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創櫃板社企多扶 從身障接送跨入旅遊市場 滿足弱勢者尊嚴 也是一門好生意

2014-07-21  TWM  
 

 

曾經是紀錄片導演的許佐夫,因為家人行動不便,引發接送身障者的創業想法,成立「多扶接送」,更是台灣第一家登上「創櫃板」的社會企業,他還積極開設旅行社,要打造台灣成為無障礙的旅遊天堂。

撰文‧許瓊文

在台灣,「社會企業」是一個新名詞,簡單說,就是用商業模式來解決社會問題,多扶接送正是典型例子,儼然成為台灣社會企業的首席代表。創辦人許佐夫本來是紀錄片導演,善於瞭解人、觀察社會問題,沒想到,這樣的能力竟變成他的創業養分。

五年多前的某一天,許佐夫太太的外婆在家中不慎跌倒,自此行動不便。將近半年時間,許佐夫親自和太太一起照顧外婆,他發現,「身障的人要出門,真的比登天還難!」復康巴士需求大 難在服務許佐夫說,復康巴士必須五天前預約,而且難度高,「家裡一人一支手機加上室內電話,早上六點不到開始撥打電話,才可能『搶』得到五天後的接送。」不只一位難求,還僅限於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身障人士,對於沒有身障手冊的外婆更別想用到這項服務。

由於親人叫不到車出門,讓許佐夫興起創業念頭,「不如自己成立一家公司,提供無障礙車接送服務。」帶著滿腔熱血與理想,許佐夫二○○八年一頭栽進這個「特殊」行業,成立多扶接送。

從市場面分析,目前只有台灣租車及伊甸基金會總計約六百輛復康巴士,而且大多只在台北、新北市提供服務,全台灣市場還是有很大的需求沒有被滿足。

許佐夫觀察,「台灣平均一千一百多人共用一輛車。」既然市場這麼大,為什麼沒有人進入?他笑著說,「因為真正的問題是『服務』。」許佐夫用心制定出服務標準流程,把每一位司機訓練成貼心關懷的陪伴者,而不只是開車接送而已。他細緻到找錢給客人都只用事先準備好的新鈔,而不是其他客人付的舊鈔。

這是因為許佐夫曾經遇過一位老太太,在多扶的接送下車後,臉上露出不悅,追問之下,才知道老太太對於找零的舊鈔很不開心,「我們醫療接送佔六成,這些錢可能來自於病菌相對較多的醫院,從此規定,找零一律用新鈔。」免費提供爬梯機 贏得口碑此外,一般業者大多只在定點接送,不提供上下樓梯服務,許佐夫引進爬梯機,並到府服務,由機器協助上下樓,身障者可以不必被「抱上抱下」地直接坐上車,「這讓身障朋友多了尊嚴,也讓他們感受到便利的服務,而且不需額外付費。」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總幹事許朝富觀察,會站在使用者的立場思考,是多扶有別於同業的優勢,「其他業者不是沒想到,就是不想動。」透過口碑宣傳,多扶服務立下不小的名號,卻也因此遭人檢舉。原來,多扶不符合租車業者必須同時擁有十輛車才能開業的規定,迫使許佐夫必須在第三年投入大量資本購車。

這一關,許佐夫差點招架不住,幾乎散盡家產,「我把家裡的房子再拿去貸款,當做購車頭期款,每輛車的購入成本含改裝,大約近百萬元,我一口氣買十輛。」靠著幾十萬元的創業資本,許佐夫還向親友借貸,甚至抵押自己的房子,一直到今年初加入創櫃板後,才開始有外部大股東資金投入,讓他的資金壓力稍減,但挑戰也更大。

就經營面而言,公費復康巴士有政府補助,多扶則要單純靠自己獲利,除了車輛調度有效率、服務要細膩,再不然就是擴大經營市場,增加經濟規模。

去年底,許佐夫接到晶華酒店委託世界口足畫家年會的案子,由於年會相當成功,主辦單位認為這次多扶的安排,堪稱國際級的無障礙旅遊。透過這次經驗,他發現了新商機——「無障礙旅遊」市場。

過去身障朋友因為出門不便,遑論想旅行。「如果可以讓身障朋友開心出遊,接到的生意不只是身障者,還有他們的家庭成員。」股東之一的Justin說:「雖然不確定是否有這麼大的無障礙旅遊市場,但是我們相信,未來高齡化社會將成為多扶無障礙旅遊的商機來源。」儘管多扶尚未獲利,但因為有明確的商業模式,成為台灣第一家加入「創櫃板」的社會企業,今年初正式對外募資。擔任監察人的陳一強觀察,多扶本來的一些帳目都很簡單,卻也花了一年的時間把報表弄出來,讓經營上能更健全。

創櫃板不只在資金上給予很大幫助,許佐夫說:「多扶募到一千萬元,增加七十多個股東,除此之外,曝光度更多,同時也讓客戶對我們更信任。」目前,多扶接送擁有十八輛復康巴士、二十三位員工,並完全走出自己的一套經營模式,結合租車與旅遊,成為「無障礙服務的total solution(全方位解決方案)」。而無障礙旅遊只是第一步,多扶計畫持續開發照護、健康、餐飲等不同市場,服務更多的身障及高齡者。

創櫃板

創櫃板為扶植微型及小型創新企業發展,限定資本額5000萬元以下,由櫃買中心協助輔導。目前規定一般投資人可以認購,只是額度上限為6萬元。因為發行股數不多,必須要有人登記認購,才能進行買賣。

許佐夫

出生:1973年

現職:多扶接送創辦人

經歷:紀錄片導演、導演助理、攝影助理學歷:銘傳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許佐夫的

創意煉金術

1. 軟硬體升級,服務揪感心提供爬梯機,解決上下樓不便問題;司機兼陪伴者,貼心關懷;用新鈔找零,減少病菌傳染。

2.成立旅行社,商機更擴大結合租車與旅遊,讓身障者及家人一起開心出遊,並以無障礙旅遊獲利,支撐醫療接送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035

開咖啡館賺錢的不多,但「教人開咖啡館」已經成了一門好生意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08/144786.html

一個35課時的專業班收費是3700元一人,而興趣班就比較便宜,有一個「手工滴慮操作」的班只有兩個課時,收費180元一人。

只要輸入「咖啡」兩個字,美團網立馬跳出了1149個相關團購,大眾點評有1132個,百度糯米也有986個。

這兩年雖然咖啡行業因為高租金壓力不景氣,但是咖啡館的開店速度還在繼續增長,從杭州市咖啡西餐行業協會處瞭解到,目前杭城大約有1100家咖啡館,大多經營情況不樂觀。

 

慘淡歸慘淡,依然有人前赴後繼殺進咖啡館行業,就連上游機構——不少做咖啡豆貿易的商家,也打起了新開咖啡館的主意,不僅自己開出了咖啡體驗館,還提供咖啡師培訓、供應咖啡設備、咖啡豆等業務。

杭城僅3成咖啡館經營較穩定

店面高租金壓力,以及電商衝擊等因素,街邊越來越多的實體店如服飾店難以生存。於是,很多店舖趁機轉型。咖啡流行,讓一些人看到曙光,並認為開一家咖啡館既小資又難度不大。還有一些大學生畢業後,家庭條件比較好,不想出去給別人打工,咖啡館就是創業平台。

就這樣,近年來,杭州街頭咖啡館是越開越多了。目前杭州大大小小咖啡館差不多1100家左右,其中包括了星巴克、COSTA等「明星」咖啡館。

不過,細心的人會發現,經營好的咖啡館櫃檯前排長隊,有些咖啡館則一天也進不了幾桌顧客。

據悉,主城區小咖啡館去年增長了70多家,但很多都是開一段時間就轉讓了,開門關門現象頻繁。杭州市咖啡西餐協會秘書長樓波音說:「不懂咖啡的,不懂經營的,都開起咖啡館,存活時間並不久。和2012年、2013年相比,預計今年咖啡館營業額下降了20%。」

樓波音告訴記者:「杭城大多咖啡館情況都不是太好,經營都在走下坡,只有30%經營得較好,主要是一些像星巴克這樣的連鎖咖啡館。」

怎麼開好一家咖啡館?經營者須轉換思路

儘管眾多咖啡館經營欠佳,但新人新店還是蜂擁而至。

「咖啡市場其實並沒有萎縮,而是咖啡館的經營者要調整開店思路。」很多咖啡業內人士如此表示。

\

比如,杭州一些創意咖啡館也慢慢成為街邊風景,這些小咖啡館都以自己獨特的姿態生存著,而且經營得都不錯。另一類,就是類似漫咖啡這樣的大型連鎖咖啡,以強大的陣勢贏得了年輕人的歡心,除了皇后公園店、黃龍店外,7月4日新開張的北城天地店,有5個NBA籃球場那麼大,近2000平方米的面積,被稱為是亞洲最大的咖啡館。每天漫咖啡的收銀台前都是排長隊的架勢。

漫咖啡來勢洶洶,「特別是黃龍店一開,附近咖啡一條街上的咖啡館立馬就沒生意了。」「××咖啡」負責人張斌說,像漫咖啡這樣的外資咖啡店對中國市場是虎視眈眈,如果本土咖啡館不抱團,很快就會遭受吞併或淘汰。

張斌說:「一般一家好的咖啡館至少需要1年時間的經營,但是倒閉只需要3到6個月,更迭很快。」所以說,只要找對經營模式,咖啡業還是一個很有生氣的行業,這也是近兩年越來越多人,明知開店容易守店難,還是爭先開咖啡館的原因。

比如杭州一家以前主要經營咖啡豆貿易生意公司,專門在杭州附近的高速公路服務區開咖啡店。負責人表示,「國外有很多咖啡便利店,大家喝咖啡站在街頭喝上一杯或打包帶走就行,杭城未來趨勢也一定是咖啡便利館越開越多,越開越好。」

同樣,樓波音也建議:「年輕人多出去看看,多學點東西回來,用心經營的咖啡館一定不會生意差。其實一些經營不善的咖啡館必定是缺少格調、改革創新和多元化,或者對咖啡完全不懂的人在經營。」

有人專做咖啡館配套服務生意

隨著杭城咖啡館的興起,一些身處咖啡產業上游的企業,看到了商機,也逐漸開始向下游發展。

不少年輕人有資金想開咖啡館,但又沒什麼底氣,大多都是邊開邊摸索,有人就是看中了這個市場,立馬轉型做起教人開咖啡館的生意,不少業內人士稱:「這生意還包賺。」

這些咖啡館配套服務提供商,除了提供咖啡館的一些原材料,比如咖啡豆、糖漿等,還有配套的咖啡師培訓,甜點班等,甚至可以根據咖啡館的營業面積和租金等情況,幫經營者定製產品。

