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你别无选择(回忆与总结)


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dbmx.html




1、未来因你而变 《预见未来》里的克里斯,天生具有预测未来的能力,但他从小就在痛苦中度过,各种机构、政府、医院都对他极感兴趣,以至他快乐的童年都在测试和研究中度过。成年后的克里斯隐形埋名混迹于拉斯维加斯,不时去赌博一下赢点小钱。因为一个恐怖组织预谋要炸毁洛杉矶,FBI特工找到了克里斯帮忙。然而,这预测未来的超能力却令克里斯痛苦万分,因为他预测到无论多么努力,洛杉矶最终还是会被炸毁,而且他的爱人也会在此劫难中死去。
关于市场,可以测,也可以测得很准。但由于预测者的介入,结果将因此而变,而修正后的再介入导致市场的再改变,时间轴在这种不断的变化中向右延续......
对于预测,始终要面对的:
 
   一是如何尽可能地减少自身产生的干扰,最终,操作将受限于市场容量;
 
   二是如何不断地修正,快速反应去选择最优解适应。   2、动态的价值,个性化的估值
不同个体对价值的理解是不同的,即使同一个体,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价值的看法也是变化的。除此之外,价值本身也在随经济周期不断变化。
一家公司到底值多少钱?没有人知道。公司管理者对公司的认识,不会比普通散户高明多少。
抛开大时代的背景,抛开产权明晰和法制保障的基础,价值,真的可以估吗?如果拿计算器就可以DCF出一只股票的价钱来,即使母猪不会上树,杀人越货、作奸犯科的事也一定会少很多。
投资的真正风险,不是值得投资的公司有多少,不是会不会去估值,而是你处于什么样的时代,以及你能否正确地认知你所处的时代。 3、交易的本质是哲学
交易之道,无非是一买一卖。但何时买何时卖,风险喜好程度不同,周期不一样,结果不尽相同。选择承受什么样的风险,交易什么级别的周期,本质上源自对市场和对自我的认识。你是谁?你来自哪里?你能做什么?
对于初级别的交易者,买卖点是严格的,做且只做沿均线方向的匀速或略加速度突破,“突破”之外另一要点是选择止损代价最小,如30分钟级别做多则1865买2050卖;对于高级别的交易者,有定理,无定式,只要有波动,任何时点均可交易。
交易,是改错的游戏,每一笔都是一次全新的开始,重要的不是你曾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而是你准备怎样做。 4、换一个视角,你看到的是另一幅影像
任何事都有很多面,股市也不例外。Jesse Livermore的悲剧根源,在于“凡事都有两面,但是股市只有一面”。资本是逐利的,市场对财富进行再分配,但世界总归是公平的,只有大德之人才能最终掌握大量的财富。
1965—2006年的42年间,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公司年均增长率为21.4%。把这做为一个极值,考虑收益率曲线分布特点给以修正,再乘以经验值、资金管理系数、信息滤网水平,多少?
统计1000次的短线/超短线交易均值收益率,多少?
冲进杀出的,不如看看书、陪陪家人,你的人生财富级别,只与你的品质有关。  很多时候是人品问题,昨天去看了电影<当幸福来临>,看到一半,就知道这个故事描绘的原型现在已经至少破产,他总是处于随机中,再好的能力也 要处于对应的时代背景中,半年前见到一村夫,传说中胳膊上能跑马那种,腰围体格,都是标准的历史武将那种,若早生1800年,或是颜良文丑之类人物,而今 只能守着自己这点店面,靠力气吃饭,相对来说真懂金融的懂经济的,对各个时代的适应度最高,另一种就是黑帮了,未来3年国内各个城市与区域的黑帮基本都全 换新颜,退役军人与失业者与落拓知识分子在尝试互相组合,你的选择必须适合时代的背景,并顺应未来的趋势. “做且只做沿均线方向的匀速或略加速度突破”  5、持股的信心来自哪里? 不是第一次写下这个题目,但对于答案,这次却比以往更要清楚。
“国人是没有信仰的”,我也是这样,我曾经笃信持有股票就是持有公司的一部分,持股的信心来自于对公司价值的深入了解。在市场里混久了,终于明白,实际上,持股的信心在不同的市场上、处于不同的时代和对不同的投资者是不同的。
对于经济周期、行业本身和公司内在价值的深入了解,确实有助于增加持股的信心,但对普通投资者其实是很困难的,即便透彻地理解上述三方面中任一方面都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求你有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有足够的实践经验。
读原复生财经评论,最让我佩服的地方,在于其能够仅用区区数千字说清一家公司,这种功夫不是一般人可以有的,绝大多数的投资者,持股的信心在于一个良好的资金管理体系,它是你长久存活的保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43

你別無選擇----反對轉基因是在做無用功(兼談國人 抵制新事物的慣性) 二月立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ba21780101m1yg.html

轉基因能夠被爭論成這樣,背後是有一定的利益驅動的,這種利益驅動主要是來自一些商業目的,比如有機食品生產商就會強調轉基因的安全性是值得懷疑的,不過最終這種混淆視聽是無用的,包括有機食品本身實際上也是一個商業噱頭,沒說它是騙局算是客氣的了。

 

民眾討論和質疑轉基因本是件好事情,質疑不僅是基本權利,更是推進事物發展的反作用力,是必不可少的;但漸漸的從質疑到聲討轉基因就不對了,尤其是其中三個最大的主流觀點很有問題,它們是:

