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用戶一次性升級潮結束且海外市場增長疲軟,昨日微軟公司財報顯示盈利不及預期。盤後,微軟股價下挫4%。
昨天微軟財報顯示,第二財季EPS為0.71美元,預期0.75美元。二季度總收入264.7億美元,預期262.9億美元。
微軟最大的收入來源——商用軟件授權費用在上季度下滑2%至107億美元,比分析師此前預期低了3億美元。
微軟公司首席財務官Amy Hood指出,微軟公司於去年終止提供XP服務,導致了用戶集中升級系統,現在,這一次性的升級潮已經結束。
除了不及預期的每股利潤,微軟還在昨天公布了更多的壞消息。微軟下調了利潤增長預期。微軟稱,外匯市場的波動將使得第三財季的收入下滑4%,而日本市場上調消費稅也影響了其在日本的銷售。微軟預計,其在中國、俄羅斯和日本的銷售將有所下滑。
美元的不斷走強影響了微軟的海外銷售業績。
在與分析師的對話中,微軟首席執行官Nadella並沒有表明中國需求為什麽會疲軟,他僅表示這是由於“地緣政治因素”。投行Sanford C. Bernstein & Co的分析師Mark Moerdler認為,此前中國針對微軟的反壟斷調查以及政府部門避免采購微軟軟件等行動,影響了微軟在中國的銷售。
微軟同樣沒有就俄羅斯銷量下滑給出原因。
去年,微軟股價上漲24%,因市場對Nadella專註基於互聯網軟件的計劃充滿信心。市場認為,這可以幫助微軟降低對疲軟的個人計算機市場的依賴。同期,標普500指數上漲11%。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中國國產操作系統廠商正試圖通過訴訟手段,向行業老大微軟發起攻擊,以打破壟斷。
2月26日下午,在京召開的思普集團媒體見面會上,該集團董事長張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就微軟商業詆毀一事,將依據已掌握的證據起訴微軟公司,要求其創始人比爾·蓋茨公開賠禮道歉,賠償損失。”
此前在雲南省召開的一次有300多人參加的政府培訓會上,微軟公司有關人士公開宣稱中國國產軟件開發商思普集團存在底層代碼抄襲行為。
“我當時就在現場,聽到了這個人對我們的詆毀感到非常氣憤。微軟公司的這一指責是不負責任、沒有事實依據的,侵犯了思普公司的合法權益。”張龍對記者說,“目前律師取證已經完成,很快將進入訴訟程序。”
見面會上,中國基礎軟件創新聯盟名譽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對記者表示,“與許多跨國公司一樣,微軟公司在中國也存在壟斷甚至打壓國產企業的行為,如微軟公司的一些技術指標不夠開放、利用市場支配地位在操作系統中搭售應用軟件等。對於這些問題,中國企業多有反映,相關部門也已展開了調查。”
倪光南說,前不久,國家發改委對高通公司的壟斷行為開出“天價罰單”,就創造了反壟斷很好的先列。“我們希望有關部門盡快對包括微軟在內的跨國公司進行反壟斷調查,建立起公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截至記者發稿,微軟公司尚未就這一商業詆毀事件公開表態。記者也未聯系到微軟有關方面人士。
在中國操作系統市場上,Windows (微軟視窗)和安卓系統等目前占有大部分市場份額。
“中國的市場規模非常龐大,但好的市場並不一定能出現好的產業,需要政府的合理引導和支持。”倪光南說,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軟件產業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基礎軟件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不僅僅是知識產權保護,也是產品的應用推廣。
針對外媒宣揚中國政府采購市場歧視外資企業一事,中國基礎軟件創新聯盟常務副秘書長、國家信息中心博士後呂漢陽表示,在中國政府采購實踐中,不但外國貨沒有受到歧視,而且由於我國有些部門和地方盲目追求洋貨,在政府采購中排斥國貨。同時,由於我國官方尚未出臺明確的國貨標準,即使想歧視外國貨,事實上也無法操作,沒有標準可用。
呂漢陽對記者說,不僅中國政府采購並未歧視外國貨,反而我國企業在國外政府采購市場上屢屢受到歧視。由於我國不是政府采購協定(GPA)協議的成員,美國政府采購市場對我不開放,中國企業在美國政府采購市場上無法參與公平競爭。
“聯想、華為在美國受阻就是例子。可見,我國企業在中國和美國政府采購市場上均未受到公平待遇。”呂漢陽說。
倪光南對記者表示,在信息技術領域,推進國產化很有必要。無論中國還是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都非常重視網絡空間的安全問題,具體到推進國產化上,就是自主可控的信息技術產品。
倪光南認為,目前國家對於軟件產業的支持,不能停留在資金層面,更需要在政府采購中多采購國產基礎軟件,讓用戶把產品真正的用起來。
2月28日,思普集團媒體見面會現場。攝影/章軻
如果你已習慣了Google在每年開發者大會(Google I/O)上亮相些顛覆性產品的節奏,那今年Google I/O大會只能讓你失望了。
沒有人從天而降,沒有將科幻變成現實的無人車類產品,腦洞成真的Google Glass也沒有被提到半句。
即使是新操作系統Android M的發布,也無法讓人印象深刻。你會發現很多功能在iPhone上已經有了。Google Now中的新功能不錯,但這不應該是Google正常該做到的更新嗎?
