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业绩创历史新高 6亿美金可转债倒逼碧桂园


http://www.21cbh.com/HTML/2010-4-1/xNMDAwMDE3MTExNw.html


尽管碧桂园(02007.HK)几乎交出了历史最好答卷,但苛责的分析师们仍旧认为,碧桂园2009年的业绩低于市场预期。

3 月30日,碧桂园公布2009年全年业绩报告:确认收入总额约175.9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上升11.9%,确认收入建筑面积约348.9万平方 米,同比增长62.5%;净利润率11.8%,同比上升3个百分点;每股盈利12.73分,较2008年同期大幅增长50.7%。多项数据创下碧桂园历史 新高。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师向本报记者指出,碧桂园毛利(土地增值税拨备前)由截至2008年度的约70.26亿元下降33.8%至 2009年度约46.5亿元,毛利率由2008年的44.7%,下降至去年同期的26.4%。

据了解,毛利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确认收入的产 品组合变化所致。碧桂园2009年确认平均售价为每平方米人民币4742元,低于2008年的人民币6861元,因为2009年的数据包括2008年签的 合同,而当时正是中国房地产市场低迷时期。

3月23日,记者曾从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获悉碧桂园的评级报告。该报告已确认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 (碧桂园)Ba2的公司家族评级和Ba3的高级无抵押债券评级。上述评级展望均为负面。

在碧桂园宣布签约参与广州亚运城项目之后,穆迪一 度准备对碧桂园开展可能下调的评级复评。穆迪副总裁/高级信用评级主任蔡承业表示,“若碧桂园有能力支付上述土地款项,这将缓解穆迪对于亚运城项目可能导 致碧桂园流动资金紧张的担忧。”

蔡承业称:“与其他开发商相比,碧桂园的产品价格合理,其在二三线城市的市场优势,使其受到当前监管措施收 紧的影响可能较小。碧桂园的60多个项目亦表现出良好的多样性,并大大降低了销售量大幅下降的风险。”

碧桂园Ba2的公司家族评级进一步反 映了该公司在经济发达的广东省城郊市场有强大的销售能力。此外,碧桂园规模庞大,并有土地成本较低的优势,这为该公司提供了定价灵活性。

蔡 承业指出,碧桂园的负面评级展望,反映了该公司需要为2011年2月卖出期权到期的6亿美元可转债安排再融资,及其信用指标相对于评级水平较为疲弱。

此 外,穆迪认为碧桂园的债务杠杆率需要改善,使调整后债务/总资本比率持续保持在45%或更低的水平。

为了对可转债到期做出财务准 备,2010年碧桂园将压缩一部分沟底资金。碧桂园总裁崔健波表示,碧桂园2010年将可能有50亿用于购买新增的土地,2009年碧桂园买地实际支出大 概是67亿,“我们主要是预留2011年2月份到期的CB(6亿美元可转换债券),债券要提前赎回的话,要预留这方面的资金。”

报告显示, 目前土地储备最大的房企仍旧是是碧桂园,截至去年末共取得国土证的土地可建面积达到4043万平方米;其次为中国海外发展(00688.HK)的3055 万平方米和合生创展(0754.HK)的3020万平方米。万科(00002.SZ)的公司权益土地储备可建面积有1036万平方米,金地 (600383.SH)也有1358万平方米,保利地产(600048.SH)更是超过2800万平方米,但是他们当年的新开工面积分别只有近600万、 142万和564万平方米。

崔健波表示,今年碧桂园的合同销售目标是300亿,同比2009年增长29%,公司有信心实现。

碧桂园首席财 务官伍绮琴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今年预计碧桂园在2010年底有超过80亿现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13

PE淘汰賽從融資開始:Pre-IPO困境倒逼退出謀變

http://capital.cyzone.cn/article/224235/

一邊是一級市場融資困難,另一邊是二級市場的疲軟。PE已經告別了過去幾年「高增長、高回報」的時代,不得不以謀變求生存

「洗牌已經開始了,」弘毅投資總裁趙令歡近日在位於北京融科資訊中心6層的辦公室告訴《財經》記者,「PE(Private Equity Fund,私募股權基金,下文簡稱PE)淘汰是從融資開始的。」

經過持續數月的融資下滑,1月份PE融資活動已經降到冰點,根據投中集團(ChinaVenture)統計,今年1月僅有五隻基金完成募資。眾多市場人士認為,這場開始於去年下半年的融資低潮,讓曾經「野蠻生長」的PE行業漸歸冷靜。

2月,中國PE融資市場持續年初以來的低迷,新募集基金數量雖有所上升,但募資規模卻呈下降態勢。從整體看, 2011年基金募資規模28.7%的增長幅度明顯低於2010年超過100%的增速,2010年「全民PE」的狂熱似乎已經退燒了。

「中概股」海外遇冷和國內二級市場低迷,讓一度火熱的所謂「pre-IPO」的投資方式(即在企業上市前入股,通過上市實現退出)不斷受阻,是PE融資低迷的重要原因。

而隨著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不斷出台,商機和風險都尚需時間甄別,也加劇了投資的不確定性,這使得眾多已融資到位的基金,紛紛持幣觀望以等待新的時機。在業界人士看來, PE已經告別了過去幾年「高增長、高回報」的時代,不得不以謀變求生存,股權投資市場正面臨拐點。

新現象隨之而生。「pre-IPO」投資方式遇冷倒逼PE機構開拓新的退出渠道,使參與已上市企業的增資擴股和企業的併購重組成為市場新方向;作為 PE大軍中新生力量的券商系直投公司也開始利用市場機會,主動另闢蹊徑;幫助企業海外併購的PE基金也開始從「小試牛刀」到漸成規模。

融資觸底

「2010年的時候資金寬裕,隨便路演就能融個幾億,現在不可能了。」 一位私募股權基金合夥人對《財經》記者說。

去年下半年市場上資金緊張,而PE數目眾多,僧多粥少,相對資金顯得供不應求。上述人士對《財經》記者解釋說,由於房地產融資面臨壓力,而這個行業走向相對比較容易掌握,對資金吸引力較大,搶走了一部分原本投資於PE機構的資金。

許多中小PE機構再融資更是舉步維艱,成為大浪淘沙中的犧牲品。「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很多投資策略失誤或者沒有歷史業績的機構已經難以融到資金,或者只是名存實亡。」趙令歡說。

這一趨勢在新成立基金方面表現更為明顯,儘管開始募資的基金數量在增長,但目標規模已有所下降。投中集團數據顯示,2011年披露新成立基金185支,總目標規模470.69億美元,相比2010年基金數量增長28.5%,但目標規模下降5%。

去年底,發改委一紙新規,進一步對中小PE的融資加強了規範。去年12月8日,發改委出台了首個全國性股權投資企業管理規定。除了將強製備案推廣至全國範圍,還建議單個投資者對股權投資企業的最低出資金額不低於1000萬元。

對於大型PE機構,此規定影響不大,甚至有機構不斷宣佈新的募集計劃。去年底,貝恩資本(Bain Capital)就表示,正在籌備人民幣基金的成立;而弘毅投資也剛剛完成了23.68億美元五期美元基金和100億元二期人民幣基金的融資計劃。

但對於中小PE機構,1000萬元的門檻讓原本對它們就不豐富的LP(Limited Partner,有限合夥人)隊伍變得更加稀疏。

二級市場不活躍,對PE融資更是雪上加霜。「作為一個主要的退出渠道,公眾市場活躍程度對PE行業影響很大。當這個退出渠道不通的時候,首先反映出來的就是PE機構的融資困難。」趙令歡分析說。

針對發改委的新規,業內人士認為這有著積極意義。「發改委這個規定是有好處的,投一個基金最少投1000萬,那麼至少你手裡得有上億,最少也是五六 千萬。」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中金佳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十游在2月28日的2012中國私募基金發展研討會上說,「目前國內PE發展 最大的問題是怎麼發展一個穩定的、理性的投資者群體。到目前為止,中國私募基金投資者主要還是一些散戶,即民營的一些個體,這些人心態上還沒有準備好PE 是什麼樣的投資。」

退出渠道謀變

從去年開始,國內A股市場持續低迷,一度由年初的3000多點跌到2100點左右。證券監管機構領導班子換屆後,A股新股發行節奏逐漸放緩,至 2012年1月已連續第三個月下滑。據投中集團數據統計,今年1月有十家中國企業境內IPO,合計融資63.6億元,環比下降61.8%。

除了數量有所下降,收益回報也相應降低。這讓許多熱衷「pre-IPO」項目的PE陷入困境。

去年有233家PE投資機構通過165家企業實現393起IPO退出,總計獲得賬面回報1065.5億元,在案例數量以及回報金額上相比2010年分別下降18.3%和28.5%;平均賬面回報率為7.22倍,為近三年來的最低水平。

面對二級市場估值較低的情況,很多PE機構選擇參與上市企業的擴股增發。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0月31日,A股市場共有109家企業完成定向增發,其中有64家企業獲得私募投資機構青睞,涉及58家機構管理的總共75只基金。

去年8月,KKR宣佈購買在新加坡掛牌的中國污水處理公司聯合環境技術有限公司價值1.138億美元的可轉換債券;建銀國際出資4.99億元,參與中金黃金(600489.SH)的定向增發。

「參與對上市企業的定向增發,收益雖然不那麼高,但是可以保證流動性,」上述私募股權基金合夥人表示。

「PIPE(Private Investment in Public Equity,私人股權投資已上市公司股份,即以市場價格的一定折價率購買上市公司股份以擴大公司資本的一種投資方式)應該做,這個事對行業有好處,但是 國內僅有的幾個機構投資者,比如保險資金明確不讓做PIPE。而且對投資的領域也有限制,所以就限制了PE的這種退出方式。」陳十游表示,「而且有做 PIPE投資的歷史,可能也很難申請融到這類機構投資者的資金。」

從2003年到2005年開始,國內PE開始興盛,到目前經歷了5年-7年的發展,很多PE基金到了存續期的尾聲,投資人期待回報,當年的投資項目面臨集中退出期。

根據國外經驗,養老基金和大學基金等構成了PE機構的投資主體,其投資PE是一種長線投資行為,回報期限至少在10年以上。遇到市況不好的時候,回報期還可以進一步延長。而國內許多PE機構,往往追求短時間獲利,5年到7年的投資時間已經算是長線了。

「有些項目在當時市場環境下期望值高,許多PE機構利用哄抬價格去搶「pre-IPO」的項目。當時市盈率大多為10倍以上,甚至於15倍。而現在二級市場低迷,市盈率大約是8倍到10倍,目前退出根本達不到當初期望的回報率,」上述私募股權基金合夥人坦言。

而海外市場同樣不容樂觀,中概股遭遇集體訴訟以及「VIE模式」(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可變利益實體)前景不明,赴美上市的渠道同樣被封鎖。而且即使2012年,赴美上市的窗口重開,鑑於去年上市的中概股大多破發,估值前景也不理想。

以羅仕證券2011年預測每股收益計算,羅仕證券研究覆蓋之中國公司市盈率中值為7.7倍,相較於目前上證綜指和恆生指數之9.5倍與10.4倍的 市盈率,這些公司的市場估值仍然顯著低於其他可比中國公司水平。羅仕證券一直專注研究中國公司在美國市場上的表現,其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拜倫·羅仕在去年 10月底曾指出,「目前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約40%存在一定問題,這些公司的市值大概已經下降了30%」。

對於已經投入的項目,許多PE機構面臨其他的退出抉擇。如果到存續期滿還未退出,PE基金就要面臨清盤的壓力。隨著項目轉讓頻繁,逐漸在國內形成了一個「PE二級市場」。

所謂PE二級市場有兩種形式,由於上市窗口不開,而項目存續期到了尾端必須要退出,遂將其轉讓給其他企業,或者在PE行業裡找機構轉手。而第二種是基金本身,把自己的整個投資組合通盤賣給另一個基金。 而後者常被認為是真正的PE二級市場。

「很多進入中國淘金且規模不大的外資PE,常常會成為轉讓項目的主體。」上述PE人士指出,「由於這些機構不大,而且沒有運用好本土化的投資團隊,面臨到期需要轉讓的項目居多。」

而轉讓的項目良莠不齊,涉及的行業也不盡相同。有業內人士指出,與多樣的投資方式相同,PE的退出方式本就不應該是單一的。在二級市場活躍的時候, 通過上市退出;在二級市場低迷的時候,發展其他的退出方式。當二級市場恢復活力的時候,這個借其他方式退出的市場也漸漸成熟,對於全行業來說,亦是一件幸 事。

而對於轉讓整個投資組合,貝恩資本董事總經理Paul B.Edgerley則表示,由於投資風格和策略會有所不同,完全接受一個組合的風險太大。如果有中國PE機構清盤,將整個投資組合轉手賣掉,貝恩並沒有 興趣接手。也有業內人士指出,這種轉讓並不是一個萬全的選擇,但至少能夠保證機構「活下去」。

