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元一二○六年,成吉思汗建立全世界第一個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這世界上,沒有成吉思汗征服不了的土地。 然而,歷史上記載,唯一令蒙古大軍二度吃敗仗的地方,就是日本。幫助日本打敗蒙古大軍的,是被日本人稱為「神風」的兩場神秘颱風。 八百零六年後,被稱為現代成吉思汗的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企圖征服日本,挑戰蒙古帝國魔咒。 郭董野心:買夏普,刷新台灣企業海外投資金額 郭台銘建立的鴻海帝國,同樣橫跨歐亞大陸,他的帝國下轄員工超過一百二十萬人。他過去十年來,購併、投資的工廠,從北歐的芬蘭到東歐的斯洛伐克,進而橫跨大西洋至中南美洲的墨西哥。 但,他從未北伐日本。 過去的日本,是台灣企業的宗主國,幾乎所有最先進的技術與服務,台灣企業都是向日本請益、買技術。就連郭台銘三十八年前創業,成立鴻海精密,同樣向日本臣服,購買設備。 現在,郭台銘反向操作:投資、購併台灣企業技術的宗主國,而且瞄準的是日本第三大消費電子集團夏普(Sharp)。 日文的「勝氣」二字,代表不想輸給別人,此刻的郭台銘,就是這種心情。 郭董失算:夏普虧損擴大,引發鴻海市值蒸發 郭台銘在今年三月底,不僅以台灣企業有史以來最大的海外投資金額,新台幣五百零八億元投資日本夏普取得九.九%股權,及夏普面板十代 線堺工廠(簡稱堺工廠)。他更自掏腰包,質押三十七萬張股票,投入個人二百五十二億元資 金,展現前所未有的決心。 沒想到,四個多月後,這樁海外投資案,卻成了郭台銘此生至今最大賭注。 因為這場海外投資案,引發鴻海集團市值蒸發、認列虧損,郭台銘個人押上市值三百一十四億元的鴻海持股;光是八月前九個交易日,鴻海的市值上下震盪已超過一千三百三十六億元。 八月五日,逼著郭台銘跳出來宣布,與夏普重議入股價格,差點讓他征服日本計畫失敗的,就是夏普的股價暴跌事件:四個多月內跌幅高達六八%股價,猶如當年吹垮蒙古大軍東征日本船隊的神風。 郭台銘為了征服夏普,雙方在過去四個月,對投資案的說法,更曾出現八種不同版本(見九十四頁表),不斷互相鬥智、鬥力。 場景,拉到距離新北市土城鴻海總部一千七百三十公里遠,位於日本第三大城,大阪市阿倍野區的夏普總部。 八月十二日,《商業周刊》採訪團隊來到大阪夏普總部,土黃色的大樓僅四層樓高,要不是牆上掛上有紅色的「SHARP」品牌字樣,根本不知道這是日本第三大消費性電子集團的總部。 企業外觀與它富有盛名的「液晶之父」毫不相稱,附近沒有櫛比鱗次的商業大樓,只有四、五層樓的辦公建築,也沒有時髦的星巴克咖啡廳,這裡是大阪舊城區,如同台北的萬華。 九月十五日,將是夏普成立一百週年紀念日,然而,這裡卻完全沒有一百週年該有的欣喜氣氛,周遭街道上也沒有相關字樣,外界關注的,只剩下「何時」才會發出鴻海與夏普的「正式聯合聲明」。 時間,拉回到八月十日下午四點,台北國際會議中心。 郭台銘剛結束與中國商務部副部長蔣耀平一個多小時的密會,他一看到《商業周刊》記者,原本嚴肅的表情,在聽到與夏普相關的提問,立刻切換成自信、開朗的語調。 當被問到「鴻夏戀」的羅生門事件,究竟是夏普背後的銀行團,或是現任夏普社長奧田隆司是否有不同意見時,郭台銘連忙說,「不是不是,都沒有意見。這種東西 是要一個程序,要一個時間,原則定了,要有時間去做,這麼一個大事,對不對?要調整的話,日本比較慢,要經過很多的董事,很多的開會,原則上沒有變,就是 要經過process(處理)時間。」 「這在日本已經很快了,辦一個不管現金增資、減資,股份調整需要時間,不會慢。」 談到心情起伏與否時,郭台銘淡定的笑答,「唉呀!我做生意都幾十年了,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對不對?怎麼會起伏?很平靜。」 果然,八月十三日,日本媒體指出,為了因應鴻海的投資金額減少,夏普正考慮發行次級債券因應。同時,計畫將生產液晶顯示器模組的海外工廠賣給鴻海,這些工廠分別位於墨西哥、波蘭、中國、馬來西亞。 顯然,郭台銘攻打日本這一仗,已經獲得初步的勝利。 從八月一日到十日,是郭台銘最驚濤駭浪的時刻,僅鴻海一家的市值,就上下震盪一千三百三十六億元。 郭董入主夏普,是為了夏普的面板產能與技術,但攤開夏普四月到六月財報,面板正是虧損擴大的主因。面板部門不僅占夏普營業虧損總額比重高達六七%,全年更是原本預估虧損額的十倍,根本原因是夏普品牌液晶電視的銷售逐年下降,導致面板供過於求。 然而,當夏普四月到六月財報預估虧損不斷擴大,裁員人數從一千人上調到三千人,最後更高達五千人,壞消息一個接一個,股價直直落,郭台銘八月十日證實,在三月底簽約時,他對夏普四月至六月的鉅額虧損,毫不知情。 面板,已經是科技業公認最燒錢的事業,郭台銘二○一○年合併奇美電後,到今年第二季,奇美電已連虧八季,總額高達一千一百五十四億元。從奇美電三合一至今,市值蒸發了二千八百億元,郭台銘與鴻海集團持股約一二%,也得吞下三百三十六億元的投資虧損。 不僅多位外資分析師不看好鴻海投資面板的決定,任何一個懂算術的人,看到奇美電這筆爛帳,說什麼都不敢再投資面板業。 郭董企圖:從蘋果代工廠,變策略聯盟夥伴 為何向來精打細算的郭台銘,被奇美電燙到了不僅不怕,竟然還要去投資一個更燒錢的夏普?郭台銘圖的究竟是什麼? 讓郭台銘捲入這場最大賭注,得從鴻海的營收結構說起。 鴻海去年營收三兆四千五百億元,蘋果iPhone、iPad組裝的訂單,貢獻了約一兆二千億元;今年鴻海營收預估成長一五%,蘋果貢獻度也將提高到一兆四千億元。蘋果的一舉一動,都高度牽連著鴻海的營運表現。 蘋果雖然少不了鴻海,郭台銘心中卻一直有個缺口想補上,而夏普,就是這最後一塊拼圖。 巴克萊董事總經理楊應超分析,鴻海明年起將對蘋果提供面板、電池、鏡頭模組、聲控、軟板、機殼等關鍵零組件,以蘋果iPhone、iPad為例,屆時鴻海占蘋果的銷貨成本比重,也將從今年的一○%跳升至五○%。 這背後的意涵,就是鴻海將從一個純粹的蘋果產品代工廠,躍升為策略聯盟夥伴,地位更加穩固、關係更加密切,獲利率也可望提升。 夏普能夠提供的,就是獨步全球的液晶技術,包括這次夏普取得蘋果最新款iPhone面板訂單的FFS顯示技術(Fringe Field Switching),以及未來能與三星AMOLED抗衡的最佳利器氧化銦鎵鋅(IGZO)等技術。友達高層表示,夏普在此間的進度是全球最快、最成熟 的,未來絕對會強烈威脅到三星。 蘋果盤算:促成鴻夏合作,擺脫三星面板供應 這個發展正好與蘋果積極擺脫三星的策略不謀而合,新款iPhone面板已確定由夏普、LG Display、Japan Display三分天下,原最大供應商三星,則首度掉出供應鏈外。八月二日,夏普社長奧田隆司更是罕見的主動宣布,本月起面板將對蘋果出貨。 一位熟悉鴻海內部運作的人士透露,「夏普的東西,奇美電沒有辦法做出來,這裡面牽涉到很多的技術、設備、專利,儘管群創、統寶已經涉獵很久。」 正因為奇美電做不出蘋果要的面板,才讓郭台銘決定再走一步「險棋」。 郭台銘打造鴻海帝國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的比別人更敢下險棋,再一步步的化險為夷,不斷的在談判、衝突、妥協的過程中,擴大自己的領土。 去年三月起,鴻海就不斷與夏普接觸、談判,每次看到當時夏普會長、現任高級顧問的町田勝彥,郭台銘總是說,「町田先生,夏普和我們一起合作的話,絕對能戰勝三星,讓我們一起拚吧!」 直到今年三月初,已經追求夏普將近一年的郭台銘,突然接到來自夏普總部的邀約,決定接受鴻海的合作提議。 「原來沒有準備要簽約,突然間一、兩個星期就簽約了。雙方互相了解的程度不夠,鴻海這才發現,哇!原來夏普這個坑洞這麼大啊?我光投錢沒有影響力,不是被 他抓得死死的?所以郭台銘一定會急,一定會要介入,他越急、越強勢,夏普越怕。」一位熟悉郭台銘的人士觀察,「郭台銘四月之後飛了九趟日本,都是非常深度 的主導,而且隨著夏普的股價跌得越多,他主導得越強勢,這讓夏普嚇到了。」 六月二十六日,夏普的股東大會上,夏普社長奧田隆司扮起強勢的黑臉,他公開宣布,拒絕鴻海提高持股比率,及增派董事的要求。 一位曾與夏普三位高層接觸過的科技界人士透露,夏普真正具影響力的決策者,是當初與郭台銘簽下合作投資協議的町田勝彥,而夏普現任會長片山幹雄與社長奧田隆司,大多都聽從町田的決策。 「事實上,做業務出身的奧田,比研發出身的町田、片山兩人,更支持夏普與鴻海合作。」這位科技界人士指出。 對夏普內部來說,接受蘋果提議,讓外來企業鴻海入股,而且維持在九.