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周 文 軒 與 太 太 嚴 雲 震 感 情 深 厚 , 由 四 八 年 結 婚 到 現 在 , 依 然 恩 愛 非 常 。 ( 《 忽 然 1 周 》 圖 片 ) 曾 是 工 業 界 「 大 藍 籌 」 的 南 聯 實 業 , 上 週 三 宣 佈 私 有 化 計 劃 。 這 不 單 象 徵 香 港 紡 織 業 已 然 日 落 西 山 , 亦 昭 示 南 聯 大 股 東 周 文 軒 家 族 , 正 式 淡 出 這 個 建 構 五 十 年 的 基 業 。 說 起 南 聯 , 許 多 人 只 認 識 安 子 介 , 但 其 實 「 幕 後 主 腦 」 及 大 股 東 , 周 文 軒 才 是 。 早 於 八 十 年 代 , 他 已 是 「 上 海 幫 」 中 的 鉅 富 , 與 邵 逸 夫 、 陳 廷 驊 等 齊 名 。 這 位 上 海 大 亨 , 早 年 原 是 實 業 拓 荒 者 , 專 愛 搞 些 新 興 事 業 , 近 十 年 才 積 極 發 展 中 藥 研 究 , 是 兼 濟 天 下 的 生 意 。 七 、 八 十 年 代 曾 是 紡 織 界 翹 楚 的 南 聯 實 業 , 自 從 九 四 年 關 閉 其 位 於 荃 灣 楊 屋 道 最 後 一 幢 染 廠 後 , 外 界 已 預 料 南 聯 遲 早 退 出 香 港 股 壇 。 事 實 上 , 南 聯 近 年 經 營 每 下 愈 況 。 單 看 南 聯 董 事 局 內 的 九 位 執 行 董 事 , 七 十 歲 以 上 的 佔 了 五 位 , 而 平 均 年 齡 亦 達 六 十 七 歲 , 有 點 老 人 遲 暮 。 而 南 聯 業 績 於 九 ○ 年 創 高 後 便 開 始 滑 坡 , 投 資 回 報 率 由 七 ○ 年 的 百 分 之 三 十 , 下 滑 至 今 天 的 百 分 之 八 。 南 聯 董 事 局 中 人 , 早 已 無 心 戀 戰 。 事 關 紡 織 工 業 已 成 夕 陽 , 南 聯 根 本 無 集 資 擴 充 的 需 要 , 而 且 股 份 交 投 一 直 疏 落 , 每 天 成 交 不 夠 十 萬 股 ( 佔 總 股 數 百 分 之 ○ 點 ○ 三 ) 。 再 加 上 , 南 聯 的 「 精 神 領 袖 」 安 子 介 , 於 今 年 六 月 辭 世 , 一 貫 低 調 的 周 家 , 不 想 因 公 司 業 績 差 而 公 眾 交 待 , 南 聯 私 有 化 , 既 可 讓 股 東 有 套 現 機 會 , 大 股 東 亦 樂 得 逍 遙 。 由 於 周 文 軒 、 周 忠 繼 兄 弟 及 相 關 人 士 , 已 擁 有 南 聯 五 成 三 股 權 , 大 股 東 只 須 支 付 三 億 元 , 便 可 將 南 聯 私 有 化 。 現 年 已 七 十 九 歲 的 周 文 軒 , 於 八 十 年 代 已 是 「 上 海 幫 」 中 的 鉅 富 , 身 家 少 說 也 有 十 多 廿 億 元 。 與 其 他 上 海 富 豪 一 樣 , 他 大 部 分 資 產 已 分 散 海 外 , 留 港 的 只 屬 小 部 分 。 未 計 早 年 出 售 永 南 食 品 及 KK 超 市 等 收 益 , 在 港 可 計 算 的 資 產 便 達 六 億 元 。 熱 衷 中 藥 保 健 ▲現 年 七 十 九 歲 的 周 文 軒 ( 左 ) 及 七 十 五 歲 的 周 忠 繼 ( 右 ) 雖 仍 為 南 聯 實 業 的 常 務 董 事 , 但 平 日 的 實 質 業 務 , 已 交 由 周 忠 繼 的 兒 子 周 偉 偉 ( 中 ) 負 責 打 理 。 ▲一 九 五 三 年 華 南 染 廠 成 立 時 員 工 大 合 照 。 前 排 左 四 是 周 文 軒 , 左 七 是 安 子 介 , 左 八 是 唐 翔 千 。 ▲安 子 介 生 前 與 周 文 軒 甚 為 老 友 , 有 影 皆 雙 , 不 單 是 生 意 拍 檔 , 更 曾 是 嘉 多 利 道 樓 上 樓 下 的 鄰 居 。 ( 《 蘋 果 日 報 》 圖 片 ) 雖 然 他 是 南 聯 主 席 , 但 早 於 十 多 年 前 已 淡 出 公 司 , 日 常 管 理 工 作 由 姪 仔 周 偉 偉 ( 周 忠 繼 大 仔 ) 及 公 司 秘 書 林 煥 彬 負 責 , 他 自 己 反 而 全 情 投 入 「 百 草 堂 」 的 中 藥 業 務 。 兩 間 公 司 均 位 於 尖 沙 咀 東 海 商 業 大 廈 內 , 方 便 他 出 入 。 「 後 生 時 候 , 佢 搞 紡 織 , 做 公 仔 麵 , 都 辛 苦 幾 十 年 了 , 依 家 放 低 好 多 生 意 , 專 心 搞 自 己 有 興 趣 的 中 藥 同 保 健 服 務 。 佢 好 俾 心 機 請 專 家 研 究 , 都 唔 係 話 想 賺 咩 錢 , 都 係 希 望 朋 友 身 體 健 康 。 有 些 朋 友 有 病 , 佢 會 送 雲 芝 俾 人 食 。 」 認 識 周 文 軒 四 十 多 年 的 上 海 同 鄉 、 蘇 浙 同 鄉 會 會 長 徐 國 炯 說 。 周 文 軒 搞 中 藥 , 原 是 出 於 偶 然 。 八 七 年 時 他 見 安 子 介 女 兒 安 娜 患 血 癌 , 在 外 國 接 受 化 療 時 , 因 產 生 嚴 重 副 作 用 而 令 她 非 常 痛 苦 , 最 後 停 止 接 受 西 醫 療 程 , 轉 服 中 藥 雲 芝 , 結 果 卻 奇 蹟 地 痊 癒 。 自 此 , 周 文 軒 決 心 發 展 中 醫 藥 研 究 , 並 於 八 八 年 斥 億 元 巨 資 開 設 百 草 堂 。 一 搞 就 差 不 多 十 二 年 , 從 沒 停 頓 過 。 周 文 軒 今 天 依 然 魄 力 十 足 , 就 知 他 深 明 養 生 之 道 。 他 不 但 煙 酒 不 沾 , 且 習 慣 每 年 和 太 太 結 伴 到 德 國 進 行 「 飢 餓 療 法 」 , 兩 星 期 內 只 喝 清 水 , 以 清 理 腸 胃 。 「 周 文 軒 好 care 自 己 身 體 。 仲 成 日 勸 我 唔 好 食 咁 多 煙 , 唔 好 食 肥 膩 。 以 前 我 都 成 日 一 齊 打 牌 , 但 因 為 佢 唔 鍾 意 人 食 煙 , 我 又 食 雪 茄 , 所 以 唔 好 意 思 , 依 家 打 少 囉 。 」 認 識 周 氏 數 十 年 的 同 鄉 兼 「 雀 友 」 董 偉 說 。 麻 雀 世 家 愛 賭 馬 ▲愛 馬 又 愛 賭 馬 的 周 文 軒 , 於 九 七 年 為 愛 駒 「 健 康 第 一 」 拉 頭 馬 。 ( 《 蘋 果 日 報 》 圖 片 ) ▲長 女 周 薇 薇 是 事 業 型 女 性 , 一 邊 幫 父 親 打 理 南 聯 地 產 , 一 邊 與 丈 夫 陳 燿 祺 ( 後 ) 搞 投 資 公 司 。 ▲二 女 周 薇 青 ( 左 ) 於 數 年 前 離 婚 後 , 便 回 娘 家 全 力 協 助 父 親 搞 百 草 堂 生 意 。 右 為 周 文 軒 太 太 。 事 實 上 , 除 了 時 不 時 去 尖 沙 咀 寶 勒 巷 的 溫 泉 浴 室 沖 涼 外 , 打 麻 雀 和 賭 馬 亦 是 周 文 軒 的 最 大 嗜 好 。 原 籍 江 蘇 蘇 州 的 周 氏 , 可 謂 生 於 「 麻 雀 世 家 」 。 上 至 父 母 , 下 至 兒 孫 , 無 不 熱 愛 竹 戰 。 傳 聞 周 太 嚴 雲 震 五 十 二 年 前 嫁 入 周 家 時 , 老 爺 第 一 樣 教 她 的 , 便 是 如 何 打 上 海 牌 。 即 使 現 年 超 過 一 百 歲 的 周 媽 媽 , 亦 依 然 日 日 打 牌 訓 練 腦 筋 。 至 於 周 文 軒 當 然 亦 不 「 遜 色 」 , 每 星 期 至 少 打 一 次 , 每 次 八 小 時 十 六 圈 , 但 為 了 健 康 想 , 他 寧 願 在 週 末 、 週 日 「 開 早 場 」 , 亦 不 會 「 打 通 宵 」 。 「 佢 好 鍾 意 賭 馬 , 每 逢 有 馬 跑 我 都 會 入 馬 場 , 少 少 一 、 兩 千 玩 , 通 常 佢 都 喜 歡 買 冷 。 」 董 偉 笑 言 即 使 麻 雀 上 見 不 到 他 , 在 馬 場 就 必 定 找 到 。 注 重 健 康 的 他 , 連 養 馬 亦 不 忘 保 健 。 他 曾 經 養 過 兩 匹 馬 , 一 匹 名 為 「 特 級 鑽 石 」 , 其 後 因 賽 馬 時 斷 腳 而 遭 人 道 毀 滅 。 現 時 仍 有 出 賽 的 一 匹 , 就 名 為 「 健 康 第 一 」 。 此 外 , 興 趣 多 多 的 他 , 閒 時 喜 歡 旅 遊 及 唱 卡 拉 OK 。 上 海 同 鄉 談 起 周 文 軒 , 總 笑 言 「 他 長 了 一 副 外 父 相 。 」 事 關 周 氏 的 六 名 子 女 , 全 是 千 金 。 長 女 薇 薇 , 一 方 面 協 助 父 親 打 理 南 聯 地 產 , 另 一 方 面 與 丈 夫 陳 燿 祺 合 作 搞 投 資 公 司 。 而 協 助 父 親 搞 中 藥 事 務 的 , 是 二 女 薇 青 , 數 年 前 已 離 婚 。 至 於 五 女 學 意 , 夫 婿 是 利 希 慎 家 族 的 利 乾 , 畢 業 於 史 丹 福 大 學 工 管 系 碩 士 。 去 年 初 , 金 融 界 傳 出 消 息 , 指 周 文 軒 女 兒 因 投 機 日 圓 而 損 手 ; 另 一 位 女 兒 早 期 投 資 墨 西 哥 機 場 亦 失 利 , 令 周 文 軒 不 見 三 數 億 元 , 與 周 家 及 南 聯 關 係 密 切 的 豐 銀 行 , 亦 致 電 慰 問 。 對 於 身 家 數 十 億 的 周 文 軒 來 說 , 數 億 之 數 相 信 是 微 不 足 道 。 謀 略 見 稱 創 業 無 數 「 周 文 軒 好 低 調 , 唔 鍾 意 出 鋒 頭 , 又 唔 出 面 , 人 以 為 南 聯 係 安 子 介 「 弗 」 , 但 其 實 佢 先 係 大 股 東 。 安 子 介 多 負 責 對 外 , 而 佢 就 匿 埋 公 司 諗 計 。 」 董 偉 說 , 周 文 軒 其 實 是 南 聯 的 「 大 腦 」 , 以 謀 略 見 長 。 而 在 港 五 十 年 間 , 他 亦 創 業 無 數 。 出 生 於 蘇 州 城 的 周 文 軒 , 初 中 畢 業 後 便 因 日 軍 侵 華 而 避 難 到 上 海 , 其 間 當 過 一 間 小 染 廠 的 化 驗 員 , 亦 曾 與 友 人 合 作 開 設 一 間 小 型 的 機 械 廠 , 專 門 生 產 衣 車 針 。 四 八 年 大 陸 變 色 , 他 與 妻 子 從 上 海 遷 港 , 時 年 僅 二 十 七 歲 , 當 時 傳 聞 他 帶 來 五 十 萬 美 元 資 金 。 「 四 十 年 代 末 至 五 十 年 代 初 , 是 上 海 幫 湧 入 香 港 的 高 峰 期 , 他 們 擁 有 的 不 但 是 資 金 , 更 有 人 才 和 技 術 , 所 以 當 年 紡 織 業 都 是 上 海 幫 天 下 。 」 一 位 紡 織 界 老 行 尊 憶 述 。 五 一 年 , 周 文 軒 連 同 一 班 「 上 海 幫 」 , 包 括 弟 弟 周 忠 繼 , 安 子 介 兄 弟 及 唐 翔 千 等 人 , 開 設 第 一 間 工 廠 , 名 為 中 南 紗 廠 。 事 隔 兩 年 , 周 氏 更 開 設 華 南 染 廠 。 然 而 當 時 的 香 港 食 水 同 布 疋 , 均 出 現 短 缺 問 題 。 食 水 一 斷 , 漂 染 廠 就 立 即 停 工 , 周 氏 惟 有 到 附 近 的 山 間 泵 水 補 充 。 至 於 布 疋 問 題 , 周 氏 想 到 既 然 自 己 有 紗 廠 , 提 供 源 源 不 絕 的 紗 , 而 染 廠 又 需 要 質 素 好 的 布 疋 , 那 何 不 自 給 自 足 , 開 埋 布 廠 , 實 行 「 一 條 龍 」 生 產 , 於 是 六 ○ 年 永 南 布 廠 正 式 成 立 。 