投資踟躕轉向

一邊是一級市場的融資困難,另一邊是二級市場的疲軟,PE可謂是深受夾擊而必須困則思變。只投資「pre-IPO」的PE機構逐漸被淘汰出局,而剩下的機構正在尋找新的機會。

對於外資機構更是如此,曾經投資分眾傳媒、小肥羊等項目的英國私募股權投資公司3i集團,2007年之後在國內就沒有新的投資。3i集團中國合夥人、董事總經理兼主管蘇騏表示,「由於金融危機等外部環境不好,以及中國PE投資市場日趨競爭激烈,好的項目相對減少,並且需要更深入的發掘。」

從宏觀領域看來,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方式逐步向擴大內需轉變,農村城鎮化以及由此衍生的對建築材料、工程機械、零售交通、醫療衛生以及金融服務等一系列的需求,成為投資機構聚焦的關鍵點。

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中國居民收入的增加,奢侈品、教育以及旅遊等細分領域也將會出現新的潛能及投資機會。

「我們關注內需所驅動的領域。在中國,中產階級有不斷成長壯大的趨勢,而這些對於我們的投資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因此消費者產品投資是受持續關注的領域。」Paul B.Edgerley表示。

除了內需驅動之外,參與企業海外併購投資也成為PE投資的另一個熱點。

2月末剛剛完成的三一重工收購德國工程機械巨頭普茨邁斯特公司(Putzmeister)案,其中就有中信產業基金的身影。去年,弘毅投資參與了武漢鋼鐵集團在馬達加斯加投資大型鐵礦的項目,並隨後在上海成立跨境投資基金管理的總部。

「現在,被收購企業常比收購主體自身的業務還大,並在收購之後,有望變成在全球都有影響力的企業。」趙令歡告訴《財經》記者,「以前是國外企業受災受難,是當不良資產去收,而現在很多企業去國外買的就是它們最優質的資產。」

在PE行業中初顯身手的券商系直投公司面對市場的轉向也開始尋求創新。

一家華南券商的內部人士透露,儘管監管層並未批覆其設立直投PE的方案,但他們也通過別的方式在發行專注於併購市場的PE基金,規模為5億元,其中80%將投資於併購項目,20%投資於「pre-IPO」的項目。截至記者採訪時,該基金已經募集了2.2億元。

另有一家券商也有意在直投業務上進行創新,並在總部設置一個新的部門,加強與買方機構的聯繫,通過直投公司發現優質項目,推薦給買方機構。該券商內 部一位不願具名的人士坦承,這樣做直投公司起到的就是GP(General Partner,普通合夥人)的作用,是為規避監管不得已而為之。

近期證監會就併購基金業務向證券公司調研,業界提出兩點建議,一為允許券商設立併購基金管理子公司。目前的監管框架下,證券公司只能以財務顧問的身份參與併購基金的管理,對併購基金的控制力度以及投資決策的參與程度和贏利空間非常有限。

其次,券商建議監管部門放寬併購基金持有上市公司股權比例的限制。海外併購基金的典型投資方式以控股為手段,而目前在國內市場,證券公司「持有一種 權益類證券的市值與該類證券總市值的比例不得超過5%」。業界認為,如果發展券商併購業務,那麼監管機構需進一步明確證券公司持股要求。

不過,券商併購基金業務的放開正處於研究階段,真正落實仍需時日。

趙令歡看來,2012年與2011年最大的區別在於經濟結構的調整,預計將會陸續出台產業調整政策,對於PE機構來說,這裡面孕育著巨大的機會,同時也存在著潛在的風險。趙令歡說,「這需要時間來研究,看清楚機遇還是風險需要謹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42

廣州粽子 肇慶生產 成本倒逼食品業悄然轉型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7/wMNDE4XzQ0OTIwMQ.html

端午將至,粽子市場消費者爭奪戰已提前打響。

胡國球 攝

南方日報記者 歐志葵 實習生 吳婧靚

端 午將至,粽葉飄香。記者日前走訪廣州市場發現,利口福、合口味、五芳齋、思念、三全、三珍齋等各大品牌的粽子已全面上市,各大品牌的促銷戰也悄然拉開。記 者發現,在勞動力密集的粽子行業,其產銷結構發生很大變化,不少食品企業均將生產環節向農產品產業帶轉移,而研發和營銷中心則保留在消費一線市場。

專 家指出,傳統食品行業裡出現的企業產銷結構調整現象,雖然是企業們在激烈市場競爭中採取的不自覺行為,但當越來越多的食品企業進行這種調整時,在客觀上將 會給我國傳統農產品產業帶來正面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就指出,食品企業調整產銷結構,有利於提高中國農產品質量和生產水平。

1.粽子生產向低成本區轉移

「這 兩年人工成本上漲很快,去年工人包一個粽子人工費為5分,今年漲到8分。」深圳市合口味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皮金昌日前告訴記者,在該公司新工廠裡的員工, 包粽子最多的工人一個月可掙3000元,「這在當地算是收入很不錯的工作了,若是在深圳,這樣的工資收入很難找到穩定的員工。」

合口味食 品公司總部在深圳,當時他們在深圳也有一個工廠,2010年底該公司在福建詔安投資1.2億元建成的大型現代食品生產基地投產,該公司就陸續將產能轉移到 福建新工廠裡。「現在新工廠一天粽子產能為20萬隻,在端午粽旺季到來時,這樣的產能可能滿足市場供應。」皮總經理告訴記者,與其他包子、饅頭等速凍食品 早已實現現代化生產不同,粽子的生產到目前為止國內都不能實行全自動代生產,全部得靠人工一隻隻包紮,這也使得這一傳統食品的生產需要大量勞動力。

「在 深圳,在短時間內很難找到大量工人做粽子,而且包粽只是在旺季來臨時招工人來做。另外,即使找得到,人工成本可能也很高。」該公司有關負責人如是解釋該公 司將工廠搬離深圳的原因。在參觀合口味詔安工廠時,記者在現場看到,從切肉、洗粽葉、包紮等關鍵環節,每一條生產線上都有很多工人在手工操作。

廣 州酒家集團今年的粽子生產也首次轉移到廣東珠三角城市肇慶。該集團在廣州番禺自有一個大型現代化生產基地,往年該公司的粽子都出自廣州番禺利口福工廠,然 而今年記者卻看到,該公司今年的「利口福」品牌粽子卻委託了位於肇慶的三家工廠生產加工。對此,該公司也指出,今年食品行業的人工成本增長很大,平均漲幅 達30%。記者昨天獲悉,目前廣東本土品牌三珍齋、裹蒸皇等同樣選擇在肇慶生產。

人工成本壓力增加問題同樣困擾另一家速凍食品巨頭思念。 此前,思念食品控股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近年來人工成本持續上漲,對傳統食品行業影響很大,「我們在廣州有一個小工廠,主要是生產全 自化的包點,但勞動力密集型的粽子生產仍然放在鄭州,在廣州的人工成本太高,企業消費不起。」

記者昨天查閱國內兩大速凍食品巨頭思念、三全的2011年財報,毛利率下滑主要原因,一是公司成本中佔比較大的豬肉、麵粉等原材料價格全年均大幅上漲,幾次提價未能覆蓋原料成本的上升,二是生產工人數量和人工成本都有上升。

近年來不少食品企業均將生產基地轉移到三四線城市甚至更偏遠的市場,這已成為一種趨勢,對於企業們自覺作出的這種佈局調整。有業內人士指出,未來幾年,人工成本持續上漲趨勢將可預見,因此對於勞動密集型的傳統食品產業來說,及早作出產業調整將有利於公司長遠發展。

2.生產轉移 企業佈局上游原料

記者發現,部分食品企業們在將生產基地向農產品產業帶轉移的同時,也在做著上下游產業鏈的佈局。

深 圳合口味食品公司公司董事長孫小荔告訴記者,看中詔安是由於這裡是蔬菜、水產品等農產品豐富基地,在原料採購、安全監管方面有便利之處。據介紹,在速凍食 品中使用的蔬果等農產品,該公司與詔安當地種植公司簽約採購,同時在種植過程中,該公司也會時常對種植基地進行監管,並向當地農戶提供培訓、技術指導等。 據透露,接下來該公司還將在當地建設自有種植基地,從食品加工延伸到上游原料種植,而這樣做的目的一來在採購農產品方面節省成本,二來也能有效獲得安全的 食品原材料。

廣州酒家集團也有意向上游原料基地進軍。據悉,在廣東特色的涼茶飲料行業,包括廣藥、加多寶、鄧老涼茶、霸王等食品企業均已 投資上游中草藥基地。此前廣東霸王國際公司告訴記者,以該公司使用量較大的原材料何首烏為例,去年若依靠市場收購每市斤要19元人民幣,而其自有種植基地 的何首烏能將成本下降10%至20%左右。霸王宣稱,該公司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種植基地消化部分原材料漲價帶來的經營壓力。

事實上,目前國內多家食品龍頭企業已在佈局產業鏈,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國內粽子大王五芳齋這幾年已在投資上游種植業,如糯米、大米等均有自有基地。思念食品公司也表示,該公司已在考慮將向上游原料業務延伸,比如可能投資上游種植基地,以獲得穩定而安全的食品原料。

食品企業調整

將促進農業產業化

專家分析

有 專家認為,目前廣東,甚至國內傳統食品行業裡出現的企業產銷結構調整現象,雖然是企業們在激烈市場競爭中採取的一種不自覺行為,但當越來越多的食品企業進 行調整時,在客觀上將會給我國傳統農產品產業帶來正面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就指出,食品企業調整產銷結構,有利於提高中國農產 品質量和生產水平。

「在成本倒逼形勢下,部分食品企業調整產銷結構是非常理性的做法,長期下去對於農產品集群帶的欠發達地區來說,也是一 件好事。」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林江分析,食品和農產品加工接近農產品集群帶,可以直接節省物流運輸成本,同時,由於遠離一線城市,勞動力成本也可以比較 大幅度地降低。另一方面,來自一線城市的大企業生產基地遷移過來,會在一定程度上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同時也發揮了一線城市在現代服務業對於欠發達地區製造 業的輻射作用。

「營銷和研發留在消費一線市場,生產轉移到農產品產業帶,這種做法是對的。」李國祥指出,做研發必須是人才集中的地方,也 需要很多資金投入,而在中國的一線城市,信息、人才、資金基礎都非常有優勢。其次,做研發對中國依賴科技發展現代農業具有重要意義,也是中國農業未來發展 的方向。「這種做法對食品產業發展也有良好的推動。」

李國祥認為,要提高中國農產品質量和生產水平,中國農業必須走產業化發展的道路,並 靠龍頭企業的帶動。他指出,當農業實現產業化之後,企業把買什麼種子和肥料,何時進行蔬菜種植和上市做好規劃,告訴農民,農民按照指導種植便可,這樣也實 現了科技指導農業,生產出的農產品質量便有了保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04

溫州金改倒逼頂層設計

2013-04-01  NCW
 

地方試點普遍面臨的羈絆,往往便是頂層設計需著力之處,

中央對此應有統籌性戰略

溫州金融改革已滿周歲,其進展引人關注。

2012年3月28日, 國 務 院常務會議決定設立“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賦予其“為全國金融改革提供經驗”的使命。一年來,改革成效初顯:溫州78個重點改革項目啓動,地方金融組織體系、服務體系、監管體系和區域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取得了一些成果;一批小貸公司、村鎮銀行、民間借貸服務中心、產權交易市場陸續設立;反映民間金融活躍程度和價格的“溫州指數”,也獲得市場初步認可。

與此同時,不少專家、媒體對溫州金改成效評價謹慎,當地實業界並未普遍感受到改革帶來的變化。溫州市市長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也坦承,溫州金改與預期存在三個落差:工作進程與民衆期望有落差,現有服務體系與小微企業需求有落差,民間借貸活躍與監管力量薄弱有落差。有學者尖銳地指出,溫州身為金融試驗區,迄今仍無一家民營銀行,而鄰近的台州即有三家。

改革取得了階段性進展但難盡人意,顯示溫州金改仍需頑強探路,也表明這種局部改革已經在倒逼頂層設計。

改革啓動之初,曾設定了“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的多元化金融體系”的目標,這本身就意味著浩大的工程。

