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大中华地产控股:借壳之后仍彷徨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509/t20150907_756846.htm


  地产大佬港股壳公司何以尽成鸡肋 


  有着“深圳李嘉 诚”之称的黄世再,借壳而来的上市平台大中华地产控股,迄今仍未形成有效的融资支撑。在香港资本市场偏好盈利强、大市值地产企业的背景下,黄世再注入三线 城市旅游及商业地产的做法难以得到投资者认可。在多地签下合计数百亿投资规模的协议后,大中华国际试图控股商业银行或是整体上市的想法均未能如愿,这给其 后续融资打上了问号。


  大中华地产控股成为鸡肋的现象,并非孤例。2012年前后,因在A股无法融资,地产企业曾热衷在港股买壳,以 打通境外融资渠道,如万科收购南联地产、招商地产收购东力实业、金地集团收购星狮地产、绿地控股收购盛高置地、万达收购恒力商业地产,并分别将其更名为万 科置业海外、招商局置地、金地商置、绿地香港、万达酒店发展。但是,随着国内地产再融资和B转H股放开,在务实而理性的香港资本市场上,单纯的壳平台已失 去了相应的价值支撑,从2013年6月高点至2014年12月间,其中多只股票价格遭到腰斩。陶娟/文



  到过深圳市中心区的人,很难不对大中华国际交易广场留下深刻印象。这栋黑色幕墙的建筑,颇为霸气地矗立在深南大道南侧,与深圳市民中心及会展中心隔街相望。在寸土寸金的福田金融中心区,即将成为亚洲第一高楼的平安集团大厦,占地面积也难以与之比肩。


  直接持有这一项目的大中华国际集团(中国)有限公司(简称“大中华国际”),由其创始人兼董事长 黄世再通过大中华国际投资集团100%控股。据官网介绍,大中华国际投资集团目前涉足金融、房地产、商业、酒店、电视传媒、能源、港口、国际物流中心等多 项产业,总投资超过500亿元,遍及香港、北京、深圳等核心城市和热点区域(图1)。尽管拥有诸多资产,有“深圳李嘉诚”之名,但黄世再本人为人低调。



  不过,这么一家规模庞大的企业,在融资之路上却并不顺畅。一方面,黄世再曾在接受记者访谈时表示 过,集团从未向银行借贷;另一方面,大中华多名高管曾数次言及要在香港及美国两地上市,但目前其仍然只拥有一家2009年借壳而来的上市平台大中华地产控 股(00021.HK),后者市值11.4亿港元,无论是其持有的项目还是市值规模,都与母集团不成比例。


  这家上市公司,何以在大股东借壳近6年之后仍处于培育期,尚未对集团形成融资支持?不妨先从其如何借壳看起。


  收购净壳,23岁黄文稀成大股东


  2007年6月6日,处于停牌期间的宝福集团(00021.HK)发布公告,公司第二大股东兼执行董事Christian Emil Toggenburger将其于公司的所有权益转让给黄文稀,后者因此掌握26.77%股权(表1)。



  乍看起来,这一交易似乎并不起眼,公告中也没有披露此次交易的价格,但时年23岁的黄文稀本身却大有来头。彼时她刚从大学毕业,她的父亲即亿万富豪黄世再。


  此次收购,黄文稀既未直接成为第一大股东,又未触及30%的要约收购红线,但其26.77%的股权与第一大股东Smartmax Holdings Limited的27.89%持股相当接近,这也为借壳事件的后续发展埋下了伏笔。


  此时的宝福集团境况不妙,且已停牌许久。宝福集团此前在资本市场的名声并不算佳,据香港媒体报道,资本大鳄吴光正掌舵的九仓,于2000年10 月以高于市价一倍的价钱,把34.87%的宝福集团股权卖给和成国际的赵渡,交易作价2.98亿元。而赵渡入主宝福集团后,斥资近3亿元收购山东济南的四 层写字楼,此举当时就已引起宝福集团中小股东不满,后者投诉无门,曾在香港报纸上发整版公开信控诉。


  此后,宝福集团控制权数度转手,而对应估值却一降再降。2004年1月,沈松宁通过独资持有的Honorable斥资7800万港元向和成国际收购了宝福集团29.98%的股权。


  两年后的2006年6月,持有宝福集团2.9%股权的Smartmax从原大股东Honourable手中收购了其24.99%的股权,合计持 股27.89%,成为第一大股东。按交易价格2800万港元算,折合每股成本0.32港元。Smartmax为英属处女群岛注册的公司,由自然人孙博及张 仲良分别持有90%和10%。


  不料,新任控制人接手仅仅一个月,宝福集团即陷入黑天鹅事件。2006年7月,宝福集团发布公告,其在内地的全资子公司道勤理财所持有的位于山 东济南的四层写字楼多个物业,被青岛中级人民法院判给债权方山东莱钢,以偿还道勤理财欠山东莱钢的债务。而这部分物业资产于2005年末的估值为2.37 亿港元,占到宝福集团资产净值的73%。一夜之间,这家公司危在旦夕。


  在主要资产遭抵债之外,宝福集团投资的煤业公司等项目盈利无望,经营的造纸业、股权投资等也陷入 停顿。2005年宝福集团亏损7870万港元,2006年亏损进一步扩大到3.27亿港元。卖壳几乎成为一种必然选择,2006年末,宝福集团的资产及负 债较2005年末都大幅下降,仅持有非流动资产10万港元,流动资产50万港元,流动负债260万港元,已成为一只干净而理想的壳(表2)。



  良壳待配,这引起了手中尚无上市平台的黄世再的兴趣。2007年6月,黄文稀通过收购26.77%股权成为宝福集团第二大股东,随后就任执行董事,黄世再也被委任为非执行董事。


  对于新的董事会来说,迫在眉睫的是尽快让公司恢复上市流通。2007年11月1日,宝福集团被香港联交所判定为进入除牌程序的第三阶段,还有最后6个月的时间自救。


  一波三折的复牌


  黄家边推动宝福集团复牌,边谋求成为其控股股东。


  2008年2月1日,宝福集团与黄文稀签订协议,黄文稀将以0.4港元/股认购宝福集团4.2亿股新股,总代价1.68亿港元。4.2亿股股本 占到当时宝福集团已发行股本的119.53%,这将使得黄文稀占有公司经认购股份扩大后全部股本的66.64%。不过,双方同时约定,只有等到联交所通过 其复牌建议,该份协议才会生效。而黄文稀也以此为由提请豁免要约收购。


  从这点来说,尽管黄文稀初次收购股权时,公告中声称其为公司独立第三方,但这样一个“通过大幅定向增发成为大股东”的方案能够推出,其应与宝福 集团时任董事长兼大股东的张仲良存有一定沟通与默契,才能如此迅速达成共识。而张仲良在黑天鹅事件爆发前一个月成为大股东的举动,在随后的配合出让控制权 中也更显得意味深长。


  当年5月,原方案修改成以全体股东每5股配售6股的方式来公开发售,按0.4港元/股公开发售4.217亿股,以募集1.68亿港元。尽管公告 中措辞是为了让全体股东都有份参与公司资本重整,但由于该股长期暂停买卖及市场波动,在物色包销商上出现困难。2008年12月,黄文稀出面提供7000 万元贷款给上市公司,让其得以收购位于广东汕尾的金丽湾度假村,金丽湾度假村此时已每月可获取最低租金108.3万元,具有稳定现金流。此后,由黄文稀个 人全资持有的BVI公司智华集团为包销商,于2009年8月推出了“每5股配售6股”的方案。


  为申请豁免全面收购要约,黄文稀与原大股东Smartmax结成一致行动人关系,两者在公开发售 前的合计持股占比就已超过50%,进一步增持并不会触发全面收购条约。而公开发售时Smartmax并未跟进认购配售股份,持股占比降至12.68%,让 出了实际控股权。公众股东原持有1.59亿股,按每5股配售6股来计算,本应配售1.91亿股,但从公开发售情况来看,普通股东对此并不踊跃,仅仅认购了 4187.2万股(表3)。



  事实上,黄文稀本人并未出全资认购,根据公告,此时上市公司欠其贷款加董事薪酬共计8541万元,这部分欠款“以债转股”,让黄文稀如愿成为大股东。公开发售完成后,黄文稀及智华集团共计持有宝福集团4.739亿股,占比61.3%。


  在注入资产并以债换股后,同时,在黄世再的背书下,宝福集团还引入了建银国际作为战略投资者。后者以0.4港元/股的价格从黄文稀手中收购了宝 福集团5000万股股份,条件则是一年后可以不低于0.5港元/股的价格将其回售。2009年8月27日,宝福集团在经历了3年多的漫长停牌后终于恢复交 易,首日收盘价达0.69港元/股,较停牌前收盘价高出了193.6%。


  逐步注入地产项目


  尽管宝福集团在开盘前的公开发售环节认购者寥寥,但其复牌后的股价表现说明市场还是较为认可新股 东。复牌后两个月,宝福集团更名为汇通天下。在当时的定位中,汇通天下主要业务为物业投资及发展、证券投资及投资控股。待收购壳公司两年内不得注入资产的 时间限制一过,黄世再不断向该平台注入大中华国际持有的项目,涉及住宅、酒店、度假村等。