1.是個背後存有巨大陰謀的利益驅動,害中國人的。

2.請給我們告知權和選擇權。

3.好不好尚無定論,我們迴避,請挺轉派先吃,並多吃

 

利益驅動那是肯定的,陰謀的利益驅動,那就太義和拳思維了,基本上是受迫害狂想症的再次發作,很多東西不是專門為了害中國人而設計的,閉關鎖國,就沒人害得了你,既然選擇國門洞開,那就要面對一切;轉基因最大的利益驅動,和每一個推進人類進步發展的科學技術一樣,在改變世界的同時也獲得巨大的利益,這無可厚非,也光明正大。

 

告知權和選擇權看似表面有道理,實際是沒有可操作性的,比如無線信號,有害無害一直有爭論,過去量很小,沒怎麼關注也就算了,現在移動互聯時代,無線輻射劑量增幅成百上千,足夠量變到質變了,到底有害無害?過去量不大時就有畸變、致癌和影響後代之說了,那麼今天如此高劑量會怎樣,需要時間來驗證,那你用不用呢,你不用可以,你死到鄉下去,發現死到鄉下也不行啦,谷歌要搞大氣球了,從天空直接輻射你,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告知權,也沒有選擇權,你只有挖地窖的選擇,而且還不能隨便亂挖,很可能那是犯法的。

 

轉基因食品在美國不需要特別標識。FDA 對此的解釋是「專門的轉基因標註,在食品安全法律上說不通。有可能存在安全隱患的成分才要用標記的方式提醒消費者。轉基因至今為止並沒有發現任何不安全的例子,標記後就會給消費者以轉基因成分有安全問題的錯覺」。因此在美國,民眾沒有得到轉基因食品的告知權和選擇權。

在中國,這個告知權和選擇權也是給不起的,不要說法理上行不通,操作上也沒有可行性,我們目前連基礎食品工業的安全性尚不能保證,做不到出了問題立即溯源追究,更別奢望在轉基因食品上能夠做到完全標識,要做也是騙人的,因為根本經不起推敲,漏洞多多,任何反轉人士想找麻煩都是輕而易舉,就好比霧靄裡面帶個所謂的口罩那樣,可以有心理安慰,但不可能真正杜絕霧靄。

 

 至於請挺轉派先吃,並多吃的話,是很無知的,因為轉基因產品量最大的是基礎食材,比如白糖,食用油,玉米,大豆,西紅柿;轉基因食品首先不是為個別人服務的,它是為解決全人類糧食安全和供應為第一要務的,所以能有幸成為轉基因產品的,必然是整體食品產業中用量最大的群體;所以,你大快朵頤的某些食物,正是轉基因產品或者含有轉基因食材,你不吃可以的,高價去買所謂的「有機」食品,最好植物自己種,菜油自己榨,醬油自己做,不要外出下館子,餐館可以保證不用地溝油,但保證會用轉基因油,合理合法而且省錢經濟,更不要出國,尤其是美國加拿大,必會被轉基因食品轟炸而死;一些化妝品也不能用,因為內含提取物原料極可能就是轉基因的。

 

不管你挺轉還是反轉,轉基因是必不可迴避的,除非你滅掉物質追求的慾望,回歸森林,去做個野人,退到鄉村你都迴避不掉。

 

人類能大規模的全面走進工業化,基本的支持來自於農業生產力大解放,百多年來,全世界農業是在耕地不斷減少,人口不斷激增的情況下,逐年增產的,這個過程中還伴隨著農業生產人口的急劇下降,但仍然逐步實現了農業現代化,不僅基本消滅了困擾全人類的饑荒問題,不斷提升全人類的平均壽命,還更大力度的支持了現代工業,因為農產品早就不僅是食品,還是工業原材料的一個巨大分支,這個農業現代化,支撐了當今世界的一切,幾乎每一個人,都是這個成果的受益者,尤其是我們這個曾經把讓十億人吃飽作為豐功偉績的、正在追趕先進的「發展中國家」。

 

農業現代化,典型如美國,是以不到5%的從業人員養活三億多人口,還兼顧糧食出口同時要支撐整個工業原材料的供給,如此強大的產能來自化肥,農機,農藥,生物科技,氣象氣候和土壤植被等多學科的綜合發展,這種需求隨著人口增長不斷增大,這種上升趨勢未變,以至於到了現在,能持續提升和優化這種產能的唯有基因技術了,因為人人都要吃飽,吃好,住好,用好,同時耕地又不斷被侵蝕,糧食產量要持續增長,化肥農藥要儘量少用,農業從業人口遞減再遞減,因為這是工業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標誌,同時資源投入相對有限,如此條件下,要求一個高效率的產出,目前人類科學能力所能滿足這樣苛刻要求的,基因工程技術是唯一,沒有之一,轉基因是這個體系中的重要一支;生活在現代的每一個人,正在追求物質享受的每一個人,絕無可能和轉基因技術的成果----轉基因食品隔絕,不僅不可能,連選擇權都沒有,人口基數放在那裡的。

 