杭州歐森咖啡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經營咖啡豆貿易生意的公司。負責人張群保說,一個月前,他們在之江路上開了一家門麵店,對外經營,更設立了展廳,主要是向一些對咖啡商戶開放的。

這家咖啡體驗館進行著差異化經營。除了日常經營外,咖啡館會不定期舉行「第二課堂——咖啡技術培訓」活動。開設不同的培訓課程,指導咖啡商戶或普通消費者進行一些咖啡的製作,然後收取相應的費用。一個35課時的專業班收費是3700元一人,而興趣班就比較便宜,有一個「手工滴慮操作」的班只有兩個課時,收費180元一人。

「這種經營模式讓我們公司的業務量立馬提升。」張群保介紹,「我們這裡只有7個座位,3個包廂,今天包廂就被一家企業包去搞活動了。」張保群介紹,目前,這家咖啡體驗館每天的營業額在3000元左右。

位於杭州城北「××咖啡」也有著類似的路數。作為一家本土咖啡店,「××咖啡」去年11月份開張,除了經營咖啡館門店生意以外,負責人張斌還從事一些咖啡豆的原材料貿易。

張斌一直強調「咖啡文化」這個關鍵詞。「我們可以把咖啡館發展成第三空間、社交空間,畢竟我們喝的不是一杯簡單的咖啡,可以讓更多的人瞭解咖啡文化,做人文咖啡。」

每個月,這家咖啡館還會開小班化的培訓班,主要分初級、中級和拉花3個班,有獨立的培訓教室,專業的培訓師。在7月份,這家點還成為浙江省唯一一個SCAE(歐洲精品咖啡協會)咖啡師考試考點,提供專業培訓, 「有不少咖啡從業者或愛好者專門從上海跑來學習、考試的。」張斌說。

另外,平時,「××咖啡」也會做一些推廣,如拉花推廣、原材料推廣等。針對周圍的一些寫字樓,白天也會推出一些簡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339

成人用品創業圈:揭秘一門隱秘的生意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017/146870.html

1993年,中國大陸首家成人用品商店在北京開業。這一新生事物引發了大量爭議,不得不在“保健用品”的幌子下低調經營。二十多年後,雖然國內仍然對成人用品行業設立了眾多禁區,比如不允許公開打廣告等,但民眾早已不再“談性色變”,成人用品已經漸漸走出了“妖魔化”的陰霾。

許多創業者敏銳地嗅到了其中蘊含的商機,而黃天財正是其中之一。在將自己創辦的團購網站賣掉後,他常常在團隊辦公地點附近的“城中村”閑逛,並註意到了那些半遮半掩、燈光曖昧的成人用品店面。

這些店面規模很小,地理位置大多選在犄角旮旯,服務半徑僅為方圓數百米的居民區。黃天財常常看到有人從半掩的布簾後面走出,手中提著一個黑色塑料袋,四下張望了一下,便迅速消失在夜色中。

他的團隊調查發現,這些小店的貨品質量差、價格高,甚至銷售冒牌商品。黃天財意識到,在人們逐漸打破心理壁壘的同時,成人用品的產業鏈生態需要被改變。
 

先行者

黃天財算不上先行者。國內最早投身成人用品行業的一群人中,藺德剛是其中的佼佼者。2003年,他創辦了成人用品電商“春水堂”,去年的銷售額已接近1億元,最新的估值已達3億元,而藺德剛也被業內同行尊稱為“春叔”。

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訪時,藺德剛認為傳統的成人用品店存在集客能力差、客流量低,平均每天的生意不到10單,是一種極大的資源浪費。“雖然情趣用品賣得貴,但賺錢的都是生產商,零售渠道基本上賺不到錢。”他說。

他希望用互聯網改變這一現狀。但在春水堂初創的2003年,電商依舊是一個新鮮而時髦的概念,而藺德剛對於公司的發展也曾心存疑慮。他折騰過一段時間的搜索引擎優化,還有過開設線下店面的龐大計劃,但最終都不了了之。直到2012年,春水堂才迎來了快速增長。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性”一直是令人感到羞恥和尷尬的話題,成人用品更是不登大雅之堂。但從2013年起,以泡否創始人馬佳佳為代表的多個創業團隊獲得了資本市場青睞,讓這一領域成為熱點。

據不完全統計,在過去一年間獲得融資的成人用品創業團隊還包括春水堂、他趣、泡否、大象等。其中,馬佳佳以其靚麗的外貌和出位的言行,外加一份《90後美女情趣店老板濕淋淋的互聯網思維》一炮走紅,儼然成為90後成人用品創業群體的形象代言人。

但是,馬佳佳在開了兩家裝修新穎的線下店面後,已經漸漸脫離了這個圈子,反而在娛樂明星的路線上風生水起。她的創業搭檔馬威曾對媒體表示:“泡否是一家披著貿易公司外殼的文化公司,通過馬佳佳個人營銷,今後可以涉足影視、娛樂,酒吧、會所、賓館等領域。”

成人用品領域的大多數創業者從一開始就把創新點放在渠道和營銷上,做產品的寥寥無幾。成人用品只是一個跳板,甚至只是一個幌子;創業者藉此起家,但似乎沒有人把它設定為創業的終點。

從情趣到興趣

在拿到5000萬元的投資後,黃天財做了一個決定:小有名氣的情趣用品電商APP“性價比”,以後將更名為“他趣”。黃天財和他趣是國內日益升溫的成人用品創業的一個縮影。

他趣是一款基於移動社區的成人用品電商APP。用戶可以通過它討論兩性話題、聊天交友,還可以在其內置的“情趣商城”,購買情趣內衣、按摩棒和安全套等產品。

2012年8月,黃天財正式啟動“性價比”項目。截至目前,他趣的用戶量已經突破2000萬,單月銷售額超過1000萬元,社區用戶日發帖量超過10萬。

在此之前,他已經失敗過兩次,團隊只剩下五六個人,不得不搬出廈門市區的豪華寫字樓,租了一套民宅艱難度日。時隔兩年後,他趣在今年9月底完成A輪融資,黃天財的第三次創業終於開花結果。

“他趣要做情趣電商中Playboy,但尺度會根據國人目前的接受程度進行調整。”黃天財說。充裕的資金讓他躊躇滿誌,開始思考移動垂直電商之外的世界;而把產品名稱從淺顯易懂的“性價比”改為陽春白雪的“他趣”,被視為轉型的第一步。

黃天財宣稱,他趣的未來定位是“興趣電商”。不過,他承認目前最重要的任務依然是拓寬商品種類、優化購物體驗,把成人用品這一細分市場做深做透;內涵豐富的“中國版Playboy”,在短期內只是一個夢想。

困境

有一個關於藺德剛的段子:作為南開大學物理系畢業生,他在一個聚會上遇到了一位學妹。後者與之交談甚歡,但在知道藺德剛賣成人用品後,甩給他一句話:“以後不要說你是南開畢業的!”

在藺德剛十余年的創業過程中,這種誤解和歧視十分常見,甚至有居委會的人告誡應聘者,不要去春水堂上班。但是,對於黃天財、馬佳佳等新一代創業者而言,輿論環境已經大大好轉,人們的心態和思維更加開放。

黃天財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訪時透露:“做成人用品通常都讓人感覺特猥瑣,我特別怕家里人說‘你怎麽去做那個東西啊’。不過還好,他們挺通情達理的,說只要我不作奸犯科就好。”

不過,直到完成首輪融資、獲得了媒體關註,他才把創業實情向親人和盤托出。而另外一位創業者,大象安全套創始人劉克楠並沒有這樣的顧慮,創業得到了家人朋友的一致支持。

但與日漸寬容的公眾相比,政策和監管層面的風險依然是成人用品創業的最大軟肋,並直接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和預期。

作為行業“老人”,藺德剛的感受尤為深刻:“去年到今年,來了不下30個VC和我談投資,最多的一次,一天見了兩個。但是,就算VC給你一個億,也砸不出去,因為不讓做廣告,沒有推廣渠道。”

根據《廣告法》,涉性廣告不得公開播放,廣電總局、工商總局等機構也頻頻下文強調這一規定。於是,許多從業者打起了擦邊球,在網站上加入色情或偽色情內容,藉此吸引眼球,招攬顧客。

藺德剛承認,在創業初期,他曾動過類似的念頭,但最後還是“不敢玩”。他稱之為“商業上有精神潔癖”。而如今一些創業團隊的做法讓他頗為不齒:談及某創業公司時,藺德剛直言自己在首頁上很容易就找到了十幾個低俗字眼,“這非常危險”。

他給春水堂的最新定位是“高科技消費電子公司”。與此同時,那些涉足成人用品時間不長的創業者們也在悄然轉變,“粉絲”、“生活方式”、“樂趣”等關鍵詞正在取代“情趣”和“性”,成為他們的新標簽。

轉變

9月15日,在北京中關村的“創業一條街”,劉克楠帶著創業團隊的其他成員,舉辦了大象2.0發布會,推出了這一新興安全套品牌的第二代產品。發布會的主題是,“一只特立獨行的大象”。

劉克楠和他的同事們抓住一切機會,有意無意地展現90後特有的“出格”:暖場演唱除了有眼下大熱的《小蘋果》外,還有一段香艷的東北二人轉;發布會的英文主題為“I Believe I Can Fucking Fly”,低俗字眼赫然在目;劉克楠也反複強調,不想談業績、模式之類的乏味名詞,“就是玩兒”。

對於這支平均年齡25歲的創業團隊而言,和同齡人打成一片、拼命奔跑在“炫酷”最前沿,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心理訴求和行為邏輯。與幾乎所有時髦的創業團隊一樣,大象安全套玩的是“認同感”。

作為小米前員工,劉克楠努力保持與前東家的距離。他否認自己是“小米信徒”,而大象的未來定位是一家“快消品公司”,就像成人用品行業巨頭杜蕾斯、岡本那樣,擁有強大的鋪貨能力和銷售渠道。

雖然依舊把安全套作為核心賣點,但大象團隊也在開發周邊產品,比如帶有存放安全套凹槽的手機殼,以及縫有存放安全套口袋的襪子。他們還成立了一支樂隊,四處參加演出,以期“品牌娛樂化”。

與之類似,他趣正在探索從“情趣電商”到“興趣電商”的轉變。創始人黃天財認為,男性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品,其余的購買行為都是根據“興趣”進行的。他的公司計劃推出更多的男性消費品,比如打火機、手表等,而非僅限於成人用品。

藺德剛則在8月底推出了一款“智能硬件”——女性產後私處緊致鍛煉智能啞鈴iball,通過內置傳感器配合遊戲APP,希望通過娛樂和競賽及社區排名,讓女性在鍛煉起來更輕松。作為春水堂“高科技”願景的首次實踐,他對於這款產品寄予厚望。

