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蓋虹達 11月4日,一嗨租車正式開始IPO路演,根據昨日晚間其公布的最新招股說明書顯示,將於11月14日上市,股票代碼EHIC,預計發行1000萬股美國存托股票(ADS),發行價格在12-14美元間,按此計算,最高融資額將達到1.4億美元,並非此前外界報道所稱2億美元。
而在承銷人一欄,僅顯示摩根大通、高盛亞洲,一嗨租車方面對德意誌銀行退出承銷商名單沒有任何解釋。
此外,一嗨租車在更新資料中未披露最新一季度財務數據,此前數據顯示其2012年、2013年和2014年上半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人民幣4.5億元、5.66億元、3.84億元。最近幾個季度運營的凈虧程度相對持續改善,但2014年上半年仍有近2000萬虧損。
德意誌銀行為何退出承銷商,一位證券業內人士接受經濟觀察網記者采訪分析稱,出現這種情況或者是企業方要求更換,或者是承銷商主動退出。在前一種情況中可能會存在一些利益上的考慮。
該人士稱,承銷商臨時退出肯定會對企業IPO產生影響,但承銷商數量多少並不能一概而論,應該根據項目大小而定,如阿里巴巴和工商銀行都有強大的聯合承銷團。
本周三日本央行方面有官員表示可能開始討論撤出超常規貨幣刺激政策。同時,因關於日本是否推遲第二輪消費稅上調的疑問也越來越多。導致周三亞市盤中,日元由跌轉升,日本股市也出現急跌。
日本央行理事會成員宮尾龍藏(Ryuzo Miyao)周三表示稱,如故通脹維持在接近2%的水平,日本央行可能在2015財年下半年開始討論撤出超寬松貨幣政策。
同時,據路透消息稱,日本政府發言人周三否認消費稅上調延遲的報道,消費稅是否上調將在三季度GDP初值和修正值發布後再決定,這一立場並未改變。
同日,據彭博消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顧問Honda稱,如果日本三季度GDP低於3.8%,將不再考慮消費稅上調。希望延遲消費稅上調直到真實薪資開始增長。日本執政黨據稱擬在12月14日開始早期選舉。
下周一(11月17日)日本第三季度GDP初值數據將出爐,將成為安倍政府下個月決定是否在明年10月按計劃上調消費稅2個百分點至2%的重要依據。
預計該數據將顯示經濟在第二季度萎縮後疲軟複蘇。彭博經濟學家調查預期中值顯示日本三季度GDP同比或增長2%,二季度因受第一輪消費稅上調影響,GDP萎縮了7.1%,創五年來最嚴重收縮。
上述消息公布後,美元/日元和日本股市都出現了明顯的下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德銀正在從貴金屬交易領域退出,意味著其從實物大宗商品業務撤出工作接近尾聲。
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BaFin)對德銀進行了調查,懷疑其操縱市場。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監管政策日趨收緊和業務利潤下滑使得包括摩根大通、巴克萊、摩根士丹利、瑞銀和蘇格蘭皇家銀行在內的銀行們放棄或部分地放棄了實物大宗商品交易業務。
德銀表示:
延續著去年以來退出大部分商品業務的步伐,德銀的企業銀行和證券業務部門正在逐步結束實物貴金屬交易,藉此削減實物商品。
(不過)我們會繼續提供貴金屬的衍生品。
銀行們的大宗商品交易業務常為監管機構所詬病。美聯儲上周宣布稱,計劃制定一個限制銀行參與原油和天然氣等大宗商品業務能力的規則。當周,美國參議院提交的一份調查報告表達了對銀行參與商品業務的擔憂,並敦促監管機構加以制止。
德銀自己也接受過監管機構的調查。今年4月,BaFin致信德銀稱,在該行商品報價環節發現內控問題。
在Bafin之前,英美等國的監管機構調查了銀行們在外匯、倫敦銀行間拆放款利率 (libor)和黃金定盤價等市場的操縱行為。
除了操作調查外,銀行們淡出商品業務領域的另一個原因是監管的收緊。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為阻止銀行危機再次爆發,避免救助成本還由納稅人買單,美國去年年底批準了沃克爾規則,令銀行從事商品交易業務變得更加困難。這也標誌著華爾街核心的、最賺錢的自營業務將進入更加嚴苛的監管時代,華爾街大行的相關業務也受到擠壓。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在Dan Shapiro的《聯合創始人股權分配:五五分是最糟糕的做法》一文中,作者Dan Shapiro簡單提及:聯合創始人的股權在任何情況下都需要設定成熟機制(即vesting)。這種創始人股權成熟機制,就是指從離職創始人手中收回股權的安排。原譯文中限於篇幅未刊載此點內容,本文將綜合Dan Shapiro、Güimar Vaca Sittic和Simeon Simeonov專門為此分別撰寫的三篇文章,結合中國法律,初步介紹創始人股權成熟機制。
一、聯合創始人離職了,股權還在他手里?
