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券商龍頭之爭 七年互搏的最後一役 搶寶來 辜、馬兩家進入最後備戰

2011-2-14  TWM




從二○○四年開始,開發金、復華金、台証證,一直到現今的寶來證,辜仲瑩與元大馬家之間戰戰相碰,就像是麻花藤一樣糾纏不清,雙方都有輸不起的壓力,也讓寶來證這場開春大戰,戰情緊繃到最高點。

撰文‧劉俞青

戰火從去年一路延燒,今年開春最受矚目的戰役,仍是寶來證的經營權大戰。為此一役,市場上傳言四起,其中放話者多,有心者眾,雙方各有盤算。

包括有傳言說,近日內,元大馬家與凱基證辜家這兩大買主,都將各自啟動公開收購機制,雙方高層對每股價格、何時啟動、甚至連召開董事會的時間,都進入諜對諜、最高備戰狀態,自己做好準備,也隨時防範對方突襲。

亦 有傳言說,兩邊都已端出最高﹁誠意﹂的聘金,並且各擁大股東自重,其中,寶來前董事長白文正長子白介宇手上約五%股權,應會支持辜仲瑩一方,而目前董事會 中最多股權的董事賀鳴珩,持股將近一成,則與馬家理念較為接近。此外,擁股超過四成的外資股東,更是辜、馬雙方使勁拉攏的對象,而場外雙方各自好友紛紛收 到﹁敬請支持﹂的請託,受託進場買股,一時間硝煙四起,使得寶來證的股價從去年十一月以來,已經大漲超過二五%。

﹁雙方都有輸不起的壓力, 正是戰情如此緊繃的關鍵因素。﹂一位市場人士分析。因為辜仲瑩一旦輸了這場戰役,幾乎確定與﹁證券龍頭﹂說拜拜。為了市場龍頭地位,辜仲瑩苦追馬家多年, 終於在去年如願併下台証證之後,追到只差一步之遙,幾乎就要到口,但如果寶來證拱手讓給馬家,距離一下子又被拉開,多年的努力就要功虧一簣。

而元大馬家的壓力更大,寶來證只要掉入辜仲瑩手上,多年龍頭寶座就此換人坐,面子、裡子全輸光不說,兩岸金融才剛開啟,龍頭地位一失,恐怕連帶之前在中國的布局也跟著破局。

開發金馬家撐腰

復華金讓辜心有餘恨

但這場﹁辜、馬大戰之寶來證一役﹂雖然至今戰果未揭,但其實只是續集,事實上,從二○○四年至今,辜仲瑩與馬家六年來已經連戰至少四個回合,戰戰精采,不到最後關口,勝負難定。

二 ○○四年,辜仲瑩入主開發金的關鍵戰役,當時對手陳敏薰僅以一%不到的持股,竟然戰到讓辜仲瑩汗流浹背,在二十一席董事中拿下四席,還搶下前三高票,靠的 就是元大證的股務代理在背後運籌帷幄,火力全開為陳敏薰徵求到超過八%的委託書,當時有市場人士戲稱:﹁陳的四席董事中,至少有二席的法人應是元大證﹂, 也因這四席董事,讓辜仲瑩在此屆的董事會中,很難討到便宜,但也因此種下辜、馬之間,永遠難解的情結。

但其實幾乎就和開發金一役同一時間,當時的復華金戰役已經悄悄開打,而這場戰役,才是讓雙方關係急遽冷凍的關鍵。

當 時國民黨的中央投資手上握有將近二成復華金的股權,誰想取復華金,都得來叩中投的門。原本辜家已經取得先機,得到中投的點頭,但馬家知悉後,立刻透過管道 中途攔截,此舉曾讓辜仲瑩淚灑當時總統夫人吳淑珍眼前,可見辜仲瑩多麼心有不甘!但最後也逼得元大大家長馬志玲自掏腰包,拿出近百億元資金,從市場上硬是 買下復華金,也讓辜仲瑩就此飲恨,與復華金擦肩而過。

到此為止,辜仲瑩與馬家一比一戰平,雙方各拿下一家金控門票,各取得一場勝利,但彼此的關係卻未隨之平息,反而越發緊張。

緊接著幾年,表面上看似暫時偃旗息鼓,但其實台面下的小動作不斷,彼此看衰對方的態度從沒有改變過。

這個暫告熄火的局面,一直到了前年五月台証證一役,就像死火山突然爆發一樣,一發不可收拾。

台証證一役讓馬家捶心肝

第四戰的贏家是金管會?