但相比之下,走的最遠的當屬馬佳佳。有媒體實地探訪披露,馬佳佳開設的兩家泡否線下店面,已有一家關門歇業,另一家亦已門可羅雀。而馬佳佳本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出,泡否科技的最新定位是“媒體公司”。

如今,馬佳佳已經很少在社交網絡上提及泡否和情趣用品。而在成名後的一年里,她走進萬科給地產大佬講課,代言某門戶網站的新聞客戶端,去正和島做演講,甚至出任了一本雜誌的主編。雖然她強調“泡否是盈利的”,但成人用品顯然已經不再是她的關註重心。

“馬佳佳做得好就是韓寒,做得不好就是一個藝人。”在被問及如何看待馬佳佳時,“春叔”如此點評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441

把電子硬體變成一門好生意 左擁家電、右抱雲端 攻物聯網打造三兆帝國

2015-01-19  TWM  
 

 

去年賣出六千萬支手機、締造四五○億美元估值,小米僅僅花四年,就交出輝煌的成績單。

但雷軍眼中的小米價值,遠遠不止於此,迎著物聯網這個更大的風口,他要帶領小米往千億美元市值邁進。

撰文‧何佩珊

「過去一年最熱門的話題就是智能家居,智能家居是從去年這時候 Google以三十二億美元收購NEST開始,全球持續加溫,所有公司都在討論智能家居。智能家居,小米是怎麼看的呢?小米的戰略是以手機為中心連結所有智能設備,就是你的連接、存儲、顯示屏(螢幕)都在手機上,隨身攜帶。這樣策略的話呢,智能家居是小米異常關鍵的一戰,也就是說未來的三年、五年、十年裡,每個人的個人設備、工作設備、家裡設備會全部智能化,全部互連到你的手機上,和雲連接、和手機連接。這一波機會已經開始!」這是小米創辦人兼董事長雷軍一月十三日旋風式來台,在「CSMIC2015移動互聯網兩岸年會」上的演說重點,也是小米迎向未來的發展主軸。

小米二○一四年手機出貨寫下六一一二萬支的新高紀錄,估值也攀上四五○億美元(約一.三五兆元新台幣)高峰,將市場上的老大哥聯想、索尼都狠甩在後。但對雷軍來說,這局棋才剛剛開始,下一步,他要把小米打造成一家千億美元(約三兆元新台幣)市值的公司。

靠著智慧型手機,雷軍在短短四年內,為小米博得四五○億美元身價,但他很清楚,如果要更上層樓,進軍「物聯網」才能夠把小米這隻飛天豬吹上一千億美元市值的風口。

目標 滲透你我的生活

組祕密團隊攻硬體,抓住所有連上網入口圍繞著手機這個核心,過去兩年多來,小米一步步擴大事業版圖,先是在一三年推出小米盒子、小米電視,然後一四年小米路由器登場,很快地平板電腦和小米智慧手環等產品紛紛問世,而當中最跌破眾人眼鏡的,就是跨足空氣淨化器這個家電市場,甚至近期市場還傳出小米可能會推出「米斯拉」,跨足電動車產業。

不論傳言真假,可以確定的是,小米不再只是低價手機的代名詞,它的目標是全面滲透你我的生活。

拜半導體產業成熟發展之賜,如今小到插座、電燈泡,大到冰箱、汽車,所有東西都可以連上網路,而為了要抓住生活中每一個可能連上網路的「入口」,雷軍早在一二年就在小米內部成立智能硬體生態鏈團隊。

小米智能硬體生態鏈總監孫鵬曾透露,一一年雷軍嘗試讓小米自己來做行動電源,但他發現這樣既分散了資源與精力,又賺不到錢,可以說是吃力不討好。而且雷軍也清楚,物聯網涵蓋的範圍之廣,不可能每種產品都通吃,所以雖然有愈來愈多產品打上小米的名號,但他一再強調,「小米只會做三件產品,就是手機(包括平板電腦)、電視(盒子)以及路由器。」而在這三者之外的硬體布局重任,就交由小米智能硬體生態鏈團隊負責。

這個團隊被雷軍賦予兩大任務,第一是要盡可能讓更多的產品和小米手機連在一起。舉例來說,小米手環的一大特色就是,只要手環靠近小米手機就可以自動解鎖,因為他們研究過,一般人一天幫手機解鎖的次數多達八十次,重度使用者更高達一二○次。華米科技創辦人黃汪指出,雷軍有一天忘了戴小米手環,頻繁的手動密碼解鎖幾乎讓他抓狂,甚至想叫司機幫他回去取手環。

這就是雷軍期盼看到的「黏性」。但別誤會,他從來不打算獨厚一家公司,讓小米手機和最多裝置互連才是最終目的,因此就穿戴裝置來看,小米同時也投資了美國一家專做智慧手環的新創公司Misfit。

模式 複製小米經驗

強化品牌信任,砸錢孵化一百家小金雞而智能硬體生態鏈團隊的第二個任務,就是「花錢」。雷軍要求團隊必須在五年內,投資一百家智能硬體公司。

其實,小米投資的不只是資金,還包括技術、供應鏈和通路等方面的協助。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首席分析師呂俊寬認為,小米過去四年來,已經成功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並且培養出一群有消費潛力的年輕用戶,基於用戶對小米的信任,有利於小米將觸角延伸到不同市場。

而實際上,從先前小米手環上市三個月就熱買百萬支、小米活塞耳機一年熱銷千套等銷售成績,在在都證明小米加持下的強大威力。

但至為關鍵的還是小米商業模式的成功複製。心元資本創辦人鄭博仁認為,小米不僅懂得怎麼做硬體,更懂得怎麼賣硬體,這是他相比於百度、騰訊等網路巨頭更具優勢的地方。「小米模式可以用來賣任何東西。」他看好小米顛覆的,將不只是手機產業。

雷軍自然也是信心十足,他相信在小米的幫助下,這些新創公司將有更高的成功機會,「小米模式的公司一定會贏!」他將陸續孵化出一百個小米。

然而,新創公司的尋找與發酵需要時間,在各巨頭都搶著要在物聯網版圖上插旗的這一刻,雷軍知道他的動作必須再加快,而他的方法就是與產業巨擘結盟。去年十二月,小米宣布以十二.六六億人民幣入股家電年銷量高達一.八億件的中國家電大廠美的集團。

策略 與產業巨擘結盟

重金入股美的集團,傳統家電廠剉咧等在物聯網市場中,智能家居(智慧家庭)被視為含金量最高的風口之一,所以我們看到Google以三十二億美元買下美國恆溫器廠商NEST;阿里巴巴也投資海爾電器人民幣二十二億元,當然雷軍也不會錯過這塊市場。

而兩強策略聯盟的消息一出,立刻激起市場高度議論。畢竟見識過小米在短短四年內顛覆手機產業的能耐,如今大動作跨足家電市場,恐怕已經讓其他傳統家電業者不寒而慄。

事實上,小米投資美的,為的不只是加快布局腳步,在意義上也和投資新創智能硬體公司有明顯不同。負責小米智能硬體生態鏈投資的小米聯合創始人劉德說:「我們不能保證投資的每一個智能硬體都能成為熱點,而是要做到未來的熱點,在我們投資的範圍內。」不錯過潛在的新市場增長點,是小米投資智能硬體生態鏈的主要原因。

但與美的戰略合作,則有更明確的目標,就是要抓住市場上既有的龐大家電市場,並借助美的招牌與產業界影響力,達到「示範」、「號召」作用,以吸引更多家電廠向小米靠攏。

不論是智能硬體,還是美的集團,雷軍這一連串投資布局,絕不僅是想要用更多硬體銷售來做大營收,拉高小米的估值,他的目的就是要讓小米手機連上最多裝置、最多用戶。這代表的是,小米憑藉著網路的低邊際成本,可將低價硬體中掙得的微薄利潤,透過經濟規模放大。

決勝 黏住最多裝置

雷軍:這是一場全生態鏈競爭但真正的金礦,還是來自於MIUI(建立在Android系統的小米操作平台)衍生而出的應用服務,如小米應用商店中,App或桌布的下載分潤。愈多用戶連上MIUI,應用服務的收入也會愈大。

像是小米投資的遊戲公司天馬時空,近期推出一款手機遊戲〈全民奇跡MU〉,上線十三小時,玩家的儲值金額就達二六○○萬人民幣(約一.三五億元新台幣),同時在小米遊戲中心下載量,則是創下一三○萬次的驚人數字。

小米聯合創辦人洪峰在一四年七月一場演講中,也發出豪語:「十八個月後,小米設備將承載中國二○%的移動互聯網流量。」有了人流,金流也會跟著來,未來就是小米最主要的獲利來源。

為了因應倍增的網路流量,雷軍也在去年啟動All in Cloud策略,預計三到五年內要投資雲端服務十億美元,並於去年十二月與金山軟件共同投資中國雲端大廠世紀互聯二.二億美元。

雷軍相信,未來的競爭,將不只是比誰的手機做得好,而是誰的手機可以連上最多智能周邊,他形容,「這是一場全生態鏈競爭。」在未來三、五年內,他為小米所做的生態鏈布局優勢,將被更加凸顯。

雷軍進軍物聯網,從插座到汽車全包辦

小米雲

(金山雲+世紀互聯)

晶片(松果電子)

小米手環(華米科技)

小米電源(紫米科技)

iHealth智能血壓計(九安醫療)穿戴裝置(Misfit)

小米耳機(加一聯創)

小米路由器、小米電視、串流影音服務(愛奇藝、優酷土豆) 遊戲(西米科技)家電(美的集團)、空氣淨化器(智米科技)、智能插座(創米科技)、智能燈泡(Yeelight)電動車(米斯拉,尚未證實)

整理:何佩珊

中國四大科技天王最新布局PK——雷軍與BAT巨頭2014年重點投資內容 O2O(線上到線下) 網路金融 行動網路 電子商務 物聯網硬體雷軍.優酷土豆 我有外賣(手機訂餐服務) 積木盒子 凱立德(圖資導航應用) .美的集團(家電).愛奇藝.Misfit(穿戴裝置).華策影視 .世紀互聯(雲端服務).天馬時空 目標:100家智能硬體馬雲 .優酷土豆銀泰商業(百貨) 中國平安 .高德地圖.文化中國 .UC(行動瀏覽器)

.華數傳媒

.21世紀傳媒

馬化騰 4:33 Creative Lab(韓國遊戲商) .58同城網(分類廣告).大眾點評網(生活消費平台) 中國平安 四維圖新 京東商城李彥宏 UBER(叫車服務) 糯米網資料來源: 各公司 整理:何佩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510

認知盈余下的知識分享,能否真正催生一門“經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20/152876.shtml

導讀 : 而在今日,現代人已經有了足夠多的時間盈余和認知盈余,盈余需要在社會之間分享互助,從而變現,由此催生了“經濟”。其實這並不難理解,因為人類經濟學的一大目的,就是研究資源的分配與閑置資源的再利用。

今天我們來聊聊分享經濟。首先分享經濟本身並不是一個新的現象,只是近些年隨著Uber和Airbnb的野蠻發展,“分享經濟”這一飽含著嘗鮮因子的名詞被提及得異常火熱。

人類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原始社會就萌芽了分享經濟,但其前提僅僅是出於個人對群體的依賴,是一種被動的分享。而在今日,現代人已經有了足夠多的時間盈余和認知盈余,盈余需要在社會之間分享互助,從而變現,由此催生了“經濟”。其實這並不難理解,因為人類經濟學的一大目的,就是研究資源的分配與閑置資源的再利用。

如今,汽車出行、房屋短期租賃等領域的分享經濟已經玩得風生水起,而同樣作為分享經濟門類中的知識技能類分享,卻似乎步履趑趄,我們不禁要問,知識技能類分享的出路和未來到底在哪里?