到 六 九 年 , 他 更 索 性 將 三 數 間 公 司 合 組 而 成 南 聯 實 業 上 市 , 成 為 工 業 股 中 的 「 藍 籌 」 , 一 度 被 列 入 生 指 數 成 分 股 , 至 九 四 年 才 因 成 交 少 而 被 踢 出 局 。 公 仔 麵 稱 王 二 十 年 ▲雀 友 董 偉 , 是 眾 利 股 票 公 司 董 事 , 本 月 李 瑞 環 訪 問 聯 交 所 時 與 他 握 手 。 ( 《 蘋 果 日 報 》 圖 片 ) ▲在 「 麻 雀 世 家 」 周 文 軒 的 九 龍 塘 大 宅 內 , 麻 雀 房 佔 有 重 要 地 位 。 ( 《 忽 然 1 周 》 圖 片 ) ▲同 鄉 徐 國 炯 表 示 來 港 認 識 周 文 軒 後 , 才 發 現 在 上 海 時 , 他 們 原 來 是 鄰 居 , 同 住 英 租 界 。 當 南 聯 實 業 上 了 軌 道 後 , 富 開 拓 性 的 周 文 軒 , 於 是 另 搞 新 意 — — 即 食 麵 , 港 人 今 天 不 可 缺 少 的 副 食 品 。 原 來 當 年 他 偶 然 有 機 會 到 日 本 參 觀 一 間 麵 廠 , 看 見 日 本 人 用 豬 油 炸 製 的 即 食 麵 , 好 吃 又 方 便 , 估 計 香 港 大 有 市 場 。 於 是 便 訂 購 一 百 萬 包 , 還 指 定 要 用 粟 米 油 代 替 豬 油 , 以 配 合 香 港 人 口 味 , 結 果 甚 為 暢 銷 。 於 是 , 他 於 六 九 年 成 立 「 永 南 食 品 」 , 自 己 訂 購 製 麵 機 生 產 , 還 別 出 心 裁 將 「 即 食 麵 」 改 稱 「 公 仔 麵 」 , 即 時 風 靡 香 港 市 場 , 為 周 文 軒 贏 來 「 公 仔 麵 大 王 」 稱 譽 。 直 至 九 ○ 年 , 日 本 日 清 公 司 覬 覦 香 港 市 場 , 即 時 以 「 出 前 一 丁 」 平 價 大 傾 銷 , 打 得 「 公 仔 麵 」 透 不 過 氣 。 日 清 於 是 提 出 收 購 , 一 向 以 和 為 貴 的 周 氏 , 遂 拱 手 相 讓 「 公 仔 麵 」 的 股 權 。 而 事 實 上 , 他 於 八 六 年 創 辦 的 KK 超 市 , 經 歷 十 年 的 艱 苦 經 營 後 , 亦 於 九 六 年 轉 售 予 廣 南 集 團 , 反 映 周 文 軒 的 生 意 見 好 就 收 , 不 會 死 撐 下 去 。 南 聯 成 功 私 有 化 後 , 周 文 軒 將 樂 得 逍 遙 , 只 餘 「 百 草 堂 」 生 意 需 要 費 神 , 可 以 繼 續 享 受 他 的 保 健 人 生 。 新 加 坡 籍 的 周 文 軒 在 香 港 發 跡 的 周 文 軒 , 自 八 六 年 已 加 入 新 加 坡 籍 。 事 緣 一 九 八 四 年 , 香 港 中 英 談 判 , 爆 發 信 心 危 機 時 , 星 洲 總 理 李 光 耀 乘 勢 向 香 港 多 位 富 豪 , 如 李 嘉 誠 、 鄭 裕 彤 、 邵 逸 夫 、 周 文 軒 和 周 忠 繼 等 人 , 以 優 惠 條 款 批 出 大 型 會 議 展 覽 項 目 「 新 達 城 」 , 來 利 誘 富 豪 走 資 星 洲 , 並 答 應 「 送 上 」 新 加 坡 護 照 。 於 是 , 入 股 「 新 達 城 」 項 目 一 成 半 的 周 文 軒 及 周 忠 繼 , 便 於 八 六 年 起 入 籍 新 加 坡 。 周 文 軒 事 業 年 表 年 份 1951 成 立 中 南 紡 織 1953 華 南 漂 染 廠 開 業 1960 成 立 永 南 布 廠 1965 創 辦 中 南 針 織 1969 合 組 「 中 南 」 、 「 華 南 」 及 「 永 南 」 而 成 南 聯 實 業 , 同 年 十 一 月 上 市 成 立 永 南 食 品 生 產 「 公 仔 麵 」 1972 成 立 海 南 發 展 , 同 年 公 開 招 股 上 市 1974 南 聯 附 屬 南 聯 地 產 成 立 1984 投 資 百 草 堂 , 重 點 研 製 「 雲 芝 精 華 」 及 「 丹 心 」 等 中 草 藥 1986 開 設 KK 超 級 市 場 1988 投 資 新 加 坡 「 新 達 城 」 項 目 1990 公 仔 麵 被 日 本 日 清 公 司 收 購 1996 出 售 KK 超 級 市 場 七 成 股 權 予 廣 南 集 團 , 作 價 千 九 萬 1996 分 拆 南 聯 地 產 上 市 1997 出 售 海 南 發 展 予 袁 煒 的 Pan Pacific Trader Ltd. , 改 名 為 中 國 物 流 集 團 撰文:梁淑文 資料:陳志恆 圖片:聶國翹 [email protected] |
|
||||||
▲ 施 靜 騰 表 示 本 地 分 析 員 錯 看 耀 科 還 尚 可 理 解 , 但 連 保 薦 人 也 公 然 唱 淡 , 實 令 他 摸 不 頭 腦 。 於 國 內 代 理 分 銷 手 提 電 話 的 耀 科 國 際 , 上 市 年 多 以 來 , 不 利 消 息 不 時 傳 出 , 包 括 水 貨 充 斥 、 中 國 禁 南 韓 手 機 入 口 等 等 。 但 耀 科 派 發 的 成 績 表 一 直 不 俗 , 九 九 年 賺 二 億 六 千 萬 元 , 二 ○ ○ ○ 年 中 期 賺 一 億 八 千 萬 元 。 下 月 初 , 耀 科 將 派 二 ○ ○ ○ 年 全 年 業 績 表 , 集 團 副 主 席 兼 董 事 總 經 理 施 靜 騰 滿 有 信 心 地 表 示 , 好 事 者 會 慢 慢 「 收 口 」 。 ▲四 月 收 購 的 Phone 2000 於 香 港 有 四 間 零 售 店 , 是 耀 科 進 軍 零 售 業 的 踏 腳 石 。 圖 為 先 達 分 店 。 ▲施 靜 騰 的 辦 公 桌 上 有 三 台 電 腦 , 可 以 一 邊 處 理 業 務 、 一 邊 看 股 價 。 另 有 一 部 手 提 電 腦 放 於 公 事 包 。 耀 科 最 新 遭 批 評 的 , 當 然 是 分 散 業 務 至 科 網 公 司 。 今 年 中 , 耀 科 一 口 氣 以 二 億 元 入 股 三 間 公 司 , 分 別 為 中 華 體 育 營 製 、 將 於 年 底 在 創 業 板 上 市 的 飛 卓 科 匯 和 新 數 碼 科 技 , 以 發 展 無 線 數 據 內 容 供 應 及 流 動 電 子 商 貿 ( M-commerce ) 。 科 網 股 徹 底 爆 煲 , 分 析 員 如 今 的 看 法 是 : 「 我 看 不 出 這 些 科 技 投 資 有 什 麼 新 意 和 前 景 。 」 施 靜 騰 回 應 : 「 公 司 賺 一 元 , 我 們 才 花 三 角 的 內 部 資 源 發 展 新 業 務 , 我 覺 得 投 資 很 合 理 。 「 公 司 有 現 金 , 他 們 就 說 管 理 層 不 思 進 取 ; 沒 有 現 金 , 他 們 又 會 說 公 司 財 政 不 健 全 。 」 事 實 上 , 耀 科 上 市 後 曾 一 度 手 持 九 億 元 現 金 , 施 靜 騰 遂 於 去 年 底 開 始 物 色 投 資 , 除 投 資 科 網 公 司 , 還 收 購 零 售 網 絡 「 Phone 2000 」 八 成 半 權 益 , 藉 此 學 習 零 售 運 作 模 式 , 準 備 兼 任 零 售 商 , 賺 取 更 高 毛 利 。 施 靜 騰 預 計 未 來 五 年 , 手 機 銷 售 仍 大 有 發 展 空 間 , 「 我 們 會 努 力 維 持 本 業 的 增 長 , 新 的 投 資 假 若 成 功 就 當 作 是 額 外 獎 賞 。 」 業 務 單 一 為 人 詬 病 ▲科 網 電 訊 股 雖 然 大 跌 , 但 耀 科 股 價 始 終 企 穩 八 、 九 元 , 是 招 股 價 的 四 、 五 倍 。 其 實 未 分 散 投 資 前 , 耀 科 一 樣 因 為 業 務 單 一 而 為 人 詬 病 。 施 靜 騰 反 駁 , 認 為 那 是 本 地 證 券 行 不 熟 悉 代 理 商 生 意 之 故 。 「 他 們 以 為 我 們 非 常 依 賴 生 產 商 , 其 實 我 們 是 合 作 伙 伴 , 生 產 商 也 依 賴 我 們 的 分 銷 網 絡 和 市 場 策 略 分 析 去 推 出 新 產 品 。 」 不 過 , 手 機 銷 售 風 險 的 確 甚 大 , 毛 利 率 只 約 百 分 之 八 , 而 且 代 理 權 是 逐 個 型 號 傾 回 來 的 , 若 代 理 商 未 能 取 得 大 熱 的 型 號 或 獨 家 代 理 權 , 將 大 大 影 響 生 意 。 最 初 , 耀 科 的 業 務 純 於 國 內 代 理 分 銷 流 動 電 話 手 機 ( 收 入 六 成 五 來 自 批 發 、 兩 成 來 自 零 售 ) , 幾 乎 沒 有 什 麼 可 變 現 資 產 , 加 上 九 八 年 起 便 停 售 摩 托 羅 拉 的 手 機 , 整 盤 生 意 便 單 靠 諾 基 亞 和 三 星 撐 。 禁 運 三 星 靠 諾 基 亞 ▲與 施 靜 騰 見 面 三 次 , 每 次 他 都 拿 不 同 型 號 的 諾 基 亞 和 三 星 手 提 電 話 , 在 推 出 前 試 用 。 圖 為 新 的 Nokia 6210 。 施 靜 騰 解 釋 停 售 摩 托 羅 拉 因 為 其 利 錢 太 少 , 現 雙 方 仍 有 其 他 業 務 正 在 洽 談 中 。 而 今 年 下 半 年 , 中 國 禁 止 南 韓 手 機 入 口 , 以 報 復 南 韓 增 加 大 蒜 關 稅 , 又 影 響 三 星 手 機 銷 售 , 足 見 代 理 商 生 意 不 易 為 。 「 三 星 的 電 話 銷 售 會 少 了 , 但 八 成 銷 量 , 可 以 借 推 廣 諾 基 亞 替 代 。 」 記 者 問 施 靜 騰 這 會 否 影 響 銷 售 額 超 過 一 成 。 「 現 在 分 析 員 又 說 一 成 了 麼 ? 起 初 有 人 說 到 減 少 收 入 近 一 半 ! 」 他 不 屑 的 說 , 然 後 才 答 道 : 「 影 響 不 大 , 只 是 很 短 時 期 的 禁 運 而 已 。 」 對 於 今 年 業 績 , 施 靜 騰 一 味 說 : 「 好 , 好 好 , 十 分 好 , 非 常 好 。 」 現 在 距 離 公 佈 日 尚 有 半 個 月 , 究 竟 他 能 否 令 分 析 員 大 跌 眼 鏡 , 屆 時 自 有 分 曉 。 施 靜 騰 小 檔 案 ▲逢 星 期 日 到 南 華 會 踢 足 球 , 幾 乎 成 為 施 靜 騰 唯 一 的 餘 暇 節 目 。 他 說 : 「 可 以 盡 情 發 洩 平 日 的 壓 力 。 」 1973 香 港 出 生 , 父 親 為 貿 易 商 人 , 兄 為 耀 科 主 席 施 爭 輝 , 另 有 一 姊 。 中 學 就 讀 皇 仁 書 院 1991 留 學 美 國 , 畢 業 於 印 第 安 納 州 Purdue University , 獲 科 學 及 工 程 學 士 學 位 1995 回 港 任 職 證 券 分 析 員 1997 加 入 耀 科 , 擔 任 副 主 席 兼 董 事 總 經 理 一 職 , 負 責 企 業 及 財 務 規 劃 1999/12 以 私 人 名 義 , 聯 同 肇 慶 皇 朝 酒 店 董 事 兼 副 總 經 理 關 明 球 及 香 港 物 業 投 資 者 馬 淑 金 , 斥 資 八 千 五 百 萬 元 收 購 友 力 投 資 ( 0674 ) 2000 贊 助 南 華 足 球 隊 班 費 , 並 任 其 副 主 委 ; 另 為 亞 洲 籃 球 超 級 聯 賽 籌 委 兄 弟 同 心 ▲兩 兄 弟 各 有 專 長 , 施 爭 輝 穩 守 本 業 、 施 靜 騰 創 新 路 向 。 施 爭 輝 與 施 靜 騰 兄 弟 年 齡 相 距 十 三 年 , 當 兄 長 已 踏 足 社 會 工 作 的 時 候 , 施 靜 騰 還 是 個 小 學 生 。 