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av: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公佈其被稱為「第三支箭」的經濟結構性改革措施以後,日經指數又下跌了3.8%,自5月22日以來,日經指數已經下跌了16.7%了。雖然今年至今,日經指數仍然上漲了21%,但安倍可能丟失市場信任票的風險卻越來越大。
安倍公佈第三支箭的演講內容,早在昨天晚上就走漏了風聲。安倍政府準備在本月的晚些時候落實措施,其中的重點集中在每年提高日本收入3%的政策目標。
紐約梅隆銀行經濟學家Simon Derrick認為,安倍的講話幾乎沒有公佈任何新的內容,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重點太多地放在了長期抱負上。
Derrick還指出,日本市場的大幅波動真的沒有留給任何人任何時間區考慮更長期的問題。安倍的第三支箭,可能只是支持市場泡沫的另一個措施。
讓人震驚的是,無論哪個選項,許多批評者都顯得相當的「短視」--甚至不願等到計劃在六月中成型,更不用說等到日本參議院選舉在7月21日結束。
位列「短視者」前列的莫過於瑞銀集團經濟學家Paul Donovan:
關於短期主義,給出經濟學家的答案,「要還是不要」。我認為這裡(安倍的第三支箭)存在短期主義,當然還包括需要數年才能全面實施的結構性改革。但我認為部分責任在安培那裡。安倍一直在鼓吹一種短期內獲得成功的信念(比如說,通脹已經將要來臨)。我認為,這是極端危險的政策措施。
建立公眾對貨幣政策的預期是不切實際的——我仍然懷疑,貨幣刺激是否真能刺激日本經濟(可能能刺激東南亞國家的經濟,但我相當懷疑增加印錢規模或弱勢日元對日本經濟的影響)。
只要基於基本經濟學理論來分析,人均GDP在未來10年年增長3%的主意(無論這個目標是名義的還是實際的,都沒有關係)也是不現實的——對全部人口10年人均實現3%名義增長和人均2%真實增長將意味著每年高於2%的生產率增長。這是因為,日本的依賴率不斷上升,勞動力人口的縮減速度比整體人口的縮減速度還要快,所以生產率必須實現快於2%的增長,才能兌現2%的人均GDP增長。
我擔憂的是,在20年+的預期落空以後,再次建立公眾預期而短期內以失敗告終,將會加強公眾感到「什麼事都無法成功」的想法。如果這樣,未來政策措施的公信力門檻將更高更難踰越。我知道,安倍希望修改憲法,這意味著安倍必須在7月的參議院選舉中獲得大勝,這也意味著,安倍現在就必須在選民面前「畫餅」。政治上來說,安倍所做的是有意義的,而且是短期的。從經濟上看,我則感到非常擔憂。
| ||||||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所創造的「安倍經濟學」,根據日本《產經新聞》和富士電視台九月八日發表的最新民意調查顯示,安倍支持度來到五五‧七%,成為過去十個月來,支持率首次再超過五五%的紀錄。 簡單來說,「安倍經濟學」所有的刺激,都只為一個目的:就是讓日本人花錢,甚至延伸到讓外國人也來日本花錢。 從數據上來看,這個正向循環正在啟動,包括今年八月,日本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為三‧三%,而核心物價指數年增率也有三‧一%,高於日本央行設定的二%目標。 刺激消費雙管齊下對外觀光購物退稅,對內鼓勵加薪 在點燃通膨之火後,安倍接著開始針對薪資著手,因為如果大企業靠匯率貶值後賺更多,卻只發獎金而不是加薪,只會被存在員工儲蓄帳戶,唯有長期加薪,才能讓員工敢於消費。 這次透過退稅刺激購物並非日本首創,但多數國家只開放機場或少數免稅店,且針對高價品,而安倍這招能奏效,在於先用日圓貶值創造日本貨便宜的印象,再把退稅標準壓低,讓外國觀光客都能符合標準,只要購物超過日圓五千元(約合新台幣一千四百元),憑護照就可退稅,等於要把觀光客離境前的荷包一網打盡。 安倍最終開出的支票,是未來十年國民年均收入年成長至少要三%,但實際上卻有許多結構性問題,並非一片倒的樂觀。 而這也正是安倍第三支箭主要改革的內容:包括鼓勵提高育嬰假讓女性回到職場、放寬外國技術人才取得居留權時間、設立經濟特區給企業優惠稅率、鼓勵加薪,以及考慮設賭場等。 這些措施,是否真的能創造更多高薪工作,將決定二○一六年安倍能否贏得國會大選。 |