你有一個很不錯的創業計劃,還找到一個很棒的聯合創始人,你們決定先五五分配股權。最初兩個月,你們非常勤奮地工作。但是,你的聯合創始人不想繼續幹了,離職後去了一家高大上的公司工作。但是你還是覺得這個創業計劃很有前景,於是繼續堅持。兩三年後,創業項目已經發展很好,有大公司準備並購你的公司,開出了不菲的並購價格。你辛苦的努力總算得到了回報。這時,早已離職的聯合創始人回來了,按他的持股比例50%,要求獲得一半的並購價款。
事實上,類似的問題在創業過程中非常常見,知乎上也有很多相似的問題。不用等到創業企業被並購,留守的創始人們就已經在為離職創始人手中的股權而苦惱了。而創始人股權成熟機制就是為了解決這種問題的一種方案。大多數創業企業不怎麽重視這種創始人股權成熟機制,並往往因此毀於一旦。
二、創始人離職時,收回他的股權!
創始人股權成熟機制是指:(1)每個創始人在一開始就會獲得屬於他的全部股權;(2)如果創始人中途離開創業企業了,創業企業有權以極低的價格,回購創始人一定比例的股權。
比如,在前面的例子里,如果創業企業事先設定了成熟機制,聯合創始人創業兩個月後就離開了創業企業,將來出售公司時的價款,跟他沒有半毛錢的關系,因為在他離開公司時,公司已經回購了他手里的股權。
可能很多人會認為,創始人股權成熟機制是在限制創始人的股權,其實這種做法是有利於創始人的。這種機制合理地平衡了留守創始人和離職創始人之間的利益。可以說,創始人股權成熟機制是創始人和創業企業最好的“朋友”:一方面,離職創始人帶著股權離職,將會嚴重損害留守創始人的合理利益,削弱其繼續工作的積極性,而這一機制可以有效地防止此風險;另一方面,這一機制也能夠激勵每個創始人都朝同一個目標共同奮鬥,即創建一個成功的企業。
三、讓創始人一批一批地獲得股權!
創始人分得的股權,是用來獎勵他在企業初創階段的巨大貢獻。但是,創始人的這種貢獻,是在相對較長的一段創業期里,逐漸釋放出來的。所以,可以把創始人獲得的股權,視為他在這段創業期里掙來的工資。因此,可以把創始人分得的全部股權分成若幹批次,像發工資一樣,然後每間隔一段時間,讓創始人獲得一小批股權。
創始人股權成熟機制可以分為期限模式(Time Based Vesting)和目標模式(Milestone Vesting)。期限模式是指,創始人股權按期限分批成熟,成熟期可以是四年,也可以是三年、二年。目標模式是指,創始人股權按照階段性的目標來分批成熟。
1、期限模式
通常情況下,創始人股權成熟機制設定四年的成熟期,其中第一年是創始人的最短服務期(即cliff)。如果創始人把全部工作時間都投入創始企業,在工作滿了第一年後,可以一次性成熟其股權的四分之一;在此之後,才開始按月或季度,一批一批地成熟後續的股份,比如每個月成熟1/48,直到幹滿48個月(4年)後,全部股權成熟。這種期限模式,是最常見的創始人股權成熟模式。
因此,如果創始人分得了公司50%的股權,在幹滿兩年後離開,那麽這50%中的一半(即公司股權的25%)就已經成熟了,他可以繼續持有這25%的股權,剩下的25%被公司以極低價回購。如果創始人在公司的工作時間不到一年,沒有達到最短服務期,那麽連第一批股權(即四分之一)都還沒有成熟,所以最後他在離開時不持有公司任何股權,全部股權都被公司回購。如果他幹到了第366天才離職,那這四分之一就成熟了,公司只能回購剩下的四分之三,所以他還能繼續持有12.5%的公司股權(即50%的四分之一)。
2、目標模式
當創業企業實現某些階段性的目標後,創始人一定比例的股權才能成熟。因此,創始人的股權成熟,不是以他的服務期掛鉤的,而是與他的某種績效掛鉤。比如,在產品測試版發布時,股權成熟四分之一;正式版發布時,繼續成熟一部分股權;2.0版本發布時,再成熟一部分股權。如果產品測試版還沒有發布出來之前,創始人就離職的,那麽他的股權都沒有成熟,公司都可以回購,此時創始人離職時一點股權都帶不走。
目標模式下的目標設定一定要非常明確,否則如果各方對目標的理解不一樣,很可能會在目標是否已經實現的問題上發生爭議。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股權成熟的階段性目標是發布產品測試版,那麽準備離職的合夥人很可能在還未準備就緒時,就匆匆把測試版發布出來。
我認為,創業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可以作為股權成熟階段性目標的事項,比如:實現A輪融資時,股權成熟一部分;app活躍用戶數達到一定量時,股權成熟一部分;餐廳分店開到第X家時,股權成熟一部分;連續三個月的月均營業收入達到某一標準時,股權成熟一部分。