  2012年6月8日,汇通天下全资子公司Asiatic Talent Limited与黄世再签下协议,以2.3亿元收购黄世再所持有的国荣有限公司,后者主要持有位于广东惠州大亚湾的东方新天地大厦,为一处综合物业开发项 目。同年底,汇通天下和绿地香港控股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共同开发上海市合庆镇的一个地块。2013年3月,汇通天下更名为大中华地产控股;10月,黄世再 向其注入位于汕尾的金宝城项目及红海湾项目(表4)。



  然而,由于注入的资产多为国内尚待开发的商业旅游地产,大中华地产控股近年运营业绩并不佳(图 2)。其中,2010年于天津曹妃甸斥资1.045亿元收购的小岛,由于遭遇当地的规划调整,更是迟迟未能进一步开发,大中华地产控股的官网上甚至没有给 出该项目的预计竣工时间(详见附文)。而公司尽管整体营收处于递增状态,但从未曾实现盈利,且亏损额近3年来扩大了两三倍。



  失效的融资功能


  黄文稀在2013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我们现在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拓展融资渠道,做大融资平台,实现公司资产每年翻番的战略目标。”事实上,大中华地产控股的资产翻番基本实现,但融资渠道是否拓展就值得存疑了。


  尽管大中华集团本身实力雄厚,但大中华地产控股的股价最终还是反映注入资产的内中价值。从股价来 看,人们的热情似乎在黄家入主之初即迅速达到巅峰,2009年8月复牌仅仅两日时间,即从0.235港元/股上升至1.01港元/股,并很快在2009年 11月达到了最高点的1.22港元/股,此后逐步下跌,在2012年7月甚至触及0.185港元/股的低价,较之高位跌去了八成。随着黄世再不断注入资 产,股价才稍有回升,截至2015年6月25日,其收盘价为0.33港元/股(图3)。



  而随着黄世再向大中华地产控股不断注入资产,其在公司中的持股占比不断上升(表5)。连年亏损 下,上市公司没有能力拿出现金收购黄世再的待注入资产,如果想要继续注入,还是只能以配股方式进行,其持股势必进一步提高,但黄世再及黄文稀父女目前的持 股占比已经高达74.28%,接近公众持股不得低于25%的界线,如此一来,就必须吸引场外的公众投资者来配股。



  但这样的尝试似乎并不受市场欢迎。2013年10月,在大股东注入项目后,为使公众持股达标,大中华地产控股向市场配售了3.54亿股股份,尽管配售价较之前一天收盘价大幅折让了34%,当天其股价仍急挫逾10%。


  在买壳后的近6年时间里,由于主营业务自身盈利乏力,大中华地产控股每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都为负数。而在筹资环节中,其仅仅是在2011年通过 配股获得了1.546亿港元的现金流入,其他时候都依赖于董事垫款。Wind数据显示,2012-2014年间,黄世再为大中华地产控股分别垫款 8038、5664、17348万港元,三年时间投入了超过3亿港元现金,成为上市公司最大的资金来源。这也直接说明,大中华地产控股目前尚需输血,而离 成为造血平台还相去甚远。


  房企香港壳公司多成鸡肋


  尽管黄世再顺利将数个项目注入上市平台,并大力投入其中,但上市公司业绩的萎靡导致股价低迷。即使可以再注入资产以提振股价,是否能证明其具有 可信的盈利能力,也未可知。可见,大股东在资本市场要讲好故事,并不容易。而这也是内地房企在香港市场购买了壳资源之后的共同难题。


  2012年前后,部分A股地产企业在国内无法融资的背景下,转战港股,买壳成为了一种流行选择,如万科收购南联地产(01036.HK)、招商 地产收购东力实业(00978.HK)、金地集团收购星狮地产(00535.HK)、绿地控股收购盛高置地(00337.HK)、万达收购恒力商业地产 (00169.HK),并分别将其更名为万科置业海外、招商局置地、金地商置、绿地香港、万达酒店发展。但单纯的壳平台没有规模,就没有融资能力,也谈不 上造血,如此再好的壳也失去了意义。


  通过壳资源来打通海外融资渠道,是这些企业共同的期待。然而由于香港市场有着“买壳24个月内不得注入资产”的限制,在买壳后并等待注入的两年时间里,事情又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国内地产再融资的开放,其次B转H股也终于成行,房企的港股平台逐渐成了鸡肋。在经历买壳狂欢后,从2013年6月高点至2014年12月间,包括万科置业海外、金地商置、招商局置地、万达酒店发展在内的众多地产股股价均遭到了腰斩。


  其中原因何在?


  有招商证券香港地产分析师认为,壳公司的价值回落是正常的,如招商局置地这样真正注入资产且有“前海土地储备”概念的公司,还是值得期待,注入 价值61.7亿港元的8个地产项目后,其成功发行了5亿美元的5年期信用增强债券,低于国内融资成本;但如果单纯只是壳平台概念,投资者不会为其埋单。


  而本来有借壳整体上市预期的大连万达地产最终也弃壳不用,选择直接上市。


  估值标准有变,房企香港借壳须三思


  过去几十年中,香港盛行以NAV估值法(净资产估值法)而不是传统的市盈率法、市净率法来进行地产公司估值。该评价体系下的公司估值与公司土地 储备和现行开发项目规模,呈正相关关系。不少企业以大肆圈地来催熟自己,以上市时卖个好价钱。但最近几年,随着内地经济放缓、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的地产 市场形成两极分化之后,香港资本市场对地产股的估值衡量标准也经历了调整,盈利能力强、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的公司更受欢迎。


  而且,与内地小市值企业更受追捧不同,香港市场更偏好大市值企业,那些有分析师研究覆盖的内地房企,估值与市值相关性极强,市值1000亿港元 以上公司的2014年PE一般在7-9倍,市值300-600亿港元的公司基本在5-7倍,300亿港元以下的估值只有3-5倍。


  上述分析师认为,香港市场上有太多房地产上市公司标的可供投资者选择,基金更偏爱如大连万达、合景泰富等规模大、土地储备充足、盈利稳定可期的商业地产公司。相比内地市场,香港市场更为理性与实际,不会为了不确定性高的地产项目提供融资便利。


  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黄世再所注入大中华地产的资产,尽管打出了“旅游地产+商业地产”的概念,但几乎均处于惠州、汕尾等三线城市,或是如曹妃 甸新区中不知何年才能重启开发的小岛,且一直未能正向盈利。在成熟房地产商都不受待见的情况下,这种模式对于投资者来说更加是“风险多过诱惑”,难有兴趣 也在情理之中。以目前的市值来衡量,大中华地产控股仅仅获得了一倍PB的估值。


  事实上,无论是宝福集团复牌之时的“5股配6股”的公开发售融资,还是为了满足公众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进行配股,公众投资者的认购均不甚热情。在现有状况下,大股东如果不注入一些真正盈利强的资产,要获得投资者的认可,还有一定难度。■


 


  附文:规划变更后,亿元小岛何去何从?
   2010年12月,大中华地产控股通过股东大会决议,以1.045亿元收购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的唐海中泰信和房地产有限公司。根据公告,唐海中泰信和成立 于2008年7月25日,注册资本1000万元,原股东为自然人刘学成(84%)和任向斌(16%)。其主要资产为位于唐山市唐海县七农场通港水库的2号 岛、3号岛的使用权。
  大中华地产控股对这两个小岛的收购,是出于进一步发展旅游地产的目的。然而如今在公司官方网站上,其他后续注入的项目都 已有了预计完工时间,唯独该项目的竣工时间,仍是未知。甚至在2013年年报的业务回顾部分,对其他项目的进展俱有交代,对该项目只字不提。看起来,这个 耗资巨大的项目或许已处于无限期搁浅状态。
  这两个小岛位于红极一时的曹妃甸。2008年,河北省政府批准成立曹妃甸新区,新区将距离曹妃甸港 口数十公里的唐海县囊括进来,唐海县是新区中唯一的建制县,一跃而为曹妃甸新区的核心地带。唐海素有“水墨经典、诗画之源”的自然风光,被誉为“北方江 南”,而在七农场,由于海、河、湖交界,形成独特的原生态湿地环境。
  借着曹妃甸开发的东风,当地政府希冀将此处开发成曹妃甸的后花园,昔日有 名的唐海湿地变身曹妃甸湿地,而大中华地产公告中所称的“通港水库”也正式更名为曹妃湖,曹妃湖面积达11000亩,是曹妃甸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规 划,七农场的定位为未来的高端会展中心、商业服务中心、休闲旅游观光中心。
  围绕这一概念,当地政府大力招商引资,唐山市市长还曾亲自带队前往 深圳招商。七农场的土地上先后实施了渤海国际会议中心、论坛会址配套工程、曹妃湖建设及曹妃湖商务休闲港等较大项目。这其中,曹妃甸论坛是最响亮的一张名 片和旅游招牌,唐海县政府甚至提出了“未来将形成南有博鳌亚洲论坛、北有曹妃甸科学发展论坛的格局”的高期望值。2009年,首届曹妃甸论坛在渤海国际会 议中心举办,规格颇高,数千名流巨贾相聚一堂。
  2010年底,复牌后的大中华地产控股第一个决定性收购,就是砸入1.045亿元买入这曹妃湖 边的2号岛、3号岛。尽管其相关公告中并未透露1号岛花落谁手,但从中国土地市场网查询可知,2010年12月1日,从政府手里直接购得曹妃湖1号岛使用 权的,正是大中华国际集团,只不过购买成本是1288万元。而同一时间,大中华地产控股购入主要资产是2号岛、3号岛使用权的中泰信和,却花了1.045 亿元。
  根据当地政府对曹妃湖景观的官方描述,这三个人工岛面积相当,都为100亩,1号岛和3号岛俱为圆形,而2号岛则链接起了1号岛和3号 岛,呈葫芦型。这说明,三个小岛互为一体,且造价基本相同,但是大中华地产购买岛屿的单价折算下来为5000万元/岛,几乎是大中华国际购买价格的4倍。 这种悬殊的价格差异,是否合理?而这样分开购买的安排,又出自何种考虑?外界难知其详。
  购买价格的差异之外,这两个小岛的命运在遭遇当地政策 调整后,又陷入了新的未知命运中。2009年曹妃甸论坛在曹妃湖边的渤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该处被指定为永久会址。但两年后,2011年举行的第二届曹妃 甸论坛,就已迁往唐山市政府着力打造的另一张名片——曹妃甸国际生态城举行,后者号称投资额200亿元,并被重新确定为永久会址,而这里距离曹妃湖风景区 已有20余公里远。
  论坛迁址的原因众说纷纭,但这已不再重要,因为对于原会址边的三座小岛来说,影响已是定局。
  与之相佐证的,我 们还能从土地出让的情况,窥见更多的风向偏转信号。2008年之前,七农场还没有任何工业污染,一片自然风光;2009年之后,唐海县在位于七农场的地块 上,所批的大部分地块都给了冀东油田(附表)。如仅2013年9月17日一天,就将七农场内33幅地块,共计483.4849公顷土地划拨给了冀东油田, 用途显示为采矿用地,还划拨了46.395公顷土地给冀东油田做管道运输用地,相比之下,其他商服用地总面积不过58.04公顷,工业用地面积远超商服用 地。