在今天日本央行宣布擴大QQE規模之後,日元的跌勢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美元對日元刷新自2008年以來新高至111.01。日元在過去幾年的大幅貶值導致日本企業破產率大幅走高,2014年為止,日本中小企業破產率大增140%。
首相安倍晉三所提出的三支箭到目前為止尚未見到十分明顯的效果。雖然政府官員反複安撫市場日本正在“正軌”之上,但是日元貶值所帶來的原材料成本增長壓力,對於日本企業來說似乎是難以承受之重。
根據TSR的數據,汽車行業受到的影響最大,制造業和零售業以及服務行業也是重災區。日本貶值導致這些企業盈利水平大降。
此前彭博曾報道,美元對日元在110上方對於很多企業有較大影響。相對“舒服的”日元匯率應該在100左右(對美元)。對於大型出口企業來說,日元不斷的貶值也可能負面影響。根據彭博的調查,經濟學家預計到2015年末,美元對日元將升值114。
即便是安倍晉三和其內閣似乎也意識到了日元貶值的壓力。日本首相安倍晉三10月7日在國會講話時稱,日元貶值已傷害到小企業和日本家庭。日本政府正在努力減少這種傷害。
瑞典的北歐聯合銀行在今天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里將美元對日元3個月目標價上調至115,6個月目標價120。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 ||||
「安倍經濟學退燒!」 當十一月十七日,日本公布第三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初值,換算成年成長率,意外下降一.六個百分點,遠低於市場預期的成長兩個百分點,連續兩季呈現負成長,國外媒體紛紛指稱,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帶來的經濟魔法已經消失。 從定義上來說,日本的確有衰退跡象。但別太早對日本失望!因為下個月舉行的國會改選,這將是安倍政權上任以來最大賭博,如果安倍晉三可以取得領先多數,旭日仍有望繼續東升。 過期政策拖累調消費稅,摔掉安倍支持度 對安倍來講,他只能算是被迫背黑鍋。因為這一次消費稅加稅提議,是二○一二年前日本民主黨所立下的政策,當時打出的口號,就是日本債務過高,必須加以限制,民主黨在為期不到四年的執政中,便推出兩項政策核心「強勢日圓」和「加消費稅」,希望能扭轉這項局面。 不過事實證明,這兩項措施先是逼迫日本廠商外移,導致不論是進出口、資本市場、經濟成長都面臨崩盤,而今年如期實施的消費稅上調,更是把安倍上任以來的支持度打垮,從最高超過六○%在今年降到三九%左右。 甚至國際上批評也不少,像是《經濟學人》就以「日薄西山」(Time is running out for Abenomics)為題,批評安倍貿然推動消費稅,是拿石頭砸自己腳。《富比世》雜誌總編輯史帝夫.富比世(Steve Forbes)更喊出,調降賦稅才能真正解救日本。 嚴格來說,比起歐洲各國動輒兩位數的消費稅,日本稅率並不算高,為何引起如此強烈衝擊? 彭博(Bloomberg)引述倫敦研究機構Capital Economics首席經濟學家朱立安.傑賽普(Julian Jessop)分析,「就幅度而言,日本加稅幅度大得多,」因為從五%漲至八%,實際的稅率增幅高達六成,且按照原訂計畫還要再調高到一成,等於不到兩年內消費稅漲了一倍,勢必衝擊消費習慣。 結構問題作梗消費低落,打趴強勁經濟力 但從政治角度而言,大破之後才有大立,從宣布加稅到宣布改選國會,都是安倍不得不下的險棋。 因為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中,前兩支箭:貨幣量化寬鬆和財政支出,主動權都是操之在安倍手上,且目前成效都獲得外界肯定。 但第三支箭——經濟結構改革,對安倍而言,卻都是屬於被動角色,且樣樣都將動搖日本國本。 