九%的比率,不超過一○%,就是希望鴻海只扮演資金提供者的角色。因為只要一旦持有夏 普股權超過一○%,根據日本法令,就有提案解散公司的權力,將對夏普營運造成極大的影響力,恐怕連現在主導夏普營運的町田、片山等人的地位,都會不保。 「你有看過,因為公司虧損而引咎辭職的總經理,卻是升任董事長的嗎?」一位科技界人士分析,夏普就是如此的企業,片山在三月底因為夏普巨幅虧損而去職社長,但是卻升任為會長(即董事長)。 面對日本企業這樣的保守心態,強勢的郭台銘不惜讓衝突白熱化,爭取屬於自己有利的籌碼。郭台銘在過去四個月內,企圖強勢主導夏普營運,甚至不惜在距離夏普 總部十分鐘車程的堺工廠的辦公大樓,拍桌大罵,透過衝突,不斷撞衝夏普的各種可能性。 這也正是這場「鴻夏戀」,從一開始的恩恩愛愛,到最後演變成為羅生門事件的「關鍵變數」。 因此,當郭台銘宣稱與町田、片山在八月三日達成重新議價共識後,卻突然由代表奧田的官方發言人否認,表示維持原議,顯然夏普內部,也正在演出一場對抗郭台銘的黑、白臉戲碼。 「我相信郭台銘不知道夏普的坑有多大,夏普本身也不知道第二季會掉這麼快,因為電視是一個commodity(標準品),」一位前鴻海高層主管分析,「夏 普沒預估到日本市場會掉這麼快,第二個它沒想到它竟然會掉的比日本市場還快;如果他們(預測)那麼準的話,也不會變成今天這樣。」 夏普第二季電視銷量僅有去年同期的一半不到,衰退率比今年第一季的三五%再急速擴大,還遠高於日本液晶電視的整體衰退率一一%。 研調機構DisplaySearch大中華區總經理謝勤益分析,液晶電視持續跌價,夏普在主流規格如三十二吋不斷虧損,今年重回高毛利、高單價策略,卻讓它的銷售量市占率掉得更快。在液晶電視唯一還成長的新興市場,夏普更因為反應慢,痛失商機。 即使夏普高層,企圖保持住日本企業的獨特文化,但因為夏普本業的快速沉淪,日本媒體幾乎一面倒的看衰夏普,已經沒有不與鴻海合作的本錢,尤其是夏普背後最大的債主,日本銀行業者已經施壓要夏普尋求資金援助。 到今年六月三十日為止,夏普的短期債務高達七千一百八十八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二千七百億),是帳上現金與約當現金的三.三倍。 八月九日,就在「鴻夏戀」惹出軒然大波之際,又傳出夏普兩大債權銀行瑞穗金融與三菱日聯,計畫在九月中要求夏普徹底重組業務,才能取得新的貸款融資條件。巧的是,隔天晚上,夏普官方就鬆口認了「重新議價」。 郭董戰術:重演與奇美電角力戰,逼夏普退讓 這個情景,似曾相識,現在鴻海與夏普的拉鋸戰,幾乎就是今年初,郭台銘與許文龍的奇美電角力戰翻版。 前年三月新奇美三合一之後,鴻海派與舊勢力奇美實業派,因為對於未來奇美電營運方向出現歧異,而陷入雙方對峙的角力戰,在去年初郭台銘希望切割觸控面板等 利基產品為子公司時,達到最高點。郭台銘當時也不斷的透過談判、衝突的方式,一步步的以奇美電少數股權的角色,挑戰奇美電最大單一股東奇美實業的底線。 背後的助力,就是銀行團給原本公司派的壓力。到今年六月三十日為止,奇美電流動債務逼近二千五百億元,還比上半年營收二千二百五十億元高出許多。去年儘管 奇美電前董事長廖錦祥多方請託,仍無法讓銀行團繼續注資,為了換取鴻海財務上的支持,這場角力戰最後在今年五月中,由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落 幕,郭台銘方面大獲全勝,只以約一二%的持股,贏過奇美實業的一七%股權,獲得奇美電主導權。 郭董挑戰:日方保守文化,將讓合作變硬仗 有了奇美電的前車之鑑,在這場台日企業的角力戰中,手中擁有銀彈的郭台銘,面對需錢孔急的夏普,可說占盡上風。未來「鴻夏戀」的聯合聲明若出爐,可以想像最後將朝對郭台銘有利的方式,展開合作。 然而,即便鴻海最後能以貼近市價的價格取得夏普股權,雙方的合作考驗,也才剛剛開始。擁有百年歷史的夏普,儘管是日本偏向西方文化的關西企業代表,還是有其保守的傳統。 町田五月接受日本媒體專訪時也自暴,三月二十六日當他握著郭台銘的手,敲定入股案時,臉上掛著笑容,心裡面卻是想著,「日本的家電名門要被台灣企業奪走 了」、「尖端技術要外流了」。但礙於日漸升高的庫存,堺工廠稼動率(產能利用率)一度低至三成的現實,町田壓抑下這種心 情。面對要靠技術屬國(夏普先前將面板技術授權給友達)度過難關,日本民族心的優越感難免受挫。 這一波面板業不景氣當中,索尼(Sony)、日立(Hitachi)、東芝(Toshiba)已經接受日本政府安排,合併為Japan Display;唯有生產出全球第一台液晶電視的夏普拒絕加入,堅持改革、將液晶視為重要本業而投入,持續走自己的路。 日本科技業,從二○○六年以來,已經開始進行跳樓大拍賣,未來日本企業尋求國際資金援助的,夏普恐怕不會是最後一家。八百年前,成吉思汗靠著鐵騎、速度與團體戰,踏破世界各地。雖然蒙古帝國東征日本失敗,卻給當時單打獨鬥的日本武士,帶來極大的衝擊。 現在郭台銘的鴻海,就像是成吉思汗的鐵騎,講求速度、團體戰,現在的夏普,反而像八百年前的日本武士,因為只懂得單打獨鬥,所有關鍵零組件自產自銷,一味鎖國而在全球化的競爭中敗下陣來。 郭台銘此刻若能成功進軍日本,取得投資夏普最優惠的條件,無異是打破了成吉思汗魔咒,或許也將為台灣科技業長期缺乏核心技術,只能為人代工的宿命,找到一條全新的出路。 【延伸閱讀】台日最大聯姻,雙方說法出現8種版本――鴻海入股夏普大事紀與夏普股價走勢 2012年3月27日鴻海宣布以每股550日圓價格,投入670億日圓(約合新台幣256億元)購入夏普9.9%的股權。郭台銘以個人名義投資新台幣252億元,入股夏普面板十代線堺工廠 6月18日版本1:郭台銘表示正與夏普協商,提高持股比率 6月26日版本2:夏普正面拒絕郭台銘增資 7月19日版本3:鴻海協商董事席次,夏普不回應 8月3日版本4:鴻海公告無須履行3月簽訂的入股協議,遭夏普駁斥,表示價格不改變 8月5日版本5:郭台銘稱夏普主動提出重新議價 8月6日版本6:夏普堅稱鴻海會履行最初價格。股價盤中跌至176日圓,為近38年來最低;3月以來跌幅高達68% 8月7日版本7:鴻海表示,會跟夏普發表聯合聲明,破除投資人疑慮 8月10日版本8:夏普承認重新協議,8月底將發布聯合聲明 資料來源:Google finance、各新聞網站 整理:劉于甄 【延伸閱讀】郭台銘圖什麼?花508億買夏普,穩住蘋果1.4兆訂單第1部分:鴻海集團用256億,買夏普9.9%股權取得技術第2部分:郭台銘個人用252億,買夏普十代面板廠取得產能 付出什麼代價?若以原定認股計畫可能面臨的風險 鴻海集團:市值蒸發3,100億元第2季認列投資虧損64億元 未來3季投資虧損恐擴大 夏普今年度預估虧損2,500億元,恐讓鴻海投資虧損擴大 郭台銘個人:個人身價縮水鴻海集團股價下跌,個人身價連帶縮水372億元 質押股票追繳壓力37萬張鴻海質押股票,若股價跌破70元將被迫融資追繳 註:市值與身價計算區間為2012年3月27日到8月3日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夏普財報、各新聞網站整理:劉于甄 【延伸閱讀】郭董用購併換訂單,營收越衝越高 ──鴻海營收與購併大事紀 2003年鴻海營收3,714億鴻海購併芬蘭藝模集團,切入諾基亞機殼供應鏈鴻海購併摩托羅拉墨西哥廠,取得摩托羅拉組裝訂單鴻海購併國?砦q子,取得思科、阿爾卡特等重要網通客戶 2004年 5,415億鴻海購併湯姆笙深圳廠,取得光碟機關鍵技術與產能 2005年9,117億富士康購併奇美通訊,取得摩托羅拉高階手機ODM市場鴻海購併安泰電業,跨足汽車電子和零組件市場 2006年 1兆3,203億鴻海購併普立爾,成為全球數位相機代工前三大廠 2007年1兆7,026億 2008年1兆9,504億 2009年1兆9,591億群創購併統寶,目標成為全球前三大手機面板商鴻海購併索尼墨西哥廠,取得北美液晶電視訂單鴻海購併戴爾波蘭廠,掌握歐洲PC和伺服器市場群創以近新台幣兩千億購併奇美電,為鴻海最大購併案,讓兩家公司營業虧損逾兩百億 2010年2兆9,972億鴻海購併索尼斯洛伐克廠,鞏固歐洲電視組裝訂單 2011年3兆4,527億鴻海購併思科墨西哥廠,取得STB機上盒訂單 2012年預估3兆9,706億鴻海購併夏普,預計以約新台幣二百五十六億取得夏普九.九%股權郭台銘個人投入新台幣二百五十二億,取得夏普堺工廠三七.六一%股權 資料來源:萬寶投顧、公開資訊觀測站整理:劉于甄 |
|
||||||