前 年五月,原本屬於台新金旗下的台証證購併案,元大馬家從登門商談、實地查核到提價,幾乎已到最後階段,幾乎就要手到擒來,沒想到,最後一個禮拜,殺出凱基 證這個程咬金,不用鑑價也不做查核,直接提出以﹁元大開價加十億元﹂的價格,最後一刻踢下馬家,強娶台証證這個美嬌娘。

有人認為辜仲瑩此舉出奇制勝,贏得漂亮,也有人不太以為然,認為不符君子行為,但商場競爭勝王敗寇,馬家再氣也只能往肚裡吞。據悉這個﹁不太符合市場規矩﹂的行為,不僅讓馬家恨得牙癢癢,也讓馬維建、馬維辰兄弟誓言這筆帳﹁非討回來不可﹂。

還有一說是,馬家在失去台証證這場戰役後,幾乎沒有浪費一秒鐘,立刻著手研擬寶來證大戰,對寶來證的布局,也從此時開始。

雙方戰情匯報顯然都是做足功夫,馬家大動作買進寶來證沒多久,辜家這方得到訊息,自然也不會坐視讓馬家輕易得手,辜馬第四戰——寶來大戰就此展開。

寶來證已是辜馬交手以來的第四場戰役,雙方其實對彼此的籌碼、戰術、心理各方面,其實都知之甚深,但結局如何?知情人士說,最後拍板的恐怕不是姓馬、也非姓辜、白、還是賀,而是姓﹁金﹂,叫金管會。

和之前不同的是,近期金管會對買家開出兩大條件,一是希望大家都能走公開收購的方式進行購併,讓一切交易透明化;二則是希望盡可能以自有資金購併,至少借貸資金比重要越低越好,符合這兩項規定,金管會才會點頭。

雙方在輸不得的壓力下,據悉對金管會的條件都表示一定遵守,而且開價都﹁展現誠意﹂,辜馬大戰第四集會如何發展?預計很快就能見分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71

國美電子商務網站上線 左右互搏不迴避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421/2303748.shtml

  在收購家電B2C網站庫巴網5個月後,國美正式進入「左右互搏」階段。
昨日(4月20日),在推遲近一個月的時間後,國美集團宣佈旗下電子商務網站(以下簡稱國美電商)正式上線,國美電商在發展初期將享受國美電器在供應和採購上的價格優惠。
國美電商總經理韓德鵬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國美電商的信息化系統可以滿足年200億元的銷售規模,對這個量級的需求,我們完全可以從容應對。」
國美總裁王俊洲則放出豪言,「做國美電商的目的一是要滿足消費者網上購物的需求;二是要實現盈利,回報投資者。我們的預期是兩三年實現盈利,成為行業領導者。」
「不迴避雙方的競爭」
在國美線下實體店開始大肆擴張的同時,國美的線上渠道也開始正式佈局。
與去年11月出資4800萬元收購庫巴網80%的股份不同,此次國美電商是由國美電器控股的全資子公司,其準備時間持續了近一年。
國美電商總經理韓德鵬在接受記者時表示,網站的運營主體為「新銳美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於2010年成立,註冊資本5000萬元,隨著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未來資本規模也會相應增大。」
始終如一的低價商品採購能力、及時送達的物流配送能力和貫穿各個環節的信息系統能力,是支撐國美電子商務未來長足發展的三大核心要素,韓德鵬表示,國美 電子商務採用集團聯合採購與獨立採購相結合的方式,集團每年超1000億元的採購規模可以保障產品的低價,獨立採購將有效保證產品的多樣性。「這就是說, 國美電商可以在兩個採購平台當中『擇優』而取,因此比一般的B2C家電平台更有價格優勢。」
「當然,在國美電商上線初期,我們還需要集團給予更多幫助,這是一個必要的過程。」韓德鵬進一步解釋。
王俊洲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在集團每年的採購規模已超過1000億元,「我們的議價能力遠比一個百億採購規模的企業要強,這是國美做電子商務的優勢。」
對國美於5個月前宣佈控股的庫巴網,王俊洲直言,「不迴避雙方的競爭。」
「從經營的角度上講,我們希望庫巴網和國美離得更遠,當然我們肯定會在商品供應上給予庫巴幫助。」王俊洲表示,「兩家B2C平台並不會成為國美的負擔,他們都會有自己的特色,如果條件允許,我們不排除再建一個電子商務平台的可能性。」
三年成為B2C行業領跑者?
在傳統實體店上保持領先的國美,希望在新興渠道上再造一個國美。
在3月28日的國美2010年業績說明會上,國美董事長張大中對國美的5年規劃作出調整,電子商務就是其中之一。
記者查閱相關統計數據發現,過去五年國內網購規模暴增了22倍,到2010年已達4500多億元,其中數碼家電佔比達10.35%,銷售額突破400億元。
在電子商務領域比國美先行一步的蘇寧電器,已開始大規模擴張。蘇寧電器旗下的蘇寧易購從傳統家電、3C類產品,拓展到百貨產品、日化用品、圖書等品類的綜合銷售上,逐漸發展成為綜合性的電子商務平台,去年銷售規模達到20億元。
蘇寧總裁金明此前表示,鑑於電子商務的發展形勢及蘇寧的自身優勢,他們將蘇寧易購今年的銷售目標定為80億元。
王俊洲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國美之所以要拿出資源來經營國美電商,主要是希望在滿足消費者網上消費需要的同時,也能夠盡快實現盈利,給予投資者更多的回報。
「電子商務的本質並不是將產品轉移到網上去銷售,而是要探索一種虛實相融的商業模式。電子商務的本質不在『電子』,而在於『商務』;其競爭力不在於 『網店』,而在於 『供需鏈』,國美肯定有這個能力。」王俊洲告訴記者。
王俊洲表示,目前還不便透露國美電商今年的銷售目標,「但是,我們的目標就是在電子商務這個高毛利的行業中,經過3年的努力成為消費電子B2C中的領跑者,使國美電商三五年之內的營業收入佔到集團收入的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33

