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国私募教父赵丹阳发新基金 借道QFII抄底A股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class/20090305/03255933074.shtml


  每经记者 吕波

  阔别内地A股市场一年后,“中国私募教父”赵丹阳将借助QFII曲线回归。昨日记者获悉,赵丹阳旗下的赤子之心资产管理公司与花旗银行合作设立 新的香港基金将于3月18日成立,据内部人士披露,此次设立的新基金除了可以投资香港H股之外,还可以动用花旗在内地的QFII额度——即该基金可以同时 在香港H股和内地A股建仓,赵丹阳终于开始了“抄底”的实质行动。

  名为“赤子之心自然选择基金”

  3月2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新基金发行”的公告悄悄挂上赤子之心网站,公告称,新基金从2009年2月28日开始募集,将于2009年3月18日结束募集正式成立,该基金被命名为“赤子之心自然选择基金”,充满了浓浓的 “抄底”意味。

  早在今年1月16日,赵丹阳发出 《致投资者的一封信——2008》表达出了强烈的抄底信号,他认为,“2009年中国股市将会形成重要的底部。”随后有媒体报道赵丹阳将联合平安信托重出 江湖,不过随后被赤子之心否认,此次赤子之心新基金的发行,赵丹阳终于开始“抄底”的实质行动。

  投资目标为大中华背景的股票

  在2008年赵丹阳将5只A股信托基金全部清盘后,仅仅留下了投资香港H股的香港基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新旧”两只基金的对比发现,新成立的“自然选择基金”投资范围将不再局限于香港H股,它投资方向将包括内地A股、香港H股以及海外其他股市。

  赵丹阳在产品概要中披露,“该基金主要投资目标为海内外上市的大中华背景股票,通过价值投资主导的选股策略,较为分散的持股方法,为单位持有人实现资本长期增值。”

  “投资内地A股基金是通过花旗QFII额度实现的,”一位赤子之心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按照规则,离岸基金一般不能直接参与内地A股市场,而此次 新基金将在适当时机动用花旗在内地的QFII额度,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身份在内地A股市场建仓,从而实现在内地A股、香港H股等地“抄底”的可 能。

  在2008年1月解散内地所有信托基金之后,赵丹阳终于要回归内地A股市场。

  基金认购高门槛:最少194万港元

  2008年初,赵丹阳从A股市场急流勇退,几乎是大牛市的顶峰,一举奠定了他在国内价值投资的江湖地位,同时也赢得了市场的尊敬,不少投资者对 于赵丹阳的新基金充满期待,不过,赵丹阳此次新成立的香港基金认购门槛相当高,基金最低认购额为25万美元,折合约194万港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38

2.15亿港元收购镭射 苏宁借道“铺王”进军香港


http://www.china-cbn.com/s/n/001009/20091231/000000143499.shtml


CBN记者 王如晨

苏宁电器(002024.SZ)董事长张近东说话很算话。去年底,他曾经表示,2010年要进入香港。就在人们以为他很难达成时,结果,2009年12月30日,苏宁正式公布了进入香港的消息。

昨天,苏宁电器宣布,已经与香港地区第三大3C连锁零售企业镭射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正式进军香港。

战略合作是一种委婉表达,苏宁再度实施的是一次并购。双方协议显示,苏宁电器将出资3500万港元收购镭射公司品牌、业务、网络,同时按照双方约定的价格收购其存货及相关资产,最迟2010年3月底前完成具体交割。苏宁电器最终将付出2.15亿港元的代价。

镭射是香港老牌3C连锁企业,1976年创立。它的控制人正是香港著名商业地产开发商、香港“铺王”邓成波。截至目前,镭射在香港地区共有22家连锁店,覆盖了香港最核心的商圈,其中旺角商圈便拥有7家门店。

镭射公司董事谭学昌表示,一年多前,苏宁电器总裁孙为民与邓成波在香港偶遇,两人谈到香港市场时擦出了合作“火花”。孙为民回来后,立刻派团队在香港注册了苏宁子公司。孙为民说,这家新成立的子公司,正是今年6月收购日本Laox时的承担企业。