﹁鴻夏戀﹂沸沸揚揚之際,郭台銘卻移情另外一家公司台揚。這家老牌網通公司已連虧三年,有何﹁祕密武器﹂可以讓郭董甘心砸錢成為最大股東?一場高空巧遇就能敲定兩者的結盟?鴻海打的到底是什麼算盤? 撰文‧翁書婷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在日本神隱返台二十二天後,首度召開記者會,這一次並非為了夏普,而是一家台灣老牌的網通公司台揚。 讓人玩味的是,台揚近年營運逐漸惡化,已經連虧三年,去年就虧損十七億元。台揚這家老牌網通廠到底有什麼寶貝,竟然可以讓郭台銘拿出十八億元投資它,讓鴻海成為占股三二.六二%的最大股東? 高空巧遇談結盟 鴻海入股台揚,源起於一段三萬五千英尺高空上的巧遇。今年年初,郭台銘在飛機上碰巧遇到台揚副董事長謝其嘉,雙方除了身材保養話題外,郭台銘還順道問了謝其嘉,「你們要不要和鴻海結盟呀?」五個月後,台揚與鴻海就談定了入股事宜。 一名知情人士透露,「雖然郭台銘只是在飛機上順口一問,但這個想法藏在心裡很久了,他想投資台揚最少已有兩、三年。」原來,台揚在兩、三年前買下兩家擁有 高階無線通訊技術的外國小公司,讓郭台銘對台揚大為驚豔。二○○九年和一○年,本來以衛星通訊設備為主的台揚,為了跨足4G行動通訊領域,砸下近六億新台 幣資金,購併美國TelASIC與丹麥RadioComp公司。 「這兩家是技術導向的公司,規模很小總共才六十名員工,卻握有蓋4G基地台時,需要的RRH(遠端射頻前端,用於行動寬頻基地台的設備,可提升基地台傳輸效率)關鍵元件與技術,所以含金量很高,特別受矚目。」一位業內主管觀察。 台揚買下這兩家公司後,也就吞下上百項相關專利,如同吃下大補丸,「我們是台灣射頻(RF,一種高頻電磁波)領域最強的公司。」台揚財務長季惠霖驕傲地 說,「我們要買美國公司時(指TelASIC),華為(世界前二大電信設備商)也看中它的發展潛力,跑來和我們搶。」謝其嘉解釋卡位4G的原因,「當手 機、相機、平板電腦,甚至電視都能打電話或視訊時,頻寬就會不夠用,這時4G基地台就會有大量需求。」但台揚買下這兩家公司後,財政一年比一年窘迫,季惠 霖低聲說,「本來台揚研發占營運成本只有六%,購併後為了維持兩家公司的營運與技術研發,研發費用暴增到二○%。」被研發費用壓得喘不過氣的台揚,今年又 碰上通訊產品有瑕疵要大量回收,財政更顯困難。 台揚缺資金 鴻海要技術「如果為此大量降低研發成本,公司就只會原地踏步。」台揚董事長王華燕說,為了不讓台揚三年多的心血化為烏有,董事會決定接受郭台銘的資金。 因此當缺資金的台揚碰上缺技術的鴻海,兩邊各取所需,一拍即合。「投資台揚後,完成高、中、低階無線通訊與寬頻技術的互補,一起進攻新興市場。」郭台銘說。 回顧鴻海在網通產業的布局,從○三年購併國碁,再到入股建漢,鴻海偏重家庭與商用網通設備,在基地台設備涉獵不深,而且鴻海雖然在4G領域有所布局,「但 鴻海偏重低階硬體製造,建漢雖然有研發軟體,但技術沒有台揚出色。」法人分析,因此握有高階技術的台揚,成為郭台銘在下一代網通布局的最新一塊拼圖。 不過對於算盤打很精的郭台銘來說,十八億元投資的,不僅只台揚4G通訊技術而已。台揚的衛星通訊設備,除了曾在波斯灣戰爭時大放異彩,被CNN記者寫進書 裡表揚一番,也是台灣唯一跨足這個領域的網通公司。因此郭台銘一直在等合適時機,入股台揚進攻4G與衛星通訊設備,這個合適時機就是今年。 在衛星設備的布局,郭台銘當然也不會放過。季惠霖就透露,「雖然在中國,衛星通訊設備還是被政府管制,但有越來越開放的趨勢;而且台揚已經拿到中國衛星通訊設備製造核可證。」也就是說,鴻海入股台揚後,拿到一張通往中國衛星設備製造的入場券。 郭台銘在衛星通訊領域很積極,今年七月鴻海旗下公司富士康和美國休斯網、中國大陸協鑫集團合作,在江蘇無錫成立寬頻衛星網路運營中心。 不過一位業內人士看這購併案說,「台揚雖握有4G和衛星技術, 但台揚的客戶和建漢的客戶大不相同,郭台銘要費很多心思,才有可能將台揚技術整鴻海網通事業裡,發揮綜效。」 台揚公司 成立時間:1983年 資本額:41.3億元 主要業務:無線通訊與衛星通訊設備經營團隊:董事長王華燕、總經理顏信介近3年EPS:2010年-0.38元、2011年-4.3元、2012上半年 -1.28元郭台銘狩獵行動——鴻海網通領域購併史年 購併對象 購併(入股)金額2003 國 碁 367億元2003 國 電 雙方合併換股比例為,一股國電換發0.672股鴻海2005 奇美通訊 25億元2005 建 漢 鴻海集團買入建漢股票,持股11.57%,鴻海成第二大股東2012 台 揚 鴻海投資2億元、建漢投資16億元,成為第一大股東 |
||||||
富士康董事長郭台銘稱生產中蘋果外殼容易被劃傷。
因裝配複雜,外殼容易劃傷,新增一項檢查程序,目前難以滿足蘋果的巨大需求
據外媒報導,富士康董事長郭台銘11月7日表示,受設計因素影響,iPhone 5生產難度較大,富士康目前仍然無法滿足蘋果的巨大需求。
無法滿足蘋果需求
「生產iPhone並不容易,我們還不能滿足這一巨大需求。」富士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11月7日對外表示。
在此之前,iPhone 5供貨不足一直是外界關注的問題。在美國市場,蘋果開放iPhone 5預定僅一個小時,iPhone 5的發貨時間就已經從9月21日發貨延遲至2周之後發貨。在發售後的第一個週末裡,蘋果共售出500多萬部。分析師稱,如果不是受制於供應鏈,這一數字會更高。
蘋果CEO庫克在此前的財報會議上也表示,「對iPhone 5的需求極度強勁,我們現在很擔心供貨不足。目前產量的程度是蘋果歷史上的最大產量。很難預測何時供求會平衡,但我對供應iPhone的能力很有信心。」
此前,郭台銘接受外媒採訪時就曾抱怨稱,iPhone 5是富士康裝配過的最複雜的手機,它的鋁外殼在裝配過程中極易被劃傷而導致產品不合格。為此,富士康不得不引入了一項新的質量檢查程序,以降低產品受損的幾率。
iPhone 5上市後,很多用戶抱怨黑色iPhone 5容易出現掉漆等問題。10月5日晚,富士康鄭州園區發生大規模糾紛。據媒體報導,廠方要求工人在國慶長假期間加班趕製iPhone 5,為減少掉漆情況發生,富士康採用了更加嚴格的產品質量檢驗制度,但員工沒得到相應培訓。質檢員與工人產生爭執,最終導致事件升級。
富士康國際股價大漲
在富士康集團無法滿足蘋果需求的情況下,有消息稱,富士康可能將把部分iPhone零部件生產訂單轉移給其旗下子公司富士康國際。據報導,富士康國際到目前為止並沒有接獲任何iPhone訂單,其主要組裝非蘋果產品,如諾基亞手機。
花旗集團在投資報告中稱,富士康iPhone工廠面臨招工困難問題,自10月以來部分生產已經轉至富士康國際。富士康正逐漸將10%至15%的iPhone生產轉至富士康國際,估計後者在10月已經開始生產iPhone的金屬外殼,最終的組裝預計將在今年年底開始。
受此消息影響,昨日富士康國際股價上漲2.874%,收於3.58港元。富士康國際11月5日股價暴漲超過30%。
■ 相關新聞
蘋果股價跌至5個月新低
新京報訊 (記者劉蘭蘭)此前不斷帶給投資者信心的蘋果公司週三股價大跌3.8%,創5個月新低。分析稱,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對蘋果前景擔憂。
曾經,蘋果股價創造出700美元的紀錄,蘋果公司市值也飆升到6600億美元。9月份,有數據稱,如果蘋果繼續保持當前的軌跡,到了2015年4月9日11時,蘋果將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家市值突破萬億美元的公司。
不過,這些已經發生了改變。自iPhone 5發佈以來,蘋果的負面消息不斷,iPhone 5沒有給大家帶來驚喜,同時,還存在供貨不足的情況。上季度財報也缺少亮點,淨利潤更是連續三個季度下滑。上個月,蘋果公司高層人事也出現罕見的重大變動,庫克解僱了兩位公司高管。
伴隨著這些消息的是蘋果股價不斷下跌,週三蘋果的股價大跌3.83%,報收於558美元。與曾經705.07美元的歷史最高點相比已經縮水20%,市值也因此縮水1000多億美元。
| ||||||
