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實地探訪吳建民車禍現場 司機守在機場一直未睡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9577.html

資深外交官、前駐法大使吳建民在武漢遭遇車禍不幸去世,享年77歲。

第一財經記者從武漢交警部門獲悉,18日4時17分,孫彧(男、30歲)駕駛鄂AA9S01號別克商務車,搭載乘客吳建民(男、77歲,外交學院原院長),劉鋒(男,54歲)、朱曉馳(男、52歲)、陳偉傑(男、27歲),沿武昌區梨園地下通道由北向南行駛至南出口處時,所駕車頭撞擊路中隔離花壇,發生單方交通事故,造成車內五人受傷。吳建民、朱曉馳經醫院搶救無效當日死亡,傷者正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接受治療,暫無生命危險,事故原因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18日中午,第一財經記者在車禍事發地看到,盡管距離事故發生已過去六個多小時,但仍有三名工作人員在清理現場,維修護欄和隔離花壇。

據搶救醫生說,因航班多次更改,出事司機一直守在機場沒有睡,導致了疲勞駕駛。

梨園隧道於2012年7月1日正式通車,這一隧道起於東湖路,止於二環線紅廟立交,全長約1.3公里,雙向六車道,是武漢市二環線的三大隧道之一。這次車禍發生位置在梨園隧道出口與東湖路交接處,淩晨車輛較少。

吳建民是應邀赴武漢大學講學途中遭遇車禍不幸身亡的。據武漢大學黨委宣傳部的情況通報顯示,吳建民一行2人乘坐MU2454航班從北京飛抵武漢(該航班比預定時間晚點約2小時抵達武漢天河機場),計劃於18日上午給武漢大學承辦的中小企業領軍人才培訓班學員授課。吳建民一行與3名接機人員共5人乘車赴住地。4時許,車輛行至武漢梨園隧道出口處發生交通事故。

事件發生後,武漢大學迅速成立由校長李曉紅為組長的應急處置小組,全力配合救治受傷人員,派出專人看望慰問遇難者家屬,協助公安機關開展事故原因調查。

據初步了解,吳建民乘坐的是武漢大學車隊派出的一輛七座商務車,事發時,一行人正從機場趕往市區的途中。坐在第一排的司機和武漢大學水電學院副教授因安全氣囊彈出而受傷,坐在第二排的吳建民和朱曉馳兩人經搶救無效死亡,吳建民的陪同人員陳偉傑坐在第三排亦受傷。

吳建民長期在中國外交系統服務,曾任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外交學院院長,國際展覽局主席。1959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法語系,學校畢業後就進入外交界。

他曾為毛澤東、周恩來、陳毅等國家領導人當過翻譯。中華人民共和國恢複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後,他曾是常駐聯合國的第一批工作人員。後擔任過外交部發言人,駐外大使。

2003年12月,他又當選為國際展覽局主席,這是第一位中國人、第一位亞洲人、第一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人士擔任這一重要職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968

每經記者直擊龍卷風襲擊現場:救援物資成重中之重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6-24/1016134.html

受6月23日龍卷風冰雹災害的影響,江蘇鹽城市阜寧縣成為全國人民牽掛的焦點。《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災區現場看到,來往穿梭的消防官兵、不斷運送救災物資的誌願者、在一片廢墟上整理舊物的當地居民——這一幅幅畫面令人既心酸又感動。

388264792053744047.thumb_head

每經記者 查道坤 黃晟

受6月23日龍卷風冰雹災害的影響,江蘇鹽城市阜寧縣一下子成為全國人民牽掛的焦點。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災區現場看到,來往穿梭的消防官兵、不斷運送救災物資的誌願者、在一片廢墟上整理舊物的當地居民——這一幅幅畫面組合到一起,令人既心酸又感動。

特寫一:用身體護住的安全通道

“孩子們快走!”

記者在計橋幼兒園看到,該幼兒園三層已經被掀起,一樓和二樓全部損毀,幼兒園的圍墻被周圍倒塌的樹木砸到,“當時龍卷風來的時候,孩子們都在上課,感覺地動山搖,幸虧幾位老師勇敢的行為救了這些孩子。”幼兒園工作人員這樣對記者說。

據記者了解,當時正在上課的120名兒童,僅有7人受傷,這是因為事發時6名老師用自己身體堵住教室大門,護住了班上的孩子。目前受傷的7名兒童中,5名兒童在阜寧縣醫院接受治療,另2名受傷較重已被送往鹽城市醫院,堵門的老師均有不同程度受傷。

特寫二:愛心車隊堵在救援通道 

“我還想在這座房子里養老呢。”

楊大爺坐在自家損毀嚴重的屋前這樣告訴記者:“房子我已經住了三十多年了,孩子都在城里住,我住不慣所以就住在鄉下,現在房子變成了一堆瓦片和磚塊,我一個人都不知道怎麽辦了呦。”

記者在受災最為嚴重的新溝鎮計橋村看到,該村一百多戶住房全部損壞,部分房子被夷為平地,村路中央的數十根路燈全部折斷。

根據計橋村一位村幹部的講述,“村里的房子全部毀壞,目前除了受傷人員被送往醫院之外,其他都在我們的組織之下自救,盡快把壓在廢墟里的糧食等都搬出來。”

目前,各路愛心車隊不斷匯集到計橋村,導致計橋村的省道擁堵嚴重。在現場指揮交通的交警稱,大家的愛心可以理解,但是目前這條省道是重要的救援通道,希望大家不要集中前來,造成交通擁堵,影響救援進展。

特寫三:部分災民投親靠友

“收拾完房子還要去看媽。”

在陳良鎮丹平村,記者在一處倒塌的房屋看到,一對夫妻正在收拾屋內的衣物以及一些有用的東西。“發生龍卷風時,我們還在徐州,屋內只有一個年近90的老人。”這對夫妻於今早緊急趕回阜寧家中,“災難發生後,老人的腿被倒塌的房屋壓住而受了傷,因為腿的傷勢嚴重送往鹽城醫院治療。”

談及以後的住所,男主人表示,最近這片的人有親戚的就住親戚家,如果附近沒有親戚的,當地政府會安排住所。



特寫四:武警官兵搶抓救災時間

“快吃!還要到下一個地方去呢!”

