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收购中誉汽车 吉利国内并购再下一城


http://www.1cbn.com/s/n/000004/20100226/000000150001.shtml


CBN记者 赵奕

虽然收购沃尔沃还没下文,但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下称“吉利”)国内的并购再下一城。

根据安排,中誉汽车母公司,浙江中誉控股集团(下称“中誉控股”)将于今日下午在浙江杭州签订协议,向吉利转让中誉汽车。伴随着中誉控股从汽车业务中撤出,其业务人员也纷纷转向其他产业。

目前,中誉控股旗下投资范围包括房地产、照明工程、文化传媒等,而汽车本是集团主营业务。与外界猜测的中誉汽车不赚钱,控股公司忍痛割爱的情况相左。昨日,一位中誉汽车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2009年,中誉汽车创下销售新高,但对于具体销售数字,该人士不愿透露。

中誉汽车在萧山区建设年产2.5万辆的各类专用车生产、改装及销售基地,主要车型以奔驰凌特、威霆商用车为主,其业务形态主要以改装销售为主,其豪华商务车、豪华旅居车的销售对象为私营企业主,平均售价在百万元。

据业内人士透露,改装豪华商务车市场2009年销售量在1600辆左右,其中奔驰品牌占1400辆左右,其他为GMC品牌。整个改装商务车市场2009 年增长率在200%,中誉汽车的业务增长虽慢,但十分健康。这与外界猜测中誉控股因汽车业务不赚钱,而借机剥离的说法相左。

接近中誉 汽车的人士透露,中誉控股旗下照明业务,主要为通用电气代工;同时,其文化传媒业务以户外广告牌的买断、租赁为主。这两大业务板块在2009年遭遇金融危 机的洗礼,资金链发生了严重问题。为保证现金流,已经将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汽车制造基地处置给东风集团;现在,又将位于杭州萧山的基地卖给了吉利。

吉利方面表示,将完全收购中誉汽车资产,在完全收购基础上,利用中誉汽车现有设备、技术,开发、建设吉利高端乘用车、商务车、专用车,丰富、延伸吉利产品线。

同时,中誉汽车位于杭州萧山核心区域的120亩土地,未来将迎来吉利汽车技术中心,首期投资3.5亿,员工总数达到2000人,建设国内一流的安全碰撞中心。而吉利原先位于台州临海的汽车研究院功能和机构设置保持不变。

吉利方面表示,汽车技术中心的兴建是大吉利研发体系的核心,建成后吉利技术体系将形成以杭州为中心、临海联动的大吉利研发体系。

新研发体系将确保吉利5大技术平台、15大产品平台、40余款产品的产品线发展战略。而对于海外市场,“新技术中心的建立,也将保证到2015年,在海外建成15个生产基地,实现二分之一外销的目标。使吉利汽车成为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品牌。”吉利新闻发言人杨学良表示。

至于此次吉利收购的资金来源和具体数额,吉利方面未予正面回应。

收购中誉汽车之前,李书福曾经发起过两起国内并购,分别是位于上海金山的上海华普和湖南湘潭的江南奥拓,上述资产分属李书福的弟弟李书通和哥哥李胥兵。中誉汽车是李书福第一次在国内,对亲戚关系以外的汽车资产发起收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66

并购普维科技 金蝶争“上游


http://www.21cbh.com/HTML/2010-3-3/167025.html

继今年1月宣布并购嘉码软件后,短短两个月时间内,金蝶再度启动并购战车。
3月2日,金蝶集团在广州宣布斥资2100万元人民币并购国内PLM行业软件厂商——广州普维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普维科技”)。
“通过并购在华南PLM市场占据最大份额的普维科技软件,金蝶将由此切入PLM市场。”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孙雁飞表示。据悉,2100万元人民币的收购金额,也是迄今为止国内PLM行业最大金额的一笔并购。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切入PLM市场,金蝶将会把自己的产品线布局向上游延伸——传统的ERP业务仅局限在企业的生产和制造环节的信息化管理,而PLM则将信息化管理延伸到企业的研发端。
进入PLM领域后,金蝶将可提供从研发到销售整套的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对于金蝶今年的并购式扩张之旅,这或仅是启程。
向“上游”并购
PLM,即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支持产品从设计到报废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创建、管理、分发和应用。帮助制造企业优化、控制产品开发过程,快速开发出符合客户需要的产品,减低产品开发成本。主要应用于制造业企业的研发环节。
“传统的ERP厂商,主要偏重在产品生产和制造环节,而对于前段的研发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布局甚少。”孙雁飞介绍。
但PLM市场的前景不容小视。来自IDC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PLM市场约30亿美金,并产生了达索、西门子等业界巨头。而在中国市场,2008年PLM市场规模约22.4亿元人民币,占整体制造业解决方案市场的21.8%。
“更为重要的是,PLM市场近几年的复合增长率已高于传统的ERP。”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融资及业务发展副总经理姚传斌告诉记者,进入PLM市场有利于金蝶提升整体业绩增长率。
在此背景下,通过并购进入PLM行业的构想,早在一年前就纳入金蝶的战略层面。
公开资料显示,普维科技成立于2002年,为华南PLM市场的第一品牌。其PLM产品覆盖了图文档管理、物料管理、工艺管理等多个领域,并已拥有包括研祥股份、信利半导体等超过300家制造业企业客户。
本报记者采访获悉,此次并购完成后,普维科技将完全并入金蝶公司。金蝶内部将成立一个独立的PLM事业部,原普维科技总经理姚文兵将担任金蝶PLM首席应用架构师和PLM事业部总经理。
产品链和市场“双延伸”
并购完成后,如何有效的整合,成为了摆在金蝶面前的首要难题。
“尽管PLM市场前景巨大,但相比较传统的ERP市场,目前依旧‘小众’。”一ERP厂商人士对记者分析,进入PLM市场后,金蝶如何快速有效的拓展客户,将是其面临的首要问题。
姚传斌则认为,普维科技的PLM客户属于前端的研发环节,与金蝶侧重的生产制造环节的ERP客户存在互补性:“普维科技的客户能够有效的延伸成为金蝶的客户。”据本报记者了解到,原普维科技客户包括广东易事特电源等,也同时成为金蝶ERP客户。