镭射门店面积相对较小,大部分不超过100平方米。在3C整体容量250亿港元的香港市场,镭射年营收大约仅13亿港元。这一数据,还不如上海苏宁中山公园店、浦东八佰伴两家门店的营收之和,2009年,后两者营收将近15亿元。

孙为民表示,苏宁自然也看重规模化效应。根据上述连锁发展和经营思路,苏宁电器计划3年内在香港新开出30家店面,完成香港市场50家店面的网点布局,占据香港电器消费市场25%以上的份额。而且,其中将包括4到5家2000平方米的旗舰店。

苏宁当然不会满足于这些。孙为民透露,邓成波是商业地产开发商,22家门店中有30%属于邓家自有地产。未来,苏宁或将与邓家在其他商业地产项目上达成深度合作。

这是苏宁电器2009年继收购日本Laox之后的第二次并购。孙为民表示,事实上,2006年上马新系统时,就已搭起未来国际化的技术平台,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则催化了苏宁提前进军香港的周期。他说,香港人口基数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这里还有相当的增长空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15

中海油借道抄底


http://www.21cbh.com/HTML/2010-2-5/165217.html


一向在海外并购方面给人积极印象的中海油,在自身主动出击的同时,也不忘借“船”出海。

这次的“船”是东方明珠创业(0632.HK)——一家香港上市公司,主营运输物流,亦涉足能源产业。近日,据东方明珠创业的公告,日前与中海油就可能合作勘探及开发多个天然气及油田签订了合作备忘录。

2月3日,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海油与私企合作并不让人意外,前提是东方明珠创业能够提供真正的优质资产。”

据了解,东方明珠创业与中海油所签订的备忘录内容包括中海油确认其联系美国、加纳、哈萨克斯坦、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等国政府和石油企业所做出的努力。同时,公司邀请中海油统筹领导有关石油区块的勘探开发事宜。

在备忘录曝光前,东方明珠创业称以总代价2.25亿美元收购了Festive Oasis油田的全部股权,后者是犹他州一处天然气油田项目。

东方明珠创业表示,在完成并购犹他州天然气油田项目后,该公司拟进一步洽购和拓展天然气储量超逾2万亿立方英尺的油气田,并将邀请大型国有油企一起合作开发。

凭借犹他州项目的并购利好,加之与中海油的合作备忘录造势,东方明珠创业拟发新股融资。

根据并购协议,交易所需首期金额约2亿美元,其中5000万美元以现金支付,其余1.5亿美元将通过增发新股支付,每股发行价1.38港元。完成后,东方明珠创业将持有该项目70%开采权,并有权在两年内再斥2500万美元,购入其余30%权益。

林伯强指出,“通过引入中海油,东方明珠创业能够获得未来勘探开发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以及染指国内市场的可能性。”

至于中海油为何会选择东方明珠,林伯强认为,“近来三大石油公司的海外并购多与国际石油公司进行捆绑合作,这样在布局海外资源时就不会显得那么敏感。借道私企也是一样的道理,海外运作相对会容易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主席黄坤、副主席刘梦熊在签订并购协议前已分别斥资7000万美元、3000万美元购入该油气田项目35%及15%权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17

娃哈哈借道“洋代工” 进军高端奶粉市场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527/703370.shtml