所以要反對轉基因,首先要反對這種追求物質無限擴大化的生活方式,反對工業化無限螺旋上升的發展態勢,像不丹那樣以追求全民幸福感為國家發展目標,徹底放棄GDP增長為目的的發展方式,甚至否定科學發展觀,回歸自然,弘揚農耕生活,這是根本性的解決問題,如果全體國民能有此共識,那麼獲得幸福感的難度是不大的,吃的更加自然是不難的,農耕型社會為主體也是必然的,只要運作的好,不餓肚子的目標可能可以達到,反轉基因也是可以真正落實的;一旦走上西方工業化發展的道路,千轉百繞終究不能迴避效率最優化的經濟選擇,而效率最優化原則下,馬上要發生的就是食物的豐富性被漸漸抹去,在中國,你可以吃到口味上百種的雞,在美國,你只能吃到不超過四五種的雞,絕大多數是那種60-90天裡從雞蛋破殼到殺頭拔毛變光雞,一輩子沒見過陽光的工廠籠子雞;在中國,你可以嘗到多種口味的西瓜,在美國,全年供應的幾乎就一種西瓜,大、紅、甜還無籽,但是不好吃;還有那大大的草莓,自然環境裡是不可能長成這樣的,口感遠遠不如中國的小草莓;

 

但是大規模農耕生產就是這樣的要求的,在這個道路上,來自英國的種公豬正在準備擠佔全中國豬爸的位置,壟斷趨勢強勁,因為它的基因可以讓豬三個月就出欄,經濟性倍增乃至數倍增長,抗病性也好,困擾中國豬倌的兩大核心問題迎刃而解,困擾中國CPI的豬指數也將會被降伏,就這兩個好處,不論是豬倌還是國家高層主管,放棄各地優良口味的豬種還不是時間問題?

 

未來十年的中國,城鎮化是一個重點發展的區域,將有更多的農民轉為城市市民,農業從業人員必然不斷下降,這是我們下一個十年經濟成功的必要符號,同時糧食生產不能下降,農產品總產量要上升,耕地最好的結果是不再下降,靠什麼?靠農機、農藥、化肥,大規模集約化生產,這個過程中我們必然會失去農產品的豐富性,因為多樣性必然是低效率的,同時我們絕對要拚命提升單位時間和土地與投入成本下的效率,這個效率提升的手段,最高級的就是轉基因了,當所有條件都具備的時候,結果是唯一的,所以,今天,以崔永元這位高級腦殘為代表的反轉人士,就是那種一邊享受著現代物質文明,一邊又不遺餘力的反物質文明,套用文革那句「打著紅旗反紅旗」的老話,崔主播的做法可以叫做打著物質文明反文明,虛偽透頂,愚蠢至極!

 

我本人骨子裡本來不認同西方的發展模式,但是我根本無力反抗,我生活在這個時代,我無從選擇,我想通了是因為反正最後宇宙都是要滅亡的,地球生命更是不久遠,與其坐以待斃,循道自然,倒不如和自然比拚一下高低,看看智慧到底能發展到哪一步,所以我對抵擋這種發展態勢的,任何螳臂擋車的無用功,除非是精神和道義上的,一概嗤之以鼻。

 

一直說國人缺乏科學素養,在轉基因這件事上表現的很是淋漓,而且能夠參與這場討論的人,應該是具備了一些基本條件的,首先他們必定溫飽過頭,因為他們有選擇吃不吃的能力,其次他們受過教育,甚至高等教育,第三他們基本是社會中高層人士,具備這些特徵的人在當下中國應該算是中堅了,都不能去認真認識一下什麼是轉基因,去瞭解一下我們有沒有可能根本上迴避轉基因,其代表性人物崔永元自己造謠傳謠,隨著認識的加深觀點立場也且戰且退,從反對到保留選擇權,殊不知結果是連選擇權都沒有的,作為一個有一定話語權的媒體人,有著太多更應該關注的痛點,今年的媒體年終總結,有一個中國「哄搶」專輯,崔永元有去美國瞎折騰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不如去深度瞭解一下,這些參與哄搶的人們,有沒有時間興趣來關心一下轉基因是什麼,如果有一車轉基因食用油翻撒滿地,他們會不會一樣哄搶,你個吃飽飯的大V,來看看你生活的國度其國民基礎是個啥樣,相比之下,他們是不是更值得關注?轉基因食品是不是更無法迴避?

 

轉基因的不可迴避,是經濟發展方式和國情決定的,沒有選擇餘地,但可以有質疑精神,因為質疑可以讓代價最小化,所以我一直很關注各種質疑,可惜多種質疑幾乎沒有任何學術討論的意義,讓人感到很突兀的是多數人最後集中在三個問題上,一是要權威說法,二是退一步,自己不做小白鼠,讓別人先來;三是完全抵制。

 

首先權威說法是要不來的,就算美國FDA,聯合國糧食總署的認可,它也是相對權威,有沒有副作用,就是讓時間來給出答案,副作用無非有三種,好影響、無影響,壞影響;全人類來做小白鼠,美國人做了二十年,我自己估計也做了十年了。

 

國人提出拒做小白鼠,或者根本徹底抵制。

 

近代中國是個極其落後又坐享其成的國家,在人類文明進步史上,極少有開拓者的身影,而對於文明發展的成果,更多的是反對和抵制;人類是怎麼進步的?人類是先驅者不斷用自己做小白鼠付出代價一點一點進步的,居里夫人提純鐳的時候,還對其放射性的危害沒有認識,以至於她把提純的鐳放在小瓶子裡隨身攜帶;飛機誕生之前,有多少好男兒死於自己的狂想和實踐;醫藥的發展史更甚之,新藥毒性都是時間和人們的身體反應積累出來的,四環素造成整整一代人牙齒發育不良;農藥的使用更是傷害巨大,這一切,除了那些科學家們有沉重的付出,普通民眾也付出不菲的代價。

 

中國都是拿來主義,用了並且感覺良好,理所當然;孟山都公司是化肥和轉基因工程的踐行者,被污化成一個十惡不赦的惡人,要推進滅人滅種的撒旦計劃;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很多評論,覺得這個國家的一些人特別可惡可恨,好處都是我的,壞處你都先給我試錯一遍,別跟我談別的,混蛋的可真不是一點點,雖然不能要求普通人都具備這種無畏的精神,但是哪怕你對這種試錯精神表達一點點敬意,也是善莫大焉,可惜,沒有!