但有业内人士分析,过往两家公司的PLM与ERP业务系统,分别基于不同的构架并相互独立,如何实现有效的对接,将是客户资源能否成功整合的关键。
事实上,除了客户资源的整合之外,产品业务的整合也将面临考验。上述业内人士分析,管理信息系统前后端不同于传统产业的上下游关系,其整合面临整个系统对接,包括协同性能否快捷高效等考验。
但据本报记者了解,事实上在金蝶内部,针对PLM业务的产品整合早已进行。“如何打通制造业信息系统走向研发端,规范产品数据管理及研发业务流程,是产品层面整合的关键。”姚传斌认为。
据悉,金蝶即将推出的K/3 WISE创新管理平台,就融合了PLM系统。不止于此,有消息称,金蝶还将在年内推出面向高端市场的EAS PLM产品与解决方案。
ERP的扩张逻辑
今年1月,金蝶国际软件集团董事局主席徐少春曾公开宣称:“今年至少并购四家知名软件企业。”——这意味着今年年内,金蝶至少还要进行两场以上的并购。
对此负责金蝶公司融资业务的姚传斌感慨颇深,自2005年香港主板上市以来,金蝶已经完成了超过八项并购,总耗资超过1亿元。而自去年开始,金蝶的并购步伐陡然提速——一年之内就并购了深圳商祺、嘉码、南京同盟、广州齐胜四家企业。
有金蝶内部人士分析,金蝶的并购遵循两个逻辑,一个是产品上下游的延伸和互补。例如,此次通过此次并购普维科技进入PLM领域后,金蝶可以提供涵盖从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到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一套完整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
二是对细分市场的并购。随着ERP市场走向成熟,其个性化需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包括金蝶、用友在内的国内ERP厂商,一度以成立针对性的业务部门以期应对,但自建模式扩张速度受限。
另一层面,由于ERP市场缺少行业规范,过去几年国内ERP市场呈现“小、散、滥”的特点。随着经济危机导致的市场需求下滑,缩减IT开支,成为企业控制成本的首选,这让一些实力较弱的管理软件企业面临生存压力。但在客观上,为金蝶、用友这样的行业领先厂商采取并购手段切入细分市场创造了条件。
对于此次2100万的并购作价,多位业内人士坦言:“并不算高。”而记者就普维去年销售收入情况采访金蝶时,对方婉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58

浙商结盟抗衡国企豪门并购


http://www.21cbh.com/HTML/2010-4-2/1NMDAwMDE3MTM1Ng.html


新医改推进,医药流通变局加速。

自2009年新医改政策和基本药物招标等文件相继出台,及今年1月商务部高调宣布接管医药物流以来, 医药商业变革急风骤雨。减少医药商业流通环节,及提高行业集中度成为了政府意志。1.6万家医药商业企业面临着“大洗牌”。

救赎行动沿着不 同路径展开。国药集团、上海医药等医药商业“大鳄”,谋求版图扩大,其背后多见政府行政推力。而市场色彩比较浓厚的浙江,医药流通企业正在谋求企业间自主 联盟,应对政策调整要求。

争夺配送权

3月29日,浙江社区医药服务共同体与浙江英特药业达成战 略合作协议。该协议的目标是,“从高端医院到第三终端、零售各个环节,共同体网络要遍布浙江省各个城乡医疗机构。”

2009年11月10 日,由上海汇药通投资咨询公司发起,联合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成立“浙江社区医药服务共同体”(下称“浙江共同体”)。浙江省内医药经营企业本着 自愿原则加入,在共同体章程约定范围内开展相关事务性活动。

2008年浙江省药品消费市场约为400多亿元,按全国每年15%的平均增长率 来看,2009年有望达到460亿到480亿之间。浙江省药品消费量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浙江市场不容忽视。

目前,浙江社区医药服务共同体 成员已达14家,营销规模约90亿。而英特药业营销规模约60亿,二者的联合营销超过150亿,占浙江医药流通市场三分之一份额。按照协议,共同体内成员 地位平等、一个区域只选择一家地区性商业龙头企业,并按照协议划定不同的配送区域。

竞争对手为何选择结盟?