作為中國市場經濟的先發地區和標杆城市,溫州的金融業發展一直存在多重不協調問題,地方金融監管體系不健全。近年來,在全球金融危機等內外部因素的衝擊下,“溫州模式”內在的缺陷日益顯露,溫州部分中小企業資金鏈斷裂,出現企業主出走現象,至2011年下半年釀成了局部經濟和金融風波。當地有識見的觀察家把風波的直接原因歸為“兩多兩亂”,即:民間資金多,融資亂;小微企業多,投資亂。溫州的國有銀行在貨幣寬鬆時,給企業過度放貸,在貨幣緊縮時,則讓民間融資充當“過橋”角色,一旦銀行抽貸、斷貸,企業即走上不歸路——這就是所謂融資亂。而實體經濟粗放增長,利潤率節節 走低,企業以實業資產作為融資平台,融資後從事投資房地產、礦產開發,甚至以錢炒錢,導致實體經濟貧血而體質虛弱——正是所謂投資亂。

結束“兩亂”,讓民間金融能夠更加健康有序地發展,改變金融服務與實體經濟發展脫節的現狀,溫州的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提供了機會。因溫州正是中國經濟的縮影,具有普遍價值的實驗成果也可推而廣之,上升為 “國家標準”。

然而,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金融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雖然溫州金改強調金融體系多元化,但與發展民間金融關係重大的利率自由化未能列入試點,需要等待中央政府一攬子的改革推出。同時,改革中的很多具體步驟涉及現存法律法規、產業政策、監管規章。按照“先行先試”的原則,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有些管制可適度放鬆,有些管理權限可先下放至省市兩級,這都需要中央政府及早決策。“摸著石頭過河”的先行者們無力單兵突進,也不應盲目冒進,他們期待著全局改革的提速,盼望盡早看到、知曉金融領域全局改革路線圖和時間表。

溫州自身在金改實施中也應明晰重點,須知關鍵不在於新增金融機構的數量,而在於如何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服務領域,如何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如何改變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的融資方式。改革中還要善於學習。溫州與台灣交流頻繁,台灣解決正規金融和地下金融有成功經驗,金融支持技術創新有可操作的模式,包括引進和培育投資基金,設立櫃頭和興櫃市場、中小企業聯合輔導中心、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完善信用體系等。這些都可以大膽“拿來”,當然也需要宏觀環境的支持。

溫州金改之成敗標準有三:一是融資成本是否大體回歸到合理水平,即全社會的平均利潤率;二是企業融資渠道是否順暢、便捷;三是實體經濟是否步入良性軌道,經濟運行進入平穩、健康的發展態勢,創新驅動產業升級。最終,這三條標準可以用來檢驗溫州金改的成果,也可檢驗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成效,同樣的標尺客觀上要求地方實踐與全國轉型更積極地互動。

金融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會包治百病。但是,中國經濟步入由高速增長到中速增長的轉換期,亟需尋找新動力,因此,金融抑制必須緩解,金融改革不可鬆懈。溫州是目前全國十個開展金融改革試點的地區之一。地方試點普遍面臨的羈絆,往往便是頂層設計需著力之處,中央對此應有統籌性戰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261

東莞制造業面臨危局:折射創新企業對傳統制造業的倒逼!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17/57183.html

i黑馬觀察到,中國經濟的轉型,創新企業對制造業的倒逼,多重困局讓制造業舉步維艱,而這些危機都在東莞這個倍受爭議而制造業又空前發達的地方爆發。東莞,濃縮了五年來,中國制造業的變遷史,凸顯了中國經濟體系的變化――創新,將倒逼傳統制造業!2008年的金融危機,東莞的制造業,十停去了三停,產業工人一年中喪失160萬人,但東莞仍然維持著龐大的制造規模。事實上,2008的危機,只能算是一場急病,來得快,去也快,真正令企業難受的是現在,以及將長期需求不暢的未來很多很多年。簡單講,這一次,是一場慢性病,無法治愈,只能靜養。東莞的制造業規模,將會持續縮減。不必要驚慌,事實上,浙江區域比東莞難受得多,溫州的打火機,十停已去八停。未來幾年的東莞的將會如何?1、制造業的小微化將是未來的一個趨勢。這是一個人人都想當老板的時代,制造業的門檻已經變得很低,尤其是勞動密集型以及技術門檻較低的領域。原先有規模的這種類型的制造業,將難以為繼。2、企業的數量將大幅增長,但制造業的規模將大幅縮小。現在,跟任何一個老板談未來,沒有一個希望把企業做大,最多是想把企業做強,知識產權受到空前重視,產品創新也被倒逼不得不提上日程。低端加工業的小微化將化解供應的矛盾。3、外資將持續看空中國制造,規模化制造業將持續縮減規模及數量。除了歐美資本的回流,臺資及港資本就是低端制造的始作俑者,將會大批量倒閉。臺資曾經在07年空前地達到60萬家(全國),現在只剩35萬家左右,未來或許10萬,或許5萬,臺資在大陸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港資更不用講,比臺資更不如,管理能力低下同時制造水平更加低下,加上港人較臺灣人懶散,所以將來是全軍覆沒的概念,這里基本不用再談港資。外資的撤離帶來的是配套企業的大量倒閉,比如合俊玩具的倒閉或者金臥牛的倒閉,都連帶拖累數百家供應企業或倒閉或縮減規模。現在在東莞,最便宜的是二手機械,CNC,註塑機,火花機,磨床銑床都是最便宜的時候――要創業來東莞,這個時候是進入門檻最低的時候。4、出口受阻。事實上東莞制造甚至中國制造,所堆砌出來的出口數據大部分是外資企業在中國制造的產品走了一趟海關,然後得出的數據,真正的國內企業出口量,事實上很有限的,東莞制造中的本土,出口能力十分弱小,甚至不值一提。5、內需持續擴展,東莞獲益不多。企業小微化將壓低制造利潤,國內工資將持續上漲,消費能力有所增加,因為產品價格的再次下探,將令消費能力提升,所以國內需求會有一定程度上漲,但東莞制造得益不多。比如網購所涉產品,東莞獲益的將基本集中在數碼產品,但又遠遠比不上深圳。至少東莞基本沒有開發能力。6、企業轉型難上加難,並不占據產品創新領先水平的東莞基本無法突圍。所以未來,東莞制造將風光不再!但制造業規模仍然較大,盈利能力持續低下,創新受阻。(i黑馬:在一個以創新為經濟驅動力的國家,制造業的衰落是一種必然。在未來,制造企業只會淪為創新型企業的下線。i黑馬觀察到,很多創新企業已經用數據化等方式去控制制造工廠,讓他們成為滿足自己的各種設計需求的代工地,而不是像前30年那樣,成為制造工廠的承銷商。制造工廠將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流水線”,設計、品牌、流程將完全被創新企業牢牢控制在手中。私家裁縫創始人鄒好運對i黑馬描述了這種未來:現在的很多工廠就相當於在為我們服務。以前我們也有自己的工作室和設備,但是現在我的工人越來越少,我直接把工人派到別人的工廠,包一條生產線進行生產,成本就更低了。一般工廠產能過剩,而且那些品牌訂單又不足,所以就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因為有大量數據,未來我們不會只有一個生產車間,一個工廠,我們會選擇不同的工廠。比如說這個工廠適合生產這種版型,那我就會把這種版型放到這個工廠生產。以前我們有自己的設備的時候,一年的設備維護費就很高,而現在我們通過在別人的工廠里包一條生產線,用他們的設備進行生產,就省去了很多費用。在他們現有的生產流程上,我們只需要增加裁剪的環節。所謂剪裁,也就是數據傳輸過去之後,我們按照數據進行剪裁。)舉一些實際的例子:A、前幾天去一個朋友那里,他專收二手設備,意外的發現,他的氬弧焊機堆滿了一個倉,足了一百七八十臺,都是日立松下林肯及三社,問他怎麽搞了那麽多,他說現在倒閉的企業太JB多了,收都收不過來,問我要不要,1000塊一臺,自己拿去修,或者拿兩臺同型號的去拆機組裝一臺好的出來,壞的還給他買廢鐵。我說你自己拆,變壓器也值1000多了,他問誰要,堆在這里要付房租。無語了,原先一臺最便宜的松下,也要2.5萬,原來三社林肯這些,沒三萬四萬下不來。B、另一個朋友,專搞法院拍買的整廠設備,上個月收了一個註塑廠42臺機,250T的20多臺,300T的10幾臺,200T以下的有幾臺,350T的有幾臺,原來這些設備全新要值1300萬,拍賣價格100萬拿到手,平均一臺4萬元的價格往外賣,一周之內就處理完――創業的人大把人,原來在註塑廠里當師傅的,租個小門面,可以放三四臺機,就開始創業了,所以機臺非常好賣。前幾天跟他去看一個港資廠,800多臺註塑機,連同原料1500余萬元(現價打7折),總共3000萬出售,要現錢,他自己沒那麽大實力,沒收,被一群廣東佬組合起來收購了。原先這800臺註塑機投資超過1.8億。C、從前每個鎮都有數家用工超過萬人的企業,現在基本已經很難見到用工超過萬人的企業。僵屍工廠現在也不少。一個朋友做塑膠原料,前幾天被港資客戶告知工廠難以為繼,所欠145萬被要求按3折還款,同樣的經銷商有300多家,涉及貨款4000萬元,去到工廠處理,設備已經被法院查封,這個老板還算有良心,沒有跑路,積極配合處理後續資產,工人的工資及村委的房租以及政府要收的各種稅費是不能拖的,只能坑供應商。D、用工量持續降低,臨時工、暑期工對象用工量加大。原因是定單不穩定。E、廠房分租的越來越多。D、房地產繼續成為支柱,政府樂此不疲的開始打“三舊”改造的主意,目標對象基本都是工廠,特別是有價值地段的工廠。這在靠近深圳的幾個鎮尤其明顯。騰籠換鳥壓根就是個笑話。搞地產能換什麽鳥進來,換的只是一些鳥人進來。F、今年下半年經濟有些許回升,但整體來說仍然十分困難。深圳廠往東莞搬遷的多,制造了投資蒸蒸日上的傳奇,實際這是深圳房租大幅上升的必然結果,情況更令人擔憂。但深圳即便這樣仍然較有活力,深圳人才密集,山寨能力強,創新能力也不差,所以仍有活力。但深圳是職業環境最差的一座城市,所有去深圳的人都想著人生的奇跡,所以只要能夠撈到機會,立即想著價值最大化,這方面體現在企業的人才流動性大,技術幾乎無保密可言,商業道德,職業道德在深圳基本就是狗P,我認識一個老板做太陽能控制器,嵌入式芯片是這里面的核心部件,是我一個非常好的朋友幫他寫的,這個老板可憐到每一次拿芯片都自己晚上12點以後到我朋友這里來拿,怕人跟蹤,至於快遞什麽的,是絕對不允許的,哪怕一個芯片,也要自己上門來拿,他怕他的業務員及技術員知道供應商,分分鐘自己跑出去搞出一模一樣的東西出來。他說他只需要賺三年就夠了,以後再不開工廠,他的產品早就有人盯上,只不過這個芯片的程序――我的這個朋友在嵌入式芯片的編程方面在深圳絕對是頂級的,一時沒有人能夠破他的程序――其實呢,他用匯編編的,現在這些剛出道的軟件工程師恰恰不懂匯編,東想西想以為這里面有什麽高深莫測的東西。這就是深圳的職業環境,看看艾默生就知道,這家公司里出來的人,辦出過百家搞變頻器的企業,直接把普通低功率變頻器的價格拉到底――這行業也沒得玩了。華為是做系統集成,所以被人模仿也不會產生什麽影響。應該說深圳公司的開發能力在國內還是第一流的。哪怕山寨,現在也越來越有水平。G、如上所說,東莞的大多數公司都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大部分是低端制造,未來公司小微化會進一步阻止創新能力――沒有團隊組合怎麽創新?任何一項產品都涉及到很多領域的知識,不是一個人坐在屋里想就能夠把全部事辦明白的。現在要養一個技術團隊,好難啊。我同學的企業,173號技術人員,每年光薪水要2400萬,七七八八每年要花掉4000萬。幸好他的產品已經做到國內一流,年銷售額也差不多達到4億,尚能支撐。小微企業是幾乎不可能有這樣的實力去支撐創新的,華為開的價碼就算是應屆生萬元月薪,放到小型企業哪里付得起。所以東莞企業轉型升級的希望不大。H、創新的另一個風險是職業道德,我的一個朋友,開發一款產品,試驗成功之後,開始寫專利,等他把專利文件遞上去,以為沒什麽問題了,過兩個月去查詢,發現與他一模一樣的權利要求,產品說明,就是一樣的專利文本,而且寫都是他自己寫的,在國家專利網上被公開了,一下傻眼了,被福建的一個人率先申請了,經一調查,竟然是在申請準備期間辭職的一個技術人員,讓他十八歲的兒子作為權利人申請的。把他眼都急綠了。後來他仔細留下了這個人的工資記錄,當初的勞動合同,以及後來詢問這件事情時候的電話錄音,等到專利生效之後,要打一場官司。這就是我們的職業環境。幾乎已經無語了。人與人之間更加缺乏信任感,尤其是企業在下行環境當中的時候。老板對員工,員工對老板,均缺乏信任,企業可以做大做強的時候,員工與企業之前是可以有信任的,這個階段就比較難。這樣的從業環境,也同樣令制造業難以為繼。J、人工成本仍然不斷提升。在東莞,現在一個普工,包吃住沒有3000,基本上是沒人給你幹的。加班固然是較長一點時間,但即便每天八小時五天工作制,你不付出2500以上同樣沒人給你幹。身負一點技術的師傅、工位操作工,5000是最基本的。至於管理人員,這不好講,你工位操作工拿5000,管理人員該拿多少?沒8000你管得住這幫人?更重要的是:普工工資肯定還要上漲,這是根本沒辦法的。我常說,現在幹制造業,比在老家種地都不如,每天早上醒來,一兩萬就不見了,工資,房租、水電、稅收壓得人喘不過氣來,但你永遠不知道,這一單做完了,下一單在哪里。養幾個業務員,但凡是建立了好的關系,自己一腳把老板踹了。現在二手設備到處都是。制造業,不要說東莞,整個國家,都會面臨一場很大的危機,我涉身其中,了解較多,以我體會,看待東莞的前途。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天涯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213