記者註意到,在阜寧縣陳良鎮內馬路的兩側,幾乎沒有一處完好的住房,多處房屋已經被龍卷風所摧殘,化成一片廢墟,也成為此次龍寬風席卷過後災情最重災的地區之一。在搶救完受災群眾後,盡早搶救物資也成為救援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位正在吃盒飯的年輕武警戰士三兩下就扒光了餐盒,“我們抓緊時間,是為了能夠趕在天黑前盡可能多的搶救物資。”天色逐漸暗去,災區的相關救援工作卻未現放緩。



而在此次救災現場,消防官兵、各路誌願者,都與年輕的武警戰士一樣,組成了一個個平凡而又令人感動的故事。(實習生吳凡、張韻對本文亦有貢獻,圖片均由本報記者現場拍攝)

  • 每日經濟新聞
  • 陳星
  • 每經記者 查道坤 黃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
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849

現場直擊英國公投 金融市場“預演”留歐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2631.html

6月23日,一個註定載入英國,乃至歐洲史冊的日子。

清晨7點的倫敦大雨滂沱,不過還是未能阻擋4650萬有投票權的英國人對於此次脫歐公投的參與熱情。公投前最後的主要民調顯示,留歐派和脫歐派支持率仍然平分秋色,不分伯仲。

然而,在金融和資本市場,黃金、英鎊、歐洲股市等都已有所反應,大多對留歐抱有極大期待,如23日歐股幾大主要指數開盤後即紛紛大漲。

支持率平分秋色

當天一早,《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就來到倫敦街頭,從采訪中大致了解到,年輕人,尤其是金融、法律等與全球化接觸頗多的職業者,多傾向於留歐。但大多數老年人、民粹人士、部分政客,則偏向於脫歐。

“我投留歐,我認為這是一個沒有回頭的決定,留在歐盟和其他國家保持關聯很重要。”一早前來投票的年輕律師對《第一財經日報》稱。

“我投留歐,留在歐盟雖然不是最好的選擇。但是這個對英國的影響不大,我們執行大多數的歐盟規章制度,沒有理由不留在歐盟。”一位在政府部門的行政人員稱。

“我投的是留歐票,因為我在金融領域工作,留在歐盟對於我們來說非常重要。”一位年輕金融人士匆忙投票後離開。

本報記者在投票站采訪過程中亦發現,有一些投票者不願意透露他們到底投留還是退,有一個一身黑色裝束的男子一臉怒氣地對記者稱:“跟你有什麽關系嗎?”隨後揚長而去。還有一位男子投票後表示:“我不是歐盟的粉絲,因為歐盟使得我們國家50年來沒有很好地運作,現在是應該改變的時候了。”

在這次公投的整個民調中,支持脫歐的人中82%是年齡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但是記者在投票站碰到一位老人卻投的是留歐票,“我覺得留在歐盟,對世界和平、英國安全,都極其重要。”對於有很多老年人投脫歐票,他表示難以理解,“移民問題不是主要的問題,主要的問題是世界是不是穩定。”

在去與留問題辯論膠著之際,很多人在問,既然全世界的重要政要、機構、團體和至少一半的英國人都認為英國“脫歐”完全不應該發生,那麽為什麽英國首相卡梅倫會承諾舉行這場公投?

因為此次公投的政治意圖相當明確,一開始就是卡梅倫為了兌現自己的政治承諾。2013年,英國民眾對於歐盟移民進入英國搶工作、搶福利極其不滿,保守黨內疑歐派勢力也越來越強。卡梅倫為了獲得民意支持,緩解黨內壓力而承諾如果連任就舉行公投。無論是蘇格蘭公投還是脫歐公投,卡梅倫是拿出了足夠的勇氣,以人民的名義,大賭自己的政治生涯,讓民眾來解決長期無法解決的政治問題。

與此同時,一些政客的野心也昭然若揭。英國政府前經濟顧問英國經濟商業中心高級顧問薇吉·普萊斯(Vicky Pryce)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稱,“可以看到此次公投有很多政治野心家參雜其中,留歐和脫歐兩個陣營都有,其中有些人一向不希望留在歐盟,還有一些人是突然改變了立場,因為可能是適合他們的政治需求,有些以前是脫歐的,現在突然站到了留歐陣營,很可能只是為了與首相保持一條線,這種情況兩個陣營都存在。”

最引人註目的非在“脫歐陣營”上躥下跳的倫敦前市長約翰森莫屬。他賭一把上首相位的野心,可以說路人皆知。

於是政客們的數字遊戲和過激言辭,讓民眾非常困惑摸不著頭腦。在《第一財經日報》采訪中,一位女教師稱:“之前我是肯定投留歐的,現在這麽多宣傳攻勢,我被搞糊塗了。我覺得整個公投過程沒有好好處理,公投被過分看重誇大了。因為給人錯覺,我們現在存在的很多問題,比如教育、醫療、移民等問題,在公投之後就會得以解決,事實上完全不是那麽回事。”

在卡梅倫與民眾面對面的電視節目上,有觀眾直接指出此次公投宣傳運動雙方都非常失敗,不僅沒有能夠以確鑿事實說服民眾,反倒是采取了恐嚇、數據誤導、謊言連篇等誇張方式,使人們無法判斷。

無論是被“移民”和主權問題困擾的脫歐派,還是極力強調“單一市場”無可替代的留歐派,今夜必將不眠。

《金融時報》22日發表的社論稱:“英國脫歐只會恢複主權的一些符號。隨著全球化的推進,英國與歐盟相互依存的關系已經加深。世界經濟重心向東、向南轉移,已使歐洲發達民主國家更難以決定自己在經濟關系中的處境。在這樣一個世界中,那些仍然開放地接受競爭和變化的國家將受益。”

歐股英鎊紛紛上漲

投票開始後,金融市場反應十分熱烈。23日歐股開盤,泛歐績優300和歐洲斯托克中午時分就上漲了1.5%左右,英國富時100上漲1.2%左右,德國DAX指數和法國CAC40指數分別上漲接近了2%。市場對“留歐”的信心可以想見。

早在公投前的兩個月,歐洲金融市場就開始受到民調左右,波動嚴重。英鎊對美元大幅波動;僅在6月,歐股屢觸今年數月最低或最高點。4月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其半年度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已經將英國脫歐公投,與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的不穩定、油價波動以及發達經濟體喪失長期成長潛力等並列為全球面臨的主要風險,IMF調低了全球、美國、歐元區、英國、日本等主要經濟體增長預期,總裁拉加德警告稱,英國脫歐將給全球金融市場帶來風險,首席經濟學家奧伯斯法爾德則表示,英國脫歐可能擾亂已經建立的貿易關系,從而重創地區和全球經濟。

公投前幾周,黃金價格氣勢如虹,避險情緒讓金價攀升至今年以來最高點,即在6月16日突破1310大關。然而,市場瞬息萬變,自從上周晚些時候市場對潛在脫歐的憂慮開始減退,金價顯得更加搖搖欲墜,當前已“氣若遊絲”。

過去一周,隨著留歐陣營的支持率又趕了上來,此貴金屬自上周創下的長期高點1300上方持續走低。但盡管民調反反複複,整體上雙方你追我趕,不相伯仲。

對於英鎊而言,後續走勢更加撲朔迷離,影響因素並非公投而已。主流觀點認為,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英鎊相關交易規避可能才是最佳策略。