 宣布“卖奶粉”的娃哈哈,进军海外的方式显得有些特别。5月26日,国内食品企业娃哈哈集团在京推出了旗下高端婴儿奶粉。与洋品牌在国内加工正好相反, 新奶粉全部为委托国外代工。
据了解,新品牌奶粉主要目标是一线城市,销售网络、队伍将与娃哈哈原有资源共用,目前已经启动了200个销售网 点,前期试点销售已结束,即将全面进入北京等一线市场。在奶粉行业竞争激烈的现实情况下,娃哈哈作为后来者,能否成功“上位”被业内质疑。
“我历来不迷信、不惧怕国外的牌子。”在达娃官司中全面获胜的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昨日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
不过新奶粉也是 “洋血统”。宗庆后介绍,此次娃哈哈委托荷兰与瑞士的公司为娃哈哈贴牌加工新奶粉,也是娃哈哈“走出去”的关键一步,他的定位是3年之内新品牌进军国内高 端奶粉第一营,产能将达到10万吨。记者看到娃哈哈奶粉包装上写着原产国荷兰,据悉,目前“爱迪生”奶粉均由荷兰一家集团旗下牧场和工厂生产,瑞士只是作 为运输过程一个中转站。
2010年,娃哈哈将目标定为700亿,宗庆后表示目前企业销售达到了190亿,产品瓶装水、乳饮料为主,奶粉短期内 效益近日并不能立即显现。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陈晨认为,娃哈哈一直通过在产品结构上的发力和多元化发展的转变,寻找到企业发展的新支点。 娃哈哈此举是整合全球产业链,开创中国企业走出去全新模式的一次探索。
但也有人认为国外代工必然导致成本增加,食品生产安全尤为关键,如果控 制质量、保证运输畅通是企业需要控制的风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61

莫天全借道IPO“赎回”大股东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6/5OMDAwMDE5NTg5OQ.html?source=hp&position=newscolumn

美国当地时间9月2日,搜房网(以下简称“搜房”)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正式提交在美IPO申请,计划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为SFUN,每份ADS定价区间为40.5-42.5美元,拟募资1.4亿美元。

叫了无数次“狼来了”,搜房的上市终于尘埃落定。

但此次上市并非处于最佳时间点,在国内搜房遭遇房地产调控收紧,而美国资本市场今年表现非常疲软。

可以参考的是,其国内重要竞争对手中国房产信息集团一年前上市发行价为12美元,至今只有8美元多。

不过对莫天全来说,借IPO赎回大股东的身份才是关键。

从IDG的100万美元起步

1996年回国后的莫天全,创立了搜房的前身——宜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宜鼎主要经营房地产信息提供和资讯业务,其业务定位在房地产信息。

但苦于没有资金,莫天全和其朋友李山(现三山基金创始人)一起寻找资金。

莫天全找到了在IDG任职的清华校友。获得投资的过程颇为戏剧性,莫天全连一份详细的项目计划书都没有,只是写了“一页纸的想法”,并和IDG的投资人周全“吃了一顿饭”,就从IDG拿到了创建搜房的100万美元。

此前,莫天全从1993年开始担任道琼斯Teleres亚洲及中国董事、总经理,之后又任美国亚洲开发投资公司(ADF)执行副总裁,在房地产信息方面的专业素养赢得了IDG的信任。

之后,搜房又先后两次从IDG获得无需任何担保的过桥贷款。

莫天全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我不知道IDG投其它公司怎么样,但对于我,他们的支持是达到了一种盲目相信的状态。不管我做什么,不管我做得对还是不对,IDG都相信我做的是对的。”

莫天全的运气还不止于此。

其后,2005年春,法国Trader公司的一位资深副总裁通过一场饭局认识了莫天全。两人的接触最后促成了Trader以2250万美元的价格获得搜房网15%的股权。

这次交易中,有一份对赌协议。如果搜房在未来18个月内没有上市,定价期权允许Trader在两年内再投资1.7亿美元,增持搜房网股份至100%。如果搜房在此期间上市,Trader将以同样价格得到45%股份。

就在18个月期限接近的时候,澳洲电讯找到了莫天全。事实上,在Trader投资搜房前一年,Trader和澳洲电讯本身就存在业务关系,颇多接触。

在2006年,澳洲电讯找到莫天全,希望投资搜房。

莫天全曾提到这次交易,很多重要的谈判其并没有直接参与,因为谈判耗费时间精力,他给了一个价格,委托他人谈判。他的态度是,“不想谈判,接受就接受,不接受就不合作”。

最终,2006年7月,澳洲电讯以2.5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搜房51%的股权。

IDG当年100万美元投资搜房网时获得超过20%的股份,这次交易中,IDG出售了10%的股份得到4500万美元。而出售15%股权的Trader,收益超过9000万美元。