 

世界村裡有這麼一個族群,他們享受現代文明,同時以各種方式和角度反對現代文明思想和發展方向,他們喜歡文明的產物----各種現代化商品,他們是拿著別人的優秀產品來比拚購買力的一群動物,同時無任何感恩之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571

新一輪創業獨角獸SaaS,錯過移動互聯網的你別再錯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20/152048.shtml

1441173602357

 

 本文由極客幫創始人蔣濤口述,由蒲鴿整理。

如今2B行業變得異常火熱,我們也投了80多個公司,主要目標就放在New SaaS方面。我從90年代開始做程序員,2000年的時候做了一個網站CSDN,專門服務程序員,到現在已經15年了。2011年我轉行做投資,那時候看到了整個技術大勢將帶來新浪潮。 

    SaaS成為熱點的宏觀原因

    來看美國的情況。紅杉合夥人2012年提到,在過去10年里,有56個IPO是企業級,而且價值10億美金,只有23個是在消費者領域。企業級服務在美國是消費者市場的兩倍。

    但是,這個市場也才剛剛開始。第一名的是微軟,然後是Oracle、IBM。從市場價值來看,傳統軟件仍然占絕對統治地位。新興公司都在進攻這塊市場,同時也在開創新市場。

    在垂直行業,有一家給生物醫藥公司提供CRM管理軟件,該公司最新市值是36億美金,最高的時候到過50億美金。這樣的公司在美國還有很多,最近都在陸續上市。

    垂直行業的SaaS在美國也是新興的,醫療、建築、房產、保險等行業都在發生很大變化,這也是跟整個技術趨勢有關。這些SaaS公司相比幾年前的發展更快,原因就是獲取用戶的成本更低,因為有了大量的社交網絡。付費率在提升,風險投資也在加快跟進,美國的SaaS進入了加速期。

    中國的各大投資機構也在討論這個情況。但中國面臨高人工成本的問題。

    以2014年薪酬情況為例,員工每一次跳槽都會帶來薪水的增長,大概工作3年,就可以達到30-40萬的年薪,開發人員、運營人員成本變得越來越貴。

      不光是高技術人員,所有的人工都會貴起來。經濟學研究的成果,個人服務成本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必然越來越貴。在美國,只要用到人的服務都會非常昂貴,醫療提高了8倍,大學費用提高了7倍。但是,我們買的電腦卻越來越便宜,手機越來越便宜。大規模制造使得成本越來越低,創造的價值越來越大,工人的工資卻越來越高。中國也在進入這個時代,當我們老的時候,估計都請不起保姆。

      當人工成本越來越高是,SaaS工具的高效率越來越受歡迎。中國的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進入精細化經營的時代。大家都在謀求用更好的手段使公司更有競爭力。

 

SaaS的三種服務方向

    SaaS給中國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包括開發者服務、企業服務和行業服務三個方向。

首先說說開發者服務。開發人員變得非常昂貴,養一個工程師的成本是30-50萬。 技術上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有很多新的公司,拿了非常多的錢。這樣的故事在美國有很多,32個人支撐4.5億用戶,這家公司叫WhatsApp,是Facebook收購的,微信絕對不是這個數量。Instgram被收購的時候,賣了10億美金,公司只有5個工程師。美國的工程師為什麽這麽厲害呢?因為美國工程師的人均價值太高了,原因是他們用了大量的開源工具和雲服務。如果說我們在使用機關槍,他們早就已經開始使用導彈了。

  舉一個例子,我們投資的一家公司聚合數據。它把所有網上可以公開的數據聚合起來,減輕開發者的工作量。比如違章查詢,如果你想給用戶提供服務,你得寫300個城市交管局的接口,讓工程師做這個工作是非常麻煩的。我們派一個優秀的工程師把這個工作做了,其他人來調用,這個工程師創造的價值就很大。

  這是開發者服務,我們希望讓工程師創造更大的價值。

  第二部分是企業級服務。它跟原來有所不同,更加開放,與互聯網的服務對接,不是封閉的系統。企業服務中最大的一塊是人力。舉個美國的例子,我剛剛講到美國的人力成本太貴了,如果可以提高人力效率,他們都願意花錢;另外是銷售,這是開源的,能夠獲得更多收入;還有一方面是IT,IT的基礎工具和服務可以讓工作更有效率。

  這些企業級服務跟To C的服務是一樣的。首先要占絕對壟斷地位。美國提供SaaS服務的公司大概有上百家,企業級服務占到銷售板塊的52%。這個領域的競爭也是很殘酷的。中國也有很多SaaS公司,很多是行業的,也有很多是跟銷售相關的。中國的HR板塊SaaS還沒有特別領先的,未來是很大的機會點。