不 過 , 這 毫 不 減 少 兄 長 對 他 的 信 任 。 九 七 年 , 施 爭 輝 的 生 意 漸 見 成 績 , 惹 來 一 間 現 於 NSADAQ 上 市 的 公 司 垂 涎 , 以 高 價 提 出 收 購 。 於 是 , 施 爭 輝 急 召 於 證 券 行 工 作 的 施 靜 騰 回 朝 商 議 。 「 早 期 我 開 出 的 條 件 很 苛 刻 , 阿 哥 會 覺 得 『 唔 使 去 到 咁 盡 』 , 可 以 鬆 手 些 。 我 認 為 條 件 不 合 可 以 再 傾 , 因 為 我 們 的 形 勢 比 人 強 ; 但 畢 竟 他 捱 了 這 麼 多 年 , 受 到 賞 識 會 很 驚 喜 , 『 fight 得 太 盡 』 怕 會 了 事 。 」 施 靜 騰 反 覆 表 示 當 日 幾 近 談 妥 的 條 件 很 吸 引 , 是 耀 科 上 市 集 資 額 ( 一 億 八 千 萬 元 ) 的 幾 倍 。 幸 施 爭 輝 最 後 不 忍 割 愛 , 才 有 今 日 兩 兄 弟 身 家 達 廿 五 億 元 的 好 日 子 。 之 後 施 靜 騰 順 理 成 章 地 加 入 耀 科 , 負 責 企 業 及 財 務 規 劃 , 在 耀 科 上 市 後 , 更 主 張 發 展 科 技 業 務 。 最 初 , 這 令 一 向 專 注 本 業 的 施 爭 輝 很 抗 拒 。 「 因 為 我 負 責 的 上 市 計 劃 讓 他 看 到 好 成 績 , 自 然 會 信 任 我 的 決 定 。 」 施 靜 騰 說 。 性 格 南 轅 北 轍 的 兩 兄 弟 , 感 情 卻 相 當 不 錯 , 至 今 還 是 居 於 同 一 屋 簷 下 。 「 我 們 會 半 夜 兩 、 三 點 談 天 , 談 生 意 , 也 談 其 他 。 」 施 靜 騰 笑 說 遲 睡 、 愛 喝 可 樂 及 「 趕 飛 機 」 就 是 他 和 兄 長 最 大 的 共 通 點 。 耀 科 大 事 表 耀 科 業 績 ▲* 德 意 志 銀 行 資 料 Text: 梁淑敏 Photo: 劉慈章、嚴寶權 |
|
||||||
▲蕭若元在網頁上宣傳Skytoken 業務,再派職員在公司內向來參觀的人猛落嘴頭。 年近歲晚,警方大發神威,接連掃蕩及起訴涉嫌以種金方式行騙的公司。 與此同時,一間名Skytoken 的公司最近招收會員,會員再介紹人入會可獲現金回贈,形式和種金公司相似,該公司董事是《Cyber 日報》老闆蕭若元。 本刊更發現主持這門生意的人,有來自一間名「長和國際集團」的種金公司;此公司去年十二月被警方冚檔及拘捕負責人,有關案件剛於上週在法院過堂。 本刊逐層剖開這個汲水局。
▲在Skytoken 公司的陳列櫃內,有一件又黑又皺的風褸,要用價值186 元的代幣換購。 灣仔駱克道京城大廈Skytoken 的辦公室是用《Cyber 日報》名義租用。Skytoken 成立不久,公司註冊處未有詳細公司登記資料,但董事查冊上顯示蕭若元是該公司董事。 自去年十二月,該公司循多種途徑引人加入。 首先是在他旗下的網站,大肆宣傳。跟着許多網上的聊天室便不斷有人提及該公司有「筍」兼職,慫恿網友到該公司了解詳情。 該公司於上月廿八日正式開幕,蕭若元打出明星牌,找了向華勝的女友張玉珊一起出席協助宣傳;上週起他又在維園的年宵市場擺下多個攤位推廣。該公司宣傳自己既有購物優惠,又有現金回贈業務。 記者於上週五晚到公司的辦事處,了解實況。 入會二千五百
▲Skytoken 職員每在晚上開會,圖中的人名Jacco ,自稱是長和舊僱員,現在是Skytoken 的最上線。 甫到該大廈便碰見一群青年從大堂走出來,其中一人搭着另一人膊頭說:「上面係咪好正呢,我帶你去另一個辦公室再傾個發展計劃。」說着嘻嘻哈哈橫過馬路,走進對面的東新大廈去。 Skytoken 位於京城大廈三樓,面積千多呎,擠滿打扮入時的年輕人,有的更穿着校服。 一個穿西裝、作熱情狀的男子向記者迎面走來,記者表示是看見蕭若元旗下的網頁介紹這公司,所以上來看看,該男子隨即說:「我叫Victor ,等我帶你周圍睇吓。」 辦公室的左面有三十多部電腦,Victor 表示是供會員「打機」之用,另一邊則放着十多張圓枱,「除咗可以喺度打機,仲可以傾生意。不過陣間我會同你到對面東新大廈另一個辦公室正式傾。」 他隨即向記者介紹一個消費優惠計劃:付出二千五百元入會,便會有四千六百個電子代幣,可用來在該公司網頁內換取貨品或消費現金券。 一蚊都算優惠 「你攞二千五百蚊出嚟,有番咁多代幣,一定冇蝕底。」他猛落嘴頭。 翻開該公司可用代幣換取現金券的商戶名單,雖有六十多間商戶,但其中半數商戶如Big Echo 卡拉OK 等的現金券竟已缺貨,該公司聲稱是換罄。記者曾向部分商戶查詢他們和Skytoken 的合作詳情,但他們均拒絕回應。 即使可換到現金券的,優惠也少得可憐。最「優惠」的只有九五折,大部分優惠只是五元或以下,更有少至一元的,比一般信用卡提供的消費着數還要低。例如用AIG 信用卡在Big Echo 簽賬,便已有九折優惠。 換取該些現金券的手續也麻煩之極。首先要在網上以代幣訂購現金券,之後可選擇由該公司寄上現金券,但要收手續費;或親身到該公司在灣仔京城大廈的辦公室領取現金券,然後再去消費,分分鐘連車費都蝕埋。 其實,這類聲稱入會可享消費優惠的公司,以缺貨為由而令消費者換不到貨品的例子屢見不鮮,消費者委員會在過去一年共接獲九十九宗此類投訴。 此外金管局亦曾研究Skytoken 搞電子貨幣是否違法,雖然最終認為該公司不受該局監管,但金管局於本月發出新聞稿,提醒市民對這類代幣儲值計劃提高警覺。
▲專賣蜜糖飲品的金皇蜂是Skytoken 消費優惠商戶之一,每張廿元現金券優惠一元。
▲種金拆局 血本無歸
▲警方冚種金公司事件簿 Skytoken 主除了以購物優惠招徠,該公司推介一種名為「易達錢」的推廣會員計劃,根據其網頁資料,只要介紹新會員入會,並安排於自己的戶口,便可有「現金回贈」。 在Skytoken 辦事處與記者接觸的Victor 在紙上詳細畫出現金回贈方式:記者付二千五百元入會後,要落力介紹其他人入會做「下線」,自己做「上線」,每介紹兩個「下線」便可獲現金回贈。若「下線」再介紹人入會,「上線」亦可分得現金,餘此類推。 不過,至少要直接或間接介紹十人入會,那二千五百元入會費才可回本,真是談何容易。 吹蕭若元背景
▲維園年宵市場被Skytoken 租用作推廣的攤位。 當「上線」僥倖回本,Skytoken 則已從各人的入會費中淨賺二萬二千元;之後再有人加入,「上線」才可獲利。但現實是不可能不斷有新的「下線」加入,所以該公司穩賺入會費,但入會者一旦找不到「下線」便血本無歸。 這種稱為「雙向式」推銷制度,與早前被警方落案起訴、並於上週三過堂的種金公司長和國際集團形式相同。 自稱廿二歲、做了四年傳銷的Victor 更直認:「我以前都係長和㗎,當時好富貴,買樓買靚錶。大部分長和職員都轉了來Skytoken ,包括我上司。」 長和在去年六月成立,現涉及的控罪指公司五名股東及高級職員涉嫌以層壓式手法,訛稱替人投資置業,而投資者介紹新投資者加入可獲現金獎。警方在上月採取行動拉人,並凍結長和及五名被告名下共七百七十萬元資產。 Victor 不時向記者提及蕭若元的背景:「我哋老闆蕭若元,同時擁有三間上市公司,喺社會上地位舉足輕重,你同人講係人都識佢啦! 「蕭生搞呢盤生意並非要賺錢,目的只是推廣電子貨幣普及化,好似八達通咁。蕭生預咗攞幾億出嚟,至於行政費就喺佢三間上市公司撥出,呢啲叫財技。」 其實蕭若元並非他口中般「巴閉」,他只直接持有一間上市公司友聯建材約三成的股份,友聯建材則持有另兩間上市公司《Cyber 日報》、《天網國際集團》的部分股份。
▲標榜科技的種金公司天際網絡上週突結業,會員望門惘然。(《蘋果日報》圖片)
▲上月被警方掃蕩的長和集團,其中一名上線會員上週到法院應訊。(《蘋果日報》圖片)
▲上月廿八日Skytoken 公司開幕,張玉珊(左)到場協助蕭若元宣傳。(《蘋果日報》圖片) 旗下網站遭追數
▲Skytoken 開業未幾,約半數聲稱可供換領的消費現金券卻已缺貨。 友聯建材的股價只值一仙,已無可再低。本刊翻查田土廳記錄,發現蕭若元沒有以他個人名義持有物業,按目前股價計算蕭的身家約四千六百萬元。 上週他旗下的《股壇追擊》網站被一間電腦公司入稟法院,追討三百五十七萬元欠款,此官司還未了結。 記者向蕭若元求證他是否投資數億元於Skytoken ,以及錢從何來;又查詢Skytoken 辦公室的租金是否由《Cyber 日報》支付、股東是否知情等,但蕭透過秘書表示一概不會回應。 警方近兩個月多次出動,拘捕三間種金公司的股東和要員,每間公司涉及資本數以千萬元計,「上釣」的會員動輒也有六、七百人;而另一間種金公司則突然「清盤」,種金這個汲水局,遲早玩完。 《Cyber 日報》再藉召妓搵錢
上個月,蕭若元旗下《Cyber 日報》的奇情版播出一段記者召妓的片段,蕭若元被千夫所指,事後他推說這不是新聞,只是記錄片,更聲大大的說:「我哋唯一錯在沒有在該妓女的臉上『打格仔』,我們會向她道歉。」 言猶在耳,《Cyber 日報》竟將該召妓片段連同另一段聲稱是「名校女生骨場打飛機」(右圖)的片段,製成VCD 出售,售價是卅五個Skytoken 代幣(約值十九元)。蕭更同時在維園的年宵攤位賣這三級碟,售價十五元。 撰文:魏曼彤 攝影:俞意達 資料:施潔瑜、黃志囱[email protected]請參考《壹週刊 時事及財經冊》第36頁 |
|
||||||
▲陳然(左)在念慈菴效力二十載,謝國昌(右)對這位老臣子敬重有加,大小事務皆聽從陳然吩咐。 正當轉天氣的時節,京都念慈菴的川貝枇杷膏就特別好賣,荃灣廠房已進入加班狀態。這隻由清代流傳至今凡三百年歷史的老品牌,聲名得以發揚光大,全賴中途易主,由一位藥房大拆家,中正藥房老闆謝兆邦接手經營五十年所致。 近年力拓年輕化市場的京都念慈菴,起用楊千嬅代替鄭裕玲拍廣告,又推出枇杷糖及科學中藥,銳意革新。可是年輕化的背後,卻有點青黃不接。原來年屆七十六歲的董事長謝兆邦,於前年因中風而退隱,業務交由長子謝國昌打理;而實際話事的顧命大臣,則是在念慈菴打了二十年工,現年已七十五歲的董事總經理陳然。
▲這幅孝親圖自六二年註冊成為京都念慈菴的商標後,一直沿用於包裝上。 採訪期間,陳然要飛往成都,參加香港貿易發展局在當地舉辦的產品展,返港稍休四天後,又再飛泰國與當地的代理商傾生意。這位本應退休的老臣子笑說:「都慣喇,我成日都會飛去上海、南京等,因為我哋喺大陸個market (市場)好大。」 全球有二十五個國家有分銷的念慈菴,去年賣出二百五十萬打枇杷膏,總值三億五千萬元,其中大陸佔六成,香港只佔一成。因此,身任顧命大臣的陳然不得不風塵僕僕。 陳然出外公幹,睇檔重任便落在太子爺謝國昌身上。三十九歲的謝國昌,現時是念慈菴的生產部及品質檢定部經理。原來,念慈菴董事局原來共有四名成員,除董事長謝兆邦因病退休外,主管中正藥房的林賢龍少理念慈菴事務,而主管財務的馮伯濃亦深居簡出,真正視事的董事,就只有陳然,他一行開,自然由太子爺頂上。 畢業於英國倫敦中央大學電子工程系的謝國昌,回港後在幾間電子廠打了三年工。但他承受不了電子廠生意大起大落的刺激,在九○年加入父親的念慈菴,負責生產部事宜。 太子不愛擔大旗
▲念慈菴以往用紙裹樽,至七十年代才改以紙盒包裝。
▲加拿大版(左)及日本版(右)的念慈菴枇杷膏。 「八九年,電子廠一係就有幾億生意,一係就蝕得好犀利,真係好得人驚!當時爸爸話,『做中藥唔會大富大貴,但一定餓你唔死』,所以我就返嚟幫手。」被念慈菴員工形容為不善交際的謝國昌,在訪問時有點不自在,要不斷吃枇杷糖紓緩緊張。 謝國昌管理的生產部,共有六條生產線,二百名員工;此外,他還兼顧品質檢定。「始終係藥,需要小心啲處理。好似要入口美國,川貝嘅分量就需要調低,因為啲鬼佬唔知係乜,而川貝混製成枇杷膏後,好難測出所含的物質成分,所以好麻煩……」謝國昌皺眉說。 至於管理公司的重任,他似乎興趣不大。「陳生(陳然)會負責呢部分嘅。」謝國昌搶着說。「爸爸病咗後,好多嘢都係由陳生話事,我會協助佢。」 謝國昌很聽陳然的說話。採訪當日,他本忙着處理文件,記者要求他與陳然合照,他初時婉拒,但陳然說:「落去影咗先啦,一陣啫。」合照才能拍成。 老臣子有來頭