高夏戀成局後,鴻夏戀到底如何演變,引起市場關切,從夏普將堺工廠與母事業分開處理的原則下,鴻海入股夏普的機會已更加渺茫。不過郭台銘入股大阪堺工廠推動的大電視計畫,已大大改變全球電視產業生態,也讓鴻海成為美日台聯盟的抗韓大將。 撰文‧林宏文 日前高通確定入股夏普,預計投資九十九億日圓(約合一.二億美元),取得夏普五%左右股份,紛擾快一年的「鴻夏戀」,終於出現新的進展。接下來,鴻夏戀將面臨更大變數,美、日、台聯合陣線的戰鬥位置也重新排列組合,國際大廠聯合對抗三星的大戲,更加高潮迭起,將是二○一三年最重要的年度大事。 高通入股夏普,基本上是各取所需,對雙方都有加分的效果。對夏普來說,一方面當然是希望藉高通的資金挹注,解決其財務缺口;另一方面,也可透過高通在行動裝置IC的優勢,強化未來中小尺寸面板的出海口。 從高通角度來看,入股夏普的策略性意義就更高了。高通原本就專精於行動通訊上的各種IC,這些布局,讓高通占據全球3G行動通訊的龍頭,市值甚至超越英特爾;不過,高通在面板技術的投資也很早就展開,但成績卻一直不理想。 高通的下一步? 掌握面板技術 強化行動方案高通會布局面板,主要是IC與面板顯示器的關係相當密切,如何研發出省電的裝置,已是行動產品最重要的需求。高通在面板的布局上,早先是與正崴合作,共同成立高強光電,高強光電位於桃園龍潭科學園區,為全球第一座四.五代Mirasol顯示器製造廠;○九年二月正式投產後,由於生產良率一直不佳,去年六月,高通買回正崴全部持股,Mirasol顯示器由高通獨資研發及生產。 今年七月,高通宣布停止生產Mirasol,未來改以技術授權為主,高通的面板開發計畫,終因量產不順無法問世。 因此,此次高通入股夏普,就是希望掌握中小尺寸的面板顯示技術,並且藉由夏普既有的中小尺寸面板實力,強化在行動解決方案上的能力。 至於目前正與夏普洽談入股事宜的英特爾,想法也非常類似。因為英特爾要發展行動通訊事業,要開發出省電的產品,以英特爾晶片較ARM耗電高出甚多的情況下,與擁有省電技術的夏普合作,絕對是最佳組合。 至於高通入股夏普案確定後,對於談了快一年的鴻夏戀影響到底如何?就值得探究了。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所長詹文男表示,鴻海與高通看中的都是夏普的技術,故未來高通與鴻海在夏普技術的爭取上,勢必會因此產生角力;甚至未來鴻海與高通在中小面板的應用布局上,是否產生競爭衝突,都是後續可以觀察的重點。 鴻夏戀的下一步? 進一步合作機會已微乎其微確實,「高夏配」確定後,鴻夏戀的變數愈來愈多,甚至到了破局邊緣。對擁有百年歷史的夏普來說,雖然面臨巨額虧損,急需資金挹注,但每一筆錢背後到底代表什麼意義,非常重要。與鴻海結盟的意義,恐怕更加複雜,讓夏普不得不再三考慮。 鴻夏戀最大的障礙,第一個原因是郭台銘想要介入經營,而且姿態擺得太高,讓夏普社長奧田隆司產生戒心,擔心可能「引狼入室」。更別說兩個集團一強一弱,鴻海營收規模大三倍,連知名策略專家大前研一都認為,鴻海雖僅入股不到一成,但形勢上卻有如併吞夏普。 更重要的意義是,鴻海背後影武者就是蘋果,蘋果執行長庫克最近在接受美國NBC電視專訪時就猛烈批評,認為現有的電視都太過時了,強烈暗示明年蘋果將推出 iTV應戰。 iTV若推動順利,對夏普來說,雖然面板可以去化,但對夏普核心的電視品牌事業卻形成直接競爭。 事實上,過去幾年,夏普之所以業績衰退這麼快,正是因為在品牌發展與面板零組件供應上一直猶疑不定、角色錯亂。不僅讓原本使用夏普面板的索尼、東芝等品牌一一求去,讓夏普的大阪堺工廠面板產能利用率掉至一成,夏普本身的電視品牌市占大幅下滑,更是造成大虧損的關鍵。 因此,奧田隆司很清楚,夏普當務之急除了擴大面板的銷售,更要同步發展本身的電視品牌。所以,在鴻夏戀的談判中,夏普已經明確劃分,堺工廠引進郭台銘個人資金,透過鴻海的大電視讓產能利用率快速提升,止住流血虧損;夏普母公司則全力發展面板等核心技術,首要工作是重振夏普品牌聲勢,讓夏普可以進一步創造更大的價值與利潤。 在夏普確認堺工廠與母事業分開處理的政策主調後,夏普母公司引進高通、英特爾,對於提升品牌及技術幫助最大。而且這兩家公司都是零件供應商,對夏普的終端品牌不會有衝突,也因此,鴻夏戀情的降溫冷卻,基本上已經很清楚。 郭台銘的下一步? 以大尺寸電視優勢重創三星雖然,在高通入股夏普後,郭台銘特別說明,高通入股夏普對鴻夏戀沒有影響,還說幾天前夏普方面就已通知他。不過許多產業界人士都表示,鴻海恐怕已經在夏普入股案中出局。 不過,在鴻海與夏普的談判中,郭台銘並沒有輸,甚至可以說已贏得第一回合。關鍵原因就在郭台銘以個人投資取得堺工廠半數股權後,成功發動大電視的突擊。在面板產業逐步脫離三年來的不景氣,加上六十吋電視的大降價策略,對以三星為首的電視產業生態投下重大變數,更讓郭台銘成為抗韓陣營的大將軍。 郭台銘的大電視計畫,至少有三個大贏家,一是夏普的堺工廠產能利用率已大幅提升至七成,虧損問題迎刃而解;二是在美國發動價格戰的Vizio,銷售量大增,市占明顯超越三星,有機會再度取得龍頭地位;三是鴻海與郭台銘都受惠,尤其是郭台銘低檔入股堺工廠,在面板景氣逐漸回升下,將是獲利最大的贏家。 其實,夏普、Vizio及鴻海郭台銘這三方的組合,也是當今全世界面板、電視品牌及組裝廠中,獨一無二的超級夢幻組合。因為全球僅有的夏普十代線,最佳切割尺寸是六十及七十吋,價格也最便宜;加上Vizio在美國向來以低於韓、日三成售價的超值定位,以及全世界最具經濟規模及價格競爭力的鴻海,讓這張牌一出手就震驚全市場。 事實上,六十吋大電視的策略,已成為改變電視產業生態最重要的力量。這場電視大降價行動,好比PC產業在一九九二年,美商康柏(Compaq)發動大降價,結果造成PC產業血流成河,許多體質不佳的二、三線品牌紛紛退出。而之後PC產業開始大幅外包,而價格競爭力更強的雙A(宏碁與華碩)也展現後續成長力道。 透過大電視的降價,鴻海對全球電視龍頭品牌三星造成很大打擊,因為三星若跟著降價,受傷最大的就是三星自己;但若不跟進,市場大餅必然被瓜分。今年六月接任三星執行長的權五鉉,接下來要如何接招,將會傷透腦筋。 鴻夏戀演變至今,雖然郭台銘沒有取得入股百年企業夏普母公司的機會,但至今仍與夏普合作,並已取得重大成績的贏家;至於陷入百年困境的夏普,卻意外成為美、日、台聯合抗韓的戰線中心,未來如何發展,將是一三年最重要的觀察重點。 從歡喜牽手 到「戀情」冷卻? ──鴻夏戀大事紀 2012 3/27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宣布鴻海將以每股550日圓取得夏普普通股,合計持股達9.871%,交易金額669.05億日圓。但之後因夏普股價一路下跌,鴻夏戀並未定案。 7/12 郭台銘的投資公司SIO取得夏普旗下大阪堺10代面板廠(SDP)共132萬股,約46.48%股權,SIO與夏普並列夏普10代廠兩大股東。 8/27 郭台銘赴日與夏普重新討論投資價格,但並未談出結果。 8/31 鴻海公布上半年財報,並表示認列與夏普股權認購合約,損失約新台幣45億元,但7月31日已回轉損失金額,因此對損益並無影響。 11/11 鴻海60吋液晶電視開賣,主要由夏普大阪堺10代廠面板組裝而成,為雙方合作的第一個「結晶」。 12/4 夏普公告年底前將以每股164日圓,向高通發行價值49億日圓的新股,雙方攜手開發顯示器技術。郭台銘表示,不會影響鴻夏未來合作。 整理:楊寶楨 |
| ||||||
鴻海爆發重大貪腐事件,1名台幹在大陸遭公安逮捕,多人聞訊紛紛棄職潛逃,鴻海也已組成專案小組調查。由於牽涉Samsung、Panasonic及Sony等國際知名大廠在中國的代理商,鴻海處理起來格外謹慎。 目前已知向廠商收賄而遭大陸公安逮捕的為鴻海SMT技術委員會總幹事兼經理鄧志賢,多名台幹聞訊連夜逃回台灣,包括主管人力資源的副總經理何有成,都因此遭到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勒令退休。 鴻海集團爆發高幹集體向廠商收賄事件,經廠商向鴻海高層檢舉,鴻海立即向大陸公安報案,涉案的SMT技術委員會總幹事兼經理鄧志賢,去年九月十三日上午十點遭大陸深圳市公安局寶安分局油松派出所公安逮捕。由於事出突然,多名疑似涉案的台幹紛紛棄職逃回台灣。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聞訊至表震怒,已責成行政總經理兼商務長李金明組成專案小組調查。 郭董震怒 報案抓員工 鄧志賢已被押近四個月,焦急的家屬至今仍四處求援,鄧的哥哥及叔叔更是趕赴大陸多時,希望能就近打探消息,協助鄧志賢早日獲釋或回台接受調查。 知情人士指出,鴻海集團這起重大貪腐事件之所以爆發,導致鄧志賢被公安逮捕,及多名高幹棄職潛逃,主要是鴻海主動向大陸公安報案,請對岸抓人,才使此一集體索賄的事件曝光。 據了解,鴻海集團行政總經理兼商務長李金明,數月前收到一封檢舉函,指在鴻海內部有「天下第一會」之稱的SMT技術委員會高層,仗恃手中握有簽核各事業群購買機台設備等生殺大權,長期向供應商索賄。由於檢舉函還附可疑的帳冊資料,可信度極高,李金明立即向郭台銘報告,郭隨即指示徹查到底。 退休副總 被爆分最多 據了解,鄧志賢在SMT只能算第三號人物,上面還有副主委廖萬成及主委戴正吳,去年SMT經手的採購案就達人民幣數百億元。由於有廠商不滿SMT只收錢不辦事,並質疑鄧志賢是受到老長官、鴻海集團前資深副總經理兼SMT副主委廖萬成指使,擔任白手套向廠商索賄,並把賄款分配給相關主管,檢舉函並說廖分得最多賄款。