劉鑾雄。 他 們的資產加起上來超過5,400億港幣(約新台幣2.2兆元)。究竟5,400億港幣是什麼概念?5,400億港幣等於2008年時大陸全國社保基金的總 資產市值。5,400億港幣大約等於騰訊(700),加恆生銀行(11),再加李寧(2331)及聯想(992)的總市值。 相反,2009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卻跟香港富豪榜有點不同,頭十位中只有三個是地產商,分別是排行第五位的碧桂園(2007)主席楊惠妍,排行第六位的世茂房地產(813)主席許榮茂,以及排行第十位的大連萬達集團王健林家族。 我認為,如果時間足夠長,中國富豪榜的形勢都可能會趨向越來越像香港富豪榜,便是頭幾位都是地產商。理由很簡單,畢竟中國人「要有個家」的觀念實在太根深蒂固了。即使要一個普通收入的人用上20年的時間去供一個房,都十分願意。 在這種「一個願打,一個願捱」的情況下,長期來說大陸地產行業的盈利絕對是比其他行業高得多。但問題是現在有那個多房地產公司,十年後哪一個才會成為中國的李嘉誠? 還 記得有朋友說過,幾十年前如果要投資香港房地產股,多數人都會選擇當時規模大過長實的大昌地產(88)。幾十年過去了,長實的規模大了好幾百倍,而大昌地 產的規模則原地踏步。所以如果打算長線投資「內房股」(大陸地產股),一定要多認識此公司主席的能力。因為地產公司的發展很視乎領導的能力。 今 年因工業而上「福布斯」富豪榜的「工業富豪」只有五人。排名最前的是理文造紙的主席李運強(2314),以174億元排第15位。下一個是以做玩具起家, 沒有上市的旭日國際集團主席蔡志明,排名23位。之後便是老牌公司,專生產馬達的德昌電機(179)主席汪穗中,排名30位。 另兩個是今年新上榜的,分別是以經營室內無線電話及電子教材的偉易達(303)主席黃子欣,以82.7億港元排名第32。而另一個則是香港政務司司長唐英年的父親、做印刷線路及覆銅面板業務的美維(3313)主席唐翔千,以66.3億港元資產排第40位。 很 多時候當筆者實地去探訪一些上市工業股時,老闆們都會慨嘆做工業難發達,認為做金融賺錢容易得多。但實際上,靠金融業上富豪榜的人並不多,而那些上榜的, 白手興家的也不多。看來一般人要發達,還是得靠實業。(作者任職申銀萬國證券,負責港股經紀業務,在2007年2月中港模擬投資比賽拿下冠軍) |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 對招人這個難題有一個新的認識和理解, 還是非常有收穫。
如果想偷懶的同學, 我簡單概括了下就不用往下看了, 就是 很多時候看上去缺的是人才,其實缺的是策略, 再招人前先確定下是否策略出問題了, 重新定下策略, 再去招人可能會更有效。
不偷懶的同學繼續往下看:)會有收穫
對人才的「渴求」,可能是因為策略的缺失
我發現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有些朋友會感嘆:
「招人真難。我的項目馬上就要上線了,現在最頭疼的事情,就是找不到合適的人才,尤其是好的銷售總監,能想到辦法幫我把東西賣出去。」
我的第一反應是,不,你缺的可能不是人才,你缺的是策略。
情景通常是這樣的。創業者A結合自己的線下資源,比如一個皮鞋品牌,覺得可以考慮在互聯網上開一個專門賣鞋的B2C網站。於是他和那個品牌合股,僱人開發一個獨立的B2C網站,開始網上賣鞋。生意開張了,A覺得是時候招聘一個銷售總監,來完成大家的銷售預期了。但是卻發現,這樣的人很難招到。於是A開始感慨:人才難找啊。
真的是這樣嗎?給大家講兩個我聽來的故事。
周鴻禕 早期是做3721,賣中文域名的。這玩意難賣,看不見、摸不著。開發出這玩意,招一個銷售總監,給他定指標是最容易做的事情,這似乎就叫:管理。但是,有用嗎?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這東西賣給誰、怎麼賣,當初為什麼要開發它呢?