▲八四年的周年晚宴,謝兆邦(中)於自己開設的嘉賓酒樓,筵開十多圍招待中正及念慈菴的員工。 陳 然是念慈菴的功臣,二十年前加入念慈菴後,便發動一連串改革,令生意踏上軌道。於上海復旦大學化工系畢業的陳然,說得一口流利英語。原來他一九四二年隻身 到上海讀書;三年後大學畢業回港,就進了由洋人掌權的屈臣氏汽水廠當營業主管,當時屈臣氏還有替可口可樂入樽,而陳然就負責營業事務。 三十年後,陳然躍升為生產部經理。恰巧,謝兆邦與念慈菴的幾位股東,於台灣合資開設大西洋蘋果汽水廠,邀請屈臣氏入股及協助管理,陳然及當時的總經理David Wilson 就被派往打理這門海外生意了。 陳然與謝兆邦於七五年首次在台北見面,兩人在台灣合作了五年,彼此惺惺相惜。「謝生係個好叻嘅人,而且人緣好好,成日鍾意請人食飯,請親都兩圍嘅。豪爽、不拘小節嘅人做生意自然較容易。」陳然說。 八○年,由於大西洋有些股東不願再注資,謝兆邦等人最後將汽水廠賣盤。謝兆邦此時邀請陳然加盟幫手。「當時我喺屈臣氏都就快退休,只會做多兩、三年,但我諗喺念慈菴,或者可做多七、八年。」誰知一做便是二十年。 由汽水廠轉投中藥廠,似乎有點風馬牛不相及,陳然卻說,「冇問題㗎,謝生請我返嚟做管理,我喺屈臣氏六百至七百人都管得掂,八○年時的念慈菴,那二、三十人根本難唔到我。」 連番改革生意大增
▲自八四年念慈菴的煮藥及入樽工序,開始機械化,但包裝入紙盒仍需百多位女工負責。 謝兆邦沒有看錯人,陳然進了念慈菴後,第一件改革,是廢掉空樽回收的慣例。原來八○年以前的念慈菴,會以回收空玻璃樽循環生產,由於衛生問題令投訴日增,陳然便將在屈臣氏的管理方法,套用在念慈菴上。 「以前喺屈臣氏都試過有鬼佬投訴,我就親自帶兩支威士忌去道歉;那時念慈菴嘅投訴,我亦親自向啲客道歉,不過那幾次就送番兩打念慈菴啫。」陳然笑說。 謝兆邦接納了陳氏建議,棄用回收樽,採用成本高出兩成的新樽。此外,當念慈菴在八四年由深水埗海壇街住宅大廈,搬到荃灣德士古工業大廈廠房時,陳然更建議,投資三、四千萬元作機械化生產,以電壓爐代替人手煮藥,且真空入樽,增加產量。 「以前用大銻煲、柴油爐煮藥,啲阿姐仲要逐羹倒入個樽度,好原始㗎。加上得一條生產線,由朝煮到晚,每日都只係得九十公斤。」在念慈菴的煮藥房做了二十多 年的關生說。今日,念慈菴的電爐每天可煮四噸枇杷膏,較從前多兩百倍,而年生意額亦由三十年前只得百多萬元,躍升至去年三億多,估計毛利有七成。 「都係我老闆叻,他識得用廣告,肯花錢,賺一千萬敢用五百萬作宣傳,而家每年我哋會用七千萬作全球廣告費,唔係人人得。」陳然佩服地說。 念慈菴的電視廣告由七十年代尾至今,所用的人選及策略,均由謝兆邦拍板決定。八十年代中,鄭裕玲拍過《流氓大亨》及《生命之旅》等劇,形象正派及健康,所 以聘她為念慈菴的廣告代言人。九八年,謝兆邦銳意吸納年青一輩的生意,改用楊千嬅取代鄭裕玲,另外亦開始生產枇杷糖及科學中藥,圖創造另一次奇蹟。 老闆善造奇蹟
▲台灣廠房自九六年遷至林口現址,全廠面積約四千呎。
▲謝氏家族圖 原來賣藥行裡,一直傳誦謝兆邦是個愛締造奇蹟的「奇人」,因為念慈菴本是一隻寂寂無名的枇杷膏,但自謝兆邦於五○年初收購此藥後,它就成為一個人所周知的品牌。 據在中正藥房打了三十多年工的林賢龍說,謝兆邦二十出頭便到藥房當售貨員,邊打工邊學醫藥常識,兩年後立心自創一番事業,遂與同年的妻子劉雪晴,在彌敦道與人合租了個二百多呎鋪位,以半邊鋪形式開中正藥房。 「當時鋪頭仔,只可請得一個員工,老闆自己搵貨源、送貨同行街搵生意,由朝捱到晚,真係好勤力!」林賢龍說。 生意做多了,謝兆邦便擴充藥房,將店鋪遷往太子大埔道的現址。當時店鋪只有千多呎,後期逐漸擴展至閣樓及三樓,樓面八千多呎。六一年,謝兆邦成立中正藥房有限公司,更在七十年代,以一百四十五萬元將大埔道整幢大廈買入,中正藥房亦成為九龍區最大的拆家。 其實早在五十年代,藥房生意上軌道後,謝兆邦便向念慈菴創辦人楊孝廉的第七代後人楊萬如,買入念慈菴的藥方,並於六二年將包裝註冊成商標。楊家原居於北方,初到香港未能適應南方天氣,加上見枇杷膏銷量不濟,每月只賣得百多樽,便賣掉藥方離開香港。 念慈菴靠中正翻生
▲位於太子大埔道的中正大廈,自七十年代便掛有念慈菴的廣告招牌。地鋪為中正藥房。(陳鎮堅攝) 謝兆邦接手後,念慈菴首兩、三年生意仍有虧蝕,「老闆真係擺晒全副精神心血去搞念慈菴,透過中正不停去推廣呢隻枇杷膏。 「加上佢又有頭腦,利用好多廣告去谷呢隻藥,自己又夠魄力,前幾年仲會親自飛去星馬泰五天,見代理、傾廣告,比佢後生十年嘅夥計,跟佢去完返嚟都話攰到頂唔順,但老闆卻若無其事。」林賢龍說。 藉着中正的關係,念慈菴打出名堂。據林賢龍稱,現時全港一千三百多間藥房,逾千間有售念慈菴,其中九百多間透過中正購入此藥。 至於台灣市場,是由謝兆邦於六一年隻身飛往台灣開拓,除生意外,為他帶來第二段婚姻。原來他遇到一名台灣女子游美玲,並與她在當地註冊結婚。婚後,他不時 港、台兩邊走,兩年後更在台北設廠,生產只供當地內銷的念慈菴。在二太太游美玲協助下,生意逐步上揚,至今每年約有六千多萬元營業額。 由於謝兆邦有兩位太太,分居於港、台兩地,念慈菴的港台生意,亦由兩房人分管。例如香港業務,由大老婆所生的獨女慧君搞開,她於八十年代便加入中正,夫婿鄧世濤主理念慈菴的市場推廣,及至八十年代中,兩人移民加拿大才停止。 兩房人分管業務
▲謝兆邦(中)攜同正室劉雪晴(左二)出席八四年的周年晚宴。 至於台灣的念慈菴,一直由二太太及大女兒慧敏打理。二太太有三子三女,其中三名子女均出外發展,只有大女肯留在台灣幫手,二女慧淦負責拓展大陸市場。在台灣長大的大仔國昌,在英國大學畢業後回港與父親團聚,事關他是長子,便成為念慈菴的當然繼承人。 由於父親在港一直與大老婆居住,這位突然加入的長子,唯有獨居於中正大廈的頂樓;父子長期聚少離多,感情有點疏離。 念慈菴掌舵人謝兆邦,在九九年突然中風,以致口齒及聽力不靈,並須坐輪椅。念慈菴的業務,交由陳然及謝國昌打理。對於父親花了半世紀心血,苦心經營的這盤生意,謝國昌謂:「都好穩定喇,做中藥唔可以變太多,兩、三年計劃一次都好夠,好彩冇上市咋,唔係仲麻煩。」 不過老臣子陳然卻另有看法,「我梗係想念慈菴上市啦,我實有得分嘛。」再過幾年他真的要退休了,所以現正積極訓練及提升內部員工,將來協助謝國昌,然後便功成身退。 京都念慈菴這盤具有三百年歷史的生意,謝國昌能否成功接班,大家拭目以待。 製作過程
▲1 以電磅秤每種藥材的分量,然後獨立放入棉布袋內。
▲2 將每袋藥材分批置入電爐。
▲3 倒入蜜糖漿。
▲4 用抽真空機消毒玻璃樽。
▲5 以輸送機將煮畢的枇杷膏入樽。 舊相巡禮
▲印於一九七六年謝氏宗親會會刊的念慈菴廣告。
▲念慈菴的第一輯電視廣告,找來薰妮當主角。
▲鄭裕玲的正派形象,使她做了念慈菴十年廣告代言人。
▲一九七六年,謝兆邦(右一)宣誓就職,成為謝氏宗親會的理事長。
▲念慈菴於七十年代的大型外牆廣告。
▲五十年代的念慈菴送貨車。 京都念慈菴歷史演變年鑑 清代康熙年間(1662-1722 )‧順天府縣令楊孝廉的母親患有久咳,廣尋名醫,得當時一位出身醫學世家,著有《溫熱論》的名醫葉天士,授予枇杷膏藥方。楊母病癒後,楊氏製藥售於民間,為紀念其母,遂命名「京都念慈菴」。 日治時間‧楊氏第七代後人楊萬如一家,由北京南下至香港,每月售賣念慈菴只約一百支。 50 年代初‧藥房拆家謝兆邦,向楊萬如收購藥方,並於深水埗海壇街住宅大廈設廠製枇杷膏,在中正藥房發售。 50 年代末‧念慈菴開始分銷到東南亞及美加等國家。 1962 ‧京都念藥菴正式註冊為有限公司,其包裝亦成註冊商標。 1963 ‧在台灣設廠。 1980 ‧陳然入京都念慈菴工作,廢除回收樽慣例。 1984 ‧深水埗廠房搬到荃灣德士古工業中心,並將煮藥及入樽工序機械化。 1985 ‧運送念慈菴到深圳藥房寄賣,開始打入大陸市場。 1993 ‧為防香港回歸後生意受影響,遂於新加坡設廠。順利過渡後,廠房改作研究中心,推出科學中藥。 1997 ‧推出枇杷糖。 1999 ‧謝兆邦中風,念慈菴交由陳然及謝國昌打理。 2001 ‧大陸市場已穩佔營業額六成,為減低運輸成本,遂於北京設廠房,預計2003 年正式投產。 京都念慈菴與齊天壽訴訟案
▲當年抄足念慈菴的齊天壽枇杷膏已經絕跡,現今只得小部分藥房有售齊天壽的川貝枇杷露。 九六年,京都念慈菴入稟高院,控告齊天壽生產的川貝枇杷膏影射其產品,及侵犯了念慈菴的註冊商標。 「佢(齊天壽)本來係綠色包裝嘅,但九六年直情跟足念慈菴紅底黑字嘅包裝,所以我哋先告佢。」陳然說。 齊天壽的創辦人韋光耀,原為念慈菴的舊員工,七十年代離巢後自立門戶,於灣仔設廠賣枇杷膏,至九五年,全年銷量約一百八十萬元,但九六年改了包裝後,全年銷量即躍升至二百七十萬元。 經過兩月的訴訟,法院判齊天壽敗訴,須轉回包裝才可繼續售賣枇杷膏,且須繳付堂費及港幣一元作賠償費。 「我哋淨係要求一蚊作賠償,因為知道多嘅(一百萬元)都未必會索償到,所以唔想搞咁耐,淨係要佢哋轉番個包裝就算。」陳然續說。 至今齊天壽仍有批發舊包裝的枇杷膏,但不少藥房行家稱,已有好幾年沒代售齊天壽,因其銷量並不理想,現今大藥房更只賣念慈菴而已。 念慈菴股權剖析
撰文:趙婉兒 攝影:張國慶 資料:黃翠蓮[email protected]請參考《壹週刊 時事及財經冊》第104頁 |
||||||
|
||||||
▲滙科被斬倉致股價大跌,翌日有份沽貨的訊匯被淋油,市場認為兩者極有關連。(《蘋果日報》圖片) 上週三,訊匯金融屬下三間分行被淋油掟天拿水,市場傳聞與早一日,訊匯大手質殘創業板上市的滙科數碼股份有關。 原來,從事模具製作的滙科,自從去年五月上市以來,股價一直企硬兩毫半,但上週二一日間卻暴瀉八成四,跌剩四仙。 「嗰日情況真係好慘烈!」一名經紀形容,當天早上,滙科交投本來風平浪靜,「下晝開市後十分鐘,有經紀行掛出幾球(幾百萬)嘅沽盤,一叫仲叫低十幾廿個價位,大家見佢掟得咁狼,都唔敢接貨;而其他有貨喺手嘅經紀行見勢色唔對,跟風掟貨,形成恐慌性拋售。」 結果五分鐘內滙科完全無成交,只見股價如江河直下,跌至一毫子才有承接。奈何沽盤仍然不斷,股價於是直滑落一仙六,其後稍稍回升上四仙收市。
訊匯前身是謝氏
▲謝德清掌訊匯九成股權,是珠寶商出身。
▲滙科大股東羅文明,曾發通告指所持部分股份已按予銀行。 股價如此暴瀉,市場人士都認為有庄家被斬倉。據說有人以滙科股份抵押,借下幾千萬元貸款,在幾間證券行開設孖展戶口,然後將股份互射來挾高股價。而去年五月十八日滙科上市第一天,收市價較招股價勁升一倍半至兩元六角收市。其後股價更如坐飛氈,直升上五元四角水平。 滙科股價企定後半年,即大股東禁售期一過後,滙科股份一拆二十,增加流通量之餘,亦吸引散戶投資。「但係個市唔就,庄家唯有繼續維持股價秩序。」一名經紀 說,以每日維持五千萬股交易計算,庄家每日在釐印、經紀佣金、交易徵費等使費,便要六萬八千元,一個月下來就百多萬;再加上貸款要付優惠利率加八釐的利 息,庄家每月使費二百萬才維持到股價。 硬頂了三個月,庄家終於爆煲,證券行於是斬倉,觸發滙科股價大插水。 有份拋售滙科的不止訊匯金融,然而以該行沽得最狼,今次遭人刑事毀壞,原來本身亦大有來頭。 訊匯前身為謝氏金融,九二年由謝瑞麟與行家謝德清創辦,那時外匯業蓬勃,公司賺了不少錢,然而派息極少。三年後二人因財失義而拆夥,由謝德清買起成間公司。九九年,謝德清改名謝兆凱,報住同一地址的董事王艷玲亦改名王彥寧,而謝氏金融亦易名訊匯,繼續外匯及股票生意。 |
|
||||||
▲堅尼地道的顏氏大宅,前園有一片草地,背後是合和中心。 中華汽車創辦人顏成坤,於日前病逝,享年九十八歲。這位於五十年代叱咤政經界,曾獲OBE 勳銜的過氣猛人,女兒們對他曾苦心經營逾七十年的中巴事業,早已無心戀戰;連他住了四十三年的堅尼地道大宅,老工人近日亦相繼執包袱告老還鄉,有點樹倒猢猻散的蒼涼。 至於分身家方面,祖籍潮陽的顏成坤,分身家卻是女多過仔,一反潮州人重男輕女的傳統。