東莞制造業面臨危局:折射創新企業對傳統制造業的倒逼!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09/58464.html

中國經濟的轉型,創新企業對制造業的倒逼,多重困局讓制造業舉步維艱,而這些危機都在東莞這個倍受爭議而制造業又空前發達的地方爆發。東莞,濃縮了五年來,中國制造業的變遷史,凸顯了中國經濟體系的變化――創新,將倒逼傳統制造業!2008年的金融危機,東莞的制造業,十停去了三停,產業工人一年中喪失160萬人,但東莞仍然維持著龐大的制造規模。事實上,2008的危機,只能算是一場急病,來得快,去也快,真正令企業難受的是現在,以及將長期需求不暢的未來很多很多年。簡單講,這一次,是一場慢性病,無法治愈,只能靜養。東莞的制造業規模,將會持續縮減。不必要驚慌,事實上,浙江區域比東莞難受得多,溫州的打火機,十停已去八停。未來幾年的東莞的將會如何?1、制造業的小微化將是未來的一個趨勢。這是一個人人都想當老板的時代,制造業的門檻已經變得很低,尤其是勞動密集型以及技術門檻較低的領域。原先有規模的這種類型的制造業,將難以為繼。2、企業的數量將大幅增長,但制造業的規模將大幅縮小。現在,跟任何一個老板談未來,沒有一個希望把企業做大,最多是想把企業做強,知識產權受到空前重視,產品創新也被倒逼不得不提上日程。低端加工業的小微化將化解供應的矛盾。3、外資將持續看空中國制造,規模化制造業將持續縮減規模及數量。除了歐美資本的回流,臺資及港資本就是低端制造的始作俑者,將會大批量倒閉。臺資曾經在07年空前地達到60萬家(全國),現在只剩35萬家左右,未來或許10萬,或許5萬,臺資在大陸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港資更不用講,比臺資更不如,管理能力低下同時制造水平更加低下,加上港人較臺灣人懶散,所以將來是全軍覆沒的概念,這里基本不用再談港資。外資的撤離帶來的是配套企業的大量倒閉,比如合俊玩具的倒閉或者金臥牛的倒閉,都連帶拖累數百家供應企業或倒閉或縮減規模。現在在東莞,最便宜的是二手機械,CNC,註塑機,火花機,磨床銑床都是最便宜的時候――要創業來東莞,這個時候是進入門檻最低的時候。4、出口受阻。事實上東莞制造甚至中國制造,所堆砌出來的出口數據大部分是外資企業在中國制造的產品走了一趟海關,然後得出的數據,真正的國內企業出口量,事實上很有限的,東莞制造中的本土,出口能力十分弱小,甚至不值一提。5、內需持續擴展,東莞獲益不多。企業小微化將壓低制造利潤,國內工資將持續上漲,消費能力有所增加,因為產品價格的再次下探,將令消費能力提升,所以國內需求會有一定程度上漲,但東莞制造得益不多。比如網購所涉產品,東莞獲益的將基本集中在數碼產品,但又遠遠比不上深圳。至少東莞基本沒有開發能力。6、企業轉型難上加難,並不占據產品創新領先水平的東莞基本無法突圍。所以未來,東莞制造將風光不再!但制造業規模仍然較大,盈利能力持續低下,創新受阻。(i黑馬:在一個以創新為經濟驅動力的國家,制造業的衰落是一種必然。在未來,制造企業只會淪為創新型企業的下線。i黑馬觀察到,很多創新企業已經用數據化等方式去控制制造工廠,讓他們成為滿足自己的各種設計需求的代工地,而不是像前30年那樣,成為制造工廠的承銷商。制造工廠將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流水線”,設計、品牌、流程將完全被創新企業牢牢控制在手中。私家裁縫創始人鄒好運對i黑馬描述了這種未來:現在的很多工廠就相當於在為我們服務。以前我們也有自己的工作室和設備,但是現在我的工人越來越少,我直接把工人派到別人的工廠,包一條生產線進行生產,成本就更低了。一般工廠產能過剩,而且那些品牌訂單又不足,所以就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因為有大量數據,未來我們不會只有一個生產車間,一個工廠,我們會選擇不同的工廠。比如說這個工廠適合生產這種版型,那我就會把這種版型放到這個工廠生產。以前我們有自己的設備的時候,一年的設備維護費就很高,而現在我們通過在別人的工廠里包一條生產線,用他們的設備進行生產,就省去了很多費用。在他們現有的生產流程上,我們只需要增加裁剪的環節。所謂剪裁,也就是數據傳輸過去之後,我們按照數據進行剪裁。)舉一些實際的例子:A、前幾天去一個朋友那里,他專收二手設備,意外的發現,他的氬弧焊機堆滿了一個倉,足了一百七八十臺,都是日立松下林肯及三社,問他怎麽搞了那麽多,他說現在倒閉的企業太JB多了,收都收不過來,問我要不要,1000塊一臺,自己拿去修,或者拿兩臺同型號的去拆機組裝一臺好的出來,壞的還給他買廢鐵。我說你自己拆,變壓器也值1000多了,他問誰要,堆在這里要付房租。無語了,原先一臺最便宜的松下,也要2.5萬,原來三社林肯這些,沒三萬四萬下不來。B、另一個朋友,專搞法院拍買的整廠設備,上個月收了一個註塑廠42臺機,250T的20多臺,300T的10幾臺,200T以下的有幾臺,350T的有幾臺,原來這些設備全新要值1300萬,拍賣價格100萬拿到手,平均一臺4萬元的價格往外賣,一周之內就處理完――創業的人大把人,原來在註塑廠里當師傅的,租個小門面,可以放三四臺機,就開始創業了,所以機臺非常好賣。前幾天跟他去看一個港資廠,800多臺註塑機,連同原料1500余萬元(現價打7折),總共3000萬出售,要現錢,他自己沒那麽大實力,沒收,被一群廣東佬組合起來收購了。原先這800臺註塑機投資超過1.8億。C、從前每個鎮都有數家用工超過萬人的企業,現在基本已經很難見到用工超過萬人的企業。僵屍工廠現在也不少。一個朋友做塑膠原料,前幾天被港資客戶告知工廠難以為繼,所欠145萬被要求按3折還款,同樣的經銷商有300多家,涉及貨款4000萬元,去到工廠處理,設備已經被法院查封,這個老板還算有良心,沒有跑路,積極配合處理後續資產,工人的工資及村委的房租以及政府要收的各種稅費是不能拖的,只能坑供應商。D、用工量持續降低,臨時工、暑期工對象用工量加大。原因是定單不穩定。E、廠房分租的越來越多。D、房地產繼續成為支柱,政府樂此不疲的開始打“三舊”改造的主意,目標對象基本都是工廠,特別是有價值地段的工廠。這在靠近深圳的幾個鎮尤其明顯。騰籠換鳥壓根就是個笑話。搞地產能換什麽鳥進來,換的只是一些鳥人進來。F、今年下半年經濟有些許回升,但整體來說仍然十分困難。深圳廠往東莞搬遷的多,制造了投資蒸蒸日上的傳奇,實際這是深圳房租大幅上升的必然結果,情況更令人擔憂。但深圳即便這樣仍然較有活力,深圳人才密集,山寨能力強,創新能力也不差,所以仍有活力。但深圳是職業環境最差的一座城市,所有去深圳的人都想著人生的奇跡,所以只要能夠撈到機會,立即想著價值最大化,這方面體現在企業的人才流動性大,技術幾乎無保密可言,商業道德,職業道德在深圳基本就是狗P,我認識一個老板做太陽能控制器,嵌入式芯片是這里面的核心部件,是我一個非常好的朋友幫他寫的,這個老板可憐到每一次拿芯片都自己晚上12點以後到我朋友這里來拿,怕人跟蹤,至於快遞什麽的,是絕對不允許的,哪怕一個芯片,也要自己上門來拿,他怕他的業務員及技術員知道供應商,分分鐘自己跑出去搞出一模一樣的東西出來。他說他只需要賺三年就夠了,以後再不開工廠,他的產品早就有人盯上,只不過這個芯片的程序――我的這個朋友在嵌入式芯片的編程方面在深圳絕對是頂級的,一時沒有人能夠破他的程序――其實呢,他用匯編編的,現在這些剛出道的軟件工程師恰恰不懂匯編,東想西想以為這里面有什麽高深莫測的東西。這就是深圳的職業環境,看看艾默生就知道,這家公司里出來的人,辦出過百家搞變頻器的企業,直接把普通低功率變頻器的價格拉到底――這行業也沒得玩了。華為是做系統集成,所以被人模仿也不會產生什麽影響。應該說深圳公司的開發能力在國內還是第一流的。哪怕山寨,現在也越來越有水平。G、如上所說,東莞的大多數公司都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大部分是低端制造,未來公司小微化會進一步阻止創新能力――沒有團隊組合怎麽創新?任何一項產品都涉及到很多領域的知識,不是一個人坐在屋里想就能夠把全部事辦明白的。現在要養一個技術團隊,好難啊。我同學的企業,173號技術人員,每年光薪水要2400萬,七七八八每年要花掉4000萬。幸好他的產品已經做到國內一流,年銷售額也差不多達到4億,尚能支撐。小微企業是幾乎不可能有這樣的實力去支撐創新的,華為開的價碼就算是應屆生萬元月薪,放到小型企業哪里付得起。所以東莞企業轉型升級的希望不大。H、創新的另一個風險是職業道德,我的一個朋友,開發一款產品,試驗成功之後,開始寫專利,等他把專利文件遞上去,以為沒什麽問題了,過兩個月去查詢,發現與他一模一樣的權利要求,產品說明,就是一樣的專利文本,而且寫都是他自己寫的,在國家專利網上被公開了,一下傻眼了,被福建的一個人率先申請了,經一調查,竟然是在申請準備期間辭職的一個技術人員,讓他十八歲的兒子作為權利人申請的。把他眼都急綠了。後來他仔細留下了這個人的工資記錄,當初的勞動合同,以及後來詢問這件事情時候的電話錄音,等到專利生效之後,要打一場官司。這就是我們的職業環境。幾乎已經無語了。人與人之間更加缺乏信任感,尤其是企業在下行環境當中的時候。老板對員工,員工對老板,均缺乏信任,企業可以做大做強的時候,員工與企業之前是可以有信任的,這個階段就比較難。這樣的從業環境,也同樣令制造業難以為繼。J、人工成本仍然不斷提升。在東莞,現在一個普工,包吃住沒有3000,基本上是沒人給你幹的。加班固然是較長一點時間,但即便每天八小時五天工作制,你不付出2500以上同樣沒人給你幹。身負一點技術的師傅、工位操作工,5000是最基本的。至於管理人員,這不好講,你工位操作工拿5000,管理人員該拿多少?沒8000你管得住這幫人?更重要的是:普工工資肯定還要上漲,這是根本沒辦法的。我常說,現在幹制造業,比在老家種地都不如,每天早上醒來,一兩萬就不見了,工資,房租、水電、稅收壓得人喘不過氣來,但你永遠不知道,這一單做完了,下一單在哪里。養幾個業務員,但凡是建立了好的關系,自己一腳把老板踹了。現在二手設備到處都是。制造業,不要說東莞,整個國家,都會面臨一場很大的危機,我涉身其中,了解較多,以我體會,看待東莞的前途。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天涯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838

讓互聯網賣藥,倒逼改不動的醫改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4082

互聯網正改變著許多行業,能否撼動封閉多年的醫藥系統? (CFP/圖)

“萬能的淘寶”上有什麽是很可能買不到的?藥品。但這種狀況正在發生變化,束縛醫藥電商的一系列政策正在松動。

這項改革看似僅僅事關一個行業的監管法規,實際上還被寄予“從末端推動醫改”的厚望。

如果沒有意外,捆綁在醫藥電商身上的一系列政策束縛,將一一解開。

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下稱食藥總局)法制司起草的《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或將於2014年10月國慶節前後落地。