  这样的产业规划,已与七农场最初的定位—“得天独厚的湿地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成为开发高端会展、商务服务、休闲旅游、文化娱乐等零污染项目的首选之地”,相去甚远;且油田项目的开发对湿地环境的影响不难判断。
  曹妃甸论坛走了,冀东油田来了,在油田油管的环绕下,大中华地产斥资逾1亿元购买、拟用来建设开发成旅游项目的两个小岛,还有没有明天?如果再放置到曹妃甸新区融资过多、债务压身的更大背景中,只怕前景是更加黯淡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200

为什么中小板值得关注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506/t20150623_751391.htm

 开板11年来,中小板总市值增长212倍,占深市市值比重超过40%;机构投资者持股比重达到32.37%,增 长逾10倍;中小板综合指数涨幅近13倍;98%的公司复权后股价高于发行价,其中涨幅超过3倍的有312家,占42%,涨幅超过10倍的有85家,苏宁 云商、双鹭药业、中航机电、华兰生物、达安基因等公司涨幅均在40倍以上,体现了良好的投资价值。古杨/文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大众创业的新常态下,资本市场的力量如今更为突显,中小板的表现亦颇为抢眼。不仅中小板指数站上万点大关,5月20日深证成指样本股从40只扩容到500只后,来自中小板的样本股也达到211家,超过主板的199家及创业板的90家。


  原来处于主板与创业板之间的中小板,不仅没有陷入夹心中间层的尴尬,反而成长为多层次资本市场里的中坚力量,涌现出众多优质标的。中小板何以值得关注?


  几何级数的成长


  成长是最好的理由,数据则提供了权威的诠释。截至2015年4月30日,中小板上市公司已达 746家,相比开板第一年末的38家,增幅高达18.6倍;历年融资总规模达到9146亿元,其中2014年为1700亿元,是2004年的18.6倍; 总市值呈几何级数增加,从2014年末的413亿元增至2015年4月的8.8万亿元,增幅为惊人的212倍,占深市市值的比重超过40%(表1)。



  伴随中小板的成长,更加重视长期回报的机构投资者在中小板的持股,从开板第一年1.09亿股、占总股份3.18%,增至2014年底的1129.79亿股、占总股份的32.37%,增长逾10倍。


  11年的跃升,表明中小板不再是新股停发之后救急的输血通道,而已成为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上承前启后的生力军。


  代言中小企业领跑者


  成长背后,是上市公司的质量。无论在任何经济体中,中小企业都堪称中坚。在中国,占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创造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和80%以上的就业。而登陆中小板的,正是其中的优质群体。


  相较主板服务于成熟企业、创业板服务于成长型企业,中小板专注服务的,是度过风险重重的初创期的成熟中小企业。它们既非身戴镣铐的庞然大物,也非未经风雨的新兴企业;既有应对竞争的底蕴,也有谋求升级、创新商业模式的动能。资本的适配,尤其容易激发这类企业的活力。


  自2004年5月启动以来,中小板就与中小企业连气同枝,通过资本配置帮助众多创业者缔造了成长传奇:比亚迪、科大讯飞等上市后,主导产品市场 占有率位列国内甚至世界第一,新和成上市后成为国内最大维生素A和维生素E生产商,大族激光成长为亚洲最大的激光加工设备生产商,登海种业成为国内玉米种 子繁育推广一体化龙头企业……中小板不仅成为隐形冠军的摇篮,也为它们提供了继续攀登的阶梯。登陆中小板后,国信证券市值最高超过2400亿元,苏宁云 商、洋河股份、海康威视、比亚迪先后进入A股千亿市值俱乐部。如今的新常态下,中小板企业又成为转型升级的领跑者。


  转型“互联网+”。在如今这个“互联网+”的风口,O2O正成为传统行业上市公司转型的方向。能否把握这一机遇,对企业来说,可能不仅仅是发 展,而是生死问题。为此,一大批企业谋求借力资本市场完成转型,而它们之中的佼佼者,也成为资本追逐的标的,苏宁云商就是个典型。


  原名苏宁电器的苏宁云商,2004年7月首发融资4.1亿元,之后分别于2006、2008、 2009和2012年启动定向增发,合计融资113.8亿元。新的资金注入有力支持了苏宁业务的发展,其营收从上市当年的91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 1089亿元,增幅十倍有余(图1)。



  中小板这一平台,不仅帮助苏宁实现了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和上下游产业链的互通,成功由“电器商”向“云商”转型,也使之在行业内获取了有利地 位。截至2015年5月13日,苏宁云商市值1400亿元,约是其老对手、在香港上市的国美电器320亿元市值的4.3倍。上市以来,苏宁给予投资者的回 报复权后超过50倍,其第一大股东张近东也以214.8亿元的身家,晋身2015年新财富富人榜第46名。


  驱动产业升级。截至2015年4月30日,中小板公司有535家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为71.72%,显示中小板已是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 主渠道之一。上市之后,这些企业积极向中高端迈进,成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要力量。例如,信立泰自主研发的“阿利沙坦酯”是世界首家同类 产品,对降低部分高血压病人肝脏毒性具有显著优势;海能达的专网通信产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出货量全球第二。


  歌尔声学是另一典型。其自2008年首发上市以来,通过定增及发行可转债先后融资60亿元,用于 生产项目改造或扩产。而随着智能手机近年来的爆发式增长,这家精密声学器件生产企业也获益良多。其营收从上市当年的10.12亿元,提升超过10倍,在 2014年达到127亿元;市值增长12.8倍,达540亿元。其第一大股东姜滨今年以203亿元身家排名新财富500富人榜第48位。



  如今,歌尔声学的产品已被一向对产品零部件要求苛刻的国际顶级手机品牌采纳,但其并不满足于智能 手机等电子消费品市场,还开始向更广泛的扬声器行业布局。2014年10月,歌尔声学及全资子公司以4150万美元收购Dynaudio Holding A/S的83%股权。Dynaudio公司作为国际知名音响品牌,成立于1977年,在音乐发烧友中享有盛名。


  助推节能环保、消费升级与混合所有制。深市三个板块中,中小板环保类民营企业占比最高,且涌现出 比亚迪、格林美、东江环保等一大批行业龙头。而颇接地气的森马、美特斯邦威等亲民品牌,奥飞动漫、万达院线等文化企业,也致力于提升人们的消费体验。新形 势下,中小板也成为推进混合所有制的试验田,如南国置业实际控制人转变为中国电建地产之后,优势互补效应明显;国资背景的四维图新在腾讯入股之后,搭上了 互联网“快船”,驶向广阔的应用场景。


  中小板的活力,不只体现在企业成长与创新上,也体现在企业并购重组中。较之其他板块,中小板的并购重组更为活跃,重组方式更加多样—大股东资产注入、第三方交易、借壳上市等均有出现。