周鴻禕 制訂了一個「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他找到一群銷售人員,給他們幾個簡單的指引:1)到二線城市去,2)引:中文域名就是網上門牌號碼,3)誘:你不買,別人可能就買了。據說就靠這樣簡單的銷售策略,3721中文域名銷售戰績頗豐。這樣的銷售策略,你需要每一個銷售人員都是銷售大師嗎?不需要。
另一個故事有關史玉柱 的《征途》。這是一款新遊戲,怎麼賣?當時網絡遊戲是盛大《傳奇》的天下。標準「管理」的做法是:找一群銷售,給銷售定指標,和獎金掛鉤,然後讓銷售各顯其能。有用嗎?
傳聞史玉柱 制訂了一項「策反」的銷售策略。他找到一批人,每天去玩《傳奇》。他們的任務很簡單:1)找到其他玩家,2)聊天,3)說:《征途》挺好玩的,去玩吧。這樣的銷售策略,你需要每一個銷售人員都是銷售大師嗎?不需要。
這兩個故事都未經驗證。但聽聞後,深感這兩個「策略」的簡單、高明。
作為一個創業者,你自己是最重要的「人才」。你自己對「人才」的「渴求」,可能是因為策略的缺失。你渴求的人才,也是希望給你帶來「策略」的人才。你需要的,首先是策略,然後才是人才。
對人才的「不滿」,可能是因為管理的薄弱
有一位從事互聯網的朋友說「工程師一個必須的突破就是,化繁為簡的能力。」
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但或許應該這麼說:「工程師如果有了化繁為簡的能力,那就太好了。」這是一種期望。之所以叫做期望,是因為永遠都只有少部分人能做到。這不是「必須的突破」。可為什麼管理者喜歡這麼提呢?
我認為,是因為管理的薄弱。
化繁為簡的能力,是組織的能力,是管理者的能力,不是工程師的能力。怎樣才是好的管理?我們來看看蓋房子。你找20個工人來,說,這是圖紙,這是錢。你們必須有化繁為簡的能力,把房子在20天內蓋好。這是不現實的。作為管理者,我們懂得如何化繁為簡。我們要先把工種先分為木工、水電工、瓦工等等。再把工序分為一二三四五。然後,重要的部分來了,你要給每個工人下達一個「簡單」的指令,比如把磚頭直直的砌起來,3米高、2米寬。就這樣。
工程師只應接受簡單的指令。我們「期望」大家足夠聰明,但如果把質量「依賴於」大家的聰明,就會把公司置於巨大的風險之上了。
對人才期望過高,對現有能力和主動性不滿,可能是因為管理的薄弱。
不要期望僱人來做你做的事
最後,反過來說,找到有主觀能動性、有策略、能夠化繁為簡的人才,當然是公司的重要資產。這些關乎文化。強調創始人的策略和管理能力時,不應忽略員工文化的建設。
但是,特別是在創業初期,不要期望僱人來做你做的事,不要把策略、管理的缺失,轉嫁為對「人才」的依賴。這樣,會過早地在公司建立複雜的架構,在革命尚未成功之時,已經患上大公司病。
其實明星做投資並不鮮見。伴隨著明星效應的不光是粉絲力量,更重要的是,在娛樂圈摸爬滾打多年的3位影視明星手上的資源並不比一般的天使投資人少。演藝人員職業生涯短,消耗快速,競爭激烈,擁有長期穩定的固定置業才是一勞永逸的好飯碗。
從Star VC曝光的投資要求來看:不大眾不投、不需要品牌支持不投、影視公司不投、只做投資人不做品牌代言,明星們似乎並不想借助長期在影視行業積累的人脈優勢,來選投資項目。
儘管有無數前輩的失敗例子,但好萊塢幾名高智商明星不僅演的一手好戲,而且選擇創業公司也獨具慧眼,或許能給中國一路明星創投人指明一條方向。
阿什頓·庫徹(Christopher Ashton Kutcher)
如果提到好萊塢明星投資的話題,最不能被 忽視的就是Kutcher。Kutcher 對於科技投資精準的目光讓很多專業的風投經理人都成為了業餘玩家。在Kutcher的投資成績單中,最耀眼的就要屬於Skype了。Skype不僅在 2005年被eBay公司以26億美金的價格進行現金股票併購,在2011年又以85億的高價被微軟公司再一次購買。
除了 Skype,Kutcher在Foursquare也有擁有股份。這是一家基於用戶地理位置信息的手機服務網站,主要服務對象為手機客戶。在2009年8 月,Foursquare的A輪融資就獲得了Union Square Ventures、O'Reilly AlphaTech Ventures 135萬美元的投資。截止到2013年4月的D輪融資,Foursquare的價碼已經彪至4100萬美金。
Kutcher的高回報投資使他在一眾明星投資人之間成為楷模,現在Kutcher也從一個業餘的明星投資人逐漸轉變成職業投資者,而他的合夥人也包括了A Grade Investments (A級投資)和億萬富翁Ron Burkle(羅恩·伯克爾)