豐田中國學習左右互搏

2014-06-16  NCW  
 

 

放低身段,左右互搏,大眾在華歷經20年摸索獲得市場驗證的這兩條經驗,已經被豐田全盤「拿來」,南北豐田同產「神車」之外,混動版卡羅拉也被賦予未來

意義

◎ 財新見習記者 朱世耘 文「惡意攻擊收手吧。活動好壞不是自己評價的,營

銷好壞是消費者用購買

來投票的。大度一些,讓我們憑實力來競爭。」2014年北京車展期間,一汽豐田汽車銷售有限公司(下稱一汽豐田)公關總監馬春平在朋友圈發出一條關於一汽豐田受到惡意宣傳攻擊的消息,起因正是「一豐、廣豐分別導入一款相同級別的車」。一時間,南北豐田「兄弟相殘」「鹿死誰手」的猜測盛行。

情景似曾相識。早在南北豐田之前,南北大眾已被貼了近五年 「自相殘殺」的標籤。2013年,大眾汽車集團(中國)歷時八年,超過通用汽車重回在華銷量第一的位置,南北大眾的協力效應功不可沒。去年大眾汽車集團(下稱大眾)在華銷售汽車327萬輛,旗下的兩家合資公司,一汽 - 大眾汽車有限公司(下稱一汽大眾)累計銷售160.71 萬輛,同比增長17.4%,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下稱上海大眾)152.5萬輛,同比增長19.14%。其中上海大眾朗逸銷售37.4萬輛,一汽大眾寶來銷售23.7萬輛,這兩款動力系統、底盤結構、前臉乃至價格、配置都極其相似的孿生兄弟,貢獻了大眾在華銷量的近五分之一。

作為大眾的老對手,豐田汽車公司(下稱豐田)希望此次同時投放南北豐田的同級車——一汽豐田第十一代卡羅拉、廣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下稱廣汽豐田)雷凌,能複制朗逸和寶來的成功。

儘管雷凌在各類傳播中都在迴避卡羅拉概念,但輿論普遍認為,第十一代卡羅拉源自全球版卡羅拉,雷凌則脫胎於美版。卡羅拉車型誕生於1966年,是豐田旗下當之無愧的「神車」 。在一汽豐田卡羅拉的產品網站上有這樣的描述, 「四十七年,每分鐘誕生一位新車主;四千萬輛,相連可環繞地球4.5圈」 。