  我們投資的一家公司易快報是面向中小企業的報銷業務。原來的軟件都太複雜、太笨重,要培訓才能使用。這個系統,自己一個人就可以用起來,一個團隊也可以用起來,不需要再審批。這個軟件跟滴滴打車、去哪兒、攜程都能對接上,出差記錄、報銷單據可以很容易統計,大大促進了企業級應用在移動端的普及率。

  第三部分就是行業級服務。我認為這是最大的金礦。行業級的SaaS跟效率相關,中國人還是要看到實際的價值才願意付錢。

這類SaaS跟行業結合產生了很多新的模式。

第一種模式來自傳統企業與新技術的結合。  

舉個例子:美國排名前十名的電商,里面包括不少傳統公司,包括梅西百貨、百思買等。相比之下,中國的傳統百貨公司在電商中可就排不上號了。這說明美國傳統企業的信息化能力也很強。不過,中國傳統企業是有很大機會的。如果能夠將新一代的信息化系統和行業結合起來,競爭力就會很強,沃爾瑪的大數據營銷就很典型。

  尚品宅配代表了另一種新模式。創始人是做軟件出身的,三個創始人,兩個是做CAD軟件的,一個是聯邦家具的CIO。他們認為家具廠的模式要改革,原來的太落後了。還有一點,中國的版權和賣授權的軟件模式都是不能做大的。2010年到2011年間,他們做了一個重大變革:公司免費讓用戶使用CAD軟件。用戶只要輸入小區號,就可以自己設計裝修風格。如果不滿意,還可以讓設計師上門測量。如今,尚品宅配已經成為中國第二大的家具廠。後臺還有一套柔性生產,根據每個用戶的下單進行標準化。他們不是賣軟件,而是把軟件的價值做成自營。

  這種模式也可以用宜花來闡述。他們是做鮮花的,本來是做To C,後來快做死了。於是,他們停下來仔細觀察整個花卉行業。他們發現到花的整個采購鏈條很麻煩,從花店到集貿市場,從集貿市場再到批發市場,再到原產地。於是直接做原產地,研究SKU(庫存量單位),並將所有流程標準化,用飛機空運到北京。如今,北京80%的花店都從他們那里進貨。他們不賣軟件,而是通過軟件優化整個行業的服務。

  還有一種是做聚合。這也是我們投資的一家公司,做的是旅遊行業特色服務的聚合。旅遊行業是血海一片,競爭很厲害。有一種旅遊具有小眾市場----是特色遊。比如:我有一套自己喜好的玩兒法,去菲律賓潛水,那就只做潛水旅行社。因為這種旅行社比較小,所以有一些特殊需求,比如需要用戶更好地傳播等。目前,我們已經接了600家特色的旅行社,每一個都用我們的系統幫助他們進行更好的營銷。用戶之間可以互相進行導流,潛水的也可以去滑雪。對客戶來說,系統是免費的,但我可以幫你帶來新的客戶,可以優化銷售人員處理用戶定單的效率。

 

新一代SaaS的特點

  New SaaS的產品跟原來的SaaS有所不同。比如,原來的系統是面向HR招聘的,只是單純疊加,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運營。原來只對用戶行為進行記錄,沒有進行真正的分析和交互式管理。原來做的是軟件,現在真正做的是服務。這個服務是什麽呢?它是一套HR的面試流程管理。比如我現在要招聘一個人,得約他什麽時間面試、跟誰見面、反饋是什麽。這套系統跟微信緊密集成,用戶不需要登錄,可以快速吸引用戶。

  新一代SaaS的特質,首先是跟移動緊密結合,用戶的活躍度才會提升。現在大家用的最多的就是微信,最好把用戶界面和操作都做得跟微信一樣。他們覺得還是在微信里,其實已經把H5帶出來了。

  二是開放的系統,不再是內部封閉的,而是可以跟外部連接。就像報銷可以跟滴滴打車的記錄連接,也可以跟客戶和用戶進行連接,它不是孤立的系統。

  三是做交易。最好的業務還是要把交易疊加在中間,交易可以去中心化,形成閉環,可以發掘很大的價值。

  四是利用數據。移動上帶來的問題是界面很小,用戶的操作習慣和方式需要更精細化的設計和運用。用戶行為可以累積下來進行更大價值的挖掘。這樣的公司在美國已經開始出現,而中國還比較少。

  新一代SaaS在中國才剛剛起步,每一個行業都有機會,現在正是挖掘機會的好時機!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蒲鴿,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112

魏武揮給內容創業潑冷水:這4個坑你別跳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30/157083.shtml

魏武揮給內容創業潑冷水:這4個坑你別跳
常皓靖 常皓靖

魏武揮給內容創業潑冷水:這4個坑你別跳

內容創業有4個大坑,分別是廣告、電商、IP和估值。

i黑馬訊 6月30日消息,知名自媒體人、資深媒體觀察家魏武揮在騰訊科技內容創投論壇上發表演講。魏武揮認為,現在內容創業有4個大坑,分別是廣告、電商、IP和估值。

以下為魏武揮的分享精選: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內容創業的幾個大坑。

第一個坑是廣告。

很多內容創業者其實靠廣告、靠寫軟文日子挺好過的,但有沒有人想過為什麽五年前做這個就不會有那麽多錢可賺?