Lady Gaga & Kanye West
Gaga姐和土豪哥 Kanye West對於音樂事業的痴迷不僅僅體現在自己事業的發展上,2011年這兩位音樂人就共同投資了音樂社交網站Turntable.fm。
很 難想像在版權問題嚴重保護的美國,Turntable還是在音樂發燒友的力捧之下熱火了一把。除了允許用戶分享自己喜愛的音樂之外, Turntable的用戶還可以按照自己的音樂興趣建立不同的音樂房間。每個房間配備一名在線DJ,同時可以持續不斷的加入新的成員。在線DJ除了需要不 停的進行獨立音樂的創作來吸引高評分,也會為音樂房間的用戶們製作喜歡的作曲,並且進行互動。用戶擁有給DJ打分的權力,「極好」(awesome)和 「差勁」(lame)讓在線DJ們不得不努力創作。否則用戶們就會跑到別的awesome DJ的房間,成為他們的粉絲。
這樣獨特新鮮的商業模式不僅增加了用戶的活躍性,也帶來了很多盈利機會。比如:售賣虛擬商品。除此之外Turntable還與Facebook合作,吸引更多用戶加入社區。
在 2011年,Turntable曾經被Union Square Venture估值為3500萬美金並且獲得700萬美金融資。 在同年9月份,Turntable也擁有了超過60萬的用戶和每天大約100萬歌曲上傳流量。雖然目前Turntable因為版權合法問題在2013年 12月2日關閉了網站,但是其輝煌成績還是不能夠忽視的。如果這家初創網站的創業地點始於中國,相信其結果一定大不相同。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Leonardo DiCaprio)
這些年Leonardo雖然在追逐奧斯卡小金人的路上屢遭失意,但是在科技投資生意上做的頗有起色。
在 2011年, Leonardo用四百萬美金成為了社交網站Mobli的投資人。而這位大明星的加入也讓這家初創公司吸引了更多的媒體關注。這家2010年成立的社交網 站,經營內容類似於Instagram, Viddy和Socialcam,主要是關於用戶照片和視訊的分享。經營內容的相似,並沒有阻止Mobli在社交軟件的創新。Mobli的直播 (Live)功能,可以使用戶瞭解到所在方位正在發生的故事;而「周圍」(Around me)則為用戶提供身邊的餐館、超市等功能搜索。這樣一款集合商業和社交網絡的app的開發平台也非常豐富,除了iOS和Android,它也可以在 Blackberry上使用。
截止到2013年11月,Mobli已經擁有了1200萬的用戶。這款由以色列開始的初創公司正在向全世界的用戶發出邀請。
除了投資人的身份外,不少好萊塢明星同時也是成功的創業者。
米蘭達·可兒(Miranda Kerr)
曾經是美國著名內衣品牌維多利亞的秘密的天使,有精靈王子Orlando Bloom作為前夫,還有可愛萌娃Flynn作為小情人。Miranda即使不創業,也能依靠各種代言走秀活動過的優越。可是在2006年,Miranda還是放下自己明星模特的身份,搖身變成有機護理品牌 KORA的創始人。
KORA 為愛美女性提供一系列健康有機的皮膚護理,而創業的靈感來源於Miranda自己的生活哲學。Miranda不僅在生活中注意身體營養健康的均衡,也還是註冊健康師。在2009年11月,KORA護膚線正式下放到市場。KORA所有產品的研發生產都來自於澳大利亞墨爾本市,產品主要由植物和有機成分組成。目前,KORA已經擁有大約500家門店,而這個數字仍然在持續上漲。
作為所有女孩子羨慕的對象,Miranda Kerr利用自己的美貌完成了一次完美的創業轉變。不管你是不是Miranda 的粉絲,有機護理品這個噱頭本身就極具賣點。再加上Miranda 時不時就在自己Instrgram上有意無意的透露 KORA的用後感受,KORA的銷售量不上漲也難。
金·卡戴珊(Kim kardashian)
提到Kim Karadashian,大家更多的想法是她的花邊新聞,三次婚姻,豪華婚禮,還是她的身材?其實在嫁給現在的土豪丈夫Kanye West之前, Kim自己也是個豪氣女。除了厚實的家庭背景之外,Kim也創辦了很多品牌,最成功的要隸屬ShoeDazzle。