基本药物政策核心 之一是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药价,要求重塑中国医药流通体系。医药商业企业由招标主体转为配送商,并要求全省配送到位——配送权的争夺,成为医药流通企业首要 命题。

浙江大型医药流通企业虽然药品配送范围覆盖90%的浙江县级以上医院,但“触角”未及县以下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这也 是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的重点市场。

到2010年2月底,全国有28个省份在本省内30%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国 31个省份均已经确定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地区,覆盖1020个县,包括县级市和市辖区,占全国总数的35.7%。

“绍兴100个乡镇,我们基 本上能够做到全覆盖配送。” 浙江共同体成员、绍兴县华通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钱木水称,全覆盖范围包括县级三甲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单体个体药店等。

共同体 成员、浙江嘉兴市嘉信医药商业公司总经理张陟荣表示,因为目前没有一个大型商业企业能够有配送全省的能力,政府招标配送商时还会选择终端覆盖强公司,规模 大才有竞争力。浙江遴选配送企业已于2月揭晓,年销售额在3000万以上的160多家企业入选,但显然他们面临今后三年医药流通整合的巨大压力。

除了应对政府基本药物配送权遴选,“抱团”企业们更看重增值效益,如共同体内在产品配送权和价格上有较多的话语权,可以和委托配送的药品生产企业 “讲价”,甚至“返点”。

常州市武进药业加入了江苏社区医药共同体,其副总经理王宏伟提醒,共同体中有一个关键点,即采用电子信息平台,搭 建医药第三方经营、结算、信用担保机制(杭州银行目前已加入)。

此外,共同体构想者们还认为,该模式能给政府监管带来便利。“美国FDA要 求所有批发和零售商必须保存完整的交易记录,当某一个药品质量有问题时,可以即时地追根寻源。”

并购扩展疆土

医 药商业豪门已借助资本力量及政府推力,迈开了并购步伐。

2010年,央企国药集团重构整合步伐加速。1月16日,国药集团旗下国药控股宣 布,该公司与甘肃医药企业实施联合重组,国药控股计划投资1.5亿元,在兰州建立覆盖甘宁青藏四省区的现代化医药物流中心。

1月25日,国 药控股旗下一致药业以7147.79万元收购南宁医药有限责任公司药品经营业务,在广西绝对优势得以确立。

3月2日下午,国药集团与甘肃省 签署合作协议;此后又和江西和沈阳相谈合作事宜。

3月11日,国药集团和成都市政府签订了产业化项目、中医药现代化、医药流通体系、会展品 牌四项战略合作协议,并且通过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达成合作目标。

上海国资委旗下上海医药动作也不小。今年1月,由上海医药、中西药业和 上实医药换股吸收合并后形成的“新上药”,一边进行重组,一边开始跨地区并购,拟收购并控股地处山东济南、江苏常州和广东广州等地的四家地方性医药分销龙 头企业。

谁能跑赢“淘汰赛”?

并购还是结盟?谁能跑赢淘汰赛?

一位接近国药集团知情人士称, “医药流通体系”是国药集团布局成都重点,国药希望“拿下”成都医院管理局掌管的15家医院药品采购权。

除流通外,国药还谋求“涉医”更 深。“还想收购或参股地方公立医院。”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国药在论证可能性。

尽管医药商业豪门有充足资金,但扩展版图也绝非易事。

“目 前国药步伐,背后多展现地方政府身影。”一位医药流通专家分析,如国药集团合作协议谈判方多为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考虑是多维的,如国药集团董事长宋志平 同时兼任中国建材董事长,“有中国建材下属企业的地方政府,和国药谈合作相对比较容易些,反之则不易。”

浙江医药商业企业有三个选择:其一 是并购其他企业做大做强;其二卖个好价钱;其三是“抱团取暖”。这样,“非产权的医药流通集团”成为浙江部分医药商业企业的选择。

“如果共同体联盟成功,其他大型医药企业就进不来了。”一位浙江共同体人士称,浙江是市场要素比较浓厚的地区,浙江医药商业想通过基于市场的“抱团 出击”来应对流通大变局。

尽管如此,浙江共同体缺乏资金纽带合作,还是存在着可持续问题。如一旦会员间出现矛盾时,谁来判决?“之前有联盟 政策得不到执行的艰难局面。”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副教授常峰称,2006年成立的四川医药物流协作联盟,面临着成员间责、权、利不明确等问题。 “包括高效裁决机制等在内的、更细节化机制需要完善。”

有浙江共同体人士分析,“磨合期是6个月,2个月后成败可见分晓”,要么失败,要么 探出一条新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19

并购沃尔沃 吉利账面赢利14亿美元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4/334875.html

多人担心吉利买了沃尔沃后,重走福特汽车的老路,亏损不停。今天,我要给大家算一笔账,至少说明到目前来说,这笔买卖还不赖。
沃尔沃目前资产15亿美元,它2009年亏损了6.53亿美元,按道理,这个公司不到2年半的工夫就能把自己全部“赔”完了。不过,净资产没有算知 识产权的费用,没有算品牌的价值,没有算经销商的网络。

3月30日夜里,李书福对媒体记者算了一笔账。福特收购沃尔沃后,每年投资研发的费用是10亿美元,10多年下来有100亿美元。沃尔沃在被福特收 购前的75年历史中积攒的知识产权投入总计100亿美元。粗略匡算,沃尔沃的知识产权投入达200亿美元,即便投入产出比是20比1,那么知识产权的价值 也有10亿美元。

