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公司被政府宣布非法,為何外資爭相投資,台灣民眾甚至搶著加入陣營? 它是全球最大手機App叫車服務公司優步(Uber),讓一般人透過手機,就能叫車服務,而擁有自用車的民眾,則可以趁閒暇時間接案、載客。從Google、高盛和百度都是它的股東,還未上市,其市值就超過四百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兆二千八百萬元),相當於一個鴻海。 不過,這家身價不凡的公司卻滿身爭議。自去年下半年至今,它卻因沒有運輸業登記等理由,陸續卻在十四國家踢到鐵板,其中包括台灣。 自二○一四年九月以來,台灣交通部已向Uber開出累計新台幣近千萬元的罰單。然而,Uber不但不理會,更持續招兵買馬。據了解,最近兩個月以來,大台北地區的Uber自用車,已從約兩百輛增加到三、四千輛,表面上看似不到大台北五萬台計程車的十分之一,但卻早讓台灣計程車司機跳腳,甚至還上街頭抗議。 拉攏司機秘方:錢代繳罰單,車弄髒也有賠 據了解,目前台灣已有將近七十位Uber司機受到交通部取締,這張紅單的代價,即是五萬元罰款和吊扣牌照兩個月。令人好奇的是,面對可能被開單的風險,為什麼合作司機數量不減反增? 二○一五年一月四日的下午,本刊來到台灣區Uber辦公室,直擊司機合作說明會。台下,是一群有正職的上班族,這群人都想趁著下班或週末空閒之餘,利用自家車賺外快,並給予Uber二○%的分潤。 台上,是Uber營運經理李杰峯。他到底是祭出什麼秘方,讓這群人甘願加入? 開場沒多久,李杰峯就秀出Uber最佳的談判武器:錢。「各位跟我們合作有收到罰單,就email給我們,我會確保各位的權益……,(各位)絕對不會有任何金錢上的損失!」 一向在行銷支出花錢不眨眼的Uber,不僅保證會為司機繳納罰單,還表示會無條件提供租賃車兩個月,讓Uber駕駛繼續營業。就連司機若遇到酒醉乘客,不小心弄髒自家車,只要透過App回報,Uber也會幫忙爭取清潔費。李杰峯口中的「不會有任何金錢的損失,」從罰款到乘客造成的各種損失項目,包山包海。 一位Uber溫姓司機表示,他有一位同事一直擔心被開罰單,「我就跟他講不用怕,反正被取締再說嘛……,那個罰單交給(Uber)律師他們會處理。」 此外,為了拉攏更多民眾來當平民司機,Uber更開出高達五千元的介紹費。 據了解,Uber司機跑車一小時平均約進帳新台幣三百多元,依此行情計算,至少要跑車十七個小時,才能賺到相同收入。其祭出如此高額的獎金,目的就是要在短時間內擴大其在台灣的勢力範圍。 提高載客效益:大數據算出哪區缺車、加成車價 說明會裡,這家公司還秀出第二個秘密武器:高科技。 「我們也會提供你數據,哪邊缺車,星期五、星期六晚上,東區、信義區……。」李杰峯說。 相較於傳統計程車的無線電通訊設備,只能透過同事間口頭告知,哪裡載客需求較多,Uber的系統卻可以偵測當時車輛的供給和需求,並透過公司算出加成價格,提升司機接客效率。 例如下班尖峰時段,車輛較少、客人較多,此時的乘車價即會比下午高,這位溫姓司機表示,最高一趟有到三.五倍。 面對交通部鐵腕式開罰,Uber目前採取眾多利於司機的策略,持續擴張勢力、保持營運狀態。 Uber有支持它走在灰色地帶的論述。 在美國矽谷和中國擁有四十幾家投資標的、心元投資創辦人鄭博仁說,當一個破壞式創新出現,影響到既有產業時,就會產生爭議,「今天你做一個機器人,都不再需要勞力的時候,這些勞工會出來抗議,」他認為,接下來幾年,還會有更多類似的案例出現。 未來隱憂:品質擴大私家車,乘車經驗恐變糟 然而,在這衝撞的過程中,也有必須付出的代價與風險。 擁有多次Uber搭乘經驗的cacaFly創辦人邱繼弘觀察,過去Uber是與租賃車合作,專做高端市場生意。如今,為了快速擴張,開始把腦筋動到經營一群沒有職業駕照的司機身上,跨足一般計程車市場,不僅不符法令規範,這群沒有職業駕照的司機,不僅不熟悉路況,用車也是一般私家車,可能會導致乘車體驗品質沒有一開始好。 從這場說明會中,我們看到一個新技術革命因應舊規則時,選擇的應對邏輯。五年前,Uber因為提出以「網路公司」經營叫車服務生意的想法,讓其擁有兆元身價。如今若參考行政院提出符合台灣法規的方案:合資,自己成立一家租車公司,但這就違背網路公司的原意,這也是為什麼Uber一直不肯妥協的主要原因。 現在,Uber以砸錢方式因應。但沒人知道,今日全球各國正陸續取締或勒令停業,Uber口袋裡三十億美元的創投資金,能讓這場拉鋸戰撐多久?「到了一個臨界點就收了。」邱繼弘說。但走到「臨界點」前,市場需求會否改變規則?外資會否反而投入更多的資金支撐這場戰爭?沒人有標準答案。 【延伸閱讀】Uber擴大徵才的2大秘密武器 1. 包下全部罰單以每張5萬元計算,目前已幫台灣司機繳近350萬元罰單 2. 高科技找乘客隨時偵測車輛及乘客數量,計算加成價格,最高可賺3.5倍 整理:莊雅茜 |
國產奶粉市場進入深度調整期。