一、知乎,只是分享,沒有經濟

Quora以及它的借鑒者知乎借助UGC模式,利用人們的認知盈余和時間盈余,把個人化的知識、技能、經驗、心得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共享,完成用戶的積累。知乎這種基於經驗知識傳遞的非標準化的知識交換確實是一種分享。但我們也不難發現——

■ 知乎平等、包容、去中心化地接納每一個用戶,使得人人皆可拾筆編輯。一群最有時間最有欲望的用戶輸出了最多的內容,而不是最專業的——他們“不審題,答非所問,自說自話”,他們“借別人的問題,講述自己的營銷故事”……如今,讓知乎早期得以迅速擴張的Key Opinion Leaders一個個離開,卻有越來越多的營銷操盤手、PR公關、雇傭水軍廝混其中。

■ 知乎雖在自有平臺上構建起了強大的知識圖譜,但這種知識圖譜是碎片化而非系統化的。知乎在知識的橫向架構上涵蓋了所有的類目,卻無法在縱向深度上提供“針對某個用戶亟需的個性化知識服務”。“求醫問診”會“對癥下藥”,知乎做不到。

■ 當所有的知識都可以免費的輕易獲取到,原本優劣良莠的差別也就消失了。常識可以免費,而真正有價值的知識是不會永久免費供應的,想要免費的時候,它一定變成了常識。

除卻認知盈余和時間盈余這一重要前提,若想讓某一領域的分享升級成為一門“經濟”,它有著最基本的幾個特征和要求——

■ 需求和供應原本就應該存在,“分享平臺”要做的是如何高效地服務於雙方匹配。

■ “分享平臺”提供的服務,內容個性化,流程標準化,邊際成本低於過去的專業組織供應者。

■ 誕生出一種新的分工形式,並能為之變現,創造價值。

知乎讓知識聚沙成塔,卻無法為帶著疑問而來的用戶提供個性化的解決方案,也無法為寫下幾大章節的用戶實行“知識變現”。知乎自身若要變現盈利,輕而易舉。但就目前來講,知乎只是在“分享”,尚不是一門“經濟”。

二、知識分享,“付費”催生“經濟”

分享經濟所需要的,是Cost Down(低成本策略),絕不是Free。

若前文提到的“知乎式免費分享”只停留在“問答與交流”層面,那“付費型知識分享”輒已經觸達到“經濟”範疇,針對“個性化問題”而給出的“個性化解決方案”並不見得絕對正確,但至少有源可溯。而免費的答案天花亂墜,因為他們並不需要承擔什麽責任。說白了知識傳播中出現了金錢這個介質,其實相應的,也代表著一種責任。

知識分享經濟作為新的行業形態才剛剛萌芽。把個人的認知盈余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知識共享,從而變現獲取收入,或許這就是分享經濟模式能夠快速成長的土壤。和知乎的區別,在於底層邏輯的不同。而底層邏輯就是判斷一個分享經濟模式是否成立的基礎框架。

■ 體驗重構。知識分享經濟,服務的場景與方式與舊模式有質的改變,約人,時間、地點,自行選擇。

■ 價值重構。直接將認知盈余兌換出知識的經濟價值。

■ 關系重構。契約周期短,供需雙方之間連接的周期可能就只是一些碎片化時間。

其實現在知識技能類分享經濟在很多產品上得到了發展。

Skillshare:Learn anything from anyone

1

1:Skillshare

Skillshare是美國一家P2P 的個人技能分享網站。只要你有一些知識或技能,都可以做分享。目前Skillshare的知識涵蓋了大部分科目,從街拍教程到創業指導,從網站設計到如何寫博客。它就像民間版的大學公開課,可以學到那些學校里不會教的課程。

分享機制:Skillshare 既可以讓每一個人成為老師,也可以使每個人變成學生。你可以在上面教(要申請)或者學(要付錢),難得的一個眾包教育和分享經濟的結合。

Elance:服務自由職業者

2

圖2:Elance

Elamce是一個專門服務自由職業者和客戶的網絡平臺,這些自由職業者包括寫手,程序員,設計師,法律人士等。

分享機制:客戶可以在該平臺上發布需求描述工作內容和報酬數目,而這些自由職業者則可以提交申請接下自己專業領域的工作,最終得到相應報酬。目前Elance上的項目類型主要以軟件和網站類為主 (Web & Programming)。在項目數量上,僅軟件和網站這一類,每天都有上百個項目發布在該平臺上。

程序員客棧:互聯網遠程工作中心,程序員的經紀人

3

圖3:程序員客棧

程序員客棧是國內一家以“互聯網遠程工作為切入點,強調流程標準化”的“程序員經紀人平臺”。雇傭盈余時間充足的程序員、產品經理、設計師,為創業者提供產品原型、設計、開發(Web/iOS/Android)、企業駐場等一系列服務。

分享機制:在12小時內幫助有項目開發需求的創業公司對接具備相應專業技能和盈余時間的程序員。幫助創業者快速實現產品上線,同時幫助程序員在盈余時間內將“技能”變現,增加收入。程序員客棧因其扮演著出色的“經紀人”角色,在短時間內吸引了15000+優秀程序員、產品經理、設計師的入駐。

從以上幾個產品案例中,多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知識分享正在由“免費”向“專業付費”蛻變。對於有足夠認知盈余和時間盈余的人來說,豐富的知識儲備和紮實的技能分享創造,是可以變現帶來收入的,這也印證了羅振宇為80後青年所提出的“U盤化生存”概念——

自帶信息,不裝系統,隨時插拔,自由協作。

當然,有另外一句話來得更恰如其分——

If you're good at something, Never do it for free.

三、鮮花和掌聲中的知識分享,未來在哪

我們不需要懷疑“知識分享”的價值。人類對知識的需求是個無窮盡的增量市場,因為人類歷史的發展就是靠汲取著知識前進的。而讓“知識”如何升級成一門“分享經濟”,這才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但無論“知識”在分享過程中如何變現,並能否開辟出一個龐大的市場,它歸根結底都必須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 “知識技能類分享”,是否有一套完整的定價機制、激勵機制以及評價反饋機制?

■ “知識技能類分享”所誕生出來的社會新分工形式,能否創造出全新的價值?

■ “知識技能類分享”是否可以使用更少的成本,提供更高的效率?

■ “知識技能類分享”,是否會滋生新的不穩定因素,導致社會產生新的摩擦?

在一個去中心化的分享時代,知識分享的商業化剛剛開始,而這樣的嘗試確實值得去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968

一門好生意,幫貧童「穿鞋」



2015-11-02  TWM

二○○六年十月十六日,TOMS創辦人麥考斯基透過﹁買一送一﹂模式幫助貧童,引起全球響應。另外,在一八六六年十月十三日,普魯士國王違法拆除人民磨坊,最終依法賠償,奠定文明基石。

醫院現在都有一個基本配備,在出入口都有裝自動噴霧式的小型洗手器,讓我們洗手消毒。可是大部分人都懶,所以實際的使用率都很低。那麼怎樣能讓人們多使用洗手器呢?

如果你在洗手器旁貼上一個標語「為了維護你的健康,請洗手消毒」,有沒有效?有,這樣會增加一五%的使用率,效果不如預期。每個人當然都在乎自己的健康, 但越小越簡單的動作,人越容易輕忽。如果你換上另一個標語「為了避免別人受到感染,請洗手消毒」,這樣使用率會大大提升四五%。我們的身體好壞,我自己負 責,但是如果因為我們的行為輕忽,使別人受到傷害,那我就對不起人家了。所以「利人」大於「利己」,要是能「利人利己」那力量就更大。

買一送一 賣一百萬雙鞋

年輕有活力的麥考斯基(Blake Mycoskie)嘗試過幾種行業,還在美國的真人秀紅過一陣,但他一直找不到可以激發他熱情的事業。二○○六年一月麥考斯基跑到阿根廷學打馬球,阿根廷鄉間有最佳的馬球莊園。

到了那裡,他發現很多窮人得到一種「象皮病」,這種病起因於泥土中的血絲蟲,會從腳部侵入人體,破壞淋巴組織,使腿部腫脹變形如同象腿,所以叫象皮病。而防止得病的方法就是要「穿鞋」,只要不打赤腳,血絲蟲就無法侵入。偏偏窮人、尤其是窮人的小孩沒鞋穿。

他同時又發現阿根廷有一種傳統的帆布鞋叫「奧帕嘉圖斯」(alpargatas),穿起來舒服、輕鬆、又有型。他靈機一動,在當地找人幫忙用手工做了二五 ○雙布鞋,他打算帶回美國賣,若二五○雙賣光,他就有錢再做二五○雙,來賣嗎?不,他要把這二五○雙送給買不起鞋子穿的小朋友。

然後,再做,再賣,再送。以此循環,每個窮孩子都有鞋可穿。他也不必去募款,只要做好這門生意,利人利己,利己利人。

他成立了「TOMS」鞋公司,告訴客人:「買一送一,你買一雙鞋,TOMS就送一雙鞋給需要的兒童。」TOMS的鞋子非常好穿,美國以前沒見過,而且大家都樂意幫助小孩,所以他的鞋子一下就賣光。

在二○○六年十月十六日,麥考斯基送出第一批二五○雙鞋給阿根廷的孩子。他的「買一送一」引起大批媒體關注,許多好萊塢的明星也愛穿他的鞋,等於替他打廣告。TOMS的鞋基本上只有一種鞋款,但有多色、新潮的設計,成為新的流行時尚。

