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快今年底,當你每天上班通勤,只要拿出手機一「嗶」,馬上取代悠遊卡,順利通過捷運閘門。中午時,想到星巴克買杯咖啡,結帳也不用掏出現金、信用卡,同樣用手機就能消費。這種「手機變錢包」的現象即將成為趨勢。據研究機構Gartner的預估,全球行動支付交易規模,從二○一二年的一千七百一十五億美元,到二○一六年將成長為六千一百七十億美元。 最強聯盟年底上架一次可接觸五大電信業者 正因錢景可期,去年至今,台灣就有三大行動支付「信任服務管理平台」(TSM)成立。將串聯金融、電信、一般商家,透過具備「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NFC)功能的手機,民眾只要一機在手,就能整合錢包裡的信用卡、悠遊卡以及各式會員卡,進行消費。 其中最受矚目的,是去年底由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遠傳等五大電信商,和悠遊卡公司合資成立的群信行動數位科技(以下簡稱群信),預計將於今年底正式提供服務。 「七、八年前注意到這個趨勢,那時悠遊卡公司想跟中華電信一起成立行動支付公司,後來想說與其自己做,不如大家聯手。」群信董事長林志盈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說。 七年多前,蘋果創辦人賈伯斯發表第一款iPhone時,就點明手機、錢包、鑰匙是現代人隨身必備的三項物品。 不過,由於結合手機、錢包的行動支付,牽涉三大層面:金融機構須提供交易服務,再由電信業者販售NFC手機,商家也必須在門市建置感應設備。而台灣多由單一銀行與各別電信商合作,難以普及。 群信結合各大電信業者,就是為了搶先打通三方關係。未來,銀行或商家只要到其TSM平台上架,就可以透過群信電子錢包App,一次接觸五家電信業者用戶,節省多次洽談工夫。 但要擺平各巨頭意見,並不容易。林志盈說,光是五大電信業者溝通時間就超過一年,其中最大問題是:二○一二年,中華電信就已推出自己的TSM平台,與銀行提供試辦服務,「兩個平台怎麼介接,我們還在溝通。」 最後,好不容易達成五家業者、悠遊卡公司各出資三千萬元共識。未來,消費者只要到電信門市辦NFC手機,並支付虛擬信用卡開卡費,便能開通服務。 不過一般人能否接受用手機刷卡消費,恐怕還是未知數。「對一般民眾來說,初期還是悠遊卡、便利商店等小額支付使用意願較高。」資策會產業分析師胡自立分析,要消費者用手機刷卡,多數人仍有疑慮,相較之下,悠遊卡支付金額低,加上本來就是透過近距離感應付款,使用情境和NFC手機相似,比較容易普及。 目前,悠遊卡於台北捷運、公車站使用率已超過九成,群信有悠遊卡公司當股東,林志盈更曾擔任該公司總經理,跟其他業者比起來,這些都是群信的優勢。林志盈也說,除了電信、交通資源,正積極與各大發卡銀行談合作,甚至邀其入股。 不過群信並非沒有對手。例如,由財金公司、聯合信用卡處理中心、台灣票據交換基金會成立的台灣行動支付公司,也即將開通服務,成為來自金融陣營的另一股勢力。 財金公司就表示,對銀行業者來說,如果與電信業者成立的TSM平台合作,最擔心的就是客戶資料遭其取用問題。若和台灣行動支付聯手,較能保障個資安全。 難在和股東打對台台灣大將推App,緊握用戶 此外,當群信想從單純的管理平台,跨足經營電子錢包App,像Line一樣提供企業廣告訊息傳送服務,從中賺取收入時,等於搶占那些來自電信陣營股東的市場,雙方變成競爭對手。 現任群信董事之一、台灣大哥大資深副總經理暨代理商務長谷元宏就表示,台灣大不會使用群信App服務,將推出自己的電子錢包App,把用戶緊握在手中,兩者恐會打對台。 群信業務暨行銷處協理唐蜀茜也坦承,「我們雖然合作,但是的確不可能避免競爭衝突。」 難在服務普及化誰合作商家多,誰就勝出 然而,想在這一場行動支付大戰中勝出,關鍵為何?胡自立說,「就看誰能找到更多合作商家,提供便利服務。」 