四、創始人股權成熟機制小貼士
Dan Shapiro、Güimar Vaca Sittic和Simeon Simeonov還有關於創始人股權成熟機制的一些零散提示,此處匯總為若幹tips如下:
1、盡早確定成熟機制。盡可能早地設定創始人股權成熟機制,並簽訂書面的協議。比如,一旦開始正式為創業項目開展工作,就需要設定好這種機制。大多數創始人會在公司設立時來簽訂這樣的協議,即使這樣,最晚也不能晚於公司開始賺錢或融資後,因為到那時已經離職或者即將準備離職的創始人將會很難同意這樣的協議。
2、兼職的期限不計入成熟期。創始人只有開始全職為創業企業工作,才開始成熟期的計算。如果他頭半年兼職創業,那麽這半年是不能計入成熟期的。
3、已工作的期限視為已成熟。如果公司準備采取創始人股權成熟機制,但是在簽協議之前,創始人就已經開始全職為創業企業工作了,比如,已經工作了一年,那麽這一年對應的應成熟股權,在簽協議時就可以立即成熟了。
4、投錢不用成熟。創始人掏錢入股獲得的股權,不需要設定成熟機制。如果創始人占50%的股權,其中10%是因為他投入了10萬塊錢。那這10%的股權,就不需要設定成熟機制。因為錢是一開始就投入了公司的,這筆錢對公司的貢獻一開始就釋放出來了,所以創始人也就應該一開始就獲得這個股權。
5、從法律角度,創始人在提前離職前,一直對所有的股權(已經成熟的和尚未成熟的股權)都享有全部的權利,比如長期資本回報、投票權,諸如此類。
6、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法律不同,所以各國的創始人股權成熟機制,也需要采取不同的實現方式。
五、創始人股權成熟機制在中國怎麽實現?
1、是否需要創始人股權成熟機制
為了避免創始人帶著股權離職,最好的是把創始人分得的股權分解為若幹批次,創始人像掙工資一樣,每工作一段期間,獲得一部分股權。
創始人股權成熟機制的做法是:先把股權一股腦都分給創始人,然後分批成熟;創始人離職時,尚未成熟的部分,公司可以低價回購回來。
為什麽股權非得一股腦先全部分配給創始人,然後再費盡心思地分批成熟?一批批地把股權分配給創始人,這樣不就得了?
在矽谷,不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稅。初期股權很便宜,即使全部一次性分給創始人,也不需要交很高的稅。如果分批給創始人,等到後期股權已經很值錢了,創始人要獲得這些股權,交的稅就會很高。所以要先一次性給創始人,然後分批成熟。
在中國,不推薦這樣做的原因,我認為主要包括兩點:(1)如果每隔一個月分配一批股權,那麽每隔一個月都要因為股權變更而辦一次工商變更登記,成本太高,可能上一次的股權變更還沒有辦完,下一批的股權又要成熟了。(2)把股權先一次性分配給創始人,創始人一開始享有股東的全部權利,包括投票權,這樣能更好地激發創始人的主人翁意識,鼓勵其積極投入工作。
2、股權如何回購
Güimar Vaca Sittic解釋了未成熟的股權如何被公司回購。比如,公司在註冊時股份為200萬份,你和聯合創始人分別持有70萬份股權,天使投資人持有60萬份股權。兩年後,聯合創始人合夥人離開公司時,他的股權成熟了二分之一,所以他將會持有35萬份的股權。另外35萬份的股權,會被公司回購。然後公司的總股份,從200萬份降低到165萬份。由於總股份減少,留守股東的股權比例就相應增加了。這相當於把離職創始人的未成熟股權,分到每個留守創始人頭上。
中國公司法也允許類似的做法,並將這種回購視為公司減資。但公司減資在中國法律環境下,相比一般的股權變更,程序更複雜、更耗時耗力,操作性不高。所以,為了避免這種問題,可以變通處理為:由留守創始人向離職創始人回購股權。當然,如果留守創始人人數眾多,可以事先指派其中一人出面回購;回購回來的股權,由這名創始人代持,但實際是按比例屬於全部留守創始人。
杜國棟,專註企業股權和企業法務,個人微信:duguodong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點擊鏈接,和作者一起討論:http://ask.iheima.com/?/people/duguodong
日元在本周的瘋狂表現和A股相比毫不遜色,美元/日元在本周一刷新7年新高之後急轉直下,短線下挫接近400點。蘇格蘭皇家銀行(RBS)周三意外宣布裁員200人並退出日本國債市場。瑞穗銀行認為在日本央行擴大QQE規模之後,日本國債市場已經名存實亡。