現在TOMS幫助的地區除了阿根廷,還有南美、非洲、東南亞和中國。麥考斯基已送出超過一百萬雙的布鞋。也就是說他也賣了一百萬雙鞋。

真是「好」生意,生意「好」。

最牛的釘子戶

你現在到德國的波茨坦玩,在郊外有一處觀光景點,是一座老磨坊。這座磨坊成為景點,是因為它背後的故事。

波茨坦郊外有一座普魯士國王的桑蘇西行宮,你站在行宮高處遠眺,全波茨坦美景盡收眼底,但威廉一世不爽,因為有一座破舊的風車型磨坊,正好插在眼下,很殺風景,破壞畫面。

守法精神 奠定文明基石

威廉一世派人去與磨坊主人交涉,願意出錢買下磨坊。磨坊主人是個倔老頭,他說這磨坊是祖傳的,多少錢都不賣。威廉一世這下火大,便派兵以「妨礙市容」為理 由,把磨坊給拆了。結果老頭兒不願忍氣吞聲,一八六六年十月十三日,一狀告到法院,控訴國王濫用職權,違法拆除磨坊。

普魯士法院公開審案,開庭當日,威廉一世拒絕出庭,也不指派律師訴訟。法官在聽完原告的陳述後,三位法官做出裁判。

「被告威廉一世因擅用皇權,侵犯原告的財產權,事證確定。違反帝國憲法第七十九條,判決被告在原地立即重建一座一模一樣的磨坊,並賠償損失及訴訟費用,共一五○馬克。」威廉一世收到判決書後,決定向法律低頭,按照法院判決乖乖照辦。

威廉一世是個軟柿子嗎?絕對不是,但他知道守法的重要,若國王不守法,人民怎麼守法?這種「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精神,就是歐洲領導文明的基石。

郝廣才

出生:1961年

現職:格林文化事業發行人經歷:城邦基金會董事長、遠流出版兒童館總編輯、

格林文化出版總編輯

學歷:政大法律系

素有「鬼才」之稱的郝廣才,要與讀者分享一年365天中的歷史好故事,精采內容同步刊載《今周刊》網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913

【販賣孤獨】當孤獨成為一門生意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5154

聰明的創業者們,源源不斷提供著孤獨的解決方案,然而孤獨怎麽也幹不掉。 (農健/圖)

專題按:他們開發各類社交產品,重建青年群居社區,研發暖心“大白”,甚至瞅準“一個人生活”商機……在這樣一個生產孤獨、解決孤獨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的時代,聰明的創業者絞盡腦汁幫助都市人脫離孤獨的苦海,然而真的做到了嗎?本期專題將聚焦孤獨這一社會現象背後的商業力量。

在一個高速運轉的時代,與陌生人建立聯系,不再是一場如小王子般的星際旅行。滿屏社交軟件告訴你:你不是孤獨一人,你被整個世界的溫柔環繞。

你在互聯網上的每一次怦然心動,背後都是系統和算法的上帝之手。它是良藥,也是毒藥。

就像《頭腦特工隊》里那個怎麽也幹不掉的悲傷的藍色精靈,“世界上的東西陰陽總是調和,有兩個極端,你不可能把孤獨幹掉”。

他嗅了嗅對方手腕上的氣味,試著擁抱,接著又被帶到一張沙發床上,躺下。他不知手該放哪兒,整整一個小時,他像屍體一樣僵硬。姑娘枕著他的手臂,環抱著他,他卻把另一只手插進了牛仔褲兜里。

這是鄭凱(化名)第一次體驗蒙上眼罩,被帶進一間小黑屋,帶到一個陌生姑娘面前,而且還和她一起午睡。

這是一個名為“治愈系SleepTogether”的活動,由心理咨詢師包大英於2015年12月19日,在一款叫做“Someet”的社交產品上發起的。

實際上,這是一場彬彬有禮的社會學實驗,包大英稱之為“探索陌生人的邊界”。參與者三男三女,隨機配對,與陌生異性相擁午睡,你只能用鼻子和四肢感受對方。結果只有一個人睡著了。但睡著不是目的。

“情緒沒地方發泄的時候,很想,卻沒有理由,向任何人要一個擁抱。”26歲的鄭凱剛來北京不久,話少,哥們兒少,乏味的他做著乏味的出版社工作。對於他來說,點擊“報名”按鈕的一瞬間,散發著冒險氣息——似乎這一個午覺,就能將禁錮周身的孤獨感,撕開一道口子。

在這個一切都在高速運轉的時代,與陌生人建立聯系,不再是一場如小王子般的星際旅行,不再是一封得等上數月的筆友的來信。只需瀟灑劃開手機,滿屏的社交軟件會告訴你:你不是孤獨一人,你被整個世界溫柔環繞。

敏銳發現痛點的聰明創業者們,源源不斷地提供著孤獨的解決方案,使移動互聯網成為現代人的三頭六臂,成為救命稻草。任何一個能感知孤獨的人,都是潛在用戶。孤獨正成為一門生意。

然而,創業者們真的找到了治療孤獨的良藥?

至少鄭凱還沒找到。12月19日之後的鄭凱,依舊擠著早晚高峰,那次活動里認識的所謂新朋友,也都沒再聯系,成了他微信好友里新來的“僵屍”。

“孤獨感只能緩解一小部分,結束了,又會回來。”鄭凱憂傷地覺得,社交就好比煙酒和大麻,“不能過於頻繁,但偶爾來那麽一下,可以”。

孤獨的“七寸”

五花八門的社交產品分布在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各個層級。

“我要講一個有關孤獨的故事。”2014年11月,張春在知乎上回答了“什麽是孤獨?”,在3096個回答中,他得到了24000個贊,排名第一。

這是關於一款名叫“花開”的交友軟件死亡之後的故事。

在張春團隊設計的“慢交友”里,用戶需要兩人一起種一株花,很長一段時間里,你只能面對一片軟件生成的土壤,松土、澆水、曬太陽,等花發芽長大,才能慢慢看到對方的資料、照片、對話。可一朵花要開一個月,每一步進展都要很久,很久,很久。

毫無疑問,這個軟件幾乎沒有人玩。冷清程度甚至讓張春團隊自己感到“羞恥”。工程師在後臺上架團隊的新產品,“萬一用戶去查我們以前還做過什麽家夥,發現了這麽難用的‘花開’怎麽辦”,就順手把“花開”偷偷下架了。

就在準備關掉服務器時,工程師竟發現了6個仍在活躍的用戶。這6個人在一個已下架並停止開發的軟件里孤獨地玩耍。“我們真的想不通他們能幹嘛。”張春寫道,“希望100年後這個孤獨旋轉的星球上人丁興旺,兒孫滿堂。”

2015年10月動畫電影《小王子》上映後,“花開”的故事獲得第二次傳播。張春反複強調,這不是團隊新產品的軟廣告,盡管他們獲得了10萬新增用戶的紅利。

這個浪漫的故事幾乎就要讓“花開”複活了。感性的網友詢問張春,“花開”能否再次上線,他們說“如果我早知道,肯定會玩的”。

張春不相信。“他們還是不會玩的”。“我們已經用了快一年的時間驗證了,它不行。它不適合市場。”張春回答,堅定而冷靜。

市場偏愛的社交產品長什麽樣兒?在蘋果手機應用市場里,登上排行榜的150個產品,它們連名字都很相似:陌陌,嘰嘰,探探,派派,碰碰,抱抱;唱吧,玩吧,約吧,愛吧;或者更直接的,同城交友,同城夜約,同城在線約。產品經理們豐富的想象力,讓你可以用眼耳口鼻各個器官社交。

這些社交產品並不完全或僅僅指向孤獨,它們還影射著空虛、寂寞、性與愛。反過來,孤獨也不完全或僅僅指向它們,一本書或一杯威士忌都可能是解決辦法。奇特的是,二者的交集卻支撐起一片藍海。

“從這些產品的市場營銷定位來講,就是打中蛇的七寸。”社交產品“柏拉圖”CEO蘇健安說,“當一個人什麽都沒有的時候,他就往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底層走了。”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將人類的需求用階梯劃為五個層級。五花八門的社交產品分布在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各個層級。

在第三層的“社交需求”里,有一款叫“探探”的軟件,奉上排著隊等你挑選的異性照片,喜歡的往右劃,不喜歡的往左劃,看對眼了就能聊天,操作簡單粗暴。

在第四層的“尊重需求”里,有一款叫“派派”的軟件,在系統的安排下,能讓新註冊用戶在三分鐘內,收到來自近50人的禮物,魅力值從0猛漲至4000分,等級連升4級,那感覺飄飄欲仙。

“它們沒有做錯,這是一個剛需。”蘇健安說。

被掌控的怦然心動

正因為系統和算法,互聯網產品才完爆真實人際關系,“掌控感是100%的”。

作為一種抵抗,抑或創新,網易出身的70後蘇健安做了一款不能看臉的軟件。至少一開始不能看。

聊天頁面的頂端,是一個用水晶愛心框起來的百分比,代表著你們的親密度,隨著分值提高,原本模糊的頭像會漸漸清晰——從0爬到100%。對比鋪天蓋地的“一鍵約炮”,這個過程還是太長了。

好在,系統算法在整個過程中發揮著上帝般的控制力。

“這是碰點理論,來自賭場。”蘇健安解釋,“在發生逃離之前,給你一個安撫,一個獎勵。”系統可以采樣雙方的對話時間、條數、話題,做到讓“兩人非常想看對方的時刻,正好等於兩人互相了解對方的程度”。但蘇健安拒絕進一步透露這套神秘的算法。

基於已有的數據分析,“39%”是一個類似於“七年之癢”的臨界點。“用戶總是在39%的時候,有個自我判斷,是否繼續交往下去”。39%之後,就需要系統的上帝之手,來點加分或頭銜的甜頭,或引誘二人共同完成某項任務,讓頭頂那顆水晶愛心繼續砰砰跳動。

曹悅棋(唱吧藝名“胖胖胖”)的甜頭來自一夜走紅的一首歌。2015年8月,他在唱吧上演唱的一首《當你》,分享到微博後,得到原唱林俊傑的點贊。唱吧是一款免費的社交K歌手機應用。

深夜的無錫街頭,他舉著自拍桿錄了這首歌。畫面里,曹悅棋穿著白色襯衫大步走著,帶一絲羞澀,背後是昏黃的路燈,騎摩托的男女和飛馳的出租車。嗓音不能說與林俊傑有多相似,但那一臉絡腮胡子,笑起來親和力十足。

“你能想象和體會自己剛玩的一個App,一晚上多幾百個粉絲的那種欣喜嗎?”曹悅棋興奮地說。甚至有人在唱吧告訴他:“這個胖子會是未來的大神!”