每一代卡羅拉在全球有三個版本:小型化的日本版,偏向於運動的美版,以及注重先進、質感的全球版。

不過讓豐田失望的是,常年位居全球最暢銷車型頭把交椅的卡羅拉,卻未能在中國複制其表現。2004年,第九代卡羅拉由一汽豐田引入中國,取名 「花冠」;2007年,第十代卡羅拉引入,與花冠同時銷售。雖是兩代同堂,不過由於產品技術與對手差距較大,以及中國消費者消費觀念升級等因素影響,卡羅拉一直無緣月銷2萬輛以及之後增至3萬輛的中國 「神車俱樂部」之列。

這與豐田在中國的表現幾近相似。

2003年,豐田中國總代表服部悅雄曾表示,2010年豐田在中國的銷量將達到100萬輛,佔據市場份額的10%。十年後,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2013年乘用車銷量近1800萬輛,大眾的市場份額超過18%,豐田91.75萬輛的銷量只佔5%。這其中固然有中日之間的政治因素影響,但也與豐田未能看懂中國市場有莫大關係。此番從「神車」卡羅拉啟動新的產品戰略佈局,是豐田再次發力中國市場的開始,也是其學習大眾成功經驗後,與大眾正面交鋒的首戰。

世界第一的豐田放低 「身段」豐田在中國最早開始進口車業務,最晚國產,本身屬於強勢品牌,又有進口車表現出色在前,第九代卡羅拉進入中國時,價格不菲。新華社高級記者李安定當時評論其「豆腐賣出肉價錢,但是這豆腐是日本豆腐,豐田的名牌豆腐,物有所值」 。

5月18日、20日,第十一代卡羅拉和雷凌這兩塊「名牌豆腐」打出了「親民價」 。雖與凱美瑞、漢蘭達、雷克薩斯 ES 出自同一平台,並配備了同級鮮 有的八速變速箱,但其10.78萬元的起步價比上一代低了1.6萬元,從12萬元起步的高端 A 級車市場直接切入了10萬 -12萬元間的中端 A 級車市場,與現代、起亞、標緻、雪鐵龍、日產等二線跨國汽車品牌貼身競爭。第十一代卡羅拉官方資料顯示,主要競品為速騰、朗逸和軒逸,對比下來,其在定價上勝過大眾一籌,又在品牌上優於現代。在需要同時滿足代步與商務需求的A 級車市場,性價比無疑是最具殺傷力的武器。

其實此前豐田已先在 A0級小車上試驗了這一 「武器」 。2013年下半年,告別8萬元的價格高台,起價6.98萬元的廣汽豐田致炫和一汽豐田新威馳 「親切」登場,令豐田在小車領域價格上幾近主流合資品牌最低,甚至貼近了自主品牌。這一「親民」路線收效顯著。馬春平不無驕傲地對財新記者說: 「威馳換代前的月銷量已經跌到了700輛左右,但新威馳現在月銷1.2萬多輛。 」雖然目前還不知道「卡羅拉」們會如何影響 A 級車市場,但豐田作為全球汽車老大開始在中國放低 「身段」 ,已是不爭的事實。

豐田的左右互搏術

「單純從企業來看,南北豐田之間絕對 是競爭關係。 」 馬春平就南北豐田要 「打起來了」的猜測做出上述表示。此前,因跨國車廠握有車型導入的決定權,因此大多選擇差異化的產品導入戰略。一汽豐田和廣汽豐田便是採用錯位互補的定位,同是小型車,一汽豐田威馳是三廂,廣汽豐田致炫是兩廂; B 級車上,一汽豐田銳志偏運動,廣汽豐田凱美瑞走商務;其他級別和種類再無重合。

此次雷凌上市,廣汽豐田終於補上了A 級車產品的「缺」 ,也標誌著豐田在產品戰略上的重大改變:在規模最大,競爭最激烈的 A 級車市場,豐田不再擔心兩家合資企業 「左右互搏」 ,此前獨享 A 級車市場的一汽豐田要開始直面「兄弟」的競爭。但馬春平也補充說: 「兩款車型的設計風格是不同的,這將覆蓋不同的用戶層。 」雖是左右互搏,但豐田並未打算讓南北豐田針尖對麥芒,畢竟提升市場佔有率才是豐田最根本的訴求。雖然同根同源,雷凌與第十一代卡羅拉在設計和調教上也呈現出不同。第十一代卡羅拉依舊秉承卡羅拉「全球化」 的設計理念,同時針對中國市場需求,進行從外觀設計到性能配置等方面的補充和加強,強調品質,突出平衡,偏向家用。而偏運動的調教和豐田全新 Keen look(目光犀利的面孔)家族臉譜特徵,讓雷凌更偏向年輕化。豐田設計師安井慎一表示,雷凌主要面向20-30歲的用戶群,第十一代卡羅拉的覆蓋面則更廣,會覆蓋至30-40歲的年齡層。

