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李世鵬離職 微軟亞研院創始團隊又一位科學家"出走"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3847.html

李世鵬離職 微軟亞研院創始團隊又一位科學家"出走"了

一財網 趙陳婷 2015-10-28 18:39:00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悉,李世鵬博士已經從微軟辭職,將就職創業公司硬蛋科技的首席技術官(CTO)。

曾經聚集眾多大佬的微軟微軟亞洲研究院創始團隊,在李開複、張亞勤等眾多科學家離職之後,又“出走”了一位建院元老。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悉,李世鵬博士已經從微軟辭職,將就職創業公司硬蛋科技的首席技術官(CTO)。

微軟亞洲研究院成立之初初創團隊合影

公開資料顯示,李世鵬博士於1999年5月回國,與李開複博士、沈向洋博士及張宏江博士等一起創建了微軟海外最大的研究院——微軟亞洲研究院。2012年,李博士成為微軟公司合夥人,同時是微軟亞洲研究院資深領導團隊成員,任首席研究員、副院長、及多媒體計算組主任研究員。

而在此之前,同為微軟亞洲研究院建院元老的李開複博士於2005年離去加盟谷歌;王堅博士於2008年加入阿里巴巴擔任首席技術官;林斌博士2010年離開,成為小米聯合創始人。之後,張宏江博士加入金山擔任CEO。2014年,原微軟亞研院院長張亞勤加盟百度。

事實上,僅剩的沈向洋博士已經在2013年被任命為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負責技術和研究。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原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首席研究員李世鵬這次換新東家有張亞勤在背後“牽線搭橋”。在張亞勤引薦之後,科通芯城和硬蛋創始人、董事長康敬偉持續接洽了半年才得到李世鵬的“點頭”。

李世鵬

而這背後,科通芯城利用IC元器件業務為入口,建立客戶群和企業相關的大數據,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電子制造業供應鏈電商平臺。在戰略布局上,科通芯城推出“硬蛋科技”作為平臺,希望幫助智能硬件創新創業者實現從想法到產品的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鵬是目前已知的份量最重的加入智能硬件行業的頂尖科學家。李世鵬加盟之後將成立硬蛋實驗室,為硬蛋旗下的創新創業團隊進行技術“把脈”。

不過,硬蛋官方對於李世鵬的加盟至今尚未給出明確回複。

編輯:劉佳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728

李世鵬:看好無人汽車,但期望值不要太高

每次結識新的朋友,能不能不交換名片,而是當你們一握手,信息就自動交換,你的私人語音助理會提醒你:“這個人其實你見過,千萬不要叫錯他的名字。”

這是李世鵬談到的一個場景,他現任硬蛋科技CTO,此前曾任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是該研究院幾名早期創始人之一。

對於當前的技術發展演進狀態,有人稱為“人類第四次工業革命”,或者“萬物互聯”、“數字化革命”……你能輕易感受到科技圈和投資圈的亢奮。

我們對未來同樣充滿好奇,但我們也確切想知道:哪些是現在,哪些是將來,技術真實的發展狀態。這是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李世鵬的原因,作為我們探索和拜訪計劃的一部分。

談AI:數據共享仍是個大問題

談到“人工智能”,李世鵬認為機器的“智能”分幾個層次。

首先是簡單的連接。“我們現在很多的智能硬件,其實是很多設備沒有太多智能,是一個搖控器來控制。比如說燈,原來我需要起身去開關,現在最常見的是跟手機連接起來,用App控制開關、定時。但是確實,這簡單的東西依舊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方便。”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的“智能”,不僅是設備的連接還是數據的連接。

同樣以燈為例,“如果它能知道我每天的習慣,然後又能知道我睡眠的狀態,它就可以在我要進入睡眠時慢慢把燈自動調暗,連遙控都不需要。但是要做這個,就需要把我的睡眠檢測的數據和燈的數據連接”。

不同的智能硬件廠商掌握著其收集的不同門類的數據。當前,不僅需要技術上的創新,還需要商業模式上的突破,以及如何形成行業普遍認可的統一標準。在李世鵬看來,這樣才有望打破當前各路企業各據一方的現狀。

李世鵬

談無人汽車:既樂觀,又悲觀

無人駕駛汽車也需要利用到人工智能技術,需要連接車輛的信息和周圍道路、環境的信息,並自動做出判斷、驅動機器。李世鵬認為,無人駕駛汽車也分多個層次,技術上達到人們期望中的、能在道路上“全程自動駕駛”的成熟狀態,需要3~5年時間。