富比世認為,日本想要仿效美國復甦,除了貨幣政策上大膽撒錢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學到美國自由化的勞動市場和企業競爭,因為回顧過去日本經濟表現,第三季發生的經濟衰退,是二○○八年以來的第四次,但是這幾次衰退的共同原因,通通都是消費主力人口的流失、消費意願低落,以及過去投資效益低落所致,顯示這已經是結構性問題,而非單純景氣循環所致。 因此,若下個月安倍一如預期順利當選,當下能做的,就是利用貨幣和財政政策,替自己爭取更多改革時間,畢竟現在的立足點已經大幅改善,包括物價擺脫過去長年負成長,同時日本企業獲利金額也創下歷史新高,下一步該執行的就是活化競爭市場。 反對黨反撲民意支持,才敢調降企業稅 以賦稅改革來說,日本問題重重。企業稅雖然高達三八%,在主要開發國家中名列前茅,但實際上只有三○%日本公司要繳稅,在比率上,遠不如歐美的逾五○%,因為日本多數中小企業,多半因為獲利不佳不用繳稅,形成劣幣驅逐良幣,間接處罰有競爭力的大公司。 這樣的政策矛盾背後,反映的是政治角力。 理想上,如果按照安倍原先計畫透過降低企業稅來吸引投資,稅率每降低一個百分點,除了帳面上國庫每年損失四千七百億日圓外,原本未課徵企業稅的小企業,可能會因稅率調整,加速倒閉,而中小企業,多半是日本各地方政治派系的背後金主。沒有民意支持,安倍根本沒有足夠的政治資本和民意支持,推動第三支箭。 試想,安倍這一刀揮下如果如果沒有民意支持,光是來自官僚組織和地方反對黨的反撲,只會更快僵化安倍政府整體運作,最近歐洲上演的經濟歹戲拖棚,就是最鮮明的例子。 不過比歐洲幸運的是,日本有獨立央行可以大膽撒錢刺激,不用像歐洲央行那樣做決策得瞻前顧後,因此早在第三季經濟數據公布前,日本央行便宣布擴大量化寬鬆額度,讓日經指數短短兩年不到,就已經追上美國道瓊工業指數一萬七千點關卡,堪稱資本市場一大奇蹟。而且,外資對日本直接投資金額,光是今年前九月,就超過過去四年總和的三倍以上,達近七十二億美元。 況且,以就業來看,日本九月失業率為三.六%,接近十六年低點,就業總人數更創歷史新高,比歐洲的動輒兩位數的高失業比率,好上許多。要用一季的衰退數據,就說安倍經濟學完全失效,恐怕並不公允,下個月的國會改選,才應該是日本經濟未來的關鍵,如果安倍再次取得大幅民意支持,也許可以真的為日本找出更深遠的成長力道。 |
經濟好轉、股市創新高、就業市場改善,執政者民調支持度就會高嗎?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來說,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經濟好轉一:提高股利,外資大買力挺 由於安倍打算修法讓自衛隊能到海外與美軍共同作戰,引起學界和反對黨強烈抨擊違憲,主流民意也大力反對。據《日本經濟新聞》和東京電視台聯合六月份民調顯 示,安倍政府支持率,已創回鍋後新低,首度跌破五成,下滑三個百分點,剩四七%,不支持率攀升到四成,是二○一二年十二月回鍋上任來最高,其中反對日本行 使集體自衛權的民眾達五成六,是贊成的兩倍。 不過,在外資投資人心中,對安倍支持度則是越來越高。根據美國調查公司FactSet統計,從安倍二○一二年底上台開始至今,外資持有日本股票金額成長了九成,外資持有日股總金額已經達到一百八十兆日圓,創歷史新高。 在外資買盤積極推升下,日經二二五指數,在六月份,已經創下十八年半以來新高,一舉超越二○○○年網路泡沫時期的高點,而支持外資持續買超的關鍵,則是日本企業終於回應安倍經濟學中第三支箭:結構改革,一方面提高股東權益報酬率,一方面又擴大企業投資。 像是機器人龍頭大廠發那科公司(Fanuc),四月宣布,自今年會計年度開始,會將股利配發在公司總淨利潤中所占比重,由原先的三成,大幅提升為六成,吸 引外資積極加碼,發那科股價今年至今已經創下歷史新高,今年來(至七月三日)漲幅更高達二成七,優於日經指數一七%。 經濟好轉二:景氣大回溫,內資增加投資 同時,日本政府從六月起,規定上市公司在半年內須增設兩名新的獨立董事以保障股東權益,這有助於改善日本公司過去習慣囤積現金而不願投資或發放股利,從根本提升股東權益報酬率。 另外,企業投資意願也不手軟。