我開獨立博客的時候,還沒有用戶超10萬的博客。當時很難想象寫博客能夠接3、4萬的廣告,甚至汽車圈可以到10萬。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整個微信體系里面集中了大的流量的節點。

在PC時代,作為甲方來說,最大的流量節點是百度。PC時代有300萬個左右的網站,從甲方的角度來說研究這麽多網站實在是太累了。所以可以去投最中心的流量節點,這樣會省很多事情。每100塊錢網絡營銷的支出里,會有20塊錢到了百度手上,還有20塊錢到了阿里手上。

到了微信公眾賬號體系的時代,甲方忽然發現沒有大節點了。現在有2000萬個公眾賬號,甲方還得一個一個去搞。後來朋友圈廣告算是流量大節點,但是朋友圈廣告可能一天只能看到一個,容量不夠大。

最近新版的微信出了“朋友圈熱選文章”的功能,現在很難講它是否一定會火。但是如果會火的話,這又將會是一個流量大節點。

甲方的預算總體來說是有限的,如果手上有1000萬要花掉,除了投朋友圈廣告,將來可能會投朋友圈熱選文章。這樣的話,往微信公眾號上直接投的錢就會少一點。   

我認為微信公眾號的價格已經虛高,將來泡沫會破。我不覺得有10萬粉絲,靠寫點廣告就會成為所謂的內容創業效應。這是不合理的,10萬粉絲不算什麽。

當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幾個流量大節點的時候,整個營銷會往下走。

第二個坑是電商。

很多內容創業者也想賣東西,羅輯思維賣書賣得挺火的。

電子商務的第一個階段是賣書,書是標準件,沒有那麽複雜。第二個階段是賣3C產品,相對來說也是標準件,價格比較透明。第三個階段是賣服飾,淘寶上有買家秀、賣家秀,同樣的衣服穿在不同的人身上不一樣。第四個階段是是賣生鮮,這個非常難。

雖然我不知道情況,但是我基本上可以斷定羅輯思維賣月餅是個坑。因為月餅是食品,不好賣,而且過了中秋馬上不值錢了。而且羅振宇自己也說過,2016年羅輯思維不會賣食品。

羅振宇賣課是因為課不需要倉儲、庫存和物流,成本比較低。一條現在賣的東西特別貴,比如會賣幾千塊錢的椅子。如果賣80塊錢的椅子,按照一條的流量分分鐘會賣出很多,整個倉儲、物流、客服的成本就會擡升。如果賣幾千塊錢的話,流量會小很多。所以,一個做內容的人做電商的時候一定要遵循電商的客觀規律。

第三個坑是IP。

一個IP至少是有十年的歷史。美國隊長開始的時候還在二戰期間,變形金剛是我在初中看的電影。

IP從英文的角度是知識產權,而且是有情感成本,有價值觀成分的。但是情感很容易消費,路轉粉、黑轉粉、粉轉黑非常快。

我第一次看變形金剛大電影的時候是30多歲,當時我激動到熱淚盈眶。變形金剛的四部大電影都很爛,這是美國主流價值觀洗腦式的教育。我雖然邊看邊罵,但是依然看了好幾遍,這是一種情感的維系。我不覺得Papi醬有什麽IP的價值,她要證明有IP價值還需要一段時間。

一個故事、一個小說也可以變成遊戲,但是這里面成本極高。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魔獸世界電影需要做到4到5億美金的票房才能撈回成本。魔獸世界在中國非常成功,但在北美並不成功,所以即便是那麽火的遊戲變成了電影也未必能掙錢。江南春也跟我說過,院線廣告的利潤率比拍電影多多了。

現在很多IP都高估了自己的價值,其實更重要的是IP、電影、遊戲的制作遠遠超出寫一本小說。

第四個坑是估值。

我特別想不明白一個問題,為什麽現在有很多公眾賬號動不動估值就幾千萬,幾個億,明明在內容生產和商業模式上和一本雜誌沒有什麽兩樣。

估值太高對你很不利。如果早期投資估值過高的話,A輪、B輪怎麽辦?

在內容創業上,紫牛和我所在的基金都是是內容和另外一個生意的搭配,而不是純粹希望通過內容本身產生多少錢。我覺得未來很多基金都會這麽做,他們都會通過投內容來進行產業布局,調動其他產業的投資效果或盈利的效果。

在這樣的情況下,恐怕有很多投資者對估值的要求和內容創作者並不太匹配。不管是春天、夏天或秋天,走到資本寒冬的時候會有很多天使估值上億的企業會死得很慘。

內容創業 魏武揮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636

除了打通關,你別無選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726/157667.shtml

除了打通關,你別無選擇
高榕資本 高榕資本

除了打通關,你別無選擇

一家公司是否具備十億美元價值潛力?無論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都需要結合運用“藝術”與“科學”來做出判斷。

一家公司是否具備十億美元價值潛力?無論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都需要結合運用“藝術”與“科學”來做出判斷。

藝術是指,要理解公司核心產品的工作模式;科學是指,要明白產品的衡量標準。初期,“藝術”比較重要,越往後“科學”則更為重要。

而無論是藝術還是科學,其核心都在於對“用戶參與(user engagement)”的理解。對此,Sarah提出了“用戶參與層次模型(hierarchy of engagement)”。

640

用戶參與層次模型

該模型認為,用戶參與分為三層,分別是:新用戶增長階段、活躍用戶留存階段以及生成產品本身的良性循環階段。

1、層次一:新用戶增長階段

矽谷的創業公司對用戶增長的關註度非常高。看看下圖“增長黑客(growth hacking)”關鍵詞的google指數曲線就知道。

的確,增長很重要,但這就意味著成功嗎?

641

很多公司早期的用戶增長不錯。你能猜出這是哪幾家公司嗎(見下圖)?

