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化橋可能想宣傳他本新書 接受東方日報訪問
1 :
GS(14)@2012-08-20 11:42:02看來反應唔是幾好?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finance/20120820/00202_001.html
民企最慘借貸無門
不過,張化橋認為,民企「出事」原因很多,當中包括經濟政策不穩定與不合理,例如受到牌照、營業範圍限制、徵收過高稅款等,而民企最壞情況是借貸無門。
去年中渾水發表報告狙擊綠森(00094)母公司加拿大嘉漢林業,並且明言已沽空嘉漢,最終嘉漢申請破產保護及進行重組,之後多家民企接連遭到這類機構狙擊,近期較為矚目的是六月時,美國香櫞(Citron)發表報告,狙擊內地房企恆大地產(03333),以及Glaucus狙擊西部水泥(02233)。
儘管如此,張化橋承認「渾水這類公司很好,他們有存在必要。我相信大多數公司沒有做假帳,但是做假帳的公司還是太多,必然會有『渾水』這類公司出來賺錢。」他堅持「好的說不壞,壞的說不好。」
任何板塊均可投資
事實上,近期多家被狙擊民企不再「啞忍」,「遇襲」後隨即進行反擊,例如與機構投資者或分析員會面、舉行記者會澄清等,對股價有穩定作用。問及投資民企股時,應否選擇國家扶持的板塊較有利?應該涉獵哪一個行業?他的答案是:「任何板塊」,又說債券及房地產是股票以外選擇。
不過,他提醒投資者投資時要分散風險,自己則從來不會沾手嘉漢林業這類公司,「因為我沒有看懂,普通投資者也不應該投資,因為大家沒有時間及能力研究他的業務。你看過他的林場嗎?在哪裡?」
2 :
GS(14)@2012-08-20 11:42:45http://orientaldaily.on.cc/cnt/finance/20120820/00202_002.html
撐受害公司法律追討
對於近年有愈來愈多研究機構撰寫報告,狙擊港美上市民企,並且直言已沽空相關股份,彷彿是一種圖利方式,張化橋說:「他們的批評不見得都正確。」
即使他認為研究機構及對沖基金有存在價值,但強調若胡亂批評,要為講過的說話負責,支持受害上市公司透過法律途徑追討。雖然對股份素有研究,然而在股市行走多年的他,坦承多次因內地企業做假帳受騙,因為「土製地雷」而「中伏」。
有見及此,近期張化橋再推新書《避開股市的地雷》,點出三種分別由上市公司、政府及股票親手埋下的「地雷」。
3 :
GS(14)@2012-08-20 11:43:15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8lvr.html
他個blog都有
4 :
kobe bryant(28492)@2012-08-20 12:11:53等佢有折先買...
5 :
drbull(3010)@2012-08-20 14:59:16我都係咁話~
有無人有今日Roma 主席在經濟的訪問
1 :
GS(14)@2013-07-15 23:05:03真是好正,話得12萬本錢創業,幾百萬千幾萬上市費是賺番來....