開發者和創業者恐怕也會期待Google在物聯網上的推動,但新的底層操作系統Brillo和通信語言Weave不過被寥寥數語帶過,開發者預覽版本要到第三季度才發布,真正影響到行業恐怕要更多時日。
唯一讓人覺得有些想象力的大概是Google Jump項目,能讓更多普通人來拍攝和觀看增強現實(VR)的內容。但和Google以往顛覆性的產品比,遠不能稱為瘋狂而激動人心。
當然,與這些失望相伴的是另外一個信息:Google在不遺余力地擴張自己已有產品的市場。它努力讓更多發展中國家的用戶能使用到廉價的智能手機和筆記本電腦,即使是在無線連接情況糟糕的區域。這能讓它的營收保持增長。
這些很容易讓人想到10多年前的微軟。
微軟穩定的利潤來源於Windows操作系統和Office;由於發展中國家使用計算機人數的高速增加,微軟在很長一段時間都不太需要擔心自己的營收。
對於Google而言,穩定的利潤來源於互聯網廣告;而越來越多的上網人數成為了它廣告持續增長的來源。
但就像比爾·蓋茨早就看到了互聯網對微軟業務的沖擊卻無法將遠見變成新盈利業務一樣,Google也看到了社交網絡、移動互聯網給其核心業務帶來的威脅,但一直無法在新領域占據有利的競爭地位。
5年前,Google創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已意識到了這些問題,無論是公司因龐大而失去創新能力,還是需要在新產品線上有更快步伐。因此他在擔任CEO後試圖大刀闊斧改變Google,例如砍掉員工用20%的時間做出來的試驗項目,並將各個產品線進行整合。這種努力甚至體現在設計上,例如,2013年的Google I/O大會上,Google開始將卡片風格的設計貫穿其它產品線;而去年的大會上則推出了Material Design,好讓Google的產品有著統一的設計語言。
而在另外一方面,拉里·佩奇試圖讓Google瘋狂創新的一面保留在X Lab,讓一群科學狂人般的人物在Google另一個創始人Sergey Brin的帶領下做類似“探月計劃”般的研發。當然,如果不用那麽酷的說法,你完全可以把它看成是和微軟研究院差不多的部門。
一度,佩奇的這種解決方案看上去生效了。當Google Glass面世時,對X Lab不以為然(也看不懂)的華爾街也被打動並改變了自己的說法,認為Google找到了下一個增長點,並認為Google獨有的文化讓它在面臨種種行業轉型時不至於手足無措。而矽谷的風險投資者們則迫不及待地拿錢準備投資未來Google Glass生態系統中的開發者。
但在今年的Google IO上,Google Glass銷聲匿跡,即使浮光掠影般提到X Lab的項目時Google Glass也沒被提到半句。
當然,Google也沒能像5年前那樣更好解決公司龐大帶來的大公司病:更多的員工離職了,這其中包括去了百度的吳恩達和去了小米的Hugo Barra。
或許還有Google開發者和粉絲能記得佩奇在2013年Google I/O大會上用活人節做的比喻。他當時說:“我要鼓勵更多的公司能夠做出點超出它們舒適狀態的東西來,因為我想這會讓它們完成更多的事情……幾乎每次我們試圖做點瘋狂的事情都能有所進展。雖然不是每次都如此,但幾乎大多數情況都這樣。”
很可惜,今年Google完全不像佩奇所期許的那樣。當然,佩奇也沒有出現在舞臺上。
去年履新微軟CEO之初就已經確認“移動為先,雲為先”戰略的薩提亞·納德拉(SatyaNadella),絕對清楚移動業務對於微軟這個老牌科技公司的重要性。只不過,前CEO史蒂夫·鮑爾默(SteveBallmer)在任期間決定收購的諾基亞業務依然讓他如鯁在喉。
於是,去年宣布將對原諾基亞手機業務全球裁員1.25萬人之後,微軟選擇對諾基亞業務再次“割肉”。
按照微軟方面日前公布的信息,公司將對手機硬件業務進行重組,並最多裁員7800人,其中很多都與諾基亞收購案有關。
值得註意的是,除了這次裁員產生的約7.5億美元至8.5億美元的重組費用外,微軟還將計入約76億美元與收購諾基亞相關資產有關的減損費用。
再度裁員7800人
納德拉似乎一直對諾基亞業務有所不滿。
按照業界流傳的消息,當微軟前CEO鮑爾默決定收購諾基亞時,曾經遭到多名董事和高管的反對,現任CEO薩提亞·納德拉便是其中之一。