英鎊周三繼續擴大漲勢,而周四早間匯價已經再度刷新新高。“在消息面變化主導下,英鎊近期走勢相對而言並不標準,經常出現莫名其妙的漲跌走勢。很顯然,最終的公投結果將是英鎊走勢的唯一理由,脫歐的話毫無疑問將重挫英鎊,留歐則也需要留意可能的利好兌現變利空風險。”易信金融總部中國區首席交易官孫宇稱。

如果英國脫歐成真,中金預計,美聯儲會在7月議息會議聲明中重點強調英國市場動蕩的影響,今年全年美聯儲零次加息的概率將明顯上升。此外,多國央行可能聯手寬松。(本報記者周艾琳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145

“借殼新規”升級:複牌前須開會 草案披露即現場檢查

證監會對借殼上市動真格了,新規尚在征求意見,配套監管措施已先行發布實施。

6月17日,證監會就《上市公司重大資產管理辦法》(修訂稿)公開征求意見,修訂稿主要是針對重組上市(即俗稱“借殼上市”)進行規則完善。

目前上述”借殼新規“還在征求意見過程中,不過證監會已經對嚴格監管做出配套安排。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周五介紹,將從三個方面進行配套措施的跟進,且已經發布實施。

第一,證券交易所加強監管,重組上市項目複牌前一律召開媒體說明會。張曉軍表示,上市公司現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會、董監高、重組方、中介機構等相關各方均應參會,回應市場關註,充分接受市場監督。證券交易所將同步發布媒體說明會業務指引。

同時,交易所將嚴格對重組信息披露的問詢,交易所發現的線索,也將成為證監局現場檢查和證監會行政許可的參考。

第二,證監局加強現場檢查,重組上市項目草案披露後,一律安排現場檢查。另外,對2011年證監會明確重組上市規則以來已經實施完畢的重組上市項目,也要分批開展現場檢查,進行重組上市項目的“回頭看”。

第三,嚴格監管執法,“披露即負責”,無論是“中止”還是“終止”項目,都不會豁免信息披露的法定責任。證監會還會抓典型個案,對業績承諾加強監管,持續督促重組方履約踐諾。

張曉軍強調,現場檢查是證監會法定職責,“現場檢查不為項目增信,更不是監管背書”。

值得註意的是,現場檢查是否完成,不影響上市公司股東大會等後續程序,即現場檢查與公司自主決策平行推進。另外,現場檢查也不影響證監會的行政許可審核,檢查沒有問題的,行政許可程序照常推進;一旦發現明確問題線索需作更深入核查的,證監會將暫停審核。如果相關主體涉嫌違法違規,證監會將終止審核並追究責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792

波士頓現場》專訪生技愛迪生、諾貝爾獎得主、生技股王製造機,3大天王談未來10年救命趨勢 抗癌大未來

2016-06-27  TCW

這一條街只有短短五百公尺,估計產值卻高達全球GDP1%!這裡隱藏著世界密度最高的生技產業與實驗室,產出影響全球健康的產值,將是新台幣33兆起跳!

這裡是北緯四十二.三六,西經七十一.○九,美國麻州大波士頓區劍橋市(Cambridge)瓦瑟街(Vassar)與大街(main)的交叉口。除了建築物造型頗為現代,乍看之下這個路口,其實……,嗯……,很普通。

但第一個提出「生物經濟」(Bioeconomy)字眼的哈佛商學院前生命科學計畫領導人、知名創投業者安利奎斯(Juan Enriquez),最近提出大膽預測。他說,如果要從世界地圖上挑出一個最創新、最有生產力的十字路口,那麼,這個街口肯定名列前茅,這裡產值未來將可能占全球生產總額(GDP)高達一%到二%,也就是一兆美元起跳!

因為,未來十年關係全球健康議題的醫療新科技,就看這裡了。

在環繞著十字路口的六棟建築中,有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頂尖生醫、化工教授、全球學術界規模最大的生醫工程實驗室、最先進的基因解碼儀器,曾經或仍駐紮在此的諾貝爾獎得主至少有五位,還有好幾位現任教授被視為未來得獎大熱門。

生技業全球密度最高

剩半年可活,卡特總統靠這治癒腦癌

這裡有全球密度墾咼的生技產業:從路口往外輻射,占地七十多公頃、約三個大安森林公園面積的街區內,入駐了超過兩百家生技新創公司,有諾華(Novartis)、輝瑞(Pfizer)、武田(Takeda)、賽諾菲(Sanofi)等大藥廠研發中心,還有手握數十億美元資金的知名創投。再往外將範圍拉到大波上頓區,全美國最好的十家醫院中,有五家坐落於此。

醫療的奇蹟由這裡發生:去年八月美國前總統卡特(Jimmy Carter)被發現罹患晚期黑色素瘤、癌細胞已從肝臟轉移到腦部的他,原本預期壽命只剩下半年,他親自見證:吃了最新的癌症免疫療法藥物吉舒達(Keytruda)後,腦部癌細胞竟然完全消失!這個藥物成功上市的重要推手——默沙東研究實驗室(Merck Reser Laboratories),就在波士頓。

為何波士頓這麼強?

哈佛、麻省理工加持,磁吸大藥廠

二〇一五年美國核准的新藥中,六個就有一個出自大波士頓地區!這也難怪,波士頓打敗加州的矽谷、聖地牙哥,被包括GEN機構、美國商會等單位,評選為地表最強生技聚落。

「現在每個人都在問:為什麼波士頓這麼強?」獲《富比世》雜誌選人全球百大創投排行榜的北極星創投(Polaris Partners)合夥人納夏特(Amir Nashat)給出答案:「因為,這裡挑戰真正困難的科學問題,跟矽谷網路產業用成熟技術發展新商業模武,是不同的做法。」

這裡有最頂尖的兩所大學,有全美國最好的醫院,沒有其他地方比波士頓有更好(發展生技)的條件了。」一九九三年諾貝爾獎得主、麻省理工學院寇克癌症研究所(Koch Institute)教授夏爾普(Phillip A.Sharp)補充說明。

「挑難的做」的百年學術風氣,加上得天獨厚的條件,更從紐約、紐澤西州磁吸了大量藥廠進駐。

過去知名的暢銷藥物,如威而鋼、脈優、保栓通,皆出自資金雄厚的大藥廠,但隨著這些藥物專利陸續到期,極須補充產品線的大藥廠研發卻有如「大象跳舞」,靈活度不如生技公司。

為何Google、微軟也設點?醫藥加IT,是熱騰騰新模式

為了就近取得創新能量,一九九三年諾華藥廠將研發中心總部從美國紐澤西州連根拔起遷到波士頓,打響第一炮。此後包括輝瑞、默沙東(MSD)等知名藥廠,都到此設立研發據點。

研調機構湯森路透(ThomsonReuters)選出二〇一九年銷售額將超過十億美元的十一項最值錢新藥中,竟然只有一項藥物的開發商沒在波士頓設點!