這是一家專門在線上銷售女性鞋履的網站,創立於2009年。除了由Kim作為創始人以外,還有Rachel Zoe作為首席設計師。第一次瀏覽ShoeDazzle的客人需要完成3個步驟,第一完成一個時尚問卷,第二等待設計師幫你推薦鞋款,第三開始購物。前期完善的客戶體驗讓女士們即使是在線上購物的同時,也依舊能夠享受在精品店的服務。ShoeDazzle 也為女士們提供VIP服務,每月收取39.95美金的服務費,服務內容主要包括定時發送的時尚諮詢和推介鞋款。
這家B2C網站在成立不久就獲得了Lightspeed Venture的投資,現在的經營內容也擴展到了衣服和手包。
歐洲央行Yves Mersch周一在法蘭克福發表講話時淡化了ECB立即購買主權債券的預期,強調政策制定者將會等待並觀察現有措施的效果如何。
當評論歐洲央行可選擇的“非傳統”選項時,Mersch表示:“理論上說,這些選項可以包括購買政府主權債券或其他資產,例如黃金、股票和上市交易基金(ETF)等。不過現在距離央行正式購買抵押債券還不足一個月,因此我們需要耐心等待看看效果如何。”
同日,德拉吉在出席歐洲議會的季度聽證會時表示,2014年是對貨幣政策具有挑戰性的一年。歐元區經濟前景越來越嚴峻,夏季的幾個月里歐元區經濟增長緩慢,如果經濟前景惡化,歐央行還應采取其它非常規措施刺激經濟,包括購買政府債券。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導讀 : 在政策逐步收緊的同時,大公司並沒有停下他們金融布局的腳步。 如果說2014年是互聯網金融領域爆發式增長的一年,那麽2015年便是這個行業的整合和洗牌之年。2015年,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認定虛擬貨幣為合法商品,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獲得了合法地位,同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正式以3比1的投票結果確認了“股權眾籌”的合法地位。在美國的金融市場政策為互聯網金融進一步放開的同時,2015年中國政府政策也對於互聯網金融實現了定調和進一步的規範。 2015年初銀監會成立普惠金融部,李克強總理的講話鼓勵互聯網金融的發展,8個機構獲批央行個人征信牌照,這些都釋放出了積極的信號。7月份出臺的《指導意見》對互聯網金融領域進一步規範,12月銀監會發布的《辦法》則是預示著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加強。2016年1月初,全國各地開始進一步規範互聯網金融企業的運營,北京市政府發布通知要求下架所有民間融資相關廣告,上海也已經暫停了互聯網金融等金融類公司的註冊登記。“在穩定中發展,在探索中前行”成為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真實寫照。 在政策逐步收緊的同時,大公司並沒有停下他們金融布局的腳步。對於整個互聯網金融來說,和大公司的共生已經成為中國互聯網行業的整體生態,大公司雖然占據了互聯網金融的絕大部分市場份額,但由於互聯網金融市場容量巨大,小公司仍然有生存的空間。同時,在BAT買下中國互聯網大半個江山的時代,創業公司已經不單純地視大公司為競爭對手,大公司也是創業公司後期退出的優質渠道,在受政策嚴格監管的互聯網金融領域,尤其如此。 IT桔子整理了互聯網大公司在2015年的金融布局,帶大家看看這些土豪到底是怎樣布局和”買買買”的。圖中橙色的字體是大公司2015年的動作。 支付由於頻次高、流量大自然成為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兵家必爭之地”,大公司由於線上有流量和線下有場景,支付成為產業閉環的重要手法。 2015年支付領域最引人註目的莫過於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之間的競爭,線下支付場景下沈、海外市場和跨境支付的拓展成為阿里和騰訊支付布局的主旋律。京東在京東支付的基礎上上線了“白條信用卡”。百度一直通過百度糯米、百度外賣在推它的百度錢包,在2015年去哪兒網換股攜程成為旅遊行業大贏家之後,旅遊場景也將成為百度的“好牌”,可能會抓住這條線進行布局。而小米在2015年推出小米支付,近日網傳小米支付全資收購捷付睿通獲得央行批準,在小米的工商信息里面可以看到“小米征信”這樣的公司,看來小米確實準備大幹一場。 