蘇格蘭皇家銀行周三宣布退出日本固定資產交易,裁員200人。同時RBS計劃放棄(在日本)一級債券交易商地位,並將在明年2月之前將絕大部分在日職位裁減。該消息公布之後,美元/日元從120下方回落超過100點——隔夜匯價曾一度下跌300點之後反彈200點。日經股市周二同樣出現過山車行情,最終收跌2.25%。
在日本央行宣布擴大QQE規模之後日本國債市場已經完全處於“死水狀態”。法國巴黎銀行警告稱日本國債市場已經失去調控價格風險的能力。而瑞穗銀行則認為日本國債市場“已經消亡”。
法國興業銀行此前表示,如果日本國債市場依然由日本央行高度控盤,美元對日元觸及123水平將意味著Topix指數到達1575點。但是這將是極限。一旦突破這個水平的話股市和美元/日元的正相關性將被完全打破。回顧2006年的歷史走勢,日元的大幅貶值引發了日元資產的全面崩盤。如果日元瘋狂下跌,日債市場將面臨巨大風險,而這將導致日本股市的快速大幅下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港交所日前披露信息顯示,在被安邦保險取代了民生銀行第一大股東的位置以後,劉永好旗下的新希望投資公司選擇去年12月26日減持股份,以每股均價10.8元人民幣出售1.854億民生銀行A股,套現約20億元。減持後劉永好持股占民生銀行已發行股本的比例由8.38%下降至7.69%。
在劉永好上述減持前一天,去年12月25日,民生銀行發布公告稱,截至當日,安邦人壽、安邦財險、安邦保險與和諧健康持有的公司股份表決權數量為47.87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4.06%。加上當月安邦保險集團受托行使表決權的3.19億股,安倍系持有民生銀行表決權股份占比達到15%。
這意味著,6個交易日內增持民生銀行股份17.06億股,斥資超過174億元。安邦的表決權持股已是民生銀行第二大股東劉永好持股比例的兩倍多,遠高出中國人壽、史玉柱等股東。
當時劉永好表示,一直以來民生銀行股權分散,面臨新的金融格局,“安邦大比例增持民生銀行是好是壞也想了很久”。他說,安邦與民生銀行可以在業務上互補,而且註意到安邦在其他領域的並購力度很大,同時表態可能支持安邦保險集團副總裁姚大鋒為民生銀行董事,“誰能給民生帶來價值就支持誰。”
在去年12月安邦保險的不斷舉牌刺激下,民生銀行A股走勢異常強勁,當月漲幅高達48.4%,高居銀行股漲幅榜首。在通過姚大峰為民生銀行董事後,該行董事長洪崎表示“擬與安邦深度合作”。今日民生銀行股價回落,跌幅約2.8%,一度跌落每股10.60元一線。
除了民生銀行,安邦保險一個月內還觸及招商銀行的“舉牌”線。截至去年12月9日,安邦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持有招商銀行股份達該行總股本的10%。這是繼前年12月斥資百億元增持招行股份之後,安邦保險再度觸及舉牌線。
國泰君安銀行業研究員邱冠華此前曾指出,以存款為例,參照中國平安保險集團對平安銀行的存款(直接和間接)拉動就不難理解,安邦亦有望對民生銀行貢獻相當可觀的存款。此外,業務聯動、業務創新亦有望產生良好示範效應。
同信證券分析師胡紅偉認為,民生銀行A股走勢如此強勁,主要還是因為安邦保險不斷在二級市場買入所推動,相比之下民生銀行H股走勢要弱得多,導致其股價低於A股三成。該股後期走勢關鍵還是看安邦是否會有進一步的增持以及未來如何對民生銀行進行運作。
因龐雜的股東結構、股東不和的傳言及股東關聯貸款問題,民生銀行擁有被稱為中國“最吵”的董事會。
1996年民生銀行註冊時公布的股東共有59家之多。該行A股招股說明書顯示,從1999年5月至2000年9月上市前夕,該行股權轉讓記錄達到17條之多,共涉及28起股權轉讓(拍賣)行為。轉讓(拍賣)的股份數達到6.48億股。新希望集團、東方集團、泛海集團在此期間通過大量受讓股權而一躍成為持股排名前三位的股東,占比分別為9.99%、9.42%、9.42%。
作為民生銀行第一大股東新希望集團的董事長,劉永好曾於2006年7月意外在民生銀行的董事會中出局,又在三年後以高達99.9343%的贊成比率重返董事會,並當選為該行副董事長。劉永好的“一出一進”將民生銀行控制權的爭奪戰暴露無遺。
日前民生銀行在股東大會上宣布,姚大鋒增補為民生銀行董事議案已獲股東大會審議通過。