離譜的是,廖早在二○一一年底就已退休,卻仍仗著在鴻海的人脈及影響力,繼續透過鄧索賄。 鴻海內部人士說,據公安掌握線報,鄧被帶走的那天,正好是廖和鄧約好收取賄款的日子。據了解,廖與鄧約定每季付款,而且都由廖親自飛深圳收現款。 去年九月十三日當天,廖甫結束在上海的旅遊,準備飛往深圳和鄧會面,但上午十點鄧遭公安帶走的消息經同夥向廖通報後,廖立刻改訂機票從上海出境直飛台灣。相關人士大表扼腕說,公安只要晚二個小時行動,就可以逮到廖這條大魚。 涉案二人 棄職失聯中 知情人士說,鄧志賢遭公安帶走後,鴻海就陸續傳出有台籍高幹棄職潛逃,其中,負責蘋果iPad生產線的資深經理陳志川一看到鄧被逮捕,立即請長假飛回台灣,至今仍未銷假上班;另一名負責iPhone的SMT工程部經理游吉安,也在去年十一月請辭。據了解,目前二人都被鴻海鎖定為調查對象。 知情人士說,過去鴻海也經常收到檢舉函,光是廖萬成退休後,有關他收賄、索賄的傳聞就從未斷過,但因檢舉並不具體,鴻海一直沒有採取行動,也從未有台幹在大陸遭公安逮捕事件,公司面對這些檢舉一直都是自行調查處理,這次之所以會搞得如此轟轟烈烈,除了董事長郭台銘對有員工集體收賄至感不滿外,也有人懷疑可能與公司內部派系鬥爭有關。 相關人士說,此案除由大陸公安部門調查,鴻海集團行政總經理兼商務長李金明,也已指示安全處配合法務人員組成調查小組追查。公安負責清查檢舉函所提供的帳冊資料,並要鄧志賢供出是否有其他白手套,或有哪些高幹涉案;李金明帶領的調查小組則負責清查與鄧有金錢往來,或出現在賄款帳冊的廠商。 子涉行賄 老臣遭勒退 據指出,鄧志賢遭逮捕後,鴻海集團人力總資源長兼副總經理何有成也被迫離職。調查人員發現,何的兒子竟也是鴻海的供應商,因被查到和涉案的台幹有金錢往來,而被鎖定為行賄的調查對象。 知情人士指出,鴻海為了控管供應商資格,廠商需取得合格代碼才能與鴻海做生意。一般而言,一家廠商只有一個代碼,但何有成的兒子卻擁有六到十二個代碼,調查人員懷疑,何有成利用特權圖利兒子,不但將何子列為調查對象,就連何子帳戶的幾千萬元人民幣也被凍結。 知情人士說,調查初始,何有成為了替自己與兒子解套,曾試圖向李金明關說,但李不買帳,何只好找郭台銘求情,希望郭能念及他一路跟隨,從新北市土城一路打拚至今的老臣份上,放他及兒子一條生路,但郭非但不領情,還勒令他退休。 被外界視為鴻海未來CEO接班人的事業群總經理戴正吳,也因身兼SMT主委,卻無法管好屬下而向郭台銘自請處分。 另一方面,由李金明主導的調查小組,正以各種手段要求三、四十家曾出現在鄧志賢帳冊的供應商出面配合調查。其中,有廠商未被事先知會,公司帳戶就遭鴻海凍結,廠商向鴻海查詢,才知出了大事,並在鴻海的要求下,分別前往深圳龍華廠及台灣總部協助調查。 據了解,第一個被鴻海約談的是做自動光學檢測系統的德律,之後連韓國三星(Samsung)、日本松下電器(Panasonic)及索尼(Sony)等國際知名大廠在中國的代理商,都被列為行賄嫌疑人遭到約談。 凍結帳戶 廠商唉唉叫 訊問時,調查人員先問他們認不認識鄧志賢,之後就拿出從鄧處取得的帳冊,要廠商交待為何會匯款到該帳戶,並要廠商證明清白。此外,調查人員也曾一一詢問廠商是否認識陳志川或游吉安等人。 過程中,有調查人員負責做記錄,結束後還會要求廠商代表簽名。有廠商不滿協助調查後帳戶仍未解凍,因此紛紛寄存證信函給鴻海,要求解除假扣押,並支付應付款項。 控管採購 SMT權重 知情人士說,這回出事的SMT,類似台塑的總管理處,鴻海各事業單位使用的設備或物料都由中央控管,不論採購器材、原料或機台等,都需提交SMT技委會審核,SMT會先確認其他單位是否有多餘資源可供調度使用,連維修及技術服務人員也可做交流調撥,若無多餘人力或器材,再對外發包採購,裁量權全都在SMT手中。 SMT還可建議購買哪家廠商的產品,連集團各代工廠的規模、要做幾條生產線,都需經SMT評估。據了解,光是去年SMT就經手人民幣數百億元的採購案,由於鴻海生產線的機台每五年就折舊一次,因此SMT每年都可經手相當可觀的採購案,所以會被稱為鴻海「天下第一大會」,且SMT又以正、副主委及總幹事的權力最大。 目前遭大陸公安逮捕的鄧志賢,名下帳戶和在台灣的三棟房產也被鴻海假扣押,連鄧在台灣妻小居住的新北市樹林老家也被扣押。本刊記者向鄧的親屬查證,他們坦承鄧確實遭到公安帶走,直到友人通知才獲悉此事,鴻海則是到去年十月,才派人與家屬聯繫,告知鄧涉嫌收賄遭到調查。 另一位逾假未歸形同棄職的陳志川,因負責集團最重要的蘋果生產線,過去也經手許多設備採購,在鄧志賢遭公安逮捕後,因擔心會像鄧一樣被公安押走就出不來,才會急著離開大陸。但據了解,至今都未見他銷假上班或辦理離職,帳戶也遭到鴻海凍結,連去年應發給他的股票及薪水都未入帳。 鄧志賢被公安逮捕至今已近四個月,仍音訊全無,鄧的太太連淑芳四處哭求友人協助,但友人從鴻海內部帶回的訊息卻是「鐵證如山,無力回天」。 鄧的友人向本刊表示,Roger(鄧志賢的英文名字)只是一位三十幾歲的年輕人,應該是聽命行事而已,被押的時間也這麼久了,該說的應該都說了,之後只有靜候司法審判,但不管如何,至少都應該讓家屬掌握他的下落及近況。 SMT技術委員會 新聞辭典 SMT全稱是Surface Mount Technology,亦即表面組裝(或譯為貼裝、黏著)技術。過去是把電子元件以插入式焊接於印刷電路板上,SMT則是直接將元件黏貼在電路板上,如此可使電子產品體積及重量降低一半以上。 鴻海集團旗下有眾多事業群與子公司,因此設立23個技術委員會來統整各部門新技術,並視情況需要隨時進行跨單位的員工調動。SMT技術委員會掌管SMT機台的備料、上架、操作、維護等,與各主要部門息息相關,因此被稱為鴻海的「天下第一大會」。 鴻海鎖定涉貪高層 ◎鴻海集團前資深副總廖萬成 曾任SMT技術委員會副主委,2011年底退休 ◎SMT技術委員會總幹事兼經理鄧志賢 任職鴻海約6年, 2012年9月遭大陸公安逮捕 ◎資深經理陳志川 負責蘋果iPad生產線,在鄧志賢被逮後即請假未歸 ◎SMT工程部經理游吉安 負責蘋果iPhone生產線, 2012年11月離職 註:鴻海集團負責人資的前副總何有成因其子是鴻海供應商之一,並被鎖定涉賄,因此遭郭台銘勒令退休。鴻海集團副總裁戴正吳被視為集團CEO的接班人,但因任SMT技術委員會主委,下屬爆涉貪而自請處分。 鴻海集團 全球版圖 ◎2012年第3季集團總資產:約1.93兆元 ◎合併營收:約2.77兆元 ◎每股盈餘:4.9元 .在歐、亞、美洲有40多個生產研發中心,員工逾123萬人,全球約4成3C電子產品由鴻海組裝 .台灣︰鴻海、鴻準、廣宇、建漢、群創、晶鼎、正達、F-臻鼎等8家上市櫃公司 .中國︰在香港以富士康國際掛牌,主要廠區為廣東深圳龍華廠、中山國碁廠、江蘇昆山科技園、上海松江科技園、杭州錢塘廠區、安泰汽電嘉興廠區、北京科技園、晉城科技園、太原科技園、煙台科技園等 .日本︰郭台銘個人名義投資夏普堺工廠 .其他地區︰韓國、印度、芬蘭、丹麥、匈牙利、美國佛州、墨西哥、巴西 鴻海高幹在中收賄 台司法仍可究責 ◎律師詹順貴說,依照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台灣人在大陸犯罪,仍可由台灣司法機關追究責任及求償。 ◎鴻海SMT技術委員會總幹事兼經理鄧志賢及資深經理陳志川等現職人員,若確定收賄後有做出違背職務損及鴻海利益的情形,恐將涉及刑法背信罪,鴻海也可據此向他們提出民事損害賠償。至於鄧志賢的妻子連淑芳名下房產也遭鴻海假扣押,應是鴻海認為鄧妻有共同侵權行為,未來將對她提出民事賠償之訴。 ◎另被鴻海鎖定最大咖的涉賄人、集團前副總廖萬成,因已辦理退休,鴻海僅可對他提出共同侵權的民事求償。 ◎供應商遭凍結帳戶可能是鴻海想保全證據,亦或比照共同侵權行為,準備提民事求償。 回應 鴻海:全案還在調查中 鴻海集團表示,公司確實接獲舉報有不肖員工在採購環節上徇私舞弊,鴻海將此案提報給大陸跟台灣兩岸的警方偵查,並在兩岸警方的要求下提供必要協助。本案目前已進入司法程序,鴻海對外不多作發言。 鴻海集團發言人刑治平表示,本案還在調查中,尚未結案,有許多事實需要釐清,鴻海不會害自己的員工,內部犯錯應該自己查,但有些牽扯到外面的人,涉及公安的範圍,就要配合打擊犯罪,「我們不會冤枉任何一個人,董事長(郭台銘)是天秤座的,會公平處理每件事,犯錯就要懲處,因為包庇無法管理這麼多員工。」 | ||||||
| ||||||
上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白牌電視睿俠,在網路造成搶購,捉刀的正是鴻海旗下的通路賽博數碼,引進白牌做代理,到底郭台銘在打什麼算盤?