有了世界第一的研發能量相助,「十年內,癌症雖不會消失,但將變得可控制。」創投兼知名產業觀察家拉馬蒂納(John LaMattina)預測,藥物開發難度頗高的阿茲海默症,就夏爾普的預測,也可望在十年內出現一定程度的解方。

其實,不只藥廠,今年一月美國奇異公司(G E)決定將整個總部遷到波士頓,原因也是看上波士頓在生技醫療與創新的頂尖地位。繼Google、微軟之後,亞馬遜在此設點,IBM也到這裡成立分公司,以人工智慧電腦「華生」投入醫療研發。

這只是一小部分,以後還會來更多IT公司。」夏爾普說,未來不只藥,醫藥與IT(資訊科技)的融合,將以波士頓為基地,為人類健康帶來更多的突破。而兩大領域的融合,也讓波士頓被《經濟學人》雜誌類比為「新矽谷」,醞釀出下一波科技的新商業模武。

撰文者蔡靚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964

倫敦現場》直擊脫歐派 VS. 留歐派的矛盾心結 英國脫歐後 你不認識的新世界

2016-07-04  TWM

這是一個連獲勝的一方都沒料到的驚嘆號, 改變了一個國家43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 不只為歐洲的歷史翻了新頁,也為全球化的時代埋下隱憂, 經濟威脅不再能嚇人,極端言論反而變明星。 這場公投是一面鏡子,照出一個變形中的世界。

發生了什麼事?怎麼會在二十四個小時內,就否定了四十三年的歷史?

《今周刊》採訪團隊,在六月二十三日英國公投之後的第一天,就火速抵達倫敦,帶讀者來看這場驚天動地的公投,怎麼從一國家務事,變成全球草木皆兵的政治風向球?因為,全球化時代的共通問題,都可以在這次的英國公投裡看到。

一覺醒來,世界變了……年輕人驚覺:原來我活在「同溫層」!

「我從沒想過脫歐會在公投中勝出,我認識的人都投留歐票。」來自倫敦、今年三十三歲的茱麗葉(Juliet Lecouffe)說。回想起公投當天,茱麗葉記得在她臨睡前留歐票數仍領先,沒想到,「凌晨三點半起床,看到英國廣播公司(BBC)最新投票結果,一度以為電腦出錯。」

但接下來,電視上的數字勝負沒有改變,只是脫歐票數的領先幅度越來越大。飽受驚嚇的她趕緊喚醒老公伊天(Etienne Lecouffe),兩人睡意全消,一整晚無法入睡,只能呆滯地看著電視新聞。當最後公投以五一.九%比四八.一%「脫歐派」勝利結束,他們和全世界一樣,都在嘗試理解:到底發生什麼事了?

公投的結果,對這對年輕的夫妻格外衝擊。因為,茱麗葉的丈夫伊天,正是來自英吉利海峽的彼岸、與英國遙望的法國,他是歐陸子民。

「原本我想取得英國公民身分,但是今天早上,我開始幫妻子找怎麼申請法國公民的管道。」在法國最大金融集團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派駐倫敦工作的伊天,原本打算和妻子定居英國,一場公投,卻讓這個規畫急轉彎。

六十多年來,英國和歐盟之間,就像一對貌合神離的夫妻,經歷過多次合分。但這次分手,來得太突然、太難以接受。「我只能說,太震驚了。」事實上,伊天在公投前還和同事開賭盤,但所有人都賭留歐。他嘗試理出頭緒:「或許我們生活在倫敦,身邊圍繞許多國際化、對移民接受度高的人。我想『同溫層』可能造成我們在認知上的『誤差值』。」

的確,若分析公投結果,會發現十八到三十四歲這個年齡層,支持留歐比率遠高於中老年人。這樣的世代差距,正是這次公投中最明顯的趨勢。倫敦政經學院經濟學教授巴爾(Nicholas Barr)向記者解釋:「老一代的人懷念他們熟悉的那個世界,但是全球化的世界已經不一樣了。而年輕人看到的世界,就是今天這個樣子──永遠與世界接軌。」

茱麗葉的英法聯姻,正好代表這次公投中,支持留歐的年輕族群與歐洲的關係。他們從小就融入歐洲,更能接受多元的文化。而且年輕人對留歐陣營所主張的經濟論述,也比較能認同。

「對英國經濟來說,脫歐是一場災難。絕對是。」茱麗葉憂心忡忡,因為她工作的出版社高度仰賴歐洲員工和歐洲市場,一旦脫歐,她的收入或前途都會因公司業務而受到直接影響。

留歐派:對英國是大災難!金融中心地位不保 聰明錢、人才紛紛外逃

伊天身處的金融業,更是首當其衝。「過去倫敦是歐洲的金融中心,隨著脫歐落實,它將失去這個優勢地位。」伊天一針見血指出,面對英國前景的不確定性、法規管理的改變,讓歐洲金融業者有理由可以隨時撤離,轉到其他歐洲國家設點。

這也是這次公投引爆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的震央。未來,以倫敦金融城為中心的英國金融業,可能將失去允許他們通行於歐盟各國、自由經營的「金融護照」(編按:可為歐盟客戶提供無縫隙的跨國境服務),進而失去重要的歐盟市場。「事前我們有做一些準備,但不曾真正認為脫歐會發生,因為它顯然會對英國經濟帶來衝擊。」專替保險業者進行風險評估的Equinox Global執行長麥克荷利(Mike Holley)說。

事實上,聰明錢跑最快,美國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已表態,開始認真考慮將倫敦的二千個職位轉移到愛爾蘭的都柏林或德國的法蘭克福。摩根大通董事長戴蒙(Jamie Dimon)則在給員工的公開信中指出,「銀行將可能改變在歐盟各國的法人架構,或考慮改變某些職位的所在地點。」

每天在倫敦金融城上班的伊天,不擔心沒路走,因為他和茱麗葉是具有高度移動能力(high mobility)的一群,伊天從事的金融業本來就可以在電腦和網路上完成;而茱麗葉懂得多國語言,包括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等,兩夫妻隨時可以在異地重新扎根。

伊天坦言,若以「有一份好工作、收入不錯,足以支付房租」為標準,未來,英國可能不再是最佳選項。「如果有必要,我們會搬回法國,或到其他地方。」

面對公投結果,茱麗葉還有更複雜的心情,因為她的母親來自蘇格蘭,隨著英國脫歐,接踵而來的可能是蘇格蘭重啟獨立公投。萬一蘇格蘭通過獨立公投,這意味著,同一個家庭被硬生生隔成兩個國界了。

「我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望著在客廳快樂奔跑、一歲三個月的兒子奧斯卡(Oscar),伊天感慨說。昨天晚上,奧斯卡既是英國人、也是歐洲人;今天開始,他被迫只能選擇一個身分。

然而,茱麗葉夫婦的擔憂,從經濟角度、工作機會上來看都合情合理,為什麼英國公投的結果,還是脫歐?背後的原因,不只是英國國內,而是當前民主國家都遭遇到的問題。英國脫歐,點燃了一股氣氛,從這個群島王國開始,蔓延到全世界。