这个价值,从北汽购买萨博部分资产花去的2亿美元,也可以大体换算出来。北汽买到了3个车型、4个发动机、2个变速箱以及其他一些专利,这些老旧淘 汰技术值2亿美元;那么,沃尔沃现在9个全新的系列产品、3个平台、若干尖端车辆安全技术,10亿美元也不过分。

至于品牌价值,2009年Interbrand品牌价值榜上,上榜豪华汽车品牌中排名最后一位是雷克萨斯,它的品牌价值为31.6亿美元。坊间认 为,沃尔沃作为豪华品牌,不比雷克萨斯差多少。也许这两年日系车风头比较劲,就算沃尔沃只有雷克萨斯的一半价值,也有15.8亿美元。

盖世汽车网CEO陈文凯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品牌的计算方式目前有两种:以品牌历年的推广费用进行叠加,然后根据时间和覆盖区域等来乘以某个 系数得出;或者以该品牌汽车销售的数量、价格和市场同档次车型平均销量和价格相比较,产生的溢价来计算。

“沃尔沃与市场同档次车型相比,比如雷克萨斯相比,品牌溢价能力是非常小的。”陈文凯表示,品牌价值在10亿美元~15亿美元已经是不错的估值。

所以,即使不考虑沃尔沃经销网络的价值,15+10+15.8=40.8亿美元,这就是李书福买来的资产,而他只花了27亿美元。

此外,再来分析沃尔沃当前的债务。忧郁债务分割是按照政府审批时间作为节点,审批前归福特,审批后归吉利,因此绝大部分债务都剥离给福特汽车。

因此,吉利拿到手的,几乎就是净资产,一块完完整整的好东西。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得不佩服并购沃尔沃团队的谈判能力,他们费了1年时间来弄这件事, 绝对是干得相当漂亮。

2008年,沃尔沃亏损近15亿美元;2009年,收窄为6.53亿美元,这一年沃尔沃的销量为33.5万辆。

李书福表示,37万辆是沃尔沃的盈亏平衡点,在亏损不断收窄的情况下,2010年,沃尔沃很有可能打平。

有几个数字可以证明这个观点,首先,在3月28日瑞典签约仪式现场,有人问沃尔沃全球CEO,2010年打算在中 国卖多少辆,他回答3.9万辆。2009年,沃尔沃在国内卖了2.24万辆。

如果中国市场在2009年基础上增长1.7万辆,那么全球其他市场只需要贡献1.8万辆的销量,沃尔沃就能做到不亏损。对于从金融危机中慢慢恢复的 汽车市场来说,这并不难。

其次,在2009年第四季度,沃尔沃的净利润率已经升至-0.8%,而2008年同期为-22.7%,也就是说,沃尔沃的亏损幅度在不断收窄,就在 吉利收购前夕,它离赚钱只差一步。

因此,从这个角度说,负债并不会产生任何影响。40.8-27=13.8亿美元,这就是李书福3月28日签约那一刻至少赚到的数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71

蹊跷的并购:志高杀入文化产业


http://www.21cbh.com/HTML/2010-4-23/1MMDAwMDE3NDE1Mw.html


一向在空调行业拼杀的国内第四大空调巨头志高控股(0449.HK)4月21日突然在广州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那就是收 购一家文化产业领域的公司——广州图像日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100%的股权。

“从收购的动机来看,我们不能将之视为纯粹的商业行为。”对于 这次引起业界哗然的收购,志高控股董事长李兴浩如是告诉本报记者。

在这次收购前,去年7月在香港联交所完成上市的志高控股刚刚交出了一份漂 亮的年报:3.15亿元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了2.3倍,而62.39亿元的销售收入,也与行业第三的青岛海尔(600690.SH)(2009年空调收入 86.85亿元)的差距越来越小。

在主营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志高从2010年开始也进入了冰箱、洗衣机和小家电领域,对于专注于制冷领域 的志高来说,在家电领域的扩张是非常正常的选择,因为目前除了格力电器只做空调外,美的、海尔、海信科龙以及格兰仕都在进行全产业的布局。

但 是志高这次的并购的确让人有些看不懂,因为广州图像日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目前的主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图像日志摄制委员会授权唯一全球生产、销售内置《中华 人民共和国图像日志》电脑电视系列产品的营运商,这与志高的主业空调没有任何关联。

本报记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图像日志》官方网站上了解 到,广州图像日志代理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是《图像日志》的DVD光盘、数码电子、图书、网络视频,以及电视和电台播放产品,而图像日志是记录建国60年来我 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365集的电视理论文献系列片。

对于这次收购,李兴浩表示,“志高英文商标‘CHIGO’就涵含着‘志存高远,中国加 油’的文化底蕴,这次的收购行为,更多的考虑是从‘如何更加有效地实现产业报国’的角度,更多的动机成分是爱国爱民。”

然而这样的理由实在 有些牵强。这次收购的项目的盈利前景似乎是志高更为看好的收购理由。李兴浩也特别指出,“从此次收购的实际操作面来看,该项目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据 悉,在这次收购前志高聘请了专业机构进行了尽职调查。李兴浩指出,作为唯一全球生产、销售内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像日志电脑电视系列产品的营运商,广州图像 日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和增值性等显著特点。