▲十年前顏成坤還撐着枴杖,與兒子顏亨利(中間)和女兒顏潔齡出席股東大會。 一代潮州教父顏成坤的安息禮拜,定於本週五在北角合一堂舉行。由於顏氏曾有頭有面,他的喪禮預計會有不少政商界人物出席。而顏家上下及教會牧師,自上週四便四出奔波,務求喪禮辦得好好睇睇。 原來,在上海聖約翰大學讀書時,顏成坤已信奉基督教,而太太黃亦梅則是天主教徒。未於九七年長住醫院前,他每個星期日,都會在私家看護及司機護送下,到北角雲景道合一堂守禮拜。而這幢建設宏偉的教堂,亦是由他捐錢興建的。 負責籌備今次喪禮的,是大仔顏傑強及余英嶽牧師,在殯儀館和教會兩邊奔波。顏伯生前與余牧師最為稔熟,向他查詢顏伯生前事蹟,他說:「我要問過顏伯嘅屋企人,先可以同你講關於顏伯嘅嘢,呢啲係佢私隱。」 至於中巴員工方面,前中巴司機至上週五仍未決定,會否向顏成坤致送花圈,因未悉家人是否鍾意,到最近才達成共識,「我哋會聯同新巴的舊同事送個花圈。雖然 我哋中巴員工,曾為爭取福利花上三十年時間同佢周旋,不過顏伯都係講道理嘅人,我哋仍然尊重佢。」前中巴工會主席湯超然說。 顏伯一去工人返歸 合 一堂那邊廂,為籌備喪禮而緊張;但顏成坤一直住了四十三年的堅尼地道六十四號顏家大宅,卻是水靜鵝飛。上週五早上記者到訪,這幢佔地有二萬多呎的大宅,呈 現一片衰頹的景況。大屋外,正由建築工人修葺外牆的石屎,以防碌落影響路人,大屋內,吊燈、花盆舊物早已成為古董,而數位工人亦沒精打采。 顏成坤未去時,每天由大廚做好飯菜,然後由司機送去養和醫院給顏伯。如今車子停在屋外不動,連服侍開顏伯廿多年的童婆婆,亦正收拾細軟,準備告老歸田,返樟木頭自置別墅長住。 同樣是基督徒的八十一歲童婆婆,表示週前得知顏伯過身後,大屋上下的工人都輕鬆起來,「老闆(顏伯)入咗醫院三年半囉。入院前佢精神唔錯,常在家中的運動器材上做運動,吃過早餐就到柴灣的中巴車廠頂樓巡視。」 知慳識儉重情義
▲替顏家打工二十多年的童婆婆,乘着巴士與記者緬懷顏成坤的過去。 她說太太未過身前,老闆常與太太去旅行,及至八九年太太去世後,老闆曾經有過一段時間好憂傷,及後才對屋企人說:「這是神的安排喎。」而平日顏伯會留在家中閱讀聖經。 童婆婆在顏家打工二十多年,專責洗衫工作,「老闆喺屋企著衫好隨便,一件底衫都著到穿窿至買新嘅;但凡出外見人,佢會叮囑工人熨正件衫。」 她覺得顏伯好慳儉,好些貴價食物,都是由仔女買給他吃,如燕窩、魚翅及鮑魚。「佢啲仔女好孝順,特別係大仔顏傑強,經常返來探佢。過時過節,啲仔女都返屋企同老豆食飯,仲叮囑老父買啲好嘢來食。」 童婆婆與記者從灣仔坐巴士到紅磡火車站,一路傾偈而忘記入錢買車票,司機轉頭對她說:「婆婆,你未入錢喎。」童婆婆表現得不好意思,用百達通卡付車資,「以前我搭巴士唔使錢㗎。」但自九八年八月,新世界巴士取代中巴專營後,中巴員工搭車不用付錢的利益已成過去。 大姊分身家最多 不過中巴並沒有在港島區馬路上消失。為了保留「中巴」的品牌,每天均有兩班巴士,免費乘載北角政府合署職員,到由中巴與太古合作發展的港運城,合約至四月底止。 顏伯一去,本來已貌合神離的顏家三姊弟,可能更會分道揚鑣。祖籍潮陽的顏伯,沒有如一般潮州人般「重男輕女」。顏家最值錢的,是中巴股票及物業。例如物業部分,顏伯未去前早已分配清楚,其中大女潔齡分得最多,連值三億元的堅尼地道大宅亦由她一人獨享。 至於中巴股票,未計顏伯遺留的八十四萬股,則以顏亨利持有最多,達六百九十萬股,按本週一收市六十一元計,市值四億二千萬。粗略估計,顏家三姊弟,身家共有十八億元。
▲顏成坤(左三)在五、六十年代最為風光,任潮州商會首席主席,當時李嘉誠(右一)的事業仍在草創階段。
▲八一年,一部新款巴士運抵香港,交接儀式上有九巴要員:雷覺坤(右一)、安子介(右二)、鄧肇堅(右三)及胡百全(右四);中巴要員則是李日新(左三)、顏傑強(左四)及顏成坤(左五)。 三姊弟感情普通
▲在英國讀書的顏傑強,擁有博士學位,站在顏家大宅的陽台。
▲顏家大宅內的飯廳,近十年已甚少宴請親朋。
▲「12 」號這個車牌,是代表顏成坤當行政局議員時排行第十二位的意思。四部老爺車都泊在中巴車廠的頂樓。
▲顏氏三姊弟身家 顏伯之外,顏傑強是最早參與中巴事務,但卻並非話事人,最終掌權的卻是大姊顏潔齡。 求學時主修交通,獲英國道路交通工程師名銜的顏傑強,於六一年出任中巴董事,其後升為副監理。然而八一年中巴擊退百利保敵意收購後,旋即於八三年,顏傑強遭廉政公署起訴,因涉嫌收受英國一車胎公司五十萬元利益,以令中巴購入有關零件。其後法庭判他無罪釋放,但自此卻失意於中巴管理層,由大姊主持大局,九三年父親退休後,與政府傾專營權的,亦是由大姊出戰。 不過中巴員工對顏潔齡印象「普通」,她每天仍會返到柴灣前中巴車廠的頂樓辦公。由於車廠現已轉手到新巴,中巴只保留頂層使用,但內卻貼着「嚴禁非中巴員工使用,面斥不雅」的告示,單看字眼已知老闆不好惹。 而當醫生的幼子顏亨利,在港大醫學院研究腫瘤科,一直甚少參與中巴的管理。他有一名當醫生的女兒,成為顏氏家族唯一的第三代。三姊弟關係,知情人士說「普通」,事關顏傑強每次遇到兩人時,均會以顏律師及顏醫生相稱。 |
2001-7-5 NM
|
||||||
從太平山凌霄閣俯視對岸,九龍半 島的夜景璀璨迷人。燃亮這片光芒的,全賴過去一百年來從未間斷供電的中華電力。時光倒流一百年前,九龍半島最旺的地方,是尖沙咀梳士巴利道,道路闊十五 呎,兩旁種滿香蕉樹,然而晚上只得暗淡的油燈,照着疏落的行人。那時候,香港有錢有面的,全住在香港島,由港燈供應他們那位於半山大宅一室的光明。九龍及 新界,是他們旅行才會到的荒蕪之地。情況到一九○一年,中華電力有限公司成立後才改變。 由嘉道理家族主宰的中電,不單在九龍荒地上建電廠、鋪電纜,並於三十年代協助港府開發新界,更於五、六十年代扶植香港工業發展。一百年後今日,由中電鋪設 的電纜長逾一萬公里,輸電給一百九十萬用戶,覆蓋全港近八成人口。猶太裔的嘉道理(Kadoorie)家族,由中東東渡來中國淘金,至今逾一百二十多年歷 史。家族在港落地生根,靠電致富,不單坐擁市值八百億元的電力王國,而且成為全港十大百億財閥家族之一,地位顯赫。嘉道理的成功,在於高瞻遠矚睇長線。 一向專注於電力投資的中電控股,最近剛獲政府批出對外固定電訊牌照,計劃透過現有輸電網絡,由沙田接駁跨境光纖,進軍大陸電訊市場,第一站是深圳。「中電 雖然是香港公司,但我們的家族,可說源自中國,祖父在一八八○年已到了上海,家族對中國 有一份深厚感情。」中電主席米高嘉道理,坐在中環聖佐治大廈頂樓辦公室時,向記者娓娓道來。九十多年來,聖佐治大廈一直是嘉道理家族的指揮中心。在升降機 大堂外,放了一套酸枝枱椅,旁邊還有一個古董銅釜;接待處後面的矮櫃,則放了八塊大如面盆的玉璧玉圭。而米高嘉道理辦公室門外,亦放了一個滿載玉器的古玩 櫃,全個寫字樓總之充滿中國色彩。這一切,均是米高的父親,中電前主席羅蘭士嘉道理勳爵(已故),早年一直放着的陳設。 注重人情世故猶太裔 的嘉道理家族,早於兩個世紀前,已來港經商,其經營中電的生意作風,亦蘊涵中國人的傳統,着重人情味。兩年前政府為紓民困而退稅,香港大型企業中,就只有 中電將稅款悉數退回給客戶。踏入今年,是中電百周年紀念,中電一百九十萬用戶,更齊齊獲二百元電費優惠。到最近,當其他公營機構爭相加價時,中電依然凍結 收費。「家父經常說,電力是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是跟整個社會做生意,所以特別注重這些人情世故。「我自小跟父親學做生意,十一歲起就開始列席董事會,坐在一旁聽董事們 討論問題。十四歲那年,他帶我巡視紅磡鶴園街電廠,我們經過鍋爐區,開動着的鍋爐震耳欲聾,而且熱得要命。那裡放了一張金屬枱、一張櫈,櫈上坐着一個人, 旁邊還有一個廢紙籮。「走出外面,父親問我有否看見什麼不對勁,我答只覺裡面熱得很。他於是教訓我:『難道你沒留意到,剛才那張枱和櫈的顏色不同嗎?為何 不油上同一顏色呢?做生意一定要留意細節,見微知著,這樣才可確保事情做到滿意。』」 電王富及三代作為老電王羅蘭士嘉道理的獨生子,自小被 栽培接班的米高,過去只主理家族的酒店業務,直至四年前才出任中電主席,正式接管市值八百億元的電力王國。「以前我放在大酒店的時間較多,因為當時父親健 在,他就是中電的艦長,為中電的方向掌舵。現在,我會騰出較多時間給中電。講真,我挺愛電力這門生意!」雖然是非執行主席,米高卻非常着緊,那天他專誠帶 上中電百周年襟針,並且在訪問開始前已「騷」給記者看。平日他出席公開活動,還會繫上中電領呔。「西方有句老話:『第一代人去創業,第二代接手去鞏固,傳 到第三代,則負責把生意敗掉!』我正正就是第三代,希望這句話不會真的在我身上應驗。」米高笑笑口講完,馬上拍幾下木枱面(touch wood,即大吉利是),並不期然嘆了口氣。 奠定百年基業米高今天繼承的,是嘉道理兩代人的心血,尤其是父親羅蘭士,窮大半生為中電奠定百 年基業。九二年老電王羅蘭士,以九十三歲高齡宣佈退休,翌年便撒手塵寰。由於米高早年管理大酒店時成績差強人意,老電王為了兒子順利接棒成小電王,於退休 前便作出部署。首先,他將主席職位,傳給老拍檔兼熟悉中電財務狀況的高登爵士;然後找來剛退休的猶太同鄉,前財政司翟克誠爵士做副主席。高登輔助太子四年 至九六年底退休,而翟克誠一直留守中電,至前年病逝。委以重任的高登,原是羅兵咸會計師樓的高級合夥人,自四六年起為中電核數,其後於七一年加入中電成副 主席,與老電王相識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中電最艱苦時期,日戰才結束不久,一切要從頭做起,重建鶴園街電廠。四九年大陸解放後,大量紡織廠從上海南 下,我們亦開始供電至新界村落。為了滿足日益增加的需求,設法提高產量,因此不得不加電費,這樣便引起不滿,投訴聲音愈鬧愈大。」高登說。 加 電費掀管制危機由四七至五七年,九龍及新界的用電需求飈升五倍,其間中電訂購了多組二十萬兆瓦的發電機,並且向青洲英泥買入十三萬呎地,擴建紅磡鶴園街電 廠。為支付龐大投資,中電不斷向股東集資;亦由於煤價續升,自五一年起中電亦向用戶徵收燃料附加費,平均約佔電費兩成。五八年,即使不再以煤發電,但附加 費並無取消,惹來中華廠商會及九龍商會等,帶頭向港府施壓。港府於翌年成立獨立委員會,調查電力收費,並且在立法會內公開聆訊。高登與老電王,為聆訊事情 廢寢忘餐。「羅蘭士決定親自披甲上陣,他不想牽連其他高層,於是我倆並肩作戰,每天以三文治當晚餐,一直工作至半夜,準備翌日的挑戰。」老電王代表中電出 席聆訊時,義正詞嚴為收費辯護:「我不得不拿人家來比較。戰後香港供水不足,即使在最潮濕的季節,每日也只得四小時供水,而水費卻加了兩倍多。另外,無論 電話、巴士、渡輪甚至醫院服務都嚴重不足。而我們的服務,卻伸延至最偏僻的角落,但電費較戰前的升幅未夠一倍,只要我們繼續擴充,提高效率,電費還可以下 調!」 石油合約 換來拍檔雖然羅蘭士嘉道理說得有理,但委員會於六○年發表報告,卻為中電帶來最嚴峻的危機。報告建議唯一解決收費問題的方法,是把兩間電力公司合 併,繼而收歸政府所有。政府當然不願意收回中電,但未想出管制收費機制以前,政府先行凍結中電派股息,又不准配股或轉移資產,這樣一拖便三年。「真糟糕, 我們在香港無法以合理的息率籌集資金發展,全靠羅蘭士想出:我們還有一紙石油合約可以出售。」高登說。當時中電每年入口大量石油發電,老電王希望以石油合 約,來尋求石油公司注資。他有一位老友,剛從美國埃克森石油退休,建議他可找埃克森合作。於是他單人匹馬飛往紐約,與埃克森主席會晤,埃克森很想得到中電這張石油合約,但美國政府正制裁中國,埃克森對入股中電有點猶疑。老電王對他們說:「我知你們美國人,一提起共產黨便怕得要命,但我的公司位於共黨邊界十二公里以外。不過,如果能夠向這個全球最大的共產國家供電,我必定去馬!」結果,老電王與埃克森達成合作協議,與中電合組半島電力,在青衣興建電廠,售電予中電。 興 致勃勃 全情工作高登說,老電王這一着,為中電帶來二億二千萬資金,「這在當年是一筆非常可觀的數目。自從與埃克森合作以後,資金再不是問題,而中電才得 以發展至今天的規模!」當時財政司郭伯偉,很支持中電與埃克森的合作,並與中電制定利潤管制法則,規定每年利潤,最高只可達總資產值的一成三,十二年後作 檢討。而埃克森與中電合作無間,除青衣電廠外,還合建青山及龍鼓灘兩所電廠。合作半世紀,高登最難忘老電王永遠朝氣勃勃,反應迅速果斷。「七八年進軍大 陸,是他一項重大決定。他知道按照常規,需要很長時間才得到董事局通過,所以他先發號施令,撥錢鋪電纜。當董事局約半年後正式通過投資時,「我們已準備就緒」。「他腦海裡差不多整天都惦掛着中電的業務。有時候他半夜醒來,想到什麼有關中電的便立即做筆記,第二天一早回公司吩咐我們照做。好彩的是,他不會半夜打電話給我,因為我不像他,我半夜只會睡覺。」 為 人隨和 員工佩服羅蘭士嘉道理的生活,均以中電為核心,每朝約八時半便上班,即使年過八十,亦工作至下午六時。