對於安邦成為民生第一大股東,史玉柱本月2日晚在微博上發表評論稱:“健特生命(史玉柱旗下公司)持有的11.5億A股民生股票,既然我公開承諾了3年不賣,就絕不會賣。”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據外媒援引消息人士稱,渣打銀行將退出全球股票業務,這將導致亞洲區裁員超過200人。為了節省成本,該行今年計劃裁掉2000人。
彭博報道,渣打將要退出的業務包括現貨股票業務、股權資本市場業務和股票研究業務。其引述的一位知情人士稱,渣打將保留可轉債和衍生品業務。因消息尚未公開,上述人士要求匿名,而另一位知情人士提到,此次業務裁撤將影響到亞洲地區200多名員工。
路透周四目睹的一份內部會議紀要證實了這一消息。其還引述一位消息源稱,“渣打正在關掉全球的股票業務,因為最近兩年這項業務沒賺什麽錢。”
渣打在2008年11月開始做股票業務,但一直經營不善。該行去年曾表示,在尋求扭轉利潤增速下滑態勢之時,將削減逾4億美元的成本。
為了節省開支,渣打計劃在今年裁掉2000人。彭博報道稱,過去三個月,渣打已裁員約2000人,並將營運重心放在主要城市,加速朝電子銀行發展。該行預計今年要再裁掉2000人,2014年下半年關閉了22家分行,這是先前宣布將關閉80-100家分行計劃的一部分。
因在新興市場的業務放緩、不良貸款大幅增長以及監管規則要求日益嚴苛,經歷了10年的增長後,2013年渣打的利潤陷入停滯,去年三季度更是出現了下滑。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因身陷中國商品騙貸,渣打股價暴跌,去年三季度稅前利潤減少16.39% 。渣打銀行主席Peace去年年底說,“大幅調整商業模式,裁掉許多員工,換掉大批管理層”可能是“容易做的事情”。
渣打將成為第一批完全退出股票業務的國際銀行之一。
下圖顯示的是渣打銀行的股價走勢圖(英國上市的股份),半年來渣打股價跌幅近20%。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剛上臺不久的希臘左翼政府想留在歐元區內,歐元區夥伴也有此意。但如果雙方不能達成協議,替換或延長將於2月28日到期的救助計劃,那麽破產和違約將可能迫使希臘退出歐元區。要知道,希臘的總債務已高達3230億歐元,占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75%,負債率在全球範圍內僅次於日本。
情緒最為悲觀的名人當屬美聯儲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主席格林斯潘,他認為要解決當前的局面,希臘退出歐元區是唯一的辦法。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更是表示英國已在為希臘可能退出歐元區制定應急方案。
資本管制
希臘一旦宣布退出歐元區,公眾對於希臘經濟的僅存信心很快會消失殆盡,資本會瘋狂外逃,這種情形要求政府迅速應對,屆時可能必須實行資本管制,希臘的銀行與資本市場可能紛紛關閉。
對於資本管制,冰島和塞浦路斯還記憶猶新。冰島有自己的貨幣,但該國在過度膨脹的銀行業崩潰後,2008年對資本外流實施管制。歐元區成員國塞浦路斯在2013年的危機期間,曾關閉銀行兩周並管制資本。目前這兩國都還有部分管制尚未撤除。
財政崩潰
德國經濟部長Sigmar Gabriel曾表示,如果希臘不遵守歐盟協議,歐洲央行將不可能再接受希臘國債作為貸款抵押,並切斷對希臘銀行的資金供應。而希臘沒有外界援助也不可能再繼續運轉。
希臘2001年加入歐元區之後,希臘政府在討好選民的壓力下,利用歐元區內寬松的信貸環境,向民眾提供了遠超其經濟發展水平的社會福利,導致了希臘政府債臺高築。
如今一旦希臘脫離歐元區,就等於同國際債權人“撕破臉”,失去了歐元區內各位大哥們“庇護”的希臘,相信從其它途徑也將很難再借到大量的廉價資金。
果真如此的話,希臘財政將崩潰,剩下的唯一選擇便是回到原來的貨幣德拉克馬(Drachma),而且德拉克馬將大幅貶值,比歐元更疲軟,使希臘更難償還債務。
新德克拉馬
歷史顯示,新貨幣最初會非常疲弱,目前資金已經非常緊張的希臘民眾與企業會因此損失多數存款,同時通脹率將會大幅飆升。此外,希臘政府還可能將國內合同的計價貨幣改為新本幣,並對以歐元計價的國外合同違約。
對此,阿根廷的經驗或可提供些許指引:該國爆發違約之後,於2002年棄守比索與美元掛鉤的匯率制度,這相當於徹底改變了本國貨幣的屬性。比索在接下來的六個月暴跌70%,在貧窮線下的民眾比例激增逾一倍。