但是之前d古仔搞到我唔是好信
6/11 明報訪問:八十後「交易經理」盧志威:買債收息租樓住更靈活
1 :
GS(14)@2014-11-09 18:48:59http://www.hunghuk.com/2014/11/0 ... %E5%82%B5%E6%94%B6/
[img=IMG-20141106-WA0004,500,343]https://farm8.staticflickr.com/7467/15110511693_36394e4ec9.jpg[/img]
一個80後告訴你『他』為什麼是有錢人
假如你是一位「八十後」,出來工作後仍與家人同住,事業順利,已儲得數百萬元而即將結婚,會有何打算?相信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置業,和另一半享受二人世界。從事金融投資的豐盛資產管理組合交易經理盧志威,正是上述的「八十後」,他雖早有足夠資金買樓,卻另有打算,計劃將投資組合中約200 萬元撥出來買入高息債,實行用收到的債息租樓住,理由是覺得這樣更靈活,更有利尋找或等待其他投資機會,賺取更高的回報。
提供現金流足以支付租金
盧志威坦言,他十七歲已開始炒股,之後入讀理工大學的工商管理學位,在學期間認識了知名基金經理黃國英,獲其賞識而幫他兼職做分析工作,及畢業後加入黃國英剛成立的資產管理公司,成為該公司第一位非後勤員工,除了負責分析工作,及後更獲分派一定金額「操盤」。
「其實我算是好彩,畢業正式出來工作是2008 年,已過了雷曼事件,正值全球股市低位,之後邊做邊學,並開始獨立操盤,也令自己的投資日趨成熟。」
置業計值博率現水平唔抵買
他說,將會短期內結婚,自然要搬出來住,雖有能力,但不打算買樓。「對我來說,樓主要作居住用途,租樓也可以,要投資有其他方法和工具,我的計劃是將擁有的投資金額,撥出約200 萬元買高息債或相關工具,提供的現金流便足以租樓住。」
盧志威指出, 現在一些內房債如雅居樂(3383) 的孳息接近11 厘, 他便有興趣吸納,再配合其他一些較短期的高息債以平衡風險,平均派息一定遠高於住宅平均2 厘多的租金回報率,這樣既不用供樓,也足可抵消租樓支出,餘下的資金便可更靈活作投資。
讀書時收入已超申公屋資格
「買樓與否,除了自用,肯定有投資成分,如此便一定要計算值博率,以現時的樓價水平,再升空間肯定有限,並不適合大手落注。」雖然現時一些大學生在讀書已開始申請公屋,盧志威說從沒此意, 「一來申請公屋,便等如將注碼放在升值有限的工具,二來自己在讀書時的兼職收入,一早已高於申請公屋的收入上限,除非打算瞞騙政府,這又何必呢。」
盧志威的個案,或可反映一些年輕人指沒辦法買樓,便沒有出路的說法極有問題。「只要有寬廣視野,處處是投資機會,最重要是肯學習,多看世界,自已最近賺得最多的一筆投資,便是交易歐羅兌捷克克朗的交叉盤,對一般人而言可能從未聽過有這種工具,但多看多發掘,機會多的是。」
事實上,慮志威剛出了一本新書《一個80後告訴你『他』為什麼是有錢人》,書名中的「他」,是指已賺得大筆金錢的富豪,而書中指出,這批富豪可分為八大範疇,當中靠買樓或投資物業發達的只佔其中之一,證明買樓並不是致富的唯一出路。
著書分析有錢人致富未必靠樓
那置富的八大範疇是什麼? 「一是自己做老闆, 即創業者。二是做企業領導人或當CEO。三是慧眼識英雄, 當猛人的『二把手』如巴菲特的拍檔芒格或李嘉誠的『頭馬』霍建寧。四是以名氣換財富,當名人或明星。五是用別人的錢賺錢,比如做基金經理。六是做發明家,用想像力改變一切。七則是最多香港人希望的靠買樓致富,其實是利用槓桿。而最後則是藉長線投資股票,利用複式增值效應。」
買樓發達 其實在利用槓桿
沒有研究,便沒有發言權。盧志威雖然不打算買樓自住或投資,卻也有深入研究物業市場,並在新書特闢一章專論樓市。
書中述及,靠投資物業發達,尤其是要做大富豪,一定曾利用極高的槓桿,而買樓最有趣的地方,便是可以只付首期,然後透過按揭,如樓價急速上升的話,利潤可以極其驚人。
量力而為 以「神童輝」為鑑
不過,運用槓桿是「雙刃劍」,順風順水可以快速置富,但當一旦市况逆轉而樓價大跌,又不能及時出貨,便會變成負資產。盧在書中指出,因香港樓市而令身家大上大落的表表者,當數有「神童輝」稱號的羅兆輝,由一名普通經紀,短時間內因炒賣物業而獲得數以億元,甚至十億元以上的身家,但貪勝不知輸,九七年後樓市大跌因炒過龍不及走避,最終要破產甚至潦倒得客死異鄉,無疑給予大家投資時要量力而為的教訓。
養成儲蓄習慣 吼低入市
盧志威在新書中指出,其實香港現時樓價已偏高,因現時就算月入3萬元,大約每月只可供1.2萬元的樓價,這樣大概可買一層在新界或新市鎮約330萬元的樓。「不過,根據政府數據,每月就業收入有3萬元以上人口,只有58.7萬人,即是說只有8.2%的人口,能負擔獨自在新市鎮置業(不靠父母或另一半的資助)……當買樓成為只有8.2%人可以獨自負擔的事,更別說香港人到底要預備多少錢才能退休?這個社會真的能安定繁榮?」
盧認為,「地產作為一項商品,會遵從自身的周期運行,除非香港的發展可以永遠欣欣向榮,否則總會有回落向下周期。」所以勸喻年輕人不要因買不到樓而灰心,如力有不逮,可以等待,但更重要是有持之以恒的儲蓄習慣,以待樓價回落時也有首期可以上車,不會白白錯過。
明報記者 陸振球
攝影 劉焌陶
2 :
derek777(35201)@2014-11-11 11:05:42"盧志威指出, 現在一些內房債如雅居樂(3383) 的孳息接近11 厘"
一般高息內房債評級如何?