例如,日本第一季企業資本支出部分大增二.七%,遠優於原先官方預估的○.四%,且力道還在加溫。 根據日本央行新公布季度短期經濟觀察報告,日本大型企業預估,本會計年度資本支出增加九.三%,遠高於市場預估的增加五.二%,亦創下二○○六會計年度後的最大增幅。日本央行認為企業資本支出計畫偏樂觀,顯示有更多企業將擴大支出,以提升生產力、更新廠房與設備。 同時,五月份日本家庭消費支出年增四.八%,為十四個月來首度成長,增幅優於市場預估的三.四%,反映出日本央行(日銀)拉抬通膨的努力正逐步展現成果。 另外,就業市場上也傳佳音,根據厚生勞動省公布的五月求才求職比率也創下二十三來新高,平均每位日本求職者,可獲得一.一九個工作機會。 據《華爾街日報》分析,安倍經濟學實施以來的確利大於弊,像是日本第一季經濟成長率年化後比前季成長三.九%,優於經濟學家預測的二.八%,且這是日本連續第二個季度的經濟擴張,也暗示日本經濟去年由於十七年來首次提高消費稅所導致的萎縮,只是短暫利空。 看到這些亮眼數據,自然不難想像,安倍應當是躊躇滿志,英國《金融時報》分析,安倍之所以對逐漸在外交軍事採取強硬態度,在於內憂已經大幅縮減,也就是日 本經濟面的確大幅改善,因此安倍終於可以做「真正想做」(want to)的事情─讓日本重回世界霸權,而非僅是做「非做不可」(must)的,如經濟改革。 危機:陸趨緩、房市飆兩大逆風,考驗安倍經濟 但彭博分析,安倍內閣仍不宜過度樂觀,因為還有幾大逆風正考驗著日本。第二大出口市場中國經濟放緩,已經衝擊日本出口,日本五月出口中國衰退四.五%,而中國占日本五分之一出口總額,僅次於美國,經濟學家多預期,日本第二季經濟成長率,恐怕會掉到只有成長一%。 特別是出口大宗日本汽車業,近幾個月出口中國市場,約只有去年同期的一半水準,鋼鐵出口也連續九個月下滑,全球知名的營建設備商小松製作所(Komatsu),四月和五月出口中國業績大減四成。 另外,未來可能打擊安倍支持度的還有房市。 隨著日圓兌美元一路走貶,日本資產格外有吸引力,中國大媽和台灣炒房團轉向日本,成群結隊赴日買房,光今年第一季度,日本對中國和台灣人的房屋銷售金額,年成長飆升七成,當地房產價格也因此衝上一九九○年代初期來新高。 但房價飆得太快,卻讓日本國民怨聲四起。根據國際房價負擔能力報告(Demographia International Housing Affordability Survey |
“這三支箭(安倍經濟學)仍是正確的箭。我們傾向於以大一點的力度把這三支箭再射一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二號人物戴維•利普頓在今年6月如此說道。想不到,才過了幾周,日本就真的要開始行動了。
7月11日,據日經消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舉行內閣會議,考慮采取10萬億日元的經濟刺激措施,政府可能會考慮在四年來首次發行新的日本國債,建立21世紀基礎設施,為地區旅遊業建立基礎設施;此外,在結構性改革方面,安倍表示,最大程度地利用零利率環境,進一步實施勞動力改革。
安倍講話期間,日經225指數漲幅擴大至4.5%,創近5個月以來最大漲幅,後期收漲3.98%;日元兌美元跌破102日元兌1美元。利好情緒迅速蔓延,亞太股市全面飄紅,香港恒生指數收盤漲1.5%,報20880.5點;歐股開盤大漲,而得益於大超預期的非農就業數據,美股上周收盤也意外大漲。脫歐後,全球市場風險情緒再度回升。
此次安倍的新政策包含了財政刺激和結構性改革,“由於日元近期大幅升值,不排除日本央行下半年再度加碼寬松。”招商證券(香港)宏觀經濟研究部副總裁宋林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如此一來,“三支箭”可能真的要再度齊發了。
安倍加碼刺激政策
安倍表示,將於7月12日下令籌劃經濟刺激措施,並從現在開始考慮經濟措施的規模,這也旨在盡快使日本擺脫通縮。之所以此次安倍決心宣布重磅政策,是由於安倍在7月11日贏得了參議院選舉,這也無疑給予了安倍大刀闊斧繼續改革的動力。
難得的是,在全球各國都久拖不決的結構性改革方面,日本似乎也有“痛下決心”的勢頭。安倍表示要在年輕人中擴大投資,進一步實施勞動力改革。