就在一年前,曹悅棋的粉絲並不是60萬,而是個位數;他還是一名普通企劃兼業余駐唱,還沒有被稱為網紅;他的社交圈還是公司里的小張小李,而不是唱吧里的網紅芭比獸、miao桑和十四王。從某個淩晨三四點,他第一次對著手機鏡頭唱了首《淩晨三點鐘》開始,一切都改變了。

從夜里10點到淩晨的2小時,最多的時候有967865個人同時在唱吧上錄歌。“那真的是種發泄。”曹悅棋說。

“你可能長得很醜很醜,醜到不願意暴露自己的臉,但你安安靜靜唱歌,也有一大堆人喜歡你。這種感覺很爽,對吧?”唱吧CEO陳華用濃濃的商人口吻說道,“工具做得好,別人也可以,但社交屬性,偶像和粉絲的網絡關系,能把用戶留下。”

成名之後的曹悅棋已經離不開唱吧了,幾乎每天都要打開,“我視唱吧為我的娘家App,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在唱吧的幫助下,曹悅棋設計發布了自己的服裝品牌。2016年1月,他還受邀參加了愛奇藝的網絡綜藝節目《偶滴歌神啊》。

清華大學心理發展指導中心教師李松蔚認為,人們從這些互聯網產品中獲得歡愉的過程,“其實就像飲鴆止渴”。

“互聯網沒有放大孤獨,而是以一種很微妙的方式讓它維持下去。”李松蔚解釋,“它不會讓這個人很痛苦,但也不會輕易饒了這個人。它是一種軟成癮,某種程度上有點類似毒品。”

人們已經初識了科幻片里高科技帶來的可喜可憂的未來。系統也是良藥,讓任何一段交往,都變得安全便捷無副作用,“因為它背後就是一套算法”。

“手機或互聯網產品,就是在各個方面都完爆真實的人際關系,掌控感是100%的。”李松蔚認為,正因互聯網如此完美,人們才不那麽想要真實的人際關系了,“而那種難過,起起伏伏,牽腸掛肚,在我看來,才是不孤獨的感覺”。

徘徊在梁朝偉式的“樹洞”里

“如果你一個人玩,那真的就是單機遊戲,玩好幾年都沒有人看到你。”

孤獨在心理學上的定義,並不是loneliness,而是指isolation。隔離,即與他人沒有聯系。

李松蔚表示,這個詞有時並不直接指向人際關系,不在於人際關系的數量,或陪伴時間的長短,甚至都不在於人際關系的質量,而更接近於一種主觀感受。

由此,互聯網提出了孤獨的另一種解決辦法——“樹洞”,就像《花樣年華》里,梁朝偉在吳哥窟的一片廢墟中,向之傾訴心中隱秘的那個荒蕪的樹洞。

最早的“互聯網樹洞”是博客。張春在“花開”失敗後,又做了一個叫“犀牛故事”的“移動升級版博客”,“出發點是用故事社交,在故事里相遇”。

作為主編,張春最重要的工作是讀故事。她有時能看到一個人寫自己痛風了,拍了一張自己痛風的腳;有時看到一個孩子失戀了,寫道“我和你交往5年,終於要分手,我們要進入初中了”;還有刺青師、麻醉師、網吧網管、離婚律師、艾滋病患者的日常故事。

實際上,類似功能在1997年的貓撲、1999年的天涯、2005年的豆瓣等網絡社區上早已實現。“比如豆瓣,如果你一個人玩,那真的就是單機遊戲,玩好幾年都沒有人看到你寫的東西。”張春說。

但不止一次,有朋友特意叮囑張春,不要把他們的故事轉發到微信上,“轉了有些人就知道是我了”,像是做特務。

歸根到底,“樹洞”是反互聯網精神的。近乎饑渴地展示、互動、分享,這才是互聯網想看到的。

“人們只要把東西寫出來,就非常希望有人看。”張春無法量化這種“被看到”的欲望,但至少大部分用戶會認真回複每一條評論,哪怕只是個“贊”,他們也會回一聲“謝謝”。這使互聯網產品超越了單純樹洞的意義。

用戶隱秘與曝光的雙重欲望,對“樹洞型”產品構成一個難解的悖論。

盡管張春樂觀地想,產品若能成為很多人的樹洞,也未嘗不可。但所有產品經理都不會滿足於只提供一個“樹洞”。“問題是他們(用戶)幾乎不傳播啊!”張春仍在困惑,“作為運營方,我該怎麽辦?”

唱吧最初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如果你只聽不唱,你還是一個人”。因此,每一次叠代,唱吧都在想盡辦法,怎樣才能讓用戶唱得更爽。

在6.7版本里,唱吧添加了“最近聽眾”功能,讓聽過的人全部留下腳印,最大程度滿足你的“虛榮心”。包房K歌秀和兩百多個榜單讓你更容易曝光。陳華說,一旦有人火了,他還會想著要不要“放大一下”,讓他成為紅人甚至明星。

“用戶量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人和內容還是有可能被淹沒的。所有的社區都面臨這種問題。”張春說。當產品無法滿足用戶“被看到”的欲望,社交產品變成單機遊戲,“樹洞”真的成了“樹洞”,接著,用戶流失。

幹不掉的孤獨

“孤獨的市場不是無限大的,從創業的角度來說,線上社交已經富氧化了”

於是,即便是在2015年,QQ誕生的第16年,網易聊天室關閉的第7年,微信和陌陌出現的第4年,仍有一批又一批社交產品撲向孤獨經濟的海洋。

不過,當資本寒流襲來,孤獨的生意開始不那麽好做了。

“現在對大部分投資者來說,對社交產品投資的可能性不太大。”梧桐樹資本合夥人童瑋亮稱,“社交總體離錢比較遠,現在資本整體狀態不好,投資人更願意投離錢比較近的產品。”

李東哲決定不去趟這渾水。

“這麽多App紮進去爭奪用戶的線上時間,沒有空間,也沒有意義。”李東哲說,“孤獨的市場肯定不是無限大的,從創業的角度來說,線上社交已經富氧化了。”

李東哲與另一創始人白惠澤兩名80後一起,搭建了名為“Someet”的青年自發興趣活動平臺,口號叫“FindYourPeople,MeetYourself”。

“線上聊倆月,不如線下吃頓飯。”於是才有了包大英在Someet平臺上發起的“治愈系SleepTogether”活動,以及“假想葬禮”系列活動。據悉幾乎場場爆滿,名額開放數小時內就能收到幾百條報名信息。

青年人的想象力、生活方式與玩樂精神,蔓延在一場場奇形怪狀的線下活動里。十幾號人,既可以蒙著眼睛睡午覺,也可以蒙著眼睛接吻;既能一起做地鐵上看書的行為藝術,也能跟著一個武漢姑娘一起盲品小龍蝦。

2015年4月起,類似活動每周都會舉行五十多場。按平均每場15人計算,每周就有超過750名年輕人,願意用與一群陌生人的相處,來填補空白時間。

Someet的競品有許多,包括“周末去哪兒”“周末去哪玩”“今天玩什麽”等連名字都類似的產品。在李東哲看來,由於線上過於擁擠,創業者轉戰線下,“‘活動’是他們第一個能想到的”。

“只有在線下真實的社交環境當中,面對面的,才能真正緩解孤獨感。”李東哲篤定地說。

但哪里的生意都不好做。Someet直到2015年7月才拿到360萬天使投資,李東哲白幹了半年。他輪番與二三十家投資機構談判,投資人總是質問他:“對,你說的都對,但是,你怎麽變現?”

如今社交產品的商業模式並不清晰,各家招數不盡相同。比如,陌陌最新一期財報顯示,2015年第三季度,移動遊戲已成為陌陌收入主體,占總營收25.3%。而擁有三千萬活躍用戶,鉚足勁兒上市的唱吧,也於近期殺入已不景氣的線下KTV領域,孤註一擲要探索一條新的商業模式。

“在資本環境不佳的情況下,投資人需要在貪婪和恐懼之間做選擇。”童瑋亮樂觀地認為社交仍然值得一試,它可能誕生出偉大的產品,帶來豐厚的回報,“只是摸索的過程會比較長”。

而在現代人對解決孤獨的漫長摸索里,任何一種方式都不可能是完美方案。

線上,每一場“精心安排”的社交里,你總能獲得李松蔚所描述的,在真實世界中絕不存在的100%的掌控感。而線下,一場與陌生人的午睡雖然讓鄭凱暫時解了渴,但也有可能讓他變得更依賴,或更痛苦。

蘇健安說,就像動畫片《頭腦特工隊》里,那個怎麽也幹不掉的悲傷的藍色精靈,“世界上的東西陰陽總是調和,有兩個極端,你不可能把孤獨幹掉”。

“所以我們才需要更多的‘毒藥’。”李松蔚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002

機器人創業會是一門好生意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02/154514.shtml

導讀 : 對於機器人領域而言,從穩定量產到商業化落地並活下來,就已經是一個很高的門檻。當一個門檻極高的產業開始遍地開花,往往意味著沖動性的投資過熱與產業的失敗危機浮現。

在剛剛過去的春晚,在春晚廣州分會場的演出中,由廣東自主研發的540個智能機器人成了晚會的一大看點之一。這批來自深圳某科技公司的機器人不僅組成小方陣大秀舞技還客串主持人,還用粵語與普通話向觀眾問好。由此,機器人創業也開始成為熱門話題並被業界關註。隨著國內人口老齡化加速以及人工成本的不斷增加,在制造業、娛樂表演、酒店、養老、醫療等行業對於代替人工的服務型機器人需求在潛滋暗長,這讓不少創業者也看到機器人市場存在的巨大商機。甚至不少巨頭對機器人公司的收購動作更預示著未來發展風向。比如谷歌直接買下包括波士頓動力在內的八家機器人公司,半導體巨頭高通買下KMelrobotics,阿里巴巴和富士康註資軟銀機器人。

在國內,資本市場的熱捧和各地政府扶持政策的推動下,目前全國已有數十個機器人產業園,園區內高新、孵化、新能源等項目紛紛湧現。過去一年更被稱之為 “機器人元年”,全國性的機器人論壇,相關的研討會更是數不勝數。企業通過不同方式涉足機器人產業。根據數據顯示,截止2014年底,中國機器人相關企業的數量就超過了4000家。在2015年,國內109億元的機器人市場中,國外機器人的份額達85%,產值達到92.5億元;國產機器人的份額為15%,產值約為16.4億元,但這比2014年11%的份額高出了4個百分點。而而中國機器人企業兩年來已猛增300多家。此外,中國還出現了機器人企業排隊上市的境況。

前面提到,這其中的一個重要的推動因素在於各地政府基於政績需求的盲目助推,招商、批地,上項目迅速推進。不少地方政府不斷出臺“減稅”、“貸款”、“補貼”等優惠政策。一時間,機器人企業在各地如雨後春筍,快速湧現。有企業不諱言是奔著政府補貼去的,這導致各地大興土木建園區,據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有30多家機器人產業園在籌建中,江蘇、廣東、遼寧、河北等地各省每個省份有3家以上。據業界透露,北京至滄州,間隔不足200公里的京津冀走廊帶,卻布局了5個規模大小不一的機器人產業園區,但這種大建園區大幹快上的背後,意味著很多人看到了這是個風口,大躍進式粗糙創業項目一擁而上的背後,則整個機器人產業循序漸進的健康發展模式已然遭遇破壞,與此同時,該產業也陷入了科技產業的常見誤區,性價比。

當然,業內均知,機器人創業熱火朝天,與中國制造2025這一規劃相關,“中國制造2025”規劃指出,到2020年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的國內市場占有率要達50%,並將機器人行業列入十大重點推動產業之一。一個不能否認的事實是機器人的被關註度正在越來越高,而創業者又該如何認識這個產業並理性決策呢?