2014年7月,微軟發布公告宣布重組計劃,在未來一年多的時間內最多裁員1.8萬人,而2014年4月剛剛並購過來的諾基亞設備與服務部門(主要為手機業務)成“重災區”,約1.25萬被裁員工將來自該部門。
這是微軟公司自成立以來最大規模裁員計劃,此前在2009年,微軟曾宣布裁員5800人。
公開資料顯示,今年4月份完成收購諾基亞手機業務的交易以後,諾基亞手機業務3萬多名員工轉入微軟公司,使得微軟的員工總數達到約127104人,而此次裁員人數占到微軟目前總員工人數的約14.2%。
只不過,對於納德拉而言,這次調整並沒有結束。
按照微軟周三晚間宣布的信息,納德拉要對手機硬件業務部門進行重組。
“我們預計,這些調整,連同其他人員變動,最多將導致微軟在全球範圍內裁員7800人,受影響員工主要來自手機業務部門。此次裁員將在未來數月內展開。”納德拉在致員工的郵件中表示。
為此,除了約7.5億美元至8.5億美元的重組費用外,微軟還將計入約76億美元與收購諾基亞相關資產有關的減損費用。
按照彭博社的報道,不計入該交易帶來的現金,減記規模相當於微軟為獲得這筆資產所支付資金的95%。
只不過,這麽大規模的減記既不是微軟規模最大的減記,也不是金額最高的價值減損,只不過,只用了1年的時間就“割肉”諾基亞交易,的確創新了最快減記速度。
此外,微軟在上周還宣布對地圖業務進行重組,將部分業務轉讓給Uber。
轉型小眾手機市場
雖然變相承認了收購諾基亞這一決策的失敗,納德拉還是強調微軟暫時還不會退出智能手機市場。
只不過,納德拉把微軟未來的手機業務確定為三個主要細分市場:為商業客戶帶去他們所需的最好的管理、安全和生產力體驗,為有價值的手機買家提供所需的通信服務,為Windows粉絲提供他們熱愛的旗艦產品。
通俗一點說,就是未來微軟手機的定位是商用手機、廉價手機和Windows粉絲手機。
而這一轉型的大背景是Windows手機的式微。多家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Windows手機份額不足3%,甚至不如2013年收購諾基亞之前。而蘋果和使用安卓的三星電子,牢牢掌控了手機市場。
此外,有消息稱在具體手機業務轉型上,微軟有可能全面收縮手機業務,減少手機型號,從一些國家退出,減少所支持的移動運營商數量等。據悉,微軟為即將發布的Windows10已經準備好了兩款旗艦手機。
但納德拉想要強調的是“微軟移動業務的戰略正從發展獨立的手機業務轉向發展和創建一個充滿生機的Windows生態系統,包括我們自己的設備。”
而這背後,作為PC市場寡頭,微軟從不隱藏對跨平臺操作系統的野心。
為此,2012年上市的Windows8最終被微軟打造成一個龐大的Windows8家族。不單指我們所熟悉的桌面版Windows,還有為 ARM設備準備的WindowsRT以及WindowsPhone8,這個系列的共同點是,全部基於NT核心以及擁有WindowsUI(舊名為 MetroUI)。其中WindowsRT針對平板設備,而WindowsPhone8針對智能手機。
只不過,盡管擁有同樣的內核和名稱,以傳統桌面思維做出來的觸控操作系統並不能讓微軟在移動端市場順風順水。而即將正式上市的Windows10被微軟稱為“史上最全面的平臺”,能夠在手機、平板、臺式機以及XboxOne等所有設備上運行,開發者能夠在這個平臺上編寫跨設備通用的應用。
不得不說的是,相比iOS這個移動市場的有力平臺,即使是新鮮出爐的Windows10,微軟當下能做的也只是依賴桌面Windows的影響力逐步向移動平臺轉型。
為此,微軟日前發布了4款全新的SDK(開發軟件包),幫助開發者使用現有的代碼庫進行開發,其中就包括針對Android和iOS的開發者。 在Android市場上,微軟的動作則更大。在今年上半年,微軟宣布向其支持Android的小米手機用戶提供Windows10技術預覽版。
2015-06-29 TWM
撰文•林宏達、何佩珊
微軟新執行長納德拉上台,一年四個月下來,股價已上漲二成五。以前,微軟靠不開放消滅對手,現在,它要靠開放刺激成長,啟動創業四十年來最大變革,彎腰學當挑戰者。
微軟過去的成功與市場獨占性,曾為它招來﹁邪惡帝國﹂的封號,但隨著行動裝置起飛,帝國光環迅速褪色。為了幫微軟找回新動能,二○一四年二月上台的新任執 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做了重大決定,他打開封閉許久的城門,任由人們自由取用這些深埋在帝國之內的寶藏,「開放」成了微軟重獲新生的關鍵一步。