要到期才可取回本金?
有二手巿場?
二手巿活躍嗎?
銀行可提供按揭? 如可,會能按幾多成? 銀行收取的利息與債息誰高呢?
3 :
盧志威(52737)@2014-11-11 12:04:271. 內房債除部份國企外,一般是High Yield 至 Junk Bond級,所以才有YTM 10%
2. 中途可交易,但買賣差價最高可達3-4%,建議在買入前做好功課,要有坐至到期的心理準備
3. 有二手市場,參與者多數是債券underwriter,基金和個人投資者
4. 不活躍,所以差價才大,適合較長線的投資者
5. 可按揭,多數視乎評級,國債按十倍也可以,利息與一般按股票大致相同,都是由評級、成交量等方法計算出來
4 :
derek777(35201)@2014-11-11 22:34:33灣仔/銅鑼灣 灣景中心大廈 B座 高層
TCH591-31669
售 $ 660 萬 租 $ 20,000
即年租24萬
買則3成首期要2M
若2M買YTM12%債就年收24萬
再扲2M債去按,加碼買YTM12%債,咁咪有樓住又有使用?
潮州家族:數度訪問星爺成名
1 :
GS(14)@2016-04-13 17:08:57出生低下階層的黃翠如,家中有五姊妹,翠如排行第二,黃父是潮州人,一直恨有男丁繼後香燈,因此母親在醫院生第五胎時,黃翠如姊妹曾在家中祈禱,希望母親今胎所生的是細佬,得知又是妹妹時,黃翠如不禁哭出來。黃翠如童年時在木屋區度過,中學畢業後入讀浸大傳理系,畢業後入職有線娛樂台當主播。由於數度成功埋身訪問周星馳,而打響知名度,更得到當時一手建立有線娛樂新聞台的余詠珊賞識。其後黃翠如主動向公司提出轉做旅遊節目,與蘇民峰孖實做主持,人氣再攀升。到余詠珊過檔無綫,12年黃翠如被拉攏正式加盟,最初只亮相《Big Boys Club》和《姊妹淘》,但同年忽然獲安排擔任劇集《心路GPS》女主角,自此踏上花旦之路。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413/19568391
多年積怨:無綫訪問Kay被趕
1 :
GS(14)@2016-05-21 18:29:43由環球唱片、華納唱片、EMI與Sony Music組成的香港音像聯盟(HKRIA),於2009年底至2013年3月,跟無綫電視就音樂作品版稅收費問題引起爭議,其間四大唱片歌手遭無綫全面封殺,激發雙方恩怨。
謝安琪(Kay)
在2009年12月的活動上,無綫娛樂記者欲訪問她時,遭環球唱片保母中止,並拉走記者,令封殺行動升級。
張學友
於2010年1月破天荒接受亞視《時事追擊》訪問,其後又接受林曉峰主持的亞視節目訪問,令HKRIA旗下歌手陸續現身其他電視台。
陳奕迅(Eason)
2011年10月擔任亞視的《亞洲星光大道4》表演嘉賓,並表示一向都主張歌手可以有多些平台宣傳。
陳慧琳(Kelly)
去年8月無綫突然反口,通知Kelly所屬環球唱片不用演出保良騷,其後Kelly回應事件時,指無綫跟唱片公司有拗撬,直指雙方關係一向不太好。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520/19619596
湯文亮﹕售樓處做訪問 傾向唱好樓市
1 :
GS(14)@2016-10-19 06:07:30【明報專訊】有資深記者同我講,樓市被唱好抑或唱淡,在某個程度上決定於被採訪的人,而誰人又能被邀請接受訪問,這是記者決定的。
換句話說,記者是可以主導樓市被唱好抑或唱淡,如果記者訪問一些剛剛賣走僅有一個單位的業主,無論那位業主是否有壓力賣樓,他都會表示唔睇好樓市,所以,他們身體力行,將自住單位都賣走,如此肯定做法,任何人都唔夠膽話他們的決定是錯誤的。
不過,記者又如何能夠搵到那些剛剛將唯一物業賣走的人?所以,唱淡的人大多數有多少分量,可以將他們的意見傳達到記者那邊,但是會有一個現象,對於那些自願提供資料的人,記者認為是不勞而獲,是不大理會,亦無謂替那些人造勢,所以,睇淡樓市的信息大多數是物業代理行或測量師行主動提供,但隨着市場變化,他們又可以在瞬息間由睇淡變成睇好,實在是很難捉摸。