642

這幾家公司分別是snapchat、musical.ly、Yik Yak和dubsmash。

在經歷過早期的快速增長後,幾款產品的後續增長呈現了大相徑庭的趨勢。除了snapchat之外,其他3款產品的增長率都出現了斷崖式的下降。

643

顯然,單純的用戶數快速增長並不是產品成功的充分條件。

那麽,是什麽導致這些產品在經歷一波用戶快速增長之後,其增長表現差異如此之大呢?

原因在於,每一款產品(至少在初期)都是一個為用戶提供完成特定“核心動作(core action)”的平臺。

所謂“核心動作”,我們用部分國內部分產品的早期形態舉例解釋一下:微信讓你完成多媒體通訊;微博讓你隨時表達自己;優酷讓你上傳自制視頻;移動直播平臺讓你隨時發起直播····

但並不是所有的“核心動作”都足以讓特定的一款產品能夠依賴它獲取足夠數量的用戶。

你必須誠實回答的問題是:產品為用戶提供的“核心動作”能為我帶來多少活躍用戶?

用戶是否會完成“核心動作”是由動機和能力兩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缺一不可(如下圖)。

你產品必須要在這兩個維度上精心考慮,以讓足夠多的用戶來完成產品向其提供的“核心動作”。

645

有一款叫Viddy的視頻攝制社交分享應用,在2012年4月份時曾在一周內經歷了用戶暴漲1700萬,但新增曲線隨後迅速疲軟。現在,這款產品已近於銷聲匿跡。國內也有一些產品走出了類似的曲線。

其原因就在於沒有滿足讓用戶完成“核心動作”的兩個條件:動機和能力。

作為對比,圖片應用Pinterest在2011年內出現了持續的病毒式用戶增長(如下圖)。它的產品機制滿足了用戶收集圖片和分享圖片的動機;同時,降低了用戶過去做這件事的成本、提升了效率。

646

2、層次二:活躍用戶留存階段

假定你的產品已經獲得了足夠量級的用戶,現在必須回答的問題是:

這些用戶會留下,並且活躍下去嗎?

我們來比較一下兩家公司。

A公司每月新增用戶500萬,留存率80%;B公司每月新增用戶250萬,留存率95%。這兩家公司三年後的用戶情況如何?

答案是,A公司三年後僅積累了2500萬用戶,而B 公司則是4200萬(如下圖)。

647

既然用戶留存率如此重要,我們應該如何有效的提高它呢?

兩個維度的考慮:1)用戶利益是否會隨著使用次數/時間的增長而增長?2)用戶如果離開你的產品,他所損失的利益是否足夠大。

對於第一條,大體而言可以這樣理解:用戶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或顯性或隱性的增加了產品的可用數據,公司通過這些數據進一步提升了用戶的產品體驗。

對於第二條,則可以這樣理解:用戶使用產品的次數/時間越多,其離開產品損失的東西就越多。這樣的產品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用戶的個人身份,是用戶生活中某一方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換句話說,這兩個維度是其實是一體兩面的考慮。

舉幾個例子:

a)印象筆記(Evernote)的免費增值模式(freemium)通過免費給用戶提供了存放筆記的地方,用戶因此而願意留下來。用戶所存放的筆記越多,就越難放棄這款產品;

b)在Pinterest上pin的圖片越多,用戶就越依賴它。Pinterest變成了個人記錄美圖的工具,也逐漸成了你身份的延展。隨著用戶在這個產品上的體驗越來越個性化,離開的可能性就越來越低了。

c)Secret 和 Yik Yak這兩個匿名社交App在用戶增長階段表現很好,但在用戶留存階段情況卻很失敗。應該試著回答上面的兩個問題:用戶利益是否在持續增長?用戶的離開成本是否在持續增加?匿名,決定了身份認同的缺失,是一種非常松散的個人身份綁定。總體而言,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3、層次三:生成產品自身的良性循環階段

假定你的產品已經獲得了足夠量級的用戶而且粘性情況也不錯,現在必須回答的問題是:

現有用戶的參與模式是否足以在產品內部產生多個良性循環(virtuous loops)?

我們用Pinterest來舉例說明一下。

下圖中最左側的(“提升產品價值”循環)是對Pinterest最重要的一個良性循環。它所形成的其實是一個“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循環”:越多的用戶來pin圖片,平臺內容就越多,用戶的產品體驗越好。

中間和右側的兩個循環則是在用戶增長和提升用戶活躍度兩個重要方面的重要產品機制。

648

實際上,良性循環很難獲得。很多產品不管多努力的嘗試,也無法獲取這種良性循環。

比如,印象筆記在用戶增長和用戶留存上的表現都很好,但是在持續發展這層有點弱。它更多的是作為用戶獲取價值的工具,而但沒有生成產品自身的良性循環。

比如,戀愛配對產品tinder最大的問題是,用戶成功配對並不會帶來更多的活躍用戶(如下圖)。它也沒有形成產品自身的良性循環。

649

在這里,我們必須要提醒讀者的是,盡管這些循環的出現很難把握,但還是要盡量在產品早期的叠代過程中盡早制定出符合此類特征的產品基因。

在大事上謀定而後動是一種美德。

畢竟,只有產品良性循環才是推動公司前進的核心動力。

最後,這三個層次很可能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里是同時交叉出現的,也就是說,它們並非是孤立的。