  中小板成立以来,累计有250家公司推出重大资产重组方案,135家公司已实施完成。2011-2014年推出重大资产重组方案的公司数分别为 8家、17家、42家、94家,合计金额分别为93亿元、143亿元、611亿元、1295亿元,平均年增幅均在100%以上。2015年截至4月底就有 42家公司推出重组方案,合计金额达546亿元,预计全年将再创新高。东华软件、宁波华翔、盾安环境等细分行业的领军公司,都通过融资完成并购重组,取得 跨越式成长。其中,东华软件分别于2008、2011年收购联银通科技、神州新桥两家公司100%股权,其净利润从2007年的0.95亿元增长至 2014年的10.39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40%。2013年,其再次通过增发收购威锐达100%股权,扩张势头迅猛。


  中小板并购重组的蓬勃发展,也为券商的财务顾问业务贡献了利润。以民企为主体的中小板,还为券商推行“两融”交易、股票质押式回购等创新业务提供了广阔空间。


  并非少数人的创富故事


  活力充沛的中小板公司,已连续十年保持营业收入稳定增长,其平均营收从2004年的6.51亿元 增长到2014年的27.6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8.54%。即便期间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净利润波动较大,但平均净利润仍从2004年0.4亿元增 长到2014年1.7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5.62%。平均每年有68%的公司业绩同比增长,30%的公司业绩同比增长30%以上,体现出较强的盈 利能力(表2)。



  业绩增长带来的是股价的增长。截至2015年4月30日,中小板共有728家公司复权后股价高于发行价,占公司总数的98%,其中涨幅超过 300%的公司有312家,占42%;涨幅超过1000%的公司有85家,苏宁云商、双鹭药业、中航机电、华兰生物、达安基因等新兴战略性行业领域的公司 涨幅均在40倍以上,体现了中小板良好的投资价值。


  对于中小板的表现,资本市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截至2015年5月,中小板综合指数已从当初开板之时的1000点,攀升到12922点,创出历史新高,涨幅近13倍。同一时期,上证指数尽管再现牛市,但离2007年6000点高位仍有2000点之差。


  中小板企业的蓬勃发展,和中小板指数的一路飙升,形成了强劲的创富效应。据新财富统计,2015年中国最富有的500人中,有50人是中小板公司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表3),他们的身家合计达5361.36亿元,相比上一年增长13.24%。



  中小板公司创造的财富不只属于少数人,众多公司一直坚持以较高的现金分红比例回报投资者。 2004至2014年间,中小板公司合计分红1949.38亿元,占累计净利润的31%(图3)。洋河股份2009年上市以来,6年间派发现金红利约86 亿元,新和成、伟星股份、华兰生物和大族激光等公司上市以来均进行了逾十次权益分派。



  中小板上,民企占比高达80%。上市前,受规模、地域、品牌知名度等限制,它们普遍面临人才短缺的矛盾。上市以后,其往往抓住契机,迅速推出股 权激励计划,吸引优秀人才。截至2015年4月30日,中小板累计有358家公司推出股权激励方案,共有55家公司披露了员工持股计划预案或草案。中小板 已然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上将员工利益与股东利益捆绑得最为紧密的板块。


  中小板公司也给创投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截至2015年4月30日,中小板176家具有创投背景的上市公司共吸引了约59亿元的投资,对应市值达 1469亿元。其示范效应,大大激活了民间资本的热情。在中小板推出之前的2004年,中国的创投机构数量仅为200家左右,管理资金规模仅约1000亿 元。到2014年,仅深圳地区就拥有VC/PE机构614家,管理资金规模达2512亿元,深圳创新投、达晨创投、同创伟业等都成为本土知名创投公司。


  中小板企业的成长,也开创了“PE+上市公司”的全新模式。比如,大康牧业与硅谷天堂合作设立并购基金,通过持续的同行业并购实现跨越式发展,投资机构也由此获得高回报。


  倾力打造的诚信之板


  中小板值得关注,在于其活力,也在于其监管。中小板诞生的2004年,中国资本市场持续低迷,投资者信心严重不足,原因之一就是上市公司财务造 假、信息披露失真等重大违规事件屡次出现,上市公司诚信水平受到严重质疑。有鉴于此,诚信与规范被中小板监管机构视作立板基石。深交所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 施,如率先推出募集资金专户存储制度、建立业绩快报制度、年报说明会制度;率先推动退市制度改革、公司治理建设、投资者权益保护;率先实施分类监管;率先 推出实时披露、公平披露、上市首日防爆炒等,加强监管,净化市场。


  作为中小板主导力量的民营企业,多数由家族企业逐步改制而来,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强势往往容易导致“一言堂”,使得一般的公司治理机制失去作 用,相对较易发生关联方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违规现象。江苏琼花(现已更名“鸿达兴业”)事件,就曾引发不小震动。针对这一特点,中小板从严规范信息披 露,同时建立企业诚信档案,不仅记录上市公司及相关人员受到处罚的情况,还记录其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价结果,及内部制度建设、承诺事项履行、募集资金使用和 重大担保等事项,方便投资者参考。


  对于各种违规现象,则进行严格处罚。中小板迄今已累计作出公开谴责24次,通报批评163次,发出监管函及关注函合计1648份,处罚或监管对象包括上市公司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相关股东以及保荐机构及保荐代表人。


  11年的严格监管与诚信建设,让中小板成长出一批得到主流机构认可的上市公司。截至2015年4月底,共181家中小板公司入选深市精选指数, 占指数样本的58%;2011至2014年,共164名上市公司董秘获评“新财富金牌董秘”;2014年上市公司协会主办的“最受投资者尊重的上市公司评 选”中,共有97家中小板公司入围,占比达32.3%。


  历经11年成长,今天的中小板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本轮中国改革大潮的主题之一是国企改革,之二是松绑中小企业,伴随中小企业的发力,中小板无疑具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而注册制下,如何完善游戏规则,优化这一平台的资源配置能力,也需要监管机构大智慧的持续创新。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欲查看其他资本圈精英评论,请下载并登录“新财富酷鱼”和我们互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201

讀書劄記150928盛唐詩(十二) 冰心寒雨楚山孤:王昌齡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9/28/%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0928%e7%9b%9b%e5%94%90%e8%a9%a9%e5%8d%81%e4%ba%8c-%e5%86%b0%e5%bf%83%e5%af%92%e9%9b%a8%e6%a5%9a%e5%b1%b1%e5%ad%a4%ef%bc%9a%e7%8e%8b%e6%98%8c%e9%bd%a1/

讀書劄記150928

盛唐詩(十二) 冰心寒雨楚山孤王昌齡

蕭律師執筆

 

〈開元軼事〉

話說開元中,詩人 王昌齡、高適、王之渙齊名。一日,天下微雪,三人相約在旗亭的二樓小飲。忽然來了梨園伶官數十人,登樓會宴,三人遂避席到稍遠處圍著爐火談話。 接著,又有四位穿著得奢華艷麗、相貌頗美的妙齡歌妓登樓,加入伶官們的敘會。 不久他們開始奏樂吟唱,唱的都是當時的名曲。昌齡等三人竊竊私語:「我等各負詩名,不分高下。 不如且聽那歌妓吟唱,以選唱詩作之多寡以定高低,如何?」

 

不久,一位伶官開腔: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以手畫壁上,得意地說:「一絕句。」

 

又一伶官唱道:

「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臺何寂寞,猶是子雲居。」

高適在壁上一畫:「一絕句。」

 

接著又一伶官吟唱:

「奉帚平明金殿開,強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王昌齡更為得意,又在畫壁上一畫:「二絕句了。」

 

王之渙自負得名已久,滿不在乎,調侃地對二人說:「這兩個是潦倒樂官,所唱的都是 “下里”“巴人”的低俗作品,怎懂得 “陽春” “白雪”的高檔詩?」 他指著諸妓中看似水準最高的說:「如果等會她唱的不是我的詩,我這一輩子都不再和你們相比;若她唱的是我的詩,你們就一齊下跪,拜我為師!」三人談笑等待。

 

一會兒,那位挽著雙鬟的少女曼聲: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渡玉門關。」*****

王之渙指著二人:「耕田佬,我還不致太差!」三人大笑。諸伶不解他們所笑何事,趨前相問。 昌齡於是解說始末,諸伶爭相拜倒:「俗眼不識神仙。」,邀請三人加入筵席。三人從之,飲醉終日。”

 

以上記述出自《集異記》,是一部九世紀初軼事集。原文文言,是我用今日的通俗語言重寫。

 

〈新潮樂府詩〉

伶官所唱的第一首詩是王昌齡的《芙蓉樓送 辛漸》

上引軼事可能缺乏歷史真實性,雖然不是絕無可能發生。 從這首詩的寫作日期參照詩人們的人生歷程,可以推斷這個聚會甚少可能發生。 但如果將史實問題放在一旁,這件軼事說明了某幾類詩歌當時的演出情況,並不是所有的詩人和詩體都與歌唱表演有所聯繫。 舉例杜甫的長篇排律用作歌詞甚為乏味;但其絕句卻經常被演唱,特別是適用於「樂府」的主題作品(如詠王昭君的短詩)。

 

絕句的音樂處理與八世紀末九世紀初曲詞的發展密切相關。 這些歌曲不一定流行於民間,但卻非常投合都市中的文化階層,與及他們僱用的樂師歌女提供娛樂消遣之用。 這類絕句吟唱所用的曲調,許多都由中亞傳入,所以特別適合吟詠邊塞風情的詩作。