以歐洲知名的行動支付業者iZettle為例,四年前成立時,先選擇與沒有經費投資信用卡系統和設備的中小型業者合作,推出一款裝在手機上的免費讀卡機,降低商家採購成本,以爭取更多合作夥伴,消費者只要插入信用卡,便完成付款。 目前,iZettle已和歐洲超過五萬間商家合作,也委託德國電信、英國最大電信商EE等販售讀卡機,並將事業版圖拓展至南美洲。 雖然iZettle支付方式,與台灣布局的NFC技術不同,但對想搭上這趨勢的業者來說,當務之急仍是找尋更多合作對象,讓服務更普及,並化解消費者使用手機刷卡的疑慮,才能在台灣新台幣五兆元的行動支付市場裡,占有一席之地。 【延伸閱讀】群信打通5電信業者,最受矚目——國內行動支付業者比較表 ●電信一哥主導》中華電信 推出時間:2012年10月合作單位:中華電信研究院獨立開發並與各銀行合作特色:除在台灣推出,更提供跨境服務,與日本、韓國等各國電信商合作發展進度:仍在試營運,僅供中華電信員工申請、試用,預計明年正式營運,將與群信介接 ●一卡通陣營》聯合國際行動支付 推出時間:2013年9月合作單位:開南大學、法商歐貝特、安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高雄捷運一卡通特色:台灣第一個正式商轉的NFC行動支付業者發展進度:已和聯邦銀行、高雄捷運一卡通合作 ●5大電信合作》群信行動數位科技 推出時間:預計2014年底合作單位:5大電信業者(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遠傳、亞太、台灣之星)、悠遊卡公司特色:台灣目前唯一具有電信、交通2大領域資源的業者發展進度:未來將開放金融機構入股,跨越3大領域 ●金融業勢力》台灣行動支付 推出時間:預計2014年底合作單位:財金公司、聯合信用卡處理中心、台灣票據交換基金會特色:具備金流服務經驗,較能保障個資安全發展進度:未來將開放金融機構入股,也可能與群信合作 整理:康育萍 | ||||||
兩年前中國調整陰稅制後,跨境電商市場大爆發,中國人不只瘋網購,還開始爆買國外直送商品,看準這商機,從食物到家電,全球品牌進場搶市。 Leap-Frog(跳蛙模武)-- 形容新興國家越過已開發 國家的技術演進過程,後發先至的意思。最早是用來指非洲等地在市話尚未普及前,手機 就已先普及的現象;現在 中國也出現類似現象,在超市和便利商店普及前, 以電子商務為主的通路已 搶先成型。 住在上海高級住宅區的 四十五歲家庭主婦滕綺 達,每天會收到七到八次宅配,她上網買的商品五花八門,從服飾到生活用 品、家電到生鮮食口叩類 都有。 她有兩個小孩,在繁忙的生活中,會找時間用智慧型手機上阿里巴巴或JD.com 等網站購物。以中國的電商來說,已有超過五成的消費者是用手機等行動裝置上網購物,預計二〇一九年這個數字將高達七成;付款則使用阿里巴巴的「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工具,幾乎不會用到現金。 最近滕綺達最常逛的,是可用個人名義買進海外商品的跨境電商服務。她常透過這類網站買日本製的日用品、化妝品或食品等,她說:「食物好吃、東西好用,只要是日本的東西我都喜歡。」光棍節那天,花王尿布大賣二〇一三年起中國政府分階段整頓制度,利用自由貿易區等架構壓低進口關稅,帶動跨境電商市場蓬勃發展,二〇一四年至二〇一五年這兩年內,從日本寄到中國的國際快捷郵件(EMS)件數成長約三倍。預估中國跨境電商商機也將從二〇一四年的人民幣一千四百七十億元,膨脹至二〇一八年的一兆元(約合新台幣五兆元)。 為了搶食這塊大餅,從中國企業到海外品牌廠,都競相投入中國跨境電商。去年十一月十一日,中國「光棍節」雙十一購物節檔期,阿里巴巴集團寫下人民幣九百一十億元的營收紀錄;日本最大日用品公司花王,當天也 在阿里巴巴的跨 境電商網站「天 貓國際」開店, 直接銷售陸客赴 日最愛買的商 品,如紙尿布「妙而舒」等, 給想買「日本 製」產品的中國 消費者。 消息人士說, 花王在阿里巴巴 的盛情邀約下, 一年前就開始預 估需求,擬定存貨計畫,選在光棍節這天在天貓國際開張,結果一舉成為當天的兒童用品類(包含紙尿布在內)銷售第二名的品牌。 