脫歐派:奪回自主權很爽!不必擔心被歐洲拖垮 歐盟才更需要英國

為了挖掘原因,我們得走出倫敦這個「英倫天龍國」,搭上一班火車,來到偏遠的斯佩爾索恩(Spelthorne)。這個位於倫敦兩小時車程遠的鄉間小鎮,人口約十一萬人。

六月二十五日晚上七點,正當留歐陣營為了未來愁雲慘霧時,另一群脫歐主要陣營「Leave.EU(脫離歐盟)」的年長者,正開心舉杯歡飲。只見二十多名脫歐組織的志工,正在鎮上公共交誼廳慶祝英國「獨立日」,因為他們「重新把國家主權要回來了!」。

聽到記者來自台灣,頭髮閃著銀光、現年七十七歲的退休執業會計師托比(Toby Mickethwait)興奮地說,自己年輕時曾在香港和新加坡工作,「還到台北出差過呢!」

「台灣想被中國統治嗎?當然不想。日本願意把司法權讓渡給中國嗎?當然不願意。我們也正是這樣的處境。我們不能夠讓歐盟法律凌駕在英國之上。」托比用兩岸關係來類比英國和歐盟,言談透露著典型的脫歐派「討回主權」思惟。

對一同參加派對、領導地方脫歐運動的菲爾梅森(Phil Mason)來說,支持脫歐是為了捍衛主權。「歐盟官僚體制扼殺了英國主權,威脅英國議會至上的傳統,唯有離開歐盟,才能重拾昔日英國的風華盛世。」他難掩喜色地說。

菲爾梅森說的話,和當年反對加入歐盟的鐵娘子柴契爾夫人的話,簡直如出一轍。雖然政黨不同,但核心精神卻是一樣的:「英國不要被歐洲拖垮」。

而留歐陣營每天掛在嘴邊的「經濟衝擊」、「金融危機」、「貿易衰退」,在菲爾梅森耳中聽來,格外刺耳。對他來說,經常出現在主流國際媒體的經濟數字,他一概不信。「怕什麼!雖然歐盟是全球最大經濟共同體,但單單英國,就是全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了!(編按:因脫歐後英鎊急跌,英國的經濟規模被法國超越,已退居全球第六)」

「長遠來說,不會有負面影響,反而對我們更好。」菲爾對英國的未來充滿希望:「歐盟國家會要繼續和我們做生意,他們也要把汽車、農產品等出口到英國。」

現象一:為何選擇「經濟自殺」?精英以分析數字威脅 造成民眾極大反感

比起留歐陣營精細的經濟論述,菲爾的論點,或許聽來帶幾分天真。但是,研究機構透過複雜模型跑出來的經濟預測,雖然一再宣告英國脫歐等同「經濟自殺」,但這些「經濟恐嚇」,最後卻成了脫歐勢力的火藥之一。

留歐派的「經濟牌」陣容有堅強?包括迪頓、提霍爾等十名諾貝爾經濟學家,在《衛報》連署發表支持留歐的公開信;包括英國的《經濟學人》雜誌、《金融時報》等媒體,都在脫歐公投上採取了強烈的反對態度。

《經濟學人》還整理了二十頁的數據分析,企圖說服英國投下留歐票。不過,這些冰冷的經濟數字,還是讓人民無感。

「這次公投的結果,人民就是在說:『我們聽夠經濟恐懼的戰術了!』」倫敦卡斯商學院教授布萊克(David Blake)說。英國公投,對於其他民主國家的啟示之一,就是別再用經濟數字做要脅。

「脫歐之所以成功,很大一部是因為,不住在倫敦的英國居民,早就對貶低英國傳統價值、為了全球化而做的犧牲不滿很久了。而且,不只是英國國內,連美國、日本、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銀行、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等那些機構,都在威脅我們要留在歐洲,也讓許多人反感,造成極大的反效果。」布萊克說。

如果不談經濟數字,這場全國辯論賽要怎麼贏呢?答案:簡化、簡化、再簡化。

雖然感到意外,但電子公司E Wave總經理奈爾傑史丹登(Nigel Standen)對公投結果,顯得異常冷靜。「雖然我不明白為何有人投脫歐票,贊成脫歐和留歐的票數也不相上下,但這就是結果。」

現象二:民粹贏了民主?複雜議題訴諸激情 挺留歐議員竟遇刺

奈爾傑認為,應該尊重一人一票選出來的民主機制。他說,政治人物和媒體應該用正向、不偏激的方式去處理和引導政策。「大家都太情緒化了。」他說。

不過,像奈傑爾這樣理性的聲音,卻在這次公投中缺席。六月十六日,英國支持留歐的國會議員科克斯(Jo Cox)遇襲身亡,兇手在行刺前三次大喊「英國優先」(Britain First),而「英國優先」正是極右派組織的名字。

「在這樣激化的爭論過程中,所有的議題就被單一化了。」伯明罕大學經濟學教授葉慈(Tony Yates)指出,在脫歐這個複雜的經濟、文化、社會討論中,議題越來越極端,「兩邊最後比拚的,反而是誰能挑起激情。」

「例如『移民來英國搶工作』就是過分被簡化的論述,但這也比較容易激起情緒。」葉慈說,英國與歐盟的關係也被過度簡化,「他們說,每周交給歐盟的三.五億英鎊,如果拿來支撐英國國家健保(NHS)和社福,那有多好?這個簡化的論述,只要會加減法就懂。」

而這正是脫歐派有效宣傳之道。脫歐大將、倫敦前市長強生(Boris Johnson)就在巡迴拜票的巴士上面寫著:「我們每周給歐盟送去三.五億英鎊,還是把這些錢投向我們的NHS吧!」

重點是,這些承諾,在公投後有多少能成真?脫歐激進派的英國獨立黨(UKIP)黨魁法拉吉(Nigel Farage)在公投後第二天,就坦承英國可能沒辦法把三.五億英鎊挪來用在NHS上。他甚至在電視上說:「我無法保證,這是脫歐陣營的錯誤之一。」

現象三:年輕人比老人冷感?挺留歐卻不去投票 要求二次公投為時已晚

英國公投另一個怪象,就是年輕人雖然支持留歐比率極高,但是投票率卻極低。根據英國民調公司網站Yougov.com統計,公投結果十八至三十四歲的投票率僅有三十四歲以上族群的一半。也就是說,按照人口分布統計,維持一樣的支持率,如果年輕人的投票和其他族群的一樣踴躍投票,最後決定性的三.八個百分點可能會被逆轉。