貸款方面,由於阿里和京東的電商屬性,很明顯地可以感受到它們在消費金融和供應鏈金融的布局,包括2015年分別投資分期樂和趣分期這樣的大學生分期產品,商家貸款方面阿里的網商銀行去年上線了“流量貸”而京東上線了“中郵雲倉金融”。騰訊在5月也推出了小額信貸產品“微粒貸”。 理財領域在2015年的特征是眾多公司的入局 -- 百度、小米、360都先後開展理財業務,阿里、京東也分別推出新產品“螞蟻聚寶”和“媽媽理財”。新玩家小米也用活期產品打頭陣,推出“小米活期寶”。 阿里、騰訊、平安聯合成立的眾安保險成為了這3家在保險領域的共同布局,騰訊還傳出擬設立人壽保險公司。百度在2015年聯手安聯、高瓴資本組建"百安保險",成為新玩家。 阿里和騰訊去年在證券方面的動作都比較大,主要體現在和傳統券商的合作中,阿里控股了德邦證券,騰訊不僅投資了富途證券背景的富途牛牛,還入股了華泰證券。剛入局的小米也投資了老虎證券。 2015年阿里和騰訊分別成立互聯網銀行網商銀行和微眾銀行,可以說是風生水起。百度也成立了直銷銀行“百信銀行”。 征信方面阿里和騰訊在2015年年初獲批第一批個人征信牌照,拔得頭籌。而百度和京東的牌照並未獲批,猜測可能會申請第二批個人征信牌照。 去年的股權眾籌非常火熱,比較引人註目的時間是螞蟻金服投資36氪。京東一直把眾籌作為它的金融主打牌,市場份額中也可以看到京東眾籌的市場份額是最大的。騰訊一直在默默發展著它的公益眾籌平臺騰訊樂捐。平安、小米和360也都有眾籌產品上線。 總的來說,2015年的互聯網金融領域大公司的整體節奏是,阿里騰訊重拳出擊全面布局,京東主推眾籌+消費金融,平安在金融布局的基礎上進一步涉局其他互聯網金融領域,百度正式開始全面布局互聯網金融,小米、360成為互聯網金融的新玩家。 2016年,圍繞“流量+場景”的主線,預計阿里和騰訊這樣已經全面布局的公司會在它們已經布局的領域進一步深挖,譬如說它們的互聯網銀行會有更多的產品出現;平安會繼續向其他互聯網行業擴展;京東的戰略是以眾籌為旗幟,全面推進自己的金融產品,包括征信牌照的申請;百度、小米和360會向更多的互聯網金融的領域拓展。 以上內容為IT桔子《2015年中國互聯網創業投資盤點》中的部分內容,盤點報告正在持續眾籌中,具體請前往:https://itjuzi.com/2015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IT桔子,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黑馬說: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家社區電商平臺已找到可複制模式,幻想靠燒一把錢就想見效果的,都在抱著僥幸心理打戰。
社區電商O2O被很多人視為趨勢,用戶的購買漸漸從線下往線上走,並且相信這個領域將會起來一個甚至多個巨大平臺,但最終誰能夠做大,這依然是個懸念。
現在還沒有任何一家社區電商平臺可以稱自己已徹底跑通、找到一種模式可快速規模化,大家都還在摸索。在業內也有很多討論的角度。
文 | 有米有創始人 蔣長浩
首先是要不要燒錢?怎麽燒?
社區便利店O2O比想像中要難做很多。
首先是怎麽樣規範化和標準化商家的服務,很多商家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一些人甚至還不會用電腦,怎麽樣在可控成本的情況下,調動商家的積極性,確保服務質量,確保送貨時間、送貨率,這依然是個挑戰。
其次是這個市場的業態複雜,既包括了商超、百貨、夫妻便利店、生鮮水果店平臺,也包含了網上電商平臺和一些到家服務平臺等。在這個遊戲系統里,各種各樣的角色彼此究竟是一個什麽樣的競合關系?誰能做大的最重要因素是什麽?這些問題的答案都還不是特別清晰。
之前在O2O領域燒錢燒得最厲害的是打車應用。它有一個前提是服務已經非常標準了,就是把乘客從一個點準確地順利地送到另一個點。
同時行業內的競爭規則也很明確。比拼的就是誰能夠控制更多的司機、拉來更多訂單。而對投資人來說,他們的決策依據也比較明朗,看一堆創業者PK,然後挑第一名,挑第二名,PK遊戲從開始到結束,可能也就兩年。
我覺得便利店O2O行業的PK遊戲會持續更久時間。
資本若選擇進入便利店O2O行業,相對會更謹慎一些,會等看明白了再投,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創業者,如果過早走補貼走燒錢路線,可能不是很好,但一點都不補貼,又有被甩開的風險。
這決定了要不要燒錢、何時燒錢,如何燒錢是一門學問。
其次,人海戰術要不要?