機器人的主流類型被分為服務型機器人與工業機器人。從機器人的概念來看,它就是一種能夠自動適應壞境,並能夠采取自主決策的設備,具備視覺、聽覺等智能化的識別系統,這樣一個簡單概念決定機器人產業是需要相當高的技術、人才、資本能力支撐,但目前國內的企業則走向了反面,又一次將高端產業玩成了低端廉價的路子。

目前不少科技類創業者做產品的理念是便宜與性價比,認為價格才是消費者首先考慮的東西。性價比這一概念似乎在國內科技界遇神殺神,遇佛殺佛,從O2O創業、智能硬件、手機與VR領域創業盡皆如此,如今這股歪風正在蔓延到機器人領域。甚至據一些行業爆料指出,市場上已經出現了售價千元以下的機器人。也有機器人創業者表示僅用兩個多月就做出了機器人。甚至有創業者得意洋洋的表示,要論機器人生產速度,我們說第二,就沒人敢說第一。但在國外是另一番景象,在機器人產業領域,日美歐均有精心打磨強勢的品牌。日本有阿西莫、發那科、安川;瑞士有ABB、德國有庫卡、意大利有柯馬,美國有Jibo、Buddy,而中國有什麽?有業界人士說,有的是用越來越快的速度做出了許多的廉價而又缺乏科技感甚至粗制濫造的電動玩具。

目前許多創業者的想法是,首先研發一種簡單而又能幹單一重複執行活動的機器人,大幅低價策略跟進並快速商業化,然後通過產品的快速叠代建立生態。說到底,機器人在目前創業者的眼中,也看成是智能硬件的一個子品類,但即便是智能硬件目前遭遇的困局也足以讓創業者清醒,比如,目前智能硬件行業遭遇的困局是應用場景尚不充分,同質化嚴重,商業模式尚不清晰,缺乏爆款、市場需求尚有待挖掘,本身需要極高的技術含量,而機器人即便是劃歸智能硬件品類,也是屬於智能硬件領域頂尖級科技項目,其行業橫跨眾多領域,機械,硬件,單片機,計算機,視覺等等,資金投入與時間研發周期更長。我們知道,機器人行業既然是代表未來,這已經說明它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領域,從精密度極高的零部件,減速器、感應裝置等核心配件,需要完善與成型的產業鏈與配套。

但國內的機器人產業的短板是,行業發展依然處於初期階段,與日美歐不在同一發展層次,比如日本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模式是由機器人制造廠商以開發新型機器人和批量生產優質產品,並由社會上的工程公司來設計制造各行業所需要的機器人成套系統,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配套產業鏈。但即便如此,在底層算法、人工智能、人機交互等方面,日美也在逐步探索之中,但在國內,整個零部件配套產業鏈並沒有發展起來,高性能的機器人需要性能很強的處理器,更好的算法和交互,與各種執行零器件等,但國內機器人生產制造現階段各種核心部件需要依賴配套進口的零部件。

那麽即便如此,創業者依然有創業者的玩法,比如可以買設計方案,並沿襲手機那種打法,從國外購買處理器、減速器、感應裝置等各種核心配件與執行零部件,然後按照交付工廠組裝,之後就宣稱造了個代表未來的機器人,之後再將機器人產品玩成白菜價,後果就是造成半成品垃圾產品泛濫。從社會層面來說,隨著後工業時代的到來,沒有科技打磨沈澱的垃圾半成品無疑也是對資源的消耗,同時失敗的風險也在這里。

因為要知道,機器人產品對於工藝以及品質、技術的要求非常高,從立項到推出市場,其中周期漫長,甚至不允許有試錯的機會,互聯網企業常說的是快速叠代,軟件版本推出之前會有一個灰度測試,這是一個試錯與修正的環節,待正式發布之前,bug基本已經修複。但對於尚無前景預測的科技類硬件創業難點就在這里。因為行業配套不成熟,決定了機器人產業在設計研發、供應鏈、硬件設計、成本控制、庫管等各核心環節往往會掉鏈子,因為一旦產品大規模量產,在產品質量、渠道、產品設計與缺陷等環節出現差池往往會導致不可預估的後果,這些後果與損失顯然也不是創業者所能承擔的起。如果涉及到生產質量環節,對整體的品牌與公司利潤與成本回收都會有致命影響,產品上的失誤與硬傷往往直接讓一家企業關門。加之機器人領域的市場需求過於前瞻性,風投在短期內往往看不到商業化落地,收緊資本則是常有的事,如此一來,創業者容易面臨融資困境,風控能力不足,資本鏈條斷裂,就會很快死掉。可以說,諸多環節風險無處不在。

在勞動力工資持續上漲的背景下,即便是富士康這種在制造技術相對領先而且對於機器人有著近乎渴望的需求的企業,在機器人制造上依然掉鏈子,比如據資料顯示,幾年前郭臺銘甚至拋出了涉及千億資金的百萬機器人計劃,在2011年富士康就生產一種名為“Foxbot”的機器人,但事實上,它根本就沒有人形,只是一種機械手臂,只是抓取手機至檢測線上而已,但依然事故不斷,因而這個百萬機器人的計劃很快難產,采購機器人金額不斷縮水,個中故障不斷讓富士康煩惱不已。

這也應對了春晚機器人創始人周劍曾向媒體說過的一句話:“中國的機器人產業說起來很火,都是虛火,機器人行業本身需要相當深厚的技術積累與沈澱。這里面90%的企業都不會長久。”

目前一個普遍的說法是:未來隨著藍領勞動力銳減和人口老齡化問題,廉價勞動力供應端也開始吃緊,對機器人自動化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但事實上,這依然是一個偽命題,也是一個人雲亦雲的推斷,作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就業始終是國內關乎國計民生與社會穩定的頭等大事,需要機器人來替代人勞動力完成的工作雖然存在,但始終不會成為主流,某種程度上說,雖說部分地區的廉價勞動力面臨空缺,但機器換人的需求並不明確,其高昂的成本的粗糙的產品也決定了機器人量產的需求與商業化很難落地。

因此,業內喊著機器人能搶人飯碗,能輕而易舉取代制造業、辦公行政人員、服務業、銷售、建築工人等諸多工種,但現實則是,國內機器人技術尚遠不足以發展到這一步。有研究報告指出,盡管發展中世界的許多工作是可以自動化的,但由於廉價勞動力供應充足,自動化尚不劃算。這對應到國內的現狀亦成立。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也指出:“電腦取代人工雖存在技術上的可能性,但需要考慮各種職業牽涉的勞動力供需平衡等社會因素。”因而在國家戰略層面,為確保制造業就業,也必然對機器人換人有著政策設計上的阻力與社會穩定因素上的考量。從各行業來說,對待機器人始終抱有謹慎的態度,其產品的質量與穩定性以及配套的成熟度,顯然滿還滿足不了各行業的需求。

可以知道,對於機器人領域而言,從穩定量產到商業化落地並活下來,就已經是一個很高的門檻。當一個門檻極高的產業開始遍地開花,往往意味著沖動性的投資過熱與產業的失敗危機浮現。

因此,創業者需要理性地對待機器人產業與機器人創業,它應該更適合少數在技術研發領域具備一定積累並具備帶領國內機器人配套產業鏈往上遊沖刺的科技企業來集中攻堅發展,這樣的企業必須要具備技術突圍與研發創新、工藝突破的能力與資本,更需要具備商業化落地的前瞻性與國際化的戰略眼光,但這個產業絕對不是一個適合多數人創業的領域。某種程度上說,國內的科技領域的部分創業者很多都沿襲傳統的生意思維而不是產品思維與科技創新思維,它們早學會了如何通過看準一個風口,找尋一個時機,通過一種捷徑創造一種性價比的商業模式來致富,但卻沒有考慮好行業屬性、技術積澱基礎與商業化前景。總而言之,從產業鏈與市場需求的成熟度與商業化前景方面來看,機器人創業顯然不是一門好生意。

另一方面看,未來在創業領域,如何避免高新科技被玩壞導致產能過剩、資源浪費,也是國家頂層政策設計層面需要考量的問題。大躍進式的一擁而上,喊著趕英超美,而忽略了市場需求、資源和產業配套等基本國情的萬眾創業,顯然不會給中國的機器人產業帶來更好的未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783

從《爸爸去哪兒》就知道黃磊會做飯,但他這手藝能成一門生意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ject/2016/0321/154794.shtml

導讀 : 黃磊曾在公開場合表示,他想通過黃小廚品牌傳遞一種生活方式,也就是“回家吃飯,多陪家人,愛世上美好的一切。”

明星創業不是新鮮事,最近黃磊也玩起了創業。黃磊將自己身上的標簽“黃小廚”進行轉化,做成了基於生活方式的“黃小廚”品牌。黃磊打算用這個標簽幹點什麽?在視頻里教大家做菜嗎?此外,他又準備如何運作這個品牌?

何炅、羅誌祥等大V轉發,黃磊如何把流量分給“黃小廚”?

2015年9月21日,黃小廚在微博上發布了首支宣傳片,不久,便有何炅、孫紅雷、羅誌祥、黃渤、海清等眾明星轉發。同一天,其微信公眾號發出了第一條推文《做演員,做美食,黃小廚一直想感謝他》,黃磊將自己和父親的往事娓娓道來,他說,可能正是吃了爸爸太多的拿手好菜,我才練就了一身好廚藝。正是這種明星效應,讓黃小廚這個微信號20天就拿下約10萬粉絲。

經過近5個月的發展,黃小廚總經理王戈說,目前公司已經有20名員工,在微博上已經積累了15萬粉絲,微信是30萬,每天的推文有四萬左右的閱讀量。

這個在PR上不愁的新品牌,到底要幹什麽?