PC和Windows系已成過去納德拉這位印度臉孔的執行長,上任第一天就發信告訴所有員工,「我們所處的行業,不尊重傳統,只在乎創新︵Our industry does not respect tradition — it only respects innovation︶」。
當時,對手谷歌的營收,以每年二○%、一九%的速度成長,獲利成長更高達二八%、二五%,迅速拉近與微軟的距離。而另一個對手蘋果早已狠狠地把微軟拋在後 頭,二○一三年,微軟不僅營收不及蘋果一半,淨利也比蘋果少了一百五十億美元。當其他對手在高速公路上狂飆,微軟卻只能在省道上等紅綠燈。
納德拉上任一個月後大力改革,他先在競爭對手蘋果iPad上,推出Office應用程式,打破過去壁壘分明的藩籬,跟著喊出:「雲端優先,行動優先」的口 號,正式昭告世人:微軟﹁變心了﹂,過去四十年死命擁抱的PC和Windows系統,已經成為過去,雲端、行動才是未來。
不僅過去只能在Windows作業系統使用的文書軟體Office,現在也有iOS版本;而過去只有在Windows Phone看得到的Cortana語音助理,很快也將跨越Android、iOS各大平台;更甚者,微軟推出名為Project Oxford的專案,大方地將自家研發多年的圖像、語音識別等珍貴的API︵應用程式介面)和SDK(軟體開發工具組)對外開放,還有開發工具……,一個 又一個打破過去四十年建立起來的圍牆。
布建行動服務戰略部隊
去年七月,他發動微軟成立以來最大的裁員,一萬八千人離職,占微軟員工一四%。
今年六月十七日,他再次出手。這一天,他發信給所有員工,再次重申進軍雲端的野心,「我們的策略核心,就是要成為雲端、行動時代,最好的軟體服務和平台!」接著宣布一長串的高階主管離職名單,為他布建行動服務的戰略部隊做預備。
而這一連串轉型的動作,看在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暨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眼裡,就像是悶了許久的壓力鍋,終於找到出口,他和研發團隊都感到振奮無比。
「以前當然有點鬱卒。」洪小文不否認研發團隊曾經有過士氣低落的一段日子,畢竟,當谷歌的智慧眼鏡Google Glass、蘋果的語音助理Siri等對手新品屢屢成為全球鎂光燈焦點的同時,微軟研發多年的智慧眼鏡HoloLens卻只是安靜躺在實驗室 裡,Cortana也只能屈身於全球市占率不到三%的Windows Phone裡。
「Cortana我們真的做得非常好!」洪小文忍不住嘆了口氣,「但Windows Phone就那些,人家看不到嘛!」他強調,微軟這些年來不是沒有創新,「只是以前我們那麼多好東西,都只用在自己的平台上。」確實,微軟不缺創新和技 術,第一台平板電腦、第一台觸控智慧型手機,都是微軟開發出來的。然而,這些具有前瞻性的產品都被放在帝國的高牆裡,多數消費者都看不到。
洪小文說:「就像以前不管是iOS還是Android,其實微軟內部很早就有很多人想做這東西︵指將自家的產品開放到其他陣營的平台︶。」但以前執行長說不准做。
企業文化進行大調整
前執行長鮑默強調競爭與數字管理,不能幫助現有事業獲利的技術,全都被束之高閣。
納德拉用實際行動讓大家看到微軟改變的決心。微軟大中華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賀樂賦(Ralph Haupter)接受︽今周刊︾獨家專訪時表示,納德拉上任後,不僅公司的策略要擁抱開放,隨之而來公司內部的企業文化也有大調整。
首先,納德拉要求全公司都要把客戶需求擺在獲利前面,爭取客戶支持。
台灣微軟總經理邵光華就舉例,在台灣微軟內部的員工座談會裡,曾有員工舉手問賀樂賦,表示他負責的服務是用量來付費,客戶也用得很好,但這名員工想到更好 的解決方案,「但不幸的,若用這方案,客戶的用量會降低,那他要不要做?」邵光華說明這名員工的困擾,因為更好的解決方案有可能讓公司營收下降。而當時賀 樂賦的答案斬釘截鐵:「當然,要用更好的解決方案!」這答案讓員工很震驚,因為和過去的微軟大不相同。他不可置信地問,營收下滑該怎麼辦?邵光華笑說: 「那要想辦法開發新的服務去維持。」其次,原本強調競爭績效的組織文化也改變了,更強調合作互惠的重要。