此次交易后,外界猜测莫天全剩下的股份一直在30%左右。

其后每年,搜房网都在传出上市的消息。

据记者侧面了解,2009年10月,中国房产信息集团火线上市之后,对搜房网造成不小的压力。

直到去年年底,搜房和澳洲电讯才在不同的时间点,发出搜房在2010年上市的信号。

回归大股东

自股权变化后,业内一直有猜测,作为控股股东的澳洲电讯与莫天全为首的管理团队在公司发展理念等方面存在不同意见,双方一直在谈判沟通,寻找解决方案。

近三年来,搜房的收入增长非常迅速。2007年到2009年收入分别为5800万美元、1.04亿美元和1.27亿美元,净利润分别为1200万美元、2300万美元和5200万美元。

莫天全曾希望再次引入财务投资人,或通过IPO引入公众股东,从而获得对公司发展的实际主导话语权。

由于美国资本市场的疲软,2010年上市还有很多不确定性。

就在两个星期前,搜房网CEO莫天全突然在电话里向本报记者证实,搜房网“IPO正在路上”。

同时,他也证实了搜房网控股股东澳洲电讯花费数月,找到两家PE机构General Atlantic和Apax Partners商谈认购事宜。此举将帮助搜房顺利上市。

澳洲电讯发布的公告显示,两家PE机构和搜房网的两位股东同意认购澳洲电讯拥有的51%股份,为随后搜房网的IPO提供包销服务。它表示,如果搜房网的IPO认购不足,上述投资人及现有的两位股东同意购买IPO中的差额股份。

记者查询招股说明书得知,2010年8月13日,澳洲电讯和General Altantic、Apax及莫天全达成协议,澳洲电讯分别售给三者15,347,720股A级股票、15,347,720股A级股票以及987,652股A级股票,转让将在IPO中生效。

这次PE“护航“搜房上市,让莫天全更满意的是,“估值比我们预想的要好”。有分析师计算,此次交易将搜房估值在8.1亿美元。

搜房网招股说明书显示,IPO前澳洲电讯持股50.5%, IDG持股12.6%,莫天全持股29.3%,三山基金创始合伙人李山持股3.4%.

在此次IPO中,澳洲电讯和IDG分别减持9.1%和4.3%。

在IPO后,澳洲电讯实现退出,新引入的PE基金General Atlantic和Apax将各自持有18.8%。李山增持至3.5%,莫天全增持至32.4%。

由此,不管搜房网曾经的这场控股权之战是否存在过,事实是,莫天全已经重回大股东之位,完全掌控搜房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13

黄炳均“借道”王征入主亚视 部分股东质疑交易不透明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914/1804637.shtml