逢星期日,他在青山公路的青山別墅食過午飯 後,娛樂節目便是巡視電廠。即使在九二年宣佈退休,他仍每天回聖佐治大廈;逝世前一天,還與中電高層開會。曾與老電王共事的中電員工,都說他是個和藹長 者,甚得員工歡心。其中攝影師李澤賢,八八年曾跟隨老電王及多名中電高層,到北京與中國總理李鵬會晤。「他真的很隨和,不像其他大人物。那次出訪北京,我 幫他兩夫婦拿行李。由於我初次出埠,傻更更見人龍就排隊,點知兩老又跟我一邊排一邊傾偈,直至空姐發現我哋,先知道佢可以行特別通道。「上到北京見李鵬, 明明講好有五分鐘合照時間,於是我慢條斯理,諗住讓其他記者影完,無咁多人先開始影,點知我一舉機,所有官員及李鵬開始散開,我簡直嚇傻。這時候我見到佢 仍企定定對住我笑,我先至無咁驚。佢好合作,即使有人趕我走,佢仍然不斷望着鏡頭,因為佢唔介意你有時會做錯,反而鼓勵我一定要影好啲。」羅蘭士做生意的 原則是要長線投資,絕不做快買快賣的交易,除了中電及大酒店兩項橫跨一個世紀的業務外,還有不少家族私人投資,如和黃股票,一揸數十載,至今累積有一千五 百多萬股。 家族致富回饋社會羅蘭士嘉道理統領中電五十七年,被稱為「電王」。中電非執行董事鍾 士元爵士,至今仍讚許他對香港的貢獻:「香港經濟能夠有今日的成績,全靠幾十年來從未斷電,尤其是佢對工業發展幫助很大,山寨廠無論幾偏僻都照樣供電,而 且工業用電較其他用戶平。你看看其他國家成日停電,點樣發展經濟?」羅蘭士的弟弟,賀理士嘉道理爵士(已故),是家族中較低調的人物,專責打理家族酒店業 務,是大酒店前主席,但他在香港的貢獻,絕不比兄長羅蘭士遜色。他對農業的興趣多過做生意,數十年來出錢出力,協助新界農民脫貧,被稱為「新界先生」。五 十年代大量難民湧入香港,不少在新界落腳,生活困苦。賀理士長年擇居於屯門青山別墅,目睹新界難民慘況,便於五一年與兄長成立嘉道理農業輔助社,並設基金 向農民提供低息貸款,助人自助。今年八十一歲,在港仍養有七千頭豬的梁植,當年便受惠於農業輔助社。「我今日算成功㗎!有豬場、有酒樓,早幾年起咗廿九間 村屋,好好賣,淨係利得稅都交七百幾萬,如果冇賀理士,我冇今日!」他有十名子女,六部平治,最近還多買一輛新款五○○。 農業基金 自助助 人梁植於四九年從鄉下博羅走難來港,他有一個姑媽在青山別墅做女傭,負責照顧羅蘭士兩名年幼子女,小米高及麗妲。他跑去投靠這個姑媽,靜雞雞住在別墅裡。 「別墅裡面請好多人打理花園,多一個人唔覺眼。有一日,我拿着鋤頭猛力咁鋤草時,賀理士一見到我就問:『你係唔係好識種嘢㗎?你去搵一個農場嚟做,我可以 幫你。』」姑媽及別墅裡的管家,知道賀理士為人言出必行,便催促他出去找地方。他後來看中屯門藍地妙法寺附近耕地,成功說服原居民租出地方,賀理士便出錢 讓他與另外幾名鄉里在那裡耕種。「五二年佢幫我哋起豬欄,每個豬欄裡面放六隻豬;又起咗間好似別墅嘅屋俾我哋,花了八千二百元,裡面有水有電,還有一切電 器,仲鋪埋地氈。他每日都來睇我哋,要我哋將地方打理得一塵不染,門外掛上KAAA(嘉道理農業輔助社)招牌,每日有不少人參觀。」 契仔反 面反受重用農業扶助社的精神是助人自助,所以豬是送的,但起豬欄的費用,則每個欄每月還二十元,而農場的電費亦要自付,為此梁植與賀理士一度反面。「電費 單要廿幾元,我點俾啫?唯有唔再用佢嘅電器,改為燒柴煲水,結果間屋烏煙瘴氣,佢就日日嚟鬧我,鬧到我忍唔住同佢講:『老闆,我有氣有力,不用你幫,還返 所有嘢俾你!』」梁植與賀理士鬧翻,但賀理士因不忍心見他流離失所,繼續讓他在那裡養豬。耳根清淨的梁植,把養的豬送去農展會參展,結果拿了亞軍。五三 年,梁植見本地燒鵝需求殷切,認為有商業價值,不理賀理士反對,在粉嶺另覓地方靜雞雞養鵝,結果一年賺了三萬元。梁植的成績嚇了賀理士一跳,從此成了賀理 士的親信,幫手打理農業輔助基金,四出接濟農民,被農民封為賀理士的契仔。梁植說香港有錢人中,沒有及得賀理士那樣真心真意做善事,「佢唔單只出錢,佢個 心真係成日掛住啲農民。好似六七年溫黛風災,佢剛剛飛去菲律賓,一聽見香港打大風,馬上飛回來,知道有好多村民間屋被風吹塌,即刻叫漁農處班官員幫手,召 集災民到青山別墅,喺泳池對開草地派錢,每人一、二千咁俾。但後來人太多,佢阿嫂(即羅蘭士的太太)不太歡喜,賀理士唯有帶埋一大班人,去掃管笏球場再派 過。」 農場培殖特種豬嘉道理農場,是賀理士另一建設。為了送大量牲口給農民,賀理士五七年於元朗錦田觀音山開闢農場,由於鄰近白牛石村,最 初命名為白牛石農場,其後才改名為嘉道理農場。農場佔地一百四十八公頃,兩成土地由嘉道理基金購入,其餘八成為租用官地。自小家裡受助於嘉道理農業輔助社 的羅如波,長大後在嘉道理農場工作,至今二十多年。「佢雖然係猶太人,但好難得佢唔介意養豬(猶太人視豬為不潔),還致力改善豬的品種,因為佢知道中國人 喜歡食豬,而且不少農民靠此為生。」以前香港飼養的花縣豬,全身灰色,肚腩大得差不多貼地,全身七成都是難吃的肥膏,經濟價值不高。嘉道理農場於是引入多 瘦肉的外國豬,不斷混種,改良出兼備外國豬肉質及本地豬多產特點的「白牛石特種」。而舊的花縣豬不及這新種豬賣錢,無人飼養,已經絕跡。今日,白牛石特種 亦被外地豬取代而絕種,但嘉道理農場內,仍養有十多隻與白牛石特種相似的大花白,作為本地農業發展的標記。另外,今天不少香港常見的植物,如黃毛金鍾,原 來都不是本地品種,而由賀理士從南非引入培植,當中還隱藏一段感人的愛情故事。賀理士家裡富甲一方,但終身寡佬一名,原來是情非得已。年輕時他曾愛上一名 女子,可惜對方是天主教徒,賀理士卻是猶太教,兩人無法結婚。女方後來到了南非定居,在那裡闢了個大花園,賀理士經常往南非探望佳人,然後帶回多種植物。 心 地善良 晚景淒涼「老一輩嘅農民,無人唔識得賀理士。以前佢好鍾意駕着自己那古董賓利周圍去探村民,佢架車個樣似蟑螂,大家一見就認得係佢。有時佢見到細 路在巴士站等車,便會揸車送他們返學。佢好鍾意細路,我們經常要替他買備盒裝的提子乾放在車裡,來請小朋友吃。「佢心地好,做咁多善事,我真係唔明白,點 解佢後來咁淒涼!」羅如波一講起賀理士的晚年生活,便雙眼泛紅,感慨起來。賀理士很緊張農場的事情,幾十年來,每朝天蒙光便由青山別墅出發,先揸車回農場 巡視一下,然後七點多到達九龍嘉多利山,他兄長羅蘭士的大宅,先找嘉道理農場場主胡庭生(已故)商討農場事宜,然後才載羅蘭士一起返中環聖佐治大廈上班。 羅如波記得,約在八一、八二年的一個早上,賀理士如常獨個兒到達農場,當他走進下東區的豬欄內,卻突然摔倒地上,當年他差不多八十歲,且身材肥胖,無法自 行爬起,待農場工人八時半上班才發現他,送抵醫院證實骨盆碎裂。自此以後十多年,他要以輪椅代步,雖然他仍堅持每天如常往中環上班,但身體每下愈況,日漸 消瘦,尤其骨痛難耐。被病魔折騰了十多年的賀理士,最後於九五年病逝於青山別墅。 兩代電王由儉入侈中電於四十年代,購入九龍窩打老道地皮,興建中電總部。而羅蘭士嘉道理,則將總部後面整個山頭都買埋,並沿山路興建多幢洋房,其中二十四號洋房作自住外,其餘作為中電董事屋 及高層宿舍,成為今天的嘉多利山。而賀理士則鍾情青山別墅,一來方便處理農業事情,二來喜歡別墅面臨嘉多利灣,從前無遮無擋風水好。兩兄弟雖然分開住,但 感情要好,羅蘭士一家每逢週末,便返回青山別墅,在那裡開派對,招呼商場及官場上朋友,歷屆港督均是別墅裡面的座上客。青山別墅在日戰前興建,雖然外形以 古堡式設計,並建有炮台,甚有氣派,但裡面裝修陳設簡單。而兩兄弟均十分節儉,尤其節約用電,無論嘉多利山大宅或青山別墅,大廳總是黑沉沉的,因不喜歡日 間或無人時開燈。即使襪著穿了,羅蘭士也捨不得掉,叫工人替他打補釘。有一次,青山別墅裡的廚師蒸了一條石斑給他吃,他覺得很美味,問管家買了多少錢,一 聽見那石斑盛惠四百多元,便吩咐以後不要再買。而在別墅請客時,亦多以嘉道理農場送來的材料作菜。 老子慳家 兒子奢華「小電王」米高嘉道 理,卻一反家族傳統。八三年,他買下深水灣道六十八號建大宅,作翌年結婚新居。前兩年,為了力保睡房的無敵海景,不惜斥資四億六千萬,買入前面放售的七十 號及七十二號屋,計劃拆掉遮擋他睡房景致的建築物。此外,他在青山別墅裡的泳池旁,另起別館作特大睡房,與上一代的樸實作風大相逕庭。米高給人印象最深 的,是他好愛跑車,這嗜好其實是父親遺傳下來,只不過米高玩得盡情,還青出於藍而已。原來電王早年接受訪問時,曾說自己有三大嗜好,第一是搜集玉器,聖佐 治大廈辦公室裡的古玉,便是他的收藏品;其次是攝影,他是香港攝影學會前會長。第三項嗜好便是跑車,年屆八十仍愛揸Aston Martin,英國跑車。米高自小便喜愛追求速度,小時候在青山別墅裡玩高卡車,長大了亦曾參加高卡車比賽並且勝出。時至今日,他依然寶刀未老,揸車速度 嚇怕老婆,太太曾對朋友說:「我永遠不會坐他的車,如果我們兩個一起坐車,開車的一定是我,如果他堅持揸,我會落車。」去年他到英國旅行,為裝了新引擎的 法拉利試車;結果意外墮坑,骨折受傷。玩車無數的米高,年輕時每一、兩年便換車,唯一令他長情的就只有古董車,尤其是頂級靚車賓利。他是賓利車主會會長, 共有四部賓利,其中兩部更是名貴古董車,包括二六年出廠的跑車,在六七年以二千五百鎊由英國購入,另一部則是三七年出廠。這些靚車,米高一個月才揸一次, 平日要工人幫手每星期着一次引擎,保持引擎狀態。 飛機跑車均着迷平日上下班,米高會自己開車,但比較低調,以寶馬五系代步,貪車身細易泊入 聖佐治大廈地庫那唯一的車位。熟悉嘉道理家族的朋友指出,米高選坐寶馬,是家族一大突破,因為嘉道理上一代,仍不忘納粹德軍對猶太人的殺戮。除了車,米高 還愛揸飛機。在港時逢週六傍晚,他便揸直升機返回青山別墅度週末,與由陸路前往的家人會合。每次到青山或龍鼓灘巡視電廠,當然也出動直升機。中電攝影師李 澤賢,笑他見到任何可開動的機械都會着迷。「有時佢入電廠,見到剷煤車都想揸,我哋唯一方法係以佢未考到牌來拒絕。」嘉道理家族的慣例,是每年夏天會放暑 假去旅行,他們在法國有所別墅,一家人會先分頭旅行,其後在法國聚首。「羅蘭士很愛旅行,他差不多走遍全世界,每處地方都有朋友。」高登爵士回憶說。米高 上月已攜同老婆仔女,離港到歐洲度假,八月底才回港。放假期間,他仍會不斷致電回港了解業務。熟悉他的下屬說:「佢曾經講過,最緊要識得放鬆自己,放吓 假,出去抖一抖,可能玩完便有新啟發。」 植根香港薪火相傳在香港發跡的嘉道理家族,三代植根香港。當六七年香港時局混亂,遍地「菠蘿」(炸 彈)時,羅蘭士堅持重建聖佐治大廈,並且漏夜開工,因為他要人看見燒銲的火光,令人知道中電的老闆也對香港有信心。七九年大陸開放,羅蘭士立即供電至廣 州。八五年香港信心危機之際,他又力排眾議,與鄧小平達成興建大亞灣核電廠協議。凡此種種,均證明嘉道理情繫香江,熱愛中國。這與其家族歷史有莫大淵源。 十九世紀初,猶太人因國破而流離失所,嘉道理祖先原在中東巴格達定居,生活艱苦。到一八八○年,羅蘭士的父親艾利嘉道理(Elly Kadoorie),得悉遠親沙宣家族在上海發了財,便決定前往投靠,那年艾利年僅十四歲。到上海沙宣做了幾年後,艾利南下香港,當上股票經紀來,並做貿 易生意。一八九○年,港燈成立,為港島居民供電。為了是否裝電燈,艾利與妻子商量了許久,最終為了慳錢而打消念頭。但艾利常驚嘆電力的神奇,並說:「我做 了一個夢,夢見有一天我開了一家電廠。」四年後艾利入股香港纜車公司,並逐年增持,到一九○五年更成了大股東,並入股保羅遮打創辦的上海大酒店。此時的艾利,在港已是舉足輕重的富商。而由他朋友羅拔西溫(Robert Shewin)創辦的中華電力公司,在廣州設電廠。然而廣州電廠因地方政府及客戶拖數,長期處於虧損狀態。西溫知道艾利有心染指電業,便以優惠價轉讓部分中電股份給他,而中電亦重返九龍。一九一八年,中電重組股本,艾利已是中電大股東,帶着十九歲的長子羅蘭士,踏足中電董事局。 上 海建大理石房子艾利共有兩名兒子,長子羅蘭士於一八九九年在香港羅便臣道出生,幼子賀理士三年後生於倫敦。一九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戰,艾利帶着家人回上 海,但九年後上海大宅失火,艾利妻子為呼喚保母逃走,自己卻慘被燒死。艾利十分悲慟,帶着兩個孩子返倫敦暫住,同時委託建築師布朗重建上海大宅。布朗酗酒 成性,將建屋一事委託別人,承包商花四年時間建造了一座宮殿出來,嘉道理父子收到賬單,建築費達一百萬兩銀。