邵光華說,現在微軟已經取消砍掉績效最差五%員工的政策。過去一年半更強調合作,評量績效不再只看數字,而由主管和部屬定期面談。邵光華說,「如果你做得 很好,但是你踩在別人的頭上,這是絕對不允許的!」更重要的是拆掉各單位之間的合作障礙,要求各單位不只為自己的績效努力,還要互相幫助。
甚至,公司開始鼓勵所有員工都能提出幫助公司成長的想法,學矽谷的新公司辦駭客松活動︵軟體競賽活動︶,這段時間裡每個人都可以寫程式,改變產品,徹底打破過去組織分界清楚,彼此互相競爭的文化。
就連工程師開發產品的方式也改變了。一位微軟內部研發工程師表示,「過去研發單位每年可能只要交出一個研發成果給產品部門,但現在不同了,可能三、四個月 就會出一個更新,而且和產品部門的合作也愈來愈密切。」以前微軟開發軟體,開發之後,軟體人員的工作就結束了,之後是行銷人員的事情。現在,「軟體完成之 後,工程師才開始忙」,微軟打破程式設計師、測試人員和行銷人員的界限,台灣微軟營運暨行銷事業群總經理康容說,程式設計師還要了解市場反應,根據市場反 應修改程式碼,「設計軟體、測試,了解市場的人,都是同一個人!」他說,以前微軟以三年為一個週期設計軟體,現在縮短到三個月。
支援跨平台 吸引設計師跳槽今年七月,微軟新推出Windows 10系統,將是過去一年多轉型之後最具體的成果。這是納德拉任內首次推出新版Windows作業系統,目標是要能涵蓋現在市面上所有相容的硬體設備,支持跨平台。
微軟讓在微軟平台開發程式的設計師,可以很容易地把程式放上蘋果和谷歌平台使用;另一方面,還設計工具,讓蘋果和谷歌平台的程式設計師,可以很容易地把程式轉換到微軟平台上使用。
這一招其實像是金庸武俠小說裡的﹁吸星大法﹂,因為,微軟在行動裝置上的程式數量,遠遠不如對手,但在PC平台上,微軟的程式數量有四百萬之多,替開發者拿掉障礙,等於把他們放到新的微軟雲端平台上去衝高應用數量,還能把對手的App吸進來。
微軟的下一步,是要讓PC和雲端無縫接軌,你在PC上玩到一半的遊戲,只要都用微軟的雲端服務,換到手機上就能繼續玩,不必從頭開始。微軟把龐大的用戶連上雲端後,要吸引替蘋果和谷歌開發程式的設計師跳槽。
微軟的另一個策略,是大量投資雲端機房等基礎設施,「我們是唯一在中國有雲端機房的外國公司!」賀樂賦說。微軟把全世界分成十九個地區,每個地區都至少有 兩個足球場大的機房,微軟還強調,不管客戶原來用的是哪一種雲端服務,都能和微軟的雲端機房相容。微軟表示,自己的雲端服務安全性更勝對手,「我們不會分 析客戶的資料。」康容強調說。
賀樂賦說,微軟未來的獲利模式有三種,第一,以後微軟的作業系統,會每三個月為一個週期,把新的程式和功能送給消費者「試吃」,這些雲端服務開始免費,要持續使用就要付費;第二,賣網路儲存空間;第三賣網路廣告。
但微軟也承認,要怎麼靠雲端、物聯網賺錢,其實還沒有明確的答案,「商業模式是由市場決定的!」邵光華說,「我們的責任,就是建一個夠好、有彈性的平台。」
獲利模式有待驗收
儘管微軟的營收獲利還未明顯看出這波轉型的成績單,但外界普遍給予微軟新任執行長的評價卻很正面。
瑞銀半導體分析師陳慧明分析說:「當年微軟崛起,造就了英特爾;谷歌崛起,造就了高通;雲端崛起,還會創造下一個大公司!」 但是,目前雲端還沒有出現真正的「殺手級應用」。以物聯網為例,除了Apple Watch,其實並沒有太多物聯網產品,所有人都在不斷移位、摸索;換句話說,誰是雲端時代的霸主,尚未確定。
現在,每家公司都在爭取雲端的發言權,只要微軟跳出框框,就有機會成為下一波浪潮的獲益者。這也正是微軟新任執行長上台後,股價可以平緩上漲二成五的關鍵原因。
納德拉(Satya Nadella)小檔案
出生:1967年
現職:微軟執行長
經歷:昇陽電腦工程技術部門、
微軟伺服器部門總裁
學歷:美國威斯康辛大學
密爾瓦基分校資訊工程碩士、
芝加哥大學MBA
微軟大中華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賀樂賦說,以前微軟反對用開放原始碼的程式,但新執行長上任後,工程師如果不用開放原始碼的程式,還會被執行長質疑。
微軟有技術、懂趨勢,只是這些創新都關在Windows裡!