隨著嬰幼兒奶粉配方註冊制推進,國內奶粉市場逐漸開始分化,一方面隨著各企業配方註冊的提交,記者從國內主要奶粉品牌飛鶴乳業、君樂寶乳業、三元股份(600429.SH)等獲悉,一季度上述品牌高端奶粉產品普遍出現了3位數的增長。但整體市場競爭不容樂觀,由於國內奶粉企業正在從多品牌戰略向大單品戰略轉型,市場進入調整期,外資品牌趁機搶下6成市場份額。
國產奶粉市場分化
2016年,隨著嬰幼兒奶粉配方註冊制的實施,國內奶粉市場進入了一輪混沌期。經銷商擔憂所代理品牌能否通過註冊,而不敢加大投入;而明顯無法通過註冊的中小品牌則加大了折扣力度處理存貨,市場處於焦慮和混亂之中,但隨著各家奶粉企業陸續向食藥監總局遞交配方註冊材料,市場逐漸開始分化,一季度國產奶粉高端品牌增長迅速。
飛鶴乳業總裁蔡方良告訴第一財經記者,2016年,飛鶴高端奶粉的增長達到80%,而今年一季度,高端奶粉的增長則同比上漲了191%,整體銷售同比增長34%。
此外,君樂寶乳業、三元股份等高端奶粉也有三位數的增長。據君樂寶乳業副總裁劉森渺介紹,今年第一季度,君樂寶奶粉銷售同比增長超過125%,核心品項同比增長237%。三元股份奶粉事業部總經理吳松航也表示,上市公司無法透露具體的數字,但第一季度三元奶粉增長良好,其中高端品牌愛力優銷量增長260%。
國產奶粉一向弱勢,單季度三位數的增長並不多見。
記者了解到,一方面國產高端產品已形成了本身的賣點和優勢;而另一方面,在配方註冊方面,高端產品作為國內乳企的核心產品,也被第一批申請註冊,而渠道更願意接受前景明朗的產品,經銷商紮堆集中推動了銷售的快速增長。
根據新政的要求,對每個企業擁有的配方數量進行了嚴格限制,一張奶粉生產許可證原則上不得超過3個配方系列的9個產品配方,但據專家介紹,一次性拿到3個配方的難度較大,奶粉企業可能面臨不得不分批註冊,而第一批拿下1-2個配方系列的可能性更大,保險起見,大多數乳企都把利潤更高銷售更好的高端產品放在第一批。
據吳松航介紹,三元首先向國家食藥監總局提交了高端產品的審核材料,將其作為必保產品。目前經銷商對註冊制保留的產品非常敏感,對於不確定的產品就會失去推廣的動力,而明年1月1日就是新政最後大限,屆時銷售品項會越來越集中。
值得註意的是,國產奶粉一向以多品牌發展模式為主,但隨著配方註冊的進行,整體行業逐漸在向大單品模式靠攏。
劉森渺也表示,目前君樂寶乳業也陸續提交了多個配方文件,正在等待審批,從目前市場情況看,國內奶粉行業一定會向大單品系列模式發展,也是比較長久的發展模式,一般國外奶粉企業都只有1-2個大的單品系列。
洋奶粉搶下6成市場
盡管國內奶粉高端產品增長迅速,但記者了解到,在整體的市場份額上,國內奶粉市場份額卻明顯萎縮。
根據尼爾森最新的2017年1月份數據顯示,在全國商超和母嬰渠道中,本土品牌的市場份額只有34.4%,而進口品牌則搶下6成的市場份額。而在原本是國產奶粉核心渠道的母嬰渠道中,進口品牌也占到5成以上,本土品牌只有36.3%。
吳松航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尼爾森的數據雖然是部分市場的數據,但目前外資奶粉確實占據優勢,尤其是中高端市場,比如北上廣市場中,外資已經占到7成的市場份額。
“盡管個別企業表現出色,但目前國產奶粉市場有明顯下滑,整體份額可能都不足300億元。”資深乳業分析師宋亮表示,國產奶粉份額下滑,一方面是跨境奶粉對市場的沖擊很大,2016年海淘奶粉市場約有150億元,而整體奶粉市場不過才800-900億元,海淘奶粉價格便宜,受其沖擊最大的就是國產奶粉。
宋亮認為,配方註冊制新政實施之後,市場進入去產能和去品牌階段,中小奶粉企業拋售庫存,導致國內市場進入價格戰,讓國產奶粉市場進一步萎縮。而產品註冊存在不確定性,渠道商積極性不高,不敢和國產品牌進行深度合作,怕未來出現意外,這也延緩國產奶粉在市場的推廣和銷售。
事實上,國產奶粉的整體市場份額下降在業績上也有所體現。2016年,多家乳企的嬰兒配方奶粉業務都有所下滑。比如國內乳企老大伊利股份(600887.SH)2016年奶粉及奶制品收入55億元,較上期減少10億元,同比下降15%。其中因銷量下降減少收入近7億元。蒙牛乳業的奶粉業務板塊,雅士利國際(01230.HK)2016年收入22億元,同比減少20.2%,其中嬰兒配方奶粉銷售14.6億元,虧損1.6億元,而上一年這一數字為20億元和營利2.3億元。
昔日國產奶粉老大,貝因美(002570.SZ)營業收入較上年同期減少了近4成,3月31日,貝因美再度發布一季度業績預期稱,傳統渠道的公司產品補庫存周期尚未到來,營業收入上升拐點未出現,同比略有減少,致使利潤同比下降。
國內嬰兒配方奶粉市場排名前十的合生元(01112.HK),2016年收入65.1億元,同比增長35%,凈利潤10.5億元,同比增長260%,但嬰幼兒配方奶粉分布的收入32億元,較上一年減少4.5%,主要是由於分銷商擔憂新政限制而降低了存貨水平,導致中端的素加品牌減少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