他还告诉记者,该项目仅国内产销将突破100万台,销售额将超过 50亿元人民币,利润可达数亿元,盈利空间相当可观,而且其衍生的公共播放网点不少于20万个,其增值广告收益的空间更是不可估量。

不过对 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这个项目有如此高的投资回报,原来的股东为何要转让,所以这次收购背后还存在很多疑问。”

虽然没有透露收购的具体金额,但是消息人士告诉记者,“这次收购是李兴浩个人做出的决定,是从朋友处接手的,是一次带有浓厚私 人兴趣性质的投资。”

李兴浩则表示,“今年第一季度志高在高能效家用空调领域的领先优势在扩大,同时商用空调2010年冷冻年度有望销售收 入进入行业前10位,而且新进入的冰洗等业务在快速发展,而且公司财务资源具有很好的流动性,这为这次收购创造了条件。”

据悉,在这次收购 后,志高将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图像日志发行中心,认真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图像日志》的宣传、推广及普及工作,并将从这一文化产业项目获得收益,并在一定 程度上有利于志高品牌的传播及提升。

显然这次收购志高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打算,不过资本市场对于志高的这次跨界收购似乎并不看好,在这则消 息公布前志高的股价4月20日出现了超过5%的下跌。

东方证券分析师陈刚告诉记者,“如果是为了提升品牌形象,志高这次的投资显然可以吸引 行业的注意力,但是如果投资金额太大而偏离了主业太多,就可能会影响到其在投资者心中的地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62

华润、青啤围攻河南啤酒金星融资受阻或遭并购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423/391826.shtml


  每经记者 刘丹 发自北京
河南是惟一没有被啤酒巨头整合过的省份,如今这一格局将被打破,摆在豫啤企业面前的是激烈的市场竞争或被收购的命运。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昨日(4月22日)获悉,华润雪花已与河南驻马店悦泉签约达成收购意向,对郑州奥克啤酒的收购也进入后期。与此同时,青岛啤酒收购信阳维雪啤酒集团一事也进入日程。两大巨头的进驻无疑对河南当地的啤酒龙头企业——金星啤酒造成重大威胁。
雪花欲实现“河南造”
“我们在河南一直没有建立工厂。”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一内部人士曾经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谈及此事时不无遗憾,
而这一情况即将改变。“华润雪花已经全资收购悦泉啤酒,收购协议已经签署。”昨日一名知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这是华润雪花首次并购河南啤酒企业。
据知情人士介绍,华润雪花、青岛啤酒至今没有在河南建厂或进行资产收购,只单纯依靠其周边地域分厂进行输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啤酒巨头仍在试探性地进军河南。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指出,河南是啤酒产销大省,河南啤酒产销规模2007年已经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山东,2008年河南啤酒产销达到330万千升。战略布局上,雪花、青啤已经对河南形成了包围之势,只要在河南建厂或收购,就可以实现版图的连接。
2009年初,悦泉啤酒公布招商引资项目规划,拟引进外来资本,总投资5000万元,兴建年产20万吨的啤酒新生产线项目,华润借机入驻。公开资料显 示,驻马店市悦泉啤酒有限公司始建于1980年,2004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固定资产6800万元,目前年生产能力15万吨,实际产能10万吨。
与此同时,传来华润雪花与郑州奥克啤酒洽谈并购的消息。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奥克在河南省内的市场份额并不是太大,但在郑州当地占据主要的市场份额。《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此事向华润雪花咨询时,公司公关经理韩晓菲表示并不清楚。
青啤也将出手收购
另一巨头青岛啤酒也不甘落后,将目光指向河南第二大啤酒企业信阳维雪啤酒集团。
“青啤收购维雪啤酒双方已经接触了很久,谈得差不多了。”了解此起并购的知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这次青啤将采取全资收购的方式。《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随后向青啤发了邮件,但截至发稿并未得到回复。
资料显示,维雪啤酒集团旗下现有信阳维雪、郑州维雪、湖北维雪等4个啤酒生产厂和一个小麦芽制造公司,具备年产60万吨啤酒生产能力。截至2008年底,维雪注册资本1亿元,总资产7.56亿元,固定资产4.69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此次青啤拿下维雪将为其增加60万吨产能;悦泉和奥克将为华润雪花增加35万吨产能,加上悦泉新增的20万吨的产能,雪花在河南地区斩获55万吨新产能。
区域老大融资遇难题
华润和青岛扎堆河南,均将矛头指向了区域老大——金星啤酒。一直以来,河南啤酒企业数量多、品牌杂、规模小且行业集中度较低。
“股改解决不了,融资无从谈起。”金星啤酒集团副总经理李京昨日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鉴于目前体制和股份构成,融资暂时没有突破。李京表 示,金星此前曾跟全球最大的啤酒公司有过谈判,公司计划在2009年至2010年进行股改,争取进入中国啤酒的第一阵营。
公开资料显示,河南金星啤酒集团有限公司组建于1995年10月,其前身为河南省金星啤酒厂,目前拥有18家分公司,年销量为200万千升,占据当地市场40%左右的份额。
“金星现在该考虑的是卖给谁,卖一个怎样的价钱。”国信证券行业分析师黄茂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语出惊人。
“华润每年在国内的资本开支平均在30亿元,相比之下河南当地啤酒企业的实力太小,根本没有招架之力。”黄茂说,河南啤酒市场同一时间迎来华润雪花、青 啤两资本大鳄,不仅撕开了豫啤企业的防线,也使河南啤酒市场迎来整合浪潮。黄茂认为,如果金星引入战略合作者融资成功,也许还有对抗几大巨头的资本,否则 难免沦为重庆啤酒的命运。
“啤酒行业凭借的就是资本的博弈,未来国内啤酒市场将是只有几家龙头企业主导的局面。”中投顾问分析师周思然也认 为,维雪、悦泉和奥克的先后“失守”,河南啤酒多年以来铸就的围城已经坍塌,雪花、青啤、金星正面交锋的竞争状态,对原本盈利能力偏低的河南本土品牌将是 沉重的打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76