更多年輕人,是在公投後被「激」上街頭,表達意見。六月二十五日午後,距離震撼全球的公投結果出爐二十四小時後,大批原本驚魂未定的留歐支持者終於回神,聚集在英國國會廣場。面對倫敦知名地標大笨鐘,國會廣場的綠色草坪上,四處可見抗議脫歐和維護歐盟的標語。即使午後突如其來的一場陣雨,也打不散一群憤怒焦慮的年輕人,針對留歐或脫歐進行激烈辯論。

辯論了半小時,還是大學生的賓(Ben Price)仍有未熄的滿腔熱血。「我們有五二%的人贊成脫歐,四八%贊成留歐,這個些微的差距就造成了國家分裂,公投應該至少達到七成的門檻。」賓指出,「這根本不合常理。」

公投後,網路社群的年輕人大為失望,社會企業創業家提內(Martin Tisné)在推特上說,「這個國家的過去(指老人),投票否決了未來(指年輕人)。」成為英國公投標籤(#Brexit)中轉傳數最高的發文。他們也準備在六月二十八日舉行抗議,要求重新公投(事後因安全考量取消)。

賓也打算再參加六月二十八日的抗議。「我們會盡量去每一場活動,因為當你相信某件事,就必須去捍衛。」賓的語氣堅定。然而,長年對政治無感的年輕人,在公投落幕後才覺醒,再做什麼努力,可能都無法改變現況。

雖然在網路上,因為投票率不足而要求第二次公投的連署案,已經超過三百萬人連署,將會送進議會討論,但是執政黨已初步否決將「事後翻盤」。

歐洲一樣不會給英國第二次機會。這可以從二十八日布魯塞爾針對脫歐所開的臨時會議的一段小插曲看出來。

「我們必須尊重英國的民主和國民所做的決定……」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Jean Claude Juncker)開場發言時講到這裡時,英國脫歐派大將法拉吉突然大聲鼓掌,不禮貌地打斷他的發言。只見容克緩緩轉身對法拉吉說:「這是你最後一次在這裡拍手。」

引來全場歐盟代表鼓掌。容克繼續說:「你一直要脫歐,現在你成功了,又回來幹嘛?」

德國總理梅克爾一樣沒有給好臉色。她在會議上表示:「我們對待想要留、及不想留在歐盟的國家,一定會有徹底的不同,」「我們不允許只想享受自由市場的好處,卻不認同歐洲自由價值觀、或是不想盡義務的情況發生。」 「英國在引用《里斯本條約》第五十條的脫歐條款、正式提出離開歐盟的宣告之前,我們不會有任何形式的共識。」她強調:「我了解英國現在不想馬上執行這個決定。」但她催促歐盟及早下定決心。

影響:公投效應蔓延全球?受經濟衰退影響 人民容易走向極端

然而,比起英國國內的動盪,英國公投所顯現的結構性民主國家問題,才是真正令人擔憂的。葉慈就指出,經濟的影響,要到真正脫歐之前才會出現,但是當下英國的社會,已經有「右派民粹主義」抬頭的趨勢。

公投後沒幾天,英國已經傳出多起仇恨犯罪,特別是對東歐及穆斯林族群的攻擊事件明顯增加,甚至引來有穆斯林身分的倫敦市長沙迪克.汗(Sadiq Khan)公開譴責。

「很多人也擔心,這樣的極端主義氣燄,將會擴散到其他地方。例如美國的總統選舉,川普某方面就是這樣的代表。」葉慈說。保守主義、疑歐主義者因英國公投增加了不少聲量,在全球各地的極右派組織,也趁這勢頭興起。

六月二十六日,奉行「白人至上」的美國加州「金州光頭黨」公開集會,爆發流血衝突,大家又把眼光飄向川普。因為日前三K黨前首領杜克(David Duke)才公開表達支持川普,但川普並未拒絕或譴責,被指他默許種族主義在美國滋長。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蒂格里茲,日前接受《今周刊》專訪時也指出,英國脫歐與川普現象,「在某方面有著相似性」,因為全球經濟衰退,人民對於現況不滿,很容易就找到極端的發洩出口。

英國公投,的確在全球吹起了一團火苗。葉慈說:「我希望其他國家可以看到英國面對的問題,從中學到經驗,不要重蹈我們的覆轍。」

複雜「英歐」情結 非經濟分析可解GDP變好人民卻無感 永遠都在想脫歐……──英國歷年人均GDP與加入歐洲組織大事紀1958年歐洲經濟共同體(EEC)成立

1973年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EEC)1975年英國舉行脫離EEC公投1979年柴契爾政府執政1986年成立「單一歐洲市場」1990年英國加入歐洲匯率機制(ERM)1992年英國脫離ERM1993年《馬斯垂克條約》生效,歐盟(EU)成立2007年里斯本條約,對歐盟進行一系列改革2016年英國通過脫離歐盟公投

預估脫歐將大衰退 他們也沒在怕……──各機構預估10年後英國GDP成長區間英國經濟政策中心 -1.77% -1.24%倫敦政經學院 -2.60% -1.30%OPEN EUROPE -2.20% 1.55%PWC -5.50% -3.00%牛津經濟中心 -3.90% -0.10%

民眾心聲!脫歐、留歐仍在拉扯脫歐才能重返榮耀歐盟官僚體制扼殺了英國主權,威脅英國議會至上的傳統,唯有離開歐盟,才能重拾昔日英國的風華盛世。

菲爾梅森(Phil Mason) 47歲,脫歐組織 地方召集人

投票凸顯世代差異我和我20歲的孩子,深刻感受到這次投票有世代差異。英國年輕世代和網路一起長大,也常旅行。對他們來說,當「歐洲人」是再自然不過的。麥克荷利 (Mike Holley)服務業主管

到外國念書變麻煩我爸是銀行家,脫歐之後,他的工作可能生變,而我原本想到法國念書,現在要用外籍生身分去申請了。茱麗葉(Juliet Hammer)16歲,學生

倉卒投票很可怕我不認為大家能搞清楚要脫歐或留歐,這樣倉卒投票,後果是很可怕的。我們現在已處在進退失據的狀況。詹姆(James Pearson)34歲,作家

脫歐派心目中的昔日榮光鐵娘子:加入歐盟是最大錯誤

人們未來會看得比較清楚,建立歐盟這樣一個超國家機構,可能是現代歷史中首屈一指既不必要也不理智的行為。英國這樣一個既擁有傳統實力,又負有全球使命的強國,曾經成為歐盟的一部分這件事,將是英國能犯的最大量級的政治錯誤。 ——柴契爾夫人《治國之道:改變世界的策略》,2003年

在我生活的歲月中,我們所有的問題都來自歐洲大陸,而所有的解決方法都來自全世界說英語的國家。——柴契爾夫人「蘇格蘭保守黨演說」,1999年

公投過了,就一定走得了?──英國脫歐後續談判流程

理論應該是這樣……英國與歐盟初步磋商可能耗時六周英國首相致信歐洲理事會主席啟動里斯本條約第50項條款將耗時兩年歐盟同意且不希望延長談判其他歐盟成員國一致同意延長談判恐耗時若干年談判結束即刻英國脫歐