南北豐田 A 級車產品線重疊是豐田產品戰略調整的開始,一汽豐田讓出了起到銷量支撐作用的 A 級車平台後,可否得到利潤更豐厚的B級車平台?未來,豐田「兄弟連」的打法又能否從 A 級 車產品延伸至 B級車?

先看懂中國的大眾

「中國最重要。 」2010年,豐田汽車公司總裁豐田章男曾在江蘇常熟的豐田汽車研發中心(中國)奠基儀式上用漢語說 出這五個字。彼時豐田在華年銷量84.6 萬輛,老對手大眾已達到192萬輛,大眾在此時已用五年的自我拯救 「讀懂」了中國市場。

同為世界汽車巨頭,大眾比豐田更早嗅到中國的競爭危機。2005年,進入中國已有20年之久的大眾出現了1.19億歐元的虧損,市場份額從2002年的50% 下滑至16%,引以為傲的高端精品小車POLO 銷量慘淡,老產品捷達卻備受歡迎,紛至遝來的其他國際品牌和自主品牌快速崛起,大眾的危機已不言自明。

所幸大眾在中國20年的摸索中逐漸明白了「中國特色」的市場需求。2004 年,大眾時任總裁畢睿德為中國需求做出了一個重要的判斷: 「中國消費者只喜歡簡單的大車,不喜歡複雜的小車。 」2005年,範安德臨危受命接掌大眾在華業務,推出了將大眾品牌在華佔有率鎖定在18%,並將生產成本降低40%的 「奧林匹克」計劃。

在簡單大車的判斷與成本降低40% 的支撐之下,2006年,簡配降價後的POLO 上市,雖然罵名不斷,市場卻給予了熱烈的反應,2007年 POLO 銷量達8.7萬輛,同比增長近50%。之後大眾又在2008年先後推出起步價在10萬 -12 萬元之間的上海大眾朗逸和一汽大眾新寶來,這兩款車型幫助大眾品牌成為了A級車市場的霸主。

完成了產品戰略轉型之後,大眾要考慮的是中國市場能否容納南北大眾一起競爭。

早前大眾曾對兩家合資公司的車型進行過精心設計,按照小型、緊湊型、中型、豪華區分定位的方法,使雙方的產品定位形成差異互補。範安德接任後,為樹立「一個大眾」的品牌形象,為兩家合資公司重新定位,一汽大眾定位於看重原汁原味德系車技術的用戶,而上海大眾則通過技術和價格放低,以擴大消費群體。但由於價格高導致銷量低,這一定位遭到了一汽大眾的反對。

2008年,一汽大眾推出由速騰前身老寶來改進之後的新寶來,上海大眾推出與新寶來屬於同一平台但自主設計的朗逸,兩者配置相似,價格相近,南北大眾 「短兵相接」 。大眾此 「賭」大獲全勝。隨後這一經驗被不斷複制,新桑塔納與新捷達、新帕薩特與新邁騰,這些兄弟車型紛紛登上各細分領域的第一梯隊,驗證了中國汽車市場需求的多樣性和容量,大眾也就此放心讓南北大眾在市場內放手一搏。

放低身段,左右互搏,這兩條經驗經歷了大眾20年的摸索和近10年的市場驗證。2008年北京車展時,大眾董事長馬丁 · 文德恩對媒體說, 「我們應該向豐田學習。 」2014年北京車展前夕,主管「第二豐田」 (中國本部、亞洲中東本部、非洲本部、中南美本部、東亞及大洋洲本部)的副社長伊原保守終於做出了回應: 「豐田要向大眾學習更多的東西。 」

