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 析K之所以無端端講起蔡衍明與肥佬黎之比較,皆因睇完上星期五出版之《亞洲週刊》訪問金溥聰,標題十分吸引,就係「他和馬英九黎智英的緣份」,內容其實提 到黎智英者好少,提及馬英九者多多。分析K對馬英九冇乜興趣,但對《亞洲週刊》講:「親綠媒體分析指出,金投入壹傳媒老闆黎智英麾下,是為二○一二年馬連 任鋪路,指出馬親中,黎反共,金的大動作正好可以『淡化』馬親中色彩,壹傳媒在台灣媒體的強大影響力,更足以和綠媒體抗衡。」就大感興趣,問左丁山上述之 言有無道理,左丁山答佢:「以我所知,肥佬黎素來以市場為導向,視賺錢為企業的唯一社會責任──好似佛利民所講嘅一樣。」 金溥聰本係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因曾是馬英九幕僚而備受矚目,故此加盟壹傳媒之後,引起台灣媒體炒作,諸多推測。金溥聰訪問記原文甚長,不能一一引述,但左丁山幾欣賞佢夠膽講:「……所 以他們一直在問我,會不會走回政治的路,我說,我為什麼要告訴你,為什麼有人質疑我,我就要剖開我的心給你看,我為什麼要讓自己綁手綁腳,提出這個問題的 人的動機是什麼?……他希望我給他yes或no,但我覺得我有權利不給yes或no的答案,那是我自己的自由。」 講呢番說話,要有極大信心。香港啲高官就 經常畀大狀黨或傳媒問:「答我,yes or no?」而不知所措,顧左右而言他,邊度夠膽回覆一句:「我有權利不給yes或no的答案」吖。金教授話從香港返回台北之後,更覺得台灣電視台無法吸引觀 眾,可惜記者冇追問:「點解有此感覺呀?」唔通香港電視台節目精彩過台灣好多?我哋香港人好想知道佢嘅答案。金先生曾在中大訪問教書半年,初到埗之時,大 教授在家設宴招待佢,左丁山為座上陪客,聽佢分析台灣政治局勢及馬英九與綠營之互動,講得十分詳細,佢之語言能力十分高,做佢學生聽佢講書,應該十分過 癮,如果佢在壹傳媒電視台做talk show節目主持人會好有吸引力。如此人物唔會輕易受甘詞厚幣引誘嘅,投身台灣電視業當有一番目的與理想。 |
2011-9-26 TCW
創新」成為企業的關鍵字,已有很長時間了,大家都視為理所當然。 但最近我每次聽到企業界的朋友提到「創新」,都覺得他們活在極大壓力和焦慮中,好像如今的競爭規則,已經是
「創新!或滅亡!」細問之下,果然已有不少人每晚必須吃藥入眠。
「創新」難道非弄成這樣嗎? 正巧日前我去探望一位年過九旬的老書法家,看他的字神龍靈動、揮灑自如;見他的人如沐春風、健朗自在。他的生活、生命和創造,完全合而為一,真正「字如其人」。
「創新」也可以是這樣! 其實我早就對西方現代藝術不以為然。他們追求創新成狂,弄到正常人都不可能再有突破,藝術家除非把自己逼瘋,否則無法再「創新」。如今這股「創新」潮流已無所不在,終於要把企業家也逼瘋才罷休。
這樣的現象,我大膽解讀,可能有兩個來源: 第一,現代文明因個人主義盛行,把生活環境弄得極其繁雜,個人處身其間,感官被刺激到日漸麻痺,需求被誘發到極難滿足。因而對「創新」的胃口越來越大,大到無休無止。
第二,由於商業機制的壯大和無所不在,大多數「創新」的背後,都以利益為驅動力。「創新」乃淪為競爭的壓力 和必要,變成利益導向的腦力活動,不再是生命力滿溢而出的歡愉展現。
這樣的觀察,讓我回想起「商周」十年前發生的事。當時我們請主要幹部一起確認公司的「核心價值」,很快的,大家就達成共識,以誠信、卓越和分享,做為共同信守的價值,但有若干同事主張,一定要再加上「創新」這一條,我雖然並不贊同,最後尊重多數決議,就通過採納了。
我的看法是,如果大家能把誠信、卓越和分享的精神做到極致,「創新」自然的結果,沒必要「為創新而創新」。 直到今日,我看到許多公司在「創新」這件事上,絞盡了腦汁、編足了預算,卻仍然苦無成果。細問之下,果然發 現這些公司的企業文化,都在誠信、卓越和分享這些環節上沒做到位,可謂其來有自。
我當然並不反對創新,但我反對把「創新」當成企業或個人的「核心價值」,我認為那是捨本逐末。為創新而創新,必然誠意不足、用心不深,創新的成果也必然有限,說不定還一面創新、一面造業呢。我還是相信,對自己誠意十足,對別人用心至深,練功到位,創造力自然生生不息。這才是真創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91f07901010hx7.html
興業銀行(601166)定向增發的公告昨晚出爐,網上已有不少點評的文章。俺沒有興業銀行,銀行股目前僅持工行。隔岸觀火,隨便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中 國銀行業改革許多年過去了,有一個問題總是經常的、不斷的被大家所提及。我們的銀行極其嚴重的依賴於存貸業務,靠吃息差過活。行長們的訪談總說我們要降低 資本消耗,大力發展中間業務。實際情況是大家都在想盡各種辦法擴大貸款規模。貸款業務的資本消耗很快,資本充足率輕鬆地逼近甚至越過監管紅線,融資因而成 為常態。下表1按升序列示2011年中期各上市銀行的資本充足率。
表1:2011H1各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率
股票代碼 | 公司名稱 | 資本充足率 |
000001.SZ | 深發展 | 10.58% |
600016.SH | 民生銀行 | 10.73% |
601818.SH | 光大銀行 | 10.82% |
600036.SH | 招商銀行 | 11.05% |
601166.SH |
興業銀行 |
11.22% |
601998.SH | 中信銀行 | 11.40% |