實際可能會這樣……公投後首相卡麥隆辭職保守黨領導人選舉若保守黨分歧嚴重,失去信任,英國可能重新舉行大選若產生支持留歐政府若產生支持脫歐政府可能因經濟、民意等狀況決定留歐,或不排除第二次公投與歐盟談判退出條款可能因經濟、民意等狀況決定留歐,或不排除第二次公投視結果決定留歐脫歐

英國脫歐重感冒 全球跟著打噴嚏──全世界政經情勢可能的發展

英國聯合執政黨權力真空,蘇格蘭已形成第二次獨立公投的共識,北愛爾蘭、倫敦市獨立加入歐盟的呼聲高漲,英國恐分裂。

歐盟各國疑歐派氣燄大漲。諸如德、法、義、希臘、丹麥、荷蘭等,都有以切割歐盟為訴求的政黨,裂解危機升高。

西班牙脫歐後的總統大選,以經濟議題為訴求的保守派意外獲勝,反撙節的左派失利。

美國在全球孤立保護的氛圍下,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可能性增加。若川普當選,將間接影響中東、亞洲的局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009

1公里牛山湖堤垸埋24噸炸藥 5秒爆破分洪(現場多圖)

14日早上7時,比原定時間推遲了半小時,隨著一聲炮響,湖北第二大湖泊梁子湖與牛山湖之間的隔堤被炸開,湖面激起巨浪,此前高出牛山湖水位1米多的梁子湖湖水緩緩流向牛山湖。這標誌著運行37年的牛山湖大壩退出歷史舞臺,牛山湖重新回到梁子湖懷抱。梁子湖則永久性退垸還湖,湖泊面積增至400平方公里,增加48%。

在武警湖北省總隊司令員、梁子湖破堤分洪指揮長周旭光報告啟爆準備完畢後,長江流域防汛抗旱指揮部總指揮,湖北省委書記、省防指指揮長李鴻忠下達起爆命令。隨著起爆器合上,梁子湖與牛山湖隔堤爆破堤段瞬間崩塌,沈入水底,五秒內成功完成了爆破。

梁子湖與牛山湖隔堤全長3.7公里,破垸爆破長度1公里。據武警水電第七支隊政委張森介紹,從12日晚上7時接到任務,到14日清晨完成爆破,準備時間不到36個小時。“在方案制定的同時,水電七支隊官兵把堤上的混凝土層進行破碎,以便連夜進行炮孔布置。13號全天,打孔、填藥、布網三道程序同時進行,共動用400多名兵力。”

在梁子湖和牛山湖之間的圩垸中段,武警官兵從堤面向下垂直打出333個孔,孔間距3米,總共綿延1公里,每個孔2.5米深,裝填72公斤炸藥,共使用炸藥超過24噸。

此次破垸分洪後,預計可調蓄梁子湖水5000萬立方米。不考慮新一輪降雨,梁子湖水位將從當前的21.48米下降至保證水位以下。同時,將永久性退垸還湖,修複湖泊水生態系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997

【一財連線】導遊親述法國尼斯遭襲現場情景:滿街救護車聲!

法國國慶日當晚,在法國南部度假聖地尼斯最繁華的街頭盎格魯大街(英國步行街Promenade des Anglais),一輛卡車沖向觀看煙花慶祝的人群,並行駛兩公里,造成至少80人遇難,另有16人傷勢嚴重。

第一財經記者在7月15日聯系到當時正帶旅遊團在尼斯當地的攜程領隊謝東(音),她向記者描述了事發當日的情景。

“我是攜程的領隊謝東(音),我現在正和我的團隊一行16人在法國的尼斯,我們團隊的行程是昨天達到尼斯,下午去了尼斯的馬塞納廣場和英國人大道(即事發地點,英國步行街Promenade des Anglais),當時已經是把英國人大道封起來了,因為下午的時候,法國正在舉行一個國慶日的活動。”謝東(音)表示,在參觀完畢之後,客人們就住到了尼斯市區的酒店。

“在晚上9點多,尼斯當地開始放起了煙花,(可能因為時差原因)當時我們團隊很多客人都睡覺了。”謝東(音)回憶道,當時似乎一切都還很正常。

然而到了當地時間晚間12點多即淩晨左右,酒店前臺突然打電話給謝東(音)。

“酒店前臺是確認我是否在房間,經過溝通,我才知道發生事情了!我當時馬上打電話到客人房間,所幸每個房間的客人都在。他們都沒有外出。可以說,到目前為止,我的客人是安全的。當時一部分客人睡覺了,還有一些客人都聽到外面滿大街的救護車聲音,他們都在問究竟發生了什麽事情?我也和他們進行了溝通。”謝東(音)告訴記者。

既然發生了突發事件,那麽接下來的旅遊行程會否有變化?

“我們目前還沒有接到相關的調整信息,但是今天我們會離開尼斯,我們晚上會住在馬賽,如果官方沒有戒嚴信息的話,我們的行程應該不會受到影響。” 謝東(音)透露。

據悉,謝東(音)所帶的旅遊團客人主要來自上海、浙江和江蘇地區。

“我現在見到了所有的團隊遊客,他們情緒穩定,有些遊客看到了昨晚的煙花,但他們大部分人並不十分清楚昨晚發生的事情。” 謝東(音)表示,接下來遊客會出發去聖保羅小鎮,目前酒店安排和用餐都很正常。

攜程表示高度關註此次事件,旅遊度假、酒店、機票及相關客服部門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排查仍在當地的旅客的安全情況,並提醒客人盡量減少外出。攜程第一時間啟動突發事件應急機制:通過領隊、微領隊及電話短信等方式聯系客人,目前攜程旅遊跟團遊、自由行在當地客人均確認安全。爆炸發生時攜程有一個自營團隊正在尼斯當地酒店休息,並未受爆炸影響,攜程重大自然災害預警中心及當地領隊、地接會密切關註目的地情況,後續有團隊路線涉及 尼斯的,攜程旅遊將根據目的地實際情況及客人意願對行程做出適當調整,將出行安全始終放在首位。

攜程重大自然災害預警中心在7月15日上午發布消息,提醒目前在尼斯附近的中國遊客註意安全,盡可能不要前往人群密集的地區。團隊遊客聽從領隊安排,自由 行遊客有任何問題、或需要幫助都可以求 助攜程“自由行微領隊”或致電客服電話,攜程旅遊將為客人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幫助。

攜程酒店部門表示,7月15日-7月21日期間的入住訂單,客人來電要求取消可免費取消。目前,攜程機票部門已對正身處尼斯的80多位通過攜程預訂機票的旅客發送了關懷短信,告知了緊急求助電話,願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幫助。同時,將積極跟蹤航司最新政策,協助近期有計劃前往法國的旅客調整行程。