產品內容 時間 和對手比較車用電腦 1998年微軟推出第一款車用電腦作業系統AutoPC,2010年更名推出。 微軟原本在車用電腦市場落後,但併入諾基亞後,成為市場第一名。市調機構IHS今年4月報告預估,2015年車用電腦前三名將為微軟參與創立的車用智慧型 手機平台Mirror Link、Apple Carplay、Google Android Auto。
智慧電視 2000年,微軟推出Ultimate TV。 根據Strategy Analytics報告,2013年聯網電視第一名是蘋果,占聯網電視35%市場。
智慧型手機市場 2002年推出微軟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比谷歌推出Android早了6年。 根據IDC報告,2014年Android市占率為81.5%,Windows Phone為2.7%。
平板電腦作業系統 2002年推出具備觸控螢幕的平板電腦,比iPad早8年。 微軟原本在平板電腦市占率極低,但根據Gartner今年1月報告,微軟2014年裝置出貨量為3億3000萬台,超越蘋果的2億6000萬台,僅次於谷歌。
網路影片服務 2004年推出MSN Video,比YouTube早一年。 根據Sandvine報告,今年3月Netflix在下載串流影片市場,市占率36.5%,較第二名YouTube高出一倍。微軟在這個市場市占率不高,但積極布局競爭。
語音助理 微軟語音助理Cortana在2014年4月首度對外曝光。而在此之前,微軟對於人工智慧的研發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 蘋果iOS系列產品內建有Siri語音助理,谷歌旗下Android系統則是有Google Now,各大科技巨頭都積極在人工智慧領域布局。
智慧眼鏡 HoloLens在2015年1月首度發表,是一款結合擴增實境技術的智慧眼鏡。 谷歌在2012年4月首度發表Google Glass,引起全球矚目,但因價格、隱私權等問題,後續發展不如預期。
微軟剛出爐的財報清晰列出了為當年“沖動”收購諾基亞付出的代價。
北京時間7月22日微軟公布了截至6月30日的2015財年第四財季財報。上述財報顯示,微軟第四財季營收為221.80億美元,低於去年同期的233.82億美元;凈虧損為31.95億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凈利潤為46.12億美元。據美國科技新聞網站ZDNET報道,這是微軟公司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季度虧損。此前微軟宣布對的手機業務進行重大資產減記成為這一財季凈利虧損的最主要原因。
微軟表示,第四財季業績中計入了與收購諾基亞設備和服務業務有關之資產的75億美元相關非現金減值支出,另外還計入了7.8億美元的重組支出以及與此前已經宣布的整合和重組計劃有關的1.6億美元支出。
整體而言,這些項目的總額為84億美元,對微軟第四財季每股收益造成了1.02美元的負面影響。
微軟公司表示,如果不計算手機業務的資產減記和重組費用,二季度微軟每股盈利實際是62美分。據悉這一成績已經超過了華爾街分析師每股58美分的預期值。
與此同時,伴隨著的是微軟對於手機業務部門的大批裁員。
公開資料顯示,去年4月份完成收購諾基亞手機業務的交易以後,諾基亞手機業務約3萬名員工轉入微軟公司,使得微軟的員工總數達到約127104人。
但微軟新任CEO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上任之後選擇對前CEO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在任期間收購諾基亞的決定“動刀”。
2014年7月,微軟發布公告宣布重組計劃,在未來一年多的時間內最多裁員1.8萬人,而2014年4月剛剛並購過來的諾基亞設備與服務部門(主要為手機業務)成“重災區”,約1.25萬被裁員工將來自該部門。這是微軟公司自成立以來最大規模裁員計劃,此前在2009年,微軟曾宣布裁員5800人。
在本次財報發布之前,納德拉再度動刀手機硬件業務部門。
“我們預計,這些調整,連同其他人員變動,最多將導致微軟在全球範圍內裁員7800人,受影響員工主要來自手機業務部門。此次裁員將在未來數月內展開。”納德拉在致員工的郵件中表示。
在具體業務數據上,2015財年第四財季,微軟設備和消費者授權部門營收為32.33億美元,去年同期為49.03億美元;毛利潤為29.66億美元,去年同期為45.21億美元。
其中,微軟手機硬件部門第四財季營收為12.34億美元,去年同期為19.82億美元;毛虧損為1.04億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的毛利潤為5400萬美元。
相比之下,微軟計算和遊戲硬件部門表現不錯。第四財季該部門的營收為19.33億美元,去年同期為13.42美元;毛利潤為4.35億美元,而去年同期為1800萬美元。具體來看,Xbox業務該季度總營收增長27%,主要由於遊戲機、XboxLive交易和第一方遊戲強勁增長。