撰文‧賴筱凡 二○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一款電視在二.五個小時裡,網路狂銷五百台,它既非索尼出品,也沒貼三星品牌,只見上頭大大寫著「Radioshack(睿俠)」,許多人不禁想問,一個白牌電視,怎麼會賣得這麼好?答案是睿俠背後的八個字:「鴻海製造,夏普面板」。 睿俠在亞洲是名不見經傳的品牌,在美國也不賣電視,而是全美第二大的電子產品通路,選在此時進軍亞洲,還賣起自有品牌的電視,讓人霧裡看花。 「鴻海的雄心已經暴露無遺,他(指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一手說鴻海不做品牌,卻一手拉進新競爭者,最終目的是在削弱品牌的影響力。」鴻海內部人士透露,從中華電信、凱擘合作的綁約六十吋大電視到睿俠,郭台銘從不在乎電視上的品牌是什麼,「只要打出鴻海製造、夏普面板,就能賣得動。」這三個月來,打從鴻海六十吋大電視推出後,只要一談到品牌相關議題,鴻海內部主管就會連忙澄清,「我們絕對不做品牌,不與我們的客戶競爭。」然而,郭台銘真的按兵不動,謹守分際嗎?
保持中立只是假象 「表面上看來是如此,可是,另一方面,他開始找凱擘、睿俠,他們的品牌不用強,才不會引起索尼、三星抗議。」鴻海內部員工說,「掛什麼牌子不重要,只要它是鴻海製造,用的是夏普十代廠面板,那就夠了。」所以,鴻海說服睿俠進軍亞洲,還賣起自有品牌的電視,負責代理工作的是鴻海,「說穿了,睿俠只出品牌,其他的製造、組裝到行銷,鴻海一手包辦。」業內人士說,可怕的還在後頭。 初期這批雜牌軍的個別威脅還不夠明顯,若將全數加總起來,三個月銷售的六十吋電視數量,卻已不容小覷。 今天鴻海代理的是白牌,明日鴻海議價能力夠大,就能回頭壓迫惠普、戴爾、索尼讓鴻海代理,這個答案,在賽博數碼董事長張瑞麟口中獲得證實,「我們確實有與其他品牌談代理。」據了解,鴻海已和大陸家電大廠海爾洽談代理合作。 倘若鴻海不只控制組裝代工價格,還能進一步掌控通路上架權,「品牌價值將被削弱,整個供應鏈的價值勢必重新分配。」鴻海內部人士說,郭台銘已經不是過去那個與品牌廠為了三%、五%拚個半死的成吉思汗,他要回頭讓品牌廠把吞下肚的利潤吐出來,這才是他精心布局通路大戰的最終雄心。 |
| ||||||
龐大鴻海帝國裡,待在郭台銘身邊的一級主管們,流傳一個要在郭董身邊生存下來,必須了解的「撞牆理論」: 「董事長(郭台銘)過來,叫你把那堵牆給我打掉,你知道那堵牆是承重牆,不能打掉,打掉會出事,所以他說打,你說好、好、好,但沒真打。隔幾天他又想起來,說『上次叫你打那牆,你怎麼不打?』你再說好,拿起鎚子、作勢要打。第三次他又說『叫你打,你怎麼不打?要罰你。』你就把那不重要的地方敲掉一點。」 「第四次(郭台銘)再來,發現牆還在!祖宗八代都罵了,『好,你說的喔!你叫我打的喔!』把那牆給打掉了,打掉以後房子當然垮了,下次他來一看,房子怎麼垮了?『欸,董事長你上次叫我打的啊!』他就會回你說:『那我叫你跳樓,你也跳樓啊?』」 一位鴻海集團前高層主管,用這個「撞牆理論」向《商業周刊》形容郭台銘的管理作風,充滿亞洲家族人治企業作風,迥異於西方現代企業的制度管理思維。 鴻海又大又亂! 自創模式,全面衝撞西方管理學 「從來沒有看過一個這麼亂的公司,還能長到這麼大!」這是一位台灣專精管理學的知名教授,長期觀察鴻海集團後,說出的評語。 這些看似感嘆、又似挖苦的評論,背後只說明了一件事:鴻海管理模式獨樹一格,別想把MBA裡的公式,套到它身上! 鴻海,營收刷新台灣民營企業紀錄,全球最大民營製造業雇主,近一百五十萬名的員工數,直追全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的規模;郭台銘自己都說過:「我找不到管理一百萬人的書,在台灣,也只有郝柏村帶過一百萬人的部隊!」 三十九年來,鴻海發展出與商學院MBA截然不同的管理模式。一位管理學院教授觀察:「他(郭台銘)正在挑戰這些(管理學)理論!」一邊是百年歷史的西方管理學,一邊是以郭台銘自創的「鴻海模式」,決戰點就是《財星》五百大企業平均壽命四十年的天險。 衝撞一:小老闆O經理人X鼓勵領導人爭權奪利,為集團謀利 如何讓公司規模壯大,卻仍保有小公司的彈性?這是西方管理學發展百年以來,不斷追尋的答案;但誰也沒想到,發跡於台灣的鴻海,竟然做到了! 「他(郭台銘)創造了『Entrepreneur management style』(創業管理風格),怎麼能夠做到身軀龐大又靈活,效率化又有創新,本來就是管理的挑戰;實務上除了鴻海,只有韓國三星電子是比較接近的,」台大管理學院教授李吉仁認為。 郭台銘怎麼做到的?答案很簡單,鴻海不要專業經理人,只要一個個小老闆。 兩者有何區別?管理學教授解釋,「你規定的事情,我盡其所能都做了,但不保證一定達成,」這是管理;但郭台銘只會問說,「這事情是不是該你負責?」是,你就要把它弄出來,沒弄出來,晚上都沒睡覺、累垮了也沒用。「這就是leader(領導者)、是『老闆』,而不是『專業經理人』(Business Administrators)。」 但要怎樣讓經理人變成有創業精神的老闆?最有效的武器,就是「利」。 他們得先替自己的事業單位謀利、在集團內奪取資源,達成既定目標,才能在年終時替自己謀利。 一位鴻海主管的月薪可能只有新台幣十五萬元,但如果他達成郭台銘心中的目標,年薪可高達一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千八百九十五萬元)、甚至兩百萬美元,一差至少就是十五倍。 然而,在這種「爭權奪利是好漢,開疆闢土真英雄(郭語錄)」的氛圍下,企業要付出的成本,是人跟人間只存在競爭,而不是信任,無法互相取暖、互相合作,「大家表面上合作,骨子裡競爭,」一位前鴻海幹部說。 衝撞二:一日三變O組織穩定X避免腐敗生爛,人事架構說換就換 現代的管理學理論中,強調組織變革必須是計畫性的,這是指組織本身依據長遠的願景進行有計畫、有系統的調整,而非任意投下巨石。 然而富士康國際控股(FIH)內部流傳一個故事:董事長陳偉良香港出生、七歲移民美國,到FIH後重拾中文,因為鴻海的組織變動過快,因此他第一個學會的中文名詞,就是「組織」。 印尼投資案的負責人,光是去年就換了四位;與學校的合作案,短短幾個月前後指派了六位以上;鴻海的組織架構,只要集團有需要,隨時更動。 「他(郭台銘)深信,穩定之後生腐敗,腐敗之後生爛的道理,因此他不會讓組織有休息的時間,」一位管理學教授指出。 衝撞三:集權管理O共同決策X緊抓權力,全鴻海只有郭董一個腦袋 台灣大學副校長湯明哲認為,公司應建立五至七人的決策團隊,決策品質遠比一人決策更好。管理學上因為一個人的決策容易有死角,再加上體力和時間的限制,無法突破八個人的管理極限,稱為「管理跨距」(Scale of Management)。 但這個理論,在鴻海完全不適用。「全鴻海只有一個腦袋!就是郭台銘,」一位鴻海前主管說。這不只是因為郭台銘擁有別人所沒有的獨到眼界,也因為他緊抓住三大權力:錢、跨事業群決策、客戶。 「事業部要打破框架,肯定要投資;要做新產品,也要有錢,這都得郭台銘拍板同意,」一位鴻海前主管說。 二是跨事業群(BG)的協調權。對外,鴻海是一條龍垂直整合,但對內,卻是上下游各事業部互相競爭的,為了保持戰鬥力,彼此看不到帳目,「鴻海人在家裡拿零件,可能比在外頭買還貴,因此事業部主管要懂得拿捏分寸,既要照顧集團利益、又不能損及自家獲利。」 當雙方各自謀利、無法達成共識時,郭台銘就是最後的仲裁者。 郭台銘以集團利益至上的方式考量,對於因而損及利益的那一方,則用年底分紅來彌補。事業群間拍板的權力抓在郭台銘手上,「雖然他必須花很多時間與精力處理此類議題,但換來的是『所有人都要聽我的』,」一位學者指出。 客戶也知道,一百五十萬人的集團,最後能拍板的只有郭台銘,因此最關鍵的議題一定留到最後跟他談。這也是郭台銘為什麼永遠交不了班,因為其他人都必須授權自他,不僅永遠也做不到他的格局,也永遠都要郭台銘來做最後決定。 