辦法的征求意見稿,曾於5月28日在其官網公布,其後經歷了1個月的意見收納。據接近政策制定者的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稱,9月4日,食藥總局相關負責人再次就辦法推進進行了協調、安排,會議確認“文件肯定是要頒布的”,值得關註的時間點是國慶節前後,或者元旦假期。

目前,對於醫藥的互聯網交易,中國實行嚴格的管制政策,不僅對交易商家實行牌照管制,占市場體量近八成的處方藥也被禁止在網上銷售。

根據5月28日公布的征求意見稿,若該辦法落地,上述管制政策均將被廢除。不僅處方藥網售解禁,銷售主體資質也將由審批改為備案,這意味著今後若想在互聯網賣藥,“登記一下就可以了”。

而接近政策制定者的人士則對南方周末記者稱,這項看似只是一個行業監管法規的改革,還被寄予“從末端推動醫改”的厚望——推動者之一的發改委關心的是,“對推進醫改有什麽好處”。

“就像一直懸在懸崖上”

就這一業內的普遍猜測,南方周末記者向食藥總局進行求證。9月9日,食藥總局回複說,《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經公開征求意見後,起草工作組召開了專家、監管人員座談會,並結合調研正在對該辦法進行修改。

如果按征求意見的內容,牌照管制解除,處方藥解禁,第三方平臺可以參與網上藥品交易,這將給醫藥電商行業帶來數千億的市場規模,歷經數年緩慢發展後,醫藥電商行業發展突破。

直至目前,以確保藥品安全性為理由,中國一直對藥品的網絡交易實行嚴格的管制。

這些管制政策基於食藥總局在2004到2005年發布的一系列部門規章,主要包括2004年發布的《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以及2005年發布的《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審批暫行規定》,七年間無任何調整和修改。

其時,正是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的轉折之年,國務院在當年頒布《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若幹意見》,明確支持電商發展。經過7年發展,電商的世界早已今非昔比。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數據,2013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額已超過10萬億。

就在電商勢如破竹之時,藥品的網上售賣卻冷清而畸形。

2013年醫藥電商交易額僅有40億。“這還是最近兩年有了突破性發展的數字,在2011年之前,交易額僅是可憐的億元左右甚至不到。”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電子商務課題組核心專家谷軍對南方周末記者稱。

因為嚴格的牌照管制,自2005年京衛大藥房獲得第一塊許可證起,截至2014年7月16日,獲得《互聯網藥品交易資格證》的藥店數不到200個,其中自建網站開業運營的只有二三十家——與36萬家零售藥店的底數相比,這個數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

政策管制是公認的痛點。

“萬能的淘寶”上有什麽是買不到的?沒錯,是藥品。即便點開一個獲得了交易資質的B2C網站,所見也多是計生用品、隱形眼鏡和保健品,OTC(非處方藥)藥品數量很少,處方藥更是難覓蹤跡。

不是沒人願意賣,是政策不讓賣。處方藥網上禁售,意味著八成左右的藥品品類無法上網,這使得一些大藥廠和銷售商登時失去了興趣,市場規模難以做大。

個別商家在夾縫中尋找到擦邊球的商業模式:將處方藥的信息放在網頁上,然後再提供服務電話,通過電話達成交易,患者再到實體店購買。這種曲折交易,使電商完全失去節約交易成本的價值,對商業結構的重塑更無從談起。

不僅行業內企業難以染指,對醫藥品類頗有興趣的第三方平臺也始終難以進入。

“政策制定時,第三方平臺的概念還沒有。”原好藥師京動醫藥城市場總監,現以嶺藥業醫藥城市場總監邵清稱,“但實際上是不允許的,法無明示就禁止,這就是問題所在。”

即便如此,也不能阻擋廣大電商的熱情。

2011年,阿里旗下天貓、京東先後下手醫藥電商,因為沒有牌照,京東選擇和擁有牌照的好藥師網站合作,但運營幾個月後雙方就因股權爭執一拍兩散。而天貓醫藥館也曾因為沒有資質而受到監管部門處罰,最終只能選擇“跳轉”鏈接的迂回戰術——跳轉到有牌照的B2C網站的收銀臺頁面。

“損失太大了,”曾經在天貓醫藥管負責商家運營的晶心(阿里集團內部花名)對南方周末記者稱,會有很多用戶誤以為釣魚網站,跳失很嚴重。

不僅如此,因為沒有正式交易牌照,天貓醫藥館運作很低調,一些促銷推廣活動,像聚劃算這種平臺也很難參加。這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天貓醫藥館的發展——目前入住天貓醫藥館的有交易資質的大藥房僅有140家,進行銷售的有120家左右,2013年的銷售額是20億。

“天貓這麽大的平臺,又給了那麽好的入口,20個億肯定是讓人失望的。”邵清稱,而政策管制無疑是最大制約:管制太多,投資機構不敢進入,規模做不大。“就像一直懸在懸崖上。”

風向為何大變

如果征求意見稿落地,上述制約醫藥電商發展的幾大政策管制均將解除。

為何風向突變?且轉變如此之大?

據谷軍觀察,此次食藥總局推出這個深受市場歡迎的改革政策,與以往邏輯略有不同,以往相關政策的歸口單位都是稽查局,即原來的市場司,或者至少會征求他們的意見,但這次的征求意見稿直接由法制司拋出,“地方上甚至都沒有被征求意見”。

在邵清看來,征求意見稿的發布,顯然不是食藥總局一個部門在行動,而是本屆政府執政理念的變化——該讓市場做的就交給市場。

可以佐證的是,其在去年8月,代表京東參加了發改委舉辦的一個關於處方藥網售的座談會,會議由高技術司組織,阿里、九州通等均有人參會。“發改委就關心一個問題,怎麽推動醫改?”

事實上,醫藥電商政策的調整思路,隱現於2003年以來的一系列官方行動和頒布的文件。

2013年年末、2014年年初,海南、上海等地已開始籌備網上藥店醫保支付試點。

2014年年初,主管醫療體制改革的副總理汪洋視察京東,在劉強東的匯報中,醫藥電商是重點匯報的內容之一。

一系列第三方平臺的試點也在陸續推出:

2013年11月,河北慧眼醫藥科技有限公司95095醫藥平臺獲得第三方平臺試點資質,隨後,2014年2月,廣州八百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再次獲得試點資質。

在兩家行業內的垂直平臺獲得試點機會後,今年8月,綜合電商平臺1號店的試點申請也被批準。

“可以用非常慎重來形容。”剛剛獲得試點資質的1號店對外事務總監彭述剛對南方周末記者稱,1號店從去年5月開始申請試點資質到今年8月獲批,用了1年多時間。

在親身參與爭取試點的過程中,彭察覺到了主管部門的謹慎,“總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態度是不明朗的”,“最擔心的還是藥品安全”。

1號店的試點周期是1年,試點需在現有政策框架內進行,處方藥並未被批準上架。“我理解,總局主要是希望通過我們的試點,為其監管互聯網售藥提供經驗支持,看看會暴露出哪些問題。我們如果成功,會給它信心,再繼續放開處方藥也不是問題。”

面對市場環境的劇烈變遷,監管部門小心翼翼地嘗試變革。而阿里、京東等產業大鱷的背後推動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對於幾大電商企業而言,醫藥是其覬覦已久的行業,布局早已開始。

年初,阿里巴巴斥資1.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37億元)收購中信21世紀54.3%的股份,不僅為天貓醫藥館買得正身,更獲得了其儲存在阿里雲的醫藥監管碼的使用權,從藥品安全開始,阿里大手筆進入醫藥電商。

3月底,九州通旗下好藥師網與騰訊公司合作,開通微信購藥平臺,消費者可以進行微信支付買藥,下一步計劃將好藥師納入微信商城平臺。

推動醫藥電商管制的解除,成為各大電商平臺和資本布局醫藥產業必須打通的一環。

對於網上賣藥,中國的管制極為嚴格。 (CFP/圖)

處方爭奪戰

征求意見稿發布後,食藥總局曾召開了一個征求意見的座談會,會上討論激烈,最終國家局政策法規司司長表態稱處方藥的解禁會再配套一個網上銷售處方藥的目錄。

而據9月4日會議透露的最新消息,國家將不再制定可以銷售的處方藥名單,改之為不可以銷售的處方藥名單,即“法不禁止均可行”。

這將給醫藥電商產業帶來近萬億級的市場商機。一些嗅覺敏感的商家已在提前籌備。康德樂大藥房副總經理夏語接觸的處方藥廠家,“有幾個已經在調整產品劑型結構,增加口服藥劑型,開發適合電商的產品”。

雖然想象空間很大,但管制的解除究竟能帶來多少實際的交易,則仍是未知數。

第一個問題即是:處方從哪里來?

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征求意見稿發布後,中國醫藥報社曾舉辦過一次征求意見座談會,食藥總局法制司也有參加。會上關註的焦點問題主要是如何解決處方外流,如何保障安全配送,藥品如何打假以及第三方平臺的搭建等。

“處方來源,這也是官方關註的問題。”夏語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稱,若處方藥解禁,首先分食的會是零售藥店的處方市場,因為藥店賣的是大流通品種,相對易於采購,而第二階段,電商會通過各種方式,拿到醫院品種,這會對醫院造成比較大的影響。

處方藥網售解禁,前提之一是患者能獲得處方,有自己決定到哪里買藥的權力和能力。這種被稱為處方社會化的前提,直接挑戰的是醫院對處方的壟斷權力。 在中國目前的藥品市場中,近九成的處方藥掌握在醫療機構手里,這也是藥廠和藥商不遺余力公關醫院和醫生的原因。

除了醫院,醫生也至關重要。在“以藥養醫”的格局下,目前行業里通行的做法是,醫生開出處方,藥房會有人進行“統方”——哪個醫生開了哪些藥,然後給予醫生不同形式的回扣,這幾乎已經是行業內的“明規則”。若處方流向社會,醫生會擔心這部分“方”如何“統”,自己的利益是否會受損?

“目前醫院和衛計委還沒有就此明確反對,但想從醫院獲得處方難度確實不小,除非醫院和醫生都不再靠賣藥生存。”一位業內人士說。

“目前為止,醫院的態度,也各有不同。”邵清對南方周末稱。

在籌備醫藥商城的過程中,邵清調研過三種醫院:大醫院也不反對,也不支持,他們客流量很大,無所謂;中小醫院希望做這個事情,希望有客流;社區醫院和民營醫院都很支持,“他們根本就不靠賣藥”。

1號店對外事務總監彭述剛也認為,若推動處方藥網售改革,需國家層面的統一安排,也要考慮醫生利益。

即便阻力不小,但已經進行的一些醫改舉措,依舊給處方外流形成利好的政策漏鬥。

例如,對民營資本投資醫院的鼓勵,公立醫院醫藥分開的改革嘗試,以及醫生多點執業的改革,都將釋放出一部分可以“社會化”的處方。

醫保是處方藥新政的另一個關鍵政策點,若網上售藥不能納入醫保,將限制消費者的選擇範圍。

但夏語並不認為這是決定性因素。目前,醫保消費藥品占全國醫藥流通總量的四成左右,更多的是自費藥。

“目前看,自費藥是醫藥電商最易攻破的點,而自費藥中的長期慢性病患者,會是比較好的切入口。”已有多年處方藥運營經驗的夏語認為,正因為自費,患者才會對價格更為敏感。

互聯網倒逼醫改

對藥價頗為敏感的還有發改委。

“除了關心如何推動醫改,發改委最關心的就是能不能降低藥價。”參加過發改委會議的邵清稱。

在無數次發布降低藥價的行政指令後,發改委惱人地發現這些指令不僅未能使整體藥價降低,反而讓一些藥品消失於市。互聯網能改變這種局面麽?