 

當其時絕句用作娛樂歌詞的現象,表明社會對詩歌的態度發生了基本的變化。***

舊詩歌作為文學經驗和學習創作的工具而被閱讀和朗誦,從文學角度看,作者的生平及特定創作背景是首要關註的事。 詩被十分突出作為歷史表現的特殊形式,而不是對真理的陳述。 陳子昂大概不會將阮籍的詩引用於唐代的政治環境;而阮籍的詩對魏代的反映卻是真實的。

 

該時代的詩主要是「事件」,一首詩主要是某一時刻中的行動及為此時刻而作。在開元時期,詩篇已廣泛地被流傳。 當讀者讀詩的時候,並沒有體驗到詩人的愉悅;相反地,讀者將其所讀到的觀念化,用來「認識」詩人及其體驗到的更高真實。 「應景詩」實質上是詩人在對別人講話,這一模式對於閱讀詩的方式具有重要的含義。

 

雖然樂府也經常應用於各種情景,它仍是最明顯脫離場合的形式。樂府的事情是一般性的,並未與創作環境聯繫在一起,作者的個性和際遇一般不會成為理解的主要背景。讀者可以根據各種傳遞形式識別樂府的虛構角色。

 

絕句使應景詩轉向樂府的一般意義。上述軼事中的前兩首絕句都是應景詩,寫作的特定條件不再是理解詩篇的相關背景。這兩首詩變成了離別或思念的一般表達方式。

這種轉換經常出現於從應景題趨向曲調題。 例如 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變成了《渭城曲》。各種場合及其所產生的閱讀方式在唐詩中始終存在,但絕句歌詞代表了一種新的閱讀方式,這種閱讀方式反過來又成為詩人對其作品認識的組成部分。

 

應景詩既然具有普遍意義,那就有可能具有重複性。詩人開始覺得自己是在對著過去和未來的人講話。後人從詩中所尋找的,將不僅是歷史的詩人,還要加上與他們的經歷相合的普遍功用。

隨者八世紀的進程,「文學創造」的觀念獲得了更豐富的內涵,成為關註的對象。

 

 

本篇內容取自《盛唐詩》宇文所安 Stephen Owe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202

SENSE隨筆150925魂離情外天 (下)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9/25/sense%e9%9a%a8%e7%ad%86150925%e3%80%8a%e9%ad%82%e9%9b%a2%e6%83%85%e5%a4%96%e5%a4%a9%e3%80%8b%e4%b8%8b/

SENSE隨筆150925

《魂離情外天》:快樂與幸福 (下)

Tony執筆:光影中的人生與哲學2

 

「快樂主義」導致的問題不光是無聊苦悶,更因為把人當成工具而最終自討苦吃。

〈快樂以外〉

作為一個實踐的快樂主義者,《魂離情外天》中的 大衛是不會刻意追尋真摯的情感和人際關係的,看他如何對待 法蘭和茱莉便知道了。然而命運卻讓他遇上了真愛,這是他生命的轉捩點。他在自己的生日會中與清純、率直、漂亮的 蘇菲亞邂逅。 蘇菲亞是所有大衛認識的人之中唯一與他沒有任何利益瓜葛的,加上為人坦誠沒有機心,使大衛第一次能夠與人傾心交往,第一次不以工具的角度看待一個人。 他首次因為愛情感到實在,而不單單只是為了快樂。

 

就在他與蘇菲亞的愛情剛萌芽之際,他的性伴 茱莉找到了他。 她請大衛上了自己的車子,然後在駕駛中向他表白愛意。 此時的茱莉沒有以往那樣為了討好大衛而隱藏心意,她是絕對的真誠,只是除了愛意之外,還有極大的怨恨。 面對著茱莉真誠的愛與恨,忽然間,她不再是可以愛理不理的玩偶了,大衛本性中的道德直覺被迫作出回應,不再欺騙而是拒絕了她。 茱莉突然變得瘋狂,把車子衝出公路,決意要和大衛同歸於盡。

 

茱莉在車禍中身亡,而大衛則嚴重受傷,容貌被毀,四肢不便,長期劇烈頭痛,情緒低落。 休養了一個多月後,他再去找蘇菲亞,然而卻因為自卑而作出許多異常行為。最後蘇菲亞決定放棄這段從未真正開始的愛情,大衛感到極度沮喪,陷入人生的最低潮。

 

奇怪的是,就在這時候,蘇菲亞回來找他再續前緣;不久,主診醫生們又突然完全把他治好。 最後,他不但得到了最渴望的愛情,也重獲失去的健康和俊貌。 就在一切看似完美的時候,不知何故,蘇菲亞時而變成了茱莉的模樣,時而又以本身的模樣出現,但無論是什麼模樣,她都聲稱自己就是蘇菲亞,是大衛所愛的人。大衛感到極度恐懼,結果便用枕頭殺死了她。

 

電影中大衛經歷了一番心靈上的掙紮搜索,終於發現了真相。 原來打從蘇菲亞回來找他開始,他的所有經歷,包括殺人、被控謀殺,和心理學家訴說身世案情等等,全都只是一場夢。 事實上,當蘇菲亞放棄他的那一天,他已經決定自殺了。

他在自殺之前,到了一間叫作「生命延續Life Extension,簡稱LE」的高科技公司,購買了兩項極其昂貴的長期服務:其一,是冷藏身體,到了科技能治好他的殘疾時再使他復生;其二,在冷藏期間給他一個完美的夢境,夢裏大衛可以體驗到一切使他感到快樂的事物。

於是他要求在夢中設定蘇菲亞回到他身邊、朋友再次對他好、身體完全康復、還有用不完的財富…..總之一切回到車禍之前,只是多加了與蘇菲亞的戀情。他不會記得任何有關LE的事,更不會記得曾經自殺。 從此,大衛陶醉在設計的美夢中一百五十年之久,完全沒有察覺到那只是一場夢,直到這美夢被大衛對茱莉的罪咎感擾亂,才出了技術上的問題。

 

其實這個所謂的 “技術問題”並非偶然,那不是LE技術上不成熟,或是意外所造成,而是人性的自然表現。 大衛知道自己深深傷害了茱莉,對她的死亡實在難辭其咎。 強烈的罪疚感並不好受,卻是人性面對自身罪惡時負責任的反應,那是不能制止的。

這罪疚感在他進入夢境之前便已經影響著他了,他深知不能不向茱莉負責,要把她應得的尊重和愛意還給她。 這才能解釋為什麼大衛沒有選擇讓美夢在車禍之前開始,他大可以連這些痛苦的記憶都刪去!他犯不著把痛苦一同帶進美夢裏,唯一的理由就是他不忍心把茱莉當垃圾一般拋棄。 那畢竟是愛他的女人的真心剖白,無論如何必須尊重。 他更刻意保留了車禍受傷的痛苦記憶,這便是贖罪心理的表現。只是他和LE都沒料到罪疚感的力量竟那麼大,它排除了各種人工的自欺和抑壓,最終在高科技構成的虛假意識中再次浮現。在大衛的美夢中,愛人時而以茱莉的形態出現,就是因為在靈魂深處,未能原諒自己對茱莉的所作所為。

 

〈人的尊嚴〉

當LE的技術人員對還在夢中的大衛詳細解釋了整件事的來龍去脈,他才驚覺一切美好事物皆是夢境,一直以來他只是與自己的幻想相戀。有趣的是,他並沒有為此感到沮喪,相反,因為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體悟而得到解脫。他發現再好玩的事物,再使人感到快樂的東西,若非真有價值,只會使人變得更空洞。

 

這種空洞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如人際關係可以是真誠的,也可以只是精彩的社交表演。*** 前者帶給人們安全感和充實感;在後者中,人人為了讓別人接納便盡說好聽的話。 這或許很富娛樂性,但卻教人感覺孤單,曲終人散的一刻,也就是心靈不再被精彩的話題佔據的時候,那種空虛相當難受。 於是我們總希望不停地延續這種聚會,就是為了逃避強烈的空虛。

 

為了享樂而扭曲人性實在太可悲,那等於說人性的價值還不及享樂來得高,如此看待自己的本性,是對自我存在的一種深層否定,這等於在說:「我的真心不值一文。」是對自尊的終極揚棄。這種生存方式是沒有尊嚴的。

 

假若追求快樂是人生的唯一目標,充滿快樂的人生便是幸福的人生,那麼許多我們認為沒有尊嚴的生活模式也可以是幸福及值得追求的。***

如此,政府只要在食水中加進迷幻藥,讓人人都沈醉在興奮和快樂之中,我們便有個幸福的社會了(這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心理學家Timothy Leary的建議) 。為了解決青少年失學失業的問題,政府大可提供免費遊樂園,在裡面可以24小時不斷玩網上遊戲和吸毒,還有免費膳食供應,不斷享樂,直至死亡。 這樣子生活的人不用一年便會死,但可以死得很快樂,政府又不用花錢辦教育,真是一舉兩得。 我們之所以不同意政府這樣做,主要原因乃是 : 這種生活是沒有尊嚴的。

 