衝撞四:拖到最後O時間管理X不到最後一刻,無法確定下個行程 西方管理學中,認為要把時間精確切割、確實利用,才能創造效益最大化。但在鴻海,就連郭台銘也說不定隔日的行程,不到最後一刻,沒人說得準他會不會現身。 以二○一二年底富士康中國年度盛事──「富士康之星」為例,有十五位得獎者必須由郭台銘親自頒獎,為了搭配他的時間,舉辦日期與地點一波三折,時間從去年十一月延到十二月、今年一月,最後在大會舉辦前五天,定案為十二月二十九日,地點也從原訂的深圳突然改到河南鄭州,近四百人的行程跟著他變動。 衝撞五:小事也管O分層授權X沒有郭董簽核,主管不准出差或休假 郭台銘直接管理的人,約有上百人。這上百人的出差單,郭台銘不僅會逐一閱讀,而且還是親手寫下批示,絕不假手電腦。 出差申請單裡,必須詳填哪一天出門?班機?出機場後要見誰?幾點回飯店?會議目的與效應?何時回來?精細度是以每小時為單位,絲毫不得馬虎。 只要郭台銘覺得層級不合適(例如鴻海高層只見到對方的中階主管),或是效益不顯著,就直接駁回。但送出差申請單的時間也是門大學問,提早送,會被責問:「那麼早送來幹嘛?」太晚送,又趕不上出門,因此主管們一送出,就開始提心吊膽。 鴻海的高階主管別說任意安排休假,就連出差沒有郭台銘的核准,誰也不得任意出門,因為開會時若無法隨傳隨到,可能會有被「炒」的危機。 面對成長趨緩的現實,郭台銘認為,危機在別人、不在我,因為亙古不變的是,一定要製造,這不會被取代。李吉仁也認為,只要郭台銘在位,鴻海就能化險為夷。 只是顛覆了管理學鐵律後,現在,郭台銘要面臨的是「財星五百大」的天險極限。 四十年的平均壽命,來自西方上千家大企業的平均值,已邁入第三十九年的鴻海,還有一年就碰到這個「成長的極限」,郭台銘能否以東方帝王學般的管理風格,衝破《財星》五百大企業四十年壽命魔咒,是郭台銘站上高峰後下一個最大挑戰。 【延伸閱讀】郭台銘徹底顛覆管理理論 管理學這樣教:推崇專業經理人效率來自穩定的組織5至7人共同決策效益最佳;1個人受限體力與時間,最宜管理8人以內時間管理透過事先規畫,達到指引與優先排序 鴻海這樣做:郭台銘只要小老闆組織一日三變郭台銘高度集權,一個人管上百人郭台銘與主管不到最後一分鐘,都難確定行程 整理:王毓雯 |
| ||||||
「你今天跟我吃飯,要不要跟你的老闆報備?」 一天中午,我與鴻海前高階主管用餐,聊到郭台銘先生的管理風格,他以此問題取代了答案。難道,鴻海集團上百位高階主管,連出差、外出洽商用餐,都需要上報老闆? 不可思議。 傳統的管理論點是,一個人的管理幅度平均以七人最適當,若是工作相對不複雜、不多變等狀況,管理幅度隨之擴大。但這個理論,明顯不適用於郭先生。 還記得十一年前我到捷克訪問郭先生,前一年鴻海營收不過一千四百億元,如今卻已近四兆元;當時他的全球員工五萬人,如今卻達一百五十萬人。這個企業是怎麼樣的在成長? 每年,關於鴻海資金調度吃緊的消息,總要在市場演練一遍;每一段時間,關於鴻海可能規模大到無法管理的接班議題,也會被拿出來檢視一番。但十一年過去,鴻海一天比一天大;過去三年,硬是多長出一兆元的營收。 想像,世界上如果沒有郭先生會如何?iPhone等系列產品可能會延後上市兩年;台灣名目GDP會縮水三分之一;全球近一百五十萬員工會失業……。 也有論者認為,沒有郭先生,市場仍將運轉,而且將更效率、分配更平均。因為少了一個獨大者,林先生、李先生等更多的老闆將順勢而生;少了一個「Low Cost Kuo」,科技業的殺戮可以少一些,台灣可能也不會落入「摳文化」循環……。 不過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他,似乎已「大到不能倒」,太多人靠他吃飯,各國政要得爭相拉攏這個政績鐵票,消費者更因他享受了便宜的產品。 郭先生現年六十三歲,在國內外企業家裡不算高齡,但他曾這樣對我們說:「四十幾歲到五十幾歲之間是將帥打仗最好的年齡;到了六十歲,在電腦業界都不適合了。我要樹立一個制度,五十五歲到六十歲,所有高階主管都必須退到第二線……我寧願五十八歲交棒錯誤,不要等到八十八歲才交棒錯誤。」 但二○○九年,郭先生遇到當時高齡八十六歲的亞洲糖王郭鶴年與身邊的三十歲兒子,郭先生改變主意,決定再拚下十年。 我好奇,郭先生寫下持續坐大的傳奇之餘,又要如何創造他的接棒傳奇?這,將成為郭先生對台灣企業最有學習性的一堂課。 |
想換電視嗎?來看看大電視吧!隨著去年鴻海六十吋大電視熱賣,市調機構更直言,今年五十吋以上的大型電視出貨量將暴增七○%。今年你不能不知道的科技產業最重要趨勢之一,那就是大電視。 撰文‧賴筱凡 今年流行的問候語,可能不是「你今天臉書了嗎?」而要改成「你家買大電視了嗎?」大賣場裡,人潮熙來攘往,在液晶電視專賣區停下腳步的客人明顯比以前更多了。「現在上門來詢問大電視的客人,是以前的好幾倍,都會指名要看鴻海賣的電視。」賣場銷售人員講得直白,打從二○一二年十月,鴻海接連與凱擘、中華電信聯手,推出六十吋大電視,鴻海的大眼球計畫初具雛形,大電視更成了今年科技產業最重要的趨勢之一。 大電視的影響程度有多高,來看看這個數據吧!市調機構NPD DisplaySearch就預估,在鴻海大電視的推波助瀾下,五十吋以上的電視今年出貨量將大幅成長七○%,達到三千四百萬台;這個數字在過去一年,只有二千萬台。 然而,這只是鴻海大眼球計畫的開端。根據業內人士透露,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已經下令,今年要再壓低六十吋電視的成本,讓消費者用「三萬元(新台幣)有找」的價格,就能買到這台標榜「鴻海製造、日本面板」的六十吋大電視。 生產成本再壓低 郭台銘讓大電視成鴻海獨賣這一切都得從鴻海買夏普十代線說起。 去年四月,鴻海宣布入股夏普,一來投資一○%躍升為夏普的最大股東,二來就是以郭台銘個人名義買下夏普十代線面板廠;雖然「鴻夏戀」至今仍舊八字沒有一撇,倒是於同年七月一日就正式交割的夏普十代線面板廠,已經率先動了起來。 其實,郭台銘自從買下十代線後,好幾次在公開場合不諱言,「這麼好的東西(指十代線面板品質高),日本人不會賣,我們來幫他們賣!」對內更直接將這座位在日本大坂堺市的十代線面板廠,稱作「Super 10」,簡稱「S10」。 鴻海集團內面板業務相關主管評估,「S10最大的優勢,是拿來切六十吋面板,這是其他面板廠都比不上的。」因為十代線玻璃面積大,以經濟切割考量,能切出八片六十吋電視面板,每台電視的生產成本約落在七七三美元。 如果其他面板廠想跟進,用六.五代線面板廠切割兩片六十五吋電視面板,每台電視生產成本要達一○五三美元。 「就算把六.五代線折舊完畢,大約也只能把這個數字降到八百美元左右,真的很難跟S10競爭。」面板產業分析師說,正因S10是目前全球唯一的十代線面板廠,其競爭優勢幾乎絕無僅有,也讓六十吋面板的產能大半被鴻海集團壟斷在自己手中。 這也是為什麼即使在一片不看好的聲浪中,郭台銘始終堅持要將S10做起來。 拓墣產業研究所所長楊勝帆指出,根據統計,光是過去三個月鴻海推出六十吋大電視後,全球出貨量就有兩百萬台之譜,今年更將上看三五○萬台,後年更將以暴增一.五倍的速度,飆速成長。 業內人士透露,郭台銘為了要讓大電視銷售這個數字三級跳,一方面積極在電視內容做布局,一方面更積極尋找願意貼牌的客戶,除了目前枱面上已知的凱擘、中華電與北美第二大通路商睿俠(RadioShack),大陸家電大廠海爾也正與鴻海洽談中。 大電視加4K 驅動IC、背光模組跟著跳舞此外,郭台銘對內還喊出,要進一步壓低六十吋電視的生產成本,跟五十五吋、五十八吋電視競爭。 「這個動作,無疑是要把其他競爭對手都趕出大電視的市場。」業內人士分析,在鴻海六十吋大電視還沒出現前,市場上最有競爭力的是五十五吋電視,每台生產成本約六百美元。 倘若鴻海進一步壓低六十吋電視生產成本,勢必會擠壓到五十五吋電視的市場。 「因為加幾千元買到的電視大了五吋,這將對消費者非常有吸引力。」目前六十吋面板的產能幾乎都掌握在鴻海集團手中,其次是能提供五十吋與五十八吋面板的群創,再來就是強攻六十五吋面板的友達。 