大眾與豐田的永恆主題

在產品戰略上,豐田正追隨著大眾的腳步,這或許預示著兩個全球對手在中國戰場的正面對決將不期而至。

「大眾與豐田的競爭是全球主題。 」《國際商報·汽車版》主編何侖對財新記者分析,儘管豐田仍坐全球第一寶座,但大眾的腳步正不斷迫近。2013年全球銷量排名中,第一名的豐田僅領先第三名大眾28萬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即是在中國市場的反差:豐田在華銷售91.75萬輛,大眾則高達327萬輛。

伊原保守表示,豐田未來三年內將 在中國投放15款以上的新車型,在中長期目標中,逐步實現年銷量200萬輛水平。而要達成這一目標,除了要「讀懂」市場,豐田還需借助自身優勢在未來卡位。

2012年豐田中國發佈雲動計劃,提出2015年銷量達到160萬 -180萬輛,同時實現搭載國產混合動力總成的混合動力車批量化國產。豐田在華確定了以節能新能源車為主體的事業發展戰略,希望節能新能源車型在豐田整體銷售中能佔據20%的份額。

這一計劃正在落地。2013年,豐田汽車研發中心(中國)落成,這裡有豐田首次在海外配置的混合動力研發團隊,其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儘快實現混合動力總成的國產化。馬春平透露,2015 年,第十一代卡羅拉混合動力版將上市,屆時國產化率將達到50%,目標是百分之百國產,以降低成本和價格。

豐田在混合動力技術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沿。其開發的重度油電混合動力技術,節油率可以達到40%,此前豐田混合動力車型在國內一直銷量不佳,主要原因就是售價偏高。

豐田已經拿出決心和行動,大眾自然不會掉以輕心。目前大眾體系的眾多產品已牢牢盤踞在各細分市場的鏈條頂端,而且2016年或將在中國投放8萬元以下的 「廉價車」 。大眾中國總裁海茲曼在2013年廣州車展上表示,今後五年大眾國產車型將翻一番,達到35個,未來十年將在中國主推插電混合動力車型。何侖表示,二者在中國新一輪的角逐,不是看豐田能否在銷量上超越大眾,而是看它能把差距從目前僅為大眾的三分之一縮小到多少。將在6月上市銷售的第十一代卡羅拉與雷凌,以及未來混動版卡羅拉的市場表現,則是豐田在華戰略轉型成功與否的晴雨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848

財技的左右互搏之術 股領袖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5/10/08/%E8%B2%A1%E6%8A%80%E7%9A%84%E5%B7%A6%E5%8F%B3%E4%BA%92%E6%90%8F%E4%B9%8B%E8%A1%93/

筆者於中學求學階段,是金庸小說的忠實讀者,每天都追看得通宵達旦才肯罷休。話說金庸小說眾多人物中,有一個是老頑童周伯通,曉得左右互搏。除了閒來可以玩「二人打架」外,在臨陣對敵之時,還可一人以左右手同時分演兩角,威力頓時倍增。在財技世界中,其實也有一些公司的財技佈局,與左右互搏原理大致相同的情況。

在本年四月下旬,藍鼎國際(582)宣佈先進行十合一,然後每一股合併股份跟十股,集資額高達六十多億元。面對這些先合後供的財技,筆者曾多次撰文分析其背後用意,在這不再重覆。雖然最後供股股份未獲足額認購,但因金利豐已按照其包銷協議悉數認購餘下之股份,因此藍鼎國際無需承購。本來筆者以為這次純屬供錢行動,誰知原來只是整個佈局的第一步。

藍鼎隨後在八月份發出通告,指公司已在公開市場買入247,000,000股毅信控股(1246)股份,相當於毅信當時已發行股本約4.96%,總代價約為兩億元。筆者翻查過藍鼎供股的供股用途,當中約四億元打算用作集團一般營運及未來投資之用,而在增持毅信股份這事上,公司已使用了這部分款項的一半限額,比重非輕。恰巧的是,毅信控股當時剛宣佈一送四紅股,並於八月底除權。認識財技的讀者想必知道,送紅股本身已經是偏向負面的財技,加上毅信當時已累積極大升幅,極有可能處於準備散貨的階段,藍鼎在這個時候認購毅信控股,無疑等於將集回來的資金拋入茫茫大海之中。