而微軟設備和消費者其他部門第四財季營收為23.00億美元,去年同期為17.62億美元;毛利潤為5.94億美元,去年同期為2.91億美元。其中,微軟消費者版Office365的用戶人數增加近300萬人,至1520萬人;必應(Bing)搜索廣告營收增長21%,在美國搜索市場上所占份額上升至20.3%。Surface平板電腦的營收增長117%,至8.88億美元,主要由於受到SurfacePro3和微軟發布Surface3的影響。
此外,微軟商務授權部門第四財季營收為104.51億美元,去年同期為112.33億美元;毛利潤為95.29億美元,去年同期為102.98億美元。
在針對移動業務頗為大手筆的移動手機業務人事地震、繼續裁員諾基亞和調整手機業務定位之後,微軟終於迎來的好消息是,被CEO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給予複興移動端市場厚望的Windows 10系統正式上線。
7月29日,微軟正式發布了新一代操作系統Windows 10。
作為微軟歷史上最為重要的軟件產品之一,罕見的免費升級政策使得Windows 10從消費者預覽版發布之後一直備受關註。
盡管此前對於Windows 10的免費升級有過諸多解釋,但微軟最終給出的說法是免費升級計劃針對正版Windows 7、Windows 8.1和Windows Phone 8.1設備的用戶。而Windows XP或Windows Vista用戶需要在Windows應用商店,或通過官方授權的合作夥伴來購買Windows 10。
這一次,針對Windows 10的免費升級還“福利”到那些盜版的Windows用戶。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在Windows 10正式上線後,微軟方面會授權OEM(原始設備制造商)可以讓使用舊設備的XP用戶和盜版的用戶獲得正版Windows 10升級。但是這樣一個免費升級計劃之外的升級過程可能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
“如果Windows XP或者是盜版Windows 7用戶想把升級成Windows 10的正版,可以找你的設備廠商。比如你的是聯想機器就找聯想,惠普就找惠普,OEM可以銷售給你一個授權,可以把你現在Windows XP、盜版Windows 7變成正版的Windows 10。可是定價是他們定的,我們只會推廣這個升級辦法。”微軟大中華區副總裁、消費渠道事業部總經理張永利這樣解釋道。
在張永利看來,向正版Windows 7和Windows 8.1用戶提供免費升級已經是微軟迄今為止最果敢的決定。
而這背後,Windows一直是微軟最重要的營收來源,這樣大手筆的免費升級政策意味著微軟將會犧牲一部分系統升級的營收。
對此,微軟操作系統事業部執行副總裁特里·梅爾森(Terry Myerson)日前接受新浪科技記者采訪時承認,微軟會因為Windows 10免費升級放棄一些營收,但他否認微軟的盈利模式會發生根本性變化。“微軟Windows 部門大部分的盈利來自於用戶購買新設備。我們會繼續向設備制造商提供Windows,並向用戶承諾在設備的生命周期內不斷提供安全更新與創新。”他表示。
而對於免費升級政策對營收的具體影響,微軟中國方面並沒有給出更多的解釋。
不過,按照微軟方面提供的數據,目前全球有約15億人在使用Windows設備。而微軟的規劃是在未來兩到三年內有超過10億臺的Windows 10設備。
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免費成為微軟吸引大多數舊版 Windows用戶快速遷移到 Windows 10上來的最大法寶。
此外,選擇大規模與本土軟件廠商合作,擴充 Windows 10的升級途徑,進而擴大用戶升級的規模也成了微軟此前工作的重點。
這樣集中火力押寶Windows 10的背後,微軟正在希望通過搭建一個大一統的Windows生態圈來嘗試新的盈利模式。
對於微軟而言,最新一代的全平臺操作系統Windows10將統一PC、手機、平板、Xbox等平臺。與以往的版本不同,這一次的Windows10被視為一種服務,而非單純的產品。
張永利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將來我們通過很多不同地方的界面,可以帶給用戶不同的服務,提供不同的產品。以前(Windows的盈利模式)都是一個許可一份錢,而現在是圍繞服務的,將來微軟將通過用戶相關的使用收費,包括應用、雲服務等,是一個新的盈利模式。”
值得註意的是,在Windows 10正式上線之前,微軟在2015年3月將停擺了7年的Windows硬件工程產業創新峰會(windows hardware engineering conferencez)搬到了深圳。匯集了諸多OEM(原始設備制造商)、ODM(原始設計制造商)、IHV(獨立硬件供應商)以及IDH(獨立設計公司)的深圳,如今被微軟視為深入接觸硬件制造商和工程師的理想之地。