「手上有面板產能的人有限,當然最後還是被鴻海賺走。」業內人士說,在面板供給有限下,三星、索尼想跟鴻海較量這場大電視的仗,還有得打。 如果你以為大電視只是面板廠之間的遊戲,那可就錯了!場景移到美國拉斯維加斯,全球最大消費性電子展CES才剛落幕,今年枱面上最重要的主角不是NB、PC,而換由智慧電視擔綱,從三星、樂金(LG)、索尼都大推擁有4K畫素等級的智慧電視。 隨著大電視熱潮發燒,只有螢幕尺寸放大,相關供應鏈受惠程度不一;然而,如果將今年面板廠要力推的4K規格放進去,那可就不一樣了。 所謂4K,指的是電視解析度將從前的Full HD高畫質,進一步提升到Ultra HD超高畫質。在背後推動這項革命的要角,正是浴火重生的群創。 其實打從去年開始,群創率先訂出超高畫質的規格,成本也大幅降低,逼得友達、三星、樂金都只能乖乖跟著走。群創總經理王志超說,「以前都是我們跟著韓廠走,現在反過來,最有利潤的一塊,我們要先吃。」拿出技術實力說服客戶,找上瑞昱合作,讓群創成了這一波超高畫質的領頭羊。 去年十月,索尼位在日本東京的液晶電視大本營裡,就已將4K電視列入今年行銷的重點產品。由於4K電視跟以往3D電視不同,技術、價格、使用習慣的門檻都比3D電視低,「面板越做越大,消費者對於畫面品質也就更要求,4K就缺這臨門一腳。」索尼內部主管說。 敲開4K這大門的人,正好也是郭台銘。 於是,大電視加4K能滿足消費者挑剔大電視螢幕畫質的要求,幾乎讓電視供應鏈的每家廠商都跟著動起來。 「一般每台液晶電視使用的驅動IC約為八顆,但是畫素提升到4K後,驅動IC的需求量是暴增一倍。」驅動IC廠解釋,由於超高畫素的解析度增加八倍,等於要用更多的驅動IC來控制,若以大電視成長速率增七成來算,就替驅動IC廠多增加二.七億顆的用量。 再者,每台液晶電視的背光模組需求量也大增,「一般三十二吋液晶電視的偏光板、導光板約二片,LED顆粒要四十顆至八十顆。可是六十吋大電視的偏光板、導光板用量在二至四片,LED顆粒數也暴增至一三○顆至一五○顆。今年要成長,就看大電視!」面板產業分析師說。 大眼球計畫首部曲成功 激發大電視消費需求 如果鴻海大眼球計畫奏效,會拉動消費者對大電視的需求,鴻海、群創將是第一線的最大受惠者,第二線能跟著拍手叫好的即是友達,再來就是這些零組件供應商。 從極富鴻海色彩的奕力、F-臻鼎到奇美材、晶電、東貝,都跟著大眼球計畫動起來,這也難怪今年科技產業你不能不知的趨勢,大眼球計畫絕對名列前茅。 趕在農曆年前,電視賣場裡頭人聲鼎沸,鴻海大眼球計畫首部曲大獲全勝,但郭台銘督軍的腳步可沒有停下來。 「如果六十吋大電視的價格進一步壓低到三萬元有找,勢必將再次引爆搶購潮。」面板產業分析師說,這無疑是正式對外宣告,大電視的時代來臨! |
| ||||||
搭上鴻海六十吋大電視持續熱賣,郭台銘順勢將兒子郭守正推上鴻海軟體與數位內容操盤總司令,究竟他的盤算是什麼? 撰文‧林宏文 一月十八日,一根七、八公尺長的梁柱從地面被緩緩吊起,伴隨著鞭炮聲劈哩啪啦地響,以及數百位來賓、工程人員的掌聲,一路升到十二層樓高。 由鴻海集團以BOT(投資興建及營運)標下的台北資訊園區上梁典禮中,獨不見董事長郭台銘的身影;各大媒體攝影機全部對準的目標,則是他的長子郭守正。 過去,郭守正很少與父親的鴻海集團產生任何交集,他私下甚至還向朋友強調,他對父親硬邦邦的電子事業一點興趣也沒有,更別說什麼接班了。如今,郭守正的名片掛上鴻海集團三創數位公司董事長的抬頭,這個微妙的變化,讓大家不禁揣想:「過去離父親很遠的郭守正,現在準備回到郭台銘身邊了嗎?」 賈伯斯教會郭台銘 內容是大電視最賺錢的價值去年底,郭台銘大力推動鴻海六十吋大電視,發動一連串的「大眼球計畫」攻勢,逼得三星、樂金(LG)、索尼都跟進。其實,郭台銘這一招是希望能讓鴻海脫離低價代工的角色,將價值擴展至微笑曲線兩端的研究發展、品牌行銷。然而,郭台銘想的僅僅是如此嗎?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給世人的啟示之一,就是顛覆人們對軟、硬體的認知。「做硬體的人賺微薄利潤,做軟體的人賺的價值才高。」一路跟著與賈伯斯共享蘋果大餅的郭台銘,比誰都清楚這個道理。因此,在郭台銘決定發動大電視戰爭之際,內容就成了鴻海不會忽視的一環。 為了瞄準電視內容的軟硬體整合,郭台銘、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都動了起來。宣明智旗下投資的文創一號,正將戰線拉進智慧電視新平台LiTV;王雪紅旗下大將、TVBS兼CatchPlay控股董事長張孝威也積極整兵,想辦法結盟台灣大,把TVBS與CatchPlay的影音內容,擺往智慧電視平台上。 其實,科技大老之間為了搶這塊大餅,枱面下火藥味十足。像是宣明智投資的LiTV,就是由替您錄科技董事長錢大衛主導,採用Android系統,只要家裡電視有LiTV平台,就能在上頭看電影、唱卡拉OK、看盤下單做股票,都沒問題。目前台灣奇美、聲寶、大同等品牌電視裡,就都搭有LiTV平台。 看上錢大衛在這塊領域的專長,郭台銘就兩次敲門挖角,探詢錢大衛加盟鴻海「大眼球計畫」的意願,讓這場大電視戰爭還沒正式開打,就已經有了火藥味。 郭守正一身文創真功夫 父子同心打拚大眼球計畫 儘管郭台銘沒能在錢大衛那裡獲得正面回應,卻無礙他在「大眼球計畫」的布局;尤其內容這塊領域,是郭守正耕耘多年的田地,郭台銘順勢就將兒子推上三創數位董事長的大位,成為鴻海大電視內容操盤的總司令。 其實,郭台銘與郭守正的父子關係,可以說近幾年才漸入佳境。 早年郭台銘忙著事業,疏於照顧家人,這一點連郭台銘自己都非常自責。對於郭守正想往文創產業發展,他也就鮮少干涉。 郭守正對文創事業的熱情,除了遺傳母親林淑如喜愛藝術與文化之外,與他太太黃子容有密切關連。 早年兩人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念書,郭守正讀的是工業工程系,遇到念大眾傳播的黃子容,兩人陷入熱戀,黃子容當時就很喜歡拿攝影機到處拍攝, 郭守正還送她一部數位攝影機,讓她可以拍個夠,也留下兩人許多熱戀的片段。 黃子容對電影很有興趣,不但自己能演出,對電影拍攝過程也瞭若指掌,由她擔任製作人的電影「火爆麻吉」在日舞影展首映上,還曾獲美國獨立精神製片協會精神獎的提名,在美國亞裔電影界已是小有名氣。 因此,郭守正與黃子容在二○○四年結婚後,兩人便投入發展文創事業。幾年之間,從投資拍電影的山水公司、製作電視劇的風賦國際娛樂,以及做電玩遊戲的碁因遊戲公司等,都可看出郭守正在文創路上的累積;此外,他還進一步將這些品牌整合成藝墨文化,並跟隨在節目製作人王偉忠身邊,學習如何做文創。 郭守正在文創領域投資範圍很廣,即使片子不賣座,仍得到各種獎項肯定。例如他出資拍攝的電影「奇蹟的夏天」,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至於首映創意製作的動畫片也曾入圍金鐘獎的動畫節目獎。相較於郭台銘主導的電影「白銀帝國」賣座不佳,一位從事文創事業多年的創投公司總經理說:「這證明老郭還是適合電子業,專業領域不同,很難撈過界。」直到去年,鴻海大電視讓分頭忙於硬體、軟體兩端的父子,有了新橋梁。因此,當鴻海標下台北資訊園區BOT案時,郭台銘即指派郭守正擔任總規畫師,給了郭守正一個新的大舞台,也進一步拉近父子的距離。 據了解,郭台銘更指示,未來將在大陸市場上,與內容供應商展開合作,甚至不排除在大陸申請數位電視牌照。也就是說,郭台銘除了賣低價的大電視,還要搶灘進入每個家庭客廳,把各種「內容」賣進去,這正是郭台銘「大眼球計畫」戰略的終極目標。 儘管,大電視軟硬體整合能否成功還是未知數,但透過「大眼球計畫」讓兒子歸隊,父子同心協力為鴻海集團事業打拚,郭台銘賺到的是最無價的親情。大電視戰爭還沒開打,郭台銘已是最大的贏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