金蝶并购投入上亿新业务或分拆上市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427/412328.shtml


每经记者 喻春来 发自北京
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00268,HK)马上将宣布对一家办公自动化软件厂商的收购,这或将是该公司今年内 完成的第3笔收购交易。日前,金蝶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陈登坤在出席一个产业论坛时向 《每日经济新闻》透露,该公司今年并购的力度将超过去年,用于并购的资金至少1亿元,金蝶集团正着力培育一些新兴业务,或采取分拆或单独上市的方式在内地 主板和创业板上市。
“经历了去年的金融危机,一些行业和软件企业也正在寻找和我们公司合作的机会。”陈登坤说道,“今年公司的并购力度将超过 去年。”
今年1月22日,金蝶集团斥资2000万并购国内房地产行业专业软件厂商深圳市嘉码信息系统有限公司,以加速拓展地产行业信息化市 场;3月2日,该公司又斥资2100万元,并购国内PLM专业软件厂商广州普维科技有限公司。
陈登坤称,今年用于并购的1亿资金可以随时动 用,有很多并购商机正在洽谈,每个月或者每个季度都会有并购案例能够达成协议。对于今年并购重点,陈登坤透露,主要目标对象是行业软件厂商和大型规模性的 管理软件厂商。
陈登坤预计,今年公司销售增长速度会比去年更快,将达到20%;净利润增长至少会在30%以上,利润增长都大于收入增长。
对于金蝶集团回归A股,陈登坤说,公司一直有这个想法,但由于相关政策还没有放开,短期内很难实现。不过,他表示,公司正在构建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平 台。
“现在,公司着力培育一些新兴业务,能在内地主板和创业板上市,这涉及到新业务的领域、架构和上市公司的分拆,目前还不能对外具体透露, 因为涉及到上市限制的问题。”陈登坤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44

控制风险为先,敢于并购紧随


http://www.21cbh.com/HTML/2010-5-17/2MMDAwMDE3NzQ2MQ.html


“我可以自豪地说,贝莱德在金融危机中脱颖而出,是少数几家更强大、更具差异化的公司之一。”在贝莱德2009年报中,劳伦 斯·芬克“致股东一封信”如此开宗明义写道。

2009年,贝莱德的业绩表现或许称不上卓越,仍不失亮色:其2009年营业收入为47亿美 元,较2008年的50.64亿美元略有下降,而净利润达到10.21亿美元,较2008年增长19.3%。更为重要的是,成功完成BGI的收购后,贝莱 德直接管理的资产规模从2008年底的1.3万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底的3.35万亿美元,不仅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集团,而且产品线和区域布局 更为丰满,无论在主动投资还是被动投资业务,贝莱德都占据着重要的市场地位。

贝莱德从1999年上市以来的第一个十年,公司价值实现了 33%的年均复合增长,而同期,标普500的年均复合增长只有0.4%,仅此一点,便能证明芬克的领导力,他个人也一直是《巴伦周刊》“全球最佳CEO” 名单上的常客。

当被问及“贝莱德如何安然度过金融危机”,芬克归因于贝莱德对于风险管理的不懈追求和深刻理解,“公司自1988年成立的 22年间,我们建立了风险管理的体系和技术,风险管理已成为企业文化、公司性格的一部分,在危机当中也表现得比多数企业更好。”芬克回应道。

据 介绍,在贝莱德刚成立的时候,风险管理部工作的员工就占到员工总数的四分之一,这个比例在当时几乎是闻所未闻,同行的公司只有3%到5%。芬克经常论述的 一个理念是:风险管理并非风险规避,倘若能够真正理解了风险,就不需要被动规避,而可以主动承担更多的风险。高度重视风险,根植于芬克1980年代早期在 投资银行第一波士顿的职业经历,当时他领导的团队在一桩高风险交易中损失惨重,芬克也因此被迫离开。

然而,并非只有贝莱德一家公司提供风险 分析,为什么是贝莱德能在危机中胜出并崛起为最受注目的资产管理公司?《财富》杂志认为,这得益于贝莱德几乎与华尔街相悖的业务模式。采访中,芬克做了如 下表述,“我们不进行自营交易,也不开展借贷业务,而是全心全意致力于客户业务,这是与其他公司的重要的不同之处,正因为这一点,我们在危机爆发时能与世 界上最大的几家央行展开合作。”事实上,并非所有的银行都希望竞争者看到他们的资产表,由于贝莱德既非投资银行,自己也不进行交易,所以不会与客户产生利 益冲突。