尋找新靠山
如果希臘被西方主流社會拋棄,那希臘只得轉投歐盟之外的小夥伴。希臘總理齊普拉斯已經接受中國總理李克強訪華邀請,可能乘機向中國提出經濟援助。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也表示,莫斯科準備好考慮雅典的援助請求。
不過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與中國暫且不提,如果俄羅斯向希臘伸出援手,成為希臘的盟友的話,相當於俄羅斯在北約勢力範圍內安插了一名心腹,在極端的情況下,俄羅斯甚至可能在希臘建立軍事基地,進而將勢力範圍擴張至地中海,成為歐盟和美國的心頭大患。
當然上述情況發生的概率不高,但如果希臘利用歐盟對這點的擔心,以此向兩頭索要好處,也可能加劇歐盟和俄羅斯之間的對立,為本不太平的區域局勢添亂。
希臘人面臨更艱苦的日子
希臘退出歐元區後,希臘人的歐元債務將變得“昂貴”,到時必須賺進更多的本幣才能償還原來的貸款,這是建立在希臘人民還守信的情況下。如果希臘的債務人一看情況不對,決定不再償付債務,則國內外的放款機構將蒙受龐大的損失。
“希臘退歐後,(希臘的)銀行系統可能會徹底癱瘓,”路透援引Berenberg首席分析師Holger Schmieding表示。
之前瑞郎的風暴已經造成了類似的影響。逾6.5萬民希臘民眾持有以瑞郎計價的抵押貸款。瑞士取消瑞郎兌歐元上限後瑞郎飆升,已令這些民眾災情慘重。
此外,希臘所需的油氣幾乎都要依靠進口,而且將不得不使用新貨幣購買以美元或歐元計價的能源。
去年希臘在能源進口一項上支付了75億歐元,大概占到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5%左右。若貨幣大幅貶值該數字可能翻倍,而且這還沒考慮到GDP萎縮的影響。
25%的失業率還不夠
退出歐元區會給希臘人帶來痛苦,至少在有段時間可能要大過緊縮的救助政策造成的影響。盡管貨幣貶值將讓部分行業更有競爭力,例如,外國人到希臘旅遊會更便宜,但希臘人的生活仍可能更艱困。
但因為大部分進口原料的價格將上漲,加之企業的融資成本升高,希臘國內企業將出現倒閉大潮。
分析師指出,退出歐元區將使希臘再度陷入深度衰退,生活水準急劇下降,投資減退的程度甚至比現在還嚴重。
“希臘失業率達25%,你認為所有失業人口都能在觀光業找到工作?你以為(退出歐元區後)失業率還會保持在25%?” Reyl資產管理公司首席策略師Francois Savary對路透表示。
作為債主損失掉所有貸款還不夠
希臘共欠德國230億歐元,大部份是由德國複興信貸銀行(KFW)提供的。另外,德國還為借給希臘的500億歐元貸款做擔保。漢堡大學國際經濟關系學教授Thomas Straubhaar對 德國之聲表示,“無論希臘是否退出歐元區,這些錢在短期內肯定是見不到了,長期看,只有在最幸運的情況下才能收回。”對德國來說,“損失都一樣巨大”。
德國慕尼黑經濟研究所(IFO)上月表示,如果希臘以歐元區成員的身份發生債務違約,將給德國帶來約771億歐元的損失,而如果希臘退出歐元區後發生債務違約,德國遭受的損失約為758億歐元。兩者看似差別不大,但有另有機構指出其計算方式有問題,實際損失將更多。
比利時布勒哲爾研究所資深研究員Zsolt Darvas和助理研究員Pia Hüttl認為,若把希臘退出歐元區所帶來的溢出效應計算在內,比如隨著希臘經濟陷入衰退,德國對希臘出口的減少,加上其他歐元區國家也會因此受到損失,這當然也會對德國經濟產生負面影響。
除了借給希臘的錢拿不回來,德國社民黨財政專家Carsten Schneider還估計,希臘退出歐元區將會額外讓德國損失300億歐元。
因為就算希臘退出歐元區,它仍然是歐盟成員國,在緊急情況下,歐盟各成員國之間需要互相幫助。希臘退出歐元區後,因為貨幣貶值等因素,可能連食物和藥物供給都無法保證,所以到時候德國作為歐盟中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仍然得巨額支援希臘。Carsten Schneider 對德新社說,德國或需要貸款2400億歐元給希臘,以穩定該國。
分裂情緒傳染
希臘財長瓦魯法基斯曾發出警告,如果希臘被迫退出歐元區,其他國家將不可避免地隨之離開,歐元區會土崩瓦解。
格林斯潘曾表示,除非全體歐元區國家實現政治一體化,否則即使歐元區實現財政一體化,也無法保證歐元存續。