整間新屋由大理石砌成,樓面達五萬呎,有二十 間房間及樓高六十多呎的大宴會廳,上海人稱為「大理石房子」。嘉道理家族在中國百多年歷史裡,遭遇兩次痛失財產的經歷。第一次是日本侵華期間,嘉道理一家 同被關進赤柱集中營,而鶴園街電廠、半島酒店均被日軍佔領。不久全家被送往上海集中營,艾利因患重病獲得釋放,不久死於上海。日戰結束後,羅蘭士千方百計 回港,他說服不肯接載乘客的英國皇家空軍,把他當作貨品,送他一程回港,於是他坐着一大疊用來重建電廠的鈔票,成為第一個從上海返回香港的人。正當羅蘭士 費盡心血重建中電業務之際,大陸四九年解放,一半資產放在上海的嘉道理家族,再次損失慘重。然而羅蘭士沒有氣餒,並且在港建植千億電力王國。 百 年傳奇再續今天的嘉道理家族,仍在本港商界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是十大財閥家族之一。作為第三代掌門人的米高,凡事均打穩陣波,自己只做中電非執行主席,日 常決策委託一班專業管理層處理。年屆六十,能講流利廣東話的米高,育有兩女一子,小兒子今年九歲,令嘉道理家族繁衍至第四代。而米高亦重演五十年前父親教 導他的一幕。去年秋天,他帶着妻兒回上海祭祖,首先到達祖父母的墓園致祭,再重遊大理石房子。他一邊參觀一邊向兒子講述家族歷史,並描繪當年盛況。「爸爸 小時候曾在這裡住過,當時很熱鬧,大人在晚上開舞會,我當時還是小朋友,所以不讓我參加晚會,我便偷偷從閣樓的窗口偷望他們。」遊畢上海,全家隨中電訪問 團飛往桂林,參觀中電在那裡捐錢興建的「再生能源村」,途中他對兒子說:「今日我帶你出來,希望你知道爸爸平日的工作有多繁忙,日後你長大了,也會像我今 日一樣。」 中電歷代電廠巡禮 老電王中電歲月 百年中電里程碑1901年英國人羅拔西溫(Robert Shewan)購入廣州電廠,註冊成立中華電力,供電給廣州,並計劃在九龍建電廠。1903年漆咸道發電廠投產,兩條主電纜通往鶴園街青州英泥廠及尖沙咀 九龍酒店。1909年艾利嘉道理入股,出售虧本的廣州電廠,重點發展九龍。1918年舊電廠受填海工程影響,買入鶴園街地皮搬廠,並進行公司重組,艾利嘉道理成大股東。1919年開始供電給九龍區街燈。1929年獲准供電至新界。1930年羅蘭士加入董事局, 並於1935年出任主席。1940年新建的鶴園街A廠投產,亞皆老街中電總部亦啟用。1941年日軍攻佔香港,鶴園街電廠由日軍佔據。1944年日戰結 束,羅蘭士從上海回港,重建電廠。1947-59年多個商會不斷投訴中電加收電費。1959年政府凍結中電派股息。1964年中電與美國埃克森石油合組半 島電力,並與政府達成利潤管制協議。1969年港督戴麟趾主持青衣電廠啟用禮。1979年與廣州市連網,將備用容量供應該市。1982年青山電廠由英國首 相戴卓爾夫人主持開幕禮。1985年羅蘭士與鄧小平會面,達成協議興建大亞灣核電廠。1991年鶴園街電廠退役。1993年主席羅蘭士逝世。 1994-96年青衣電廠分階段退役。1996年首間以天然氣發電的龍鼓灘發電廠投產。1997年米高嘉道理接任主席。2001年投資山東及陝西等電廠 後,再進一步進軍大陸電訊業務。 |
|
||||||
已有卅五年歷史的銅鑼灣總統戲 院,剛於前兩星期拆卸。這間有一千二百個座位的大戲院曾叱咤一時,是不少影片的首映場地,由戲院大王陳俊巖家族擁有。總統戲院由興建至拆卸,見證了陳家這 位戲院大王的起落,曾擁有十七間戲院,在七、八十年代盛極一時。然而電影市道日見低潮,連陳家的戲院王國亦受拖累,旗下戲院正陸續放售或改建。這個來港發 展近半世紀的菲律賓華僑家族,在港資產達廿七億。由於部分子姪已散居海外,九年前更引起一場爭產風波。逢星期一至六,早上十一時四十分左右,一輛九二年出 廠的舊款平治,會駛至中環鱷魚恤大廈門前停低,年屆七十的陳俊巖(其璞),與他那八十多歲的四哥陳其華緩緩下車,走入轉角的南源商業大廈上班,風雨不改。 陳俊巖衣著十分樸素,身穿短袖直條恤衫、深色西褲,手上帶的手錶亦非名牌貨,全身最耀眼的,可能是那兩隻在說話時,不覺意閃出的銀牙。陳家總部設於自置的 南源大廈頂層十九樓,陳設非常簡單,二千呎的辦公室內只有九人在辦公。全層有三間房間,陳俊巖和陳其華各佔一間,還有一間是陳俊巖兩名姪兒,陳榮民及陳榮 美共用。房間內擺放着的花梨木書枱及櫃,均用上二十多年。出面五名員工所用辦公桌,是枱面上有大玻璃,可以壓着相片的那一種。這一切均顯示出陳家這個戲院 王國四十年不變。 戲院王國要轉型坐在辦公室內的陳俊巖,向記者解釋拆建總統戲院的原委,「大戲院運作成本太高,明明只有幾個人看電影,但全 院冷氣要開足,單是電費,每個月要二百多萬。而且生意又不好,要做下去,只有改成迷你戲院,空餘地方轉做商場。現在大戲院已做不下去,所以我都想賣,賣不 出的就改建繼續做。」陳家早前已賣掉兩間戲院,包括銅鑼灣新都及火炭雅都戲院,兩間都由教會接手做會堂。而其他大部分由陳家自行改建,將下層堂座改成商 鋪,樓上特座繼續經營戲院,如美孚影都、紅磡寶石等。另外,亦有將整間戲院拆卸重建,如新樂重建成高登電腦商場,百樂正重建成二十二層高商廈等。陳家在港 經營戲院近四十年,最後也被迫轉型。陳俊巖祖籍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鎮,全家有六兄弟,他是么子。一九二一年,陳俊巖的大哥陳枝橋(譯音),單人匹馬到馬尼拉 打工,其後儲得一筆資本,開設雜貨鋪,陳俊巖其餘四名兄長,就陸續到那裡幫手打理。四十年代初,陳家的雜貨鋪已開至四間,三哥陳枝吹建議將雜貨店的盈利分 散投資,開製衣廠,大哥仍舊打理雜貨鋪,其餘兄弟則負責經營製衣廠,生產男女裝T恤。 七百萬元進駐香江年齡最小的陳俊巖,四一年才到馬尼 拉,一邊讀中學,一邊到製衣廠做兼職。後來陳家的製衣生意漸大,五○年及六九年分別再開多兩間製衣廠。陳家兄弟有一個協議,各人除了領取日常生活費,以及 匯錢到大陸供養老父外,生意所賺利潤,通通存放在家族基金內,有點公產的味道。而陳俊巖兄弟在五、六十年代,匯了最少七百萬港元到香港投資。那時,七百萬 是一個天文數字,富麗華酒店的傅蔭釗家族在四七年買入中環雪廠街球義大廈也只是九十八萬。陳家以這筆可在中環掃起幾幢大廈的資金,開始在港建立戲院王國。 初到港境的陳俊巖,因為自己喜歡看電影,又看準了電影有一大班普羅觀眾,所以一早便決心辦戲院。他說:「睇戲的人大部分是工人,那時戲票平,前座票價只是 八毛,對當時每個月有數十元工資的人來說,算是低消費。」由於他在戲院行內是新丁一名,不知從何入手,最後他花了四年時間不停看電影,方知戲院的位置一定 要夠靚,最好是單邊位,從兩面街都可以望見。 戲院王國四十年 陳家戲院及物業表 惹邵逸夫垂涎一九六二年,陳俊巖 幾兄弟用二百五十萬買入摩頓台十一至十三號,開設第一間戲院新都,英文取名Isis Theatre。「Isis是英國一條河名,那條河很靜,很乾淨,我很喜歡,所以就用來做我第一間戲院的英文名。」興奮莫名的陳俊巖,在短短三年內再在謝 菲道及銅鑼灣道買入兩塊地皮,分別興建總統及百樂戲院,之後他遭到電影大亨邵逸夫的冷嘲熱諷。「那時邵老闆親自過來罵我:『為何你會咁傻仔㗎,那麼快就在 同一區做三間,自己打自己!』然後邵老闆就提出,以五萬元月租,租用建成後的百樂戲院十年,計劃播放不同的電影,三間戲院可以不用搶客。我一口就答應了, 整個過程不用半小時。」陳俊巖後來愈想愈不對勁,因為這項租約說明,十年期內租金一樣,明顯對自己不利。臨上律師樓簽約前,他要求將租期縮短成五年,之後 再續約,但遭邵逸夫一口拒絕,協議因此告吹。其後,百樂戲院落成開幕,第一部上映的電影,是國泰機構製作,李琳琳主演的《家有賢妻》,該片也同時在新都上 映。這部戲一上畫,兩間戲院都全場爆滿,為陳俊巖爭回一口氣。「到了第三日,我請邵逸夫來看,由於滿座,他只得站着睇戲,他看到滿座時還不相信。」陳俊巖 得意地說。 贏雷覺坤牙骹但得戚過後,陳俊巖亦知道這次只是偶然的幸運,而他又沒信心去搞好戲院,所以決定將戲院逐一出租。他將新都戲院,租予一名從邵氏過檔的司理(經理)汪福興,與他一同合作打理;再將百樂租予金公主董事馮秉仲;又將總統戲院租予百老匯的負責人江祖貽(已歿,由兒子江志強繼承)播西片。直至七八年,陳家在觀塘開設第五間戲院,富都戲院(第四間是六六年興建的佐敦快樂,也租了出去)。那時候,陳家第三代幫手打理戲院,姪兒陳榮美與金公主院線董事馮 秉仲十分老友,兩人合作組成新寶院線,陳家便陸續把戲院收回自己經營。此後十年,陳家密密擴張勢力,在七八年至八七年間,一共起了九間戲院。不少港產巨片 如許冠文的《雞同鴨講》也在新寶院線上映。陳俊巖一講起電影便滔滔不絕,尤其在八二年尾上演的《搭錯車》,這套戲令他贏了金公主院線老細雷覺坤牙骹。「當 時《搭錯車》試片,戲中說國民黨退伍軍人處境淒涼,要收買爛貨為生,將我鄉下安海的生活,描寫得十分真實。還有那首用福建話唱的歌《酒矸倘賣無》,我覺得 好親切,所以決定拿來放,但被九巴班人笑,話我傻仔,還說這種電影沒有人會看。結果這套片亦是全院滿座,紅了數個月。」九二年,陳俊巖一口氣用一億八千九 百四十萬,向九龍建業的金公主院線買入金聲、華聲、樂聲三間戲院,令陳家旗下戲院數目,增至十七間的頂峰。 引家族爭產「有一次我和邵老闆喝 咖啡,他說雷覺坤年紀大了(六十二歲,該年年底過身),身體又不大好,戲院又不賺錢,叫我頂來做,我考慮了一下就決定買。」其實那時陳俊巖仍相信大戲院有 可為才買下,萬料不到,會引起居住在馬尼拉,由二哥所生的兩名姪兒,榮源及榮宗眼紅,引發家族爭產案。陳家自從把資金調來香港投資後,便成立南源有限公司, 由南源控制全部物業。由於陳俊巖的大哥枝橋及二哥其鈞(譯音),分別在五二年及三八年過世;五哥枝希(譯音)四七年返回大陸定居,再無幫手打理馬尼拉家族 的生意,所以南源的股份,一開始便由三哥枝吹、四哥其華及俊巖三兄弟,各佔兩成二,其餘三成四股份,則分給第三代的五名姪兒(除出來爭身家的榮源及榮宗 外,還有仁義、榮生及榮美),以及陳俊巖的太太莊麗珍一同攤分。其後三哥過世,第三房人的股份由陳其華及陳俊巖購入,兩人一直是公司大股東。「那時馬尼拉的生意不大好,姪兒看見我這邊生意做得不錯,就想來分錢。我就按他們在公司的股份(佔百分之五)分(股息)給他們,他們嫌少,就控告我們沒有經他們同意就賣了公司在香港的產業,但我們根本沒有賣過。「二哥早死,所以香港的物業根本沒他們份,況且他們長居馬尼拉,亦沒為香港的生意做過什麼。當初是念在他們是我的姪兒,才分點股份給他們,怎料他們竟嫌不夠多。」陳俊巖感慨地說。陳榮源及榮宗所得的股份,是由陳俊巖送出,他們並無注資到公司,故陳俊巖這邊,最後贏了這場維持四年多的爭產案。「現在還有和他們聯絡,他們亦知道錯了,所以亦有向我們道歉。」陳俊巖說時一臉無奈,一向重視親情的他,確實受到打擊。 他 們眼中的戲院大王寰宇國際主席林小明:「他(陳俊巖)找數找得幾快,如果跟行規,戲院通常在落畫後四十五天才付錢,但他肯早點計數給你。就以《少林足球》 為例,如果跟足行規,我要十月中到尾才收到錢,但這筆錢我差不多一個月前已收到了。」影業協會理事王國銘:「陳家做生意很保守,他們不會打沒把握的仗。好 像三十年前他們想做戲院,因為賺錢,但唔識做,就租給人做,不會自己亂來。」一名為他們工作十多年的老員工:「他完全沒有老細的架子。我們一班司理每年都 會到陳生屋企拜年,食團年飯,大家一齊風花雪月,好像一家人一樣。」 家族半公產制雖然發生爭產案,陳家至今仍然奉行公產制,但也非牢不可破,因為控制家族資產的南源已將公司股份分給有關家族成員。現時,南源除控制所有資產外,也照顧陳家上下的生活。「現在除了每個月在公司支取零用錢外,其餘開支都是出公司數, 包括屋企的菲傭,每人的零用錢都差不多。」姪兒陳榮美透露。現時陳家幾房人,均一起住在劍橋道。大宅共分三幢,陳其華、陳俊巖及陳榮美各佔一幢,每幢三 層,地下是共用的停車場。「其實都無乜點分,大家都是走來走去,哪邊有煮飯的就到哪邊吃,只是將大家睡覺的地方分開罷了。」陳榮美表示一家人相處融洽。陳 俊巖現已是半退休,大部分實務都由子姪打理。其中榮民負責管理戲院,榮美負責與製片人及其他戲院負責人洽談影片放映,他的兒子榮裕,則負責管理財政。由於 事務輕鬆,陳俊巖與陳其華每天「辦公」時間只有兩小時,其餘時間都是兄弟結伴,在家看電視或出外逛街,生活十分悠閒。 |
|
||||||