代理測量師常轉軚 睇法難捉摸
近日,有超過六成以上受訪者睇好樓市,我有多少覺得奇怪,點解突然間咁多人睇好樓市,而且其他人並不是完全唔睇好樓市,只是一半半,有兩成人認為樓市會橫行,另外兩成才認為樓市會下跌,於是我問那位資深記者,誰不知他反問我是否知道他在哪裏做訪問,原來記者在新盤售樓處訪問那些準備買樓的人,所以有六成以上受訪者都認為樓價會升,兩成比較保守的人就會說樓市會橫行,最後兩成就話雖然唔睇好樓市,但有自住需求,就算唔睇好都要買。
我終於明白,不過就認為如果去買樓,一定是睇好樓市,就算是被地產商的優惠條件吸引,大前提仍然是睇好樓市,因為買樓除了買入物業資產之外,還會買入一大筆債務,物業資產是會減值的,但債務不會。
紀惠集團行政總裁
[湯文亮 敢說亮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829&issue=20161019
CNN訪問羅冠聰:若被DQ會抗議
1 :
GS(14)@2016-12-07 07:49:46【本報訊】政府最新提出的司法覆核涉及4名議員,包括劉小麗、姚松炎、梁國雄及羅冠聰,其中香港眾志羅冠聰接受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訪問時重申堅持香港自決,若最終被褫奪議員資格,會上街抗議,特首梁振英昨堅稱有關覆核是基於法律意見,沒有政治考慮。
強調自決是基本人權
獨立議員毛孟靜日前擬在今日大會提出急切質詢,要求政府說明司法覆核是否由行政長官作最終決定、律政司曾否提相反意見、當局是否正在研究覆核其他立法會議員宣誓的可行性,但梁君彥周一回覆毛指,其提問事項不符合「性質急切」條件,認為即使在日後的立法會會議才提問,亦不會失卻意義,故此拒絕批准。面臨覆核挑戰的羅冠聰接受外媒訪問時則指,北京將自決與港獨議題混為一談,他強調自決是港人的基本權利,並指北京需要告訴港人和全世界,中央會兌現承諾給予港人民主。他認為政府入稟司法覆核議員資格目的是要他們噤聲,若最後被褫奪議員資格,他會上街抗議和反抗,望市民支持。梁振英昨出席行會時被問到司法覆核是否與港獨有關、及是否其選舉工程一部份時他一概拒評,但稱:「係基於法律意見,包括外聘嘅大律師同資深大律師嘅意見,沒有政治考慮介入裏面。」至於何時參選,他稱「有決定時盡快通知」。■記者陳雪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207/19857509
林鄭火紅上京 關鍵一周官式訪問後 料為選戰探路
1 :
GS(14)@2016-12-24 10:18:20■林鄭月娥昨身穿火紅色外套抵京,拒回應何時辭職參選。
【特首跑馬仔】【本報訊】成為下屆特首大熱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昨以一身紅衣啟程訪問北京,她指兩天官式行程沒安排與中央官員會面,但沒有回應之後留京休假會否見京官談特首選舉,也沒回應即將辭職的消息。正在北京述職的特首梁振英昨亦未有回應會否向中央推薦林鄭接任,而今日獲國家主席習近平及總理李克強接見的梁振英,據知昨曾與主管港澳事務的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會面,匯報特區情況。記者:許偉賢 陳雪玲
林鄭月娥昨穿上與她選情一樣火熱的紅衣外套赴京。她早上在機場啟程時被記者問及會否辭職參選特首時沒有回應,只稱是次訪京是與身在北京的梁振英及相關中央官員出席北京故宮活動,解釋提早一天到北京是要視察活動場地,強調活動只與文化有關,此行沒約見中央官員。但林鄭今日傍晚與梁振英同場出席故宮文化合作項目的儀式後,明日起在北京休假至29日,才是政界認定的重頭戲,預料會趁機為特首選戰探路。她昨午抵達北京下榻的酒店時被問及休假期間會否見京官以及會否辭職選特首時均沒有回應。在北京繼續任內最後一次述職行程的梁振英,昨被問及會否向中央推薦林鄭做特首時也沒有回應。他昨早與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機管局主席蘇澤光及港鐵行政總裁梁國權拜訪發改委,是昨日唯一公佈行程;發改委主任徐紹史感謝梁振英及特區政府的支持。