結果不出筆者所料,毅信控股的股價在除權後江河日下,最低曾跌至$0.014,而藍鼎手上持有的股份,帳面已錄得嚴重虧損了。可是,巧合再一次發生了。在九月底,毅信控股宣佈一項非常重大收購事項,就是向藍鼎國際收購Double Earn Holdings Limited,而代價則為十億港元,毅信將發行承付票據予藍鼎來支付相關代價。據票據的條款,毅信需於一年內償還票據額以及累計利息,利息則為15%,比一般承付票據的息率為高。

從藍鼎供股、認購毅信控股、到毅信收購藍鼎旗下目標公司,似乎都是將小股東的錢從左袋交到右袋。藍鼎在供股完成後順利集資,雖然在認購股份一役卻炒輸股票,但對毅信來說,無疑成功散到了一批股票出去。其後毅信又掉過頭來收購藍鼎附屬公司,大有為藍鼎「包底」的意味,又或者這是否算是藍鼎願意接貨的「報酬」?姑勿論結果如何,這兩間公司關係如此密切,即使不是由一個莊家操作,也應該是「同一夥人」,藍鼎與毅信之間,仿彿是周伯通的左右手。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又會否親身領教一下其左右互搏之術呢?哈哈!

歡迎到我的專頁作進一步討論及交流:

「股領袖」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stocksleader

(利益申報:於執筆時,筆者並沒持有上述股票)

(以上純屬個人意見,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或勸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851

左右互搏不可避免,分家後“雙魅”站在了對立面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231/166713.shtml

左右互搏不可避免,分家後“雙魅”站在了對立面
懂懂筆記 懂懂筆記

左右互搏不可避免,分家後“雙魅”站在了對立面

魅藍也要沖擊2499元價格段了,魅族怎麽辦?

來源丨懂懂筆記(ID:dongdong_note)

文丨左岸

近日,剛剛被內部“降權”的魅藍科技總裁李楠,在接受媒體專訪時透露了明年魅藍品牌的一系列產品規劃,除了跟進“全面屏”、“Face ID”等黑科技,在售價方面也表示:希望明年讓魅藍最高配去沖擊2499元價格段。

當“2499元”這個數字從李楠口中說出時,相信絕大多數用戶都會感到一絲意外。因為縱觀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特別是主流互聯網手機品牌,2500元已經進入主力旗艦機的價格區間,這對於當初為了對標紅米而誕生的魅藍而言,絕對算得上一次“大躍進”。

魅藍2499了,魅族怎麽辦?

盡管魅藍現在還沒有正式宣布獨立,但是此前魅藍“藥丸”型的logo和魅藍官網的域名已被多次曝光,這也就表示魅藍即將擁有自己組織架構,真正成為一個獨立品牌,類似於現在的華為與榮耀。

而一旦獨自承擔起“家庭重任”,魅藍勢必會分別打造屬於自己的中高端產品線,在穩固目前其千元機市場份額的同時,逐步上探中高端市場,也就是李楠所說的沖擊2499元價格。

其實這樣的品牌規劃並沒有任何問題,作為一個獨立品牌擁有多條不同價格區間的產品線,也是正常現象。但是李楠有沒有想過,當定位中低端路線的魅藍賣到2499元時,主打高端旗艦系列的魅族怎麽辦?

雖然分家之後,魅族和魅藍的關系會從小米和紅米模式,轉變為現在的華為和榮耀模式,但這並不意味著其馬上就能複刻成功。

作為互聯網品牌的魅族、魅藍,與華為、榮耀最大的區別除了品牌定位之外,就是銷售渠道。與魅族、魅藍主要發力線上銷售渠道不同,華為和榮耀二者分別承擔了線上和線下兩個渠道的銷量任務。

根據賽諾公布的11月份線下手機市場銷量報告顯示,11月份華為在國內線下市場以8.8%的份額位居第四位,僅次於OPPO、vivo和蘋果。而榮耀更是以1~11月份4968萬臺的總銷量,成為中國互聯網手機品牌的第一名。

反觀魅族和魅藍,目前二者仍均依賴於線上銷售渠道,線下市場並沒有太多建樹。

對此,通信行業專家孫永傑對懂懂筆記表示:“魅族和魅藍很難在短時間之內複制華為和榮耀那種1+1大於2的經營模式。因為其不像華為和榮耀那樣,能夠實現不同價格區間形成互補的同時,還能很好實現線上和線下渠道互補。魅族和魅藍二者目前都均以線上渠道為主,線下市場雖然也有一定份額但總體表現欠佳,加上今年在高端產品線上的失利,導致企業沒有更多資金來繼續維護和拓展線下渠道,前不久魅族大量關閉線下門店就是最好的證明。”