 每经记者 李潮文 发自深圳
持续近一年的亚洲电视控股权争夺战收官,跌宕起伏的情节堪比这家香港电视台出品的任何一部电视剧。
半路杀出的昌兴国际(00803,HK)主席、巢东股份(600318,SH)董事长黄炳均最终成为亚视控股股东,而一直声称要带领亚视成为亚洲“CNN”的内地富豪王征尚未拥有任何股权。日前,王征出面无奈地表示,自己只不过充当了一回“过河卒”。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香港特区广播事务管理局日前宣布:“批准黄炳均全数购入亚视现有3名股东、合共52.4%有表决权的股份,成为新股东。”
把黄炳均比作半路杀出的 “程咬金”,一点也不为过。一直以来,在大众的视野中,亚视股权争夺的焦点是王征能否成为控股股东。背后,则是亚视两个大股东之争。一方面,持有亚视 51%股权的查懋声支持王征入股;另一方面,另一股东、旺旺集团(00151,HK)主席蔡衍明却反对查懋声这样的做法。
亚视在公告中称,黄 炳均52.4%的表决权股份购自查懋声家族所持的PanfairHoldingsLimited(汛泰)、陈永棋及刘长乐合资的龙维有限公司,以及中信集 团旗下的侨光集团,有关股权变动已于9月1日生效。至于其余47.6%亚视股权,由于查懋声和蔡衍明的官司未审结,股份继续由查、蔡合组的公司 Antenna持有。另据媒体报道,王征表示,从去年10月起,不计算买入股权费用,他已经给了亚视2.1亿港元资金,但全部都是可转换公司债券。也就是 说,到目前为止,王征不曾拥有亚视丝毫股权。
争夺双方关系存疑
让这场股权争夺案更富戏剧性的是,在公告出炉之前,部分出售股权的亚视股东都不知道股权是卖给了黄炳均。
与刘长乐一起持有亚视股份的陈永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广管局是怎么批的连我都弄不清,只批给黄炳均一人还是加上王征我需要去弄清楚。”他也表示,当初是跟王征签订买卖合约,但王征有权将股份转售另一人。
代表蔡衍明出任亚视董事的亚视股东黄宝慧则表示,蔡衍明一方对股权变动毫不知情,质疑交易缺乏透明度及是否合法,会保留法律追究权,将会召开会议讨论事 件。“亚视董事会完全不晓得这件事,我是亚视董事,我今天也不知道黄炳均是谁,他与王征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毫不知情。”
那么黄炳均与王征到底是什么关系?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黄炳均现年57岁,籍贯广东江门市,早年一直在广东一带生产销售装饰板建材,除了在香港拥有主业水泥生产的上市公司昌兴国际,他还是A股上市公司巢东股份的董事长,以及英国另类投资市场上市的昌兴矿业的主要股东。
细心的媒体发现,黄炳均妻子盛承慧,曾在上海交通大学盛宣怀铜像揭幕时,以盛氏家族代表身份接受礼物。而王征另一个身份正是盛宣怀的曾孙,与黄炳均妻子有亲戚关系。
有知情人士称,王征之前高调表示入主亚视只是 “烟幕弹”,真正的买家和资金的来源其实是黄炳均。
有媒体报道称,黄炳均旗下三家公司的市值为70亿港元,而此前媒体报道称,王征身家至少过百亿。按理说,王征并不缺钱,出于何种原因未能分得丝毫股权,王征并未向外界作出解释。
耐人寻味的是,控股权揭晓后,王征向香港媒体表示,“做了过河卒,只有拼命向前。”
市场上有一种猜测是,为顺利拿下亚视股权,王征在早前引入战略合作者黄炳均,但终因管理策略等各方面与原有亚视管理层不合,而放弃入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16

显示器借道富士康渠道奇美品牌再谋大陆市场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09/2100752.shtml

  每经记者 徐洁云 发自上海
昨日(12月8日),我国台湾地区的实业巨头奇美集团宣布,旗下“CHIMEI奇美”品牌显示器产品线正式与富士康结盟,借助后者的渠道进入大陆市场。
资料显示,“CHIMEI奇美”是奇美集团2006年进军消费电子产业创立的自有品牌。目前由奇美集团旗下新视代科技公司负责全球营运,主要产品有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LED照明产品。
两年前,奇美曾尝试以自有品牌进军大陆市场。当时,他们选择了液晶电视整机领域,同时将电视整机产品交给苏宁电器负责独家代销及品牌、市场推广。不过第一次尝试并不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苏宁方面获悉,当时的合作维持了不到半年便宣告搁浅。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台湾面板业受到较大冲击,奇美选择收缩战略,自有品牌整机在大陆市场的推广被叫停。”上海苏宁的有关负责人表示。
对此,奇美方面则表示,苏宁渠道试验的效果并不理想,公司对液晶电视产品的策略有所转变,故在大陆的布局至今仍是暂缓。
将奇美电子卖给鸿海1年后,奇美集团自有品牌的大陆策略再度启动,此次公司选择让LED液晶显示器出任“先锋”。
为什么会选择显示器先行?CHIMEI品牌看中该领域市场较高的增长性。CHIMEI奇美液晶显示器事业处兼照明小组处长余冺乐表示,因受全球市场的强势需求催化影响,大陆LED液晶显示器市场预估至今年底可成长至25%。
奇美的目标是计划2011年CHIMEI液晶显示器在大陆销售30万台以上,并在3年内挤进显示器市场的前十。
在渠道方面,公司选择鸿海旗下富士康的渠道。余冺乐透露,CHIMEI在大陆的渠道布局及开拓策略上,将采用CHIMEI显示器品牌结合富士康现有渠道 为主体。未来在一级战场,如北京、上海、广州的赛博、百脑汇、太平洋等主要IT卖场,将通过富士康快速建立旗舰级品牌形象销售店面。此外,还将通过富士康 旗下的渠道于年底前在全国主要省份,建立超过20家以上的省级代理商。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奇美集团了解,公司预计在2012年视渠道运营状况,决定自有品牌液晶电视整机是否再度投入大陆市场。
业内人士认为,奇美品牌自有电视整机投入大陆市场突围的难度较大,且渠道选择也有难度。基于中小尺寸面板的显示器可借富士康在IT产品领域较为成熟的渠道进行铺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52