梁晤張德江後向習述職
梁振英昨午則在人民大會堂逗留約一小時,消息稱梁按照以往慣例,與人大委員長兼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組長張德江會面。政界盛傳對港政策鷹派人物張德江力挺梁振英連任,張德江早前接見訪京的「幫港出聲」時更呼籲與港獨進行鬥爭,與梁振英強硬炮打港獨路線不謀而合。梁振英今天上午會獲總理李克強接見,下午則向主席習近平述職;他其後與林鄭出席故宮的文化項目儀式,再向傳媒總結訪京行程後便會返港。而在梁振英本月9日宣佈不角逐連任、財政司司長曾俊華12日辭職後,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在12日至15日期間訪問逾千名市民,結果發現港人對特區政府的信任率維持在40%,表示不信任就有36%,較上一次調查跌4個百分點。民研計劃高級數據分析師戴捷輝稱,市民12月中對港府信任程度較4個月前有改善,對中央政府的信任更由上次的30%大幅升至39%,最新信任淨值增加19%,攀升至最新的正兩個百分點。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223/19874525
李克強國是訪問遇挫折 澳拒與一帶一路接軌
1 :
GS(14)@2017-03-25 10:33:46■李克強(左二)與澳洲總理特恩布爾(右二)共同見證兩國簽署合作文件。路透社
中國總理李克強昨與澳洲總理特恩布爾共同見證兩國簽定一份逾50億澳元(下同,逾296億港元)合作備忘錄。但李此行要把澳拉入「一帶一路」計劃未能如願;澳洲拒絕其國家基礎設施基金與中方一帶一路戰略對接。兩國總理昨見記者時,均閉口不提一帶一路。
李克強是過去11年來再度到訪澳洲的中國總理。此前中方消息及評論均顯示,李本次訪問除繼續推動與澳在經貿方面的合作,尤其想讓澳洲加入中國政府力推的一帶一路倡議。但英國《金融時報》引澳方消息指,澳方礙於同美國的關係,本次將不會與中方簽署「一帶一路」合作備忘錄。
華投資北澳基建不果
昨日,李克強與特恩布爾共同出席兩國簽署多份合作文件的儀式,涉及擴大兩國自貿協定、檢驗檢疫、氣候變化等領域;其中最大筆是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與澳洲BBIG公司一份總值逾50億元,涉及對西澳省基礎設施投資。但澳方拒絕中國提出對北澳洲基建設施的投資計劃,該計劃去年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這等同拒絕中國的「一帶一路」發展策略。昨日記者會上,兩國總理均閉口不提一帶一路,新華社發文稱,「雙方就中澳關係與合作進行了廣泛、深入、坦誠的交流,一致認為雙方應共同努力,為中澳關係與合作開辟更廣闊前景」,並無北京領導人常掛嘴邊的「一帶一路」。澳洲政壇指,由於憂慮與中國太密切會破壞與美國關係,澳洲政府已調整戰略,重新靠攏美國。早前澳洲已拒絕中資參與澳洲兩個大型投資項目。李克強昨亦在記者會上強調,中國無意將南海軍事化,「就算島上有一定數量的防禦設施,也是為維持航行自由之用」,飛機跑道和飛彈陣地「主要是民用」。英國《金融時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325/19969453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