另外在市場價格方面,華為品牌已經擁有了足夠的品牌溢價,旗艦機型也成功上探至4000+的價格區間。與此同時,互聯網子品牌榮耀也很好地填補了其上探高端之後留下的中低端市場空白。

看清這一點,魅藍的底氣恐怕就不會那麽足了。首先,魅族目前的品牌定位並不高端。其一直對標的都是榮耀、小米等互聯網手機品牌,魅藍更是與紅米、暢玩等系列相近,可以說其本身並不具備太多的品牌溢價能力,2500元檔一直都是魅族的主力價格區間。

一旦不久的將來魅藍上探至這一價位,勢必對魅族的定價產生影響,如果魅族為避免市場和價格重疊進一步上探,又將依靠什麽資源?

上探高端一直都是主打性價比的互聯網品牌手機面臨的難題。一個品牌定位的提升,並不是說企業領導人自己說我這款產品足夠優秀,配得上多高的售價,而是需要連續幾代優秀產品的不斷積累、沈澱才能做到。對於現在的魅族來說,他並沒有足夠的積累和沈澱再支撐上探高端。

以魅族2017年並不太成功的“獨苗”Pro 7為例,除了整體產品設計和硬件配置上的問題之外,過高的定價也是造成其表現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市場表現不佳,證明用戶在短時間之內並不能接受一個3000元起售的魅族產品。

所以種種跡象表明,魅藍如果定價上探造成價格重疊,會自亂陣腳。

這是李楠的無奈之舉?

對於冒然提價帶來的窘境,想必無論是黃章還是李楠心里都非常清楚,只不過這也許是無奈之舉。

首先,魅藍目前的主要戰場還是千元機市場,但是隨著整個國內市場的消費升級,千元機市場已經處在持續萎縮的狀態。

根據第一手機界研究院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第三季度,中國大陸整體手機線下市場共完成千元機銷量4987.1萬臺,占整體線下市場銷量比重達48.7%,環比下滑了3.30%。同時伴隨著小米的再度崛起以及華為在低端機領域的發力,千元機市場的競爭將會越發激烈,小微品牌的生存空間不多矣。

第一手機界研究院院長孫燕飈對懂懂筆記表示:“面對目前千元機市場的狀況對於魅藍而言,在穩固現有千元機市場份額的同時,進行產品升級已經變成必須要做的事。”

同時,孫燕飈強調:“每一個企業在選擇雙品牌路線時,前期都會產品一定‘左右互搏’的情況,面對這樣的情況就要看企業自身的內部調整能力,如果調整的好就能形成良好互補,就像現在的華為和榮耀,如果調整得不好也很有可能會造成過多的內耗。”

對於今年整體表現不佳的魅族而言,追求利潤是目前老板黃章的第一目標,這一點從其前不久的組織架構調整以及增設海外事業部、配件事業部就能明顯看到。

對此,孫燕飈表示:“對於講究性價比的互聯網手機廠商而言,它們單機利潤是非常薄的,所以現在國內的手機市場已經從單機利潤轉化成單客利潤,廠商們希望在銷售手機的同時,可以連帶銷售一些類似配件這樣的附加品,從而提高利潤。”

或許真像老羅說的那樣,“手機不賺錢只是交個朋友,配件才賺點錢”。但是,一家手機廠商賣配件賣得好,也是建立在其主業——手機產品本身過硬的基礎上。如果手機都沒人買,誰又來買你的配件?

得益於Note 6的不錯產品力,魅藍今年的整體市場表現還算不錯,應該在內部形成與魅族品牌遙相呼應的態勢。所以如果不是誠心拆臺或者是內部矛盾公開化,魅藍將采取定位和定價上探的舉措多少有些令人無語。

如今,魅族上下都將希望壓在了由黃章打造的夢想機上,對於魅族而言這已經是畢其功於一役。魅藍與魅族的協同發展,互相呼應更為顯得重要。如果說,2018年的魅族和魅藍兩兄弟左右互搏將不可避免,那麽盡量縮減這種尷尬內耗的時間,盡快形成品牌呼應和共振,將是明年擺在黃章和李楠面前的另一道考題。

魅族 魅藍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0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