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豪:券商表現不及預期 部分資金換馬人保
1 :
GS(14)@2017-11-04 15:26:30【明報專訊】昨日是10月31日,也是月結之日,大家擔心的10月股災並沒有出現,相反,港股仍保持上升之勢。恒指在10月上升690多點(2.5%),國企指數更強,全月上升5.5%,國企指數表現較好,是因為受到中資金融股帶動,尤其是保險板塊。太保(2601)、中國平安(2318)、財險、中壽(2628)及新華保險(1336)在這個月,上升10%至14%。佔比高的內銀股也有不錯表現,招商(3968)、建行(0939)及工商銀行(1398)分別上升 8.4%、7.4% 及6.7%。由於中資金融股在國企指數佔比高達 72%,相對在恒指的佔比23%,中資金融股在10月強勁的表現,帶動國企指數跑贏恒指。
中資保險股的強勢並非從這個月才開始,年初至今,各大內險股均有較好的股價表現,當中最強的當然是中國平安,年初至今累計上升了77%!
平保強勢助國指跑贏恒指
在恒生指數仍未創新高的情况下,中國平安的股價也已經超過了歷史高位, 平安A表現亦不遑多讓,年初至今一共上升了85%,帶動了滬深300指數上升21%的強勁表現。大部分參與港股的投資者也不一定會留意平安A是滬深300指數權重最高的股票,佔比5.3%,所以單單一隻平安A已貢獻了4.5%左右,也就是指數升幅的20%多。
再回到內險板塊的基本面,以太保為例,1至9月的淨利潤上升23%,第三季更同比上升64%。很多研究保險板塊的專業分析員重視的不一定是利潤,而是保費增長,尤其是首年保費增長。太保在上半年的首年保費增長超過五成,在各項指標也在改善的情况下,利潤及保費有增長,而估值也不貴,基金經理們也更願意將資金投放在保險板塊。
讀者們有可能知道,我們的基金及管理的帳戶看好內地券商板塊,可是這板塊表現一直未如人意,所以最近,我們決定將部分資金轉投至內險板塊,當中,我們選擇了中國人民保險集團 ,選擇它的一大原因,是這股票最嚴重落後的一員,而且估值也不貴。
憧憬人保未來回歸A股
人保集團是中國財險的大股東,除了財險的股份,它本身也有壽險的業務,在管理及營運不及其他保險公司,Valuation gap自然存在,但每件事物也有一個價,水漲船高下,便宜的估值就有可能成為上升的理由。
另一個潛在的催化劑,就是回歸A股。 如果要回歸A股,港股的估值當然是其中一個參考因素。理論上,股價太低,估值太廉,對A股上市就沒有好處。 所以人保回歸A股,將會是未來一個重要的因素,帶動股價上升。
太平基業證券投資總監 facebook.com/ethanchanth
[陳德豪 對冲博弈]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324&issue=20171101
投資移民專家關景鴻:京滬豪宅呎價不及港1/3
1 :
GS(14)@2017-11-30 14:30:52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6339&issue=20171130
【明報專訊】景鴻環球集團董事長關景鴻1990年創辦景鴻移民起家後,目前業務覆蓋移民、教育及置業顧問多個範疇;他接受訪問時表示,多年來服務過不少客戶,他們成功創富之道往往是在本港擁有一盤現金流穩定的生意,並且因應業務需要購買店舖,進而投資住宅,靠這些物業升值置富。他強調,本港是福地,仍是全球物業投資市場的首選;另外,由於內地經濟長線向好,而京滬廣深等一線城市豪宅價格還未及香港三分之一的水平,仍有上升空間。
關景鴻上周六主講「SMART Investment & International Property Expo」講座,分享移民及海外置業的投資機遇。他指出,自己早於1980年已移民加拿大,而自從1990年在當地創辦景鴻移民後,因應客戶需要走遍全球。總結經驗,他認為即使個別港人可能因為子女升學及退休需要移民海外,但本港始終是福地,對他來說,目前全球物業投資還是首選本港。
「假如你問Eddie(關景鴻英文名):『過去20至30年靠什麼累積到一點財富呢?』我的答案是房地產。不單止我自己,我認識本港及內地不少朋友,例如香港連鎖店老闆,他們能夠累積可觀財富,原因是做生意取得強勁的現金流,跟着因應拓展業務買多幾間舖,賺到錢再買住宅磚頭保值,過去30年最賺錢的投資便是本港的房地產。」
不少港人只是打工仔而非老闆,日常收入只有工資,但即使這樣,關景鴻認為,對於一般人來說,投資仍然是「房地產行先」,第二個選擇也是房地產。他解釋,本港地理位置優秀,不單氣候怡人,而且甚少天災人禍,「基本上沒有地震,連打風及水浸都比較少」,宜居程度本身便是支持樓價上升的重要優勢;而回歸20年以來,雖然經歷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3年SARS及2008年環球金融海嘯,惟樓價經過調整後現正處於歷史高位,證明經得起考驗,「寧買當頭起」,後市仍可看高一線。
港沒預扣稅遺產稅 較美加優越
港府於2016年為打壓樓巿的稅務辣招「加辣」後,目前非首次置業的投資者,購買第二間本港住宅時需繳付相等於樓價15%的從價印花稅;若屬非本港永久居民,除了該15%從價印花稅外,亦需要繳付15%的買家印花稅(BSD),兩項稅款相加等於樓價30%。在此情况下,港樓對海外投資者是否仍有投資價值呢?