而事實上歐元區就連財政一體化也沒做好便匆匆建立。
此外歐元區的致命病癥之一便是,在設計之初就缺乏退出機制,歐元作為一種超主權貨幣沒能避免主權貨幣的弊端,且是一個只有入口、沒有出口的貨幣體系,無法進行自我新陳代謝,長期勉強運轉的結果導致了希臘、西班牙等國家陸續出現危機。
希臘如果退出歐元區對其他幾個經濟同樣陷入惡性循環的國家的具有煽動作用,尤其是西班牙。
西班牙的新型左翼政黨Podemos,意為“我們能”,是去年新成立的政黨,發起人是36歲的教授伊格萊希亞斯。同Syriza類似,該政黨反對歐盟主導下的緊縮政策,並承諾一旦當政將減記西班牙部分債務。
該政黨的支持率目前接近30%,是西班牙支持率最高達的政黨,已成為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而這一切似乎都在告訴歐洲,西班牙即將成為下一個希臘。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剛上臺不久的希臘左翼政府想留在歐元區內,歐元區夥伴也有此意。但如果雙方不能達成協議,替換或延長將於2月28日到期的救助計劃,那麽破產和違約將可能迫使希臘退出歐元區。要知道,希臘的總債務已高達3230億歐元,占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75%,負債率在全球範圍內僅次於日本。
情緒最為悲觀的名人當屬美聯儲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主席格林斯潘,他認為要解決當前的局面,希臘退出歐元區是唯一的辦法。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更是表示英國已在為希臘可能退出歐元區制定應急方案。
資本管制
希臘一旦宣布退出歐元區,公眾對於希臘經濟的僅存信心很快會消失殆盡,資本會瘋狂外逃,這種情形要求政府迅速應對,屆時可能必須實行資本管制,希臘的銀行與資本市場可能紛紛關閉。
對於資本管制,冰島和塞浦路斯還記憶猶新。冰島有自己的貨幣,但該國在過度膨脹的銀行業崩潰後,2008年對資本外流實施管制。歐元區成員國塞浦路斯在2013年的危機期間,曾關閉銀行兩周並管制資本。目前這兩國都還有部分管制尚未撤除。
財政崩潰
德國經濟部長Sigmar Gabriel曾表示,如果希臘不遵守歐盟協議,歐洲央行將不可能再接受希臘國債作為貸款抵押,並切斷對希臘銀行的資金供應。而希臘沒有外界援助也不可能再繼續運轉。
希臘2001年加入歐元區之後,希臘政府在討好選民的壓力下,利用歐元區內寬松的信貸環境,向民眾提供了遠超其經濟發展水平的社會福利,導致了希臘政府債臺高築。
如今一旦希臘脫離歐元區,就等於同國際債權人“撕破臉”,失去了歐元區內各位大哥們“庇護”的希臘,相信從其它途徑也將很難再借到大量的廉價資金。
果真如此的話,希臘財政將崩潰,剩下的唯一選擇便是回到原來的貨幣德拉克馬(Drachma),而且德拉克馬將大幅貶值,比歐元更疲軟,使希臘更難償還債務。
新德克拉馬
歷史顯示,新貨幣最初會非常疲弱,目前資金已經非常緊張的希臘民眾與企業會因此損失多數存款,同時通脹率將會大幅飆升。此外,希臘政府還可能將國內合同的計價貨幣改為新本幣,並對以歐元計價的國外合同違約。
對此,阿根廷的經驗或可提供些許指引:該國爆發違約之後,於2002年棄守比索與美元掛鉤的匯率制度,這相當於徹底改變了本國貨幣的屬性。比索在接下來的六個月暴跌70%,在貧窮線下的民眾比例激增逾一倍。
尋找新靠山
如果希臘被西方主流社會拋棄,那希臘只得轉投歐盟之外的小夥伴。希臘總理齊普拉斯已經接受中國總理李克強訪華邀請,可能乘機向中國提出經濟援助。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也表示,莫斯科準備好考慮雅典的援助請求。
不過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與中國暫且不提,如果俄羅斯向希臘伸出援手,成為希臘的盟友的話,相當於俄羅斯在北約勢力範圍內安插了一名心腹,在極端的情況下,俄羅斯甚至可能在希臘建立軍事基地,進而將勢力範圍擴張至地中海,成為歐盟和美國的心頭大患。
當然上述情況發生的概率不高,但如果希臘利用歐盟對這點的擔心,以此向兩頭索要好處,也可能加劇歐盟和俄羅斯之間的對立,為本不太平的區域局勢添亂。
希臘人面臨更艱苦的日子