在電影結尾 ,LE給了大衛兩個選擇 : 第一,他們可以把一切不愉快的記憶洗去,重新修復美夢,繼續享受夢中快樂,並且保證不會再出事故。第二,他也可以被解凍和復生,只是當今的世界已經沒有他認識的人和事了,財產也已所剩無幾,儘管已有能使他康復的醫療技術,他也未必負擔得來。回到現實會是相當艱苦的。

 

最後 LE對大衛說:「你要作出選擇,對你而言什麼才是 “幸福”?」結果,他在現實中睜開了眼睛。

說這是一部關於自我醒覺的電影,並不是因為它講述一個人怎樣從美夢中醒過來,而是因為它描述了人性的尊嚴如何從追逐快樂的遮蔽中透顯。大衛決定回到現實,是因為他發現單單追求快樂只會更感虛空和喪失尊嚴,唯有勇敢地面對恐懼和苦難,才可能活得實在。

 

 

延伸觀賞

《Vanilla Sky魂離情外天》(2001) Cameron Crowe導演

 

資料來源: 光影中的人生與哲學》(2014) 尹德成 羅亞駿 林澤榮 合編 [溫帶維 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203

SENSE隨筆150924近代哲學的興起(中)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9/24/sense%e9%9a%a8%e7%ad%86150924%e8%bf%91%e4%bb%a3%e5%93%b2%e5%ad%b8%e7%9a%84%e8%88%88%e8%b5%b7%ef%bc%88%e4%b8%ad%ef%bc%89/

SENSE隨筆150924

近代哲學的興起(中)

執筆人:Kan

 

在英國,最傑出的人文主義者是 湯瑪斯·摩爾Thomas Moore爵士(1478—1535)。雖然摩爾是一位多產作家,但其絕大多數作品今天已經沒有人去讀了,他的名聲完全得益於一本名為《烏托邦Utopia》的政治幻想書籍。

 

該書的政治理論顯然受了 柏拉圖《理想國》的啟示,並以報導一位水手遭遇的形式提出來,船隻遇難後,這位水手在島嶼(烏托邦)上生活了5年之久。 像柏拉圖的作品一樣,它也以相似理由強調公共財產,堅持認為在財產私有的地方,不可能出現對集體福利的徹底尊重。另外,假如人們將財物據為己有,那麼財富數量的差異就會使彼此間產生隔閡。***

 

在烏托邦社會裡,一個天經地義的基本狀況是人人都應該平等。他由此推斷,私有財產是一股腐蝕力量,因而不應容許存在。當來訪者對烏托邦人說起基督教時,主要吸引他們的只是基督教財產教義中的共產主義色彩。

此書極為詳盡地描述了這個理想國的組織,該國由一個首都和五十三個城鎮組成,不僅建造模式相同,而且住宅樣式也整齊劃一, 鄉村的農莊全都按一樣的方式經營,所有人都可以自由來往。公民們的工作生活也按照同一模式進行,所有人都是早晨四點起床,每天工作六小時,晚上八點就寢,從不更改。

 

由於沒有私有財產,所以偷竊也就變得毫無意義。至於服裝,除了已婚婦女和未婚女子之間有一處細微而必要的差異外,所有人都穿同一樣式的樸素衣服,絕無五花八門的時尚。

 

管理者是從學者中選舉產生的,政治體制是一種間接選舉的代表制民主形式。當選的國家元首只要恪盡職守,就可以終身任職;如果品行不端,就會被廢黜。公眾的社會生活也要服從嚴格的規章制度,而同外國的關係則限定在最低程度。無神論者雖然被允許有自己的觀點,但不享有公民身份,也不能進入政府機構;比較卑下的工作則由外國人和重刑犯組成的奴隸們來承擔。

 

烏托邦人的生活方式既不偏激,也不苦行。在這樣一個精心設計的國家裡,人們的生活是了無生趣的,這是各種理想國的一個共同特徵。

 

在摩爾的討論中,更中肯的是他對宗教寬容的新自由觀。宗教改革已經動搖了歐洲基督教自以為是的權威態度,當改革運動導致了歐洲宗教持久分裂時,寬容概念便逐漸盛行起來了。

宗教改革的結果之一,就是使宗教成了一種更開放的、經常以國家為基礎的政治性事務。*** 在英國,宗教分裂的國家特徵極為明顯,新建立的教會與國家機器的政治結構緊密相關。英國的決裂在某些方面並不像其他地方那樣劇烈,因為英國曾經長期存在著一種相對獨立於羅馬普世教會的傳統。征服者威廉早就堅持他在主教任命問題上的發言權,從光榮革命 威廉和瑪麗時代起,英國就始終保持著由新教徒繼位的傳統,由此可以看出新教會的反羅馬傾向,這一傾向還殘留在一條規定羅馬天主教徒不得任美國總統的不成文法當中。

 

在宗教改革爆發前的幾個世紀裡,知識氛圍的逐漸變化已經動搖了教會至高無上的舊觀念。在智力方面,改革者雖然不如那些為改革打下基礎的人文主義學者,但他們卻提供了批判性思想家難以喚起的革命激情。

 

馬丁·路德是一位修道士和神學教師,教會出售贖罪券的惡劣行徑使他和許多人一樣,在道德上感到十分苦惱。 1517他挺身而出,公開發表了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並將這份文件釘在維登堡教堂的大門上。

當時他並沒有準備建立某個新宗教,但是這個爭論不休的問題牽涉到德意誌的政治問題。德意誌的王公貴族和統治者們開始聯合起來,於是宗教改革演化成了一場德意誌人反對教皇權力的政治起義。***

 

1521年的 烏姆斯會議之後,路德隱居了十個月,潛心翻譯了《新約》的德語版。作為一部文獻,它為福音書在民間的傳播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對於日爾曼人就像《神曲》對於義大利人一樣重要。 其後任何一個識字的人都能夠發現耶穌的教義和現有社會秩序之間有著很大的差異。

正是這種認識和以《聖經》作為唯一權威的新教觀念,為1524年的「農民起義」提供了道德上的支援。但路德並不是一個民主改革家,在政治上仍舊保持著中世紀的觀念,他反對那些蔑視自己政治主子的人。農民起義最終被殘酷鎮壓下去,這次社會革命的失敗,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宗教改革的原動力。

「新教Protestant」一詞源自改良宗教支持者們所發出的一個呼籲。雖然會議宣佈路德及其追隨者為非法,不過該議案從1526年以後就被擱置了起來。

 

1532神聖羅馬皇帝不得不接受「紐倫堡宗教和約」,並很不情願地保證:新教徒可以自主信教。由於新教不是世界性宗教,因此它需要得到國家政治首腦的庇護,而後者也就容易成為國教領袖。*** 表面上看,這是可喜的事情,因為新教牧師們缺乏羅馬教士那種權力,也就不會胡作非為了,儘管他們常常也像舊教士一樣頑固而偏執。最終,人們發現宗教紛爭是徒勞而不會有定論的,因為任何一方都沒有強大到消滅另一方的地步。宗教寬容正是從這種消極意識中逐漸發展起來的。

 

16世紀中葉,一場以耶穌會為中心的「反宗教改革運動」在羅馬教會內部爆發了。耶穌會由 伊納爵·洛約拉(149l—1556)創立,並於1540年得到了官方的承認。耶穌會反對新教所採納的 奧古斯丁教義,並且強調自由意誌高於一切。 他們的實際活動包括傳教、教育及剷除異端邪說,他們也是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主要組織者。

 

北方人文主義引出了一個新的基督教概念,而義大利的人文主義思想家們卻不大重視宗教,更重要的是他們再次強調了 畢達哥拉斯與柏拉圖的數學傳統。 世界的數位結構再一次受到重視,並取代了亞里斯多德傳統,儘管後者曾經使前者黯然失色。這是導致16、17世紀科學探索復興的主要發展之一。

在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建築理論和實踐中,這一點尤為明顯,建築物各部分之間的比例以,及與美有關的數學理論受到了極大的重視。 “美存在於適當比例的和諧之中” 的觀點可以追溯到畢達哥拉斯時代。人的肉眼顯然不能精確地判斷某個結構各部分之間的數位關係,但如果有了精確比例,似乎就可以產生某種美的滿足感。因此,這些比例作為一種理想存在,就保證了 “完美”。

 

 

以上資料出自《西方的智慧》Russel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204

SENSE隨筆150923 良心理論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9/23/sense%e9%9a%a8%e7%ad%86150923-%e8%89%af%e5%bf%83%e7%90%86%e8%ab%96/

SENSE隨筆150923

「良心」理論

掌門執筆

 

Ruth Benedict在經典名著 《菊花與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1946) 一書中將文化區分為「良心型」與「羞恥型」兩類. 其前設是人類的道德觀念可能是完整內化的,足以監督本身的行為;也可能是內化不足的,因而有需要以另一 (內化了的)機制監督其行為, 那就是 輿論—社會的視線, “十目所視, 十手所指” 是也. 前者為「良心型」;而後者則為「羞恥型」文化. ***

 

然則, 她所使用的「良心」此一觀念, 在當時哲學界是作如何想法的呢?

《倫理學導論Introduction to Ethics》 (1913) Frank Thilly 這本整整一個世紀前的書,當其時在美國享有盛名. 該書的第二章 《良心的理論》 以哲學史方式羅列西方哲學對「良心」的闡發,相當周詳, 可資學習.