關景鴻透露,他有不少內地客戶,數年前移民來港後,便是希望等住滿7年取得本港永久居民的資格後再買樓,以節省稅務成本,惟結果樓價期內升幅已超過有關稅務開支,令他們得不償失。他相信,這些有實力的內地新移民,未來幾年始終會在港置業,並且為樓價帶來支持。
關景鴻分析,外國人來港買樓的稅務成本達30%,當然不低,但由於本港稅制簡單,尤其是不設遺產稅,與美國及加拿大相比仍然較具競爭力,「外國人在加拿大買樓後出租,預扣稅(Withholding Tax)稅率高達25%,即假如每月收到2000加元租金,500加元要用來交稅,實收只有1500加元。」
「另外,大家這麼辛苦賺錢,但人總會經歷生老病死,如果某人離世後,他在某地投資房地產傳承予下一代時是否需要繳付遺產稅呢?在本港是不需要的,但在美國遺產稅率卻高達40%,這是十分重要的問題。假如某人以100萬美元在美國置業,到他過身時物業升值至120萬美元,扣除6萬美元的免稅額,須繳稅金額114萬美元便須按40%稅率繳付45.6萬美元的遺產稅,則餘下只有74.4萬元可留給下一代,連最初投資100萬美元的本金也取不回!」
關景鴻補充,港人若於本港成立公司後,再在美國開設子公司到當地置業,便有機會迴避上述遺產稅的問題,但不同人情况各有不同,有興趣者可向當地的稅務專家查詢。
置業首選香港 其次京滬廣深
另外,關景鴻認為,除了本港物業外,內地一線城市住宅亦可作為投資之選,「香港樓價雖然很高,但需求實在很強,始終是投資首選,之後的次選便是內地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及深圳。雖然這四大城市近年樓價升得很厲害,但最近本港最頂級的豪宅、山頂MOUNT NICHOLSON成交呎價高達13萬元,相等於每方米逾100萬元人民幣,三分之一便是每方米33萬元人民幣,但現時北京最貴的樓價仍未去到這個水平,而上海豪宅新盤售價亦只是每方米20多萬元人民幣,深圳及廣州則分別是20萬元及15萬元人民幣。因此,以最優質地段來說,與本港比較,我覺得內地一線城市豪宅價格不算貴,仍然值得投資」。
另外,SMART Expo的主辦機構早前的調查顯示,29%受訪者有興趣投資內地物業,反映不少港人均同意京滬廣深樓市有上升潛力,惟問題是這些城市現正實行「限購令」,非當地居民難以投資有關物業。
港人自貿區開公司 可當地置業
關景鴻則教路,港人若在內地一線城市的自貿區開設公司後,便可望在當地置業,而限額為一套;他又聽過某些個案,個別有實力的本港買家,若可不做按揭全部以自己資金買內地樓,並且與發展商有默契,簽訂所有買賣條文及取得收據後,便可不到房管局過戶,也算完成交易;這樣的好處是,待該物業升值後,該港人業主若希望出售,可要求發展商直接轉名予新買家,而該發展商亦會向該港人業主補回差價。
明報記者
[葉創成 名人樓市論壇]
2 :
GS(14)@2017-11-30 14:31:19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7369&issue=20171130
【明報專訊】除了本港及內地一線城市外,關景鴻認為,港人亦可在樓價偏低的日本置業,但他強調,在當地買樓後用來收租勝自住,「我很坦白,由於日本在2011年『311大地震』後輻射問題至今仍然很嚴重,故未必適合港人長住,但出租予當地人則沒所謂,因為他們已習慣了輻射。事實上,在日本買樓收租的回報率現達6厘,而且日圓匯價已屬偏低,港人目前在當地買樓,日後出售時有機會既賺樓價又賺匯價」。
至於在歐洲買樓投資,關景鴻首選英國倫敦,指英鎊匯價在去年6月公投脫歐後已下跌逾一成,而當地樓價亦輕微回落,造就低吸良機:「很多人擔心英國脫歐對倫敦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有不利影響,但我認為英國底子很厚,可以應對這些短期挑戰」。他強調,「英國就是英國,倫敦就是倫敦」,非歐洲其他國家或城市所能取代,等於牛津大學及劍橋大學在全球教育界的地位同樣難以取代。
各路資金進場 順利脫歐後樓價勢升
關景鴻續說,過去一年不論本港富豪、內地資金以至中東酋長均積極購買倫敦物業,可見「醒目錢」已入場低吸,「你到倫敦著名百貨公司看看,門外泊滿中東酋長的名車,這麼多有錢人來此尋寶,因為大家相信英國這個國家。你現時不趁低位買倫敦樓,等兩三年後英國成功脫歐樓價回升後,便沒有機會再執平貨了」。
明報記者
[葉創成 名人樓市論壇]