另外,贝莱德杰出并购整合能力,也为其迅速上位打下了基础。论述并购整合的经验时,芬克总结道,“若干金融公司并购失败的原因之 一,是他们没有从技术层面上进行整合,缺乏一个共同的平台,贝莱德在收购的时候,我们非常重视确保在全球建立一个共同的技术平台和共同的风险管理体系,这 是我们的强项,只是需要时间;最重要的是,确保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并为之努力,这对公司领导者来说是最重要的。”在采访过程中,芬克也一再强调“一个 贝莱德”(One BlackRock)的概念。

如今,摆在芬克面前最大的挑战或许是如何应对全球化。截至2009年底,贝莱德超过40% 的雇员以及约30%的管理资产来自美国本土以外,“所有的公司都面临着如何把业务向全球推广的挑战,同时确保能在本地获得成功,要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 芬克说道,而对他而言,飞机才是他的家,而不是纽约,“今年以来,我去了中东两次,到亚洲来了两次,而且在7月之前还要再来亚洲两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34

[策略]中国企业的日本并购策略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708/137970.html


 直到全球金融危机来袭之前,日本企业高管们一直担心的是自己成为激进对冲基金的目标。如今,他们的忧虑更多地转向了中国投资者的活动。

   今年5月,当日本服装生产商Renown宣布将41%的股权出售给中国纺织品制造商山东如意集团(Shandong Ruyi)时,日本企业界的担心似乎得到了证实——它们担心资金雄厚的中国公司将发起一轮收购狂潮。

  就在如意集团入股Renown之前 不久,一家中国控股公司Marlio收购了日本知名高端高尔夫球杆制造商及零售商Honma Golf。

  去年,有消息称中国最大的零售 商之一苏宁电器(Suning Appliance)即将成为日本著名电器零售商Laox的最大股东,该公司由此登上了日本媒体的头条。

   今年来,中国企业在日本许多行业进行了投资,其中包括温泉度假项目、高科技产品零部件供应商以及食品加工企业。

  瑞银(UBS)驻东京 的并购业务联席主管史蒂文•托马斯(Steven Thomas)表示:“过去两三年来,围绕中国人到日本投资,人们有一些议论……甚至有一些神经过敏,担心会出现一些更具侵略性的举动。”

   另一位并购顾问则表示:“日本公司大多不希望被收购,也不喜欢外国人。除此之外,日本和中国间还存在(历史摩擦的)问题。”

  并购研究 机构Recof Data的数据显示,中国在日本的投资份额正逐步增长,在今年头3个月,占到了所有非日本投资的27%。

  Recof Data总经理Yoko Yoshitomi表示,既然一家中国企业现在已拥有东京证交所(TSE)一部上市的 Renown的大量股份,下一步可能就是全面收购一家东京证交所的上市公司。

  不过,中国企业在日投资交易的数目仍然很少,去年仅为26 笔。

  与日本企业上世纪80年代收购美国冠军企业和不动产有所不同,中国企业在日投资规模相对较小,也较为低调,没有引发保护主义的对抗 性反应。

  “至少到目前为止,进行这些交易的不是中国规模最大、名头最响的公司,而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往往来自于内地地区,”托 马斯表示。

  当初日本企业在美国的一些收购目标声名更为显赫,其中一些被视为美国文化“灵魂”的象征,例如索尼公司(Sony)收购的哥 伦比亚影业公司(Columbia Pictures),以及三菱房地产公司(Mitsubishi Estate)买下的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

  而中国企业则瞄准了那些处境艰难的小型公司,这些公司的 技术、品牌以及经营模式,可以提升中国企业自身业务的价值。

  Renown拥有现成的品牌和高质量的制造工艺,但多年来一直在苦苦挣扎。

   Recof Data董事总经理Sochi Niwa认为,那些激进的对冲基金咄咄逼人,这种架势令日本经理人感到惊恐。但与此相反,中国投资者一直行事谨慎,避免引起反感。

  他们 似乎注意到了颇具影响力的商业游说团体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Keidanren)会长米仓弘昌(Hiromasa Yonekawa)的警告——他警告称,如果一股中国投资突然涌入,“可能导致日本公众突如其来的不安和恐慌”。

  米仓弘昌表示:“要让 我给中国人出主意,我可能会建议他们要慢慢来,不要冒进”。

  另一个让日本公众对中国投资相对比较感兴趣的因素,是中国企业提供了进入全 球增长最快市场的途径。

  Yoshitomi女士列举了日本骨瓷制造商鸣海(Narumi)的例子,在其母公司中信集团的支持下,它已经 成功地在亚洲市场进行了扩张。

  中方投资往往通过提供进入庞大增长市场的途径,为日本目标公司带来一线生机。仅凭一己之力,这些日本公司 可能很难打入这些市场。

  分析师指出,在日本销量不断下滑的Honma Golf,目前在Marlion Holdings的掌控下,可以为中国日益扩大的高尔夫群体提供服务。

  瑞银的托马斯表示,很多日本企业拥有出色的产品和专业技能,但面 临着本土市场不断萎缩的局面,同时,其自身规模尚不足以独力进行海外扩张。

  Niwa表示,随着更多交易的出现,以及日本人逐渐认识到中 国投资意味着他们的工作得到了保障,最终“即使是那种日本人在情感上非常依恋的公司,也有可能被收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23

