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證監會等配套政策發布,中國原油期貨年內推出再次激起了想象。
7月底,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做好境內原油期貨交易跨境結算管理工作的公告》,隨後證監會和國家外匯管理局也發布政策,明確境外投資者參與境內商品期貨交易外匯管理政策。這意味著籌建的原油期貨正在進入推出前的倒計時。
能源咨詢公司安迅思中國研究中心總監李莉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國際油價低迷,消費不振,在這樣的買方市場下,如果中國推出原油期貨可以吸引全球目標光,讓更多公司到中國尋找市場機會。
政策頻出讓市場預估原油期貨推出臨近
上世紀90年代,我國多地包括上海、廣州、北京等曾先後成立交易所,推出不同品種的原油期貨交易。但當時當時我國的石油流通體制沒有實現真正的市場化,原油期貨交易還缺乏發展基礎。1994年,國內原油價格由國家統一制定,原油期貨交易所關停。但幾十年的發展後,中國成為全球排名前茅的原油進口國,多年來的高速經濟增長導致對原油的需求逐日上升,對進口原油的依賴程度也隨之提高,推出原油期貨的需求也隨即增加。
2012年下半年起,就有消息稱發改委牽頭制定的原油期貨籌備工作方案已經制定。其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環所郭焦峰研究員更曾直接建議,“在全國形成十個左右區域性石油天然氣現貨交易市場,建立和完善石油、天然氣期貨交易市場,形成現代的市場體系和市場監管格局。”
直到近期,多部委密集出臺同相關政策大幅其高了市場對於原油期貨推出時間即將臨近的預期。
7月31日,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關於境外交易者和境外經紀機構從事境內特定品種期貨交易外匯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支持境內商品期貨市場開放和交易便利。
證監會也發布《境外交易者和境外經紀機構從事境內特定品種期貨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允許境外交易者和境外經紀機構從事境內特定品種期貨交易,確定原油期貨為我國首個境內特定品種。
在此之前,中國人民銀行還於7月24日發布公告,提出自8月1日起,境內原油期貨交易以人民幣計價、結算;境外交易者、境外經紀機構可直接使用外匯作為保證金,外匯保證金結匯後可用於境內原油期貨資金結算。
市場分析認為,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公告可能掃清了境外投資者參與中國原油期貨交易的制度障礙。原油期貨以人民幣計價、結算有助於擴大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使用範圍,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提高人民幣國際地位;人民幣國際地位的提高,反過來會支持中國原油期貨穩健發展。
一位參與過石油天然氣期貨籌備的人士對本報記者稱,我國原油消費市場龐大,有建立期貨市場的需要。雖然原油期貨掛靠油品比較容易,但涉及到外資參與交易和交割的部分,會牽扯到原油進口權、外國公司如何參與等問題,非常複雜。他還認為,國內原油期貨可能推出估計不會那麽快,年內推出的概率較低,還要等待一段時間。
推出期貨將更好利用買方力量
2014年,中國進口原油3.1億噸,同比增長9.5%。今年部分月份,中國還超過美國成為月度最大原油進口國。中海油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員陳衛東早前就曾提出,中國可以利用買方市場增加定價權。
今年以來國際油價地位雲頂,在40-45美元/桶波動,國內成品油價四次連續下跌。李莉分析說,原油供需失衡,總體是買方市場,中國如果推出原油期貨能吸引全球目光,一定程度強化買方的議價權。
承擔原油期貨責任的上期所曾確立“國際平臺、凈價交易、保稅交割”的原油期貨市場基本方案,綜合其它市場參與主體為境內、境外投資者;交易以人民幣計價、結算;采用凈價交易模式,即報價價格為實際油價,不含關稅、增值稅;交割方式為保稅交割。
也有分析指出,原油和天然氣期貨的籌備進展,也與正在進行中的油氣體制改革方案有一定關聯。目前我國享有原油進口權的單位主要由5家大型企業掌握,如何放開進口可能史期貨市場的一個障礙。但從去年以來,原油進口權已經有放開的跡象,先是廣匯石油獲得進口原油資質及相應配額,隨後今年至今已有7家民營企業獲得進口原油使用權,為放開進口原油逐步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