借道中联能源 延长石油染指BP油田资产

should be 467, not 346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16/2131884.shtml

 每经记者 喻春来 发自北京
国内第四大石油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延长石油)有望染指英国石油公司(BP)在巴基 斯坦拥有的油田资产。BP于12月14日宣布,作为支付墨西哥湾石油泄漏计划的一部分,公司日前将在巴基斯坦拥有的油田出售给了中联能源投资集团公司 (00346,HK),而延长石油正是中联能源的第二大股东。这也意味着,继中海油以70.6亿美元并购BP在南美的资产后,第二家中国石油企业接手了 BP资产。
延长石油有关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延长石油已在香港特区成立一家全资附属公司,所持中联能源的股份已注入该公司,该公司将被打造成延长石油境外投资的“旗舰”。
分析人士认为,在国内陆上油气资源被两大巨头瓜分殆尽后,新增资源量极其有限,延长石油不得不更多地向海外市场拓展,以获取稳定的原油资源支持其下游炼化和加油站业务的扩张计划,借助港股上市公司中联能源作为融资平台正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BP在一份声明中说,中联能源将支付7.75亿美元现金,其中包括1亿美元定金。这笔交易预计将在2011年上半年完成。
“我们目前只会按在中联能源中的持股比例,分到相应的油田资产份额。”延长石油有关人士表示。今年1月12日,延长石油曾出资收购了中联能源14.51%的股权。
12月6日,延长石油在香港特区成立一家全资附属公司,并将所持中联能源14.51%的股权注入这家公司。延长石油还正打算进一步增持中联能源的股票。目前,延长石油董事长沈浩及副总经理冯大为已入驻中联能源董事局,出任公司执行董事。
中联能源主席兼执行董事卓泽凡曾表示,中联能源将配合延长石油将来的业务发展,不排除将来双方有更密切的合作关系。
延长石油自2008年以来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业内人士称,目前延长石油的油田绝大多数面临产量萎缩的局面,油源的不足已制约其下游炼化和加油站业务在国内的扩张。
“延长石油准备拓展国内的炼化和加油站市场,而这必须努力争取国外稳定的原油资源。”息旺能源分析师廖凯舜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83

中型券商西進突圍 借道美國券商

2011-6-6  TCW




五月三十日,國內券商排名第五、市占率約五%的永豐金證券,看好大陸企業海外籌資的資金市場,與過去三年協助陸企完成赴美掛牌最多的歐本海默公司(Oppenheimer & Co.)簽署合作備忘錄。

永豐金證不走最熱門的「大陸通道」,反而與美國金融業者結盟,打的是什麼算盤?

永豐金證總經理莊銘福說,「當然試著走出去;如果不走出去,台灣證券業就是高度夕陽產業。」

野村證券研究部主管王嘉樞分析指出,台灣券商的獲利狀況是其他亞太券商三分之一,突圍的最終目的勢必是西進能夠承做人民幣A股業務。但在目前大情況受限的 前提下,台資券商要打破過度殺價競爭的惡性循環,整併最重要;其次則是證券業務要做調整,通路和商品要能與其他金融通路互相融通、結合,真正發揮財富管理 的效果,證券業才有明天可言。

國內證券商,可說是兩岸金融合作中,最弱勢的金融次產業。保險業已全面登陸,銀行業也在去年底正式放行,但向來「看天吃飯」的券商,卻一直得不到主管機關的關愛眼神。

跨國結盟!資源互補,兼打品牌

國內券商兩大龍頭,元大金、凱基證以合併進行擴張,尋求自己的天空,但沒有資源進行擴張的業者,如何進行突圍,避免成為夕陽產業?永豐金證與美國歐本海默 合作,雙方將在投資銀行、財富管理、固定收益和研究資源四大方面互為奧援。正是缺乏資源的中型券商,另闢蹊徑的故事。