擁有四百年歷史的古老藥廠陳李 濟,最近爆發一段爭產風波,令這間在港沉睡近百年的老店,突然甦醒起來。陳李濟原由陳、李兩家所創辦,今次站出來要分產的,是來自廣州的陳家,爭產數額涉 及一億二千萬。今年九月,兩位自稱是陳李濟後人的陳剛和陳家順(譯音),突然入稟高等法院,向香港陳李濟藥廠有限公司及 廿四位有關人士,追討兩人應佔香港陳李濟財產的權益,掀起一場爭產的序幕。陳剛與陳家順原是兩父女,而爭產的導火線,是九七年五月,香港陳李濟將旗下兩幢 物業,西環卑路乍街一五五號廠房,以及上環皇后大道中二○六號寫字樓,以一億二千萬元出售。由於陳剛並非香港陳李濟的股東,所以上述交易分紅時,並未取得 分毫。而陳剛興訟的爭拗點,便在於香港陳李濟的註冊股東,只是陳、李兩個家族,陳謙牧堂及李敬慎堂的信託人而已,公司的資產及利潤,身為陳家後人的他,有權分享。對於突然殺出一個陳剛,香港陳李濟的數位陳姓董事, 均表示不認識他。如陳家第十二代傳人、現時負責陳李濟柴灣工廠生產事宜的陳衍權,帶點不屑地說:「我不認識他們(陳剛父女),連名字都未聽過!」記者追問 另一位同在該藥廠返工的陳衍樟,答案亦是一樣:「我不知道他們是誰!」記者翻查陳剛報住的元朗地址,原來那只是他的貨倉。於是唯有跑到陳氏家族鄉下,南海 縣河清鄉求證,終於找到答案,陳剛父女確是陳家後人。 陳家爭產鄉里皆知「陳謙牧堂共有三房人,至今已繁衍到第十四代。子孫人數以千計,有些 留在鄉下,有些到了廣州、佛山,亦有移民外國的。」屬大房第十二代的陳慶波(六十歲)向本刊解釋,「香港陳李濟那班姓陳的,屬第三房;而陳剛則屬大房,他 上一輩一直在廣州,直至七、八十年代他才到香港發展。」原來,河清鄉裡姓陳的族人,都曉得陳剛。他於九八年四月,曾回鄉發起成立「陳謙牧堂追討委員會」, 集結在鄉下、廣州和佛山的陳氏族人,向香港陳李濟追討出售物業後的利潤,目前委員會已有三、四百人。「我哋想搞清楚,陳李濟是陳、李兩個家族一齊擁有的, 而並非一小撮人擁有。他們(香港陳李濟董事)只是『揸庄』,負責業務運作而已!」身為追 討委員會副會長的陳慶波,說時語調激動,「香港陳李濟,是廣州總店於一九二二年在香港成立的分店,資本來自總店,所以賺到的錢,陳、李兩族所有人都有權 分!」原來,擁有四百年歷史的陳李濟,一直奉行祖傳家訓,由陳、李兩家各佔一半股權,兩家各派一人擔任司理和副司理,大家權力均等,處理藥廠一切決策。而 所得利潤,由陳、李兩家對分。其中陳家將所得先均分三房人,然後每房按男丁再攤派;而李家則全以男丁人頭攤分,數目分明。 解放割斷兩店關連 今次爭產源起,在於八十年前陳李濟向外擴展業務,「紮根廣州的陳李濟,不斷派族人到外地開分店,如第二房人到上海、新加坡,而第三房人就到了香港。」陳慶 波說。陳家第十代傳人陳少泉,與李家第九代傳人李澄秋,從廣州來港開設陳李濟,並先後買入皇后大道中及西環卑路乍街物業,購買人以陳謙及李敬名義登記,取 陳謙牧堂和李敬慎堂的簡寫。「香港陳李濟成立之後,廣州店負責國內市場,香港店則專攻海外市場,兩店各自產銷,自負盈虧。」曾在香港陳李濟打工近四十年, 現已退休的康叔說。雖然兩店獨立經營,但香港陳李濟每月都會將盈利一部分,寄返廣州陳、李兩家的聯絡人,再轉派給族中各人,大家稱之為「月銀」。解放後, 廣州陳李濟被收歸國有,廣州店與香港店從此斷絕關係。「五二年香港陳李濟申請商業登記,註冊成為香港陳李濟,之後仍繼續每月定期寄『月銀』回廣州。」康叔 續說。 有限公司確定股權直至七三年,讀過番書的李家新一代上場,力圖革新,將香港陳李濟註冊成為有限公司。「當時公司好保守,員工仍然用毛筆同打算盤,買賣貨全部用現金交易。」曾參與改革的李家後人,李立本律師說,「要改革,第一步便是將partnership(合夥人)轉為有限公司,方便同銀行融資。」而香港陳李濟的股份,是按當時商業登記上,註冊合夥人而分發。其中第三房的陳家有十人,各佔百分之五;李家則有三人,各佔一成七。而兩幢物業業權,繼續由陳、李兩家後人,以個人名義代公司持有。「七五年香港陳李濟有限公司全面接管藥廠業務後,每個月百多元的月銀便沒有了!」陳慶波提及「斷銀」便氣難平,「那時聽聞他們想賣掉兩幢物業,於是在廣州教書的陳樹文(大房第十代),便與香港方面理論,並入稟法院禁制他們出售資產。事件最後不了了之,而兩幢物業也沒有賣掉。」 出售物業即時分利無風無浪的過了十二年,李家三個後人均表示沒有興趣繼續打理陳李濟,李立本形容:「當時的情況,是公司有深厚基礎,但無發展空間。」於是李家把五成中的三成三股權,轉讓給陳家,公司從此由陳家獨掌大權。而奉行了三百八十多年的合營規條亦打破。九五年,香港陳李濟舊調重彈,為出售物業而部署。首先,公司將 兩幢物業業權,由私人名義轉入香港陳李濟,並向稅局繳付了一百萬元印花稅。然後於九七年五月樓市高峰期,將西環及上環物業,分售予泛海及力中集團,套回一 億二千萬元,「所得的利潤,早已經分晒啦!」一名知情人士說。香港陳李濟出售資產消息傳開,再度挑起廣州陳家族人的怨憤。今次接棒打官司的,是陳樹文的兒 子陳剛。「他原本提議追討委員會,在香港成立一間公司,然後向政府申請法律援助打官司。但委員會有幾百個會員,要通過申請法律援助的資產審查(最高十七萬元),不知道要等多久;加上我們始終在國內,難以經常和香港律師見面討論。」於是,陳剛就以十五歲女兒陳家順的名義,申請法律援助;而自己則自掏腰包,請律師追討。 百 年老店垂垂老矣「香港陳李濟明明是分店,資本是廣州公家的。所以賣資產,陳、李兩家人人都應該有錢分!」陳慶波重申。然而香港的李立本,卻堅持廣州與香港 早已分家:「兩間店一直無賬目來往,各自產銷,賺蝕互不相干。賺的時候無分過錢,蝕的時候廣州亦沒有揼錢下來。至於月銀,只是一種傳統,我們視為 pocket money給鄉親,完全無法律責任……就算他們認為股東只是信託人身分,他們姓陳的,都無可能告埋我們姓李的啦!」陳剛父女入稟狀,至今仍未排期聆訊,香 港陳李濟一方只靜觀其變。爭產案一出,這間百年老店突然又出名起來,可惜陳李濟生意規模,經已大不如前。「九十年代的陳李濟發展平平,甚至可以說逐漸萎 縮。它現時在香港的營業額,我估計一年只有數百萬元左右。」一名中成藥批發商說。而負責廠務的董事陳衍權,拒絕接受本刊的採訪。 中 國三大名藥店廣州陳李濟具有源遠歷史而仍流傳至今的中國名藥店,就只有三間,分別盤踞於北京、杭州及廣州,其中又以廣州陳李濟歷史最悠長,凡四百年。陳李 濟創立有段古。話說明朝萬曆二十六年(一六○○年),商人陳體全,收妥貨銀乘船回廣州時,匆忙間把貨銀遺留船上,被同船的南海同鄉李昇佐拾獲,李路不拾 遺,在碼頭等候陳體全折返,二人於是結成深交。陳體全於是把一半貨銀,投入李昇佐在省城大南門經營的中藥店,雙方訂下「本錢各半,利益均霑,同心濟世,長 發其詳」的合夥契約。店名則取二人姓氏,再加上寓意同舟共濟、濟世為懷的「濟」字。陳李濟首創蠟殼藥丸,使成藥能久存而不變。而奠定陳李濟地位的,則是同 治皇帝因服用其「追風蘇合丸」後,治癒其風寒腹瀉,皇帝御賜杏和堂招牌,並欽定陳李濟的舊陳皮,為廣東省每年進奉慈禧的貢品。 北京同仁堂有 三百三十年歷史的同仁堂,以烏雞白鳳丸最馳名,其發展歷史更是早前電視劇《大宅門》的藍本。創辦人樂顯揚,祖傳三代均是名醫,傳到他更被康熙封為吏目,管 理太醫院。其間他收集古方及宮廷秘方研制新藥,並於一六六九年成立同仁堂。據文獻記載,該堂所製的女金丹,曾助康熙寵妃產龍子,深得皇宮中人愛戴,同仁堂 於一七二三年被指定為御藥供應商。成為皇宮御用,其利在於免息預領藥金,方便資金周轉。而平民認為皇帝買的必屬佳品,自然爭相購買。但弊處在於藥價受皇宮 所限,不能因應藥材市價而調整。貴價藥品,愈賣愈蝕,埋下同仁堂破產的伏線。一七四四及四八年,同仁堂兩度向朝廷借款;多捱六年後,樂家終於要將同仁堂租 予世交孫世基經營。其後樂家中興,並得道光皇帝批准,隨市價調整官藥,同仁堂得以壯大,成為北京、通州及天津三地的藥王。可惜隨後百年,中國連年戰亂,同 仁堂亦大起大落。共產黨上台後,同仁堂國有化,亦打斷了與樂家的關係。 杭州胡慶餘堂被列為國家級中藥博物館的胡慶餘堂,是由紅頂商人兼江南 藥王胡雪巖,於一八七四年所創辦。胡的外室劉芙蓉,家族開設「劉敬德堂」藥房。他見中藥大有可為,於是廣集藥方,並請江浙名醫研製成藥開辦胡慶餘堂,取其 「積善人家慶有餘」的意思。那時已發達的胡雪巖,辦藥號首講排場。胡慶餘堂位於大井巷昊山之下,是上山參拜必經之路;而且面向西湖,河坊兩邊商鋪林立,遊 人不斷。建築方面,選用江南上等紅木,前鋪後廠。堂內鎦金描彩,走廊的紅木板聯,刻上藥用材料及藥性;涼亭掛有印上民間故事的宮燈,藥櫃整齊排列。門面功 夫做得好,還要配合真材實料。胡派人從各地藥農直接入貨,減低成本兼保證質優。例如去山東買驢皮、淮河買生地、四川買麝香,甚至連輔料都指定用廣東陳三年 「陳皮」及紹興「三年陳」燒酒。胡為研製「大補全鹿丸」,自置鹿場養梅花雄鹿。胡雪巖深懂得包裝宣傳。開業之初,連續於《申報》登廣告;又設郵購服務,碼 頭派藥,及送新藥免費試用三年。每逢煉製補丸必大鑼大鼓,公開殺鹿及老虎,取其貨真價實。顧客入門,員工必主動起身招呼,不可背對客人。而他最絕的,莫如 在科舉期間,派予考生「十全大補丸」。左宗棠出征時,他派給士兵「胡氏避瘟丹」,以防水土不服,因此與左氏成為深交,屏除很多生意上障礙。又派「諸葛行軍 散」予曾國藩軍隊,獲曾稱讚為忠義報國之士,朝廷其後賜予二品官銜,故有紅頂商人之稱。時至今日,胡的三子胡大均,只收取胡慶餘堂招牌租用費,大股早歸國 有,而經營權則歸關門弟子馮根生,即「青春寶」集團旗下。馮於五年前接手該店,推行現代化改革,扭虧為盈,利潤過千萬;近日更進軍香港,與港商合作在灣仔 開鋪。 |
|
||||||
有三十年歷史的英傑證券行,在上 週三因老闆林君傑失踪而倒閉,警方已列作盜竊案處理。原來林君傑一直詐騙客戶金錢,把購買股票的款項存到自己戶口,數額涉及億元。這幾天共有二百多名受害 客戶,陸續到香港交易所登記賠償。而年過七十的林君傑一走了之後,就只剩下老婆莊秀卿留在公司, 替客戶登記,收拾爛攤子。英傑出事後,中環區的老經紀都議論紛紛,「聽聞佢(林君傑)炒電訊盈科出事,由未收購前十蚊炒到上十八元,後來得番兩蚊,搞唔掂 就炒黑市期指。佢賭性都好重㗎,睇佢早年炒地產都知。」一名七十二歲的退休經紀說。林君傑在商界人脈甚廣,六十年代他在上環孖沙街開設林記錶帶廠,做手錶 起家的中港貿易會長李秀恒對他亦有點點印象:「他的錶帶廠是做貿易的,規模不算大。」林君傑藉着參與鐘錶業總會而廣交商界友人,經常出席該會活動,現時他 仍是該會名譽會董之一。 證監有漏洞現時證券行每月須向證監會提交資產記錄,個人名義開設的證券行要有五百萬元資產,公司名義則要一千萬。每季,經紀行亦須提交財務報告,申明證券行的流動資金數額。約每隔兩年,證監會會派出最少兩名成員,到證券行進行大檢,為期兩週,查證行內的數簿及帳目。不過,一證券行董事表示,現時監管有漏洞,因為證券行在大檢前,大把時間造數呃證監:「如果證券行有心與會計師合謀造假帳,證監都無符。咁就要靠每兩年一次的大檢才查得出。」 七 十年代狂炒地產七二年,林君傑轉為投資股票及地產,設立英傑證券之餘,又炒樓、炒鋪、炒地皮。首先他在七二年與友人陳汝雄、朱景炘成立高士置業投資地產, 每人各佔三分一。同年九月,高士置業以一百一十二萬元購入現時灣仔安邦商業大廈之地皮,五個月後以四百五十萬元售出,在當時旺市中撈得第一筆三百多萬元的 快錢,各人分得百多萬元。林君傑繼而以家族公司名義——林氏實業和臨運地產(兩公司由 林君傑佔六成,太太莊秀卿佔兩成),於七五年再度出手,短炒中、上環如威靈頓街、荷里活道的地鋪,每次揸貨由數月至兩年不等,賺十數萬便出貨,炒鋪位的成 績也不俗,大概賺了一百萬。炒地皮及炒鋪賺得一桶金後,在七十年代尾,林君傑還當起發展商,興建單幢樓包括西灣河海旁的海安大廈及中環九如坊林氏大廈,此 外,林君傑在八十年代跑到大嶼山梅窩、東涌及貝澳買地建村屋,在那裡還認識了一批離島居民,而英傑亦以專做離島客而馳名。林君傑太太仍持有林氏大廈頂層三 個單位。上週日記者致電予林宅,菲傭答覆林太兩日來都未返家。大廈地下的看更老伯,見到記者採訪林君傑家人就大發雷霆,「上面無人喺度,佢(林氏)叫我唔 好俾人上去,快走!」看更指林君傑平日出入都有打招呼,衣著普通,每天只是步行返回上環的證券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