600000.SH | 浦發銀行 | 11.50% |
601288.SH | 農業銀行 | 11.91% |
601328.SH | 交通銀行 | 12.20% |
601169.SH | 北京銀行 | 12.27% |
601398.SH | 工商銀行 | 12.33% |
601009.SH | 南京銀行 | 12.43% |
601939.SH | 建設銀行 | 12.51% |
601988.SH | 中國銀行 | 12.95% |
600015.SH | 華夏銀行 | 13.32% |
002142.SZ | 寧波銀行 | 14.62% |
這些上市銀行中興業給投資者留下的印象是對股東比較負責,通過股權方式融資少。07年初IPO融資近160億元以來,只發生過一次股權融資:2010年5月以配股方式融資近180億元。興業近3年比較重要的融資還包括:09年9月、10年6月兩次發行次級債100億元,2011年底發行小企業貸款專項金融債300億。所以興業近日突然拋出定向增發方案,出乎我的意料。不知道有木有出乎其他人的意料?俺只能代表自己,代表不了其他人。說句廢話吧,俺雖然代表不了別人,卻可以被別人所代表。比如現在,某人正代表著我開人大會議。
興業此次增發價格12.73元/股,為前20個交易日均價的90%。符合定價下限之規定,很嚴格的符合著。對應的2011Q3的PB近1.3倍。這一「低價」也為廣大投資者所詬病。關於定價,俺的一貫觀點是「如果公司管理層理性且抱著對投資者負責的態度,就把這個交給他們去判斷吧」。注意前提。畢竟,選擇好的時間窗口、定出合理的價格,無論是對投資者還是對管理層,都不是容易的事。但這並不表示管理層可以沒有自己的價值判斷。既然有市場價格做參考,隨行就市不就ok了嗎?這種想法意味著只要按照市場價格,無論其高低增發或回購都是合理的。這是管理層偷懶、不作為的一種表現。
回到興業。興業的定增價是不是低了呢?2010年興業歸屬母公司淨利潤185億元,2011年前3季度這個數字為188億元,簡單平均所得的季度盈利為63億。假定興業保持這一盈利能力(很保守的估計),本次增發在今年第3季度完成,屆時公司的每股淨資產將達到12.24元,增發PB接近1倍。對一家ROE近25%的銀行,這一價格確實低廉。對照表1的資本充足率指標,興業高於同為股份制銀行民生、光大、招行,我們很難理解興業為什麼如此急吼吼的拋出這一低價增發方案。
或者是因為像中國人保、中國煙草這樣的「戰略」投資者可以給興業帶來更多的業務機會?前幾天興業剛停牌的時候就看到有媒體和投資者在討論諸如中國煙草能給 興業銀行帶來多少多少存款的問題。看到這樣的討論,我只能說這些人是外國人而不是中國人,他們習慣用手指去數新增存款而不會用大腦思考問題。這些想法n荒 唐。這讓中國煙草系統內各路管資金的神仙情何以堪?誰動了他們的奶酪他們會拿刀子出來和誰拚命,不是麼?說點近的,建行股改的時候中國三峽總公司就成了建 行的股東,建行一勞永逸的獲得了三峽的所有(或者說大部分)業務了麼?中國移動入股浦發,浦發除了獲得增資資本,大量的業務都轉過來了麼?幾大國有大行重 組改制之初,也引入了美國銀行、高盛、淡馬錫等海外戰略投資者,現在它們大部分賺得盆滿缽溢賣完股份全身而退了。幾大行原期望從它們獲得更多的業務、風險 管理方面的經驗,我的瞭解是這方面成效寥寥。興業有希望從人保獲得什麼管理經驗或者協同效應麼?在我看來,中國人保、中國煙草只是普通又普通的財務投資者而已。這樣的低價定增有意義麼?
上周,巴菲特的“最親密戰友”查理·芒格在報業公司Daily Journal Corp的年會上表示,如果他是中國人,他會投資中國而不是美國,因為“那里的果實掛得更低,有些公司已經站穩腳跟……以目前的價位,投資中國比美國更好。”
看好中國的不止芒格。近日,知名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發布報告稱,33年後中國將成長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
普華永道發布名為《長遠觀點:2050年全球經濟秩序將如何變化?》(The long view: how will the global economic order change by 2050?)的報告,對全球最大的32個國家的GDP(占全球GDP 85%)進行了預測和排名。根據普華永道的預測,2050年中國經濟(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以下簡稱“PPP”)將排名全球第一,印度居於第二,而美國屆時將排在第三位。
報告預測,全球經濟力量從傳統先進經濟體向新興經濟體轉移的趨勢將會持續,從長期來看新興市場國家將會持續增加在全球GDP的比重。到2050年,全球經濟總量將會增長一倍以上,2016~2050年的年均經濟增長率為2.5%。全球增長動力大部分將源於新興市場及發展中國家。
普華永道估算,新興市場(E7,中國、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亞、墨西哥、俄羅斯、土耳其)的平均增速將會是發達經濟體(G7,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德國、意大利及日本)的兩倍左右。因此,2050年全球最大的7個經濟體中,有6個將會是新興市場國家,其中中國排名第一,印度排名第二,印度尼西亞排名第四。
而美國的全球GDP排名將下滑至第三位,英國將下滑至第10位,法國將跌出前10,意大利將跌出前20。
(以上圖片來源均為普華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