谷軍認為,若將互聯網的能力嫁接到醫藥領域,降價是必然趨勢:藥品是典型的標準品,是非常適合互聯網化的一類商品,如果解禁,電商模式會釋放出目前被中間渠道吃掉的巨大成本。

而對於患者和監管部門最為在意的藥品安全問題,邵清認為,由於網上購藥必須記錄聯系電話、收貨人姓名地址,留下用戶數據記錄,現在的技術對藥品物流配送也是全程可查的,因此網絡售藥將使藥品的全程可追溯更易實現。

在一個理想的設計里,由政府監管機構或者第三方公益組織建設一個電子處方平臺,平臺向醫生、患者開放不同權限,醫生開出處方後都將進入這個平臺,患者擁有用戶名和密碼,買藥時即可登錄調出自己的處方數據。

在美國,這樣的處方平臺已經運轉多年,而邵清認為,以中國各大醫院目前的信息化水平,做這樣一個平臺,技術上完全沒有問題。但要首先建立一個各個醫院之間的處方平臺,把各個醫院打通——不過,現在各個醫院都不互認,“國家投入了大量的錢,各個醫院的信息化弄得很好,但醫院之間的連接還非常差。”

如若實現,一個醫療大數據的空間就將展露無遺:不僅目前反複提倡卻難以實現的患者病後跟蹤管理輕易實現,患者的購藥和就醫記錄也均實現了全程可追溯,對用藥安全的監管也將更易實現。

7月10日,阿里巴巴在其“未來醫院”之外,又正式啟動的“藥品安全”計劃,正是看中這點:用戶只要使用手機淘寶和支付寶錢包,掃描市面上任何藥品包裝上的條形碼和藥品監管碼,就可獲得該藥品真偽的提示,以及生產批次、用法等信息。

在谷軍看來,或許正是看到了新技術對壘舊制度的無限可能,政府願意先把這個“大招”放出來,用它倒逼其他一些難以動手的改革,“從2009年到現在,醫改進行了五年,太難了”。

如果政策的管制去除,市場的供應到位,剩下的就交給消費者來選擇。最終決定醫藥電商發展的依舊是最簡單的互聯網法則:用戶說了算。

當一個理性患者拿著醫生開出的通用名(並不指明具體廠家)藥品處方,通過互聯網的海量藥品信息,選藥,進行比價,下單,得到配送,患者的醫藥常識會日益提高,談判能力也自然得到加強。

2014年3月18日,馬雲在北大百年講壇提到其醫療夢,不僅是想在淘寶上賣賣藥,而是利用大數據讓醫藥行業更加透明和公平,倒逼醫療機構和生產企業改善產品和服務,改善中國人的健康。

醫改之夢,能否由新技術來推動實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632

歐美制裁倒逼中俄合作 “習普會”中方敦促加快建設西線天然氣管道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109

習近平,普京,俄羅斯,中國,天然氣

歐美相繼決定推出更嚴厲的新一輪對俄制裁,西方壓力倒逼中俄加快深化合作。昨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見俄羅斯總統普京時強調,要盡早啟動中俄西線天然氣管道項目。普京稱,希望推進油氣、核能、航空、金融、基建等領域重大項目。(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華爾街見聞昨日文章提到,繼決定貿易結算中增加使用人民幣和盧布後,中俄在討論成立新的銀行間交易系統,替代現有全球系統SWIFT,“去美元”道路上更進一步。俄副總理舒瓦洛夫稱,中國銀聯已準備與尚未成立的俄全國支付系統全面合作。

昨日習近平在會晤時提到,中俄正積極探討高鐵合作,強調雙方要繼續促進兩國戰略性大項目合作,特別是盡早啟動中俄西線天然氣管道項目,推動兩國能源合作,還要擴大金融合作,推動雙邊本幣互換。

習近平稱,願意繼續同普京保持密切溝通,推動雙方加大相互支持,擴大相互開放,相互給力借力,共同抵禦外部風險和挑戰,實現各自發展振興。

普京稱,他本人高度重視俄中西線天然氣管道項目,該項目互利共贏,要加快建設,希望雙方繼續著力推進油氣、核能、航空、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重大項目。當前國際和地區形勢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俄中要加強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的協調和協作。

今年5月習近平與普京在上海會晤期間,俄羅斯天然氣巨頭Gazprom與中石油簽署了為期30年、總價值4000億美元的天然氣購銷合同。根據中俄雙方2010年簽訂的協議,中國將通過西線Altai管道和東線西伯利亞管道進口天然氣,年進口量最高可達680億立方米,其中西線300億立方米/年,東線380億立方米/年。

本月1日,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俄方境內段開工,這條名為“西伯利亞力量”(Sila Sibiri)的管線耗資50億美元,全長4000公里,最快可能於2017年正式向中國境內送氣。

俄羅斯,天然氣,中石油,Gazprom,中國

對於當前的烏克蘭危機,昨日習近平強調,有關方要追根溯源,從根本上去理順和解決矛盾。中方主張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呼籲烏克蘭方面盡早開啟包容性對話,達成全面解決危機的政治方案。

當地時間昨日,歐盟宣布對俄羅斯石油和國防領域展開新一輪制裁,進一步加大對俄進入歐盟資本市場的限制,禁止向5家俄國有銀行和3家俄能源公司提供貸款,擴大對俄出口軍民兩用品的限制範圍,實行旅行禁令和資產凍結制裁的俄公民增加24人。

歐盟理事會範龍佩稱,未來歐盟可能視烏克蘭停火進展推遲或修改制裁計劃,甚至可能部分或全部撤銷制裁。

美國總統奧巴馬當日發布聲明稱,美國將與歐盟共同“深化和擴大”對俄羅斯金融、能源和國防工業的制裁。新制裁措施的更多細節將在本周五公布,當天立即生效。

華爾街見聞兩天前文章曾提到,面對新一輪更嚴厲歐美制裁,中俄不但加強兩國銀行合作,而且中方也將增加對俄能源和基建領域的投資。

俄羅斯媒體報導,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中石油)將持有俄羅斯最大石油生產商Rosneft(俄油)旗下最大油田Vankor10%的股份,投入約合10億美元。俄油與中石油還在商議合作開發北冰洋的巴倫支海(Barents Sea)及其東南部的伯朝拉海(Pechora Sea)。

全球三大運輸企業之一俄羅斯鐵路(Russian Railways,俄鐵)第一副總裁Alexander Misharin向俄媒透露,以國開行為首的中國銀行有意投資4000億盧布,資助俄鐵修建莫斯科高鐵的項目。

俄羅斯副總理 Arkady Dvorkovich本周曾表示,全球需要更加穩定的貨幣流通環境。人民幣可以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他還說,和中方談到“其他許多項目”,世界需要“不止一個權力中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655

價格大跌倒逼行業調整 鐵礦石公司面臨大洗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125

鐵礦石價格在最近幾周大幅走低,已經刷新了自2009年9月以來的新低。庫存過剩和全球頭號鐵礦石消費國中國需求減弱讓鐵礦石價格萎靡不振。有關專家認為,小型鐵礦石公司的倒閉或是幫助鐵礦石價格反彈的唯一因素。

匯豐經濟學家在其分析報告中表示,現有市場情況下供大於求十分明顯。因此如果鐵礦石價格繼續走低的話,產能勢必將被削減。產量減弱之後,價格繼續下跌的空間將受到限制。

根據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的最新統計,由於鐵礦石價格的重挫,中國有20-30%的小型礦場已經處於待工狀態。中國是全球最主要的低端鐵礦石出產國。

力拓CEO Sam Walsh在接受路透采訪時表示,該公司預計全球鐵礦石產能今年將下降10%(1.25億噸)。而IG集團的市場策略師Shamu在接受CNBC采訪時認為,只有行業的翹楚才能在目前的情況下存活下來,低中端的企業都將被市場所淘汰。但是具體會有多少家公司倒閉才能幫助鐵礦石價格企穩回升現在還不得而知。

ironore

從供求關系的角度來說,越多的中小企業被市場所淘汰,鐵礦石價格就能反彈得越高。Shamu認為盡管目前市場看跌氛圍濃烈,但是分析師普遍預計鐵礦石價格年末將反彈至90美元一線。淡水河谷CEO Murilo Ferreira則更為樂觀,他在接受日本媒體時認為鐵礦石價格有望回升至95-100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668

解振華:讓氣候目標倒逼改革

2014-12-01  TCW
 

中國宣佈有雄心的氣候減排目標,推動全球談判,倒逼國內改革——全球氣候談判中方代表、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詳解目標及其意義◎ 財新記者 胡舒立 宮靖 孔令鈺 文

解振華簡歷

1949年11月生, 天津市人。

1977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1991年獲武漢大學環境法碩士學位。中共十五屆、十七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中共十六屆、十八屆中央委員。

1968年10月參加工作。1982 年起從事環境保護工作,歷任國家環保局處長、司長、副局長、局長。

1998年3月至2005年12月任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局長。

2006年12月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正部長級)。

曾榮獲聯合國環境保護最高獎“聯合國環境署世川環境獎”、全球環境基金“全球環境領導獎”、世界銀行“綠色環境特別獎”及節能聯盟“節能增效突出貢獻獎”。

資料來源:國家發改委網站身著休閒藍色夾克,將魁梧的身軀舒適地放進沙發里。解振華,全球多邊氣候談判的中方負責人、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終於可以輕鬆一下。

一個將對中美和全世界帶來深遠影響的決定,出乎意料地,在北京APEC 峰會期間達成:11月12日,中美雙方在北京共同發表《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下稱《聲明》)。

聲明得到了空前一致的高度評價。

美國國務卿克里發表文章《我們與中國在氣候變化上的歷史性協議》,“氣候談判中兩個對立陣營的領導者現在攜手找到了共識,並決心在前所未有的氣候挑戰問題上取得持續的進展。讓我們共同保證,這是通向一個更繁榮、更安全世界的第一步。”《聲明》中,中國宣示氣候減排目標:計劃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並計劃到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 左右。美國計劃于2025年實現在2005年基礎上減排26%-28% 的全經濟範圍減排目標並將努力減排28%。無論對中國、美國還是全球,這都意義重大。

《聲明》發表三天之後,11月15日,財新記者專訪解振華。他代表中方具體協調此次《聲明》的談判與起草。他將這份給中美及世界帶來重大影響的聲明的台前幕後,娓娓道來。

對於解振華來說,這是最近數月少有的放鬆時光。為了這紙聲明,他和他的團隊已忙碌數月。在整個APEC期間,他無暇享受難得一見的“APEC 藍”,更是曾多次通宵達旦地工作。

談及《聲明》和中國新氣候目標,他特別向財新記者詢問新聞界同行的反應和評價如何。當得到“評價不錯”的回答時,他含蓄地回應,這事國外報道鋪天蓋地,國內媒體的報道卻比較慢,也不充分。

說到正題,他變得嚴肅起來。他一再強調中國新目標對倒逼改革的作用,並披露黨中央和國務院領導同樣寄望于倒逼效應。

言及即將召開的2014年利馬氣候會議,他預計會議期間各國將有不少爭議,並勸記者別急著訂票回國,因為“沒有不拖的氣候會”。

65歲的解振華是中國環保界的元老級人物。1993年至2005年, 他擔任前國家環保局、前國家環保總局局長,其間以執法嚴格著稱,發起過“零點行動”,曾掀起多次“環保風暴”。

中國的快速經濟發展導致大量環境欠賬,在他的任期,中國環境事件進入多發期。2005年年末,松花江汙染事件發生,解振華于當年12月引咎辭職。

2006年12月至今,解振華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正部級),分管資源環境和氣候應對工作。隨後,他長期代表中國參加全球氣候談判,在各種國際場合從容以對,獲得了較高聲望。

採訪的話題自然少不了中國仍在惡化的環境現狀。熟稔中國環境問題的解振華深有體會:在中國就環境談環境,解決不了問題,從經濟改革全局入手,才能找到環境治理的答案。

與普通百姓一樣,他對霧霾也深惡痛絕。採訪期間,他30余平方米的辦公室內一直開啓著空氣淨化器。

解振華說,氣候減排這件事,其實國內公衆給政府的壓力比國際上大。 他講了一段經歷:一次他在國際場合就氣候問題與他國談判,結果晚上在互聯網上看到了國內網民給他的一則留言:“老解啊,還頂啊?看看國內的霧霾成啥樣

了?!”

聽解振華解讀中美氣候《聲明》,正當其時。

醞釀已久 當天定稿

財新記者: 中美這次達成減排目標共識,引發廣泛的正面評價。兩國準備和商討此事經歷了多久?

解振華: 中美兩國準備這件事已有一段時間。

在今年9月下旬聯合國氣候峰會期間,習近平主席特使、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與美總統奧巴馬舉行會談,傳遞了兩個重要信息,一是歡迎奧巴馬總統來中國出席APEC 會議並訪華,二是中美兩國進一步加強氣候領域合作,可以一起宣佈各自2020年後氣候行動目標。

關於兩國一起宣佈,雙方一開始就有明確諒解,目標各自自主決定,彼此感到舒適。之後兩國的氣候團隊開始落實兩國領導人共識,通過電話、視頻,討論關鍵事項,也進行了若干次當面討論。在兩國宣佈共識的當天,聯合聲明方完全定稿。

財新記者: 公佈當天才最終定稿?

解振華: 中美雙方在聲明中非常明確地提到,希望氣候變化談判在2015年巴黎會議如期達成協議,這個協議一定要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

應該說,聯合聲明是雙贏的結果,是中美兩國新型大國關係合作的新亮點,對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程會發揮歷史性的作用,中方對這個聲明給予高度評價。

財新記者: 談判不只是有關氣候的技術談判,在一定程度也是政治談判,最後需要最高領導人拍板。兩國最高層是如何過問談判的呢?