〈良心何物〉

人類不僅對別人,也對自已進行道德評價, 區分動機的 “善” “惡”, 行為的 “正” “邪”. *** 而社會則據此等準則 “揚善抑惡” “敲訂正道”, 以風俗法律齊一人民的舉止規範.

Def. 這種道德意識稱為「良心」.

那立即引出一個重大的問題:「良心」的性質是甚麼?是如何生成的呢?

 

在於原始社會,語言觀念尚未發達, 一切感知的事物都以超自然力量加以解讀, 並以「神話」方式表述出來. 良心被感知為善惡在內心的衝突,是神祇的力量作用於其間.

在希臘神話之中良心形象化為 “復仇女神” , 對行惡之人施加的懲罰,使其痛苦不堪. 蘇格拉底則宣稱是內心的 “守護神” 指引他行善去惡.

 

哲學誕生之後,神話觀點為「形上學」觀點所取代. 最早的想法是Def. 人類具有一種天賦, 當然源自上帝的賜予, 能夠直接區分善與惡,正當與不當, 那就是「良心」, 是為

〈直覺論〉.

直覺論者認定善惡之辨是先天的, 惟根據其對“直覺”性質的不同想法分為三派:

A「理性直覺論」認為良心屬於理性範疇, 善惡之辨是“不証自明” 的,像幾何公理一樣直接和永恒.

此說有一死法,為何不同的人其良心見解有所不同? 又為何這種分歧情況並不出現在幾何學的直覺上面?

 

B「感情直覺論」認為良心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情感衝動, “聞善則喜,見惡則厭” 是天性. 這也是一種社會性感情, “仁愛” “憐憫” “同情”等等都是良心的體現, 具有推動行為的作用.*** 良心不是理性思辨, 而是情感和行動能力.

 

C「知覺直覺論」認為良心是一種天賦的知覺, 一種反省原則,用來區分和判斷別人和自已的思想行為是否正當. 良心既非理性,亦非情感,而是察知能力, 用以指導行為,有如視覺之指導前行.

 

古來西方哲學可粗分為「理性主義」和「自然主義」兩大主流, 而「直覺論」隸屬理性主義一邊. 另一邊的觀點則認為良心並非天賦, 而是來自後先的生活與經驗, 因而是一種學習得來的知識, 是為

〈經驗論〉.

經驗論可以輕易地解釋清楚道德和良心的 多元和歧義性.***

霍布斯「良心」是一種判斷行為的 “明顯的意見opinion of evidence”. 這麼一來,善惡之辨只是對人類行為的偏好, 隸屬不同社會文化的人基於環境和氣質的差異,喜好自然分歧, 道德之所以存在著地域性也就不足為奇了.

更冷酷的是, 作為超級性惡論者,他認為「良心」道貌岸然的底裡, 其基礎只是赤裸裸的「自利」!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習得 “大家一起做,大家有著數”, 「良心 = 無私」或「合作」乃是博弈論式產品,一如演化生物學家之所言.

 

洛克的想法基本上和霍布斯無大不同,只是更加精緻化. 他認為良心是一種實踐原則, 「人們以對他有利的事物為 “善”;而以對他不利的事物為 “惡”. 」這條原則以獎懲方法在人類意識中固定和強化, 在上帝是永生的賞罰— 天國與地獄; 在社會則是風俗和法律的抑揚褒貶.***

 

到了邊沁,全面嚴謹地歸結學理, 創出了經驗主義登峰造極的道德論說「功利法則」:道德就是 「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 ***** 此說的最大好處是其實踐性, 將抽象的道德拋錨在可量化的利益上面,成為後世立法的哲理依據.***

對邊沁來說,良心只是一種對人類行為的批判意見, 如無功利作為憑依,便流於空洞無物. 他更不同意所謂可憑藉良心辨識出來的“先驗道德義務”, 認為那不過是欺世之談.

此說也有死法, 可戲劇化表述為 “良心是否容許多數人向少數人施加強暴?”

 

理性主義與自然主義在 康德手上合流, 同樣地, 直覺論和經驗論也在他手上統合而成

〈調和論〉.

康德在其知識論鉅著《純粹理性批判》中設定Def.「先驗範疇」:人類心靈被賦予某些機能、法則、框架或 “形式”, 憑藉這等「範疇」,人類才可以認識和處理「經驗」, 所得的 “內容”便是「知識」.*******

如此這般, 「理性」便是先驗範疇,在人類心靈中設立了框架; 「感性」便是感知世界的能力, 透過感官獲得的「經驗基料」,經由先天框架進行整理, 才成為有意義的「知識」. 調和陰陽,一網盡收, 此康德之所以為超級宗師.

舉例: “空間” 是先驗範疇, “視覺資訊”是經驗基料, 視覺資訊張掛在空間框架上面, 構成意識中的一幅 “圖景”.

 

根據康德的理論, 道德/良心”也是一種先驗範疇, 社會生活基料在道德框架上面進行整理, 構成人生的意義,指引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在最清晰的狀況下,所有經驗內容都指向相同的普遍原則, 這原則便是道德律,康德稱之為「絕對命令」.***

舉例: “不可說謊” 是絕對命令, 因為每個人都不想別人對他說謊,連騙子也一樣, 所以該命題具有普遍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205

SENSE隨筆150922噪音的威力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9/22/sense%e9%9a%a8%e7%ad%86150922%e5%99%aa%e9%9f%b3%e7%9a%84%e5%a8%81%e5%8a%9b/

SENSE隨筆150922
噪音的威力
執筆人:蟬

今天的巿場參與者在資訊日益發達甚至泛濫的情況下,需要花費前所未有的力氣去辨別消息的重要性。而消息、事實與巿場反應的關係又極之撲朔迷離,往往在事過境遷之後,仍難以找到其間的因果關係。是以身在高度競爭市場之內的現代專業投機者,就算在滿溢的情況下,仍會對資訊有上癮般的索求,希冀解釋分秒之間的巿場動向,尋求以速度取勝。

假設我們將有意義的消息稱為「資訊information」,而無意義的稱為「嘈音noise」,憑直觀可知道只要分辨出資訊和噪音,便能夠有效地推斷巿場反應。 但我們並非專業的統計學者,又如何能夠理解嘈音的影響力呢?《黑天鵝效應》的作者Taleb在《Fooled by Randomness》一書中提出一個精采的例子,除了幫助了解噪音,還能給熱鍋上的專業投機者一個冷靜的提醒。

〈快樂的牙醫〉
小明是位剛剛退休的牙醫,在自置的豪宅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他同時是一個極出色的業餘投資者,他的投資 預期年回報率annual expected return rate為15%,而年誤差率error rate為10%(投資界稱為 波動性volatility)。 這等於說在 隨機過程stochastic process的100個取樣路徑sample path裡(建議簡單地理解為100個隨機樣本), 會有68個落在正負10%的範圍之內(即1個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折合約5%-25%年回報率;而約有95個會落在年回報5%-35%以內。
(專業投機者一看便知道小明的預期回報過於樂觀,但在此我們姑且相信他。 )

以小明的回報和誤差率,我們可以得出,他在任何一年獲利的機會是93%。(各位觀其數據定必極想加入牙醫基金。) 然而隨著巿況越來越波動,小明的心理狀況開始出現變化。

根據專門研究投資心理學的專家指出, 投資者在等額的勝負所帶來的喜悅與失落是不對稱的,而失落的程度可以是喜悅的3倍。*** 但勝負豈是一眼分明?正如前陣子在國內引起極大迴響的“牛豐基金給客戶的公開信”所言:「雖然基金現時被深深套牢,基金淨值在0.37(即虧損63%)…… 本基金出師一年內業績仍然可能翻倍……」 勝負所帶來的心理影響,與判別勝負的時間點有著極大關係。

以小明為例,如果他每年只察看基金回報一次,那即使極不幸地當年虧損而受到打擊,但由於極高的勝率,發生連續虧損而心理承受不住的機會是微乎其微的。
然而,如果小明由於退休無所事事,決定以季度作結,其季度勝率則大幅降低至77%。 如此類推,若小明效法邪惡高頻交易高手,決定將勝負決於分鐘,則其分鐘勝率只為 50.17%。***

試想像如小明每天炒股8小時,每分鐘翻看勝負一次,則按機率每天喜悅的次數為241次,而失落的次數為239次;一年下來心情將經歷無限次的小上大落。心靈弱小又年齡衰老的小明又如何能夠抵受此等精神折磨?恐怕一年不夠便撒手塵寰了。

現在試把小明的投資成績想像成資訊和噪音, 假如金主追求在極短時間內尋求正回報,並且以極短的時段作為量度成績的尺度,則小明極佳的年回報率便會被短期的表現所幹擾。若以資訊和噪音比例去量度小明的投資表現,則每小時每1件資訊便伴隨著30件噪音;若以月作基準,則比例為1:2.32,年基準則為1:0.7。

此例子並非要指出投資回報在較長時間會有較佳表現(實情正好相反***),而是指出噪音在越高頻的檢驗下對資訊的幹擾越大。*****

人在短期內觀察到的只是波動(或統計學上的 變異數variance)而非被觀察項目的本身。 由於無法完全控制情感,加上正負面情緒的影響力不對稱,過度追求高頻的資訊擷取,往往利多於弊。

參考
《Fooled by Randomness: The Hidden Role of Chance in Life and in the Markets》(2008) Nassim Nicholas Taleb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206

威高值一博 上哲

http://shangzhe2.blogspot.hk/2015/06/blog-post.html


有朋友問我為何今年沒寫文章。除工作忙碌外,主因還是懶!




