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爆首爾光化門 百萬人促朴槿惠下台
1 :
GS(14)@2016-11-13 11:32:31■示威者坐在朴槿惠肖像前,要求她下台。路透社
深陷閨蜜干政醜聞的南韓總統朴槿惠,在最新民調中,19至29歲的支持度跌至0%。首爾心臟地帶光化門昨日就有100萬人集會,要求她立即下台。來自全國各地憤怒的民眾下午擠爆集會現場,「朴槿惠滾!」的口號,響徹整個光化門,參加者之多遠高於警方估計的26萬,反對派聲稱逾100萬人出席集會,規模是自1987年100萬人推倒軍政府的民主集會以來最大。參加示威的11歲學生朴藝娜(音譯)說:「朴槿惠必須辭職,因為她沒有好好打理國家。」60歲的崔祺孟(音譯)亦批評:「朴多次道歉無補於事,她一定要下台。」
19至29歲支持度跌至0%
蓋洛普韓國公佈最新民調,朴槿惠全國支持率連續兩周僅得5%,負評比重高達90%,在19至29歲和全羅道兩個受訪群組中均吃「蛋」,民望值為零。受朴拖累,執政新世界黨支持率只得17%,歷來最低。相反,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的民望就升至31%。新世界黨內放棄朴槿惠的聲音越來越大,認為如要保住執政權,應同意彈劾她。三大在野黨總動員支持集會,而被南韓輿論稱為「潛龍」、有力問鼎下屆總統選舉的人物都紛紛現身,包括共同民主黨前黨魁文在寅、首爾市長朴元淳、城南市市長李在明、國民之黨前聯合黨魁安哲秀等等。不過,反對派至今只是不斷要求朴槿惠退居二線,將權力交由他們提名的總理,卻偏偏對彈劾她這張牌扣而不發,分析認為在野黨是未有信心贏得總統選舉。入夜後,有5,000多人在青瓦台附近跟警員推撞,32人不適。朴槿惠涉嫌縱容無官職的閨蜜崔順實干政、閱覽國家機密和斂財,引起軒然大波,朴道歉之餘,不排除會受到刑事調查。按照南韓《憲法》,一旦國會通過彈劾總統,職務將由總理暫代,並於60天內重選新總統。法新社/韓聯社/南韓《中央日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13/19832093
150萬人促取消特訪英
1 :
GS(14)@2017-02-02 02:33:52特朗普的入境禁令在全球激起千重浪,英國一個要求政府取消特朗普訪問的網上聯署,人數前日突破150萬,首都倫敦等多個城市數以萬計民眾上街(圖),惟首相文翠珊堅拒撤回邀請。
文翠珊執意邀約
該聯署已發起數月,但自禁令上周五出台後簽名人數急增。倫敦、曼徹斯特、紐卡素等城市前日亦有反特朗普示威,民眾手持「別與納粹黨牽手」、「向種族主義說不,向特朗普說不」等標語。下議院亦大比數通過沒約束力動議,呼籲特朗普撤回禁令。群情洶湧,文翠珊卻仍執意邀請特朗普訪英,指「美國是英國的親密盟友,兩國在多方面的共同利益上合作」,儘管表明不支持特朗普做法。此外,伊拉克政府要求美國檢討這個「錯誤決定」,國會更通過動議,一旦美國不讓步,就會以同類措施報復。墨西哥政府亦會撥款5,000萬美元(3.9億港元)聘請律師,協助在美國面臨遞解出境的墨西哥移民,維護他們應有權利。另一方面,繼加拿大和英國後,澳洲亦指其來自被禁七國的雙重國籍人士獲豁免受禁令影響,聯合國亦指獲保證旗下人員赴美到紐約總部不受影響。法新社/美聯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201/19914522
民調:67%人促梁配合查UGL
1 :
GS(14)@2017-08-04 05:56:45【本報訊】立法會調查梁振英UGL事件專責委員會在上個會期尾,決定邀請前特首梁振英作為證人,希望梁振英合作,配合立法會調查工作。民主黨特別於上月5至19日就事件進行民意調查,以電話訪問了1,226名市民,調查結果逾六成受訪者對於梁振英應配合立法會調查表示「同意」及「十分同意」。
過半人指白韞六應下台
此外,有25.1%受訪者表示「十分支持」廉政公署繼續調查梁振英收受澳洲公司UGL約5,000萬元的事件,另有41.8%表示「支持」,即合共有近六成七市民希望廉署可以秉持一貫獨立專業辦案的宗旨,對UGL事件追查到底。另外,有近六成半市民認為,新一屆政府應該主動調查梁振英有否違反香港的稅務條例或欠交稅款。至於由梁班子過渡至林鄭月娥新政府的廉政專員白韞六應否就李寶蘭事件辭職下台,調查指分別有23.3%及29.8%受訪者認為他「絕對應該」及「應該」辭職下台。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林卓廷表示,「結果反映市民不滿白韞六在廉政公署的表現,白韞六專員欠缺廉政專員應有的公信力,無力領導廉署和UGL案調查工作,應盡快下台,讓廉署重建聲譽」。調查數字亦顯示,超過七成的市民支持新一屆政府應該要盡快修訂《防止賄賂條例》第3條及第8條,把相關防貪條例涵蓋範圍擴大至行政長官。林卓廷促請特首林鄭月娥立即進行修例工作。■記者陳雪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803/20110214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