日本企業的中國事業發展負責人表示,在全球知名品牌齊聚的阿里巴巴電商網站,「即使開店,如果欠缺小二(採購人員)的人脈,商品還是賣不掉。」所以阿里巴巴三顧茅盧的邀約,對在中國扎根不如嬌聯(Unicharm)深的花工面言,可說是大好機會。花王也認為,跨境電商可望成為有效制止妙而舒水貨橫行的對策。 花王社長澤田道隆說:「從拓展通路的觀點來看,跨境電商很重要,強化電商也將成為花王在中國確立品牌地位的契機。」馬雲邀雀巢,打破地產地銷事實上,阿里巴巴的危機感,是該集團發展跨境電商的動力之一。如果只賣中國商品,成長力道會越來越疲軟,為了激起天貓約四億顧客進一步消費的欲望,導入海外知名品牌是必要做法。因此在活動檔期中,阿里巴巴祭出了「品牌建」關鍵字,將充實對開店業者的支援,協助海外企業在中國確立品牌。 流通事業結構的快速改變,嚴重影響銷售消費品的跨國企業戰略。波士頓顧問公司(BCG)香港辦公室合夥人魏杰鴻指出:「去年實體通路的零售業績急速萎縮,因此跨國企業開始一口氣將戰略主軸切換到電商。」全球最大食品公司瑞士雀巢就是一例。 今年一月,雀巢宣布和阿里巴巴的合作計晝。去年九月雀巢集團主管亞洲、大洋洲和非洲市場業務的副總裁龔萬仁,就任阿里巴巴集團獨立董事。 原本雀巢在中國的營收就有三成以上來自電商,這次合作可望成為雀巢以電商為武器,加速攻占中國市場的踏板。特別的是,本次合作重點在於跨境電商和農村電商。 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針對本次合作表示:「希望雀巢務必在天貓賣全球銷售的雀巢商品。」以往雀巢的基本銷售方針,是在市場所在地生產並於當地銷售,本次合作徹底顛覆了其傳統。 當然在日本流通的雀巢商品也將在天貓上架,日本雀巢公司社長高岡浩三說:「日本限定的抹茶口味餅幹KitKat極受訪日觀光客歡迎,這類商品今年內也將在中國上架。」此外,二十年前就已進軍中國的法國服飾品牌拉科斯特(Lacoste), 也加快腳步 整頓電商通 路。該品牌 傳統營收主 力來自百貨 公司,但因業績下滑, 很多專櫃不 得不收掉。 為了彌補這 塊營收缺口, 二〇一三年 六月正武進 軍電商。 二〇一二年進入中國市 場的英國吸塵器大廠戴森 (Dyson),已經有一半的營收來自天貓和JD.com。中國戴森傳媒經理表示:「中國省略已開發國家走過的技術演進階段,直接跳過實體商店的購物體驗,提前習慣虛擬購物。」同樣的趨勢也出現在歐美頂尖品牌。去年七月,總部設在英國和荷蘭的全球第二大食品公司聯合利華,宣布將和阿里巴巴合作;二〇一〇年,荷蘭跨國電子公司飛利浦將中國定位為「第二祖國」後,也極重視電商通路,該公司的電動刮鬍刀和空氣清淨機都是在電商市場市占率第一的商品。 扎根中國後,進攻東南亞中國經濟成長趨緩,有人認為其高度成長期已走到盡頭:不過以消費市場來說,現在才正要步入黃金期,而且電商市場將成為成長的領頭羊。要確立品牌在中國站穩、持續成長,現在進入電商十分重要。 放眼全世界,很多地區電商正要開始普及,東協就是一例。國際管理諮詢公司科爾尼(A.T.Kearney)主管東南亞地區的合夥人蔡純毅表示,二〇一四年東協的電商市場規模約九十億美元,不過是中國的五十分之一左右;零售業的營收占比中,電商頂多占一%至二%左右,物流和支付的基礎設施尚未完備,電商業務還無法起飛。 然而,像一九九九年馬雲從英文老師變阿里巴巴創辦人,快速打造出收付款到物流全包的經濟圈,讓中國電商市場出現跨時空的跳躍性成長,同樣的現象也可能在東協等新興國家發生。蔡純毅說:「現在這些新興國當地主要企業,深信今後電商將快速發展,已開始投資物流等事業,做好萬全準備。」以中國為首展開的電商全球競賽,已拉開序幕,企業當然不能置身於這股潮流之外。 (Nikkei Business (c)2016 Nikkei Business Publications,Inc.)譯 李貞慧審稿 張務華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