黃磊曾在公開場合表示,他想通過黃小廚品牌傳遞一種生活方式,也就是“回家吃飯,多陪家人,愛世上美好的一切。”

“柴米油鹽醬醋茶,風花雪月詩酒歌。”看這句略顯文藝的廣告詞,就知道黃磊要幹什麽了。在微信公號上有一個版塊“小廚上菜”,屬於用戶UGC的內容,比如會有“用牛油果做一份元氣早餐”、“天冷禦寒,就來杯煮熱紅酒吧”、“二十八把面發,猴賽雷小饅頭”等生活達人的作品;除此之外,還有“小廚FM”,黃磊會向粉絲們分享他的私房菜譜,還有關於美食的獨家故事等。如果你觀察得夠仔細的話,會發現黃小廚的微店里也悄悄上線了五色原木筷子、油茶籽油、茶的搭配師冬日普洱禮盒等商品。

在尚無知名品牌的領域,比如筷子等,黃小廚會選擇自己出品產品。相反,如果已經有巨頭,黃小廚可能會選擇和巨頭進行聯合出品。

目前,黃小廚並未大力推廣電商,還在營造社群的氛圍。畢竟在還未聚集足夠人群的時候,強推電商是有損用戶體驗的。未來,黃小廚品牌想要做就是一個生活方式品牌。

和誰一起做?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黃小廚這個這個生意,是黃磊和他家對門的鄰居一起“吃”出來的,就在一次聚會上,他們聊出了黃小廚這個概念,現在鄰居也成了黃小廚的合夥人。

黃小廚的總經理也是在飯桌上找到的。2015年4月10日,黃磊和時任時尚集團旗下某發展中心的副總王戈吃了頓三個半小時的燭光晚餐,期間黃磊用了三個小時激動地描述了自己關於黃小廚品牌的構想,並向王戈拋出了橄欖枝,早在1995年,王戈就是黃磊的第一批粉絲。1999年,還是大學生的王戈與黃磊相識,後因黃磊要為《時尚健康》雜誌寫專欄,他們的聯系日益緊密。

明星創業,火一陣之後去哪兒?

視頻是黃小廚今年發力的重點,三個類型的視頻已在籌備中:以黃磊和他的朋友們為主角的美食類真人秀;專題化的短視頻“黃小廚的春夏秋冬”;以及更具實用性的菜譜、資訊等小視頻。

韓寒的“一個”同黃小廚類似,做的都是偏生活方式、偏文藝範的產品,都靠名人效應短時間內聚集了大量粉絲。

今年1月份,“一個”改版了,加入了音樂板塊和電影評分板塊,從文藝閱讀擴展到了文藝生活。這種改版思想似乎也適用黃小廚。,據介紹,它將來不會只是一個微信公眾號,美食也只是一個切口,未來會更多涉及到一些家庭消費的場景。

王戈向i黑馬表示,“黃小廚最初的粉絲多數來自喜歡黃磊的人,但後來我們發現,有很多與黃小廚有著相同生活追求和主張的人也來關註我們了。 ”

黃小廚會從一個名詞變成一個形容詞,會涵蓋你的主張和狀態。”

黑馬檔案:

公司名稱:黃小廚新廚房生活(北京)有限公司

創始人:黃磊

所屬行業:生活方式品牌

融資進度:未透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874

VR電影很火? 短時間內難成一門好生意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25/155396.shtml

導讀 : VR電影是目前熱度僅次於VR遊戲的VR內容,但目前更多地用在了營銷推廣上。

也許你很難想象得到,就在上周,筆者在長沙某地方電臺竟然聽到了關於VR的新聞。是的,在這樣一座二線城市里,如果VR日報這類垂直新媒體全力關註VR,這是理所應當,但大眾類媒體開始傳播關於VR的信息,這不得不令人好奇:全國對VR已經擁有基本認知的國人究竟有多少?

為何要好奇這個?因為,如果說VR已經成功普及到大部分的普通大眾身上,基於VR而開展遊戲、影視等大眾化娛樂需求也會迅速激增,整個產業生態也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完善起來。事實上,在最近的1年內,在資本、媒體、創業者的共同努力下,大量VR內容商開始出現,VR影視在熱度僅次於VR遊戲。在這種情況下,VR影視究竟是不是虛火?VR+電影究竟是不是一門好生意呢?

明星大廠紛紛入局VR電影電影VR化備受關註

正是因為VR在最近一年內備受從業者和投資人的高度認可,從此前張藝謀宣布要拍攝VR視頻,到後來郭敬明要將《幻城》也拍攝VR版本,明星不提提VR似乎都趕不上時髦了。伴隨著越來越多成型的VR電影短片出現,越來越多的明星也開始將自己與VR電影扯上關系,明星們在電影VR化的過程長可謂是一群相當盡職的普及者。

與此同時,大型電影發行商和電影制作公司也大力進軍VR。近日,萬達院線將迪斯尼旗下電影《奇幻森林》的VR片花帶到全國40多家萬達影城,試圖通過VR片花這等嘗鮮體驗更好地吸引影迷關註VR。而在此前,《火星救援》在宣傳推廣中,曾發布了15-20分鐘的VR短片供用戶體驗;NBA球星詹姆斯在聖誕期間,曾聯手Oculus發布了12分鐘的VR小電影《追求偉大》。

當越來越多的國際知名大廠和明星入局VR,整個電影內容的VR化不受到行業人和觀眾們的關註,似乎都有些匪夷所思。但從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VR電影的營銷價值大於實際觀影價值,無論是擺在臺前的商業變現模式,還是放在臺後的軟硬件技術及人才儲備,VR電影在短期之內都難以成為一門好生意,要真正帶來人類電影變革,VR未來或許有這個實力,但不是現在。

為什麽說VR電影短時間內難成一門好生意呢?

為什麽小謙會這樣覺得呢?生意的本質離不開尋找目標消費者,離不開變現。關註VR電影的人或許是多了,但真正因為VR電影而買單的人有多少?為什麽他們不願意為現在的VR電影買單?VR電影在制作究竟是不是個高門檻的活?究竟什麽樣的VR電影才能深受消費者喜愛,甚至願意為他單獨買單?要真正能夠解決這些難題,VR電影或許才能成為一門好生意。

1.什麽是觀眾最喜愛的VR電影體驗?摸索期不短!

如同遊戲產業一般,究竟怎麽把VR和電影結合在一起給觀眾帶來最合適的VR電影體驗,這是個難題。變革從來不是一天兩天就會突然發生,沒有標桿的VR影視案例,現有的電影制作方式會否會讓當下的VR電影大有制作局限,形式而高於內容本質呢?

從大方向來說,擁有更多維度和更多感覺來表達電影故事的情節,的確能夠更為細致得表達故事,讓廣大觀影人士可以更大程度地實現身臨其境,大大增強電影的代入感。

但在現在來說,一方面是在VR制作領域,制作人員習慣了單個維度的電影拍攝,當前的制作思路要讓電影制作人員毫無違和感地在消費者後方、左側、右側也做出場景出來,需要一段摸索期;另一方面,無論是用手機電腦觀影,還是走進電影院帶上3D眼鏡,消費者目前早已習慣以接近靜止的狀態觀看電影,如果VR電影需要讓觀眾們一改此前的觀影習慣,站立起來觀影,時常將身體往左側/右側轉動觀影,甚至還要回過頭去看看身後是否有更為精彩的電影內容,且不說制作方怎麽解決這類體驗的消費難題,要讓消費者改變此前的觀影習慣,這不會是一個短期工程。

2.VR電影怎麽賺錢?商業模式比VR遊戲都不清晰

除卻在體驗上會令制作人員和觀影人群都帶來不便以外,VR電影要怎麽賺錢?在上述的那些VR電影案例中,大家把VR電影更多地應用在常規電影的營銷宣傳上,VR電影並沒有完完全全成為一個獨立的消費產品。

按理來說,在當前VR的發展狀態中,商業模式是所有VR從業者共有的心病。但就拿遊戲來舉例,目前在steam上已經出現單款賣出20萬套的VR遊戲,專業的遊戲平臺和本身就已經成型的消費群體,讓消費者能夠獨立地為VR遊戲而買單,但VR電影顯然還不行。

在市場中,VR電影以一次性消費為主,VR遊戲則以深度運營後的多次消費為主。坦誠地說,當前VR遊戲主要依靠玩家以購買單機碟片一般的方式獲取收入,遊戲內購模式暫時沒能走通,手遊和端遊領域既有的商業模式還未能在VR遊戲領域完全移植過去,新的商業模式也未衍生出來,但這也比電影強呀!VR電影是目前熱度僅次於VR遊戲的VR內容,但目前更多地用在了營銷推廣上,他目前如果都只是一個輔助內容,又怎麽尋找一個可持續性的多元化商業模式呢?

3.技術困境低端硬件體驗差,高端硬件消費沒條件

一方面,在VR電影拍攝方面,由於當前產業過猛發展,優質的專業級拍攝工具需求緊缺,且價格居高不下,這就直接導致VR電影的制作成本居高不下。不少時常僅為10余分鐘的電影都有可能耗資數百萬。

而另一方面,電影是一種大眾類需求,而觀看VR電影,暫時必須要佩戴VR設備。在當前的市場中,筆者個人認為低端硬件體驗差,高端硬件消費沒條件。

為何這麽說?市場上數十元的VR設備比比皆是,但其給人帶來的體驗卻有點像偽3D,高成本的VR電影用低端電影觀看的效果,有可能都會因為設備的問題而砸了VR電影的招牌。

當你戴上數千元的高端頭盔後,沒有低端設備那麽明顯的眩暈感,整體的視覺或許會讓你眼前一亮,感覺這才是真正的VR電影體驗。但加上高端電腦主機的價格,獲得一套高端消費級VR設備你或許會需要1-3萬人民幣,如果你是體驗HTC VIVE,你甚至需要擁有一間單獨的體驗房間,這個價格和房間要求,讓高端VR設備暫時缺乏普及的條件。這無論是對電影院的VR電影專場進行專場改造,還是要讓消費者能夠在家消費VR電影,都帶來了巨大的阻礙。

4.人才困境人才生態完全跟不上產業發展速度

每一個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VR目前被行業炒作得太火,VR影視作為第二大VR內容領域,盡管關註者很多。但由於VR電影整個產業此前底蘊不足,哪怕是此前專業的動漫制作或者電影拍攝人員,面對全新的軟件和硬件,也需要花費不少的時間進行學習。

VR產業突然在中國爆火,缺乏大批量能夠培訓新人的精英人才,人才生態難以為整個產業生態做出巨大貢獻,沒有大量優質的人才,怎麽按時推出VR電影?怎麽縮減VR電影的拍攝制作成本?

總體來說,VR電影目前所面臨的問題不少。在未來,當技術問題和產業生態問題都隨著時間推移而解決後,VR電影會成為大眾需求內容,但在最近幾年來說,技術問題和產業問題都解決不了,沒有一個清晰的商業模式,整個VR內容產業的資源也會往其他商業模式更為清晰的VR內容領域傾斜,這樣一來,VR電影要解決產業生態的問題,便是遙遙無期了。

作者:小謙,千軍遊戲創始人,互聯網觀察員,微博@小莫謙,微信聯系net199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7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