“有些車,確實是明年,甚至可能是下月就可以量產。”李世鵬說。

“你是指無人泊車?”第一財經記者問。

“對,固定的、簡單的場景,就相當於以前是軌道交通,因為有軌道所以不會走到別的地方,現在只不過是能按照一個虛擬的軌道在走。那我覺得,很多公司都可以做了。”李世鵬說。

從實現泊車等應用場景,到景區、高速公路行駛,無人駕駛技術正在快速發展。例如一家以色列公司展出了一種技術,能對車輛數據和周圍環境數據進行3D建模,相對於2D平面,在數據精確度方面更令人振奮。

“車這一塊絕對是一個大的趨勢,但要想應用的話,大家對這一塊的期望值不要那麽高。”李世鵬說。

從人工智能角度來看無人駕駛,李世鵬稱自己“既樂觀又悲觀”。

樂觀的是,各種視覺照相機、激光雷達,能比人類的雙眼看到周圍環境更多的東西。然而悲觀的是,“這些技術是多麽先進,也是多麽落後。人兩只眼睛,近視眼也好,就可以把車開得妥妥的。然後車激光雷達,還有處理能力,我就不提名字了,某家公司的汽車車廂里面沒法裝行李了,因為後備廂里裝了無窮多的服務器,必須在城市才能用。”

“現在AI的方法,大部分人都是靠大數據,靠處理能力。我們要反過來想一想,如果沒有大數據,沒有那麽多處理能力,能否有一種辦法,像人的處理一樣,又環保,又高效。”李世鵬說。

談VR:建議從企業級入手

“VR這塊很有意思。聯想的楊元慶被問到對2017年的預測,他就講了一句,說‘VR是新的一個交互方式’。他很看好VR,所以他說聯想做了很多的投資、收購,並購和VR相關的東西。”李世鵬說。

李世鵬也很看好VR的前景,VR提供當前設備所沒有的沈浸式體驗。但是,VR也依舊有它目前還沒有解決的問題,除了有價值的內容稀缺,在技術層面,眩暈感、計算能力、交互能力、數據傳輸能力,以及過大的塊頭,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AR、VR這一塊,我同意楊元慶講的,這是一個全新的‘計算平臺’。真正體驗好的,需要很強的計算能力在後面,還必須有一根線一直跟著你,時延處理,那根線怎麽給它cut掉。還有現在的用戶體驗,還是大頭盔,堅持不了幾分鐘,這是最大的問題。”李世鵬說。

“如果我要做,還是要做企業級應用。如果戴上我的VR、AR,我就可以跟遠程同事像面對面去講話一樣,我會覺得這樣很酷。但是現在的話,我覺得沒有一家真正把它做好。”李世鵬說。

目前,體驗相對較好的設備較為昂貴,普通消費者還無力承擔,而部分公司以低配廉價產品殺入消費級市場,但在消費者體驗口碑方面尚沒發現有明顯突破。“用戶對新生事物往往很感興趣。但是一旦他對新生事物失望之後,再去說動這個用戶的話,就很難。所以對體驗的把控,我覺得還需要一個很好的設計。”李世鵬說。

創新不一定要炫,但一定要有用

談到AI、無人駕駛和VR以後,李世鵬認為,傳感器也是關鍵的創新領域之一,“萬物互聯最核心的一點,就是把我們的物理世界數字化了”。

實際上,萬物互聯,創新發生在不同的領域。正是各種各樣的傳感器收集了海量的數據。以此為基礎,海量的數據、特殊的場景,需要擁有更高速、低時延、高可靠的移動網絡,需要更為強大的數據存儲、數據計算處理能力。以此為基礎的數據的連接,將構建起我們具有想象力,但又無法冒進的新世界。

“我希望讓更多的人真正知道,什麽東西有價值,什麽東西將來會有價值,現階段的研發還是最好放到學校和研究所里。”李世鵬說。

“我是覺得,中國的創新環境跟美國的環境的確不太一樣,在美國是做互補的東西,別人做的東西其他人就不再做,而在我們這里,一個藍海的東西,一定要做成紅海。還有,中國的創業、投資很多都是被逼著,因為很多人並不真正懂技術,而是看趨勢,比如只要說是和AI掛鉤,什麽都好說。但這就造成有太多泡沫的存在。”李世鵬說。

“AI,一個是算法,一個是數據,一個是處理能力。小公司在算法上可能行,但是它們缺的是數據和處理能力,你可以做雲上的東西,但是要做得比較垂直才有希望,否則的話,我是覺得某人要跟我說‘他要做AI,改變世界’什麽,我覺得有一些人會信,有一些人一定會不信。”李世鵬說。

“那麽除了垂直領域,小公司還能做些什麽?”最後,記者問李世鵬。

“關鍵的是,能不能為用戶提供新的價值。你做的可能並不複雜,但一定有用。”李世鵬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4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