圖為: 第一財經記者近期赴法國采訪時,在巴黎機場看到機場某個區域被暫時封鎖的場景

值得註意的是,就在近期,第一財經記者赴法國采訪時,在巴黎機場曾看到機場的某個區域被暫時封鎖,據當地人透露,很可能是有疑似爆炸物或者疑似危險物品,安保人員正在做排查。當時機場的辦理櫃臺停止運作了一段時間,之後封鎖解除,遊客才開始辦理手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117

【現場圖文】中國遊客被困伊斯坦布爾機場 爆炸聲四起、機場樓在震顫

“大家不要著急,我們先找個地方休整一下等消息!”當地時間淩晨3點,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機場國際出發區,攜程領隊劉超看著團隊客人一張張迷茫或焦慮的臉安慰道。

7月15日晚,土耳其發生政變。目前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和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的交火已經造成幾十人死亡。

第一財經記者7月16日從攜程旅行網了解到,由於土耳其政變導致航班受影響,目前攜程有2個跟團遊,一組自由行近60位遊客滯留當地機場。

伊斯坦布爾機場航班延誤取消

根據現場信息,除了飛往美國的航班有部分正常起飛,大部分航班處於延誤狀態,部分航班已經陸續宣布取消,大批旅客滯留機場,而劉超的團隊就在其列。

目前,劉超和另一位攜程領隊席結正帶著兩個團隊共54位遊客在機場角落。

據了解,機場環境十分混亂,不時有爆炸聲傳來,整幢候機樓都在震動,現場幾乎找不到工作人員協助。

劉超只能一邊照顧客人要求他們不要離開自己視野,一邊留意航班動態。

劉超介紹,目前客人情緒還算比較鎮定,沒有出現慌亂,對領隊的統一安排也較為配合。據了解,這54位遊客大多為上海客人。

除了兩隊團隊遊客,攜程還有一組自由行遊客同時被困機場,其中還有兒童。目前攜程旅遊已經安排劉超和席潔幫忙照顧他們,攜程自由行微領隊也在持續聯絡客人。

此前記者想要電話連線前線領隊,但均被攜程以領隊目前的第一任務是照顧客人,客人的平安不容有任何閃失,因此盡可能避免一切幹擾為由婉拒。

不過,截至記者截稿前得到的最新消息,機場情況已比之前平靜,預計航班可能會開始恢複,但目前依然沒有工作人員,兩位領隊輪流在櫃臺等候,為了安全,團隊仍在機場沒有挪動。

大批遊客滯留機場

除了回程滯留機場的上海遊客,由於伊斯坦布爾機場處於關閉狀態,受此次襲擊事件影響較大的,還有原本預計今日抵達伊斯坦布爾的一團廣州客人和一團上海出發途經土耳其前往以色列的客人。

截至記者截稿前,這兩團客人已經分別在伊茲密爾和博得魯姆安全降落。目前攜程已經在和土航協調,安排廣州客人入住酒店。上海客人已在攜程安排下重新登機,準備經由伊斯坦布爾飛往以色列。

與此同時,千里以外的上海,攜程總部也是一片緊張氣氛,除了劉超和席潔的團隊,攜程旅遊自營,代理跟團遊自由行目前有200多位客人在當地,還有一百多位客人將於7天內出發前往土耳其旅遊。此外,部分前往歐洲的團隊在土耳其中轉的,由於航班取消行程也受到影響。

政變活動已經給旅遊造成實際影響。

7月16日上午10時,攜程旅遊宣布啟動突發事件應急機制,為滯留和前往當地的跟團遊,自由行遊客提供緊急援助。

攜程旅遊事業部CMO施聿耑表示:“攜程旅遊已經啟動重大災害旅遊保障金,主動聯系客人勸退,承擔在因此事件導致遊客在當地滯留的旅遊費用;7天內即將出發的客戶取消發團,無損失退訂。前往其他目的地轉機受到影響的旅客,攜程將另外安排航班,盡量將對客人的影響降到最小。而對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客人,暫時安排在酒店休息,避免外出,遊覽取消或更改的攜程將為客人承擔損失。”

施聿耑進一步強調:“攜程擁有應對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的豐富經驗,我們擁有應急處理機制、預警中心、重大突發事件旅遊體驗保障金、自由行微領隊四大機制,還有全球團隊定位系統等先進技術,請當地遊客及其親朋不必擔心,攜程將會竭盡所能護送客人安全返程,並將使客人的損失降到最低。”

客人在機場角落等待消息

攜程重大災害預警中心此前發布消息,提醒目前在伊斯坦布爾附近的中國遊客註意安全,盡可能不要前往人群密集的地區。團隊遊客聽從領隊安排,自由行遊客有任何問題、或需要幫助都可以求助攜程“自由行微領隊”或致電客服電話,攜程旅遊將為客人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幫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247

只有兩個記者的新聞現場

2016-07-11  TCW

台東,離台北有多遠?

看地理位置,台北離東京、上海、香港,比台東遠得多;但在心理上,台北人似乎跟這些城市比較近,跟台東比較遠。

例如,七月一日在台東,一個位於都蘭灣、占地七個足球場大的飯店開發案說明會,只有《商業周刊》與原民台的記者到場。這不是閉門會議,事先在環保署公告,但還是吸引不了台北的媒體。

不在現場,很容易用既定邏輯思考:發展觀光有何不好?蓋飯店難道不會創造就業?

但人到現場,會聽到更多聲音:用水從哪來?客人從哪來?市場供需均衡嗎?就業機會真的不夠嗎?

自來水公司代表的現場發言,「以民生用水為優先,因為水都不夠用了,我接到公文覺得怪怪的,你那地方根本沒有管子好不好?」言畢,現場民眾響起如雷掌聲。

但台北的媒體,聽不到。

同樣位於都蘭灣內,面積高達二十六個足球場大的棕櫚濱海渡假村開發案,六月二十九日當天,竟然在環評現場「有條件」通過!用水、原住民同意、國有地使用這些爭議項目,竟是補件報告即可。

這宗東海岸最大的開發案,在馬政府任內十次審查都沒過,竟在新政府上台一個多月,通過了。

但這開發案,並未吸引媒體大幅報導。倒是許多公民團體發出異議,逼得行政院隔天發出新聞稿,強調會「盡速評估東海岸地區觀光資源開發政策環評有無窒礙之處」,原民會則聲明,該案「造成對原住民族人權益受到侵害,本會深表遺憾,並建請開發單位及相關環評單位能正視此一違反原基法情事及其可能法律後果」。

令人費解的是,行政院、觀光局、原民會,多年來有太多機會說話,為何等到環評會議當天,放手讓案件通過後,隔天才發新聞稿聲明立場?

又多少不被注意的開發案,就在冷氣房內的衙門裡,一關一關的闖過?

這些排隊通關的開發案,值得媒體與讀者,多花一點心思檢視。台灣這麼美,莫辜負好山好水。

撰文者劉佩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3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