我們現在做的有米有平臺,是一個定位於社區便利店領域的電商O2O垂直項目。便利店O2O行業表面上看起來挺簡單的,用戶端一個APP,商戶端一個APP,用戶在平臺上下單,商家接到通知,然後送貨上門。
中國現在的人力成本其實挺貴的,我們很多競爭對手都跑到社區發禮品做活動,瘋狂地搞地推,這個方法可能在一兩個駐點有用,但北京社區幾千個、上萬個,都靠人海戰術去推現實嗎?
我現在做有米有,遵循的是早年我在Facebook時候用的戰術,用一些系統化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這幫助我們大約節約了五六倍的成本。
在做社區推廣時,我們會先測試各種各樣的推廣手段,包括發傳單、發禮品、BD駐店拉用戶等等,很多形式我們都會先去嘗試一遍,比如我們只做一個小區,去測算這個小區投入多少人力和資源,能夠帶來多少訂單、用戶和商家,收集好相關數據,然後比較各種推廣方法,最後找到投入產出比最高的方法,去進行規模化的市場推廣,這是我們與那些喜歡搞人海戰術的傳統公司最不一樣的地方。
目前從效果上來看,我們的業績發展非常不錯,過去三、四個月,每個月的訂單量都是基本都翻三倍增長,我們這種業績數據很真實,不會為了迎合投資人或贏取潛在投資,而選擇去刷單造假。
我們公司的技術基因比較強,我們也會通過一些技術工具來提高管理效率,這也能節省部分成本。
我們也不打算給BD團隊天天打雞血,希望能用一些更聰明的方法激發大家。
我們開發了一套BD工具,公司總指揮中心可以通過這套工具與各個BD進行及時溝通和協調,每天可實時監控BD拓展、商戶維護情況,商戶的訂單交易和用戶使用記錄都會即時在後臺顯示出來。有了這套工具,BD就不需要花很多時間在公司開會,或往返公司和商家之間,他們可以花大部分的時間在外面跑業務,我們的BD一周只開一次會。
這套工具里還有個BD業務排行榜,每個BD都可以看到自己在整個團隊中所處的業績排名,年輕人其實都很要強和上進,這種形式也會自發地激勵大家去努力提升業績,而不需要天天去喊口號,去打雞血。
我們不需要把人當做一個機器,或當成一種沒有感情的工具,去進行軍事化管理。每個人其實都是有自尊和自主性,那種並不安於拿底薪的員工,可能待一段時間,業績太差,會覺得不好意思,自己就離開了。
最後,流量思維在社區電商O2O行得通嗎?
現在有幾家正在搶生活到家服務的入口,像京東到家,58到家。它們已經有這些用戶了,於是開始嘗試能否將用戶分到這兒去,分到那兒去。
但最大的挑戰其實是後面的服務環節,這些流量平臺有沒有辦法把控?
還有一種“流量思維”更加不靠譜。
就是通過砸一筆錢換一批用戶,然後靠此吸引到投資,再砸下一個,這種戰略是不可能有持續效益的。我們現在遇到的很多競爭對手,花5塊錢只達到我們花1塊錢的效果。更有甚者幹脆燒大量的錢在刷單上面。
每個垂直行業都有它的特殊性,這些事情不管誰去解決它,都得要耐下心,彎下身子,去幹臟活,幹累活,把這些細節做到位,然後慢慢才能贏得用戶認可。
目前很難判斷到底誰會成為到家服務入口的人,但最終能做成流量入口,或做成生活服務入口這個平臺,肯定是要對各個服務的體驗,有足夠的把控能力。大家都看到了一座山峰,有很多人從各個路徑往上爬,誰第一個能爬上去,現在很難說,但一定有人能爬上去。
大家會有很多暢想,希望它最終變成一個生活到家服務類的入口,可能變成一個零售商平臺,也有可能變成一個金融公司。但是眼下,我們需要先能看把看得見的垂直社區便利店這個服務做好,否則就都是空中樓閣。版權聲明:本文作者蔣長浩,由i黑馬編輯,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