一位永豐金高層透露,由於ECFA對台灣證券業的開放一直沒發生,永豐金證與美國業者的合作,就是先想辦法借助中國市場的吸引力,連結出一條通往國際的橋樑。

對國內券商來說,ECFA簽約之後,參股大陸證券公司受限於三分之一股權,以及成立合資公司的高資本額限制,大多數券商苦於拿不到門票;中型券商缺乏資源,借道有中國客戶資源的外資券商,從短期業務面切入,尋求未來核心價值合作的可能。

然而,台灣券商又比大陸券商有國際化經驗,所以國際券商在既想打開兩岸三地市場,又不願意投入太多資源的前提下,永豐金證在香港、台灣可與國際券商互補,成了出路之道的做法。

各取所需!分食美國和港台資產配置

這個出路,就是「陸企到海外IPO(上市)的食物鏈,馬上可以做。」莊銘福說。

甚麼是「IPO食物鏈」?指的是大陸企業到國外IPO,加上後續的海外資產配置;以歐本海默○七到一○年一共完成六十一件陸企赴美掛牌的案子,總金額超過一百零八億美元的量,相當於大陸上市公司從美國拿走一百億美元。

這筆錢部分回到大陸境內做進一步投資,部分成為大老闆的獲利落袋,選擇留在海外,這些海外資產便需要資產管理。歐本海默與永豐金證合作以後,前者可負責陸 企赴美掛牌及美國資產配置,並且使用台灣永豐金證的研究資源,後者便可負責香港、台灣的資產配置,兩者各取所需,各自吃到食物鏈的一段。

以永豐金證為例,今年二月發行一檔永豐餘人民幣債券,當時歐本海默便是為旗下客戶的香港資產找固定收益商品,找上永豐金證,因此開啟業務合作。

一位資深證券業者分析,對中型券商而言,購併同業拚市占率回收不易,直接與大陸業者談合作也缺乏品牌能見度。迂迴結盟美國券商以加強品牌效益並擴大客戶規模,的確低風險也低成本,只是長期下來究竟能產生多少綜效?永豐金證的突圍策略,仍待評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17

借道電商佈局全國 宋河圖謀上市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1-28/1OMzA4XzU3MjE1OA.html

11月26日,宋河酒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宋河酒業」)與酒仙網簽訂合作協議。宋河酒業總裁王禕楊對外宣佈,宋河酒業旗艦店正式上線,同時進駐天貓及酒仙網,未來將針對電商渠道消費群特點,專門開發適銷於80後群體的專有產品。

王禕楊表示,借助酒仙網的平台優勢,宋河酒業意圖在五年內,再造一個新宋河,成為互聯網領域酒類銷售第一名,實現100億的銷售目標,從區域品牌變為全國性品牌。

宋河酒業是河南最大、最具品牌積澱的白酒企業。2009年底,宋河酒業引進戰略投資者高盛與平安信託,二者聯合向宋河酒業注資5億元,從輔仁集團手中獲得宋河酒業的40%股權,意在推動宋河酒業上市。

接近宋河酒業的人士透露,宋河正醞釀國內上市,最早將會在明年。不過,王禕楊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未給予明確說法。

作為國內十七大中國名酒生產企業之一,宋河酒業與其他豫酒一樣都錯過了之前的白酒行業快速發展的時期,被其他區域名酒拋在後面。在引進戰略投資者後,宋河全國化的進程也在加速。與其他酒企不同,宋河選擇互聯網平台來快速實現全國佈局。

知名白酒專家鐵犁分析認為,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白酒企業認識到,電商是其未來實現崛起不可錯過的全新市場機遇,是行業發展大勢。隨著消費群體,特別是80後群體消費習慣的改變,酒類電商的爆發性發展是可以預見的。「3年後將迎來大發展,5年後會有革命性的爆發,將來一定會超越傳統渠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3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