這一切也令各界聯想到了安倍上任之初的情景。安倍於2012年底上臺後實施了一系列的經濟刺激政策,被稱為“三支箭”。
具體而言,第一支箭:以量化寬松為主的金融政策,旨在促進日元貶值、刺激出口;第二支箭:以擴大公共支出為主的財政政策,旨在補充預算、帶動消費和投資增長;第三支箭,結構性改革,旨在推動產業松綁、扶植創新企業。
不過,法國外貿銀行分析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安倍贏得選舉的政治影響可能超過經濟影響,安倍現在可以聚焦推動修憲,而對經濟方面的改革可能會退居二線。
宋林則對本報記者表示:“此前,安倍經濟學的前兩支箭在政策推行的初期獲得了顯著的成效:貨幣和財政政策的雙重刺激使日本經濟在短期內迅速恢複增長,然而其結構性改革措施的不全面和不徹底,註定了改革初期的短期經濟增長難以維持。”
“新箭”或難改經濟頹勢
盡管金融市場反應積極,但主流觀點認為,就本質而言,日本的前景仍然充滿了挑戰。
“日本國內其實對於經濟前景較為悲觀,尤其是在日本央行推出負利率政策之後,”日本外匯經紀商Monex Group執行董事高岡美緒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安倍經濟學對日本經濟的助長動能正在迅速減退:日本經濟增長停滯,股票市場大跌,加上日元走強,這在2016年全球經濟疲軟的影響下,通縮依舊揮之不去。
盡管市場和IMF都期待著日本政府再度“三箭齊發”,但是硬性障礙已經顯現。
首先,財政政策面臨兩難困境:一方面,經濟增長的停滯需要政府加大財政支出來刺激經濟;而另一方面,日本政府早已債臺高築,需要削減支出,從而降低目前難以維持的政府債務水平。“擴大財政預算和企業減稅並沒有使經濟恢複增長動力。2014年4月的增加消費稅更是直接遏制了日本經濟複蘇的勢頭。” 宋林表示,此前,第二次上調消費稅至10%的時間延遲至2017年4月。
更令人悲觀的可能仍是貨幣政策。眼下,龐大的QQE規模已經使得日本央行目前持有約1/3的日本國債,在ETF市場上占據半壁江山,並已經成為日經225指數中的200多家公司的前10大股東。資產價格也由於央行的購買行為被顯著拉升。在此框架下的發展會導致日本經濟和金融體系的扭曲程度繼續加劇。
IMF似乎也對日本的現狀較為悲觀。利普頓表示,如果出臺更多刺激在政治上不可行,那麽日本政府和日本央行就需要承認,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實現他們的目標。其實,日本央行已多次推遲了實現2%通脹目標的日期。
利普頓此前也指出:“日本應當采用一項收入政策,即包括政府在內的雇主每年將把工資調高3%,同時以稅收激勵和一項‘遵守或解釋’的機制來支撐這項政策,幫助通脹率達到2%。”然而,安倍之前已經大力施壓企業調高工資,但效果卻並不顯著。
全球股市暫啟“狂歡模式”
雖然日本的長期形勢仍不樂觀,但在英國脫歐公投靴子落地後,全球市場的情緒極度脆弱,哪怕一絲利好也將會使得風險情緒重燃。不過,反之亦然。
此前跌跌不休的日本股市本周一收高,其中銀行、金融和投資等上漲的板塊帶領股指走高;東京證券交易所1968只個股上漲;用來衡量日經225指數期權隱含波動率的Nikkei Volatility下跌3.88%至29.50。可見,市場情緒瞬間回暖。
此前,受益於美國大超預期的6月非農就業數據,美國股市已經率先開啟了“狂歡模式”,這也直接將利好情緒傳導至亞太市場。上周五,美國三大股指大漲,標普500指數漲幅達1.53%,報2129.9。
交易員紛紛表示,沒想到美股會如此強勢。“如果下周突破了2130的歷史最高收盤點位,那麽很可能我們會看到2175-2180的標普。”清洗資本合夥人、資深美股交易員司徒捷對本報記者稱。
不過司徒捷也提示道,在當前全球股市、債市齊漲的格局下,“一般中長期來說,債券市場是正確的(避險情緒仍存)。所以我目前的觀點是:中長線要有空頭思維,短線按照指標和形態則是多頭形態,當前仍不是做空的時候。”司徒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