解振華:雙方領導人很重視,親自過問,在共同努力下取得共識。

財新記者: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近兩年出了多份氣候報告,確切地指出全球氣候變暖由人類活動引起。

中國的氣候談判團隊對這些研究報告是否認同?

解振華: 報告稱人類活動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科學認知已上升至95% 以上。這一結論是主流觀點,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政府認同。中方願意在全球多邊框架下開展節能減排降碳工作,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政府在氣候問題上一直都很積極,態度也是一貫的。我從巴厘島氣候大會開始參加談判,已經八年。我們制定了到2020年的行動目標,現在又制定了2020年後的行動目標。中國的努力體現在目標上、行動上、效果上,減排力度在不斷加大。

中美共識推動全球協議

財新記者: 你說過,在北京APEC 峰會之際發佈中美聯合聲明,時機非常好。

APEC 峰會全球關注,2014年利馬氣候大會召開在即,而2015年的巴黎氣候大會將要制定全球氣候新協議。中美選擇 這個時機發佈共識,是意在影響全球多邊氣候談判進程嗎?

解振華: 在9月下旬舉行聯合國氣候峰會的時候,張高麗副總理作為習近平主席特使在大會上發表講話,明確表示,中國支持2015年達成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協議,中國要為達成協議作出貢獻,但協議必須要體現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的原則。

張高麗副總理宣佈了中國2020年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目標:第一,碳強度顯著下降;第二,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費的比重顯著提高;第三,森林蓄積量顯著增加;第四,努力爭取二氧化碳排放盡可能早地達到峰值。他用“三個顯著和一個盡可能早”對中國的目標做了原則宣示,在峰會上獲得的反應特別好。

張高麗副總理在峰會上的講話,是中國領導人對2020年後的氣候變化多邊進程非常明確地發出自己的聲音。這次在中美聯合聲明中中國宣佈了兩個量化目標。

財新記者: 那剩下的兩個目標明年一季度會繼續細化?

解振華:對,根據多邊談判進程的要求,會陸續公佈。那時要宣佈的是一攬子的目標。這意味著中國已逐步走入綠色低碳發展道路。

財新記者: 中美聲明會對全球氣候多邊談判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解振華: 中國希望明年巴黎氣候大會能夠達成協議。中美兩國一起宣佈各自的行動目標,並對協議堅持的原則達成共識,已經是很大貢獻。

一個是最大的發達國家,一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又是兩個最大排放國,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兩國根據自己的國情採取積極行動,實際上對於多邊進程是非常大的貢獻。

按規定,各國要在明年一季度宣佈各自自主決定的貢獻。中美提前宣佈,其實歐盟比中美還早一些。這無疑對多邊進程是很好的事情。

財新記者:您對2014年利馬氣候大會和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有何期待?

解振華: 利馬會是決定明年巴黎會成敗的一次很關鍵的會。明年要出結果,要達成協議,今年的會是為明年做準備的。

利馬會要把整個協議的框架、原則、要素,要解決的問題等,達成初步共識。

還會有很多分歧,明年一年直到巴黎會將一個一個地解決分歧。今年的利馬會上,預計各國會爭議很大。各方意見都會反映到新的協議文本草案中。

今年文本會有很多括號,反映各國立場、要求。巴黎會以前,通過各國談判代表談判,一個一個把括號去掉,最終在巴黎會上形成一個乾淨的文本,就是2015年協議。今年是大家往裡邊裝東西,先定下來一個框架,明年再一個一個地往外清東西,清到最後,達成共識。

今年你們記者如果採訪利馬會訂飛機票,要留有餘地。會議通知是12月12 日結束,一定要訂13日甚至14日返程機票才行。不是會議有可能推遲,而是沒有不拖的氣候會。從中可以看出氣候談判之艱苦,不光消耗體力,也磨煉意志。

財新記者: 中國這回拿著中美聯合聲明去開會,應該很主動了吧?

解振華: 中國從不被動(笑)。在磋商、談判過程中我們主動與各方溝通協調,各主要國家、集團也都來跟我們對表。

不管哪個國家,我們都保持暢通的對話 渠道,隨時可以對表(笑)。

“有雄心、有力度的目標”財新記者: 國際上有評價認為,中國此次把2030年氣候減排目標定得比較高,可能在現有經濟發展模式下難以做到。國內主流專家也持類似觀點,你怎麼看?

解振華: 對於中國確定什麼樣的目標,中央和國務院有明確要求:要建立一種倒逼機制,促進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習近平主席非常明確地說過,氣候減排這件事,不是別人要我們做的,而是中國自己要做。要通過氣候減排建立倒逼機制,促進國家向綠色低碳發展轉型。因此,我們制定的目標,要發揮倒逼轉型升級的作用。

李克強總理要求要通過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努力實現能源消費做減法,經濟增長做加法,實現經濟發展與應對氣候變化“雙贏”。目標要定得“經過努力可以做到”,又要有一定的力度。

財新記者: 就是說,這不是單純的氣候目標,從國家的層面,目標還有倒逼改革的深意?

解振華: 你的理解是對的。中國的發展模式還是粗放的,資源和環境的約束這麼大,問題這麼多,我們自己必須定一個有雄心、有力度的目標,並通過這個目標促進國家可持續發展。否則的話,霧霾這麼嚴重,還要繼續粗放發展,全社會都不會滿意。

目標定出來,國際上也會評論,到底是高了還是低了?力度是大了還是小了。所以,我們定的目標要經得起國內、國際社會的評價,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讓國內、國際社會都認可。

要激發目標的倒逼作用,必須要有配套的創新制度、創新政策和改革措施。

一是節能提高能效,工業、建築、交通領域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方面,都需要國家出台相應的政策,特別是經濟政策要相互配套,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作用。

二是非化石能源的比重要提高,國家對發展可再生能源必須要有相應的政策來鼓勵、支持。鼓勵就要有鼓勵的政策,限制要有限制的措施。

財新記者:中國要想2030年前後成功達到碳排放峰值,那麼經濟結構必須得有怎麼樣的改變才能適應?

解振華: 從經濟結構上看,肯定是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第三產業要有比較大的發展。第二產業中,綠色低碳循環的技術和產品會有相當大的發展。國內能源結構會有相當大的變化。

另外,國家的森林蓄積量將大幅增加。林業結構將會發生很大變化,現在有些地方森林覆蓋率較高,但蓄積量很少,所以要改變林業結構。原來是講森林數量,現在要講質量了。

實現目標的過程,會對全國的生產、生活,工業、農業,城市、農村等所有的領域,帶來相當大的變化。

我想,到了2030年,我國的霧霾天氣也會大大減少。我國的環境質量、生態環境、經濟增長的質量、人們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財新記者: 中國實現氣候目標,最大的困難是在能源結構這一塊嗎?

解振華: 一個是能源結構,另一個是能耗水平需要大大降低,目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如果能效水平提高一倍,能源不需要再增加,經濟總量卻可以翻一番。

中國能效水平低差的原因,關鍵還 是存量的落後技術、設備太多。現在倒逼機制就是定了總量之後,上馬新項目必須採取最先進的能效標準,同時必須改造老的設備和技術。

氣候目標不會讓GDP 增速

大降

財新記者: 我們注意到,中國確定氣候目標經過了仔細測算。不少智囊團隊從工業化、城鎮化、能源、人口、居民消費方面進行過測算,測算的主流結果是中國在2025年至2035年之間,能達到碳排放峰值。請你介紹一下。

解振華: 是的。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科研機構外,都有智囊團隊進行過研究測算。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包括了各個領域有權威的一些院士、專家,他們發揮了重要作用。總之,關於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問題,我們已經搞了將近兩年的論證和測算。這個目標最後的確定,不是拍腦袋拍出來的。

你比如說工業化,中國什麼時候完成?工業到底什麼時間達到碳排放峰值?中國什麼時候完成城鎮化?城鎮化的工程當中,建築耗能、生活用能的發展趨勢如何?人口什麼時候達到峰值?

人均的能源消耗這也是有規律可循的。

農業現代化,農村能耗將來是什麼樣子?還有交通會怎麼樣發展?交通帶來 能源的消耗和排放是什麼規律?綠色低碳交通發展潛力有多大。工業、產業結構是什麼樣的?能源結構是什麼樣的?

城市和農村人口將來比重是多少?農村的種植結構是什麼樣的?

以上這些,我們都仔細進行了論證。

財新記者: 就是說它都要各自建立發展模型,然後來算?

解振華: 對,要結合中國國情,通過大量的數據、模型,最後計算論證得出。

財新記者: 中國各個智囊團隊的最後意見一致嗎?

解振華: 不一樣,有爭論。各個團隊公開發表的意見已經有很多了。有的專家說是2025年(達到峰值),有的專家預計是2030年, 有的專家覺得2030年不可能做到。最後中央、國務院的決策綜合了各方面因素,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作出決策。

我瞭解到歐盟提出減排40% 的這一目標時,在歐盟內部爭論也非常大。西歐東歐發展水平不一樣,爭論肯定很大。

最後在10月23日,歐盟議會辯論最後通過目標。

財新記者: 我們注意到,中國的目標之一是“2030年左右”達到碳排放峰值。

為什麼不是一個具體的時間,而加了“左右”兩字?

解振華: 發展階段不同,能力不同,目標會有區別。美國和歐盟是絕對減排、總量減排,中國是相對減排。這次公佈的是碳排放峰值出現的時間,就是說在這個時間之前,中國的碳排放還會合理增加。

我們會做出極大努力,爭取到2030 年左右,中國碳排放出現一個峰值。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出現峰值後還會持續一個平台階段。按照發達國家的規律來看,有些要持續十年二十年,甚至會更長時間。就是說,中國碳排放可能在這個峰值平台上會高高低低有波動,有很多的不確定性。

在新聞發佈會上,一個法國的記者問我,“為什麼‘左右’呢?”。我的回答是,“左右”說明中國更認真、更負責任。

財新記者: 中國會爭取提前?

解振華: 會爭取盡可能早地實現,但“左右”是實實在在的,是客觀的。因為二氧化碳的排放與經濟社會的發展階段等好多因素有關係,定一個具體年份必須達到峰值從科學上說不科學。

有很多東西是不可預測的。就像有的發達國家確定了減排目標,並沒有完成,原因是出現金融危機了。“左右”這個目標,證明中國對這個問題是認真的、負責的。

財新記者: 有數據顯示,國外在達到碳排放峰值的時候,GDP 的增速一般會降到3% 左右。我們如何做到在低碳情景達到2030年的氣候目標的同時,又能保持一個適當的GDP 經濟增速?

解振華: 經濟發展是有規律的。習近平主席講過,中國要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像中國這種狀態,高速發展了30多年,GDP 長期保持10% 左右的增長速度,這已經是一個奇跡,不可能永遠這 麼快。經濟總量大了之後,增速肯定會降低。

中國過去的增長是靠投資拉動的,犧牲了資源和環境換來發展。現在到了一定的發展階段,要還賬,要搞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財新記者: 有研究團隊提出,中國在低碳情景下其實也可以保持GDP 快速增長。你是否贊同?

解振華: 我估計,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總量的增大,中國的GDP 增長速度肯定會降低。

但降低到多少呢?我們按照不同的方法測算過,結論普遍是總體上不可能維持在現在這麼高的水平上。過去是10%,現在是7.5%,以後還能否保持這樣一個速度,我覺得不太可能。

財新記者: 有沒有可能像發達國家那樣,我們達到2030年氣候目標,但經濟增速降到3% 左右。

解振華: 不會,應該比這個高些。

2030年後的中國

財新記者: 我看到一些研究報告,認為 在正常情景下,中國碳排放峰值大概在2040年左右才能出現,如果在低碳情景下,中國2030年左右會出現峰值。正常情景和低碳情景,對中國分別意味著什麼?

解振華:正常情景是沒有採取額外措施,或你僅採取某一個時間節點的措施,比如說一個國家以2005年為基數進行減排,未來只採取2005年已有的減排措施。

按照正常情景,中國肯定達不到應對氣候變化2030年氣候目標,所以中國需要低碳情景,就是要增加一系列新的、有力度的減排措施和與之配套的經濟改革措施。

財新記者: 請你預測一下,中國能否如期完成之前向世界承諾的2020年減排目標?

解振華: 中國正在努力完成自己制定的2020年的目標。到2013年, 中國已經完成了28.5% 了,還有7年的時間來實現碳強度下降40% 至45%( 以2005年為基礎),明確地說,中國可以做到。

中國為此目標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2009年、2010年, 為了完成目標有的地方都拉閘限電了。我們既有長期目標,也有五年規劃目標,五年規劃由人大批准,是有法律約束力的。分解指標下達到各個省,省裡面又分到地、市和各個重點排放單位。我們是實實在在地在做。財新記者:中國實現2030年的目標顯然需要增大減排力度。那麼從2020年到2030年,中國的減排力度會不會比現在要大得多?會加大多少?