筆者身邊的朋友應該很清楚今年我最看好的板塊是Consumer Staples,即必需品股。何解?主因油價和很多商品都於去年下半年大幅下滑,而在這些佔公司總成本20-40%不等。若油價和商品在下半年只有小幅反彈,毛利率最少有1-2%的改善。不要小看這12%,它可以把淨利潤增加半成至二成!如果你不愛追金融和AETF對可以考慮consumer staples! 可惜港股中,筆者認為算得上優質的只有三隻:維達、蒙牛和恒安。




現時股市較博的,筆者認為是威高股份 (1066),原因有三:




1.         吸引


威高的業務有點像consumer staples品有一定的剛性需求,但卻不如藥廠要面對政策強制性減價的壓力,只須面對市場同行的競爭。你會發現consumer staples的市盈率很多時介乎20-30多倍之間,但利潤增長率卻多在低雙位數,以PEG看總是不合理,主因就是那剛性的需求。$6元以下的威高等於今年市盈率18-20倍,長線投資者大多願以此價買入,所以你會看到六元以下多有支持。




2.         剔出國企指數所來的短暫oversold


除非市場早已priced-in, 一般股票被納入恒指、國指或大型指數的,在生效前一星期都會被指數基金推高,相反被剔出的則被推低。市場上有不少小型對沖基金利用此效應作投機操作。




威高被剔出國指,生效日期為明天,剛剛一星期被推低了13%至$5.92, 接近其52週低位$5.66,是否低得over了,還得自行判斷。若想多作分析,你可看看上星期五的intraday圖,尤其留意最後幾分鐘的成交和股價走勢。






3.         Spin-off 不遠


威高於今年二月時公佈將分拆骨科業務上市。由於該業務早年與Medtronic成立Joint Venture, 會計記錄應該很整齊,不如一般民企大費周章花很多時間「執數」,所以筆者認為分拆上市很可能在公佈後半年成事,除非出現一些不能遇見的deal breaker




另外,且看430日的公告,公司於515日至615日暫停股票過,並且給予於515日持有威高股票的股東優先認購骨科。一般而言,如果分拆未到最後階段,很少會出現此類公告,讀者可參考其他分拆例子。因此,筆者推斷離成功分拆不遠。




究竟這三個原因是否足以放下一注?還得讀者自行分析。




筆者持有威高股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207

“久盤必跌”析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qjh.html

    首先,衷心祝願朋友們:中秋節快樂!

    股諺有雲:久盤必跌。股市在3000點一帶盤了將近一個月,算是久盤了吧?重倉或滿倉的朋友呢唯恐它“必跌”,致使損失加重;而輕倉或空倉的朋友呢期待它“必跌”,急於想要進場;反正大家都忐忑不安。

    今有一位朋友問:如何看待當前這個久盤走勢?

    如果3000點不是底部,那麽不管久盤之後是漲還是跌,都會再次“必跌”而創新低;如果這是底部,那麽不管盤得多久,一定“必漲”而反彈或反轉。是不是?可能你會誤以為我這話說了等於沒說吧?呵呵!

    由於底部就一個,在股市走熊或回調過程中,我們看到的總是“久盤必跌”現象,於是“久盤必跌”股諺由此而生。然而,當股市一旦走到底部,盡管走勢看似也呈久盤形態,但殊不知這是最後一次久盤走勢,而且“久盤必跌”隨之徹底失效,代之而起的將是根本性轉變的發生,又因底部盤整的時間一般是最長的,結果物極必反而變成“久久盤必漲”!是不是?可見,股市1000天的歷史不會告訴你1001天發生的事情。所以說,底部之前,哪怕“久盤必跌”讓你全部說中也都沒用,即使你預測準確率再高,也並不代表你就是正確的。

    不同意?那我現在問:你說當前到底是下跌前的“久盤”呢,還是正在築底的“久久盤”呢?這你真能確切知道?若你確知,那你肯定是鬼神;若你不知道,那你拿“久盤必跌”股諺來做判斷又有何用?其實,“久盤必跌”是個事後才可知曉的結果,而在股市行進過程中,你身在其中是難以預料到底是“久盤”還是“久久盤”的。換句話說,底部在哪是無法確知的。所以說,“久盤必跌”完全是個似是而非的東西。

    鑒於上述道理,老是糾纏於現在的3000點究竟是底部與否這個問題,你說有何意義與必要?投資可不是猜底或撈底比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208

紡織新品開發思路隨談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q75.html

    青年布商朋友J,他非常重視新面料的開發,每年投入很大精力與不少物力。昨天,他來我這討論產品開發方面的問題。我從事紡織面料開發工作30多年了,於是談了一點自己在這方面的體會。

    我一直開玩笑地說,我國的紡織品叫做“仿制品”,因為絕大多數所謂的新產品都是仿制的,而真正具有獨創性的極少。大多數產品開發人員如果沒有實樣在手,便無方向和不知所措,也就無法仿制開發了。那麽這樣的狀態會遇到什麽問題呢?本人曾在小文《用投資的眼光開發產品》(2012-02-20)中說過:“由於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產品周期也就越來越短,新產品從面市到飽和,時間比以往大為縮短。當許多人都認為某個產品很好時,其實這個產品已經到了或即將到了高峰期,等你做出來時,它的銷售趨勢很快就向下行走並萎縮,你不是抓了條尾巴,就是連個屁都吃不到。呵呵!這就好比做股票,當許許多多人都說某只股票如何如何好的時候,那它的價格已經相對偏高了,隨後便要下跌或回調。”

    據此不難理解與明白,“跟風型開發”這種套路早已越來越不適時宜了,必需根本性地改變,從而轉型升級。那麽具體如何做呢?

    由於世界服裝的流行趨勢的源頭是在巴黎、米蘭等地,所以我們要把紡織面料的開發視野擴展到那里,去抓國際流行趨勢。這與選股買股的原理相似,要選擇具有增長潛力的、符合發展趨勢的企業的股票,並提前買入。是不是?

    這些年來,許多面料開發人員都非常積極地到法國、意大利等歐盟國家去觀摩,模仿產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這雖說也是一條開發捷徑,他們還以為這就是緊跟流行趨勢吧?但這種方法畢竟還是沒有跳出“仿制圈子”,所以這種模仿最終將會變得越來越沒出息的。你從時尚之都看到或拿到一塊流行面料或一件流行服裝,迫不及待地去仿制或在其上面做一點改變,這算不上什麽自主創新。殊不知,當你這麽做時,其實已經是慢一拍或落後一大截了呢。是不是?

    那麽怎樣才能做得更好一點呢?

    我們都知道,流行面料包含兩個方面內容:一是面料的流行顏色;二是面料的流行結構或材料。所以,我們著眼點須要放在這兩個流行趨勢上面,這就須要切實回答兩個問題:顏色的流行趨勢是什麽?材料及結構的流行趨勢是什麽?這就要求開發進程與國際流行趨勢同步。顯然,沿著這個開發思路走,開發的主要依據來自於趨勢,而非實樣,實際上事先也根本就沒有實樣存在的。開發人員需要努力練就一身“無樣開發”的功夫,如此做出來的才是真正自主開發的原創產品。是不是?

    對於流行趨勢,絕大多數的同仁都認為這是主觀臆想的東西,心里總是不太相信,也就對其不能真正地認識與重視。其實,流行趨勢是確確實實的客觀存在(參見本人2011年10月3日的小文《流行色趨勢是客觀存在》)。你想,如果沒有客觀趨勢存在,誰能憑空創造市場?是不是?

    關於流行色,建議可關註兩個重點:一個是世界流行色協會,它每年都會分兩次(春季與秋季)在法國巴黎的“第一視覺展”(簡稱“PV展”)上發布下個年度的春夏與秋冬的流行色趨勢。另一個是中國流行色協會,它現在每年也都在“中國(上海)國際紡織面料及輔料(春夏或秋冬)博覽會”上發布下一年度的流行色趨勢。

    關於流行結構或材料,同樣可在上面講到的這兩個重要展會上尋覓。本人在《一個重要的紡織面料展會》(2012-11-02)中提示道:“中國國際紡織面料及輔料博覽會,業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中國級別最高的紡織面(輔)料的國際貿易展會。它是服裝面料的設計與采訂購的首選博覽會,是了解國際流行趨勢的第一場所。每屆大會都發布最新國際流行趨勢,還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技術交流會、新產品專題介紹會。它是最好的學習與實踐的場所,提供你設計開發和經營銷售的大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如今,全球一體化進程加快,互聯網威力強大,信息傳遞速度飛快,開發條件越來越好。當然,同時競爭也勢必日益激烈。然而,你只要趨勢方向掌握正確,加上勤快努力,開發產品肯定事半功倍。”我最後說。

    “好!我試試!”J很有信心地應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2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