希臘退出歐元區後,希臘人的歐元債務將變得“昂貴”,到時必須賺進更多的本幣才能償還原來的貸款,這是建立在希臘人民還守信的情況下。如果希臘的債務人一看情況不對,決定不再償付債務,則國內外的放款機構將蒙受龐大的損失。
“希臘退歐後,(希臘的)銀行系統可能會徹底癱瘓,”路透援引Berenberg首席分析師Holger Schmieding表示。
之前瑞郎的風暴已經造成了類似的影響。逾6.5萬民希臘民眾持有以瑞郎計價的抵押貸款。瑞士取消瑞郎兌歐元上限後瑞郎飆升,已令這些民眾災情慘重。
此外,希臘所需的油氣幾乎都要依靠進口,而且將不得不使用新貨幣購買以美元或歐元計價的能源。
去年希臘在能源進口一項上支付了75億歐元,大概占到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5%左右。若貨幣大幅貶值該數字可能翻倍,而且這還沒考慮到GDP萎縮的影響。
25%的失業率還不夠
退出歐元區會給希臘人帶來痛苦,至少在有段時間可能要大過緊縮的救助政策造成的影響。盡管貨幣貶值將讓部分行業更有競爭力,例如,外國人到希臘旅遊會更便宜,但希臘人的生活仍可能更艱困。
但因為大部分進口原料的價格將上漲,加之企業的融資成本升高,希臘國內企業將出現倒閉大潮。
分析師指出,退出歐元區將使希臘再度陷入深度衰退,生活水準急劇下降,投資減退的程度甚至比現在還嚴重。
“希臘失業率達25%,你認為所有失業人口都能在觀光業找到工作?你以為(退出歐元區後)失業率還會保持在25%?” Reyl資產管理公司首席策略師Francois Savary對路透表示。
作為債主損失掉所有貸款還不夠
希臘共欠德國230億歐元,大部份是由德國複興信貸銀行(KFW)提供的。另外,德國還為借給希臘的500億歐元貸款做擔保。漢堡大學國際經濟關系學教授Thomas Straubhaar對 德國之聲表示,“無論希臘是否退出歐元區,這些錢在短期內肯定是見不到了,長期看,只有在最幸運的情況下才能收回。”對德國來說,“損失都一樣巨大”。
德國慕尼黑經濟研究所(IFO)上月表示,如果希臘以歐元區成員的身份發生債務違約,將給德國帶來約771億歐元的損失,而如果希臘退出歐元區後發生債務違約,德國遭受的損失約為758億歐元。兩者看似差別不大,但有另有機構指出其計算方式有問題,實際損失將更多。
比利時布勒哲爾研究所資深研究員Zsolt Darvas和助理研究員Pia Hüttl認為,若把希臘退出歐元區所帶來的溢出效應計算在內,比如隨著希臘經濟陷入衰退,德國對希臘出口的減少,加上其他歐元區國家也會因此受到損失,這當然也會對德國經濟產生負面影響。
除了借給希臘的錢拿不回來,德國社民黨財政專家Carsten Schneider還估計,希臘退出歐元區將會額外讓德國損失300億歐元。
因為就算希臘退出歐元區,它仍然是歐盟成員國,在緊急情況下,歐盟各成員國之間需要互相幫助。希臘退出歐元區後,因為貨幣貶值等因素,可能連食物和藥物供給都無法保證,所以到時候德國作為歐盟中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仍然得巨額支援希臘。Carsten Schneider 對德新社說,德國或需要貸款2400億歐元給希臘,以穩定該國。
分裂情緒傳染
希臘財長瓦魯法基斯曾發出警告,如果希臘被迫退出歐元區,其他國家將不可避免地隨之離開,歐元區會土崩瓦解。
格林斯潘曾表示,除非全體歐元區國家實現政治一體化,否則即使歐元區實現財政一體化,也無法保證歐元存續。
而事實上歐元區就連財政一體化也沒做好便匆匆建立。
此外歐元區的致命病癥之一便是,在設計之初就缺乏退出機制,歐元作為一種超主權貨幣沒能避免主權貨幣的弊端,且是一個只有入口、沒有出口的貨幣體系,無法進行自我新陳代謝,長期勉強運轉的結果導致了希臘、西班牙等國家陸續出現危機。
希臘如果退出歐元區對其他幾個經濟同樣陷入惡性循環的國家的具有煽動作用,尤其是西班牙。
西班牙的新型左翼政黨Podemos,意為“我們能”,是去年新成立的政黨,發起人是36歲的教授伊格萊希亞斯。同Syriza類似,該政黨反對歐盟主導下的緊縮政策,並承諾一旦當政將減記西班牙部分債務。
該政黨的支持率目前接近30%,是西班牙支持率最高達的政黨,已成為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而這一切似乎都在告訴歐洲,西班牙即將成為下一個希臘。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