“在Windows 10之後,我相信將來會有更多不同類型的硬件出現,包括今天很多的國際廠商,聯想、戴爾、惠普、宏碁,包括(微軟)在深圳的合作夥伴;除了物聯網、智能電視、Xbox,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硬件都會在Windows 10這個平臺出現。因為在越來越多的硬件的支持,越來越多移動終端的支持下,使用Windows應用的人會越來越多,使用Windows產品的人會越來越多,同時使用微軟雲服務的人會越來越多。”張永利解釋道。
|
|||||||
微軟為了突圍,正在「出賣」它的金雞母!而出賣金雞母行動,竟意外也將改寫台灣硬體廠商二十年來的賺錢邏輯。 「從你的手機,到最大屏幕XboxaWindows10的上市記者會。一個系統同時在個人電腦(PC)、手機和平板使用,成為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實現「行動第一」大夢的秘密武器。 距離上一代Win8三年,微軟推出新作業系統,目標是三年內,覆蓋全球十億台裝置。為此,微軟採取三十年來從未採用的策略:向一百九十個國家,祭出「舊用戶免費升級」。只要是Win7以後版本的個人客戶,都可免費升級,光是台灣,受惠者超過七百萬。 賭注:賣軟體時代終結 App商城、服務收費掛帥 過去,微軟推出新作業系統,促發個人或企業用戶買新電腦。每當消費者買一台新電腦,微軟就能拿到一筆權利金,這是微軟第二大收入來源。去年,微軟的作業系統和Office產品在銷售端的授權金收入,約合新台幣五千六百億元,是毛利率最高的業務。 現在,當微軟讓大家免費升級後,可預料的是,「換機潮可能沒有像以前那麼明顯,」IDC資深研究經理嚴蘭欣說。當PC廠商賣不動電腦,微軟拿到權利金的機會,將會大幅降低。 「我們整個商業模式都已經改變了,」台灣微軟總經理邵光華說。賣軟體時代已經結束,靠服務收費的Google模式來臨,App商城就是其中一例。 微軟試圖走向提供部分免費雲端服務形式,在網路上提供線上信箱、文件庫和Office 365等服務,邵光華說:「原先一套賣給你,你可能才用一○%的功能,九○%你都浪費在那,雲端做法,你可以只買你想要的部分。」 微軟宣布推出新品後,包括瑞銀、日本野村證券在內十家以上券商齊喊買進。「商業內幕」網站認為,微軟Win10恢復深受使用者好評的「開始」鍵,把自己從失敗的Win8中拯救出來。再者,微軟在企業用戶的雲端服務,目前營收仍穩定成長。 轉型方向正確,但市場也有不同看法。高盛認為,微軟改變收費模式,短期影響營收和獲利;再加上市場對Win10需求不大,他在今年四月的報告預估,一年內,微軟股價將降至三十八美元(八月三日收盤價為四十六?七美元),建議投資人出脫股票。 挑戰:行動市占不到三% 開發成本高,吃力不討好 微軟這場豪賭,是希望消費者因為電腦使用Win10,進而在手機上使用,但這個算盤,挑戰仍不小。目前,蘋果和Google加總,在行動市場有超過九六%的市占率。 「Windows手機市占太低、太低,」一位獨立開發遊戲商說。他在Win10上市前收到微軟邀請,以高達新台幣五十萬元價值的補助,請他為Win10開 發App。但他計算,時間加上人力成本,開發Windows App至少要三百萬元,更別提事後的維運費用,他寧可把心力放在蘋果和Google商城。 現在,微軟手機商城App,數量約六十七萬個,不到蘋果和Google的一半。而且,如果是多人連線遊戲,若在不同裝置連線,手機跑得比PC慢,進而造成連線品質問題 。新的執行長上任後所推出的第一套新作業系統,成敗,將決定微軟在行動市場的地位。 長期看,它不能不賭。微軟在企業市場有四十年的耕耘,江山不會在一夕間消失。只是,其正發展的企業雲端市場,正面臨IBM、甲骨文等大廠切入,而其最重要耕耘的PC市場,也劇烈衰減,今年全球第二季PC出貨量,年減九.五%。 值得注意的是,台商恐將受影響。一旦微軟提供消費者免費升級,首當其衝的就是華碩、宏碁和仁寶等OEM和電腦品牌廠商,過去每年九、十月開學季的換機潮, 可能因微軟免費更新策略,影響新機銷售,產業每三年大轉一次的邏輯將改變。而最合理評斷其影響力的時點,嚴蘭欣則設定在半年之後。 【延伸閱讀】4戰略、8突破,提高行動市占率?微軟改革布局 戰略1》向對手靠攏! ?發布蘋果iPad 版Office ?針對Office 365用戶,推出蘋果Mac版Outlook ?宣布免費釋出全新iOS和Android版的Office App 戰略2》免費最大! ?提供9吋以下手機、平板免費Windows作業系統 戰略3》推硬體裝置保送自家軟體! ?收購諾基亞,搭載微軟軟體 ?發表大尺寸平板電腦 Surface Pro3 ?發表旗下第一款智慧型手表 戰略4》延伸PC用戶黏著度! ?最後一代視窗作業系統Win10上市,主打跨裝置,增加用戶對Windows phone的興趣 整理:莊雅茜 【延伸閱讀】雲端變成長引擎,2年增63%?微軟作業系統、雲端服務營收 (單位:億美元) ●2012 ?Windows和Office銷售金額(消費者端):195 ?企業雲端服務:46 ●2013 ?Windows和Office銷售金額(消費者端):190 ?企業雲端服務:57 ●2014 ?Windows和Office銷售金額(消費者端):188 ?企業雲端服務:75 資料來源:微軟財報 整理:莊雅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