解振華:會很大,減排螺絲將會越擰越緊。

現在的力度有些省已經很困難了。

原來只控制地方的能源強度目標,從今年開始,要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和能源強度兩個目標。到“十三五”,可能連二氧化碳總量、能源消耗總量、碳排放強度、能耗強度等這些指標都要控制。

財新記者: 對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來講,2030年實現目標時,生活會有什麼明顯的變化呢?

解振華: 如果碳強度顯著下降,工業、農業、建築、交通等能耗都會降低。

那對普通家庭生活來說,可能冰箱、空調上的能效標識會變化,更節能,成本會降低。汽車原來跑百公里要用十公升的油,那將來可能大大減少,省錢又省油,汽車排放也減少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消費觀念也會隨之改變。

大氣汙染會得到明顯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環境會大大變好。生活水平不會降低,但生活方式的內涵會有較大轉變。

財新記者:2030年左右,中國城市的霧霾會少嗎?

解振華: 肯定大大減少。我對此很有信心。

現在的能源結構中非化石能源才占10%,如果以後達到20% 的話,實際上增量肯定超過1倍。空氣質量當然會大為改善,因為這個過程就是減煤、減油,是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財新記者: 這次的氣候目標,老百姓比較喜歡,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大家對霧霾比較擔憂。霧霾會不會影響我們碳排放目標實現?

解振華: 現在之所以出現霧霾,就是能源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粗放。其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跟解決霧霾汙染是同根同源的。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同樣地會減輕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塵的汙染。這是一個協同效應。

達標路線圖

財新記者: 在新聞發佈會上,有國外記者問到中國新氣候目標的法律效力問題。

借此機會,請你詳細闡述一下。

解振華: 中國落實新氣候目標,會體現在未來的一個個五年規劃中。“十三五”要體現,“十四五”“十五五”都會分解任務。每個五年規劃,都要經過人大的審議,所以中國的氣候目標,自然也會經過人大審議,從而具備法律效力。

財新記者: 中國的能源結構,煤炭占了68%。非化石能源要在16年內提升一倍的比例,這需要大謀劃,國家發改委有沒有為此提出一個具體的能源發展的路線圖?

解振華:已經有了。核電、水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各自發展多少,都已經有具體的目標。這屬於能源發展戰略,部分已經通過媒體發佈。

財新記者: 對太陽能、核能等,未來有何規劃?

解振華:太陽能市場相當大。規模大了,技術水平提高了,肯定成本會降低。國家已經明確了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發展核電。但內陸發展核電要非常慎重。目前主要在沿海發展核電。中國核電在建規模是世界上最大的。之前制訂的計劃還會繼續執行。

財新記者: 中國的頁岩氣開采面臨諸多難題,未來有哪些新打算?

解振華: 美國的頁岩氣在地下幾百米,中國的頁岩氣一般在地下幾千米,所以開采成本完全不一樣。中國未來會繼續 研究頁岩氣開采。在中美聯合聲明中,中國與美國未來會有頁岩氣開采方面的技術合作。

財新記者: 中國現在以煤電為主,調峰很困難,大家晚上用電少,白天多用電,晚上的電量產能是富餘的,白天卻不夠。

新能源中,風電主要在晚上發電,所以電網不樂意讓風電並網,棄風問題嚴重。

未來怎麼解決?

解振華: 用智能電網來解決。現在中國與美國有智能電網方面的合作。智能電網在電多時將電儲起來,電少時再釋放出來。

財新記者: 智能電網的儲電技術難題怎麼破解?

解振華: 中國這方面的技術,並不比西方國家落後,現在還在發展。中國未來搞可再生能源必須有智能電網。

財新記者: 你認為中國當前發展新能源的最核心困難是什麼?

解振華: 我認為是核心技術。有的核心技術在人家那裡。成本比較高,一些成本是用于支付國外專利。

核心技術解決了,完全可以降低成本。比如脫硫,過去電廠脫硫設施占整個建設資金的15% 到20%。後來脫硫技術設備國產化了,成本降了一半。

國內壓力大於國際

財新記者: 我們注意到,你多次講過 “霧霾新論”,大意是從環境治理的角度,霧霾頻繁發生有助于全社會對治理環境盡早形成共識。

解振華: 對。霧霾使治理汙染、保護環境顯得更加緊迫,使全社會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更一致。

上世紀90年代,淮河流域出現了一次大的水汙染事故,那時候中國開始治理淮河。1997年、1998年的中國搞了“零點行動”,那一次光淮河流域就關了幾千家造紙廠。

以後,三河三湖,都開始治理汙染。

當地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了。治了多少年,現在開始見效了。

大氣汙染原來只是治理酸雨問題。

中國的酸雨曾經很嚴重。後來有了脫硫的技術和經濟政策,脫硫成本降低,二氧化硫大幅下降。後來又開始去除氮氧化物,開始脫硝。就一兩年的工夫,氮氧化物總量大大下降。

現在環境出了問題,吃了苦頭,人們才意識到可持續發展是實實在在的。

財新記者: 能不能這麼說,嚴重的霧霾對中國最終制定嚴格的氣候目標是有一定推動作用的。

解振華: 這得兩方面說。我們在確定2020年的目標的時候,霧霾並不嚴重。

但認識到粗放的發展方式必須轉變,因此,中國也定了一個高目標。

另一方面,現在出現了霧霾,確實加速了我們制定嚴格目標的進程。霧霾的出現,讓政府動員全社會減排更容易了。原來政府佈置減排,大家會覺得氣候後果離我們還挺遠的。現在霧霾嚴重了,大家都認識到了節能減排的迫切性。

美國過去對氣候減排並不積極,為什麼美國現在降碳積極了?幾場颶風的原因。極端氣候給美國造成了相當大的自然災害損失,美國社會由此認識到了氣候變化帶來的巨大影響。

財新記者: 你還有一個挺新穎的說法,大意是很多人覺得中國在國際上遭受了很大的減排壓力,但其實中國的氣候減排國外壓力並不大,反而是國內公衆給的壓力更大。

解振華: 都大,國際和國內比,國內壓 力更大。為什麼啊?還說霧霾,我記得有一次,我在國際會議上就減排措施和發達國家談判,爭論很激烈,批評對方。

結果晚上看互聯網,看到國內霧霾很嚴重。有網民給我留言:老解啊,還頂 啊?國內都成什麼樣啦?

財新記者: 你怎麼評價近年多起來的環境鄰避運動?

解振華: 地方政府現在上馬任何項目,要考慮當地老百姓能不能接受,做社會風險評估,你要讓老百姓接受,必須要有一個較高的環境標準,讓群衆放心。

管理者、決策層、老百姓、企業、全社會的環境意識都在提高,不光是我們幹環保的。老百姓個個都想活得更好,過去第一要求是解決吃的問題,現在不一樣了,對環境的要求高了。

財新記者: 請你談談中國氣候變化適應問題吧。

解振華: 中國也是氣候變化最大的受害者之一。中國最近這十年,平均起來估算,極端氣候造成每年死2000多人,損失2000多億元。這是直接的損失,生態上帶來的影響就太大了。直接損失這麼多,所以適應氣候問題非常重要。

減排跟適應是相輔相成的,減排力度越大,適應壓力就越小。如果你不減,不僅會造成損失,適應的長期影響問題 就更突出了。

減排和適應要並重。發達國家不太認可這一點,只要求減排,不願意提適應。為什麼?因為目前出現了氣候危害,原因主要是發達國家歷史上無約束排放造成的,所以談氣候適應,發達國家就應該拿出錢來補償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不願意談適應,是因為他不願意出錢,根在這裡。

中美共贏

財新記者: 美國這次的減排目標和過去比已經翻了倍,為什麼他們會同意這麼大的步伐?美國能不能做到?

解振華: 中美聯合聲明中確定的目標,是中美各自決定的。雙方在磋商時約定不談判彼此目標。當然,實質上不可能一點不談。

財新記者: 如果一方目標過於寬鬆,雙方在一起發表的可能性就不大?

解振華:對,雙方都會關注對方的目標,這是自然的。

雙方談判的背後,其實都有智囊團隊在測算,不但算自己,也算對方。雙方都感到舒服才會共同發佈各自的目標。目標的發佈對各自國內工作都會有促進作用,是雙贏的結果。

財新記者: 中美氣候聯合聲明里說,中美要在一些領域開展合作,比如汽車、智能電網、碳捕集等等,這些合作具體以怎樣的形式開展?

解振華: 我們有一個中美氣候變化聯合工作組。在工作組下面,有七個優先領域,各有專題小組。每個專題小組確定了,美方哪個部門牽頭,中方哪個部門牽頭,有哪些項目,有哪些企業進來,都有安排,現在基本上運轉正常。

比如說能效,由中國國家發改委與美國能源部、環保局合作,定標準,定標識,研究鍋爐等如何提高能效,工作開展得很細。

再比如汽車,雙方先在載重汽車的油耗、標準上接軌,再從技術上搞合作。

都有實實在在的合作項目。

這次又確定了不少合作項目,下一步就要研究落實的措施,也要成立相應的工作組。

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每年在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時要匯報進展情況。

財新記者: 這次中美達成共識,讓外界非常意外。你如何評價中美之間的這次合作?

解振華: 中美兩國領導人共同發佈應對 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無論是對國內促進轉型升級、促進多邊氣候變化的進程,還是在促進兩國合作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既是兩國新型大國關係的一個亮點,也表明我們積極推動全球多邊進程的決心和態度。

氣候變化是對全人類的挑戰,所以各國必須一起共同應對,這不僅是雙邊的問題,更是多邊問題。

氣候變化需要各個國家共同應對,都來採取行動才行。這件事只能“共贏”,絕對不能搞“零和”,零和就意味著失敗。

“老環保”的環境情結

財新記者: 節能減排固然重要,但中國有一個嚴重的環境問題是偷排,這主要是偷排違法成本較低導致。按照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的精神,為實現氣候減排目標,中國對環境違法會採取哪些新舉措?

解振華: 應對氣候變化必須立法,目前立法的班子已經開始工作。

中國的環保法已經修改了,隨著保護進程可能還得不斷修改。現在新環保法的懲罰力度已經加大了,罰款取消了上限。

我在當國家環保總局局長的時候,有些違法企業,環保部門去檢查的時候,他交出100萬元錢,因為環保法規中規定最高罰10萬元,他把錢提前付了,然後他接著排。

現在罰款無上限,違法成本大大提高,而且對嚴重違法的行為可以依照刑法懲處。

新環保法懲罰的力度大大加強,現在關鍵是要嚴格執法。就是要做到有人或企業在環境方面違法了,就一定得受到法律的制裁。

財新記者: 你是老環保人,從國家環保總局局長到發改委副主任(注:分管環境資源和氣候變化工作),多年來在一直做環保工作。你對中國環境近年持續的“局部改善,總體惡化”情況,有何看法?

解振華: 這跟中國的發展階段有關係。

過去我們講不能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但中國和許多其他國家一樣,還是走了這條路。

回頭看,這可能是一個難以跨越的階段,但我們的行動可以決定這段路的長短,我們要制定政策,加大執法力度,縮短環境汙染這個過程。

財新記者: 國際國內都在猜,中國什麼時候才能到環境拐點。碳排放方面,中國會在2030年左右到達“拐點”,那麼整個中國的環境拐點何時到來?

解振華: 我們做了相關工作,也做了一些研究測算。環保部門已經做了大量工作,全社會要共同努力爭取環境拐點早日到來。

財新記者: 可不可以這麼理解,你過去在環保部門工作,是就環境問題解決環境問題,現在你在發改委任職,可以從全局角度解決環境問題。

解振華: 在國家環保總局的任上,我意識到,就環境談環境,解決不了中國的環境問題。所以那時候我提出要搞循環經濟、清潔生產,開展規劃環評,想從源頭控制汙染。環評方面,不光是對一個項目環評,要對發展規劃環評,甚至要對政策環評。

環保部門的主要職能是監督執法。

後來我來了這裡(國家發改委),這裡的工作就是制定規劃,提出政策,做的事情其實正好是我過去想做的。

財新記者: 請你講講氣候減排工作和環保工作之間的異同?

解振華: 氣候工作主要與能源結構、經濟結構、發展方式有更直接的關係。這些對環境質量的改善,能起到相互促進的協同作用。

環境問題要從發展的方式、經濟結構和生產、生活過程中去解決,從源頭和過程去解決,還要實行嚴格的法治,依法管治環境,建立倒逼機制,倒逼發展方式、生活方式的轉變和結構調整,使發展的過程更綠色、低碳、循環,相互融合才能解決好。

這兩項工作的作用,相輔相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3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