青海国鑫66%股权挂牌 忠旺12亿并购棋到终盘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5/wOMDAwMDE5MDUwOA.html


经过近一年的接触之后,中国忠旺(01333.HK) 对青海国鑫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海国鑫”)的并购或将棋至终盘。

7月27日,青海国鑫65.88%股权在青海省产权交易市场挂牌出让,挂牌价格5010.5万元。时间倒溯至今年2月,忠旺宣布已和卖方订立框架协议,出资12个亿收购青海国鑫的全部股权。

“65.88%的股权并不能让忠旺完全满意,但至少让其和青海国鑫的另一股东青海西北铝合金材料集团(以下简称西北铝合金)保持更紧密的合作关系。”8月4日,一位铝行业企业高管对此分析,西北铝合金保留34.12%股权,是为其投资额高达78亿元的铝板带箔项目考虑。

此次,股权转让方对股权受让方开出极为苛刻条件:产能排名位于全球前十位,80%以上收入来源于铝加工业务,公司注册资本金50亿元以上,2009年度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净利润不低于30亿元。

“仅以净利润不低于30亿元为例,在国内所有的铝型材企业中,只有忠旺入围。”中银国际一位有色金属分析师表示,绝大部分条件均是为忠旺而设定,结果不言而喻。

忠旺副总裁路长青告诉记者,目前还在走正常的国资并购手续路线,双方的谈判仍在继续。各方关注的谈判进程及并购结果不方便透露,“还请以公告为准”。

延续一年的并购

此次股权转让,主要涉及西宁城投、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持有的青海国鑫53.93%、11.95%国有股权,而作为青海国鑫直接管理运营方的西北铝合金34.12%的股权并不涉入其中。

“青海国鑫是忠旺在国内最大的竞争对手。”路长青坦言,忠旺最看重的是青海国鑫的10台大型挤压机设备,并购青海国鑫后,忠旺在国内竞争压力将减小。

根据北京中同华资产评估有限公司评估,截至2009年12月31日,青海国鑫铝业资产总计82826.9万元,负债总计78776.82万元,净资产4050.08万元。

2009年9月,坊间一直传言忠旺正在与青海国鑫就收购案进行谈判,而青海当地政府对该交易也非常重视。2010年1月,忠旺停牌1个月,后复牌宣布双方已签订具有法律约束力并购协议,并购有可能在春节前后完成。

收购谈判似乎进行得有条不紊,但至4月份突然生变。彼时,忠旺称将对青海国鑫的尽职调查期延长3个月,原因是要“确保建议收购符合相关法律法规,避免公司承受任何重大不利法律风险”;7月28日,忠旺再出公告,称再将收购完成限期延长两个月。

“最主要的争议可能还是在西北铝合金所持有的股权上。”前述知情人士透露,青海方面虽然期待引进忠旺解决现时的债务及未来发展的难题,“但是将全部的股权打包,青海方面还是有些顾虑”。

根据先前忠旺与卖方订立的框架协议,12亿的收购青海国鑫价款,1亿元将以现金方式支付,并承担青海国鑫的8.8亿元负债,未来完成股份转让登记后,向青海国鑫注资不超过2.5亿元现金作为营运资金。

“由于只能拿到65.88%的股权,所以忠旺的收购价款肯定会随之缩水。”前述知情人士分析,最终忠旺可能为此并购支付8亿元左右。

双方各自算盘

根据公告,此次转让接受的报名期限,将从7月27日开始,并于8月23日16时结束。据本报了解,忠旺尚未报名参与受让。

前述中银国际分析师却对忠旺最终中标持肯定态度。“双方已经签订具有约束力的协议,而且除忠旺之外并没有传出并购的第三方,而30万吨的铝型材生产能力、30亿元的净利润指标除了忠旺,国内还有哪一家?”

2009年忠旺铝型材的产能在60万吨,净利润大增84.7%达35.3亿元,占据全球市场6.2%的份额,超越美国铝业和挪威海德鲁成为全球第二大工业铝型材制造商。

“如果是公司自己去购买这些挤压机并安装调试完成,得要三年左右时间。”路长青称,如若收购完成,青海国鑫将给公司增加12万吨产能,预计公司可提前一年扩产至80万吨。

股权转让公告同时要求,在竞买成功后具备在西宁市投资建设不低于10万吨/年工业铝型材规模的经济能力,此亦为西宁正计划兴建的铝板带箔项目预埋伏笔。

“几大股东正在计划兴建铝板带箔项目,投资高达78亿元,年产能为50万吨,建成后,将成为国内宽带最大、最先进的铝板带箔项目,可用于飞机、汽车制造。”青海铝合金副总经理宋城军介绍。

青海铝合金副总经理杜海涛亦向记者证实,项目将以中厚板为主,“目前可研工作已经完成,并通过了国家发改委的批准”。

“保留实体企业西北铝合金在合资公司中的股权,意味着部分西北铝合金高管可兼任两个公司职务,甚至有可能将忠旺拉进西宁规划的铝板板带箔项目盘子中。”前述知情人士分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