所以創業者還應註意對產品和公司所處階段有分層思維的能力,不可拘泥。

潛力 核心動作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093

“媽媽你別煩了,老師說我這樣寫很優美……”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0446

2016年5月14日,北京民族文化宮,小朋友們正在學習人體骨骼知識。(南方周末記者 張濤/圖)

同事告訴我,正讀幼兒園的女兒,有一天去了植物園。老師說要讓孩子們感受一下秋天,下周還要去動物園。女兒回家後非常興奮,手舞足蹈地告訴媽媽看到了什麽樣的樹、什麽樣的草,又聞到了秋天哪些味道;她跟好朋友一直手牽手,有了什麽發現,就一起驚呼,一起歡笑。秋天的豐富顏色與獨特味道,小朋友間的純真友誼,顯然會一直刻在她的記憶里,成為童年的底色。

另一位同事聽此則大為感慨。她的兒子讀小學低年級,那兩天,老師也布置他們寫秋天,不過思路卻大不一樣,是讓孩子們對著一張圖片,練習看圖寫話。兒子的作文里有我們從小熟悉的詞句:一群群大雁往南飛;田野里一片金黃,正是收獲的季節……她問兒子,你觀察過大雁的體形和顏色嗎?它們飛行的姿態跟別的鳥有什麽不同?兒子搖搖頭。田野里一片金黃,到底是哪些莊稼一片金黃?莊稼成熟時,都是金黃的嗎?……兒子打斷了她的追問:“媽媽你別煩了,老師說我這樣寫很優美,給了我好幾個五角星。我還有好多作業要寫呢!”

大自然里有那麽豐美的秋天,校園里也有清香的桂花和金燦燦的落葉。即使是我們住的灰色樓群,樓與樓間的逼仄空間里,也漏著些秋意。孩子卻只是從教室到書房,從書本到作業本,遠離了自然,遠離了真實的觀察、感受與表達。

蘇霍姆林斯基曾感慨說,有些事童年(特別是六到十歲)沒有做到,以後就永遠也彌補不上了。我所面對的十六七歲的少年中,許多人關於四季的認識,正是 “田野里一片金黃”這一類書本上的描寫。曾有高一學生這樣描述迎春花:“她,在風中搖擺著婀娜的身姿,如同亭亭玉立的少女隨著美妙的音符翩翩起舞。她沒有濃郁的芳香,卻清香而淡雅。她沒有高大挺拔的身軀,卻在初春乍暖還寒的風中傲然開放。”這段描寫美則美矣,卻沒有什麽生氣,描寫對象換成許多種初春的花都可,如果把季節、香味等略作改動,則可打遍天下無敵手:一段文字,可應付從小學到高中所有關於花卉的描寫。我問這位同學是怎麽寫的,他嘀咕了一句:瞎寫的!

過錯當然不在於孩子。作為教師,我們應當認真反思,我們是如何讓一個充滿好奇的天真兒童,變成了“閉目塞聽”的“塑料兒童”?如何把遼闊天地壓縮成了紙上蒼白而扁平的世界?如何把寫作變成了堆砌好詞好句與修辭的技術性操作?

亡羊補牢,猶未晚也。十八歲前的少年,都可視作“兒童”。教育正是一種持續的“喚醒”。蒙上了灰的靈性,我相信還有可能被擦凈,照亮。比如在暮春的水邊上一上《蘭亭集序》,“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教《假如我有三天光明》,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體驗黑暗中的觸覺:觸摸熟悉的課桌、筆袋、自己的臉……

這樣的“喚醒”,也可以成為一種自我教育的方式,延續到成年後。經典常讀常新,自然與生活也是如此。面對一片落葉,四十歲的中年人與十歲的孩子,自然有不一樣的觀察與感悟。即使到了老年,也依然可以期待“喚醒”。韓國電影《詩》中,一位詩人這樣啟發他從未寫過詩的成年學生:仔細觀察一個蘋果,翻來覆去地看,觸摸,想象陽光如何穿透它……那天晚上,老太太楊美子在燈下拿起一個蘋果,仔細觀察,然而詩句並未到來。她按照老師的教導,更用心地觀察、聆聽與品味世界,記錄零碎的感悟:雞冠花痛苦而熱烈的鮮紅,樹葉的低吟,掉落地上的杏子的甜美,湖面深藍的細密漣漪上一頂飄落的白色帽子……最終,她交出了一首屬於自己的真正的詩。

當我們像第一次看到一個蘋果一樣驚訝時,我們才開始去認識一個蘋果,進而認識一棵樹,一個秋天,一個世界。這樣的開始,永遠都不會晚。

過了幾天,同事補充給我一個有意思的細節,她那寫“田野金黃”的兒子,興沖沖地跑來告訴她:“媽媽,今天我們幾個小朋友一起去上廁所,路上,有一個小朋友忽然停了下來,我們也跟著他停了下來——天空中,好多片樹葉正紛紛揚揚地往下落呢!”當書本上的詞語與土地、生命發生這樣的血肉聯系時,孩子的靈性如此之美,生命如此之美。如果旁邊靜靜站立著一個微笑欣賞的教師,教育也變得如此之美。

或許我們還可以貪心一點:那位微笑欣賞的老師,第二天在帶小朋友們去做操的路上,也停下了腳步——天空中有一群大雁,就是小朋友們寫了很多遍,卻從未認真看過的大雁!小朋友們也一起停了下來,仰頭看明凈的藍天下,一群大雁飛過……

(作者為南京師大附中語文教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0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